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类与环境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不断演化的过程,正如恩格斯指出的:“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他们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作为生物进化的最高阶段,是自然演化的产物,人的生命活动归根结底是由自然条件决定的。人一度敬畏自然,神化自然,崇拜自然,以一种仰天、颂天的观念来看待自然,人类屈从于自然,其生活为强有力的和不妥协的自然所支配。随着人类智慧的增进,对自然了解的加深,再也不愿受自然的支配,人类凌驾于自然之上,支配、利用和控制自然。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人类活动必然引起环境的变化,对环境的破坏则不是不可以避免的。
自然界的价值是自然的性质,它是由自然生态系统和自然物质的性质与结构所决定的。我们认为自然界具有价值,并且自然界的价值是多样的。在生物学层面上,自然具有“内在价值”,它的这种内在价值表现在自然以它自身为尺度,表示生命和自然界的生存:①在人类产生之前,自然界就已经存在了,所以自然事物具有不依赖人类评价和存在的价值。②指人类从自然界的每一种事物本身评价的价值,它并不仅仅从自然事物的用途,功能方面来评价。③生态系统的价值。生态系统整和的效果与生态系统各组成部分相加的效果是不相同的,生态系统整体的性质是不能被它的其他组成部分性质所取代的,比如自然选择的价值,刺激并支持生存的价值等。在文化层面上,它还具有“外在价值”,自然界具有工具价值,自然界的每一种事物都具有他特有的功能,如果失去了这种功能,这种事物就会被取代。而自然界的这种工具价值是以人为尺度的。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是:肯定人是自然界的相对主体,人类的社会经济必须继续向前发展;同时,要清醒认识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和自然资源的有限,认识到必须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生产力的发展,努力做到在与自然和谐共处中,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科学证明人类不过是众多生物种类中的一种,人类只是自然的一部分,不是万物的尺度,同时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类的认识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况且人类的认识正确与否、能否得到完善和发展,一点也不能离开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活动(即实践),尤其是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更是离不开人与自然的联系。其三,必须全方位的探讨自然的价值。不仅要征服自然、利用自然,从自然中获取有利于人类发展的使用价值;同时要善待自然、保护自然、尊重自然。要树立大价值观念,即在评价一切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时,不仅要考虑其经济价值,而且要考虑其生态价值;不仅要考虑眼前价值,而且要考虑长远价值;不仅要考虑从自然中所得,还要考虑如何回报自然等等。(合理开拓)
我们面对的现实世界,就是由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双方组成的矛盾统一体,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人由自然脱胎而来,其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的存在和发展,一刻也离不开自然,必然要通过生产劳动同自然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现在的自然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自然,而是到处都留下了人的意志印记的自然,即人化了的自然。“人化自然”表明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越来越密切。人与自然之间客观上形成的依存链、关联链和渗透链,必然要求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要自觉地接受社会规律的支配,同样要自觉地接受自然规律的支配,促进自然与社会的稳定和同步进化,推动自然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另一方面,人与自然之间又是相互对立的。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总是要不断地否定自然界的自然状态,并改变它;而自然界又竭力地否定人,力求恢复到自然状态。人与自然之间这种否定与反否定,改变与反改变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如果对这两种“作用”的关系处理得不好,特别是自然对人的反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存在自发性,这种自发性极易造成人与自然之间失衡。此外,由于人类改造自然的社会实践活动的作用具有双重性,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如果人类能够正确地认识到自然规律,恰当地把握住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就能不断地取得改造自然的成果,增强人类对自然的适应能力,提高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如果在对自然界更深层次的本质联系尚未认识到,人类与自然一定层次上的某种联系尚未把握住的情况下,改造自然,其结果要么自然内部的平衡被破坏,要么人类社会的平衡被破坏,要么人与自然的关系被破坏,因而受自然的报复也就在所难免。恩格斯曾就此告诫过人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恩格斯还以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变成沙漠为例论证了自己的观点。反方立足点
到目前为止,在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理念上,仍有两种极端的认识。一种是过分抬高人类的地位,认为人类是自然界的绝对主体,应当也可以按照自己的发展要求,更加彻底地改造自然。另一种是过分降低人类的地位,认为人类只是自然生态系统的一个成员,改造自然是干扰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将受到大自然的惩罚,应当尽量使自然环境恢复到人类发展前的原始状态。这两种极端认识在现实生活中都是行不通的。
无论是古今还是中外的哲学理论、法学理论,人与自然的关系,基本有两种观念:一是人类中心论,它重视、强调人与动物的区别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赞美、突出人的智慧、意志、精神、力量、重要作用和重要地位;二是自然主义,它重视、强调人与动物的共性和人与自然的关系,赞美、突出大自然和非人生命体。一是“极端的人类中心论”,即认为“人是万物之灵”,是自然的中心、主宰、征服者、统治者、法律关系的唯一主体,人对自然有着绝对的自由支配权利,一切从人的利益出发甚至从某个阶级、阶层的利益出发对待自然,人不可能也不应超越自我,根本否认自然的价值、尊严和自然权利,否认和反对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共处,否定法律应当和能够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主要是将人类的中心地位和重大作用无限、过分、不当夸大的产物。二是“极端的自然论”,又称自然中心主义或生态中心主义,即认为人与自然没有区别,根本否认人的中心地位、忽视人的利益和创造力,主张以生态为中心、一切顺应自然、自然与人有同样的法律地位和法律权利,甚至认为人是“宇宙之癌”,人的存在是一种宇宙病态,人在宇宙中如同癌细胞一样,夺取了其他生物的生存空间,破坏了宇宙的和谐,这主要是无限夸大自然与人的共性、过分轻视人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的产物。但是,人毕竟是不同于一般生物的高级生物,人发展成熟到一定阶段具有超越自我的能力。由人制定的法律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应是人的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实用与理性、科学态度与道德理想的结合,同时反映自然生态规律、社会经济规律、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规律,以及人的利益与其他物种的利益。人应该尊重、保护、合理利用自然,通过法律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社会生产力与自然生产力相和谐、经济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相和谐、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相和谐、“人化自然”与“未人化自然”相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从这个意义上讲应该反对“自然主义”和“极端的人类中心论”。
第二篇:环境与人类共存
环境与人类共存,开发与保护同步
保护环境谋循环经济,节能减排创生态文明
同心协力共建生态家园,全心全意谋求持续发展 生态建设人人参与,绿色家园人人受益
打造绿色农业基地,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绿色农业引领发展,节能环保成就梦想
倡导清洁生产,发展循环农业,建设生态家园
依托生态优势,打造精品农业。
发展现代农业,构建和谐社会
发展生态农业,改善生态环境
风调雨顺,始自环境保护,人寿年丰,源于生态平衡
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现代农村,培育现代农民,树立现代风尚
转变观念是前提,抢抓机遇是关健,搞好服务是保证,勇攀高峰是动力
农业发展产业化,农民种植现代化,农村建设生态化
第三篇:人类与环境学案
人类与环境学案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
第三节 人类与环境
[学习目标定位] 1.理解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2.了解人类对自然态度的演变。3.说出人类应怎样做才能与自然环境形成和谐的关系。
一、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
.人类与自然环境①互相依存、互相影响,它们之间的关系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
人类②依赖于自然界而生存和发展;
人类可以改造环境,环境又③反作用于人类。
2.环境具有供给物质、能量和④消纳废弃物的能力,但其能力是有限的。
思维活动
.人类具有主观能动性,因此人类能够改造自然环境,但是环境不能影响人类,这种观点正确吗?
答案 这种认识是错误的。人类与自然环境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一方面,人类依赖于自然界而生存和发展;另一方面,人类可以改造环境,环境又反作用于人类。人类社会就是在与环境密切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中不断向前发展的。
二、人类对自然态度的演变
文明类型
采猎文明
农业文明
工业文明
后工业文明
时段
公元前
200万年至
前1万年
公元前
万年至
8世纪
公元18世
纪至20世
纪末
20世纪
末以后
对自然
的态度
依赖自然
⑤改造自然
征服自然
⑥善待自然
环境问题
部分生物资
源遭到破坏
少数地区的 区域性问题
区域性问
题蔓延到
⑦全球
⑧全球环境
问题亟待
解决
人类行为
听天由命
⑨开始大规
模改造自然
事后的环
境保护补
救措施
⑩谋求可持
续发展
思维活动
2.有人说“要利用自然资源,就要大力开发自然资源。”你认为这句话正确吗?试说明理由。
答案 这种观点是片面的。因为自然资源中有许多是非可再生资源,如果违背自然规律,无限度地开发资源,就会破坏生态平衡,给人类带来灾难。
三、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和谐
.要实现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和谐,必须做到⑪尊重与善待自然,关爱人类并尊重⑫个人,兼顾当代人与⑬后代人的利益。
2.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从⑭维护生态环境价值出发,要求人类必须尊重与善待自然。
3.保持人与自然关系和谐的基本行为规则是⑮关爱人类并尊重个人。
4.在对待环境问题方面,应该兼顾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利益,对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利益⑯予以同等的重视。
思维活动
3.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就是要保护自然,不利用自然。这种观点正确吗?
答案 这种认识是片面的。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和谐有两个核心,一是人类必须保护自然,使自然界能持续地具有产出能力,保证人类的生存;二是人类必须合理利用自然,兼顾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利益。人地关系的和谐并不是保守的、维持现状的,不是不去利用自然资源,而是应合理地去开发利用大自然。
探究点一 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
探究活动 读“人类社会与环境的相关模式图”,回答下列问题。
圈层I代表________;圈层Ⅱ代表________。
A表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从环境中获取________和________,B表示人类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产生的______,又要排放到环境中去。
c表示________作用于环境;D表示环境对人类的________作用。
图中A表示人类通过________活动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图中B表示人类通过________活动把废弃物排放到环境中。
图中D表示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人类对环境的作用力越大,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力越________。
乱砍滥伐、毁林开荒,可用图中的箭头________表示;任意排放有害物质可用图中的箭头________表示;酸雨可用图中的箭头________表示;植树种草可用图中的箭头________表示。
人类与环境是________的关系。
答案 人类社会 环境
物质 能量 废弃物
人类 反馈
生产 消费
大
A B D c
对立统一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人类社会与环境关系的理解。通常讲的地理环境是以人类为中心的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人类通过生产和消费活动与环境发生关系;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是辩证的关系,既对立又统一。
反思归纳 人类与环境的对立统一关系
①、②:人类通过生产活动,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
③、④:人类将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的产物,以废弃物的形式排放到环境中去。
⑤、⑥:人类通过生活和生产活动对环境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资源,使环境得到保护和改善;二是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或者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使环境质量下降。
⑦、⑧:环境把它受到的影响,反过来作用于人类本身。这种反作用,一种是良性的,可使人类与环境得到协调发展;一种是恶性的,会影响人类生产、生活和健康,甚至危及人类生存。
迁移应用1 下列现象哪些属于环境反馈作用的结果
①某工厂把大量未处理的废水排入附近湖中,造成鱼类大量死亡 ②人们在火山山麓垦荒植树,火山喷发时火山喷发物毁坏了农田 ③长江三角洲地区农民辛勤劳动,培育了肥沃的水稻土,形成著名的鱼米之乡 ④珠江三角洲农民在低洼易涝的地方挖泥成塘、堆泥成基,形成著名的基塘生产环境
A.①②
B.①③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B
解析 环境的反馈作用,主要取决于人类对环境的影响程度。自然现象如火山喷发虽能影响环境,但不属于环境的反馈作用。
探究点二 人类对自然态度的演变
探究活动 读“人类社会演进和人地关系两幅示意图”,回答问题。
甲图所示三种社会形态中,哪些属于乙图所示人地关系原理的范畴?
在我国江南丘陵地区广泛修建梯田,直接造成的生态环境变化有哪些?
列举中国古代不利于生态平衡的农业生产活动并分析原因。
影响人地关系演变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案 农业社会、工业社会。
森林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加剧,生态系统变得脆弱。
放火烧山,围湖造田。古人对生态环境认识的局限性;魏晋以来,大量人口南迁,隋唐时期江南经济得到进一步开发,因过度开垦土地,对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科学技术、社会生产力或生产工具、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人口数量。
反思归纳 人类对自然态度的演变
文明类型
阶段
生产力水平
主要环境问题
人地关系思想
采集渔猎
崇拜自然
水平低下,发展缓慢
改造环境能力微弱,部分生物资源遭到破坏
恐惧和依赖
农业文明
改造自然
生产力发展,灌溉和农耕
依附减弱,对抗增强,环境趋于恶化,少数地区的区域性问题
环境科学萌芽
工业文明
征服自然
发展速度惊人
全面不协调,人地矛盾激化,区域性问题蔓延到全球
人类试图成为环境主宰
后工业
文明
善待自然
达到较高的水平
人口激增,资源欠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全球性环境问题亟待解决
谋求可持续发展
迁移应用2 正确体现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历史演变过程的是
A.崇拜自然—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谋求人地协调
B.谋求人地协调—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崇拜自然
c.崇拜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谋求人地协调
D.改造自然—崇拜自然—谋求人地协调—征服自然
答案 c
解析 注意理解人类的能力与自然之间态度关系,是正确选择的关键。
探究点三 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和谐
探究活动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这里是长白山的原始森林,位于国家划定的自然保护区内,紧靠着长白山北坡的景区大门。树林里,超过200岁的云杉、红松和冷松高耸着。别墅就掩映在树林中,或者,你也可以按照官方文件里的称呼,把它们叫做“贵宾接待中心”。——XX年12月31日《中青在线•长白山之伤》
在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内建“贵宾接待中心”,重点开发了其作为自然生态环境的什么价值?
在长白山保护区内建“贵宾接待中心”违背了人类与环境和谐关系的哪些原则?为什么?
答案 经济价值、娱乐和美感价值。
尊重与善待自然、关爱人类并尊重个人、兼顾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利益。在自然保护区内滥砍原始森林建“贵宾接待中心”本身就是不尊重自然;在自然保护区内建“贵宾接待中心”是为少数人提供休闲、娱乐和增加个别部门收入的一种行为,只尊重个人而忽视其对整个人类及其后代影响的一种行为。
反思归纳 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和谐
主要内容
基本要求
主要依据
尊重与善待自然
必须做到尊重地球上的一切生命物种,尊重自然生态的和谐与稳定,顺应自然规律
自然界既是人类的生存环境,又给人类提供多种多样的资源
关爱人类并尊重个人
解决环境问题,保护地球环境,需要全人类共同努力,关心个人必须首先服从于关爱全人类的大局
环境问题不仅仅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而且涉及人与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利益与关系的调整。环境问题如同社会政治、经济问题一样,存在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利益以及价值观的冲突
兼顾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利益
我们应该坚持可持续发展思想,对子孙后代的利益以及未来价值予以更多的考虑,并从后代人的立场上对我们当前的环境行为作出道德判断
与自然界其他生物一样,人类同样具有繁衍和照顾后代的本能。人类不同于其他生物之处在于除了繁衍和照顾后代之外,还意识到对后代承担的道德义务与责任
迁移应用3 在青藏铁路建设中,我国首次引入了国外野生动物通道的理念,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设计了3种基本类型的野生动物通道。人类的发展不应危及其他物种的生存,主要体现
A.尊重与善待自然
B.关爱人类并尊重个人
c.兼顾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利益
D.以上都不是
答案 A
解析 青藏铁路修建从维护生态环境价值出发,体现了尊重与善待自然。
人类与环境——人类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人类对自然态度的演变——采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工业文明—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尊重与善待自然—关爱人类并尊重个人—兼顾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利益
.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为
A.互相影响,互相制约
D.环境决定人类活动
c.人类活动决定环境的发展和变化
D.环境的发展具有自身的规律,人类应服从环境
答案 A
解析 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是既对立又统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2.下列关于一定历史时期人地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采猎文明时期,人受地的制约比较小
B.农业文明时期,人地关系得到和谐发展
c.工业文明时期,人地关系开始出现矛盾,局部地区产生环境问题
D.后工业文明时期,人们对人地关系的认识逐渐走向系统化和科学化
答案 D
解析 采猎文明时期,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在人地关系中人处于被动的、受地的制约比较大的地位,对土地的影响比较小;农业文明时期,农业种植范围扩大,由于不合理的耕作、灌溉和放牧等,局部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工业文明时期,即18世纪产业革命以来,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对环境造成了更为严重的污染和破坏;到了近代,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类逐渐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并且这种认识逐渐走向系统化和科学化。
3.采猎文明时期,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 A.自然灾害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B.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污染
c.人类对部分生物资源的破坏
D.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的加剧
答案 c
解析 采猎文明的主要经济活动是采集和狩猎,会造成某些物种的灭绝。
4.下列实例反映了人地关系和谐发展的是
A.伦敦烟雾事件
B.渤海伏季休渔
c.华北地区超采地下水
D.赤潮发生
答案 B
解析 伦敦烟雾事件、赤潮的发生都是人类不合理地排放过多的废气、废水造成的;过量开采地下水也会引起地面下沉等生态问题;实行休渔制度有利于鱼类的再生,符合人地关系和谐发展的要求。
5.读知识结构图,分析回答有关人类与环境的问题。
将下列选项序号填入与结构图中的方框相应的字母后面。
①改善环境质量 ②人类与环境统一 ③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④对立 ⑤物质资料生产 ⑥统一
A.________ B.________ c.________ D.________ E.________ F.________
从以上材料判断下面关于人类的环境观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类对自然界处于一种依附或顺应的关系
B.自然环境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
c.人们不能等待大自然的恩赐,不断地向大自然索取是人们的任务
D.人类要控制和制止对环境的破坏,谋求人地协调发展
答案 ④ ⑥ ⑤ ③ ① ②
D
解析 从图中分析人类主观要求有目的的活动与环境客观属性、客观发展过程之间存在对立关系,故A填对立。人既是环境产物又是环境塑造者,人类同它周围的环境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和相互转化的,说明人类与环境是统一的,故B填统一。人类的生产既有自身生产,也有物质资料生产,人类自身生产要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故c填物质资料生产,D填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最后E填改善环境质量,F填人类与环境统一。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经历了崇拜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谋求人地协调四个阶段,从上图可以看出人地关系思想是谋求人地协调。
[基础过关]
.以下人类的社会形态与人类的环境观念及环境问题的对应关系组合,正确的是
A.古代文明——崇拜自然——没有环境问题
B.农业文明——改造自然——环境问题已显露出来
c.工业文明——征服自然——环境问题只发生在局部地区
D.当代文明——善待自然——环境问题已经解决
答案 B
解析 原始社会已出现环境问题,但不明显;农业社会开始显露出环境问题,工业社会,环境问题已由局部走向了全球;当代社会,人类已认识到必须善待自然,但环境问题并没有得到妥善解决。
读“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示意图”,完成2~3题。
2.图中箭头表示反馈作用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 A
解析 反馈作用是自然环境对人类改造环境的反作用,据此可排除B、D两项;箭头③反映出人类社会从自然环境中获取生存空间以及物质和能量,是自然环境“提供”的。
3.该图反映了人类与自然环境间具有________的关系
A.人类依赖于自然界而生存和发展
B.人类可以改造环境,环境又反作用于人类
c.环境供给人类物质、能量和消纳废弃物
D.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答案 D
解析 A、B两项分别表述了人类与自然环境关系的一个方面,均不全面;c项仅单方面叙述了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而忽略了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反作用。
读“人类文明发展四个类型示意图”,完成4~5题。
4.人类对待自然的态度是畏惧和崇拜的阶段是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 A
解析 图中人类手中的工具是题眼,在①~④阶段中,人类手执的工具依次是石器、简易农具、电气钻、计算机,分别代表了采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后工业文明时期;畏惧和崇拜自然是采猎文明时期人类对待自然的态度。
5.区域性环境问题蔓延到全球的阶段是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 c
解析 区域性环境问题蔓延到全球出现在工业文明时期。
6.人类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矛盾最尖锐的时期是
A.自然经济时期
B.采猎文明时期
c.农业文明时期
D.工业文明时期
答案 D
解析 工业文明时期,随着机器的大量使用,人类对自然的利用能力迅速增强,对环境的破坏也迅速增强,人地矛盾迅速激化与尖锐。
7.下面的人类活动能促进人类与环境关系和谐的是
A.森林采伐量高于木材自然生长量
B.在呼伦贝尔草原扩大耕地面积,建立商品粮基地
c.黄土高原上退耕还林,走农、林、牧、副综合发展道路
D.x疆开垦草地,扩大棉花种植面积
答案 c
解析 森林采伐量应控制在木材自然生长量之内,否则会导致森林覆盖率减小;呼伦贝尔草原和x疆为半干旱干旱气候,在呼伦贝尔草原扩大耕地面积建立商品粮基地和在x疆开垦草地扩大棉花种植面积,都会造成土地沙化。
8.读“人与鸟和谐相处图”,此图反映了人类
A.崇拜自然
B.屈服于自然
c.凌驾于自然
D.与自然和谐相处
答案 D
解析 在图中人给海鸥喂食,海鸥没有惧怕人类,海鸥接受了人的喂食。鸟儿对人类也没有畏惧和不适,一切构成和谐的风景。这反映出人与生物及环境融为一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能力提升]
读“不同历史时期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示意图”,完成9~10题。
9.图①时期,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态度主要是
A.崇拜
B.依赖
c.征服
D.友好
0.下列图序中,符合人地关系思想历史演变的是
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①③②
D.②③①
答案 9.c 10.B
解析 本题考查了人地关系及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图①中人类一味对环境进行索取,强调的是对环境、资源的开发和改造,这反映了人类对环境的态度是征服;图②人类环境影响微弱,受环境的影响大,应是人类早期的人地关系表现;图③反映了人类在开发利用资源环境的同时也对环境进行保护。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宗教和哲学上的重大课题,在很多教的教义中都渗透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点。据此完成11~12题。
1.古话说“天下名山佛占多”,说明了
A.名山上自然资源丰富,便于充分利用
B.佛教徒非常喜爱和爱护大自然
c.名山上游人多,便于传播佛教
D.名山风景优美,利于居住
2.以孔子为代表的我国儒家思想著述《论语》上说“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该思想反映了
A.对自然界采取消极态度
B.满足于利用自然的原始状态
c.对大自然既利用又保护的观点
D.过分强调人类利用自然的主观能动性
答案 11.B 12.c
解析 第11题,在人类文明史上,人类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和态度是随着人类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并且人类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已认识到保护自然的重要性。第12题,儒家该思想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3.下列四种生产方式或有关生产的叙述,同人地关系演变的四个阶段顺序相对应的是
①轮作、间种、生态种养 ②人口增加,生产以粮为纲 ③驯养野兽,种植禾谷 ④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A.①②③④
B.①④③②
c.③④②①
D.③②④①
答案 D
解析 “驯养野兽,种植禾谷”是生产力水平较低的崇拜自然阶段,“轮作、间种、生态种养”是谋求人地协调阶段,“以粮为纲”体现农业社会改造自然阶段,“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则体现了征服自然的错误心态。
4.读下面“人类发展和生产生活与环境质量下降的因果联系图”,回答下列问题。
写出图中字母表示的含义:
A.生产规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
.
对
自
然
资
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
.
生
产
活
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
.
破
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中反映出人类与环境向________发展,表明人类同环境关系的________。然而要协调人地关系,就必须促使二者的________。
答案 过大 滥采滥用 违背自然规律 自然资源
恶性 对立 协调统一
5.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①珍惜地球资源、转变发展方式。
②地球上各个荒无人烟的角落几乎都有了捕鲸船的“足迹”,它发现了大量不为外人所知的洋面和岛屿。如今欧美的兵舰在那些地方纵横驰骋,他们大约应该为早期的开发者——捕鲸者——鸣炮致敬吧!
③打死虎,打死豹。……分肠肚,分骨头,饱饱吃,啾!啾!啾!
④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四段文字中,描述采猎文明时期生活场景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材料②描述的生产场景体现人类对自然的________态度
A.依赖自然
B.改造自然
c.征服自然
D.善待自然
亟待解决的全球性环境问题出现在________描述的文明时期
A.①
B.②
c.③
D.④
培根有一句名言:“要命令自然,就要征服自然。”该观点反映的是哪种人地关系思想?在这种观点的指导下,人类对自然的态度是什么?
答案 c c A
人定胜天。征服自然。
解析 第题,四段文字依次描述了后工业文明、工业文明、采猎文明和农业文明的生产、生活场景。第题,在工业文明时期,人类对自然的态度是征服自然。第题,亟待解决的全球性环境问题出现在后工业文明时期。第题,在人和自然的关系上,培根认为,人是当然的大自然之主,人有驾驭自然和征服自然的能力,反映了人定胜天的人地思想,在其指导下的人类采取征服自然的态度。
第四篇:6.1.3人类与环境
山西现代双语学校高二年级第二学期地理学科课时选编练习
课题 选修6.1.3人类与环境 编制: 李杰
班级 姓名 日期:
《红楼梦》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妙玉把梅花瓣上的白雪收集在一个坛子里,在地下埋了三年,再拿出来泡茶喝。而在今天的某些城市,这样的雅趣已不可能有了。煤烟和汽车尾气造成的混合型污染,使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面积扩大。如果再像妙玉一样收集“纯洁”的水,不知含有多少致癌物质,哪里能喝?有关城市已采取措施,控制污染,保护环境。据此完成1~2题。1.下列几种观点,其中最合理的是()
A.先发展经济,再治理环境 B.先投入大量资金治理,再发展经济
C.在保证经济快速发展的前提下治理环境 D.在保证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发展经济 2.防治酸雨,最根本的途径是()
A.严格限制私家车的发展 B.减少人为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 C.扩大湿地面积 D.广泛植树造林 读人类与环境关系图,回答3~5题。3.图中②处所填内容应是()A.改善环境质量
B.人类与环境统一
C.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D.物质资料生产
4.从以上材料判断下面关于人类的环境观的 叙述,正确的是()
A.人与自然界处于一种依附或顺应的关系 B.自然环境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
C.人们不能等待大自然的恩赐,不断地向 大自然索取是人们的任务
D.人应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发展自己 5.协调人地关系的首要问题是()
A.控制人口规模 B.转变发展模式
C.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D.我们每个人积极参与 下图是我国某地社会可持续发展示意图,完成6~7题。6.下列关于该地1985~1995年社会可持续发展的 描述,正确的是()A.环境污染水平整体不变
B.资源能源消耗维持在较高水平C.经济发展指标保持在相同水平D.人地关系协调发展
7.该地社会可持续发展趋势最好的时期是()A.1985~1990年 B.1990~1995年 C.1995~2000年 D.2000~2005年
生态城市建设是促进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下图表示生态城市建设面临的三条道路。K1表示生态环境质量安全警戒线,K2表示生态环境质量恶化警戒线。读图完成8~9题。8.我国生态城市建设中最不可取的道路是()A.K2线 B.AC曲线 C.AD曲线 D.AB曲线
9.将北京建设成为生态城市的合理措施有()①增加城市绿地面积
②控制城市化进程
③积极发展城市轨道交通 ④限制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的发展
⑤集中布置城市用地
⑥分散城市职能 A.①③④⑥ B.②③④⑤ C.①②⑤⑥ D.①③④⑤
绿色住宅是我国住宅建设的发展方向。目前,我国一些城市的新建住宅已经在朝这个方向发展,其目标是实现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据此回答10~11题。10.下列内容符合绿色住宅要求的是()
①供热、制冷使用清洁能源 ②装修材料的化学污染低于规定标准 ③生活污水净化后排放 ④公用地中绿地和停车场各占一半 ⑤隔音效果好,噪声低
A.①②③ B.①②⑤ C.①③④ D.③④⑤ 11.下列住宅(我国)布局能达到绿色住宅光照、通风要求的是()A.住宅区建筑取正北或正南朝向 B.住宅区布局在当地最小风频的上风方向
C.北方住宅区的窗户要避开西北方向 D.南方住宅区的走向应呈东南—西北方向 读图,回答12~13题。
12.图中A、B、C分别代表()A.资源 市场 环境 B.环境 市场 资源 C.环境 资源 市场
D.资源 环境 市场
13.在此循环经济体系中()
A.各产业之间以主产品为原料发生联系 B.所需要能源完全由余热发电提供 C.污染物实现了零排放
D.生产环节的废弃物被回收再利用
《中国21世纪议程》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框架,任重而道远。据此回答14~15题。14.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的必然选择,是因为()
①庞大的人口压力 ②资源短缺令人担忧 ③经济发展速度较慢,底子薄
④深刻的环境危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5.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首要任务是()
A.实现人口和经济、社会、环境及资源协调发展 B.严格控制人口数量,实现生育率的大幅度下降 C.全面提高人口素质 D.限制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城市 16.下图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类型区划分示意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读图,描述我国可持续发展区域的空间分布规律是什么?
(2)M地区在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环境问题主要是什么?在经济可持续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3)N地区可持续发展中所面临的严峻生态问题有哪些?参考答案:
第一节 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1-5 D B A D A 6-10 B C D A B 11-15 C C D C B 16.(1)从沿海向内陆,可持续发展状况从良好到较差状态。
(2)环境污染严重。资源、能源不足。
(3)气候干旱、植被稀少,土地荒漠化严重、生态脆弱。
第五篇:人类与环境论文模版
《人类与环境》
课程考核论文
论
文
名
称
所
在班
级
学
号
日
期
一、下列题目任选一题撰写一篇论文(也可自选与环境、能源保护相关的题目)
1.应如何预防与改善土壤盐碱化现象?
2.你如何看待农作物转基因技术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
3.在全球环境变化背景下,请选择一个环境问题(如:全球变暖、大气污染、土壤污染、水污染、沙尘暴、核危机、极端天气等),分析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探讨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对策。
4.新能源与绿色革命
5.试论我国城市、农村环境管理的未来发展趋势 6.我对中国环保过去、现在和将来的一点看法和建议
二、具体要求
1、正文字数在3000字以上(不包括注释和参考书目等)。
2、严格遵循论文写作规范(引文必须注明出处)
3、必须提交A4纸打印的论文稿,并以此封皮作为论文封面,于左上方边角处装订
4、严禁抄袭,一旦发现按零分处理。
5、凡是正文一律用宋体/五号字,注释用小五号字,大标题用宋体/三号字加粗,小标题用宋体/五号字/加粗。段落:一律采用标准间距、1.5倍行距。
6、如果所提交论文不合规范者,必须改写。如果两次改写后,仍不合规范
者
不
予
以
评
分
。2 环境·能源·可持续发展
浩瀚苍穹,孕育了我们人类几千年的文明,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度过了无数个春秋岁月。时代更替,科技发达,人类在不断的发展,()
但是在我们发展的同时,我们对环境的破坏也是很大的,能源也在一点点消耗,枯竭。并且也产生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这无疑对我们人类自身也是有害的,所以我们就得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保护环境,多利用可再生资源,节省能量消耗。
那么,具体引发了一些什么问题呢?
这就要从俩方面来看,一是原生环境问题,二是次生环境问题。原生环境问题,就是自然界的一些无人为因素掺杂仅环境自身引起的灾害,如地震,火山爆发,泥石流,台风,旱灾等等。另一方面,就是次生环境问题,这个则是人为因素引起的。这主要是由于人类对环境毁坏,没有很好地利用资源,使资源枯竭,耗损,再加上工业和科技发展的同时对周围环境的破坏,等等的一系列问题。
其实,从我们人类发展到今天,我们可以看到的是,人类发展的越来越强大,但是在人类发展的同时,我们对资源,环境的利用太多太多,可以说,人类的发展依赖与环境。先从我们人类的起源来说,从钻木取火,捕食其他生物开始,我们就在利用环境资源了,渐渐地,一步步发展,我们依赖环境生存,我们从大地母亲那里索取却不知道保护。后来,我们人类划分成好多个种族,部落,都渐渐地发展强大,各部落间开始对其他部落掠夺,索取,战争爆发了,人们又从人与人间的直接战斗,演变成军事实力间的斗争,核武器,各种枪炮弹药的发明,给人类的强取豪夺提供了方便,但在制造这些东西的同时,我们又对环境进行一系列的利用和毁坏。然后,灾害越来越多,疾病在人间蔓延开来,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地震所带来的灾害也给人类的生命造成伤害。其实仔细想想,这也都是符合自然规律的,人类的生存太过泛滥,势必对地球造成威胁。所以,要取得一个平衡。
所以,为了好好保护我们的环境,我们需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保证不损害人类生存的前提下,在使用能源时,能够有效利用,不浪费,不使资源枯竭,不影响我们后代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