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沙依哈力政治学习心得
政治学习心得体会
在以校长为首的新一届领导班子的精心组织和认真安排下我校政治学习已经成功落下帷幕。在这这一学期时间里正是因为有了我们新一届领导班子勤政务实、全面细致、严谨高效的领导作风才会让我们全体教职工从思想上到行动上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巨大的变化并不是在学校的压迫之下老师们无奈的、很压抑的接受而是在学校领导班子人文关怀与制度化相结合的科学领导下老师们潜移默化的、发自内心的、主动积极的变化。我看到的最多的也最令我感动的就是我们的领头羊每天是最早到达工作岗位最后一个离开。正是因为我们有勤政务实的校长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所以很多老师都改变了以往那种懒散拖沓的工作作风大家就以最快的速度最饱满的工作热情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工作中来。我相信在这样优秀的领导班子的带领下我们学校一定会在新的学年里取得令人羡慕的成绩无愧于党的信赖、无愧于人民的信任。在这几天里我们学习的主要内容有师德修养、教育教学分析、教师讨论交为学校发展献计献策、开学通知等事宜具体为以下几点
1.省第十次党代会、市第十二次党代会和党委中心组会议精神
2.《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关于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意见》、《关于进一步规范教师从业行为的通知》、《关于进一步规范教职工请假审批程序的通知》3.叶志平、张丽莉先进事迹等内容通过政治学习使我汲取了很多新鲜的营养让我明白了很多道理。现简单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一、爱岗敬业。
首先要热爱教育事业要对教学工作有“鞠躬尽瘁”的决心。既然我们选择了教育事业就要对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不计名利积极进取开拓创新无私奉献力求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尽职尽责地完成每一项教学工作不求最好但求更好不断的挑战自己超越自己。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丰富自身学识努力提高自身能力、业务水平严格执行师德师规有高度的事业心、责任心、爱岗敬业。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树立正确的人才观重视对每个学生的全面素质和良好个性的培养不用学习成绩作为唯一标准来衡量学生与每一个学生建立平等、和谐、融洽、相互尊重的关系关心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努力发现和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在优秀品质坚持做到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正确处理教师与学生家长的关系在与家长联系上相互探究如何使学生发展的方法、措施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利用学科特点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爱心是师德素养的重要表现。
崇高的师爱表现在对学生一视同仁绝不能厚此薄彼按成绩区别对待。要做到“三心俱到”即“爱心、耐心、细心”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学习上时时刻刻关爱学生特别对那些学习特困生更是要“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切忌易怒易暴言行过激对学生要有耐心对学生细微之处的好的改变也要善于发现并且多加鼓励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注重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三、积极进取
提高业务素养。有句话说的好没有学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就向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完善自己以求教好每一位学生。怎样提高自身素质呢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与时俱进孜孜不倦的学习积极进取开辟新教法并且要做到严谨治学诲人不倦、精益求精厚积薄发时时刻刻准备着用“一眼泉的水”来供给学生“一碗水”。
四、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和品质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学生都喜欢模仿将会给学生带来一生的影响。因此,教师一定要时时处处为学生做出榜样凡是教师要求学生要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凡是要求学生不能做的自己坚决不做。严于律已以身作则才能让学生心服囗服把你当成良师益友。总之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要从思想上严格要求自己在行动上提高自己的工作责任心树立一切为学生服务的思想。提高自己的钻研精神发挥敢于与一切困难做斗争的思想和作风。刻苦钻研业务知识做到政治业务两过硬。用一片赤诚之心培育人高尚的人格魅力影响人崇高的师德塑造人。只有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道德素养才能培养出明礼、诚信、自尊、自爱、自信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沙依哈力
2012.12.13
第二篇:民族团结心得体会(沙提哈)
民族团结心得体会
每年5月,我校都会开展民族团结活动课,使我对民族团结感受颇深。
自公元前60年西汉设西域都护府以来,新疆就作为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纳入了祖国版图。几千年来,在这块土地上各族人民交融相处繁衍生息,共同缔造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谱写了一曲曲维护祖国统一、促进民族团结、推动社会进步的壮丽篇章。
我国自古以来是一个多民族的目家,全国共有56个兄弟民族劳动、战斗、生活在这片广阔而富饶的土地上。各个民族都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并各有各自的文化传统、语自文字、宗教信仰。多年的实践证实:自治区党委将每年5月定为民族团结教育月的决定,是因为在我们新疆这个多民族、多宗教地区,民族团结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什么时候民族团结搞好了,什么时候社会就安定,经济就发展,各族人民生活就改善。反之,就会出现社会混乱,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就会遭受挫折。坚持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月活动,坚定不移地加强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是推动新疆历史前进的必然要求。
新疆地区作为多民族聚集地区域,合理的处理民族的关系成为更好的,和谐的发展新疆地区的关键因素。新疆地区也存在一些民族分裂分子,“三股势力”是我们维护新疆地区民族团结的所面临的重大难题,他们在一些学生当中宣扬反分裂的思想,希望有先进思想的大学生被他们所利用。我想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应该清晰地认识到民族团结的重大意义,我们要用先进得思想去和一切的破坏民族团结,制造民族矛盾的极端分子作坚决的斗争,用我们先进的思想去教导那些思想狭隘的民众,让他们认识到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要发展的必要前提。民族的分裂只能带来流血牺牲,给人们带来的是灾难,是经济的衰退,是历史的倒退。
因此,我们每个人都要从中华民族的大局出发,从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从维护我国多民族统一的传统出发,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坚决同破坏祖国统一的言行作斗争,时刻保持清晰地思维,明白什么事是该做的,什么事是坚决不能做的,什么事又是我们要奋力阻止的,因为一种责任,一种爱国的情怀深深地埋在了我们心中,给了我们前进的动力。
我们学校是一个各民族学生与老师和谐相处的大家园。学校有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回族,蒙古族等多个民族的同学。学校在学习生活方面也给予少数民族同学很多的关心,而我们也应该用一种团结、友爱的态度来对待学校里的每一位少数民族同学。只有关系的和谐才能创造出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校园。
无论从哪一方面说,和谐都是发展的前提。09年的“7.5”事件,“瓦哈比”宗教极端思想渗透”使生活在新疆的我们更加体会到稳定的重要性。如果没有了团结我们很有可能成为那个近代任人宰割的中国,实现中国的伟大复兴就会成为空谈,变成一个遥遥无期的梦想。面对国内外严峻的形势,我们更应做到团结,用一种全新的姿态面对世界!居安思危能使我们防患于未然,能让我们见证一个蒸蒸日上的新家园!历史一再证明,反对民族分裂,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是我国人民爱国主义优良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环境安定,各族人民可以安定地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自有利于各民旋之间的相互学习,相互支持,共同发展。民族团结就发展,民族分裂就倒退.这也是我国几千年历史发展所得出的结论。
回望历史,我们拥有辉煌的华夏文明,我们共同书写中华的传奇!展望未来,我们拥有美好的明天,我们共同仰望同一片蓝天!
沙提哈 2013年6月
第三篇:沙哈拉的故事
我读三毛
班级专业姓名
内容摘要:“我当心去爱别人,因为比较不会泛滥,我爱哭时便哭,想笑时便笑,只要这一切出于自然。不求深刻,只求简单。”——三毛
她带给我的始终是一种感动,一种对于生活的热爱,无法抗拒地被她吸引住。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实在想不起用什么话来怀念她,描述她,而这首橄榄树则是一种对三毛单纯的追忆。我想当年受三毛影响的一代人如今都已经走上了工作的道路,过上了平凡的生活,而那种渴望流浪的念头,却旧梦依然。对她的怀念,将会是永远的事。至于,三毛,愿她在天国得到幸福和真正的快乐......(文章写好后再写)关键词:.(文章写好后再写)
一、众人眼中的三毛
三毛本名陈平,浙江定海人。1943年3月26日生于四川重庆。5岁半时就看《红楼梦》,初时几乎看遍了市面上的世界名著。初二那年休学,由父母亲自悉心教导,在诗词古文、英文方面,打下深厚的基础。并先后跟随顾福生、邵幼轩两位画家习画。1964年,得到文化大学创办人张其昀先生的特许,到该校哲学系当旁听生,课业成绩优异。1967年再次休学,只身远赴西班牙。在三年之间,前后就读西班牙马德里大学、德国哥德书院,又在美国伊利诺大学法学图书馆工作。这对她的人生历练和语文进修上有很大的助益。1970年回国,受张其昀先生之邀聘,在文大德文系、哲学系任教。后因未婚夫猝逝,她在哀痛之余,再次离台,又到西班牙。与苦恋她6年的荷西重逢。1973年,于西属撒哈拉沙漠的当地法院,与荷西公证结婚。在沙漠时期的生活,激发她潜藏的写作才华,在当时联合报主编平鑫涛先生的鼓励下,其作品源源不断,并开始结集出书,第一部作品《撒哈拉的故事》于1976年5月出版。1979年9月30日,夫婿荷西因潜水意外事件丧生,三毛在父母扶持下,回到台湾。1981年,三毛决定结束流浪异国14年的生活,在国内定居。同年11月,《联合报》特别赞助她往中南美洲旅行半年,回来后又写成《万水千山走遍》,并作环岛演讲。之后,三毛任教文化大学文艺组,教《小说创作》、《散文习作》两门课程,深受学生喜爱。1984年,因健康关系,辞卸教职,而以写作、演讲为生活重心。1989年4月首次回大陆家乡,发现自己的作品,在大陆也拥有许多的读者。并专诚拜访以漫画《三毛流浪记》驰名的张乐平先生,一偿夙愿。1990年从事剧本写作,完成她第一部中文剧本,也是她最后一部作品《滚滚红尘》。1991年1月4日清晨去世,享年48岁。(三毛的生平可以简略,几笔带过,可以从网上下载众人对三毛的看法,从中选取几个具有代表性的看法,然后过渡到“我读三毛”)
二、从《撒哈拉的故事》中读三毛
1976年5月,三毛的第一部作品《撒哈拉的故事》由皇冠出版社出版。三毛开始走入两岸读者的视线,并在其后的岁月里成为影响中国几代女性成长的名字。
三毛对于沙漠的渴望是内心洋溢而出的一种对生活超逸不俗的情趣,当我们驻足于三毛的撒哈拉世界,鸽灰色的天空,沙丘山峦,风土人情中,都不难感受到她超逸豪放的意性勃发飞扬.她就是这样心血来潮,莫名其妙,毫无保留地把自己交给了那一片陌生的大地.然而她却爱得深沉。
撒哈拉的生活对三毛意味着从头开始.撒哈拉是美丽的,但是这里的生活却是要付出无比的毅力来适应.全新环境的新来乍到,三毛并没有因而采用入乡随俗的屈服态度.而是倔强的延续自己对原有生活习惯的忠贞.对待眼下撒哈拉这块土地世代相传的生活方式,她甚至激发出了心底藏有的那份桀骜不驯,也许正是这份桀骜不驯使得三毛没有顺从下来,而在壮美的沙漠里日复一日为生计进行着磨盘式的生活,沦落为这里一名普通的“撒哈拉威”.三毛选择成为撒哈拉生活下的非主流,她白手起家,悬壶济世......她的个性情趣使她可以在平淡的生活水面上激起层层波澜,在金黄的沙丘上独步天下.静静的领略撒哈拉沙漠的伟大美丽,细细的咀嚼撒哈拉生活的人中妙趣.标新立异也好,另辟蹊径也好,总之三毛使自己撒哈拉的家从一间陋屋,日新月异,最终竟在沙漠里别开一格,将迂腐的传统事物重重的关在了屋门之外.文章中曾说“这是我所见最美丽的沙漠家庭”。三毛向这里所有生活在撒哈拉的人们诠释了她与众不同却又自得其乐的生活.自由自在的生活,在她的解释里,就是精神的文明.而对于其间三毛构建生活而付出的艰辛努力,她并没有这段波折的故事里过多的挥洒笔墨,但就是那几句轻描淡写的字句仍可以使我们深刻的感到她那段生活里的苦不堪言却爱莫能助,体会到的是慢慢的力量.三毛的心里一直深埋一份坚定不移的信念在支撑着她,有着那一个信仰,正如她自己所说:生命的过程,无论是阳春白雪,青菜豆腐,我都得尝尝是什么滋味.也许这就是三毛选择撒哈拉生寄托乡思的初衷.,一切撒哈拉梦想的最终交集
撒哈拉的故事就像是一位迂缓于沙漠中口干舌燥的人,畅饮了一杯清凉甘甜的白开水.(文字要改成自己的语言,要简洁精炼。从撒哈拉的故事中看出三毛具有怎样的性情、人格、人生观、世界观等)
三、从创作风格中读三毛
她具有一种精英意识,三毛的勤奋写作、讲演、忘我教书育人本身就是一种精英立场的最好说明。再者,三毛本文以“我”贯穿始终,娓娓道出“我”及“我身边人物”的故事,其中悲天悯人的情怀、崇尚自由的品格、追求平等的思想、藐视庸俗的姿态多显见,充满着精英意识。三毛性情高雅、朴实、真诚,她说“做一个匹夫,不是人生最终目的”(《温柔的夜》)。此外,三毛深受传统文化影响,秉承的是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精华,其思想中自然地带有一种精英意识。
可与此同时,三毛的个性及写作,又带有大众化特色,持有一种民间立场。三毛的语言平实、简单、亲切,“我写的书小学生、女工、店员都可以看,我很重视这一点”,极具大众化特色。她强调自己是个“小人物”,她想做个朴实的“乡下人”。而三毛本身,原属“边缘人物”——除了小学念完,初中时自动离开学堂、大学没毕业就跑到国外、终其一生几乎没从事过什么“像样”的职业、喜欢在乡下种田、种花胜过一切,这又是多么的洒脱。
三毛作品常在畅销书之列,其名字亦常起到文化明星作用,似乎与通俗流行的大众文化更为密切。能以此背景征服广大读者群,怕只有当代大众传播的神通广大能起作用。然而,矛盾在于,三毛愈想与大众保持接近,其精英意识愈面临考验。与大众距离太近,这就不可避免地使她掉入大众文化复制的泥沼中去。三毛所处的文化语境,当是大众文化、精英文化和主流文化三足鼎立、互相冲突、互相融合的“后现代”社会。文化语境中互为冲撞的几种因素是造成双重本文中三毛形象复杂化的深层原因。作为其中一员的三毛虽游离于主流文化之外,但不可避免地要受其影响,像是《雨季不再来》是最好的例子,流行一时的现代思潮、存在主义的悲观、虚无色彩充斥了全书。三毛虽固守于“自己的行星”《小王子》但不免陷入大众文化流行时尚的喧嚣中。三毛虽极具精英意识,但无法不面对大众文化快餐消费其殚精竭虑创作品的事实。
三毛受中西文化影响都极大,故形成其独特的生命哲学观。然而,那些在三毛生命中留有烙印的一段段人生、一种种影响,一旦形成文字,变成印刷品,进入消费群,造成轰动效应后,原来的三毛形象开始经过读者意志和情感上的加工复制,渐渐远离了原来的三毛形象,越来越像读者的三毛了。三毛成为浪漫、美丽、多情、潇洒、好奇、冒险的象征。读者对这个“象征物”的期望值越高,三毛越要透支体力扮演这个角色。原来自然而然养就的优美品质要处处表演给大众看。一次次刻骨铭心的感情创伤要展示给大众看。无怪乎三毛后期形象出现了分裂:一方面要继续扮演凡事有爱心、有热情的公众形象,一方面写出“快乐和悲哀都是寂寞”的随想;一方面美化甚至神化已逝的爱人,“荷西比任何人都了解我”,一方面失望于家人冷淡别人寄给“我”的求婚信;一方面因过多致力于访谈、讲演,体力不济,“三月无眠,记忆短路”,一方面逃去美国“等待春天”,把自己交给森林、湖泊、小摊子和码头……文化语境造成的双重本文三毛形象的复杂性,焦点正在于大众文化中的负面效应无情地割裂了三毛人格中最具灵性、最闪光的东西,把三毛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复制给人看,加大了本就十分敏感的三毛对外部世界的隔膜与距离以及心灵深处的矛盾。
检视三毛的笔耕道路,品味其作品的无穷魅力,不能不注意到她的文学追求。三毛的文学价值观,与她的个性、文学道路、以及对生活本身的理解,有着密切关系。确切地说,三毛没有纯文学作家那种严肃的创作使命感,也不去刻意追求作品的社会效果,创新对于她,既非经国之大业,千古之文章;也非文学殿堂之捷径,天下扬名之手段。三毛的自白说:“文章千古事,不是我这草芥一般的小人物所能挑得起来的,庸不庸俗,突不突破,说起来都太严重。写稿真正的起因,„还是为了娱乐父母‟,也是自己兴趣所在,将个人的生活做了一个记录而已。至于写作,我个人觉得自己并没有什么使命感,我在主观上往往认为,写作品只要背上一种使命感,那我就完了,就写不出来了。写作这回事,一定要自由自在地写。”“我承认我的作品并不是什么伟大的巨著”可是,三毛还是有她的清朗、勇敢、真诚的一面,起码能给读者,特别是较低层次的读者较清新的一面,不能老叫他们在情和爱的小圈子里纠缠不清。”三毛明确宣称,她的写作是“游于艺”,“写作只是我的游戏之一”、“用最白话的字来说就是玩。”这里的含义并非狭隘意义上的人生玩耍,而是强调兴之所至,即成文章;一切率性而为,并非刻意追求。如同三毛的写作与人生密切相关一样,她的写作观更多地来自于她的人生观。所以,对于三毛而言生活是最好的素材,向往的是自由。她“美丽”的感悟都来源于这个大世界,而这个大世界很奇妙。在简单中体会到深刻。(创作风格是创作个性的体现,创作个性就是一个作家的品质、性情,对生活对人生的态度,你仔细分析以下要条分缕析地有层次地写出三毛的性情主流。)
四、对比之中读三毛
三毛的文章即使是悲剧的结局,但在故事的发展过程中你仍能感受到人性的美好和生的希望和对于生活的追求。关于写作,无异于三毛生命过程中不可剥离的一种存在形式。检视三毛的笔耕道路,品味其作品的无穷魅力,不能不注意到她的文学追求。三毛的文学价值观,与她的个性、文学道路、以及对生活本身的理解,有着密切关系。确切地说,三毛没有纯文学作家那种严肃的创作使命感,但却更接近于真实......读了张爱玲的很多文章,发现她的文字有一种冷漠、傲然、惨淡和苍凉,可感可触,彻底而坚决。用敏锐而又冷酷的笔触描写生活的真实。她笔下的人物大多是悲剧的女性,通过这些女性的悲剧映射出人性的自私、卑琐、冷漠、虚伪、扭曲,甚至几乎病态。张爱玲的文字总是再看似平淡的描写中让人感受到一种彻骨的“寒意”,越是仔细品味越能感受到其中冷漠的悲哀,让人不禁怅然。
看她的文章你会伤感、惋惜,但不会觉得很压抑。对于现实生活中的我们需要的是阳光而非阴霾。
善于把奇特而富有异国情调的流浪生活,用娓娓长谈的方式来打动读者,是三毛中期创作的显著特点。这种以“我的手写我的口,以我的口,表达我的心声”的溶“我”于作品中的讲故事的写法,使人感到格外亲切,自然,又能收到雅俗共赏的效果。而在构思故事时,作者并不追求故事情节的“戏剧性”,而着力描绘生活的“本色”,不造作,不故弄玄虚,只是把真情实景形象地再现于读者面前,这就满足了读者的好奇心
人物形象的摇曳多姿,是三毛中期作品的又一特色。在她的人物画廊里,雕像林立,形神各异。不仅如此,她还特别对小人物或受苦难者作浓墨重彩的描绘,倾全部爱心以立传,并深情沤歌他们之间的人性美与人情美。
张爱玲在主题思想上,她的作品弥漫着浓厚的悲剧色彩。是以一种近乎冷酷的悲剧感去叙述一个一个悲凉的传奇故事。诉说着内省、孤傲以及都市人的优越感与孤独感交织起来形成了她对时代特色的心理感受。张爱玲在塑造小说人物形象时无意识地迎合了亚里士多德关于悲剧主人公的美学理论。
在选材上,张爱玲的作品则是以言情为主。男女之情是贯穿她全部创作的一条线索。她的小说着力表现男女之间的感应、磨檫、摸索、闪避,如此种种,均在她的作品中得到了细致入微的刻画。
写作技巧,张爱玲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十分吸引人,在叙述故事喜欢使用倒叙的手法。文章的结尾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不把结论定死,也并不完全给人物的后事作总结,往往留出空间和余地让人们自己想,自己思考。
亦舒她的主人公,多半是精明、世故、懂得进退的女人。
苍凉的言情,亦舒笔下的人物如同棋子,她总是可以为她们安排好位置。一起一落,似乎宿命,冥冥之中,早有安排,从不显示出任何匆忙痕迹……那些人物,都是奉命而来,登场、演戏、退场,继而是下一轮的节目。她是最好的导演。有些文章,只要看了标题,就知道故事会怎样发展--却又篇篇平中出奇,让人感叹,嚯,原来是这样子的啊!这大约就是她的魅力所在。
她的文字,虽不华丽,却很深刻。“一个女人,要有很多很多的爱,没有爱,要有很多很多的钱,以上两者都没有,有着健康,也是好的。” “一开头就持悲观态度,往后便不会失望。”
“相遇只是一个转身的距离,若转过身,可是天堂?”看,这就是亦舒……
简洁的文字,亦舒小说的语言风格也很有特色,泼辣、尖刻、逼真,常以三言两语切中时弊,鞭辟入理。在她的作品中,依稀可以看到她所喜爱的鲁迅的尖锐犀利和张爱玲对待生活的冷静客观及敏捷的语言应对特点。亦舒是真正懂得如何叙述一个爱情故事的人。她的语气一贯的简洁平淡。文字非常精炼,没有任何多余的联接。其中蕴藏的沧桑和痛楚,是让懂得体会的人看的。其实她写的都是灰暗的故事。灰色的调子,让人觉得亦舒一定愤世嫉俗,对这个世界充满愤怒与不屑,甚至仇恨。但是,她其实又在深爱这个世界,只不过这个世界让她失望,逼得她对世界不抱希望,但却还渴望着温暖和真情。比如喜宝。喜宝是她笔下再现实不过的一个人了,为了金钱出卖自己,但喜宝却说:我最想得到的是爱,如果没有爱,有健康也可以;如果健康也没有,那么我要很多很多的钱。
亦舒笔下有很多人在堕落。堕落本身也许并不是太可怕的事情——至多是可悲。但是,若堕落时还保持着清醒,眼睁睁的看着自己堕落却无能为力,才是最恐怖的事。自暴自弃,心底深处又不忍完全自暴自弃,用最为残忍苛刻的目光注视着自己,对自己刻薄直至对世人刻薄。因为爱这个世界,对其寄予了太多的向往,当世界背叛时,就分外地恨起它来;因为对世界有太多的希望,当世界离弃时,就分外的失望乃至绝望起来。所以在亦舒作品里能看到大片大片的灰色。(有关张爱玲、亦舒的文字要简而再简,写这两个人是为了看出三毛的独特之处,目的在三毛,不在张、亦!)五、三毛及其创作的深远影响。
三毛以其特立独行的作品与人格气质,影响了整整几代人的精神生活。她笔下色彩缤纷的异国情调,字里行间的爱心,以及文中时刻进发出的诙谐、机智,无一不在60年代、70年代人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记。她沛然的生命感,使她能把很多凄怆的际遇,都写得生气勃发,洒脱浑厚。正如她自己所说,“有时向生活中另找乐趣,亦是不可缺少的努力和目标”。三毛经典的流浪形象,以及寻求远方、渴望自由的论调,在大陆引发几十年经久不息的热潮。
对于出生于上个世纪60年代末以及70年代的一代青年来说,如果说罗大佑、崔健等人影响了他们的“青春”,那么,三毛则影响和塑造了他们的“少年”。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诗强说愁——这也许就是三毛在如今很少被人提起的原因,成年人总是讳言自己的“青涩”。然而,如果近距离地观察和剖析当下青年人的文化心态,仍旧可以发现其中处处潜藏着三毛的蛛丝马迹——从甚嚣尘上的徒步旅行热到各种稀奇古怪的“波西米亚生活模式”。毕竟,在上个世纪80年代,对大部分中国少年来说,三毛是他们的青春期的唯一选择。三毛影响和塑造了整整一代少男少女。三毛的影响,是时代的必然。
她19岁只身闯荡欧美,追求爱情,与丈夫荷西在撒哈拉沙漠生活数年,足迹遍及59个国家,三毛以一种流浪者形象和波希米亚色彩,对读者构成一种难以言述的吸引力。而她笔下的异域风情,又为相对闭塞的大陆读者,提供了关于异域风情的想像,带来了全新的世界。
当代散文在三毛之前,我们很少读到那么浪漫,那么叛逆,那么浓情又那么异国情调的文字。“三毛做出了一种欲飞的姿式,情感的大开大合与罕见的生命张力,吸引了很多人。三毛作品传达了一种介乎于现代和传统之间的选择矛盾,尤其表现为她躲避城市又不得不逃回城市最终被城市消灭这样一段过程。这一经历与现代人群的心境不谋而合”。
三毛善于说故事,同时也是一个有故事的人。她并不愉快的成长经历、深深打动人心的作品、万水千山走遍的洒脱,甚至她丰富的感情世界、令人不解的离世以及流传的许多红尘往事,使她也一直成为华人心中的一个谜与一个重大的历史与文化现象。三毛用自己的行动实践了青春期少男少女的青春梦想。
在上个世纪80年代,无数年轻人在三毛的带领下,跨出家门,开始到更广阔的天地去寻找自己的理想。
流浪是文字之外的三毛最吸引人的地方。她把《三毛流浪记》中的一个漫画人物变成了有血有肉的女孩子。从25岁开始,她就背着背包走世界,度过了14年流浪异国的生活。三毛的流浪实际上是她选择的一种生活方式,是出于对自我的忠诚——她是习惯于流浪的。正如网友西西猫总结的,三毛的特别之处:一是她身上寄托了很多人浪漫的漂泊的梦想,二是只有三毛身体力行实现自己的梦想。
在很多人的心中,都升起过想过三毛式生活的渴望。曾与三毛有书信往来的贾平凹说:“三毛不是美女,高个子,披着长发,携了书和笔漫游世界,年轻坚强而又孤独,对于大陆年轻人的魅力,任何局外人做任何想象来估价,都不过分。许多年里,到处逢人说三毛,我就是那其中的读者,艺术靠征服而存在,我企羡着三毛这位真正的作家。”当时,三毛是崇高的青春偶像,比起现在的带来视觉冲击的娱乐偶像,三毛给予她的爱好者的是精神深处的鼓舞和震撼。
出生于上个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一代人是三毛最热烈、最忠诚的崇拜者。他们在文革的废墟上成长,在改革开放的初期迎来自己的青春岁月,一面听着父兄们描述艰难坎坷却精彩纷呈的知青历程,一面对已经降临的青春不知所措、蠢蠢欲动。叛逆和憧憬是年轻的标志,三毛作品和生活中的“流浪”、“创造”、“挚爱”等主题,无疑对他们具有极大的吸引力。那时候最向往的就是自由,自由选择自己的生活、爱情和工作,于是三毛给了我们榜样的力量。她是我们的青春导师。
三毛生前喜欢泰戈尔的一句诗:“天空没有翅膀的痕迹,但鸟儿已飞过。”在许多颗心灵里,三毛却留下不灭的痕迹。1991年1月4日,台湾女作家三毛在台湾荣民总医院用一条丝袜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为自己的生命写出了一个让全世界华人扼腕叹息的句号。无数人试图以种种假设、猜测来为三毛的死寻找一个圆满的答案,却无定案。其实无需去猜测什么,那样会显得没有任何意义。三毛是中国文学史上无法定位的一个人物.可能她不算伟大,然而在她的有生之年带给我们的却是无尽的感动。当然,也不乏有人质疑三毛笔下故事的真实性,然而,我认为三毛是一个拥抱梦想的人,她怀揣梦,她追逐梦,她写梦,喜欢三毛的人都不会在意是真是假,他们爱的就是书中的那个世界。(六)感悟三毛
她写的文字没有什么华丽的词藻,只有很普通、很生活的叙述,让人觉得很贴近生活,也能让人领略到常人自己不能体验到又梦想能到达的环境,简单且深刻。
三毛的洒脱是我最敬佩的,自己始终无法做到。她怎么能做到离开自己的父母到遥远的国度?面对困难也不会退缩?穿着宽松的衣服到各地去流浪,去寻找,是去寻那样一个美丽的梦吗?像古代的孔子那般,周游列国。撒哈拉、马德里……哪里都有她浪漫的脚印……她给太多的少男少女、成年男女带去了实现梦想的精神寄托。
她简单,对所有身边的人,是那么的细心……好像世界因为她的存在而更加的精彩似的。
她善良,对脏的、贫穷的、怪癖的人、不同国度及种族的人的接纳和关爱,总是流露着那独有的魅力。因为善良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它是需要付出,而且不求回报,我想这也是我无法企及的…… 她执着,三毛能执着地按照自己的理想去追求,虽然自己到头来会遍体鳞伤,可是她愿意去尝试。很多时候,人是受不了那些挫折的,最后的最后,选择的都只是放弃,因着人太渺小了,时间太大,而她却一直执着着。当然,我们不能把三毛看作是神,不能对三毛用“完美”来要求她,那样对她太不公平,作为一个女人,她已经很了不起,在常人的眼里,她已经很完美。我们不能再对她苛求什么,这样对她太残忍。
在《梦里花落知多少》里,她多么就像一个任性的女孩子,在马铃薯成熟的季节,星期天的田里,总有她和荷西两人的身影弯腰忙收获。做热了,跳进蓄水池里游个泳,趴在荷西的肩上浮沉,大喊大叫,就是不肯松手。三毛感叹着:小地方人情温暖,住上不久,便是深山里农家讨杯水喝,拿出来的 必是自酿的葡萄酒,再送一满怀的鲜花。这个女人仿佛就是为了情爱而生的,读完她的这个系列,不知不觉泪已盈眶。她的敏感,她的真诚,包括她女人味很重的发泄和实足的尖刻。她认为生活比写作重要;她重视生活,远甚写作。在她的文章里,我们可以触摸到她流露在字里行间的沧桑和寂寞。正如她自己所写“一个聪明敏感的孩子,在对生命 探索和生活的价值上,往往因为过分执着,拚命探求而得不着答案,于是一份不能轻视的哀伤,可能会占去他日后许许多多的年代,甚而永远不能超脱。”她是个专一的女人。在和荷西的日子里,虽然有吵闹,却有着对荷西的包容和爱怜,三毛一直庆幸自己和荷西有着这么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恋。“千万年之久,千万人 之众,在茫茫人海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偏偏遇上了。然后说一声:呵,你有在这里。红尘中的牵手,靠的就是这样的缘分。”《诗经》里有:“死生契 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谐老。”那是怎样的一种情感和深沉?那是彼此在一起,一生一世都别离开。可荷西却走了,一个很粗犷而柔情的男子,那个让三毛感觉幸福、快乐、骄傲的神色的荷西走了,留下的只是三毛孤独的影。三毛真爱真情却留下一生凄美的荒凉。如何让人不痛心。曾听人说:生命的本质是孤独的。《白手成家》一文里,三毛这样写道:“我的半生,飘流过很多国家。高度文明的社会,我住过,看透,也尝够了。我的感动不是没有,我的生活 方式,多多少少也受到它们的影响。但是我始终没有在一个固定的地方,将我的心留下来给我居住的城市。”我想她上那样渴望着,渴望一朵空灵的小草花,逢春雨 后的绽放,叶瓣上还停留黎明新亮的水露,她是那样的向往那种纯净的生活。或许,她认为人生最好的境界是安静。安静是因为摆脱了外界虚名浮利的诱惑。丰富,是因为拥有了内在精神世界的宝藏。人活一世,你的身体可以在世界上奔波,你的心情尽可以在红尘中起伏,但是只有安静,人才从而变得敏锐。三毛自幼从父亲处 得知自己的故乡是舟山后,“寻根与回乡”便成为她一生难割难舍的情结。三毛的遗愿:死后把自己的一半葬埋在敦煌的鸣沙山上。鸣沙山,月牙湖,连同莫高窟构成了艺术最奇艳的风光。三毛要把自己的一半永远安住在那里,她懂得美的,她懂得佛。鸣沙山可以重温到撒哈拉的故事,月牙湖可以浸润温柔的夜,喜欢音乐和绘 画正好宜于在莫高窟。谁的一生活得如此美丽,死后又能选中这般地方浪漫呢。
在某种意义上,这个女子是传奇的,深情的,但是也是命途多有舛错的。在许多人眼里,她不是个漂亮的女子。但是她的高挑,长发,大眼,却让人着迷。大气和坚韧背后,是无法抹去的敏感,和这些敏感带来的无法磨灭的坏情绪。你会记得她回忆许多年少时候的事情,口气虽然轻松,却都压抑。记得她会对自己说许多软弱有峰回路转鼓起勇气的话,记得她做许多梦,有精准的直觉。
当然许多人说起三毛,总是要想起流浪这个词。她在歌里面写,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在潘越云的另外一首叫《远方》的歌中,有一段三毛的独白。她用柔腻的台湾女子的强调,轻缓地说,“常常,我跟自己说,到底远方是什么东西。然后,我听见自己说,远方是你自己现在最渴望的东西,就是自由。”
呵,我想,不羁的女子是需要勇气的,三毛就是这样一个女子。
这样一个女人,穿着兰色的长衫,带着阔边帽,在头上别一把芹菜,在黄沙滚滚的大漠里走着路与自己心爱的人结婚。那是你快乐舞动的撒哈拉。很想陪你去观浴,和你一同为烈日下的哑奴送一杯水。关上门,细细欣赏放在桌上荷西送给你的结婚礼物,白森森却是你最爱的骆驼头骨。有那束鹤望兰开在你的小屋里,沙漠里依然是岸然的生机,轻点笑,门外有令你纠缠不赢的卖花女。
你一直都是在黑夜里变幻莫测的精灵。我很努力,却依然学不会,你摇身一变就成了用指甲油为别人补牙的巫医,那些很中国的粉丝在你的餐桌上被做成了高山上的雨,这样的你又是多么的让人喜爱啊。你的高跟鞋呢?被哪一位顽皮的邻居拿了去?我注定做不了你的芳邻。素人渔夫的生活里,永远有用裤管装满螃蟹的乐趣。我很想走近你,可哭泣的骆驼让你的沙漠成了我遥远而羞涩的梦境。
想听听在暗夜下挂在你门后的铃音,那清脆如天籁,敲击你心底温柔,即使才华横溢如你,依然无法理清的乡愁之铃。你说那丝丝扣心,难以言表的情愫缘与荷西。那个30岁就故去的大男孩,痛成了你眉间刻骨的忧郁。下了台北机场的飞机,黑色的大夹克里包裹了你满是伤痕的心。你答应了琼瑶,不离去。尽管见她时重孝之中的你着一身黑衣,可那一束鲜红欲滴的玫瑰盛放了你生命里最初的热情。你说,她逼出了你生的勇气,可最后你还是离开了......但,你,不曾离去。你只是累了,依着你的荷西,着一袭彩衣,慢慢的睡了过去。听,远处有什么人在唱着,记得当时年纪小,他爱谈天你爱笑,有一回并肩坐在桃树下,风在林梢鸟在叫,不知不觉你们睡着了,梦里花落知多少......三毛曾说:“如果选择了自己结束生命这条路,你们也要想得明白,因为在我,那将是一个幸福的归宿.”所以我想不管是荷西的离开还是三毛,我们都应该学会原谅。现在,好像还可以望到三毛永恒的背影.那是一朵撒哈拉上顽强怒放的奇葩,它依旧芬芳馥郁,香满春秋(从三毛的人品性情影响,写到她创作风格的影响,这些影响既有当时的,更有深远的!你看看你这部分的文字能用上的就用,用不上就删!)
建议:
1、写论文要自己动脑筋,不要尽是从网上下!即便用网上语言也要化为自己的语言!
2、文中有许多语言是重复的,有的是与小标题无关的都应删除!
3、全文不要超3000字。
4、引文出处要注明。
第四篇:依龙学习心得
依龙中学学习体会
千丰中学
王忠宝
依龙中学所展示的极为丰富的课堂教改信息,在令人震惊与感动中得到多方面的启发,引发我的一些思考。
一、回归教育的本源目的,确立合乎教育发展规律的改革理念。教育改革首先要将教育回归到人的本位上,教育必须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以提高学生的生命质量作为教育的本源目的,一切教育教学改革都应从这个起 点出发。这就需要反思教育现状,需要教师尤其是校长重新确立或回归教育理想,坚决克服当前学校教育中出现的“物化”或非人的现象,使教育重新回到人性、人道的轨道上来,按照教育的规律来管理和发展教育。
二、学校校长和教师要有改革的事业心和坚定改革的主见,树立教育教学改革的雄心大志。与依龙中学相比,我们不能再抱怨学校教学条件差、师资水平低,关键是学校校长与老师有没有坚定改革的先进理念、勇气和毅力,能不能带领学 校摆脱传统教学思想的束缚,正确对待当前某些不尽合理的评价措施,从被分数牵着走的被动状态中解脱出来,真正落实以人为本、关注每一个学生生命成长的理念,敢不敢以持久的毅力投入到课堂教学改革的激流中。
三、努力创造宽松的教育教学改革环境,营造民主、和谐的教改氛围。改革是对传统和现实习惯的打破与变化,实施改革尤其在起始阶段往往会遇到传统或习惯思维的阻挠,有时这种阻扰会十分激烈。依龙中学在开始推行教 学改革时也遇到很大阻力,除了教师怀疑,学生家长也提出质问:“我们交了钱让孩子来上学,你们教师不教了,倒让孩子自己学?”学校领导可以顶住并能化解这些压力,但如果按照传统的教育评价标准来衡量,依龙中学的改革个性就有可能被抹杀。这也是依龙中学教学改革得以成功的重要条件。
四、充分发挥教育科研在教育教学改革中的重要作用。当前正是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关键时期,传统、落后的教育观念与基础教育改革、新课程改革的先进理念在矛盾中冲撞、对峙,依然以强大的影响力在左右着人们的教育 观念与教育方式,以致产生了一些非人性、非人道的教育管理措施。比如以加班加点、题海战术、简化教育课程、歧视学习困难学生、忽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等做法来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在当前的教育形势下,许多人认为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是不可能的,教育科研只能务虚不能解决现实问题,学校的教科室甚至被撤销。依龙中学的教改经验充分证明:只有通过教育科研大力推动课堂教学改革,才能科学地解决当前基础教育改革中出现的一系列理论与现实问题。因此当前正是教育科研大有作为的好时期,需要我们的学校领导和老师们坚定改革的信心,高扬教育的理想,深入研究与探索。
五、如何面对和学习依龙中学的教改经验。过去我们曾经学习了许多地区和学校的教改经验,却未达到我们期望的效果。依龙中学给我们提供了如何学习先进的榜样,正所谓“学我者生,似我者死”。对于依龙中学的教改经验也是这样,不能排除对某些已经成熟的教学方式进行移植和模仿,关键是学习其精华,即先进的教学理念,坚定不移的教改信心与决心,卧薪尝胆、持之以恒的意志与毅力,深入研究与探索的聪明与智慧,以开放的心态创造性学习先进的教改经验,形成自己的教改个性。这样来推动课堂教学改革,也许若干年之后,也会诞生教育前沿的“千丰”中学。
第五篇:沙依巴克村远程教育工作总结
沙依巴克村远程教育工作总结
在这一年、乡政府的领导和指导下,我村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扎实稳妥地开展工作,推动了我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健康有序地开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就我村一年的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全村有党员12名。乡代表4人,村民代表18人。二,继续加大宣传工作力度
为了使全村农村党员干部群众对远程教育有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争取他们支持和参与远程教育工作,我村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积极向广大群众进行宣传。通过会议、宣传、进村入户等形式进行广泛宣传,加强对内对外宣传工作力度。
三、取得的成效
广大农村党员干部素质得到不断提高。远程教育,为农村党员干部的学习提供了极为广阔的学习天地,我们通过远程教育平台,不断学习了解党的基本理论知识、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以及农村适用技术,思想得到进一步的解放,视眼得到了拓宽,使他们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接受教育人数421人次,观看节目6场次。
五、下步工作思路;
1扎扎实实的抓好各站点的培训工作
2坚持长期不懈的抓好远程教育宣传工作。继续从深度、广度上抓好远程教育宣传,使之深入人心,扩大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参与面,使远程教育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做到人人了解远程教育,人人参与远程教育,形成全区上下共同参与远程教育的良好氛围,使远程教育成为农村党员干部和群众学习农业适用技术,发展致富奔小康的有力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