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小学生作文难点的分析及对策思考
农村小学生作文难点的分析及对策思考
摘要:小学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重点和难点所在。而“农村小学的作文教学”则几乎是一个“被遗忘的角落”,或者说是“随意性最强”、“实效性最差”的方面。农村小学作文教学存在学生缺乏写作兴趣、作文题材单
一、作文内容缺少真情实感等难点。经过对以上难点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以下解决对策:激发学生习作兴趣;留心观察生活,敢于说真话;加大阅读量,丰富知识储备;要顺应作文教学规律;教师必须坚持写下水文;自改互改与教师批改相结合,培养学生修改习惯。
关键词:难点
对策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小学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重点和难点所在。而“农村小学的作文教学”则几乎是一个“被遗忘的角落”,或者说是“随意性最强”、“实效性最差”的方面。经过近十年的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实践,我本人也发现了一些农村小学作文教学存在的难点,尝试摸索了一些教学对策,现与大家分享交流。
一、农村小学作文教学存在的难点 1.学生缺乏写作兴趣
除个别优秀学生外,绝大多数学生都不喜欢上作文课,他们觉得写作文实在是一件令人烦恼的事,只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而写作。作文课上,很少有学生面带微笑地主动去写作,体验那种不吐不快的感觉;多数学生愁眉苦脸,或咬笔头,或翻看作文选,到最后,只能像挤牙膏一样凑成一篇作文交差了事。对于老师布置的课下练笔,学生更是毫无兴趣可言,有的甚至家长说一句,孩子就写一句,学生就是在家长的这种“帮助”之下不劳而获,作文水平的提高更是无从谈起。
2.作文题材单一
读学生的习作,总感觉被一个无形的框框束缚住了,他们的选材总是惊人地类似:写人大多都写家长老师,内容则是自己生病了,爸爸妈妈怎样无微不至地照顾自己,老师怎样冒雨到家中为自己补课;写景则多是家乡小河一年四季景色的变换;写事就是和小伙伴捉迷藏、去空巢老人家做好事„„本来,农村孩子虽没有城里孩子出去旅游参观、参加公益活动的机会多,但美丽神秘的大自然、勤劳善良的农民、丰富多彩的劳动生活、浓郁淳朴的民俗风情都可以成为学生源源不断的写作素材,而这一切却与学生作文内容的贫乏形成了巨大反差。
3.作文内容缺少真情实感
从学生的作文内容看,辞不言情,笔是心非,失真失诚的现象仍普遍存在。写假人假事经历的“胡编式”作文,东摘西抄的“拼凑式”作文,全文照搬的“移植式”作文仍很多。有些作文虽然写的是真人真事,但没有经过自己的观察和思考,没有形成自己对事物独特的感受和认识,没有经历自己情感的撞击与参与,不是自我情感的真实流露和抒发,读起来平淡无味。此外,受传统教学中背诵、仿写范文、按照一定的格式写作文的机械影响,目前许多农村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仍然津津乐道于归纳总结所谓的三段式写作法、总分总结构法、六要素写作法等。在描写人物外貌、描写景物中提出了一整套死板的模式,堆砌大量的修饰词包装句子,用大众化的套话、假话、空话抒发情感,用表决心、喊口号的感叹句结尾。这样的作文,看不到学生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又怎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呢?
二、农村小学作文教学难点产生的原因
1、学生课外阅读少
由于课时的限制和考试的压力,老师很少在课堂上花费一些时间让学生大量阅读课外书,课后学生又没有形成自觉看课外书的习惯。久而久之,单调枯燥的学习生活导致学生的知识面越来越窄,积累不足,缺乏必要的写作素材,最终导致写作能力的萎缩,因此写作时“无话可写”或“有话写不出”。此外,学生即使看课外书,大多也只是一味地看作文书,看作文书里的素材,以备考试时拿来己用,课后主动观察、自觉练笔的人寥寥无几,所以作文内容陈旧,假话、套话、语句不通顺等现象屡见不鲜。
2.学生缺少丰富的生活体验
农村学生从小到大,由于种种原因生活比较单调,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少,学校组织的校外活动也少,农村孩子也很少出去旅游,到外面走一走,见到的、想到的东西自然没有城市里的孩子那么丰富。加之一部分老师怕麻烦,平时不注意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把生活与学习联系起来,导致作文课上学生只能在教室里冥思苦想,胡编乱造。这种封闭式作文训练,终究导致小学生作文无话可说,假话连篇。是啊,没有亲身的感受与体验,没有课外生活之水的灌溉,写出来的东西又怎能不苍白无力、毫无生趣呢?
3、教师作文教学没有实效
首先,教师的作文教学仍存在重结果,轻过程,重分数,轻能力的现象。在作文教学中,有的老师并没有关注学生是否用心的观察,是否真的用自己的笔写真实的事、记真实的人、抒真实的情,而是教给学生考前赌作文题,背范文,考时搬范文,以此来获得高分。以致于学生乱套范文,有的甚至连人家的姓名都照搬了,习作基本功差,没有写出真情实感,更不要说“个性化作文”、“亮点作文”了。
其次,作文指导、批改、讲评不规范,不到位。实际教学中,仍有个别教师在作文指导课上,只是读读习作要求,读一篇范文,然后就让学生下笔写作,并没有为学生打开写作思路。习作批改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中年级学生“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高年级学生“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可是从学生的习作来看,教师往往忽视培养学生的修改习惯,而且重“改”轻“批”,注重修改错别字、病句,轻视写批语。其实批语是教师语文素养的一种体现,也是激发学生作文兴趣的有效手段。然而部分教师的批语过于简单,缺乏针对性的指导,只是在总批时简单地写上诸如“内容具体或内容不具体、语句是否生动”此类格式化的评语,有的教师甚至干脆只写个分数或评个等级或写个“阅”,缺乏鼓励、赞赏、宽容的语言,使学生望文生畏,习作兴趣越来越低。作文讲评也仍处于薄弱环节,一些教师对作文后的讲评不够重视,常常批改完作文,就把本子发给学生完事,并不进行有充分准备的讲评,从而使作文讲评课失去了原有的意义。
4.教师未能起到示范作用 教师应该是学生的楷模,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良好的学习习惯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但我们许多老师平时很少去阅读课外书籍,很少去写作,反而认为学生写不出作文是学生自己见识少,没水平。试想,连教师自己都很难写出一篇比较贴近生活实际的例文,学生的写作能力又怎能提高呢?
5.学校图书室存在资源浪费问题
现在,还有个别农村小学的图书室藏书量严重不足,但即使是挂着“省级规范化图书馆”“省级一级图书馆”牌子的图书室,也有不少都近乎成了一种摆设,平时图书管理员嫌麻烦,干脆不开门,只在上级检查时才补补借阅记录,做做样子。这样就造成学生达不到课标中规定的基本阅读量,视野不开阔,导致作文内容不丰富,无话可说。
三、解决对策 1.激发学生习作兴趣
首先,要让学生从心理上接受写作文这件事。尤其对于怕写作文的学生,更要让他们放开胆子,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多鼓励,少批评,更别提一大堆要求,让学生望而生畏。这样做,表面上是降低了对学生的要求,实则正是让学生爱上写作的开始。其次,作文题目要切合学生实际,作文内容最好是学生亲身经历过的喜闻乐见的事,或是学生身边经常接触的人或物。如《快乐的六一》《我的同桌》等题目,学生就会感到有话可说,积极性高。
2.留心观察生活,敢于说真话 叶老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写出什么样的文字,否则就会陷入不切实际的唯技巧论。”学校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增加生活体验;教师要鼓励学生观察生活中的人、事、景,关注焦点问题;让学生学写生活札记,可三言两句,可长篇大论,关键是养成积累的习惯。总之,教师要指导学生善于用生活之水行作文之舟,有了丰厚的生活积淀,写出的文章才富有活力与灵性。此外,要鼓励学生敢于说真话、抒真情。当代著名学者,北大中文系教授钱理群先生认为,说与写能力的训练,首先还是要培育一个态度,即要真诚地表达自己的真实的思想与情感。教育专家尹建莉也强调:只有说真话,才可以让人产生写作兴趣,发现写作内容,即想写,并有东西可写——没有这两点,写作就是件不可想象的事。
3.加大阅读量,丰富知识储备
“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量的积累才有可能导致质的提升。没有大量的阅读积累,学生是无法写好作文的。学习写作一定要首先回到阅读中,因为阅读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语感,积累丰富的词汇,受到美的熏陶,此外,好的作品本身就包含着高超的写作技巧,阅读过程就是学习写作技巧的过程。尤其是对于写作技能还比较幼稚的小学生来说,广泛阅读是实现语言积累的一种重要途径。无论是诗歌、寓言、童话,还是小说;无论是古代的,还是近代的;无论是文学读物,还是科普读物;也无论是中国作品,还是外国作品,只要是思想内容健康的、适合学生读的,阅读的内容和范围越广泛越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如果说充实生活是学生作文的源,那么读书就是作文的流,源和流是相通的。教师应紧紧抓住作文的源和流,从根本上不断提高农村小学生的习作水平。
4.要顺应作文教学规律 教师要顺应作文教学的规律,习作训练应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螺旋上升。要一步一个脚印,重视作文的年段过关。作文教学要从一、二年级开始抓起,一、二年级教学生说话、写话,使学生自由表达。句的训练越早越好,不会写的字可用图或拼音表示,图文结合,画一幅图,旁边简单写上
一、两句话。中年级训练重点是培养学生精细的观察力,鼓励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使学生乐于表达。教师可引导学生描述一场面、一物、一景、一事,以培养学生抓住事物特点进行片段描写。高年级训练重点是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使学生进行有个性的表达,可鼓励写日记、周记、循环日记(小组合作写)。此外,要加强读写结合,随文练笔,使理解和运用相得益彰。
5.教师必须坚持写下水文
崔峦教授曾说过,“写下水作文应是语文教师备课时必做的一件事。”教师要按照教材的要求先于学生写单元训练作文,提前熟悉习作练习的重难点和难易程度,试一试表达的技巧、构思的角度、材料的取舍。教师下水文要说真话、抒真情、追求真善美的境界,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唤起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在平凡的生活中积极观察、体验、思考,大胆动笔写自己所熟悉的凡人琐事、一景一物。
6.自改互改与教师批改相结合,培养学生修改习惯
目前,批改作文可以说是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最繁重的工作之一。面对几十本作文,都要一一详细批改,不仅工作量大,而且由于受时间限制批改质量也往往不高。我认为,教师批改之前,可以尝试让学生当小老师自评、互评。自评时,教师提供《自我评价表》,让学生根据评价指标一一自改、自评。互评时,谁和谁互改,由教师指定,如让写作能力强的学生来改写作能力差的学生的作文,写作能力差的学生欣赏优秀生的习作;让写作能力相当的学生互改,等等。互改时,让学生在值得欣赏的词语、句、段下面画上波浪线,并写上理由;在认为有缺陷的地方打个“?”,并与作者讨论怎么改。对学生的批改,教师也不能放手不管,而是要及时点评并打上批改分,让学生乐于批改。这样让学生参与批改,既减轻了教师的批改负担,又培养了学生的修改意识和修改习惯,自然也提高了写作能力。
总之,要提高农村小学生的习作水平并非一朝一夕之功。作为一名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多动脑、多尝试、多反思,以自己的语文修养和高超的教学艺术去影响学生,相信,所有的学生一定会爱上这神奇的方块字,写作将会成为他们一种美的享受!
第二篇:小学生作文难点分析及对策思考
小学生作文难点分析及对策思考
遮岛小学 尹莉华
作文,几乎令每一个孩子头疼。很多孩子不知道怎么写作文,一提到作文就发憷,总是不知道该写些什么,怎么写,从何写起,迟迟下不了笔。视作文为畏途,不会写,不爱写,都认为作文难,难在哪里呢?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呢?那么,就如何才能让小学生喜欢作文、写好作文,我做了以下对策思考。
随着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的全面展开,作文教学的改革也不断深入。《语文课程标准》对作文教学提出了许多全新的要求,为新时期的作文教学指明了航向。那么,就如何才能让小学生喜欢作文、写好作文,我做了以下对策思考。
1、变被动为主动,刺激学生的内动力,走向生本教育。
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体,教师把学习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去学,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真正内心蜕变。
比如,这几天我们刚刚学完课文第七组“人与动物之间感人的故事”一组,于是,在本组的习作教学中,我就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刺激他们的内动力,激发他们的写作欲望。
在新课导入时,我精心创设学生熟悉的情景,循循善诱,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说出自己想说的话,引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将被动的“要我写”转变为主动的“我要写”,真正的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前几天我们学了《最后一头战象》、《跑进家来的松鼠》、《老人与海鸥》和《金色的脚印》一组课文,我顺势而发,问学生:“你们喜欢小动物吗?你养过什么动物?能把你养动物的感受或者和小动物的故事说给大家听听吗?”学生七嘴八舌,兴趣盎然。我们班的杨领艳说到自己养了三年的小狗死去竟小声啜泣,杨建娜说到对自己放生了养了一年的鸽子时还偷偷地抹眼泪 „„ 看到孩子们如此动情,听的同学也迫不及待地想和大家分享。我对他们说:“同学们,老师相信你们和动物的故事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完的,那就用你手中的笔把这些故事详细地记录下来吧!”话音刚落,教室里就一片刷刷声。那次作文学生们没有太多的华丽言词,但却真实的述说了他们与小动物的故事,感情真实,内容丰富,出乎意料的是连一向不爱习作的几位男同学的作文都基本表达通顺了,也能把他们与小动物之间的感情流露出来了。
2、培养自信
一个人自信心的建立不是天生的, 更不会随心而得。自信心是一种重要的心理品质。具有充足的自信心,才有可能获得成功。因此,教师应随时随地都注意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在实际工教学中,我主要采取以下措施来培养学生的写作自信。(1)让学生认识到自信心的重要性
让学生认识自信心的重要性,这是最重要的一点。我经常利用早读课、班会课等时间告诫学生,自信心是成就任何一件事情的前提,自信心是一个人的精神支柱,自信心是自我意识的一部分,是一种有把握的感觉,它在具体的创造活动中表现出来。自信心较强的人,就会有勇气,就不怕困难和挫折,就容易调动思维的积极性。即可以表现出较强的创造力,从而正常发挥和超常发挥,取得理想的结果,在众多的人群中显得出类拔萃。相反,自信心不足的人,则表现出较低的创造力,自己心理上输了,在比赛、竞争中就不战而败。因此,我告诉他们要想获得成功,就必须消除这种心态,坚信自己——“我能行”。
(2)多给学生鼓励性评价,帮助学生克服自卑感
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自卑感,特别是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和生理有缺陷的学生,他们的自卑感比较突出。俗话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对小学生来说,自我意识、自我形象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建立在比较崇信的人对其评价的基础上。教师往往是学生心目中的“权威”,如果教师对他们的评价是肯定积极的,他们的自我意识、自我形象一般可能就会好一些,从而对其取得成功的自信也相对就要强一些。教师适时、适量的赞扬对学生来说是种莫大的鼓舞,也会促使学生欣赏自己,获取自信。在恰当的时候竖起大拇指,多露几回笑脸,在他的习作中多给几个“你真行”、“你的书写又进步了”“你又多了几句通顺的话语了”、“你又学会使用某某标点符号了”等评价,都能给学生强烈的荣誉感,唤起学生的自信。
(3)及时调整期望值,形成一定的自我满足感
一般地说,现在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值都很高,正是从这点出发,不少家长强迫孩子利用节假日到老师家补习作文,没有双休日,应有的睡眠时间也被迫减少。其结果是,由于疲劳轰炸,依旧很不理想。久而久之,就会使他们的自信心丧失殆尽,对做别的事也缺乏自信心。因此,必须调整、降低对孩子的期望值,让他们能够生动活泼、主动积极地进行学习。比如,我班的何海萍,董诗海,杨荣胜同学,父母对其要求相当高,每次老师认为他们已经明显进步了作文,父母还是一味地挑剔,这不行那不好,结果,造成他们的畏手畏脚,甚至不敢写。后来老师只好在一个标点上鼓励他们,在一个好词上勉励他们,在一句经典话语上赞赏他们。慢慢的,他们做到放开脚手的去写,大胆尝试,终于站在了领奖台上,找回了写作的自信。
3、体验生活,培养写作热情。
(1)先看后写。我们生活的世界中,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变化。因此,要引导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
(2)先做后写。俗话说的好,“实践出真知”,现在的孩子都是家长的心肝宝贝,掌上明珠,大都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依赖性太强。不夸张地说,有些学生连吃的饭从哪里来都不知道,对生活一片空白。从而,让学生在充分的体验后进行写作,能有效减轻学生写作的心理负担,激发写作兴趣。如在家里,让他们学习整理自己的房间,学洗衣做饭,学拆装玩具,尝试完成一些科技小制作;在学校里,组织他们进行包饺子比赛、钉纽扣比赛等,对他们的一些想法和做法及时鼓励,让他们在做中体会成功的欢乐,在做中总结失败的教训并随之记下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和酸甜苦辣,在做中感受生活的多姿多彩。
(3)先玩后写。爱玩,是小学生的天性。玩得有趣,玩得开心,在玩中开发智力,增长智慧。有趣有益的活动是他们最爱参与的,因此,要丰富学生的校内外生活,经常举行一些谜语竞猜,球类比赛,登山野炊,春游秋游等活动。活动之后,让他们自主选材、自主命题,或点面结合描写一个个鲜活的场面,或写人记事。写出玩之乐,玩之趣,玩之智,让童心童真得到充分张扬。(4)先想象后写。想象是儿童的天性,学生的想象越丰富,越活跃,语言表达也会越生动、越有情趣。《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作文教学中,应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教学中,我们应创设一些情境,鼓励引导他们写童话作文、科学幻想作文,对未来生活憧憬和向往等想象性作文。
(5)设立“词句百宝箱”。积累的贫乏,会让学生思维枯竭,语言枯燥,为了帮助他们积累大量的优美词句,可让学生准备“词句百宝箱”,把平时阅读中看到的一些有意思的词句“存储”起来,精词妙语,名言佳句,都摘抄下来,并写出自己的感受。平时让他们经常聚在一块儿交流、诵读,这样更好地拓展了学生的课外知识,学生也能在作文时活学活用,使作文锦上添花。
(6)定格“生活小镜头”。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如果把他们随手记录下来,也许就是往后作文时一个很好的素材。
4、教会学生简快习作的规律。
孩子们一提起写作就感到发憷,总要问写些什么?怎么写?这是因为他们还没有找到写作文的最好方法,没有找到作文的最简单、最容易操作的规律。不论什么体裁,什么类型的文章的文章,它都具备开头、中间、结尾三部分。而开头和结尾都不宜过长,开头只要做到点题定位(点明题目,定个写作范围或写作中心)即可(可以明点,也可以暗点),结尾做到照应深化(照应题目或开头,深化主题)(可以先照应后深化,也可以先深化后照应)。中间就得详写多写了,因为他是文章的主要部分。怎么写?承接着开头的定位详写多写,可以按时间顺序承上详写,可以按空间顺序承上详写,可以按多方位承上详写,还可以按作者的思想感情承上详写。用这个规律习作,既简单又快,任何体裁的文章都适用。
5、加大阅读量
学生视写作为语文的头号负担,“胸中无笔墨,枯肠难搜索”是一种情况,还有另一种情况是有货倒不出,缺乏一种将材料转化为文字,准确地表述个人独特感受的能力。如何改变这种现状,让孩子们从不会写到会写,从不爱写到乐写,这里借用诗圣杜甫的一句话:“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让学生进行长久的大量的课外阅读,从书中找养料,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文学的熏陶,从模仿起步,慢慢提高写作水平,不失为一条途径。
“不学《诗》,无以言。”缺乏语言营养的学生,他的言语也必然呆板,灵气全无。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学生在进行课外阅读时,不知不觉中掌握了最基本的文字符号,积累了大量的词汇,而积累语言材料是语言发展的基础。学生在进行课外阅读中,多次感性地接触语言规律,虽然多是近乎于模糊直觉的感性体验,但无形中锤炼了对语言规律的感觉,即语感。就拿我们六(7)班的董诗海同学来说,他非常聪明,理性思维非常好,数学学得很好,但作文写不好,语感非常差。自我五年级接手以来,我让他每天至少保证一个小时的课外阅读量。经过一学期持之以恒的课外阅读,他的作文大有长进,这不,五年级下学期的2012年云南省“学艺大赛”中还获金奖呢。
让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可以发展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素质,即益人心智,让人成长,而这往往会让学生的作文有较深刻的见解。记得两年前我接手了一个班,是五年级,刚接手时着实让我着急,大部分学生写的作文不是钓鱼,就是烤番薯,不是打枪战,就是捉迷藏。可能有的老师要说了,这不是鲜活的儿童生活吗?天知道,如若写得妙趣横生也就罢了,可他们多是“打啊打啊、走啊走啊„„”之类的词语,三言两语就打发了一篇作文,连过程也讲不清楚,更不用说细致地描写和抒发独特的感受了。我发觉他们的头脑太简单了,生活中那些简单的游戏占了他们太多的时间,以至他们的心理成长太滞后了。我决定要培养他们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否则,他们的心理年龄只能停留在低年级阶段,那如何要求他们写出符合高段要求的作文呢?半学期过去了,我看到了惊喜,我班大多数的孩子不仅妙语连珠了,有的还有独到的见解。董轻丽同学在他的日记里写道:“今天,我看完了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不断地问自己:在这个世界上,为什么只有聋人才珍惜失而复得的听觉?为什么只有盲人才珍惜重见天日的幸福?难道我们健全人不应该更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天,去充实生命、去享受生活吗?还有赵文杏同学这样写道:“今天我读了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我深深地被史铁生的母亲感动了,我觉得如果没有他的母亲,将不会有后来的史铁生,中国文坛也将会失掉一种色彩。由此我想到了我的妈妈,不管我成绩如何不好,妈妈总是鼓励我下次考好,好像从来没对我失望过。原来在一个母亲的心中,孩子都是一块钢,永远不会是废铁。”
让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还能开阔学生的视野,这让学生写作时材料信手拈来,出乎其里,入乎其上。大量地阅读书报,孩子们的头脑里储存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这给学生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写作的素材,这样也就鲜见学生写作文时抓耳挠腮、挤牙膏似的难受状了。阅读有利于写作,那么,让学生读些什么书呢?别林斯基说:“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需要的读物。”一般的说,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阅读能力,思想状况,兴趣爱好和需求来选择适当的有益的读物。
怎样让学生养成阅读的好习惯呢?课外阅读首先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想让学生对阅读感兴趣,教师自己首先要有兴趣,发挥榜样的作用。然后在班级中努力营造一种浓厚的阅读气氛,如在班级里,布置一些手抄报、板报、墙报,通过这些途经向学生传递阅读信息,学生随时可以在这些版面中阅读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学生在这样的气氛中会由被动阅读转变为主动阅读。如果老师能与学生一起看书,而且看同样一本书,并能经常在课间休息的时候一起讨论,讨论故事情节,评论故事中的人物,那么就能激起学生的读书欲望,激发阅读兴趣。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如读书故事会、人物评论会,佳作欣赏会、读书知识竞赛、一日要闻等,让学生介绍在课外阅读中所了解的故事,要闻,民情风俗,奇闻怪事,并跟大家交流,可以稳定和保持学生被激起的课外阅读兴趣。其次要让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可以精读与略读相结合,摘录与随感相结合,交流与讨论相结合。
6、完善评价机制
(1)评价符号的趣味化。教师应努力改变以往那种以单纯的分值形式进行评价的做法,探索丰富多彩而又有趣味的评价符号对学生的习作进行评价,以调动学生习作的兴趣,活跃习作的气氛。如,对于作文原本写得不好的学生,只要有一点进步就在他作文相应的地方画上一颗糖果,以示奖励;对于内容丰富且实在的作文,老师给他(她)加盖一枚苹果印章;对于写得特别出色的作文,老师给他画上一个大姆指。习作评价的符号应该是多样化的:“一张笑脸”、“一个卡通人物的画像”,甚至是老师的签名都可以成为对学生习作的评价和鼓励。
(2)评价主体的互动化。如小组内互评、同学间相互推荐、开辟习作“排行榜”、班级间打擂台等等,都可以算是有效的习作评价形式。通过创造一种互动式的习作评价局面,来有效地调动各评价主体参与的积极性。
(3)评价语言的情感化。如,“老师真想学会你做那道菜的方法,如果你能把做菜的过程写得再具体一些,那老师一定能学会”;“你们家的‘开心狗’实在是太可爱了,短短的一百多个字却写出了别人几张纸也表现不出的生气来。看来,要想写好作文一定要仔细地观察”“真想和你一起去钓鱼,因为你笔下的那条小河实在是太美了!” 通过这些富于情感化的评价,提高学生的写作积极性,使评价成为撬动学生习作兴趣的一根杠杆。
(4)评价手段的多样化。成功的体验最能增强人的信心,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是最棒的,写得是最好的。老师们可以运用多种手段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评价:如在班级开辟“习作园地”;在学校橱窗开辟“习作专栏”,展示精彩习作;或是在校园广播站播出;组织编手抄报,推荐学生参加作文竞赛等,力求多角度、全方位地对学生的习作进行评价,为学生搭建广阔的展示、交流习作的平台。
7、鼓励学生展示自我,体验成功 勇于展现自我,是人生的价值所在,是每个自信的人所应有的品质。学生通过展现自己获得成就感,对于他们树立自信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应为学生搭建展现自我的舞台,鼓励学生勇于表现自己。例如,如在班级开辟“习作园地”;在学校橱窗开辟“习作专栏”,展示精彩习作;给予“小作家”荣誉称号或是在校园广播站播出;推荐学生参加作文竞赛等,为学生搭建广阔的展示、交流习作的平台,从而树立写作的自信。
通过以上几方面的培养和实践研究,原来具体实验的我班五年级学生现在升为六年级的他们,对写作已经产生了一定的兴趣,再加上有了一定文字积累及“简”“快”的习作技巧,大部分学生已经达到表达准确、流畅,结构严谨,层次清楚了。而有一部分学生已经做到描写生动、具体,有一定速度,有自己的思想感情了。
第三篇:县农村消费品市场发展现状难点及对策思考
发展农村消费品市场,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大力开拓农村消费品市场,使其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而达到发展农村、富裕农民、繁荣农村的目的。因此,在全县发展农村消费品市场是必要的。[xiexiebang.com文章-http://www.xiexiebang.com 找范文,到xiexiebang.com]
一、**县农村消费品市场发展现状
2005年,**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41728.4万元,按常住人口(30.22万人)计算,人均消费1380元。**是农业县,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86%,农村居民消费占主导地位。
从发展消费品市场的几个必要因素来看,全县农村消费品市场,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一是从农民收入情况来看。农民收入呈逐年增加态势,让农民具备了一定的购买力。2005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1624元,比上年增长了3.5%,比2000年增加长了4.9%,呈逐年上升趋势。目前,国家加大了对农村地区的投入力度,如减免中小学费用,取消农业税,实现粮食直补、良种补贴等等,都对农民起到增收减负的作用。
二是从基础设施建设来看。“十五”以来,**县借助扶贫开发、整村推进等项目,使全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改善发展:全县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447公里,78%的村通公路,53%的行政村已通油路。路网密度0.53公里/平方公里,比2000年增加0.2公里;通讯网络从无到有,发展相当迅速。2005年,全县通信网络覆盖率达到70%。已建成沼气池2.3万口。这些,都为发展全县农村消费品市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是从农村居民消费观念的变化上看。随着农村居民的文化程度不断提高,以及人口流动性的增加,让农民接触到许多新的消费理念。让他们不再满足于基本的生活需求,转向更高一层的消费需求。
二、发展农村消费品市场的难点
诚然,**县的农村消费品市场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同时应该清醒的看到,其间还有一定的难度。
1.农村经济基础薄弱,农民收入增长趋缓。近年来,**县农村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2005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624元,但应该看到,与全国全省相比,差距还较大:仅为全国3255元的49.9%,为全省3099元的52.4%。特别是近年来,由于受农产品价格起伏较大,生产资料价格不断上扬以及农民非农产业收入减缓等因素影响,使农民收入增长减缓,影响了农民进一步扩大消费。因此,若不能千方百计抓好农民增收问题,发展农村消费品市场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2.农村消费品的配套基础设施滞后。**是山区县,农村居民居住分散,交通、能源、通讯等基础设施发展相对滞后,阻碍了家电产品进入农家。虽然近两年,随着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的加强,如电网改造、通村油路、沼气池建设等项目的实施,农村消费环境已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仍然是启动农村市场的瓶颈之一。
3.农村商品流通市场体系不健全。目前,全县农村流通市场以私营个体小店、小铺为主,体系不健全,进货渠道比较混乱,商品流通不畅,流通成本较高。并且,时有一些造假者利用农民识别真假商品的能力弱,将一些假冒伪劣商品投向农村,严重侵犯了农民的利益,坑蒙拐骗现象也时有发生。这些都限制了农村居民的消费热情,从而使广大农村消费者对市场信息的获取渠道产生了非常大的偏差。
4.农民长久以来形成的消费习惯影响消费增长。从古至今,我国的农民都有着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农民的生活已有了长足的发展,部分已解决温饱问题甚至已迈向了小康,但广大农民仍然没有改变“小块攒钱,大块用钱”的习惯。
5.农村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缓慢。农业生产既有自然风险,又有市场风险,参加保险是抵御和转移风险的有效方法。但是,全县农村社会保障工作尚处在起步阶段,了解、参加的农民屈指可数。目前,在烟叶生产方面,由上级有关部门投入了烟叶生产风险资金,少量的农户参加了房屋保险、人身意外险等商业保险。但其他方面如养老问题、医疗问题、子女上学、住房等都时刻困扰着农民,使农村居民未来消费支出预期增加,限制了农村居民的即期消费。
6.教育支出不断增加影响农村居民消费。随着农村生产水平的提高,特别是与外界信息交流的日益频繁,许多农民都认识到了知识的重要性,特别是大、中专院校一再扩招,使农家孩子接受中、高等教育不再那么可望而不可及。许多农民已将其子女的教育支出列为了其重要消费途径之一。并不是说上学是一件坏事,相反,这是利国利民的大事。但是,在我国,目前高中,大、中专并非是义务教育,这对于广大经济并不富裕的农民而言,无疑是一大负担,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农民的支出预期。
7.对农村投入相对不足,农业产业化进程缓慢。近几年,农业产业化虽然取得了一定发
第四篇:县农村消费品市场发展现状难点及对策思考
发展农村消费品市场,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大力开拓农村消费品市场,使其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而达到发展农村、富裕农民、繁荣农村的目的。因此,在全县发展农村消费品市场是必要的。
一、**县农村消费品市场发展现状2005年,**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41728.4万元,按常住人口(30.22万人)计算,人均消费1380元
。**是农业县,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86,农村居民消费占主导地位。
从发展消费品市场的几个必要因素来看,全县农村消费品市场,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一是从农民收入情况来看。农民收入呈逐年增加态势,让农民具备了一定的购买力。2005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1624元,比上年增长了3.5,比2000年增加长了4.9,呈逐年上升趋势。目前,国家加大了对农村地区的投入力度,如减免中小学费用,取消农业税,实现粮食直补、良种补贴等等,都对农民起到增收减负的作用。
二是从基础设施建设来看。“十五”以来,**县借助扶贫开发、整村推进等项目,使全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改善发展:全县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447公里,78的村通公路,53的行政村已通油路。路网密度0.53公里/平方公里,比2000年增加0.2公里;通讯网络从无到有,发展相当迅速。2005年,全县通信网络覆盖率达到70。已建成沼气池2.3万口。这些,都为发展全县农村消费品市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是从农村居民消费观念的变化上看。随着农村居民的文化程度不断提高,以及人口流动性的增加,让农民接触到许多新的消费理念。让他们不再满足于基本的生活需求,转向更高一层的消费需求。
二、发展农村消费品市场的难点
诚然,**县的农村消费品市场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同时应该清醒的看到,其间还有一定的难度。
1.农村经济基础薄弱,农民收入增长趋缓。近年来,**县农村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2005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624元,但应该看到,与全国全省相比,差距还较大:仅为全国3255元的49.9%,为全省3099元的52.4。特别是近年来,由于受农产品价格起伏较大,生产资料价格不断上扬以及农民非农产业收入减缓等因素影响,使农民收入增长减缓,影响了农民进一步扩大消费。因此,若不能千方百计抓好农民增收问题,发展农村消费品市场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2.农村消费品的配套基础设施滞后。**是山区县,农村居民居住分散,交通、能源、通讯等基础设施发展相对滞后,阻碍了家电产品进入农家。虽然近两年,随着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的加强,如电网改造、通村油路、沼气池建设等项目的实施,农村消费环境已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仍然是启动农村市场的瓶颈之一。
3.农村商品流通市场体系不健全。目前,全县农村流通市场以私营个体小店、小铺为主,体系不健全,进货渠道比较混乱,商品流通不畅,流通成本较高。并且,时有一些造假者利用农民识别真假商品的能力弱,将一些假冒伪劣商品投向农村,严重侵犯了农民的利益,坑蒙拐骗现象也时有发生。这些都限制了农村居民的消费热情,从而使广大农村消费者对市场信息的获取渠道产生了非常大的偏差。
4.农民长久以来形成的消费习惯影响消费增长。从古至今,我国的农民都有着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农民的生活已有了长足的发展,部分已解决温饱问题甚至已迈向了小康,但广大农民仍然没有改变“小块攒钱,大块用钱”的习惯。
5.农村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缓慢。农业生产既有自然风险,又有市场风险,参加保险是抵御和转移风险的有效方法。但是,全县农村社会保障工作尚处在起步阶段,了解、参加的农民屈指可数。目前,在烟叶生产方面,由上级有关部门投入了烟叶生产风险资金,少量的农户参加了房屋保险、人身意外险等商业保险。但其他方面如养老问题、医疗问题、子女上学、住房等都时刻困扰着农民,使农村居民未来消费支出预期增加,限制了农村居民的即期消费。
6.教育支出不断增加影响农村居民消费。随着农村生产水平的提高,特别是与外界信息交流的日益频繁,许多农民都认识到了知识的重要性,特别是大、中专院校一再扩招,使农家孩子接受中、高等教育不再那么可望而不可及。许多农民已将其子女的教育支出列为了其重要消费途径之一。并不是说上学是一件坏事,相反,这是利国利民的大事。但是,在我国,目前高中,大、中专并非是义务教育,这对于广大经济并不富裕的农民而言,无疑是一大负担,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农民的支出预期。
7.对农村投入相对不足,农业产业化进程缓慢。近几年,农业产业化虽然取得了一定发展,但从总体上看,种植、养殖、加工、运输、贸易及农业服务等环节产业化、社会化、规模化经营程度仍然十分低下。既制约了农民购买力的提高,也抑制了农村建材、机电、农机、农贸等产品的市场需求。
二、发展农村消费品
市场的对策建议
俗话说得好“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只有直面问题,解决好这些问题,发展全县农村消费品市场,才不是一句空话。因此,有如下建议:
1.进一步提高农民的收入。一是在农村推广新技术、新品种工,念好全县“烟、茶、果、药、畜、菜”这几本经,不断增加农民收入;二是要有计划地指导农业走产业化发展道路,坚持发展多种经营,将农民增收与城市化进程结合起来;三是要有组织地组织农村富余劳力外出务工。当前,外出务工收入仍然是全县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了“进一步清理和取消各种针对务工农民流动和进城就业的歧视性规定和不合理限制。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建立工资保障金等制度,切实解决务工农民工资偏低和拖欠问题……”等,对于外出务工人员是一个福音。同时,当地政府要充当好“娘家人”的角色,搞好外出务工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只有农民收入实实在在地增加了,发展农村消费品市场才不是空中楼阁。
2.加快有利于促进农村消费的基础设施建设。充分把握当前国家全力支农的大好时机,从实际出发制定村庄建设和人居环境治理的指导性目录,重点解决农民在饮水、行路等方面的困难。
目前,全县有78的通公路,但有部分村级公路是“通路不通车”,而且,由于居住分散,组级公路同样相当重要。在发展组级公路时,以积极向上级争取资金为主,村民“一事一议”筹资相结合;发展乡村通讯线路,使电话等通讯工具能方便地进入农民家中;在有条件的地方建水塔和相应的管道设施,让农民用上自来水等等。引导和帮助农民切实解决住宅与畜禽圈舍混杂问题。总之,有一个好的消费环境,发展农村消费品市场才不是水中捞月。
3.建设和完善农村市场体系,鼓励和支持生产企业和工商企业走进农村市场。建设和完善农村市场体系,是发展农村消费品市场的必要条件。农村消费品市场具有范围大、容量大、分布广的特点,存在着巨大的开发潜力。要形成以城区店为龙头、乡镇店为骨干、村级店为基础的农村消费经营网络。鼓励有实力的零售企业运用特许经营、销售代理等方式,改造“夫妻店”、“代销店”。通过示范引导、自愿进入的方式,逐步以连锁经营、统一配送等经营方式改造农村传统的集贸市场。一是要在政策上支持大中型工商企业在农村开设连锁店、加盟店,设置售后服务网点,将资金技术和先进的管理方式向农村转移,提高农村商业水平。不要把发展农村消费品市场的商品框为“冰箱、彩电、洗衣机”等家庭耐用消费品,而应该将眼光盯在农民的需求上;二是要积极培育、发展农村小商品市场,鼓励企业采取多种方式,向农民提供价廉物美的商品,同时引导农民直接进入流通领域,搞活商品流通;三是要规范农村市场,整顿市场秩序。要加大城乡打假力度,让货真价实的商品占领农村市场,切实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和消费热情。四是加强售后服务,提高面向农民的服务质量。
4.积极推行农村信贷消费。目前,全县信贷消费在农村还是一片空白。那么,信贷消费是否就真的只适合于城镇居民呢?其实不然,农村居民同样有信贷消费的要求,甚至在某些方面还超过了城镇居民。如前所言,农民大都有“小块攒钱,大块用钱”的习惯,但这显然与农民扩大生产、建造(更新)住房的步伐不符。且随着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日臻完善,运输车辆、加工、收割等农用机械、家庭耐用消费品等对农民的吸引力将越来越大。教育信贷也是农民减轻子女教育负担的重要途径。因此,农村的消费信贷市场广阔,大有发展前景。要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鼓励农民的生产贷款、住房贷款,助学贷款的发放;最后,要大力宣传,改变农民使“现钱”的习惯,让他们用今天的钱圆明天的梦。
5.加快农村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加大宣传力度,强化农村生产的风险意识,同时应组织社保人员下乡,并在农村建立相关机构,使农民生活能够有所保障,能够放心消费。发展农村的社会保障事业,将使农民的生产活动有所保障,将提高农民的消费信心,扩大农村居民的即期消费。
6.瞄准市场,循序渐进搞好农村市场发展。据调查,农民的消费扩大趋向由大到小分别是:再生产、建房、子女教育、交通工具、电器和日用消费品。由此可见,再生产和建房依然是农村居民的主要消费途径。农民要想获得更多的收入,保持对未来收入预期的乐观,就只有增大对再生产的投入;已解决温饱的,则需要在副业上增加投资;居住条件较差的,需要改善居住环境;居住条件较好的,则希望更新换代,开始重视房屋的装修。所以,虽然农民在其他方面的消费上表现得热情不高,但在再生产和建房上却始终保持了较高的积极性。因此,应该重视农民在生产消费和住房消费的需求,发展适应广大山区的生产设备,发展副业所需的生产工具,满足不同档次需求的建材产品等。
第五篇:医疗纠纷处理难点及其对策思考
关于医疗纠纷处理难点及其对策思考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医疗保健需求和法律意识逐步增强。与此同时,医疗纠纷和医患矛盾日益凸现。医疗纠纷越来越成为社会和百姓关注的热点,而医疗纠纷的合情处理是各医疗机构和政府部门竭力想解决的难点。
一、医患形势日益严竣
近年来,全国范围内连续发生一些令人震惊的恶性事件,严重医患纠纷频频上演,轻则以言语暴力和殴打医生结束,重则以医生付出生命为代价。据不完全统计,中国每年被殴打受伤的医务人员已超过1万人,2000—2010年间,报道共有11名医务人员被患者杀害。2012年3月23日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发生的恶性伤害案件,未满18岁男子刀刺4名医生致1死3伤;2012年4月28日,湖南省衡阳市三医院十二病区女医生身中28刀死在办公室;2012年11月29日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第十四诊室62岁偏瘫老人持斧头砍死女医生。这些事件不仅侵犯了医务人员的生命、健康权,还破坏了医院的正常诊疗秩序,侮辱了医护人员的尊严与人格,践踏了法治社会的底线。因此,维护正常的医疗秩序,保护医护人员的人身安全,维护医院及其医护人员的合法权益,是必要而及时的。
二、医患纠纷处理中存在的问题
在医疗纠纷频发的形势下,各个医疗机构及相关政府部门都在积极探索解决医疗纠纷的途径和方法,形成了各种医疗纠纷的应对处理策略。但是,由于现行的医疗体制及相关制度的不健全,使得医疗纠纷的处理中存在一些问题。
(一)法律法规不健全,适用性欠缺
医疗活动本身具有技术性、专业性、复杂性。而现行法律尚未对医疗过程的各个细节或技术标准、操作规范等做出严格的界定。
1、实践应用的医疗纠纷处理的法律依据种类繁多,有《民法通则》《合同法》《侵权责任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各法律法规之间存在可选择性,且如果医疗机构及患者在对待纠纷时选择法律依据不同,那么患方的要求和医方的处理方案存在冲突。
2、在法律法规的适用上,存在着许多冲突。例如:在《卫生部 公安部 关于维护医疗机构秩序的通告》与《四川省医疗纠纷预防与处臵暂行办法》《资阳市医疗纠纷预防与处臵暂行办法》这三部指导性的文件中都有规定不一致的地方(见附件)。
因此,司法机构的人员在处理纠纷时也往往根据各自的理解来适用法律,同一类医疗纠纷适用不同的法律,赔偿金额差异很大,在这种情况下的判决本身对医患双方来讲,不是一个公平的结果,甚至是一种投机的行为。加上诉讼成本
高、时间长、医患双方牵扯精力大,很多医患纠纷发生后,患方不通过法律途径解决,致使矛盾解决过程漫长、途径曲折。
(二)鉴定体制的问题
医患纠纷发生后,鉴定是处理纠纷的重要依据。实践中,可选择的鉴定机构有两种:医学会的医疗事故鉴定和医疗过错司法鉴定,二者相互之间没有关系,分别由卫生部门和司法部门监管,所以目前我国的医疗损害赔偿纠纷的鉴定是“双轨制”。该“双轨制”的存在说明了我国医疗损害纠纷鉴定制度的不统一、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医疗损害赔偿纠纷的技术鉴定工作复杂化。
1、医学会虽然医疗技术力量雄厚,但是存在以下几方面的缺点:一是由于医学会鉴定大多是由各医疗机构的专业人员组成,多数时候显得同行互相包庇;二是鉴定人不署名、不出庭,那么当其鉴定的结论作为证据使用时具有程序上的缺陷;三是鉴定结论注重是否医疗事故,那么对于医疗机构有过错但是程度不构成医疗事故的纠纷来说,于患方不利。
2、司法鉴定虽具有较强的中立性,对案件处理的依据性大,但是其成员往往是法律工作者,医学技术相关专业的人员缺乏,因技术不全面而影响鉴定的科学性,若要聘请专家,则费用产生较大。
(三)各种社会保障机制没有建立
案例:患者男,78岁,因“双眼白内障”通过复明工程到医院接受免费治疗,行右眼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后,治愈出院。半个月后,患者因手术眼被外力打伤再次到医院治疗,手术探查右眼伤势重,眼球破裂,暴发性脉络膜出血,在具备手术指征的前提下,完善相关手续对右眼行摘除术。术后患者因右眼摘除、左眼白内障,视力受影响严重,遂到医院讨说法,严重影响该医院的诊疗秩序。对于这个纠纷医院的诊疗过程无过错,但是它具备一个特点:患者是革命老战士、育有五个子女,两个失踪,一个智障,一个腿脚不便。患者内心将其家庭的困难与疾病失去一只眼球的双重打击联系起来将矛盾指向了医院。
正是因为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健全,导致了类似的不必要的医疗纠纷,患者及其家属因其家庭困难未得到政府的合理救助,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转而向医院进攻,企图从中谋取利益。
现行社会保障制度的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保障覆盖面还不够宽
从现有的保障范围看,大量的城市集体、私营和外商投资企业的职工、自由职业者、个体工商户和进城农民工仍未纳入社会保障范围,城市社会保障的覆盖面还远远不够宽。而在小城镇和广大的农村地区,社会保障制度还处于探索阶段,大部分地区还是空白。
2、管理体制不科学,保障资金监管不力
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缺乏统一的设计和协调,缺乏整体性、规范性。社会保障的领导、管理、经办、服务、监督分散,形成了多头分散管理的格局。由于多头管理,政出多门,实际工作中经常发生决策和管理上的相互碰撞。管理体制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保障事业的健康发展。也正因为这个原因,导致社会保障政策宣传不力,社会保障资金的监管力度疲软,国家虽制定并出台了很多相关保障法规,但申请执行程序复杂,群众利益甚微。
3、社会保障立法还不够完善
还有一些社会保障领域的立法,如医疗保险、生育保险等社会保险和社会救济、社会福利方面的立法尚付阙如,需要进一步完善。
(四)公安机关介入的情况有待增加
人们的法律意识增强,不仅体现在医疗纠纷的日益增多,还体现在患方与医院接触的过程中学会了规避法律风险。法律规定在医疗机构焚烧纸钱、摆设灵堂、摆放花圈、违规停尸、聚众滋事的,或者侮辱、威胁、恐吓、故意伤害医务人员或者非法限制医务人员人身自由的,可以由公安机关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予以处罚。但是在处理医疗纠纷中,经常遇到医院无过错,但是患方固执地认为医院有过错的情况,他们占着医院床位不走,或者直接
在院长办公室住下。对于这种情况,虽然影响医院的正常工作,但是医院不能采取强制措施,大大增加了医院负担。
三、建议和意见
1、建立健全法律法规
呼吁有关部门出台一部具有较强针对性和指导性的法律法规,作为医疗纠纷的处理指南针;对纠纷的损害赔偿制定统一标准,保证纠纷解决的公平公证、合理合法。
2、成立专门医疗纠纷鉴定机构
将医学会医疗事故鉴定与医疗过错司法鉴定的优势相结合,成立专门医疗纠纷鉴定机构,保持中立性与可行性的基础上,组成包括律师、法官、检察官、法医以及医疗技术专业人员等的鉴定人才库,专门对医疗纠纷进行鉴定,鉴定结论涵盖是否医疗事故,是否存在医疗过错,过错程度,因果关系,损害程度等方面。为医疗纠纷的协商、调解或判决提供理论和程序均合法的有效依据。
3、完善第三方调解与赔偿机制
实行政府主导,统一部署,多部门合作,建立第三方调解机制。成立独立于卫生行政部门之外的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将原属卫生部门的调解职能转移到司法部门,由司法部门负责调委会的日常管理和人员招聘,经费由财政保障。医调委由医学专家、法学专家、医院管理专家、保险理赔专家及人民调解人员等组成,内设医学专家部(下设医学
专家库)、法律事务部、保险理赔部、纠纷调解部和办公室。同时,在调解中心设立理赔中心,患方直接向保险公司索赔。有保险公司的参与,医院也更容易站出来承担责任,而患方获得的赔偿额度也有了充分的保障。
4、医院设立警卫室
在医院设立警卫室,并不是医院内部成立的一个科室,而是医院提供场所,在政府主导下,积极配合公安机关将警务室设在医院的行为。公安机构通过在医院设立警务室,提前掌握各类医患矛盾以及可能引起纠纷或群体性事件的隐患,预知判断,积极防范,依法开展维护正常医疗秩序的治安专项整治,保障医疗机构正常的工作秩序和医务人员的人身安全。
5、正确舆论导向,保持司法中立
患者处于弱势一方,在医患纠纷发生后,无论是社会媒体还是司法人员,大都对患方有同感、同情的心理。在医疗纠纷的调解、审理过程中,医疗机构不仅要对付患方的无理取闹,往往还要承受来自政府和舆论的压力,致使纠纷最终的处理结果并不十分公平公正。因此,保证司法中立,对维护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是十分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