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延安——心中永远的丰碑
延安——心中永远的丰碑
延安,是革命的圣地,更是中华民族不朽精神的象征,半部共和国的历史在这里演绎,民族精神在这里传承。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名字符号在这里响彻中外。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即将到来之际,我有幸参加了由集团党务部组织的“红色之旅-延安精神永放光芒”活动,重走革命路,重温革命历史的足迹,来到了举世闻名的革命圣地-延安。
延安,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之际,我有幸品读这部史诗,去品味她的博大精深,感受她的兼容并包,并接受她的精神洗礼。也非常感谢由由集团党务部组织的“红色之旅-延安精神永放光芒”活动,重走革命路,重走革命历史的足迹,来到了举世闻名的革命圣地-延安。接受红色教育,让灵魂得到升华,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此次活动给我受益匪浅,也更加坚定了成为一名共产党员的决心与信心。
虽说是新同志,但是对于我党的奋斗历史早就了然于心,翻开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延安这个名字永远都闪耀着灿烂的光辉。1931年以后,刘志丹、谢子长等,在陕甘宁边区和陕北领导游击战争、创建革命根据地,使陕北这片大地上处处闪耀着红色的光芒。
早就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和喜悦,一次又一次的把对于延安的意象像胶片样过滤。我们乘坐的大巴车奔驰在通往延安的高速公路上,车内我们自我介绍、拉红歌,活动的有声有色,当车子向延安驶进时,车上的同志们都激动起来:宝塔山、清凉山、革命历史博物馆……对于生活在平原地带我们,看起来都是那么的陌生,却也那么的熟悉。陌生在那沟沟壑壑的黄土高坡,熟悉在那巍峨的宝塔山、那清凉的延河水,仿佛不是第一次看见一般……延河大桥则如长龙横卧于宝塔山的脚下,宝塔山和延河大桥共同构成了延安一道亮丽的风景。仰视那傲然耸立的巍巍宝塔,心中热血沸腾,久久无法平静,宝塔千百年如一日屹立于此,看世间风云变幻,作为延安时代的象征,像一把火炬照亮了中国革命的航程,见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的卓越功勋,成为人民心中一座不朽的丰碑。
5月28日,我们参观了杨家岭、枣园革命旧址。当年的窑洞还在,当年的陈设也还在,毛主席开垦的菜园,已泛出新绿……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了取得中国革命的胜利,在这里——运筹帷幄、决胜千里,领导指挥全国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为了保持我们党纯洁性和先进性,他们在这里开展了全党整风运动;为了粉碎国民党的封锁和围剿,他们在这里发动了解放区军民大生产运动,做到了丰衣足食,自给自足;为了使中国革命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他们在这里创办了抗日大学,为革命培养了无数精英人才;为了建立社会主义新中国,他们在这里撰写了大量的著作,成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参观了这些简朴、简陋、珍贵的革命历史展览,使我们感觉到了我们党曾经历过的那些峥嵘岁月的艰难险阻,感受到了老一辈共产党人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对人民的无限深情,对革命事业的执着和忠诚。
参观完革命旧址,我们参观了革命历史纪念馆。在纪念馆的序厅,“1935-1948 延安”的巨型浮雕前,我们唱响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和“东方红”两首歌,嘹亮的歌声响彻纪念馆,而此刻我们的眼眶也湿润了,我们的歌声也获得在场游客热烈的掌声。幸福、感动、激动……复杂的心情难以用语言来形容。
参观时,导游告诉我们,由于当地农作物一年中只有10月才能收获,因此当地的菜价比肉价还要贵,也难怪我们吃饭时,每桌都少不了几盘是“洋芋蛋蛋”的身影,在高速发展的今天,延安的物资仍然很匮乏,很难想象当时那个年代人们是怎样的一个生活……延安不是“安乐窝”!孟子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延安是一片“乐土”,那些来自城市的青年纷纷奔赴延安,或许就是怀着“乐土乐土,原得我所”的信念而来!在那个时代,延安更是民族希望的象征,更是追求全民族解放的人们所向往的地方!在那个时代,难道还有比救国救民更为迫切的需要吗?还有比救国救民更高尚和伟大的事业吗?延安无疑是酝酿着这样的希望的!这就是它那样具有标志性和吸引力的原因!
延安精神是中华民族最伟大、最可歌可泣的精神财富;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经过长期革命实践的精神积累,延安精神,是中华民族团结统一、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崭新表现。
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在此次延安之行红色之旅后,我深刻地感受到延安的一草一木,都散发着一种神奇的力量,革命圣地给了我一次关于党性和党的知识的教育,让我深刻的体会到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还要将延安精神传承和发扬下去,并努力学习党的理论知识,同时要学习一些新的方针政策,时俱进,用知识和文化来武装自己,永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
当然,在我平时的工作学习中,何尝不需要这样一种延安独有的精神呢?也要时刻以党员的要求来鞭策自己,坚持理想和信念,认真、细致的做好工作中的每一件事情,慎独,慎思,慎事。为公司的发展尽自己一份绵薄之力!
电子公司党支部:刘宁
第二篇:心中的丰碑范文
心中的丰碑
-----观龚全珍老人事迹有感
肖丽红
为了在全校师生中深入学习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我校利用教师例会的间隙,组织全体教师观看了信仰之光暨龚全珍老师事迹报告会。龚全珍老人的坚持以及她坚定不移的信仰让我深受鼓舞,应该说,龚老给让我经历了人生中最感动的一次心灵洗礼。
龚全珍老人年轻时,放弃本可以优越的生活,选择与甘祖昌将军一起回乡与乡亲共同建设美好的家园;离休后,又发挥余热,锲而不舍地关心和帮助着青少年成长,将革命前辈的优良传统源源不断地传递给下一代。让老一辈革命者的理想、信念和革命信仰一直传承着。老人已经耄耋之年,却让年轻的我相形见绌,我不禁想到了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中的表现,面对目前在学校全面铺开的课改,我又热情,课很多时候却由于困难而停滞不前,最终没能获得实质性的收效;面对可爱的学生,我怀有一颗爱心,却常常因为冲动和缺乏耐心而或多或少给一些孩子带来困扰。从龚全珍老人身上,我似乎寻找到了日后的方向,有爱心和上进心是极好的,可要作为一个素质教育时代的合格教师,隐忍、坚持和宽容的个性更为耀眼。简朴而平淡的生活不叫贫穷,心中缺乏信仰才是生活的悲哀。
我想,作为一名普通的小学教师,虽然我不是党员,但不能以此为借口而碌碌无为,龚全珍老人就是我心中的一座丰碑,在对待教学工作中,我应该把龚全珍老人当做“镜子”,一面自我对照、寻找差距的“镜子”,言行举止都要以她为参照,从而给自己“正衣冠”,并真正从思想上去“洗洗澡”和“治治病”,切实履行作为一名教师该尽的义务,真正成为孩子们的良师益友。
第三篇:心中的丰碑
心中的丰碑
敬爱的周总理与夫人邓邓颖超同志的纪念馆位于天津风景秀丽的水上公园北侧,馆内藏品丰富、文物价值弥足珍贵。据有关资料显示,该馆已征集文物、文献、照片及其他资料8000余件,珍品达百余件,小到周恩来写的申请书,大倒周恩来的专机。
一进纪念馆瞻仰厅,正面耸立着周恩来邓颖超的汉白玉雕像《情满江山》,大型壁毯《海阔云舒》作为背景,周恩来英俊潇洒,邓颖超端庄高雅,两人相依,面带慈祥的微笑,注视着前方,他们展望的是中国的未来。雕像两旁,是一副对联:总理精神,永世长存!透过雕像,我们除了看到的是一对恩爱的夫妻外,还看到了一对伟大的革命者,在中国革命的道路上,相互扶持,一起战斗,一起度过那些艰苦的岁月。两侧浮雕墙镌刻出五四运动、南昌起义、红军长征、西安事变和开国大典、祖国建设等历史性画面。
走过瞻仰厅,便来到生平厅,生平厅包括九个部分,(一)风采:展示周恩来、邓颖超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合影照片和代表性的手迹诗词。
(二)追求真理:记述他们立志救国、领导爱国运动、从事建党活动的早期革命历程。
(三)拯救中华:再现周恩来领导南昌起义、坚持白区斗争、参与指挥长征、推动全民抗战、指挥解放战争及建立新中国等革命实践活动。
(四)总理国务:介绍周恩来出任政府总理、擘画建设宏图、促进民族团结、坚持独立自主和为促进世界和平作出的不朽贡献。
(五)领导妇运:展现邓颖超在领导妇女运动、增进与世界妇女交往中所做出的突出功绩。
(六)力挽狂澜:反映周恩来在“文革”期间,坚持顾全大局、保护大批干部、战胜反党集团、重构四化蓝图的雄才大略。
(七)继承伟业:回顾邓颖超晚年肩负党政要职、支持改革开放、增进国际友谊的卓越工作。
(八)英灵永驻:追溯举国上下沉痛悼念敬爱的周恩来、邓颖超同志的情景,敬展先后敬放两位伟人灵骨的骨灰盒。
(九)遗愿化宏图:表现中国人民继承周恩来和邓颖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遗志,以党的十五大精神为指导,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生平展厅采用复原场景、微缩景观、灯箱图表、超宽银幕、背投式大屏幕、触摸式显示屏等现代科技手段和大量翔实的历史资料、珍贵的文献文物,全面展示一代伟人、两位楷模的风采。
情怀厅设在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二楼东西两侧的展厅内,为情怀一厅和情怀二厅两部分组成。展线长120米,展地面积为500平方米,共展出文物、文献140余件。情怀厅以情为主线,以大量文物来展示两位伟人的崇高品格和精神风范。为了围绕主题营造氛围,两个展厅各安放一尊蜡像,和周围展线上的文物相互呼应。以“革命伴侣公仆风范”为题的情怀—厅。在大型油画“盛装迎主人”的背景前,一尊邓颖超“笑忆甘棠”的蜡像与展壁上的文物融为一体,在鲜艳、浓烈的海棠树映衬下,和蔼、慈祥的邓妈妈坐在院中的藤椅上,使人感到温暖和爱的贴近。此厅介绍了周恩来、邓颖超的爱情和亲情,表现他们之间“互爱、互敬、互勉、互助、互信、互谅、互让、互慰”的夫妻情谊及他们对亲属的热情相助和严格要求,更突出展现了他们把众多战友后代和烈士子弟视为亲生子女的高尚品格。四周展壁上展出的是周恩来、邓颖超在几十年艰苦斗争中遗留下来的生活用品和他们保存或赠送给亲属及烈士子弟的物品。这里展出的1938年至1974年间周恩来和邓颖超的部分通信和他们的合影照片,大多为邓颖超精心保存下来的。这些展品充分体现了他们艰苦朴素、廉洁奉公的美德,从而揭示了“革命伴侣公仆风范”这一主题。
看到周恩来的蜡像安详地坐在那里,面带慈祥的笑容,让人倍感亲切,同时我也注意到,老年的周恩来并不是我想象中的那么健壮,从他骨瘦的身躯可以看出,他为了中国的革命事业耗尽了自己的一生。他在生命的最后时刻都是在和疾病作斗争,早年的奔波让他晚年也过得那么痛苦,我们伟大的总理啊,什么赞词在你面前都显得那
么苍白无力,你的功勋岂能是任何文字能记载的!
周邓的爱情,也是广为人们所传诵的,他们从相识到相爱到相伴,是革命事业将他们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为了革命事业,他们也牺牲了好多,包括自己还未降生的孩子(邓颖超曾在奔波途中流产),他们一生没有孩子,可能是上天不忍心让任何人去打扰他们的二人世界吧!他们用一生的不离不弃来诠释着最真挚的爱情。他们有着共同的理想,共同的信念。
伟大的总理和总理夫人,我们想您们致敬!请您们放心,我们新的一代一定继承和发扬你们的光辉事业,肩负起建设祖国的重任!
第四篇:心中的丰碑
心中的丰碑
我心中有一块永恒的丰碑,它永远印在我的心中,永远,永远......丰碑是精神的凝聚、思想的旗帜,是一个民族灵魂的金字塔,矗立在人类社会前行的路上。丰碑是历史长河一叶高扬的风帆,标志着一个民族文化的航向。丰碑是不灭的精魂,支起钢筋铁骨,筑成一个民族的品格与气质。历史的丰碑,兀立于思想的峰峦,独行在精神的荒原,神圣之光在霹雳中绽放,星光辉映,照亮人类思想的星空。
是历史与文化的厚重,积淀成一个民族的性格,为丰碑奠基。中华民族五千年古风浩荡,五千年正气长存。每临乱世大难必有英豪揭竿而起,每逢国运多舛总有雄杰扬眉出剑。一路筚路蓝缕,一路风流竞显,一路千古绝唱。满腔热血、一身铁骨,熔铸忠信义勇,百炼成钢,塑成苍凉古道凛凛长风中千年石雕如阵。那是屈原望楚天山河破碎,长歌当哭后悲愤的旷世一蹈;是荆轲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慷慨悲歌;是苏武牧羊风刀雪剑十九载,归心不改的民族气节;是岳飞怒发冲冠仰天长啸,踏破贺兰山缺的得得马蹄声;是辛弃疾吹裂长夜笛把栏杆拍遍,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豪迈长吟;是文天祥零丁洋里望长天,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年一叹;是林则徐虎门销烟,“笑蜃楼气烬,无复灰燃”的酣畅痛快;是秋瑾“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龙吟虎啸,舍生取义,一幅中华民族壮丽斑斓的画卷,就是一代骁雄建功立业、树碑立传的历史。
.丰碑是 无语的长歌,回荡在三山五岳的胸腔,发出中华民族最深沉最有力度的音符。根植于千古神州的静山默土,山河无言,丰碑无字,苍山如簇,丰碑如簇,耸起森森刀戟万万千!气贯长虹,义薄云天,前赴后继、前仆后继,丰碑在血光狼烟中熏染洗礼。那是毅然走向绞刑架的伟岸,是凛然面对铡刀的英勇,是泰然甘守牢狱的清贫,是坦然赴汤蹈火的勇猛!是饮雪餐草忾然抗日的东北联军,是浴血奋战愤然杀敌的回民支队,是笑向刀丛慨然赴义的刑场上的婚礼,是视死如归在烈火中永生的背影,是托起炸药包的身躯和堵向敌人机枪口的胸膛。挺起来是一座丰碑,倒下去也是丰碑一座!李大钊、蔡和森、方志敏、刘胡兰、马本斋、叶挺、杨靖宇、彭湃、向警予、董存瑞、邱少云、夏明翰、黄继光……,一个名字,一尊丰碑;一串名字,一副群雕。他们的名字,与日月争辉,与山河同在,镌刻在人民英雄纪念碑上,飘扬在党的旗帜上,铭刻在遥迢长河葱笼大地上,苍生永记,青山不忘。
啊!晶莹的丰碑啊,你在阳光下总是闪着耀眼的光辉......
第五篇:我心中的丰碑!
我们初三、一班的班主任是董雨兰老师。她是个温柔、慈祥的老人。但是在过去,至少有那么一段时间,我对她并不是那么服从,甚至还略怀有一些“敌意”!董老师是初二时才接手我班的,按说一个班级临时调换班主任是“兵家大忌”,但由于班主任的各种原因,才迫使学校做出了这个决定。记得董老师第一次与我们见面时参与的活动,就带领我们进行大扫除。在扫除的过
程中,她将每一个细节都要求的非常仔细。甚至还和我们大喊大叫,搞得大家十分不愉快。当时我心里就在想:这个董老师是怎么一回事?兄弟们已经干的不错了,为什么还要这样对我们?这种情绪在随后的一段时间内‘酝酿’得犹为强烈!为什么她总是喜欢在班级里大喊大叫?为什么她总喜欢叫我们运动员“体育棒子”?而又为什么她那双刀一样的眼神总是不停地挖出我们身上那些微不足道的“针鼻儿”大小的缺点?这些事情就像烙印一样,深深地印在我的心里。以至于在学校进行的任课教师调查活动中,我在董老师那一栏上填了“较满意”这三个字。九月的天已逐渐迈入深秋,我对她的芥蒂也越来越深。但一切仿佛像早已安排好的故事片一样,我们之间的态度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弯!那是去年运动会之前的事了。运动会前一天,大家在操场上练习方阵,我们班由我来负责。那天不知道为什么,同学们走得出奇的好。连续两次都是全校第一的荣誉,可以说是我班无尚的光耀。当我们疲惫不堪地回到教室里,正昏昏欲睡之际,董老师突然走了进来,与以往不一样的是,她满面春风、精神抖擞,令我们大吃一惊!更令我不敢相信的是——她竟然当着大家的面对我说:“走的太好了!李奕澎,我真想拥抱你!”紧接着,她快步走了过来,给了我一个深情的拥抱。这使我异常兴奋、也意外至极!这是那个“冷酷无情”的“老董”??这是那个经常对我们大喊一通的“铁腕”班主任?从那一刻起,我从心底对她有了那么一丝的好感。这好感仿佛冬日中一团熊烈的火焰,渐渐融化了我们心中的“坚冰”……虽然“坚冰”已然融化,但使我对董老师态度彻底转变的,却是在今年的篮球比赛上——我们班的实力还不错,在前面两届的比赛中,我们班都获得了冠军!本届比赛,我们也是抱着卫冕“三连冠”的信心投入到比赛之中的。预赛里,我们一路披荆斩棘,杀入决赛。决赛开始了,大家都在场上热身,我不经意地回头向观众队伍中望了一眼,一个熟识的身影映入眼帘——是董老师!平日很少运动的她,今天竟破天荒地来观看我们的比赛。这使得大家都异常兴奋,心中那团必胜的火焰也已熊熊点燃,就再也不能熄灭了!比赛开始后,情况曾一度不利于我们班,预赛中一路顺风的我们,但在此刻却遭到了二班强力的阻击。在这激动人心的时刻,是董老师!是她在场边带领着同学们不断地鼓励着我们,声声的呐喊,激动的神情,此时此刻在场上的我们又怎能叫她们失望呢?士气大震的我们重新调整,向对手发起猛烈的进攻。最终,我们终于赢得了这场得来不易的比赛。看着这位年过半百的老人竟如此卖力地为我们加油助威,我们的眼睛湿润了……是啊,也许董老师处事的态度使我们在短时间内还无法理解;也许有人曾对她“恨之入骨”;也许有人曾对她妄加评论。但是现在,她的形象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已然是一种亲切、一个故事、一座丰碑!仅以此文献给我们最敬爱的班主任董雨兰老师,我们会在这初中最后一年的结束献给她最优异的学习成绩!并愿她在今后的日子中生活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