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周易的特点及现实意义

时间:2019-05-14 15:22: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析周易的特点及现实意义》,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析周易的特点及现实意义》。

第一篇:浅析周易的特点及现实意义

浅析周易的特点及现实意义

《周易》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一部珍贵文化典籍,在中国文化史上长期被崇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它对于在人类文明轴心时代中国文化举世惊羡的空前繁荣起了不可替代的重大历史作用。《周易》原为卜筮之书,但在发展过程中,开始具有两重作用:一是占卜,二是智慧的积累与启示,成为哲理与人生智慧的教科书。

古圣人在《易经》和《易传》中所阐述的道理,是来源于对人们生存活动的观察和归纳,是自形而下的器物层面上升到了形而上无象无物的道理境界。其形而上说教的目的则在于指导规范形而下人们的生存活动。

《周易》是跟“玄学”挂钩的。这与“魏晋玄学”颇有关系。魏晋玄学的一个特点,是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在相当程度上的合流,亦即论证“名教出于自然”。名教者,儒家伦理也;自然者,道家玄思也。两家思想的这种合流是有文献依据的,这就是当时玄学家所谓的“三玄”:《老子》《庄子》《周易》。前两部书都是道家的,唯有《周易》素来是被视为儒家经典的:儒家以“六经”为原典,而《周易》为所谓“六经之首”。但事实上,《周易》本来并无所谓哪家的。唯其如此,先秦诸子许多都跟《周易》有所关联。

不仅如此,事实上可以说:此后的一部中国思想史,在相当程度上也是一部《周易》诠释史。在汉代经学里,“易学”极为昌盛;董仲舒的哲学,所取于《周易》的观念尤为显著。接下来是魏晋玄学,已如上述。汉唐佛学也与《周易》多所关联,般若学脱胎于玄学,这是众所周知的。至于宋明理学,其中的易学更是蔚为大宗,理学大家莫不治《易》,理学家往往同时也是易学家。直至现代所谓“新学”,《周易》仍然发挥一种基本思维模式的作用。

一、《周易》特点

1、阴阳的普遍性

《易经》有六十四别卦,每卦皆有六爻。爻象只有两种,要么是阴爻,要么是阳爻。为什么把爻称谓阴阳呢?据郭沫若先生生前考证,卦、爻象由来已久,它们最早是生殖文化时代的象形文字,阳爻最初的形状是,象征男性生殖器,谓之阳根;阴爻最初的形状是,象征女性生殖器,谓之阴根,阴阳称谓由此而来。周易的八经卦都是由三个阴阳爻的不同排列构成的,而六十四别卦则是分别由两个经卦的排列构成的。这就是说,阴阳在卦象中具有普遍性,即任何卦象都是阴阳的组合,卦象的不同,仅在于组合情形的不同而已。

更主要的是,在《周易》作者那里,六十四卦分别代表社会与自然不同类别的事物,所以六十四卦都是专卦。例如乾卦是官贵者专卦、坤卦则是民佣者专卦、师卦是军旅专卦、震卦是雷电专卦、丰卦是农业专卦、蒙卦是教育专卦、咸卦是婚恋专卦等等。当然,《周易》作者也注意到六十四卦不能涵盖天下万事万物的情况,而在大量的实际占验中也存在某一专卦占验它事的情形,所以大多数专卦都有关于专卦事类之外它事的附载。总之,六十四卦是涵盖自然与社会万事万物的。即一切客观存在者可以用阴阳的不同组合来概括与表述,也就是说,一切客观存在无不具有内在的阴阳性,阴阳性是一切客观存在的最基本的属性。《周易》作者的阴阳性,就是我们今人所说的矛盾性,两者的差别仅在于借喻的事物不同。《周易》作者在司及阴阳普遍性的同时,也注意到阴阳的特殊性,具体表现就是六十四卦的阴阳爻组合都是各不相同的。专卦分野的依据就是不同类的事物具有不同的阴阳性。《周易》作者对阴阳性的这个理解和表达,在哲学发展史上具有极大的意义。

2、阴阳的平衡性

易象共有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八个经卦,每卦三爻,共有二下四个爻象,其中阳爻

十二、阴爻也十二,阴阳总体上是平衡的。同理可知,六十四卦共有三百八十四个爻象,其中阳爻一百九

十二、阴爻一百九十二,阴阳在总体上也是平衡的。这种阴阳总体上的平衡性也反映在揲筮法中。在最初《周易》作者创造的揲筮起卦法中,阳爻出现的概率是32/64,即1/2,阴爻出现的概率也是1/2。这就说明,阴阳总体上的平衡性是《周易》阴阳说的一个基本观点,而不是偶然的巧合。

今天的大量科学研究都证明,阴阳的总体平衡性是符合客观实际的,例如,世界人口总量上说,男性与女性基本上是对等平衡的。在一个原子中,正负电荷的总量也是平衡的。物理学中的能量守恒定律,讲的也是能量总量的平衡。一个国家的金融管理,也必须遵守货币总量与社会物质财富总量大体平衡的原则,否则,经济运行就会出问题。

但在每一卦的具体阴阳爻结构构成上说,阴阳之间则是不平衡的。八经卦卦象中,无一卦是阴阳平衡的。总体的平衡与具体的不平衡是对立的统一。唯其具体上是不平衡的,才有了客观事物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从而推动客观事物不断地发展变化。《易经》六十四卦首乾坤而终于既济未济,所反映的就是由具体的不平衡向具体的相对平衡发展变化的过程。乾六爻纯阳、坤六爻纯阴。这两卦都是绝对的阴阳推移,所以六十四卦从乾、坤为发展变化的始点。既济卦六爻三阴三阳,达成阴阳平衡;未既卦六爻也是三阴三阳,也达成阴阳平衡,所以六十四卦的相互演化终于既济和未既。既济卦上坎下离,阳上阴下,阴阳相向。而未济卦上离下坎,阴上阳下,阴阳相背分离。既济在前,未济在后,说明《周易》作者已经认识到阴阳平衡只是一个发展变化的趋势,而不是发展变化的终极。任何阴阳平衡状态,那怕看上去绝对平衡的状态,也还是要打破的。这个阴阳说观点也是极为重要的。

3、阴阳的对立性

所谓阴阳的对立性。就是阴阳之间存在着相互排斥、相互斗争、相互否定的趋势。在六十四卦中,这种对立性最为鲜明的就是乾坤两卦。乾卦六爻纯阳,把阴爻完全排斥、斗争和否定了;坤卦六爻纯阴,把阳爻完全排斥、斗争和否定掉了。《周易》首乾坤,就是强调和突出阴阳的对立性。在《周易》作者那里,阴阳对立性的价值并不在于破坏性,而在于动力性。正是这种阴阳的对立,才促使客观事物不断地发展变化,在卦序方面则表现为由乾坤两卦演化出阴阳同一的六十四卦来。由乾坤到既济,阴阳由对立达到最完美的统一。未既也是理想的阴阳统一,但不如既济完美。既济在前、未济在后,说明在《周易》作者那里,对立与统一都是手段而不是标的,客观存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才是最主要的。而对立与统一都是促使客观存在不断发展和变化的动力。

二、《周易》的现实意义

1、处理天人关系的三大法则:识天、顺天、乐天

《周易》关于吉凶祸福的判断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自然规律。《周易》有一个基本观点,就是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基本上是一致的。因此,它总是用自然现象来类比社会现象,用自然现象的己然性来论证社会现象的应然性。这里,《周 易》首先强调的是知天,即认识、掌握自然界变化的规律。知天,这是人生的第一要则。知天并不是目的。知天的目的是顺天。天有它的运行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要顺天,关键要抓住时机。时机抓住了,一帆风顺;时机失去了,后悔莫及。那么,人怎么办?《周易》认为:“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人生的道路是漫长的,但关键性的地方也就那么几步,有些人善于审时度势,迅捷地捕捉住时机,一步登天,有些人则因一念之差、一步之迟而顿失时机,惜哉悲哉!古往今来,多少成败荣枯竟就在这一步之中,命乎?非也,乃时也!

何谓“乐天”?乐天就是对人生抱种达观的态度,超越具体功利的审美的态度。人生之苦,大多在过于执着于功利诸如金钱、名誉、地位之类。有了这些东西缠身,人就超脱不起来了,自由不起来了,快乐不起来了。人在世界上不能做到事事都如意,一方面人应该努力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力求达到自己的目的,另一方面也不要把一次的成败、一事的成败看得过重。如若自己的理想、愿望由于主客观的种种原因未能达到,也不应因此而颓废。就算这种不成功是“天意”吧,也应对“天”持一种宽容的态度。人生的意义是非常丰富的,难道除了不断地办事业就投有别的吗?人当然第一要义是谋生,但最高境界却是“乐生”。乐天知命除了表现为对功名利禄的一种达观态度外,还往往表现为与大自然建立一 种和谐关系。徜徉山水,寄情自然,忘形骸于天地之外,这实是人生一大乐趣。

《周易》“乐天”思想在中国知识分子中影响甚大。陶渊明、李白就是两位最著名的代表。

2、处理人际关系的三大法宝,守正中孚尚和

天人关系虽然是《周易》哲学的主题,但《周易》探讨天人关系目的还是为人处世建立原则。《周易》于这方面的讨论是宏观的,而于人际关系的讨论是微观的。《周易》认为,人之处世,第一要义是要找到自己应处的位置。

“守正”这是《周易》推崇的为人处世的第一法宝。按照《周易》的观点,天地万物各有其位,人不例外。每个人都应在世界上找准自己应处的位置,如若这样,世界就是有序的了,就不会有祸乱产生了。

《周易》推崇的处世法宝第二当是“中孚”。“孚”,诚信的意思,“中”,在这里表示出自内心的意思。《周易》的哲学是主体论哲学,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周易》谈主观能动性包含有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个体的主观能动性,诸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一个是群体的主观能动性,强调要“和同于人”“富以其邻”。

第一、如果缺乏诚信,就会出现思想隔阂,就会产生纷争。比如讼卦,卦辞就说,“讼,有孚窒惕”。就是说:为什么会去打官司呢?是因为彼此的诚信被窒塞了,这话说得很 对。人与人之间,难免不发生利害冲突,但如果能开诚布公,相互谦让,至少不会闹到非公堂上相见不可。

第二,诚信比物资重要。

第三,诚信也要落实在帮助人上。讲诚信不能只是口里说说,而要落实在行动上,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落实在帮助人的具体行动上。

第四,只要处处以诚信待人,广施恩惠,其实是不必去问吉凶祸福的。益卦九五爻辞说得很清楚:“有孚惠心;勿问元吉,有孚惠我德。”

《周易》关于“孚”的思想后来为儒家大加发展,提出“立诚”这一学说,在中国传统文化心理结构的建构上起了重要作用。

《周易》推崇的处世第三法宝是“和”。“和”在《周易》中是个十分重要的思想,“和”与“中”常常联:在一起,号称“中和”。“中”要求做事不走极端,要适度,“和”则要求与他人关系要谐调,要顺畅。“中”是讲个体所处的位置,“和”则是讲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的关系。“和”往往以“中”为前提,“中”往往以“和”为归宿。“和”的思想体现在《周易》的整个体系之中,而整个《周易》体系就是一个生命通达、循环不息的和顺的整体。

阴阳和顺是《周易》尚和思想的精髓。阴阳和顺指的是性质相对或相反的事物的交流、沟通与统一。守正,中孚,尚和--这是《周易》作者从其对生活的深刻体察中所总结出来的处理人事关系的三个基本法则。

3、处理一切事务的三大要义:果决、审慎、适变 虽说《周易》谈自强不息,谈果决很多,但给我们印象更深的,还是警惧、审慎。它不乏青壮年进取的气概,但更多是老年人的忧患和智慧。

《周易》名之为“易”。“易”的解释很多,但“易”最基本的意义——“变易”,恐怕要肯定下来。《周易》不论从它的内容还是从它的形式来看;它都是讲变化的书,讲宇宙自然怎么变,人类社会怎么变。讲这些变,落脚点还是人应该怎样在这种变化的环境中求生存、求发展。

“适变”是《周易》谆谆告诫人们的第三个也是最为重要的一条法则。

适变的前提是知变;也就是说要知道宇宙自然、人类社会变。关于这《周易》谈得最多。

《周易》认为,事物发展是经过了一个由渐变到突变、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的。当事物发展到了它所能容许的最高限度,它就要发生突变,向另一个方向、相反的方向发展,即《系辞·下传》所说的“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周易》虽然认为宇宙万物的变化有自己的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周易》并不认为人在规律面前是完全无能的,它强调人可以认识、掌握这种变化的规律,以变应 变,唯变所适。这就非常了不起。

承认规律可以认识,可以掌握,这就无异于说,人可以将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实际上,整个《周易》讲的就是人如何掌握自己的命运。

《周易》中占筮的形式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其中的人生哲理。从本质上来看,《周易》是一部哲学著作,是一个把握人生的金钥匙。《周易》最大的可贵就在于它不仅揭示客观世界变化的规律,而且告诉人们如何去认识、掌握这些规律,从而尽可能地去争取更好的结局,换句话说,就是如何将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变与适变是《周易》的全部宗旨。

第二篇: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及现实意义

题目:简论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及现实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具有自己的显著特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念不仅对古代社会的文化建设与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在现代社会仍然有很多方面值得我们借鉴。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系统地考察对我们现代社会价值观的树立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传统文化

特点

现实意义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一)崇尚统一,维护多民族国家的共同利益

我国从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后出现的三个王朝夏、商、周,地域虽然不十分广大,政治上实行分封诸侯的分权制,但名义上毕竟是三个拥有“天下共主”的统一王朝。只是在东周后期才出现了诸侯长期分裂割据的政治局面。而当时的政治家、思想家们所向往和追求的则是国家统一、法度一统的理想社会。这些大师无不主张国家统一,从而奠定了我国大一统的理论基础,并得到后世的广泛认同。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的国家,并采取了一系列巩固国家统一的措施:车同轨、书同文、度同制、行同伦、地同域,法令由一统,彻底改变了战国时期“田畴异亩,车途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的状况。并在思想文化上采取了“焚书坑儒”的极端措施,主张“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汉承秦制。汉朝不仅继承了秦朝天下一统的局面,而且实行了秦始皇制定的郡县制、三公九卿制等基本的政治、经济、军事制度。秦始皇开创的统一大业,到汉武帝时得到巩固和进一步发展。秦皇、汉武对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因此受到子孙后代的崇敬。从秦汉时起直到现在,我国统一的时间大概在三分之二以上,分裂的时间不到三分之一。它说明,在我国历史上,统一是主流,分裂是暂时的。在统一时,多数政治家、思想家和广大人民都反对分裂;而在分裂时,人民又盼望统一,进步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们则为争取国家统一而奋斗不息。

(二)以人为本,重人伦,重道德,尊君重民

人文主义或人本主义,向来被当作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所谓以人为本,就是将人作为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肯定天地之间人为贵,人为万物之灵,在人与物之间,人与鬼神之间,以人为中心,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调。也就是说,神本主义在中国不占统治地位,而人本主义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孔子曾教导他的弟子说:“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又说:“未知生,焉知死”,“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在处理人事与天道的关系时,不少政治家与思想家,都主张要先尽人事,然后再考虑天道。因此,有的学者认为,在中国文化中,人是宇宙万物的中心。中国传统文化还强调人伦道德,强调要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要求君要仁、臣要忠、父要慈、子要孝,兄友弟悌,朋友之间要讲义讲信,为人臣、人妻要守节,与一般人交往也要讲忠恕之道,要努力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家庭和睦、社会安定、君臣合力、朋友同心。在处理君与民的关系时,中国传统文化一方面强调君主专制,强调臣民要忠君,但同时也有不少政治思想家强调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强调民贵君轻,提出了“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著名论断。因此尊君重民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三)主张自强不息、勤劳刻苦、刚健有为、鞠躬尽瘁

《易经》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体的运行是刚健有力,生生不息的,人的活动也应该效法天,应该刚健有为,自强不息。也就是说,应该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要有一种奋斗拚搏精神、积极向上的精神。

(四)强调人格,提倡节烈,主张为国尽忠,杀身以成仁,舍生以取义 孔子认为,人生在世一定要有独立的人格。为了维护自己人格的尊严,为了实现自己的志向,宁可牺牲生命,也不能苟且偷生。他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孟子认为,生命与道义都是可贵的,假如二者不能兼得,就应该舍生以取义。他认为,作为一个大丈夫,应该具备一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精神。正是在这种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我国历史上出现了苏武、杨业、岳飞、文天祥等无数忠君爱国的英雄。

(五)持中贵和,崇尚中庸,追求和谐

在天人关系即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上,先秦各家多以“和”为最高理想。汉代的董仲舒提出了“天人合一”的主张,认为天与人,天道与人道,天性与人性都是相类相通的,因此可以达到和谐和统一。

这种主张和谐,持中贵和的思想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自然也是双重的:其积极方面是有利于保持社会的稳定,有利于维护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但不可否认,这种思想压抑了人们的斗争精神,使人们缺乏西方人那种竞争、进取精神,这对社会发展也带来了不少不利影响。

(六)延续性、凝聚力与包容性。

延续不断,经久不衰,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应变能力,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十六国时期的五胡乱华,宋元时期契丹、女真的相继南下,乃至蒙古、满清入主中原,都未能中断中国传统文化,相反却是征服者最后被征服、被同化、被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吸收了各少数民族的新鲜血液,反而增加了新的生命活力。它之所以有这种顽强的延续性,这是因为它有强大的同化力与融合力,外族文化进入中原地区、外域文化进入中国后,大都逐步汉化、中国化,与汉族文化、中国文化融为一体,成为中国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佛教文化,如我国少数民族的文化,包括楚文化、吴文化、巴蜀文化以及西域文化等。中国传统文化还具有强大的凝聚力,这种凝聚力主要表现为文化心理的自我认同感和超地域、超国界的文化群体归属感。

二、现实意义

(一)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现代社会的思想文化发展具有整合价值

对一个国家或民族来说,社会成员之间的结合和凝聚是其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前提。这种凝聚的力量,既有经济利益的聚合力,又有种族血缘的亲和力,还有政治政权的控制力,但最根本的还是传统文化所产生的文化整合力。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化整合力量对现代生活具有重大意义。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巨大的思想统摄性,传统文化可以超越地域、阶级、党派、种族、时间的界限,以文化为纽带,产生巨大的而又无形的文化整合力量。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文化中国”、“大一统”、“兼容天下”、“爱国主义”等观念,构成了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主要内容。正是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形成和发展,增强了中国人的共识,形成了民族文化认同感,传统文化成为人们共同意识和自觉奉行的原则,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进行规范,由此出发产生出思维、行为的趋同性、和谐性和一致性。传统文化这种整合力,增强了中国人的本根意识,激发了中国人的民族自尊心的和自豪感。传统文化正是通过人们心理上的认同、感情上的拥戴、行为上的遵守,如同一只无形之手将人们联系起来,形成“同心同德”的社会整合力量,将整个民族的感情、意志凝聚成为一个牢固的整体。促进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民族文化的发展。

(二)传统文化价值观是促进当前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在动力

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作为现代经济之树成长的土壤,其中的价值观念蕴含着促进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在因素与动力。具体来说,这些潜在的动力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忠”引申出来的爱国精神和以“孝”为核心的家庭关系

社会成员愿意为国家牺牲个人的利益,有利于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实施宏观的经济政策;有助于理顺中央与地方关系,体现全局性、利益统一性,减少外在经济现象,促进国民经济整体发展。家庭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起着凝聚和传承作用,家庭注重对子女的教育、保持高储蓄率,家庭成员勤劳、互爱互助。这些为经济增长准备了必要的资金、人才和劳动力等要素。在忠孝的基础上,集体主义成为伦理道德的基本准则,从而有利于形成具有目标同一性的团队意识和企业精神。

2、调刚健自强和“厚德载物”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种自立意识和自强不息的精神有利于激励和鼓舞社会成员发展经济、脱贫致富、自我奋斗、积极进取,不断开拓改革开放的新局面。“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种宽厚为怀、虚怀若谷、宽容大量的气度休现在今天,就是一方面善于竞争,另一方面善于联合,广纳博采、放眼世界、以大局为重。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念不仅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一种精神上的推动力,而且提供某种“制动力”,使中国经济不致脱离常轨,保证社会各方面协调运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经济道德资源让参与经济活动的土体有了主观的自主的软约束,警戒人们不致失去控制,从而保证市场经济健康、稳定、有序地运行。

(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念为塑造公民的现代人格提供了精神资源 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典型的“德性文化”,其最有继承价值的部分就是传统道德。传统道德中的精华为社会主义新道德体系的建构提供资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重要的原料和营养。中国传统道德文化还是一种大伦理观,其“天人合一”思想为建立现代的生态伦理、协调人与自然关系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料。“天人合一”的思想是建立在深厚的伦理道德基础之上的。它的内容包括:把“仁爱”之心扩展到自然万物,对自然友善,尊崇自然,泛爱众生;认为人与自然万物同类,“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张载《西铭》);节俭而有效地利用自然资源,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合理开发,做到不违时,“伐一木,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礼记。祭文》),“山林泽梁,以时禁发”(《礼记》),这样才能得到自然的赐予和恩惠,达到天人协调,“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孟子·梁惠王上》)这些思想与生态伦理学原则息息相通,对协调人与自然关系、树立环保意识、政府确立经济及社会发展战略有一定参考价值。总之,我们要建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配套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要建设与现代经济生活、物质生活相适应的现代精神生活,就要汲取统道德文化的资源,补充现代人的精神养料。

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蕴涵着其他对树立现代生活观念有借鉴价值的因素:如传统的俭朴、未雨绸缪、居安思危、量入为出等思想对现代消费观具有一定意义,其它如中国人独特的艺术审美观、重意境美与自然美、重精神享受等意识对树立现代闲暇观也有可取之处。

第三篇:井冈山时期“思想建党”的特点及现实意义重点

井冈山时期“思想建党”的特点及现实

意义

思想建党,即着重从思想上建设党,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经验。井冈山时期,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同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实践相结合,提出了思想建党的重要原则,并把思想建设放在党的建设的首位,成功地解决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农民占绝大多数的国家,如何建设一个具有广大群众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问题。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强调了党的思想建设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深入研究井冈山时期思想建党的特点,对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保持党的先进性,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思想建党:党的建设史上的伟大创举

毛泽东在领导秋收起义和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实践中,针对中国革命的特点,提出了以武装斗争为主要方式,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正确理论。而党的建设要适应这一特点,必须在广大农民、城乡小资产阶级中发展党员,并在广大农村建立党的组织。这是革命斗争提出的客观要求,又是党的建设的新课题。

根据地初创时,地盘小,人口少,四面又被白色笼罩,边界党的组织遭受了严重破坏,即使保存下来的党组织,其基础的最大部分也是由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成分构成的,“边界各县的党,几乎完全是农民成分的党”(《毛泽东选集》,第1卷,77页)。地方党组织中存有的家族观念、地方主义、土客籍矛盾等问题给党的建设造成不良影响。军队党的建设,由于官兵构成复杂,也造成了党员队伍思想和组织不纯等现象的发生。这些情况使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认识到,由中国国情和中国共产党建设的客观实际所决定,党必须把党的思想建设放在首位,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党员,不断用无产阶级思想去改造和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进而实现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巩固和统一。基于这种认识,1928年毛泽东就指出,“无产阶级思想领导的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同上),初步提出了着重从思想上建党的重要思想。1929年召开的古田会议,又规定了党的思想建设的原则和措施,强调要用无产阶级思想去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以这次代表大会为标志,以突出思想建设为特征的毛泽东建党思想开始形成。

此后,红军和地方的党组织在抓好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的同时,大力加强思想建设,形成了一些鲜明的特点:

一是灌输“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理想信念,坚持用党的纲领教育党员;二是注重“无产阶级的思想领导”,强调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三是坚持“革命成功,尽在民众”的观点,要求党员“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四是倡导“为主义而牺牲”的精神,发挥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

毛泽东在井冈山时期确立的思想建党原则,随着革命斗争实践的深入而日益明确和具体化。思想建党原则一经提出,就有其特定的内涵。这一原则的核心是要求共产党员不但要在组织上入党,而且要在思想上入党;根本任务是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世界观教育、武装全体党员,统一全党的思想,不断用马克思主义克服和改造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永葆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根本方法是运用党内教育和党性锻炼的途径和手段来提高全体党员的思想政治素质。井冈山时期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化,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对于中国共产党的建设,也坚持实事求是,解决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建党学说的中国化问题。

着重从思想上建党,是党的建设史上的伟大创举,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为在中国建立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积累了经验:

坚持党的领导,是思想建党的重要保证。井冈山时期实施思想建党,是在党组织的集体领导下进行的。毛泽东认为,边界红旗始终不倒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共产党组织的有力量和它的政策不错误。“三湾改编”,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同时包含了对思想政治建设的领导。“三湾改编”后,在根据地的红军中建立了各级党的组织,支部建在连上,班、排有党的小组。除作战外,党小组活动通常每周一次,讨论党的方针、政策、群众工作、党员队伍的思想状况,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些为思想建党提供了组织上的保证。

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思想建党的重要任务。为了在农村游击战争环境下建设无产阶级政党,毛泽东特别重视加紧政治训练。根据地党组织规定:现在每个党员都须加以党的基本理论的训练;应竭力铲除一般同志的机会主义思想和封建小资产阶级思想,确定无产阶级革命的人生观。红军和地方的党组织通过办教导队、办训练班,编印《怎样做一个共产党员》等教材,抓紧教育党员干部,提高党员干部理论水平。在训练班和教导队,开设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基础知识、苏联十月革命经验、政治形势分析等政治课程,毛泽东、朱德、陈毅等领导人亲自为党员授课,讲党的纲领,讲革命形势,讲党的政策,讲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讲“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以武装党员干部的头脑,从而为思想建党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坚持依靠群众,是思想建党的重要方法。井冈山时期,由于白色恐怖,党的建设工作特别强调要扎根于群众之中,要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一方面,毛泽东注意通过地方党组织向人民群众反复宣传党的主张,认真汲取当地群众的意见,根据群众意愿,修订党的有关政策和党内制度,进一步严格党的纪律和军队纪律。另一方面,在军队内部实行民主制度,发挥士兵委员会的作用,对党员干部进行有效的群众监督,派党代表列席士兵委员会会议。坚持依靠群众,为思想建党提供了可靠途径。

二、思想建党: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现实要求和必然选择

几十年来,思想建党的原则和基本经验,指导我们党的建设日益走向成熟,不断向前推进。进入新世纪,国际国内环境和党的队伍发生了重大变化,给党的建设带来了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我们党面临着如何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背景下,准确洞悉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趋势,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巨大挑战;面临着在长期执政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考验面前,怎样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不断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使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巨大挑战;面临着在新的社会条件下巩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同时在党员数量不断增长、党员成分不断更新的情况下,始终保持我们党的先锋队性质的巨大挑战。这使得党的思想建设的任务异常繁重和紧迫。

从国际上来看,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党的思想建设处在一个更加开放的环境中。面对国际社会主义进入低潮的现实,一些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发生了动摇;面对西方政治观念、意识形态、生活方式的侵蚀,一些党员干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扭曲;互联网的广泛运用,使防止和抵御西方敌对势力“西化”、“分化”图谋的困难加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党的思想建设,把牢固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断增强广大党员干部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作为思想建党的重要任务。

从国内来看,由于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使党员干部的思想出现了向积极和消极两个方向变化的可能,如何通过加强思想建设引导党内思想变化的趋势往积极向上方向发展,克服在理想信念、价值取向、道德规范等方面的消极影响,是摆在各级党组织面前的一大课题,新时期党的思想建设的新情况、新问题,对党的思想建设的内容、方式、方法、手段和途径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从党内来看,我们党已经成为一个领导人民掌握着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在全面改革开放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新党员的数量大幅度增加,干部队伍新老交替不断进行,一大批年轻干部走上领导岗位。但许多党员干部没有经历过艰苦生活的磨练,缺乏党性锻炼,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党性修养、革命的坚定性等,与老一辈相比有很大差距。在新形势下,党内也产生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些消极的甚至腐朽的东西逐渐滋生起来,党内腐败现象虽发生在少数领导干部身上,但从思想上、作风上和组织上严重侵蚀着党员队伍,影响着党的凝聚力、战斗力的增强,削弱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这些都要求我们必须加大对党员干部思想教育的力度,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从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来看,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我国工人阶级和社会阶层构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党把来自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军人、干部的党员,作为党的队伍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和骨干力量,同时也允许符合条件的新的社会阶层成员入党,这给思想建设提出了新的重大课题。对新加入党的队伍中的新社会阶层的优秀分子,更应该重视思想教育,以指导他们更加自觉地为实现党的纲领和任务而奋斗。

三、思想建党:保持党的先进性的根本保证

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特征,是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着重从思想上建党是党保持先进性的根本保证。“三个代表”作为我们党从历史唯物论高度对党的先进性的科学概括,可以使我们更好地把握坚持思想建党对于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重大意义。只有坚持思想建党,才能使我们党始终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作指导,正确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只有坚持思想建党,才能使我们党高扬中国先进文化的旗帜,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只有坚持思想建党,才能在全体党员中形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使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工人阶级、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在新的历史时期,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就要围绕执政党建设的重大课题,在党员干部中突出抓好以下几方面的思想教育:

坚持解放思想与统一思想的统一,用科学理论武装党员干部,使之努力提高运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解决新情况、新问题的能力。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武装全党,统一思想,是思想建党的根本任务。坚持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是加强全党理论武装和理论创新的必由之路。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关键是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首先要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深入研究,正确回答改革和发展中前所未遇而又亟待回答的新问题,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党员干部头脑,使之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从不断变化的客观实际出发,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其次,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党的思想建设。我们说,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就是要把思想统一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上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的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赋予党的建设和党的任务以鲜明的时代要求和时代特征,为新时期加强思想建设提供了新的内容、思路和方法。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党的思想建设,就要确立“三个代表”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到思想建设的各个方面,始终把“三个代表”作为党员干部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行动指南,使之真正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转化为观察思考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社会的伟大认识工具,转化为剖析问题、解决矛盾的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转化为干好本职工作,履行岗位职责的实际行动。

坚持党的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的统一,注重用党在现阶段的目标任务教育党员干部,使之努力争当贯彻落实“三个代表”要求、做好当前工作的模范。我们党提出坚持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的统一,是建立在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不断深化基础上的,反映了当代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基本特征。当前,既要坚持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更要用党在现阶段的目标和任务来激励广大党员干部,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使之对共产主义理想的坚定性,体现在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上,体现在为实现党的基本纲领而奋斗上,体现在为实现党的各项工作任务、推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努力争当贯彻“三个代表”要求、做好当前工作的模范,脚踏实地地为实现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纲领而奋斗。

坚持执政与为民的统一,用包括井冈山精神在内的党的优良传统作风教育激励党员干部,自觉增强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观念。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是我们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也是新时期弘扬光大包括井冈山精神在内的优良传统作风、贯彻“三个代表”要求的本质所在。执政为民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必须十分具体地落实到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实际行动上。因此,必须坚持执政与为民相统一,使党员干部真正做到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一要把心思和力量用于促进发展。离开发展,坚持党的先进性就无从谈起。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改善群众的生存条件和工作条件、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作为我们执政为民的基本要求。二要把权力用于为人民服务。真正做到真心实意爱民,发展经济富民,强化服务便民,稳定社会安民,廉洁勤政为民。三要坚持艰苦奋斗。要把党的利益、国家的利益和人民的利益置于首位,永不满足现状,不断开拓进取,用自己的模范行动影响和带动群众,用良好的形象去赢得民心。

第四篇:第一讲 战斗精神的内涵、特点及现实意义

第一讲

战斗精神的内涵、特点及现实意义

战斗精神是战争中精神力量的主体,是军队战斗力的“灵魂”。战斗精神是相对于战斗物质而言,是夺取战争胜利和完成任务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履行历史使命,做好当前的军事斗争准备,维护祖国的统一,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大力培育过硬的战斗精神。

一、战斗精神的内涵

战斗精神具有深厚、宽泛、科学的内涵,主要包括:与党同心、听党指挥的军魂意识、赤诚奉献的爱国情怀;忠贞不渝、威武不屈的革命气节;不畏强敌、敢打必胜的英雄气概;处变不惊、沉着果敢的心理素质;军令如山、军纪如铁的纪律观念。战斗精神是军队精神面貌的体现,是直接影响和支配军人行为的精神状态。战斗精神表现为军人在战斗中或完成重大任务中的积极态度,是英勇作战的内驱力,是作战行为的推动力,是充分发挥武器装备效能的创造力。战斗精神是官兵在战斗中表现出来的思想境界、精神状态、敢打必胜的信念和勇于自我牺牲的精神。

(一)听党指挥的军魂意识

军队听谁指挥、为谁而战是战斗精神的核心。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我军的性质所决定的,是我军永远不变的军魂。在任何情况下,都只能是党指挥枪,绝不允许枪指挥党。“我听党的话,枪听我的话,党指向,我就打向哪里”,是每个官兵必须牢固树立的军魂意识。

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我军的一项根本政治制度。我军之所以能够从小到大,由弱到强,从胜利走向胜利,不断发展壮大,经受住各种复杂环境和严峻斗争的考验,最根本的就是靠党的坚强领导。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指引我军沿着正确道路前进的灯塔;党的各级组织,是部队团结统一、具有战斗力的核心;党创立的一整套战略战术和政治工作原则,是我军克敌制胜的法宝;党的人民战争原则和人民群众对军队的积极支持,是我军无穷无尽的力量源泉。听党指挥,是国家和民族的最高利益所在,是最高的政治纪律。在未来战争中,听党的指挥,最根本的是要把党的意志和主张付诸战斗实践,一切行动听从党中央、中央军委的指挥,坚决贯彻执行党中央、中央军委的战略决策和上级党委有关作战的命令指示。作为基层官兵,培育战斗精神,最根本最重要的,就是要一切行动听党指挥,把党的意图转化为自己自觉的战斗行动,坚决完成党中央、中央军委赋予的战斗任务;就是要充分发挥各级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坚决服从党对作战的集中统一领导;就是要明白“为谁扛枪、为谁打仗”的道理,在任何艰难困苦和威逼利诱面前,永远保持对党的信任,对党的无限忠诚。

(二)敢打必胜的坚定信念

敢打必胜的坚定信念,就是面对强敌、困难和艰险,面对失败和挫折,毫不气馁,始终保持高昂的革命斗志,充满必胜的豪气、忠诚无畏的正气、闻战则喜的勇气、愈挫愈坚的锐气、有我无敌的霸气。这种坚定的信念来源于官兵对马克思主义战争观的深刻理解,来源于官兵对人与武器辩证关系的正确认识,来源于官兵从根本上、全局上、发展上认识我军的优势。这种坚定的信念有利于调节官兵的心理和精神状态,使他们士气振作、心情开朗;有利于调动官兵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克服困难,英勇战斗;有利于激发官兵开动脑筋,使他们总结经验,以智取胜。

在今后较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内,我军在现代化武器装备方面同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仍将处于相对落后状态。特别是伊拉克战争以来,人们对高技术武器装备作用的有意渲染,对我军一些官兵打赢信息化战争的信心产生不良的影响,个别官兵产生了“恐高”、“恐强”、“不知道怎么打”等畏惧情绪。因此,弘扬战斗精神,树立敢打必胜的坚定信念尤为重要。在过去的的战争年代,我军武器装备极其落后,但却取得了最终胜利,充分说明敢打必胜信念的重要。在未来军事斗争中,我们一定要发扬战争年代那种“没有吃,没有穿,自有那敌人送上前;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的自信、乐观精神,坚决把来犯之敌消灭在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三)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

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是指以不怕牺牲的精神为基础在战斗中不畏强敌,不愧流血,视死 如归,任何时候都勇往直前,敢打敢拼,决不退缩,决不屈服。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是革命英雄主义的生动体现。战争残酷无情,在生与死的较量中,勇气与胆量是必不可少的。勇敢,不怕死,是军人 最基本的素质,是士兵的第一美德。事到万难须放胆,狭路相逢勇者胜。两军对阵,胜利的天平问题倾向于英勇作战的一方。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是战斗精神的直接体现,是我军克敌制胜的重要因素。我军素以无所畏惧、英勇善战而著称于世。在革命战争年代和建国后进行的边界保卫战中,我们正是有了这种战斗作风,才能够打硬仗、打恶仗,所向披靡,无敌于天下,创造出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在未来的军事斗争中,我们要大力弘扬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做到无论面对如何强大的敌人、面对多么恶劣的环境、面对什么样的困难,都 以压倒一切的英雄气概,克服困难,战胜强敌,再创辉煌。

未来作战对部队战斗作风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们必须大力培养适应作战要求的优良战斗作风。一是勇敢无畏。就是在强敌面前,具有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不为气势汹汹。拥有高技术武器装备的敌人所吓倒。二是不怕艰苦。就是在艰险恶劣的环境中,不怕疲劳,连续作战,经受住常人难以承受的挑战和考验。(四)坚强无畏的战斗意志

战斗意志是指军队精神上的能力,如勇气、意志、决断、胆量、耐力等等。夺取未来战争胜利,离不开现代化的武器装备,但更需要钢铁般的战斗意志,克劳塞维茨在他的军事名著《战争论》中提出一个重要公式:战力=实力×战斗意志。它所涉及的三个概念,隐含的定语都是“军队”。战力,指的是军队的作战能力,即军队在实战中表现出来的打击敌人。争取胜利的能力;实力指的是军队在物质上的能力,也就是物质力量,如军队兵种、数量、装备、训练、体力、作战技巧等等。从这个公式可以看出,决定战力的是实力和战斗意志两个重要因素。在战斗中,实力并不是影响胜负的唯一因素,还有战斗意志,战斗意志和实力的作用是同等重要的。

坚强的战斗意志来源于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炽热的爱国情怀,是激励广大官兵团结奋斗的巨大精神力量,也是战斗意志的重要源泉。作为革命军人,只有始终把祖国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位臵,坚定“为祖国和人民扛枪打仗”的信念,才能激发出义无反顾、慷慨赴难的使命感,产生出披荆斩棘、迎难而上的勇气。每一个革命军人都要高举爱国主义的伟大旗臶,以国家的利益为最高利益,以民族的意志为最高意志,当祖国和人民需要时,挺身而出,一往无前。

勇于牺牲自己的一切是战斗意志的最高表现。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利益勇于献出自己的一切,是革命军人 最高尚的行为,也是坚强战斗意志的集中反映。战争实践证明,如果没有不怕流血牺牲的精神,就无法经受严酷战争的考验,更不会有为国捐躯的壮举,也有愧于革命军人的光荣称号。在未来的作战中,流血牺牲是必然的,没有流血牺牲就不可能有祖国的统一。我们一定要自觉弘扬牺牲奉献精神,奋不顾身,前赴后继,为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尊严不惜失去一切,直至献出自已宝贵的生命。

(五)坚贞不屈的革命气节

坚贞不屈的革命气节,是战斗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崇高表现。在革命斗争中,面对敌人的威胁、利诱和折磨要、不屈服、不变节,永远保持政治上的坚定和思想道德上的纯洁、永远坚持革命立场,永远保持革命军人的高见亮节。不管面对什么样的挫折,都 始终对党和人民的事业忠心耿耿;不管面对多大的诱惑,都始终站稳立场,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不管遇到什么险恶环境,都坚持战斗到底,决不投降。

新世纪新阶段,对我军官兵保持革命气节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即在错误思潮面前,能坚持真理,坚定理想;在腐朽思想引诱面前,能毫不动心,保持本色;在敌人的“心战”重返面前,能坚定立场,忠贞不移; 在生死考验面前,能大义凛然,视死如归,永远忠于党,忠于人民,社会主义祖国,英勇奋斗,不畏艰险,矢志不渝。革命气节是拒腐防变的坚强盾牌,新一代军人只有具备我们前辈那种视革命气节如生命的高尚情操,怀着对党和人民的赤胆忠心,才能完成党和人民赋于的神圣使命。在未来战场上,军人要想经受 住对方的“软”、“硬”相加的打击,保持旺盛的战斗力,就必须具有 坚贞的革命气节。

(六)沉着坚韧的心理素质

沉着坚忍的心理素质直接影响着军人的作战动机和战斗行为,决定着军人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和智能的运用。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做好战斗精神准备的重要内容,也是打赢高技术战争的必备条件。

高技术战争的作战样式对军人心里原影响表现在七个方面:非线性作战加剧了军人的心理应激反应;边疆作战加重了军人的心里负荷;远距离精确火力战强化了军人的恐惧心理战影响了军人心理防线的稳固;恶劣的作战条件是寻军人作战意志的严峻考验;战场恐怖气氛是对军人情感的强烈刺激。在瞬息万变的战争中,只要我们处变不惊、临危不惧,就能把各种力量调动起来变的思维敏捷、动作迅速,就能把整个有机体高度激活,始终保持高昂的战斗意志充分发挥参战人员的主观能力性,激发出巨大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就能正确处臵战场情况,最大限度的消灭敌人保存自己。有了临危不惧的心里品质,就能做好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与敌作战的准备,相信自己所在集体的力量,相信自己手中武器能够战胜敌人,也相信自己的指挥员能够正确指挥带领大家夺取胜利。

信息化战争对心理品质有更高的要求。参战人员有效信息获取难度增大,意志耐久程度面临挑战,情感刺激反应变化无常,士气容易低落,正常作战心态难于保持,每个官兵都应具备在任何激烈残酷的战场环境中不惧怕、不惊慌、不怯战、不畏缩、决不被敌人的威慑所吓倒的心理素质,保持处变不惊、沉着果敢、镇定顽强的精神状态,树立完成任务的信心和勇气

(七)高度自觉的组织纪律 纪律是军队的命脉,是提高部队战斗力的重要保障。没有纪律就没有统一的意志和行动,就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精神力量的作用。几乎没有一支松松垮垮、纪律松弛、作风涣散的军队能够打胜仗。我军的纪律是建立在官兵高度自觉基础之上的,是真正的钢铁纪律。我军严明的纪律保证了官兵在政治上、思想上和行动上的一致,使我军成为一个团结在党的周围、高度集中的、有顽强作风和强大战斗力的武装集团;我军严明的纪律保证了军队组织指挥的顺畅和坚强有力,是作战行动立于不败之地;我军严明的纪律保证了每个部队都能够以局部服从大局,牺牲局部利益换取全局利益。

未来战争对我军官兵的组织纪律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随着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深,政治、经济、文化、外交、人权等因素对现代战争的影响和制约日益加强。军事行动不得不从国家利益和国际斗争的全局考虑、具有极强的政策性。这使得现代战争尤其是高技术局部战争一般都具有“政治仗”、“ 外交仗”“法律仗”的性质、并与政治、外交斗争紧密结合在一起。另一方面,未来战争是一体化联合作战,强化整体制胜、合力制胜,对武器装备、军队结构、战略战术、管理指挥等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诸军兵种协同动作的深度和广度将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水平。所有参战人员必须牢固树立全局观念、协同意识,自觉服从集中统一指挥,严格按照联合作战行动,自觉地以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必要时宁可牺牲局部利益也要保证全局的胜利。

二、战斗精神的特点

古今中外各国军队的战斗精神都有许多共同点,但不同时代、不同国家军队的战斗精神也有其特殊性。我军战斗精神主要特点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战斗精神体现特定阶级的根本政治态度

战斗精神同其他战斗力量一样,是为一定阶级的政治服务的,其根本的指向是国家、民族、阶级、政党的政治目标。军队战斗精神的核心是为谁扛枪、为谁打仗,特定阶级的利益主张和政治原则从根本上决定着所属军队的战斗精神。我军是中国共产党绝对领导下的新型无产阶级军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军的唯一宗旨,这种性质规定了我军战斗精神培育的立足点和方向。我军官兵在训练、执行任务和作战中,始终有一个“为谁当兵”、“为谁打仗”的问题。这种特殊性,客观上要求我军战斗精神的培育要始终保证官兵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社会主义祖国,服从党的领导,听从党的指挥,献身党的事业,在自觉把个人的理想追求与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以党、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最高利益,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坚定不移的捍卫党、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共产主义的信念,坚定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坚定对改革开放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因此,从本质上说,战斗精神培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政治性。

(二)战斗精神是知与行的统一

任何一种精神都是在社会实践的需要下产生,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并在社会实践的推动下发展的。战斗精神本身就是知与行的统一,离开官兵的战斗行为,战斗精神就会变得毫无意义。官兵的战斗意识、战斗情感、必胜信念需要在实践中培养,更需要在实践中实现。因此,战斗精神的培育,离不开实践磨练,必须在实践中进行,是一种直接服务于我军战斗精神建设、直接服务于“打赢的实践活动。

新世纪新阶段,战斗精神培育的实践性,表现为把战斗精神培育渗透到以教育训练为中心的各项任务中去,在军事实践的千锤百炼中萌发、成长、升华。把“强化战斗精神,高打赢能力”作为一项长期性、经常性、基础性、关键性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战备训练、军事演习、执行重大任务和两个经常性工作结合起来,落实到军事斗争准备的实践中去,贯穿于部队建设全过程。使理想信念在思想政治建设中得到坚定,使命意识在完成急难险重任务中得到强化,战斗技能和心理素质在科技练兵中得到提升,战斗作风在从严治军中得到巩固,奉献精神在经常性思想工作和经常性管理工作中得到弘扬,确保一旦需要,不辱使命,不负重托。

(三)战斗精神直接为战争目的服务

战争的根本目的是保存自己,消灭敌人。战斗精神的发 挥就是始终围绕着这一目的,时刻为着实现这一目的,“不克厥敌,战则不止”。正因为战斗精神不是无日的或盲目的,所以,它就必然内在地要求反对一切“盲动”和“冒进”,对逞匹夫之勇,反对“英勇的愚蠢”。要求培育科学的战斗精神,把勇敢与纪律结合起来,把勇敢与正确的计划结合起来,把勇敢与智慧结合起来,把决心和“慧眼”结合起来。什么时候该勇敢进攻、什么时候该果断退却,都是由战争的目的所规定的。同时,为了达到最终的目的,就决不能为暂时的胜利而骄傲,为暂时的失败而气馁。提倡勇敢牺牲自己与战争目的中“保存自己”是否相矛盾呢?可以肯定地说并不矛盾,这是由保存自己与消灭敌人的主次关系决定的。保存自己与消灭敌人尽管相辅相成,但其地位并不是等量齐观的。毛泽东明确指出:“敌人是主要的,保存自己是第二位的。”道理很简单,你不消灭敌人.敌人就要消灭你;你不大量地消灭敌人,就无法有效地保存自己。一支军队如果仅仅是为了保存自己而不是为消灭敌人,它的存在就失去了意义。因此,强化战斗精神,就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的战争目的。

(四)战斗精神具有主观能动性

人是战争的主体,人有主观能动性,表现出的战斗精神也具有能动性,战斗精神就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在战斗行动上的表现。毛泽东曾经指出: “自觉的能动性是人类的特点。人类在战争中强烈地表现出这样的特点。”在敌对双方的互相残杀、充满艰难困苦和生死存亡严峻考验的战争中,在其他条件大致相当的情况下,“两军相遇勇者胜”,高昂的士气和勇猛杀敌的精神对夺取战争的胜利具有重要意义。特别在以劣胜优的战争中,战斗精神往往可以弥补军事技术和装备等物质条件的不足,成为军事力量的“倍增器”。在中国革命战争中,由于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新型人民军队具有昂扬的战斗精神,所以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在物质匮乏的环境中,不仅英勇奋战而不溃散,而且最后战胜了强敌。战斗精神的能动性,还表现在为了争取战争的胜利,夺取军事领域的优势,不甘落后于时代,勇于进取、敢于改革的思想,以适应客观变化了的新形势。

(五)战斗精神是继承和创新的统一

一支具有比较稳定战斗精神的军队,都与它的民族精神和历史传统密切相关,都具有一定的历史继承性。优秀的民族精神和光荣的军队传统是形成今天军队战斗精神的主要源泉,是滋养战斗精神的天然乳汁,谁也不会对此熟视无睹。所以,延续昨天的光荣是战斗精神培育的天然责任,用前辈的辉煌来激励今天官兵的斗志是战斗精神培育的必然选择,这就是战斗精神培育的继承性。

能动的创新精神是战斗精神的活力。战争领域是人类竞争最激烈的一个领域,最怕安于现状,最忌因循守旧。新时期的战斗精神要结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丰富和发展我 军战斗精神,把战斗精神提升到一个崭新的水平。我军战斗精神培育是伴随着人民军队的诞生而产生,伴随着人民军队不同历史时期的斗争实践而丰富,伴随着时代前进的步伐而发展的。这种创新性,有的是缘于不同历史阶段的政治信念及追求,有的是缘于长期军事斗争实践的体会与总结,有的是缘于客观环境的变化及我军使命任务的新要求,归根结底都是对时代的深刻理解和正确把握。把时代的要求注入官兵的血脉之中,才能使我军官兵的战斗精神适应社会发展的步伐、军事变革的节奏和战争形态的演进,迸发出最耀眼的时代火花,激发出最高昂的战斗士气,创造出最辉煌的战斗业绩。(六)战斗精神培育具有系统性

战斗精神培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集中各方面力量,把握各个环节,形成全方位培育的合力。军事活动历来是一个精密的系统,各个系统因素相互依赖,任何一个环节都离 不开战斗精神。因此,战斗精神的培育要树立系统的观点,从整个军队的实际出发,从每一个人抓起,从每一个环节人手,从每项要素着眼,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激发出大大高于所有官兵战斗精神简单相加的总体威力。

战斗精神培育既不是简单的说教,也不是单纯的训练行为,更不是机械地按照一种模式来进行,而是需要多种手段有机统一。既要坚定理想信念、铸牢军魂意识、树立打赢信心,发扬优良传统,又要注重在各项任务中强化实战性训练,讣官兵臵身最艰苦的实战环境,磨砺战斗精神和意志,使之有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的独特气质和团队精神,从而奠定不惧怕任何敌人、勇于克服任何困难的坚实思想基础。既把从严治军、强化管理作为培养战斗精神的重要途径,从点滴人手养成官兵雷厉风行、令行禁止的战斗作风,用铁的纪律铸造威武之师,又注重用鼓士气、壮军威的文化活动和激昂向上、催人奋进的军营环境熏陶官兵的阳刚勇武之气。既要注意运用我军光荣传统和英模事迹来武装、激励官兵,使之树立敢打必胜的坚定信念,又要适时利用现代战争中的成功做法和现代科技成果,把舆论战、心理战、法律战的要求,把心理疏导与训练,把科学的体能训练融入大教育”范畴,把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于战斗精神培育全过程。

三、培育战斗精神的现实意义

精神要素是古今中外军事家都十分关注的问题。在近代战争中,著名的军事家克劳塞维茨首次把精神要素作为构成战略的首要因素,他认为:“物质的原因和结果不过是刀柄,精神的原因和结果才是贵重的金属,才是真正锋利的刀刃。”顽强的战斗精神过去一直是支撑我们打胜仗的精神支柱,但随着大量高技术信息武器装备在战场的广泛运用,战争呈现一体化、高精度、非线性、非接触等特点,从而使一些人对战斗精神的地位作用产生了怀疑。有的基层官兵讲,信息化战争,打的是新装备,玩的是高科技,不可能与敌面对面近距离拼杀,战斗精神强不强无关紧要;还有的说,战斗精神主要是打出来的,现在不打仗,战斗精神无从说起。这反映出我们有少数同志,对信息化作战条件下还要不要强调战斗精神,战斗精神在打赢信息化战争中有什么重要作用等问题存有一定的模糊认识。因此,正确认识战斗精神的重要意义和现实作用十分必要。

(一)从人和武器的关系看,战斗精神是克敌制胜的重要因素 现代军队是以人为中心的复杂的人机系统。武器装备的作用极其重要,这不能否定,但人是这个系统的决定性因素。这一因素既包括智能的因素,又包括精神的因素。信息化战争纵有夺目的武器之光在闪烁,其实质依然是物化的、高技术化的人与人之间的搏杀,是精神、智能的比拼。军事对抗中处于劣势的一方一旦丧失精神支柱,丢掉智能因素,也就丢掉了赖以生存的精神力量。物质是力量,精神和智能同样是力量,而且是作用更广泛、影响更深远的力量。从这个意义上讲,军事斗争准备很重要的是战斗精神和智能因素的准备。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在武器装备水平相当的情况下,战斗精神对战争胜负起决定性的作用;武器装备处于劣势的情况下,旺盛的战斗精神可以弥补武器装备的不足,创造出以劣胜优的奇迹。特别是我军在武器装备处于弱势的情况下,强化战斗精神尤为重要。

两军对垒,鹿死谁手,不仅是武器装备等物质因素的抗衡,也是军人意志、毅力等战斗精神的较量。我国古代兵法云:“夫战,勇气也”,“狭路相逢勇者胜”。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则用专章论述“胆量”,并对军人的“勇敢精神”提出严格要求。拿破仑也认为:“战场上的胜负,有四分之三取决于精神因素。”实践也莫不证明了这一点。我国古代战争中,“破釜沉舟”、“背水一战”,无不是因为激发了士兵以死相拼的勇气才赢得战斗胜利的。

武器装备再先进也代替不了战斗精神。古往今来历次战争的实践告诉我们,无论武器装备怎样发展,无论军人的科技文化素质怎样提高,生与死、苦与累、成与败始终是战场亡永恒的主题,坚定的意志、顽强的作风、稳定的心理仍是指战员必备的素质,过硬的战斗精神和顽强的战斗作风仍然是战斗力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中央电视台主办的《感动中国》栏目,其中人选“感动中国人物”的就有空军某部试飞员梁万俊。他在试飞刚定型的新型战机过程中,油箱突然漏油,战机瞬间失去动力。此时,他面对两种选择,要么弃机跳伞,要么在战机完全没有动力的情况下靠一根操纵杆把飞机开回地面,而这种选择很可能面临死亡危险。就在战机坠地前的十几秒内,他选择了后者,冒着生命危险进行了一次成功率几乎为零的尝试。他成功了,为国家保住了这架昂贵的战机,他的精神感到了亿万国人。由此,我们也不难看出,越是先进的武器装备,对人的心理稳定性和科学判断力的要求就越高。2000年,俄罗斯发生了震惊世界的“库尔斯克”

号核潜艇沉没事件,导致176名官兵全部葬身海底。据后来调查分析,就是由于一名操作手长期处于高负荷工作状态,导致意志力、判断力下降,操作失误。伊拉克战争中,伊军 也有较为先进的武器,有些俄制武器甚至能与美军相抗衡。战争不到一个月就土崩瓦解了,特别是装备精良的“共和 国卫队”,一夜间全部“蒸发”。反观拥有大量精确制导武器 和先进导航系统的美军,在战争初期却频频发生误伤、误炸、飞机相撞事件,士兵当中自杀的也不乏其人,很大原因就是适应不了高强度作战,导致心理失衡、精神紊乱、意志崩溃。

这些都告诉我们,先进的武器装备只有与具有过硬战斗精神 的人实现有机结合,才能发挥出最大的作战效能,形成强大 的战斗力。所以,当前世界各国军队都十分重视战斗精神培 育,就连拥有世界上最先进武器装备的美军也不例外。他们 不仅非常注重对官兵进行以“忠诚、职责、荣誉、奉献、勇 气”等为主要内容的战斗精神教育,还注意强化比实战更加 艰苦的高强度训练,让官兵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中培养战胜各 种艰难险阻的毅力和勇气。

武器装备处于劣势更需要过硬的战斗精神。一位西方军 事家说:“世界上只有两种力量——利剑和精神。从长远说,精神总能征服利剑。”我们经常说的“剑不如人,剑法要高 于人”,这里的“剑法”就是意志、精神和技艺的有机结合,就是取胜所必需的战斗精神。我军在战争年代,之所以能够 在武器装备—卜分落后、环境条件十分险恶的情况下,战胜一个又一个强敌,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的革命前辈具有特别过硬的战斗精神和特别顽强的战斗作风。

从我军武器装备的发展现状看,虽然已经拥有了一大批“撒手锏”武器,但优势还不是整体性的、压倒性的,尤其

是一旦出现“强敌介入”的情况,我们在武器装备方面的优 势将不同程度地受到削弱。所以,未来作战,我们必须树立 立足现有装备打胜仗的信心,必须在战斗精神的培育上高于 对手,严于对手,胜敌——筹,这样才能确保做到“决战决 胜,一锤定音”。

(二)从我军发展壮大的历史看,战斗精神是克敌制胜的法宝

翻开几千年的中国历史,刀光剑影,征伐战乱,许多具有不同阶级性质的军队也曾盛极一时,但没有一支军队具有我军那种特有的战斗精神。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战斗精神,星我军在长期革命战争实践中形成的强大优势。我军从小到大,由弱到强,以劣胜优,战胜一个个强大的敌人,从胜利不断走向胜利,很重要的就是靠特有的战斗精神。正是靠这种过硬的战斗精神,我军一次次创造了以劣胜优的战争奇迹。

革命战争年代,我军之所以能以劣势装备打败优势装备 之敌,与广大官兵具有“一往无前的精神”和“压倒一切敌 人,而决不被敌人所屈服”的英雄气概,是密不可分的。论 武器装备,我们是大刀加步枪,敌人是飞机加大炮;论交通,我们是两条腿和骑马,敌人是汽车加装甲车;沦通讯,我们 是有线加通信员,敌人是无线加报话员;论吃穿,我们是小 米、南瓜汤加破棉袄,敌人是大米饭、酒肉加马裤呢。总之 一句话,我们的物质条件很差,之所以能够取得胜利,就是

因为我军具有不怕一切艰难困苦的战斗精神。如某师历史上著名的飞夺泸定桥战斗,为了抢在敌人增援部队之前拿下泸定桥,官兵们冒雨与敌隔河并行,昼夜“疾驰”240里,先 敌到达泸定桥,“二十二勇士”又凭着“要桥不要命”的精神,冒着枪林弹雨一举夺下泸定桥,保证红军顺利突出了敌军的围追堵截,赢得了战略上的主动。抗日战争时期的刘老庄战斗,某团四连的82名指战员,为了掩护主力撤退,凭着敢打硬仗、敢打恶仗的顽强战斗意志和勇于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与3000多装备精良的日寇激战一天一夜,先后打退日军五次进攻,迟滞了日军的行动,光荣完成了掩护主力撤退的任务。解放战争中的摩天岭战斗,我军也是凭着顽强的意志,急行军一昼夜,行程二百多里,把号称坐在轮子上的国民党军队抛在了身后,率先抢占有利地形,一举拿下敌一个建制师,取得辉煌战果。就是在全国解放后的抗美援朝战争中,我们面对武器装备精良的美军,也是靠着“一口炒面一口雪”,靠着劣势装备,打败了武装到牙齿的他们。毛泽东主席在总结胜利经验时形象地说:“志愿军打败美国佬,靠的是一股气,美军不行,钢多气少。”毛主席讲的这个“钢”是指武器装备,这种“气”就是战斗精神。这充分说明战斗精神对于夺取战争胜利的极端重要性。

我军在几十年血与火的考验中所体现的不怕艰难困苦,不怕流血牺牲,敢打必胜、前赴后继的战斗精神,是军队优良传统的组成部分,也是构成战斗力的要素和克敌制胜的法宝。可以说,新中国的人民政权是党领导军队凭着这种战斗精神打出来的,我军的军威也是用这种战斗精神铸就的。

(三)从高技术局部战争特点看,战斗精神是克敌制胜的命根子

大家都知道,高技术的战争特点表现为七个方面:有限的战争目的;复杂的战争诱因;威慑性的战争准备;高技术的战争手段;高消耗的战争费用;多维化的战争空间;短促性的战争进程。面对战争形态的新变化,胡主席高瞻远瞩地提出要培育部队的战斗精神,这是推动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强大力量,是新形势下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加强部队建设的重大举措。

有人认为,现代战争形态正在由机械化向信息化转变,抓军队建设就是抓武器装备的性能改善,抓高科技武器研制。这种认识并不全面。毋庸讳言,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军队打信息化战争的能力越来越显得重要。但是,无论战争手段、战争形态、战争样式发生多大的变化,精神对物质的能动的反作用将始终存:在。诚如古人所说,战以勇为主,以气为决。近些年世界上发生的几场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再次告诫我们,取得未来战争的制高点,既要看先进的科学技术之长,又要看精神力量的优势;既要看军事打击“硬杀伤”的威力,又要看政治打击“软杀伤”的作用。可以说,未来军事斗争,不仅是科学技术、经济实力、武器装备的较量,也是战斗精神的比拼。尽管信息战条件下的战斗精神与以往战争形态中的“勇”与“气”会有不同的表现形态,但是,它的须臾不可或缺却是不容臵疑的。

尽管高技术战争极大地改变了战争形态和作战样式,但并没有改变人是战争胜负决定因素的定律。人的因素包括人的军事素质、战斗技能、意志品质、精神状态等诸多方面,其中人的战斗意志、战斗士气、战斗作风等,既是战斗力形成的催化剂,也是战斗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现代战争的特点分析,高技术武器装备的技术性能越高,功能越齐全,对人的要求就越高,越需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高技术武器的杀伤力、破坏力大大增强,更需要参战人员具有顽强的战斗精神。实践表明,高技术战争不仅仅是高技术武器装备的较量,更是人的谋略、技能、智慧和勇气的比拼。

不管战争形态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我们的传统优势都不能丢。近年来,我军武器装备更新步伐不断加快,信息作战能力逐步增强。尽管与军事强国相比我军武器装备总体上仍 处于劣势,只要我们始终保持和发扬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战斗精神,大力提高官兵科技素质,树立立足现有装备战胜强敌的信心,就能在气势上压倒敌人,进而弥补在信息技术和武器装备方面的不足,使精神优势转化为决胜优势,最终赢得战争的胜利。

思考题:

1.战斗精神的内涵、特点是什么? 2.在信息化条件下,培育战斗精神的现实意义有哪些?

第五篇:雷锋精神内涵及现实意义

雷锋精神内涵及现实意义

雷锋一生工作在平凡的岗位上,没有令人仰慕的社会地位,也没有轰轰烈烈的英雄壮举。然而,一名普通共产党员,为什么能够赢得亿万人民如此崇高和长久的敬意?一个只有22年短暂生命的青年所表现出的高贵品质,为什么能够激励几代人健康成长?一场群众性的学习活动,为什么能够在几十年的历史进程中持续高涨、历久弥新,影响和塑造着整个时代的社会风尚?这一切都说明,雷锋精神之所以代代相传,不因时代变迁而褪色,不以人事更替而废止,是因为人民群众推崇它、发展的时代呼唤它、党的伟大事业需要它。雷锋精神是一面永远的旗帜!

雷锋精神是远大理想与具体实践的统一。理想是高级思想的结晶,是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人生经过奋斗有实现可能的目标。正确的理想是人奋斗的目标和动力,是事业成功的基础。雷锋用短暂的22年,走完了他平凡而伟大的一生,实现了远大理想与具体实践的统一。雷锋认为有理想、有出息的青年人必定是乐于吃苦的人,因此他在工作上用高标准要求自己,在生活上用低标准要求自己,待人像“春天般温暖”,对己则如“秋风扫落叶”,他履行着“多做日常的、细小的、平凡的工作”的誓言,实践了自己的诺言。雷锋精神是坚定信念与完美人格的统一雷锋精神既继承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又融汇共产主义的道德理想,寄托了人类认同的道德理想,成为不朽的精神典范。

雷锋精神内涵中坚定信念与完美人格的统一在于雷锋树立了坚定的信念。雷锋精神内涵中坚定信念与完美人格的统一还在于雷锋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离不开人的创造与奉献,雷锋说:“吃饭是为了活着,可活着不是为了吃饭”,从这些文字中我们可以体会到雷锋高尚和火热的心灵,他在不断调整自己的人生坐标,他告诫自己:越是困难、越是艰苦的地方,革命者就越应当去,他说:“我情愿做这样的„傻子‟”。在这样的思想根基指导下,雷锋的思想产生了质的飞跃,从最初的、朴素的报恩思想和阶级感情,上升到理性认识,尽自己的全部精力诠释了“在生活的仓库里,我们不应当只是个无穷无尽的支付者”的人格魅力。

雷锋精神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雷锋从一个普通的士兵成长为一名平凡而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成长为一名世人瞩目的楷模,与雷锋把理论与实际相统一的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分不开的。我们翻开《为人民服务》一文,雷锋就在最后一页的空白处写道:“我觉得一个革命者活着,就应该把毕生的精力和整个生命为人类解放事业——共产主义事业全部献出。我活着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做一个对人民有用的人。”

雷锋精神的内涵过去具有、现在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雷锋精神的内涵是推动中华民族复兴、社会主义事业振兴的精神动力源泉雷锋所处的年代是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团结各族人民发展壮大我们祖国的年代,这是一个特定的历史年代。在这个时期涌现了很多闪光的人物,从他们身上,处处闪耀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不朽光辉,他们为新中国的建设和社会主义事业振兴贡献了自己毕生的精力。

雷锋作为时代的楷模,是具有时代性的一个突出代表,在年轻共和国正在实现民族复兴的关键时刻,在我们的祖国正在进行社会义建设的关键时刻,雷锋成长的典型性及其精神的丰富内涵为社会主义祖国的文明又点亮了一盏明灯。在雷锋的旗帜下,千千万万雷锋在成长,千千万万雷锋式的集体不断涌现,形成了一幅云蒸霞蔚的新画卷,为中华民族的复兴、社会主义事业振兴的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第二、雷锋精神的内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和谐统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

雷锋的精神实质也如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丰富内容一样涵盖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是中国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鲜明表达,为公民道德建设树起了新的标杆。

作为当代大学生应该认真学习雷锋精神。江泽民同志曾经强调:“学习雷锋,要有一定的活动方式,但更重要的要抓住实质。”雷锋精神的实质和核心是什么?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其突出表现为热爱祖国、艰苦奋斗、爱岗敬业、勤奋学习、助人为乐等精神内涵。这种精神集中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崇高的共产主义道德的完美统一,与当代社会推崇的现代文明高度一致,生动地体现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本质特征,真实地展现了共产主义思想道德的崇高境界,反映了时代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意愿。这是雷锋精神具有持久生命力的根本所在。

雷锋精神不但体现着中华民族精神,同时体现着人类的共同美德。正因为如此,世界上不少国家都有人学习雷锋,甚至在与中国具有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也是如此。如一些来华外籍人士了解雷锋的事迹后,说“我也要学雷锋。”中华民族具有雷锋精神是值得自豪的。世界上各地都有志愿者活动。志愿者的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精神,与雷锋精神是相通的。雷锋是共产党员,但共产党员首先得做好一个普通的人。雷锋就是这样的“普通一兵”。学习雷锋精神完全可以体

现在每个大学生都能做到的平凡行动中。作为一个普通的大学生,完全可以把雷锋同志作为自己的人生楷模,力求在为人民作出奉献的同时,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下载浅析周易的特点及现实意义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析周易的特点及现实意义.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周易

    作业题目: 用本課所介紹的任意一種方法為自己占一卦,詳細記錄起卦的過程以及你對此卦的斷占。 作业要求: 1.使用廣東工業大學公選課平時作業樣板 2.與期末論文分開裝訂,第八......

    周易

    《周易》阅读文献主讲人:燕连福一、《周易》的命名(一)“周”, 1.指周代 《易经》有三个版本:《连山易》、《归藏易》、《周易》,分别形成于夏、商、 周三代,其中《连山易》最早,......

    周易

    1被誉为“大道之源”的《周易》是中国文化史上一部极为重要的典籍。它包含融汇了儒道思想精华的宇宙观、世界观和人生观,蕴藏着丰富的生命哲学和朴素经典的思想。《周易》历......

    周易

    《周易》的人文伦理精神 “周易”是中国人最早的一本道德行为训诫,它提出了人生最高的道德境界和人文伦理精神,也提出了百姓“日用而不自知”的最低的行为规范“底线”。 1、......

    圣经及周易复习材料

    《圣经》指犹太教和基督教(包括天主教、东正教和新教)的宗教经典。犹太教的宗教经典是指圣经《旧约》部分,基督教包括新约旧约两部分,其中的《旧约》反映了犹太民族的形成发展,赞......

    **古城教化分析及现实意义

    千年教化之城基因解码——泉州古城德育系统分析及现实意义习近平主席指出“要强化道德对法治的支撑作用。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就要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泉......

    毛泽东思想科学价值及现实意义

    毛泽东思想科学价值及现实意义 关于全球化肇端的时间,迄今并无十分一致的看法,但却没有人能够否定近二十年来、尤其是冷战终结以来全球化浪潮对人类社会所造就的巨大影响。正......

    柏拉图的思想及现实意义

    柏拉图生于公元前427年,从小在舒适的或许是富裕的环境中长大的;是一个漂亮、精力充沛的的青年。之所以叫“柏拉图”,据说是因为他肩膀宽阔的缘故;曾经是一个优秀的军人,并且在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