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一本书,一次成长 读《心理营养》有感
一本书,一次成长
读《心理营养》有感
正如身体的健康需要物质营养,每一个人的心灵成长和心理力量的强大也必须获取足够的心理营养。在孩子成长的不同阶段,给足孩子恰当的心理营养,也就给了孩子一生幸福的底层代码。作为一名公务员,在自身工作和成长中若能及时有效地给足自己心理营养,也就为自己注入了强大的工作源动力。《心理营养》这本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主要阐述了“心理营养”的理念,同时分门别类的逐一介绍了气质理论在亲子教育中的应用。下篇结合“心理营养”的理念和气质理论,作者从12个方面全方位回答了父母育儿中的常见问题。读完这本书后,我最大的感悟是:我与孩子之间先有关系,后有教育,我们首先是一个生命与另一个生命的完美结合,其次才是一个生命帮助另一个生命成为更好地自己。多年来纠结在心尖儿上的“是顾孩子多点好?还是顾工作多点好?”这一难题竟悄无声息地迎刃而解了。
无条件的接纳
正如书的作者林文采博士所说,每个孩子本身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但也需要足够的营养才能长大。给孩子足够的心理营养,是林老师亲子育儿观的核心。与此同时,身为职场妈妈,我自己从林老师那里获得的营养也极为丰厚。第一种营养是无条件的接纳。“父母总是会以当下之所知所能,做出对孩子最好的选择。” 这句话,除了在出差的路上,加班的夜晚会在我心头默念,聊以自慰,更多的是从中获得了能让我内心安定的力量。在育儿信息和选择纷乱庞杂的大环境里,在与女儿相关的大事小情上,我会审慎决定,但基本不后悔。这世间的事,本没有什么是完全准备好的,我相信我已经做了我能力所及的最好的事。不再像以前,常常为了不能像朋友一样每天亲自去校门口接孩子放学而内疚不已。与此同时,在不断反省自己成长经历的过程里,也靠着“父母总是会以当下之所知所能,做出对孩子最好的选择。” 这句话,慢慢与我年事已高的父母和解。对于自身工作繁忙,因为孩子的关系要重建三代同堂的家庭,这种心理上和解堪比中了体彩头等大奖般令人激动不已。
独立自主做好自己
第二种营养是独立做好自己。对孩子来说,“温和而坚持”的妈妈就是合适的。这是我得到的“怎样做个好妈妈”的最好的建议,恨不得刻在脑中,时时自省。日常小事难免会对女儿时有责备,勉力做到不讽刺,不指桑骂槐,不带个人情绪,不翻旧账。成长大事间歇性地会有迷茫,但看到女儿也一天天平静自在地成长,逐渐在对自己、对他人、对周遭环境的心境上展现出“温和而坚持”的状态,也就愈加自信起来。
安全感源于稳定的情绪 第三种营养是安全感。“世上没有一种叫做非如此不可的事……不管妈妈最终做出的选择是什么,没有人可以批评她,因为每个人的情况都不相同。” 至今仍能清楚地背出整段:“世上没有一种叫做非如此不可的事,尤其是时间、金钱,完全是选择问题。正如林老师所言,当自己的内疚足够大,自然会减少工作量、减少应酬。当内疚并没有让自己做出改变时,至少可以说,内疚没有你内心的某些工作需要重要。不管妈妈最终做出的选择是什么,没有人可以批评她,因为每个人的情况都不相同。” 撞见这句话,如当头棒喝,这么多年纠结在心尖儿上的顾工作还是顾孩子,自己带还是老人带,前进一步是歉疚,后退一步是不满足,放手是不甘心,一力承担又难以喘息。从此不再为难,也绝少抱怨。如今重新调整好心态,在工作时全力以赴、开足马力,下班后尽量优质高效地陪孩子看书学习、上兴趣班和嬉戏玩耍。
肯定他人和认同他人
第四种营养是肯定他人和认同他人。“养孩子大概不是什么困难的事,若你养孩子养到鸡犬不宁,那一定是你的方法有问题。”想来若是能在早几年读到这本书,我的家庭生活和日常工作应该会平顺许多。此时此刻在电脑上敲下这句话,我眼前还能浮现出自己屡次因急于出门上班,对撒娇粘人女儿发脾气的样子。在这本书中,那些弄得我焦头烂额的亲子管理方面的困惑,总能得到一针见血却又春风拂面的开解。
《心理营养》这本书将我从“鸡犬不宁”中解救出来,并且一步步将我带上一条安静从容的成长之路。在阅读的过程中既获得亲子关系之“道”的启发,也得到了为人家长之“术”的指导。它奠定了我对待工作和孩子,乃至对待自己的心理基调:带着敬畏之心去探求内心的奥秘,带着接纳之意去看待情绪的起起落落,带着温和之情去做好每一件事。由衷的期盼更多的朋友们能在工作之余阅读这本书,能够如我一般,获得一次崭新成长的契机。
第二篇:读一本书有感
读《101个经典童话》有感
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而我觉得,书是人类的良师益友,因为它能让我们体会到童话的神奇魅力,使我们感受到莫大的快乐,得到有益的知识。
我的房间里有许多我喜欢看的书,有《小故事大道理》,有《少年儿童百科全书》、《少儿十万个为什么》,有《一千零一夜》,还有《格林童话》我最喜爱的一本书叫《101个经典童话》。这本书里有很多有趣的童话故事。
我最喜欢金乌鸦这个童话。这个故事讲了一个穷人家的小女孩,金乌鸦吃了她家的米,金乌鸦说:“我会用东西赔偿。”最后,金乌鸦让她在大、中、小三个盒子中任选一个;那个小女孩说:“你只吃了我家一点点米,我就挑个小盒子就够了。”结果,里面是一百颗宝石,从此,她家过上了幸福、富有的生活。而另一个贪心的女孩,金乌鸦只吃了她家一点点米,她马上要金乌鸦拿出许多珠宝赔给她。选盒子时,她一口咬定要大的。结果,里面是条大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什么事都要脚踏实地,不要狂妄着别人的施舍,贪得无厌没有好下场,对每一件事情要谦虚面对。
读了这本书,我深刻体会到:我们不应该像童话里那些好吃懒做的人学习,应该向勤劳肯吃苦的人学习。我们在学习上也是一样,只要不怕苦,肯动脑筋,靠自己的智慧去创造财富,生命才有价值。
第三篇:暑假读一本书有感
一本著作
——读《昆虫记》有感
这个暑假,像一条小河一样。河里面的鹅卵石就是我所读的课外书。其中里面我最爱看的便是法布尔先生写的著作《昆虫记》了。这本 昆虫记很厚,比语文书还要厚。我估计法布尔先生一定在这本《昆虫记》 上洒尽了心血。里面写的昆虫有很多很多,比如:毛茸茸的狼蛛,可恨的 菜青虫,美丽的蝴蝶,好帮手七星瓢虫等等。
先给大家讲讲那可恨的,绿油油的菜青虫吧!大家可能会在蔬菜上见 到过几次,农家的人们可见得多了,他们认为是厌恶至极的大坏蛋。看那,这个卷心菜的叶子被菜青虫啃得七零八落,好恶心啊!这犯人菜青虫就躺 在那片菠菜叶上饱餐一顿呢!他爱啃食所有蔬菜,是蔬菜的克星。
菜青虫妈妈一般都会把卵产在那些新鲜,完整的大青叶上面。他们
不会像辛勤的麻雀妈妈,离开巢穴去给自己的子女们找吃的。他们一产下卵 就一走了之。那片新鲜菜叶便是充足的营养。农民总是把菜青虫一一除掉。但擒贼先擒王。大王没有抓住,就会繁殖更多的下一代。但是,高尔基先 生听说农民们有一种祖先留下来的消灭菜青虫的有效办法。先在阳光最猛 烈的地方设一个木制的十字架,在头顶上摆上羊头骨或者牛头骨。距他们 的祖先说:“菜青虫最喜欢呆在有光亮的地方,羊头骨或者牛头骨可以通 过阳光放射光线。它们爬上了骨头上面。那里晒,热,干,最关键的是没 食物。一,二个小时就能晒死一条菜青虫。农民只是说偶尔在头骨上见到 过几条菜青虫被晒死。祖传下来的办法只能消灭少部分的,大部分都呆在 自已那一片大菜叶上睡觉。现在烂菜叶少了,价值更加高了。
你看《昆虫记》给我们讲了多少昆虫。比如我们上初中时要上生物课 可能会用到的。最重要的是它让我们又增长了一些知识。比如我外公种菜 时也会遇到菜青虫啃食蔬菜的时刻。但他们不知道怎么预防,用农药呢,卖出的收获少了。自已吃怕对身体有害。自从我看了《昆虫记》,知道了高 尔基先生那里的农民祖先有种消灭菜青虫的有效方法。我外公使用了一下。还真有效。看多书好啊!我外公常赞叹道。
我爱看《昆虫记》,更加爱看课外书。
江门市蓬江区农林小学
六(5)班
24号
赵锦鸿
第四篇:同读一本书有感
同读一本书有感
和孩子共同选择读一本好书所得到的效果,要比凭空讲一些大道理管用得多,书是冲入知识海洋的冲锋舟,他能带领我们了解大千世界的方方面面。书更是我们的良师益友,它能让我们学到丰富的知识和各种技能。通过阅读各种书籍,就能提高我们的水平和智慧,所以读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我们在和孩子共同阅读《名人传》一书时,就都感触颇深,从《名人传》书中的贝多芬·托尔斯泰·米开朗琪罗等名人的人生经历,领悟到了这些家喻户晓的名人背后的艰辛和努力。从而也让孩子知道了要想成功,就需要经历多少风雨和艰辛,需要付出多大的努力。不仅如此,我们还边读书边讨论,有时还因为对某件事的理解不同而发生小小的争执,还别说,孩子的许多观点和理解能力往往要比我们还超前还要强,但就事情所处的年代和背景不同加以分析后,最后我们又找到了共同点,也从中找到了读书的乐趣。
然而,在选择书籍的时候开始往往我和孩子有着不同的思路和喜好。孩子小的时候总喜欢看读一些动漫类或科幻类的书籍和画册,而作为家长的我们却总想着让孩子早接触一些名人录或历史典故类有深刻教育意义的书籍。可孩子对太深奥的东西理解的太浅不是太懂,所以也不太愿意和我们交流。没办法,我们只好陪孩子一起阅读并不间断地提出一些
问题,点明书众所描述的善与恶,从而调动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达到和提高她的理解能力。
第五篇:读《如何读一本书》有感
读《如何读一本书》有感
随着社会的进步,当今世界的文盲越来越少。如果问一句,你会阅读吗?可能很多人会笑笑说,当然会啊,so easy!然而,能真正有资格做出这样回答的人,少之又少。几乎人人都识字,几乎人人都有阅读的经历,但是要学会正确的阅读方法,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很多人以为自己识字,有阅读的经历,阅读对于他来说就是一件易如反掌的事情了,如果真有这样的想法但是却又没能在阅读中得到真正的收获,这样的自满与无知就未免太过于悲哀了。一经推敲,现实当中,真正会阅读的人其实是凤毛麟角,在学界,如何高效率真正读好不仅是读懂一本书,研究实验者们一直在为此作出努力。
我暗暗侥幸,我还没到达那种连自以为会读书而实际上却是不懂得读好一本书的悲哀境地。一直以来,我都为自己阅读速度不够快,并且不能很好地消化书中的内容真理而感到困顿,并且自己也为自己尝试了很多新方法,但都是没有取到很大的成效。偶尔的机会接触到了这本书——《如何读一本书》,说实话,刚开始的时候也没抱多大的希望能从中收获到什么,但是读过后却发现,书中作者叙述详尽,指出了很多常人经常忽略的阅读方法与技巧,也指正了常人常犯的错误的阅读习惯。而且,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作者如此清晰的条理严谨的逻辑,以及能让读者感受到作者那语重心长的谆谆教导,阅读这本书,你能从字里行间中感觉到好像一位你的长辈那样真切诚心地关心你,教育你,希望你能真正学有所长。书中作者运用层层递进的方法描述,同时又不断地为读者总结,每一章有总结,每一篇有总结,让人不免心生感概:这样的作者,为读者想得太周到了!书中会有很多重复的语言,或许会有人觉得作者太啰嗦,但是我觉得,这恰是我喜爱这本书的原因之一,一些精髓的东西,作者害怕读者会不以为意,便只好一再重复,这恰好是体现了作者的责任心。所谓“烂桃半筐,不如鲜桃一颗”,或者就是这个道理。
跟着作者的思路,一步一步地整理自己过去阅读时所犯的错以及所忽略的技巧,不禁感慨,阅读本身可也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啊!书中作者主要跟我们阐述了阅读的四个层次: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阅读不同读物的方法以及阅读的最终目标。
一边读这这本书,我一边心生感激,感激作者不遗余力地作出这么多得工作,为我们整理出这么好的一套读书方法,虽然不能说作者的所有观点都是正确的或者所有的方法但都适用于每个人,但绝大多数都可以说是精辟实用的东西。刚开始的时候作者就指出了阅读的活力与艺术。作者十分强调,阅读是一件多少可以主动的事,而且越是主动地阅读,所取得的效果就越好。是的,当我们读一些不仅仅还是消遣娱乐的书籍时,很多人常常觉得枯燥无味,往往坚持不下去。这样的状况,就是没有做到作者所说的“主动”。关于这点我是十分赞同的,其实不管是怎样的学习方式,主动性都很重要,而主动性其实说的就是一种心态,当我们以一种要驾驭知识而不是被强硬灌输知识的心态去学习,往往我们不再会觉得这是一件痛苦的事,而是为这种挑战式的交流感到兴奋了。再者,明确阅读的目标也很重要,是为获得资讯而读还是为提高理解力而读。在这里我发现我平时的阅读习惯与作者所说的截然相反了。若是为了提高理解力,作者提倡遇到不懂的时候,先不要去请教别人或者参考别的书本,就从这一本书中,自己从不解到完全弄懂,这个过程的脑力活动才能真正帮你提高理解力。我想到平时阅读《数学分析》或者《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时候,总要在图书馆借上好几本的参考书,一个知识点不懂了,就参考叙说地更详细的参考书,不但浪费了时间,有没能很好让自己真正提升。
作者说到阅读的规则是努力越多则效果越好。这句话给了我很大的鼓舞,阅读是要付出很大努力的,是会觉得痛苦的,所以在以后遇到怎样的困难的时候都要坚持下去。作者层层递进,先是介绍了基础阅读。这是最阅读的最低层次,大多数人在小学的时候就具备了这种能力进而是检视阅读,这是真正进入阅读的一个层次。所谓检视阅读,就是系统略读和粗浅阅读,通过这一步骤,大致了解这本书的内容是什么,是否值得读下去。拿到一本书,我们不应该就翻开第一页,然后一页一页地读下去,而是应该通过看书名、研究目录页、阅读书中的检索和出版者介绍,然后挑几个跟主题相关的篇章略读一下。而在这个过程中,要保持清醒的头脑,面对难读懂的地方不能停下。关于这一点,我也为自己感到庆幸,我一直以来的读书习惯都几乎做到了作者所说的检视阅读的步骤,但是保持清醒的头脑就没能做好,总是喜欢进入白日梦的状态,这样使阅读速度大大降了下来。
作者花了大量的笔墨阐述了应该如何进行阅读的第三个层次:分析阅读。从这一部分内容中,我体会到:阅读时我们要找出这本书在谈什么,这里我们可以按照书的主题来分类,用简短的语言说明书的内容,把大纲列出来;同时我们还要诊视书的内容,诊视关键字,抓住作者的主旨、论述和找出坐着的解答;还要像是沟通知识一样地去评判这本书,但是要注意其中的礼节。这些说起来容易,但实践起来却是不简单,而要从中培养成这种习惯更是不易。在以后进行阅读的时候,我也要尽可能的去根据这些阅读的步骤,真正地辩证地把一本书读好,而不仅仅是读懂,把这本书的东西真正变成属于我自己的东西,为我所用。人无完人,书无完书。作者不可能永远都对,做一个好读者,公正地评判一本书,亦是我们应该努力的方向。读到这里,我才发现,以前的我,是在是太浅陋,不仅读的书少,而且连读书的方式都没有掌握好,以后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呢!
作者在提出阅读不同书籍的不同方法之后,提出了阅读的最终目标:阅读与心智的成长。这也就是主题阅读,是最不轻松的阅读方式,也是最有收获的阅读方式。因为在阅读一本书时,还要阅读很多本书,列举出这些书的相关之处,构架出一个可能在哪一本书里都没有提出过的主题分析。读到这里,我真想长叹一声:不容易啊!
总而言之,读完这本书,我收获良多,不仅坚定了不管多难都要读书的决心,也学到了正确读好一本书的方法。感谢这个美妙的契机,让我接触了这本书。我的读书生涯,要永不间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