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议《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颁布的意义doc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颁行的意义
吉林省松原市扶余县更新中心小学
王井辉
2000年,在我国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的历史上是颇不寻常的一年。这一年的10月31日,在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以高得票率获得审议通过。同日,国家主席江泽民签署颁布了这部法律,该法于新世纪的第一天开始施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是根据宪法制定的,它体现了国家关于语言文字工作的方针和重要政策,科学地总结了清末以来前贤们在语文革新运动中的探索实践、特别是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开展语言文字工作的经验、教训,反映了人民的呼声、时代和现代化的呼唤以及几代语文工作者的夙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确立了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作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法律地位,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国家机关、学校、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公共服务行业以及公共场所和公共设施、信息技术产品、广告、招牌、企业事业组织名称和在境内销售的商品的包装、说明等方面的使用作出了规定。这部法律的颁行,正像有学者所指出的,是中国人民献给21世纪的“一份不同寻常的世纪礼物”(江蓝生《简论语言文字立法的意义》,载《光明日报》2001年1月16日),标志着共和国语言文字法制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我们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该以此为契机,认真学习宣传和贯彻实施好这部重要的法律,为加速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进程,尽自己一份绵薄之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关于语言文字方面的专门法律,它的颁行是我国社会语文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具有多方面的意义:
首先,有利于巩固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事实上的“全国通用”地位,增进各民族、各地区间的交流与沟通,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语言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是使口语书面化的工具。用嘴把要说的话说出来,用文字把要说的话写下来,才能实现正常的交流沟通。因此,正确使用语言文字,对整个社会和全社会的每个成员都是十分重要的。目前语言文字问题在世界各国引起不同程度的重视,许多国家把国语看作民族主权和尊严的象征,并体现在本国的宪法里。据有关资料显示,全世界现有142部成文宪法中,有79部规定了国语或官方语言,占55.6%。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文种的国家,有56个民族、70多种语言、50多种文字,不同民族、地区间的交流需要有全国通用的语言文字作为载体,对外进行国际交往也需要有代表整个中华民族的共同的语言文字,这就是普通话和规范汉字。现代汉语有八大方言,方言隔阂必然会对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形成障碍;汉字笔画繁多、异体众多、难写难认,用字不规范现象也会对中华文化的传承造成影响。当前,我国正处在建立和逐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也正处于关键时期,发展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实现各民族、各地区的共同富裕,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地需要推广、普及民族共同语——普通话,都更加需要推行全国通用的规范汉字。普通话和规范汉字的“全国通用”地位是历史形成的,不是哪一个人能够强加给它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维系一个国家的文化纽带和精神支柱,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象征。这次立法,以法律的形式确立普通话、规范汉字“全国通用”的地位,顺应了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进步对语言文字的必然要求。
二,有利于促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党和政府历来十分重视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早在共和国建立之初,百废待兴,就及时把这项工作提到日程上来,组织专家学者开展有关的研究和规范标准拟制工作。50多年来,国家及有关主管部门颁布了诸如《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汉字简化方案》、《汉语拼音方案》、《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简化字总表》、《现代汉语常用字表》、《现代汉语通用字表》以及信息交换用汉字编码字符集等一系列规范标准,这些规范标准对普通话的推广和规范汉字的推行起到了不容忽视的积极作用,使得我国社会语言生活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我国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与旧中国相比虽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与形势发展的要求相比还有很大距离。伴随近些年社会语言生活的空前活跃,语言文字应用中某些混乱现象和不健康倾向也随之出现,与此同时,计算机语言文字信息处理技术的普及和发展,也对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工作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当前语言文字规范化任务非常繁重,单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本体的规范而言,我们也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比如,普通话和规范汉字这两个术语的界定问题,就有不少学者提出质疑,认为目前的定义本身不够科学和严密;普通话的语音、词汇和语法规范,在执行过程中都有一些不便操作和把握的地方;规范汉字所依据的各个字表,由于制定和发布的时间跨度很大,出台的历史背景不尽相同,参与研制的单位和个人不断变化,字表与字表之间也存在一些相互矛盾的现象。这些问题的提出,反映了人们对普通话和规范汉字新的思考。笔者认为,学术上对这两个定义有一些不同看法是不奇怪的;由于语言文字本身是动态发展的,人们对它的研究也应该是逐步深入的;任何规范标准都不可能、也不应该一成不变,需要适时地进行修订以使之完善。有鉴于此,《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不将这两个学术定义写进法中,笔者认为是充分留有余地的明智之举。况且由于国家多年来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加之教育的普及和新闻媒体的示范作用,人们对普通话和规范汉字的认识一般是清楚的。法律不规定这两个定义,不仅不会影响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工作的进行,反而会促使语言文字工作部门和学术界,进一步加强相应的研究和尽快修订完善有关的规范标准,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更加规范、丰富和健康发展。
三,有利于普及文化教育,发展科学技术,提高社会信息化水平。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工作,是普及教育、发展科技、提高社会信息化水平的必要前提和先导工程。关于语言文字工作同普及教育、发展科技的关系,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1997年在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上有过一段十分透辟的论述。他说:“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程度是文化发达程度的标志之一。作为协调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工具,语言文字服务于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影响社会的发展。未来社会发展的关键是加速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就加速科技进步来说,中文信息处理是高技术的重点之一,而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和相应的应用研究水平,则是提高中文信息处理技术的先决条件。就提高劳动者素质来说,主要在于提高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而语言文字能力又是文化素质中最基本的因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数以亿计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除了思想和专业方面的要求外,还应该使他们具有较高的语言文字能力。”(《做好语言文字工作,为现代化建设服务》,载《推广普通话宣传手册》,语文出版社,1999)当前,人类文明的历史已进入高科技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利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实现生产、办公、日常生活、图书情报和印刷出版自动化等已成为现实,语言文字的服务领域正由人与人之间的交际拓展到“人机交际”,其地位和作用日显突出。今后五到十年,可以预见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程度将大幅度提高,信息产业将快速发展,以信息化带动传统产业进而实现跨越式发展将成为必然趋势,而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和信息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语言文字的统一和规范这一先决条件,更有赖于面向中文信息处理的语言文字研究尽快突破词处理、句处理、语义处理某些“瓶颈”的制约,早日实现汉语自然语言的自动处理,即实现高度“智能化”的“人机对话”。考虑到全球已进入信息化社会的大背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十五条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信息处理和信息技术产品中的使用作出了明确规定,我们应该从落实科教兴国战略、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高度,来加深对这一条款的时代内涵及其深远影响的认识。
四,有利于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社会应用的管理。现代社会是法治的社会,一切政府机关都必须依法行政,语言文字工作部门自然也不例外。《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出台以前,语言文字应用的管理主要靠政策性文件,权威性小,规范性差,法律依据不足,致使一个时期以来,尽管各级语言文字工作部门做了很多努力,语言文字应用的现状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仍然存在某些滞后现象。比如:有些地区方言盛行,在公共场合说普通话还没有真正成为风气;社会上滥用繁体字、异体字,乱造简体字的现象比较普遍;有些企业热衷于取洋名、洋字号,在营销活动中乱造音译词;信息技术产品中语言文字使用的混乱现象比较普遍;不少出版物、广告、商店招牌、商品包装和说明中滥用外文,等等。上述混乱现象,自然引起社会有识之士的焦虑和广泛关注。1990-1996年,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关于语言文字问题的议案和提案就达97项,其中全国人大代表提出加速语言文字立法的议案28项。特别是1996年语言文字立法的呼声最高,在八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上,有227位代表提出了7件要求对语言文字进行立法的议案。1997年,在八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上。又有164位代表提出了5件要求对语言文字进行立法的议案。因此可以说,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起草列入立法计划,与两会代表、委员的积极呼吁有着直接的关系;而该法的顺利通过并颁行,则从根本上改变了语言文字应用管理无法可依的尴尬状况。各级语言文字工作部门作为执法主体,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精神实质,把握好法律、政策界限,提高执法水平和依法行政的能力。要认真研究、积极探索并逐步建立能够有效运转的执法机制,严格执法程序,规范执法行为,逐步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工作全面纳入依法管理的轨道。五,有利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语言文字的应用是否合乎规范、标准,往往反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一座城市、一个单位的文明程度和形象。语言文字应用的不规范现象特别是用词、用语的混乱与城市的“脏、乱、差”一样,既影响城市环境,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因此,用法律的形式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对于提高公民的语言文字规范意识和正确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对于增强公民的法制观念,进一步加快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步伐,具有重要意义。语言文字是表达思想内容的符号和载体,《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虽然主要调整的是语言文字的“形式”问题,但是对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内容”方面的不良倾向,也不能听之任之,不管不问。该法第五条规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使用应当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有利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这一条款主要是针对前一段社会上存在的用谐音乱改成语、对中小学生造成误导的现象和在思想内容上有殖民、封建、色情、庸俗、低级趣味等种种不健康色彩,不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现象等作出的原则规定。由于《商标法》、《广告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以及《广告管理条例》、《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广播电视管理条例》、《电影管理条例》、《音像制品管理条例》、《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娱乐场所管理条例》、《印刷业管理条例》、《出版管理条例》、《境内外国人宗教活动管理条例》、《企业名称登记管理规定》、《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特殊标志管理条例》、《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实施办法》和《中国互联网络域名注册暂行管理办法》等行政法规,已经对语言文字表达内容方面的问题进行了调整和规范,故本法虽然没有作出具体 的规定,但本条的原则规定同样是很重要的。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颁行,不是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的终结,而是新的开始,新的起点。一方面,新世纪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社会应用,一定会不断提出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另一方面,法律的出台也必然会对语言文字工作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语言文字工作者必须进一步加强学习、更新观念、拓展视野,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为社会信息化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第二篇:纪念农业技术推广法颁布十周年
纪念《农业技术推广法》颁布十周年
10年前,随着我国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换的过程中,为了加强和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加速农业技术的推广普及,提升农业生产的水平。经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江泽民主席于1993年7月2日签署第五号令,向全国颁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农业技术推广法》是我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第一部法律。这部法律的制定,标志着我国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这部法律的出台,结束了我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无法可依的历史,为解决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的突出问题,提供了法律依据。这部法律的实施,为农业技术推广事业的发展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同时也受到了全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者的热烈欢迎。
农业技术推广法的核心就是促进适用的农业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尽快应用。围绕这个核心,农业技术推广法对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保障措施作出了具体规定。它用法律的形式确定了农业技术推广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作用,确定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期农业技术推广的机制,规范了农业技术推广活动的行为,明确了对农技推广工作者与应用者合法权益的保护。其目的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农民、有关部门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促进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农机技术推广工作是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机技术是农业技术推广应用的载体。10年来,我省各级农机技术推广部门,以学习贯彻《农业技术推广法》为契机,抓好农机技术推广工作,充分发挥了农机技术推广在农业生产中的主力军作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一是在粮食生产中,重点发展小麦、玉米生产机械化。1993年山东小麦种植面积420万公顷,玉米种植面积266公顷,小麦联合收割机不足2000台,玉米收获机几乎为零。经过十年的发展,小麦联合收割机已达6.7万台,小麦生产已基本实现机械化。玉米联合收获机已达2120余台,大力推广玉米联合收获机械化的时机已经成熟,全省上下正以加快玉米收获机械化为龙头,全面推进玉米生产的全过程机械化,“十五”期间,将重点推广玉米联合收获技术、小麦、玉米免耕直播技术,从而进一步提升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二是在设施农业中,重点发展设施园艺机械化。设施园艺是设施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自1993年以来,大力推广了冬暖式日光温室“五改”技术,即改有立柱为无立柱钢架结构、改土墙为砖墙加保温层、改草帘覆盖为轻型保湿被覆盖、改人工卷帘为电动卷帘、改大水漫灌为滴灌。目前全省应用五改技术的冬暖式日光温室已达20万公顷,推广各种设施园艺机械达353004台套。“十五”期间推广以蔬菜和瓜果生产为重点的设施园艺生产机械化,努力推进设施规范化、灌溉微灌化、卷帘电动化、耕作机械化、育苗工厂化。三是在经济作物中,重点发展花生机械化。山东花生种植面积达90多万公顷,种植面积、总产和外资出口等方面均居全国之首。十年来,从抓试验示范入手,先后推广了花生地膜覆盖播种技术、花生挖掘与收获技术,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目前各种花生播种机已达28266台,各种花生
挖掘与收获机4065台。“十五”期间重点引进试验示范花生收获和联合收获机械,填补我国花生联合收获机械的空白。四是在秸秆资源利用,重点发展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山东农作物秸秆资源十分丰富,年产各种农作物秸秆达8千多万吨,综合利用率不到50%,有近4千万吨被废弃于田间地头,场院和公路两侧。不仅占用了大量土地,而且影响了农村环境卫生,还成为发生火灾的一大隐患。针对这一问题,山东各级农机推广部门大力推广了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技术技术,如秸秆气化技术、秸秆加工颗粒饲料技术、青贮氨化技术、秸秆加工有机肥技术、秫秸生产食品菌技术等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十五”期间将重点推广以上秸秆综合利用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增加农民的收入。五是在节本增效中,重点发展旱作节水机械化农业。水资源缺乏一直是困拢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山东水资源年均306亿立方米,仅占全国的1.1%,人均占有仅338立方米,每亩地平均311立方米,不足全国的1/6,按联合国的有关统计,属于严重缺水区。为此,在粮食生产中,大力推广了喷灌技术、渠道防渗技术、低压管道输入技术;在设施园艺中大力推广了微灌、滴灌和渗灌技术;在没有水浇条件的地方,大力推广了机械深耕、机械深松、沟播镇压、地膜覆盖、秸秆还田覆盖等技术。“十五”期间重点实施以机械化保护性耕作为核心内容的试验与示范,研发适合山东实际的保护性系列配套机具,加快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步伐。六是在提升农机化水平方面,重点引进推广了十大技术。即小麦联合收获秸秆切碎直接还田技术、玉米免耕贴茬直播技术、玉米联合收获技术、日光温室电动卷帘技术、臭氧防治病虫害技术、植物声频发生技术、花生收获技术、气化技术、颗粒饲料加工技术和计算机信息技术。目前这些技术有的正在进行试验示范,有的大面积推广已在农业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农业技术推广法从颁布实施以来,已走过了十个年头。十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我国加入WTO、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农业结构调整的步伐不断加快,面临新形势,对农业技术推广工作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对照十年的发展历程和许多国家的做法,应尽快修订《农业技术推广法》。从整体上看,现有的内容空泛,可操作性差,执法主体不明确,违法无从查处,对农技推广的定位带有明显的计划经济色彩,导致对推广职能和推广体系范畴界定不全面、不科学。目前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是行政执法、技术推广、技术监督、经营服务四性合并,导致相当一部分推广机构是四不像不像政府、事业单位,也不像企业和个体户。从内容上看,很不全面,带有明显的片面性,如投资来源及其比例,推广人员的素质及考核,奖罚机制等都没有明确的规定等。现有的国家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并在不断改革探索中逐步形成的。经过多年探索和实践,已经形成了代表政府引导农民使用先进农业科学技术的重要力量,并且在促进农业的增产增收和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做出突出的贡献。但是由于经费短缺、管理不顺、人员素质不高等问题的困绕,使推广队伍很难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农业法》已修改并颁布,为《农业技术推广法》的修订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建议国家应把修订《农业技术推广
法》列入议程,尽快开展工作。
当前,在国家还没有修改《农业技术推广法》之前,稳定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加大对农业技术推广的扶持力度是当务之急。建议国家在加入WTO的基础上,尽快启动“绿箱政策”,把支持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作为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解决长期以来存在“有钱养兵,无钱打仗“的被动局面,以保持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稳定性,推广工作的连续性,以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创建符合我国国情的新型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第三篇:职业病法意义
<职业病防治法>充分体现了预防为主的方针 <职业病防治法>的立法宗旨是通过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病危害,防治职业病,保护劳动者健康及相关权益.它科学地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职业卫生工作所取得的丰富经验,充分肯定了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它对我国职业卫生工作将产生历史性的、巨大的影响.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职业病防治工作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各种新职业危害因素大量增加;部分用工单位无视国家的有关规定,只顾追求自身利益,不配置必要的职业防护设施和不提供劳动保护用品,侵犯劳动者的职业健康权益;对职业危害缺乏认识,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对企业中存在的职业危害熟视无睹,放松对企业的监督和对劳动者健康的保护;一些劳动者缺乏自我保护意识等等。目前我国职业病危害的人群覆盖面超过了生产安全事故和交通事故。职业病的危害性不但损害了劳动者的健康、使劳动者过早的丧失劳动能力,而且诊治、康复的费用相当昂贵,给劳动者、用人单位和国家造成严重的经济负担。职业危害问题依然是威胁我国劳动力资源可持续发展、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职业病防治法》的立法宗旨是为了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危害,防治职业病,保护劳动者健康及其相关权益,促进经济发展。强调从源头预防和控制职业病危害,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明确了用人单位、劳动者、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卫生行政部门和其他有关单位在职业病防治中的权力、义务和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因此,它的颁布实施,对于维护广大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目前我国接触职业危害人数、职业病患者累计病例数,均居世界首位,因职业病造成的经济损失每年超过百亿元人民币。每例尘肺病人每年的经济损失为3.41万,新增尘肺病例每年经济损失6亿多元的速度增加。职业病和职业外伤造成的全球经济损失占世界国民生产总值的4%。不少职业病目前尚无有效根治手段,但是可以预防。搞好职业病防治工作,关键在预防,预防工作做的好,就可以做到投入少、产出多、效益高,将有效地避免职业危害造成的经济损失。
第四篇:政治意义常用语言
政治意义常用语言:
(1)公民(人民)
有利于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
有利于维护公民的合法权利;
有利于提高公民的政治素养,增强政治参与意识,主人翁意识;
有利于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2)政府
有利于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有利于体现政府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有利于坚持依法行政,维护人民的利益
有利于增强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加强对政府工作的监督,有利于树立政府的权威有利于实现社会稳定,巩固国家政权
(3)党
有利于发挥党的领导核心地位,提高党的领导水平、执政水平
有利于密切党群关系,维护人民的利益,永葆党的先进性
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4)对民主:
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有利于拓宽民主渠道,健全民主形式
有利于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此外,对公民的意义都属此范围
(5)对外
有利于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提高国际地位,提升国际影响力
有利于国际交流和合作,有利于建立国际新秩序,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构建和谐世界。
(6)时政意义
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有利于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等
根据具体材料加以补充完善积累
第五篇:国家司法考试监察工作暂行规定颁布
国家司法考试监察工作暂行规定颁布
司法部今日发布了《国家司法考试监察工作暂行规定》。这一规定是专门为监察机关如何依法对国家司法考试职能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履行职责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而制定的。
该规定对国家司法考试监察工作的主要任务、监督重点、有权采取的措施等都做了明确规定。并在第十一条写明:司考中如发生严重违法违纪案件和重大事件,除追究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的责任外,应按照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追究有关领导的责任。
国家司法考试监察工作暂行规定
第一条、为了加强国家司法考试监察工作,保证国家司法考试工作顺利进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及有关规定,制定本暂行规定。
第二条、本暂行规定所指国家司法考试监察工作,是指监察机关依法对国家司法考试职能机构及其工作人员贯彻执行国家司法考试法律、法规、规章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的活动。
第三条、国家司法考试监察工作实行监督检查与改进工作相结合、教育与惩处相结合。
第四条、国家司法考试监察工作应有利于保证国家司法考试法律、法规、规章的贯彻执行,有利于“公平、公正、择优”原则的全面体现,有利于维护应试人员的合法权益,维护国家司法考试的严肃性、权威性。
第五条、国家司法考试监察工作由监察部驻司法部监察局具体负责组织实施。
各省(区、市)司法厅(局)监察室(处)在监察部驻司法部监察局指导下开展国家司法考试监察工作。
第六条、国家司法考试监察工作的主要任务是:
(一)监督检查国家司法考试职能机构及其工作人员贯彻执行国家司法考试法律、法规、规章的情况;
(二)受理对国家司法考试职能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和司法行政机关的其他工作人员违反国家司法考试法律、法规、规章行为的控告、检举;
(三)调查处理国家司法考试职能机构及其工作人员违纪违法的行为;
第七条、监察机关应对国家司法考试工作的重点环节加强监督:
(一)监察人员可以列席国家司法考试职能机构与监察事项有关的会议;
(二)报名、考试期间,监察人员可进行现场监督;
(三)评卷期间,监察部驻司法部监察局可派专门人员进入现场监督;成绩登录期间,监察部驻司法部监察局应派专门人员进驻现场监督;
(四)应试人员成绩登录校正完毕后,在正式公布前应送监察部驻司法部监察局备份存档;应试人员提出查分后变更成绩的,应书面通报监察部驻司法部监察局。
第八条、监察机关履行职责,有权采取下列措施:
(一)要求国家司法考试职能机构及其工作人员提供与监察事项有关的文件、资料及其他有关材料;
(二)暂予扣留、封存可以证明违反国家司法考试规定的文件、资料及其他有关材料;
(三)要求司法考试职能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就监察事项涉及的问题作出解释和说明;
(四)责令被监察对象停止违反国家司法考试法律、法规、规章的行为;
(五)建议国家司法考试主管部门暂停涉嫌违纪的人员执行职务。
第九条、监察机关依法作出的监察决定,国家司法考试职能机构应当执行。监察机关依法提出的监察建议,国家司法考试职能机构无正当理由的,应当采纳。
第十条、国家司法考试职能机构及其工作人员有违反国家司法考试法律、法规、规章行为的,由国家司法考试主管部门或监察机关责令改正,或者给予通报批评;工作人员违纪的,根据情节轻重给予相应的行政处分;触犯刑律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第十一条、国家司法考试工作中发生严重违纪违法案件和重大事件的,除追究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的责任外,应按照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追究有关领导的责任。
第十二条、国家司法考试工作中发生严重违纪违法案件和重大事件,各省(区、市)司法厅(局)监察室(处)应及时报监察部驻司法部监察局。
第十三条、监察机关应确定专门人员负责国家司法考试监察工作,严格执行回避制度。监察人员应坚持原则,秉公执纪,严守纪律,廉洁自律,自觉接受监督。监察人员在国家司法考试监察工作中违反纪律的,从严处理。
第十四条、本《暂行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