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研室主任谢伏瞻解读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
国研室主任谢伏瞻解读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施政纲领
谢伏瞻
刚刚闭幕的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温家宝总理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这个报告以***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障改善民生这条主线。《报告》主题鲜明、内容丰富、重点突出、文风朴实,总结过去一年工作全面客观、实事求是,部署今年工作思路清晰、措施有力,向人民交出了一份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满意答卷,是一个系统、成熟的施政纲领。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认真贯彻落实。
过去的一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极其严峻复杂。2008年四季度以后,国际金融危机迅速扩散蔓延,世界经济深度衰退,我国经济遭遇进入新世纪以来最为严重的困难。出口大幅下降,经济增速陡然下滑;许多企业非常困难,订单骤然减少,处于停产
半停产状态,有的甚至倒闭;就业形势相当严峻,不少工人失业,大批农民工返乡。在异常困难情况下,党中央国务院果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按照出手快、出拳重、措施准、工作实的要求,迅速推出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十项措施,陆续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很快形成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并不断丰富完善,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2009年一季度,国务院几乎每周都在研究出台新的政策措施,陆续制定实施产业调整振兴规划,既缓解企业短期困难,又致力于产业的长远发展:实施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农机下乡,以及汽车、住房税收优惠等政策措施,全面刺激投资和消费。4月份后,经济运行出现积极变化,又抓住时机丰富完善一揽子计划,实施了家电、汽车以旧换新等政策刺激消费。陆续制定促进区域发展的规划,培育新的增长地带,推进区域协调发展。针对财政形势恶化,收支矛盾突出,特别是中央财政收入很可能完不成预算的严
重状况,及时采取调整烟草税等特别措施,努力实现财政收入增长目标,为扩大内需各项政策的实施提供了有力支持。年中,注意到信贷投放较多较快的问题,及时加以纠正,有效调节货币信贷投放规模和节奏,提高了货币政策的可持续性。同时提出,在经济企稳向好的关键时期,要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宏观调控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可持续性。下半年,更加注重把促进经济增长与调整结构结合起来,着手研究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研究部署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出台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的政策,引导产业健康发展。经过艰苦不懈的努力,我国在世界率先实现经济回升向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新的重大成就。实践证明,中央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和政策措施是及时、有力、有效的,是完全正确的。成绩来之不易,这是以胡**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统揽全局、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国各族人民和衷共济、团结奋斗的结果。
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实质上是在极其复杂的情况下推动科学发展的过程。概括起来,最重要的经验就是:必须坚持运用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两种手段,必须坚持处理好短期和长期两方面关系,必须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必须坚持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内在统一,必须坚持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这些经验既反映了2009年政府工作的特点,也是指导今年政府工作的重要原则。下面,以此为主线,谈谈个人学习《报告》的一些体会和认识。
坚持运用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两种手段
健全的市场机制,有效的宏观调控,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推动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既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基础性作用,又要不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实践中探索出来的一条重要经验,也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有效手段。
2009年政府工作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坚持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和加强宏观调控的有机统一,既尊重市场规律,千方百计激活市场,又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决策高效、组织有力、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一是政策刺激力度前所未有。新增4万亿元的两年投资计划大规模实施,2009年中央政府公共投资达9243亿元,比上年预算增加5038亿元;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除大规模增加财政支出外,还减轻企业和居民税费负担约5000亿元;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当年狭义货币和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速比上年分别提高23.3和10个百分点,新增信贷规模9.6万亿元,同比多增4.7万亿元。在百年一遇的国际金融危机面前,在经济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经济增速急剧下滑的情况下,采取这些措施是十分必要的。二是各项政策都重在激活市场。这是本次宏观调控的突出特点。中央政府资金主要投向公共领域,发挥政府投资
“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引导带动社会投资;结构性减税着眼于增强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能力;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主要是满足市场主体对资金的合理需求;广泛运用财政贴息、税率、利率、存款准备金率等市场手段,引导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兼并重组,调节股市和房地产市场,鼓励居民增加消费。三是宏观调控成效显著。在政策驱动下,消费持续增长,投资快速增长,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有效弥补了外需下降缺口,很快扭转了经济增速下滑趋势。我们的宏观调控能力经受住了重大考验,展现了党中央、国务院驾驭复杂局面的高超水平,受到国际社会高度评价。
今年政府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是,提高宏观调控水平,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总的考虑是,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根据新形势新情况不断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把握好政策实施的力度、节奏和重点。关键是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
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既要保持足够的政策力度、巩固经济回升向好的势头,又要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取得实质性进展,还要管理好通胀预期、稳定物价总水平。这主要是因为,目前经济社会发展中不稳定不确定因素还比较多,实现经济增长主要由政策驱动向内生动力拉动的平稳转换,必须继续激发市场活力;在经济进入上升通道后,又必须更加重视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把各方面的积极性引导好,切实防止市场盲目性;同时考虑到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可能波动的传导效应、国内货币信贷增长的滞后影响等因素,管理好通胀预期。这是今年宏观调控面临的新考验,也是制定政策的主要着眼点。在财政政策方面,一是保持适度的财政赤字和国债规模。主要是为了满足继续实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完成在建项目、加强薄弱环节、推进改革、改善民生、维护稳定等方面的资金需要。二是继续实施结构性减税。前两年实施的结构性减税政策,大
多数与优化税制结构和改善市场环境有关,已成为扩大内需和调整经济结构的制度性安排,必须坚持下去。三是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有保有压,把钱花在刀刃上,依法加强税收征管和非税收入管理。四是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近年来债务收入已经成为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资金来源,特别是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中,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规模迅速扩张,对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积累了一些风险,必须高度重视,努力降低和消除风险。在货币政策方面,主要是保持货币信贷合理充裕,着力优化信贷结构,积极扩大直接融资,加强风险管理,提高金融监管有效性,防范各类金融风险。今年广义货币增长目标和新增人民币贷款这两个指标都低于去年实际执行结果,但仍然是适度宽松的目标。目的在于既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合理资金需求,又管理好通胀预期、提高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从市场流动性的现状和前些年的情况看,这个安排没有改变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取向,体现了货币政策从非常情况下的非常措施向正常状态的有序平稳过渡。
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必须坚持积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扩大消费需求,首先要努力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者的收入,增强他们的消费能力,这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其次要培育消费热点,促进消费结构优化升级,因为简单扩张传统消费,已经难以实现消费需求的持续快速增长;还必须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创造便利、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现阶段我国扩大消费需求,政策支持得好,可以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今年继续实施和完善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家电汽车以旧换新等鼓励消费的政策措施,是完全必要和正确的。投资仍然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必须保持适当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鉴于今年政府投资规模还比较大,民间投资积极性正在提高,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更加突出,必须把引导和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一要管好政府投资。各级政府投资都要集中力量保重点,严格控制新开工项目,资金安排主要用于项目续建和收尾,这既是为了防止出现“半拉子”工程、争取早见成效,也可以把新的投资空间留给民间投资。政府投资是公共资源,必须真正用于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经得起实践和历史的检验,决不可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二要鼓励扩大民间投资,完善和落实促进民间投资的相关政策。三要严格执行用地、节能、环保、安全等市场准入标准和产业政策,切实防止重复建设。
今年宏观调控面临的“两难”问题增多、把握的难度增大,如果说2009年宏观调控重在激活市场、发挥政府巨大作用以弥补市场失灵,今年宏观调控则要更加注重把市场主体的积极性保护好、发挥好、引导好。
坚持处理好短期和长期两方面关系
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和政策措施,既是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应急之举,也是推动科学发展的长远之策。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注意远近结合、标本兼治,既克服短期困难,又加强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为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调结构、上水平,抓改革、增活力,是2009年政府工作坚持的重要原则;大范围调整振兴产业,大力加强科技支撑,是“一揽子”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年多来,政府工作及成效深刻昭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过程,既是立足当前渡难关的过程,也是推动发展上水平的过程。一是“三农”工作得到明显加强。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大幅增加,大幅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启动实施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规划,继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大扶贫力度。这些政策措施巩固了农业农村的好形势,我国粮食产量再创历史新高,实现连续6年增产。二是产业结构调整取得积极成效。三次产业结构得到改善,服务业比重有所提高。鼓励企业加快技术改造,下大力气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淘汰了一批落后产能。加快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积极支持自主创新产品推广应用,促进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三是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扎实推进。大力支持重点节能工程、循环经济等
项目,实施节能产品惠民工程,推进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加强重点流域、区域污染防治和工业废水废气废渣治理,积极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十一五”前四年累计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4.38%,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9.66%和13.14%。四是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区域发展呈现布局改善、结构优化、协调性提高的良好态势。五是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加快推进。增值税转型全面实施,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顺利推进,国家开发银行商业化转型和农业银行股份制改革扎实推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启动实施,创业板正式推出,地方政府机构改革有序开展,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试点稳步进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推开。
中央提出,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表面上是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冲击,实质上是对经济发展方式的冲击。这个论断是科学的、正确的。必须看到,虽然我国经济实现了较快发展,但离科学发展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经成为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紧迫任务。国际金融危机为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今年政府的各项工作,都体现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这既是巩固经济回升向好势头的迫切需要,也是冷静思考和规划未来做出的科学部署,是今年处理好短期和长期两方面关系的核心。贯彻这个要求,必须坚持把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作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任务,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把深化改革开放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动力,做好以下各项具体工作。一是继续推进重点产业调整振兴。我国是制造大国,但不是强国,我国产业规模已经很大,但总体上技术水平还比较低,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十分
迫切,提升空间很大。必须继续加大技术改造力度,促进企业兼并重组,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全面提升产品质量。这是我们建设现代化强国必须持之以恒做好的重要工作。二是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这是着眼未来的重大战略部署。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兴科技和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既代表科学创新的方向,也代表产业发展的方向。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经济科技制高点,决定国家的未来,我们必须抓住机遇,有所作为。当今世界,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信息网络和高端制造产业发展方兴未艾,我们要积极参加到产业革命的新潮流中去,选择其中若干重点领域作为突破口,例如,推进新能源汽车、“三网”融合取得实质性进展,加快物联网的研发应用等等,力争早见成效,使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我国经济的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三是统筹城乡发展和强化农业农村基础。我国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解决“三农”问题,从根本上说,在于统筹城乡经
济社会发展。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这也是扩大内需的巨大潜力所在和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抓手。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力度,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深化农村改革,毫不动摇地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要统筹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发挥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引导非农产业和农村人口有序向小城镇集聚。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放宽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落户条件,有计划有步骤地解决好农民工在城镇的就业和生活问题。必须看到,即使将来实现了城镇化,我国还会有大量人口生活在农村,我们要继续增加农村生产生活设施建设投入,让农民有一个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四是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中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特别是在促进就业方面发挥着极
其重要的作用。中小企业绝大多数是非公有制企业,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是增强经济发展活力、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关系民生和社会稳定的重大战略任务。近年来我们出台了不少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但还不完善,落实也不够有力。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继续落实财政对中小企业支持政策,加强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为中小企业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五是加快发展服务业。服务业发展水平是衡量现代社会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加快发展服务业,提高服务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是转变发展方式的必由之路,是有效缓解能源资源约束、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的迫切需要,也是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更多地吸纳就业、解决民生问题、促进社会和谐的内在要求。要大力发展面向生产的服务业,促进服务业与现代制造业有机融合;大力发展面向民生的服务业,积极拓展新型服务领域;加快构建和完善以生产销售、科技信息和金融服务为主
体的农村生产生活服务体系。六是打好节能减排攻坚战和持久战。能源、资源、环境问题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制约,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成为普遍关注的世界性问题。这些年我国在节能减排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还有不少困难。中央已经提出到2020年我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实现这些目标需要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要切实增强做好节能减排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以工业、交通、建筑为重点,大力推进节能,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发展循环经济和节能环保产业,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七是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这是我国现代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有利于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也有利于缩小地区差距,实现我国经济协调发展。要继续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重点抓好西藏
和四省藏区、新疆经济社会发展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工作。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重在发挥各地比较优势,有针对性地解决各地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重在扭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增强发展的协调性;重在加快完善公共财政体系,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八是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改革是破解发展难题的根本途径,只有加快推进改革,才能从根本上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促进科学发展,才能全面提升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与活力,不断增强竞争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要抓住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继续推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进一步推进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推进垄断性行业改革,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环保收费改革,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健全金融体系,积极稳妥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我国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除了经济体制改革,还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以及其他各领域的改革。
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主要是外部需求急剧萎缩,导致经济减速、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失业增加、结构性矛盾凸显。在巨大的外部冲击面前,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在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的基础上,内需和外需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都十分重要、不可或缺。
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不断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是2009年政府工作的又一特点。过去一年,外交工作取得新的重大成绩。我国积极参加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气候变化等国际合作,在一系列重大多边会议上发挥了独特的建设性作用;积极开展全方位外交,与各大国、周边国家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对话合作稳步推进;大力加强人文等领域外交;有效维护我国公民和法人在海外的合法权益,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这一年,我国对外开放工作经受住了艰难考验,取得了显著成绩。中央出台一系列稳定外需的政策措施,采取符合国际惯例的
方式支持出口企业,鼓励增加进口,2009年下半年开始,进出口降幅明显收窄,国际市场份额得到巩固。扭转利用外资下降局面,企业“走出去”逆势上扬。现在看来,我们之所以能够夺取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重大胜利,一个关键原因是,我们既坚持立足国内、以我为主,把政策着力点放在全面扩大国内需求上,充分发挥我国经济回旋余地大、内需潜力大的优势,有效弥补外需缺口;又坚持扩大开放,因势利导,趋利避害,认真实施稳定外需的政策。这也向世界昭示,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是世界和平发展、和谐发展、共同繁荣的积极推动者。
今年世界经济有望恢复性增长,国际金融市场渐趋稳定,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大趋势没有改变,世界经济格局大变革、大调整孕育着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世界经济复苏的基础仍然脆弱,金融领域风险没有完全消除,各国刺激政策退出抉择艰难,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和主要货币汇率可能加剧波动,贸易保护主义明显抬头,加上气
候变化、粮食安全、能源资源等全球性问题错综复杂,外部环境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依然很多。我们要全面适应国际形势变化和国内发展要求,进一步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一是稳定发展对外贸易。以拓市场、调结构、促平衡为主要着力点,坚持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和以质取胜战略,落实和完善鼓励出口各项政策措施,继续改善海关、质检、外汇等方面的服务,巩固传统市场,大力开拓新兴市场;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努力培育出口品牌和营销网络,继续严格控制“两高一资”产品出口,积极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稳定各项进口促进政策和便利化措施,敦促发达国家放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限制,促进进出口平衡发展。二是推动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协调发展。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加快实施企业“走出去”战略,深化境外资源互利合作,提高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的质量。三是深化多边双边经贸合作。加强和改善与发达国家的经贸关系,深化与发展中国家的互利合作。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步伐
。积极参与多哈回合谈判,推动早日达成更加合理、平衡的谈判结果。坚决反对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妥善处理贸易摩擦。在外交工作方面,要继续以20国集团金融峰会等重大多边活动为主要平台,积极参与国际体系变革进程,维护发展中国家利益。统筹协调好双边外交与多边外交、国别区域外交与各领域外交工作,推动我国与各大国、周边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全面深入发展。紧紧抓住中国—东盟自贸区全面建成、上海合作组织召开峰会等契机,积极推进区域合作。进一步做好应对气候变化、能源资源合作等方面的对外工作,在妥善解决热点问题和全球性问题中发挥建设性作用。今年的上海世博会属于全中国、全世界,我们要把它办成一届成功、精彩、难忘的盛会,办成一届促进人类文明进步,促进科技创新,促进我国与世界各国交流合作、共同发展的盛会。
坚持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的内在统一
科学发展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改善民生是经济发展的出发点、落脚点和持久动力。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给我们的重要启迪是,必须始终坚持把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任务,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扩大国内需求的重要途径,围绕改善民生谋发展,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中,大幅度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扩大城乡就业,促进社会事业发展,备受社会关注。如果说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是一册厚重的民生“作业本”,那么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目前显然已经交出了一份成果丰硕的优秀答卷。一是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中央财政安排就业专项资金426亿元,比上年增长59%,增幅前所未有。实施困难企业缓缴社会保险费或降低部分费率、再就业税收减免及提供相关补贴等政策,鼓励企业稳定和增加
就业。开展系列就业服务活动,多渠道开辟公益性就业岗位,促进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应征入伍和到企事业单位就业见习。这些措施促进了就业的基本稳定,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102万人。二是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制度普遍建立,出台了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在320个县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农村老人领取养老金是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成为乡间美谈,广大农民对未来充满了希望。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连续5年增加,2009年又人均提高10%。农村五保户供养水平、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城乡低保对象保障水平都有新的提高。中央财政用于保障性安居工程资金551亿元,比上年增长2倍。新建、改扩建各类保障性住房200万套,棚户区改造解决住房130万套。三是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大幅度增加全国教育支出,全面落实城乡义务教育政策,提前一年实现农村中小学生人均公用经费500元和
300元的目标。实行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绩效工资制度。中等职业学校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免学费政策开始实施。国家助学制度不断完善,基本保障了困难家庭的孩子不因贫困而失学。四是稳步推进医药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合计4.01亿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覆盖8.3亿人。基本药物制度在30%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中央财政支持建设了一批县级医院、乡镇中心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总之,社会建设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加速推进,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目标又迈进了一大步。
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今年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一要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科技和教育在国家发展中具有先导性和基础性作用。切实加强科技支撑,全面提高人的素质,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重点抓好三个方面:一
是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关系着人民福祉、民族素质和国家未来。只有一流的教育,才能培养一流人才,建设一流国家。要抓紧启动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加快推进教育改革,努力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继续加强职业教育,推进高等学校管理体制和招
第二篇:国研室主任谢伏瞻解读温家宝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范文
国研室主任谢伏瞻解读温家宝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
刚刚闭幕的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温家宝总理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这个报告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障改善民生这条主线。《报告》主题鲜明、内容丰富、重点突出、文风朴实,总结过去一年工作全面客观、实事求是,部署今年工作思路清晰、措施有力,向人民交出了一份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满意答卷,是一个系统、成熟的施政纲领。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认真贯彻落实。
过去的一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极其严峻复杂。2008年四季度以后,国际金融危机迅速扩散蔓延,世界经济深度衰退,我国经济遭遇进入新世纪以来最为严重的困难。出口大幅下降,经济增速陡然下滑;许多企业非常困难,订单骤然减少,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有的甚至倒闭;就业形势相当严峻,不少工人失业,大批农民工返乡。在异常困难情况下,党中央国务院果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按照出手快、出拳重、措施准、工作实的要求,迅速推出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十项措施,陆续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很快形成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并不断丰富完善,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2009年一季度,国务院几乎每周都在研究出台新的政策措施,陆续制定实施产业调整振兴规划,既缓解企业短期困难,又致力于产业的长远发展:实施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农机下乡,以及汽车、住房税收优惠等政策措施,全面刺激投资和消费。4月份后,经济运行出现积极变化,又抓住时机丰富完善一揽子计划,实施了家电、汽车以旧换新等政策刺激消费。陆续制定促进区域发展的规划,培育新的增长地带,推进区域协调发展。针对财政形势恶化,收支矛盾突出,特别是中央财政收入很可能完不成预算的严重状况,及时采取调整烟草税等特别措施,努力实现财政收入增长目标,为扩大内需各项政策的实施提供了有力支持。年中,注意到信贷投放较多较快的问题,及时加以纠正,有效调节货币信贷投放规模和节奏,提高了货币政策的可持续性。同时提出,在经济企稳向好的关键时期,要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宏观调控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可持续性。下半年,更加注重把促进经济增长与调整结构结合起来,着手研究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研究部署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出台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的政策,引导产业健康发展。经过艰苦不懈的努力,我国在世界率先实现经济回升向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新的重大成就。实践证明,中央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和政策措施是及时、有力、有效的,是完全正确的。成绩来之不易,这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统揽全局、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国各族人民和衷共济、团结奋斗的结果。
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实质上是在极其复杂的情况下推动科学发展的过程。概括起来,最重要的经验就是:必须坚持运用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两种手段,必须坚持处理好短期和长期两方面关系,必须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必须坚持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内在统一,必须坚持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这些经验既反映了2009年政府工作的特点,也是指导今年政府工作的重要原则。下面,以此为主线,谈谈个人学习《报告》的一些体会和认识。坚持运用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两种手段
健全的市场机制,有效的宏观调控,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推动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既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基础性作用,又要不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实践中探索出来的一条重要经验,也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有效手段。
2009年政府工作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坚持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和加强宏观调控的有机统一,既尊重市场规律,千方百计激活市场,又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决策高效、组织有力、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一是政策刺激力度前所未有。新增4万亿元的两年投资计划大规模实施,2009年中央政府公共投资达9243亿元,比上年预算增加5038亿元;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除大规模增
加财政支出外,还减轻企业和居民税费负担约5000亿元;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当年狭义货币和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速比上年分别提高23.3和10个百分点,新增信贷规模9.6万亿元,同比多增4.7万亿元。在百年一遇的国际金融危机面前,在经济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经济增速急剧下滑的情况下,采取这些措施是十分必要的。二是各项政策都重在激活市场。这是本次宏观调控的突出特点。中央政府资金主要投向公共领域,发挥政府投资“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引导带动社会投资;结构性减税着眼于增强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能力;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主要是满足市场主体对资金的合理需求;广泛运用财政贴息、税率、利率、存款准备金率等市场手段,引导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兼并重组,调节股市和房地产市场,鼓励居民增加消费。三是宏观调控成效显著。在政策驱动下,消费持续增长,投资快速增长,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有效弥补了外需下降缺口,很快扭转了经济增速下滑趋势。我们的宏观调控能力经受住了重大考验,展现了党中央、国务院驾驭复杂局面的高超水平,受到国际社会高度评价。
今年政府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是,提高宏观调控水平,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总的考虑是,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根据新形势新情况不断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把握好政策实施的力度、节奏和重点。关键是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
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既要保持足够的政策力度、巩固经济回升向好的势头,又要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取得实质性进展,还要管理好通胀预期、稳定物价总水平。这主要是因为,目前经济社会发展中不稳定不确定因素还比较多,实现经济增长主要由政策驱动向内生动力拉动的平稳转换,必须继续激发市场活力;在经济进入上升通道后,又必须更加重视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把各方面的积极性引导好,切实防止市场盲目性;同时考虑到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可能波动的传导效应、国内货币信贷增长的滞后影响等因素,管理好通胀预期。这是今年宏观调控面临的新考验,也是制定政策的主要着眼点。在财政政策方面,一是保持适度的财政赤字和国债规模。主要是为了满足继续实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完成在建项目、加强薄弱环节、推进改革、改善民生、维护稳定等方面的资金需要。二是继续实施结构性减税。前两年实施的结构性减税政策,大多数与优化税制结构和改善市场环境有关,已成为扩大内需和调整经济结构的制度性安排,必须坚持下去。三是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有保有压,把钱花在刀刃上,依法加强税收征管和非税收入管理。四是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近年来债务收入已经成为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资金来源,特别是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中,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规模迅速扩张,对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积累了一些风险,必须高度重视,努力降低和消除风险。在货币政策方面,主要是
保持货币信贷合理充裕,着力优化信贷结构,积极扩大直接融资,加强风险管理,提高金融监管有效性,防范各类金融风险。今年广义货币增长目标和新增人民币贷款这两个指标都低于去年实际执行结果,但仍然是适度宽松的目标。目的在于既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合理资金需求,又管理好通胀预期、提高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从市场流动性的现状和前些年的情况看,这个安排没有改变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取向,体现了货币政策从非常情况下的非常措施向正常状态的有序平稳过渡。
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必须坚持积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扩大消费需求,首先要努力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者的收入,增强他们的消费能力,这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其次要培育消费热点,促进消费结构优化升级,因为简单扩张传统消费,已经难以实现消费需求的持续快速增长;还必须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创造便利、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现阶段我国扩大消费需求,政策支持得好,可以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今年继续实施和完善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家电汽车以旧换新等鼓励消费的政策措施,是完全必要和正确的。投资仍然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必须保持适当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鉴于今年政府投资规模还比较大,民间投资积极性正在提高,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更加突出,必须把引导和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一要管好政府投资。各级政府投资都要集中力量保重点,严格控制新开工项目,资金安排主要用
于项目续建和收尾,这既是为了防止出现“半拉子”工程、争取早见成效,也可以把新的投资空间留给民间投资。政府投资是公共资源,必须真正用于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经得起实践和历史的检验,决不可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二要鼓励扩大民间投资,完善和落实促进民间投资的相关政策。三要严格执行用地、节能、环保、安全等市场准入标准和产业政策,切实防止重复建设。
今年宏观调控面临的“两难”问题增多、把握的难度增大,如果说2009年宏观调控重在激活市场、发挥政府巨大作用以弥补市场失灵,今年宏观调控则要更加注重把市场主体的积极性保护好、发挥好、引导好。
坚持处理好短期和长期两方面关系
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和政策措施,既是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应急之举,也是推动科学发展的长远之策。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注意远近结合、标本兼治,既克服短期困难,又加强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为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调结构、上水平,抓改革、增活力,是2009年政府工作坚持的重要原则;大范围调整振兴产业,大力加强科技支撑,是“一揽子”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年多来,政府工作及成效深刻昭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过程,既是立足当前渡难关的过程,也是推动发展上水平的过程。一是“三农”工作得到明显加强。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大幅增加,大幅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启动实施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规划,继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大扶贫力度。这些政策措施巩固了农业农村的好形势,我国粮食产量再创历史新高,实现连续6年增产。二是产业结构调整取得积极成效。三次产业结构得到改善,服务业比重有所提高。鼓励企业加快技术改造,下大力气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淘汰了一批落后产能。加快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积极支持自主创新产品推广应用,促进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三是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扎实推进。大力支持重点节能工程、循环经济等项目,实施节能产品惠民工程,推进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加强重点流域、区域污染防治和工业废水废气废渣治理,积极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十一五”前四年累计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4.38%,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9.66%和13.14%。四是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区域发展呈现布局改善、结构优化、协调性提高的良好态势。五是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加快推进。增值税转型全面实施,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顺利推进,国家开发银行商业化转型和农业银行股份制改革扎实推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启动实施,创业板正式推出,地方政府机构改革有序开展,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试点稳步进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推开。
中央提出,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表面上是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冲击,实质上是对经济发展方式的冲击。这个论断是科学的、正确的。必须看到,虽然我国经济实现了较快发展,但离科学发展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经成为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紧迫任务。国际金融危机为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今年政府的各项工作,都体现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这既是巩固经济回升向好势头的迫切需要,也是冷静思考和规划未来做出的科学部署,是今年处理好短期和长期两方面关系的核心。贯彻这个要求,必须坚持把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作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任务,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把深化改革开放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动力,做好以下各项具体工作。一是继续推进重点产业调整振兴。我国是制造大国,但不是强国,我国产业规模已经很大,但总体上技术水平还比较低,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十分迫切,提升空间很大。必须继续加大技术改造力度,促进企业兼并重组,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全面提升产品质量。这是我们建设现代化强国必须持之以恒做好的重要工作。二是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这是着眼未来的重大战略部署。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兴科技和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既代表科学创新的方向,也代表产业发展的方向。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经济科技制高点,决定国家的未来,我们必须抓住机遇,有所作为。当今世界,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信息网络和高端制造产业发展方兴未艾,我们要积极参加到产业革命的新潮流中去,选择其中若干重点领域作为突破口,例如,推进新能源汽车、“三网”融合取得实质性进展,加快物联网的研发应用等等,力争早
见成效,使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我国经济的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三是统筹城乡发展和强化农业农村基础。我国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解决“三农”问题,从根本上说,在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这也是扩大内需的巨大潜力所在和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抓手。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力度,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深化农村改革,毫不动摇地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要统筹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发挥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引导非农产业和农村人口有序向小城镇集聚。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放宽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落户条件,有计划有步骤地解决好农民工在城镇的就业和生活问题。必须看到,即使将来实现了城镇化,我国还会有大量人口生活在农村,我们要继续增加农村生产生活设施建设投入,让农民有一个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四是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中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特别是在促进就业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中小企业绝大多数是非公有制企业,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是增强经济发展活力、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关系民生和社会稳定的重大战略任务。近年来我们出台了不少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但还不完善,落实也不够有力。要进一步建立
和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继续落实财政对中小企业支持政策,加强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为中小企业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五是加快发展服务业。服务业发展水平是衡量现代社会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加快发展服务业,提高服务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是转变发展方式的必由之路,是有效缓解能源资源约束、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的迫切需要,也是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更多地吸纳就业、解决民生问题、促进社会和谐的内在要求。要大力发展面向生产的服务业,促进服务业与现代制造业有机融合;大力发展面向民生的服务业,积极拓展新型服务领域;加快构建和完善以生产销售、科技信息和金融服务为主体的农村生产生活服务体系。六是打好节能减排攻坚战和持久战。能源、资源、环境问题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制约,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成为普遍关注的世界性问题。这些年我国在节能减排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还有不少困难。中央已经提出到2020年我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实现这些目标需要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要切实增强做好节能减排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以工业、交通、建筑为重点,大力推进节能,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发展循环经济和节能环保产业,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七是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这是我国现代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有利于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也有利于缩小地区差距,实现我国经
济协调发展。要继续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重点抓好西藏和四省藏区、新疆经济社会发展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工作。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重在发挥各地比较优势,有针对性地解决各地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重在扭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增强发展的协调性;重在加快完善公共财政体系,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八是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改革是破解发展难题的根本途径,只有加快推进改革,才能从根本上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促进科学发展,才能全面提升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与活力,不断增强竞争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要抓住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继续推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进一步推进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推进垄断性行业改革,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环保收费改革,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健全金融体系,积极稳妥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我国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除了经济体制改革,还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以及其他各领域的改革。
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主要是外部需求急剧萎缩,导致经济减速、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失业增加、结构性矛盾凸显。在巨大的外部冲击面前,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在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的基础上,内需和外需对我国经
济社会发展都十分重要、不可或缺。
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不断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是2009年政府工作的又一特点。过去一年,外交工作取得新的重大成绩。我国积极参加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气候变化等国际合作,在一系列重大多边会议上发挥了独特的建设性作用;积极开展全方位外交,与各大国、周边国家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对话合作稳步推进;大力加强人文等领域外交;有效维护我国公民和法人在海外的合法权益,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这一年,我国对外开放工作经受住了艰难考验,取得了显著成绩。中央出台一系列稳定外需的政策措施,采取符合国际惯例的方式支持出口企业,鼓励增加进口,2009年下半年开始,进出口降幅明显收窄,国际市场份额得到巩固。扭转利用外资下降局面,企业“走出去”逆势上扬。现在看来,我们之所以能够夺取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重大胜利,一个关键原因是,我们既坚持立足国内、以我为主,把政策着力点放在全面扩大国内需求上,充分发挥我国经济回旋余地大、内需潜力大的优势,有效弥补外需缺口;又坚持扩大开放,因势利导,趋利避害,认真实施稳定外需的政策。这也向世界昭示,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是世界和平发展、和谐发展、共同繁荣的积极推动者。
今年世界经济有望恢复性增长,国际金融市场渐趋稳定,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大趋势没有改变,世界经济格局大变革、大调整孕育着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世界经济复苏的基础仍然脆弱,金融领域风险没有完全消除,各国刺激政策退出抉择艰难,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和主要货币汇率可能加剧波动,贸易保护主义明显抬头,加上气候变化、粮食安全、能源资源等全球性问题错综复杂,外部环境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依然很多。我们要全面适应国际形势变化和国内发展要求,进一步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一是稳定发展对外贸易。以拓市场、调结构、促平衡为主要着力点,坚持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和以质取胜战略,落实和完善鼓励出口各项政策措施,继续改善海关、质检、外汇等方面的服务,巩固传统市场,大力开拓新兴市场;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努力培育出口品牌和营销网络,继续严格控制“两高一资”产品出口,积极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稳定各项进口促进政策和便利化措施,敦促发达国家放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限制,促进进出口平衡发展。二是推动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协调发展。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加快实施企业“走出去”战略,深化境外资源互利合作,提高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的质量。三是深化多边双边经贸合作。加强和改善与发达国家的经贸关系,深化与发展中国家的互利合作。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步伐。积极参与多哈回合谈判,推动早日达成更加合理、平衡的谈判结果。坚决反对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妥善处理贸易摩擦。在外交工作方面,要继续以20国集团金融峰会等重大多边活动为主要平台,积极参与国际体系变革进程,维护发展中国家利益。统筹协调好双边外交与多边外交、国别区域外交与各领域外交工作,推动我国与各大国、周边国家
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全面深入发展。紧紧抓住中国—东盟自贸区全面建成、上海合作组织召开峰会等契机,积极推进区域合作。进一步做好应对气候变化、能源资源合作等方面的对外工作,在妥善解决热点问题和全球性问题中发挥建设性作用。今年的上海世博会属于全中国、全世界,我们要把它办成一届成功、精彩、难忘的盛会,办成一届促进人类文明进步,促进科技创新,促进我国与世界各国交流合作、共同发展的盛会。坚持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的内在统一
科学发展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改善民生是经济发展的出发点、落脚点和持久动力。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给我们的重要启迪是,必须始终坚持把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任务,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扩大国内需求的重要途径,围绕改善民生谋发展,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中,大幅度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扩大城乡就业,促进社会事业发展,备受社会关注。如果说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是一册厚重的民生“作业本”,那么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目前显然已经交出了一份成果丰硕的优秀答卷。一是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中央财政安排就业专项资金426亿元,比上年增长59%,增幅前所未有。实施困难企业缓缴社会保险费或降低部分费率、再就业税收减免及提供相关补贴等政策,鼓励企业稳定和增加就业。开展系列就业服务活动,多渠道
开辟公益性就业岗位,促进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应征入伍和到企事业单位就业见习。这些措施促进了就业的基本稳定,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102万人。二是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制度普遍建立,出台了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在320个县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农村老人领取养老金是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成为乡间美谈,广大农民对未来充满了希望。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连续5年增加,2009年又人均提高10%。农村五保户供养水平、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城乡低保对象保障水平都有新的提高。中央财政用于保障性安居工程资金551亿元,比上年增长2倍。新建、改扩建各类保障性住房200万套,棚户区改造解决住房130万套。三是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大幅度增加全国教育支出,全面落实城乡义务教育政策,提前一年实现农村中小学生人均公用经费500元和300元的目标。实行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绩效工资制度。中等职业学校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免学费政策开始实施。国家助学制度不断完善,基本保障了困难家庭的孩子不因贫困而失学。四是稳步推进医药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合计4.01亿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覆盖8.3亿人。基本药物制度在30%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中央财政支持建设了一批县级医院、乡镇中心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总之,社会建设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加速推进,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
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目标又迈进了一大步。
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今年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一要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科技和教育在国家发展中具有先导性和基础性作用。切实加强科技支撑,全面提高人的素质,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重点抓好三个方面:一是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关系着人民福祉、民族素质和国家未来。只有一流的教育,才能培养一流人才,建设一流国家。要抓紧启动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加快推进教育改革,努力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继续加强职业教育,推进高等学校管理体制和招生制度改革,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二是大力发展科学技术。中华民族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有强大的科技,有创新型人才,这是发展的力量所在、后劲所在。要全面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加快实施科技重大专项,着力突破带动技术革命、促进产业振兴的关键科技问题,突破提高健康水平、保障改善民生的重大公益性科技问题,突破增强国际竞争力、维护国家安全的战略高技术问题。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进一步激发广大科技工作者和全社会的创新活力。三是加快人才资源开发。人才是第一资源。经济发展能不能跃上更高层次,人才是十分重要的因素。发展社会事业,推进民主法制建设、维护社会公平正义,都需要大批高素质人才。要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投入机制,努力营造人才辈出、人尽其
才的制度环境,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二要大力加强文化建设。这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社会文明进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国家发展、民族振兴,不仅需要强大的经济力量,更需要强大的文化力量。思想、文化的力量,可以深刻影响一个国家发展的进程,改变一个国家的命运。目前人民群众对提高自身文化素质、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要求日益迫切。政府要履行好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的责任,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和权益。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文化资源配置要向基层、特别是农村和中西部地区倾斜,丰富基层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支持发展文化产业、鼓励文化创新,生产更多健康向上的文化产品,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文化需求。三要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只有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经济发展才有持久的动力,社会进步才有牢固的基础,国家才能长治久安。要切实抓好六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保障民生的第一件大事,就是保障就业。我国劳动力总量供大于求与结构性用工短缺矛盾并存,就业形势仍然十分严峻。要继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政策支持和就业指导,重点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工作。二是加快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的“安全网”,也是经济的调节器。让人民生活有基本保障、无后顾之忧,是现代政府的重要职责。要继续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扩大试点范围,加快解决未参保集体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保障等遗留问题,积
极推进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加强城乡低保工作,加强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建设。三是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体现。我国收入分配问题已经到了必须下大力气解决的时候。如果收入差距继续扩大,必将成为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大隐患。要抓紧制定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政策措施,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加大财政、税收在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中的调节作用。深化垄断行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严格规范国有企业、金融机构经营管理人员特别是高管的收入。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逐步形成公开透明、公正合理的收入分配秩序。四是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房地产业既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也是备受关注的重要民生问题。必须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势头,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住房需求。要继续大规模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支持居民自住性住房消费,增加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房用地供应。规范发展二手房市场,盘活住房租赁市场。加大差别化信贷、税收政策执行力度,抑制投机性购房。大力整顿和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五是加快推进医药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医改是关系人民身体健康和家庭幸福的重要事业,也是一项世界性的难题。要坚持基本医疗的公益性方向,积极稳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落实五项重点工作。继续扩大基本医疗保障覆盖面,扩大实施基本药物制度范围,基本完成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
设规划,加强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开展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六是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切实保护好妇女和未成年人权益。
总之,要通过艰苦卓绝的努力,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
第三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局长 谢伏瞻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局长 谢伏瞻 2007年,国民经济保持平稳快速发展,呈现出增长较快、结构优化、效益提高、民生改善的良好运行态势。
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246619亿元,比上年增长11.4%,加快0.3个百分点,连续五年增速达到或超过10%。分季度看,一季度增长11.1%,二季度增长11.9%,三季度增长11.5%,四季度增长11.2%。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28910亿元,增长3.7%,回落
1.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121381亿元,增长13.4%,加快0.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96328亿元,增长11.4%,加快0.6个百分点。
1、农业生产继续稳定发展,粮食再获丰收。全年粮食总产量达到50150万吨,比上年增产350万吨,增长0.7%,成为历史上第4个高产年,这是1985年以来我国粮食生产首次实现连续4年增产。其中,夏粮产量11534万吨,比上年增长1.3%;早稻3196万吨,与上年基本持平;秋粮35420万吨,比上年增长0.6%。
2、工业生产增长加快,企业效益提高。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8.5%(12月份增长17.4%),加快1.9个百分点。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长13.8%;集体企业增长11.5%;股份制企业增长20.6%;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长17.5%。重工业增长19.6%,轻工业增长16.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销率达到98.1%。
1-11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2295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6.7%,增幅同比上升6.0个百分点。39个工业行业全部实现盈利。其中,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增长68.7%,专用设备制造业增长61.4%,化工行业增长51.5%,煤炭行业增长49.1%,钢铁行业增长47.2%,电力行业增长39.0%。
3、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房地产开发投资明显加快。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7239亿元,比上年增长24.8%,加快0.9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17414亿元,增长25.8%,加快1.5个百分点(12月份16809亿元,增长19.6%);农村固定资产投资19825亿元,增长19.2%。在城镇投资中,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1466亿元,比上年增长31.1%;第二产业51020亿元,增长29.0%;第三产业64928亿元,增长23.2%。分地区看,东部地区投资比上年增长21.0%,中部地区增长34.0%,西部地区增长28.2%。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25280亿元,比上年增长30.2%,加快8.4个百分点。
4、市场销售增长较快,增速呈现逐步提高的态势。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9210亿元,比上年增长16.8%,提高3.1个百分点(12月份9015亿元,增长20.2%)。分城乡看,城市消费品零售额60411亿元,增长17.2%,加快2.9个百分点;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28799亿元,增长15.8%,加快3.2个百分点。分行业看,批发和零售业增长16.7%,住宿和餐饮业增长19.4%。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大类商品零售中,石油及制品类、汽车类、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家具类、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化妆品类、体育娱乐用品类均增长20%以上。
5、消费价格上涨较快,房屋销售价格上涨较多。全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4.8%,涨幅比上年提高3.3个百分点(12月上涨6.5%),其中,城市上涨4.5%,农村上涨5.4%。食品、居住价格上涨是拉动价格总水平上涨的主要原因。分类别看,食品价格上涨12.3%,拉动价格总水
平上涨4.0个百分点;居住价格上涨4.5%,拉动价格总水平上涨0.6个百分点。在食品价格中,粮食上涨6.3%,肉禽及其制品上涨31.7%,蛋上涨21.8%。其余商品价格有涨有落。全年商品零售价格上涨3.8%(12月份上涨5.6%)。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4.4%(12月份上涨8.1%)。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3.1%(12月上涨5.4%)。全年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比上年上涨7.6%,涨幅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
6、对外贸易快速增长,外商直接投资继续增长。全年进出口总额2173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3.5%,回落0.3个百分点。其中,出口12180亿美元,增长25.7%,回落1.5个百分点;进口9558亿美元,增长20.8%,加快0.8个百分点。进出口相抵,贸易顺差2622亿美元,比上年增加847亿美元。全年实际使用非金融机构外商直接投资74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3.6%。年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达到1.53万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3.3%。
7、居民收入快速增长,就业增加较多。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786元,比上年增长17.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2%,加快1.8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140元,比上年增长15.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5%,加快2.1个百分点。年末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72534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0967亿元。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204万人,比上年多增加20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0%,比上年末回落0.1个百分点。
8、货币供应量增长较快,贷款增加较多。12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40.3万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6.7%,回落0.2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余额15.3万亿元,增长21.0%,加快3.5个百分点;流通中货币(M0)余额30334亿元,增长12.1%,回落0.6个百分点。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比年初增加36323亿元,比上年多增4482亿元。各项存款比年初增加53878亿元,比上年多增4599亿元。全年投放现金3262亿元,比上年多投放221亿元。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中的主要问题是,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的风险依然存在,价格上涨压力加大,结构性矛盾仍较突出,经济发展方式比较粗放,体制机制不够健全等。新的一年,要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战略部署和总体要求,按照控总量、稳物价、调结构、促平衡的指导思想,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促进结构调整,加快推进改革开放,力争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第四篇:谢伏瞻同志的讲话11
谢伏瞻同志的讲话
(2015年1月15日,根据录音整理)
省委对这次农村工作会议高度重视。会前,郭庚茂同志主持召开省委常委会专题研究,明确要求把三农工作摆在全局工作重中之重的位置,努力实现生产发展和体制机制创新双丰收。我们要认真领会,抓好落实。刚才,赵建才同志宣读了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关于表彰2014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先进县(市、区)、进步县(市、区)的决定,王铁同志对2014三农工作作了全面总结。下面,我就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省委九届八次全会、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做好今年的三农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认清形势,明确思路,切实增强做好三农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014年,全省三农工作取得了新成绩。粮食产量实现十一连增,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连续五年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全省又有120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农村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各项重点改革稳步推进,农村社会保持和谐稳定,为推动“四化”同步发展、服务全国大局作出了重要贡献。在遭遇多年不遇严重干旱的情况下,取得这些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党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的结果,是省委、省政府科学谋划、深入
— 1 — 推动的结果,是各级各有关部门扎实工作的结果,也是农业战线广大干部群众共同努力的结果。在此,我代表省委、省政府,向大家表示诚挚的慰问和衷心的感谢!当前,三农工作面临的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我们必须加强研判,科学把握,积极应对,始终牢牢把握工作主动权。
(一)深刻领会中央关于新时期三农工作的部署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对农业农村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深刻回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三农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突出“食为政首”的战略布局,强调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特别是在保障粮食安全方面,总书记反复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中国人的饭碗应主要装中国粮。在去年调研指导河南工作期间,总书记提出河南工作要突出“四着力”,其中之一就是着力做好农业农村农民工作,要求河南粮食生产这个优势、这张王牌任何时候都不能丢。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和中央的要求,是我们做好三农工作的根本指针和基本遵循。河南作为全国重要的农业大省和粮食主产区,必须牢记使命,义不容辞地承担起保障粮食稳产增产、为国家粮食安全作贡献的政治责任,坚持不懈抓好农业农村特别是粮食生产各项工作。
(二)敏锐看到外部环境变化给三农工作带来的重要影响。经过多年持续提高粮食价格,目前国内小麦、玉米等主要农产品价格超过国际市场价格,国内外市场农产品价格倒挂产生了“封顶效应”,我们继续提价遇到了“天花板”。按照我国入世时对世贸组织承诺的补贴上限,粮食是27%,油料是18%,大豆是10%,现在这些都已触顶。与此同时,国内农业生产要素价格还在持续上涨,农业生产成本“地板”刚性抬起,农业比较效益持续下降,调动和保护农民积极性、保障农产品供给将越来越难。
(三)深刻认识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严峻形势。李克强总理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经过长时间的持续高强度开发,生态环境约束和资源条件约束已经成为我国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两道紧箍咒,这两道紧箍咒对我省的约束也很突出。我省农业资源禀赋先天不足,人均耕地和淡水资源分别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4/5和1/5,世界平均水平的1/4和1/20。随着化肥、农药、农膜的大量使用,不仅地越种越薄,而且带来了严重的面源污染、白色污染,再加上工业和生活垃圾污染,农村环境问题愈发严峻,资源环境已经亮起红灯。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对土地、水资源的刚性需求快速上升。就土地而言,去年国家下发我省建设用地指标30.11万亩,缺口在50万亩左右,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尽管这些年我们通过增减挂钩实现了占补平衡,但耕地的数量、质量呈下降趋势。就水资源而言,我省本来就属于严重缺水
— 3 — 地区,人均水资源量不足400立方米,随着工业、城镇及生态用水不断增强,农业生产用水缺口呈刚性扩大之势。这表明,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难度日益增大。要走出这个困境,必须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从依靠拼资源消耗、拼农资投入、拼生态环境的粗放经营,尽快转到注重提高质量和效益的集约经营上来。
(四)清醒看待农村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繁重任务。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我省还有一半以上人口生活在农村,没有广大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省的小康,就会拖全国的后腿。近年来虽然我省农业现代化建设取得了长足进展,但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欠账依然较多,农民收入水平依然较低,农业还是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和四化同步发展的短腿,农村仍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实现全面小康,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民。现在距2020年只有6年时间,实现农民可支配收入较2010年翻一番,总体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间很紧,任务艰巨,要做的工作很多。
(五)准确把握我省三农工作的阶段性特征。当前,城乡利益格局深刻调整,农村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农民思想观念深刻变化,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妥善应对。一是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能力不断增强,推进农业现代化、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条件逐步完备;同时,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依然突出,阻碍城乡之间资源要素优化配— 4 —
置、合理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二是随着土地流转面积扩大,农业产业化、企业化、市场化、规模化的经营方式正在逐步推开,农业生产方式加快转变;同时,农民组织化程度依然较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还不完善。三是随着农村劳动力大规模流动转移,多数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农民就业多元化,农业劳动力低文化、老龄化、女性化问题日益突出,谁来种地、谁来经营以及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等问题更加突出。四是很多农民出现“双巢”“两栖”的生活方式,农村空心化趋势加剧,新农村建设遇到不少新难题。总之,在新形势下,我省三农工作面临的难度更大,任务更重,特征更鲜明。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增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和机遇意识,保持清醒,趋利避害,因势利导,克难攻坚,努力在观念上适应,认识上到位,方法上对路,工作上得力,扎实推动三农工作再上新台阶。
做好今年的三农工作,必须全面落实中央部署,按照稳粮增收、提质增效、创新驱动的总要求,把抓好粮食生产、现代农业建设、城乡一体化发展作为主攻方向,把实现粮食稳定发展、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生产方式转变作为基本途径,努力在稳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上挖掘新潜力,在优化农业结构上开辟新途径,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上寻求新突破,在促进农民增收上获得新成效,在建设新农村上迈出新步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围绕建设现代农业,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建设现代农业大省是我省必须完成的一项历史性任务,要坚定不移地走技术先进、产品安全、规模适度、资源节约、竞争力强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一)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抓粮食生产,任何时候都不能有丝毫的大意、动摇和懈怠。要以保粮田面积、保粮食产量、保粮农收益为目标,以实施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建设工程为抓手,加快推进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稳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一要坚守耕地红线。耕地是粮食安全的命根子。要继续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和节约集约用地制度。今年国家将全面开展永久性基本农田划定工作,要结合实际组织实施好,形成对耕地的长效保护机制。同时,要加快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通过整合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农田水利建设等项目资金,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力度,加快建设更多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粮田,挖掘粮食增产潜力,努力实现高标准粮田亩产吨粮的目标。二要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近年来,国家和我省出台的惠农政策越来越多,力度越来越大,关键要在提高精准性和实效性上下功夫。要积极争取国家改进补贴办法试点,探索建立竞争性分配机制,促进新增补贴向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主产区倾斜,让农民种粮有利可图,让主产区抓粮有实惠可得。三要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要围绕解决豫西、豫— 6 —
西南、豫北地区干旱缺水问题和重要跨区域水利骨干工程建设问题,研究制定我省水利发展规划纲要。要加快河口村水库、出山店水库、前坪水库以及小浪底南北两岸、西霞院、赵口等一批灌区、节水改造等项目建设或前期工作,实施一批引黄调蓄、中小水源及水系连通工程,力争一批水利项目开工建设;同时,抓紧谋划一批事关全局和长远发展的水利项目,争取纳入国家“十三五”规划,不断完善防灾抗灾减灾的水利工程体系。四要强化科技支撑能力。科技是农业生产的潜力所在。以色列2/3的土地是荒漠,全年降雨量不足200毫米,而农产品自给率却高达95%,靠的就是科技。要优化农业科技资源配置,完善农业科技成果分类评价和激励政策,激发科研人员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加快推进中原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建设,支持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和国家重点实验室等重要平台联姻,抓紧在主要农作物新品种选育与产业化开发、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等重点领域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力争在智能农业、农机装备、生态环保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二)加快提升农业效益。重点要围绕优化农业结构、发展品牌农业下功夫。一要大力培育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农业产业化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带动力量。要抓住农业龙头企业这个关键,加快培育发展一批具有区域优势、高成长性、高附加值的产业化集群。要科学布局特色种植业基地,在豫
— 7 — 西、豫南的山区丘陵地区规划建设一批花卉苗木、油用牡丹、食用菌、茶叶、核桃、果品等产销一体化的特色产业集群。要提升生猪、家禽、肉牛、肉羊、奶业集群化发展水平,支持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建设一批规模化、标准化示范性基地。今年,力争培育省级农业产业化集群200个,集中打造示范性农业产业化集群20个以上。二要加快推进都市生态农业发展。都市生态农业是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抓手。要坚持产业功能、观光功能和生态功能相统一,加快建设一批设施蔬菜生产基地,努力保障大中城市蔬菜等生鲜食品自给;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创意农业等农业新型业态,不断满足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需求。今年,重点支持郑州、洛阳、开封、许昌等市先行先试,率先发展,加大对8个示范园区建设的扶持力度。三要大力发展品牌农业。品牌是竞争力,品牌是效益。现在人们越来越关注舌尖上的安全,这为我们创造更多、更知名的农业品牌提供了重要机遇,也对我们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要依托我省比较优势,加快推动农产品生产由生产导向向生产与消费导向并重转变,由原字号向深加工转变,由重产量向重质量转变,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地方特色农产品,强化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生产出更多让消费者放心、安心的优质农产品,打造出更多叫响国内外的河南农业品牌,加快实现由国人粮仓到国人厨房,再到世界餐桌的历史性转变。
(三)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现代农业是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农业。要坚持保护与治理并重,努力做到新账不再欠,老账逐步还,坚决把农业资源环境恶化势头压下来,让透支的资源环境得到休养生息。一要把过量使用的农业投入品降下来,大力创新和推广节肥、节药、节水和清洁生产技术,促进资源节约型农业发展。二要把超过农业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生产切实退出来,积极推进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加快实施坡耕地综合治理、丹江口库区水保二期等工程,落实湿地生态效益补偿、湿地保护奖励试点政策。三要把农业废弃物转化为资源和财富,积极开展秸秆、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推广农牧结合循环发展模式,化害为利,变废为宝。四要把地力下降的土壤改良好,大力推广深松整地、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等措施,提升地力。五要把受损的生态环境逐步修复治理好,加快实施林业生态省建设提升工程,积极开展以农业面源污染为重点的农业生态治理。六要把耕地、水资源环境坚决保护好,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强化监督考核和激励约束,用经济和法律手段加强保护。
三、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
推进新型城镇化会有力促进农村发展,但并不会自然带来农村面貌的根本改变。我省农村人口多,即使今后城镇化水平大幅提高,还会有几千万人生活在农村。必须着眼于城乡一体化发展,积极引导有条件的农民进城购房,进城就业,对于仍然在农村居
— 9 — 住的农民,要着力改善其生产生活条件。
(一)优化村庄布局。关键要充分考虑产业规模及特色、经济实力、土地利用、道路建设等实际情况,充分考虑今后农村人口变化趋势,切实提高新农村建设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去年省里出台了编制新农村建设规划的指导意见,对搞好规划、分类分批推进新农村建设作出了明确部署。要以县域为单位,按照因地制宜、实事求是、成熟一批推进一批的基本要求,坚持五规合一,抓紧编制完善县域新农村建设规划。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区别情况,分类指导。对于城中村、城郊村和产业集聚区内的村庄,编制城市社区规划。对于深山区、黄河滩区、煤炭塌陷区、地质灾害易发区等不具备发展条件的村庄,与产业扶贫结合起来,编制搬迁规划,通过搬迁实现集中居住。对于平原地区的村庄,根据特色农业布局,选择条件成熟、积极性高的地方,编制新农村社区建设规划,引导农民向社区集中居住。缺乏产业基础的地方,根据实际可编制村庄整治规划,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保障农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对于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传统村落,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编制保护性发展规划,保留历史文化传承。在新农村建设中,要科学规范、正确引导农村建房,避免盲目无序建设,防止建了拆,拆了再建,造成资源浪费,形不成财富积累。
(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目前,我省农村住房条件显著改— 10 —
善,但环境脏乱差成为农村的顽症。要把改善人居环境作为新时期新农村建设的总抓手,认真落实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指导意见,以保住房安全、保饮水安全、保用电安全、净化环境、硬化道路、美化村庄为重点,以建设美丽宜居乡村为导向,因地制宜,压茬整治,梯次推进,争取用2年左右时间基本建立起村庄保洁机制、垃圾分类处理机制,每年建成一批达标村和示范村。各市县要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纳入目标考核体系,加大工作推进力度。要针对我省农村基础设施欠账较多这一长期积累的病根,突出重点,逐步“治疗",继续加大农村水、电、路、气、房等建设力度,大力实施农村公路三年行动计划乡村畅通工程和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今年再新建改建农村公路1.3万公里以上,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农村饮水安全建设任务,再解决100万农户低电压问题,新增农村沼气用户5万户,改造农村危房12万户以上。对已建成的基础设施要建立长效管护机制,防止进入建了毁、毁了再建的恶性循环怪圈。在注重建设“物的新农村”的同时,要更加注重“人的新农村”建设,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大力推进基层民主管理,深入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科学文化知识普及,加强农村传统文化、乡土文化保护,培育健康向上的乡风民风,积极倡导爱家爱乡、守望相助、尊老爱幼、崇善爱美、见贤思齐的文明之风,逐步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人关爱服务体系,使新农村内
— 11 — 外兼修,成为农民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
(三)促进农民就业增收。要通过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两手发力,拓展农民就业增收空间。一要大力推动转移就业。认真落实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意见和推进农村人口向城镇有序转移八项措施,坚持“一基本两牵动三保障”,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就业。尤其要把县城和有产业优势的中心镇作为农村人口转移就业的重要载体,在产业发展、农民购房落户等方面给予支持,提高对农业转移人口的吸纳力和承载力。要积极吸纳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参与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发展就业容量大、就业方式灵活的服务业和中小微企业、民营企业,不断增加新的就业岗位。要大力实施职教攻坚计划和全民技能振兴工程,提升劳动力职业技能水平,促进转移到城镇的农民实现更高质量就业。今年争取实现200万左右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二要大力支持以农兴业。积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充分挖掘农业农村增收潜力。休闲观光农业、创意农业、农家乐、乡村旅游等新兴业态,对农民增收作用明显,要研究制定有针对性的扶持政策,让更多农民参与其中,更多农民从中受益。三要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根据不同类型新型职业农民从业特点和能力素质要求,注重利用各类涉农院校、农技推广服务机构、农业企业和农民合作社的教育培训资源,建立多层次、多形式、广覆盖、经常性的教育培训机制,帮助新型职业农民适应— 12 —
农业产业政策调整、农业科技进步、农产品市场变化和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水平,努力打造一支具有较强市场意识、懂经营、善管理、有技术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不断提高农民增收的本领。
(四)大力推进农村扶贫开发。我省各类贫困县共有53个,约占县级行政区的一半,扶贫任务非常艰巨。要以加快实施三山一滩地区群众脱贫工程为重点,搞好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生态保护和基本公共服务,力争再实现120万农村贫困人口稳定脱贫。一要抓好大别山、伏牛山、太行山贫困地区群众脱贫工程。三山地区贫困人口占全省的61%,是扶贫开发的主战场。要坚持区域开发与精准扶贫相结合,推进发展与保护生态相结合,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突出抓好搬迁聚居、改造提升、转移就业、产业发展、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工作,确保年底前完成1.93万户、8.09万人的扶贫搬迁任务,促进贫困人口增收致富,稳定脱贫。二要加快推进黄河滩区居民迁建试点工作。黄河滩区居民迁建,事关黄河长治久安,事关滩区群众脱贫致富共奔小康,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事,党中央、国务院十分关注。上个月,我们已召开专题会议作了动员部署,今年要确保完成第一批试点村安置区建设,基本实现群众搬迁入住,在此基础上压茬推进,制定第二批试点方案,扩大试点范围。三要健全完善扶贫长效机制。建立健全贫困县考核、约束、激励和退出机制,落实贫困县扶贫开发主体责任和省市监管责任,扶贫项目审批权原则上要下放到
— 13 — 县,提高扶贫的有效性、持续性。
四、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 新一轮农村改革,根本任务是推动城乡二元体制转换。健全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让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享现代化成果。我省即将出台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的实施意见,要立足实际,突出问题导向,坚持依法依规,尊重基层和群众首创精神,扎实向前推进。
(一)加快创新农业经营体系。农业经营体系作为农业生产关系的集中体现,必须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一要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改革措施,推动农村土地向留在农村的农户和规模经营主体流转,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家庭农场等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但需要注意的是,要把选择权交给农民,维护农民合法权益;要避免非粮化,坚决禁止非农化。二要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鼓励支持培育发展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帮助他们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难题,充分发挥他们在建设现代农业中的骨干作用、纽带作用、桥梁作用。三要加快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稳定和加强基层农技推广等公益性服务机构,积极培育经营性服务组织,深入开展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机制创新— 14 —
试点,大力支持供销社、邮政系统发展农资连锁经营、参与农技推广服务,积极拓展基层气象服务内容,加快建立多层次、多形式、多元化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目前我省一些地方出现种子市场假种子泛滥问题,这既影响农业生产,又影响农民增收,供销社、农业、工商、公安等部门要配合联动,加强农资市场监管,严厉查处假冒伪劣行为,发现一起,打击一起,确保农业生产安全和农民利益。
(二)深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土地制度是国家的基础性制度,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必须审慎稳妥。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是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其他改革的前提和基础,要加快推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房地一体的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等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尽早让农民吃上定心丸。今年,我省已被农业部等五部委确定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整体推进试点省,明确了4000万亩左右的确权登记颁证任务。我们既要坚持国家的要求和标准,又要充分依靠农民群众自主协商解决推进过程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创新方法,提升效率,节约成本,确保按时完成。要探索建立农村宅基地有偿退出机制,对腾出的宅基地,能复垦为耕地的要优先复垦,不能复垦整理的要优先保障农业建设用地。
(三)稳步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是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举措。要积极探索
— 15 — 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的有效实现形式,积极稳妥推进农村产权市场建设。在郑州、新乡、信阳、济源、兰考5个试点市的基础上,持续总结完善,提升扩展。每个省辖市都要选择一个县,依托现有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或者国土、农业、林业、水利等比较成熟的产权交易平台,建立农村产权交易中心,拓展交易品种,逐步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个人的实物资产、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知识产权等纳入交易范围,使资产资源资本化、证券化。积极开展农村土地信托中心建设、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融资和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等试点工作,逐步把农村沉睡的资产变成流动的资本。
(四)加快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农业现代化水平越提高,对金融的需求越强烈。要强化金融机构支持三农发展的激励机制,推动金融资源继续向三农倾斜,确保农业信贷总量持续增加,涉农贷款比例不降低。要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服务,开展土地经营权、林权、宅基地使用权、大额订单、农机具等抵押担保贷款,不断扩大农村企业、农民和农户的可抵押物范围。特别是涉农金融机构要树立普惠金融理念,努力下沉经营重点,不脱农,多惠农,在三农领域精耕细作。要加快推进农村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积极探索新型农村合作金融发展的有效途径,丰富农村金融服务“毛细血管”。要加快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县域农商行等金融机构,抓好县级农信社改制组建农商行工作,力争经过— 16 —
三年努力,全省县级联社全部达到农商行组建标准并完成组建。要积极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农村金融发展,争取开展民营银行试点。要发展政府支持的三农融资担保和再担保机构,完善银担合作机制,着力破解三农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农业保险是规避农业生产风险的重要途径,保监会刚刚批准我省筹建中原农业保险公司,要加大对农业保险的支持力度,鼓励发展各类地方特色农业保险,积极发展商业性、合作性农业保险,满足农民多层次保障需求。同时,还要注意防范农村金融风险,加快农村征信体系建设,严厉打击非法集资行为,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五)抓好农村改革试点。中央赋予各试验区最大的政策是允许积极探索,支持先行先试,鼓励改革创新,允许在取得授权和审批后突破现行政策法律限制进行试点。要用好尚方宝剑,争取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为深化农村改革积累经验。要积极支持新乡、信阳等国家级试验区建设,争取新乡在统筹城乡发展、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与村民自治等方面,信阳在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改进农业补贴办法、涉农建设性资金整合、扶贫开发综合改革等方面率先突破。要扎实推进濮范台扶贫开发综合试验区、温县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和遂平县土地托管试验区等省级改革试验区建设,尽快取得一批实实在在的改革成果。
— 17 — 同时,要按照中央要求,统筹推进水利、林业、供销、农垦等方面改革,争取在更多领域实现突破。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农村改革不管怎么改,都必须守住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以家庭承包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保障农民物质权益尊重农民民主权利这三条底线不动摇;必须尊重农民意愿,承认差异性,兼顾特殊性,因地制宜,循序渐进,不搞强迫命令,不追求一步到位。只有这样,农村各项改革才能朝着既定目标健康推进。
五、落实重中之重要求,为三农工作提供坚强保障 三农工作涉及的领域广,任务重,难度大。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做好三农工作的方式方法、能力素质也要与时俱进。各级党委、政府要站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战略高度,周密安排部署,强化政策措施,努力保持三农工作持续向好的局面。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始终把三农工作摆上重中之重位置,在政策制定、工作部署、资金投入和干部配备上给予倾斜,确保劲头不松懈,力度不减弱,力量有加强。对工作中的重大问题,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部署,盯住不放,一抓到底。加强部门、层级间协调配合,相互支持,形成工作合力。健全责任制落实机制,创新监督考核办法,确保粮食、菜篮子、食品安全、抗灾救灾等方面的责任制不折不扣落到实处。加强农村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和基层干部队伍建设,真正让农村党组织强— 18 —
起来,让农村干部强起来,为做好三农工作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持续加大资金投入。在保证财政三农投入稳定增长的基础上,要重点在拓宽投入渠道、提高使用效率上做文章。优化财政支农支出结构,把农民增收、农村重大改革、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结构调整、农业可持续发展、农村民生改善作为支出重点,突出向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和新型经营主体聚焦,加强涉农建设性资金整合,改革涉农资金转移支付办法,逐步下放涉农资金项目审批权,把有限的资金用到刀刃上。要创新财政资金投入方式,增量资金要通过构建融资担保平台与社会资本相结合,采取PPP模式(公共私营合作制)等各种方式,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带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更多投向农业农村,提升使用效益,放大使用效能,努力形成多渠道、多元化、多层次的资金投入机制。
(三)不断提升工作水平。强化法治思维,把农业农村工作纳入法治轨道。要重视三农立法,尽快研究出台湿地保护、高标准粮田保护、扶贫开发等地方法规,逐步建立符合农业大省实际、适应农村改革发展需要的地方涉农法规规章体系。要发挥好乡规民约的作用,把农村法治建设和道德建设结合起来,推动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要改进工作作风,尊重农民主体地位,多到农村接地气,多向农民问计策,不断提高决策科学性
— 19 — 和工作实效性。
同志们,做好今年的三农工作,任务艰巨而繁重。我们要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振奋精神,再接再厉,推动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农村和谐繁荣,为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让中原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更加出彩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第五篇:2012政府工作报告(温家宝)解读
稳增长 目标微调 发展主动
关键词:7.5%
主要矛盾不再是速度问题,而是质量和效益问题
总理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2012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预期目标为7.5%。这个增速低于前几年8%的目标,这是出于什么考虑?
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姚景源表示,7.5%是综合考虑国际、国内多重因素基础上作出的主动科学调整,符合中国实际,体现了“稳中求进”的总基调。
姚景源分析,从国际看,世界经济尚未走出国际金融危机的阴影,增长动力不足,继续下行的压力不减,对我国外需稳定增长产生较大影响。从国内看,我国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和问题仍很突出,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和物价上涨压力并存,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节能减排形势严峻。【背景】“在这种情况下,适度调整经济增速,有利于稳定和控制物价,有助于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
“速度降低并不意味着经济发展任务减轻。”姚景源强调,将预期目标调低释放了强烈信号:现在我国经济发展主要矛盾不再是速度问题,而是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问题,今年我们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调结构、转方式上。
对于今年经济走势,姚景源表示充满信心。他说,中国经济正从政策刺激型增长向自主增长回归,市场力量逐渐增强。同时,农业连续丰收,物价逐步趋稳,财政收入、企业利润、外汇储备不断增长,宏观调控手段也日趋成熟,“这些都是应对危机的重要基础,也为宏观调控带来了预调微调的空间。”
关键词:扩大内需
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增收是关键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是我国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根本立足点,是今年工作的重点。
姚景源说:“亚洲金融危机和国际金融危机让我们认识到,对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来说,国民经济的立足点必须放到扩内需上,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我们的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他表示,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拉动,投资率高,消费率低。【问题】今后推动潜在需求转为现实经济增长,要从扩大消费、稳定投资着手。
姚景源说,通过扩内需来带动经济发展,不仅有必要,而且有可能。“我国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工业化、城镇化正在加速推进,发展机会多,消费水平快速成长,市场空间广阔,内需潜力十分巨大。”
“扩内需,尤其是扩大消费需求,最重要的是增加居民收入。”姚景源认为,只有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多渠道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扩内需措施1】消费增长才有坚实基础。“增收的同时也要稳定好物价,大力改善消费环境,不断培育新的消费热点,【扩内需措施2】这样消费才能更加强劲。”
“扩大内需,保持合理投资规模也非常必要。”姚景源说,未来投资仍是稳增长的重要力量,但要将重点转到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质量效益上来。
关键词:实体经济
避免“脱实向虚”,提升实体经济竞争力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姚景源认为,“这样的提醒直指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不良倾向,非常有针对性。”
姚景源说:“实体经济是国民经济基础,只有筑牢这个根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才能实现,稳中求进才能落到实处。”
他分析,近年来,我国部分实体经济领域出现了“脱实向虚”的发展苗头。一些实体企业为了追逐高回报放松主业,转向房地产和民间借贷市场,投机氛围浓烈,这不仅影响了经济健康运行、扩大了社会贫富差距,也增加了金融风险和社会风险。【问题】
实体经济如何夯实?【言语填空!!】姚景源认为,目前一些实体企业的税负仍然偏重,贷款难问题比较突出。他建议完善相关政策措施,进一步放开市场准入,充分利用财政、货币等调节手段,帮助实体经济发展壮大。
控物价 夯实基础 保障供给
关键词:4%
保供给是重点,保持粮食总产1.1万亿斤以上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4%左右。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这个目标如何实现?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表示,农产品的供给和价格水平,对整个物价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去年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为36.3%,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为40.4%【2011年农村恩格尔系数略高于城镇】。因此,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继续把控制食品价格过快上涨作为稳定物价的重点,落实好“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保障主要农产品供给。
陈锡文表示,保供给先要保持粮食生产稳定在1.1万亿斤以上,关键是千方百计把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6.5亿亩以上,重要的是充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有两项大的政策措施:
一是给农民合理的价格刺激信号,今年将继续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平均每50公斤分别提高7.4元和16元,与上年相比有明显提高。
二是加大对粮食生产直接补贴的力度,在生产成本上涨的情况下,通过补贴来降低成本。今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投入拟安排12287亿元,比上年增加1868亿元。
关键词:农业科技
一个衔接两个覆盖,增强生产保障能力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大力推动农业科技创新。
陈锡文分析说,从国内的现实情况来看,耕地和水资源的数量有限,依靠增施化肥、增用农药来增加产量的老路子已不可持续。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通过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不断提高农产品供给的保障能力,出台了一系列推进科技改革、调动农技推广人员工作积极性的政策措施。陈锡文说,首先是解决农技推广人员的工资收入水平长期偏低的问题,提出在岗人员工资收入与基层事业单位人员工资收入平均水平相衔接。其次是两个重点工程,即2012年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基本覆盖农业县,农技推广机构条件建设项目覆盖全部乡镇。【措施】【常识】
陈锡文说,中央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体系可以形容为“一体两翼”。“一体”包含彻底取消农业税、对农业生产实行直接补贴、新农合、新农保等十大方面政策措施;“两翼”是指去年和今年的两个一号文件,即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土地产能;加快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加快现代农业建设。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我们有信心、有能力夺取农业好收成、促进农民较快增收。关键词:市场流通
建好菜园子【供给】,管好菜摊子【流通】,丰富菜篮子
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增加生产、保障供给【物价稳定措施1】;搞活流通、降低成本【物价稳定措施2】;深化流通体制改革【物价稳定措施3】。
陈锡文表示,新鲜蔬菜和肉禽蛋奶对百姓生活影响很大。关于“菜园子”问题,大中城市要保留合理的蔬菜种植面积,保证一定水平的自给率,关键时刻能用得上。【保障供给】
关于“菜摊子”的问题,陈锡文认为,要严格执行蔬菜等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认真落实对农产品批发市场、集贸市场、社区平价菜店等的扶持政策,研究探索让农民的新鲜蔬菜直接送到老百姓家门口。多管齐下,切实把流通效率提上去、中间成本降下来,真正让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得到好处。【搞活流通,落实政策,流通体制改革】
“只有菜园子建好了、菜摊子管好了,老百姓提着的菜篮子才能丰富,口袋里的钱才能花得合理。”陈锡文说。
调结构 有扶有控 提高质量
关键词:产业升级
有扶有控,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发展
总理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关键在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调结构必须有扶有控,这样才能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王一鸣说。
王一鸣分析,当前中国经济面对的矛盾和问题,从深层次看,还是结构调整和转方式迟缓。目前经济增速放缓,这种潜在矛盾和问题更加凸显:产能过剩压力加大,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加剧。“对症下药,当前必须在稳增长的前提下,利用市场需求收缩、生产成本上升,倒逼结构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
王一鸣说,当前,我国的产业结构面临着需求和供给两方面的巨大压力。需求方面,产业发展将面临长期的外需收缩。供给方面,人口结构老龄化加快、劳动力成本迅速上升。【人口老龄化=>年轻劳动力少=>劳动力成本上升=>倒逼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在如此“两头受挤”的情况下,产业升级核心应当是价值链的升级。
“有压力就有动力,现在是艰难的时期,也是可能取得突破的时期。”王一鸣说,报告提出,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发展,制止太阳能、风电等产业盲目扩张。这些政策传递出政府有扶有控的信号,将对产业升级起到推动作用。王一鸣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建成一批龙头企业和关联的配套体系。
关键词:节能减排
加快理顺能源价格体系,将能源资源的约束力转化为转方式、调结构的动力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要推进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
“当前节能减排又面临一个新的关键时期。”王一鸣表示,近几年我国节能减排工作力度前所未有,取得了很大进展,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能源弹性系数【定义,常识】都明显下降,但与此同时,我国的能源消费总量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节能减排压力巨大。
“将能源资源的约束力转化为转方式、调结构的动力,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难题。”王一鸣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理顺能源价格体系,这对节能减排至关重要。长期以来,能源资源的价格不能反映供需的变化、资源稀缺性和环境损害成本,也无法将资源能源压力传递给市场主体。【能源价格长期存在的问题】在当前通胀压力依然存在、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的情况下,必须下决心推进能源资源价格改革、理顺价格形成机制。
关键词:区域协调
引导产业有序转移,把公共服务均等化当作发展首要目标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充分发挥各地特色和优势,进一步提高区域发展的协调性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王一鸣说,当前我国区域发展的格局已经发生很大变化,“东快西慢”变成了“西快东慢”。但是,也应当清醒认识到,中西部的加速发展很大程度上还是依靠投资的高增长、资源和要素的高强度消耗拉动,这种高速发展会为下一步的生态环境治理埋下隐患。【问题】
王一鸣说,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规划,就是要通过科学引导,促进要素流动、产业有序转移,推动区域经济良性互动、协调发展。他强调,区域协调发展应该以公共服务均等化为首要目标,不应盲目追求GDP增长,应该让经济发展更健康、更可持续。抓改革 重点领域 深入推进
关键词:结构性减税
营业税改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增值税、直接税等 定判、常识】的减税空间最大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抓改革,要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突破。其中提到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推进财税体制改革。
“这是综合分析国内外经济形势作出的一项重大部署。”高培勇说,财税改革最值得期待的就是继续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加大民生领域投入。
“从去年全国财政收入情况看,明年我们有必要、也有能力实施减税政策。”高培勇说。
“在财政能承受的范围内,结构性减税的主要对象应是增值税,而且营业税改增值税在减税中空间最大。”他说,在我国现行的税制格局下,70%以上的税收来自于增值税、消费税和营业税等流转环节,由于流转税占比过高,我国的税制结构呈现“由企业缴纳,走价格通道”的特点。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有三层减税效应,一是不再重复征税;二是税负减轻;三是这次的增值税扩围改革中,引入了11%、6%两档较低税率,这意味着整个增值税的平均税负水平也降下来了。当前,应尽快总结上海试点经验,向全国推广。
“可以预期,在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进行试点并逐步向全国推广的基础上,不仅是增值税,而且包括其他流转税税种在内,都将迎来一场旨在降低税负水平并进一步完善流转税税制的重要改革。”他说,由此而腾出的空间将为增加直接税、进而推动旨在优化税制结构的整体税收改革铺平道路。
关键词:分税制
推进财政“省直管县”改革,理顺各级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进财税体制改革,理顺中央与地方及地方各级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更好地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完善分税制,财权与事权必须相统一,两个职能的调整也必须相协调。当前,推进分税制改革已经有了比较好的基础。”他说,要推进财政“省直管县”等改革,分税制框架搭好了,转移支付就可以进一步按照体制逻辑加以优化,一般性转移支付就会更客观、更科学,对专项转移支付则应有所控制、合理归并。另外,要及时下达,使地方得以与其他预算内容相协调。
“同时,还要逐步健全地方税体系,赋予省级政府适当税政管理权限,进而才可以按照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要求,在合理界定事权基础上,进一步理顺各级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完善分税制。”他说,在这个过程中,还要健全省以下财政管理体制,完善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关键词:收入分配
建立工资正常增长机制,税收调节贫富差距
报告提出,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有效保护合法收入,坚决取缔非法收入,尽快扭转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
“分好社会财富 „蛋糕‟,缩小收入差距,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高培勇说。
“这就要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上都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他说,要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在初次分配领域,要完善工资制度,建立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在稳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外,还要创造条件,促进机会公平,同时,严格规范国有企业、金融机构高管人员薪酬管理。【初次分配的措施】
“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政府的难点在于再分配机制的重新构建。”他说,在再分配领域,政府可以通过改革财政税收制度,调节过大的贫富差距。比如说,调节收入分配,一定是要从富人那里多拿钱,通过政府转交给穷人,否则不叫调节收入分配。因此,税收的改革方向应该是减少大众负担的间接税,加重富人的财产税、所得税等直接税。【再分配的措施】
就业 压力不小 办法不少
关键词:就业优先
GDP增速放缓,就业目标并没有调低
“2011年,我国实现新增就业人口1221万,这是自从有新增就业统计以来,实现就业人口最多的一年。这说明我们在过去的一年里实施的积极的就业政策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副所长莫荣认为,扩大就业对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改善民生【就业的必然落脚点】,发挥了积极作用。
总理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5%;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在今年GDP增速目标放缓的情况下,就业目标并没有下调。这一方面鼓舞人们对当前经济形势的信心,另一方面也充分证明党和政府把就业当作关系国家发展和人民福祉的大事在抓。”莫荣说。
“报告提出,各级政府务必坚持就业优先战略,继续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就业优先战略的提出对于促进就业,惠及民生意义非常重要。这不仅是我们拉动内需,转变发展方式的客观需求,也是可持续发展的理性选择,和加快经济转型的发展要求是一致的。”莫荣说。【政府关于就业的大方向】
关键词:就业压力
GDP目标下调0.5%,部分劳动者就业会受影响
莫荣分析说,完成2012年的就业目标,可能要面临三方面的不利因素:
一是经济形势不确定对就业的影响。据统计,国内生产总值每变化1%,可能会影响100多万人的就业。今年GDP增幅目标比去年下调0.5%,如果不受其他因素干扰,必然会有部分劳动者就业受到影响。
二是外贸出口预期减小。今年我们的外贸出口预期和去年相比减少了10%。外贸出口每下降1%,会影响20万人的就业。而且与外贸出口直接相关的企业比较集中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可能对农村劳动力就业产生一定的压力。
三是小微企业发展可能放缓。受经济形势和出口预期的双重影响,小微企业的发展可能受到影响,这会给企业吸纳就业带来压力。【就业压力背景】
关键词:政策扶持
政策优惠打“组合拳”,创造更多就业岗位
“压力很大,办法也不少。”莫荣说,要克服这些压力,完成今年的就业目标,一方面要继续把握好宏观经济政策方向,保持经济发展的良好态势,带动就业人口的增长。要重点扶持就业容量大的现代服务业、创新型科技企业和小型微型企业,予其税收、信贷方面的政策优惠,使其创造更多就业岗位。产业政策也要向劳动密集型企业倾斜。【就业扶持政策之企业】
另一方面,也要重视困难群众的就业工作。今年人社部计划在去年新增困难群众就业100万的基础上,再增加20万困难群众就业,共解决120万困难群众的就业问题。这势必对推动就业、改善民生起到积极作用。【就业政策扶持之困难群众】
“在增加就业的同时,报告还提出,要建立全国统一规范的人力市场,加大力度维护劳动者权益。这需要我们不断完善现有的劳动法相关政策,完善加强劳动监察制度,推进实名制就业,完善现有的社保体系,让劳动者得到更多保障。”莫荣说。【就业政策之劳动保障】
医改 统筹推进 攻坚克难
关键词:全民医保
95%城乡居民有医保,基层医疗网基本建成
总理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13亿城乡居民参保,全民医保体系初步形成。上海交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马进说:“目前医保已经覆盖了95%的城乡居民。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在短时间内取得如此成就,我国从此迈入全民医保国家行列【常识】。”
“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方面,政府设计了合理的服务项目,并投入了可观的财政资金,为全民购买服务,这是实施全民医疗保障的重要一步。”马进说。
基层县、乡、村、社区医疗卫生机构得到健全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同时以实施基本药物制度为切入口,建立起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运行机制。
“一个国家的医疗卫生体系实现高效有序地运行,还必须建立全科医生制度。”马进说,现在基层条件好了,但老百姓还千里迢迢地涌向大城市的医院,就是因为缺少全科医生这个健康“守门人”。马进认为,应大力培养全科医生,让他们成为居民的家庭医生,这对于优化医疗资源配置,缓解看病难、看病贵,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大病保障
百姓最担心的大病救助逐步得到保障
政府工作报告对医保建设、大病救助做出了明确安排。马进认为,这充分表明国家要为百姓分担大病风险的决心。政府已开始主导、调动社会各方力量,逐步保障百姓最担心的大病。
随着全民医保体系的建立完善,医保基金的“蓄水池”也在慢慢充盈,具备了一定的抗风险能力。今年,在几个病种实施救助成效明显的基础上,医保保障病种扩展至8类,肺癌等12类病种被列入救助试点范围。此举将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居民特别是农村居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关键词:“四个分开”
今年试点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
报告指出,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实行医药分开、管办分开,破除以药补医机制。
公立医院是我国医疗卫生服务的提供主体,看病难、看病贵主要反映在公立医院。在过去3年中,17个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进行了“四个分开”的探索,包括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和非营利分开。
“大家感觉公立医院变化不大,但实际上,很多试点城市在医药分开等方面有很大起色,如取消药品加成等。除了切断医药灰色利益链,他们在便民服务方面也有很多探索,比如推行预约挂号,实施优质护理工程等等。”马进说。
今年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将先行推开。马进认为,县级医院改革的核心是破除以药补医机制:转换运行机制,改革医院的人事、分配、补偿制度;加强医疗服务监管,让专家、老百姓、有关人员参与到医院的监管中来;推进支付方式改革,激励医生努力提升业务能力,提高医疗服务效率。
解读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 宋晓梧
养老 全面覆盖 均衡待遇
关键词:全覆盖
我国社会保障建设史上的里程碑事件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在今年年底前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全覆盖。“这一目标振奋人心。”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宋晓梧表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最后一个环节,是我国社会保障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能够在今年全面实现养老全覆盖的目标,并且提前8年完成任务,十分不容易,这显示了中央政府完善社会保障、加快民生建设的决心。”
关键词:均衡化
加快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养老制度改革
“去年我国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人均增加1680元,有5700多万人从中受益。国家已连续7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在实现了基本养老全覆盖的目标后,政府未来的工作重心应该放到如何实现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养老保障均衡化上来。”宋晓梧说,我国企业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水平与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的退休金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在完成养老全覆盖的任务后,如何按照“十二五”规划提出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方向平衡不同群体间的养老保险待遇水平问题,成为我国养老制度面临的最大问题。【问题】他指出,应加快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养老制度改革,让同等学力、同等资历的企业人员能够享受到与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相同的养老待遇。【对策1:机关事业制度改革】此外,还应该逐步缩小社会保障的地区差距,通过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等措施,让不同地区居民享受到同等的社会保障水平。【对策2:社会保障地区差异】
关键词:增来源
建立公共资源出让收益的全民共享机制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多渠道增加社会保障基金,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监管,实现保值增值。我认为,增加社会保障基金的重要突破口就是建立公共资源出让收益金全民共享机制,将国家资源和国有资本产生的收益用于增加社保基金。”宋晓梧说。
宋晓梧介绍说,我国目前社保基金管理总体情况不错,每年平均实现了9%以上的收益。但也应看到,目前社会整体资金面比较紧张,很多企业面临融资难,一方面是大量资金躺在社保账户里,一方面是大量企业需要发展资金。【问题】应打通瓶颈,在实现社保基金保值增值的同时,为经济发展注入更多活力。
“社保基金首要的目标是安全,养老金是大多数人的养命钱,因此对于养老金入市必须慎之又慎。”宋晓梧认为,我国当前资本市场还在健全过程中,波动风险相对较大,需要慎重对待养老金入市问题。
宋晓梧建议,在当前情况下,可以考虑划定一个比例,比如20%以下的养老金用于股市投资。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逐步健全,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逐步加大投资比例,既满足社会融资需求,又能实现养老金保值增值。
解读人: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 郑新立
安居 增加供应 完善管理
关键词:700万套
在建规模1800万套是历史之最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12年要继续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基本建成500万套,新开工700万套以上。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郑新立认为,今年新开工保障房700万套以上的任务目标是实事求是的。虽然数字看上去比去年的开工量要小,但加上前两年结转的项目,整体在建规模将超过1800万套,是历史之最。保持适度的新开工规模,充分考虑了地方财政的压力。只要今后几年年均开工规模不小于700万套,“十二五”的建设目标可以顺利完成。
“我们不应只把眼光盯在开工规模上,更要注重在建项目的进展情况。”郑新立说,今年在建规模大,重点是要加快建设进度,保证在建项目按计划、按时竣工。
关键词:保障房制度
完善建设、分配、管理、退出等长效机制
报告提出,要抓紧完善保障性住房建设、分配、管理、退出等制度。
郑新立指出,今年保障房建设和竣工都将进入高峰期,应设立专门的保障房管理机构,完善相关制度,逐渐将工作重心从建设环节转到管理环节上。
郑新立认为,在建设方面,要重点确定保障房的面积标准,按照户型小、功能全、保基本的原则来设计保障房。“现在有些城市在建100平方米的保障房,这不符合保基本的原则,增加成本压力,也容易滋生寻租。”他指出,保障房选址应该尽可能与商品房配建,以加强各阶层融合,使大家共享公共设施。
郑新立认为,今年保障房建设资金的筹集情况比较乐观。中央财政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地方通过增加土地出让金的投入比例也可以解决一部分。“还要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住房公积金增加支持力度,并探索社保基金等投入保障房。”他说。
郑新立认为,科学合理地确定保障对象的准入门槛,加上阳光操作,是保证公平分配的关键。退出制度应更加人性化,避免一刀切,给不符合保障条件的居民一个缓冲期。
关键词:楼市调控
建立多元化住房供应体系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12年要继续搞好房地产市场调控,进一步巩固调控成果,促进房价合理回归。
“楼市调控还不能说取得了成功,一旦放松,房价随时有可能大幅反弹,最终不仅普通百姓受伤害,也不利于房地产市场和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郑新立说,除了继续执行现有的调控政策,增加普通商品房供给将越来越重要。通过增加普通商品房供给,可以缓解未来的供求压力。
郑新立表示,商品住宅与保障房相结合、买卖与租赁市场共同发展的多元化住房供应体系,将是我国住房制度顶层设计的大方向。“必须加强对住房问题的分类指导,早日让中低收入家庭能享受住房保障,有能力的家庭买到满意的商品房,愿意租房的家庭能租到稳定的住房,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住有所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