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问题立教问题导学发言
以“问题立教 问题导学”理念为核心的
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中的两点思索
高二语文组
徐瑞卿
各位领导、老师:
下午好!坐在这里很忐忑,声音都有些发抖,因为年级的某位专业委员会成员告诉我说,之所以推选我,是因为我的文章最不像论文,都是大白话。今天,我的分享中既没有教育理论,因为我自知水平有限;也没有教学技巧,因为每个人因性格不同而风格迥异,大家各美其美,我们美美与共。“问题立教问题导学”,从探讨到试行,从修订到推广,整个过程已经有近四年了。这期间,我们每年都要写论文,每学期都要举行讲课赛、示范课、展示课,每次讨论大家都有不一样的收获;每次比赛,各个年级也都摩拳擦掌,不管是抽签还是点名,都想把年级里最优秀的老师推到学校的讲坛让大家学习交流,以至于我们会把比赛看成是年级之间的较量,而不仅仅是学术的交流。这一切的一切,都源于“问题立教问题导学”的大讨论,大推广。四年过去了,我们在教育思想上有了很大提升,课堂教学上更是有了很大改变,但是围绕“问题立教问题导学”依然有很多值得思考的问题。有的可能特别简单,简单到大家已经忽视了甚至遗忘了,今天我想谈其中的两个问题。
一、“问题立教问题导学”这个名称到底应该怎么叫
要想弄明白这个问题,就要回顾一下“问题立教问题导学”在我们学校的发展。这八个字是王校长在13年提出来的,作为我们要尝试的新的教学改革的起点,所以确切地说应该是我们的课堂教学改革应该怎么称呼。随后,各年级按照学校的具体要求展开大讨论,对其进行细致解读。紧接着,各学科结合本学科特征研讨具体的教学思路,我们语文组当时的成果就是“六步四读”教学模式,而我在当年东营市优质课比赛上也大胆实践了这一套教学模式。大家都听过我们语文组很多老师的公开课,在课堂上,语文老师一般都要对重点段落进行不同形式的反复朗读,这其实就是“六步四读”模式的一种体现或者影响。同样,其他科目的各种教学模式也相继出炉。于是,“问题立教问题导学”教学模式就成了官方叫法,我们也就开始了这种在固定教学模式指引下的课堂教学探索与实践。14年第一学期,我们开始了第一轮教学技能大赛,所有参赛老师的授课水准,以是否符合问题切入、问题启发、问题探究、问题拓展、问题答疑、问题反馈这六步模式为主要评判依据,而且这24个字字号要很大,因为担心评委看不清。因此严格按照此模式授课的老师在比赛中成绩优异。平心而论,这种模式化的教学,在课堂教学改革的最初是适用的,甚至可以说是必须的。因为当理念还不为大家所认识和接受的时候,确实需要一套合理可行的程式化的东西来教给大家如何做。
可是,随着教学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大家有了更深刻大胆的思考:模式化的东西真的就对吗?所有科目,所有课型都必须有这六步吗?如果不在课堂上明确展示这六步就不是好课吗?于是,在第二轮教学技能大赛时,王校长再次提出新的说法,从更高更深的角度,对“问题立教问题导学”做了新的定位。他指出,每位老师都有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和思路,不是说把问题切入、问题启发、问题探究、问题拓展、问题答疑、问题反馈这24个字摆在课件上才叫“问题立教问题导学”,这样的生搬硬套缺乏思考和创新,因此,“问题立教问题导学”不是一种模式,而是一种理念,简单说就是老师在上课时要有问题意识,懂得用问题去引导学生思考,拓展学生思维,引发学生质疑,教师上课不再是灌输和填补,而是启发和诱导,学生也不再是被动接受和服从,而是大胆质疑和探究。只要在课堂上能够体现这种问题意识就是好课,就是“问题立教问题导学”理念的体现。这次说法的改变,可以说让老师们松了一口气,PPT上不用再刻意写上六大步了,即使有也要调小字号,生怕评委认为自己太笨,没有领会领导意图。
而现在呢?春杰主任年前给我们下发寒假作业通知时用的是“‘问题立教问题导学’课堂教学改革”,后面的什么“模式”啊,“理念”啊全都去掉了。这是为什么呢?不是主任发错了,这恰恰说明这个理念已经深入课堂,深入人心,我们不再需要刻意地用某一个词去界定它,这种问题理念早已转变为一种自觉的问题意识,进而演变为教学中的习惯了。但是我想,它还是要有一个很正式的名字的,我将它命名为:“以‘问题立教问题导学’理念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改革”。
可能大家会觉得这种梳理没有意义,但是我想,事情人人都在做,这个过程中你是很难感觉到自己的变化的,但是当我们回头去看的时候,你会突然发现自己竟然变成了当初期待的样子,甚至是不敢想象的样子。我们可以回想一下过去的课堂,看看自己过去的教案,再想想如今备课时会自然想起的“问题”二字,你是不是就明白它的价值了呢?从模式到理念再到意识,从意识到习惯再到行为,这就是我们的改变。
二、课堂反馈仅仅就是当堂测验吗?
大家在写论文的时候,谈到某一个问题,都会写几条原则,比如课堂反馈的原则,要及时,要有针对性,要有启发性等等等等。但其实,通常情况下,我们的课堂反馈就是当堂做练习,在讲解完知识点后,用相关题目来检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就反馈的形式而言,什么这原则那理论的就全都抛在脑后了,因为这种看似没有技术含量的反馈太实用了,尤其是对理科来说。但是,我们不能狭隘地将课堂反馈仅仅理解为当堂检测,因为有些科目有些课型是很难甚至没有办法做这种当堂练习的,如果硬要附和,那么就不免太生硬牵强了。比如我们高二语文现在讲唐诗宋词,一首美得不要不要的诗歌,我们带着感情导入,朗诵,讲解诗歌的内容,触碰诗人的灵魂,好不容易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唯美的诗歌意境,结果为了实现有形的课堂反馈,我们咣当整上一道高考诗歌鉴赏题,这就好比我们原本在享用牛排西餐,你对面的那个人非要问服务员要两瓣大蒜,因为牛排是五分熟,他要大蒜杀一杀细菌。
但如果换一种课型就不同了。去年王宁宁老师讲过一堂公开课,叫《万水千山总是情》,这节课还获了省里的大奖。同样是诗歌,同样是非常完美的情境创设,但是在后三分之一的时间里,王宁宁老师用了两道典型的高考诗歌鉴赏题,使整堂课既完整又充实。同样是讲诗歌,为什么在这堂课里的反馈看上去就那么自然,而且必须要有呢?因为这堂课是高三的诗歌鉴赏意境类题目复习课,授课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明确意境类题目的答题方法。有如此明确的学习任务,就不能允许学生只是单纯的欣赏和感悟,因此,在讲解完方法之后进行当堂训练就是非常合理而必要的了。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刻地领悟何为意境,王宁宁老师在问题切入部分用了让我们语文组至今都一脸蒙圈的视频,因为技术太高超了,我们都不会。
刚刚说的是新授课和复习课的课堂反馈的差异,下面再说一下不同类型的文本的课堂反馈的差异。于鹏老师在上学期的公开课讲的是《管仲列传》,因为是在北校区讲的,所以在座的很多老师都没有听过。《管仲列传》是一篇仅有500字的文言文。语文老师都知道,文言文教学的重点之一就是文言知识,而难点之一就是文和言的比例调和。于鹏老师的这节课,在让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对课文内容、结构、人物性格和思想价值等文的方面进行了细致分析,同时,在对文言知识点进行梳理总结后,用09年天津高考文言文翻译作为课堂反馈练习,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了检验,因此整堂课不仅做到了文言并举,而且课堂反馈也非常自然顺畅。再加上于鹏老师那飘逸俊朗的板书和文人风度,学生不仅感受到了《史记》的魅力,也学会了文言文翻译的技巧。
那么问题来了,难道类似于诗歌新授课这样的课型就不需要进行课堂反馈了吗?当然不是,如果这样理解,就等于将课堂反馈理解得太狭隘了。课堂反馈不应该仅仅是当堂检测,这只是有形的课堂反馈。我认为,它还应该有无形的课堂反馈,就是学生在课堂中的一切问答行为。这个思考还不成熟,所以我暂且先起这样一个名字。既然是这样,那么反馈的时机就不再仅仅限制在知识点的讲解完成之后,任何师生之间的互动问答,都是反馈的时机,也都是在进行反馈。我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我们讲解一篇新的课文,初读进行总体把握的时候,很多老师都会让学生分段并概括段落大意,那么有的学生完成得很好,而有的学生要么分错段落,要么概括表述不到位,而这些表现恰恰就暴露出了学生文章看不懂、概括能力欠缺等问题,你能说这种课堂行为就不是课堂反馈吗?这恰恰就是最直观最基础的反馈。所以我认为,反馈不应该有时间节点和形式的局限,而应根据不同学科、不同课型,设计合理的反馈,更应该在完成为保障课堂内容的完整性而设置的预设反馈外,注重课堂中的随机反馈。
以“问题立教问题导学”理念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改革开展至今,我们进行了很多探讨,开展了很多现场教学实践,确实受益匪浅,但是许多问题也在不断实践中显现,唯有不断思索改进,我们的教学改革才是长远的,有效的。
最后我想说的是,这几年我参加了校内校外一些讲课赛,每次准备时都在挖空心思想花样,但是慢慢地我发现,课堂热闹不意味着这堂课就是效果好的课,外行人看热闹,而在内行人眼里也许就是假大空。真正的好课还是要回到知识本身,教材本身。所以,任何教育教学手段都代替不了我们潜心钻研教材,这才是我们的立业之本。
再次感谢年级对我这篇大白话的充分信任。谢谢大家的聆听!
第二篇:问题导学课堂
如何把听的课堂变成说的课堂
唐坊镇中学赵克礼
王立福是坐阵银丰,指导银丰学校实施“学本课堂”的导师,属于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他是这样阐述问题导学的内涵的“走向以问题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的本质应是让学生学会学习,最终学会终身学习和持续发展。从教学内涵上看,课堂教学应从“教”的课堂逐步走向“学”的课堂,这是一个从低级向高级、从不成熟逐步走向成熟的动态发展过程。具体可划分为四个境界:即教师知识讲授课堂——教师导学课堂——问题导学课堂——自我导学课堂。这是遵循教育科学规律的必然,后者没有否定前者,而是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能力发展程度的进化过程。”学本课堂是教方法,“问题导学”课堂的真实意义在于使学生获得问题发现、问题生成、问题解决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意识、合作能力、交往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使他们学会终身学习。
合作学习也好,探究学习也罢,学本课堂当属,都是从学生学习方面着想的。都是为了学生,是以学生为本的。把学生摆在了首位。注重了学法研究,注重了学生研究,注重了学生学习心里的研究,注重了学生接受心理的研究。当今,信息化时代,学生坐在教室里,通过网络了解到的大事、小事或许要多于我们,我们用怎样的眼光审视我们的学生,我们不应再以教师自居了。可以肯定的说,学生在某些方面的知识要高于我们。有时,我们确有向学生请教的必要。教师不一定都是天才,也都不是全才,你又不会诸子百家,无所不晓,三教九流,无所不通。请教他人,请教学生,这本身就是一件乐事。我认为,让学生走上讲台,从语文的诸种能力提升都是一个飞跃。特别是胆识、心理承受能力、交际能力、应变能力的培养,可谓一举多得。这样的事,我们何乐而不为呢?别看一开始学生的战战兢兢,若是一年不到台前去,永远是第一次的战战兢兢。永远不会有台前的落落大方。
第三篇:问题导学法
“问题导学法”教学模式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应用例析 邓州市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 康全召
所谓教学模式,是指按照一定的教育理论、教学原则和教学经验,围绕一定的教学目标而设计的可以操作、可以控制的结构性流程。
一个学校、一个学科究竟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模式?我认为应该从实际出发,根据以下因素探索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第一,教学模式的选择必须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体现现代教育理念;第二,教学模式的选择必须考虑客观条件,如教学设备、班级规模等,脱离客观实际的教学模式都是花架子;第三,教学模式的选择必须做到简便易行,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第四,教学模式的选择必须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我国普通教育现阶段流行的新的教学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江苏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二是山东省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教学模式(或“10+35”)教学模式;三是河南省西峡县的“三疑三探”教学模式;四是江苏省溧水县东庐中学的以“讲学稿”为载体的“教学合一”教学模式。
“问题导学法”教学模式,是借鉴当前全国流行的教学模式,结合思想政治学科的特点和教学实际,吸收、借鉴、改造、创新而提出的。与当前全国流行的几种教学模式相比,具有自己明显的优势,经过两年多的实践,深受师生欢迎,现作一简单介绍分析,供大家参考。
一、“问题导学法”教学模式的提出动因
“问题导学法”教学模式的提出,源于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源于解决课堂教学的现状与课堂效益提高需求之间的矛盾的需要。第二,源于消除传统教学理念与新课程教学理念之间巨大反差的需要。第三,源于帮助教师解决由传统教学模式向现代教学模式转变之困的需要。第四,源于帮助教师解决先进教学模式与自己课堂教学实际结合的需要。
由老课程到新课程的转变,教师有诸多不适应。首先是对新教材的编写思路不适应。过去的教材编写一般采用的是演绎法,即先理论,后实践;新课程教材的编写一般采用的是归纳法,即由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其次,对教学方法和思路变化的要求不适应。旧课程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是理解、运用,教师教学只要能把问题讲清、讲透即可;新课程强调学生自主探究,教材知识要通过探究达到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会运用。再次,对教材知识的内涵要求不适应。只注意外延,不注意挖掘内涵。
“问题导学法”教学模式的提出,就是针对上述问题,着眼于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科学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正确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实现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而提出的。
二、“问题导学法”教学模式的课堂理念:
“问题导学法”教学模式的课堂理念,直接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探究为主线”,体现和突出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具体表现为:
第一,课堂教学坚持由问题开始,以问题结束,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问题导学法”教学模式的课堂活动,始终围绕问题而进行,由问题开始,以问题结束。整个教学过程可以概括为: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生成问题。
“问题”是什么?“问题”就是教学目标,是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课堂教学由问题开始,以问题结束,具体就是做到:第一,课堂开始,教师以问题的形式呈现教学目标,引导学生预习探究;第二,组织学生展示预习成果,进行合作探究;第三,教师在认真听取学生意见的基础上,提出新的更深层次的问题,拓展学生视野和思路。第二,坚持以问题为核心、以探究为主线、以引导为桥梁,使学生在探究中掌握知识,在探究中提高能力。
提出问题是教学过程的开端,但不是课堂教学的目的。“问题导学法”教学模式是以问题为核心,以探究为主线,通过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探究;交流质疑,合作探究;师生互动,共同探究”,实现教学目标,锻炼思维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在“问题导学法”教学模式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任务不是“教”,而是“导”,是“引”。
很显然,在问题导学法教学模式下,所有问题的答案不是通过看书找到的,也不是通过教师的讲解知道的,而是通过探究得到的。不通过探究,就不能真正地理解知识;不通过探究,就无法正确地把握知识;不通过探究,就不能自主地运用知识。
三、“问题导学法”教学模式的课堂结构
“问题导学法”教学模式下的课堂教学结构可以简单地概括为:“问题导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总结生成。”
如果按模块划分,该教学模式的课堂结构可以划分为四个模块:
⑴预习思考,自主探究。学生根据老师提出的预习思考题看书思考,尝试独自解决问题。时间不低于15分钟。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任务是观察学生的预习状态,适时引导。⑵师生联动,合作探究。这是自我探究后的探究,方法是教师通过提问或学生发问,师生合作共同解决第一阶段没有解决的问题。这一阶段,教师的任务仍然是“导”,要用恰当的方法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得出结论,而不是一讲了之。
⑶引导总结,知识生成。此阶段相当于我们平时所说的课堂小结,但不是要教师给出结论性的语言,更不是像过去那样由教师不痛不痒地进行知识罗列式的总结,而是要通过总结引导学生得出科学的结论。
⑷科学训练,巩固提高。此阶段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量,二是质。题不在多,而在于我们所训练的习题是否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本节课所讲的道理,在于是否有助于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及解题技巧。
四、“问题导学法”教学模式的操作技巧 ⒈“问题导学法”教学模式下的备课:
“问题导学法”教学模式下的备课任务,简单地说概括为四个字:教啥、咋教。具体地说应着重完成以下几个任务:
第一,如何将教学目标转化为问题,以利于学生探究。需要说明的是,我们提出的问题应该是深层次的、具有思考性的,否则就失去了它的意义,就对学生理解教材内容没有作用。第二,考虑在课堂各个阶段可能出现的情况以及对策,简言之,就是考虑不同阶段的引导性语言及技巧。
第三,考虑如何在课堂教学的不同阶段正确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第四,寻找有利于学生理解教材知识的生活实例。⒉ “问题导学法”教学模式下的问题设置:
第一,问题的设置要紧扣教学目标。(将教学目标转化为问题)第二,问题的提出要恰到好处。(时间、地方、方式)
第三,问题应具有思考性(深度)、可探究性(适合学生和教材)。⒊“问题导学法”教学模式下的课堂教学要求:
第一,“问题导学法”教学模式下的课堂教学应遵循一个基本的程序,那就是“预习思考,自主探究——展示交流,合作探究——共同总结,知识生成——科学训练,巩固提高。” 第二,坚持科学引导,学生为主。“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这种课堂教学模式中得到充分体现。在课堂教学开始,教师明确地告诉学生预习目标,引导学生看书预习;在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探究阶段,教师也应根据自己的准备和学生的反应,随时给以启示性的语言,以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和解决问题;在交流质疑,合作探究阶段,教师应对学生的回答及时给予点拨评价;知识的生成,也应该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觉完成的。⒋“问题导学法”教学模式下的课堂训练要求:
“问题导学法”教学模式下的课堂训练,应着眼于实现两个目标:第一,巩固课堂学习成果;第二,启迪学生思维。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主张课堂训练应以主观性习题为主,并且要严格控制数量。
五、“问题导学法”教学模式的优势分析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验和总结,我们认为“问题导学法”教学模式对于提高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效益,具有独特的作用。其优势可以概括为:目标明确,精力集中;自主合作,探究生成;结构紧凑,简便易行。具体表现为:
⒈问题导入,目标明确,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问题导入的实质是把教学目标问题化,让学生带着问题研读教材,初步完成教学目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选用恰当的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或根据已有知识探究新知识。
⒉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有助于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从时间上看,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占整个课堂的三分之一以上,大部分学习任务是学生在这个阶段通过自主探究完成的。从内容上看,学生所预习探究的问题都是教学的主要问题,这些问题的自主解决,无疑是学生学习能力的体现。
⒊探究解疑,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教学内容。合作探究的方法是学生之间交流探究体会,通过讨论、辩论等途径实现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认真听取学生们的自学感悟,及时肯定其合理的见解,对于学生认识不到位的地方,要用正确的方法引导他们得出正确的认识。此过程的关键是“导”,忌对讽刺学生,忌教师直接给出正确答案。
⒋变被动为主动,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益。“问题导学法”教学模式的最大特点是始终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学习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感悟,学习效益大大提高。总之,“问题导学法”教学模式坚持以问题为核心,以探究为主线,自主探究与合作探究相结合,学生探究与老师引导探究相结合,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参与课堂教学,教学任务在探究中完成,教学目标在探究中实现。与其它教学模式相比,该教学模式结构紧凑,科学合理,简便易行,对现代化教学设备的依赖性较小,易于推广。
第四篇:导业问题
第六届导游职业技能大赛评委提问之
导游业务问题
问题1:旅行社业务主要分为哪三类?
答:国内旅游业务,入境旅游业务,出境旅游业务。
问题2:零包价旅游是一种独特的产品形态,到达目的地后,旅游者可以自由活动,不受旅游团的约束,那么零包价旅游的特点是?
答:旅游者可以享受团体机票的优惠价格;可由旅行社统一代办旅游签证手续。
问题3:一天的旅行结束后,在返程的途中导游需要做哪些工作?
答:回顾当天活动;风光导游;宣布次日活动日程。
问题4:什么是漏接?
答:是指旅游团抵达一站后,无导游人员迎接的现象。
问题5:导游送站应提前到达火车站,接待旅游团队应提前多长时间?
答:应提前60分钟。
问题6:零包价旅游是指?
答:游客必须随团前往和随团离开旅游目的地。
问题7:地陪导游在带领团队前往天池参观途中的主要工作时?
答:重申当天活动主要安排;风光导游,活跃气氛;介绍游览景点。
问题8:酒店服务员告知导游:游客在餐厅酗酒闹事,则导游人员应当?
答:予以规劝,尽力阻止并严肃指明后果。
问题9:第一天午餐后旅游者要求单独外出购物,导游应当?
答:予以协助,安排出租车;为旅游者写好便条。
问题10:发生火灾时,导游人员正确的处理方法是什么?
答:立即报警,通知领队和旅游者;配合工作人员疏散旅游者或自救。
问题11:导游人员必须掌握的知识包括哪些方面?
答:语言和史地文化知识;政治、经济、社会知识;心理学和美学知识;政策法规知识。
问题12:地陪导游应当在旅游团抵达前几天落实旅游团队接待事宜?
答:旅游团队抵达前一天。
第五篇:早教问题
1、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将人的智力划为八种,八项智能是哪些?(1)人际智能;(2)语言智能;(3)音乐智能;(4)内省智能;(5)数理逻辑;(6)智能空间智能;(7)肢体运动智能;(8)自然智能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教育的4个目标——让孩子学会什么?(1)学会生活;(2)学会学习(3)学会创造;(4)学会交往
3、早教教师的特质有哪些?(1)爱心;(2)耐心;(3)细心;(4)责任心;(5)热情
4、我国把人从出生到成人之间的发展过程分为哪几个阶段?(1)新生儿期;(2)婴幼儿期;(3)学龄前期;(4)学龄期;(5)少年期;(6)青年期
5、婴幼儿教育的三大误区是什么?(1)把早期教育等同于智力开发;(2)用成人标准来要求;(3)过早进行专业训练。
6、婴幼儿鼻出血时应如何处理?
头部的位置应该是,低头用手指捏住鼻翼两侧,较适宜的时间为4~8min。
7、什么是亲子园?
亲子园是一种以亲缘关系和感情为纽带及主要维系基础,研究亲子关系,为婴幼儿身心健康、自主发展提供指导与服务的社会教养机构。它是03教育的主要组织形式和任务承担者,由家庭成员陪同03孩子一起定期接受、参与集体教育活动的专业机构。8、0—3岁的孩子这么小能学到什么呢?
0—3岁是婴幼儿脑部开发的黄金期,出生时婴儿的脑成熟占成人的25%,生命的头三年就会长到成人的80%,3岁左右恼就开始成熟了,所以婴幼儿应该0岁开始教育。
9、孩子很合群,跟小伙伴玩的很好,很聪明,会念许多古诗、儿歌,会讲故事,会识字、绘画,还有必要上亲子园吗?
情绪情感与人际关系的发展水平比认知能力更重要,将决定一个人发展的可能性,决定了一个人事业的成功与家庭的幸福。现实中许多孩子的发展表现说明,凡是小时候过多强调念古诗、认字等能力,往往容易在情绪情感方面的发展有缺陷,最终反而制约了发展的可能性。
10、根据蒙特梭利对婴幼儿敏感期的观察与研究,可以归纳出哪九种?(1)语言敏感期0至6岁;(2)秩序敏感期2至4岁;(3)感官敏感期0至6岁;(4)对细微事物感兴趣的敏感期1.5至4岁;(5)动作敏感期0至6岁;(6)社会规范敏感期2.5至6岁;(7)书写敏感期3.5至4.5岁;(8)阅读敏感期4.5至5.5岁;(9)文化敏感期6至9岁
11、幼儿为何会说谎?
在3岁以下的幼儿中是一种极为常见的现象。专家指出,幼儿一般要到3或4岁,才能逐渐将现实和幻想区别开来。也就是说,这个年龄之前的孩子基本上不可能分辨出自己是在说谎还是在说实话。
12、怎样成为有创造力的父母呢?
只要保持积极用心的态度,以及宽厚仁爱的心就够了。
13、如何选择合适的幼儿园?
(1)选择离家近的幼儿园,便于接送和与老师沟通。(2)安全、卫生,配套齐全。幼儿园的安全设施是否完善、安全措施是否真正落实。(3)园风和教育理念。选择尊重儿童,遵循儿童发展特点,重视儿童全面健康和谐发展的幼儿园。
14、为什么孩子写字或画画总是歪歪扭扭?
孩子写字歪歪扭扭,不是由于他们不认真,而是因为他们的小肌肉还没有发展好,无法准确地完成精细动作。家长要让孩子多做手工、剪纸等活动,以促进他们小肌肉的发展,提高他们动作的准确性。
15、为什么有的孩子经常自言自语?
“独自言语期”是孩子语言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孩子通过自言自语可以练习发音的准确性,也能促进其准确运用语言的能力。另外,儿童的内部言语还没有形成,因此,他需要借助出声言语来帮助自己进行思维。随着儿童语言能力和思维水平的提高,自言自语的现象就会自然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