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教学反思
《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教学反思
化学组徐晓丽
本节课是有机物的开端,以最简单的物质引领学生进入有机化学的世界。在学习时,关键是帮助学生建立学习有机化学的方法,以及培养其建立模型的空间思维能力,体现在本节课上便是甲烷空间构型的建立。通过实践活动(模型制作)、探究实验、模型、图表、图片、甲烷的多媒体动画等,培养学生关心科学、研究科学和探索科学的精神;通过讲授、讨论、小组合作、学生制作等教学方法和实验条件控制、比较、类比、模拟、抽象、模型等科学方法与逻辑方法,教给学生科学的方法;培养学生用新概念理解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动手实验、观察现象,并根据实验现象得出可能的规律的能力。
本节课通过对甲烷分子结构的探究,解析其可能的性质,并设计实验来证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探索新知识的欲望,且在实验研究中培养求实、进取的优良品质。使学生初步掌握研究物质的方法——结构解析、推测可能的性质、设计实验、观察现象、解析现象、得出结论,再辩证地解析结论的适用范围。结合甲烷的组成、结构和性质关系的教学过程,对学生进行事物联系和发展的普遍规律的观点的教育;通过动手实验,使其体会理论上的理解和亲手实验的不同,而且实验不总是每次都能成功。解析教训、总结经验,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态度、认真仔细、实事求是的作风。
研究甲烷结构时,学生之间相互讨论,相互评价课前学生制作的甲烷模型,课堂气氛轻松活泼,学习效果较好;当学习到甲烷的性质──氧化反应时,及时解释了新闻报道中煤矿的矿井发生瓦斯爆炸的原因,并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上的资料卡片等教学资源,让学生认识到甲烷点燃前必须检验其纯度。
本节课的另一个重点及难点的内容——取代反应,也以探究的方式进行,由于取代反应的实验现象不是很明显,所以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既用了视频片段让学生清楚地看到反应的过程,也用真实的实验予以支撑,并设置了相关探究问题,以期望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近来。但是其具体实施过程还不能够完全让学生参与进来,所以还不能完全体现探究的成果。此方面需做进一步的改进和再设计,以达到学生最大程度理解和掌握的目的。从课堂上反馈的信息可知,学生对取代反应和初中学过的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概念模糊不清,须课后通过练习强化。总而言之,必修模块的有机化学内容,没有完全考虑有机化学本身的内在逻辑体系。教材的起点低,强调知识与应用的融合。以典型有机物甲烷为切入点,从学生已有的生活背景知识出发,介绍甲烷的结构、主要性质以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不盲目扩充代表物的性质和内容,不涉及类物质的性质,从结构的角度适当加以深化,建立有机物“结构—性质—用途” 的认识关系。
第二篇:《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__甲烷
《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说课稿
甘肃省通渭县第二中学
朱治军
讲授内容:人教版化学必修2第三章第一节
讲授形式:说课
备课时间:2012年5月15
【设计理念】
根据《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力求实现:课程的设计在学生初中知识的基础上,体现认识的渐进发展性原则;关注学生科学探究的学习过程和方法,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本节来自于人教版必修2第三章第一节,是本章的一个重点,也是高中化学的重点之一。甲烷是学生最先接触到的最简单的有机物,从最简单的有机物入手,在有机化合物的学习中紧紧抓住结构与性质的关系,在学生的头脑中逐步建立有机物的立体结构模型,帮助学生打好进一步学习的方法论基础。2.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技能: ①从结构角度认识甲烷的性质。②类推烷烃的结构和性质。
③建立从结构角度学习有机物性质的有机化学学习模式
(2)过程与方法:采用从结构出发,预测性质,用实验检验,归纳性
质,从结构角度提升认识,初步学会从结构推导性质的学习方法。
(3)情感价值:一方面为满足公民基本科学素养的要求,提供有机化学中最基本的核心知识,能用所学知识解释和说明一些常见的生活现象和物质用途。另一方面为进一步学习有机化学的学生,打好最基本的知识基础,帮助他们了解有机化学的概况和主要研究方法,激发他们深入学习的欲望。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甲烷的结构特点和甲烷的化学性质;同分异构体和同系物。难点:初步掌握结构决定性质的学习方法,利用类推的方法学习烷烃的结构和性质。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知道甲烷是一种化石燃料,可以燃烧,能从甲烷的组成上认识燃烧反应的产物。本章教学选择甲烷,主要考虑甲烷是最简单的有机物,便于学生从结构角度认识甲烷的性质,类推烷烃的结构和性质,建立从结构角度学习有机物性质的有机化学学习模式。【教法和学法分析】
本节课设计了从结构出发,预测性质,用实验检验,归纳性质,从结构角度提升认识,初步学会从结构推导性质的学习方法。并与实验、多媒体有机的结合,营造出师生互动的和谐课堂。
本节可能用到的策略主要有:
(1)课时划分:甲烷的性质1课时、烷烃1课时。
(2)问题创设:复习、“西气东输”资料、沼气的应用、煤矿事故。
(3)内容呈现:实践活动(模型制作)、探究实验、展示模型、图表、图片、甲烷、烷烃的多媒体动画。
(4)方法手段:讲授、讨论、小组合作、学生制作等教学方法
和演示实验、比较、类推、模拟、抽象、模型等科学方法与逻辑方法。
(5)评价反馈:保留一定反馈练习时间,课堂同步检测卷、多
媒体呈现练习题、学生自我总结、学生相互评价等。
【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有机化合物图片→有机化合物用途→引入新课(板书:第一节 甲烷)
二:探究活动(探究甲烷的结构)1.实践活动→展示结果→学生代表回答→确定甲烷的空间结构→比较甲烷的球棍模型与比例模型。(多媒体展示结构)
2.甲烷的物理性质: 3.甲烷的化学性质:
媒体实验:甲烷的氧化反应 4.甲烷的取代反应:
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叙述现象→教师总结→书写反映方程式→引出取代反应→叙述概念并与置换反应对比→引导学生对甲烷与氯气发生反应的全部产物→学生试写反映方程式→教师总结。从观察到的现象,可以得到结论:(1)说明量筒内的混合气体在光照的条件下发生了化学反应。(2)量筒壁上出现液滴,说明反应中生成了新的油状物质,且不溶与水。
(3)量筒内液面上升,说明随着反应的进行,量筒内的气压在减小,即
气体总体积在减小。
板书:有机物分子里的某些原子或原子团被其它原子或原子团所替代的反应叫做取代反应。
三:甲烷的应用: 四:练习
课后习题(选择题1.2.3.5.6)拓展应用
1、在光照条件下,将等体积的甲烷和氯气混合,得到的产物中物质的量最多的是()A、CH3Cl B、CH2Cl2 C、CClD、HCl
2、CH4与Cl2发生取代反应,但反应完成后,测得四种取代物的物质的量相等为1mol,则消耗Cl2的物质的量为()A、10mol B、8mol C、12mol D、6mol 五:课堂小结:
(1)甲烷的结构和性质(2)甲烷的几个反应方程式(3)课后作业(P65 9.10)(4)预习第二课时
【板书设计】
第一节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
复习:西气东输 一.甲烷的结构特点: 二.甲烷的物理性质: 三.甲烷的化学性质
(1)氧化反应:
(2)取代反应: 四.甲烷的应用
第三篇: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说课稿doc
第一节 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
第一课时
尊敬的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普通高中化学新课程教材必修二第三章第一节。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完成我的本次说课。
一、教材分析
教材的主要内容为甲烷的结构(包括分子式、电子式和结构式),甲烷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甲烷的化学性质又包括氧化反应、取代反应。将这一节放在必修二的第三章,是考虑到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学过物质结构的知识,如共价键、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等基础知识,具备了学习本章的理论基础。烃是学习有机化学的基础,而甲烷作为结构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又是学习烃的入门,所以让学生掌握好甲烷的知识,就是为学习烃、烃的衍生物及接下来学习有机部分内容奠定良好的基础。甲烷又是最简单的有机物,学生对甲烷的理解将直接影响到今后对各种有机物的理解。通过这堂课的教学,希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有机的方法。
二、学情分析
在制定任何一个教学方案前,我们应该对学习的主体——学生有所了解。我们知道,学生在初三化学学习中已经对甲烷有了初步了解;本教材原子结构、分子结构和化学键的学习也为学习甲烷的结构打下基础。自主学习意识不强等特点。因此,我们应该意识到,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在甲烷分子结构以及甲烷取代反应的学习上,存在一定的障碍。
三、教学目标
根据《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教学过程中教学条件和学生的认知能力等实际情况,我确立了以下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甲烷分子的结构式和正四面体的空间结构。理解结构式和取代反应的概念。掌握甲烷的化学性质,了解甲烷的存在的用途。
过程与方法:学习运用仔细观察的方法获取知识信息,理解知识。学会利用结构来帮助思维的方法,建立从甲烷的结构角度认识甲烷性质的学习模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结构与性质、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认识到化学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以此来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关注甲烷在生产生活中的影响,为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及生活水平提高提供服务。
四、教学重难点
结合学情分析以及目标设定,我认为本节课的重点是甲烷的结构特点以及甲烷的取代反应。本节课的难点在于甲烷的结构特点,对有机物立体空间结构模型的建立。
五、教学方法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体,老师在教学活动中起到教导和解说的作用。因此在本节课中,我的任务是把学生引入甲烷这一主题,然后介绍甲烷的物理性质,再借助甲烷的结构模型、氧化反应的事实举例以及甲烷取代反应的实验探究等方法让他们理解和掌握甲烷的结构和性质。在模型构建及问题分析部分,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更多的参与到课堂中来,培养和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六、教学过程
从本章的引言开始导入,因为从本节内容开始,学生将学习有机化合物.本节课教学设定以甲烷的结构—性质—用途为教学主线,在各个环节让学生参与其中,教师进行引导和归纳总结。
1、章引言
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是学习有机物的一个切入点。引言中对生活中的有机物做了一个举例,让学生了解有机物随处可见。接着就先从最简单的有机物开始学习。
2、甲烷的存在
用“西气东输”工程作为导入,让学生知道甲烷其实就是天然气这种清洁能源的主要成分。既然天然气是对我们非常重要的清洁能源,那么我们有必要进一步了解它的主要成分——甲烷。
3、甲烷的分子式、结构式及空间结构
提出问题:甲烷的分子式、电子式、结构式怎么书写
分析过程:给出甲烷的分子式(CH4)与结构式、电子式的图片。
分子式 CH4 电子式 结构式
利用球棍模型将甲烷分子结构形象化,引导学生根据甲烷的球棍模型,分析甲烷的空间结构特点。
得出结论:大量的科学实验证明,甲烷分子的空间结构是正四面体的立体结构。碳原子位于正四面体的中心位置,氢原子位于正四面体的四个顶点。而且,四个C-H键的长度和强度相同,夹角也相同。
4、甲烷的物理性质
提出问题:根据我们了解到的天然气,那么甲烷有那些物理性质 分析问题:根据我们日常了解到的天然气的颜色和味道,讲解甲烷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得到结论:甲烷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0.717g/L),极难溶于水。
提出问题:根据以上我们描述的甲烷的物理性质,如果我们现在要收集一瓶甲烷,我们可以采用那些方法
得到结论:向下排空气法,因为甲烷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小;排水集气法,因为甲烷极难溶于水。
5、甲烷的化学性质
引入:我们经常会听到有关瓦斯爆炸的事件,日常生活中的天然气可以燃烧,操作不当可致人中毒。在生活中,天然气具有易燃性,易爆性,说明它的化学性质活泼。
提出问题:甲烷会与什么物质发生反应
分析问题:通过观看甲烷制取、氧化反应的演示实验和取代反应的视频,逐步引出甲烷的化学性质。借助甲烷分子的结构模型,从其特殊的分子结构出发,动手拆解模型,加深学生对甲烷结构的理解,同时分析甲烷具有上述化学性质的原因。
得出结论:引导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给出甲烷的化学性质;从甲烷的分子结构特性出发,向学生解说甲烷氧化反应、取代反应等具体性质。
6、归纳和总结
根据板书进行复习
① 甲烷的分子式、电子式、结构式和空间结构特点
② 甲烷的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极难溶于水。③ 甲烷的化学性质:氧化反应、取代反应。
七、板书设计
一、甲烷的分子结构
分子式 电子式 结构式
CH4
二、甲烷的物理性质
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极难溶于水
三、甲烷的化学性质
1、氧化反应
点燃CH4(g)2O2(g)CO2(g)2H2O(g)
2、取代反应
CH4Cl4CH3Cl
光光HCl
CH3ClCl2CH2Cl2HCl CH2Cl2Cl2CHCl3HCl 光CHCl3Cl2CCl4HCl 光
第四篇:教案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
《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教案
执教人:李琴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
1、掌握甲烷分子的空间结构特征,能够书写甲烷分子的结构式、电子式。
2、掌握甲烷的化学性质。
3、了解取代反应的特征。
4、了解甲烷的存在和甲烷的用途等。(2)过程与方法
1、认识对甲烷的正四面体结构的。
2、通过甲烷分子模型的分析,学会根据比例模型、球棍模型分析分子结构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物质立体构形的理解使学生逐渐培养形象思维的能力,培养学生关心社会环境、能源等问题的意识。
二、学习目标
1.知道甲烷的结构式、甲烷的电子式和甲烷分子为正四面体结构
2.知道甲烷的化学性质稳定,了解有关实验的结论,了解取代反应和氧化反应; 3.认识到关心科学、研究科学和探索科学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甲烷的结构和化学性质。教学难点:甲烷跟氯气的取代反应。
四、教学过程
引入:以低碳经济作为切入点,引出了在低碳经济背景下日益受到大家重视的能源物质——甲烷。
师:安排同学们预习教材P60-62页,完成导学案相关内容(除“取代反应中”第一小问“实验现象”一栏和“迁移应用”部分)生:完成导学案规定内容并进行小组讨论
师:组织同学们就讨论结果进行相关问题的展示,并给予适当的点评。
作用: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初步了解这节课即将要学习的内容——甲烷的结构及性质。师:就本节的重难点进行讲解 1.甲烷的物理性质及存在
师:除了天然气,沼气、石油气、煤矿坑道气(瓦斯、坑气)、可燃冰等也都含有甲烷,那么日常生活中可以看到的天然气是什么颜色,有什么味道?
分析问题:借助日常生活中天然气的外观,讲解甲烷是无色无味的气体,以及其密度和溶解性。
解决问题:无色无味,密度比水小,极难溶于水。师:据其物理性质,思考甲烷如何收集?
作用:引导学生学习、掌握甲烷的物理性质。将理论化学和生活化学联系起来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亲切感,增加学习兴趣。
2、甲烷的分子式与结构式
提出问题:甲烷的化学表达式怎么写,空间结构?
引导思维:利用球棍模型将甲烷分子结构形象化,引导学生思考并写出甲烷的分子式与结构式。
分析并解决问题:给出甲烷的分子式(CH4)与结构式、电子式的图片。根据图示,分析甲烷的分子式以及电子式。甲烷是一碳原子为中心,四个氢原子在四个顶点上的正四面体。
作用:引导学生学习并掌握甲烷的分子式与结构式。
3、甲烷的化学性质
在学生解甲烷物理性质的基础上,将重点放在甲烷的化学性质上。回应前面所讲的“结构决定性质”,接着引导学生通过结构理解甲烷的有关化学性质:
(1)甲烷的可燃性决定了它有什么用途呢?有什么优点呢?写反应方程式,介绍爆炸极限问题,以甲烷作能源为例讲解科学与社会的关系,渗透环保、能源问题。关心社会,并让学生思考矿井生产为了避免瓦斯爆炸应该采取的安全措施是什么?补充演示甲烷通入高锰酸钾溶液的反应。
(2)甲烷的取代反应是本节的一个难点,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有机反应类型,对于实验的处理,由于教材上演示实验现象不利于后排学生观察,播放实验录像:(取代反应实验:用排饱和食盐水法将甲烷和氯气依次收集在100ml的量筒中,其中甲烷20ml,氯气80ml,光照。)观察实验现象,并完成导学案相关内容,在实验的基础上,先使学生有一个甲烷分子中氢原子能被其他原子取代的印象,然后再通过给出甲烷与氯气反应的几步方程式,向学生说明甲烷分子中的氢原子不仅一个能够被取代,而且全部可以被取代,进而讲清取代反应的确切涵义。结合球棍模型和电脑模拟,帮助学生理解取代反应的实质。通过电脑模拟,把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学生学习兴趣大,对取代反应的实质的理解也更深刻,对学生不明白的地方还可以反复播放。
4、小结
1、甲烷的空间构型:
2、甲烷的物理性质和存在形
3、甲烷的化学性质:可燃性
甲烷的取代反应
5、作业
课本64-65页1.2.9.10
五、板书设计
第一节 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第一课时)
一、甲烷的分子组成和结构
1、分子式:CH4
2、电子式:
3、结构式:
4、甲烷分子结构:正四面体结构。
二、甲烷的性质
(1)、物理性质: 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小,极难溶于水的气体。
(2)、甲烷的化学性质
1、甲烷的氧化反应—燃烧反应
点燃
CO2(g)+2H2O(l)
CH4(g)+2O2(g)
2、甲烷的取代反应
取代反应:有机物分子里的某些原子或原子团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团所代替的反应叫取代反应。取代反应是烷烃的特征反应,但反应物必须是纯卤素,条件也较特别。
第五篇:《有机化合物的命名》教学反思
《有机化合物的命名》教学反思
化学家在研究有机化合物的过程中,为了区分有机化合物使其名称与结构相对应,所以就必须给有机化合物命名。在学习有机化合物命名的过程中,重点是烷烃的命名。烷烃的系统命名是有机物系统命名的基础,也是本节教材学习的核心内容,但教材中所举例子偏少,不利于学生全面掌握烷烃系统命名的规则。所以建议根据命名的三个步骤(选母体、编序号、写名称)增加相应的例子使学生熟悉系统命名的基本原则,为迁移到烯、炔和苯的同系物以及烃的衍生物的系统命名打好基础。
在本堂课之前,学生刚学习完同分异构体的书写,并且高一必修2学过有机物的习惯命名法。因此,在讲课前,预先在上周的周末作业中出了几题命名的题目。
在本节教学过程我采取了多种教学方式,从一开始的题目出发,将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分解为若干小题,再将问题分配到各组,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或自主学习。由学生讨论交流后,每组推选代表讲解,发现并总结规律。再者由我结合动画展示、讲解典型例子的命名;最后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自行归纳命名原则。不管是哪一种形式,在教学都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观察、归纳,动手练习。练习的方式也有多种,如给出结构简式写名称,给出名称写结构简式,同时给出结构简式和系统命名,判断名称是否正确,指出出错的原因等。
在教学时,学生在判断稍微复杂点的烷烃的主链时,容易出错,表现为为未能准确找出最长的碳链,究其原因是因为不熟悉具有空间结构的碳链的平面书写方式,所以以后再讲类似的内容时可以多利用球棍模型,组装碳架,增强教学直观性,减少学生的错误认识。同时,为后续烯、炔和苯的同系物以及烃的衍生物的系统命名打好结实的基础。
一节课下来,还是存在着一些不足的地方:
这堂课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但是运用不充分,导致课件对学生吸引力不够。内容略有过量,导致整堂课显得有些赶,练习停顿时间较少,一部分学生思考还跟不上。
随堂练习题目设置难易度控制不当,没有很好突出烷烃的命名原则。有一部分探究设计难度过高,学生不能很好的达到预设目标,且课前辅导不够,学生总结粗糙不规范。
江苏省宜兴中学
陆晔
2014年9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