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讲清初中化学课的基本概念

时间:2019-05-14 15:07: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如何讲清初中化学课的基本概念》,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如何讲清初中化学课的基本概念》。

第一篇:如何讲清初中化学课的基本概念

如何让学生理解九年级化学课的基本概念

四川省营山县天伟初级中学

吴林

化学概念是用简练的语言高度概括出来的,常包括定义、原理、反应规律等,其中每一个字词、每一句话、每一个注释都是经过认真推敲并有其特定的意义,以保证概念的完整性和科学性。化学概念是学习化学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准确地理解概念对于学好化学是十分重要的。初中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都比较差,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讲清概念,把好这一关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一、通过实验,让学生形成概念

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课题一的演示实验,既是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兴趣,又是使学生形成“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概念的好例子。如水的沸腾,引导学生观察水由静态转化为水蒸气再冷凝成液态水,师生总结出变化特点,仅仅是物质状态上变化,无其他物质生成。演示“胆矾晶体的形状变化”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变化前后的形状改变。这个变化特点是吸是物质的形状发生的改变。最后师生共同总结:“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叫物理变化”,如玻璃破碎、汽油挥发等。再如“催化剂”、“饱和溶液”等概念的形成,都可以由实验现象分析、引导、归纳得出其概念。

二、讲清概念中关键的字、词,明确概念

为了深刻领会概念的含义,教师不仅要注意对概念论述时用词的严密性和准确性,同时还要及时纠正某些用词不当及概念认识上的错误,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习惯。例如,在讲“单质”与“化合物”这两个概念时,一定要强调概念中的“纯净物”三个字。因为单质或化合物首先应是一种纯净物,即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然后再根据它们组成元素种类的多少来判断其是单质或者是化合物,否则学生就容易错将一些物质如金刚石、石墨的混合物看成是单质(因它们就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同时又可误将食盐水等混合物看成是化合物(因它们就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

三、正反两方,讲清概念

有些概念,有时从正面讲完之后,再从反面来讲,可以使学生加深理解,不致混淆。例如在讲了“氧化物”的概念“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如果其中一种是氧元素,这种化合物叫做氧化物”之后,可接着提出一个问题:“氧化物一定是含氧的化合物,那么含氧的化合物是否一定就是氧化物呢?为什么?”这样,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反复推敲,从而引导学生学会抓住概念中关键的词句“由两种元素组成”来分析,由此加深对氧化物概念的理解,避免概念的模糊不清,也对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通过生活经验,迁移、类比、总结概念

生活与自然科学是紧密相连的,许多生活中的知识可通过自然科学相关知识去解释,同样,在学习自然科学的过程中,也可有意识的加强与生活的联系,从实际生活中引出并总结概念。如潮解,可从生活中食盐、白糖、衣服等久置会发潮的现象引出潮解并顺理成章的说明了潮解是物理变化;又如合金,可从家用的门窗、炊具、餐具等引出。

五、通过阶段性学习,深化概念

注重知识的阶段性就是要根据初中学生的实际特点,掌握好知识处理的分寸,准确把握知识的深广度,在不同阶段给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由浅入深,从片面到全面,循序渐进,逐步发展。当然,注重概念的阶段性,并不能忽视其科学性,对于那些阶段性的概念,或某些概念形成的初始阶段,教师讲解应留有余地,避免绝对化,这样才能处理好科学性与阶段性的关系。如燃烧概念,开始时定义是可燃物与空气中的氧气接触而发生的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讲到氢气性质时从补充实验氢气在氯气中燃烧启疑,讨论得出燃烧不一定要与空气中的氧气接触。

六、通过计算、练习,巩固概念

解题过程可启发思维,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由基础知识、智力以及解题技能三者构成的有机整体。当学生因某种因素不能判别当前的题目与已有知识的关系时,教师若能在学生已知与未知之间架起适当的”认知桥梁”,唤起学生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与当前景象关联起来,问题则可顺利解决。如在“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的教学中,教师首先指出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其质量极小,运用起来极不方便,同时指出“相对原子质量”使用的重要性。指导学生阅读相对原子质量概念,提出相对原子质量的标准是什么?由学生计算得: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即1.993×10-26千克×1/12 ≈1.66×10-27千克,再提出如何求氧的相对原子质量呢?再由学生计算得:氧的相对原子质量:2657×10千克/1.66×10 ≈16,氢、碳、铁呢?通过这样计算,学生便能直观地准确地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而且还较容易地把握到相对原子质量只是一个比值,它的国际单位为“一”,最后归纳指出如果每次均如此计算也比较麻烦,自然引出相对原子质量概念及关系式: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总之,在进行化学概念的教学中,要抓住每个概念中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词、句子以及相关特征,把概念讲清楚,讲透彻,搞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这样,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理解能力和增强学习能力都是大有帮助的。

(E—mail:wln_2001@tom.com)

第二篇:初中化学课例研究

初中化学新课程课堂案例

一、教学背景与定位:

课型:第一单元“单元探究活动”新授课

教学起点分析:在第一单元已经学习了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学习了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也以“蜡烛燃烧时间的影响因素”为例探讨了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本节课以探究碳铵消失的原因为载体,让学生试着提出问题,作出假设,主动收集证据,得出结论,并学会对结论进行反思与交流。同时通过分组实验巩固给固体加热的操作技能,会根据现象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发生。教学的起点定位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完成探究,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得出合理结论,并能提出需进一步探究的问题。

教学主要方式:小组合作实验探究,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

二、教学资源与设备:

仪器与药品:铁架台(带铁夹),硬质大试管,带导管的双孔橡皮塞,上述仪器组成的给固体加热的装置28套;烧杯(内装澄清石灰水)28个。

多媒体材料:课件:(1)碳铵分解的flash动画(2)碳铵哪儿去了的幻灯片及习题16张。

文字资源:鲁教版《八年级化学全一册》中的“单元探究活动”

三、教学实录:教学地点:化学实验室。【复习回顾】:

(师)请大家以“影响蜡烛燃烧时间的因素的实验探究” 为例,在小组内说一说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生)通过回忆、看书、询问等途径获得答案后回答: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收集证据,得出结论,反思与交流。【探究过程】

(一)提出问题

(师)农民伯伯为了使玉米生长的茎秆粗壮,常给它们施一种叫做碳铵的化肥。有经验的农民经常在雨后施肥,且要把化肥施在土层下约3厘米的深度,且不要接触庄稼的根部。可是有一次小明想给妈妈一个惊喜,悄悄地帮妈妈施肥,他在一个阳光明丽的天气把碳铵施在了土层的上面,结果一会碳铵就不见了,碳铵哪去了呢?碳铵的消失是因为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呢?小明是帮了妈妈呢,还是给妈妈帮了倒忙?请同学们提出你的猜想:

(二)建立假设

(生)组内同学各抒己见,提出猜想。

(师)请各组说出自己的猜想,重复的不说。(生)各组代表(1—2个)站起来回答。(师)把猜想写到黑板上。

一组:碳铵被庄稼吸收了,碳铵发生了物理变化; 二组:碳铵挥发到空气中去了,发生了物理变化。

三组:碳铵受阳光照射分解变成了别的物质,发生了化学变化; „„

(师)现在,请同学们利用现有的条件(包括实验台上的现仪器药品),交流先来验证哪组的猜想比较方便。

(生)组内达成共识,组间交换意见,一致同意先验证三组的猜想。(师)那么用什么来验证我们的猜想呢?

(生)用加热法代替阳光照射,对碳铵进行加热。(师)既然同学们想加热碳铵,那么,为了实验的安全,我么先回忆给固体加热的注意事项。(生)组内交流。

(师)多媒体出示注意事项。

(师)请各组设计实验步骤,交流可能出现的实验现象。

(生)设计实验,在草纸上拟定实验步骤和预观察内容,并在班内交流。

(师)投影展示各组的设计,随时请同学评判,然后进行总结,并以flash动画形式用多媒体展示各步操作:

对碳铵进行加热的实验步骤: 查:检查装置气密性;

装:用药匙和纸槽在试管中加入适量碳铵,将带导管的双孔橡皮塞插入试管口; 定: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

点:点燃酒精灯给试管里的碳铵加热,先预热再固定加热;观察现象。

(三)收集证据: 学生分组实验。(师)请大家根据自己的设计组装一套加热固体的装置进行实验,注意安全,注意节约药品;在实验中要学会运用观察法,仔细观察实验现象。(生)学生分组实验(共 25个小组,每组 2 人)

(1)检查装置气密性,(2)把碳铵固体放在试管里,(3)试管口塞一双孔橡皮塞,一孔插一口朝上的玻璃弯导管,一孔插一导管伸入澄清的石灰水中,(4)給试管加热,观察试管内壁的变化,闻上面导管导出的气体的气味,观察澄清石灰水的变化。(生)试管内壁有水滴出现,上面导管导出的气体有刺激性气味,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每次学生回答实验现象后,点击多媒体出示答案。)(师)试管内壁的水雾说明了什么?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是什么?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生成了什么气体?

(生)经过组内讨论一致认为:试管内的水雾说明有水生成,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有二氧化碳生成,但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不知是什么。(师)这种气体你们在哪里闻到过吗?(生)夏天在厕所里闻到过。(师)对,这种气体叫氨气。

(师)(板书)碳铵受热分解的文字表达式:碳铵→水 + 二氧化碳+氨气

(四)得出结论(师)通过实验发现,由碳铵这一种物质受热变成了三种新物质,可见碳铵发生了化学变化。分析此反应特点,反应物一种,生成物二种,像这种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其他物质的反应,我们叫它是分解反应。分解反应首先必须是化学反应,而且要符合“一变多”的特点。

(练习)判断是否为分解反应(1)蒸发食盐水

(2)碳酸钙→氧化钙 + 二氧化碳

(五)反思与交流:

(师)1你对此次探究实验有哪些质疑? 2你认为应该如何保存碳铵化肥?

请同学们自由回答,有不同意见的可起来补充。(生)纷纷抢着提出问题:

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一定是二氧化碳吗? 试管内的无色液体一定是水吗? 怎么证明那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就是氨气?

(师)同学们提的问题都很有意义,请同学们给点掌声。

(师)完美的描述,道出了化学变化的实质,请同学们给点掌声。

(师)同学们还有什么需进一步探索的问题吗?请各组交流后回答。(生)组内讨论后派代表回答:

什么样的气候是施用碳铵的最佳时机? 什么样的土壤环境最适合施用碳铵?

(师)请同学们课下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你的将你的探究方案,交给老师,经老师许可后完成探究实验。

(六)反馈练习及作业

(七)小结

通过这节课,你都学到了什么?(生畅言)

四、教学效果与课后反思评价

本节教学,从课堂气氛来看很活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师生的互动及小组内生生互动及组间生生互动进行的很好。学生分组实验,教师演示实验都很成功。采用多媒体动画演示仪器的组装,检查装置气密性的过程,装加药品的过程,加热过程,以及检验生成物的过程直观而有详细,有效突破了本节教学的重难点。本节教学中充分体现了新课标中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思想,教学过程中始终贯穿着实验探究,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等得到了培养提高。不足之处是只验证了一个猜想,其它猜想是否成立没有给学生一个信服的例证。再就是碳铵分解放出的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教师直接告诉了学生该气体是氨气,没有介绍验证方法。从整体教学过程及学生的练习反馈来看,这是一节较成功的新授课,不过通过本课教学再次提醒教师要充分备学生。

第三篇:初中化学课改心得体会

初中化学课改心得体会

现在,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紧锣密鼓到进行着。在全新的教育理念下,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演员,学生是观众,演员只管自己演出是否成功,而对观众能否接受理解演出内容并不关心。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的观念必须改变,教师的角色必须改变,要由演员变为导演,让学生去做演员。在教师的导演下,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干和能力演好自己的戏,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新一代高素质的创新人才。

此次课程改革所产生的更为深刻的变化,将反映在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教学行为的改变上。因为任何一项课程改革的设想,最终都要靠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去实现、去完善。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也必须随之改变,才能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

一、教师角色为何需要发生变化

人类已迈入21世纪,知识正在取代资本和能源,成为未来社会最主要的生产要素,其结果必然是重视教育,重视人才。新课程改革立足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一种主动探究式的学习,和现有的学科教学相比有很大的差异,主要表现在:

1. 以“问题”为载体;注重调查。研究性学习以研究问题为目的,没有教材和大纲,这给老师和学生留下了更多的创造空间。

2. 呈开放性态势,注重实践。从研究问题的提出,资料的获得,到研究结果的得出,都突破了原学科教学的封闭状态,学生走出书本,走向社会。『

3. 由学生自己完成学习任务,注重能力培养。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按自己的兴趣选择研究学习的内容,自由组合小组,制定实施计划,设计方案。直至完成学习任务。

4. 强调学生的感受和体验,注重研究过程。可见研究性学习突出的是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和过程性。它的出现改变以往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他将同时成为学习者、组织者、协作者、参与者、研究者、指导者、促进者。

二、教师的角色将发生哪些转变

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师生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而且是绝对的权威。多年来,教师已经习惯了根据自己的设计思路进行教学,总是想法设法地将学生虽不大规范、但完全正确、甚至是有创造的见解,按自己的要求“格式化”。面对新教材,我们的化学教师再也不是昔日知识的主宰者了,因为新教材决不是让教师唱独角戏的剧本。

一位教师在课程改革实验体会中写到:“最近几年我们一直在探索素质教育问题,而素质教育在我们的学科的突破口到底在哪儿?课程改革从目标上为教师提供了具体做法和指导,教师不仅让学生掌握基本技能,还要注重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并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与正确的价值观,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变重结果为重过程,变重教知识为教方法,变重知识的掌握为重学生良好的情感体验,变重学习成绩为重学生的发展。”这位教师的体会较为典型地反映了教师的思想转变过程,这些“变”的背后说明了什么呢?不言而喻,恰恰就是教师角色的转变。通过课程改革实验,广大教师充分认识到,教师就是要由原来化学知识的代言人、教学内容的传递者、知识生产线的操作工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师的角色转变,为课程改革实验的顺利实施铺平了道路。

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主持”。在新课程中,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方案)的过程,而且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课程变成二种动态的、发展的,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过去,教师偏重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重理论轻实践,从而导致教师在教学中把精力放在了知识的传授上。而教材抛弃传统教材的弊端,更注重知识的应用性,在知识传授上重视以“观察与思考”、“活动与探究”、“交流与讨论”等形式出现,强调了学生主体性。注重了实践和创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教师的工作重心也发生了转变。

过去的课堂,教师滔滔不绝地讲,俨然是化学的绝对权威,为了应对考试,让学生死记那些所谓的重点知识,再加上大量的反复地训练、课程改革后教师必须改变过去的做法。教师再也不能用“一言堂”的方式独霸讲坛,用一种思维方式、一种训练模式、一种标准答案去所谓“培养”学生了。例如在探究二氧化碳溶于水的实验时,学生设计出十多种方案,研究各个方案是否可行,让学生感受到了民主、平等。又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感到合作学习的快乐。这样增加了师生之间的了解和交往,更多地使学生的学习活动与交流融为一体。那么,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的角色该如何扮演?我以为,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是积极地旁观。学生在自主观察、实验或讨论时,教师要积极地看,积极地听;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

2.是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采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3.是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注意教育学生遵守纪律,与他人友好相处,培养合作精神。

在课程改革实验中,学生最大的变化就是蕴藏在内心深处的学习热情被极大地激发出来,主体性得到真正发挥。外在的表现就是对化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第四篇:初中物理基本概念总结

初中物理基本概念总结,必须记得滚瓜烂熟!

2017-09-17宜昌故得新教育

初二开始,大家学习物理这门课程,物理学科概念很多,也比较容易搞混。以下是给大家整理的物理各部分概念知识点总结,希望对同学们学习各部分内容有所帮助。

一、测量

1、长度L:主单位:米;测量工具:刻度尺;测量时要估读到最小刻度的下一位;光年的单位是长度单位。

2、时间t:主单位:秒;测量工具:钟表;实验室中用停表。1时=3600秒,1秒=1000毫秒。

3、质量m:物体中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主单位:千克; 测量工具:秤;实验室用托盘天平。

二、机械运动

1、机械运动:物体位置发生变化的运动。

参照物:判断一个物体运动必须选取另一个物体作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2、匀速直线运动:

①比较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a 比较在相等时间里通过的路程。b 比较通过相等路程所需的时间。

②公式: 1米/秒=3.6千米/时。

三、力

1、力F: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总是相互的。力的单位:牛顿(N)。测量力的仪器:测力器;实验室使用弹簧秤。力的作用效果: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物体运动状态改变是指物体的速度大小或运动方向改变。

2、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力的图示,要作标度;力的示意图,不作标度。

3、重力G: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方向:竖直向下。重力和质量关系:G=mg m=G/g g=9.8牛/千克。读法:9.8牛每千克,表示质量为1千克物体所受重力为9.8牛。重心:重力的作用点叫做物体的重心。规则物体的重心在物体的几何中心。

4、二力平衡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两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直线上。物体在二力平衡下,可以静止,也可以作匀速直线运动。

物体的平衡状态是指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所受外力的合力为零。

5、同一直线二力合成:方向相同:合力F=F1+F2;合力方向与F1、F2方向相同; 方向相反:合力F=F1-F2,合力方向与大的力方向相同。

6、滑动摩擦、滚动摩擦、静摩擦

相同条件下,滚动摩擦力比滑动摩擦力小得多。滑动摩擦力与正压力,接触面材料性质和粗糙程度有关。

7、牛顿第一定律也称为惯性定律,其内容是:一切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惯性:物体具有保持原来的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叫做惯性。

四、密度

1、密度ρ: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公式: m=ρV 国际单位:千克/米3,常用单位:克/厘米3,关系:1克/厘米3=1×103千克/米3;ρ水=1×103千克/米3; 读法:103千克每立方米,表示1立方米水的质量为103千克。

2、密度测定:用托盘天平测质量,量筒测固体或液体的体积。面积单位换算:

1厘米2=1×10-4米2,1毫米2=1×10-6米2。

五、压强

1、压强P: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压力F: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单位:牛(N)。

压力产生的效果用压强大小表示,跟压力大小、受力面积大小有关。压强单位:牛/米2;专门名称:帕斯卡(Pa)

公式: F=PS 【S:受力面积,两物体接触的公共部分;单位:米2】

改变压强大小方法:①减小压力或增大受力面积,可以减小压强;②增大压力或减小受力面积,可以增大压强。

2、液体内部压强:【测量液体内部压强:使用液体压强计(U型管压强计)】 产生原因:由于液体有重力,对容器底产生压强;由于液体流动性,对器壁产生压强。规律:①同一深度处,各个方向上压强大小相等②深度越大,压强也越大③不同液体同一深度处,液体密度大的,压强也大。[深度h,液面到液体某点的竖直高度。] 公式:P=ρgh h:单位:米; ρ:千克/米3; g=9.8牛/千克。

3、大气压强:大气受到重力作用产生压强,证明大气压存在且很大的是马德堡半球实验,测定大气压强数值的是托里拆利(意大利科学家)。托里拆利管倾斜后,水银柱高度不变,长度变长。

1个标准大气压=76厘米水银柱高=1.01×105帕=10.336米水柱高 测定大气压的仪器:气压计(水银气压计、盒式气压计)。

大气压强随高度变化规律:海拔越高,气压越小,即随高度增加而减小,沸点也降低。

六、浮力

1、浮力及产生原因: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或气体)对它向上托的力叫浮力。方向:竖直向上;原因:液体对物体的上、下压力差。

2、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所受重力。

即F浮=G液排=ρ液gV排(V排表示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

3、浮力计算公式:F浮=G-T=ρ液gV排=F上、下压力差

4、当物体漂浮时:F浮=G物 且 ρ物<ρ液 当物体悬浮时:F浮=G物 且 ρ物=ρ液 当物体上浮时:F浮>G物 且 ρ物<ρ液 当物体下沉时:F浮ρ液

七、简单机械

1、杠杆平衡条件:F1l1=F2l2。力臂:从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直距离 通过调节杠杆两端螺母使杠杆处于水位置的目的:便于直接测定动力臂和阻力臂的长度。

定滑轮:相当于等臂杠杆,不能省力,但能改变用力的方向。

动滑轮:相当于动力臂是阻力臂2倍的杠杆,能省一半力,但不能改变用力方向。

2、功:两个必要因素:①作用在物体上的力;②物体在力方向上通过距离。W=FS 功的单位:焦耳

3、功率:物体在单位时间里所做的功。表示物体做功的快慢的物理量,即功率大的物体做功快。

W=Pt P的单位:瓦特; W的单位:焦耳; t的单位:秒。

八、光

1、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小孔成像、影子、光斑是光的直线传播现象。

光在真空中的速度最大为3×108米/秒=3×105千米/秒

2、光的反射定律:一面二侧三等大。【入射光线和法线间的夹角是入射角。反射光线和法线间夹角是反射角。】

平面镜成像特点:虚像,等大,等距离,与镜面对称。物体在水中倒影是虚像属光的反射现象。

3、光的折射现象和规律: 看到水中筷子、鱼的虚像是光的折射现象。

凸透镜对光有会聚光线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光线作用。光的折射定律:一面二侧三随大四空大。

4、凸透镜成像规律:[U=f时不成像 U=2f时 V=2f成倒立等大的实像] 物距u

像距v

像的性质

光路图

应用 u>2f

f

倒缩小实

照相机 f

v>2f

倒放大实

幻灯机 u

放大正虚

放大镜

5、凸透镜成像实验: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使烛焰中心、凸透镜中心、光屏中心在同一个高度上。

九、热学:

1、温度t: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是一个状态量】 常用温度计原理:根据液体热胀冷缩性质。

温度计与体温计的不同点:①量程,②最小刻度,③玻璃泡、弯曲细管,④使用方法。

2、热传递条件:有温度差。热量:在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吸收或放出热的多少。【是过程量】

热传递的方式:传导(热沿着物体传递)、对流(靠液体或气体的流动实现热传递)和辐射(高温物体直接向外发射出热)三种。

3、汽化: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的现象。方式:蒸发和沸腾,汽化要吸热。影响蒸发快慢因素:①液体温度,②液体表面积,③液体表面空气流动。蒸发有致冷作用。

4、比热容C: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时吸收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

比热容是物质的特性之一,单位:焦/(千克℃)常见物质中水的比热容最大。C水=4.2×103焦/(千克℃)读法:4.2×103焦耳每千克摄氏度。物理含义:表示质量为1千克水温度升高1℃吸收热量为4.2×103焦。

5、热量计算:Q放=cm⊿t降

Q吸=cm⊿t升

Q与c、m、⊿t成正比,c、m、⊿t之间成反比。⊿t=Q/cm

6、内能:物体内所有分子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一切物体都有内能。内能单位:焦耳

物体的内能与物体的温度有关。物体温度升高,内能增大;温度降低内能减小。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做功和热传递(对改变物体内能是等效的)

7、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能量即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其它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而能的总量保持不变。

十、电路

1、电路由电源、电键、用电器、导线等元件组成。要使电路中有持续电流,电路中必须有电源,且电路应闭合的。电路有通路、断路(开路)、电源和用电器短路等现象。

2、容易导电的物质叫导体。如金属、酸、碱、盐的水溶液。不容易导电的物质叫绝缘体。如木头、玻璃等。

绝缘体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导体。

3、串、并联电路的识别:串联:电流不分叉,并联:电流有分叉。【把非标准电路图转化为标准的电路图的方法:采用电流流径法】

十一、电流定律

1、电量Q:电荷的多少叫电量,单位:库仑。

电流I:1秒钟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量叫做电流强度。Q=It

电流单位:安培(A)1安培=1000毫安 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规定为电流方向。测量电流用电流表,串联在电路中,并考虑量程适合。不允许把电流表直接接在电源两端。

2、电压U:使电路中的自由电荷作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的原因。电压单位:伏特(V)。测量电压用电压表(伏特表),并联在电路(用电器、电源)两端,并考虑量程适合。

3、电阻R:导电物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符号:R,单位:欧姆、千欧、兆欧。电阻大小跟导线长度成正比,横截面积成反比,还与材料有关。

导体电阻不同,串联在电路中时,电流相同(1∶1)。导体电阻不同,并联在电路中时,电压相同(1:1)

4、欧姆定律:公式:I=U/R U=IR R=U/I 导体中的电流强度跟导体两端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导体电阻R=U/I。对一确定的导体若电压变化、电流也发生变化,但电阻值不变。

5、串联电路特点:

① I=I1=I2 ② U=U1+U2 ③ R=R1+R2 ④ U1/R1=U2/R2

电阻不同的两导体串联后,电阻较大的两端电压较大,两端电压较小的导体电阻较小。

6、并联电路特点:

①U=U1=U2 ②I=I1+I2

③1/R=1/R1+1/R2 或 ④I1R1=I2R2

电阻不同的两导体并联:电阻较大的通过的电流较小,通过电流较大的导体电阻小。

十二、电能

1、电功W:电流所做的功叫电功。电流作功过程就是电能转化为其它形式的能。公式:W=UQ W=UIt=U2t/R=I2Rt W=Pt 单位:W焦 U伏特 I安培 t秒 Q库 P瓦特

2、电功率P:电流在单位时间内所作的电功,表示电流作功的快慢。【电功率大的用电器电流作功快。】

公式:P=W/t P=UI(P=U2/R P=I2R)单位:W焦 U伏特 I安培 t秒 Q库 P瓦特

3、电能表(瓦时计):测量用电器消耗电能的仪表。1度电=1千瓦时=1000瓦×3600秒=3.6×106焦耳

例:1度电可使二只“220V、40W”电灯工作几小时?

解: t=W/P=1千瓦时/(2×40瓦)=1000瓦时/80瓦=12.5小时

十三、磁

1、磁体、磁极【同名磁极互相排斥,异名磁极互相吸引】

物体能够吸引铁、钴、镍等物质的性质叫磁性。具有磁性的物质叫磁体。磁体的磁极总是成对出现的。

2、磁场:磁体周围空间存在着一个对其它磁体发生作用的区域。磁场的基本性质是对放入其中的磁体产生磁力的作用。

磁场方向:小磁针静止时N极所指的方向就是该点的磁场方向。磁体周围磁场用磁感线来表示。

地磁北极在地理南极附近,地磁南极在地理北极附近。

3、电流的磁场:奥斯特实验表明电流周围存在磁场。通电螺线管对外相当于一个条形磁铁。

通电螺线管中电流的方向与螺线管两端极性的关系可以用右手螺旋定则来判定。

第五篇:初中化学课改心得体会

初中化学课改心得体会

王香英

摘要:新课程目标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要求学生学会学习,促成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为目的。作为教师在积极地参与这场课程改革之中的同时,应及时地对教育观念、教学过程进行重新定位,重新审视自身的教师角色,以适应新课程目标的要求。本文将通过对师生角色的转变的剖析,浅谈在基础教育下的师生角色如何转变。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角色『新课程教育网』

现在,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紧锣密鼓到进行着。在全新的教育理念下,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演员,学生是观众,演员只管自己演出是否成功,而对观众能否接受理解演出内容并不关心。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的观念必须改变,教师的角色必须改变,要由演员变为导演,让学生去做演员。在教师的导演下,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干和能力演好自己的戏,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新一代高素质的创新人才。

此次课程改革所产生的更为深刻的变化,将反映在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教学行为的改变上。因为任何一项课程改革的设想,最终都要靠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去实现、去完善。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也必须随之改变,才能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

一、教师角色为何需要发生变化

人类已迈入21世纪,知识正在取代资本和能源,成为未来社会最主要的生产要素,其结果必然是重视教育,重视人才。新课程改革立足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一种主动探究式的学习,和现有的学科教学相比有很大的差异,主要表现在:

1.以“问题”为载体;注重调查。研究性学习以研究问题为目的,没有教材和大纲,这给老师和学生留下了更多的创造空间。2.呈开放性态势,注重实践。从研究问题的提出,资料的获得,到研究结果的得出,都突破了原学科教学的封闭状态,学生走出书本,走向社会。

3.由学生自己完成学习任务,注重能力培养。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按自己的兴趣选择研究学习的内容,自由组合小组,制定实施计划,设计方案。直至完成学习任务。

4.强调学生的感受和体验,注重研究过程。可见研究性学习突出的是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和过程性。它的出现改变以往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他将同时成为学习者、组织者、协作者、参与者、研究者、指导者、促进者。

二、教师的角色将发生哪些转变

▲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由教学的管理者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师生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

制定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而且是绝对的权威。多年来,教师已经习惯了根据自己的设计思路进行教学,总是想法设法地将学生虽不大规范、但完全正确、甚至是有创造的见解,按自己的要求“格式化”。面对新教材,我们的化学教师再也不是昔日知识的主宰者了,因为新教材决不是让教师唱独角戏的剧本。

一位教师在课程改革实验体会中写到:“最近几年我们一直在探索素质教育问题,而素质教育在我们的学科的突破口到底在哪儿?课程改革从目标上为教师提供了具体做法和指导,教师不仅让学生掌握基本技能,还要注重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并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与正确的价值观,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变重结果为重过程,变重教知识为教方法,变重知识的掌握为重学生良好的情感体验,变重学习成绩为重学生的发展。”这位教师的体会较为典型地反映了教师的思想转变过程,这些“变”的背后说明了什么呢?不言而喻,恰恰就是教师角色的转变。通过课程改革实验,广大教师充分认识到,教师就是要由原来化学知识的代言人、教学内容的传递者、知识生产线的操作工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师的角色转变,为课程改革实验的顺利实施铺平了道路。

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主持”。在新课程中,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方案)的过程,而且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课程变成二种动态的、发展的,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过去,教师偏重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重理论轻实践,从而导致教师在教学中把精力放在了知识的传授上。而教材抛弃传统教材的弊端,更注重知识的应用性,在知识传授上重视以“观察与思考”、“活动与探究”、“交流与讨论”等形式出现,强调了学生主体性。注重了实践和创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教师的工作重心也发生了转变。

过去的课堂,教师滔滔不绝地讲,俨然是化学的绝对权威,为了应对考试,让学生死记那些所谓的重点知识,再加上大量的反复地训练、课程改革后教师必须改变过去的做法。教师再也不能用“一言堂”的方式独霸讲坛,用一种思维方式、一种训练模式、一种标准答案去所谓“培养”学生了。例如在探究二氧化碳溶于水的实验时,学生设计出十多种方案,研究各个方案是否可行,让学生感受到了民主、平等。又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感到合作学习的快乐。这样增加了师生之间的了解和交往,更多地使学生的学习活动与交流融为一体。

那么,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的角色该如何扮演?我以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是积极地旁观。学生在自主观察、实验或讨论时,教师要积极地看,积极地听;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

下载如何讲清初中化学课的基本概念word格式文档
下载如何讲清初中化学课的基本概念.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初中化学课教学前的反思

    在教学前进行反思,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在以往的教学经验中,教师大多关注教学后的反思,忽视或不做教学前的反思。其实教师在教学前对自己的教案及设计思路进行反思,不仅......

    四个讲清的学习体会

    四个讲清的学习体会 2012年是东华公司进入上市公司后实质运行的第一年,也是“创新转型、结构调整”的关键之年,供应分公司在全体干部员工中,广泛深入开展 “四个讲清”形势任务......

    化学课点评

    课题:九年级下册 《生活中的化学》执教:梁玉青老师 课堂实录 一、教师导入 化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今天我们的开讲天下是——生活中的化学。下面咱们各小组准备的题目是:一......

    化学课改

    化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 ——课改心得体会 李伟伟 【正文】2011年6月2日,随着我市教育局常少明局长带队,市教育局、教研室、局属学校校长、业务副校长一行25人去宜川中学考......

    化学课听后感

    上一周去烟台参加了山东省化学优质课比赛听课活动,让我受到了许多启发,现在联系我自己平时教学中的一些问题,说一说我的心得体会。课堂上教师成熟与老练的教姿、教态、教风都给......

    金融市场基本概念

    金融体系:金融体系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从狭义的角度看,金融体系是一个包含各种类型的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以及用于交易的各类金融产品和监管金融市场与金融机构按规则运行的......

    党建基本概念

    1 基本概念 所谓“三会一课”是指:定期召开支部党员大会、支部委员会、党小组会,按时上好党课。 2 党的制度 “三会一课”制度是党的基层支部长期坚持的重要制度,也是健全党的......

    秘书学基本概念

    秘书学基本概念 1、概念 秘书的涵义和职业特征 含义:①协助领导人联系接待,办理文书和交办事项的工作人员。②指秘书职务涵义:①宫中迷藏之书 ②辅臣 ③行政职位 ④社会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