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大合唱听后感[模版]

时间:2019-05-14 15:45: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黄河大合唱听后感[模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黄河大合唱听后感[模版]》。

第一篇:黄河大合唱听后感[模版]

黄河大合唱听后感

《黄河大合唱》是我国著名音乐家冼星海的作品。它诞生于抗战时期,在当时起了非常大的反映,就如同一篇好的文学作品能振奋人心一样,《黄河大合唱》以其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唤醒了千千万万人民的灵魂,它鼓励着人们团结起来,一同消灭日本鬼子,重建我们美好的家园。

《黄河大合唱》共有八章。其中我最喜欢《河边对唱曲》和《保卫黄河》。

小学的时候,就学唱过《河边对唱曲》,至今还能哼唱出几句。如今又完整地听了一遍,仿佛感触更加深了。这首歌采取了对唱、齐唱等多种方法形象地表现出了两位普通老乡坚决的抗战决心。让我深刻的感受到什么叫做“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保卫黄河》首先它的词写得就很好,特别是后面的“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把一种要紧急抗战的迫切状态完全表现出来了。其次它的音乐也很有特色,让任何一个昏昏欲睡的人听了都会立刻精神提高八度。而且这种音乐还充分模拟了黄河水流湍急的特点。如果说光看歌词能给我一副黄河奔流图的话,那么听了歌曲之后,我就仿佛是站在险峻的黄河岸边,亲眼目睹黄河万马奔腾的景象和倾听那震耳欲聋的水浪声!当时,我心中就有一种冲动,真希望我早点出生,帮着一同打小日本,一种爱国情绪油然而生。我想当时饱受苦难的人民听到这首曲子后感受一定更加深刻吧!

《黄河大合唱》是成功的,因为它表达了人民的心声,他唤醒了人民的灵魂,激起了人民的斗志!生活在现代的我们常常这样认为:过去的老歌都不好听了,都那么土,现在是什么年代了,流行歌曲才是主流。但我想《黄河大合唱》是始终不会落伍的。因为它所表现的那种精神是无论在哪个年代都应该有的!尤其是我们这些肩负着建设祖国重任的青年人更应该具备。所以,朋友,倘若你现在正在每天浪费时间、碌碌无为,倘若你已忘记如何做一个龙的传人的话,那么就去听听《黄河大合唱》吧!相信从中你会重新找回龙的尊严!听了《黄河大合唱》,我觉得每一个华夏儿女都会心潮澎湃,热血沸腾!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国人民不屈不挠永远压不跨打不倒的象征。重听《黄河大合唱》,更感受到了中华民族在困境中怒吼的力量。我不由得联想到中华民族精神。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灿烂文明的国家,我们伟大的民族是一个不屈不挠、历经磨难而自强不息的民族。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不甘忍受耻辱,前赴后继,用血肉长城驱逐了侵略者,谱写了一曲曲悲壮的战歌。今天,热爱祖国、报效祖国,把祖国建设得繁荣富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每个中国人的崇高理想,是爱国主义的本质所在。中华民族精神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社会发展时期、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具体内容。在我国历史上,中华民族精神从来就是动员和激励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每一个真正的炎黄子孙所应有的骨气和胆识,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

那个时代的人们啊,你们是黄河,是不朽的黄河曲。

钢琴协奏曲<<黄河>>,用雄壮,用呐喊,用号召,来震撼每个有血有肉的中国人,来歌颂每个刚强不屈的华夏儿女.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因为她有着伟大的人民.这是高昂。

这是沉厚。

这是凄婉。

这是悲壮。

当我听了《黄河大合唱》之后的心情,是气势磅礴,是阵阵荡耳,是心境复杂的。很多人知道冼星海,却忽略了《黄河大合唱》的词作者——光未然。他生时如黄河奔流,波涛汹涌,九曲连环;死时如雪山崩颓,烟飘云散,一了百了。他用自己的整个生命与激情谱写了这曲感人肺腑的乐章,诗一般的语言,与激昂的旋律完美地交融在一起,那种和谐与坚定,就像是紧紧团结在一起的中国人民,是勤劳勇敢,是乐观无畏,是坚强伟大,是不可战胜的!

黄河大合唱听后感

我没有到过黄河。过去,在我的印象中,黄河就代表着气势磅礴,波涛汹涌,一泻千里。而自从听了《黄河大合唱》之后,我发现音乐向我显示了黄河的另一面――――它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它象征着我们整个民族的气节,它是我们所有华夏炎黄子孙的精神支柱,它是一种真正属于龙的声音。《黄河大合唱》是我国著名音乐家冼星海的作品。它诞生于抗战时期,在当时起了非常大的反映,就如同一篇好的文学作品能振奋人心一样,《黄河大合唱》以其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唤醒了千千万万人民的灵魂,它鼓励着人们团结起来,一同消灭日本鬼子,重建我们美好的家园。

《保卫黄河》首先它的词写得就很好,特别是后面的“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把一种要紧急抗战的迫切状态完全表现出来了。其次它的音乐也很有特色,让任何一个昏昏欲睡的人听了都会立刻精神提高八度。而且这种音乐还充分模拟了黄河水流湍急的特点。如果说光看歌词能给我一副黄河奔流图的话,那么听了歌曲之后,我就仿佛是站在险峻的黄河岸边,亲眼目睹黄河万马奔腾的景象和倾听那震耳欲聋的水浪声!当时,我心中就有一种冲动,真希望我早点出生,帮着一同打小日本,一种爱国情绪油然而生。我想当时饱受苦难的人民听到这首曲子后感受一定更加深刻吧!

听了《黄河大合唱》,我觉得每一个华夏儿女都会心潮澎湃,热血沸腾!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国人民不屈不挠永远压不跨打不倒的象征。重听《黄河大合唱》,更感受到了中华民族在困境中怒吼的力量。我不由得联想到中华民族精神。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灿烂文明的国家,我们伟大的民族是一个不屈不挠、历经磨难而自强不息的民族。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不甘忍受耻辱,前赴后继,用血肉长城驱逐了侵略者,谱写了一曲曲悲壮的战歌。今天,热爱祖国、报效祖国,把祖国建设得繁荣富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每个中国人的崇高理想,是爱国主义的本质所在。中华民族精神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社会发展时期、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具体内容。在我国历史上,中华民族精神从来就是动员和激励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每一个真正的炎黄子孙所应有的骨气和胆识,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

那个时代的人们啊,你们是黄河,是不朽的黄河曲。创作背景:

冼星海回国痛感民族危亡的深重,深知民众的苦痛。在民族危亡的严重关头,他站在民族斗争的前例。他确信中国******才是中华民族的中流砥柱,他加入了中国******。为了民族解放,“为抗战发出怒吼”,他纵笔谱写歌曲。1939年他去看望病床上的青年诗人光未然,听其朗诵《黄河吟》听其讲述黄河呼啸奔腾的壮丽景象遂荡其共鸣,乐思如潮。创作一星期,半月之内又完成了该作品八个乐章及伴奏音乐的全部乐谱。写就了这一时代的中华民族的音乐史诗。当我听了《黄河大合唱》之后的心情,是气势磅礡,是阵阵荡耳,是心境复杂的。

很多人纪念冼星海,却忽略了《黄河大合唱》的词作者——光未然,他生时如黄河奔流,波涛汹涌,九曲连环;死时如雪山崩颓,烟飘云散,一了百了。他用自己的生命和激情谱写了这首感人肺腑的雄伟乐章,同样是值得让人崇敬的。诗一般的语言,与激昂的旋律的结合,就像是团结在一起的中国人民,是坚强的,是无畏的,是伟大的,是不可战胜的!

世界本身就是一首美妙的旋律,科学家发现,根据光谱的长短分出音阶,演奏起来很美妙。人为万物之录,可以将自然之声化为旋律并借助乐器演奏出来,用以表达自己的情感。乐器演奏是件技术活,不是人人都能熟练运用,为了更加方便的表情达意,人们将语言加进旋律里,这样就可随时浅唱低吟。人类早起的音乐的功能比较简单,就是表达人们的爱恨情仇喜怒哀乐离愁别绪,到了后来,统治者们发现音乐有鼓舞人心教化民风歌功颂德之功效,于是借助于歌词,开始对音乐进行控制的历程。孔子听说周朝大夫苌弘精通音乐,就去拜访他,孔子说:“韶乐与武乐都很高雅,二者的区别在哪儿?”,苌弘说:“韶乐乃虞舜太平和谐之乐,曲调宏盛优雅,韶乐侧重于安泰祥合,礼仪教化,武乐乃武王伐纣时的音乐,音韵壮阔豪放,武乐侧重于大乱大治,述功正名,这正是二者的区别”,孔子听后说:“如此看来,武乐尽美而不尽善,韶乐则尽善尽美啊!”。从孔子与苌弘的对话来看,音乐在虞舜时期,人们有感于安泰祥和的社会风气有感而作韶,礼仪教化在其次,到了商朝未年,音乐被统治者赋予了新的功能,开始为政治服务起来,武乐就是武王伐纣时的乐曲,目的是激励士气。到了周代,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出现了,它是西周初叶至春秋中叶的诗歌集,既有民间自发传唱的风、也有朝廷官吏为献谀所作的雅以及王候祭祀或重大的典礼时所演奏的颂。那时民间与庙堂之间界限分明,雅、颂之类的的作品基本上为统治者所有,加上传播手段的落后,统治者并未将雅颂之类的赞歌让民间传唱,这就形成了官唱官的,民唱民的局面,只要不太离谱,谁也不管谁,因此诗经中民间传唱的风有一百六十多篇,雅和颂加起来不过一百四五十篇。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音乐与政治正式联姻,齐桓公在归国途中,管仲为了让桓公尽快脱离险境,编了一首振奋人心的曲子,让士兵传唱,士兵唱后精神大振,撒脚如飞,效果明显。到了楚汉相争时期,汉军采用张良的计策,让汉兵在夜里大唱楚歌,项羽率领的楚兵一听,以为楚地已被汉军占领,歌曲又勾起楚兵的思乡之情,因此军心涣散不战而溃,项羽被逼自杀。法国皇帝拿破仑善于利用音乐鼓舞士气,士兵们唱着歌曲投入战斗,效果很好,希特勒也是利用音乐的高手,在他主政德国时期,令人创作了许多歌曲鼓舞士气,士兵们甚至唱着歌曲来屠杀犹太人,列宁斯大林主政时的苏联在利用歌曲为其服务更是登峰造极,不少歌曲传入我国,上点年纪的人对于那些歌曲并不陌生。

延安时期,毛泽东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文艺为政治服务,从此革命歌曲开始大规模传唱,在与国民党政府对决中显出强大的威力。建国后更是大唱特唱革命歌曲,就是所谓的红歌,红歌一起,民歌渐亡。这些红歌原创的不多,大多是利用民歌的曲子,用新歌词一填就成,比如《东方红太阳升》就来晋西北民歌《芝麻油》填词改编而成。又比如《山丹丹花开红艳艳》,就取自陕北民歌《信天游》与陇东民歌《十八姐担水》等。正因为这些歌曲的调子来自民间,因此传唱很广,相反,那些真正原创的革命歌曲真正为人所熟知的并不多,最近重庆选定人人必唱的36首红歌,笔者绝大部分没听过没见过。

自从音乐为政治服务后,民间音乐就绝了迹,艺术工作者为了为政治服务,创作了许多颂歌,也有一些艺术家深入乡村发崛民歌,只要发现好听一点的歌,立刻填词,重新为政治服务去了。建国后前三十年,不允许群众唱其它歌曲,因此民间的创作力日渐枯竭,真正的民歌也绝了迹。将民间流传的曲子变为红歌后效果怎样,从前三十年大唱红歌时的颠狂看,简直是一出戏剧,唱的是喜剧,结果却以悲剧而告终。

国以民为本,歌为民所创,当服务于民,民是活生生的人,他们在人世界生活,并没有那么多的豪情去歌东颂西,相反,生活的磨难为他们平添许多爱恨情仇离愁别恨,他们需要用轻松优美的歌曲去舒发自己的感情,有时喜,有时悲,有时豪迈,有时消沉,很自然很情趣,将音乐与教化结合到一块的历代统治者为了自己的统治,强行抹杀百姓们情感的自然流露,用音乐将百姓的心思集中在他们设定的目标上,本身就是一种不人道的行为。这在古代弱肉强食时代尚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在民主民权民生自由成为世界主流的今天,用歌曲来控制人们的思想就是一种可耻的行为。谁有权决定某歌为红为白为黄为绿?如果你自己决定了歌曲的颜色,那是你的自由,但强迫别人认同并与你作同样的选择,那就侵犯了别人的权利。说白了,就是有些人看不得百姓的幸福,希望将百姓的一切掌握在自己手中的专制心理在作怪。科学家指出,颜色对人的心情也有很大的影响,红色让人兴奋,蓝色让人平静,灰色让人气丧等,按照某些人的想法,是不是连百姓穿什么样的衣服爱什么样的颜色也要控制起来?

世界是多样的,人的追求也是多样的,味分五味,色分五色,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只要人家不犯法,你管人家唱什么歌喜什么色,何况什么歌曲什么颜色对自己有利,人家心知肚明,都是成年人了,用不着别人指挥。用诸多手段将别人统一起来按自己的想法行事,从来灾多福少,几千年来我们老祖宗们千方百计来统一思想统一行动,取得了什么效果?修了长城,开了运河,征了异邦,建了陵墓,改了无数次朝,建了无数次代,亡了无数次国,杀了无数些人,究竟取得了什么辉煌成果,为什么一直念念不忘集中而不让人们自己作自己的主呢?

放眼世界,我们的观念已经落后了许多,如果我们还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瞎折腾,晚清时的闭关锁国观念落后被动挨打的局面已经不远了!

第二篇:《黄河大合唱》听后感

《黄河大合唱》听后感

《黄河大合唱》堪称我们伟大中华民族的千古绝唱。她的深沉、悲壮、激昂、宏伟、雄浑,达到了思想性、艺术性、民族性的完美结合,是中华民族的最强音,是从我们民族的灵魂中迸发出的心声,是一座难以逾越的音乐高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我们永远感谢冼星海,他是我们民族的骄傲。黄河大合唱是我们民族的音乐丰碑,毛主席为冼星海所作的评价恰如其份,作为民族英雄,毛主席最能理解黄河大合唱的真正意义和内涵。听黄河大合唱,我的心灵受到洗礼,心灵感受到强烈的震撼。

《序曲》概括地对全曲进行了极富特点的描绘.音乐刻画了人民的意志和力量,象征着崇高伟大的民族精神:几个主题经过发展后交织征一起,形成了序曲的高潮。

《黄河船夫曲》采用了劳动号子的体裁形式,展现了乌云满天.惊涛拍岸,船夫与暴风雨奋力拼搏的生动形象.表现了华夏子孙吃苦耐劳和一定能到达胜利彼岸的优秀品质。九曲黄河上船大粗矿的号子以领唱、合唱的形式塑造出来,具有强烈的生活气息和艺术感染力。作为大合唱的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给我们展示了这一可歌可泣的史诗的第一幕。

男高音独唱《黄河颂》是一首以黄河象征祖国的热情颂歌,充满了搏大、豪放的情怀。第一部分以平稳的节奏、宽广的气息歌唱了黄河的雄姿。第二部分以热情、奔放的旋律赞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化,热情激昂地颂扬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

配乐诗朗诵《黄河之水天上来》之后,是民谣风格的抒情叙事曲《黄水谣》,朴素的音调优美而又平易动人:第一部分描写了奔流不息的黄河之水和中华儿女美好安宁的和平生活。第二部分主题深沉、痛苦,描写了日寇侵略后妻离子散天各一方的悲惨情景。音乐在低沉的情绪中结束,使人久久难忘。

《河边对口曲》如民间小曲般亲切而富于乡土气息,通过叙事般的对唱形式,手法 简练,效果甚佳,描摹了国土沦丧后日寇铁 蹄下人民的悲惨遭遇。

《黄河怨》以低沉凄惨、悲痛欲绝的音调,哭诉了一个遭受日寇蹂躏、失去丈夫孩子、留下“把血债清算”的遗愿而投入滚滚黄河怀抱的妇女的深仇大恨。齐唱、轮唱《保卫黄河》表现了游击健儿的英勇气概,是一有人民战争壮阔场面的战斗进行曲。“龙格龙格龙格龙”的衬词此起彼伏,波澜壮阔的宏伟场面和乐观主义的民族精神跃然眼前。

混声合唱《怒吼吧,黄河》是整部大合唱的终曲,也是全曲的高潮。前面出现过的几个重要基本主题得到了综合的展现,愤怒的情绪、战斗的号角、坚定的节奏、丰满的合唱以宏伟的气势使音乐达到了最高潮,作品在乐队全奏和八声部合唱气吞山河的的澎湃波涛中结束。

<<黄河大合唱>>,用雄壮,用呐喊,用号召震撼了我,歌颂刚强不屈的华夏儿女.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因为她有着伟大的人民.这是高昂,这是沉厚,这是凄婉,这是悲壮。听《黄河大合唱》的心情,是气势磅礴,是阵阵荡耳,是心境复杂的。很多人知道《黄河大合唱》。它如黄河奔流,波涛汹涌,九曲连环;如雪山崩颓,烟飘云散,一了百了。它用自己的整个生命与激情谱写了这曲感人肺腑的乐章,诗一般的语言,与激昂的旋律完美地交融在一起,那种和谐与坚定,就像是紧紧团结在一起的中国人民,是勤劳勇敢,是乐观无畏,是坚强伟大,是不可战胜的!

《黄河大合唱》以高昂的节奏歌唱了黄河的博大雄姿,以热情奔放的旋律赞美了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以热情激昂的歌词颂扬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它始终激励着中华儿女的爱国热情!《黄河大合唱》深深感染着我。要知道,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无数革命先烈用生命换来的。我们的革命先辈忧国忧民,前赴后继,不惜流血牺牲,用生命谱写了一曲曲悲壮的战歌。今天,建设祖国,实现中华民族的大国崛起,是每个中国人的共同心愿,也是我们青少年一代义不容辞的责任。

《黄河大合唱》是成功的,因为它表达了人民的心声,他唤醒了人民的灵魂,激起了人民的斗志!生活在现代的我们常常这样认为:过去的老歌都不好听了,都那么土,现在是什么年代了,流行歌曲才是主流。但我想《黄河大合唱》是始终不会落伍的。因为它所表现的那种精神是无论在哪个年代都应该有的!尤其是我们这些肩负着建设祖国重任的青年人更应该具备。所以,朋友,倘若你现在正在每天浪费时间、碌碌无为,倘若你已忘记如何做一个龙的传人的话,那么就去听听《黄河大合唱》吧!相信从中你会重新找回龙的尊严。我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要牢记祖国惨痛的抗战历史,不忘国耻,热爱祖国,珍惜和平年代的幸福生活,从我做起,努力学习,不断进取,报效祖国,气势磅礴,引人入胜的《黄河大合唱》,清浊之音,千古绝唱!

第三篇:《黄河大合唱》听后感(范文)

《黄河大合唱》听后感

听了《黄河大合唱》这首歌,我的心情特别激动。这首歌就好像给我壮了胆一样。

风在吼,马在叫,声音是多么雄伟,就像中国人坚强不屈,勇往直前,不怕任何困难。

听完了这首歌,我想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英雄是多么了不起,他们为我们中国人民光荣牺牲,用他们自己珍贵的生命换来了我们的和平。是中国人民不屈不饶永远压不垮打不倒的象征。人们为了击倒敌人,用血肉长城驱逐了侵略者,今天我们中国终于太平了,人们把祖国建设得繁荣富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一件今人高兴的事。

这首歌是多么雄伟,多么高昂,多么沉厚,多么悲壮。再次听这首歌,我的心情是气势磅礴,是阵阵荡耳,许多人都知道洗星海,却忽略了光未然,这是光未然在受伤时候作的一首诗,这首诗给人壮胆,那种和谐与坚定就像紧紧团结在一起的中国人民,是勤劳勇敢,是乐观无畏,是坚强伟大是不可战胜的。

陶佳敏

2011-12-18

第四篇:黄河大合唱听后感

声乐艺术欣赏

《黄河大合唱》乐评

推荐《黄河大合唱》这首乐曲,这是一首我百听不厌的乐曲,虽然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老革命歌曲,但每每听到它都能让我为之振奋,心潮澎湃,热血沸腾。那种雄壮那种激昂那种气势磅礴都让让我深深的感受到那种在困境中怒吼的中华民族的力量,让我为它折服,激励我在人生道路上前进,它是永远的不会过时的,它所表现的那种精神是无论在哪个年代都应该有的,尤其是我们这些肩负着建设祖国重任的青年一代人更应该具备,它是一曲值得中华儿女永久传唱的精神之歌。

《黄河大合唱》,完全称得上我们伟大中华民族的千古绝唱,它的深沉、悲壮、激昂、宏伟、雄浑,达到了思想性、艺术性、民族性的完美结合,是中华民族的最强音,是从我们民族的灵魂中迸发出的心声,是一座难以逾越的音乐高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作者冼星海用音乐表现了那个时代中华民族的苦难、挣扎和奋斗,对自由幸福的追求和最终取得抗战胜利的信心,他用音乐来荡涤灵魂、摧醒良知,为民族而奋斗,只要作为中华儿女一员听后便能理解黄河大合唱的真正意义和内涵。

《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1939年创作的,它气势磅礴,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全曲包括序曲和8个乐章,并由配乐诗朗诵和乐队演奏将各乐平连成一个整体。各个乐章从内容到音乐形象又具打相对的独立性,乐章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作品以抗日和爱国两个主题为中心。从深厚的情感和感人的艺术形象上一步步展开,直至宏伟的终曲,激荡的感情浪潮发展到了最高点。管弦乐队演奏的《序曲》概括地对全曲进行了极富特点的描绘.乐队效果色彩浓郁。音乐刻画了人民的意志和力量,象征着崇高伟大的民族精神:几个主题经过发展后交织征一起,形成了序曲的高潮。《黄河船夫曲》采用了劳动号子的体裁形式,展现了乌云满天.惊涛拍岸,船夫与暴风雨奋力拼搏的生动形象.表现了华夏子孙吃苦耐劳和一定能到达胜利彼岸的优秀品质。九曲黄河上船大粗矿的号子以领唱、合唱的形式塑造出来,具有强烈的生活气息和艺术感染力。作为大合唱的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给我们展示了这一可歌可泣的史诗的第一幕。男中音独唱《黄河颂》是一首以黄河象征祖国的热情颂歌,充满了搏大、豪放的情怀。第一部分以平稳的节奏、宽广的气息歌唱了黄河的雄姿。第二部分以热情、奔放的旋律赞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化,热情激昂地颂扬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配乐诗朗诵《黄河之水天上来》之后,是民谣风格的抒情叙事曲《黄水谣》,朴素的音调优美而又平易动人:第一部分描写了奔流不息的黄河之水和中华儿女美好安宁的和平生活。第二部分主题深沉、痛苦,描写了日寇侵略后妻离子散

声乐艺术欣赏

们这一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这首歌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它的精湛技巧,都可称为我国音乐作品中当之无愧的楷模,是我国音乐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引为自豪的艺术明珠。它就如同一篇好的文学作品能振奋人心一样,它以其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唤醒了人民的灵魂,它鼓励着人们团结起来,一同消灭日本鬼子,重建我们美好的家园。其次它的音乐也很有特色,让任何一个昏昏欲睡的人听了都会立刻精神提高八度。而且这种音乐还充分模拟了黄河水流湍急的特点,如果说光看歌词能给我一副黄河奔流图的话,听歌曲,我就仿佛是站在险峻的黄河岸边,亲眼目睹黄河万马奔腾的景象和倾听那震耳欲聋的水浪声,融入那汹涌澎湃的名族激昂情绪之中。

《黄河大合唱》是成功的,因为它表达了人民的心声,他唤醒了人民的灵魂,激起了人民的斗志!生活在现代的我们常常这样认为:过去的老歌都不好听了,都那么土,现在是什么年代了,流行歌曲才是主流,但我想《黄河大合唱》是始终不会落伍的。所以,朋友,倘若你现在正在每天浪费时间、碌碌无为,倘若你已忘记如何做一个龙的传人的话,那么我建议你去听听《黄河大合唱》吧,相信你会从中感受到中华民族不屈的斗志与勇于拼搏的忘我精神,更会重新找回龙的尊严。我作为一名21世纪的大学生,要牢记祖国惨痛的抗战历史,不忘国耻,热爱祖国,珍惜和平年代的幸福生活,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努力学习,不断进取,建设国防,报效祖国。

第五篇:黄河大合唱 讲稿

冼星海与黄河大合唱

第二讲 导入:上课之前请大家欣赏一段音乐。→提问:这首作品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吧!有谁能说出它的名字?这是《黄河大合唱》其中的一个乐章《保卫黄河》。我们今天所要赏析的就是冼星海创作的《黄河大合唱》这部作品。提问:我想请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声乐演唱有哪些形式吗?

好的。总的来说,声乐演唱主要有独唱、齐唱、对唱、轮唱、合唱等等形式。今天我们所要赏析的《黄河大合唱》就是一部经典的大型声乐作品。那么,什么是大型的声乐作品呢?

一、了解大型声乐作品、大合唱的概念(展示)

大型声乐作品:是指作品在结构上各自独立,情节上互相有一定联系的多乐章歌曲组成的声乐套曲。包括:弥撒曲、安魂曲、清唱剧、组曲、康塔塔(大合唱)、声乐协奏曲。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西方大合唱的有关知识。

(一)西方大合唱简介

大合唱是一种多乐章的大型声乐套曲,一种音乐体裁,包括独唱、领唱、对唱、齐唱、合唱等,有时还有朗诵,擅长表现重大的历史或现实题材,富于史诗性与戏剧性,通常用管弦乐队伴奏。

西方大合唱简介:欧洲的大合唱自十七世纪起开始形成,主要有圣乐大合唱、清唱剧(也称神剧)、康塔塔等形式。像亨德尔创作了《弥赛亚》,《桑拾》等32部清唱剧,巴赫写有200多部康塔塔。古典主义时期以来也出现了许多不朽的名作。像莫扎特的“安魂曲”,贝多芬的“庄严弥撒”、勃拉姆斯的“德意志安魂曲”等。贝多芬在他的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中创造性的加入了大合唱的形式,并命名这部交响曲为“合唱交响曲”。下面我们来感受一下(播放《哈利路亚》)

西方合唱音乐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品类繁多。在巴洛克以前,主要是无伴奏合唱教会音乐,如弥撒、安魂曲、圣母悼歌、圣母颂歌、感恩赞、哀歌等,都是在礼拜仪式中用拉丁语演唱的。于此同时,还有世俗体裁或半宗教、半世俗题材的复调合唱曲如克拉苏拉、经文歌、牧歌等,常用母语(法语、意大利语)等或混用拉丁语和母语演唱,有时采用乐器伴奏。

(二)中国大合唱简介 自二十年代以来,立足于民族的土壤,借鉴西方的作曲技巧,我国音乐家开始了中国大合唱的创作历程,其中出现了如赵元任的《海韵》、黄自的《长恨歌》等著名作品。《黄河大合唱》无疑是中国大合唱创作的乃至中国音乐创作的一个高峰。解放后,瞿希贤的《红军根据地大合唱》,肖白、王强、张英民的《幸福河大合唱》,肖华作词及晨耕、生茂、唐诃、遇秋谱曲的《长征组歌》等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黄河大合唱》作为一部“大合唱”。所谓“大合唱”就是“康塔塔”(contata),是欧洲巴罗克时期重要的声乐体裁。“康塔塔”虽然不具有歌剧那么完整的故事情节,但戏剧性还是存在的。《黄河大合唱》作为一部中国的“康塔塔”,也具有这种戏剧性。《黄河大合唱》一共八个乐章,每一章节,都是通过朗诵和乐队为背景串联起来。虽然每个乐章在从表现形式、艺术形象、思想内容都各有侧重或有所不同,但是整个作品贯穿着一个主题思想,这就是“抗日救亡”,同时也歌颂了伟大的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

二、简介作品、作者、及创作背景

《黄河大合唱》是中国近代合唱音乐的一座光辉的里程碑,也是中国近代大型音乐作品的典范。《黄河大合唱》创作于1939年3月,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并于1941年在苏联重新整理加工。

《黄河大合唱》演出后,轰动了整个延安。1939年5月11日,在庆祝鲁迅艺术学校成立一周年的晚会上,毛泽东观看了冼星海亲自指挥的演出,连声称赞。在星海的日记中曾这样写道:“毛主席都跳了起来,很感动地说了几声‘好’。”同年7月,周恩来也观看了《黄河大合唱》的演出,并亲笔给冼星海题词:“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呼声!”郭沫若在《黄河大合唱》的序中写道:“《黄河大合唱》是抗战中所产生的最成功的一个新型歌曲。音节的雄壮而多变化,使原有富于情感的辞句,就像风暴中的浪涛一样,震撼人的心魄。”

《黄河大合唱》的问世,对抗日民族解放斗争起了巨大的鼓舞作用。

作者简介

曲作家

冼星海(1905—1945),人民音乐家,作曲家

曾化名“黄训”,原籍广东番禺,1905年生于澳门贫苦的船工家庭。我们称之为“疍家人”,就是指在船上生活的渔民家庭。他出生前父亲就已去世,靠母亲做佣工和祖父接济生活。他6岁进私塾。祖父病逝后,他失学而随母亲去了新加坡。他于1918年回国,因交不起学费而入了广州的岭南大学基督教青年会所办的义学,参加了学校的管乐队。此时,他已经表现出音乐方面的天赋。冼星海在音乐上可谓大器晚成。1926年入北京艺术专门学校音乐系学小提琴,同时在北京大学图书馆任助理员。1928年秋到上海国立音乐院主修小提琴。他在20岁左右才开始学拉小提琴,被同事们戏谑地称为“宰鸡能手”———拉小提琴像杀鸡一样难听。1929年10月离沪出国,1930年到达巴黎,他刚到巴黎时,也是大部分时间用于解决温饱。他靠在餐馆跑堂、理发店杂役等维持生活,在塞纳河畔梧桐树下几次晕倒,险些被法国警察送进陈尸所。后来,他遇到那里的中国留学生马思聪,并由他引见了法国巴黎歌剧院首席小提琴奥别多菲尔和音乐大师加隆。大师们钦佩他的毅力,破例免去了他每月各200法郎(约合10块银元)的学费。他根据唐朝诗人杜甫著名的诗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而创作的奏鸣曲《风》,排上了巴黎音乐学院新作品演奏会节目单,并在电台播出,从此有了名气。1934年,冼星海考入巴黎音乐学院高级作曲班,学习作曲兼学指挥,师从著名提琴家奥别多菲尔和印象派著名作曲家杜卡斯,写下了早期作品《d小调小提琴奏鸣曲》、《风》等。他是该班几十年来的第一个中国考生,由于衣着不够华丽,险些被法国门警所阻而不得入考场。考试后,主考老师杜卡斯代表全体评委宣布:“我们决定给你荣誉奖,按照学院的传统规定,你可以自己提出物质方面的要求。”冼星海只说了“饭票”两个字,就再也说不出话来了。冼星海在西方求学期间,饱受西方列强对弱小民族的歧视。1935年夏,他谢绝了巴黎音乐学院的挽留,回国投入抗日救亡。回国途经伦敦时,英国海关竟不准他入境,被扣几个小时。回国后,他曾指挥上海工部局的管弦乐队演奏贝多芬《第八交响曲》,可这个乐队从指挥到演奏者却没有一个中国人。冼星海从巴黎音乐学院学成回国成了名人。国民党想利用他写颂歌,惟利是图的商人也重金收买让他写“桃花窝里美人多”之类的商业歌曲,他都不为之所动。他深切体会到民族受压迫的苦难,从而走上追求革命的道路,并以音乐发出了解放的呐喊。1938年冬赴延安,1939年任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在延安时期,冼星海不仅在组织上入了党,艺术创作也达到了崭新的境界。在全延安没有一架钢琴的情况下,他完成了一生中主要作品的大部分创作,而且为党培养出一大批音乐干部。应该说,这也恰恰是他周围革命环境影响的结果。冼星海与聂耳一样,把音乐当成争取大众解放的武器,人民也在歌声中永远记住了他们。1940年因工作需要去苏联。不久苏德战争爆发,未能回国,被迫在阿拉木图定居,1945年10月30日病逝于莫斯科。

他坚持继承和发展聂耳的战斗传统,为人民音乐事业做出巨大贡献。冼星海是中华民族新音乐事业的先锋,一生中创作了200多首大众歌曲,如《救国军歌》、《到敌人后方去》、《游击队歌》、《在太行山上》;《黄河》、《生产》等4部大合唱;2部歌剧(其中一部未完成)、2部交响乐、4部交响组曲、一部交响诗、一部管弦乐狂想曲,以及许多器乐独奏、重奏曲和大量的艺术歌曲,还写了许多音乐方面的论文。

词作家

光未然(1913.11.1—2002.1.28),原名张光年,湖北省光化县人(现老河口市),现代著名诗人,文学评论家,著作颇丰。1927年在家乡参加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20世纪30年代初,在武汉读书,教书,并从事进步的戏剧文学活动。1939年1月率领抗敌演剧第三队由普西抗日游击区赴延安。1940年在重庆从事文艺活动,皖南事变后被迫出走缅甸,团结华侨从事反法西斯的文化活动。1942年回云南,后和李公朴、闻一多从事反帝反蒋的民主运动和诗歌朗诵活动。1945年由于国民党反动政府的迫害,离开昆明,次年由北平进入华北解放区,先后在北方大学艺术学院、华北大学文艺学院主持教学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任《剧本》、《文艺报》的主编,中国作家协会书记,第三、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常务书记。其作品除歌词《黄河大合唱》、《五月的鲜花》等以外,还有《街头剧创作集》、诗集《五月花》、长篇叙事诗《屈原》等等。创作背景

乐曲诞生于抗战最惨烈的那段日子,1938年11月武汉沦陷后,著名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剧三队,从陕西宜川县的壶口附近东渡黄河,转入吕梁山抗日根据地。途中目睹了黄河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聆听了高亢、悠扬的船工号子。在次年1月抵达延安后,写出了《黄河》词作,并在这年的除夕联欢会上朗诵了这部诗篇。冼星海听后非常兴奋,表示要为演剧队创作《黄河大合唱》。在延安一座简陋的土窑里,冼星海抱病连续写作六天,完成了这部具有历史意义的大型声乐作品《黄河大合唱》。之后,在延安陕北公学大礼堂首演,引起巨大反响,很快传遍整个中国。

原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李焕之,回忆当年在延安演出《黄河大合唱》,有这样一段很生动的描述:“在物质条件极缺乏的边区,要组成一个完备的乐队是谈不上的,当时有什么乐器都尽可能地用上,除了三、四把小提琴外,就是二胡、三弦、笛子、六弦琴和打击乐器。没有谱架,就用木板搭起当谱架。没有低音乐器,就自己动手制作。你看那乐队的右角,立着一具新的“武器”,那是用汽油铁桶改造的低音胡琴,它发出了雄浑且带有金属共鸣的声音,歌唱黄河的宏伟气概;你再看在这具新式“武器”的侧面,又是一具新型“武器”,它是一个大号的搪瓷缸子,里面摆了十几二十把吃饭用的勺子。当“黄河船夫曲”的朗诵“那么你听吧!”一完,指挥者的手臂一挥,这具新式打击乐器就发出“哗啦哗啦”之声,与管弦、锣鼓齐鸣,配合着合唱队的“咳哟,划哟!„„”,烘托出万马奔腾之势。

或许在今日重温一下冼星海于一九四三年至四五年间,在苏联所写的“创作札记”中关于创作《黄河大合唱》的经过,对欣赏这部作品会有更深刻的体会:

“这首大合唱在一九三九年三月二十六日写,三月三十一日完成,写于陕北抗日根据地的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时际演剧第三队来延,光未然同志把黄河歌词写好后即交我去谱,写成后由第三队邬析零指挥,四月十三日第一次在延安陕北公学大礼堂演出,其后鲁艺周年纪念晚会在五月十一日和十二日举行了两次表演,均得延安各界的好评。

以后延安遇到有大的晚会,如欢迎周副主席、朱总司令、邓宝珊将军、茅盾、沈志远和蒙古代表及国民政府的调查团、慰劳队、西北摄影团等,都是以《黄河大合唱》为中心。这曲是在鲁迅艺术学院一个小窑洞(鲁艺旧址)里写成的,为着第三队要离延安,我就以五、六天的时间连总谱和合唱写成了。因为各地不论前线和后方都欢迎这个大合唱,所以我老早就有意思把它写成五线谱,用交响乐队伴奏合唱,比较简谱所写的更好些,但因为忙于教务和创作,一时未能执笔。但一九四一年春,我很顺利地把它完成了。这种配器法是欧美和各国都可采用,比较以前的简谱更国际化,但同时这个作品是民族形式和具有进步的技巧。这大合唱在延安演出时曾屡次由我指挥,合唱队由一百起增加到五百,乐队二十余人,多用中国乐器。大礼堂几乎容纳不下,声音远远可以听到。

还在延安的时候,人们就告诉我,重庆和国内各报都有说及《黄河大合唱》是抗战期中新音乐的创举。当我一九四零年夏天在西安办事处时,萧三告诉我,他的老婆在莫斯科看到了英文报报导我和《黄河大合唱》;苏联名记者和摄影师卡尔门先后在“国际文学”和一九四零年莫斯科出版的“旗帜”写了一篇文章,名《在中国的一年》,其中也有关于我和《黄河大合唱》的评论。我当然不会因为这样就满足。尤其是有一天,吴玉章同志当全体鲁艺术学生教员集合时,说及我的努力和《黄河大合唱》得到国际上的嘉许,我听了之后,自问渐愧,因为我历年所想创作的作品,一方面要多产,一方面又要精练,一个《黄河大合唱》的成功在我不算什么,我还要加倍努力,把自己的精力、自己的心血贡献给伟大的中华民族。我渐愧的是自己写得还不够好,还不够民众所要求的量!

因此我又写了第一交响曲《民族解放》和其他作品,但我还要写,要到我最后的呼吸为止。我不曾忘记丹第八十三岁临死前还对我们说,他想写作,仍想完成他关于理查特·瓦格纳的文章!罗曼·罗兰七十三岁的时候仍想学习俄文,因为他发现俄国文学的宝藏。贝多芬临死时说:‘我不过写了几个音符„„’我是什么东西呢?比较他们差得多了,还不更努力么?”

谈《黄河大合唱》的版本

《黄河大合唱》有五个版本。一个是“延安版本”,是冼星海在延安用简谱写的。因为当时延安条件非常艰苦,要组成一个真正的管弦乐队是不可能的。当时只有几把小提琴,剩下的就是二胡、三弦、笛子、吉他、口琴之类的乐器,大多数人都不能识五线谱,所以就用简谱。第二个版本是“苏联版本”、是冼星海在前苏联重新配器的一个版本,在主旋律及声部上也作了一些调整。第三个版本是“上海乐团版本”,就是李焕之1987年根据冼星海的“苏联版本”为上海乐团改编的一个版本。第四个版本是“中央乐团版本”是1975年严良堃等人根据冼星海的延安版本重新配器的版本。这个版本影响最大,传播最广。今天,大家能听到的就是这个版本。第五个版本是钢琴伴奏版本。这个版本是由瞿维来编订的,主要是为演出方便而改编的。

《黄河大合唱》自诞生以来,在历史的风雨中历经磨难和坎坷。这部民族的杰作在大陆和台湾,都曾遭到禁演的厄运。1949年后,台湾禁演了。台湾在1989年的7月7日才允许上演了,但是将“太行山上打游击”一句改为“敌后齐心打游击”,将“新中国”改为了“全中国”。1991年,台湾的一个合唱团来北京与中央乐团同台演出《黄河大合唱》,在中央乐团排练厅排练时,当“黄河奔流向东方”一句一唱出,大家的心里激动极了。这是《黄河大合唱》在两岸隔绝了40多年后,首次有台湾的合唱团来大陆演唱。大家的心又连在一起了。

而在所谓的“文化大革命”中,《黄河大合唱》在大陆也被禁演了。那时,《黄河大合唱》被认为歌词美化了“国统区”,歌颂了王明路线。但是,当年毛主席看演出时大喊了三声好,这一事实又是不可否认的,因此,《黄河大合唱》“出身不好,表现还可以”,有人就提出改词,将“张老三,我问你,你的家乡在哪里?”改成“指导员,我问你,今天有什么好消息?”周总理说,歌词是历史,不要改了,江清说,留曲不留词,这样《黄河大合唱》就被“腰斩”了。当时在舞台上除了几个“样板戏”外没有什么可上演的,于是就有人用《黄河》的曲调创作了钢琴协奏曲《黄河》。

1975年,在冼星海逝世周年之际,冼星海的夫人,在中央音乐学院的钱韵玲同志给中央写信,请求上演《黄河大合唱》,当时正值邓小平同志主持工作,很快就得到了毛主席的批示;“原曲原词演唱黄河”。这样就举行了“冼星海、聂耳作品音乐会”。当时“四人帮”的势力还不许用“纪念”两个字。演出任务交给了中央乐团,于是就产生了“中央乐团演出版”。

这里要谈谈为什么产生这个版本。

星海当年创作时延安的条件很简陋,配器是有什么用什么,口琴、笛子、风琴、二胡、小提琴、大提琴,还有将锅盖拿来当打击乐。这就是《黄河大合唱》的“延安版”。在1945年秋,苏联准备演出这部作品。当时苏联和解放区没有正式的外交渠道,乐谱还是李伯钊同志送到南京军调处后,用宋美龄专机运去的。星海曾因战事而滞留在了哈萨克斯坦,穷困潦倒,当时星海刚刚从哈萨克斯坦辗转来到莫斯科,准备回国。此时他的身体极度虚弱,到了莫斯科就一病不起了,他就是在这种状态下为这次演出作大乐队的管弦乐配器的,事实上他此后不久就去世了。此时,他是很力不从心的,一些配器效果、和声效果他无法作仔细的推敲,因此很不清晰。例如,弦乐的拨弦安排到第七把位,到了贴近琴码的地方了。效果是很不理想的。1949年全国解放鲁艺进城后,由李焕之对“莫斯科版”的配器做了一些修改演出了,这就有了“进城版”,以及后来的“上海版”。这两个版本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善。在五十年代,作曲家汪立三还因为说过“冼星海的《黄河》配器不好”的话而被打成了右派。

从维护这部伟大作品的角度出发,使其能更好地流传,1975年的演出决定对谱面上遗留下来的问题做处理,从根本上改善配器的效果问题。当时成立了一个修改的班子,由我主持。上面规定其成员一定是要从延安过来的,我提出,许多音乐学院的中青年作曲家在配器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并且他们之中有人就是延安的后代,为什么不吸收他们来参加呢?这样就组成了一个有施万春、田丰、盛礼洪等人参加的班子。这个版本较为成熟,参加演出的所有乐手都很高兴。此后这个版本就被广泛使用了。其后众多文艺团体,像中央歌剧院、上海乐团、上海歌剧院、中央广播乐团、新影乐团、广州乐团、天津交响乐团等,在演出中都相继采用了。中央乐团和上海乐团分别用这个版本在海外发行的两张唱片都获得了“金唱片”奖。这个版本在海内外广泛地流传开了。

这个版本也有争议之处。有人问为什么将“黄河之水天上来”一段中的三弦独奏改为了琵琶独奏?对此,陈云同志就说过:“当年(冼星海创作之初)只有李鹰航一个人会弹三弦,如果有一个会弹琵琶的也就用琵琶了。”所以,琵琶的艺术效果还是好的。有人说这样里面的《满江红》曲调不清楚了,其实改编后是将《满江红》变奏了,用变奏形式应该说是更好的,符合冼星海借鉴不留痕迹的风格。

结构介绍

这部作品以黄河两岸人民的英勇斗争为题材,表现了在抗日战争年代里,中国人民的苦难与顽强斗争。歌颂了伟大的祖国和勤劳勇敢的人民。作品气势宏伟,音调清新、朴实,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时代精神。作品用朗诵作为主线连接起来,它的主题是:抗日救国。

全曲由《序曲》(管弦乐)、《黄河船夫曲》(混声合唱)、《黄河颂》(男声独唱)、《黄河之水天上来》(配乐诗朗诵)、《黄水谣》(女声合唱)、《河边对口曲》(对唱、轮唱)、《黄河怨》(女声独唱)、《保卫黄河》(齐唱、轮唱)和《怒吼吧!黄河》(混声合唱)八个乐章组成。

各个乐章都有相对的独立性,相互之间在表现内容、演唱形式和音乐形象等方面构成鲜明的对比。同时,全曲又由表现中华民族解放斗争的基本主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几个基本音调始终贯穿于整个大合唱,在音乐布局上以《序曲》呈示基本主题、首尾合唱呼应、中间各乐章交替发展和末乐章的总结概括,以及每乐章之前的朗诵为先导等,使整个作品具有高度的统一性。音乐语言明快简练、通俗易解并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合唱手法丰富多彩和乐队的交响性发挥,全曲的宏伟规模和所表现出的英雄气概,构成了这部作品具有独创性的艺术特色。作品赏析

《黄河大合唱》气势磅礴,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全曲包括序曲和8个乐章,并由配乐诗朗诵和乐队演奏将各乐平连成一个整体。各个乐章从内容到音乐形象又具打相对的独立性,乐章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作品以抗日和爱国两个主题为中心。从深厚的情感和感人的艺术形象上一步步展开,直至宏伟的终曲,激荡的感情浪潮发展到了最高点。

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是一首混声合唱。这里运用了黄河船夫号子的音调素材。这一乐章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描绘了船夫们与风浪搏击的场面,音乐充满战斗的力量。第二部分是根据开始的主题旋律,拉宽了节奏、放慢了速度,表现船夫们穿过了急流、靠近了河岸的那种欣慰。这表明,中国人民尽管处在艰难抗战之中,但已看到了胜利的曙光。第三部分,音乐又回到了乐章开始的速度上,但又由强渐弱,由近到远。这一乐章通过黄河船夫与急浪、险滩的搏斗,象征着中国人民与日本帝国主义日趋激烈的民族矛盾。

第二乐章的《黄河颂》,是一首男中音独唱曲,表达了诗人对黄河——母亲河的赞美。这一乐章由三个乐段构成。开始乐队奏出一个音域宽广、气息深长的引子,这就是这一乐章的主题,显示出了黄河的雄伟气魄。接下,男中音唱出了内心热情的赞美。这里唱出了黄河的源远流长和曲折婉转,它象征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幅员辽阔。第二段从“啊、黄河”开始,进入一个热情澎湃的音乐段落,这里歌颂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及其光荣的革命传统。接着又来了一个“啊、黄河”。这是一个激情的甩腔,音乐上更加热情昂扬。似乎在说,中华民族站起来了,我们不畏强暴、不怕牺牲,誓与外敌斗争到底。此时音乐到达高潮。跟进来的第三个“啊、黄河”使音乐进入第三乐段,这时音乐变成4/4拍,气息宽广,像黄河一样奔流而下。这个章表达了诗人对黄河的赞美,但又将黄河形象地比作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因此,这里对黄河的赞美也就是对中华民族的赞美。

第三乐章《黄河之水天上来》,是一个配乐诗朗诵。原来是由三弦伴奏,后来改为由琵琶伴奏。这个乐章,冼星海吸取了《义勇军进行曲》《满江红》的音调素材,讲述了民族的灾难,也歌颂了民族的英雄。是诗人进一步对黄河、对中华民族的赞美。同时也暗示着黄河或者说是中华民族将面临一场劫难。但遗憾的是,我们今天在音乐会上很难听到这一乐章了,因为考虑到演出效果,它常常被省略!

第四乐章是《黄水谣》,是女声二部合唱。这是一首民谣体的三段体歌曲,其曲调非常优美动人,把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祖国的无限深情表达得淋漓尽致。第一段展现出黄河两岸人民安宁、平静的生活,音乐十分流畅,也显得十分祥和。中段情绪急转直下,“自从鬼子来,百姓遭了殃„„”。这一段表现日寇入侵中国,践踏祖国的大好河山,中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第三段是第一乐段的再现,但在情感上则变得压抑和悲凉。这一乐章是全曲中的一个转折点,整个作品的悲剧性和戏剧的矛盾就此展开。

第五乐章是《河边对口曲》,是一个男声二重唱及混声合唱。采用了乐段反复的民间音乐结构形式,音乐吸取了山西民歌的音调,采用锣鼓伴奏的方法。整个乐章是两个流亡者的对话。这里作者借两个流亡者的对话,讲述了全国广大流民、颠沛流离、背井离乡的悲惨遭遇。引出合唱发出“打回老家去”的呐喊。

第六乐章《黄河怨》,是一首女声独唱。用悲惨缠绵的音调唱出被压迫、被侮辱的沦陷区妇女的痛苦的哀怨。这一段是一个绝望的妇女的内心独白。这个妇女的丈夫流离失所,不只去向,她的儿子也被日本鬼子杀死了,自己又被鬼子给糟蹋了,最后不得不跳入黄河母亲怀抱自杀而死。作者之所以有这样一个构思,就是想通过一个妇女的死来激发全国人民的斗志。在整个《黄河大合唱》中,这是戏剧性最强的一段,作为一首独唱歌曲,技巧性非常强,是检验女高音的“试金石”。

第七乐章《保卫黄河》,是一首轮唱、合唱歌曲,是人们最熟悉的一首。这里采用了“卡农”的复调手法,给人一种此起彼伏、群情激奋、万马奔腾的艺术效果。首先是二部轮唱、然后是三部轮唱,并穿插了“龙格龙”的衬词,增强了音乐的气氛,使人感觉到抗日的力量不断发展壮大和势不可挡。

第八乐章《怒吼吧黄河》是一个混声合唱歌曲,它是整个作品的主题思想的概括和升华,也像是一个回顾,用富于诗意和浪漫色彩的笔调,充分表达了中国人民终将打败日本帝国主义的必胜信心。“黄河在怒吼”、“扬子江在怒吼”、“珠江在怒吼”描述了全民抗战的战争态势。最后发出了“战斗的警号”,这一句被多次重复,整个音乐给人以巨大的号召力,无疑是向法西斯、侵略者的宣战!

整个作品虽然没有像歌剧那样,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但它却有一个严密的戏剧性构思,给人一种强烈的矛盾冲突。这个矛盾冲突就在于开始时的人与自然的冲突,是船夫与险滩、急浪的搏斗,后半部分是中华民族与日本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冲突。但二者是相呼应的,即通过人与大自然的搏斗,表现出中国人民的英勇顽强,进而为中国人民战胜日本帝国主义、民族矛盾得以解决作了铺垫。整个作品就在于展示这个矛盾(《黄水谣》)、激化这个矛盾(《黄河怨》)、解决这个矛盾(《保卫黄河》)。这种矛盾的展示、激化、解决正是其戏剧性所在。

《黄河大合唱》在海内外的影响

《黄河大合唱》第一次在国外的演出,是1942年在缅甸曼德勒的云南会馆,由缅甸华侨战工队合唱团演出,连演了三天,由赵沨指挥,李凌任艺术指导,仍旧是光未然朗诵。

这里再提几次在《黄河大合唱》的历史上较为重要的演出。

1949年,纽约联合国大会上,由美国人演出了英文版的《黄河大合唱》,“黄河颂”一段由著名的黑人男低音歌唱家保罗"罗伯逊演唱(注:他因演唱音乐剧《演出船》中的“老人河”一曲而出名)。

1956年,在莫斯科演出了《黄河大合唱》,由全苏交响乐团和合唱团演出,李德伦指挥,郭淑珍演唱“黄河怨”一段,严良堃担任了艺术指导。那次郭淑珍唱中文,合唱团唱俄文。有意思的是,那次的俄文将“黄”字分成两个音节发出,“hu”-“ang”。

1964年,日本人在神户演出了《黄河大合唱》,是用日文唱的,据说在翻译“自从鬼子来,百姓遭了秧”一句时,他们还问“鬼子”是什么意思。

自严良堃于1979年带中央乐团出国演《黄河大合唱》以来,已经带队出去指挥了一二百次了。解放后总共出去指挥了有四五百次了。有的是他带队出去,有的是海外请他去。有港澳台、有日本、澳大利亚,有美加等。有时在国外演出《黄河大合唱》,观众的情绪比在国内还激动。1985年,在香港举行的“黄河音乐节”上,演出了一次香港最大规模的《黄河大合唱》,演员达千人。

1995年,是抗战胜利50周年。赴美定居的原中央歌剧院指挥姚学言带来一个规模庞大的美国合唱团来北京演出,外国人到中国唱《黄河大合唱》这是首次。同年在北京的首都体育馆,严良堃指挥了北京万名大学生唱了《黄河大合唱》,当时胡锦涛同志也来观看了。在广州,也举行了一次有一千五百人演出的《黄河大合唱》。

在过去,《黄河大合唱》的作用像号角一样,鼓舞人们去战斗,去斗争。而现在,她的作用是一种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例如有一次在旧金山,一个华人的集会上演出了《黄河大合唱》,有人向我说:“听完了《黄河》感觉腰杆子硬了,鼓起了我们的民族自尊心。”是啊,黄种人在那里有时候还是受歧视的。中国在近代史上多次反抗外来侵略,只有抗日战争是真正打败了敌人,获得了胜利,令敌人彻底投降了。还有一次在美国,碰到一位华人对严良堃说:“我过去也看过国内的‘笑星’组团来演出,看完之后哈哈大笑一通,晚上睡了一个好觉。但看完了《黄河大合唱》后的那一晚,我睡不着了。”在国外,来听《黄河大合唱》的华人阶层不同,地位不同,但心情是相同的。使馆的同志对我严良堃说:“华人分不同的团体,过去请他们来聚会要分开请,分五六批,而这次请他们来听《黄河》只需请一次,他们可以同在一起听。”一次在马来西亚演出《黄河大合唱》,演出完下起了暴雨,人们出不了剧场的门了,在躲雨的时间里,场子里的华人开始拉歌,有人唱起了抗日战争时期贺绿丁的一首抗战歌曲《保家乡》,他说这是他的爷爷教他唱的,要他不忘自己是中国人。在这种爱国情绪、民族情感的感染下,有人朗诵了一首当场写的诗,其中有一句非常精彩,诗的大意是说,我们每个中国人血管中流的血液就是黄河的支流,因此是“血通黄河水,曲通黄河声。”

《黄河大合唱》在艺术上和思想上获得巨大成功的原因

《黄河大合唱》之所以这样被每一个中国人所热爱,取得这样高的艺术成就和思想性,我认为有两点。

一是星海他将自己的个人出路放在了民族的出路中间。抗战期间香港的百代唱片公司曾邀请他过去创作像黎锦辉那样的流行歌曲,并开出两百大洋的月薪,当时一般的打工仔平均一个月才挣两块大洋。这相当于一百个打工仔一个月的工资。面对这样高的工资,星海不为所动,坚持投身到抗日救亡运动中去,搞他的抗日救亡音乐创作。他写的《黄河大合唱》到今天一分钱也没有拿。

1939年,他在延安的窑洞中埋头《黄河大合唱》的谱曲,六天六夜,终于完成了。这时光未然说:“你是广东人,我应该煲汤慰劳你。”可是那时哪有什么东西给他煲汤呀。于是光未然想办法搞到了一份 “高干特供”,二斤白糖,又买到一点肉,请他吃了一顿肉。

冼星海真正将音乐作为了争取获得民族自由解放的一种斗争手段和武器。二是《黄河大合唱》的艺术植根于中国的土地之中。自萧有梅和黄自从西方留学回来,开创了用西洋作曲技法谱写中国曲调的道路之后,在这条道路上真正获得巨大成功的是冼星海。他对西方的东西不是照搬,对西洋作曲技法的借鉴是不留痕迹的。他对民族的东西不是拿来贴标签,而是将所有民族的东西融会贯通在作品中。这些民族的东西我们听不出是采用了哪一首曲子,但一听就是我们中国的。例如“黄水谣”,它有“四季调”的音乐原素在里面,但又不是“四季调”。还有“河边对口唱”中张老

三、李老四的旋律,明显是山西的曲调。再有,“怒吼吧,黄河!”一句,这不就是京剧的叫板吗。

下载黄河大合唱听后感[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黄河大合唱听后感[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黄河大合唱简介

    《黄河大合唱》是一部史诗性大型声乐套曲,共分八个乐章。由光未然作词,冼海星作曲。作品表现了在抗日战争年代里,中国人民的苦难与顽强斗争,也表现了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不可战......

    黄河大合唱鉴赏

    《黄河大合唱》鉴赏 创作背景 《黄河大合唱》是所有中国人都很熟悉的一首民族音乐,在无数的大合唱比赛中都能听到其波澜壮阔、气势磅礴的旋律,每当听到这首歌,我都不禁不住激动......

    黄河大合唱教案

    黄河大合唱教案 师:上课 生:起立,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 一、 导入语: 同学们,很高兴和大家一起上音乐欣赏课。大家都知道,我们伟大的祖国有两条母亲河,一条叫长江,一条叫黄河,现在我......

    黄河大合唱教案

    《黄河大合唱》教案 《黄河大合唱》是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著名诗人光未然创作的大型声乐套曲。它旋律激昂,气势磅礴,充满了强烈的冲击力和震撼力,展示了黄河桀骜不驯的血性和中华......

    黄河大合唱教案

    《黄河大合唱》欣赏教案 教材分析:《黄河大合唱》是一部史诗性大型声乐套曲,共分八个乐章。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 作曲。作品表现了在抗日战争年代里,中国人民的苦难与顽强斗争,也......

    黄河大合唱教案

    《黄河大合唱》教学设计 辽宁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王冠清 一、教学内容:《黄河大合唱》(人音版) 二、教材分析:《黄河大合唱》是一部史诗性的大型音乐套曲,共八个乐章,由光未然作词、......

    《黄河大合唱》教案

    音乐欣赏课《黄河大合唱》教案 教学构想: 《黄河大合唱》是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著名诗人光未然创作的大型声乐套曲。它旋律激昂,气势磅礴,充满了强烈的冲击力和震撼力,展示了黄河桀......

    黄河大合唱歌词

    黄河大合唱-保卫黄河 风在吼 马在叫 黄河在咆哮 黄河在咆哮 河西山岗万丈高 河东河北高粱熟了 万山丛中抗日英雄真不少 青纱帐里游击健儿呈英豪 端起了长枪洋枪 挥动着大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