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本-沙哈尔的幸福课
出人意料,去年哈佛最受欢迎的选修课是“幸福课”,听课人数超过了王牌课《经济学导论》。教这门课的是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年轻讲师,名叫泰勒〃本-沙哈尔。
在一周两次的‚幸福课‛上,本-沙哈尔没有大讲特讲怎么成功,而是深入浅出地教他的学生,如何更快乐、更充实、更幸福。
本-沙哈尔自称是一个害羞、内向的人。‚在哈佛,我第一次教授积极心理学课时,只有8个学生报名,其中,还有2人中途退课。第二次,我有近400名学生。到了第三次,当学生数目达到850人时,上课更多的是让我感到紧张和不安。特别是当学生的家长、爷爷奶奶和那些媒体的朋友们,开始出现在我课堂上的时候。‛
本-沙哈尔成了‚哈佛红人‛。校刊和《波士顿环球报》等多家媒体,报道了积极心理学课在哈佛火爆的情景。
“幸福课”为何会在哈佛大受欢迎? 我们越来越富有,可为什么还是不开心呢? ‚我曾不快乐了30年。‛本-沙哈尔这样说自己。
他也是哈佛的毕业生,从本科读到博士。在哈佛,作为三名优秀生之一,他曾被派往剑桥进行交换学习。他还是个一流的运动员,在社团活动方面也很活跃。但这些并没有让他感到持久的幸福。他坦言,自己的内心并不快乐。
‚最初,引起我对积极心理学兴趣的是我的经历。我开始意识到,内在的东西比外在的东西,对幸福感更重要。通过研究这门学科,我受益匪浅。我想把我所学的东西和别人一起分享,于是,我决定做一名教师。‛ 在本-沙哈尔第二次开设‚幸福课‛的2004年,哈佛校报上有一篇报道:《学校面临心理健康危机》,标题下的导语说:在过去的一年,绝大多数学生感到过沮丧和消沉。文章引述了一位学校舍区辅导员写给舍区主管的信。
‚我快覆没了。‛这位辅导员写道。在他分管的舍区内,有20个学生出现了心理问题。一个学生因为严重焦虑而无法完成学期作业;另一个学生因为精神崩溃而错过三门考试……舍区主管把这封信转给了哈佛校长,并强调该舍区的问题并不是特例。
一位曾患严重焦虑和情绪紊乱的哈佛毕业生说:大多数哈佛学生还没意识到,即使那些表面看来很积极、很棒的学生,也很有可能正在被心理疾病折磨着,即使你是他最要好的朋友,也未必意识到他有心理问题。
‚在内心深处,我经常觉得自己会窒息或者死去。‛这名学生说。她时常不明原由地哭泣,总要把自己关起来才能睡觉。她看过几个心理医生,试过6种药物,休学两个月,来应付自己的心理问题。‛我是一个成绩优异的哈佛精神病患者。‛她这样描述自己。
有个名叫玛丽亚的哈佛女生,在宿舍内自杀,年仅19岁。她的室友回忆说:就在自杀前一晚,玛丽亚和班里同学谈论天气时,还表现得十分开心的样子。‚她看起来很好。她在听音乐,调子好像还很欢快。‛
哈佛一项持续6个月的调查发现,学生正面临普遍的心理健康危机。调查称:过去的一年中,有80%的哈佛学生,至少有过一次感到非常沮丧、消沉。47%的学生,至少有过一次因为太沮丧而无法正常做事,10%的学生称他们曾经考虑过自杀…… ‚我们越来越富有,可为什么还是不开心呢?‛这是令许多美国人深感困惑的问题。据统计,在美国,抑郁症的患病率,比起20 世纪60年代高出10倍,抑郁症的发病年龄,也从上世纪60年代的29.5岁下降到今天的14.5岁。而许多国家,也正在步美国后尘。1957年,英国有52%的人,表示自己感到非常幸福,而到了2005年,只剩下36%。但在这段时间里,英国国民的平均收入却提高了3倍。
我们来到这个世上,到底追求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本-沙哈尔坚定地认为:幸福感是衡量人生的唯一标准,是所有目标的最终目标。
‚人们衡量商业成就时,标准是钱。用钱去评估资产和债务、利润和亏损,所有与钱无关的都不会被考虑进去,金钱是最高的财富。但是我认为,人生与商业一样,也有盈利和亏损。具体地说,在看待自己的生命时,可以把负面情绪当作支出,把正面情绪当作收入。当正面情绪多于负面情绪时,我们在幸福这一‚至高财富‛上就盈利了。长期的抑郁,可以被看成是一种‚情感破产‛。整个社会,也有可能面临这种问题,如果个体的问题不断增长,焦虑和压力的问题越来越多,社会就正在走向幸福的‚大萧条‛。‛
一项有关‚幸福‛的研究表明,人的幸福感主要取决3个因素:‚遗传基因、与幸福有关的环境因素以及能够帮助我们获得幸福的行动。而积极心理学,可以帮助人们活得更快乐、更充实。幸福,是可以通过学习和练习获得的。‛
本-沙哈尔说:‛我知道它是可行的,因为,它已深深地帮助了我。‛ 我们的很多课,都在教学生如何更好地思考、更好地阅读、更好地写作,可是为什么就不该有人教学生更好地生活呢?把艰深的积极心理学学术成果简约化、实用化,教学生懂得自我帮助,这是本-沙哈尔开设‚幸福课‛的初衷。
幸福,应该是快乐与意义的结合
让本-沙哈尔对幸福的理解,发生根本转变的起因,是他早年的一次重要经历。
16岁那年,在以色列长大的本-沙哈尔,获得了全国壁球赛的冠军。在长达5年的训练中,空虚感如影相伴,他一直觉得生命中缺少了什么。虽为此闷闷不乐,但他仍坚信:无论身体或心理都要坚强,才能最终取胜;而胜利,一定会带来充实感,也能让自己最终幸福。
终于,本-沙哈尔如愿以偿,夺冠后的他欣喜若狂,和家人、朋友举行了隆重的庆贺。那时,他对自己的理念更加深信不疑:成功可以带来快乐,过去所受的种种苦痛,都是值得的。
‚可就在那天晚上,睡前我坐在床上,试着再回味一下无限的快感。可是突然间,那种胜利的感觉,那种梦想成真的喜悦,所有的快乐,都消失得无影无踪。我的内心,忽然又变得很空虚,只有迷惘和恐惧。泪水涌出,不再是喜极而泣,而是伤心难过。在如此顺意的情况下,尚不能感到幸福的话,那我将到何处,去寻找我人生的幸福?‛
他极力让自己镇定,并告诉自己这只是暂时的神经过敏。但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他仍没有找回快乐;相反,内心的空虚感越来越重。慢慢地他发现:胜利,并没为他带来任何幸福,他所依赖的逻辑彻底被打破。‚从那时起,我开始对一个问题非常着迷:如何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 本-沙哈尔注意观察周围的人,谁看起来幸福,他就向谁请教。他读有关幸福的书,从亚里士多德到孔子,从古代哲学到现代心理学,从学术研究到自助书籍等等。最后他决定去大学主修哲学和心理学。
他的幸福观,逐渐清晰起来:幸福,应该是快乐与意义的结合。“一个幸福的人,必须有一个明确的、可以带来快乐和意义的目标,然后努力地去追求。真正快乐的人,会在自己觉得有意义的生活方式里,享受它的点点滴滴。”
本-沙哈尔竟然从汉堡里,总结出了四种人生模式。
当年,为了准备重要赛事,除了苦练外,他须严格节制饮食。开赛前一个月,只能吃最瘦的肉类,全麦的碳水化合物,以及新鲜蔬菜和水果。他曾暗中发誓,一旦赛事完了,一定要大吃两天‚垃圾食品‛。比赛一结束,他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奔到自己喜爱的汉堡店,一口气买下4只汉堡。当他急不可待地撕开纸包,把汉堡放在嘴边的刹那,却停住了。因为他意识到,上个月,因为健康的饮食,自己体能充沛。如果享受了眼前汉堡的美味,很可能会后悔,并影响自己的健康。望着眼前的汉堡,他突然发现,它们每一种都有自己独特的风味,可以说,代表着四种不同的人生模式:
1.第一种汉堡,就是他最先抓起的那只,口味诱人,但却是标准的‚垃圾食品‛。吃它等于是享受眼前的快乐,但同时也埋下未来的痛苦。用它比喻人生,就是及时享乐,出卖未来幸福的人生,即‚享乐主义型‛;
2.第二种汉堡,口味很差,里边全是蔬菜和有机食物,吃了可以使人日后更健康,但会吃得很痛苦。牺牲眼前的幸福,为的是追求未来的目标,他称之为‚忙碌奔波型‛; 3.第三种汉堡,是最糟糕的,既不美味,吃了还会影响日后的健康。与此相似的人,对生活丧失了希望和追求,既不享受眼前的事物,也不对未来抱期许,是‚虚无主义型‛;
4.会不会还有一种汉堡,又好吃,又健康呢?那就是第四种‚幸福型‛汉堡。一个幸福的人,是即能享受当下所做的事,又可以获得更美满的未来。
不幸的是,据本-沙哈尔观察,现实生活中的大部分人,都属于‚忙碌奔波型‛。
人们习惯性地去关注下一个目标,而常常忽略了眼前的事情。
本-沙哈尔经常讲‚蒂姆的故事‛。在这个故事里,晃动着许多人熟悉的影子:
蒂姆小时候,是个无忧无虑的孩子。但自打上小学那天起,他忙碌奔波的人生就开始了。父母和老师总告诫他,上学的目的,就是取得好成绩,这样长大后,才能找到好工作。没人告诉他,学校,可以是个获得快乐的地方,学习,可以是件令人开心的事。因为害怕考试考不好,担心作文写错字,蒂姆背负着焦虑和压力。他天天盼望的,就是下课和放学。他的精神寄托就是每年的假期。
渐渐地,蒂姆接受了大人的价值观。虽然他不喜欢学校,但还是努力学习。成绩好时,父母和老师都夸他,同学们也羡慕他。到高中时,蒂姆已对此深信不疑:牺牲现在,是为了换取未来的幸福;没有痛苦,就不会有收获。当压力大到无法承受时,他安慰自己:一旦上了大学,一切就会变好。
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时,蒂姆激动得落泪。他长长舒了一口气:现在,可以开心地生活了。但没过几天,那熟悉的焦虑又卷土重来。他担心在和大学同学的竞争中,自己不能取胜。如果不能打败他们,自己将来就找不到好工作。大学4年,蒂姆依旧奔忙着,极力为自己的履历表增光添彩。他成立学生社团、做义工,参加多种运动项目,小心翼翼地选修课程,但这一切完全不是出于兴趣,而是这些科目,可以保证他获得好成绩。
大四那年,蒂姆被一家著名的公司录用了。他又一次兴奋地告诉自己,这回终于可以享受生活了。可他很快就感觉到,这份每周需要工作84小时的高薪工作,充满压力。他又说服自己:没关系,这样干,今后的职位才会更稳固,才能更快地升职。当然,他也有开心的时刻,在加薪、拿到奖金或升职时。但这些满足感,很快就消退了。
经过多年的打拼,蒂姆成了公司合伙人。他曾多么渴望这一天。可是,当这一天真的到来时,他却没觉得多快乐。蒂姆拥有了豪宅、名牌跑车。他的存款一辈子都用不完。
他被身边的人认定为成功的典型。朋友拿他当偶像,来教育自己的小孩。可是蒂姆呢,由于无法在盲目的追求中找到幸福,他干脆把注意力集中在了眼下,用酗酒、吸毒来麻醉自己。他尽可能延长假期,在阳光下的海滩一呆就是几个钟头,享受着毫无目的的人生,再也不去担心明天的事。起初,他快活极了,但很快,他又感到了厌倦。
做‚忙碌奔波型‛并不快乐,做‚享乐主义型‛也不开心,因为找不到出路,蒂姆决定向命运投降,听天由命。但他的孩子们怎么办呢?他该引导他们过怎样的一种人生呢?蒂姆为此深感痛苦。
为什么当今社会有那么多‛忙碌奔波型‛的人呢?本-沙哈尔这样解释:因为人们常常被‚幸福的假象‛所蒙蔽。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是这样的:假如孩子成绩全优,家长就会给奖励;如果员工工作出色,老板就会发给奖金。人们习惯性地去关注下一个目标,而常常忽略了眼前的事情,最后,导致终生的盲目追求。
然而一旦目标达成后,人们常把放松的心情,解释为幸福。好像事情越难做,成功后的幸福感就越强。不可否认,这种解脱,让我们感到真实的快乐,但它绝不等同于‚幸福‛。它只是‚幸福的假象‛。
这就好比一个人头痛好了之后,他会为头不痛而高兴,这是由于这种喜悦,来自于痛苦的前因。‚忙碌奔波型‛的人,错误地认为成功就是幸福,坚信目标实现后的放松和解脱,就是幸福。因此,他们不停地从一个目标奔向另一个目标。
在本-沙哈尔看来,寻找真正能让自己快乐而有意义的目标,才是获得幸福的关键。
在课堂上,本-沙哈尔不断地向听讲者发问:
我们可以不停地追问‚为什么‛,来反思自己所追求的东西:可以是大房子、升职或任何其他的目标。看看要问多少个‚为什么‛,才能落到‚幸福‛的追求上?问问自己,我做的事情,对我有意义吗?它们给我带来了乐趣吗?我的内心,是否鼓励我去做不同的尝试?是不是在提醒我,需要彻底改变目前的生活?
本-沙哈尔的哲学老师在他毕业时,给了他一点忠告:‚生命很短暂,在选择道路前,先确定自己能做的事。其中,做那些你想做的。然后再细化,找出你真正想做的。最后,对于那些真正、真正想做的事,付诸行动。‛
本-沙哈尔也这样教他的学生,如何寻找能发挥自己优势和热情的工作。用以下3个关键问题,先来问问自己:1。什么带给我意义?2。什么带给我快乐?3。我的优势是什么?并且要注意顺序。然后看一下答案,找出这其中的交集点,那个工作,就是最能使你感到幸福的工作了。
10多年前,本-沙哈尔遇到过一个年轻人。他是一名律师,在纽约一家知名公司上班,并即将成为合伙人。坐在他的高级公寓里,中央公园的美景一览无余。年轻人非常努力地工作,一周至少干60个小时。早上,他挣扎着起床,把自己拖到办公室,与客户和同事的会议、法律报告与合约事项,占据了他的每一天。当本-沙哈尔问他,在一个理想世界里还想做什么时,这名律师说,最想去一家画廊工作。
‚难道说,现实世界里找不到画廊的工作吗?‛年轻人说不是的。但如果在画廊工作,收入会少许多,生活水平也会下降。他虽对律师楼很反感,但觉得没其他选择。
因为被一个不喜欢的工作所捆绑,所以他每天并不开心。在美国,有50%的人对自己的工作不甚满意。但本-沙哈尔认为,这些人之所以不开心,并不是因为他们别无选择,而是他们的决定,让他们不开心。因为他们把物质与财富,放在了快乐和意义之上。
‚金钱和幸福,都是生存的必需品,并非互相排斥。‛他说。
他进一步说,通常在越感兴趣的事情里,人就越能发挥自己的天赋,越能做得持久。人一旦有了热情,不但动机坚定,连做事效率也会提高。举例讲,一个热爱学习的学生,可以在学习中享受创造的愉悦,而这快乐的成果,还可以帮他取得好成绩,助其获得未来的幸福。在亲密关系中也一样,两个人共享着爱情的美好,并促进彼此的成长和发展。许多研究表明,一个幸福的人,在生活的各个层面上都会很成功,包括婚姻、友谊、收入、工作表现以及健康。幸福与成功,存在强烈的相互作用,无论是工作上还是感情上的成功,可以带来幸福;而幸福本身,也能带来更多的成功。
本-沙哈尔总结出这样3种工作境界:赚钱谋生、事业、使命感。如果只把工作当成任务和赚钱的手段,就没有任何的个人实现。这样每天去上班,只是必须而不是想去,他所期盼的,除了薪水,就是节假日了;把工作当事业的人,除了注重财富的积累外,还会关注事业的发展,如权力和声望等。他们会关心下一个升职的机会,期望从副教授到终身教授、从教师到校长、从职员到主管、从编辑到总编辑;假如,把工作当成使命,那工作本身就是目标了。薪水、职位固然重要,但他们工作,是因为他们想要做这份工作,动力源自内心。工作是一种恩典,而不是为人打工。他们对工作充满热情,在工作中自我实现,获得充实感。他们的目标,正是自我和谐的目标。
有一项研究,是针对医院清洁工的。一组人觉得自己的清洁工作很无聊,没啥意义;但另一组人,觉得很有意义,做得很投入。他们与护士、病人以及家属交谈,想办法让医院员工、病人舒适。他们看待工作的角度更高,并在其中找到了意义:我不仅仅是个倒垃圾和洗衣服的人,正是我的工作,让医院正常运转,帮助病人更快地康复。
就像第二组人,由于在日常工作中找到了使命感,因而从中也得到了更多的意义和快乐,他们与服务对象的关系,也不再是简单的金钱关系。有时候,人们并没有换工作,或改变工作环境,他们所做的,只是赋予了工作本身更多的意义,从中发现乐趣,因而也提升了幸福感。可以想像,一个因为家长的压力而学法律的人,是无法在其中找到长久快乐的;相反,如果是基于对法律的热爱而成为律师的话,那他在维护公义的同时,也会觉得很幸福。
‚一个在工作中找到意义与快乐的投资家,一个出于正确动机的商人,绝对要比一个心不在焉的和尚,高尚和有意义得多。‛本-沙哈尔笃定地说。
不同的人,会在不同的事里找到意义。如创业、当义工、抚养子女、行医、甚至是打家具。重要的是,选择目标时,必须确定它符合自己的价值观、爱好,符合自己内心的愿望,而不是为了满足社会标准,或是迎合他人的期待。‚真我的呼唤‛,就是使命感。
‚那真是神奇的时刻。‛本-沙哈尔用一段话,描述这种美妙的体验:我甚至形成了一种迷信,世上确实有看不见的力量在帮我。只要你追随自己的天赋和内心,你就会发现,生命的轨迹原已存在,正期待你的光临,你所经历的,正是你应拥有的生活。当你能够感觉到自己正行走在命运的轨道上,你会发现,周围的人,开始源源不断地带给你新的机会。
‚在追求有意义而又快乐的目标时,我们不再是消磨光阴,而是在让时间,闪闪发光。‛
我也有不快乐的时刻,因为我们是人。
一天,在哈佛的食堂,有个学生走到本-沙哈尔面前,问他:你就是那个教人如何快活的老师吧。学生接着又说:你要小心,我的室友选了你的课,如果哪天我发现你并不快乐,我就要告诉他,别再上你的课。本-沙哈尔看着这个学生,笑着道:没关系,我现在就可以告诉你,我也有不快乐的时刻,因为我们是人。‚总有人问我,你能帮我消除痛苦吗?可是为什么要用这种态度来对待痛苦。痛苦,是我们的人生经验,会让我们从中学到很多。人生的成长和飞跃,经常发生在你觉得非常痛苦的时刻。‛
漫漫人生,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会面临悲伤的时刻,比如经历失败或失去,但我们依然可以活得幸福。事实上,期盼无时无刻的快乐,只会带来失望和不满,并最终导致负面情绪的产生。
一个幸福的人,也会有情绪上的起伏,但整体上,能保持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他经常被积极的情绪推动着,如欢乐和爱;很少被愤怒或内疚,这些负面情绪所控制。快乐是常态,而痛苦都是小插曲。
刚开始讲‚幸福课‛时,本-沙哈尔很想扮演一个无所不知、幽默的人,一个完美的导师,为此,他特地跑到喜剧演员培训班学习。但他不是那种能开激烈的玩笑,做夸张表演的人。无论怎么学,他也达不到想要的戏剧效果。
想让自己当一个完美的老师,他发现这样即害了自己,也害了学生。‚每次都很紧张,怕被发现面具下真实的样子,结果把自己搞得很累。这样不仅害了我自己,也伤害了学生,等于给学生树立了一个‘完人’典型,告诉学生走一条永远走不通、错误的路。打开自己,袒露真实的人性,会唤起学生真实的人性。在学生面前做一个自然的人,反而会更受尊重。‛
本-沙哈尔希望他的学生,学会接受自己,不要忽略自己所拥有的独特性;要摆脱‚完美主义‛,要‚学会失败‛。
为了更好地记住‚幸福课‛的要点,本-沙哈尔还为学生简化出10条小贴士: 1.遵从你内心的热情。选择对你有意义并且能让你快乐的课,不要只是为了轻松地拿一个A而选课,或选你朋友上的课,或是别人认为你应该上的课。
2.多和朋友们在一起。不要被日常工作缠身,亲密的人际关系,是你幸福感的信号,最有可能为你带来幸福。
3.学会失败。成功没有捷径,历史上有成就的人,总是敢于行动,也会经常失败。不要让对失败的恐惧,绊住你尝试新事物的脚步。
4.接受自己全然为人。失望、烦乱、悲伤是人性的一部分。接纳这些,并把它们当成自然之事,允许自己偶尔的失落和伤感。然后问问自己,能做些什么来让自己感觉好过一点。
5.简化生活。更多并不总代表更好,好事多了,也不一定有利。你选了太多的课吗?参加了太多的活动吗?应求精而不在多。
6.有规律地锻炼。体育运动是你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每周只要3次,每次只要30分钟,就能大大改善你的身心健康。
7.睡眠。虽然有时‚熬通宵‛是不可避免的,但每天7到9小时的睡眠是一笔非常棒的投资。这样,在醒着的时候,你会更有效率、更有创造力,也会更开心。
8.慷慨。现在,你的钱包里可能没有太多钱,你也没有太多时间。但这并不意味着你无法助人。‚给予‛和‚接受‛是一件事的两个面。当我们帮助别人时,我们也在帮助自己;当我们帮助自己时,也是在间接地帮助他人。
9.勇敢。勇气并不是不恐惧,而是心怀恐惧,仍依然向前。10。表达感激。生活中,不要把你的家人、朋友、健康、教育等这一切当成理所当然的。它们都是你回味无穷的礼物。记录他人的点滴恩惠,始终保持感恩之心。每天或至少每周一次,请你把它们记下来。
‚上这门课,真是一种享受。它非常有趣,而且值得学生学习。‛一位读经济学专业的本科生,在发给我们的邮件中写道。她还说:事实上,这门课并不会帮我拿攻读学位的学分。但比起其它课程,我更喜欢做这门课的作业。
在哈佛的校报上,也留下学生们的反馈意见:
‚他教心理学,同其他心理学老师有很大的不同。他试图让你把这些理念,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我从记‘感恩簿’中收获最大,在那里,我每天写下我充满感激的事情。‛
‚上这门课之前,听到‘冥想’这个词,我会不以为然。但是现在,我惊奇地发现,它真的让我在接下来的几个小时里,放松了。‛
‚我认识的每个上过这门课的人都说,这是他们在哈佛上过的最好的课。一位和我要好的女生说,它改变了她的生命,给了她一种看问题的不同视角,对幸福的理解,也改变了。‛
甚至助教们也说,自打跟本-沙哈尔教授‚幸福课‛以来,一年中,身体出奇得好,心情也爽多了。‚我改善了我的饮食、睡眠、人际关系,还有人生的方向感。这些对我来说,都是很重要的东西。‛另一位助教称,这门课的出勤率,平均在95%以上。‚它的奇妙之处在于,当学生们离开教室的时候,都迈着春天一样的步子。‛
第二篇:哈尔威船长说课
《哈尔威船长》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我是今天的16号选手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哈尔威船长》。现在我将从教材分析、本课教学目标、教法学法和教学设计几方面谈谈我对本节课的理解与设想。
一、教材分析
《哈尔威船长》是长春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11板块“考验”的第三篇内容。这篇课文选自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短篇小说《诺曼底号遇难记》,讲述了哈尔威船长在诺曼底号轮船遭到撞击即将沉没的时候,镇定自若地指挥60名乘客和船员有秩序地乘救生艇脱险,自己却坚守在船长的岗位上,随着轮船一起沉入大海的感人故事。歌颂了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崇高精神和尊重妇女、爱护儿童的人性美。
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四年级的孩子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所以根据年段课程标准的要求,从三个维度设计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2.结合重点词句理解本文。
3.学习哈尔威船长的崇高品质,体会他的伟大人格。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进一步体会船长的伟大人格。
教法学法
在本节课中我采用的主要教法是 “自主感悟,合作探究”,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并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在读中感悟,理解哈尔威船长的伟大精神和人性美。在学法上我主要运用启发式谈话法,根据学生已有认知结构设疑启发提问学生,并通过对话方式探讨新知识,得出新结论,从而使学生获得知识。
下面说本课的教学设计:
一、巧设情境,引发感情
上课前与学生共同欣赏《泰坦尼克号》的沉船片段。目的是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学生感受人力的微小,海难的可怕,并为学生理解哈尔威船长的高尚人格埋下伏笔。
接着导入课文,当哈尔威船长的诺曼底号也同样惨遭不幸时,船上的情景又会怎样呢?这节课就让我们继续学习《哈尔威船长》。(板书)这样的提问导入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
二、品读赏析,激发情感
首先请学生自由读课文,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掌握文章的感情基调。再让学生浏览课文,分析沉船原因。(板书:遇险)接着要求学生默读课文,采用启发引导式谈话法:提问学生哈尔威船长是怎样救出乘客的?(板书救险)结合词语“吼喝”及船长的话语,体会他是怎样的人?人们并没有按船长说的去做,船上又发生了什么更可怕的事?面对此景,船长又是怎样指挥的?除了船长之外,其余的人都获救,这是为什么?
在一个个启发引导式的问题中,伴随着学生的自由读、默读,体会读等内容,使学生一步步走入文本,走入英雄的内心世界。通过这几个问题的回答也让学生体会哈尔威船长对突发事故临危不惧、镇定自若、舍已为人的精神。
然后引读“哈尔威船长巍然屹立在他的船长岗位上,直到人们凝视着这尊黑色的雕像徐徐沉入大海”。(板书牺牲)通过师生同读来缅怀英雄船长。这里也是理解哈尔威船长的精神关键所在,以学生对哈尔威船长的情感为依托,在孩子心中树立起哈尔威船长高大的形象。在学生已经被哈尔威船长的高尚品质深深打动的时刻我再进一步质疑作为一船之长,他有没有逃生的机会?他为什么要随着轮船一起沉没而不想办法逃出来呢?让学生交流讨论,通过学生的讨论交流,一定会意识到作为船长他不仅有崇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他更有、忠于职守、誓与轮船共存亡的精神,进而理解了文章为什么用哈尔威船长为题,而不用哈尔威为题,从而更好地理解了在英轮海峡上没有任何一个海员能与他相提并论,他又一次拥有了成为英雄的权利,这里板书:英雄
最后学习一句话可以用三种不同表达方式。
“面对死亡的考验,谁能说他不是一名英雄?”反问句 面对死亡的考验,谁也不能说他不是一名英雄。双重否定句 面对死亡的考验,谁都说他是一名英雄。肯定句
三、抒情结束 情感升华
本节课的结束部分出示哈尔威船长的图片,并让学生多次转换角色。例如:如果你是他获救的旅客你会对他说些什么? 如果你是他的家人,你会对他说些什么? 如果你是一名船长你又会说什么?
如果你有为哈尔威船长书写碑文的机会,你会写些什么?并在此基础上,让全体学生给哈尔威船长敬个庄严的队礼。这样的设计将学生对哈尔威船长的情感推至巅峰,多次的角色转换,让哈尔威的高尚品质常驻学生心中,让学生对他所有的情感化为一个庄严的队礼,在学生最最动情处结束本课。突出语文教学的熏陶感染作用。
最后的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
纵观本节课我遵循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注重学生的朗读和情感体验,突出语文教学熏陶和感染作用,为学生打造了学习语文开展活动的平台,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以上就是我的说课如有不当之处请各位评委批评指定。谢谢
根据课程目标,四年级孩子
第三篇:哈弗大学幸福课
Five Chinese environmental NGOs have issued a report blasting Apple and its suppliers for profiting at the cost of the local environment.The report which records every detail of the seven-month investigation has unveiled another side of the Apple company.Apple products are popular for their supreme functionality and creative design.But while fans snap up these i-products, people in China are paying for the production procedure with their health.The report says toxic discharges from suspected Apple suppliers have been encroaching on local communities.It alleges that 27 Apple suppliers have severe pollution problems, from toxic gases to heavy metal sludge.The report claims a village nearby a supplier's factory experienced a phenomenal rise in cases of cancer.It also blames Apple for taking advantage of loophole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systems to grab super profits.It criticized the company for refusing to make the identities of its suppliers public and fulfilling its responsibility to disclose information about the environmental effects of its suppliers' actions.Facing the charges, the technology giant proposed on Wednesday to hold a conference call with the NGOs to discuss their recent findings about its suppliers.They also said the company is committed to “maintaining the highest standards for social responsibility throughout its supply chain”.But the report found a different story.And lawyers in China say even if the affected residents successfully sue Apple, the company does not necessarily have to pay compensation for any misdeeds committed by its suppliers.That's why the NGOs suggest buyers of the devices make “green” choices that help Apple establish a supply chain that does not harm the environment.词汇学习:
1.NGO :non-government organization的缩写,是指在特定法律系统下,不被视为政府部门的协会、社团、基金会、慈善信托、非营利公司或其他法人,不以营利为目的的非政府组织。2.at the cost of:以……为代价 3.snap up:抢购或迅速抓取某物
例句:The cheapest articles at the sale were quickly snapped up.大减价货物中最便宜的物品很快抢购一空。4.take advantage of:利用 5.loophole n.漏洞,空子
例句:A good lawyer can always find a loophole.精明的律师专会找到漏洞。
Hope you had a wonderful long weekend.So,let’s jump right into it.So where did we leave last time? Last
Hope you had a wonderful long weekend.So, let’s jump right into it.So where did we leave last time? Last time we talked about the power of situation.We talk about how beliefs become self-fulfilling prophesies.These believes become reality.哈弗大学幸福课
第四篇:民族团结心得体会(沙提哈)
民族团结心得体会
每年5月,我校都会开展民族团结活动课,使我对民族团结感受颇深。
自公元前60年西汉设西域都护府以来,新疆就作为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纳入了祖国版图。几千年来,在这块土地上各族人民交融相处繁衍生息,共同缔造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谱写了一曲曲维护祖国统一、促进民族团结、推动社会进步的壮丽篇章。
我国自古以来是一个多民族的目家,全国共有56个兄弟民族劳动、战斗、生活在这片广阔而富饶的土地上。各个民族都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并各有各自的文化传统、语自文字、宗教信仰。多年的实践证实:自治区党委将每年5月定为民族团结教育月的决定,是因为在我们新疆这个多民族、多宗教地区,民族团结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什么时候民族团结搞好了,什么时候社会就安定,经济就发展,各族人民生活就改善。反之,就会出现社会混乱,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就会遭受挫折。坚持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月活动,坚定不移地加强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是推动新疆历史前进的必然要求。
新疆地区作为多民族聚集地区域,合理的处理民族的关系成为更好的,和谐的发展新疆地区的关键因素。新疆地区也存在一些民族分裂分子,“三股势力”是我们维护新疆地区民族团结的所面临的重大难题,他们在一些学生当中宣扬反分裂的思想,希望有先进思想的大学生被他们所利用。我想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应该清晰地认识到民族团结的重大意义,我们要用先进得思想去和一切的破坏民族团结,制造民族矛盾的极端分子作坚决的斗争,用我们先进的思想去教导那些思想狭隘的民众,让他们认识到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要发展的必要前提。民族的分裂只能带来流血牺牲,给人们带来的是灾难,是经济的衰退,是历史的倒退。
因此,我们每个人都要从中华民族的大局出发,从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从维护我国多民族统一的传统出发,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坚决同破坏祖国统一的言行作斗争,时刻保持清晰地思维,明白什么事是该做的,什么事是坚决不能做的,什么事又是我们要奋力阻止的,因为一种责任,一种爱国的情怀深深地埋在了我们心中,给了我们前进的动力。
我们学校是一个各民族学生与老师和谐相处的大家园。学校有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回族,蒙古族等多个民族的同学。学校在学习生活方面也给予少数民族同学很多的关心,而我们也应该用一种团结、友爱的态度来对待学校里的每一位少数民族同学。只有关系的和谐才能创造出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校园。
无论从哪一方面说,和谐都是发展的前提。09年的“7.5”事件,“瓦哈比”宗教极端思想渗透”使生活在新疆的我们更加体会到稳定的重要性。如果没有了团结我们很有可能成为那个近代任人宰割的中国,实现中国的伟大复兴就会成为空谈,变成一个遥遥无期的梦想。面对国内外严峻的形势,我们更应做到团结,用一种全新的姿态面对世界!居安思危能使我们防患于未然,能让我们见证一个蒸蒸日上的新家园!历史一再证明,反对民族分裂,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是我国人民爱国主义优良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环境安定,各族人民可以安定地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自有利于各民旋之间的相互学习,相互支持,共同发展。民族团结就发展,民族分裂就倒退.这也是我国几千年历史发展所得出的结论。
回望历史,我们拥有辉煌的华夏文明,我们共同书写中华的传奇!展望未来,我们拥有美好的明天,我们共同仰望同一片蓝天!
沙提哈 2013年6月
第五篇:沙哈拉的故事
我读三毛
班级专业姓名
内容摘要:“我当心去爱别人,因为比较不会泛滥,我爱哭时便哭,想笑时便笑,只要这一切出于自然。不求深刻,只求简单。”——三毛
她带给我的始终是一种感动,一种对于生活的热爱,无法抗拒地被她吸引住。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实在想不起用什么话来怀念她,描述她,而这首橄榄树则是一种对三毛单纯的追忆。我想当年受三毛影响的一代人如今都已经走上了工作的道路,过上了平凡的生活,而那种渴望流浪的念头,却旧梦依然。对她的怀念,将会是永远的事。至于,三毛,愿她在天国得到幸福和真正的快乐......(文章写好后再写)关键词:.(文章写好后再写)
一、众人眼中的三毛
三毛本名陈平,浙江定海人。1943年3月26日生于四川重庆。5岁半时就看《红楼梦》,初时几乎看遍了市面上的世界名著。初二那年休学,由父母亲自悉心教导,在诗词古文、英文方面,打下深厚的基础。并先后跟随顾福生、邵幼轩两位画家习画。1964年,得到文化大学创办人张其昀先生的特许,到该校哲学系当旁听生,课业成绩优异。1967年再次休学,只身远赴西班牙。在三年之间,前后就读西班牙马德里大学、德国哥德书院,又在美国伊利诺大学法学图书馆工作。这对她的人生历练和语文进修上有很大的助益。1970年回国,受张其昀先生之邀聘,在文大德文系、哲学系任教。后因未婚夫猝逝,她在哀痛之余,再次离台,又到西班牙。与苦恋她6年的荷西重逢。1973年,于西属撒哈拉沙漠的当地法院,与荷西公证结婚。在沙漠时期的生活,激发她潜藏的写作才华,在当时联合报主编平鑫涛先生的鼓励下,其作品源源不断,并开始结集出书,第一部作品《撒哈拉的故事》于1976年5月出版。1979年9月30日,夫婿荷西因潜水意外事件丧生,三毛在父母扶持下,回到台湾。1981年,三毛决定结束流浪异国14年的生活,在国内定居。同年11月,《联合报》特别赞助她往中南美洲旅行半年,回来后又写成《万水千山走遍》,并作环岛演讲。之后,三毛任教文化大学文艺组,教《小说创作》、《散文习作》两门课程,深受学生喜爱。1984年,因健康关系,辞卸教职,而以写作、演讲为生活重心。1989年4月首次回大陆家乡,发现自己的作品,在大陆也拥有许多的读者。并专诚拜访以漫画《三毛流浪记》驰名的张乐平先生,一偿夙愿。1990年从事剧本写作,完成她第一部中文剧本,也是她最后一部作品《滚滚红尘》。1991年1月4日清晨去世,享年48岁。(三毛的生平可以简略,几笔带过,可以从网上下载众人对三毛的看法,从中选取几个具有代表性的看法,然后过渡到“我读三毛”)
二、从《撒哈拉的故事》中读三毛
1976年5月,三毛的第一部作品《撒哈拉的故事》由皇冠出版社出版。三毛开始走入两岸读者的视线,并在其后的岁月里成为影响中国几代女性成长的名字。
三毛对于沙漠的渴望是内心洋溢而出的一种对生活超逸不俗的情趣,当我们驻足于三毛的撒哈拉世界,鸽灰色的天空,沙丘山峦,风土人情中,都不难感受到她超逸豪放的意性勃发飞扬.她就是这样心血来潮,莫名其妙,毫无保留地把自己交给了那一片陌生的大地.然而她却爱得深沉。
撒哈拉的生活对三毛意味着从头开始.撒哈拉是美丽的,但是这里的生活却是要付出无比的毅力来适应.全新环境的新来乍到,三毛并没有因而采用入乡随俗的屈服态度.而是倔强的延续自己对原有生活习惯的忠贞.对待眼下撒哈拉这块土地世代相传的生活方式,她甚至激发出了心底藏有的那份桀骜不驯,也许正是这份桀骜不驯使得三毛没有顺从下来,而在壮美的沙漠里日复一日为生计进行着磨盘式的生活,沦落为这里一名普通的“撒哈拉威”.三毛选择成为撒哈拉生活下的非主流,她白手起家,悬壶济世......她的个性情趣使她可以在平淡的生活水面上激起层层波澜,在金黄的沙丘上独步天下.静静的领略撒哈拉沙漠的伟大美丽,细细的咀嚼撒哈拉生活的人中妙趣.标新立异也好,另辟蹊径也好,总之三毛使自己撒哈拉的家从一间陋屋,日新月异,最终竟在沙漠里别开一格,将迂腐的传统事物重重的关在了屋门之外.文章中曾说“这是我所见最美丽的沙漠家庭”。三毛向这里所有生活在撒哈拉的人们诠释了她与众不同却又自得其乐的生活.自由自在的生活,在她的解释里,就是精神的文明.而对于其间三毛构建生活而付出的艰辛努力,她并没有这段波折的故事里过多的挥洒笔墨,但就是那几句轻描淡写的字句仍可以使我们深刻的感到她那段生活里的苦不堪言却爱莫能助,体会到的是慢慢的力量.三毛的心里一直深埋一份坚定不移的信念在支撑着她,有着那一个信仰,正如她自己所说:生命的过程,无论是阳春白雪,青菜豆腐,我都得尝尝是什么滋味.也许这就是三毛选择撒哈拉生寄托乡思的初衷.,一切撒哈拉梦想的最终交集
撒哈拉的故事就像是一位迂缓于沙漠中口干舌燥的人,畅饮了一杯清凉甘甜的白开水.(文字要改成自己的语言,要简洁精炼。从撒哈拉的故事中看出三毛具有怎样的性情、人格、人生观、世界观等)
三、从创作风格中读三毛
她具有一种精英意识,三毛的勤奋写作、讲演、忘我教书育人本身就是一种精英立场的最好说明。再者,三毛本文以“我”贯穿始终,娓娓道出“我”及“我身边人物”的故事,其中悲天悯人的情怀、崇尚自由的品格、追求平等的思想、藐视庸俗的姿态多显见,充满着精英意识。三毛性情高雅、朴实、真诚,她说“做一个匹夫,不是人生最终目的”(《温柔的夜》)。此外,三毛深受传统文化影响,秉承的是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精华,其思想中自然地带有一种精英意识。
可与此同时,三毛的个性及写作,又带有大众化特色,持有一种民间立场。三毛的语言平实、简单、亲切,“我写的书小学生、女工、店员都可以看,我很重视这一点”,极具大众化特色。她强调自己是个“小人物”,她想做个朴实的“乡下人”。而三毛本身,原属“边缘人物”——除了小学念完,初中时自动离开学堂、大学没毕业就跑到国外、终其一生几乎没从事过什么“像样”的职业、喜欢在乡下种田、种花胜过一切,这又是多么的洒脱。
三毛作品常在畅销书之列,其名字亦常起到文化明星作用,似乎与通俗流行的大众文化更为密切。能以此背景征服广大读者群,怕只有当代大众传播的神通广大能起作用。然而,矛盾在于,三毛愈想与大众保持接近,其精英意识愈面临考验。与大众距离太近,这就不可避免地使她掉入大众文化复制的泥沼中去。三毛所处的文化语境,当是大众文化、精英文化和主流文化三足鼎立、互相冲突、互相融合的“后现代”社会。文化语境中互为冲撞的几种因素是造成双重本文中三毛形象复杂化的深层原因。作为其中一员的三毛虽游离于主流文化之外,但不可避免地要受其影响,像是《雨季不再来》是最好的例子,流行一时的现代思潮、存在主义的悲观、虚无色彩充斥了全书。三毛虽固守于“自己的行星”《小王子》但不免陷入大众文化流行时尚的喧嚣中。三毛虽极具精英意识,但无法不面对大众文化快餐消费其殚精竭虑创作品的事实。
三毛受中西文化影响都极大,故形成其独特的生命哲学观。然而,那些在三毛生命中留有烙印的一段段人生、一种种影响,一旦形成文字,变成印刷品,进入消费群,造成轰动效应后,原来的三毛形象开始经过读者意志和情感上的加工复制,渐渐远离了原来的三毛形象,越来越像读者的三毛了。三毛成为浪漫、美丽、多情、潇洒、好奇、冒险的象征。读者对这个“象征物”的期望值越高,三毛越要透支体力扮演这个角色。原来自然而然养就的优美品质要处处表演给大众看。一次次刻骨铭心的感情创伤要展示给大众看。无怪乎三毛后期形象出现了分裂:一方面要继续扮演凡事有爱心、有热情的公众形象,一方面写出“快乐和悲哀都是寂寞”的随想;一方面美化甚至神化已逝的爱人,“荷西比任何人都了解我”,一方面失望于家人冷淡别人寄给“我”的求婚信;一方面因过多致力于访谈、讲演,体力不济,“三月无眠,记忆短路”,一方面逃去美国“等待春天”,把自己交给森林、湖泊、小摊子和码头……文化语境造成的双重本文三毛形象的复杂性,焦点正在于大众文化中的负面效应无情地割裂了三毛人格中最具灵性、最闪光的东西,把三毛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复制给人看,加大了本就十分敏感的三毛对外部世界的隔膜与距离以及心灵深处的矛盾。
检视三毛的笔耕道路,品味其作品的无穷魅力,不能不注意到她的文学追求。三毛的文学价值观,与她的个性、文学道路、以及对生活本身的理解,有着密切关系。确切地说,三毛没有纯文学作家那种严肃的创作使命感,也不去刻意追求作品的社会效果,创新对于她,既非经国之大业,千古之文章;也非文学殿堂之捷径,天下扬名之手段。三毛的自白说:“文章千古事,不是我这草芥一般的小人物所能挑得起来的,庸不庸俗,突不突破,说起来都太严重。写稿真正的起因,„还是为了娱乐父母‟,也是自己兴趣所在,将个人的生活做了一个记录而已。至于写作,我个人觉得自己并没有什么使命感,我在主观上往往认为,写作品只要背上一种使命感,那我就完了,就写不出来了。写作这回事,一定要自由自在地写。”“我承认我的作品并不是什么伟大的巨著”可是,三毛还是有她的清朗、勇敢、真诚的一面,起码能给读者,特别是较低层次的读者较清新的一面,不能老叫他们在情和爱的小圈子里纠缠不清。”三毛明确宣称,她的写作是“游于艺”,“写作只是我的游戏之一”、“用最白话的字来说就是玩。”这里的含义并非狭隘意义上的人生玩耍,而是强调兴之所至,即成文章;一切率性而为,并非刻意追求。如同三毛的写作与人生密切相关一样,她的写作观更多地来自于她的人生观。所以,对于三毛而言生活是最好的素材,向往的是自由。她“美丽”的感悟都来源于这个大世界,而这个大世界很奇妙。在简单中体会到深刻。(创作风格是创作个性的体现,创作个性就是一个作家的品质、性情,对生活对人生的态度,你仔细分析以下要条分缕析地有层次地写出三毛的性情主流。)
四、对比之中读三毛
三毛的文章即使是悲剧的结局,但在故事的发展过程中你仍能感受到人性的美好和生的希望和对于生活的追求。关于写作,无异于三毛生命过程中不可剥离的一种存在形式。检视三毛的笔耕道路,品味其作品的无穷魅力,不能不注意到她的文学追求。三毛的文学价值观,与她的个性、文学道路、以及对生活本身的理解,有着密切关系。确切地说,三毛没有纯文学作家那种严肃的创作使命感,但却更接近于真实......读了张爱玲的很多文章,发现她的文字有一种冷漠、傲然、惨淡和苍凉,可感可触,彻底而坚决。用敏锐而又冷酷的笔触描写生活的真实。她笔下的人物大多是悲剧的女性,通过这些女性的悲剧映射出人性的自私、卑琐、冷漠、虚伪、扭曲,甚至几乎病态。张爱玲的文字总是再看似平淡的描写中让人感受到一种彻骨的“寒意”,越是仔细品味越能感受到其中冷漠的悲哀,让人不禁怅然。
看她的文章你会伤感、惋惜,但不会觉得很压抑。对于现实生活中的我们需要的是阳光而非阴霾。
善于把奇特而富有异国情调的流浪生活,用娓娓长谈的方式来打动读者,是三毛中期创作的显著特点。这种以“我的手写我的口,以我的口,表达我的心声”的溶“我”于作品中的讲故事的写法,使人感到格外亲切,自然,又能收到雅俗共赏的效果。而在构思故事时,作者并不追求故事情节的“戏剧性”,而着力描绘生活的“本色”,不造作,不故弄玄虚,只是把真情实景形象地再现于读者面前,这就满足了读者的好奇心
人物形象的摇曳多姿,是三毛中期作品的又一特色。在她的人物画廊里,雕像林立,形神各异。不仅如此,她还特别对小人物或受苦难者作浓墨重彩的描绘,倾全部爱心以立传,并深情沤歌他们之间的人性美与人情美。
张爱玲在主题思想上,她的作品弥漫着浓厚的悲剧色彩。是以一种近乎冷酷的悲剧感去叙述一个一个悲凉的传奇故事。诉说着内省、孤傲以及都市人的优越感与孤独感交织起来形成了她对时代特色的心理感受。张爱玲在塑造小说人物形象时无意识地迎合了亚里士多德关于悲剧主人公的美学理论。
在选材上,张爱玲的作品则是以言情为主。男女之情是贯穿她全部创作的一条线索。她的小说着力表现男女之间的感应、磨檫、摸索、闪避,如此种种,均在她的作品中得到了细致入微的刻画。
写作技巧,张爱玲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十分吸引人,在叙述故事喜欢使用倒叙的手法。文章的结尾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不把结论定死,也并不完全给人物的后事作总结,往往留出空间和余地让人们自己想,自己思考。
亦舒她的主人公,多半是精明、世故、懂得进退的女人。
苍凉的言情,亦舒笔下的人物如同棋子,她总是可以为她们安排好位置。一起一落,似乎宿命,冥冥之中,早有安排,从不显示出任何匆忙痕迹……那些人物,都是奉命而来,登场、演戏、退场,继而是下一轮的节目。她是最好的导演。有些文章,只要看了标题,就知道故事会怎样发展--却又篇篇平中出奇,让人感叹,嚯,原来是这样子的啊!这大约就是她的魅力所在。
她的文字,虽不华丽,却很深刻。“一个女人,要有很多很多的爱,没有爱,要有很多很多的钱,以上两者都没有,有着健康,也是好的。” “一开头就持悲观态度,往后便不会失望。”
“相遇只是一个转身的距离,若转过身,可是天堂?”看,这就是亦舒……
简洁的文字,亦舒小说的语言风格也很有特色,泼辣、尖刻、逼真,常以三言两语切中时弊,鞭辟入理。在她的作品中,依稀可以看到她所喜爱的鲁迅的尖锐犀利和张爱玲对待生活的冷静客观及敏捷的语言应对特点。亦舒是真正懂得如何叙述一个爱情故事的人。她的语气一贯的简洁平淡。文字非常精炼,没有任何多余的联接。其中蕴藏的沧桑和痛楚,是让懂得体会的人看的。其实她写的都是灰暗的故事。灰色的调子,让人觉得亦舒一定愤世嫉俗,对这个世界充满愤怒与不屑,甚至仇恨。但是,她其实又在深爱这个世界,只不过这个世界让她失望,逼得她对世界不抱希望,但却还渴望着温暖和真情。比如喜宝。喜宝是她笔下再现实不过的一个人了,为了金钱出卖自己,但喜宝却说:我最想得到的是爱,如果没有爱,有健康也可以;如果健康也没有,那么我要很多很多的钱。
亦舒笔下有很多人在堕落。堕落本身也许并不是太可怕的事情——至多是可悲。但是,若堕落时还保持着清醒,眼睁睁的看着自己堕落却无能为力,才是最恐怖的事。自暴自弃,心底深处又不忍完全自暴自弃,用最为残忍苛刻的目光注视着自己,对自己刻薄直至对世人刻薄。因为爱这个世界,对其寄予了太多的向往,当世界背叛时,就分外地恨起它来;因为对世界有太多的希望,当世界离弃时,就分外的失望乃至绝望起来。所以在亦舒作品里能看到大片大片的灰色。(有关张爱玲、亦舒的文字要简而再简,写这两个人是为了看出三毛的独特之处,目的在三毛,不在张、亦!)五、三毛及其创作的深远影响。
三毛以其特立独行的作品与人格气质,影响了整整几代人的精神生活。她笔下色彩缤纷的异国情调,字里行间的爱心,以及文中时刻进发出的诙谐、机智,无一不在60年代、70年代人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记。她沛然的生命感,使她能把很多凄怆的际遇,都写得生气勃发,洒脱浑厚。正如她自己所说,“有时向生活中另找乐趣,亦是不可缺少的努力和目标”。三毛经典的流浪形象,以及寻求远方、渴望自由的论调,在大陆引发几十年经久不息的热潮。
对于出生于上个世纪60年代末以及70年代的一代青年来说,如果说罗大佑、崔健等人影响了他们的“青春”,那么,三毛则影响和塑造了他们的“少年”。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诗强说愁——这也许就是三毛在如今很少被人提起的原因,成年人总是讳言自己的“青涩”。然而,如果近距离地观察和剖析当下青年人的文化心态,仍旧可以发现其中处处潜藏着三毛的蛛丝马迹——从甚嚣尘上的徒步旅行热到各种稀奇古怪的“波西米亚生活模式”。毕竟,在上个世纪80年代,对大部分中国少年来说,三毛是他们的青春期的唯一选择。三毛影响和塑造了整整一代少男少女。三毛的影响,是时代的必然。
她19岁只身闯荡欧美,追求爱情,与丈夫荷西在撒哈拉沙漠生活数年,足迹遍及59个国家,三毛以一种流浪者形象和波希米亚色彩,对读者构成一种难以言述的吸引力。而她笔下的异域风情,又为相对闭塞的大陆读者,提供了关于异域风情的想像,带来了全新的世界。
当代散文在三毛之前,我们很少读到那么浪漫,那么叛逆,那么浓情又那么异国情调的文字。“三毛做出了一种欲飞的姿式,情感的大开大合与罕见的生命张力,吸引了很多人。三毛作品传达了一种介乎于现代和传统之间的选择矛盾,尤其表现为她躲避城市又不得不逃回城市最终被城市消灭这样一段过程。这一经历与现代人群的心境不谋而合”。
三毛善于说故事,同时也是一个有故事的人。她并不愉快的成长经历、深深打动人心的作品、万水千山走遍的洒脱,甚至她丰富的感情世界、令人不解的离世以及流传的许多红尘往事,使她也一直成为华人心中的一个谜与一个重大的历史与文化现象。三毛用自己的行动实践了青春期少男少女的青春梦想。
在上个世纪80年代,无数年轻人在三毛的带领下,跨出家门,开始到更广阔的天地去寻找自己的理想。
流浪是文字之外的三毛最吸引人的地方。她把《三毛流浪记》中的一个漫画人物变成了有血有肉的女孩子。从25岁开始,她就背着背包走世界,度过了14年流浪异国的生活。三毛的流浪实际上是她选择的一种生活方式,是出于对自我的忠诚——她是习惯于流浪的。正如网友西西猫总结的,三毛的特别之处:一是她身上寄托了很多人浪漫的漂泊的梦想,二是只有三毛身体力行实现自己的梦想。
在很多人的心中,都升起过想过三毛式生活的渴望。曾与三毛有书信往来的贾平凹说:“三毛不是美女,高个子,披着长发,携了书和笔漫游世界,年轻坚强而又孤独,对于大陆年轻人的魅力,任何局外人做任何想象来估价,都不过分。许多年里,到处逢人说三毛,我就是那其中的读者,艺术靠征服而存在,我企羡着三毛这位真正的作家。”当时,三毛是崇高的青春偶像,比起现在的带来视觉冲击的娱乐偶像,三毛给予她的爱好者的是精神深处的鼓舞和震撼。
出生于上个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一代人是三毛最热烈、最忠诚的崇拜者。他们在文革的废墟上成长,在改革开放的初期迎来自己的青春岁月,一面听着父兄们描述艰难坎坷却精彩纷呈的知青历程,一面对已经降临的青春不知所措、蠢蠢欲动。叛逆和憧憬是年轻的标志,三毛作品和生活中的“流浪”、“创造”、“挚爱”等主题,无疑对他们具有极大的吸引力。那时候最向往的就是自由,自由选择自己的生活、爱情和工作,于是三毛给了我们榜样的力量。她是我们的青春导师。
三毛生前喜欢泰戈尔的一句诗:“天空没有翅膀的痕迹,但鸟儿已飞过。”在许多颗心灵里,三毛却留下不灭的痕迹。1991年1月4日,台湾女作家三毛在台湾荣民总医院用一条丝袜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为自己的生命写出了一个让全世界华人扼腕叹息的句号。无数人试图以种种假设、猜测来为三毛的死寻找一个圆满的答案,却无定案。其实无需去猜测什么,那样会显得没有任何意义。三毛是中国文学史上无法定位的一个人物.可能她不算伟大,然而在她的有生之年带给我们的却是无尽的感动。当然,也不乏有人质疑三毛笔下故事的真实性,然而,我认为三毛是一个拥抱梦想的人,她怀揣梦,她追逐梦,她写梦,喜欢三毛的人都不会在意是真是假,他们爱的就是书中的那个世界。(六)感悟三毛
她写的文字没有什么华丽的词藻,只有很普通、很生活的叙述,让人觉得很贴近生活,也能让人领略到常人自己不能体验到又梦想能到达的环境,简单且深刻。
三毛的洒脱是我最敬佩的,自己始终无法做到。她怎么能做到离开自己的父母到遥远的国度?面对困难也不会退缩?穿着宽松的衣服到各地去流浪,去寻找,是去寻那样一个美丽的梦吗?像古代的孔子那般,周游列国。撒哈拉、马德里……哪里都有她浪漫的脚印……她给太多的少男少女、成年男女带去了实现梦想的精神寄托。
她简单,对所有身边的人,是那么的细心……好像世界因为她的存在而更加的精彩似的。
她善良,对脏的、贫穷的、怪癖的人、不同国度及种族的人的接纳和关爱,总是流露着那独有的魅力。因为善良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它是需要付出,而且不求回报,我想这也是我无法企及的…… 她执着,三毛能执着地按照自己的理想去追求,虽然自己到头来会遍体鳞伤,可是她愿意去尝试。很多时候,人是受不了那些挫折的,最后的最后,选择的都只是放弃,因着人太渺小了,时间太大,而她却一直执着着。当然,我们不能把三毛看作是神,不能对三毛用“完美”来要求她,那样对她太不公平,作为一个女人,她已经很了不起,在常人的眼里,她已经很完美。我们不能再对她苛求什么,这样对她太残忍。
在《梦里花落知多少》里,她多么就像一个任性的女孩子,在马铃薯成熟的季节,星期天的田里,总有她和荷西两人的身影弯腰忙收获。做热了,跳进蓄水池里游个泳,趴在荷西的肩上浮沉,大喊大叫,就是不肯松手。三毛感叹着:小地方人情温暖,住上不久,便是深山里农家讨杯水喝,拿出来的 必是自酿的葡萄酒,再送一满怀的鲜花。这个女人仿佛就是为了情爱而生的,读完她的这个系列,不知不觉泪已盈眶。她的敏感,她的真诚,包括她女人味很重的发泄和实足的尖刻。她认为生活比写作重要;她重视生活,远甚写作。在她的文章里,我们可以触摸到她流露在字里行间的沧桑和寂寞。正如她自己所写“一个聪明敏感的孩子,在对生命 探索和生活的价值上,往往因为过分执着,拚命探求而得不着答案,于是一份不能轻视的哀伤,可能会占去他日后许许多多的年代,甚而永远不能超脱。”她是个专一的女人。在和荷西的日子里,虽然有吵闹,却有着对荷西的包容和爱怜,三毛一直庆幸自己和荷西有着这么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恋。“千万年之久,千万人 之众,在茫茫人海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偏偏遇上了。然后说一声:呵,你有在这里。红尘中的牵手,靠的就是这样的缘分。”《诗经》里有:“死生契 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谐老。”那是怎样的一种情感和深沉?那是彼此在一起,一生一世都别离开。可荷西却走了,一个很粗犷而柔情的男子,那个让三毛感觉幸福、快乐、骄傲的神色的荷西走了,留下的只是三毛孤独的影。三毛真爱真情却留下一生凄美的荒凉。如何让人不痛心。曾听人说:生命的本质是孤独的。《白手成家》一文里,三毛这样写道:“我的半生,飘流过很多国家。高度文明的社会,我住过,看透,也尝够了。我的感动不是没有,我的生活 方式,多多少少也受到它们的影响。但是我始终没有在一个固定的地方,将我的心留下来给我居住的城市。”我想她上那样渴望着,渴望一朵空灵的小草花,逢春雨 后的绽放,叶瓣上还停留黎明新亮的水露,她是那样的向往那种纯净的生活。或许,她认为人生最好的境界是安静。安静是因为摆脱了外界虚名浮利的诱惑。丰富,是因为拥有了内在精神世界的宝藏。人活一世,你的身体可以在世界上奔波,你的心情尽可以在红尘中起伏,但是只有安静,人才从而变得敏锐。三毛自幼从父亲处 得知自己的故乡是舟山后,“寻根与回乡”便成为她一生难割难舍的情结。三毛的遗愿:死后把自己的一半葬埋在敦煌的鸣沙山上。鸣沙山,月牙湖,连同莫高窟构成了艺术最奇艳的风光。三毛要把自己的一半永远安住在那里,她懂得美的,她懂得佛。鸣沙山可以重温到撒哈拉的故事,月牙湖可以浸润温柔的夜,喜欢音乐和绘 画正好宜于在莫高窟。谁的一生活得如此美丽,死后又能选中这般地方浪漫呢。
在某种意义上,这个女子是传奇的,深情的,但是也是命途多有舛错的。在许多人眼里,她不是个漂亮的女子。但是她的高挑,长发,大眼,却让人着迷。大气和坚韧背后,是无法抹去的敏感,和这些敏感带来的无法磨灭的坏情绪。你会记得她回忆许多年少时候的事情,口气虽然轻松,却都压抑。记得她会对自己说许多软弱有峰回路转鼓起勇气的话,记得她做许多梦,有精准的直觉。
当然许多人说起三毛,总是要想起流浪这个词。她在歌里面写,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在潘越云的另外一首叫《远方》的歌中,有一段三毛的独白。她用柔腻的台湾女子的强调,轻缓地说,“常常,我跟自己说,到底远方是什么东西。然后,我听见自己说,远方是你自己现在最渴望的东西,就是自由。”
呵,我想,不羁的女子是需要勇气的,三毛就是这样一个女子。
这样一个女人,穿着兰色的长衫,带着阔边帽,在头上别一把芹菜,在黄沙滚滚的大漠里走着路与自己心爱的人结婚。那是你快乐舞动的撒哈拉。很想陪你去观浴,和你一同为烈日下的哑奴送一杯水。关上门,细细欣赏放在桌上荷西送给你的结婚礼物,白森森却是你最爱的骆驼头骨。有那束鹤望兰开在你的小屋里,沙漠里依然是岸然的生机,轻点笑,门外有令你纠缠不赢的卖花女。
你一直都是在黑夜里变幻莫测的精灵。我很努力,却依然学不会,你摇身一变就成了用指甲油为别人补牙的巫医,那些很中国的粉丝在你的餐桌上被做成了高山上的雨,这样的你又是多么的让人喜爱啊。你的高跟鞋呢?被哪一位顽皮的邻居拿了去?我注定做不了你的芳邻。素人渔夫的生活里,永远有用裤管装满螃蟹的乐趣。我很想走近你,可哭泣的骆驼让你的沙漠成了我遥远而羞涩的梦境。
想听听在暗夜下挂在你门后的铃音,那清脆如天籁,敲击你心底温柔,即使才华横溢如你,依然无法理清的乡愁之铃。你说那丝丝扣心,难以言表的情愫缘与荷西。那个30岁就故去的大男孩,痛成了你眉间刻骨的忧郁。下了台北机场的飞机,黑色的大夹克里包裹了你满是伤痕的心。你答应了琼瑶,不离去。尽管见她时重孝之中的你着一身黑衣,可那一束鲜红欲滴的玫瑰盛放了你生命里最初的热情。你说,她逼出了你生的勇气,可最后你还是离开了......但,你,不曾离去。你只是累了,依着你的荷西,着一袭彩衣,慢慢的睡了过去。听,远处有什么人在唱着,记得当时年纪小,他爱谈天你爱笑,有一回并肩坐在桃树下,风在林梢鸟在叫,不知不觉你们睡着了,梦里花落知多少......三毛曾说:“如果选择了自己结束生命这条路,你们也要想得明白,因为在我,那将是一个幸福的归宿.”所以我想不管是荷西的离开还是三毛,我们都应该学会原谅。现在,好像还可以望到三毛永恒的背影.那是一朵撒哈拉上顽强怒放的奇葩,它依旧芬芳馥郁,香满春秋(从三毛的人品性情影响,写到她创作风格的影响,这些影响既有当时的,更有深远的!你看看你这部分的文字能用上的就用,用不上就删!)
建议:
1、写论文要自己动脑筋,不要尽是从网上下!即便用网上语言也要化为自己的语言!
2、文中有许多语言是重复的,有的是与小标题无关的都应删除!
3、全文不要超3000字。
4、引文出处要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