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腐败问题发生特点和规律研究

时间:2019-05-14 22:42: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腐败问题发生特点和规律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腐败问题发生特点和规律研究》。

第一篇:浅谈腐败问题发生特点和规律研究

浅谈腐败问题发生特点和规律

腐败问题是一种伴随着私有制、阶级、国家、公共权力产生而产生的复杂社会历史问题,任何国家、任何朝代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腐败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纷纷有大官因腐败问题而落马,纵观这么多官员的腐败问题,其中的缘由是十分复杂,但归根结底腐败问题发生也是有一定的特点和规律的,本文将结合当前实际,浅析腐败问题发生的特点和发生的规律。

一、当前腐败的特点

(一)从职务上看,发生腐败越来越趋于“高官化”。从职务特点来看,近年来发生,中高级别的干部发生腐败犯罪案件越来越多。根据相关统计,改革开放初期二十年中,省部级干部腐败案件落马仅仅十几人。随着我国社会发展程度和改革开放力度不断加大,社会经济得到空前发展,腐败案件的发生越来越趋于“高官化”,落马“老虎”越来越多,仅从党的十八大以来的800多天,已经有105位省部级军级以上官员落马,平均每8天就有一名高官落马。中央打击腐败的决心一直都不放松,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法委员会书记***、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徐才厚等大老虎相继落马,在打击腐败问题上,“老虎”和“苍蝇”都要拍,表现出党和国家对反腐倡廉工作的决心。

(二)从金额上看,发生腐败越来越来趋于“巨额化”。过去发生腐败案件中,涉案金额数万或者几十万,而近些年来,发生腐败案件的涉案金额越来越巨大,一些国企高管贪腐案件的相继公开,当事人不少都是企业一把手。如,中国移动广东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徐龙,广东新广国际集团原董事长、总经理吴日晶,重庆能源投资集团原董事长侯行知等。又如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原行长陶礼明涉嫌受贿、挪用公款的案件就是一起典型的涉案金额巨大的腐败犯罪案件。5年内,陶礼明与他人合谋多次恶意超发数亿元国债,将其中约3.4亿元国债资金挪用于炒股、投资理财,供个人牟利,同时陶礼明,非法收受贿赂款共计人民币1534万元、美元99万元、欧元1万元,涉案金额巨大,其手法之专业、规模之巨大十分罕见,给国家和人民造成巨大的损失,现陶礼明涉嫌受贿、挪用公款一案已被河南省鹤壁市中级人民法院公开审理。

(三)从年龄上看,发生腐败越来越来趋于“年轻化”。近年来,随着我国干部制度改革的顺利推进,一大批年轻干部走上了领导岗位,他们拥有较高的学历层次、较强的专业知识以及较为创新的思维和工作方式,在现阶段我国的社会经济建设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得到国家和人们的信赖。但是在他们中出现了极少部分人,不能正视自己手中的权力,在走上领导干部岗位之初就发生了腐败,他们必定会受到人民的唾弃。根据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检察院提供的数字表明,在2005年到2010年期间,该院反贪局受理的35岁以下职务犯罪案件有18件,共22人,占据立案总数的12.9%。并且,上述案件中的年轻领导干部贪污受贿的金额通常更为巨大,他们虽然年轻,但是胆子特别大,一次性贪污、受贿的金额越来越高。在北京市西城区检察院反贪局受理的上述18件贪污贿赂案件中,特大案、大案占83%。在2012年10月份查处的海南省洋浦经济开发区规划建设土地局原副局长肖明辉受贿案中,这位年仅32岁的“80”后因收受“好处费”1611万元,被法院依法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该案件因为涉案者非常年轻,且受贿的金额巨大,案件一经公布,便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四)从结构上看,发生腐败越来越来趋于“群体化“。近年来,一些腐败败露后,往往引发所辖地区官场的“大面积塌方”。腐败分子在政治上拉帮结派,经济上相互牵连,结成了利益同盟,呈现出明显的群体性,即“窝案”、“串案”。其主要特征一是涉案人员众多;二是涉案人在政治上丧失党性原则,形成了具有紧密人身依附性质的关系网;三是在经济上互相利用,结成了利益共同体。数据表明,在2013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共发现并移送涉嫌重大违法违纪案件314起,涉及1100多人, 在这些案件中,有112起是“串案”、“窝案”,涉及760多人,其中31起有主犯的近亲属参与。案件大多以一名或几名公职人员为核心,以其掌握的公共权力或公共资源为支撑,链条往往牵扯十几人或数十人,有的涉案人员之间形成利益共同体,暴露出群体化腐败问题严重等突出特点。

二、腐败发生的规律

纵观近年来,发生的一些列腐败案件,仔细研究也存在着一定的必然发生规律,特别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权力运作体制的不完善。

权力运作错位必然导致权力腐败,权力腐败就会造成执掌权力的某些单位、领导者和其他执法人员违背公共权力的性质和原则,使得公共权力私有化,错用、滥用权力,造成党和国家、人民的利益受到损害的一种现象。主要表现在:一是少数人员把公共权力高度集中据为己有,将手中的权力作为谋取个人利益的筹码,非法攫取个人经济利益。二是有些领导干部在其位不谋其政,好高骛远,突出表现为失职渎职行为和严重官僚主义。三是个别领导不认真落实民主集中制原则,奉行个人专断、搞用人 “一言堂”、花钱“一支笔”和决策“一张纸”等家长制作风,个人说了算。

(二)监督制约体系的不完备。

腐败的泛滥是综合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是监督制约体系不完备、制约不力的综合性表现。目前,社会大众监督意识不够强、监督机制不够科学,监督渠道不畅够通,监督工作不够落实,监督效果不够明显。监督体系的不完备导致上级对下级的监督不到,表现在不够全面深入;下级对上级的监督缺失,表现在难监督、不敢监督和不愿冒犯上级;同级对同级监督不硬,表现在“好人主义”盛行,互不侵犯,一团和气;自我监督约束不彻底,流于表面跟风形式。

(三)制度执行力度的不彻底。

制度建设的不完备以及制度执行的不彻底,导致权力不能够关在制度建设的“笼子”里。主要表现在一是一部分人查找制度的空隙,钻制度的空子,借此谋取个人利益;二是权力凌驾于制度之上,对不利于自己的制度,阻挠其执行,导致制度推行或者改革不力,不能够制约权力;三是制度执行的不力,导致腐败分子有可乘之机,谋取不当利益,而廉洁奉公者的正当权益得不到保障,同时败坏社会风气,使得廉洁者不免叫屈,极易成为腐败俘虏的危险。

第二篇:小学数学学习特点与规律的研究

《小学数学学习特点与规律的研究》

课题研究报告

莱州市实验小学“小学数学学习特点与规律研究”课题组

【内容摘要】: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和新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实施,我们逐渐意识到,数学学习特点和学习规律的掌握与运用是进行有效教学的根本,教师的教育理论、教学策略直接影响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方式。要推进素质教育的内涵发展,就要改革教师的课堂教学,优化教学策略。我们以问卷调查为切入点,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从教材对学生学习的影响来研究数学学科的学习特点与规律,并根据数学学科的学习特点与规律探讨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经过两年多的实践研究,我们从课堂教学过程的角度探讨了课堂教学的导入策略,合理设置有效教学情境串策略,有效组织合作学习过程策略,恰当的问题点拨引领策略,适时有效的课堂评价激励策略。

【关键词】:数学学习特点与规律 有效教学策略

一、课题的提出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和新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实施,我们意识到,数学学习特点和学习规律的掌握与运用是进行有效教学的根本,教师的教育理论、教学策略直接影响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方式。学生对学习策略的掌握和学习习惯的养成与学生的应用水平和学业水平密切相关。纵观目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虽比以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高耗低效的弊端依然存在:有的教师片面地教导学生抓取关键词、句,寻找固定的数学逻辑联系,追求标准答案,使数学成了封闭的系统,数学教学使学生成了数学的工具,成了解题的工具;有的教师重视了课堂教学的艺术却忽视了对文本的深入钻研,对文本的理解和把握不够准确和到位,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学科特点,背离了学科学习规律,课堂上热衷于展示新鲜热闹的教学形式,而忘记了数学到底要什么,课堂教学到底要给孩子什么;还有的教师忽视了学生的感受,课堂沉闷无趣---------面对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面对需要每个人发挥创造力的现实社会,要推进素质教育的内涵发展,要有效推进我市“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课堂研究与实践活动,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使课堂教学优质高效,就要研究学科学习特点与规律,改革教师的课堂教学,优化教学策略。为此,我们提出了“小学数学学习特点与规律的研究”课题,进行小学数学学习特点与规律和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

二、课题的设计

以问卷调查为切入点,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从教材对学生学习的影响来研究数学学科的学习特点与规律,并根据数学学科的学习特点与规律探讨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从课堂教学过程的角度探讨课堂教学的导入策略,合理设置有效教学情境串策略,有效组织合作学习过程策略,恰当的问题点拨引领策略,适时有效的课堂评价激励策略。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学习培训与钻研教材,从理论与实践结合上总结小学数学学习特点与规律。

2、研究低、中、高年级学生学习特点,选择和探究最佳的教学策略,寻求提高课堂效率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构建与新课程标准相适应的教学流程。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学生获得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积极思考和操作实验的机会,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3、通过实验研究,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培养出一批富有创新和科研型的中青年骨干教师。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1、小学数学学科学习特点及学习规律的研究,对该学科进行研读分析,挖掘其学科学习特点,发现该学科的学习规律。

2、各个阶段小学生的学习特点

3、基于小学数学学习特点与规律的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针对学科学习特点与规律,研究寻求有效的教学策略(方法、模式、措施等)。

(三)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1)关注继承与创新的关系。研究中主要观测:在解读教材文本上有没有继承传统教学的优势和独到的新见解?在教学设计上有没有新思路?在课堂教学模式上有没有新的尝试?蕴涵的数学思想有没有站在时代的前沿?

(2)关注主体与主导的关系。

研究中主要观测:教师是否能正确把握学生学习的起点,找准难点?是否敢于设计开放性、挑战性的问题?教师是否重视原生态教学过程的展现,暴露学生的思维问题,鼓励质疑问题?教师是否及时收集反馈信息,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顺着学生的思路调整改进教学过程,生成有价值的学生感兴趣的教学亮点?学生在教师的教学组织过程中是否呈现出积极地精神面貌和良好行为习惯?学生是否具备了与自身年龄特点相当的理解、表达、推理能力?

(3)关注学与用的关系,注重学用结合。

研究中主要观测:是否注意用生活中的情景和数据编制数学问题?是否用开放性的策略来教学封闭式的内容?是否改革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是否创造机会,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是否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优化课程教学内容?是否充分挖掘教材中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是否注意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四)课题研究所遵循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有的新知识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再创造”活动,才能纳入其认知结构中,才可能成为有效的知识。因此,在研究中要尊重学生,以学生的基础和年龄特征出发,投其所好,给学生一个民主自由的空间,在平等、和谐的情感中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使他们主动地得到发展。

2、导向性原则。小学数学学习特点与规律研究应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精神,体现出“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的正确导向,使学生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教师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采取新颖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是敢于大胆怀疑与猜测,敢于提出不同的问题,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能独立探索,合作学习。

3、差异性原则。学习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在发展上是存在差异的,要求没有差异就意味着不要求发展。我们要尊重这个差异,研究差异,让差异成为一种资源,为学生自由发展创造足够的空间,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

4、趣味性原则。兴趣是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基础,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前提。因此,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努力把知识讲活,做到新颖、有趣,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五)课题研究的措施、方法及过程分段 课题研究的措施

1、学期初,课题组和实验教师分头制定课题研究计划。

2、学期中,做好课题实验记录及实验资料的收集工作

(1)实验教师填好课题实验记录卡,内容包括:本学期重点研究内容、研究措施、开展的活动、成功的经验、研究中的困惑、研究成果小结等等。按月份进行记录。

(2)做好课题实验资料的收集工作。对实验中的教学设计,研究故事,教学反思等,及时收集整理。

3、学期末做好课题实验总结工作

(1)实验教师对实验情况进行自查,完成研究自查报告,内容包括:本学期课题研究解决的主要问题;课题研究的过程、方法、措施、策略;阶段成果展示;研究反思等。

(2)课题组、实验教师分别对本段研究工作进行总结,全校进行交流。(3)整理课题研究成果。将研究中的过程性资料分类整理,装订成册。目前,我们已分类整理出研究故事集、教学设计集、教学案例集、教学论文集、教学反思集、实验教师研究记录档案、学生实践作业等几个类别。研究的方法:

1、问卷调查法。(研究准备阶段)

2、文献法——文献资料研究,理论归纳。(研究准备阶段)

3、行动研究法——以行动研究,经验总结为主(探索实验阶段)

4、经验总结法——一理论升华、归纳总结、经验汇编为主。(评价总结阶段)

本课题历时二年时间,分三个阶段进行实施。

1、准备阶段:2008年6月——2008年8月成立课题组,落实人员分工,明确职责,力争使研究工作规范化、科学化。制定课题实施方案,组织课题论证,做好实验前测工作与相关文献资料的收集工作。在理论和业务方面对教师进行培训。力争使研究工作规范化、科学化。

2、实施阶段:2008年9月——2009年1月 开展实质性的研究与实践,逐步落实课题的任务,研究教材,弄清学科特点与学习规律,探究有效的教学策略,研讨学生有效学习策略和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方式方法,注意收集积累资料,逐步推出阶段成果,征集优秀教学案例、优秀课例、教学故事、研究论文等成果,并则优推荐上报。

2009.2—2010.1 学习借鉴外校经验,修订完善已有研究成果,深化研究,提升经验。

3.总结阶段:2010.2—2010.6 整理分析研究资料,总结完成结题报告,接受烟台教科院的成果鉴定。

三、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

一、课题实验准备

1、进行问卷调查分析,成立课题研究小组

根据实验课题,2008年9月我们分别从老师和学生两方面拟定调查问卷,老师问卷主要调查小学数学教材的使用及教师教学方式、教学策略等情况,学生问卷进行数学学习兴趣、学习习惯的调查,并对情况进行了认真的分析,确立实验中应解决的重点问题,分头成立《小学数学学习特点与规律》课题下的小课题组,例如:“小学数学教材研究分析”“ 小学生学习特点研究”“ 解决问题的教学策略研究”“小学生学习心理研究”“整理和复习课的教学模式研究”等,为课题的研究展开摸清方向,找准路子。

2、组织实验教师学习,制定可行性小课题计划

我们采用集体学习与个人自学相结合的形式组织老师们学习理论。内容有:新课程标准、小学生学习心理学、教材的编写特点、名师教学艺术、观看优秀课堂教学录像、交流学习心得等等。这些活动的组织,提高了实验教师的素质,为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基础。同时要求实验教师广泛查阅资料,立足课堂,针对自己申报的小课题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

二、搭建研究平台

1、立足课堂研究

课堂是课题实验的主阵地,抓好课堂实践研究对课题实验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每学期组织三轮听、评课,每一轮都要求执教教师详细地写出教学设计,教后反思,听课教师写出听课分析和体会。整个研讨过程我们做到:

(1)、借助《和谐高效思维对话》理论丛书提升内涵修养(2)、借助市优质课评选活动推进有效教学策略的深入研究(3)、借助课题实验形成具有本校文化特色的整理与复习课模型

2、加强集体备课

集体备课有利于发挥群体智慧,有效地弥补个体备课的不足。尤其是单元整体课例的研究,对于《小学数学学习特点与规律的研究》有着深远的意义。在单元整体课例研究方面,我们采取了先教师自主研究、再年级组集体研究、最后参照教研室发布在网上的课例对照研究的模式,完成了实验教师研究教材从自主探究到合作提高的全过程。每一位实验教师在每一单元教学前都能做到下列项目了然于心:单元知识简析、教学目标、知识连接、情景图的整体把握、问题策略、例题的处理、思想方法、对自主练习的处理、作业设计、单元整合(知识整合与能力整合)。特别是问题策略、思想方法、单元整合三大板块在《教师用书》上没有现成的内容,老师们上网、跑图书室、找专家一一解决,从实质上解决了对小学数学教材的总体认识。

集体备课让教师在思想认识上相互融注自己的教学观点,在碰撞交锋中端正自己的教学行为,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教学理论,实现资源的有效使用和共享,从而提高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如何开展好课时集体备课,借鉴他校成功的经验,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们总结出课时集体备课“四步曲”。

第一步、自研教材,形成有自己思想的第一教案——个案 第二步、集体研讨,形成有群体思想的集体教案——共案 第三步、个人修正,形成有个性特色的教案——特色教案

第四步、实践反思,形成完善可行、对他人有借鉴意义的教案——通案

3、扩大课题研究交流

为促进老师间相互学习,学校每月组织一次课题研究论坛活动,为老师们搭建学习的平台。在这里,老师们交流研究困惑,讲述研究故事,畅谈研究反思。不同的做法,不同的思想,在这里相互磨擦、相互碰撞,老师们收获的不仅仅是专业上的提高,更有心灵的震撼,热情的激荡……

除了这种面对面的交流,我们还留下大量的时间与空间扩大交流范围:(1)、创办教科研小报

我校创办自己的教科研小报,由教导处编写,每月一期,本校老师人手一份。内容涉及教育教学理论、课题研究知识讲座,最多的还是教师们的实验实践经验、教学成果展示、实验心得体会等等,为教师的教科研工作起到引路指航的作用,深受广大教师的喜欢。

(2)、充实学校网站

莱州市实验小学网站首页有一个专题板块:《教育教学专题最新文章》。其中的文章月月更换,内容来自各学科教师的一线心得,是展示精彩的绝佳阵地。我们课题组成员深知这是学校的窗口,作品质量的高下直接影响学校形象,提交的文章选了又选,改了又改,每每都凝结着集体的智慧,在这反复的评选与修改中,课题组成员的理论水平直线上升。

(3)、利用校内网络

自2004年改建峻工以来,我校教师实现了办公、教学自动化:隔断式办公区域、人手一台微机、校内网络畅通、教室电化教学程度一流,为老师们的交流学习开辟了绿色通道。有了问题,一个电话三言两语就可以豁然开朗;文章修改、发布通知,登录ftp://,几秒钟就可以完成。

(4)、开通个人博客

今年课题组要求每一名成员开通个人博客,网易的、新浪的……五花八门,除正常的备课、上课、实验,八小时之外课题组老师们浏览博友网站、撰写个人日志、读博文、加评论…..不知不觉间打开了一扇与外界沟通的大门。

四、课题研究的结果及成果

(一)小学数学学习特点与规律: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还要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提高和发展。课题研究表明,小学数学学科学习具备以下特点:

1、小学数学是学生自己的数学

小学数学知识是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具体活动产生的;数学教学要向学生提供探索、讨论、实践、调查和解决问题的各种机会,其基本方式不应该是“授予”,而是“引导”,给学生的思考和发展留下充分的空间,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数学学习不再是单纯的记忆、模仿和训练,而是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等多种形式的学习;数学课堂应由单纯的知识传授的殿堂转变为学生主动从事数学活动的场所;数学教师应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2、小学数学是生活化的数学

从儿童的生活经验来看,数学学习不再是局限于教室中的活动,而且是一种社会性的活动。学生的生活环境及任何一个活动场所都应该作为数学学习的课堂。校外的买卖活动、房屋的建造备料、面积的估计测量都含有丰富的数学问题和知识。学生数学学习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生活化的、有趣的和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有利于学生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交流等能力的培养。

3、小学数学不同于科学数学

(1)目的不同。作为科学的数学以揭示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为目的,往往通过逻辑推理形成数学理论,主要着眼点是精确阐明某些数学理论。小学数学不是为了构建一个逻辑体系,而是使学生乐学,活学,以促进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为学校数学教育的基本出发点。数学教学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推动思维的发展,并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

(2)形式不同。数学科学中,需要对相关的定理和法则进行严格的推证,这是非常重要的。在小学数学中,有关的定理和法则往往不是以严格的证明方式呈现,而是借助观察,通过一些不完全归纳得出结论。学校数学必须从学生的智力结构特点和生活经验出发,逐步加深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如学生学习三角形知识时,可以让他们观察三角形纸片,并撕下三个角拼成180度,使学生了解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3)起点不同。作为科学的数学,对所有的定理、法则都要严格论证。小学数学的认知起点往往不是逻辑公理,而是学生生活中的一些具体实例,如我们讲运算法则时,并不是从定义出发,而是从学生生活中的事例出发,然后总结法则和意义。

4、小学数学是大众数学而非精英数学

大众数学的理念首先是:数学教育必须照顾到所有人的需求,以促进全体公民数学素养的提高。其次,在数学学习中,人人都能学有价值的数学,每个人都可以学习他所需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可以达到不同的数学水平,构筑不同的数学世界。数学教育应该为大众服务,满足全社会各领域的人对数学的不同水平的需求。

从以上四个角度看小学数学,实质上是强调数学与学生生活的本质联系;强调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主体作用,突出了数学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强调各种生活化的活动,启迪和诱导儿童的多种智能,因此,小学数学的学习规律是:

1.小学数学学习是一种符号化的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经验相结合的学习过程。

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上小学之前的幼儿生活中,孩子们已经遇到许多数学问题,已经积累了一些初步的经验。他们玩过各种形状的积木,折过纸工,比过物体大小、长短、厚薄、轻重、宽窄和多少,他们知道几点起床几点睡觉,他们随着父母外出购物等等,所有的活动,都使他们获得了有关数量和几何形体的最初步的观念。虽然这些概念或观念往往是非正规的、不系统的,甚至是模糊的、错误的,但是都为他们上学后学习数学奠定了必要的基础。所以可以这样说,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以自己经验为基础的一种认识过程,数学对小学生来说是自己对生活中的数学现象的“解读”,这是儿童学习数学与成人不完全相同之处,当前数学课程改革中特别强调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从而应用。把数学与儿童原有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起来,使他们感到数学就在身边,学起来备感亲切、生动、真实,也容易激发兴趣。

2.小学数学学习是一种不断提出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对数学学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决定了思维的方向,也是思维的动因。那么数学问题来自何方呢?一种来自数学本身,即数学内部;另一种则来自数学外部。来自数学内部的问题在小学阶段有很多,例如,学会了20以内的进位加法后,又出现退位减法;懂得有限小数后,在小数除法中又出现了循环小数;学习了同分母加减法后,又出现异分母加减法等等。而更多的是来自数学外部的实际生活中的,这些问题更具有挑战性。例如:在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后,提出这样的问题:“在一个长6米,宽4米的长方形中,剪掉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剩下的面积有多大?”象这种具有挑战性的、新奇的问题,对小学生更具有吸引力,他们都愿意通过自己的探索、尝试、分析、合作交流,从而求得问题的答案。数学教学为学生创设各种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认知失衡,从而促使学生主动地去探索和解决问题。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解题活动不仅指解决问题的过程,更重要的是指提出问题的过程,解决问题最困难的部分之一是提出正确的问题。

3.小学数学学习是获取数学知识、形成数学技能和能力的一种思维活动。通过数学学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尤其培养创新意识是不言而喻的。从这个意义上讲,那些死记硬背、反复而无意义的操练都不能算做真正的数学学习。换句话说,数学学习如果没有学生自己的主动内化(即思考),其学习效果等于零。根据几年来的实验研究,我们认为小学生的数学思维是在直观行动思维基础上,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过渡阶段。小学数学教学必须在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活动中学习数学。小学生的数学思维是逐步发展的,低年级更多的是具体形象思维;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积累,到了中年级,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减少,而抽象逻辑成分逐步加大;但是,即使这样,到了五六年级,学生仍然不能像成人那样完全依托着抽象的数学概念进行思维,他们还往往要以具体的表象作为认识的支柱。而且,小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过程,也不是单纯的一加一减的关系。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形象思维、初步的逻辑思维,乃至直觉思维往往是相互补充的。

4.小学数学学习是有指导的“再创造”的过程。

著名的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指出: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重新构造知识就是再创造。小学生学习数学并不是像有的成人那样的理解——只是停留在概念、法则、定律、方式的弄懂、记牢和背诵,而总是根据他们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去经历学习过程,用他们自己理解的方法去探索数学知识,当然他们探索的是自己不知而是别人已知的,这就是“再创造”。所以,作为数学教师,应该充分估计学生的潜能,为学生创设更大的思维空间,向他们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的机会,引导他们通过自己的观察、实验、思考、交流,用自己理解的方式去探索数学的知识,获得数学技能和数学思想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把培养创新意识的目标落在实处。

(二)各个阶段小学生的学习特点

1、低年级儿童学法的特点

低年级儿童活泼好动,注意的持久性较差,思维中具体形象的成分占优势。概括水平的发展处于概括事物的直观的、具体形象的外部特征或属性的直观形象水平阶段。他们所掌握的概念大部分是具体的、直接感知的。因此,低年级儿童学习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应注意直观形象性和游戏活动性。操作学习法、游戏学习法、竞赛学习法、故事描述法往往是组织和吸引低年级儿童积极、主地地学习的有效方法

2、中年级儿童学法的特点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学校学习常规的训练,中年级儿童学习的自觉性、组织纪律性有所增强。与此同时,中年级儿童的学习能力伴随着生理的发育和心理素质的完善逐步发展起来。感知能力的发展,注意品质的进步,记忆中有意识记忆能力的提高,都为小学生的学习进步创造了条件。尤其是中年级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更使小学生学习方法有了新的特点。中年级儿童具体形象成分和抽象逻辑成分的关系发生着变化。在直观形象成分增加的同时,抽象逻辑成分开始增加。概括水平的发展处于直观形象水平向抽象逻辑水平过渡的状态。在他们的概括中,直观形象的外部特征或属性逐渐减少,抽象的本质特征或属性的成分逐渐增加。实践表明,小学三、四年级的儿童已能学习运用归纳、演绎、类化和对比推理的思维方法。因此,中年级儿童学习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应充分考虑机械识记法和意义识记法的交叉渗透性,直观形象法和抽象逻辑法的自然过渡性

3、高年级儿童的学法特点

尽管整个小学阶段,儿童的无意注意、机械识记和形象思维仍占优势,但是高年级儿童的有意注意能力、意义识记能力和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进一步发展起来。他们初步学会对事物本质特征或属性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关系进行抽象概括,并逐步接近科学的概括。较为熟练地掌握了各科学习的方法、方式、技能和技巧,自觉能力进一步增强。因此,高年级儿童学习方法和选择和运用一是要注意发展思维的抽象逻辑性,二是要注意学法运用的综合性和独立自主性。

(三)针对小学数学学习特点与规律的教学策略

1、课堂导入策略(1)紧扣教材

导入是为了学生关注新的学习内容,是为了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新的内容。所以,设计导入环节,一定要紧紧围绕课堂教学内容,为完成教学任务服务。在紧扣教材的前提下,教师要将一节课所要学的内容巧妙而自然地引导出来,把教学的目的巧妙而自然地传递给学生。

(2)要启迪开导

导入是为了能有效地引起学生对新知识、新内容的强烈探求,这就要求导入必须具有启迪开导的作用,启迪开导的关键在于学生的思维活动。所以,导入的设计要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寻求新旧知识的结合点,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使他们产生新奇感,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题作用,提高教学效率。有效的导入,不但能起到启迪开导的作用,而且还能起到打开学生思维想象和创新的闸门作用。

如在教学“米的认识”时,根据孩子的认知特点,从“量黑板的长度”这一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入手,引入新课的学习,一开始,我通过让学生用小尺子量黑板的长度,让他们感觉厘米这个单位太小了,这样1厘米1厘米地量太慢了,从而产生需要大一点的单位的愿望,这时再引出“米”这个长度单位,就顺理成章了。接着,我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1米长的绳子,说:“1米有多长呢?请你们借助身边的事物或自己的身体记住它。”这时,学生们忙开了,有的用1米量自己的身高,看看到哪儿,有的去量桌子的高度,还有的下座位去量窗台……当我让他们汇报时,虽然他们的语言不很严密,但是大多数学生都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1米有多长,当学生自己通过操作知道了米和厘米的关系时,我让学生用米尺分小组去量自己喜欢的事物,他们可高兴了,并且在测量中知道了要把0刻度对准被测量物体的一端,再看另一端对着几,就是多长……由于我所创设的情境、选择的教具、学具等等都取材于学生身边的事物,所以使学生感到亲切、有趣,使教学活动更富有生气和活力,更能使学生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从而形成良好数学意识。

2、合理设置有效教学情境串策略

创设学习情境是为了更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研究数学,是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服务的,而不是为了创造情境而创造情境。创设情境一定是围绕着教学目标,紧贴教学内容,遵循儿童的心理发展和认知规律。因此,在课堂实践中教师要用智慧为学生创设多种有利于促进学习的学习环境。但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也出现了一些情境牵强附会和情境过滥的现象。更有对情境创设认识进入误区的现象发生。我们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常常发现,我们的教师在创设情境时,绝大多数把情境创设的方法定位在了“童话情境”和“生活情境”上,狭隘的定义了情境的创设范围,从而失去了一些有效的情境创设方法。那么在创设情境这个问题上,我们不禁思考:什么是有效的学习情境?数学学习需要什么样的学习情境?怎样创设数学学习情境?面对这样的思考,我们说:创设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学习情境;创设有思维价值的数学活动情境;创设美丽的童话情境;创设思维认知冲突的问题情境;创设源于数学知识本身的问题情境。而对于情境创设的这些方法,要因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具体情况而定,不能泛泛使用。如“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整理和复习”韩老师创设了一个源于数学知识本身的问题情境:准备四张卡片,分别写上2、2、0和一个小数点让学生用这四张卡片拼出所有的小数(0.22,2.20,22.0,2.02,20.2),由读出和写出这些小数引领学生回顾小数的读写法,由按一定的顺序排列这些小数引出小数的大小比较方法―――――几张不起眼的小卡片竟然能串联起一个单元所有的知识技能点,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有的学生联想到:2.02吨=()千克,引出单位改写的知识技能点,有的学生看到2.20末尾的0想到小数的性质:小数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有的学生想到2.20去掉0前后意义不同――――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认识正、负数”教学时,顾老师创设了一个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学习情境:水果仓库运进哈密瓜2吨,运出葡萄干2吨,仓库保管员为了省事只记录“哈密瓜2吨,葡萄干2吨”行吗?为什么?有没有一种既科学又简洁的记录方法呢?学生很自然地想到运进2吨,就是增加了2吨,可记为+2吨;运出2吨就是减少了2吨,可记为—2吨,为后续学习做好了准备。

3、有效组织合作学习过程策略

合作、自主探究学习首先要给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空间。一个人没有自己的独立思考,没有自己的想法拿什么去与别人交流?因此,独立思考是合作学习的重要基础。其次,合作学习要有明确的问题解决的目标,明确小组成员分工,组织好组内、组际之间的交流。对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教师要加强指导。除了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外,还要注意对学生合作技能的训练和良好合作习惯的培养。如倾听的习惯、质疑的能力,有条理汇报交流的能力,合作探究的方法策略等。对良好习惯的养成,合作探究技能的培养要持之以恒。当然,自主探究、合作学习都需要空间,教师要为学生的活动搭好台,留有比较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以确保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质量,使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得以落实。如在整理和复习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小数乘法”时,刘老师创设了帮奶奶到超市买菜这一场境:萝卜1.35元/千克,豆角3.65元/千克,根据本单元学习的知识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你能解决吗?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思考,注意分工合作,看哪一小组想到的多,把你用到的本单元知识用图表的形式展现出来。这一问题情境既简单又富有挑战性。教师预设:“买3千克萝卜多少元”或“2千克豆角多少元”之类的问题可引领学生复习整理“小数乘整数”这一知识技能点及“有关价钱问题的数量关系”,“买1.5千克萝卜多少元”引领学生整理“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付出10元,买2千克豆角找回多少元?”引领学生总结两步应用题的解决策略和方法及“乘减类型”四则运算顺序,“萝卜和豆角各3千克用多少元?”引领学生在计算1.35×3+3.65×3时,一方面认识巩固“乘加类型”四则运算顺序,一方面培养学生养成先观察思考能否运用运算规律简算的学习习惯,从而发现和总结整数乘法的运算规律对小数乘法同样适用――――――另外教师准备引发生成性的数学情境:“1.5千克萝卜多少元?1.35×1.5=2.025(元)怎样付款?”学生在解决一个个问题过程中知识技能得到了提升,数学思考的方法策略得到了丰富充实,解决问题能力得到了强化提高,学习数学的情感在思考与争论中升华。

4、恰当的问题点拨引领策略 问题的设置既要有挑战性,要能够起到发展学生的思维、想象的目的,但也要难易适中。正如大家都熟悉的摘苹果理论:枝头的苹果要是让摘的人感觉努力跳一跳就能摘到的,他才会有兴趣,有信心,但如果他一看就觉得即使努力跳了,使劲跳了,还是连够都够不着的话,那那个苹果再鲜艳,再诱人他也可能不会感兴趣了。同样,如果是一个已经蔫了的甚至是烂掉的苹果的话,就算摘的人一伸手不费一点力气就可以摘到,但谁会稀罕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贻”,阐明“学”与“思”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可以说没有思考就没有有效的教学。思考,是人类智慧的源流;思考,是一种深刻的体验;思考,是推进有效学习的内部动力。问题的设置要给学生提供思考的空间。教师上课,要有强烈的目标意识、质量意识、效益意识,每一句话都要力求字字珠玑,每一个问题都要力求富有启发,每一种设计都要力求精心巧妙,每一道习题都要力求典型规范,每一步环节都要力求严谨相关,切忌漫不经心,切忌随心所欲。如在整理和复习三年级上册“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时如果仅仅停留在回顾和整理多位数除一位数的除法口算、估算、笔算方法,反复强调竖式笔算中几种易错的题型,学生就会在整理和复习的课堂上感受不到一丝新意,特别是优秀学生感受到的只有时间的浪费和课堂学习的单调枯燥;如果教师能根据本班学生学习特点和自已的教学个性偶尔穿插进诸如“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你们已熟练掌握了,那四位数或是五位数除以一位数你们会吗?”这样的教学情境,学生就会感到新奇和挑战性,争先恐后地去尝试并顺利解决,从而运用知识的迁移拓展学生的认知面,达到课程标准中“降低计算难度,但不影响学生计算技能的形成”这一要求。

5、适时有效的课堂评价激励策略

“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更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这是新课程提倡激励性评价的宗旨。有效的评价,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有助于教师改进教学。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得出,评价的首要原则应该是“客观公正”,在这个基础上,再坚持鼓励为主,才是富有魅力有价值的评价。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正确处理学生出现的错误,不能把激励评价用到极端,对于学生的错误不能敷衍了事,一定要引导学生说出解题思路。对那些有错误,但又蕴涵创新思维的想法,在指出不足的同时,再给予鼓励,这样学生的评价也能锻炼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避免导致学生“表扬依赖症”的产生,让评价真正发挥保护自尊心、树立自信心、激活进取心的作用。记得一次听课,有这样一道两步计算应用题:“公园里下午来了55名游客,比上午多3名。公园这一天一共来了多少名游客?”随着一名同学的答案出现在黑板上:55-3=52(人),下面坐着的同学都哈哈大笑,而到黑板板演的同学也从同学们的笑声中意识到了自己可能做错了,紧张得涨红了脸,眼泪含在眼圈里。此情此景又怎能让教师再对这个同学做出斥责,韩老师先用手势缓解了一下学生的笑声,随即做出了这样的评价:“同学们不要笑,××同学,你没有做错,只不过你还没有写完,你再仔细检查一下,你一定可以的,是吗?我相信你!请相信他的同学给他掌声!”听了老师充满关心、安慰的话语和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他平静下来又认真地读了一遍题目。经过简短的分析他终于他把这道题解对了:“55-3=52(人),55+52=107(人)”,而且,我可以看到回到座位上后他露出了成功的笑容。这样一个及时而又肯定的评价,极大地鼓舞其他学生,学生们又提出了不同的解题方法:“55十55=110(人),110-3=107(人)”,体现了学生独特的思维方法。通过这样的评价,既婉转地道出了他错误的原因,又保护了他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这样和谐的教学氛围又为其他同学的创新思维提供了情感基础,这样的教育也必然对他们以后的学习产生深远的影响。反之如果韩老师也和其他同学一样对他进行嘲笑:“真是的,这么简单的题也不会……”我想,在后来的教学中我们就会看到一个讨厌数学的学生。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有时解不出题并不是他的学习态度差,我们教师应对他的学习做出合适的评价,而且应该是以鼓励性的评价为主。就如同上面的评价片段,建议性的批评不但照顾了学生的自尊心,同时也纠正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一个小错误,尊重与批评并重,教育的效果不言而喻。

以上各种策略的目的是引发学生的有效学习。教学要讲求效率,教学方法要讲求效果。面对新课改,我们要尽最大可能采用效果最好、效率最高的教学方法,让课堂的每一分钟都体现出价值。

(四)在课题组成员围绕课题大胆探索、积极实践的基础上,我们积极鼓励教师把实践中的好的做法、点滴经验、体会反思及时总结,形成文字,上升到理论,认真撰写研究性文章,并有学校组织,择优参加各级各类论文、案例的评选;同时也鼓励教师个人向各级各类报章杂志投稿发表。一年来,课题组成员有多篇研究论文在各级各类评比中获奖或杂志上发表。其中:韩月明老师的教学设计《小数的意义和性质》、论文《关注细节,让课堂生辉》、《创境生疑,怡情提效》,周永林的《我对比例的看法》、《小学数学考试命题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对小学数学教科书中几个概念问题的看法》、孙秀平的《挖掘思维资源,关注思维过程》,王燕玲的《“小组合作学习”现存的问题与解决策略》、《巧用错误资源,生成精彩课堂》等在各级各类刊物上发表。所有这些文章的发表和获奖都是课题组成员开展扎实研究、善于总结、勤于反思、乐于笔耕的初步成果体现,我们将继续发扬这种科学、严谨而有实效研究态度。

五、讨论和思考

课题组在领导的关怀、专家的引领、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初步形成的一些有效的教学策略还不能有效地在课堂教学中运用,课题研究的关注点开始关注学生,还没有完全从学生的视角去探索课堂教学中所有的问题等。

六、附录和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徐国钊.《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2009.6

第三篇:水电企业团青工作特点和规律研究

水电企业团青工作特点和规律研究

〔内容提要〕本课题以××公司11个投产水电厂团员青年为主要研究对象,以××电厂为重点调研对象,通过多种层次和途径的问卷、谈话,以及与电厂团干部之间的沟通和比较研究,在了解把握水电企业团青工作特点及现状的基础上,从水电企业团青组织建设、青年思想教育工作、团干团员队伍建设、青年活动等方面作了深入分析研究其规律,并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组织建设 思想教育 队伍建设 青年活动 发展 创新面对目前电力企业改革新形势,团组织如何找准位置,切实发挥其职能作用,是一个需要迫切研究探讨和解决的问题。它不仅涉及团组织在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也牵涉到企业共青团如何适应企业改革和经营目标的活动。因此,探索新的形势下共青团工作思路、工作机制及工作方法,对于提高共青团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企业非常必要。为全面了解掌握当前企业团青工作的特点及现状,充分发挥团青组织在企业发展和青年人力资源开发中的重要作用,笔者从实际出发,通过调研分析、沟通交流、访谈讨论等形式,对水电企业团青工作开展了调研,对一些规律性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对策建议。

本次调查对象以×××电厂的团员青年及部分负责人,调查对象基本状况如下:

一、企业团青工作现状及特点

1、企业共青团组织和青年组织建设。

调研的各水电厂基本上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团组织和工作机制,建团比例达到了93%,各水电厂的团委工作计划、思想大讨论、团委例会等工作得到了正常有序的开展,上级党委的各项精神能够在团内及时贯彻落实。但各水电厂没有根据

电厂实际情况制订《团员管理规定》、《考查评优办法》等制度,进一步规范团组织的管理。

2、青年思想教育工作。

从水电企业团青工作的总体来看,团组织所组织开展的青年思想教育工作体现了积极、健康向上的特征,能主动地引导青年把个人的成长发展与企业和社会发展相结合,与党的方针政策、企业发展战略保持一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积极开展青年政治思想教育。各电厂都比较注重青年思想教育,通过组织听党课、团课等方式提高团员青年的政治修养。在调研中,有83.5%的团员青年表示,当前加强青年思想教育很有必要;有11.4%的团员青年认为此举重要,两者累计占94.9%。在青年政治思想教育内容的主要内容上,居前三位的分别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党的基本路线”。

理论学习得到进一步重视。企业团青组织普遍重视对青年进行理论学习教育,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在调研中,96.2%的调查对象对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持积极态度,其中认为“非常重要”的占60.8%,表示“较为重要”的占35.4%。

3、团干部队伍建设。

由于人员紧张,各水电厂团干部均为兼职,属于为电厂中的青年骨干。企业团干部大多能够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勤于进取,乐于奉献,在工作中发挥了骨干作用,在团委中起到了带头作用,有的被评为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在企业的青年职工中起到了模范示范作用。由于团干部的以身作则和个人感染力,进一步增强了企业青年对团组织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加强了团队协作精神。

4、青年活动的开展。

各水电企业团组织比较注意关心青年成长,丰富青年团员的文化娱乐生活。一方面,根据青年特点组织开展了内容健康、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如篮球赛、足球赛、演讲、征文、摄影比赛、春游、联欢会、游艺会、游园活动、奉献爱心的捐资助学、无偿献血等。这些活动在一些程度上丰富了团员青年的业余文化生活,寓教于乐,陶冶了情操,增进了身心健康,促进了团结,加深了友谊。另一方面,团组织还坚持走到团员青年中去,与团员青年面对面谈心、倾听他们的意

见,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努力发挥团组织在党组织和员工中的桥梁纽带作用,由此增强了团组织的凝聚力。

二、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各水电企业团组织在工作中开展了一些富有成效的活动,取得了一定的工作成绩,这是值得充分肯定的。在调研中,也表现出了当前企业团青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团组织威望普遍下降,向心力、凝聚力减弱。

主要体现在:电厂团组织活动偏少、效果不明显,往往流于形式,很多工作被日常工作所替代,只在发展党员、团员,组织学雷锋等活动时才体现出团组织的存在;团干部的光辉模范作用不明显,缺乏足够的号召力;团员青年对党团组织的认识不足,团员意识不足,收缴团费抱怨多;平时对团员的管理不够完善,团员大会不经常。

2、团的思想教育形式缺乏创新。

思想教育工作是个慢工出细活的事,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做好的,要潜移默化,循序渐进,长此以往才能达到效果。现在的方法缺乏针对性,实效性,达不到吸引团员青年,教育引导团员青年的目的,思想教育工作没有真正落到实处。

3、团的活动对青年人的吸引力减弱。

这是因为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和多元化的非主流和主流文化的渗透,团员青年精神和物质的需求呈现多样化,青年的业余生活有了更多的选择,不再局限在本单位,特别是现在网络IT时代,新锐思想和新生事物不断影响着团员青年,企业团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方法已不能满足青年的需要。团组织活动对团员青年缺乏应有的吸引力,不少团员不愿参加团的活动,各团支部现在组织活动越来越难。

4、团干部、团员队伍建设弱化。

由于公司内部实行结构调整,新进招工数量少等诸多的原因,加之团员到年龄离团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团员数量大幅度,进入企业的青年员工人数有限,使企业和团员队伍趋向“老化”。同时基层团组织团支部书记均为兼职,公司没有相关的激励制度和鼓励措施,没有岗级和奖金补贴上的一些相应的倾斜,一些团干的热情也锐减。很多团干本职工作就比较繁忙,难以顾及团的工作,致使支部

许多工作难以正常开展。以上几方面相互交织在一起,削弱了团组织的吸引力,同时也给企业团青工作带来了较大的困扰和挑战。

三、遵循共青团工作规律,突出重点打开新局面

在当前形势下,共青团工作要做好、做活,一定要认清形势,找准重点,从强化青年思想教育工作,加强团组织建设、创造性地组织团的活动以及加强对团干部的教育管理等内容上实现突破,从而开创共青团工作新局面。

第一、改进思想教育方法,加强凝聚力建设。青年是企业生产经营的生力军,那么,如何凝聚广大青年的思想,为企业的改革发展服务,把青年人的智慧优势集中到促进企业改革发展上来,是当前共青团工作的重中之重。共青团组织一定要解决新问题,积极探索新形势下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径,要实现由“说教型”向“实效型”转变,多帮助青年解决实际困难。带领青工积极参与企业文化建设,开展爱岗敬业活动。只有这样,团的思想教育工作才能得到青年人的认可和接受,才能产生实效。要经常深入青年中,倾听青工的呼声,了解他们的思想和要求,关心他们的学习、工作、生活;涉及青工的工作、学习、住房、工资、婚恋等问题,我们都要积极开展中介服务,构建服务体系;要引导青工积极参与企业发展,在岗位成才、要通过青工民主生活会等各种途径为青工创造一个和谐的工作、生活环境;要根据团员青年的意愿和要求来组织开展一些喜闻乐见的活动,构建团的活动体系;走出自我评价自我封闭的工作误区,构建以党政是否满意,青年是否欢迎,社会是否认同的业绩评价体系,从而促进企业共青团活动的蓬勃开展。

第二、团组织活动“向八小时以内渗透,向八小时以外延伸”。团组织要有活力,就必须有活动,企业团的活动要定位在“向八小时以内渗透,向八小时以外延伸”,使团的工作渗透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全过程,充分发挥青年在推动国企改革发展稳定中的排头兵作用;在企业急、难、险、重的任务面前发挥突击队作用。而组织企业文化活动则向八小时以外延伸,这样不仅可以丰富团员的业余文化生活,而且又推动了企业生产经营的开展。共青团组织要学会搞联姻、借助外力,与外单位联合活动,要注意选择配合项目,给青年职工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科技文化,岗位成才的广阔空间。

第三、扩大团组织影响力。随着团员人数的急剧减少,为了扩大团组织的影响力,必须把共青团工作对象扩大到28~35岁的青年当中去,经常性的开展一些小型、分散多样的活动来吸引他,通过为他们成长成才服务来凝聚他们。对于他们关心的一些问题要耐心解释,劝导,打开团青的心结。让他们对企业发展出谋划策。注重实效,让团青不再有过多的思想负担,努力为企业服务。

第四、培养创新意识,跟紧党组织步伐。团组织要从增强团组织凝聚力、战斗力的大局出发,大力加强团干部队伍建设。走出去引进来。多培养团干部的创新意识,加强团干的学习,多组织团干到工作比较先进的单位看看,取取经消化吸收利用。新时期培养和提高团干部创造性的工作能力,对于做好团的今后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征得党政的指导,支持和帮助,尽量地取得相应的团青活动阵地,活动室及经费等硬件要跟上,图书室,乒乓球室等文体活动场所要提供完备,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合理利用有限资源,合理利用优势开展团的工作。

结语:尽管水电企业团青工作面临着困扰和挑战,同时也给团的工作带来了发展空间,企业比以往任何时候更需要团组织发挥作用——出于发展的需要,改制后的企业必将抓住当前人才市场供求关系的历史性机遇,加快新陈代谢,这在客观上将提高企业中团员青年员工的存量。同时,当前团员青年群体有其鲜明的特点,他们的思想比较活跃,有理想、有抱负,不受框框约束,敢说敢做,分析能力较强,不盲从,更具开拓意识,创造力强,是企业中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因此,在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服务的前提下,团组织履行教育、服务青年的工作职能,有着其它经济组织和部门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是团组织发展的有利方面和契机。同时也迫切要求共青团组织主动调整思路,开拓创新,积极参与企业管理和文化建设,把工作重心转移到促进企业发展和提高经济效益上来,实现团青工作的新发展,焕发企业团青组织新的生机和活力。

第四篇:高职学生党员思想特点与变化规律研究

高职学生党员思想特点与变化规律研究

摘要大学生党员思想教育是各级高校党组织面临的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然而,针对高职学生党员的思想特点的分析却非常薄弱。作为一类特殊群体,高职学生党员为数不少,所以对其思想特点及变化规律的分析十分必要。本文以上海立信会计学院高职学院的专科学生群为调查对象,从其入党动机的调查为切入点,根据他们在面临入党问题时做出的选择来深入分析这一专科学生群的思想特点与变化规律。

关键词高职 学生党员 思想特点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识码:A

Id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Change Rule Research

of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Party Members

LIANG Zhen

(Shanghai Lixin University of Commerce, Shanghai 200235)

AbstractIdeolog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Party members is a long and arduous task facing Party organizations at all levels of university.However, analyzing about id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vocational students is very weak.As a special group, members of vocational student's Party are very large, so characteristic of their thought and the changes of the analysis are very necessary.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analyze this specialist group of the id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students and aariation according to their problems in the face of joining the Party.Key wordshigher vocational;party member;thought characteristics

0 引言

大学生党员思想教育是各级高校党组织面临的重要任务。在当今日新月异的国际、国内形势下,在新状况频发的大背景下,把握大学生党员的思想特点与变化规律等问题对于各级高校党建工作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当前,有许多针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的分析文章,阐述了大学生思想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蔡文佳(2010)认为大学生政治方向主流正确,思想比较健康,善于吸收新的思想、新的理念;政治视野比较开阔,政治评价更为积极,能够跳出传统视野,从更广阔的背景上看待政治问题;政治心态渐趋成熟,能自主判断有关政治问题,不再被某些政治思潮所左右;针对一些热点问题和重大事件,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和责任感、使命感。李志敏(2005)也发现大学生在经历了上世纪70年代政治盲从与狂热、80年代超越现实之后,在政治上呈现客观分析现实、冷静思考的特点,政治态度日趋理智、现实;价值观念趋向双重选择,人生态度追求积极向上,择业观念更贴近市场化。王林(2005)通过随机抽样与专访,认为当代大学生受“自尊和自信、时代环境、新的就业机制”等因素的影响,在“自我意识、社会化意向、价值观”方面呈现多元化,在“竞争意识”和“政治意识”方面表现较强。总体而言,此类文章大多以普通全日制本科学生为研究对象,调查大学生思想状况,总结相应规律,却很少针对大学生党员这一群体,尤其忽视了专科大学生党员这一特殊群体。作为一类特殊群体,专科层次大学生党员确实存在而且为数不少,对其思想状况层面的分析十分必要。本文重点针对我校高职学院这一专科学生群的思想状况进行了专门的调查分析,旨在把握专科层次学生党员从入党积极分子到预备党员直到成为正式党员整个发展过程中的思想变化过程及规律。高职学生党员思想状况调查与特点分析

从2006 年3月至2010年7月历时四年多,我们采取问卷调查、个别走访、典型调查、追踪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在我校高职学院入党积极分子、预备党员以及正式党员中开展了“大学生党员思想状况调查”。四年来我们分期分批共发放调查问卷400份,收回问卷400份,个别走访50人,典型调查18人,追踪调查10人次。

1.1 入党动机基本端正,但存在明显功利倾向

通过问卷了解到,86%以上的答案显示:被调查者入党动机端正,把“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的定为的人生最终理想和追求目标,希望在入党的过程中通过加强理论学习来提高自身素质,从而表明加入党组织不是率性而为。没有意愿加入党组织的学生数量较少,占被调查人数的13.2%。不容忽视的是,数据显示有个别同学入党动机并不端正,入党的态度也比较消极。

1.2 对党的基本理论认识参差不齐,感性多于理性

要想保证一位党员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必须要求其能够系统全面地了解党组织,能够客观正确地对待党组织中可能出现的问题。那么这些高职的学生党员是否真正了解党组织呢? 调查显示:只有9.8%的被调查的高职学生对党的章程、党的基本理论非常了解,其余同学则缺乏对党组织的深入了解;绝大多数的学生对党组织的认识停留在感性的层次上。但调查也表明,在所有被调查的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心目中,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代表人类社会发展方向的先进政党。可见,我们党的先进性是被这些学生所认同,并且也因此激发了他们的入党积极性。此外,还存在一个以下表格无法直接反映出的事实:39名选“非常了解”的同学均已发展入党,其中31名预备党员、8名正式党员; 9名选“不太了解”的同学全部集中于只交过入党申请书未参加过相关党校培训的入党积极分子。这无疑反映出不同身份的学生对党的基本理论的认识是参差不齐的,学生党员花费在对党章、党的历史上的学习与领会上的时间显然比普通的入党积极分子要多,当然也间接地反映了学校对学生党员的专门引导教育还是有一定效果的。

1.3 注重专业实践锻炼,忽视了党的基本理论的系统学习

虽然上述学生党员对党章及党的历史非常熟悉,但是对是否读过马列著作的调查却显示,当前有部分学生党员反映不会花费太多时间去对党的基本理论去进行深入系统的学习与研读,其他学生则是通过业余党校或思政理论课的课堂学习对其略知一二。而正由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方面的书籍读得太少,才导致对马克思主义认识程度调查的结果不尽如人意:学生对党的基本理论的认识不深入、不系统、流于肤浅。笔者专门访谈了一名在“对马克思主义认识程度”中选择“实践性不强,只是一种理想”的同学。她认为:自己基本与政治绝缘,而且希望毕业后去外资性质的事务所从事会计审计工作,亦即其前途只与目前的专业课、专业实践相关,所以没必要深入学习马列主义理论;而那些将来要走上仕途或到国企工作的同学才会关注马列、关注入党。这无疑又成为当前学生对是否入党所持的功利原则判断的一项佐证。

高职学生党员思想特点及发展规律分析

显然,从上述调查及分析可以归纳出:高职学生党员的思想特点恰恰反映在对待入党动机问题时所产出并客观存在的思想偏差上,即注重功利性与实用性,那么为何高职学生会存在这一思想特点呢?

2.1 高职学生党员思想偏差的原因分析

(1)高职学生在入党时掺杂有实用目的和功利倾向,这一方面受到社会背景的影响:如用人单位在挑选毕业生时,对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特别青睐,无疑会影响学生在学校的入党倾向。当然积极的一面是激励更多的高职学生早日向党组织靠拢,但也不可避免地造成一部分学生以党员为资本,增强择业竞争优势,为工作而入党;另一方面源于学生入学时的心理状态:来我校就读的大学生心理并不是十分坦然,首先学校并非名牌高校,其次所学又属专科,这种理想与现实的反差往往使很多学生感到失望与惆怅,容易产生不相信自己能力的情绪,他们更容易怀疑能否在我校通过努力学习来实现自己的理想。这种心理落差,致使他们入党时怀着强烈的实用主义、功利性倾向。

(2)高职院校相比本科、研究生教育,更加注重实践环节的教学,要把学生培养成应用型人才。在专业学习上,更多的是强调在实践中的运用。在对待马列主义理论学习的时候,学生不够重视。少数部分同学对党组织的认识粗浅,面对各级各类信息渠道对党内存在的一部分腐败现象的报道与揭示,不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与思考便匆忙得出否定的结论,产生了对党的领导不信任,转而宣扬资本主义社会的运行模式。

(3)党内的个别腐败现象使部分学生党员在思想认识上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偏差。由于党内的管理体制存在一定的疏漏,加之西方腐化思想的冲击,少数党员、干部严重脱离群众,以权谋私,近年来出现了不少腐败案件。党员的腐败严重损害了党的形象,少部分大学生的思想受到了影响。当代学生信息的沟通、传播的渠道更加多元,没有适时的引导,他们往往在没有明辨是非的基础上就断然的做出结论。

(4)高职院校党组织在考察入党积极分子的时候,存在着“重表现、轻动机”的现象。从事高职院校党建工作的老师,对于专科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水平较低的普遍现象往往不能拿出针对性的有效措施,结果在发展党员的时候看重的是学生的表现,例如学习成绩、社会实践、志愿者活动、义务鲜血等,这导致不少学生误认为党组织更看重的是自己的表现,而端正入党动机则成了次要的内容。即便是思想方面有考察,多以思想汇报和理论学习为主,不够全面。

2.2 大学生党员思想变化的内在规律

根据对我校高职学生党员思想变化过程及原因的分析,归纳出他们思想变化的规律: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在客观外部因素和主观内部因素的共同作用过程中,二者相互协调、相互适应,最终相互平衡的由外至内的转化机制规律。

(1)高职学生党员思想变化是外因变化后诱发的。思想政治品德不是天生的,它是在客观的外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日渐形成的。外界因素的变化导致学生党员思想状况发生变化。作为学生党员,他们能思考、有想法,会对外界因素的变化加以吸收、消化,并进行筛选,他们在决不是消极被动的,所以只有在外因变化适应了学生的认知,并达到平衡和协调,才能转化为学生自己的思想,才能促成其思想提升。而且在这一过程中,社会实践是基础,为主客体因素的作用提供平台。

(2)高职学生党员思想变化是内因随外因变化,二者相互协调、相互适应,最终相互平衡的结果。思想提升虽然离不开外因变化的影响,但终归还要以党员内心思想的真正转变才能实现,所以内因是决定性的因素。一方面,社会环境等外部因素发生变化后,学生党员主体的知、情、信、意、行诸要素随之受到影响并做出相应的调适,在此过程中外在变化逐渐转化为内在诉求,内外因素逐步一致、逐步平衡、逐步适应;另一方面,变化了的新的思想政治品德诉求在学生党员自我认知的调适中转化为他自身的思想理念,从而实现学生党员思想的真正转变与提升。

参考文献

[1]柯羽.加强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探索与实践.上海:思想.理论.教育,2003.[2]刘发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山西: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3]李志敏.当代大学生思想状况调查与思考.黑龙江:哈尔滨学院学报,2005.[4]宋巧霞.高校大学生思想状况调查及党建工作对策.广西: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4.[5]吴磊,刘建荣.创新高校大学生党员思想教育工作.江西: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3.[6]王林.大学生思想状况的调查与分析.江苏: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第五篇:关于腐败特点及规律的思考

关于腐败特点及规律的思考

(刘士全)

当前,党和国家都十分关注腐败,因为它不仅是一个政治问题,更是一个触及到人们生活方方面面的社会问题。从政治和法律的角度看,腐败破坏国家与政府公信力,又不利于行政体制的发展和改革,更损于法律尊严和司法公正;从经济的角度看,腐败干预和破坏正常经济运行秩序,又腐败扰乱资源合理分配和流动;从社会的角度看,腐败严重败坏社会风气,又腐败侵害公共利益,破坏社会公平。因此说,腐败已经成为维护社会秩序、完善道德建设、促进经济发展的严重阻碍。

一、腐败产生的原因

腐败,一般是指国家公职人员滥用公共权利谋取私利的行为。腐败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反社会的、危及统治阶级正常秩序的行为,腐败将毁掉发展的努力。在不同国家或同一国家不同体制下或体制转轨的阶段上,腐败作为公共权力滥用的具体表现方式,又具有不同的特点。因此,深刻地认识腐败的根源是解决腐败问题的关键。

1.体制原因。失去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没有监督的干部,容易导致犯罪。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加之历史的原因,造成党政不分、政企不分的弊端,权力高度集中在党政领导机关,甚至在某些个人身上。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实行党政、政企分开,权力高度集中的状况虽然有了一定改变,但由于受旧的体制和模式的影响,党政部门的权力仍然很大。特别是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期,由于市场机制的不健全,政策、法律滞后,一些干部手中依然掌握着资源配置、人事任免、宏观调控决策的“生杀予夺”的大权,一些投机经营者为牟取暴利,更是看重这一权力,想方设法利用这一权力。此外,长期以来由于过分强调集中,没有真正建立起对权力的监督制约机制,即使制定了一些监督制度,在执行和具体操作的过程中,也往往形同虚设,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特别是近些年来,一些单位和部门党的民主生活制度淡化,民主集中制变成“一言堂”,“党委领导”变成了“少数人领导”,权力监督的失控,为腐败的滋生蔓延创造了条件,权力的过分集中、以及这种权力监督制约机制的不健全,是促进权力拥有者走向腐败的体制根源。

2.社会原因。在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中,有种可怕正渐趋流行,这就是“唯经济论”,一个地方,一个部门,只要经济上去了,便什么都好说。有的地方片面强调加快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提出了一些不切合实际的要求,甚至制定了一些与国家法律相抵触的政策,如用贿赂等方法去争项目、争资金、捞好处。这些“土政策”的出台,不仅扰乱了干部的思想,而且也污染了社会风气,助长了不正之风,使请客送礼、贿赂之风公开化、普遍化、“合法化”。以此标准来衡量和考察干部,便出现了谁会吹,谁能当官,谁吹得越大越能当官的不正常现象,这实际上是对社会不正之风、说假话的鼓励,使贪污贿赂犯罪更加肆无忌惮,社会导向偏差,风气不正,已成为众多干部走向腐败的催化剂,作为一种不容忽视的社会根源。

3.思想原因。腐败分子不是在一天内就走向腐败的,在滑向腐败边缘的过程中,思想的退变尤为可怕。正如原山东省泰安市市委书记胡建学在他的认罪书中说:“我的犯罪绝不是偶然的,主要是我放松了世界观的改造,缺乏改造世界观的自觉性”。从近几年检察机关揭露出来的案件看,腐败分子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放松了思想教育、党性的学习,忘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忘记了“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原则。追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一切向钱看”、“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的价值观念,就成为一大批腐败分子走向腐败的思想根源。

二、腐败的特点及规律

由渐进改革所决定,这样的社会转型将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新旧经济管理体制以及由此决定的新旧社会管理体制的新旧政治管理体制将会有相当长的共存时期,相互矛盾的双轨格局短时间内不会并轨。这样一种时代背景和制度、体制背景,决定了当代腐败问题的特殊性。

1.民主形式掩护下的公贿与贪污。我国在计划经济时期,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无非是生产资料的全民所有和集体所有。全民所有和集体所有演变为国家所有和单位所有,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就被“虚置”,本属“大家”的财产也就成了与个人无关的“公家”的东西。改革开放以后,通过对国有制的股份化改造,这种“虚置”局面表面看来有所改观。但由于相应措施的不完善和变形走样,“劳者有其股”的愿望并未如期实现。相反,职工代表大会失去作用,而新机制下的股东代表大会和监事会又尚未起到应有作用。造成股份公司主要管理者的权力过分集中,公有财产由原来的“虚置”演变成为现在的由董事长和总经理支配的私有财产。这样,就使得当代中国的腐败分子的公贿、贪污和监守自盗以更加“民主”和普遍的方式进行着。公贿不同于私贿的地方,在于它是典型的“以公谋私”,是拿公众的钱去捞取私利的“零成本”腐败,其社会影响无疑更为恶劣。

2.“集体共犯”式腐败。“集体共犯”就是在查处一个腐败案件时,发现的往往不是一个,而是一串腐败分子,一挖就是一窝,被人们称之集体腐败。集体腐败是指整个单位,包括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等公务人员,以单位或集体名义,用本单位、本系统的权力谋取个人或小团体利益的腐败行为。它有三个特点:一是腐败人数多。腐败行为的主体,不是单个人,而是一个集体,往往是在一定组织的权力参与下完成。象“綦江虹桥垮塌林世元案,厦门远华走私案”等等,均是多人共同犯案;二是危害大,对国家和社会造成的影响更大,不是一般的“蛀虫”,可称得上“蛀虎”或“蛀牛”;三是牵涉面积大,案情复杂,查处困难。“集体共犯”既有体制性原因,又有其社会心理基础。体制性原因在于产权虚置为腐败提供了适宜的土壤。

3.带“双轨制”痕迹的腐败。“双轨制”,是当代中国由传统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向现代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流时期的一种制度安排。在双轨格局中,经济管理的“双轨”并非始终是并行不悖的,而是经常发生交织甚至矛盾,时而会给经济运行造成阻碍。而且,在“双轨”格局中,政企不分广泛存在于社会经济生活之中。既当“球员”,又当“裁判”这种无视市场经济规则的无序做法,为政企合谋、垄断交易、贪污贿赂,提供了肥厚的土壤。现阶段中国所揭出的腐败案例,多有“政企不分”的体制背景。

4.干部提拔机制的弊端造成的“人事腐败”。多年来,干部任用实则是“钦定制”,由于民主集中制的原则不能落实,干部选拔中的弊端也就暴露出来。在获得提升的少数干部中,有伯乐“相”出来的,有“跑”出来的,有“磨”出来的,有的甚至是“买”出来的。因此,说明在干部选择中存在严重的人事腐败。

通过对腐败特点的分析,不难发现其中有一些反复出现的、具有共同性的现象。这些现象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一般规律的具化体现,对它们的总结与概括其实就是在对一般性规律进行摸索的过程。虽然在不同的地域和不同的历史阶段,腐败的具体表现会有所差异,但其发生和发展总是遵循了一定的规律。

1.腐败的发生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公共权力建设属于上层建筑领域,而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表明,经济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从这个角度来看,腐败的发生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人作为有理性的社会人,具有生理性和社会性双重需求,有物质、社交、尊重、自我实现等各方面的需要,这些都表现为具体的欲望。前文我们曾分析过,需要会形成动机,动机的实现需要一定的社会条件。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的利益驱动一方面会刺激某些人产生物质需求动机,另一方面会为这种动机的实现创造条件。尤其是在不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下,权力可以较为方便安全地转化为资本,并且犯罪成本相对较低,这使得诱惑被成倍放大,因而诱发腐败的可能性也相应加大。

2.随着社会的发展,腐败的对象从对生活资料的占有转向对生产资料的占有,犯罪目的从对资金积累向个人资本积累转变。早期的贪污贿赂等腐败主要是通过对金钱或实物的占有,来达到改善个人或家庭生活状况的目的,此时犯罪分子主要进行的是对财富的积累,其贪婪的欲望还仅仅停留在基本的生存需求上,表现得并不十分强烈。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质生活得到了较为充足的保证,此时犯罪分子将目光从基本需求上升至发展需求,表现为渴望在获得财富的同时还能实现保值与增值。此时单纯占有生活资料已经不能满足这种发展需求,于是犯罪人开始直接侵占资本、土地等生产资料,或者以赃款为资本投入生产经营以实现财富的增值。在这种情况下,贪婪的欲望已经近乎疯狂,成了无法满足的无底洞。比较典型的是在近年来的国有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造过程中,一些腐败分子看到了其中的价值,频繁伸手,利用手中的职权来变相侵占,或者低价购股份,或集体私分资产,有的甚至直接侵吞国有资产,通过非法占有生产资料和生产要素,达到积累资本,实现资本增值和利益优化的目的。

3.随着体制转轨的进行,腐败热点领域不断扩展延伸。由于我们的经济体制改革和企业转轨依然处于探索阶段,仍然存在许多漏洞和不足。而中国加入WTO后,有很多现行的法律法规与WTO存在冲突和矛盾,需要经过长时期的磨合才能慢慢达到统一。制度的漏洞和法律的缝隙,催生了新的腐败领域。我们知道,行贿的目的是为了获取更多的公共资源和更大的效益,而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资源供求的矛盾已经发生,并且随着经济发展脚步的加速,这种矛盾冲突也会愈加激烈。资源的稀缺使得行贿者乐于主动出击,通过以钱易权的方式获得更多的发展资源和空间。资产重组和国有企业并购领域、资金项目审批立项、配额分配,公司上市调配审批、房地产市场和工程建设发包、证券市场期货市场甚至交通管理和行政执法领域都成为行贿受贿的热点领域。

4.政府职能结构不合理与权力的泛化导致腐败的存在具有长期性和必然性。虽然我们一直在预防和控制腐败,不断研究和完善制度建设,但改革发展的阶段性决定了政府职能改革与权力的建设也具有阶段性特点。我们一直在讨论政企分开的必要性与实现途径,但究竟怎么才能科学的分开,分开到什么程度才是恰当的,这些都需要不断进行试验和摸索。世界上并没有完美的制度,国外的成功模式可以借鉴和学习,但并不是圣经宝典,一用就灵。由于我国长期存在权力泛化的现象,这种权力本位观念已经深入一代甚至几代人的骨髓,因此虽然改革开放以后我们一直在强调公平与民主,但在实践过程中,权力至上、“领导说的算”的思想根深蒂固,这种思想投射到制度设计上就表现为岗位设置缺乏独立性,具有人身依附倾向。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初衷良好的制度只能流于形式,这也是到目前为止政府权力一直过大,缺少监督和制约的重要原因。而绝对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因此,邓小平同志曾在改革开放的初期就明确指出,改革开放搞多久,反腐败就要搞多久,整个改革开放过程都要反对腐败。从这个层面上讲,腐败还将必然存续很长时间,并且随着改革力度的加大,在今后一个特定的时期内仍将呈高发、多发状态。

5.腐败的发展呈现出起伏性和阶段性。腐败是权力相对集中与制度建设漏洞的产物,因而会随着社会政治制度建设的发展而呈现出波段性。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腐败的蔓延并不是直线上升的,也不是平行发展的,而是根据社会发展特点不同而呈现出起伏性与阶段性。从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看,一般在国家工业化初期,腐败现象往往最为严重。从社会具体阶段看,腐败往往随着国内外政治和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并随着人们理想信念的确立或丧失而起伏。而犯罪实现的机会、几率和犯罪成本的高低也使得腐败呈现出起伏性特点。

三、防治腐败的对策

腐败的根源来自于因追求私利而导致的权力滥用。而反腐败的关键显然就是以防止和减少权力滥用为中心,展开制度创新,以限制权力、制约权力、净化权力。限制公共权力的作用范围,才是消除腐败产生最好的办法。限制公共权力的作用范围,就要调整国家与社会的关系、调整政企关系、实现从人治向法治的转变。

1.关于国家与社会之关系的调整。计划体制时代,公共权力体系庞大,权力脉络触及社会的各个角落,社会的独立发展功能完全萎缩。可以说,国家取代了社会,公共权力完全占据了私人领域。虽然公共权力无限膨胀,并时有滥用,但腐败现象则少有发生。盖因公共领域完全侵占了私人领域,私欲失去了存在的要素,人们没有私利可以追求,也就不存在了腐败得以滋生的前提。改革开放以来,物质利益从一元走向多元,对私利的合法追求成为平常的事情。而且追求物质利益的手段也越来越丰富。由于制度建设跟不上社会经济生活变化的步伐,通过对公共权力的滥用来达到对私利的追求的不正常现象,也就司空见惯起来。因此,要控制对权力的滥用,必须根据市场的内在要求,明确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划分“私域”范围。同时,也使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追求,通过对市场规则的运用,在“私域”范围得以实现,以减少腐败赖以产生的权力基础。

2.调整政企关系。在转型时期,政企不分现象仍广泛存在,并且为腐败提供了体制土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与企业、企业与国家、企业与个人间的经济交往,是一种平等的合同关系,相互之间不存在不平等的权力关系。但如果政企不分,不正当的权力关系就会掺杂其中,合同关系就会为权力关系所笼罩甚至取代。一旦部门利益和个人私利浸入其中,对权力的滥用也就不可避免。因此,要铲除腐败的体制根源,必须实行政企分离,切断权力与经济的联系,政府按照市场经济规则的要求,主动退出对经济生活的直接参与,转而通过法律、政策服务于社会经济,并通过这种服务获取权益。

3.实现人治向法治的转变。人治社会的最大弊端是权力运行无边界和权力运行无规范。二者的共同结局是权力的滥用。这种对权力的滥用,当被用来谋取政治私利的时候,它是政治腐败;当被用来谋取物质私利时,它就是经济腐败。市场经济与人治相结合,就会结出“权力经济”的歪果;市场经济与法治相结合,就会修出法制经济的正果。当代中国身处社会转型时期,政治体制的变革落后于经济体制的变革,人治因素尚未在干扰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权力经济”的影子时有闪现,“权力经济”不仅阻碍着市场经济的正常发育,而且还滋生着权力腐败。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加快国家的法治化进程,通过法律制度规范权力的运作,方能有效控制腐败。

下载浅谈腐败问题发生特点和规律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腐败问题发生特点和规律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历史教学的特点和规律

    历史教学的特点和规律 新课程改革已进行了十几年,但什么是课改课,什么是传统课仍然在争论不休。我认为一节好的课改课要具备两个特点:既要反映学科特点,又要体现新课程理念。就......

    网络编辑的特点和规律

    一、从网络新闻标题制作来看 俗话说:“看书先看皮,看报先看题。”可见新闻标题的重要性,在网络媒体中,新闻主页面以标题列表为主,当一行行新闻标题集中在一个页面上时,好标题就成......

    社会历史规律的特点

    社会历史规律的特点 (1)社会规律是人的实践活动的规律①从形成机制上,它形成于人的实践活动之中。②从作用方式上,社会规律只有通过人的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才能实现。③从表现形......

    粉虱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探讨

    柑橘粉虱类害虫发生规律及防控技术探讨柑橘粉虱类害虫,以幼虫群集在叶片正反两面吸食汁液,引起叶片发黄而提早晚落,尤其严重的是,该虫分露,排泄于叶片和果面上,诱发煤烟病,煤烟会遮......

    11 研究探讨企业开展青年工作的特点和规律(五篇范例)

    研究探讨企业开展青年工作的特点和规律青年工作一直是大中型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如何充分发挥人数众多的基层青年员工的生产积极性,如何实现企业文化在基层员工中的落......

    公共安全事故发生原因和特点总结

    公共安全事故发生原因和特点总结 共安全事故的发生是以宝贵的生命为代价的,事后的究责的确重要,但对那些逝者已无力回天,有多少官员被处分,有多少官员被革职等等只能成为新闻媒......

    国有企业腐败现象发生的特点及对策

    国有企业腐败现象发生的特点及对策淮南矿业集团纪委近年来,国有企业反腐倡廉工作在各级部门和领导的重视、支持和推动下,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监督管理机制更加健全,干部队伍风气更......

    煤矿安全事故发生的特点及防范措施

    煤矿安全事故发生的特点及防范措施 摘要:煤矿生产和其他行业不同 ,属于高危和高风险行业。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作业场所为地下几百米甚至上 千米深处的巷道及工作面。从开采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