我们村子里最酷的老人

时间:2019-05-14 14:49: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们村子里最酷的老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们村子里最酷的老人》。

第一篇:我们村子里最酷的老人

我们村子里最酷的老人,终究还是死了。

这篇文章是知乎上一个问题的高票回答,问题是:你有没有特别想活出的样子?在此分享给大家。

——社长

我们村子里最酷的老人,终究还是死了。

之所以说他很酷,是因为他和其它所有的老人都不一样。他不会唠唠叨叨个不停,不会倚老卖老的训小辈,也不会因为时日无多而性情大变。

在我的记忆里,他总是在村口站着,孤独的像一棵树,眼睛里流露着我不能理解的感情。

老人一直高高瘦瘦的,精神矍铄神采奕奕,年轻时估计是个美男子,村里的其他老人证实了我的猜想,他们都称他为十二少。十二少是我们这一带最大地主的儿子,年轻时家境殷实,在家里排名十二。建国后的一场大运动,家产被全部抄空,他的爸爸被活活打死,妈妈也疯了,哥哥姐姐死的死跑的跑,他年纪最小算是没受什么苦,躲到了我们村子里以前的雇户家里,这么一躲,就是五十来年。

我听很多老辈人谈起来,都觉得很惋惜,十二少的父亲并不是什么大奸大恶之人,相反的,作为一方申豪,逢年过节的时候会给穷人家送吃的用的,遇到那些揭不开锅的苦人家,还会免费把土地给人家种。一大家子人都比较和气,有钱归有钱,却从没干过仗势欺人的事,颇得民望,倒是和很多书中对地主的描写大相径庭。十二少性格温和,遗传了父亲的性情,对每个人都很真诚,在那个年代,他就和所有的农民都不一样。

他会写诗,一手好字铁画银钩,过年的时候大家排队求他写对联。

他懂音乐,会拉二胡会玩古筝,偶尔露一手就能引起围观,村里的老太婆偶尔聊起他的时候就和现在的小姑娘说起周杰伦一样,眼睛里都是倾慕。

他会画画,没事的时候就在木桌子上铺一张白纸,用毛笔勾勒心中的理想乐园。

他还会烹饪,据说是从小就贪吃,跟着家里请的厨子学了几手,做的菜芳香四溢,让人垂涎三尺。

他唯一缺少的,就是一点志气。

其实也不能这么说,也许他也曾经有过志气,经过那么大一场磨难,人的思维很难不被改变。

收留他的雇户是个老实人,生了一个女儿,比十二少要小八岁,长到十六岁的时候已经很水灵,上门提亲的人如过江之鲫,有钱的有势的有力气的,雇户都没有答应。小女儿告诉过父亲,她这辈子要嫁给十二少,大概是朝夕相处时对这个兄长产生了感情,雇户没有反对,他想起要不是老东家对他施恩,他早就饿死了。

雇户去和十二少谈了谈,十二少害羞的说出了自己的心意,他对这个小妹妹也一直很喜欢,不大敢说出口。

雇户憨厚的笑了笑,开始张罗他们的婚事。

不过命运似乎从来没有眷顾过十二少,县长的侄子也看上了小女儿,提亲被拒绝的时候就憋了一肚子火,听到这个消息后勃然大怒,带上一群人就去了雇户家,把雇户和十二少打的满身是血,还威胁着要把十二少给整死,那时候大运动还没过去,十二少的出身确实不好,以那小子的人脉能力,这种威胁不是空谈的。

小女儿被吓的六神无主,眼泪流了一夜又一夜。

农村女孩没读什么书,也不懂什么大道理,为了救自己的父亲和情郎,她只能舍身嫁给了那个恶霸一般的人物。说实话我不是很相信这个故事,太像偶像剧里的剧情了,村里的老人却众口一致的对我说了这个事,他们总是愤怒地说:从那个时候开始,做官的就开始坏了。

小女儿嫁到了州城,生了两个孩子,她出嫁后的两个月,雇户就死了,估计是有了心结自己和自己过不去,雇户死之前拉着十二少的手含着眼泪说:少东家,我对不起你。

十二少没有多说话,像照料父亲一样送走了这个老实人,每年祭祖扫墓的时候总是恭恭敬敬的坟上磕三个头,对着墓碑说话,一说就是一下午。

小女儿没有回来过,但生活还是得往下过,十二少还是那样,农闲的时候写诗画画拉二胡,只是脸上很少有欢愉。他开始一个人吃饭,一个人收拾屋子,一个人对着星空发呆。区别于其它光棍,他衣服总是干干净净的,走路的时候腰杆笔挺,从来没有露出颓态。他写了很多信,每个月都会去邮局里寄出,却一次次的被退回,这个习惯维持了几十年。

十二少慢慢的老了,两鬓生出了白发,老一辈的人还是习惯性的叫他十二少,孩子们开始叫他十二爷爷。十二爷爷人缘很好,从未听说与人交过恶,有人找他帮忙他都是一口答应,尽心尽力的给人家自己能给的帮助,渐渐地,成了村子里最德高望重的老人。

他优雅的像一个绅士,本不属于这个世俗的环境。

命运从来没有眷顾过他,他却从来未放弃过生活。

十二爷爷对小孩子总是很和气,脸上会露出难能可贵的笑容,我小的时候和奶奶闹脾气,一个人跑到他家,当时他正在吃饭,看到我在窗外怯生生的偷瞄,笑眯眯的招呼我过去,去厨房又做了一条鱼,给我盛了一大碗饭,我不好意思不敢下筷子,他却和气的说:吃吧,吃了我送你回家。

吃完饭后我在他的房间里看个不停,他家里有很多书,居然还有一些连环画,这可乐坏我了,我坐在椅子上看的入了迷,我奶奶找了过来,气冲冲的把我耳朵一揪骂个不停,十二爷爷却说我蛮听话的要我奶奶别发脾气,奶奶立马就不打我了,笑着对十二爷爷道谢。走的时候十二爷爷摸了摸我的头,把那些连环画送给了我。

回去的路上我问奶奶:奶奶,你年轻的时候是不是喜欢十二爷爷啊?

奶奶给了我一个爆粟,疼的我差点哭出来。

时间一天天的过去,我离开了那个破旧的村庄,去了大城市读书,每年也只有过年的时候回去一趟。去年春节,我祭祖以后回到村子,正和小时候的玩伴聊天喝酒时,一群大人慌慌张张的叫着什么,过了几分钟,村子里的人都出来了,他们带着悲伤的神情,一齐去了十二爷爷的家里。

我这辈子见过最酷的老人,终究还是死了。

死在了自己的床上,柜子上有一些钱和一张纸条,钱是给自己办葬礼的,纸条是给帮忙的乡亲留的,大意是自己大限已到麻烦大家了。女人们开始哭起来,从小声的哭泣汇集成刺耳的嚎哭,男人们开始张罗着葬礼的事。

十二爷爷无儿无女,也无亲无故,孝子孝孙的礼仪没人能做,倒成了一个麻烦事,我的三叔把我一推,说:就让他做孝孙吧,十二叔在他小时候就照顾他。

我有点尴尬,却没有推脱,在灵堂前跪了一天一夜,黑白照片上的十二爷爷风华正茂,眼睛炯炯有神,嘴唇紧闭,眼神里却带着一丝哀伤。第二天那些村民又找到我,说我把孝孙的事儿干了,那么十二爷爷的遗产就给我了。我连忙摆手说不要,他们却不由分说的给了我一个木箱子。

我打开了箱子,里面有很多信,都是十二爷爷没能寄出去的信,里面全是对那个小妹子的思念,他总觉得小妹子还能回来,所以一直不结婚也不离开这个村子,我终于能理解十二爷爷在村口边的眼神了。

最新的一封信上,落尾处写道:菁妹,我自知时日无多,不知死后是否真有灵魂,愿我们有朝一日能重遇,奈何桥上能互识。

我放下信,眼泪却不知觉的滑下。

从前的日子变得慢,车、马、邮件都很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我一直觉得是现代人矫情的意淫,未曾想过真有此事。

信纸随风飘走,我连忙扑了过去,却还是没能抓到。村口停下一辆高档轿车,从里面缓缓下来一个风烛残年的老婆婆,老婆婆的眼睛里满是眼泪,信纸缓缓地飘过去,在她的身边转来转去。

风突然停了,所有的故事,都找到了答案。

第二篇:村子里那片老屋诗歌(定稿)

以前,你是生命的怒放

现在,你是年华的凋零

以前,你是一支欢快的笛曲

羊羔,猪崽,石碾,炊烟

现在,你是一幅黑白的版画

老车,枯井,断壁,残垣

碰撞不过楼房的钢筋铁骨

吸纳不了汽车的尾气黑烟

伤得不轻

无奈地败给了

村边新建的高门大院

你用杂草包扎一下伤口

然后抹一下鬓角

继续漠视

接踵而来的岁月的绵延

苔痕不再绿,落叶不再黄

青灰的是瓦,暗红的是砖

冬鸦的鸣

低沉,无望,但是愤怒地

敲打着楼房暖气中的联欢

记得么

在这片老屋里,还有一些父辈

在堆满柴草的土灶前

抚着胸口

深喘、轻叹

第三篇:九个老人守住的一个山村子

行走杨集庵:九个老人守住一个村子

自从2013年夏天爬过峨庄的海上房之后,我便无可救药地迷恋上了这个虽然名字中有海,但实际上跟大海一点也不沾边的小山村。

虽然海上房早已破落,除了五六户舍不得本乡本土的老人之外,其余村民早就搬到了大山的外面,但我依然被它的沧桑、古朴所吸引。每每回想起海上房的残垣断瓦、老树昏鸦,回想起在那种恶劣环境下顽强而豁达生活着的耄耋老人,我都能发自内心地感觉,其实自以为混得灰头土脸的生活原来竟也是一种幸福。

再后来,我又爬了比海上房还要荒凉还要惊悚的源泉大寨。由一根八公里长土制索道跟大山外面相连的荒村,只有69岁的老赵一人留守。在如今这个物欲横流、飞扬浮躁的时代,那种貌似执拗的怀旧跟坚守,尤其显得难能可贵。

终于,选定一个周末,我和朋友一行四人再赴峨庄,目标是跟海上房、大寨环境极其相似的偏僻山村——杨集庵。

杨集庵虽和峨庄搭界,但隶属于青州市庙子镇,海拔800多米,跟大山外面的交通极不便利。为了走出困境,父母都千方百计帮着自己的孩子走出了大山,原本140多人的村子,如今就剩下了九个老人常驻。这些老人年龄中最大的83岁,最小也有71岁。

2011年3月20日,《潍坊晚报》刊发的杨集庵系列报道让这个藏在深山中的小山村逐渐被外人知晓。很多看过那期报道的人都被震惊了,没想到就在自己身边竟然还有这么贫困落后的地方。

从此来自潍坊和淄博两地的义工经常来山上看望慰问这些孤独老人,沉寂了许久的小山村终于跟热闹沾上了边。

带队的朋友老家就在峨庄,因此我们此行并不绕道青州,而是从峨庄柏树村开始爬山。由于道路崎岖,我们的车子只能停靠在柏树村村口,从这里到爬杨集庵的山脚下还有大约六华里的山路。没等走到山脚,已经有一位朋友嫌累退出,于是我们杨集庵此行出师未捷先折一员女将,只剩下三个老爷们坚定地向山顶的那个村庄攀登。

在网上,驴友们谈及杨集庵,不乏“走不动爬,爬不动滚”这种既冷幽默又很真实的话语。一直在山脊上蜿蜒的石路,让我这种安逸惯了的大胖子苦不堪言。在休息了四回儿、新买的JEEP裤子被撕烂之后,我们终于看到了杨集庵村头的那株老槐树。

村头的这株老槐树是杨集庵的标志之一,来村的驴友必在此拍照留念。我身后是同行的朋友在打电话,据说在这棵树下就是淄博本地信号,往里走一点就成了潍坊长途。

自从2011年3月潍坊晚报做了系列报道之后,这个偏僻的山村开始声名鹊起,我们刚进村就遇到了来自张店的两帮驴友团队。一年又一年,来村里探险的人越来越多,但村里居住的人却越来越少。

这老两口就是在驴友中口碑颇佳的彭先收老两口,老头今年77,老伴李守英也已70了。巧的很,李守英的娘家正是山下峨庄的东坡村,跟同去朋友的婶子还认识。

因为生活条件恶劣,老彭两个儿子都像其他村里的许多青壮年一样“嫁”到了淄博,女儿也嫁到了山下的一个村子,只剩下他和老伴相依度日。由于腰椎盘突出,行动不便,老彭的庄稼地都已荒废,只能靠5棵柿子树、10棵山楂树和10棵杏树维持生计。但老人并不悲观,认为这样的生活已经比老辈子强了许多。

由于多次上报纸和电视,老彭已经俨然成了杨集庵的名人,很多来此的驴友都在老彭家喝水休憩。后面用石块垒起的是老彭的祖宅,已经传了好几代,到他这里已经有200多年历史了。

老彭特意领我去他家的堂屋看照片,其中最令他骄傲的就是那几个一年之中并不常来的儿女们。

这是2013年6月村里给七十岁以上老人拍的照,我说你俩62年结婚,那时已经是金婚了,不简单。老彭满脸疑惑地问我,金婚啥意思?

老彭给我看自己跟潍坊晚报记者们在村头大槐树下的合影,正是那几位记者让山外的人们认识了深山里的杨集庵,对此老彭是心怀感激,一个劲夸那几个记者是好人。

在杨集庵的后面偶遇一位开SUV上来的潍坊人,他说从那面上来的路非常惊险,不是特别熟悉的最好别开车,因为大部分路段无法错车。上面的那座白色简易房是系列报道之后由社区义工(潍坊)联合会与潍坊艺丰钢结构公司联合建造的爱心诊所,从此有医师执业资格的义工会轮流上山,为杨家庵的老人们定期、不定期地检查身体。

临走了,再看一眼这个大山里的小山村。我们相约,等连翘花开、漫山黄变的时候,我们再来!

本着不走回头路的原则,从杨集庵下山我们选择了另外一条更加艰难的道路,一边是山崖一边是峭壁,终点是从峨庄西岛坪的真武大帝庙出山。

当年正是《潍坊晚报》的这则报道让杨集庵这个山村被大家知道,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老人们的生活。从这个角度而言,那些有责任心的记者功莫大焉。

这是当年潍坊晚报刊发的一则照片,内容很煽情,说“山东潍坊青州市庙子镇杨集庵村,迎着晨曦,望眼欲穿的老人站在村头眺望着进山的小路,期待着孩子们那熟悉的身影出现,他的两个儿子,一年中只有他生日和过年的时候才会回到他们的身边。”照片上的主人公正是招待我们热水喝的老彭——彭先收。

2011年3月。杨集庵九名全部常住村民跟村支部书记(左五)的“全家福”。当时这些老人年龄中最大的80岁,最小的68岁。2013年夏天,其中的一名老人因不堪病痛折磨在家上吊自杀,从此村里只剩下了八名常驻村民。

杨集庵的留守老人们相约到山下的杨集赶集,80岁的彭先用挑着老伴用了三天摘的20斤酸枣,走在崎岖的山上。

第四篇:读《一个村子里的中国》有感

读《一个村庄里的中国》有感

这本熊培云先生历时十年,花费大量心血的书和精力的著作,没花太多时间就读完了。从语言的角度讲,写的蛮精炼易懂的,“小堡村”的村民应该也读得懂。以下通过几个方面来谈谈我的感受。

“小堡村”的百年大树被树贩子通过各种手段给偷出村去,变成囊中的人名币。偷走的不仅仅是树,还有村民的生活,甚至是作者童年的回忆。在我看来,目前中国社会的不平衡发展,导致城乡的矛盾。城市向农村不断的索取,挤压农民的生活空间,抢夺农民的生存资源。树的掠夺是这一切的一个缩影,没有需求就没有买卖。曾经听过这样的故事,城市建设中领导规定绿化树木的直径,对于新的规划区来说这势必会使的百年巨树的交易与买卖。

与此相对立的是,在南京,领导的一句话导致百年的法国梧桐,轰然倒下。在中国领导的“一句话”抵得上真知灼见的法律。韩非子中提到:靠精英治国,不如靠合理的制度治国。一个精英只能管一世,一个合理的制度可以管万世。以后的改革中必然的降低领导“一句话”的效用。一切的按制度办事。

农民

中国的农民是最可怜的一群人。民国之前中国的行政权力只会到县级,不会将权力的触手伸向县级之下。中国的乡村过着宗族自治的生活,农民的生活相对稳定。朝堂之上,天子在变,群臣在变,与农民没有多大关系。土地照种,日子照过,革命政府只需发一纸安民告示就好了。可是,后来就变了,农民的根本被动了。土地成了最大的问题。城市的发展带来的时,丰富的经济物质生活,在十几年前的农民完全没办法享受这些巨大的福利。这个问题归根为户籍戒严。1954年,中国颁布实施第一部宪法,其中规定公民有“迁徙和居住的自由”。然而,1956年、1957年不到两年的时间,国家连续颁发4个限制和控制农民盲目流入城市的文件。1958年1月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为标志,中国政府开始对人口自由流动实行严格限制和政府管制,第一次明确将城乡居民区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两种不同户籍。这意味着在事实上废弃了1954年宪法关于迁徙自由的相关规定,实行城乡的隔离与分治。到1975年,宪法正式取消有关迁徙自由的规定,此后便一直没有恢复。简单说,几代中国的这项宪法权利和农民获得的土地所有权一样,变戏法般给变没了。在未来的生活中,农民的权利的想要赢得自己的权利除了要自己努力之外,还有国家给予支持与帮助。作为中国的绝大多数,秉着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农民的权利也必须的到满足。然后,这一切需要有人来争取,需要类似的像“农民党”之类的党政组织。

谁能不顾自己的家园,抛开记忆中的童年,谁能忍心看那昨日的忧愁,带走我们的笑容„„希望中国的农村可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第五篇:走在村子里——“守孝道、敬父母”演讲稿

走在村子里

——“守孝道、敬父母”演讲稿

尊敬长辈,孝敬父母,是做人的本分,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是一名大学生村官,2012走进我的村子,我发现,里边满满的,都是爱和感动。

一、断翼的翅膀

我下村的路上,碰见一位中年妇女,她的肩膀上跳着扁担,两个箩筐里,一个里边是草,一个里边是玉米棒子。我停住摩托车向她打招呼,她憨憨地笑。我很难将她与她的壮举联系在一起。

她叫王会珍,一个很“爷们”女人。2012年的秋雨季节,我第一次和村支书一起走进她们家的院子,3间窑洞,一间厦房,错落有致,院子收拾的干干净净。听村支书说,我才知道,原来,在2009年,她的家庭突遭变故,她的丈夫——家中的顶梁柱撒手而去。上有六旬公婆,下有两个为成年的孩子,其中,大儿子还患有智障。大多数人都以为她会改嫁或者是选择离开,但她没有,她用一个女人瘦弱的肩膀撑起来了这个残缺的家。后来,她给大儿子结了婚,支持二儿子上了陇东中学。2013年腊月,她的婆婆与世长辞,她披麻戴孝,办理丧事,送老人上山。村里的人都说她是孝媳、是良母,但没有人知道,为了这个家,她受了多少委屈、吃了多少苦、留了多少泪。每次从他家门前走过,我的眼眶都

浸满泪水。

二、69岁与91岁的老年人

69岁,本该是儿孙满堂、子女孝敬,享受天伦之乐的年龄。可是在我的村子,却仍然还有这样一位老人每天照顾着已经91岁高龄的老父亲,这位老人就是户喜奎。在防汛期间,我走进他的院子,一起走进他和老父亲住的窑洞,他饱经风霜的脸上,是书写不尽的沧桑。但屋内,东西摆放,井然有序,墙边的炕头上是老人叠得整整齐齐的被褥,炕边的小木柜子也被老人擦得没有一点儿灰尘。91岁的老爷爷户明礼说:“我儿把我照顾得很好。早上起来就给我烧开水、泡茶、给吃给喝,烧炕、收拾屋子,没他我活不到这么大岁数。”可是,我很难想象,是什么力量支持着,让一个将近年过七旬需要别人来照顾的老人,去照顾他人?是的,儿孙常年有家不归,老伴先他而去,照顾老父亲的责任就意无旁贷地落到了他的身上。

三、19岁的肩膀

19岁的肩膀能承受多少压力?十九岁,花一样的年华,诗一样的季节。十九岁,本该是怀着美好的梦想,无忧无虑的生长,十九岁,本该是守着电视,在神话与现实之间遨游;但他却不能。奶奶年年过七旬,父亲患有智障,母亲精神失常。走进任广明的家中,几乎看不到任何一件像样的家具,甚至连一台最普通的彩色电视机都没有;没有摩托车、自行

车。屋子里出现最多的就是各种治疗疾病的药。我见到他的时候,他正在写暑假作业,眼睛淡然无光。我们出来的时候,他提着箩筐去捡杏子。我和他边走边谈。他说,奶奶年龄大了,妈妈情绪失常不太好,爸爸干不了多少活,他自己每周都得回来一次照顾这个家。我很难想象,一个19岁的孩子,是怎样一边上学一边照顾这个家的? 她们的故事,让我感动,使我羞愧。

走在村子里,每一天都是感动。走进村子,我一直在想,是什么让他(她)们这样坚持?我想,是爱、是信念;是纯真憨厚的山区人民,在生活重担的压力下,依然坚持弘扬良风正气,传承民族美德。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广大党员干部放下架子、俯下身子,主动深入村组农户,关注关心基层群众生产生活,深入困难农户开展慰问活动,帮助他们农业生产及脱贫致富出谋划策。党员干部工作作风转变了、服务态度转好了、服务水平提高了。我和我的村子,正沐浴在建设美好新农村的春风里跑步前进。

下载我们村子里最酷的老人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们村子里最酷的老人.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时光里我们一起成长

    时光里我们一起成长 清晨,推开窗,依然清寒的空气蔓延而来顿时冷却了昨夜残留的睡意,环视四周,世界安静眯着眼等待着第一缕曙光的洗礼。楼阁前,枯草间,都散落着昨夜烟花燃尽后的残......

    关爱老人 我们在行动

    关爱老人 我们在行动 一、活动背景:在我们身边,有许多的爷爷、奶奶,他们由于种种的原因,不得不生活在敬老院中,他们内心充满了孤独,他们渴望社会的关心与帮助! 经济的飞速发展虽然......

    春节里,我们依然坚守

    春节里,我们依然坚守 新年的脚步越来越近了,节日的氛围越来越浓厚了。每当这个时候,全国的人们大都在做一件事-----期盼“飞”回家的怀抱。然而,因工作性质和工作岗位的原因,在......

    关爱老人 我们同在 策划书1

    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E区团总支科技实践部西南科技大学西贝义工联关于“关爱老人 我们同在”活动策划书一.活动介绍(一)活动单位: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E区科技实践部、西南科技......

    老人跌倒我们到底该不该扶起来

    老人跌倒我们到底该不该扶起来?2006年11月20日早晨,一位老太在南京市水西门广场一公交站台等83路车。人来人往中,老太被撞倒摔成了骨折,鉴定后构成8级伤残,医药费花了不少。老太......

    我们该不该扶起倒地的老人?

    我们该不该扶起倒地的老人? 2006年11月20日早晨,一位老太在南京市水西门广场一公交站台等83路车。人来人往中,老太被撞倒摔成了骨折,鉴定后构成8级伤残,医药费花了不少。老太指认......

    关爱老人,我们在行动(大全五篇)

    “关爱老人,我们在行动”倡议书 亲爱的童鞋们: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在老人节来临之际,你是否想起了那些需要关爱的老人们?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敬老、爱老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圣诞节里的老人优秀作文300字(精选合集)

    圣诞节里的老人优秀作文300字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许多人都有过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都不陌生吧,通过作文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