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与立之间――写在设计基础教学后

时间:2019-05-14 14:38: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破与立之间――写在设计基础教学后》,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破与立之间――写在设计基础教学后》。

第一篇:破与立之间――写在设计基础教学后

破与立之间――写在设计基础教学后

【摘要】艺术教育是引领社会风尚、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作为老师要行胜于言,身体力行,大学里的设计教育也要与时俱进,根据市场形势的变化,设计和艺术创作应该要不断完善发展。对于设计基础课程教学,也要去发现学生的基础,这样才能因材施教。在这个过程中关键在于如何给予学生最适合他们的引领和教导,我们要重视课程设计,教会学生思维方式;注重教学内容,在深度和广度上下功夫,恰当运用教学形式和技巧,要有“度”,不能“过”,要提高学术素养,做有教育眼光的设计基础教学老师。

【关键词】教学设计基础训练

任何体系的建立,都在破立之间。在教学工作中设计基础体系的建立也在破与立中斩荆披棘。笔者有幸成为这一过程的参与者,从而体会到教学与收获的快乐。

近日,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在艺术院校调研和座谈时强调,要认真贯彻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艺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力求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为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提供各类艺术人才和智力支撑,为提升国家软实力作出新贡献。她指出“艺术教育”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是培养艺术人才的基础工程。社会要切实推进艺术教育改革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弘扬中国精神、中华美德和中华优秀文化。将艺术教育贯穿各级各类教育,上好艺术课,坚持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社会实践三位一体,让每个学生都享有接受艺术教育的机会。要优化学科专业布局,与产业发展、社会需求、艺术前沿有机对接,大力发展文化创意设计。因此,作为广告设计专业的老师,我们要做的就是首先要明确我们的专业定位,要走向应用型定位的发展道路,老师和学生要能够做好创作或设计,要技术过关,提升我们的专业能力。我一直践行着用教育的眼光做设计的教学思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取向。作为老师要行胜于言,身体力行,大学里的设计教育也要与时俱进,根据市场形势的变化,设计和艺术创作应该要不断完善发展。

唐代韩愈《师说》一出,“传道授业解惑”似乎就成了人们认同教师职业的标高,我在教学过程中也逐渐有了一些体会。作为专业课老师,我们最主要的还是体现在“授业”部分,即教授学生适应生活、适应社会的各种专业知识和技能技术,身为老师,必须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并采用恰当的方法传授给学生,使学生能够更好的接受、吸收与利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教学任务更好的进行下去。教师是“学问之师”,不仅需要高超的专业知识和精湛的业务,还需要广博的文化修养,学生可以原谅教师的严厉、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但绝不能原谅教师不学无术。作为专业老师更是如此,因此我们必须要有严谨的治学态度,能够做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真正起到教书又育人的作用,开启学生的智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

每年面对大一新生,我在他们身上总是发现一些共同问题:比如习惯于背默、概念作画,而忽略用心观察、感悟、表达;习惯于独立作业,而忽略团队的协作与彼此间的鼓励:习惯于以“习惯”的最佳角度看待物体、问题,而忽略对新角度的探索与发现。于是,我在设计基础教学过程中的课题设计方面开始注重以下几方面的努力:

一、训练学生用主动的眼光去选择对象,尤其要留意曾经忽略的细节。

二、手法、材料的多方位的尝试,突破固有的思维、理解的束缚,拓宽审美体验。

三、丰富作业中应是语言的探索,学会主动营构,丰富想象。

每一阶段我都习惯于分析上学期部分课程作业,这样能够发现学生们探索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虽然稍显稚嫩,但每位学生的用心与努力,我们有目共睹。因此,破立之间游走的我们,乐此不疲。

对于设计基础课程教学,也要去发现学生的基础,这样才能因材施教,对于没有太多绘画基础的学生,我采取先临摹后创造的方式,比如在练习纹样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逐步建立纹样的设计思维。前两周给学生讲解纹样的基本知识,让学生大量查阅相关的资料,并以黑白画的形式呈现;在掌握了图案的基本构成规律后,要求学生结合色彩,给予具体的命题要求,让学生开始进行初步的主观创作。最后一周,让学生自由命题,在纸杯、纸碗和纸盘上设计装饰纹样,独立完成对纹样的改造和创新。因为中国的传统纹样充满了吉祥美好的寓意,但究其本质,还是离不开其装饰的审美需要。作为学院派基本设计素质的培养,我希望学生不仅能够建立起对传统纹样的认知,更能发出一种对传统文化传承的自觉――即图案的设计创新能力。如何传承?如何创新?这是设计工作者一直关注并且努力的方向。借由课程,我尝试让学生发散思维,主动地去观察、体悟和创造,参与到实际的装饰行为中,将纹样玩“活”。比如学生们会不拘泥于平面的形式,尝试从视频影像入手,以人为媒介,表达传统纹样的动态美感;并且在T恤,棉布等不同材质上,创作手绘图案。通过尝试不同的形式和材料,以实验的态度,寻求更多创新的可能性。

色与面积的分布;点、线、面的组合;图和底的关系;节奏的把握;以画面需要为原则;主观的掌控画面等等,这些都是在课堂反复强调的话语。作为设计基础课教学在行课过程中迫使学生由原来的被动依赖物象转化为主动控制和建构画面,这本身就是实施创造性思维和提高审美意识的一个很好训练过程。

老师从开始的“牵引”变为后期的“推动”。

48个学时,让刚踏进设计专业学生遭遇了陌生而又新鲜的课程。从原理讲授到方案探讨,再到绘制和展示,条理而充实。虽然这是一次小规模的艺术实践,却预示着学生们的设计创作初始起步,各自成就了小作品。课程前半部分是讲述理论,导引思路方向,后半部分则开始绘制制作,作品创意体现出学生们的自身见解。铅笔还是那些铅笔,素描纸还是那些素描纸,但看不再是那么看,画也不再是那么画了,此时的练习,从眼到手,从观察到表现,似乎都变了个样子,总之一切变得和考前的训练有些不一样了。虽然还是那些瓶瓶罐罐,但自从改变了观察与表现方式,同学们发现自己有了作画的主动权,可以自由的调整视角、调配物件,点线面、黑白灰、图与底、节奏、韵律……成为画面主导的形式因素,还可以采用不同的工具材料,探索不同的的肌理形式语言传达自己的情绪体验,这一切的变化应该归功于观念的转变。当然,同学们的作品,由于是短期作业,尚显稚嫩,不够成熟和完美,可这些作品传达出的生动的形式趣味弥足珍贵,因为它将是同学们一个新的学习起点!

在教学过程中,会发现有些学生考前没学过画。对于这部分学生要有足够的耐心,并且要给予他们信心。起初的课堂上他们茫然,他们不知所措,他们羞涩胆怯的躲避,但他们呈现给我们的却是真正意义上的画作,是真诚的表露,没有程式化,有的是随性的挥洒,画面耐人寻味。问题的存在是必然的,因为这是大学的开始,更是绘画的开始,但真诚所带来的意味与情趣是感人至深的,这正是我们课程真正需要的东西。当然再好的感知也需要必要的表现形式,造型基础课程之前的二维构成基础为我们提供了必要的形式元素的认知与表现实践,对于毫无绘画基础的同学们还是逐渐地把握了它们,不论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不论是很好的还是绊绊磕磕,点线面、黑白灰、形色质……这些形式元素跃然纸面。

通过课程我也发现了一个问题,具有考前绘画基础的学生在行课中有着很强的惯性阻碍,其原因不仅仅是技法方法的问题,更主要是内心的麻木,是对新思维、新知识、新要求懒于思考与接受,是得过且过,这浪费了大好时光,是令人痛心的。这是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深入研究的地方。

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过:“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撼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颗心灵唤醒另一颗心灵。”这样的历练,教师的理想、大学的人文精神才能流淌在学生血液之中。这是对所谓“教书育人”真正本质的深刻理解。作为老师不能成为拿着剧本演戏的人,而学生也不能成为戏中的配角,老师和学生要都成为真正的创新者。教师之间要加强技艺的研习和学术上的交流,要有专业理论和专业实践的总结及梳理,更要有对当代艺术设计发展的关照和参与。我们要在教学指导过程中鼓励那些可实施的能够进行商业转化的创意和工艺。这样才能让学生既保持感性的活跃创作思想,也能够沉下心来反观和自省,立于在未来可以将他们自己的创意融入市场。设计基础教学不管是素描还是色彩都将作为一种视觉的感受方式和思维的交流方式在未来的设计创作中发挥更多的可能性。

直至今日,人们对“艺术”和“设计”的概念依然存在误读,对于它们的内涵和意义含混不清,忽略了艺术对大众审美的影响。然而,艺术教育其实是关系着精神文明和人文素养的道德层面的事情,艺术和设计不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它们更指向“道”的层面,作为老师,应该让学生不仅仅关注个人成就,还要有对于国家设计的责任感。有道是:得天下英才而教之,是教师最大的幸福。关键在于如何给予学生最适合他们的引领和教导,我们要重视设计基础的课程设计,重点是教会学生思维方式授人以渔;还应该注重教学内容,在深度和广度上下功夫,要有“度”,不能“过”,要提高学术素养,做有教育眼光的设计基础教学老师。对于我来说,想尽最大的努力关注、研究、寻找适合学生的教育方式、教育规律,培养未来的有用之才。

诚心诚意、勇于思考、勤于实践、善于交流,有了这些就会有一个很好的呈现。老师与学生主配角的转换都使得整个教学过程发生了质的变化:寻常的事物,不寻常的观看方式,不一样的表达手法,演化出千变万化的情景,同样的事物,不同的观者,不同的心境,萌生出多姿多彩的体验,我们精诚合作,试图了解造型语言的本源,以期能够生发出全新的语汇来描述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我们虽刚刚上路,但我们正怀揣梦想,阔步向前!

(作者:石蒙蒙,中国传媒大学艺术传播学博士;贺莉,北京政法职业学院讲师)

责编:姚少宝

第二篇:解放思想的“破”与“立”

解放思想的“破”与“立”(思想纵横)

李裴

《 人民日报 》(2013年04月02日

07 版)

顺利度过发展关键期、矛盾凸显期,亟须进一步深化改革。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进一步深化改革,离不开进一步解放思想。古语云:不破不立,不塞不流,不止不行。进一步解放思想,需要把“破”与“立”有机结合起来。

解放思想的“破”,概言之就是解决不愿、不敢、不会、不懂、不真解放思想的问题。解决不愿解放思想的问题,需要着重破除“与己无关”的认识,特别是破除解放思想是政治家的事、理论家的事、上级领导的事等模糊认识;纠正老路子好走、老框框好用、老办法好使,不思进取、固步自封的错误观念。解决不敢解放思想的问题,需要着重破除怕出毛病、怕犯错误的观念,特别是怕上级责怪、怕同级嘲笑、怕下级疑惑的想法,解决不敢突破“惯例”、不敢超越“本本”、不敢试、不敢闯、不敢创新、不敢“走出去”的问题。解决不会解放思想的问题,需要着重解决不知道解放思想从哪里着手、应该怎么办,思想不够敏锐、思路不够开阔、思考不够深邃、思辨缺乏功力的问题。解决不懂解放思想的问题,需要着重破除把出新花样当作解放思想的肤浅思维,特别是解决打着解放思想的招牌,今天一个战略、明天一个思路,把胡思乱想、乱发议论当作解放思想的问题,解决把搞歪门邪道、闯红灯、压黄线、钻空子、打擦边球等当作解放思想的问题。解决不真解放思想的问题,需要着重破除使解放思想流于形式的做法,特别是解决讲解放思想头头是道、热热闹闹,但落实到行动上仍然用传统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的问题;解决搞花架子应付领导、搞形式走过场,给工作带来“负能量”的问题。

解放思想的“立”,概言之就是强化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观念和精神。解放思想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适应,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因此,解放思想须立足于实事求是,以“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的科学态度,坚持到基层去、到群众中去、到矛盾集中的地方去,在真抓实干、破解难题中解放思想。实践在不断发展,解放思想不可能一劳永逸,必须与时俱进,准确把握天下大势和时代潮流,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使之合乎实际、合乎发展规律。解放思想需要焕发奋发有为、开拓创新的精神面貌,不为条条框框所束缚,以新的思维观察新事物,以新的理念拓展新思路,以新的方法解决新问题,敢于涉足前人未曾涉足的“盲区”,努力突破矛盾错综复杂的“险滩”。

深化改革是时代的要求,解放思想是改革的前提。在时代要求面前,我们每一个人都面临如何进一步解放思想的问题,都应从自身和本单位、本部门的实际出发,具体思考一下该“破”什么、“立”什么,从而进一步明确目标和路径,把解放思想的成果转化为深化改革的举措。

第三篇:习惯之破与立

论习惯的立与破

习惯可以使人成功,走上康庄大道,亦可以使人固步自封,停滞不前。作为我们企业的管理人员一方面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在工作学习中做出表率;另一方面也要打破惯性思维,勇于挑战,敢为别人不敢为,开创新的开始。

我们在工作中可以有自己的习惯,只有养成良好的习惯,才能给我们带来无穷的力量,才能给员工做出表率。每个公司都有自己的企业文化,然而并不是每个员工都能秉持公司的文化,企业文化代表着一个公司的凝聚力,而文化的形成,需要我们养成习惯,以公司的文化形成一种习惯,只有形成这样的习惯,公司的向心力才能增强,只有形成这样的习惯,人心一致,企业才能经久不衰。这种习惯的养成,也成就了公司的强大。习惯的形成,需要日积月累,口号喊得响亮,并不代表公司的企业文化根植员工的心,标语的语重心长亦或是激扬奋进,每个员工也不一定真正知晓企业文化,只有在日常的工作中,将企业的文化深入到员工的心中,慢慢养成良好的习惯,只有这种行为习惯的养成,才能说明我们作为国际化公司企业文化已经根植于每个员工的心灵,才能保证我们企业的不断生长。我们山耐能有百年的历史,也恰恰说明了这点,我们公司的企业文化,在员工的心中习以为常,才能有我们山耐不断发展的动力,才能有我们山耐青春的活力。

我们作为山耐的管理者,要养成这种积极根植于山耐文化的习惯。

但是,近几年来,我们看到了很多的科技成果被束之高阁,这也让我想起了我在大学时候做过的论文,《磷酸钙骨水泥的制备》——人造骨植入物,现在应用更多的依旧是金属假肢,而骨水泥只是应用于牙科的骨缺损以及内耳的骨头;我们也看到了很多的企业连年亏损苟延残喘;我们更看到了道德的沦丧事态的炎凉;这一切无一不是习惯在作祟,习惯了落后守旧不思进取,习惯了自私自利吃国家饭,习惯了人情冷漠冷眼旁观,正是这习惯给我们带来了无穷的伤害,因此我们要破这种习惯。

我们按照以前的习惯,可以走很少的弯路,可以快捷的成功,可是时代在发展,我们可以有习惯,但绝不能甘于习惯。科技的日新月异,新产物的日益新生,更廉价物美的耐火产品不断地涌现,如若我们依旧被习惯左右,那么就意味着我们安于现状,意味着我们的耐火产品只能沉溺于过去,也意味着必然被淘汰。因此,我们作为技术工作者,要破,要摆脱束缚心灵的习惯,打破“以前都是这么做”的惯性行为,也打破惯性思维,积极创新,唯有这样我们企业才会蒸蒸日上,才会走在时代的前列。

人生旅途犹如逆水行舟,一味的按习惯办事终不曾有前进的勇气;企业的发展如履薄冰,只有打破习惯的枷锁,才不会被改革的浪潮淹没。为了我们山耐的发展,也为了我们个人的成功,让我们共同努力,勤奋工作,积极创新,开创我们山耐新的篇章。

第四篇:1.习近平关于中国经济的破与立

习近平关于中国经济的“破”与“立”

2015年12月22日 23:45

来源:学习中国

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也是推进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总书记娴熟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综合分析世界经济长周期和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和规律,抓住机遇,处理好中国经济的“破”与“立”,为“十三五”开好局,为推进国民经济平稳发展提供理论指导。不破不立。寻求经济发展新动力,开拓经济发展新空间,打造经济发展新机制,都需正确处理“破”与“立”的辩证关系。习近平在7月24日召开党内人士座谈会上指出:“改革既要勇于‘破’,又要善于‘立’。”

图为:2015年12月18日至21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

一、破悲情 立信心

从某种意义上说经济就是信心经济,信心是支撑现代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资金和需求在一定程度上都是被信心引领的。习近平主席深知信心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他在不同场合多次要求干部和群众要增强信心。他在吉林调研时强调:“保持战略定力,增强发展自信。”在今年举行的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次峰会第一阶段会议上,他指出:“我想强调的是,中国有信心、有能力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继续为各国发展创造机遇。”当前,悲观情绪和唱衰论调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两大敌人,一些人以传统的GDP论英雄,以旧理念看待经济新常态,见到经济增速放缓就对中国经济悲观失望;更有少数别有用心的人,在趁机唱衰中国经济。习近平主席用四个“没有变”在世界范围内为中国经济鼓劲,同时也有力还击了唱衰中国论。2015年11月18日,习近平在出席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指出:“总的看,中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余地大的基本特征没有变,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变,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前进态势没有变。”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再次强调:“我国经济发展基本面是好的,潜力大,韧性强,回旋余地大。”

中国经济的信心并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建立在坚实物质和政策基础之上的。正如习近平主席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次峰会第一阶段会议上所说:“我们的信心,来自于全面深化改革、建立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决心和行动,来自于中国经济强劲内生动力和中国政府坚强有力的政策引导。”他强调:“我们的信心,来自于全面深化改革、建立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决心和行动。”“我们的信心,来自于中国经济强劲内生动力和中国政府坚强有力的政策引导。”

图为:2015年7月17日,习近平在吉林东北工业集团长春一东离合器股份有限公司的车间班组园地同职工座谈。

二、破旧思维 立新理念

理念是行动的指南,是引领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因。中国经济正处在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破除旧思维,树立新理念比任何时候都重要。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 2015年8月21日习近平在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时指出:“建议稿分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形势和任务,提出并阐述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强调落实这些发展理念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要直接奔着当下的问题去,体现出鲜明的问题导向,以发展理念转变引领发展方式转变,以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发展质量和效益提升,为‘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指好道、领好航。”习近平明确反对以GDP论英雄的陈旧发展理念,他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出席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指出:“我们不再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而是强调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立足点。”在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中指出,“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

三、破梗阻 立新规

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是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必须全面深化改革,必须锐意改革、大胆创新,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从某种意义上说改革是破局行动,要打破原有格局,特别是要让一些原有的利益格局伤筋动骨,重新组合甚至直接取缔。在改革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两种“梗阻”现象,一种是“中梗阻”,一种是“肠梗阻”。习近平指出:“对已出台的具有重大结构支撑作用的改革,要抓紧出台细化实施方案,坚决消除‘中梗阻’‘肠梗阻’。对已经出台的重大方案要排队督察,及时跟踪、及时检查、及时评估、及时整改,重在发现问题。”

改革中的“中梗阻”指中间机构或人员(多指干部)在执行改革方案过程中居关设卡有意让改革的政令不畅、执行不力、效能低下等现象。这种“梗阻”主要来自执行改革方案的系统或组织机构自身两个方面,与个体的办事人员的自身私利没有直接关系。来自本组织内部的“梗阻”我们可以称之为“梗阻”,来自非本组织、但为本系统或本系统其他单位的“梗阻”我们可以称之为“被梗阻”。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推出的《中国行政体制改革报告(2014-2015)》显示,部门利益成为地方政府改革的最大阻力,特别是在简政放权、激活市场和社会活力方面,尤其如此。一些部门和地方在落实中央有关改革的决策部署中,囿于部门利益和局部利益,不顾大局,搞选择性落实、象征性执行。这两种类型的“梗阻”,在改革中的破坏性较大,有时还显得十分冠冕堂皇;因为,它有时表现为制度性的、体制性的或结构性的,既难以找到“梗阻物”,又难以找到“梗阻物”的载体(具体人),所以进行系统性、结构性分析才能让这种“梗阻”现原形,然后除之。

“肠梗阻”本意是指任何引起的人或动物肠内容物通过的障碍。改革过程中的“肠梗阻”是指出自从事改革人的自身阻碍。这种“梗阻”纯粹产生于个体人自身,“学习中国”小编认为有两种原因产生“肠梗阻”,一是价值观层面原因,这种人的价值观与时代主流价值观相背,因而阻碍改革;另一方面是因改革伤及其私利,动了他个人的奶酪或“夜草”,所以阻碍改革。“肠梗阻”的爆发点虽然容易找到,但是,“肠梗阻”却有可能发生在改革全过程的任何一点中,爆发的频率可能远高于“中梗阻”。我们可以简单将“中梗阻”理解为改革的系统性阻力,将“肠梗阻”理解为改革的个人方面的阻力。有些干部不愿改革、不思改革、不善改革、不敢改革,要么表面响应、暗中抵制,要么碌碌无为、唯恐担责,要么乱改一顿、贻害无穷。清除“肠梗阻”一是做政治思想工作,二是用对人。习近平强调:“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高度重视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改革推进到哪一步,思想政治工作就要跟进到哪一步,有的放矢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大家争当改革促进派。”用好人是最主要的,要用改革促进派,要用改革实干家,要将“反对派”和“拖拉派”清除出场。习近平指出:“要把‘三严三实’要求贯穿改革全过程,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大力弘扬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精神,理解改革要实,谋划改革要实,落实改革也要实,既当改革的促进派,又当改革的实干家。”

废旧立新。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不仅需要破旧,还需要立新规。必须创建与国内外经济形式和五大发展理念相适应的体制机制,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保障和助力。

图为:2014年5月10日上午,习近平在河南保税物流中心了解货物装配和查验情况。

四、破旧格局 立新结构 以前,“投资、消费、出口”这“三驾马车”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力。但是,由于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持续疲软的影响,这“三驾马车”中的投资和出口已经动力不足,中国经济过去粗放型的发展模型和格局,已经不能适应经济新常态了,必须抓紧时机进行结构性改革,打破落后的、产能过剩的产业结构,建立与五大发展理念相适应的新型经济结构。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

现实中有一种经济现象大家很熟悉:一方面作为制造大国的中国产能大量过剩,另一方面国人出国疯狂抢购,很大原因就是因为在国内买不到想要的东西。这说明,我们的经济结构存在较大问题。早在今年3月28日的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上总书记就提出:“中国将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到更加重要位置,更加扎实地推进经济发展,更加坚定地深化改革开放,更加充分地激发创造活力,更加有效地维护公平正义,更加有力地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要努力实现多方面工作重点转变。推动经济发展,要更加注重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稳定经济增长,要更加注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宏观调控,要更加注重引导市场行为和社会心理预期。调整产业结构,要更加注重加减乘除并举。推进城镇化,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核心。促进区域发展,要更加注重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空间均衡。保护生态环境,要更加注重促进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保障改善民生,要更加注重对特定人群特殊困难的精准帮扶。进行资源配置,要更加注重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扩大对外开放,要更加注重推进高水平双向开放。”

图为:2014年11月1日至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福建调研。这是1日上午,习近平在宸鸿科技(平潭)有限公司会见部分台资企业负责人,并同他们座谈。

五、破陷阱 立远景

中国目前正处于西方经济理论所说的“中等收入陷阱”阶段,所以,有少数不怀好意的人正在等着中国“掉进这个陷阱”。据“学习中国”小编梳理,近代以来,西方一些所谓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经济理论,好像没有几个理论在中国成功过,倒是变成了某些“经济专家”混饭吃的工具或唱衰中国经济的“依据”。我们坚信且自信,拥有五千年灿烂文明的中国人有智慧跃过“中等收入陷阱”,也同样有智慧和能力越过个别西方国家“精心”为我们设计的各种“陷阱”。我们不仅能够越过这些“陷阱”,而且还有更高的目标,我们定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2014年,习近平在APEC领导人同工商咨询理事会代表会上指出:“对中国而言,‘中等收入陷阱’过是肯定要过去的,关键是什么时候迈过去、迈过去以后如何更好向前发展。我们有信心在改革发展稳定之间,以及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促改革之间找到平衡点,使中国经济行稳致远。”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已经吹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冲锋号,明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也是推进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在五大发展理念引领下,我们一定会快速跨过这些“陷阱”,实现“两个百年目标”。

大破大立,除旧布新。习近平主席以“破”“立”辩证法指导我们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为中国经济擘画未来,我们坚信,中国经济新一轮发展奇迹正在诞生。

第五篇:发改工作与十破十立

发改工作与“十破十立”

王友江

改革是发展的动力,发展是改革的目的。可无“破”无“立”,又谈何发展和改革?作为发改人,仔细想来,发改工作本质上又何尝不是“破”与“立”的工作?又何尝不是把“破”与“立”很好结合和统一起来的工作?

为什么要“破”、要“立”,如何“破”、如何“立”?如何较好地实现“破”和“立”的有机结合和统一?对此,省委书记赵克志在省十一届二次全会上针对贵州发展和改革滞后的客观实际,提出了要甩掉贫穷和落后的标签,闯出一条后发赶超的好路新路,实现“两加一推”,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思想解放上必须首先做到“十破十立”。

“十破十立”,即:“突破信心不足的思想,树立敢于争先的意识;突破墨守成规的思想,树立开拓创新的意识;突破自我满足的思想,树立追求卓越的意识;突破封闭保守的思想,树立包容合作的意识;突破消极等待的思想,树立抢抓机遇的意识;突破怕担责任的思想,树立勇于担当的意识;突破说多做少的思想,树立干字当头的意识;突破反应迟缓的思想,树立立说立行的意识”。

“十破十立”,十个“破除”,十个“树立”,一一对应,有“破”有“立”,先“破”后“立”,语重心长,坚决有力;具体为什么要破”、要“立”,“破”什么、“立”什么,思想逢意识,锁见钥匙,旗帜鲜明,掷地有声。

“十破十立”重要思想的创造性提出,准确切中了长期以来掣肘贵州发展和改革的根本症结和关键要害,是我们思想上同心同德、目标上同心同向、行动上同心同行构筑“精神高地”、缔造百亿强县“经济高地”的“四梁八柱”,是我们彻底改造主观世界、有效克服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四大危险”的“猛药”,是我们肩扛起富民兴普使命、攻坚克难开创发展和改革工作新局面的“挑杆”和“钎锤”!值得新时代的发改人牢牢高举和永远铭记!

下载破与立之间――写在设计基础教学后word格式文档
下载破与立之间――写在设计基础教学后.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诚实与信任之间》教学设计

    《诚实与信任之间》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诚信知易行难。 2.懂得诚信应该从自己做起。 3.懂得诚信应当是不计较个人得失的高尚行为。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有......

    当前部队保密工作中的“破”与“立”

    当前部队保密工作中的“破”与“立”(2009-04-21 14:15:51)◎南京政治学院 谢新春近几年来,各级一直高度重视保密工作,但失泄密事件却时有发生。近期,笔者就部队保密工作的有关......

    朋友之间教学设计

    《朋友之间》教学设计 藁城区通安小学 马永艳 《朋友之间》是人教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主题“你我同行”中的第2课,这课主要的话题有“我和朋友”“友谊树”......

    同学之间教学设计

    从学生的社会生活环境看,现在的家庭多是4-2-1结构,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的核心地位,使得他们得到的照顾、呵护与培养大大多于非独生子女。在这种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自我意识......

    《邻里之间》教学设计

    邻里之间 活动目标: 1.懂得邻里之间要和睦相处,懂得“远亲不如近邻”的道理。 2.通过搜集邻里之间发生的故事,知道邻里之间要互相体谅,互敬互让,互相关心帮助。 3.能与邻里和睦相......

    同学之间教学设计

    同学之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情感与态度: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理解、体谅他人的社会认知能力和情感倾向,体验同学间友好相处的美好与幸福。 2、行为与习惯:能够体谅他人,......

    男生女生之间 教学设计

    第五课男生女生之间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了解异性交往中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 2、掌握异性交往的原则; 3、正确认识并接受青春期出现的爱慕异性的情感,愿意反思并正确把握情......

    《祖孙之间》教学设计

    《祖孙之间》教学设计 教学要点 1、品读文本,理解小说冲突的典型意义。2、分析背景,感受家族小说的文化母题。3、探讨方法,总结小说文本的解读思路。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