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社会医学知识库
第一章 绪 论
一、名词解释
社会医学是从社会的角度,应用社会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人类健康和疾病的一门医学学科。社会医学研究社会卫生状况、社会因素和健康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规律,制订社会卫生措施,保护和增进人群的身心健康和社会生活能力,提高生命质量。
医学模式是在医学科学的发展过程和医疗服务的实践过程中,在某一时期形成的健康观和疾病观,是对医学重要观念的总体概括,是人们对待或处理疾病和健康问题的态度或方式。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就是指从生物、心理和社会等方面来观察、分析和思考,并且处理疾病和健康问题的科学观和方法论。
二、问答题
1.社会医学的基本任务
社会医学的基本任务主要有如下6方面:①倡导积极的健康观。②弘扬正确的医学模式。③发现社会卫生问题。④制定卫生政策和措施。⑤促进人群健康。⑥加强社会医学教育。2.社会医学在发展过程中的特点
融合医学与社会学等多学科的思想,从社会宏观水平分析、解决人群健康问题。
3.结合自身专业谈体会,重点突出现代医学模式对临床医学、预防医学等学科的指导意义。
第二章 医学模式与医学模式的转变
1.生物医学模式过时了吗?为什么?
随着人类疾病谱和死亡谱的改变、健康新概念深入人们的观念以及人们对健康需求的增长、医学与各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与融合、健康影响因素的多元化,以单因单果的疾病与病因关系模式为基础的生物医学模式已经不再适应医学的发展和人群的需要。注重人的社会属性、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分析健康与疾病问题,而不单纯关注其生物属性是当代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最终的解决途径。2.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对现代医学的贡献是什么?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对现代医学的贡献:①解放医学思维模式,以综合思维方式处理问题;②扩大了医学研究的思路;③疾病预防从单纯的生物预防扩大到社会、心理预防的新层次;④医药卫生人才的知识结构发生巨大变化;⑤为中国医学的发展注入新活力。
第三章 社会医学基本理论
一、名词解释
1.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的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最终产品和提供劳务价值的总和。
2.国民生产总值(GN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在国内和国外所生产的最终成果和提供的劳务价值。
3.健康风险指数是一个综合指标,由室内及户外空气污染、水污染、营养状况以及卫生保健服务可及性等四个指标组成,取值0~1之间,越接近于0越好。HRI主要是用来衡量经济、社会、环境、医疗保障因素等对人类健康的危险程度。
4.社会资本主要指特定的社会组织内人与人之间的促进活动形成推动社会发展的资源。是社会关系、社会规范、社会网络和社会凝聚力的综合体现。
5.健康公平是指不同社会阶层、性别、种族、地理及年龄间的每个社会成员都应享有同等的健康权利,即健康公平。
6.疾病指身体上或精神上的不正常,偏离统计学意义上的标准,并引起疾病或残疾,或者增加早死的机会。
7.病灾指除疾病外许多有害健康情况的状态,包括损伤、创伤和缺陷。
8.疾患是人主观感觉部分身体或精神不安康或受损害以至生命中正常功能受到损害等。
9.“大卫生观”是指把疾病防治工作看作是全社会每个人的职责,看作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要素,卫生服务要从“封闭式”变为“开放式”,从微观拓展至宏观,从个体服务发展到群体服务,建设一个由自我保健、家庭保健、社会保健、国家保健和国际保健的从个人到全球的保健体系。
10.“高危险性观”是指疾病防治工作要有所侧重,要把有限的卫生资源投入高危人群(易受疾病侵扰的人群,如孕产妇、老年人等)。
二、问答题
1.疾病的社会性对疾病防治有什么作用?
1.答题要点:首先指出疾病与人的社会地位、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有密切的关系,然后再从以下三方面概述: 1)2)3)病因的社会性。疾病结果的社会性。疾病防治策略的社会性。
2.如何理解现代医学的目的?
答题要点:从以下几方面来理解现代医学的目的 1)2)3)4)生物医学模式引起的当今医学界的种种危机极其根源。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对现代医学目的影响。现代医学目的原则与内涵。现代医学目的实践体现。
3.如何从卫生事业发展的角度来理解其社会功能? 3.答题要点: 1)2)3)4)发展社会经济 建设精神文明 保障基本人权 维护社会安定
4.如何理解社会资本的卫生保健功能? 1)2)3)提高健康教育的效果 促进卫生服务的提供 提高疾病的预防效果
第四章 社会卫生状况
一、名词解释
1.社会卫生状况:系指人群健康状况以及影响人群健康状况的各种因素,主要是社会因素。它包括卫生政策,社会经济,卫生保健服务,卫生资源和卫生行为等一系列指标。2.生活方式:生活方式一般指人们的物质、文化消费方式。
3.减寿人年数(potential years of life lost):是指一人群在一定时间内(通常为一年),在目标生存年龄(通常为70岁或出生期望寿命)内因死亡而使寿命损失的总人年数。4.人口负担系数:亦称抚养比,系指非劳动年龄人口(0~14岁和65岁以上)与劳动年龄人口(15~64岁)的比例。5.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在社会生活中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极其复杂的关系,也是人与人之间在心理上的关系,或相互之间在心理上的距离。
二、问答题
1.研究社会卫生状况的意义是什么?答题要点:
(1)社会卫生状况是社会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2)社会卫生状况是卫生事业科学管理的基础工作(3)社会卫生状况是制定卫生政策与计划提供依据(4)社会卫生状况可用于探索卫生状况变化与发展趋势 2.评价社会卫生状况的指标有哪些?
答题要点:
(1)社会健康指标:包括卫生政策指标、社会经济指标、、卫生保健和卫生服务指标、卫生行为指标。
(2)个体健康状况评价指标:包括生理学指标、心理学指标、社会学指标。
(3)人群健康综合评价指标:包括人口数量和结构、人口出生评价指标、生长、发育统计指标、疾病统计指标和人口死亡评价指标。
(4)人群健康状况新指标:包括减寿人年数、无残疾期望寿命、健康期望寿命、调整病残生存年、生命素质指数、美国社会卫生协会指标。
3.试分析我国社会卫生状况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善对策。
(1)指出我国社会卫生状况存在的问题: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包括卫生政策状况,社会、经济状况,人口状况,卫生服务,卫生行为和人群健康状况。
(2)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善对策。
第五章 社会因素与健康
一、名词解释:
1. 应激在当代科学文献中,应激至少包含三层含义:第一层:指那些使人感到紧张的事件或环境刺激。第二层:是一个主观反应,它是紧张或唤醒的一种内部心理状态,是人体内部出现的解释性的、情感性的、防御性的应对过程。第三层:应激是人体需要或伤害侵入的一种生理反应。2. 社会因素社会因素:社会各分子之间所表现的交互关系和共同行为的构成要素,在社会医学领域,社会因素可看做是社会致病因子,主要包括环境、人口和文明程度三个方面,每一部分可涉及到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3. 人口老龄化WHO规定,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人口数达到总人口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达到人口总数的7%称为人口老龄化。它是反映人口年龄结构的一个指标。4. 健康投资健康投资:为了恢复和发展人群健康而消耗的卫生投资,具体说就是为了防止疾病、恢复和发展人们最基本最普遍的社会适应能力、劳动能力而消耗的卫生资源。
二、论述题
1. 社会因素影响健康的规律和特点。
1.非特异性 2.交互作用 3.广泛性和持久性 4.社会因素与健康的双向性
2. 社会经济与健康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
经济发展对健康有促进作用
经济发展带来的负面效应也危害着人们的健康 健康对经济发展有促进作用
3. 家庭的功能及家庭功能失调对健康的影响。
生育功能,生产和消费功能,养功能 4. 科技进步对健康的影响有哪些?
家庭功能失调对健康的影响,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2)(3)家庭关系与健康密切相关
幸福美满的家庭对健康有促进作用 家庭功能失调将会损害家庭成员的健康
5. 文化的内涵是什么?社会文化影响健康体现在哪些方面?
文化是一种思考和行动的范型,它贯穿于某一民族的活动中,并使得这一民族与其他民族区别开来。广义的文化是指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即精神文化,包括思想意识、宗教信仰、文学艺术、道德规范、习俗、教育、科学技术和知识等。
社会文化影响健康体现在:(1)教育对人群健康的影响(2)风俗习惯与健康(3)宗教与健康
6. 什么叫应激?影响健康的应激源有哪些?
应激是身体对外界刺激的反映。影响健康的应激源有:
(1)生活事件应激源(2)工作应激源(3)环境应激源
第六章 行为生活方式与健康
一、名词解释
1. 危险行为:从健康的角度看,人类的某些行为对健康产生不良的影响,被称为危害健康的行为或危险行为。如吸烟、酗酒、吸毒、性乱、赌博、自杀、缺乏运动、进食过多或过少、进食危害健康的食物等等。2. 健康信念模型:是行为干预方法中有代表性的方法之一。它认为,一个人的行为是他或她的期望所决定的,一个人的价值判断影响行为的发生。此模型可用来研究人们的行为,并通过劝说,启发人们采取某种行为。3. 行为治疗是一种治疗方法,早先被临床医师和临床心理学家用于各种心理障碍的治疗,现在被广泛应用于不良行为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其理论基础是心理血中的行为主义。
二、论述题
试述行为生活方式与疾病和健康的关系。
答:(1)研究表明,人类许多行为和生活方式本身就是疾病或者疾病的主要表现。如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系统疾病、糖尿病等。(2)不良行为和生活方式已经成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新传染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并在继续危害着人们的健康。(3)促进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可帮助人们预防疾病、保持自身健康,包括适当运动、保持充足的睡眠、合理饮食等。试述危害健康的行为对人群健康危害的程度。
人类有很多危害健康的行为,从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到不注意个人卫生,很难列举全面,这些行为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维持正常生理需要的行为的偏离(2)与正常生理需要没有密切关系的各种休闲行为(3)对健康的忽视(4)不正确的保健行为(5)致病性行为模式等(6)蓄意自伤和自杀行为,导致对健康和生命的直接损害。
这些危害健康的行为具有一些共同点,即这些行为都对自己和别人的健康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危害。简述行为干预方法的类型和要点。
(1)行为治疗,其理论认为:首先,行为是机体对环境刺激的反应,一切行为都是学习的结果。其次,行为出现的频率是由它的后果所决定的,立即得到的奖励会增加行为重复出现的频率,反之亦然。因此,行为疗法通过学习和奖励,使被治疗者培养健康的行为,或者去除不良的行为。
(2)认知治疗,其理论基础是认知心理学。他们认为,不良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是在不良的认知和情感的基础上出现的,反之亦然。因此,认知疗法通过提高 患者的社会适应能力,引出自动思维,并挖掘与产生自动思维的认知方式,代替已能适应现实环境的认知方式,并加以强化、实践、防止复发。
(3)健康信念模型:它认为,一个人的行为是他或她的期望所决定的,一个人的价值判断影响行为的发生。此模型可用来研究人们的行为,并通过劝说,启发人们采取某种行为。
(4)跨理论阶段变化模型:它基于这样一个理论,人的行为变化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事件,而且每个做出行为改变的人都有不同的需要和动机。因此,它通过变化的阶段分析,从干预理论中整合出行为改变的过程和一些主要的规则,以此来干预人们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第七章 社会医学研究方法
一、名词解释
1.定性研究是通过采用专门的技术,如观察法、个人深入访谈、专题小组讨论等,获得人们在想法、感受等方面的较深层反应的信息,研究目标人群对有关问题的态度、信念、动机和行为等; 2.问卷是社会医学调查中用来收集资料的一种测量工具;
3.所谓封闭式问题即向被调查者提问,并给出两种以上的选择答案,让其选择回答;
4.信度是指采用相同测量工具(如问卷)对同一对象进行重复测量时,所得结果相一致的程度; 5.德尔菲法是在专家会议预测法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其核心是通过几轮函询征求专家们的意见,并对每一轮的意见都进行汇总整理,作为参考资料再寄发给每位专家,供专家们分析判断,提出新的意见,如此多次反复,意见逐步趋于一致,得到一个比较一致的且可靠性较大的结论或方案。
二、简答题
1.简述社会医学调查研究的基本程序;
社会医学调查研究的基本程序一般分为五个阶段,即准备阶段、调查设计阶段、调查实施阶段、分析阶段和总结阶段;
2.简述问卷设计的步骤;
问卷设计的步骤:明确研究目的、建立问题库、设计问卷初稿、初稿试用和修改; 3.简述专题组讨论和选题组讨论的异同点。
专题组讨论和选题组讨论均是应用于社会调查研究的定性研究方法,两者的组织工作要点相似;专题组讨论在深入了解调查对象(讨论参加者)的思想、意识、信仰、行为处事态度等方面能获得满意的效果,而选题组讨论常常用于确定问题的严重程度及工作的优先顺序等。
第八章 生命质量评价
一、名词解释
1.生命质量(QOL)不同文化和价值体系中的个人对与他们的目标、期望、标准及所关心的事情有关的生存状况的体验。2.健康相关生命质量(HRQOL)健康相关生命质量(HRQOL):是指在病伤、医疗干预、老化和社会环境改变的影响下人们的健康状态,以及与其经济、文化背景和价值取向等相联系的主观体验 3.基本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DL)基本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DL):是指穿衣、进食、洗澡、上厕所、室内走动五项指标,是康复评价最常用的指标。4.社会资源(social recourse)社会资源(social recourse):是指个人的社会网络与社会联系,包括网络的数量与质量。5.质量调整生存年(QALYs)质量调整生存年(QALYs):质量调整生存年是用生命质量来调整期望寿命或生存年数而得到的一个综合反映人群生命质量和生命数量的新指标。
二、简答题
1.试述健康相关生命质量的概念和评价内容。答题要点:
(1)健康相关生命质量的定义:
(2)评价内容:a.身体状态(活动受限、角色功能受限、体力适度性);b.心理状态(情绪、认知功能);c.社会功能状态(社会资源、社会接触);d.一般感觉(健康自评、自我生活评价);e.其他内容 2.选择应用已有的生命质量评价量表应该考虑哪些因素? 根据测量工具分类:(1)鉴别量表(2)预测量表(3)评估量表 根据对象分类:(1)普适性量表(2)特异性量表 3.生命质量评价量表有哪些类型?(1)设计者的测量主题和观测目的(2)评价的层次
(3)普适性量表与特异性量表
(4)信度、效度和敏感度(5)内容的文化适应性(6)研究结果的相互比较 4.生命质量评价应用于哪些方面?(1)卫生服务效果评价(2)选择药物或治疗方法(3)健康相关因素综合评价(4)成本—效益分析
第九章 健康危险因素评价
一、名词解释
1.健康危险因素评价(health risk factors appraisal,HRFA)是一种研究致病危险因素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发病率及死亡率之间数量依存关系极其规律性技术与方法。
2.评价年龄(appraisal age)是依据年龄与死亡率之间的函数关系,从死亡率水平推算出的年龄称为评价年龄。计算方法是将各种死因存在死亡危险相加,得到总的存在死亡危险,然后查健康评价年龄表,即可得出相应的评价年龄。
3.增长年龄(achievale age)又称可达到年龄,是根据存在的危险因素,提出可能降低危险因素的措施后按上述相同步骤计算得到的新的评价年龄。
二、问答题
1.健康危险因素评价的基本思想是根据流行病学资料、人口发病率或死亡率资料以及运用数理统计学方法,对人们在生活、生产环境及医疗卫生服务中存在的与健康相关的危险因素进行测评,估计个体患病或死亡的危险性,预测个体降低危险因素的潜在可能性及可能延长寿命的程度,并向个体进行反馈。2.试述健康危险因素评价的基本步骤。主要包括如下步骤:
(一)资料收集:收集当地人群性别、年龄别和疾病别的死亡率(或患病率、发病率)收集评价对象的健康危险因素资料;一般选择影响当地目标人群最重要的且具有明确危险因素的10~15种疾病作为评价病种。
(二)资料分析:危险分数转换方法:
(1)将危险因子转换成危险分数(2)计算组合危险分数(3)存在死亡危险(4)计算评价年龄(5)计算增长年龄(6)计算危险降低程度
3.评价年龄与增长年龄的涵义和区别是什么?
评价年龄(appraisal age)是依据年龄与死亡率之间的函数关系,从死亡率水平推算出的年龄称为评价年龄。计算方法是将各种死因存在死亡危险相加,得到总的存在死亡危险,然后查健康评价年龄表,即可得出相应的评价年龄。
增长年龄(achievale age)又称可达到年龄,是根据存在的危险因素,提出可能降低危险因素的措施后按上述相同步骤计算得到的新的评价年龄。
联系:1.计算方法相似;2.前提不一样:评价年龄根据死亡水平推算;3.增长年龄是降低危险因素后才算出来。
4.简述健康危险因素评价方法的局限性。
1)2)健康危险因素评价需要有完整可靠的、医学人口统计资料和疾病流行病学资料等,而实际工作中往往难以获得;
对于一些常见并非常严重的疾病,还没有完全搞清楚其危险因素;
3)4)5)虽然已掌握某些疾病的一些危险因素,但对有些危险因素尚缺乏定量的方法;
目前已经能够被定量的危险因素占全死因危险的比例仍较小,因而评价结果会有一定的误差,还不能很准确地预测某些疾病的发生;
较难收集到人群暴露于某些特定危险因素的资料。
第十章 卫生服务研究
一、名词解释:
1.卫生服务研究(health service research):卫生服务研究是从卫生服务的供方、需方和第三方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出发,研究卫生服务组织、实施及其影响因素,以及与居民健康状况的关系,探索改善卫生服务系统的功能以及提高卫生资源使用效益的途径。
2.卫生服务需要(health needs):卫生服务需要是指依据人们的健康状况与“理想健康水平”之间存在差距而提出的对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等服务的客观需要,包括个人认识到的需要,由专业人员判定的需要,以及个人未认识到的需要。
3.卫生服务需求(health demands):是指人们在一定时期内一定价格水平下愿意并有能力消费的卫生服务量。
4.费用效益分析(cost-benefit analysis):是在成本效果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的,投入成本与产出效果都用货币单位计算,用效益成本比值表示。
5.费用效果分析(cost-effectiveness analysis):投入成本按货币单位表示,产出的效果则以健康指标或卫生问题的改善来表示,实际是研究资源消耗与健康结果之间的关系,用成本效果比值表示。
二、问答题:
1.简述卫生服务研究的基本原理。
主要从卫生服务的需要、需求、利用的内涵(概念)及其相互关系进行论述。即通过调查了解居民卫生服务的需要、需求、利用情况及影响利用的因素,研究居民对卫生服务的满足程度和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措施,寻求合理组织卫生服务的方法。2.国家卫生研究纲要(ENHR)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ENHR是应用卫生服务研究的原理和方法科学分析卫生服务的现状、存在的卫生问题以及提出问题的策略,ENHR是将研究、组织管理和决策相结合的策略,其目的(内涵)是促进卫生发展建立在社会公平和公正的基础上,通过研究进一步了解本地区的卫生服务需要,提高卫生资源的效益和效果,改进卫生策略和管理。ENHR的内容综合了流行病学、社会学和行为医学研究、生物医学研究、卫生服务研究和政策分析的内容,是多学科、多部门协作研究,特别注重对贫困人群、高危人群的服务供给以及对社区卫生服务和初级卫生保健的关注。通过多学科、多部门协作研究阐述一个国家或地区内的卫生问题。
3.卫生服务需要和利用的指标有哪些?
反映医疗服务需要量的指标主要由疾病的频率(度)指标和严重程度两类指标组成,疾病频率(度)指标有两周患病率、慢性病患病率和失能率;疾病严重程度指标有两周卧床率、两周休工(学)率和两周每千人患病日数。卫生服务利用可分为门诊服务利用、住院服务利用及预防保健服务利用等几方面,门诊服务利用指标包括两周就诊率、两周患者就诊率和两周患者未就诊率;住院服务利用指标包括住院率、人均住院天数和未住院率。预防保健服务包括计划免疫、健康教育、传染病控制、妇幼保健等。
4.试述卫生服务需要、需求和利用及其相互关系。
卫生服务需求由需要转化而来,人们的卫生服务需要只有转化为需求,才有可能去利用卫生资源,需求才有可能得到满足。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种种主观和客观的原因,并不是人们所有的需要都能转化为需求。需要能否转化为需求,除取决于个体自身的需要外,还与个体的收人水平、家庭人口、职业、文化程度、社会地位、风俗习惯以及卫生服务机构的设置和服务质量等多种因素有关。因此,医疗需求不能全面准确地反映居民对卫生服务的实际需要。卫生服务需求能否得到满足取决于卫生服务的供给量。事实上,由于卫生资源有限、配置不合理,以及存在服务质量差、效率低、资源浪费等现象,人们对卫生服务的需求都难以得到全部满足。5.影响卫生服务需要量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卫生服务需要量是人群健康的客观反映,凡是影响人群健康状况的各种因素,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群医疗服务需要量,主要有下列因素:人口年龄及人口性别,医疗卫生工作的质量,社会经济因素,气候地理条件,家庭与婚姻,心理行为因素,医疗保健制度。
第十一章 卫生技术评估
一、名词解释
1.卫生技术是指用于卫生保健和医疗服务系统的特定知识体系:包括药物、医疗器械、卫生材料、医疗方案、技术程序、后勤支持系统和行政管理组织,或泛指一切用于疾病预防、筛查、诊断、治疗和康复及促进健康、提高生存质量和生存期的技术手段。
2.卫生技术评估是从社会、经济、文化、心理、伦理和法律等角度,对医疗卫生活动相关的知识、经验、技能和工具的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和社会性等进行综合评价,其目的就是向决策者在制定卫生政策和技术措施时提供决策依据。
3.风险是指在特定使用条件下,特定人群中患有特定疾病的个体接受医疗保健技术服务后,发生不良反应或意外伤害的概率及其严重程度。
4.安全性是对特定情况下卫生技术风险可接受程度的价值判断。
5.后评估是一种过程,这个过程是把相同的研究按照一定的科学原则综合在一起,得出结论或提出新的研究计划。
6.反应性是指卫生系统或某个机构在运行中能认识并设法适当满足个人的普遍、合理期望时所获得的结果。
二、问答题
1.卫生技术评估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
卫生技术评估的主要目的是为各层次的决策人员提供科学依据,选择适宜技术,合理配置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的质量和效率。具体包括:①为协调医疗卫生机构就药物、治疗方案或手术方案及其他技术能否进入市场提供决策依据,为技术准入制度的实施提供参考;②帮助卫生技术的提供者和支付者确定纳入卫生福利政策的卫生技术,并制定合理的费用报销制度;③协助临床医务工作者、卫生技术提供者和消费者选择卫生保健的合理设施;④为医院、卫生保健网络和机构的管理者有效地管理卫生技术提供帮助;⑤协助卫生部门制定公共卫生计划;⑥支持卫生保健产品生产者进行产品的开发和市场营销;⑦制定卫生技术生产、使用、维护和再利用方面的标准;⑧为政府制定卫生技术创新、研究、开发、调控、支付和推广等方面的政策提供依据。
主要意义有:①提高卫生技术的技术效率、配置效率和利用效率;②对卫生技术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和社会影响的全方位评价,将有助于新技术的开发、推广和利用,促成落后技术的淘汰;③有助于基本药物和诊疗技术的遴选;④推动医疗卫生服务价格和补偿机制的改革,有利于医疗卫生机构从“成本扩张型”向“成本制约型”转变。1.试述卫生技术评估的程序。
卫生技术评估的程序包括:①确定决策者关心的卫生问题与技术;②确定有助于决策者解决这些卫生问题(技术)的评估方法;③判断进行技术评估的成本与效益以决定技术评估的优先顺序;④将需要进行评估的技术先后顺序通知评估人员与使用这些技术的有关组织和人员,以及与评估活动相关的人员。3.常用的卫生技术评估方法有哪些?
常用的卫生技术评价方法有:(1)需求评估:是以死亡率为基础的流行病模式、人群调查或扑捉-再扑捉模式,了解某社区居民对某种卫生技术的需求。(2)过程评估:是通过检查原始记录材料、现场观察法、调查或进行模拟评价,对目前方案更加深入的理解。(3)成本评估:成本评估是对治疗所消耗的各种资源所进行的评估。(4)经济评估:经济评估包括鉴定、测量、评价,以及对两种或以上可供选择的方案成本(投入)和收益(产出)的比较。(5)结果评估:结果评估是指对医疗方案的执行结果加以评估。其方法有随机对照试验、比较组设计、前后对照设计。(6)病人满意度评估:病人满意度评估采取事先设计的满意度调查表来进行,以了解患者对所接受服务的意见。(7)反应性评估:用专门设计的反应性调查表进行,主要包括对人的尊重和以服务对象为中心两个方面。(8)绩效评估:是指应用经济学投入产出理论和方法对目标事物或方案的所产生的成绩和效果所做的综合性评估。
第十二章 卫生政策分析
一、名词解释
1.卫生政策分析是政府为解决卫生问题而进行的政策本质、产生原因及实施效果的研究,它是一个系统、连续的过程,贯穿于政策制订的各个环节,用于社会卫生策略及卫生措施的研究及制订。
2、公共选择过程是社会成员通过某种政治程序或以公共政策形式出现的这种非市场的解决(市场失灵)方式。
3.利益相关集团是指某些人、团体或者机构,他们能够改变某个政策的目标,影响政策目标的实现;或是当政策目标实现后,他们的利益会受到影响。
4.SWOT分析就是把组织内外影响成功的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了解组织的优势、劣势、机会和挑战。5.浴盆曲线即失效规律曲线,是描述早期失效、偶然失效和耗损失效随时间变化的政策失效率。
二、问答题
1.常用政策分析方法的主要目的。(1)利益相关集团分析的目的是通过对各个集团的利益以及他们能够
用来影响组织决策的力量的分析,了解他们的共同利益,以便在政策的制订和实施过程考虑进去。利益相关集团分析常在政策分析的前期进行。(2)政策图解法的目的就是借助地图图解,找出主要的利益相关集团,并在地图上标注出他们之间以及他们和政策制订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以达到简化环境因素,精简信息量。(3)场力分析的目的就是判断哪些团体支持和反对某一个特定的政策,是把不同的利益相关集团进行分类,以便进一步的分析,同时给管理者一个初步的印象。(4)政策网络分析的目的是研究者仅关注某一个特定的政策,而不把与研究无关的参与者纳入考虑的范畴。绘制政策网络图进行分析时主要注意政策的通过和实施关键点、关键人。(5)SWOT分析的目的是把组织内外影响成功的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了解组织的优势、劣势、机会和挑战。此分析方法既考虑一个组织的目标和一个政策的外部环境,又考虑组织内部的因素。
2.政策分析的框架:(1).公共政策问题的构建。研究社会现实中某些(个)问题如何成为公众在政治上注意的对象,社会问题或公共问题如何进入政策议程成为政策问题,以及如何确定政策问题。(2).公共政策方案的制订与通过。研究建立政策方案的基本原则,实现政策方案的目标,可供选择的方案的制订、优化,了解有哪些利益群体影响政策制订,以及政策的通过过程。(3).公共政策内容的实施。研究如何有效地实施政策、应当采取哪些行动措施,以及估计这些措施对政策的影响。(4).公共政策效果的评价。评价的标准、实施者以及结果的运用。
3.利益相关集团分析的最终产出是一个矩阵图,主要通过四个步骤来实现:第一步,确定利益相关集团。第二步,估计利益相关集团的利益,以及政策目标对其利益的可能影响。第三步,评价利益相关集团动用资源的能力。第四步,判断各个利益相关集团的立场。
第十三章 社会卫生策略
一、名词解释
1.策略是行为主体在一定时期为实现特定的目标所采用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条例办法、目标体系、评价指标和具体措施的总称。
2.社会卫生策略是指卫生发展的战略与策略、政策、目标与指标、对策与措施,是维护和促进人群健康的行动方针和方法,既包括卫生领域内的策略,也包括卫生相关领域的策略。
3、初级卫生保健是一种基本的卫生保健,它依靠切实可行、学术上可靠又为社会所接受的方式和技术,是社区的个人与家庭通过积极参与普遍能够享受的,费用也是社区或国家在发展的各个时期本着自力更生及自决精神能够负担得起的。它既是国家卫生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功能中心和活动的焦点,也是社会整个经济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个人、家庭、群众与国家卫生系统接触的第一环,能使卫生保健尽可能接近于人民居住及工作的场所,它还是卫生保健持续进程的起始一级。
二、问答题
1.初级卫生保健的基本原则:(1)社会公正 初级卫生保健要体现卫生服务和卫生资源分配与利用的公正性。合理布局,使得人们接受卫生服务的机会均等,不能忽视乡村和某一地区的人口或城郊居民;(2)社区参与 在改善人民健康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社区和人民群众的作用,依靠群众的参与改变不良的卫生习惯和生活方式,提高自我保健能力;(3)成本效果和成本效益 必须以最低的成本产生最大的效益的方式来分配和利用资源,卫生资源的投放应该从以医院和专科服务为主转向社区卫生系统和基础卫生工作;(4)部门间协作行动 实行初级卫生保健不能只依靠卫生部门,而必须是卫生部门和其他部门的共同行动,并协调一致的关系。(5)预防为主 即卫生保健的重点应是预防和促进健康,而不是治疗工作,要以寻找和消除各种致病因素为核心,重视综合性的致病因素对人民群众生命和健康的影响。2.新时期我国卫生工作方针的内容:(1)以农村为重点。农村卫生关系到保护农民健康和振兴农村经济的大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和发展的决定》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切实予以加强。(2)预防为主。预防为主是建国以来卫生工作的一条重要经验。预防保健费用低、效果好,是卫生工作低投入、高效益的关键所在。(3)中西医并重。与世界上很多地区对传统医学加以压制的对策相反,中国一直强调中西医并重。中医在我国很多地方,尤其是偏远地区,提供了大量的卫生服务,对当地的居民健康起到了很大的作用。(4)依靠科技与教育。针对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疾病,突出重点,在关键性应用研究、高科技研究、医学基础性研究等方面,集中力量攻关,力求有新突破,使我国卫生领域的主要学科和关键技术逐步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5)动员全社会参与。爱国卫生运动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一大创举。群众性的爱国卫生运动,可以概括为:政府组织、地方负责、部门协调、群众动手、科学治理和社会监督。动员全社会的参与,还包括动员社会和社区资源。(6)为人民健康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这是卫生工作的最终目标。人是生产力的第一要素,健康的劳动者是发展经济和实现现代化的基本条件。卫生工作必须以维护劳动者的健康为宗旨。
3.简述“21世纪人人享有卫生保健”实施策略中,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的四项重大行动。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的四项重大行动是:(1)与贫困做斗争,不仅仅是为贫困人口提供他们赖以生存所必需的物质,更重要的是寻找一种机制让他们能够通过自救改变生存的环境。采取卫生干预措施,打破贫困和不健康的恶性循环。(2)在所有的环境中促进健康,包括生活、工作、娱乐和学习所需的环境。通过社会行动促进健康,通过媒体形象倡导健康。(3)部门间的协调、协商和互利。卫生部门要敏感地意识到各个部门的动机,以便与之协调,实现在促进人类健康目标上的一致性。(4)将卫生列入可持续发展规划。
第十四章 社区卫生服务
一、名词解释
1.社区卫生服务(community health services,CHS):
是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政府领导、社区参与、上级卫生机构指导下,以基层卫生机构为主体,合理使用社区资源和适宜技术,以人的健康为中心、家庭为单位、社区为范围、需求为导向,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为重点,以解决社区主要卫生问题、满足基本卫生服务需求为目的,融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为一体的,有效、经济、方便、综合、连续的基层卫生服务
2.社区(community):社区是若干社会群体(家庭、氏族)或社会组织(机关、团体)聚集在某一地域里所形成的一个生活上相互关联的大集体。
3.健康人群应该是躯体健康——躯体的结构完好和功能正常;心理健康又称精神健康——正确认识自我、正确认识环境、及时适应环境;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其能力能在社会系统内得到充分的发挥、有效地扮演与其身份相适应的角色、其行为与社会规范相一致。
二、问答题
1.试述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的意义。
从必要性着手进行阐述,要点如下:
(1)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老年化比率上升迅猛,每年以3.2%的速度增长;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60岁以上人口到2000年达1.3亿,占总人口比例10%;在一些大城市,老龄化趋势更加明显,上海已达18%,广州17%,老年化的趋势要求改变服务模式(患病率高,行动不便,经济来源有限)。(2)疾病谱和死亡谱的变化,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和退行性疾病占主导地位,应该着手解决这个问题,而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是解决这个问题的较好办法。(3)医学模式及健康观的转变
(4)医疗费用快速上涨,社区卫生服务是一种方便、经济、综合、有效的基本卫生服务。(5)调整卫生资源配置,各级卫生医疗机构充分发挥职能,为居民健康服务
2.简述社区卫生服务的定义、对象和任务。
是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政府领导、社区参与、上级卫生机构指导下,以基层卫生机构为主体,合理使用社区资源和适宜技术,以人的健康为中心、家庭为单位、社区为范围、需求为导向,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为重点,以解决社区主要卫生问题、满足基本卫生服务需求为目的,融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为一体的,有效、经济、方便、综合、连续的基层卫生服务。
服务对象包括健康人群、亚健康人群、高危人群、重点保健人群、病人。
社区卫生服务的任务是:提高人群健康水平、延长寿命、改善生命质量;创建健康社区;提供健康保障。(作简要的展开)
3.试述我国发展社区卫生服务面临的挑战。
要点:(1)从解决“短缺”开始,到规模失控;(2)指导思想上的偏差;(3)基层卫生单位的特有功能与社区卫生服务的要求不相适应;(4)基层卫生人员知识陈旧,距离全科医生的要求差距大;(5)居民健康意识低,自我保健投入少。
第十五章 弱势群体的社会医学
一、名词解释
1.专业康复(institute based rehabilitation,IBR)
IBR是指集中专门的康复专业人才和利用较复杂、先进的设备,通过临床治疗和康复功能评估及各种康复方法,在康复医学研究所、康复医学中心、综合医院中的康复医学科、大型职业康复中心、特殊教育部门等地进行的康复工作。
2.社区康复(community based rehabilitation,CBR)CBR是一种在一定社区范围内对各类残疾人提供服务的新途径,是包括医疗、社会、职业、教育和心理的综合服务。
二、问答题
1.简述残疾人社区康复的基本原则。
残疾人社区康复的基本原则
使家庭和社区对残疾人康复负起责任;残疾人及其家庭参与康复活动;应用简便、适用、有效的康复方法;充分利用社区的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资源);有较完善的转诊系统和康复中心的支持;在全面康复基础上,促使残疾人回归社会;最终实现社会受益。
2.简述学校健康教育的目的和内容。
学校健康教育
学校健康教育的目标是:①提高学生卫生科学知识水平;②改善学生对待个人和公共卫生的态度;③培养学生的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④降低常见病的患病率及各种危险因素;⑤预防各种心理障碍,促进心理健康发展;⑥提高生长发育水平,使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水平随着经济和生活条件的改善而逐年提高。学校健康教育的内容包括:①传播与健康相关的知识信息;②提供各种训练机会,帮助受教育者确立有益于机体健康的行为和习惯;③培养受教育者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3.简述保护妇女健康的主要社会卫生措施。
保护妇女健康的主要社会卫生措施
强化政治承诺,提倡全社会参与;加强妇女保健网的建设和规范化管理;提高妇女文化、卫生知识水平;重视妇女健康教育;提高妇女的地位和权力。
4.简述健康老龄化的措施。
健康老龄化
健康老龄化措施:建立和完善符合中国国情的老年社会保障体系;建立社区老年卫生服务体系;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建立健全老年法规体系,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等。
第十六章 现代社会病及其防治
一、名词解释
1.性传播性疾病(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s, STD)是主要由性行为接触或类似性行为接触为主要传播途径的一组疾病。
2.意外伤害:是指无意识的、意料之外的突发事件造成的人体损伤。意外伤害除了引起人体损伤外,也可能造成精神创伤或心理障碍。
3.社会病:主要由社会本身的原因造成的,与社会发展和进步方向相违背的、危害人群健康的社会性现象。
二、问答题
1.试述自杀的一般预防措施
(1)提高人们的心理健康素质 普及心理卫生常识、建立社区心理咨询和心理保健系统。
(2)普及有关自杀的知识
如认为想自杀的人不会向别人暴露自己的自杀企图,向别人谈起自杀不过是想威胁别人;认为不能与有自杀可能性的人谈自杀;认为自杀是一种疯狂的行动;认为有自杀意念、自杀未遂的人不需要精神医学干预,特别是不需要使用精神药物;认为危机的度过意味着自杀危险的消失;认为自杀未遂者并没有真正的死亡愿望,事实上这些人当中有一部分死亡愿望非常强烈,只是自杀方法不足以致死或者被及时救起。
(3)减少自杀的机会
加强武器管理,特别是枪支管理;加强有毒物质的管理;加强对危险场所的防护和管理。
(4)建立预防自杀的专门机构
(5)对相关医务工作者和心理咨询工作者进行培训(6)控制自杀个案的媒体报道 2.简述吸毒的控制与预防措施 宏观政策方面的考虑
(1)把禁毒作为事关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大事来抓(2)把预防青少年吸毒作为禁毒工作的基础工程(3)实行综合治理的禁毒战略(4)坚持依法禁毒。
(5)确定“‘四禁’并举、堵源截流、严格执法、标本兼治”的工作方针。
(6)积极参与和推动国际禁毒合作 吸毒的三级预防
一级预防是针对普通人群的预防,其主要目的是提高普通公众对毒品及其危害的认识,采取的主要手段包括利用各种传播媒介,如广播、电视、报纸、标语口号、招贴画等。在中小学生中,进行有关毒品和毒品危害的课堂教育。
二级预防为针对易感人群主要是高危人群的预防。这种预防活动重在促进预防对象的健康生活方式,帮助他们形成抵制毒品的能力。
三级预防的主要目的在于降低毒品需求,是针对已经吸毒的人群而进行的,包括为吸毒者提供脱毒(戒毒治疗)、康复、重返社会、善后照顾等一系列的服务,以期减少吸毒人数,降低吸毒者对毒品的需求,预防吸毒的各种并发症。
3.试述性传播疾病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第一,要积极努力形成健康的性观念,提倡健康的性行为。
第二,要采取适当的形式,广泛宣传性病防治知识,让人们了解各种常见性病的传播途径和临床表现,防治方法,推介正规的治疗机构为性病患者服务。第三,要加强对性传播性疾病的监测。
第四,对性病高危人群,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深入的预防工作。
第十七章 国际卫生保健
一、问答题
1.试述世界卫生组织的宗旨和职责。
WHO的宗旨主要有“使世界人民达到尽可能高的健康水平”,“承担国际卫生工作的指导与协调责任”,“协助各国政府加强卫生事业”等。
其职责包括:根据需求,帮助政府加强卫生服务;根据需求,建立和保持诸如管理和技术服务;在卫生领域中提供信息、劝告和帮助;促进传染病、地方病及其他疾病的消除工作;促进营养、住房、卫生设施、劳动条件及其他环境卫生学方面的改进;促进致力于增进健康的科学和专业团体之间的合作;提出卫生事务国际公约、规划和协定;促进和引导卫生领域的研究工作;开发食品、生物制品、药品国际标准;并且协助在人群中发展卫生事务的宣传教育工作。
2.试述我国医药卫生行业在加入WTO后应采取的对策。我国医药卫生行业在加入WTO后应采取的对策:(1)转变观念,提早准备,迎接挑战。(2)创造条件,营造良好的竞争环境.(3)加快医药卫生改革,提高竞争力。
(4)完善医药卫生法律,法规建设,确保医药卫生市场的开放、稳定和有序。
第二篇:知识库
知识管理的12大作用
第一类,把知识积累起来!
1)构建企业知识库,对纷杂的知识内容(方案、策划、制度等)和格式(图片、word、excel、ppt、pdf等)分门别类管理。
2)充分发动每个部门、员工,贡献自己所掌握的企业知识,积少成多,聚沙成塔。
3)重视企业原有知识数据,进行批量导入,纳入管理范畴。
4)帮助企业评估知识资产量、使用率、增长率。
第二类,把知识管理起来!
5)创建企业知识地图,清晰了解企业知识分布状况,提供管理决策依据。
6)构建知识权限体系,对不同角色的员工开放不同级别的知识库,保证企业知识安全。
7)注重版本管理,文件资料从初稿到最后一版,均有版本记录保存并可查。
8)个人知识门户,把自己多年积累的知识和经验也管理起来。
第三类,把知识应用起来!
9)让知识查询调用更加简单,充分利用知识成果,提供工作效率,减少重复劳动。
10)依据知识库构建各部门各岗位的学习培训计划,随时自我充电,成为“学习型团队”。
11)提供知识问答模式,将一些知识库中缺少的经验性知识,从员工头脑中挖掘出来。
12)支持异地协同,通过互联网获取知识库内容,为异地办公提供知识支持。
第三篇:社会医学
社会医学:是从社会学角度研究医学问题的一门学科,它研究社会因素对个体和群体健康、疾病的作用及其规律,制定各种社会措施,保护和增进人们的身心健康和社会活动能力,提高生活质量。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的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最终产品和提供劳务价值的总和。
国民生产总值(GN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在国内和国外所生产的最终成果和提供的劳务价值。
健康风险指数是一个综合指标,由室内及户外空气污染、水污染、营养状况以及卫生保健服务可及性等四个指标组成,取值0~1之间,越接近于0越好。HRI主要是用来衡量经济、社会、环境、医疗保障因素等对人类健康的危险程度。社会资本主要指特定的社会组织内人与人之间的促进活动形成推动社会发展的资源。是社会关系、社会规范、社会网络和社会凝聚力的综合体现。
健康公平是指不同社会阶层、性别、种族、地理及年龄间的每个社会成员都应享有同等的健康权利,即健康公平。疾病指身体上或精神上的不正常,偏离统计学意义上的标准,并引起疾病或残疾,或者增加早死的机会。
病灾指除疾病外许多有害健康情况的状态,包括损伤、创伤和缺陷。
疾患是人主观感觉部分身体或精神不安康或受损害以至生命中正常功能受到损害等。
“大卫生观”是指把疾病防治工作看作是全社会每个人的职责,看作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要素,卫生服务要从“封闭式”变为“开放式”,从微观拓展至宏观,从个体服务发展到群体服务,建设一个由自我保健、家庭保健、社会保健、国家保健和国际保健的从个人到全球的保健体系。“高危险性观”是指疾病防治工作要有所侧重,要把有限的卫生资源投入高危人群(易受疾病侵扰的人群,如孕产妇、老年人等)。
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且是身体、心理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
人类发展指数是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1990年提出的,是目前国际上衡量各国人类发展状况的权威指数,由生活水平、健康水平和教育水平三个指标的加权平均数构成。
社会卫生状况:是指人群健康状况以及影响人群健康状况的各种因素,主要是社会因素它包括卫生政策、社会经济、卫生保健服务、卫生资源和卫生行为等一系列指标。
2、平均期望寿命:又称预期寿命,是寿命表的重要指标之一,是评价人群健康状况、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一个常用的非常重要的指标。
3、人际关系:是指人类社会中人和人之间在互相交往,联系与作用的过程中形成的关系。
4、社会支持:是指一个人从社会网络所获得的情感,物质和生活上的帮助。
5、性传播疾病:是主要由性行为接触或类似性行为接触为主要传播途径的一组疾病。
应激:在当代科学文献中,应激至少包含三层含义:第一层:指那些使人感到紧张的事件或环境刺激。第二层:是一个主观反应,它是紧张或唤醒的一种内部心理状态,是人体内部出现的解释性的、情感性的、防御性的应对过程。第三层:应激是人体需要或伤害侵入的一种生理反应。2.社会阶层:某些相同特征而形成的社会集团,经济地位是划分阶层的主要指标,此外,还有个人文化水平、职业、价值观念、生活条件等因素。
3.社会支持:人们在相互交往中形成的各自的社会网,社会成员从社会网中获得感情、物质上的帮助。
4.人口老龄化:WHO规定,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人口数达到总人口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达到人口总数的7%称为人口老龄化。它是反映人口年龄结构的一个指标。
5.健康投资:为了恢复和发展人群健康而消耗的卫生投资,具体说就是为了防止疾病、恢复和发展人们最基本最普遍的社会适应能力、劳动能力而消耗的卫生资源。
危险行为:从健康的角度看,人类的某些行为对健康产生不良的影响,被称为危害健康的行为或危险行为。如吸烟、酗酒、吸毒、性乱、赌博、自杀、缺乏运动、进食过多或过少、进食危害健康的食物等等。
2.健康信念模型:是行为干预方法中有代表性的方法之一。它认为,一个人的行为是他或她的期望所决定的,一个人的价值判断影响行为的发生。此模型可用来研究人们的行为,并通过劝说,启发人们采取某种行为。
3..行为治疗:是一种治疗方法,早先被临床医师和临床心理学家用于各种心理障碍的治疗,现在被广泛应用于不良行为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其理论基础是心理血中的行为主义。信度:即测量工具的可靠性,它是指采用相同测量工具对同一对象进行重复测量时,各次测量值与其均值接近的程度。效度:是指测量工具、指标或者观测结果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事物的客观真实性,即指观测结果与试图达到的目标之间的接近程度,是对测量工具真实性、有效性的检验。观察法:是通过直接观察研究对象的行为及行为痕迹进行资料收集、结果分析的研究方法。
生命质量:WHO定义,不同文化和价值体系中的个人对与他们的目标、期望、标准及所关心的事情有关的生存状况的体验。健康相关生命质量(HRQOL):是指在病伤、医疗干预、老化和社会环境改变的影响下人们的健康状态,以及与其经济、文化背景和价值取向等相联系的主观体验。质量调整生存年(QALYs):质量调整生存年是用生命质量来调整期望寿命或生存年数而得到的一个综合反映人群生命质量和生命数量的新指标
社会资源:是指个人的社会网络与社会联系,包括网络的数量与质量。
卫生服务研究(health service research):卫生服务研究是从卫生服务的供方、需方和第三方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出发,研究卫生服务组织、实施及其影响因素,以及与居民健康状况的关系,探索改善卫生服务系统的功能以及提高卫生资源使用效益的途径。
卫生人力:是指经过专业培训、在卫生系统工作、提供卫生服务的人员,包括已在卫生部门工作和正在接受培训的人员。
卫生人力规划:就是对未来卫生人力的需要量、供应量以及拥有量进行预测,以及对卫生人力的数量、只是与技能进行预测,求得卫生人力供求关系的平衡。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躯体的虚弱,而应该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美状态。
卫生服务需要:卫生服务需要是指依据人们的健康状况与“理想健康水平”之间存在差距而提出的对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等服务的客观需要,包括个人认识到的需要,由专业人员判定的需要,以及个人未认识到的需要。卫生服务需求:是指人们在一定时期内一定价格水平下愿意并有能力消费的卫生服务量。
卫生服务利用:是需求者实际利用卫生服务的数量,直接反映卫生系统为人群健康提供卫生服务的数量,是人群卫生服务需要量和卫生资源供给量相互制约的结果。
长期失能:日常生活中主要活动的长期受限。
残障:需要社会支持和他人的帮助才能维持日常生活。
·HTA:是从社会、经济、文化、心理、伦理和法律等角度,对医疗卫生活动相关的知识、经验、技能和工具,包括医疗卫生保健的药物、仪器设备、诊断治疗程序及相关的组织管理系统和保障支持系统等的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和社会性等进行综合评价。
2·卫生技术:是指用于卫生保健和医疗服务系统的特定知识体系,包括药物、医疗器械、卫生材料、医疗方案、技术程序、后勤支持系统和行政管理组织,或泛指一切用于疾病预防、筛查、诊断、治疗和康复及促进健康、提高生存质量和生存期的技术手段。
3·风险:是指在特定使用条件下,特定人群中患有特定疾病的个体接受医疗保健技术服务后,发生不良反应或意外伤害的概率及其严重程度。4·安全性:对特定情况下卫生技术风险可接受程度的价值判断。
5·病人满意度:是指人们由于健康、疾病、生命质量等方面的要求而对医疗保健服务产生某种预期期望,然后对所经历的医疗保健服务进行比较后形成的情感状态的反应。
6·反应性:是指卫生系统或某个机构在运行中能认识并设法适当满足个人的普遍、合理期望时所获得的结果。
7·绩效评估:就是对组织所取得的结果,包括效率、效果、质量、和公平性等进行整体价值判断的过程
卫生政策分析是政府为解决卫生问题而进行的政策本质、产生原因及实施效果的研究,它是一个系统、连续的过程,贯穿于政策制订的各个环节,用于社会卫生策略及卫生措施的研究及制订。
2、公共选择过程是社会成员通过某种政治程序或以公共政策形式出现的这种非市场的解决(市场失灵)方式。
3.利益相关集团是指某些人、团体或者机构,他们能够改变某个政策的目标,影响政策目标的实现;或是当政策目标实现后,他们的利益会受到影响。4.SWOT分析就是把组织内外影响成功的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了解组织的优势、劣势、机会和挑战。
5.浴盆曲线即失效规律曲线,是描述早期失效、偶然失效和耗损失效随时间变化的政策失效率。
策略 :是行为为主体在一定时期为实现特定的目标所采用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条例办法、目标体系、评价指标和具体措施的总称。
2、社会卫生策略 :是指卫生战略与政策、目标与指标,是维护和促进人群健康的对策和措施。
3、初级卫生保健 :是一种基本的卫生保健,它依靠切实可行、学术上可靠又为社会所接受的方式和技术,为社区的个人与家庭提供普遍能够享受的,能够负担得起的保健服务。
1.心理卫生:又称精神卫生,是探讨人类如何维持和保护心理健康的原则和措施的一门学问。
2.人口老龄化:是指年龄结构中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的变化。
3.残疾:指人的身心功能缺陷,包括不同程度的肢体残疾、活动障碍、体内器官功能不全、精神和行为异常、智能缺陷扽。
4.残疾人就业率:是指就业的残疾人数占同期参加人群总数的百分比。用于反映残疾人的职业教育成果及社会接纳程度,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显示残疾人的社会卫生状况。5.流动人口:是指人们在没有改变居住地户口的情况下,到户口所在地以外的地方从事务工、经商等经济活动,但非旅游、上学、探亲等形式。
性传播疾病(STD):主要由于性行为接触或类似行为接触为主要传播途径的一组疾病。
2.意外伤害:是指无意识的,意料之外的突发事件造成的人体损伤。意外伤害出了造成人体损伤外,也可能造成精神创伤或心理障碍。
3.社会病:主要有社会本身的原因造成的,与社会发展或进步方向相违背的,危害人群健康的社会性现象。
第四篇:社会医学学习心得
社会医学学习心得
人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离开人的社会属性而单从人的自然属性去研究健康与疾病问题显然是片面的。医学的发展必然受到社会的、心理的以及道德因素的影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这种影响日益增长,促使医学和社会科学进一步相互渗透。医学工作者的服务对象是人,这就需要医务工作者不仅要有深厚的专业技术素质,还必须具有很好的社会人文素质,理解病人,热情地关心病人,能真正地理解病人的思想和感情,了解病人的一些心理乃至生理疾病产生的根源,这样才能更好地防病治病,为病人服务。
而作为未来的卫生管理人员,我们必须在本科教学期间就初步建立起社会医学的观念和思维模式,树立整体医学和大卫生观念,以现代医学模式指导医疗卫生实践,了解社会因素对人群健康的重要作用,了解人群健康状况及医学面临的重要社会卫生问题;学习研究人群健康状况及评估社会状况的方法,研究评价卫生事业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主要途径;学习对高危人群和高危因素进行社会干预的手段以及评价工作效果的方法,为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和改善人群健康水平提供有用的知识和技能,是提高医学生素质必须具备的重要内容。
社会医学是研究社会因素与健康及疾病之间相互联系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是医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相互渗透而发展起来的,它综合了生物医学与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及成就,具有交叉学科的性质。社会医学主要研究社会因素,包括政治、经济、法律、教育、社会保障、环境保护、行为生活方式以及卫生服务等众多因素与个体及群体健康的相互作用及其规律,并制订相应的社会卫生措施,保护和增进人群的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质量与环境质量,充分发挥健康的社会功能,提高人群的健康水平。长期以来,由于受生物医学模式观念的影响,我国的医学教育只重视生物医学知识,而忽视社会医学等相关学科的教学;也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的医学研究还停留在只重视研究和注意理化刺激和生物刺激因素的致病作用,以致造成只注重疾病的治疗,而忽视了社会、心理等其他学科的现象。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几乎所有的疾病都是生物、心理、社会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仅靠传统的医疗技术显然是不够的,必须把心理社会因素纳入治疗方案中,把人体的生命活动与自然和社会环境紧密地结合起来,才能保护和增进人群的健康。也只有以这种新的医学知识体系培养出来的医务工作者,才会去了解社会现状,理解病人的心理状态,尊重人的价值观念,以新的健康观念为目标去为人民服务。
第五篇:社会医学总结
社会医学是研究社会因素与健康及疾病之间相互联系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它综合了生物医学与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及成就,是医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相互渗透而发展起来的一门交叉学科.或者说是从社会的角度研究医学和卫生问题的一门交叉学科。
影响健康的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
人口的社会属性:阶层、性别、家庭、情感 物质文明:国民收入水平、GDP精神文明:政治、法律、文化、风俗、伦 理、生活方式 社会环境:人际关系社会学研究范畴规范、文化、伦理、宗教、风俗、生活方式人际关系和人的社会化 社会阶层、婚姻家庭、社会互动、社会支持、社会资本
社会医学以社会人群为研究对象,是医学领域分化出来的一门学科,一般归属于预防医学的范畴
社会医学的研究对象是人,更注重人的社会属性而不是生物属性。任何一种疾病的发生发展,既有生物学依据,又有社会学特征
研究内容
1、社会卫生状况—社会生理学、诊断学:研究社会卫生状况,主要是人群健康状况 对象:群体 方法:社会调查 目的:开展社会“诊断” 寻找主要的社会卫生问题,找出危害人群健康状况的主要危险因素,以及应该采取的重点策略,对社会卫生问题做出社会医学的诊断,即社会诊断(Social diagnosis2)。
会病理学:研究影响人群健康、影响人群健康的因素—社的因素,尤其是社会因素。方法:现况调查、回顾性调查及前瞻性调查 目的:研究各种因素特别是社会因素如:社会制度、经济状况、环境因素、人口因素、生活行为与心理因素等对人群健康的影响,对现有的社会卫生问题进行社会病因学分析,为制订社会卫生策略提供科学依据。3治疗:研究社会卫生策略与措、社会卫生策略和措施—社会施
病因学研究找出当前存在的主不仅要通过调查及社会要社会卫生问题以及严重程度(社会诊断),更重要地是针对存在的卫生问题及其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提出改善社会卫生状况、提高人群健康水平的综合性的社会卫生策略与措施(社会处方)。即:研究促进人群健康相适应的政治、经
济、法律和文化教育等方面的策略与措施。
社会卫生策略与措施概念:涵盖了卫生发展的方针、战略与策略、政策、目标与指标、对策与措施等。不是单纯指医疗卫生技术措施。内容:主要包括卫生发展的目标和重点,合理配置卫生资源,科学组织卫生服务,保护人群健康的经济、法律、教育及组织措施等。新时期卫生工作方针 以农村为重点,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依靠科技与教育,动员全社会参与,为人民健康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确定卫生工作重点 社会医学(一)基:掌握社会本任务 卫生状况,特别重视人群健康状况及其变动规律,发现主要社会卫生问题及其影响因素;为卫生事业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提出改善社会卫状况即保护人群健康状况的策略与措施,为有关部门,特别是卫生管理及决策部门制订卫生工作方针政策、编制卫生事业发展计划、科学组织卫生服务,加强卫生事业监督和评价。
(基本任务二)现阶段,1、我国社会医学的倡导积极的健康观
2、推动医学模式转变
3、改善社会卫生状况,提高人群健康水平
4、制订社会卫生政策和策略
5、注重特殊人群(健康弱势)保健和防治社会病
原因
1、维护及促进人类健康的需要城市化--社会卫生问题--社会医学一般认为,社会医学产生于欧洲,这与社会生产的发展有密切关系
2、社会医学实践对医学发展及维护和促进人类健康的重要作用 3动作用、著名社会医学专家的重要推
基本理论(观点)1.卫生事业与社会协调发展2.健康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双向作用3.生理、心理、社会积极健康的观点 人:社会性、整体性、不可分割 疾病表现和疾病负担:生理、心理、社会多方面传统观念的转变:保健按摩4.关注高危人群&高危因素5.疾病防治中社会因素的主导作用6.多部门参与
1Medicine、预防医学(Preventive 医学中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社会医学是从预防预防医学侧重自然和生物环境致病因素及防治对策;社会医学侧重社会环境、卫生服务、行为生活方式等社会因素的致病作用。
而又超出(社会医学的社会卫 社会医学是起源于预防医学生服务等内容)了预防医学的一门学科。学习目的
1、初步建立起社会医学观念和思维模式,树立整体医学和大卫生观念,以现代医学模式指导医疗卫生实践;
2、了解社会因素对人群健康的重要作用,了解人群健康状况及医学面临的重要社会卫生问题;
3、学习人群健康状况及评估社会卫生状况的方法,研究评价卫生事业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主要途径;
4、学习对高危人群和高危因素进行社会干预的手段以及评价工作效果的方法,为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和改善人群健康水平提供有用的知识和技能。医学模式
(一)基本概念
医学模式:是在医学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人类在与疾病抗争和认识自身生命过程的无数实践中得出的对医学的总体认识,是对医学本质的概括。这种高度概括、抽象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法既体现了医学的总体结构特征,又是指导医学实践的基本观点。每一种医学模式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成为医学家的共同信念,成为医学实践的重要指导思想。是科学的医学观和方法论。决定着人们对生理、病理、心理、预防、治疗、保健、康复等问题的基本看法。医学科学研究和医疗实践活动,无一不是在一定的医学观及认识论指导下进行的。
义医学模式1,经验医学时代 自然哲学医学模 神灵主式2实验医学时代 机械论医学模式 生物医学模式[主要贡献:预防医学方面:人类在本世纪前几十年应用杀菌灭虫、预防接种和抗菌药物三项措施,极其有效地控制了急慢性传染病和寄生虫病,使其发病率和死亡率明显下降,取得了第一次卫生革命的胜利。基础医学方面:形成了各个医学基础科学,阐明和揭示了许多由生物因素造成的人类疾病,确定了生物病因,有针对性地开展了有效的防治。临床医学方面:克服了临床手术的疼痛、感染和失血三大难关,明显提
高了外科手术的成功率,极大地促进了外科学的进步。对疾病的诊断,特别是借助于细胞病理学,在临床诊断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生物医学模式的局限性:生物医学模式违背了人体具有整体性和社会性的特点,忽视集体生命的复杂性以及心理社会环境因素对人的影响。]3整体(系统)医学时代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现代医学模式):是指从生物、心理和社会等方面来观察、分析、思考,和处理疾病与健康问题的科学观和方法论。它认为:为了解疾病的决定因素,以及达到合理的质量和卫生保健模式,医学模式必须考虑到病人、病人生活的环境及由社会设计来应对疾病破坏作用的补充系统,即医生的作用和卫生保健制度。
人们对健康和疾病的了解,不仅仅包括疾病的生理(生物医学因素),还应包括病人(心理因素)、病人所处的环境(自然和社会环境)和帮助治疗疾病的医疗保健体系(医疗服务因素)。应该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取代生物医学模式,因此新医学模式又称恩格尔模式。健康是从原子、分子到社区、社会构成的自然系统,健康表现为系统内、系统间高水平的协调。
二、现代医学模式的基本内涵及产生背景
(一)基本内涵
1、恢复了社会、心理因素在医学研究系统中的应有位置不否定生物因素的重要作用
2、更加准确地肯定了生物因素的含义和生物医学的价值生物因素是前提和基础,社会和心理因素通过生理因素发挥作用
3、全方位探索影响人类健康与疾病的因果关系 健康离不开社会和心理因素的影响和支持,是否把人置于社会关系中去考虑,是采取孤立的生物学措施还是在社会支持下使用生物学措施,是新、旧医学模式的分水岭。
(二)现代医学模式的产生背景-并非偶然
1、疾病谱的变化人类疾病的构成正在由以急性传染病为主,向以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为主转变。
2、人类对健康的需求与日俱增3透、医学科学与相关学科相互渗学科的不断分化从不同侧面揭示人体活动规律和人体与环境的联系。高度分化的同时又出现高度综合4、健康影响因素的多元化
5、医学的进一步社会化 卫生法规的颁布、行政措施、经济支持等促进社会健康的进一步发展。
三、新医学模式对医学实践的影响与指导
(一)对临床工作的影响要求医生在了解疾病的同时进行全面分析和诊断,提高对病人心理和社会因素作用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制定综合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二)对预防工作的影响社会因素的决定性作用 社会大卫生观念(社会事业、多部门参与、多影响因素)生物病因为主的预防保健综合预防策略和措施
(三)对医学目的的影响 对生物医学模式的反思:技术进步导致边际收益下降现代医学模式的策略:预防疾病和促进健康解除疾病和痛苦 治疗疾病和对不治之症的照料预防早死、提倡安详死亡
(四)对医疗卫生服务的影响
1、从治疗服务扩大到预防服务:由传统的防治分家到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并贯穿在预防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的全过程中,积极开展“三级预防”工作。
2、从技术服务扩大到社会服务:临床医师在治病救人的同时,还要指导人们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成为他们身心健康的指导者,提高社会人群的健康水平
3、从院内服务扩大到院外服务:医院要由传统的封闭式院内服务,逐步向院外开展社会服务。要对一定社区人群的生、老、病、死全过程,开展预防、保健、医疗、康复的综合服务,提高社区人群的健康水平。
4、从生理服务扩大到心理服务:改变过去的单纯采用药物、手术等方式治疗疾病,要运用心理治疗、心理咨询等手段,改变患者的认知活动,调动其积极性,以获得更为满意的疗效。
(五)对医学教育的影响开放式医学教育体系:基础、临床和预防融合,人文科学与医学交叉
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是包 WHO健康定义:健康不仅括身体、心理和社会方面的完好状态。(一)消极的健康观 以传染病的发生、变化和转归为依据。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是生物体之间发生的变化,是宿主、致病因素和环境三者之间的平衡遭到破坏。人们患了传染病,便失去了健康,而当传染病治愈,人们又重新获得了健康。健康可定义为在人的生命活动中没有疾病时的状态。(二)积极的健康观在疾
病谱和死因谱发生变化后,许多非传染性疾病和慢性病以及某些退行性疾病逐渐增加,如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等。要防治这些疾病不像防治传染病那么单一,而是要防治导致疾病发生的多种因素。
社会因素与健康社会因素(social factors)是指社会的各项构成要素,包括环境、人口和文明程度(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因素分为两个方面,即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二、社会因素影响健康的基本规律和特点(-)泛影响性 泛影响性,是指作用的发散性,即一种社会因素可导致全身多
个器官及系统发生功能变化
(二)恒常性与积累性 社会因素对人类产生稠密的和持久的作用,即为作用的恒常性。社会因素作用的积累是指社会因素以一定的时序作用于人体,可形成应答累加及功能损害累
加或健康效应累加作用。
(三)交互作用 社会因素作用人类健康常常是以交互作用的方式产生效应,主要是由于其因果关系的多元性所决定的。一种社会因素可以直接影响人群健康,也可以作为其它社会因素的中介,或以其它社会因素为中介作用于健康。
三、社会因素影响健康的途径与机制 1.满足影响人们物质和精神需要的2.影响健康与疾病的界定疾病以及与疾病相对应的“健康”的确定,并不仅是依靠医学的科学发展作出的,而是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经济和文化因素。3.直接损害或保护健康4.影响卫生保健系统和求医行为宏观的社会因素,如社会制度、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对卫生保健系统建立、分布、运行机制、技术水平等起重要的决定作用,间接地对人群的健康状况产生影响。“求医行为”(health-seeking behaviorbehavior)或“患病行为”尚未确诊时,是寻求适当手段):发生在自觉有病但(illness 及早发现病患的行为措施。
(二)社会因素对个体健康的作用机制1.感知觉系统-----社会因素作用的门户2.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社会因素的中介3.中枢神经系统(脑)-----社会因素作用的控制器
一、经济发展水平与健康
(一)经济发展促进人群健康经济发展是居民健康的物资基础 社会经济的发展可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促进健康状况的提高。
(二)经济发
展给人类带来了新的健康问题1 变环境污染3.现代病的出现 2.生活方式的改4.心理健康问题 5.人口流动的增加
(三)人群健康水平提高促进经济发展社会经济发展,实质是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具有一定体力、智力、劳动技能的人是生产力中最主要的因素。人群健康水平提高必将对社会经济发展起着推动作用,主要表现:提高期望寿命、智力水平和资源消耗减少。
二、社会阶层与健康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阶层主要由个人受教育程度、工种和收入等因素来决定。研究社会阶层与健康的主要意义在于发现高危人群。
三、社会营养与健康
(一)营养状况与健康评价居民营养状况包括居民摄入的热量及食物的营养结构。前者
是衡量人群摄人的食物是否能
维持基本生命功能;后者则是
分析摄人食物中各种营养素比
例的合理性。
(二)社会营养
政策与健康1.粮食生产政策
与人群健康2.引导食物消费
第三节 社会发展与健康社会制度对健康的影响:(-)
不同分配制度影响居民健康
(用
(三)社会制度影响人的行二)社会制度对卫生政策的作为
二、社会关系与健康(-)社会支持与健康社会支持(social support)是指一个人从社会网络所获得的情感、物质和生活上帮助。支持是人的基本社会需要,获得社会支持不是被动的,而是一个互动过程。
(二)家庭与健康 家庭是以婚姻和血缘关系组成的社会基本单位。家庭结构、功能和关系处于完好状态有利于增进家庭成员的健康。★ 家庭结构主要指家庭的人口构成;★ 家庭结构的建立是以婚姻和血缘关系为标志;★ 常见最基本的家庭类型核心家庭、扩展家
庭;★ 常见的家庭结构破坏及
缺陷有:离婚、丧偶、子女或
同胞死亡等。1.核心家庭是指
由父母及其未婚子女所组成的家庭和/或无子女家庭。丁克家庭:夫妇均在工作,且无子女的家庭2.扩展家庭由存在血
亲、姻亲或收养关系的两代以
上的亲人组成的家庭,包括主
干家庭(linear family)、联合家庭(composite family)、联合主干家庭(joint-stem family)。
主干家庭是指由一对已婚夫妻
及其至少一位的父母或祖父
母,以及其他未婚亲属所组成的家庭。联合家庭是指一对以
上的已婚兄弟姊妹所组成的家
庭。联合主干家庭是由一对已婚夫妻,至少一位夫或妻的父母或祖父母,至少一对夫或妻的已婚兄弟姊妹,及其他未婚亲属所组成。包括单亲家庭、单身家庭、同居家庭以及同性恋家庭等。特点:缺乏传统家庭应有的家庭结构 家庭功能不完善能获得家庭内外资源较少 其本身结构的不完善也被认为对家庭成员的健康与疾病的恢复均有不利的影响。家庭四大功能:生育 生产和消费 赡养 休息和娱乐(-)卫生服务的基本功能卫生服务的功能可分为两个方面:即保健功能和社会功能。
(二)卫生资源与健康卫生资源的投 入量及其分布对人群健康影响极大。
(三)卫生服务的组织实施与健康 广义的文化是指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即精神文化,包括思想意识、宗教信仰、文学艺术、道德规范、习俗、教育。科学技术和知识等。狭义文化有较为确切的范畴。
宗教是以神的崇拜和神旨意为核心的信仰和行为准则的总和。程的表现形式,分为心理过程 社会心理现象是心理活动过和个性(人格)两个方面: 心理过程: 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安定个性(人格): 人格倾向性、人格特征、自我意识系统个性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三个方面一般所谈的行为主要是指外显行为。
(一)促进健康的行为1.积极的休息与睡眠2.合理营养和平衡膳食3.积极的应付方式4.体育锻炼
(二)危害健康的行为1.不健康饮食2.规律吸烟5.冒险行为3.不健康饮酒 4.生活不第三章社会医学研究方法大体分为两类 1.又称社区干预试验指在人群现场试验研究现场试验研究中,试行某种卫生措施,与对照人群进行对照,观察该措施对人们的行为和健康状况的影响。如农村健康保险试验研究、吸烟干预研究等,都属于现场试验研究。2.调查研究。调查研究是社会医学研究的主要方法其主要任务是了解社会经济状况、卫生服务状况及人群健康状况等,为制定卫生对策和
卫生规划,采取卫生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一、选择研究课题恰当地选择课题是研究工作的首要环节;如果所选的课题具有创造性,并很好地进行了计划,结果就可能有科学价值;如果选择了一个实际工作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并充分地进行了计划,结果会有实用价值二选择课题的依据①大量地查阅资料②学术交流③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二、调查设计调查设计是对调查研究所作的周密计划,它包括调查研究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全过程的统计设想和合理安排。调查设计的目的是用尽可能少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获得符合统计学要求的调查资料,得出预期的结论根据调查指标确定调查项目,包括分析项目和备查项目。分析项目是直接用于计算调查指标以及考虑因素之间的交互影响所必须的内容.备查项目是为了便于核查、填补和更正而设置的,通常不直接用于分析,如姓名、地址、编号等。
三、实施调查调查设计确定后,就要严格按照调查设计进行调查,收集资料。在收集资料时,要注意及时复核、复查及补漏,以保证原始资料的完整与正确。
四、分析总结,解释结果对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得出科学的结论。通过整理使得原始资料系统化、条理化。按照课题设计的要求,选用适当的统计方法,对资料进行分析,对所研究的问题得出正确的结论。在分析中,要对得出的结果作出解释,达到什么目的,说明什么问题,对解决问题提供了哪些线索或科学依据。最后,根据研究结果,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供有关部门参考。问卷的基本格式一般包括①封面信②指导语③问题和答案④资料的登记
二、问卷的设计原则1.根据假设提出问题问卷的所有问题都必须依据研究目标来提出。研究目标是根据研究目的拟出的可以衡量的一系列项目。1.根据假设提出问题2.问题必须简明易懂3.答案设计必须考虑统计方法
三、问卷类根据问题可分为:封闭式和开放式
(一)封闭式问卷 封闭式问卷是对提出的问题规定了答案,被调查者从给出的答案中进行选择。
(二)开放式问卷开 放式问卷只向被调查人提问,不提供预先给出的答案。
四、问卷问题的排列1.先排列容易回答的问题,敏感性问题、开放式问题一般宜放在问卷的后面部分23.问题排列要有一定逻辑顺序隔开来.用于检验的配对问题必须分.五、问题答案格式的设计封闭式问卷因为要提供问题的答案,回答格式就显得非常重要。因此,进行封闭式问卷答案格式设计时,必须给出一切可能的答案,问题的回答方法应明确清晰。
六、问题表述中应注意的问题1.问题的语言应简明扼要,通俗易懂2用含糊不清的问题.避免带双重填答问题4.问题不3.不能带有诱导性5不宜直接询问敏感性问题
七、预试问卷设计出来之后,需要在小范围内作预试,大规模社会调查尤其要求预试,以检查问卷的实用性。预试是问卷形成的最后一步。对于初次从事问卷设计的人来说预试更为重要。
收集资料的方法常用的方法有分发问卷法、集合调查法、信访法及访谈法。
卫 生 服 务 研 究 服务:提供某种有偿或无偿的劳动满足他人的特殊需要。卫生服务:以满足人们健康需要为目的,使用卫生资源,由卫生相关部门向人们提供预防、医疗、康复保健、健康指导等一切卫生活动的总称。卫生服用研究:从卫生服务的供方、需方和第三方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出发,研究卫生系统为一定的目的使用卫生资源,向居民提供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等卫生服务的过程。卫生服用研究目的:是为了合理组织卫生事业,以有限的卫生人力、物力、财力、技术和信息等资源尽可能满足广大居民的卫生服务需要,从而保护和提高居民的健康水平,改善社会卫生状况。
二、卫生服务研究的分类
(一)卫生系统研究1.人群卫生服务需要,卫生资源投入,卫生服务利用水平及其联系。2.综合分析人群卫生服务需要量是否满足,卫生资源配置是否适度,卫生服务利用程度是否充分、过度或不足。3.卫生服务的组织、结构及其功能方面进行系统研究
(二)卫生工作研究1.工作开发研究探讨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和推广2.目标评价研究了解计划目标的执行和完成情况
(三)医疗预防效果评价1.临床试验疗效考核2.新技术新方法应用对居民健康的影响。3.预防措施效果评价。4.居民在利用这些新技术新方法方面存在的差异评价。
(四)行为医学研究1.研究健康者与患者的行为心理特征。2.医务人员的行医行为。3.医患关系、医护关系研究。4.个人、家庭、社区和卫生机构之间的协调、利益分配。
三、卫生服务研究的内容社会因素对卫生系统的影响(一个国家或卫生系统的组织形式取决于历史传统、社会制度、国家的组织结构以及所处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评价人群的医疗卫生服务需要(是决定卫生服务需要量的基本人口学特征及人群健康水平因素,社会经济、文化因素和医疗保健制度对卫生服务需要量有重大影响。)合理分配和使用卫生资源(卫生计划的基本任务是结合人群的卫生服务需要和需求,合理分配与有效使用卫生资源,包括卫生人力、财力物力以及技术和信息等。)卫生系统的组织结构与功能(组织结构与功能是历史演变的一个国家或地区卫生系统的产物。在不同时期根据具体任务建立的组织结构与功能,并不一定与新时期的总计划和总任务相适应,需要根据新的社会经济环境和新的任务进行改革。)卫生系统的经济分析 卫生服务效果评价(人群健康状况是评价卫生服务效果的最终指标对单项卫生服务项目的评价,少数指标即可做出评价。对综合性卫生服务项目的评价,则需要综合的评价指标体系。)
四、卫生服务研究的方法
(一)描述性研究
(二)分析性研究
(三)实验性研究
(四)理论研究
(五)系统分析法
(六)综合评价法
(七)投入产出法(-)健康: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所下的定义,是指身体、心理和社会康宁的完美状态,而不仅仅没有病和躯体的虚弱。卫生服务要求(health services 预防保健、增进健康、摆脱疾want):反映居民要求病、减少致残的主观愿望,不完全是由自身的实际健康状况所决定的。居民的卫生服务要求可以从两方面来体现:一是公众对政府卫生、环保等相关部门和机构的希望、要求和建议等。二是可以在专门组织的健康问询调查中,收集居民的卫生服务要求。卫生服务需要是依据人们的实际健康状况与“理想健康水平”之间存在差距而提出的对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等服务的客观需要.卫生服务需求是从经济和价值观念出发,指在一定时期内、一定价格水平上人们愿意而且有能力购买的卫生服务量。卫生服务利用 需求者实际利用卫生服务的数量,直接反映卫生系统为人群健康提供卫生服务的数量,是人群卫生服务需要量和卫生资源供给量相互制约的结果.卫生服务利用指标1周就诊率=前两周内就诊人.门诊服务利用指标(1)两(次)数/调查人数X100%或1000前两周内患者就诊人‰(2)两周患者就诊率(次)数/两=周患者总例数X100%(3)两周患者未就诊率=前两周内患者未就诊人(次)数/两周患者总例数 X 100%2.住院服务利用指标(1)住院率=前一年内总住院人(次)数/调查人数X 100住院天数%或= 总住院天数1000‰(2/总住院)人均人(次)数(3)未住院率=需住院而未住院患者数/需住院患者数 X100%3.预防保健服务利用指标 预防保健服务包括计划免疫、健康教育、传染病控制、妇幼保健等。采取卫生机构登记报告和家庭询问调查相结合的方法收集资料,可通过比较居民实际接受的服务与按计划目标应提供的服务量进行测量与评价。卫生资源是指在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社会对卫生部门提供人力、物力、财力的总称,主要包括人员、经费、装备、设施、知识、技术、信息和药品等。卫生人力是指经过专业培训、在卫生系统工作、提供卫生服务的人员,包括已在卫生部门工作和正在接受培训的人。卫生人力资源研究主要研究卫生人员的数量、结构和分布。卫生人力规划是对未来卫生人力需要量、供应量以及拥有量进行预测。卫生人力供应不是临时准备可以得到,而是长期培养的结果,因此卫生人力规划显得更加重要。广义的卫生费用是指一定时期内为保护人群健康直接和间接消耗的社会资源,包括一切人力、物力和财力消耗,以货币来计量。狭义的卫生费用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为提供卫生服务直接消耗的经济资源。通常所指的卫生费用是指狭义的卫生费用,是卫生费用研究的主要对象。卫生服务综合评价 卫生服务利用应以适度为佳。过度利用则造成浪费,利用不足又使人群医疗卫生服务需要(求)量得不到满足。卫生服务研究的目的不仅要了解居民利用服务的数量和质量,还要研究卫生服务需要、卫生
资源和卫生服务利用三者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