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的诗:

时间:2019-05-14 15:18: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刘禹锡的诗:》,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刘禹锡的诗:》。

第一篇:刘禹锡的诗:

刘禹锡的诗: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秋风引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堤上行 酒旗相望大堤头,堤下连樯堤上楼。日暮行人争渡急,桨声幽轧满中流。

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秋词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再游玄都观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江南春 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

竹枝

白帝城头春草生,白盐山下蜀江清。南人上来歌一曲,北人莫上动乡情。

竹枝

瞿塘嘈嘈十二滩,此中道路古来难。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竹枝

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

竹枝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竹枝

巫峡苍苍烟雨时,清猿啼在最高枝。个里愁人肠自断,由来不是此声悲。

竹枝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竹枝

楚水巴山江雨多,巴人能唱本乡歌。今朝北客思归去,回入纥那披绿罗。

竹枝

江上春来新雨晴,瀼西春水縠纹生。桥东桥西好杨柳,人来人去唱歌行。

竹枝

两岸山花似雪开,家家春酒满银杯。昭君坊中多女伴,永安宫外踏青来。

竹枝

城西门外滟滪堆,年年波浪不能摧。懊恼人心不如石,少时东去复西来。

竹枝

日出三竿春雾消,江头蜀客驻兰桡。凭寄狂夫书一纸,住在成都万里桥。

步虚词 阿母种桃云海际,花落子城二千岁。海风吹折最繁枝,跪捧琼盘献天帝。

步虚词 华表千年一鹤归,凝丹为顶雪为衣。星星仙语人听尽,却向五云翻翅飞。

抛球乐 五色绣团圆,登君玳瑁筵。最宜红烛下,偏称落花前。上客如先起,应须赠一船。

抛球乐 春早见花枝,朝朝恨发迟。及看花落后,却忆未开时。幸有抛球乐,一杯君莫辞。纥那曲 杨柳郁青青,竹枝无限情。同郎一回顾,听唱纥那声。

苏轼的传世名句

水龙吟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定**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蝶恋花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微霜。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念奴娇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天涯流落思无穷!既相逢,却匆匆。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相逢一醉是前缘。

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人间有味是清欢。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凭仗飞魂招楚些,我思君处君思我。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生前富贵草头露,身後风流陌上花。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诗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陌上花开蝴蝶飞,江山犹是昔人非。生前富贵草头露,身后风流陌上花。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江山如此不归山,江神见怪警我顽。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江头千树春欲暗,竹外一枝斜更好。与君世世为兄弟,又结来生未了因。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杳杳天低鹘没处,青山一发是中原。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第二篇:刘禹锡的一首诗的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有关文学常识。2.感受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学习作者不怕困难,高昂进取的精神。4.背诵默写全诗。

教学重点及难点:

诗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理解。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同学们:自古以来,文坛诸多人物每每见秋,或聊发赞美之情,“霜叶红于二月花”就是其真实的写照;或悲叹萧凉悲伤之感,“断肠人在天涯”印证了他们的心迹,等等。今天我们再来领略一下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赋秋之作《秋词》(板书题目及作者)。看看他是怎样理解秋天的。

二、作者作品介绍:(请同学们把从网上搜集到的有关知识述说出来然后总结)

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自称中山人。

贞元七年中进士,又中博学宏词科。曾和柳宗元等参加革新政治的王叔文集团。失败后,被贬官。后又入朝为官,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因此,世称刘宾客。晚年在洛阳,和白居易为诗友,并称“刘白”。有《刘梦得文集》40卷。

三、课文分析:

在小学的时候,我们把这种形式的作品叫什么呢?叫古诗。那么,上了中学以后,就要知道,这样去称呼它是不合适的,它应该有个更科学的名称:近体诗。并且是近体诗里边的七绝。(原因:1,四句。2,二、四句押韵。)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请同学们朗读,体会诗的韵味和节奏,也感受作者的豪情壮志。问题

1、讨论;本诗的大意:(小组合作讨论后回答)

自古以来的人们都说秋天是悲凉的,我却认为秋天要胜过春天。

万里晴空,一只仙鹤凌云飞起,就引发我的诗兴到了蓝天上了。

问题

2、诗的前两句采用了什么手法?

对比手法。作者首先写了古代文人每当受挫,身陷逆境时,总是悲叹秋天的寂寞凄凉。也确实是这样,在文人的笔下,秋是悲的象征,是孤独、寂寞、惆怅的载体,但接下来,诗人却大胆而充满豪情地道出对“秋”的理解,对秋的追求:“我言秋日胜春朝。”在作者心中,它是美的季节,远胜过繁花似锦的春日,表现出诗人被贬后乐观的心情。

问题3:为什么诗人直率坦言“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问题4:作者认为“秋日胜春朝”,本单元中学过的课文还有哪首诗中的内容表现了相同的观点?

《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问题4:本单元中哪篇文章可以印证“自古逢秋悲寂寥”?

《天净沙·秋思》。作者在写景的基础上,发出了“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感叹.问题5:怎样理解“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晴空”写出了秋日的天高云淡。

“一鹤”是孤单的,但也是独特的,正是这只鹤顽强奋斗,冲向云霄,才冲破了秋天的肃杀的氛围。使大自然别开生面,使志士精神抖擞。它是顽强不屈的志士的写照,奋斗不息的精神的象征。

“诗情”指豪情,也是壮志,有了这种豪情壮志,秋日的寂寥自然会一扫而空的。体现出诗人面对困难百折不挠的斗争精神。虽人生坎坷,屡遭贬谪,壮志难酬,不被重用,但仍励志高歌,整个诗无不表现出诗人豪迈的大度。

四:小组合作探究:

关于本诗里边的词语运用,你认为那个词语用的好,能说说理由吗?(每个小组一句)自古:包含一切,没有例外么?有,为什么还这么说?为了突出下文的“我” 悲:一个“悲”字写尽历代诗人逢秋之心境,为下文诗人写出与众不同之笔尽其所能。胜:胜过,超过与“红于”有异曲同工之妙。“胜春潮”就是诗人对于秋景最为充分的认可。这种认可,绝非仅仅是一时的感性冲动,而是融入了诗人对秋天的更高层次的理性思考。

春:一个“春”字点出富有朝气,充满生机与活力,恰与前句的“寂寥”形成鲜明比照,一下子放射出诗人乐观向上的心态,不因秋景之衰而气竭,也不因仕途的不顺而自悲。

晴空:这里只指秋日晴空,并以此为全诗大背景。

一:孤单。正因为孤单而独特,诗人眼中的这只鹤和别的鹤的最大区别就在于他是单个的,所以就有了不同于一般的意义。用“一鹤”冲破云层,翱翔天空来托物言志,也许,诗人是以“鹤”自喻,也许是诗人视“鹤”为不屈的化身。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借鹤而写自己离开“樊笼”复返自然,摆脱羁绊的欣喜跃然纸上。写景开阔明丽,令人精神爽朗,耳目为之一新,这是一只多么洒脱自在,奋发向上的鹤啊!

排:排云而上。表现这只孤独的鹤所呈现出来的非凡的气势。上

诗情:指豪情,也是壮志,有了这种豪情壮志,秋日的寂寥自然会一扫而空的。引,“引”字不仅有独树一帜,标新立新之效,还具有矢志不移的傲骨,更有“鲲鹏展翅九万里”的远大志向。

五、小结:

通过学习,我们了解到了诗人深深懂得古来悲秋的实质是志士失志,对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因而在秋天只看到萧条,感到寂寥,死气沉沉。诗人同情他们的遭遇和处境,但不同意他们的悲观失望的情感。他针对这种寂寥之感,偏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要好,强调秋天并不死气沉沉,而是很有生气。他指引人们看那振翅高举的鹤,在秋日晴空中,排云直上,矫健凌厉,奋发有为,大展鸿图。显然,这只鹤是不屈志士的化身,奋斗精神的体现。所以诗人说,“便引诗情到碧霄”。“诗言志”,“诗情”即志气。人果真有志气,便有奋斗精神,便不会感到寂寥。这就是这首诗的主题思想。

(其实:刘禹锡,虽然因为参加政治革新活动同样遭受打击,但心理承受能力却大的多。刘禹锡贬到朗州时(今天湖南常德市)三十四岁。正感到春风得意,一觉醒来却被赶出了朝廷,苦闷是可想而知的。但他这个人求异心理很强,干什么都想与众不同,不肯人云亦云。

悲秋,从来就是诗人的职业病,他却偏要反其道而行之,认为天高气爽的秋天使人心胸开阔,更有诗意。同时,他的自我表现欲也比较强,爱显示自己。晚年与白居易登上一座高塔时,还得意洋洋地唱着:“步步相携不觉难,九层云外倚栏杆。忽然笑语半天上,无限游人举眼看。”(《同乐天登栖灵寺塔》)他自己站在塔顶上大声说笑,惹人围观,他居然以此为乐。

由此,他能写出这样一篇作品来,一点也不奇怪)

六、拓展一:

比较《山行》与《秋词》 二者均为写秋之作,同:二者都描写秋景,都借秋景抒发了对大自然的赞美。

异:《山行》全篇表现的都是生气盎然的画面和景致,形象鲜明,色彩绚丽;而本诗侧重抒写感受,以说理为主。

拓展二:

《配套练习》P22页,这是两首抒发议论的即兴诗

七、背诵活动:

1、集体背诵本诗

2、接龙”背诵本诗

六、作业:

1、外背诵刘禹锡写给白居易的秋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2、每人查找一篇描写秋天之景的文章,相互交流欣赏。

第三篇:论刘禹锡诗的历史地位

论刘禹锡诗的历史地位

肖瑞峰

内容提要 在韩孟、元白两大诗派叱咤诗坛风云之际,刘禹锡始终保持着自己独立的艺术品格,没有在两大诗派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丧失本真、盲目趋同,最终凭借深厚的艺术修养和勤奋的艺术实践,成为足与两大诗派相颉颃的一支异军。刘禹锡对唐诗发展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对题材领域的拓展与发掘、对传统正是奠定其历史地位的三块基石。歌体式

唐诗发展的浪潮由盛唐泻入中唐后,出现了九曲回环、九派分流的局面。大历年间的相对低潮过去之后,贞元、元和之际再度掀起了涛飞浪卷的洪峰。作为这一时代的骄子,白居易、元稹、韩愈、孟郊、李贺、刘禹锡、柳宗元等诗人都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不愿“随人作计”、袭人衣钵。韩愈在《调张籍》一诗中,一方面对李杜的诗歌成就怀有高山仰止之情:“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另一方面又有心与之并驾齐驱:“我愿生两翅,捕逐出八荒”。刘禹锡则在《杨柳枝词》中以其高度的自信宣称:“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他们纷纷将探求的触角和耕耘的犁头伸向新的领域,力图出以戛戛独造的艺术面目,从而使中唐之后再度呈现出百花齐放、姹紫嫣红的奇观。在中唐诗坛上,影响最大的无疑是韩孟诗派与元白诗派,其声威所及,诗坛中人大多闻风向慕,而欲傍其门墙。但也有不唯时、不从俗的自立门户者,刘禹锡即属其例。尽管他与当时开宗立派、领袖群伦的韩愈、白居易均有深厚的交谊,且时相酬唱,却能始终保持自己独立的艺术品格,而没有在韩、白两种作主题的深化与反拨、对诗歌体式的变革与完善等三方面,而这关键词 刘禹锡 诗歌 历史地位 题材领域 传统主题 诗派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丧失本真,盲目趋同。这也就意味着,他既要在前代的李杜等盛唐诗人之外别开生面,又要在当代的韩白等中唐诗人之外别开生面,又要在当代的韩白等中唐诗人之外独辟蹊径。这当然不是易事。而刘禹锡却凭借其深厚的艺术修养和勤奋的艺术实践,如愿以偿地实现了这一目标,最终成为足与韩孟、元白诗派相颉颃的一支自张新帜的异军,赢得世人的刮目相看。后代诗论家在评骘中唐群英时,大多认为韩、白、刘、柳各有千秋。如胡震亨《唐音癸签》卷四即云:

元和以后,诗道浸晚,而人才故自横绝一时,若昌黎之鸿伟,柳州之精工,梦得之雄奇,乐天之浩博,皆大家才其也。

亦有以为刘出韩、白、柳之右、为中唐诗坛之冠冕者。如杨慎《升庵诗话》云: 元和以后,诗人之全集可观者数家,当以刘禹锡为第一。其诗入选及所脍炙不下百首矣。当然,这也许是出于杨氏的偏爱,但刘禹锡在中唐诗坛的地位,较之韩、白、柳等人,确实“未遑多让”。而奠定他这一重要历史地位的,当然只能是他所取得的多方面的诗歌成就,只能是他对唐诗发展所作出的独特贡献。约略言之,其成就与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对题材领域的拓展与发掘

唐诗的题材领域是极为广阔的。诗人们功夺造化的笔触已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和情感世界的各个角落。至于自然界的风光景物、天象节候,诸如花卉草木、鸟兽虫鱼、春夏秋冬、日月星辰、风霜雨雪等等,也无不被纳入笔底,形诸吟咏。可以说,从人世间到自然界,几乎没有留下任何一个未经涂抹的空白点和任何一块未经开垦的处女地。而这中间,无疑也融合了刘禹锡的一份辛勤耕耘。

刘禹锡对题材领域的拓展与发掘是不遗余力的。唯其如此,其诗反映现实和表现生活的广度与深度都在前人基础上有所突破。

首先,他所致力描写的农业劳动的场景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几乎未曾涉笔的。也许可以说,在陶渊明之后,唯有他虽无“躬耕”的体验,却能将平凡的春种秋收劳动作为乐于驾驭的题材。如果说《采菱行》等篇尚属沿用乐府旧题,在已经前人拓荒的畛域中驰骋的话,那么,《插田歌》、《畲田调》等篇则该属于他“开边拓土”的新尝试和新创获了。《插田歌》云: 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农妇白紵裙,农父绿蓑衣。齐唱郢中歌,嘤佇如竹枝。但闻怨响音,不辨俚语词。时时一大笑,此必相嘲嗤。水平苗漠漠,烟火生墟落。黄犬往复还,赤鸡鸣且啄。路旁谁家郎,乌帽衫袖长。自言上计吏,年初离帝乡。田夫语计吏:“君家侬定谙。一来长安道,眼大不相参。” 计吏笑致辞:“长安真大处。省门高轲峨,侬入无度数。昨来补卫士,唯用筒竹布。

君看二三年,我作官人去。”不是象盛唐的王、孟那样借描写田园生活和农村风光来抒发闲适情调与隐逸意趣,而是对插秧劳动的场景作近距离的审美观照,生动、活泼地展示了田家的劳动热情和生活态度。其中,田夫与计吏的对话,既缓解了紧张的劳动气氛,也给诗人精心绘就的插田图增添了诙谐、幽默之趣。全诗糅写景、叙事、抒情于一体,可谓在田园诗的艺术园地中辟一新境。宋代杨万里的《插秧歌》对田家勤劳、艰辛的程度也许表现得更为真切,但就题材而言,却是承袭此诗;而运用人物对话来造成清新灵动、诙谐幽默之趣的笔法,也与刘禹锡此诗有着令人一目了然的渊源关系。

其次,他对巴蜀风情与风俗的描绘与展示,也是其他唐代诗人笔墨未至、锄犁罕及的。他在夔州贬地创作的《竹枝词》、《浪淘沙词》等民歌体乐府诗,不仅具有形式上的创新意义,而且其取材也是新鲜而又独到的。诚然,七言四句体的《竹枝词》,在刘禹锡之前已见试作者,如顾况即有《竹枝词》云: 帝子苍梧不复归,洞庭叶下荆云飞。

巴人夜唱竹枝后,肠断晓猿声渐稀。顾况为肃宗至德元年(756)进士,所作较刘禹锡《竹枝词》要早20 年。但将此调倡为民歌体,却自刘禹锡始;以此调吟咏民间风情与风俗,亦自刘禹锡始。从选取题材的角度看,不仅仅是《竹枝词》、《浪淘沙词》、《堤上行》、《蹋歌词》等组诗亦有所拓展: 濯锦江边两岸花,春风吹浪正淘沙。女郎翦下鸳鸯锦,将向中流疋晚霞。

——《浪淘沙词九首》其五 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

——《竹枝词九首》其九 春江月出大堤平,堤上女郎连袂行。唱尽新词欢不见,红霞映树鹧鸪鸣。

——《蹋歌词四首》其一每首诗都是一幅优美的风景画。然而,如果仅仅流于风景画的描绘,那就失去了题材创新的意义。因此,更值得我们注意的还是,诗人将巴蜀特有的风情与风俗摄入了这些作品中。形成风景画与风俗(风情)画的有机融合〔1〕。这样,它们就不仅仅是唐诗中的精品,而且成为民俗学研究的珍贵史料。

第三,他不仅在咏史与咏怀的结合上效法左思,而且继杜甫之后,将咏史诗导向“怀古”、“述古”、“览古”、“咏怀古迹”的方向,从历史胜迹和地方风物起笔来评论史事、抒发感概,因而其取材更为广泛。同时,他还常常借古人之针砭,刺现实之痼疾;征前代之兴亡,示不远之殷鉴〔2〕。这样,他对题材的发掘,也就较前人及时人更深一层。如: 万里长城外,荒营野草秋。秣陵多士女,犹唱白符鸠。

——《经檀道济故垒》 潮满治城渚,日斜征虏亭。蔡州新草绿,幕府旧烟青。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

——《金陵怀古》二诗都致力于“咏怀古迹”,而与传统的咏史诗判然有别。就其对题材的处理与生发而言,前诗借哀悼刘宋名将檀道济的无辜被贬,寄托对王叔文等惨死于贬所的革新志士的怀念之忱和对滥施暴虐者的愤恨之意;后诗则旨在阐发兴废系于人事而不系于地形,以及荒淫为致败之由、亡国之因的独特史识,堪称于他人不到处别具只眼。后来,欧阳修在《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提出的“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著名论断也许比这更为精警,但所蕴含的思想却分明是由此诗中的诗化议论脱胎而来的。第四,他不仅扩大了“咏物”的范围,而且强化了咏物诗的叙事功能,创造出咏物寓言诗的新形式。他在贬居巴山楚水期间结撰的《聚蚊谣》、《飞鸢操》、《养鸷词》、《有獭吟》等诗,所咏之物分别为蚊、鸢、鸷、獭,都是鲜为其他诗人攫取入诗作为讽托材料的,因而可以说在既有的咏物诗范围中引进了新的品类。这犹为次,更重要的是他的这一类作品都被赋予了深刻的象征意义,而带有劝喻或讽剌的功用,或借此喻彼,或借远喻近,或借小喻大,一似柳宗元散文中的寓言小品。如《有獭吟》: 有獭得嘉鱼,自谓天见怜。先祭不见食,捧鳞望清玄。人立寒沙上,心专脰着肩。渔翁以为妖,举块投其前。呼儿贯鱼归,与獭同烹煎。关关黄金鹗,大翅摇江烟。下见盈寻鱼,投身擘洪涟。攫拏隐嶙去,哺雏林岳巅。鸱鸟欲伺隙,遥噪莫敢前。长居青云路,弹射无由缘。何地无江湖?何水无鲔鳣? 天意不宰割,菲祭徒虔虔。

空余知礼重,载在淹中篇。《礼记·月令》载“有獭”事云:“孟春之月,鱼上冰,獭祭鱼。”仅寥寥十字。诗人对这一向为咏物者所忽略的题材加以拓展与发掘,凭借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将它演绎成一个具有深刻的讽刺意味的寓言故事,以影射现实生活中那些信奉天命、恪守礼法,既虚伪、复愚蠢的卫道者。较之传统的咏物诗,此诗的“新变”之处是显而易见的。如果说寓言小品文在题材及主题两方面的推陈出新主要有赖于柳宗元的卓越的艺术实践的话,那么,咏物寓言诗得以自备一格,则是刘禹锡对题材进行拓展与发掘并加以艺术再创造的结果。

二、对传统主题的深化与反拨

在中国文学史上,有许多为历代作家递相沿袭的传统主题,如悲秋主题、伤春主题、叹老主题、别离主题、相思主题等等。这些传统主题都有着较为固定的情感演进逻辑和思想运行轨道,使人们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入其彀中”,无以自拔。那么,作为别开生面的一代诗豪,刘禹锡又复如何呢?我以为,一方面,刘禹锡对这些传统主题不乏表现的热情;另一方面,在表现这些传统主题时,又力图对其进行深化与反拨,以求显示自己的独特面目。而这正是他对唐诗发展所作出的另一重要贡献。

所谓对传统主题的“深化”,是指诗人在表现传统主题时,虽然依循其既有的思维定势及情感指向,作顺向的引申与推阐,却力图深化其原有的情感内涵,强化其原有的思想力度,从而使之升华到新的更高的层次。如《望夫石》: 终日望夫夫不归,化为孤石苦相思。望来已是几千载,只似当时初望时。此诗所表现的是传统的相思主题,但诗人并没有泛泛地直抒相思之情,而用拟人化的笔法,借助对“望夫石”的吟咏,曲折有致地显示了抒情主人公的相思之深与盼归之切。不仅如此,更值得称道的是,诗人着意强调其守望之态千载如一,从而既写出了抒情主人公对爱情的执着专一,又别有寄托地宣示了自己的忠于理想、守志不移。这样措笔,虽未跳脱相思主题的传统模式,却在很大程度上扩大与深化了其原有内涵。可以说,在同类作品中,此诗命意之深是无与伦比的。前人早已指出这一点。陈师道《后山诗话》即云:“望夫石在处有之,古今诗人共用一律,惟刘梦得云:‘望来已是几千岁,只似当时初望时。’语虽拙而意工。”再看诗人对“功成见诛”这一传统主题的表现:

将略兵机命世雄,苍黄钟室叹良弓。遂令后代登坛者,每一寻思怕立功。

——《韩信庙》“高乌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破,谋臣亡。”这是淮阴侯韩信在惨遭屠戮前发出的清醒而又痛苦的浩叹。自从司马迁将它载入《史记》并为之深致感慨以后,功成见诛便战为诗人们经常驰骋笔墨的传统主题。刘禹锡的这首咏史诗所致力阐发的也正是这一令志士仁人色沮心寒的传统主题。但它并没有停留于对这传统主题的一般性揭示和简单化演绎。诗人撇开对历史事实的庸常显现和繁琐叙述,而仅仅艺术地展示了最高统治者诛戮功臣的行径给后代的王佐之才所造成的心理压力,所谓“遂令后代登坛者,每一寻思怕立功”是也。后果严重若此,最高统治者欲求长治久安,能不引以为鉴?这就不仅拓展了作品的艺术空间,而且扩大了其情感张力,丰富了其思想内蕴。较之功成见诛的传统主题,此诗用笔显然更向深处拓进一层。但更能见出刘禹锡的艺术独创性的还是他对传统主题所作的种种既出人意表又令人振奋的反拨。所谓对传统主题的反拨,即故意违逆传统主题既定的情感指向与思想趋归,力图从相反的方向对其偏颇之处有所匡补或拨正,以显示作者前无古人的胸襟气魄和迥异于流俗的卓越识见。这在刘禹锡诗中突出表现为:一反“悲秋”的传统主题,不畏“衰节”,唱出意气豪迈的秋歌;一反“嗟卑”的传统主题,不惧“播迁”,唱出正气凛然的壮歌;一反“叹老”的传统主题,不服“老迈”,唱出朝气蓬勃的暮歌〔3〕。如: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

——《秋词二首》其一 少年负志气,信道不从时。只言绳自直,安知室可欺? 百胜难虑敌,三折乃良医。人生不失意,焉能暴己知?

——《学阮公体三首》其一 风云变化饶年少,光景蹉跎属老夫。秋隼得时凌汗漫,寒龟受气饮泥涂。东隅有失谁能免,北叟之言岂便诬? 振臂犹堪呼一掷,争知掌下不成卢?

——《乐天重寄和晚达冬青一篇,因成再答》这类表现出有悖于传统主题的独特识见的作品,在刘禹锡集中几乎可以随手拈出。胡仔《苕溪渔隐丛话》称杜牧“好异而畔于理”,意谓其作诗务求新奇,好为异说。这或许主要是指杜牧诗中多翻案之什。其实,刘禹锡对翻案之什的热衷程度绝不亚于杜牧,因为“翻案”即意味着对传统主题的反拨。不过,杜牧的翻案之什主要致力于对某一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作出自己的重新评价,以构思之新颖、想象之奇特而引人瞩目,如《题乌江亭》、《赤壁》等。与此相异,刘禹锡的翻案之什则主要致力于改变历代诗人所递相沿袭的抒情旋律,化哀婉愁苦之音为慷慨激越之韵。这似乎更需要气魄和胆识。谨以《醉答乐天》为例加以说明: 洛城洛城何日归,故人故人今转稀。

莫嗟雪里暂时别,终拟云间相逐飞。伤离怨别,这是中国古典诗歌的又一传统主题。“悲莫悲兮生别离”,这是屈原在《九歌·少司命》中的喟叹;“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这是杜甫在《梦李白二首》其一中的哭诉:“人间别离尽堪哭,何况不知何日归”,这是赵嘏在《江上与兄别》中的哀号;“问余别恨知多少?落花春暮争纷纷”,这是李白在《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中的泣白——连自诩“平生不下泪”的李白尚且作这样的泣白,一般的多愁善感的作者在咏别离时,又怎能与哀婉愁苦绝缘呢?然而,刘禹锡的这首《醉答乐天》诗却故意对传统的抒情旋律加以变奏,不让哀婉愁苦之音飘逸到字里行间,而出之以令人精神一振的刚健豪迈之语和慷慨激昂之韵,以显示其不同凡响的胸襟。“莫嗟雪里暂时别,终拟云间相逐飞”二句,用他日比翼齐飞于云间的美好前景期勉与激励因别离在即而不胜感伤的白居易,情调之开朗,笔力之雄健,较之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中的“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似乎有过之而无不及。而这,正是诗人对传统主题进行反拨的一个显例。

三、对诗歌体式的变革与完善

刘禹锡在变革与完善诗体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是冠盖中唐,并足以雄视有唐一代的。和杜甫一样,刘禹锡兼擅各体。管世铭《读雪山房唐诗钞》称其“无体不备,蔚为大家”,绝非出于偏爱的溢美之辞。无论是五七言古诗、五七言绝句,还是五七言律诗,都能得心应手地驾驭,娴熟自如地运用,表现出较同侪更为全面与深厚的功力。

即以七言绝句而言,刘禹锡虽然没有能象王昌龄那样赢得“七绝圣手”的美誉,但他对七言绝句的造诣,却受到后人的普遍推崇。几乎所有的诗论家都将他归于七言绝句的“一流高手”之例:

七言绝句,初盛唐既饶有之,稍以郑重,故损其风神。至刘梦得,而后宏放出于天然,于以扬扢性情,馺娑景物,无不宛尔成章,诚小诗之圣证矣。

——王夫之《姜斋诗话》卷二 绝句至梦得而全体大用始备,犹律诗之杜必简也。拘墟者未知。

——徐渭《明诗评选》卷八

七绝乃唐人乐章,工者最多。朱竹垞云:七绝至境,须要诗中有魂。入神二字,未足形容其妙。李白、王昌龄后,当以刘梦得为最。缘落笔朦胧缥缈,其来无端,其去无际故也。

——李重华《贞一斋诗说》类似的看法见诸其他许多诗话著作,如严羽的《沧浪诗话》、沈德潜的《说诗晬语》、王士祯的《花草蒙拾》、翁方纲的《石洲诗话》等等。

确实,吟味刘禹锡的七言绝句,如果我们无意将他擢于盛唐诸家之上的话,那么至少可以说他“高处不减盛唐”。明人胡震亨认为:“五言绝始于汉人小诗,而盛于齐梁。七言绝起自齐梁间,至初唐四杰后始成调。”这就是说,五言绝句早在齐梁年间即已盛行于世;而七言绝句在齐梁年间则仅仅开始萌芽,直到唐代才正式定型并趋于繁盛。由于七言绝句灵活轻便而又风神绰约,适宜于表现生活中一瞬即逝的意念和感受,所以为唐代诗人所普遍采用,以致被誉为唐代的抒情歌词。而刘禹锡则以凌逼盛唐诸公的才情,进一步完善了七言绝句这一体式,使之成为“小诗之圣证”。且看《伤愚溪三首》:

其一

溪水悠悠春自来,草堂无主燕飞回。隔廉唯见中庭草,一树山榴依旧开。

其二

草圣数行留败壁,木奴千树属邻家。唯见里门通德榜,残阳寂寞出樵车。

其三 柳门竹巷依依在,野草青苔日日多。

纵有邻人解吹笛,山阳旧侣更谁过。这组作品并非刘禹锡七言绝句中的名篇佳什,却同样出手不凡,耐人讽咏。由诗序可知,“愚溪”乃柳宗元谪守永州时所开凿。柳氏殁三年后,有僧告诗人曰:“愚溪无复曩时矣”。诗人“遂以所闻为七言以寄恨”。其“寄恨”的手法是十分高妙的:将怀念亡友的缱绻深情尽皆融化在精心构置的景物中,致力渲染一种景物依然而斯人长逝的深沉憾恨,因而与《金陵五题》一样,堪称“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诸如此类的作品,虽是尺幅短章,却不仅具有广阔的情感回旋空间,而且极尽借景传情、托物寄意以及风云变化、波澜翻转之能事,充分显示出作者驾驭七言绝句这一体式的精深功力。“中选”之作尚能如是,《金陵五题》那样的“上乘”之作自然更加出神入化,令人有“观止”之叹。

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刘禹锡还对诗歌体式进行过“变革”的尝试。这表现在两方面:其一是将民歌的声情融入七言绝句中,成功地创制出“含思宛转”的民歌体乐府诗。这类民歌体乐府诗以融有巴楚民歌的《潇湘神》、《竹枝词》及融有吴越民歌声情的《杨柳枝词》等为代表,既不避俚俗,又不辞典雅,既大致符合七言绝句的音律要求,又具有民歌的明快节奏、婉转情思和风土特色,因而读来韵味无穷。就中,最富创意的固然是《竹枝词》,但《浪淘沙词》、《蹋歌词》、《杨柳枝词》等其他篇章也都风神独具。试看《杨柳枝词》一首: 清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

曾与美人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胡应麟《诗薮》卷六对此诗推崇备至,既云:“晚唐绝,如‘清江一曲柳千条’,是禹锡诗,杨用修以置神品。”就此诗的艺术成就而言,实非过誉。一曲清江,千条碧柳,是送别的典型环境。诗人由此拉开记忆的帷幕,追忆起20年前送别“美人”的情景,将依依惜别和悠悠伤逝之情倾泻在字里行间。不用说,其意蕴是极为丰厚的。若论音律节度,与七言绝句一般无二,但其语言却又象民歌一样朴实无华、明白如话。这就体现出民歌乐府诗的全部优长。

刘禹锡变革诗歌体式的另一表现则是,他较早地试手了词的创作。如同研究者所熟知的那样,长短句的词是唐五代兴起的一种配合音乐歌唱的新诗体。它在隋唐之际即已产生于民间。不过,文人填词之风却始于唐中叶。较早填词的文人有张志和、韦应物、刘长卿、白居易等,而刘禹锡亦预其列。如果承认词的兴起表明诗体日趋丰富多样,因而不失为诗体进步的标志之一的话,那么,刘禹锡试手填词,应当也是变革诗体的一种努力。其《忆江南》词云: 春去也!多谢洛城人。弱柳从风疑 举袂,丛兰露似沾巾。独坐亦含嚬此词作于开成三年(838)诗人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时。题下原有诗人自注:“和乐天春词,依《忆江南》曲拍为句。”这是我国文学史上有关依曲填词的最早记录,标志着词已由“选词以配乐”的萌芽状态发展到“由乐以定词”的成熟阶段。全词情调哀婉,语言工丽,却又不流于绮靡,因而况周颐《餐樱庑词话》称赞它“流丽之笔,下开张子野、少游一派。唯其出自唐音,故能流而不靡,所谓‘风流高格调’,岂在斯乎?” 综上所述,对题材领域的拓展与发掘,对传统主题的深化与反拨,对诗歌体式的变革与完善,这是奠定刘禹锡诗历史地位的三块基石。诚然,它们远不足以概括诗人的全部成就与贡献,我们至少还应当进一步探讨诗人为增强唐诗的抒情功能,丰富唐诗的状物手法、改进唐诗的谋篇工艺所作出的种种努力,但即便仅由上述三方面,我们也完全可以认定:刘禹锡确实无愧为堪与韩孟、元白相颉颃的中唐名家。注:

〔1〕参见拙作《论刘禹锡的民歌体乐府诗》,刊于《杭州大学学报》1989年第1期。

〔2〕参见拙作《论刘禹锡的咏史诗》,刊于《贵州文史丛刊》1984年第1期。〔3〕参见拙作《论刘禹诗的个性特征》,刊于《文学评论》1987 年第1期。(作者肖瑞峰,1956年生,现为杭州大学中文系教授。)

原载:《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199505

第四篇: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汉族。字梦得,洛阳人,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具体是什么身世,我们目前还没有得到考证。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哲学家、文学家,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

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他没有自甘沉沦,而是以积极乐观的精神进行创作,积极向民歌学习,创作了《采菱行》等仿民歌体诗歌。

一度奉诏还京后,刘禹锡又因诗句“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触怒新贵被贬为连州刺史。后被任命为江州刺史,在那里创作了大量的《竹枝词》。名句很多,广为传诵。824年夏,他写了著名的《西塞山怀古》:“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这首诗为后世的文学评论家所激赏,认为是含蕴无穷的唐诗杰作。

后来,几经多次调动,刘禹锡被派往苏州担任刺史。当时苏州发生水灾,饥鸿遍野。他上任以后开仓赈饥,免赋减役,很快使人民从灾害中走出,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苏州人民爱戴他,感激他,就把曾在苏州担任过刺史的韦应物、白居易和他合称为“三杰”,建立了三贤堂。唐文宗也对他的政绩予以褒奖,赐给他紫金鱼袋。

刘禹锡晚年回到洛阳,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与朋友交游赋诗,生活闲适。死后被追赠为户部尚书。

其诗现存800余首。其学习民歌,反映民众生活和风土人情的诗,题材广阔,风格上汲取巴蜀民歌含蓄宛转、朴素优美的特色,清新自然,健康活泼,充满生活情趣。其讽刺诗往往以寓言托物手法,抨击镇压永贞革新的权贵,涉及较广的社会现象。晚年所作,风格渐趋含蓄,讽刺而不露痕迹。词作亦存四十余首,具有民歌特色,刘禹锡在洛阳时,与白居易共创《忆江南》词牌。

刘禹锡死后,被葬在了河南荥阳(今郑州荥阳)。编辑本段刘禹锡诗集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秋风引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秋词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再游玄都观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江南春

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

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

竹枝

白帝城头春草生,白盐山下蜀江清。

南人上来歌一曲,北人莫上动乡情。

竹枝

瞿塘嘈嘈十二滩,此中道路古来难。

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竹枝

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

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

竹枝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竹枝

巫峡苍苍烟雨时,清猿啼在最高枝。

个里愁人肠自断,由来不是此声悲。

竹枝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竹枝

楚水巴山江雨多,巴人能唱本乡歌。

今朝北客思归去,回入纥那披绿罗。

竹枝

江上春来新雨晴,瀼西春水縠纹生。

桥东桥西好杨柳,人来人去唱歌行。

竹枝

两岸山花似雪开,家家春酒满银杯。

昭君坊中多女伴,永安宫外踏青来。

竹枝

城西门外滟滪堆,年年波浪不能摧。

懊恼人心不如石,少时东去复西来。

竹枝

日出三竿春雾消,江头蜀客驻兰桡。

凭寄狂夫书一纸,住在成都万里桥。

步虚词

阿母种桃云海际,花落子城二千岁。

海风吹折最繁枝,跪捧琼盘献天帝。

步虚词

华表千年一鹤归,凝丹为顶雪为衣。

星星仙语人听尽,却向五云翻翅飞。

抛球乐

五色绣团圆,登君玳瑁筵。

最宜红烛下,偏称落花前。

上客如先起,应须赠一船。

抛球乐

春早见花枝,朝朝恨发迟。

及看花落后,却忆未开时。

幸有抛球乐,一杯君莫辞。

纥那曲

杨柳郁青青,竹枝无限情。

同郎一回顾,听唱纥那声。

纥那曲

踏曲兴无穷,调同辞不同。

愿郎千万寿,长作主人翁。

浪淘沙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浪淘沙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浪淘沙

流水淘沙不暂停,前波未灭后波生。

令人忽忆潇湘渚,回唱迎神三两声。

浪淘沙

洛水桥边春日斜,碧流轻浅见琼沙。

无端陌上狂风急,惊起鸳鸯出浪花。

浪淘沙

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寒沙始到金。

浪淘沙

汴水东流虎眼纹,清淮晓色鸭头春。

君看渡口淘沙处,渡却人间多少人。

浪淘沙

濯锦江边两岸花,春风吹浪正淘沙。

女郎剪下鸳鸯锦,将向中流定晚霞。

浪淘沙

日照澄洲江雾开,淘金女伴满江隈。

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

浪淘沙

鹦鹉洲头浪飐沙,青楼春望日将斜。

衔泥燕子争归舍,独自狂夫不忆家。

杨柳枝

塞北梅花羌笛吹,淮南桂树小山词。

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

杨柳枝

御陌青门拂地垂,千条金缕万条丝。

如今绾作同心结,将赠行人知不知。

杨柳枝

轻盈袅娜占年华,舞榭妆楼处处遮。

春尽絮飞留不得,随风好去落人家。

杨柳枝

南陌东城春草时,相逢何处不依依。

桃红李白皆夸好,须得垂杨相发挥。

杨柳枝

城外春风吹酒旗,行人挥袂日西时。

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

杨柳枝

扬子江头烟景迷,隋家宫树拂金堤。

嵯峨犹有当时色,半蘸波中水鸟栖。

杨柳枝

迎得春光先到来,轻黄浅绿映楼台。

只缘袅娜多情思,更被春风长挫摧。

杨柳枝

巫峡巫山杨柳多,朝云暮雨远相和。

因想阳台无限事,为君回唱竹枝歌。

杨柳枝

凤阙轻遮翡翠帏,龙墀遥望麴尘丝。

御沟春水相辉映,狂杀长安年少儿。

杨柳枝

花萼楼前初种时,美人楼上斗腰肢。

如今抛掷长街里,露叶如啼欲恨谁。

杨柳枝

炀帝行宫汴水滨,数株残柳不胜春。

晚来风起花如雪,飞入宫墙不见人。

杨柳枝

金谷园中莺乱飞,铜驼陌上好风吹。

城东桃李须臾尽,争似垂杨无限时。

踏歌词

春江月出大堤平,堤上女郎连袂行。

唱尽新词欢不见,红窗映树鹧鸪鸣。

踏歌词

桃蹊柳陌好经过,镫下妆成月下歌。

为是襄王故宫地,至今犹自细腰多。

踏歌词

新词宛转递相传,振袖倾鬟风露前。

月落乌啼云雨散,游童陌上拾花钿。

踏歌词

日暮江南闻竹枝,南人行乐北人悲。

自从雪里唱新曲,直到三春花尽时。

忆江南

春去也,多谢洛城人。

弱柳从风疑举袂,丛兰帙浥露似沾巾,独坐亦含颦。

忆江南

春去也,共惜艳阳年。

犹有桃花流水上,无辞竹叶醉尊前,惟待见青天。

潇湘神

湘水流,湘水流,九疑云物至今秋。

若问二妃何处所,零陵芳草露中愁。

潇湘神

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

楚客欲听瑶瑟怨,潇湘深夜月明时。

西塞山怀古

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蜀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闻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编辑本段刘禹锡与《乌衣巷》诗慨谈

吴冀龄

刘禹锡的《乌衣巷》诗云:“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首诗,是刘禹锡组诗《金陵五题》之一,其以即小见大的手法描写贵族的盛衰变化,而后两句,千载传诵,脍炙人口。

通常,这后两句诗的解释是:从前在王谢世族广厦华堂中筑巢燕子,现在则因为那些第宅已经荡然无存了,所以只好飞到普通老百姓家去筑巢了。此处,通过燕子迁飞筑巢的变化来反映人事变化,让人不禁感慨人世之沧桑。

此外,施补华在《岘庸说诗》中另有说法,云:“若作燕子他去,便果。盖燕子仍入此堂,王谢零落,已化作寻常百姓矣。如此则感慨无穷,用笔极曲。”这里,提出了“王谢堂”与“寻常百姓家”是两码事还是一码事的问题,但感慨系之,似亦无关大局。

但是,离奇怪诞的是,有人曾从此诗本事上偷梁换柱,别出奇说。刘斧《青琐摭遗》引宋张敦颐《六朝事迹》云:“王榭,金陵人,世以航海为业。一日,海中失船,泛一木登岸,见一翁一妪,皆衣皂。至所居,乃乌衣国也,以女妻之。既久,榭思归,复乘云轩泛海。至家,有二燕栖于梁上,榭以手招之,即飞来臂上,取片纸书小诗,系于燕尾,曰:„谈到华胥国上来,至人终日苦怜才;云轩飘去无消息,洒泪临风几百回。‟及来春,燕复飞来,榭见身上有诗云:„昔日相逢皆冥数,如今睽远是生离;来春纵有相思字,三月天南无燕飞‟。至来岁,燕竟不至。因目榭所居为乌衣巷,故刘禹锡有诗云„……乌衣巷口……‟也。”这样,以“木”字偏旁换“言”字偏旁而以榭代谢,则分明是王姓,谢姓两家族族姓便轻松地变成“王榭”一人;加之又塞进了子虚乌有的燕翼传书,使原本寄帅古兴怀感慨的诗意彻底变了味,变成了刘禹锡追恋旧欢的情歌。倘此偏偏又被素有诗豪称谓的刘禹锡闻见,真不知其感慨又将如之何?奈之何?

刘禹锡 诗风

刘禹锡及其诗风颇具独特性。他性格刚毅,饶有豪猛之气,在忧患相仍的谪居年月里,确实感到了沉重的心理苦闷,吟出了一曲曲孤臣的哀唱。但他始终不曾绝望,始终跳动着一颗斗士的灵魂;写下《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重游玄都观绝句》以及《百舌吟》、《聚蚊谣》、《飞鸢操》、《华佗论》等诗文,屡屡讽刺、抨击政敌,由此导致一次次的政治压抑和打击,但这压抑打击却激起他更为强烈的愤懑和反抗,并从不同方面强化着他的诗人气质。他说:“我本山东人,平生多感慨”(《谒柱山会禅师》)。这种“感慨”不仅增加了其诗耐人涵咏的韵味,而且极大地丰富了其诗的深度和力度。

刘禹锡的诗,无论短章长篇,大都简捷明快,风情俊爽,有一种哲人的睿智和诗人的挚情渗透其中,极富艺术张力和雄直气势。诸如“朔风悲老骥,秋霜动鸷禽。……不因感衰节,安能激壮心”(《学阮公体三首》其二)、“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始闻秋风》)这类诗句,写得昂扬高举,格调激越,具有一种振衰起废、催人向上的力量。至于其七言绝句,也是别具特色,如:“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浪淘沙词九首》其八)“塞北梅花羌笛吹,淮南桂树小山词。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杨柳枝词九首》其一)就诗意看,这两篇作品均简练爽利,晓畅易解,但透过一层看,便会领悟到一种傲视忧患、独立不移的气概和迎接苦难、超越苦难的情怀,一种奔腾流走的生命活力和弃旧图新面向未来的乐观精神,一种坚毅高洁的人格内蕴。再如他那首有名的《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睛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全诗一反传统的悲秋观,颂秋赞秋,赋予秋一种导引生命的力量,表现了诗人对自由境界的无限向往之情。胸次特高,骨力甚健。

刘禹锡早年随父寓居嘉兴,常去吴兴拜访作为江南著名禅僧兼诗僧的皎然和灵澈,据其《澈上人文集纪》自述,当时他“方以两髦执笔砚,陪其吟咏,皆曰孺子可教”,这一早年经历对其后来的诗歌创作影响很深。那么,皎然、灵澈的诗歌主张是怎样的呢?皎然有《诗式》论诗,特别注意两方面,一是主张苦思锻炼,要求诗人在对词句加以精心锤炼之后复归自然,他认为这种自然才是诗的极致;二是极重视诗歌意蕴深远而气韵朗畅高扬的境界,认为“取境偏高,则一首举体便高,取境偏逸,则一首举体便逸”。而这“境”即意境来自创作主体的心境,“真思在杳冥,浮念寄形影”(《答俞校书冬夜》),即诗人主观心境与审美观照乃是最重要的。灵澈没有诗论传世,但据权德舆《送灵澈上人庐山回归沃州序》说,他“心冥空无而迹寄文字,故语甚夷易,如不出常境,而诸生思虑终不可至……知其心不待境静而静”;又说他常“拂方袍,坐轻舟,溯沿镜中,静得佳句,然后深入空寂,万虑洗然”,可见灵澈也重视在主体的静默观照中赢得意境的空灵深邃,而且语言也是追求自然的。这些见解一方面受到大历、贞元诗风影响,讲究字词锤炼,不露痕迹,一方面则来源于佛教重视“心”即主观体验感受的思想。刘禹锡深信佛教,得其中三昧,在很多年以后他还说,写诗的人应该“片言可以明百意,坐驰可以役万景”(《董氏武陵集纪》),前句即指语言的简练与含蓄,后句即指主体的观照与冥想。所以他一方面重视通过锤炼与润饰使诗歌的语言既精巧又自然,而反对多用生僻字眼,提出“为诗用僻字,须有来处……

后辈业诗,即须有据,不可率尔道也”(《刘宾客嘉话录》);

另一方面,他又极重视主体的观照与冥想,在《秋日过鸿举法师寺院便送归江陵诗引》中他曾说:

能离欲则方寸地虚,虚而万景入;入必有所泄,乃形于词。……因定而得境,故翛然以清;由慧而遣词,故粹然以丽。

定,是排除杂念的观照,慧,是一种灵感的获得。这样写出来的诗,便能容纳更丰富的内涵,有着更深的意境。因此,刘禹锡的诗大多自然流畅、简练爽利,同时具有一种空旷开阔的时间感和空间感。像他的名句如“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乐天见示伤微之敦诗晦叔三君子皆有深分因成是诗以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都是他对历史、人生进行沉思之后的一种感悟。这种感悟以形象出现在诗里,不仅有开阔的视界,而且有一种超时距的跨度,显示出历史、现实、未来在这里的交融。

刘禹锡的咏史诗十分为人称道。这些诗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表现他阅尽沧桑变化之后的沉思,其中蕴涵了很深的感慨,如《西塞山怀古》、《乌衣巷》、《石头城》、《蜀先主庙》等都是名篇。

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西塞山怀古》)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乌衣巷》)

前一首是诗人站在西塞山远眺的感慨,在他心中,是一种永恒与短暂的强烈对比:千帆竞发、铁锁沉江,无论是战降治乱、分裂统一,这一切比起默默无言的大自然来,都不过是过眼烟云,瞬间即逝。后一首则通过王谢这些士族的旧迹变为寻常百姓家的历史变迁,呈现了人们心灵深处常有的对一切繁华与高贵都会被时间洗刷净尽的叹息。

刘禹锡的山水诗,也改变了大历、贞元诗人襟幅狭小、气象萧瑟的风格,而常常是写一种超出空间实距的、半虚半实的开阔景象,如“水底远山云似雪,桥边平岸草如烟”(《和牛相公游南庄醉后寓言戏赠乐天兼见示》),“野草芳菲红锦地,游丝缭乱碧罗天”(《春日书怀寄东洛白二十二杨八二庶子》)。再如《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在这静谧空灵的山光水色中融入了诗人的主观情感,构成了一种恬静平和的氛围。

不过,虽然刘禹锡说过“能离欲则方寸地虚”,但是他积极参与永贞革新,其实还是要在社会中实现人生理想;他的性格也比较倔强,所以尽管受佛教徒影响,他却不像后期的白居易那样,时而满足,时而颓废,诗中倒是常常表现出高扬开朗的精神。如《秋词》二首之一:“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同乐天登栖灵寺塔》:“步步相携不觉难,九层云外倚栏杆。忽然语笑半天上,无限游人举眼看。”都有一种高扬的力量。由于有了含蓄深沉的内涵、开阔疏朗的境界和高扬向上的情感,刘禹锡的诗歌便显得既清峻又明朗。

此外还应该提到他受民歌影响所写的一些诗篇。皎然、灵澈等人生活在民歌兴盛的吴地,而在禅宗看来,民歌率直自然、活泼朴素,正是语言的极致,所以他们也曾汲取民歌的特色来写诗,这无疑对刘禹锡有一定影响;刘禹锡又多次贬官南方,这也是民歌盛行的地方,所以刘禹锡常常收集民间歌谣,学习它的格调进行诗歌创作,如《白鹭儿》:

白鹭儿,最高格。毛衣新成雪不敌,众禽喧呼独凝寂。孤眠芊芊草,久立潺潺石。前山正无云,飞去入遥碧。

诗以隐喻方式写自己孤高的情怀,但用的是轻快的民歌体。还有一些完全仿照民歌的作品,如《竹枝词》、《杨柳枝词》、《堤上行》、《蹋歌词》等,都很朴素自然、清新可爱,散发着民歌那样浓郁的生活气息,以下两首尤为传神:

江南江北望烟波,入夜行人相应歌。桃叶传情竹枝怨,水流无限月明多。(《堤上行》三首之二)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岸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竹枝词》二首之一)

编辑本段刘禹锡墓

一代诗豪刘禹锡死后,被葬在了河南荥阳(今郑州荥阳)。荥阳市政府在刘禹锡墓的基础上,耗巨资建设了占地280多亩的大型文化主题公园----刘禹锡公园。

刘禹锡墓位于荥阳市城东二十里铺乡(今豫龙镇)狼窝刘村南高地上,古称檀山。墓北距郑州至上街公路约70米,坐北面南,有圆形土冢,冢高约7.5米,周长约20米。据民国《荥阳县志》载:“刘禹锡墓在檀山。

刘禹锡(772-842),汉族。字梦得,洛阳人,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具体是什么身世,我们目前还没有得到考证。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哲学家、文学家,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

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他没有自甘沉沦,而是以积极乐观的精神进行创作,积极向民歌学习,创作了《采菱行》等仿民歌体诗歌。

一度奉诏还京后,刘禹锡又因诗句“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触怒新贵被贬为连州刺史。后被任命为江州刺史,在那里创作了大量的《竹枝词》。名句很多,广为传诵。824年夏,他写了著名的《西塞山怀古》:“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这首诗为后世的文学评论家所激赏,认为是含蕴无穷的唐诗杰作。

后来,几经多次调动,刘禹锡被派往苏州担任刺史。当时苏州发生水灾,饥鸿遍野。他上任以后开仓赈饥,免赋减役,很快使人民从灾害中走出,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苏州人民爱戴他,感激他,就把曾在苏州担任过刺史的韦应物、白居易和他合称为“三杰”,建立了三贤堂。唐文宗也对他的政绩予以褒奖,赐给他紫金鱼袋。

刘禹锡晚年回到洛阳,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与朋友交游赋诗,生活闲适。死后被追赠为户部尚书。

其诗现存800余首。其学习民歌,反映民众生活和风土人情的诗,题材广阔,风格上汲取巴蜀民歌含蓄宛转、朴素优美的特色,清新自然,健康活泼,充满生活情趣。其讽刺诗往往以寓言托物手法,抨击镇压永贞革新的权贵,涉及较广的社会现象。晚年所作,风格渐趋含蓄,讽刺而不露痕迹。词作亦存四十余首,具有民歌特色,刘禹锡在洛阳时,与白居易共创《忆江南》词牌。

刘禹锡死后,被葬在了河南荥阳(今郑州荥阳)。编辑本段刘禹锡诗集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秋风引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堤上行

酒旗相望大堤头,堤下连樯堤上楼。

日暮行人争渡急,桨声幽轧满中流。

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秋词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再游玄都观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江南春

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

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

竹枝

白帝城头春草生,白盐山下蜀江清。

南人上来歌一曲,北人莫上动乡情。

竹枝

瞿塘嘈嘈十二滩,此中道路古来难。

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竹枝

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

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

竹枝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竹枝

巫峡苍苍烟雨时,清猿啼在最高枝。

个里愁人肠自断,由来不是此声悲。

竹枝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竹枝

楚水巴山江雨多,巴人能唱本乡歌。

今朝北客思归去,回入纥那披绿罗。

竹枝

江上春来新雨晴,瀼西春水縠纹生。

桥东桥西好杨柳,人来人去唱歌行。

竹枝

两岸山花似雪开,家家春酒满银杯。

昭君坊中多女伴,永安宫外踏青来。

竹枝

城西门外滟滪堆,年年波浪不能摧。

懊恼人心不如石,少时东去复西来。

竹枝

日出三竿春雾消,江头蜀客驻兰桡。

凭寄狂夫书一纸,住在成都万里桥。

步虚词

阿母种桃云海际,花落子城二千岁。

海风吹折最繁枝,跪捧琼盘献天帝。

步虚词

华表千年一鹤归,凝丹为顶雪为衣。

星星仙语人听尽,却向五云翻翅飞。

抛球乐

五色绣团圆,登君玳瑁筵。

最宜红烛下,偏称落花前。

上客如先起,应须赠一船。

抛球乐

春早见花枝,朝朝恨发迟。

及看花落后,却忆未开时。

幸有抛球乐,一杯君莫辞。

纥那曲

杨柳郁青青,竹枝无限情。

同郎一回顾,听唱纥那声。

纥那曲

踏曲兴无穷,调同辞不同。

愿郎千万寿,长作主人翁。

浪淘沙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浪淘沙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浪淘沙

流水淘沙不暂停,前波未灭后波生。

令人忽忆潇湘渚,回唱迎神三两声。

浪淘沙

洛水桥边春日斜,碧流轻浅见琼沙。

无端陌上狂风急,惊起鸳鸯出浪花。

浪淘沙

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寒沙始到金。

浪淘沙

汴水东流虎眼纹,清淮晓色鸭头春。

君看渡口淘沙处,渡却人间多少人。

浪淘沙

濯锦江边两岸花,春风吹浪正淘沙。

女郎剪下鸳鸯锦,将向中流定晚霞。

浪淘沙

日照澄洲江雾开,淘金女伴满江隈。

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

浪淘沙

鹦鹉洲头浪飐沙,青楼春望日将斜。

衔泥燕子争归舍,独自狂夫不忆家。

杨柳枝

塞北梅花羌笛吹,淮南桂树小山词。

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

杨柳枝

御陌青门拂地垂,千条金缕万条丝。

如今绾作同心结,将赠行人知不知。

杨柳枝

轻盈袅娜占年华,舞榭妆楼处处遮。

春尽絮飞留不得,随风好去落人家。

杨柳枝

南陌东城春草时,相逢何处不依依。

桃红李白皆夸好,须得垂杨相发挥。

杨柳枝

城外春风吹酒旗,行人挥袂日西时。

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

杨柳枝

扬子江头烟景迷,隋家宫树拂金堤。

嵯峨犹有当时色,半蘸波中水鸟栖。

杨柳枝

迎得春光先到来,轻黄浅绿映楼台。

只缘袅娜多情思,更被春风长挫摧。

杨柳枝

巫峡巫山杨柳多,朝云暮雨远相和。

因想阳台无限事,为君回唱竹枝歌。

杨柳枝

凤阙轻遮翡翠帏,龙墀遥望麴尘丝。

御沟春水相辉映,狂杀长安年少儿。

杨柳枝

花萼楼前初种时,美人楼上斗腰肢。

如今抛掷长街里,露叶如啼欲恨谁。

杨柳枝

炀帝行宫汴水滨,数株残柳不胜春。

晚来风起花如雪,飞入宫墙不见人。

杨柳枝

金谷园中莺乱飞,铜驼陌上好风吹。

城东桃李须臾尽,争似垂杨无限时。

踏歌词

春江月出大堤平,堤上女郎连袂行。

唱尽新词欢不见,红窗映树鹧鸪鸣。

踏歌词

桃蹊柳陌好经过,镫下妆成月下歌。

为是襄王故宫地,至今犹自细腰多。

踏歌词

新词宛转递相传,振袖倾鬟风露前。

月落乌啼云雨散,游童陌上拾花钿。

踏歌词

日暮江南闻竹枝,南人行乐北人悲。

自从雪里唱新曲,直到三春花尽时。

忆江南

春去也,多谢洛城人。

弱柳从风疑举袂,丛兰帙浥露似沾巾,独坐亦含颦。

忆江南

春去也,共惜艳阳年。

犹有桃花流水上,无辞竹叶醉尊前,惟待见青天。

潇湘神

湘水流,湘水流,九疑云物至今秋。

若问二妃何处所,零陵芳草露中愁。

潇湘神

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

楚客欲听瑶瑟怨,潇湘深夜月明时。

西塞山怀古

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蜀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闻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编辑本段刘禹锡与《乌衣巷》诗慨谈

吴冀龄

刘禹锡的《乌衣巷》诗云:“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首诗,是刘禹锡组诗《金陵五题》之一,其以即小见大的手法描写贵族的盛衰变化,而后两句,千载传诵,脍炙人口。

通常,这后两句诗的解释是:从前在王谢世族广厦华堂中筑巢燕子,现在则因为那些第宅已经荡然无存了,所以只好飞到普通老百姓家去筑巢了。此处,通过燕子迁飞筑巢的变化来反映人事变化,让人不禁感慨人世之沧桑。

此外,施补华在《岘庸说诗》中另有说法,云:“若作燕子他去,便果。盖燕子仍入此堂,王谢零落,已化作寻常百姓矣。如此则感慨无穷,用笔极曲。”这里,提出了“王谢堂”与“寻常百姓家”是两码事还是一码事的问题,但感慨系之,似亦无关大局。

但是,离奇怪诞的是,有人曾从此诗本事上偷梁换柱,别出奇说。刘斧《青琐摭遗》引宋张敦颐《六朝事迹》云:“王榭,金陵人,世以航海为业。一日,海中失船,泛一木登岸,见一翁一妪,皆衣皂。至所居,乃乌衣国也,以女妻之。既久,榭思归,复乘云轩泛海。至家,有二燕栖于梁上,榭以手招之,即飞来臂上,取片纸书小诗,系于燕尾,曰:„谈到华胥国上来,至人终日苦怜才;云轩飘去无消息,洒泪临风几百回。‟及来春,燕复飞来,榭见身上有诗云:„昔日相逢皆冥数,如今睽远是生离;来春纵有相思字,三月天南无燕飞‟。至来岁,燕竟不至。因目榭所居为乌衣巷,故刘禹锡有诗云„……乌衣巷口……‟也。”这样,以“木”字偏旁换“言”字偏旁而以榭代谢,则分明是王姓,谢姓两家族族姓便轻松地变成“王榭”一人;加之又塞进了子虚乌有的燕翼传书,使原本寄帅古兴怀感慨的诗意彻底变了味,变成了刘禹锡追恋旧欢的情歌。倘此偏偏又被素有诗豪称谓的刘禹锡闻见,真不知其感慨又将如之何?奈之何?

刘禹锡 诗风

刘禹锡及其诗风颇具独特性。他性格刚毅,饶有豪猛之气,在忧患相仍的谪居年月里,确实感到了沉重的心理苦闷,吟出了一曲曲孤臣的哀唱。但他始终不曾绝望,始终跳动着一颗斗士的灵魂;写下《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重游玄都观绝句》以及《百舌吟》、《聚蚊谣》、《飞鸢操》、《华佗论》等诗文,屡屡讽刺、抨击政敌,由此导致一次次的政治压抑和打击,但这压抑打击却激起他更为强烈的愤懑和反抗,并从不同方面强化着他的诗人气质。他说:“我本山东人,平生多感慨”(《谒柱山会禅师》)。这种“感慨”不仅增加了其诗耐人涵咏的韵味,而且极大地丰富了其诗的深度和力度。

刘禹锡的诗,无论短章长篇,大都简捷明快,风情俊爽,有一种哲人的睿智和诗人的挚情渗透其中,极富艺术张力和雄直气势。诸如“朔风悲老骥,秋霜动鸷禽。……不因感衰节,安能激壮心”(《学阮公体三首》其二)、“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始闻秋风》)这类诗句,写得昂扬高举,格调激越,具有一种振衰起废、催人向上的力量。至于其七言绝句,也是别具特色,如:“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浪淘沙词九首》其八)“塞北梅花羌笛吹,淮南桂树小山词。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杨柳枝词九首》其一)就诗意看,这两篇作品均简练爽利,晓畅易解,但透过一层看,便会领悟到一种傲视忧患、独立不移的气概和迎接苦难、超越苦难的情怀,一种奔腾流走的生命活力和弃旧图新面向未来的乐观精神,一种坚毅高洁的人格内蕴。再如他那首有名的《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睛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全诗一反传统的悲秋观,颂秋赞秋,赋予秋一种导引生命的力量,表现了诗人对自由境界的无限向往之情。胸次特高,骨力甚健。

刘禹锡早年随父寓居嘉兴,常去吴兴拜访作为江南著名禅僧兼诗僧的皎然和灵澈,据其《澈上人文集纪》自述,当时他“方以两髦执笔砚,陪其吟咏,皆曰孺子可教”,这一早年经历对其后来的诗歌创作影响很深。那么,皎然、灵澈的诗歌主张是怎样的呢?皎然有《诗式》论诗,特别注意两方面,一是主张苦思锻炼,要求诗人在对词句加以精心锤炼之后复归自然,他认为这种自然才是诗的极致;二是极重视诗歌意蕴深远而气韵朗畅高扬的境界,认为“取境偏高,则一首举体便高,取境偏逸,则一首举体便逸”。而这“境”即意境来自创作主体的心境,“真思在杳冥,浮念寄形影”(《答俞校书冬夜》),即诗人主观心境与审美观照乃是最重要的。灵澈没有诗论传世,但据权德舆《送灵澈上人庐山回归沃州序》说,他“心冥空无而迹寄文字,故语甚夷易,如不出常境,而诸生思虑终不可至……知其心不待境静而静”;又说他常“拂方袍,坐轻舟,溯沿镜中,静得佳句,然后深入空寂,万虑洗然”,可见灵澈也重视在主体的静默观照中赢得意境的空灵深邃,而且语言也是追求自然的。这些见解一方面受到大历、贞元诗风影响,讲究字词锤炼,不露痕迹,一方面则来源于佛教重视“心”即主观体验感受的思想。刘禹锡深信佛教,得其中三昧,在很多年以后他还说,写诗的人应该“片言可以明百意,坐驰可以役万景”(《董氏武陵集纪》),前句即指语言的简练与含蓄,后句即指主体的观照与冥想。所以他一方面重视通过锤炼与润饰使诗歌的语言既精巧又自然,而反对多用生僻字眼,提出“为诗用僻字,须有来处……

后辈业诗,即须有据,不可率尔道也”(《刘宾客嘉话录》);

另一方面,他又极重视主体的观照与冥想,在《秋日过鸿举法师寺院便送归江陵诗引》中他曾说:

能离欲则方寸地虚,虚而万景入;入必有所泄,乃形于词。……因定而得境,故翛然以清;由慧而遣词,故粹然以丽。

定,是排除杂念的观照,慧,是一种灵感的获得。这样写出来的诗,便能容纳更丰富的内涵,有着更深的意境。因此,刘禹锡的诗大多自然流畅、简练爽利,同时具有一种空旷开阔的时间感和空间感。像他的名句如“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乐天见示伤微之敦诗晦叔三君子皆有深分因成是诗以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都是他对历史、人生进行沉思之后的一种感悟。这种感悟以形象出现在诗里,不仅有开阔的视界,而且有一种超时距的跨度,显示出历史、现实、未来在这里的交融。

刘禹锡的咏史诗十分为人称道。这些诗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表现他阅尽沧桑变化之后的沉思,其中蕴涵了很深的感慨,如《西塞山怀古》、《乌衣巷》、《石头城》、《蜀先主庙》等都是名篇。

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西塞山怀古》)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乌衣巷》)

前一首是诗人站在西塞山远眺的感慨,在他心中,是一种永恒与短暂的强烈对比:千帆竞发、铁锁沉江,无论是战降治乱、分裂统一,这一切比起默默无言的大自然来,都不过是过眼烟云,瞬间即逝。后一首则通过王谢这些士族的旧迹变为寻常百姓家的历史变迁,呈现了人们心灵深处常有的对一切繁华与高贵都会被时间洗刷净尽的叹息。

刘禹锡的山水诗,也改变了大历、贞元诗人襟幅狭小、气象萧瑟的风格,而常常是写一种超出空间实距的、半虚半实的开阔景象,如“水底远山云似雪,桥边平岸草如烟”(《和牛相公游南庄醉后寓言戏赠乐天兼见示》),“野草芳菲红锦地,游丝缭乱碧罗天”(《春日书怀寄东洛白二十二杨八二庶子》)。再如《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在这静谧空灵的山光水色中融入了诗人的主观情感,构成了一种恬静平和的氛围。

不过,虽然刘禹锡说过“能离欲则方寸地虚”,但是他积极参与永贞革新,其实还是要在社会中实现人生理想;他的性格也比较倔强,所以尽管受佛教徒影响,他却不像后期的白居易那样,时而满足,时而颓废,诗中倒是常常表现出高扬开朗的精神。如《秋词》二首之一:“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同乐天登栖灵寺塔》:“步步相携不觉难,九层云外倚栏杆。忽然语笑半天上,无限游人举眼看。”都有一种高扬的力量。由于有了含蓄深沉的内涵、开阔疏朗的境界和高扬向上的情感,刘禹锡的诗歌便显得既清峻又明朗。

此外还应该提到他受民歌影响所写的一些诗篇。皎然、灵澈等人生活在民歌兴盛的吴地,而在禅宗看来,民歌率直自然、活泼朴素,正是语言的极致,所以他们也曾汲取民歌的特色来写诗,这无疑对刘禹锡有一定影响;刘禹锡又多次贬官南方,这也是民歌盛行的地方,所以刘禹锡常常收集民间歌谣,学习它的格调进行诗歌创作,如《白鹭儿》:

白鹭儿,最高格。毛衣新成雪不敌,众禽喧呼独凝寂。孤眠芊芊草,久立潺潺石。前山正无云,飞去入遥碧。

诗以隐喻方式写自己孤高的情怀,但用的是轻快的民歌体。还有一些完全仿照民歌的作品,如《竹枝词》、《杨柳枝词》、《堤上行》、《蹋歌词》等,都很朴素自然、清新可爱,散发着民歌那样浓郁的生活气息,以下两首尤为传神:

江南江北望烟波,入夜行人相应歌。桃叶传情竹枝怨,水流无限月明多。(《堤上行》三首之二)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岸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竹枝词》二首之一)

编辑本段刘禹锡墓

一代诗豪刘禹锡死后,被葬在了河南荥阳(今郑州荥阳)。荥阳市政府在刘禹锡墓的基础上,耗巨资建设了占地280多亩的大型文化主题公园----刘禹锡公园。

刘禹锡墓位于荥阳市城东二十里铺乡(今豫龙镇)狼窝刘村南高地上,古称檀山。墓北距郑州至上街公路约70米,坐北面南,有圆形土冢,冢高约7.5米,周长约20米。据民国《荥阳县志》载:“刘禹锡墓在檀山。

第五篇:刘禹锡范文

刘禹锡

《浪淘沙词九首》其九

唐·刘禹锡

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千淘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刘禹锡与白居易并称“刘白”。与柳宗元并称“刘柳”。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其为名流推重如此。

刘禹锡当时任屯田员外郎、判度支盐铁案,与王叔文、王侄、柳宗元同为政治革新的核心人物,称为“二王刘柳”。革新只进行了半年,就遭到宦官、藩镇的强烈反对。顺宗被迫退位,宪宗即位。九月,革新失败,王叔文被赐死。刘禹锡初贬为南常德)司马。同时贬为远州司马的共八人,史称“八司马”。

下载刘禹锡的诗: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刘禹锡的诗:.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刘禹锡——《竹枝词》

    刘禹锡——《竹枝词》 篇一:刘禹锡竹枝词九首赏析刘禹锡竹枝词九首 竹枝词是一种诗体,是由古代巴蜀间的民歌演变过来的。 唐代刘禹锡把民歌变成文人的诗体,对后代影响很大。......

    刘禹锡竹枝词

    竹枝词是一种诗体,是由古代巴蜀间的民歌演变过来的。 刘禹锡 《竹枝词其一》,白帝城头春草生,白盐山下蜀江清。 南人上来歌一曲,北人莫上动乡情。 《竹枝词其二》山桃红花满山头......

    刘禹锡[精选5篇]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又自言系出中山。其先为中山靖王刘胜。有“诗豪”之称。 刘禹锡贞元九年(793年),进士及第,初在淮南节度......

    刘禹锡诗集[定稿]

    刘禹锡诗集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诗心廉魂——读刘禹锡诗词有感五篇

    诗心廉魂——读刘禹锡诗词有感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诗心廉魂——读刘禹锡诗......

    刘禹锡《浪淘沙》课件

    刘禹锡的《浪淘沙》寄托了他心底对宁静的田园牧歌生活的憧憬,这种浪漫的理想,以豪迈的口语倾吐出来,有一种朴素无华的美。接下来小编搜集了刘禹锡《浪淘沙》课件,欢迎查看。刘禹......

    刘禹锡的诗集

    刘禹锡 (772~842)字梦得 ,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唐代中期诗人、哲学家。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被贬为郎州司马、连州刺史,晚年任太子宾客。他的一......

    春词 刘禹锡

    春词 刘禹锡 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 春怨 刘方平 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 春宫曲 王昌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