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唐代商业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及其现实意义
唐代商业发展的特点及其现实意义
摘要:纵观中国古代王朝的更新与昌盛,商品经济的发展大体呈现出周期性的递增增长趋势,其中,出现过三次发展高峰期,依次是战国秦汉时期、唐宋时期和明清时期。而在唐代时期,由于国势强盛、国家开放、文化发达、交通便利等因素,商品经济的发展,在中国封建时期是空前的,在当时的世界上也是仅有的。唐代的商业发展有自己特定的环境、特点和规律,对其进行一般分析与阐述 ,对当今社会商业经济的协调、快速有效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启示意义.关键词:商品经济
柜坊 飞钱 汇兑制度 对外开放
市场制度
唐朝是繁荣昌盛的大朝代,商业的发展与繁荣使得当时的中国成为了世界的中心。美国学者L.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到,中国的唐宋时期是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从人均收入的角度来看,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安格斯.麦迪森在《中国经济的长远未来》中有说到,唐代的人均收入相比以前的朝代增长了大约三分之一,相比当时的世界,是处于领先地位的。因此,对唐代商品经济发展的研究,对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启示意义。
唐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一 市场比较发达,管理日渐规范,商人遍布全国,商船往来频繁便利。“长安百万家”,长安、扬州、洛阳、成都等成为了国际型大都市,城内有市(商品贸易区),有坊(居民居住区)坊市分离,具有现代大都市的规划特点。市内店铺林立,有200多种行业,四方珍奇聚齐,繁华异常。李白的《估乐客》 海客乘天风,将船远行役。譬如云中鸟,一去无踪迹。说明了商业贸易的活跃,一些商人为追逐利润而远离家乡。唐诗人王建《十五夜望月》 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如今不似时平日,犹自笙歌彻夜闻。反映了夜市的繁荣,酒店、餐饮服务业的昌盛。张祜诗云:“十里长街市并连,月明桥上看神仙。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杜牧诗云:“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都体现了当时扬州的繁华与奢靡气息。
二 在唐代的商业发展过程中,都市里出现了储蓄与支付钱币的柜坊,这种柜坊,接受存钱,并凭借一定的信物,替有钱者支付款项,而收取一定的柜租。与柜坊同时出现的还有“飞钱”,这是我国最早出现的汇兑制度,可以避免长途携带钱币的不便和可能出现的危险,对商业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同时这也是一种经济进步的标志。而唐朝对货币的改革,通用“通宝”即确定了后代货币的范式,对经济的发展也起了不小的推进作用。此外,像牙人牙郎得出现,也是一种经济进步的标志。
三 对外开放与经济繁荣。对外开放是唐代商品经济中的一大亮点,唐代对外开放是促成其盛世形成的主要因素,英国著名学者威尔斯说到,当西方人的心灵为神学所缠迷而处于蒙昧黑暗之中时,中国人的思想却是开放的,兼收并蓄而好探求的。有唐一代,“盛唐气象”的恢弘、博大与开放,成为这一历史时期的象征。在当时,与世界的联系是空前的紧密,商品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其对外贸易亦随着国力的强大而扩展到更广阔的国家和地区。而开展对外贸易必须首先扩展对外交通,这是最基础的一项工作。唐朝在扩展对外交通方面无疑是极为成功的。在这方面,史书多有记载。如唐德宗时宰相贾耽撰写的《皇华四达记》就曾记述说:当时,通往周边民族地区和域外的主要有七条交通干道:一曰营州人安东之道,二曰登州海行人高丽、渤海道,三曰夏州塞外通大同、云中道,四曰中受降城人回鹘道(参天可汗道),五曰安西人西域道,六曰安南通天竺道,七曰广州通海夷道。此外,还记有从长安分别通往南诏的南诏道和通往吐蕃的吐蕃道。上述道路,西向可通往西域,穿越帕米尔高原和天山的各个山口,到达中亚、南亚与西亚,甚或远至欧洲,即著名的陆路“丝绸之路”。此外,外国商人来此经商的规模也空前庞大,苏莱曼《中国印度见闻录》记载,唐末在广州从事贸易活动的外国人有一个时期竟达12万人以上,他们带着香料、药物和珠宝,换取中国的丝织品、瓷器等物。“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也是基于海运事业的发展。《新唐书·阎立德传》记载,唐贞观时阎立德在洪州造“浮海大航五百艘”。《西山杂志》提到唐天宝中泉州所造海舶“舟之身长十八丈,面宽四丈二尺许,高四丈五尺,底宽二丈,作尖圆形。桅之高十丈有奇。银镶舱舷十五格,可贮货品二至四万石之多。” 四 在商业的发展中,唐代对商品的产销和流通的管理制度也比较完善。在商品生产上有官方的质量监督和样式规范,在销售上,有交易制度,价格管制以及行会操控制度。在流通管理上,有公验、过所制度。这些制度均比较完善,执行也十分有效。
唐代商业发展的原因
一 国家社会的稳定以及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唐朝政府重视商业的发展,为商业的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特别是经过隋末大**后,四海一统,人心思定,社会出现了安定祥和政治局面。再加上唐政府对商业进行改革,创造一系列法令等,这些都便利当时商业的发展。
二 唐政府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促进国际贸易与国际交流,根据现在国际贸易理论,这是十分有利与商业发展,增加国民福利的。
三 唐代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为商业发展创造了物质基础。唐代的均田制基本满足了“耕者有其田”的要求,极大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农业生产的进步,农具的改进和水利的大量兴修,农业的到了巨大的发展。随着农业的发展,手工制造业也在不断进步,像丝织、陶瓷、金属冶炼等都起得了技术上的突破。四 人们以追求物质财富为荣的理念得到了提升。在这种社会风气下,越来越多的人进入商业领域,从事商业活动。极大地促进了商业的发展。五 唐代柜坊产生、飞钱的出现、货币的统一都加速了商业的发展。
唐代商业发展对现代社会发展经济的启示意义
一 社会安定仍然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没有稳定的政局,和平的环境,发展经济都市空谈,而社会经济的发展,综合国力的提升又会促进社会政局的稳定。
二 广开国门,加强国际贸易与国际交流,这在现在尤为重要。当前世界,是知识技术大爆炸时代,一旦脱离国际轨迹,缺乏国际贸易与交流。经济的发展就会停滞与落后。
三 重视农业生产与交通道路建设。商品的流通是商业活动的灵魂,有了商品的流通贸易才能正常进行。而商品的流通又依赖于交通。另外,农业发展也不容忽视,虽然说在工业化现代化的进程中农业比重在不断下降,但这并不影响农业发展的重要性,加速农业现代化,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进而提高社会福利。四 完善市场制度。诸如:商品产销、流通监管、产权维护、灵活金融制度、保险制度。
五 统筹考虑自然、经济、社会、技术等因素,在欠发达地区建立经济发展区,进一步构建现代商品流通市场,重点建设商品物流中心,发展金融市场、劳动力市场、房地产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等要素市场以带动经济的协调全面发展。
回顾中国的王朝历史,唐代的繁荣永远都像一颗耀眼的明珠,让人自豪而又不得不感慨,研究分析其商业发展的特点与原因,从中总结经验、学习并运用,以此加速当前中国现代化工业化进程,实现跳跃式赶超式发展,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第二篇:2年级学生心理发展和认知规律特点
◆一般心理特点:
1、二年级学生可以熟练地做自己想做的事,并能把自己的想法简单地记下来。无论写字、绘画还是课余时间的游戏都比较自如。在此之前,与成年人最大的差别就在于不太会用文字表达思想。
2、由于个人能力的提高和思维方式发生了变化,二年级学生心理趋向稳定,显示出一定的个性特征,个人能处理的问题越来越多,自信心不断增强,一年级的恐慌心情已经很少见到,即使遇到了什么困难,也不会像一年级学生那样马上哭泣起来。
3、二年级学生也渐渐产生竞争意识,因为已经能够判断自己的能力大小,所以在发现别人的表现比自己好或者差时,相应地会引起心理的变化。当别人不如自己时,内心暗暗感到自豪得意。
4、二年级学生已经能产生集体荣誉感。例如:活动比赛时,一年级学生对自己班级的胜负并不太关心,老师说咱们班胜利了,快鼓掌,孩子们才会跟着鼓掌。参加比赛的学生也不知道自己的胜负对班级会有什么影响。但是二年级学生就不同了,他们很清楚其中的关系,表现出来的行为很明显。
5、无论在教室活动还是室外游戏,孩子都会表现出争先恐后的特点。教师让做一件事时,马上会出现竞赛似的场面,最先做完的学生会高高举起手,等待教师表扬自己。
◆学习心理特点:
1、在看待二年级学生的学习时,不能单一地看学习成绩。从心理发育看,这个阶段的孩子虽然有一定的自主能力,但是,自觉学习的主动性以及分析问题时注意力的稳定性远远不够。由于个体的差别,有的孩子稍微好一些,而大部分孩子对待学习仍带有游戏的态度,所以二年级学生的学习要领有其独特之处。
2、二年级学生能够有效地连续学习30分钟相当不易,学习一段时间孩子便想出去游玩一会儿,这是很正常的。不过,这里有两种情况,一是玩一会儿能自觉回到书桌前继续学习,二是玩起来没完没了,忘记课本,只想游戏。对贪玩的孩子应该加强管教,同时注意过分的放任与过分的管教都失之偏颇。
3、二年级学生有意识地抵制学习的心理机制(逆反心理)并不成熟,同样,完全自觉地投入学习的心理机制也不完善,所以,对二年级孩子的学习依然像一年级一样需要家长投入更多的指导与监督。
◆说谎心理特点:
二年级学生贪玩,是生理和心理活跃的表现。由于贪玩,孩子经常忘记做应该做的事,耽误学习。为了避免被指责,有时会说谎话。一年级学生想去玩时,会直接提出要求:让我出去玩一会儿吧!但是,二年级学生便改变了方法:作业完成了!可以玩了吧。或者说:今天没有作业。刚开始发现孩子说谎话,不要太认真,假装和孩子说别的事,暗示或引导他明白相关的道理。引导的目的是,让孩子想说什么就直接说,不要隐瞒自己的想法。同时,需要家长和学校教师密切沟通,了解真伪。
第三篇:唐代茶文化的特点
唐代茶文化的特点
(生物科学技术学院生物技术一班201042160326李柽钖)
摘要: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一个高峰期,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都走在世界前列。唐代的茶文化因当时的社会环境而出现一个繁荣景象。唐代茶文化的发展与茶饮的进一步普及和贡茶的发达密切相关,由于民间和宫廷的共同参与,掀起了一个高峰。本文试图从唐代各种茶品开始,论述介绍唐代茶文化中茶的加工工艺,品茶步骤以及茶的功效,并引用唐诗中的一些有关文字来探讨说明。
关键字:唐朝茶文化加工工艺品茶
正文
一、众多的名茶
饮茶之风的兴起,使得产茶之地在全国许多地方出现,根据陆羽《茶经》记载,当时的主要产茶区共42个州,涉及到现在的17个省份,西北至安康,北至淮河南岸的光山,西南至云贵的西双版纳和遵义,东南至福建的建瓯等,南至岭南的两广。各地的茶叶品质因气侯、地理等环境、种植加工方法等差异而呈现不同的特质,从而较大范围内适应不同的品评者之希翼,形成了一个名茶系列:
1.蒙顶茶:又名蒙顶紫笋茶,产于今四川蒙山; 2.仙人掌茶:又名玉泉茶,产于今湖北当阳县; 3.顾渚紫笋茶:产于今湖州顾渚; 4.石癝茶:产于今湖南衡山市西; 5.九华英:产于今蜀中地区;
6.邕湖茶:产于今湖南岳阳;
7.小江园:产于今湖北宜昌、远安、宜都等地; 8.鸦山茶:产于今安徽宣城; 9.鸟嘴茶:产于四川;
10.天柱茶:产于安徽潜山; 11.武夷蜡面茶:产于福建武夷山;
12.华顶茶:又名华顶云雾茶,天台云雾茶,产于浙江天台; 13.剡溪茶:产于浙江嵊县; 14.碧涧春:产于湖北宜昌。
根据唐李肇《国史补》中所列举的当时被人们所公认的名茶,在上述多种之中,有的没有被列入,如仙人掌茶、石癝茶、九华英、鸦山茶、天柱茶、蜡面茶、剡溪茶、东川神泉小团、昌明兽目茶、峡州的碧涧明目、芳蕊、茱英寮茶、夔州的香山茶、福州的方山露芽茶、江陵的南木茶等;在其他文献中尚有些记录,如婺州的东白茶、睦州的鸠坑茶、洪州的白露茶、寿州的黄芽茶、蕲州的团黄茶等。
二、采摘及加工工序、工具
唐代的茶叶从采摘开始到加工结束,工序分为七道,从诗文中也有一些表现。当时的诗文中,“具”表示加工茶叶的工具,“器”表示煎茶的工具。
(一)采摘茶叶:
多在清晨进行,如张籍《茶岭》所记“自看家人摘,寻常触露行”;皮日休《茶籝》诗中:“开时送紫笋,负处沾清露”;郑谷《峡中尝茶》“簇簇新英摘露光,小江园里火煎尝”等都可看出。采茶所用的茶篮,多为竹制,唐人称为“籝”。
(二)蒸茶:
常是釜中盛水,水中放甑,甑有木制与陶制两种,甑中吊放一小竹篮,用来盛鲜茶叶,烧火将水烧干即可。蒸好的茶叶取出来后再倒入甑中,用桑木制的三叉杈加以搅拌,目的是让里面的茶叶不致挤压而流失膏汁。蒸茶的灶多是专用的,形状比较特殊,常设在茶山里。
(三)捣茶:
所用的工具为“杵臼”,又叫“碓”,把蒸好的茶叶放入碓中,捣烂成糊状。捣茶又叫研茶。研茶所用的工具曰研,盆状,内壁带棱(或曰槽),考古发现过此类器,多是陶制。在一些较大型的茶场,使用大型或组合的研,当时称研架,一次可以研制较多的茶叶,如李郢《茶山贡焙歌》:“蒸之馥馥香胜梅,研膏架动轰如雷”。
(四)拍茶:
捣过的茶膏,放在一定形状的模子里拍制成茶饼。模子是专门用于制茶,当时称“规”,以铁制成,形状多样。这个过程,如陆龟蒙《茶焙》:“左右捣凝膏,朝昏布烟缕,方圆随样拍,次第依层取”。茶饼制成后,退出茶模,排放在竹席上,竹席称“芘莉”,并在茶饼上穿一个洞(称穿眼),穿眼的工具称“锥刀”。还有一种工具称“朴”,或“鞭”,是用来刮去粘在锥刀的茶糊。
(五)焙茶:
即烘焙茶饼,通常是在地上挖一个二尺深、二尺半宽、十尺长的坑,四周砌上高二尺的矮墙,用泥抹平,或用砖砌成焙灶。灶上用木编成二层架,叫作“棚”,或曰“栈”,上层叫上棚,下层叫下棚。用竹子做成的长筷,长约二尺半,叫做“贯”,用于穿茶饼放在棚中,初焙时放于下棚,焙干后放于上棚,务必去尽水分。如皮日休《茶焙》“凿彼碧岩下,恰应深二尺。泥易带云根,烧难碍石脉。初得燥金饼,渐见干琼浆”。
(六)穿茶:
茶饼烘干后,要穿成一串,以便贮存和运输。穿茶饼所用的绳索也称“穿”。“穿”也是计量单位,也称“串”,一穿的重量因地而不同。绳索所用的材料因地而异,如江东、江南一带多用竹制;巴山、峡州一带多用蔑青搓绳。也有一些地方用芦获等。
(七)封茶:
也就是贮存茶饼,所用的工具称“育”。育用木制成,用竹编围四周,再用纸裱糊;里面分隔层,上有盖,下有架,一侧开门。将茶饼放入育内的上层,下层空档置一贮火器,平常置热灰,梅雨时节放微燃的炭火。一些选料精细、加工讲究的高档茶,多是富人或士大夫之类饮用和馈赠,商人对此多有特别的包装,如用丝织品,用玉盒的。
三、茶之种类和饮用方式
上述的七道加工程序,只是茶饼的加工过程,当时饮茶方式尚有另外三种,这在陆羽《茶经》中有记载,其一为粗茶,陆羽称之为“斫茶”,即把采摘来的茶叶不分叶、枝、埂等,一起用刀切碎,放入锅中煮饮。
其二为散茶,陆羽称之为“熬”茶,即把采回的茶叶不作任何加工,直接放入锅中煮汁饮用,如陆希声《茗坡》:“二月山家谷雨天,半坡芳茗露华鲜;春醒病酒兼消渴,惜取新茶旋摘煎”。
其三为末茶,陆羽称之为“场”茶,即把采回的茶叶烘炒后碾成粉末后煮饮。
四、对茶的认识
唐代人们对茶的近乎疯狂的喜爱,其中有许多原因,与人们对茶的认识是分不开的,在唐人的认识中,有的是科学的,有的有夸大之嫌,有的有偏颇之义,这些认识在唐人诗歌中有所反应。
(一)兴奋作用
因茶叶中所含的成份,饮茶达到一定的量后会出现兴奋状态,当时人们对此是有比较充分的认识,甚至有夸大之嫌,这在唐诗中可了解到,如齐已《尝茶》:“味击诗魔乱,香搜睡思轻”;《咏茶十二韵》“嗅觉精新极,尝知骨自轻”;元稹《一字至七字诗·茶》“洗尽古今人不倦,将至醉后岂堪夸”。
(二)解酒功能
茶能解酒,这个认识到目前尚存在,在唐代已是被公认的,从科学的角度来认识,这个观点是不正确的,但至目前为止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这个认识。唐代人们的这个认识可以从文献和诗歌中找到。如白居易《肖员外寄新蜀茶》:“满瓯似乳堪持玩,况是春深酒渴人”;
李群玉《答友寄新茗》:“愧君千里分滋味,寄与春风酒渴人”;李德裕《忆茗茶》:“欲及清明火,能清醉客心”等。
(三)清心定神作用
在一定的数量、一定的速度、一定的环境等情况下饮用茶,会起到清心定神的作用,唐人多在环境幽静、细品慢赏之中寻求清心定神。品茶如参禅,品茶所需要的静谧的心境以及追求的“自省”境界,和佛教禅宗相似,寺庙道观等宗教的环境为人们寻求清心定神提供了一个好的场所,如颜真卿等五人《五言月夜吸茶联欢句》:“醒酒宜华席,留僧想独园;流华净肌骨,疏沦涤心原”。
五、有关的茶俗
在唐诗中还能窥见当时的一些茶俗这些茶俗有的保留至今,有的消失,具体情况如下:(1)茶中有添加盐和姜的习俗,如薛能的“盐损添常诫,姜宜著更夸”;(2)以茶为宴的习俗,即茶来宴请宾客,也称茶会。在各地举办的茶宴中,以顾诸山举办的大型茶宴最为著名。白居易《夜闻贾常州、崔湖州茶山境会想羡欢宴》将茶宴的盛况与自已“自叹花时北窗下,蒲黄酒对病眠人”的惨境相对比,让人感叹良多;
(3)喝茶粥的习俗,即将茶叶直接放入锅里煮烂成粥样,直接用来饮用,如储光义《吃茗粥作》:“淹留膳茗粥,共我饭蕨薇”。(4)野外饮茶的习俗,当时人们,特别是一些文人雅士,喜好到野外与人一起饮茶并聊天等,如皮日休《茶瓯》:“松下时一看,支公亦如此”;灵一《与亢居士青山潭饮茶》:“野泉烟火白云间,坐饮香茶爱此山”等。
六、有关饮茶的工具
陆羽《茶经》中所详细介绍的饮茶工具共计24种,即风炉、筥、炭挝、火策、鍑、交床、夹、纸囊、碾、罗合、则、水方、辘水囊、瓢、竹策、鹾簋、熟盂、碗、备、札、涤方、滓方、巾、具列等。
当时的茶具尚是刚从酒具中分离出来的,故一些名称还沿用酒具的名称,陆羽《茶经》有关茶具的名称还有不少是沿用当时酒具的名称,如称茶盏为“碗”,并认为能够与茶色相浑映者为最佳,以越窑所产的釉色似玉且微泛淡青色的茶碗最好。当时人们还认同越州、婺州、岳州、鼎州、寿州、洪州、邢州等地所产的茶碗。唐诗中称茶碗多为“瓯”,其中缘由是否认为这样更雅,或是其他,不得而知。
(一)茶碗,即茶瓯
皮日休《茶瓯》“邢客与越人,皆能造滋器”;陆龟蒙《茶瓯》:“岂如圭璧姿,又有烟岚色,光参筠席上,韵雅金罍侧”。
(二)煎水工具一一鼎、炉
唐人饮茶,首先是煎水,用具有盛水工具与容火工具,盛水用鼎(陆羽称之为“蝮”),容火用炉(专门的鼎式炉或一般的炉)。秦韬玉《采茶歌》:“看着春天早日明,鼎中飒飒筛风雨”;白居易:“白瓷欧甚洁,红炉炭方炽”,“绿蚁新酷酒,红泥小方炉”。
(三)煮水煎茶的燃料
唐人主张首先选用炭火,其次才选用一些木材来作燃料,木材以“劲薪”为主,即桑木、槐木等坚固细密的木材,反对用松、柏、桂、桧等含油脂的木材,因为这些木材燃烧时气味会损坏茶味;同时也反对用腐烂、死枯等木材作燃料,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才用上述的燃料,这一般指野外。
(四)加工茶饼的工具—茶碾、茶罗
唐人饮茶多用茶饼,加工茶饼的工具就是茶碾和茶罗。茶碾,有木质、石质的,少数用玉质的,如元稹《一字至七字诗茶》:“碾雕白玉,罗织红纱”。茶碾由两部分组成,一为碾盘,另一为“堕”。碾盘一般外形四方,中心剜成圆孔,正好容“堕”。堕是一根圆木,中间安有轴,转动碾堕,碾堕与碾盘的挤压使茶饼碾碎。通常还配有用来扫净茶末的小扫把一拂末”,一般是用鸟的硬羽毛制成。茶罗,也称“罗合”(类同今之筛子),多用竹子或杉木经烘烤弯曲而成,如是用拓木制成的则称“拓罗”,罗面多用纱绢做成,常配盖,以免茶末飘散。
七、品茶的过程
品茶的过程,包括煎水、煎茶到细品慢饮,其中每一步骤有许多讲究和许多评品标准。
(一)煎水
唐人品茶时,对水的要求和认识也颇丰,在一些文献中能见到,以现代科学的观点来看也是合理的。
唐人煎水有“三沸”之说,用三沸水煎出的茶曰“三沸之汤”。第一沸曰“鱼目沸”(鱼眼沸),李群玉《龙山人惠石癝方及团茶》:“滩声起鱼眼,满鼎漂清霞飞”;第二沸曰“连珠沸”,如皮日休《煮茶》:“杏泉一合乳,煎作连珠沸”;第三沸曰“鼓浪沸”,属于老水不可食。
唐人对沸水的分类,在上述三种的基础上还加以细分。水刚开始沸时的水泡稍小,称之为“蟹眼”(蟹目),以后出现的水泡较大,称之为“鱼眼”,如皮日休《煮茶》:“时有蟹目溅,乍见鱼鳞起”。
(二)碾茶
即将茶饼放在茶碾中碾碎成粉末,有时还用茶筛(茶罗)筛选。如元稹《一字至七字诗·茶》“碾雕白玉,罗织红纱”等。罗后的茶末如是金黄色,则被认为是上等好茶,常被诗人歌颂,如李群玉:“碾成黄金粉,轻嫩如松花”。
(三)煮茶 将碾好的茶粉放入沸水中,并加以搅动,搅的目的是使之出现饽沫,诗文中多用“花”来表示饽沫,如刘禹锡《西山若兰试茶歌》“骤雨松风入鼎来,白云满盏花徘徊”;《尝茶》“今霄更有湘江月,照出霏霏满碗花”。
(四)品茶
煮好茶以后即倒入茶瓯(碗)中饮用,一般是慢咽细品,领略茶之韵味,文人雅士们多在此时进行交流,甚至是作诗唱和,有时是在茶后作诗,唐人有关的茶诗多是在品茶以后所作,著名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就是在此情况下所作;颜真卿等五人的《五言月夜啜茶联句》也是如此。
唐代多姿多彩的茶文化为唐代诗歌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诗人们的佳作给后人留下了难得的精神财富,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唐代茶文化成为其中的一支奇葩,我们有理由相信,茶文化在未来将得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参考文献:陆羽《茶经》; 《唐诗三百首》;
《大唐茶文化》丁文; 《中国茶经》于观亭; 《茶史初探》朱自振; 《煎水茶记》张又新; 《唐朝文化史》徐连达; 《茶业通史》陈橼;
“隋唐五代茶文化”爱爱(网络昵称),豆瓣网; “试论大唐茶文化”韩金科
第四篇:历史教学的特点和规律
历史教学的特点和规律
新课程改革已进行了十几年,但什么是课改课,什么是传统课仍然在争论不休。我认为一节好的课改课要具备两个特点:既要反映学科特点,又要体现新课程理念。就历史课而言,新课改既要有历史学科的特点,又要反映新课程理念,不管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模式)。
一、历史教学的特点和规律
1、史料教学是历史教学的本质特点。因为史料教学反映了历史学科的特点。(1)历史学最突出的特点是存在形式的过去性。历史是已经过去了的人类社会实践活动,它不能重演,也无法实验,无法还原,人们只能通过文字、实物、图片、电影等直观教具,将抽象的东西形象化,概括的东西具体化,用语言的记述将历史知识转化为生活的画面,让学生间接认识或感知历史。正是由于这样,历史对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有很大的创造空间。历史无法还原,而历史教学又要尽可能去还原历史,这就必须借助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史料。(2)中考历史的需要。(3)培养学生史证意识的需要。史证意识就是史论结合、论从史出,有多少论据说多少话,没有论据不说话,一切结论要来源于史料。
史料教学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对史料要进行甄别。历史教学讲究的是求真,真实的史料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虚假的史料,只能将学生引入歧途,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求真意识。二是史料的选择。形式要多样,内容要剪短,文字要浅显,要根据不同学生选择不同的史料。三是史料的使用。要形成证据链,因为孤证不立,也就是要尽可能选择一组史料来说明一个问题。要先有史料,引到学生分析史料,得出结论,形成认识,感悟历史,而不能先给出观点,然后拿史料去证明观点。四是虚拟试料。要符合当时、当地、当人的历史情境。
2、历史教学必须注重历史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认知结构的多样性是历史学的又一特点。社会发展过程中主观与客观、内因与外因、原因与结果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复杂的。因此,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认知途径灵活多变,不应从单一的角度去认识历史事件,而应从多方位、多角度进行认识和思考。社会中的每一种变化都是特定原因作用的结果。历史事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的发生有着特定的背景和条件,历史事件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和互为因果的关系。揭示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历史课堂教学的主题之一,是培养学生正确认识历史和理解历史的能力的手段之一。求异思维是针对常规定向思维而言的反向思维,是一种富有创见性的思维方式,它能够突破思维定势,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这是一种高层次的思维形式,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路,提高创新思维能力。思维的灵活性是指学生根据不同情况、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去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另外,注重历史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也是中考命题的客观要求。
3、注重历史认识的升华。历史学具有前瞻性,学习历史绝不是仅仅增加点只是而已,而是要以史为鉴,服务现实,服务学生,使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培养合格的公民。所以,历史课堂教学要具有前瞻性,培养学生运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去总结历史,认识历史的规律,使之服务于现实和未来。这既是历史教学的本质要求,也是中考历史的要求。
4、注重时空观念的培养。历史是人类在特定时空环境中留下的“足迹”,因此学习历史要从时间、空间、人物三方面去整体把握。人类活动具有世界性,每个国家都不能独立于世界之外,因此学习历史要扩大视野,把历史事件放到世界背景中去考察、定位,形成对历史发展过程的立体的、整体的认识。
5、历史教学要有趣味性,揭示其复杂性。
6、加强问题教学。一要和情景教学相联系,从情境中引出问题,从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二要注意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从学情出发,设置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问题链,便于学生理解。
二、历史学科新课改理念
1、教学目标之比较。传统历史教学目标强调传授知识、培养基本能力和进行思想教育,其中知识传授是基础,能力培养是核心,思想教育是灵魂。新课程理念下的历史教学目标,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整体设计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规定了学生通过学习应达到的知识、技能、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领域的总体目标。
2、教学手段之比较。传统的历史教学手段以粉笔、黑板、图表、插图、照片、模型等直观教具为主,教学信息大都是静态的,且信息量少,信息渠道单一。教学手段缺乏多媒体信息技术的支撑。新课程理念下的历史教学手段,在对传统教学手段继承、创新、发展的基础上,注意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重视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应用,优化历史教学结构、丰富历史教学内容、改善历史教学效果。
3、学习方式之比较。传统的历史学习方式,过分强调被动接受式学习而忽视学习过程中的发现与探究,过分强调教师的“教”而轻视学生的“学”,过分强调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理解而忽略学生的内心情感体验,过分突出课堂教学对学生学习的影响而放弃社会实践活动,过分注重学习的量与结果而忽视学生学习的质与过程。新课程提倡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独立性、能动性、体验性、问题性、合作性,并将这些视为不断生成、张扬、发展和提升的过程。
4、课程资源之比较。传统的历史教学将教科书及少量的历史挂图等直观材料理解为课程资源的全部。新课改明确提出了历史学科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问题,它分属家庭、学校、社区、社会四个层面,包括教参、课外读物、直观教具、视听材料、多媒体资料库、互联网、图书馆、历史博物馆、历史展览馆、历史遗址与遗物、当事人和亲历者的回忆等,新课改课程资源较之传统教学课程资源丰富了不少。
5、学科能力之比较。对历史学科能力的培养,20世纪80年代定位于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来分析历史。这一能力目标空泛,缺乏可操作的层次。新课程标准将历史学科能力分为一般学习能力和历史学科特殊能力。一般学习能力又分为搜集史料、提取信息、解决问题、交流成果四项能力,这四项能力贯穿历史学习的始终。历史学科特殊能力又可根据递进关系,分为识记鉴别、领会诠释、分析综合、评价论证四项,并与具体的教学内容挂钩。新课程的能力目标,较之传统目标更具科学性、逻辑性、层次性和可操作性。
第五篇:网络编辑的特点和规律
一、从网络新闻标题制作来看
俗话说:“看书先看皮,看报先看题。”可见新闻标题的重要性,在网络媒体中,新闻主页面以标题列表为主,当一行行新闻标题集中在一个页面上时,好标题就成为吸引眼球的关键,如果标题没有吸引力,其他工作做得再好也有可能引起不了网友的兴趣。
网络新闻标题不同于报纸新闻标题,报纸新闻标题在形式上有引题、主题、副题、摘要题、大标题等区别,而且标题都以大字号放在版面最显眼的位置。网络新闻媒体主要通过标题列表展示新闻,这一特点也就决定了网络新闻标题制作的特殊要求:
1、标题列表中的标题必须是一行题
网络新闻在主页面上表现为标题列表,如果出现两行或三行标题,势必会影响页面的美观,造成视觉上的混乱,所以网络新闻编辑在标题列表中必须制作一行题。
2、在特殊页面或区域可制作组合标题
在展示稿件全文的页面上,可以制作主题、引题、副题或摘要题随机组合的标题,在新闻主页面的特殊区域也可制作摘要题。如,中国徐州网首页“头条新闻”中的标题就是由主题和摘要题组合而成。这种做法强化了该条新闻的重要性,吸引和方便网友的浏览。
3、绝大多数一行标题应做成实题
选择最重要、最具体的事实和观点入题。当然,事实和观点入题可有所保留。如果该新闻最重要的事实与观点都在标题中展现,网友完全有可能不浏览正文。所以,网络新闻编辑在标题制作的过程中可以有所保留,适度增加一点悬念。如2006年6月18日中国徐州网“国内新闻”中的这一标题《江苏尝试将经济适用房部分产权出售》,该标题增加了一个悬念:部分产权究竟是哪一部分产权?从而吸引网友去浏览正文。
4、一行标题可有分寸地虚实结合实题本来就难免有“生硬”的可能,如果新闻事实“太硬”,标题的吸引力可能不大,这就需要做个虚实结合的标题。这样的一行标题同样能有报纸多行标题的韵味。
5、一行标题要以短为主宜长则长
报纸的版面编排方式对标题字数限制很大,网站的页面也有字数限制,过长的标题会让网友感到浏览困难,所以网络新闻标题同样追求简明扼要。多用概括性的语言制作标题,删除不太重要的新闻要素使标题简明扼要。如2006年6月13日中国徐州网“国际新闻”中的这一标题《美国军工厂爆炸2人失踪2人受伤》,该标题只有15个字,相比二三十个字的标题可谓短,标题中删除了次要的新闻要素使得标题非常简明扼要,让人一目了然,浏览起来也比较方便。
6、一行标题的内容要通俗易懂
如果标题比较晦涩难懂,那么这条新闻就很难吸引网友兴趣。要方便网友浏览,一行标题的内容要通俗易懂。要多用形象化的文字,多用注释性的文字,多用生活化的内容,多用比较性的内容。
此外,网络新闻编辑在制作新闻标题时还应注意避免以下几点:
首先,不要使用卖弄、夸张、过分渲染之类的风格制作标题,因为读者在快速阅读中,这类标题会让读者不能准确地了解新闻的真实内容,甚至会让读者不得其解。
第二,不要使用隐喻、暗喻、比喻在标题中“标新立异”,因为这样的标题可能会造成读者理解上的障碍,甚至造成对读者的误导。
二、从网络新闻文稿的编改来看
网络新闻编辑不能做单纯的“搬运工”、“粘贴匠”,不能做进行简单操作的“理货员”,网络新闻编辑完全有必要对入选的新闻稿件进行编改,以消除谬误,方便网友阅读。对文稿的编改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把好是非关
网络新闻非常讲究时效性,如一味地追求时效性,不去进行认真的核实,势必会造成假新闻,网络新闻编辑要对入选的稿件进行认真的核实,严把是非关,主要包括事实把关、政策把关、知识把关、文字把关,此外,还有技术性把关,如在编辑的过程中,有关内容的链接是否正确等。
2、强化接近性
网络新闻编辑在编改文稿时要注意稿件内容与网友的接近性,从而引起网友的兴趣,这里的接近性主要是地域上的接近、心理上的接近、生活上的接近等,凡是涉及到这方面的内容,都有必要在稿件中进行强化。例如中国徐州网作为一家地方性网络新闻媒体,其文稿的编改都充分注意到与徐州市民的接近性,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3、方便网友阅读
通过电脑屏幕阅读新闻比较费力,长稿件网友很难坚持阅读下去,所以网络新闻编辑编改文稿时要尽量使篇幅简短,控制在500字左右比较适合。对正文进行删节时,首先要删除非新闻内容和次要的新闻要素,其次还要对主题进行提炼,删除过多或重复的议论,删除过多的或重复的例子等。
在结构上要多用倒金字塔结构,按照新闻内容的重要性,进行内容排序,将最重要的内容放在正文的最前面,这样就容易吸引网友的兴趣。
三、从网络新闻评论来看
网络新闻评论是指发表在网络上的对新近发生的新闻提出具有一定看法和意见的文章。与传统媒体的新闻评论相比,网络新闻评论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开放性
2、交互性
3、时效性
4、全面性
5、尖锐性
6、表达民意
7、具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
网络新闻编辑要抓住网络新闻评论的这些优势,对当前发生的一些新闻事件发表意见、看法,引导社会舆论,此外还要经常组织一些网络评论如
1、组织网友评论增强网站与网友的互动。
2、组织特约评论员文章,网站邀请一些资深专家担任特约评论员,对一些新闻事件发表评论意见。
3、组织讨论形成主导舆论。
在组织评论的同时网络新闻编辑要做个有心人,对网络评论的表现形式等进行深度加工,体现强势效应,以吸引网友的注意力。
四、从网络新闻专题策划和编辑来看
网络新闻专题是深度报道的一种,它通常围绕某个重大的新闻事件或社会上存在的某种现象,在一定的时间跨度内,运用消息、特写、背景资料、分析、评论、新闻调查等多种新闻体裁,调用文字、图片、声音、视频图像等多种表现形式,并结合电子公告板等交互手段,通过特定的页面编排与栏目制作进行连续的、全方位的、深入的报道。它具有传统媒体新闻专题所无法比拟的优势也就不言而喻了。
网络新闻专题只有经过精心的组织和策划,才能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所以说策划是专题成功的关键。专题内容的策划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题材的选择
新闻题材的类型大致可以分为三种,(1)、重大题材,即硬新闻;(2)、有吸引力的题材,即软新闻;(3)、专业性题材。在组织网络新闻专题时,题材的选择与网站本身的定位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国徐州网作为一家地方性网络新闻媒体,其专题选择的都是与徐州市民生活相关的题材。如:《徐州参评2006中国魅力城市》、《全民积极参与创模创卫活动》、《徐州2006春季房博会》、《“放眼都市圈”特别采访行动》等。
2、图片的选择
图片的最大优势在于它的直观性、生动性、形象性,使人一目了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图片在传统媒体中的分量也愈来愈高,网络凭借其海量优势,可以在专题中组织大量的图片。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图片越多,受带宽的限制,页面打开的速度也就越
慢,有的网友没有耐心等,干脆就放弃了,去点击别的页面了。所以选择的图片一定要精炼、形象、生动。
3、标题与导语的制作
在新闻专题的主页面中,标题与内容在空间上是分离的,所以说标题制作的好坏成了能否吸引网友的关键,标题的制作要多用实题,简洁精炼。专题导语的写作,要突出全篇的中心并且强烈抓住读者的注意力,最为常用的是倒金字塔模式。
4、内容链接的设置
内容链接的设置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环节。首先,要预定一个专题的新闻信息流程表,选择那些只会增强这个新闻专题价值的内容进行链接。
5、反馈调查的策划
许多网络新闻专题通过设置评论和问卷调查这种方式,引导网友就这一主题谈谈自己的看法,从而吸引更多的网友关注。在策划问卷调查时,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问题要设法围绕新闻专题聚拢人气,吸引更多的网友参与本专题的讨论中来,二是要及时监管反馈的结果。
新闻专题的网页设计则要注重创意构思、版式构架、色彩的运用,以一个令人赏心悦目的页面出现在网友面前,这也是专题能否吸引网友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专题的编辑上要注意时效性,及时更新,同时要运用多媒体手段使网络新闻专题做到图文并茂、视听共赏。
以上都是网络新闻编辑的特点和规律,网络新闻编辑师只有充分认识网络新闻编辑的特点和规律,并用它来指导日常的编辑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网络新闻编辑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