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销犯罪嫌疑人的特点及作案规律

时间:2019-05-14 23:16: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传销犯罪嫌疑人的特点及作案规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传销犯罪嫌疑人的特点及作案规律》。

第一篇:传销犯罪嫌疑人的特点及作案规律

传销犯罪嫌疑人的特点及作案规律

传销犯罪活动对普通群众而言诱惑较大,参与人数众多,极易引发社会不稳和群体性事件。5月份,我所即收押了涉嫌传销犯罪嫌疑人40余名,通过管教民警谈话调查,对传销犯罪嫌疑人的特点及作案规律,作如下研判:

一、犯罪嫌疑人员基本情况 收押?人,男性?人,女性?人。

(一)犯罪嫌疑人员以青壮年为主。22岁以下?人,23-25岁?人,25-35岁?人,35岁以上?人。青壮年正是成家立业的大好年华,上有老下有小,都是家庭顶染柱,希望能够给家人体面生活的方式。

(二)以外地人为主。人在外在容易控制,更容易相信他人,同时也容易被人利用。湖北利川?人,安徽砀山?人,新疆吐鲁番?人,江西九江?人。在选择上当受骗者,吸纳会员时,明确要求,云南省内的一个不要。

(三)以汉族为主。因为国家机关在处理少数民族涉案时比较谨慎与严密,本次查获的嫌疑人清一色是汉族。在吸纳入会时,也有明确规定,维、藏、回、彝等民族坚决不收。

(四)高中以上文化为主。文化层次越高,越容易受传销暴富理念控制。研究生(二看就有1个)?人,本科生?人,大专生?人,中专、高中生?人。

(五)以老乡介绍入会为主。要约熟人入会主要是容易得手、成功概率大,其次是感觉安全,熟人熟事不会在感觉上当受骗后拨刀相见,再次是知根知底、方便掌控。在押的?人中,受老乡要约加入的?人,亲戚?人,同学?人。

二、作案规律及特点

(一)分层级,松散型管理。主要分为实习业务员、业务组长、业务主任、业务经理、高级业务员5个等级,实行“五级三阶”制管理。与一般的团伙犯罪不同,管理较为松散,来去自由,并且层级管理关系不十分明显,基本没有发生非法拘禁、暴力威胁等恶劣行径。

(二)歪理洗脑,软力控制。称国家“对我们是隐性扶持”、“好房子就是盖给我们住的”、“投入3800元最多可赚380万元”等,并采取让高级业务员、业务经理讲课、展示豪车、将提成迅速兑现给成员等手段留住和发展成员。通过采取系统式精神洗脑,吸引、凝聚人员。混肖“直销”、“传销”、“非法传销”慨念,故意将采用非法传销说成直销,集中上课培训,由所谓“专家”、“实绩突出骨干”上课,强制性地不间断地对参与者进行强制精神灌输,经过反复洗脑,使参与人员坚信人人都能成为富翁。

(三)执迷不悟,容易继续违法犯罪。第二、三层级的犯罪人员,既是加害者又是受害者,他们往往不觉得自己有罪,部分人员甚至不能理解取缔和打击行动。通过教育,真正能认识到错误,有所醒悟的人?人,既不反驳也不说该罚的人?人,始终与管教讲法律、说理论的?人。个别人认为,“合法传销”国家是许可并支持的,参与人员加入组织完全是自愿的,不妨害任何人,也不影响任何人,始终看不到传销的社会危害性,这部分人中毒很深,沉湎于传销活动,极易再走回头路。有?人 明确表示,如果能无罪释放出去,将续操此业。

(四)单线联系,互相指证困难。在押的?人中,见过顶级创始人的?人,见过下下级受害人的?人,?%以上都只认识自己的上线和下线,下级对上级直接负责,单线联系,不得内部横向交叉发展下线。住宿方面,每个传销窝点(一间房),只有一人负责管理,传销大头目与这些窝点分离。而部分人自己上当受骗后选择离开,分散到全国各地,要其指证困难重重。一位江西籍前科嫌疑人就相当老道,其所交待的下线均已离开昆明,他每天数着手指头等待拘留30天过去,等待证据不足释放。

(五)书证重要,入所后口供难取。与被盘问期间不一样,进入看守后,在接受讯问时往往否认发展下线,全盘翻供或者否认盘问笔录的有?人,拒不承认发展过下线的?人,被扣押笔记本而不得不认的?人。所有在押人员均有开会笔记本,而开会又是传销组织都最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笔记本上一般都会记录了召集会议的组织者,参与者。在押人员无一例外均谈到自己组织或者参与开会都作有记录。

三、防止传销犯罪的对策

(一)加大宣传,让群众知晓传销违法犯罪行为特点和犯罪构成。有?人(占在押传销犯罪嫌疑人总数?%)表示,自己不知晓传销、直销的区别,也不知道传销犯罪的构成,基本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对传销犯罪的认知停留在入会后被关、被打,找家人要钱的犯罪行为上,特别对松散管理型的组织容易放松警惕,不自觉参与并一起实施犯罪。组织相关力量,在村、社设立流动或固定的打击传销法制宣传栏,特别需要在春运等群众大流动、外出务工期间,在车站、码头等地方向群众宣传、揭露传销活动的危害,通过电视、报纸的方式,让广大群众明白传销犯罪的构成,号召群众抵制传销违法犯罪活动。

(二)加强社区管理,早发现早处理。有?人反映,他们聚集在昆明某些城中村已有半年时间,期间也有社区民警采集过身份信息,甚至也旁听过会议,但没有得到民警相关提醒和受到任何处理,直至人数聚集多了,级别发展高了,甚至是出事了,公安警察才管理才制止。实际工作中,应加强城中村外来人口、出租屋主加强宣传教育和治安管理,认真落实定期排查制度,加强对传销的监控预警,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打击,建立纵到底、横到边的立体监控与全面联动工作网络。

(三)分级入置,严历打击传销顶级头目,从源头上防止犯罪。?%的在押人员表示痛恨顶级头目,而对公安机关没有及时抓住他们而表示满。?人说,如果不抓住头目,加之他们有一定经济实力,他们很容易在异地组织犯罪,并且再一次逃脱打击。加外一方面,头目不抓住,也容易让已经被抓住的下级犯罪嫌疑人员因害怕报复而不愿意说出许多犯罪秘密,对公安机关全面侦破案件有一定的影响。在打击处理上,尽力做到抓大放小,打击处理顶级头目,从源头上防止引发犯罪,教育释放犯罪情节显著轻微初犯,教育感化、挽救部分主观较轻的犯罪嫌疑人。

第二篇:关于腐败特点及规律的思考

关于腐败特点及规律的思考

(刘士全)

当前,党和国家都十分关注腐败,因为它不仅是一个政治问题,更是一个触及到人们生活方方面面的社会问题。从政治和法律的角度看,腐败破坏国家与政府公信力,又不利于行政体制的发展和改革,更损于法律尊严和司法公正;从经济的角度看,腐败干预和破坏正常经济运行秩序,又腐败扰乱资源合理分配和流动;从社会的角度看,腐败严重败坏社会风气,又腐败侵害公共利益,破坏社会公平。因此说,腐败已经成为维护社会秩序、完善道德建设、促进经济发展的严重阻碍。

一、腐败产生的原因

腐败,一般是指国家公职人员滥用公共权利谋取私利的行为。腐败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反社会的、危及统治阶级正常秩序的行为,腐败将毁掉发展的努力。在不同国家或同一国家不同体制下或体制转轨的阶段上,腐败作为公共权力滥用的具体表现方式,又具有不同的特点。因此,深刻地认识腐败的根源是解决腐败问题的关键。

1.体制原因。失去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没有监督的干部,容易导致犯罪。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加之历史的原因,造成党政不分、政企不分的弊端,权力高度集中在党政领导机关,甚至在某些个人身上。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实行党政、政企分开,权力高度集中的状况虽然有了一定改变,但由于受旧的体制和模式的影响,党政部门的权力仍然很大。特别是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期,由于市场机制的不健全,政策、法律滞后,一些干部手中依然掌握着资源配置、人事任免、宏观调控决策的“生杀予夺”的大权,一些投机经营者为牟取暴利,更是看重这一权力,想方设法利用这一权力。此外,长期以来由于过分强调集中,没有真正建立起对权力的监督制约机制,即使制定了一些监督制度,在执行和具体操作的过程中,也往往形同虚设,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特别是近些年来,一些单位和部门党的民主生活制度淡化,民主集中制变成“一言堂”,“党委领导”变成了“少数人领导”,权力监督的失控,为腐败的滋生蔓延创造了条件,权力的过分集中、以及这种权力监督制约机制的不健全,是促进权力拥有者走向腐败的体制根源。

2.社会原因。在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中,有种可怕正渐趋流行,这就是“唯经济论”,一个地方,一个部门,只要经济上去了,便什么都好说。有的地方片面强调加快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提出了一些不切合实际的要求,甚至制定了一些与国家法律相抵触的政策,如用贿赂等方法去争项目、争资金、捞好处。这些“土政策”的出台,不仅扰乱了干部的思想,而且也污染了社会风气,助长了不正之风,使请客送礼、贿赂之风公开化、普遍化、“合法化”。以此标准来衡量和考察干部,便出现了谁会吹,谁能当官,谁吹得越大越能当官的不正常现象,这实际上是对社会不正之风、说假话的鼓励,使贪污贿赂犯罪更加肆无忌惮,社会导向偏差,风气不正,已成为众多干部走向腐败的催化剂,作为一种不容忽视的社会根源。

3.思想原因。腐败分子不是在一天内就走向腐败的,在滑向腐败边缘的过程中,思想的退变尤为可怕。正如原山东省泰安市市委书记胡建学在他的认罪书中说:“我的犯罪绝不是偶然的,主要是我放松了世界观的改造,缺乏改造世界观的自觉性”。从近几年检察机关揭露出来的案件看,腐败分子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放松了思想教育、党性的学习,忘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忘记了“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原则。追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一切向钱看”、“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的价值观念,就成为一大批腐败分子走向腐败的思想根源。

二、腐败的特点及规律

由渐进改革所决定,这样的社会转型将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新旧经济管理体制以及由此决定的新旧社会管理体制的新旧政治管理体制将会有相当长的共存时期,相互矛盾的双轨格局短时间内不会并轨。这样一种时代背景和制度、体制背景,决定了当代腐败问题的特殊性。

1.民主形式掩护下的公贿与贪污。我国在计划经济时期,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无非是生产资料的全民所有和集体所有。全民所有和集体所有演变为国家所有和单位所有,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就被“虚置”,本属“大家”的财产也就成了与个人无关的“公家”的东西。改革开放以后,通过对国有制的股份化改造,这种“虚置”局面表面看来有所改观。但由于相应措施的不完善和变形走样,“劳者有其股”的愿望并未如期实现。相反,职工代表大会失去作用,而新机制下的股东代表大会和监事会又尚未起到应有作用。造成股份公司主要管理者的权力过分集中,公有财产由原来的“虚置”演变成为现在的由董事长和总经理支配的私有财产。这样,就使得当代中国的腐败分子的公贿、贪污和监守自盗以更加“民主”和普遍的方式进行着。公贿不同于私贿的地方,在于它是典型的“以公谋私”,是拿公众的钱去捞取私利的“零成本”腐败,其社会影响无疑更为恶劣。

2.“集体共犯”式腐败。“集体共犯”就是在查处一个腐败案件时,发现的往往不是一个,而是一串腐败分子,一挖就是一窝,被人们称之集体腐败。集体腐败是指整个单位,包括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等公务人员,以单位或集体名义,用本单位、本系统的权力谋取个人或小团体利益的腐败行为。它有三个特点:一是腐败人数多。腐败行为的主体,不是单个人,而是一个集体,往往是在一定组织的权力参与下完成。象“綦江虹桥垮塌林世元案,厦门远华走私案”等等,均是多人共同犯案;二是危害大,对国家和社会造成的影响更大,不是一般的“蛀虫”,可称得上“蛀虎”或“蛀牛”;三是牵涉面积大,案情复杂,查处困难。“集体共犯”既有体制性原因,又有其社会心理基础。体制性原因在于产权虚置为腐败提供了适宜的土壤。

3.带“双轨制”痕迹的腐败。“双轨制”,是当代中国由传统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向现代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流时期的一种制度安排。在双轨格局中,经济管理的“双轨”并非始终是并行不悖的,而是经常发生交织甚至矛盾,时而会给经济运行造成阻碍。而且,在“双轨”格局中,政企不分广泛存在于社会经济生活之中。既当“球员”,又当“裁判”这种无视市场经济规则的无序做法,为政企合谋、垄断交易、贪污贿赂,提供了肥厚的土壤。现阶段中国所揭出的腐败案例,多有“政企不分”的体制背景。

4.干部提拔机制的弊端造成的“人事腐败”。多年来,干部任用实则是“钦定制”,由于民主集中制的原则不能落实,干部选拔中的弊端也就暴露出来。在获得提升的少数干部中,有伯乐“相”出来的,有“跑”出来的,有“磨”出来的,有的甚至是“买”出来的。因此,说明在干部选择中存在严重的人事腐败。

通过对腐败特点的分析,不难发现其中有一些反复出现的、具有共同性的现象。这些现象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一般规律的具化体现,对它们的总结与概括其实就是在对一般性规律进行摸索的过程。虽然在不同的地域和不同的历史阶段,腐败的具体表现会有所差异,但其发生和发展总是遵循了一定的规律。

1.腐败的发生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公共权力建设属于上层建筑领域,而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表明,经济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从这个角度来看,腐败的发生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人作为有理性的社会人,具有生理性和社会性双重需求,有物质、社交、尊重、自我实现等各方面的需要,这些都表现为具体的欲望。前文我们曾分析过,需要会形成动机,动机的实现需要一定的社会条件。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的利益驱动一方面会刺激某些人产生物质需求动机,另一方面会为这种动机的实现创造条件。尤其是在不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下,权力可以较为方便安全地转化为资本,并且犯罪成本相对较低,这使得诱惑被成倍放大,因而诱发腐败的可能性也相应加大。

2.随着社会的发展,腐败的对象从对生活资料的占有转向对生产资料的占有,犯罪目的从对资金积累向个人资本积累转变。早期的贪污贿赂等腐败主要是通过对金钱或实物的占有,来达到改善个人或家庭生活状况的目的,此时犯罪分子主要进行的是对财富的积累,其贪婪的欲望还仅仅停留在基本的生存需求上,表现得并不十分强烈。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质生活得到了较为充足的保证,此时犯罪分子将目光从基本需求上升至发展需求,表现为渴望在获得财富的同时还能实现保值与增值。此时单纯占有生活资料已经不能满足这种发展需求,于是犯罪人开始直接侵占资本、土地等生产资料,或者以赃款为资本投入生产经营以实现财富的增值。在这种情况下,贪婪的欲望已经近乎疯狂,成了无法满足的无底洞。比较典型的是在近年来的国有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造过程中,一些腐败分子看到了其中的价值,频繁伸手,利用手中的职权来变相侵占,或者低价购股份,或集体私分资产,有的甚至直接侵吞国有资产,通过非法占有生产资料和生产要素,达到积累资本,实现资本增值和利益优化的目的。

3.随着体制转轨的进行,腐败热点领域不断扩展延伸。由于我们的经济体制改革和企业转轨依然处于探索阶段,仍然存在许多漏洞和不足。而中国加入WTO后,有很多现行的法律法规与WTO存在冲突和矛盾,需要经过长时期的磨合才能慢慢达到统一。制度的漏洞和法律的缝隙,催生了新的腐败领域。我们知道,行贿的目的是为了获取更多的公共资源和更大的效益,而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资源供求的矛盾已经发生,并且随着经济发展脚步的加速,这种矛盾冲突也会愈加激烈。资源的稀缺使得行贿者乐于主动出击,通过以钱易权的方式获得更多的发展资源和空间。资产重组和国有企业并购领域、资金项目审批立项、配额分配,公司上市调配审批、房地产市场和工程建设发包、证券市场期货市场甚至交通管理和行政执法领域都成为行贿受贿的热点领域。

4.政府职能结构不合理与权力的泛化导致腐败的存在具有长期性和必然性。虽然我们一直在预防和控制腐败,不断研究和完善制度建设,但改革发展的阶段性决定了政府职能改革与权力的建设也具有阶段性特点。我们一直在讨论政企分开的必要性与实现途径,但究竟怎么才能科学的分开,分开到什么程度才是恰当的,这些都需要不断进行试验和摸索。世界上并没有完美的制度,国外的成功模式可以借鉴和学习,但并不是圣经宝典,一用就灵。由于我国长期存在权力泛化的现象,这种权力本位观念已经深入一代甚至几代人的骨髓,因此虽然改革开放以后我们一直在强调公平与民主,但在实践过程中,权力至上、“领导说的算”的思想根深蒂固,这种思想投射到制度设计上就表现为岗位设置缺乏独立性,具有人身依附倾向。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初衷良好的制度只能流于形式,这也是到目前为止政府权力一直过大,缺少监督和制约的重要原因。而绝对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因此,邓小平同志曾在改革开放的初期就明确指出,改革开放搞多久,反腐败就要搞多久,整个改革开放过程都要反对腐败。从这个层面上讲,腐败还将必然存续很长时间,并且随着改革力度的加大,在今后一个特定的时期内仍将呈高发、多发状态。

5.腐败的发展呈现出起伏性和阶段性。腐败是权力相对集中与制度建设漏洞的产物,因而会随着社会政治制度建设的发展而呈现出波段性。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腐败的蔓延并不是直线上升的,也不是平行发展的,而是根据社会发展特点不同而呈现出起伏性与阶段性。从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看,一般在国家工业化初期,腐败现象往往最为严重。从社会具体阶段看,腐败往往随着国内外政治和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并随着人们理想信念的确立或丧失而起伏。而犯罪实现的机会、几率和犯罪成本的高低也使得腐败呈现出起伏性特点。

三、防治腐败的对策

腐败的根源来自于因追求私利而导致的权力滥用。而反腐败的关键显然就是以防止和减少权力滥用为中心,展开制度创新,以限制权力、制约权力、净化权力。限制公共权力的作用范围,才是消除腐败产生最好的办法。限制公共权力的作用范围,就要调整国家与社会的关系、调整政企关系、实现从人治向法治的转变。

1.关于国家与社会之关系的调整。计划体制时代,公共权力体系庞大,权力脉络触及社会的各个角落,社会的独立发展功能完全萎缩。可以说,国家取代了社会,公共权力完全占据了私人领域。虽然公共权力无限膨胀,并时有滥用,但腐败现象则少有发生。盖因公共领域完全侵占了私人领域,私欲失去了存在的要素,人们没有私利可以追求,也就不存在了腐败得以滋生的前提。改革开放以来,物质利益从一元走向多元,对私利的合法追求成为平常的事情。而且追求物质利益的手段也越来越丰富。由于制度建设跟不上社会经济生活变化的步伐,通过对公共权力的滥用来达到对私利的追求的不正常现象,也就司空见惯起来。因此,要控制对权力的滥用,必须根据市场的内在要求,明确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划分“私域”范围。同时,也使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追求,通过对市场规则的运用,在“私域”范围得以实现,以减少腐败赖以产生的权力基础。

2.调整政企关系。在转型时期,政企不分现象仍广泛存在,并且为腐败提供了体制土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与企业、企业与国家、企业与个人间的经济交往,是一种平等的合同关系,相互之间不存在不平等的权力关系。但如果政企不分,不正当的权力关系就会掺杂其中,合同关系就会为权力关系所笼罩甚至取代。一旦部门利益和个人私利浸入其中,对权力的滥用也就不可避免。因此,要铲除腐败的体制根源,必须实行政企分离,切断权力与经济的联系,政府按照市场经济规则的要求,主动退出对经济生活的直接参与,转而通过法律、政策服务于社会经济,并通过这种服务获取权益。

3.实现人治向法治的转变。人治社会的最大弊端是权力运行无边界和权力运行无规范。二者的共同结局是权力的滥用。这种对权力的滥用,当被用来谋取政治私利的时候,它是政治腐败;当被用来谋取物质私利时,它就是经济腐败。市场经济与人治相结合,就会结出“权力经济”的歪果;市场经济与法治相结合,就会修出法制经济的正果。当代中国身处社会转型时期,政治体制的变革落后于经济体制的变革,人治因素尚未在干扰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权力经济”的影子时有闪现,“权力经济”不仅阻碍着市场经济的正常发育,而且还滋生着权力腐败。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加快国家的法治化进程,通过法律制度规范权力的运作,方能有效控制腐败。

第三篇:历史教学的特点和规律

历史教学的特点和规律

新课程改革已进行了十几年,但什么是课改课,什么是传统课仍然在争论不休。我认为一节好的课改课要具备两个特点:既要反映学科特点,又要体现新课程理念。就历史课而言,新课改既要有历史学科的特点,又要反映新课程理念,不管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模式)。

一、历史教学的特点和规律

1、史料教学是历史教学的本质特点。因为史料教学反映了历史学科的特点。(1)历史学最突出的特点是存在形式的过去性。历史是已经过去了的人类社会实践活动,它不能重演,也无法实验,无法还原,人们只能通过文字、实物、图片、电影等直观教具,将抽象的东西形象化,概括的东西具体化,用语言的记述将历史知识转化为生活的画面,让学生间接认识或感知历史。正是由于这样,历史对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有很大的创造空间。历史无法还原,而历史教学又要尽可能去还原历史,这就必须借助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史料。(2)中考历史的需要。(3)培养学生史证意识的需要。史证意识就是史论结合、论从史出,有多少论据说多少话,没有论据不说话,一切结论要来源于史料。

史料教学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对史料要进行甄别。历史教学讲究的是求真,真实的史料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虚假的史料,只能将学生引入歧途,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求真意识。二是史料的选择。形式要多样,内容要剪短,文字要浅显,要根据不同学生选择不同的史料。三是史料的使用。要形成证据链,因为孤证不立,也就是要尽可能选择一组史料来说明一个问题。要先有史料,引到学生分析史料,得出结论,形成认识,感悟历史,而不能先给出观点,然后拿史料去证明观点。四是虚拟试料。要符合当时、当地、当人的历史情境。

2、历史教学必须注重历史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认知结构的多样性是历史学的又一特点。社会发展过程中主观与客观、内因与外因、原因与结果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复杂的。因此,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认知途径灵活多变,不应从单一的角度去认识历史事件,而应从多方位、多角度进行认识和思考。社会中的每一种变化都是特定原因作用的结果。历史事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的发生有着特定的背景和条件,历史事件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和互为因果的关系。揭示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历史课堂教学的主题之一,是培养学生正确认识历史和理解历史的能力的手段之一。求异思维是针对常规定向思维而言的反向思维,是一种富有创见性的思维方式,它能够突破思维定势,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这是一种高层次的思维形式,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路,提高创新思维能力。思维的灵活性是指学生根据不同情况、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去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另外,注重历史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也是中考命题的客观要求。

3、注重历史认识的升华。历史学具有前瞻性,学习历史绝不是仅仅增加点只是而已,而是要以史为鉴,服务现实,服务学生,使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培养合格的公民。所以,历史课堂教学要具有前瞻性,培养学生运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去总结历史,认识历史的规律,使之服务于现实和未来。这既是历史教学的本质要求,也是中考历史的要求。

4、注重时空观念的培养。历史是人类在特定时空环境中留下的“足迹”,因此学习历史要从时间、空间、人物三方面去整体把握。人类活动具有世界性,每个国家都不能独立于世界之外,因此学习历史要扩大视野,把历史事件放到世界背景中去考察、定位,形成对历史发展过程的立体的、整体的认识。

5、历史教学要有趣味性,揭示其复杂性。

6、加强问题教学。一要和情景教学相联系,从情境中引出问题,从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二要注意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从学情出发,设置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问题链,便于学生理解。

二、历史学科新课改理念

1、教学目标之比较。传统历史教学目标强调传授知识、培养基本能力和进行思想教育,其中知识传授是基础,能力培养是核心,思想教育是灵魂。新课程理念下的历史教学目标,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整体设计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规定了学生通过学习应达到的知识、技能、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领域的总体目标。

2、教学手段之比较。传统的历史教学手段以粉笔、黑板、图表、插图、照片、模型等直观教具为主,教学信息大都是静态的,且信息量少,信息渠道单一。教学手段缺乏多媒体信息技术的支撑。新课程理念下的历史教学手段,在对传统教学手段继承、创新、发展的基础上,注意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重视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应用,优化历史教学结构、丰富历史教学内容、改善历史教学效果。

3、学习方式之比较。传统的历史学习方式,过分强调被动接受式学习而忽视学习过程中的发现与探究,过分强调教师的“教”而轻视学生的“学”,过分强调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理解而忽略学生的内心情感体验,过分突出课堂教学对学生学习的影响而放弃社会实践活动,过分注重学习的量与结果而忽视学生学习的质与过程。新课程提倡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独立性、能动性、体验性、问题性、合作性,并将这些视为不断生成、张扬、发展和提升的过程。

4、课程资源之比较。传统的历史教学将教科书及少量的历史挂图等直观材料理解为课程资源的全部。新课改明确提出了历史学科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问题,它分属家庭、学校、社区、社会四个层面,包括教参、课外读物、直观教具、视听材料、多媒体资料库、互联网、图书馆、历史博物馆、历史展览馆、历史遗址与遗物、当事人和亲历者的回忆等,新课改课程资源较之传统教学课程资源丰富了不少。

5、学科能力之比较。对历史学科能力的培养,20世纪80年代定位于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来分析历史。这一能力目标空泛,缺乏可操作的层次。新课程标准将历史学科能力分为一般学习能力和历史学科特殊能力。一般学习能力又分为搜集史料、提取信息、解决问题、交流成果四项能力,这四项能力贯穿历史学习的始终。历史学科特殊能力又可根据递进关系,分为识记鉴别、领会诠释、分析综合、评价论证四项,并与具体的教学内容挂钩。新课程的能力目标,较之传统目标更具科学性、逻辑性、层次性和可操作性。

第四篇:浅谈腐败问题发生特点和规律研究

浅谈腐败问题发生特点和规律

腐败问题是一种伴随着私有制、阶级、国家、公共权力产生而产生的复杂社会历史问题,任何国家、任何朝代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腐败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纷纷有大官因腐败问题而落马,纵观这么多官员的腐败问题,其中的缘由是十分复杂,但归根结底腐败问题发生也是有一定的特点和规律的,本文将结合当前实际,浅析腐败问题发生的特点和发生的规律。

一、当前腐败的特点

(一)从职务上看,发生腐败越来越趋于“高官化”。从职务特点来看,近年来发生,中高级别的干部发生腐败犯罪案件越来越多。根据相关统计,改革开放初期二十年中,省部级干部腐败案件落马仅仅十几人。随着我国社会发展程度和改革开放力度不断加大,社会经济得到空前发展,腐败案件的发生越来越趋于“高官化”,落马“老虎”越来越多,仅从党的十八大以来的800多天,已经有105位省部级军级以上官员落马,平均每8天就有一名高官落马。中央打击腐败的决心一直都不放松,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法委员会书记***、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徐才厚等大老虎相继落马,在打击腐败问题上,“老虎”和“苍蝇”都要拍,表现出党和国家对反腐倡廉工作的决心。

(二)从金额上看,发生腐败越来越来趋于“巨额化”。过去发生腐败案件中,涉案金额数万或者几十万,而近些年来,发生腐败案件的涉案金额越来越巨大,一些国企高管贪腐案件的相继公开,当事人不少都是企业一把手。如,中国移动广东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徐龙,广东新广国际集团原董事长、总经理吴日晶,重庆能源投资集团原董事长侯行知等。又如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原行长陶礼明涉嫌受贿、挪用公款的案件就是一起典型的涉案金额巨大的腐败犯罪案件。5年内,陶礼明与他人合谋多次恶意超发数亿元国债,将其中约3.4亿元国债资金挪用于炒股、投资理财,供个人牟利,同时陶礼明,非法收受贿赂款共计人民币1534万元、美元99万元、欧元1万元,涉案金额巨大,其手法之专业、规模之巨大十分罕见,给国家和人民造成巨大的损失,现陶礼明涉嫌受贿、挪用公款一案已被河南省鹤壁市中级人民法院公开审理。

(三)从年龄上看,发生腐败越来越来趋于“年轻化”。近年来,随着我国干部制度改革的顺利推进,一大批年轻干部走上了领导岗位,他们拥有较高的学历层次、较强的专业知识以及较为创新的思维和工作方式,在现阶段我国的社会经济建设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得到国家和人们的信赖。但是在他们中出现了极少部分人,不能正视自己手中的权力,在走上领导干部岗位之初就发生了腐败,他们必定会受到人民的唾弃。根据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检察院提供的数字表明,在2005年到2010年期间,该院反贪局受理的35岁以下职务犯罪案件有18件,共22人,占据立案总数的12.9%。并且,上述案件中的年轻领导干部贪污受贿的金额通常更为巨大,他们虽然年轻,但是胆子特别大,一次性贪污、受贿的金额越来越高。在北京市西城区检察院反贪局受理的上述18件贪污贿赂案件中,特大案、大案占83%。在2012年10月份查处的海南省洋浦经济开发区规划建设土地局原副局长肖明辉受贿案中,这位年仅32岁的“80”后因收受“好处费”1611万元,被法院依法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该案件因为涉案者非常年轻,且受贿的金额巨大,案件一经公布,便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四)从结构上看,发生腐败越来越来趋于“群体化“。近年来,一些腐败败露后,往往引发所辖地区官场的“大面积塌方”。腐败分子在政治上拉帮结派,经济上相互牵连,结成了利益同盟,呈现出明显的群体性,即“窝案”、“串案”。其主要特征一是涉案人员众多;二是涉案人在政治上丧失党性原则,形成了具有紧密人身依附性质的关系网;三是在经济上互相利用,结成了利益共同体。数据表明,在2013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共发现并移送涉嫌重大违法违纪案件314起,涉及1100多人, 在这些案件中,有112起是“串案”、“窝案”,涉及760多人,其中31起有主犯的近亲属参与。案件大多以一名或几名公职人员为核心,以其掌握的公共权力或公共资源为支撑,链条往往牵扯十几人或数十人,有的涉案人员之间形成利益共同体,暴露出群体化腐败问题严重等突出特点。

二、腐败发生的规律

纵观近年来,发生的一些列腐败案件,仔细研究也存在着一定的必然发生规律,特别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权力运作体制的不完善。

权力运作错位必然导致权力腐败,权力腐败就会造成执掌权力的某些单位、领导者和其他执法人员违背公共权力的性质和原则,使得公共权力私有化,错用、滥用权力,造成党和国家、人民的利益受到损害的一种现象。主要表现在:一是少数人员把公共权力高度集中据为己有,将手中的权力作为谋取个人利益的筹码,非法攫取个人经济利益。二是有些领导干部在其位不谋其政,好高骛远,突出表现为失职渎职行为和严重官僚主义。三是个别领导不认真落实民主集中制原则,奉行个人专断、搞用人 “一言堂”、花钱“一支笔”和决策“一张纸”等家长制作风,个人说了算。

(二)监督制约体系的不完备。

腐败的泛滥是综合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是监督制约体系不完备、制约不力的综合性表现。目前,社会大众监督意识不够强、监督机制不够科学,监督渠道不畅够通,监督工作不够落实,监督效果不够明显。监督体系的不完备导致上级对下级的监督不到,表现在不够全面深入;下级对上级的监督缺失,表现在难监督、不敢监督和不愿冒犯上级;同级对同级监督不硬,表现在“好人主义”盛行,互不侵犯,一团和气;自我监督约束不彻底,流于表面跟风形式。

(三)制度执行力度的不彻底。

制度建设的不完备以及制度执行的不彻底,导致权力不能够关在制度建设的“笼子”里。主要表现在一是一部分人查找制度的空隙,钻制度的空子,借此谋取个人利益;二是权力凌驾于制度之上,对不利于自己的制度,阻挠其执行,导致制度推行或者改革不力,不能够制约权力;三是制度执行的不力,导致腐败分子有可乘之机,谋取不当利益,而廉洁奉公者的正当权益得不到保障,同时败坏社会风气,使得廉洁者不免叫屈,极易成为腐败俘虏的危险。

第五篇:网络编辑的特点和规律

一、从网络新闻标题制作来看

俗话说:“看书先看皮,看报先看题。”可见新闻标题的重要性,在网络媒体中,新闻主页面以标题列表为主,当一行行新闻标题集中在一个页面上时,好标题就成为吸引眼球的关键,如果标题没有吸引力,其他工作做得再好也有可能引起不了网友的兴趣。

网络新闻标题不同于报纸新闻标题,报纸新闻标题在形式上有引题、主题、副题、摘要题、大标题等区别,而且标题都以大字号放在版面最显眼的位置。网络新闻媒体主要通过标题列表展示新闻,这一特点也就决定了网络新闻标题制作的特殊要求:

1、标题列表中的标题必须是一行题

网络新闻在主页面上表现为标题列表,如果出现两行或三行标题,势必会影响页面的美观,造成视觉上的混乱,所以网络新闻编辑在标题列表中必须制作一行题。

2、在特殊页面或区域可制作组合标题

在展示稿件全文的页面上,可以制作主题、引题、副题或摘要题随机组合的标题,在新闻主页面的特殊区域也可制作摘要题。如,中国徐州网首页“头条新闻”中的标题就是由主题和摘要题组合而成。这种做法强化了该条新闻的重要性,吸引和方便网友的浏览。

3、绝大多数一行标题应做成实题

选择最重要、最具体的事实和观点入题。当然,事实和观点入题可有所保留。如果该新闻最重要的事实与观点都在标题中展现,网友完全有可能不浏览正文。所以,网络新闻编辑在标题制作的过程中可以有所保留,适度增加一点悬念。如2006年6月18日中国徐州网“国内新闻”中的这一标题《江苏尝试将经济适用房部分产权出售》,该标题增加了一个悬念:部分产权究竟是哪一部分产权?从而吸引网友去浏览正文。

4、一行标题可有分寸地虚实结合实题本来就难免有“生硬”的可能,如果新闻事实“太硬”,标题的吸引力可能不大,这就需要做个虚实结合的标题。这样的一行标题同样能有报纸多行标题的韵味。

5、一行标题要以短为主宜长则长

报纸的版面编排方式对标题字数限制很大,网站的页面也有字数限制,过长的标题会让网友感到浏览困难,所以网络新闻标题同样追求简明扼要。多用概括性的语言制作标题,删除不太重要的新闻要素使标题简明扼要。如2006年6月13日中国徐州网“国际新闻”中的这一标题《美国军工厂爆炸2人失踪2人受伤》,该标题只有15个字,相比二三十个字的标题可谓短,标题中删除了次要的新闻要素使得标题非常简明扼要,让人一目了然,浏览起来也比较方便。

6、一行标题的内容要通俗易懂

如果标题比较晦涩难懂,那么这条新闻就很难吸引网友兴趣。要方便网友浏览,一行标题的内容要通俗易懂。要多用形象化的文字,多用注释性的文字,多用生活化的内容,多用比较性的内容。

此外,网络新闻编辑在制作新闻标题时还应注意避免以下几点:

首先,不要使用卖弄、夸张、过分渲染之类的风格制作标题,因为读者在快速阅读中,这类标题会让读者不能准确地了解新闻的真实内容,甚至会让读者不得其解。

第二,不要使用隐喻、暗喻、比喻在标题中“标新立异”,因为这样的标题可能会造成读者理解上的障碍,甚至造成对读者的误导。

二、从网络新闻文稿的编改来看

网络新闻编辑不能做单纯的“搬运工”、“粘贴匠”,不能做进行简单操作的“理货员”,网络新闻编辑完全有必要对入选的新闻稿件进行编改,以消除谬误,方便网友阅读。对文稿的编改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把好是非关

网络新闻非常讲究时效性,如一味地追求时效性,不去进行认真的核实,势必会造成假新闻,网络新闻编辑要对入选的稿件进行认真的核实,严把是非关,主要包括事实把关、政策把关、知识把关、文字把关,此外,还有技术性把关,如在编辑的过程中,有关内容的链接是否正确等。

2、强化接近性

网络新闻编辑在编改文稿时要注意稿件内容与网友的接近性,从而引起网友的兴趣,这里的接近性主要是地域上的接近、心理上的接近、生活上的接近等,凡是涉及到这方面的内容,都有必要在稿件中进行强化。例如中国徐州网作为一家地方性网络新闻媒体,其文稿的编改都充分注意到与徐州市民的接近性,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3、方便网友阅读

通过电脑屏幕阅读新闻比较费力,长稿件网友很难坚持阅读下去,所以网络新闻编辑编改文稿时要尽量使篇幅简短,控制在500字左右比较适合。对正文进行删节时,首先要删除非新闻内容和次要的新闻要素,其次还要对主题进行提炼,删除过多或重复的议论,删除过多的或重复的例子等。

在结构上要多用倒金字塔结构,按照新闻内容的重要性,进行内容排序,将最重要的内容放在正文的最前面,这样就容易吸引网友的兴趣。

三、从网络新闻评论来看

网络新闻评论是指发表在网络上的对新近发生的新闻提出具有一定看法和意见的文章。与传统媒体的新闻评论相比,网络新闻评论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开放性

2、交互性

3、时效性

4、全面性

5、尖锐性

6、表达民意

7、具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

网络新闻编辑要抓住网络新闻评论的这些优势,对当前发生的一些新闻事件发表意见、看法,引导社会舆论,此外还要经常组织一些网络评论如

1、组织网友评论增强网站与网友的互动。

2、组织特约评论员文章,网站邀请一些资深专家担任特约评论员,对一些新闻事件发表评论意见。

3、组织讨论形成主导舆论。

在组织评论的同时网络新闻编辑要做个有心人,对网络评论的表现形式等进行深度加工,体现强势效应,以吸引网友的注意力。

四、从网络新闻专题策划和编辑来看

网络新闻专题是深度报道的一种,它通常围绕某个重大的新闻事件或社会上存在的某种现象,在一定的时间跨度内,运用消息、特写、背景资料、分析、评论、新闻调查等多种新闻体裁,调用文字、图片、声音、视频图像等多种表现形式,并结合电子公告板等交互手段,通过特定的页面编排与栏目制作进行连续的、全方位的、深入的报道。它具有传统媒体新闻专题所无法比拟的优势也就不言而喻了。

网络新闻专题只有经过精心的组织和策划,才能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所以说策划是专题成功的关键。专题内容的策划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题材的选择

新闻题材的类型大致可以分为三种,(1)、重大题材,即硬新闻;(2)、有吸引力的题材,即软新闻;(3)、专业性题材。在组织网络新闻专题时,题材的选择与网站本身的定位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国徐州网作为一家地方性网络新闻媒体,其专题选择的都是与徐州市民生活相关的题材。如:《徐州参评2006中国魅力城市》、《全民积极参与创模创卫活动》、《徐州2006春季房博会》、《“放眼都市圈”特别采访行动》等。

2、图片的选择

图片的最大优势在于它的直观性、生动性、形象性,使人一目了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图片在传统媒体中的分量也愈来愈高,网络凭借其海量优势,可以在专题中组织大量的图片。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图片越多,受带宽的限制,页面打开的速度也就越

慢,有的网友没有耐心等,干脆就放弃了,去点击别的页面了。所以选择的图片一定要精炼、形象、生动。

3、标题与导语的制作

在新闻专题的主页面中,标题与内容在空间上是分离的,所以说标题制作的好坏成了能否吸引网友的关键,标题的制作要多用实题,简洁精炼。专题导语的写作,要突出全篇的中心并且强烈抓住读者的注意力,最为常用的是倒金字塔模式。

4、内容链接的设置

内容链接的设置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环节。首先,要预定一个专题的新闻信息流程表,选择那些只会增强这个新闻专题价值的内容进行链接。

5、反馈调查的策划

许多网络新闻专题通过设置评论和问卷调查这种方式,引导网友就这一主题谈谈自己的看法,从而吸引更多的网友关注。在策划问卷调查时,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问题要设法围绕新闻专题聚拢人气,吸引更多的网友参与本专题的讨论中来,二是要及时监管反馈的结果。

新闻专题的网页设计则要注重创意构思、版式构架、色彩的运用,以一个令人赏心悦目的页面出现在网友面前,这也是专题能否吸引网友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专题的编辑上要注意时效性,及时更新,同时要运用多媒体手段使网络新闻专题做到图文并茂、视听共赏。

以上都是网络新闻编辑的特点和规律,网络新闻编辑师只有充分认识网络新闻编辑的特点和规律,并用它来指导日常的编辑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网络新闻编辑师。

下载传销犯罪嫌疑人的特点及作案规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传销犯罪嫌疑人的特点及作案规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社会历史规律的特点

    社会历史规律的特点 (1)社会规律是人的实践活动的规律①从形成机制上,它形成于人的实践活动之中。②从作用方式上,社会规律只有通过人的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才能实现。③从表现形......

    常态优质课的基本特点规律

    常态课与优质课 在参加集中培训时有同行提到关于优质课和常态课的问题,心里也颇有感触。 究竟什么是常态课、优质课呢?常态课是指较少的时间去备课,或者形成思路、简案,然后去上......

    把握全面从严治党的特点和规律

    把握全面从严治党的特点和规律 2015年05月20日08:21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四个全面”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都要靠全面从......

    古典舞基本功训练的规律及特点

    古典舞基本功训练的规律及特点 摘 要: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的规律和特点是古典舞基本功教学的支撑和性质,正确合理的认识和把握对教学是非常有益的。教师本人独到的理解和对......

    唐代商业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及其现实意义

    唐代商业发展的特点及其现实意义 摘要:纵观中国古代王朝的更新与昌盛,商品经济的发展大体呈现出周期性的递增增长趋势,其中,出现过三次发展高峰期,依次是战国秦汉时期、唐宋时期......

    2年级学生心理发展和认知规律特点

    ◆一般心理特点: 1、二年级学生可以熟练地做自己想做的事,并能把自己的想法简单地记下来。无论写字、绘画还是课余时间的游戏都比较自如。在此之前,与成年人最大的差别就在于不......

    平面广告创作规律特点与学习心得体会

    平面广告创作规律特点与学习心得体会 09广策09075010 何叶 这个学期的广告作品收集与分析课,主要是让我接触到了最基本的平面广告,在这一学期里,我收集了很多平面广告,并对其进......

    了解新闻报道特点 把握新闻报道规律 (精选)(共5篇)

    了解新闻报道特点 把握新闻报道规律 做新形势下合格的基层通讯员 各位领导,各位通讯员: 上午好!首先感谢孟镇长的关心、器重和帮助,给予了我今天与大家共同学习的的机会。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