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当遵从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规律[范文]

时间:2019-05-14 01:27: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语文教学当遵从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规律[范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语文教学当遵从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规律[范文]》。

第一篇:语文教学当遵从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规律[范文]

语文教学当遵从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规律

教育部最近颁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认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这是在强调语文教学必须遵从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规律。这一正确思想虽然早有人提出,但是,把它作为教学理念写进《语文课程标准》这样一个语文教学的纲领性文件加以强调,却还是第一次。这显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必将对语文教学产生积极的影响。

汉语最根本的特点在于缺少形态变化。学俄语的人都知道,俄语有着丰富的词形变化,性、数、格、时、体、态这些语法范畴都可以靠词形变化来表示。英语的形态变化虽然不如俄语丰富,但也不少。而汉语缺少形态变化,是一种“孤立语”或“词根语”。“鸟飞”“飞鸟”中的“鸟”和“飞”尽管语法功能各不相同,但词形却没有任何变化。汉语主要的语法手段是词序和虚词。“老师问学生”和“学生问老师”意义不一样,因为同序不同。“父亲的母亲”与“父亲和母亲”意义不一样,因为虚词不同。汉语中词的语法功能比较宽泛。名词不仅可以作主语、宾语,也可以作谓语;动词不仅可以作谓语,也可以作主语、宾语;形容词不仅可以作定语,也可以作状语。汉语词的兼类是重要的语法现象。“在”既是动词,又是介词,也是副词。汉语词类活用现象较多。“春风又绿江南岸”之类的句子几乎随处可见。

汉语的上述特点启示我们,语文教学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因为,这一特点使得语法规则的强制性相对较小而语言组合的灵活性较大。表达式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经验,依靠语感。而在阅读中,感悟的意义则更大。语感的培养,必须通过多读,多读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接触大量的语言材料。只有大量阅读语言材料,才能充分了解语词的“分布”,才能学习更多的表达式,才能更好地比较和区别各种表达式的表达意义,才能了解不同表达式的不同语境。古人提倡“读万卷书”,其中就有这样的目标。二是反复地读名篇佳作。只有反复地诵读,才能更好地体悟作品的情感和思想,并反过来体悟某些表达式的特殊意义和特殊价值,才能从语音、词汇、语法的不同角度综合地体悟语言运用的奥妙和规律。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其中也应当包含这样一个语言学习的基本规律。当前,特别应当提倡朗读。要读得书声琅琅,读得痛快淋漓,读到“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其义皆若出于吾之心”。一个从来不懂得享受朗读的学生,不会是语文水平很高的学生;一所听不到书声的学校,更不可能是好学校。

上述特点还告诉我们,语文教学应当重视虚词。如果说语文教学还应当让学生学一点语法的话;那么虚词便是其中的主要内容。这是因为,一方面,词序的把握在相当程度上靠语感,而虚词的使用则理性得多。另一方面,虚词,特别是连词在书面语中的使用频率远远高于日常口语。只有学好虚词,才能自如地运用书面语,并提高口语的水平。而且,虚词的使用与思维的发展关系密切。当然,虚词的教学也应当是动态的,结合语用实际的。比如副词“才”,可以以“那一年,他才四十二岁”为例。这句话表达了对焦裕禄同志英年早逝的惋惜之情。让学生去掉“才”试试,立刻变得冷冰冰的;再换一个“已经”试试,更糟糕,好像嫌他活得长了。这样学生就能生动地领悟到恰当使用虚词的重要。

汉语的另一个特点是有着很强的历史继承性。现代汉语中活跃着大量古代汉语的因素。不必说句法结构的基本格式“主——渭”和“动——宾”贯穿古今,也不必说“天”“地”“山”“水”“生”“死”“上”“下”这些基本词汇活跃始终,单是具体的表达方式就很多。现在常用的“瓜分”“血祭”和古代汉语“一狼犬坐于前”“寨中人又骛伏矣”中的“犬坐”“骛伏”都是名词作状语,“发扬光大”“严肃党纪国法”中的“光大”“严肃”是古汉语中形容饲用作动词这种表达方式的继承,“天地之间”“为语言的纯洁而斗争”中“之”“而”的意义和用法与古代汉语完全一致,这样的表达式仍然非常能产。就连作为现代汉语一般词

汇的大量双音词,其词素也基本上是古代汉语的词汇。

从这一特点出发,必须重视文言文的教学。文言文教学的意义不仅在于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而且在于提高他们的现代汉语水平。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可以了解灿烂的古代文化,而这种文化积淀又可以成为他们运用现代汉语时的宏观语境。那些文言文读得多学得好的人,在运用现代汉语时,也往往多一份雅致和凝重,少一份苍白和飘浮;多一份精练和轻灵,少一份芜杂和笨拙。教材的选文,如果说现代文应当多选优秀时文,那么文言文则应当多选传统名篇。文盲文的教学更应提倡诵读,让学生在诵读中体验“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自然境界、“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的精神境界,领悟孔孟的庄重与热烈、老庄的智慧与洒脱、墨家的思辩与求实。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课外可进行对联鉴赏和属对练习。属对是一种充分体现汉语特点、集语音、词汇、语法于一身、沟通古今的极好形式。

作为汉语书面符号的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表意文字的使用,与汉语少形态变化、多同音词的特点有关。表意文字的根本特点是字形有意义。从符号的编码系统来说,汉字符号是多码的。它不仅有音码、义码,而且有形码。符号的编码越多,信息量就越大,给人的刺激和联想就越多;同时,掌握的难度也越大。汉字的多码性至少决定了两方面的特点:一方面是初学难,另一方面是对于汉语书面语的易解、多解和深解。鲁迅曾说:“写山曰‘峻赠嵯峨’;状水曰‘汪洋澎湃’;‘蔽芾葱茏’恍逢丰水;‘蹲妨鳗鲤’如见多鱼。故其所涵,遂具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汉字的特点告诉我们,语文教学必须打好汉字这个基础。这个基础对于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这个基础打不好,学生的语文学习将遇到不可逾越的障碍;这个基础打好了,学生的语文水平便可望得到迅速的提高,甚至产生飞跃。相当多的学生书写混乱、错字多的现象反映了汉字教学的不足。有资料表明,日本中学生书写的汉字相当规范,错字很少。写行楷字是把好和快统一起来,解决书写混乱问题的有效方法。《课程标准》提出教学生写行楷字的要求,实在是明智之举。

汉字的特点还告诉我们,汉字教学必须坚持形育义统一的原则而辞形析义,辨音析义。形似字、同音字、多音多义字的比较分析应当是汉字教学不可或缺的内容。告诉小学生,“木”的字形像树,下部加一横是“本”,表示树根,上部加一横是“末”,表示树梢,于是他们也就生动地理解了“本末倒置”的意义。这样的教学不是既有趣又有效吗?部首反映了汉字结构的规律,应当把握。有人曾经指责让小学生掌握“瓮”字的部首,这种意见是似是而非的。美国最著名的教育家布鲁纳指出,教学就是要给学生信息的编码系统,有了编码系统,学生才能进行积极而有效的迁移。

第二篇:历史教学的特点和规律

历史教学的特点和规律

新课程改革已进行了十几年,但什么是课改课,什么是传统课仍然在争论不休。我认为一节好的课改课要具备两个特点:既要反映学科特点,又要体现新课程理念。就历史课而言,新课改既要有历史学科的特点,又要反映新课程理念,不管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模式)。

一、历史教学的特点和规律

1、史料教学是历史教学的本质特点。因为史料教学反映了历史学科的特点。(1)历史学最突出的特点是存在形式的过去性。历史是已经过去了的人类社会实践活动,它不能重演,也无法实验,无法还原,人们只能通过文字、实物、图片、电影等直观教具,将抽象的东西形象化,概括的东西具体化,用语言的记述将历史知识转化为生活的画面,让学生间接认识或感知历史。正是由于这样,历史对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有很大的创造空间。历史无法还原,而历史教学又要尽可能去还原历史,这就必须借助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史料。(2)中考历史的需要。(3)培养学生史证意识的需要。史证意识就是史论结合、论从史出,有多少论据说多少话,没有论据不说话,一切结论要来源于史料。

史料教学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对史料要进行甄别。历史教学讲究的是求真,真实的史料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虚假的史料,只能将学生引入歧途,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求真意识。二是史料的选择。形式要多样,内容要剪短,文字要浅显,要根据不同学生选择不同的史料。三是史料的使用。要形成证据链,因为孤证不立,也就是要尽可能选择一组史料来说明一个问题。要先有史料,引到学生分析史料,得出结论,形成认识,感悟历史,而不能先给出观点,然后拿史料去证明观点。四是虚拟试料。要符合当时、当地、当人的历史情境。

2、历史教学必须注重历史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认知结构的多样性是历史学的又一特点。社会发展过程中主观与客观、内因与外因、原因与结果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复杂的。因此,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认知途径灵活多变,不应从单一的角度去认识历史事件,而应从多方位、多角度进行认识和思考。社会中的每一种变化都是特定原因作用的结果。历史事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的发生有着特定的背景和条件,历史事件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和互为因果的关系。揭示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历史课堂教学的主题之一,是培养学生正确认识历史和理解历史的能力的手段之一。求异思维是针对常规定向思维而言的反向思维,是一种富有创见性的思维方式,它能够突破思维定势,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这是一种高层次的思维形式,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路,提高创新思维能力。思维的灵活性是指学生根据不同情况、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去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另外,注重历史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也是中考命题的客观要求。

3、注重历史认识的升华。历史学具有前瞻性,学习历史绝不是仅仅增加点只是而已,而是要以史为鉴,服务现实,服务学生,使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培养合格的公民。所以,历史课堂教学要具有前瞻性,培养学生运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去总结历史,认识历史的规律,使之服务于现实和未来。这既是历史教学的本质要求,也是中考历史的要求。

4、注重时空观念的培养。历史是人类在特定时空环境中留下的“足迹”,因此学习历史要从时间、空间、人物三方面去整体把握。人类活动具有世界性,每个国家都不能独立于世界之外,因此学习历史要扩大视野,把历史事件放到世界背景中去考察、定位,形成对历史发展过程的立体的、整体的认识。

5、历史教学要有趣味性,揭示其复杂性。

6、加强问题教学。一要和情景教学相联系,从情境中引出问题,从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二要注意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从学情出发,设置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问题链,便于学生理解。

二、历史学科新课改理念

1、教学目标之比较。传统历史教学目标强调传授知识、培养基本能力和进行思想教育,其中知识传授是基础,能力培养是核心,思想教育是灵魂。新课程理念下的历史教学目标,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整体设计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规定了学生通过学习应达到的知识、技能、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领域的总体目标。

2、教学手段之比较。传统的历史教学手段以粉笔、黑板、图表、插图、照片、模型等直观教具为主,教学信息大都是静态的,且信息量少,信息渠道单一。教学手段缺乏多媒体信息技术的支撑。新课程理念下的历史教学手段,在对传统教学手段继承、创新、发展的基础上,注意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重视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应用,优化历史教学结构、丰富历史教学内容、改善历史教学效果。

3、学习方式之比较。传统的历史学习方式,过分强调被动接受式学习而忽视学习过程中的发现与探究,过分强调教师的“教”而轻视学生的“学”,过分强调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理解而忽略学生的内心情感体验,过分突出课堂教学对学生学习的影响而放弃社会实践活动,过分注重学习的量与结果而忽视学生学习的质与过程。新课程提倡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独立性、能动性、体验性、问题性、合作性,并将这些视为不断生成、张扬、发展和提升的过程。

4、课程资源之比较。传统的历史教学将教科书及少量的历史挂图等直观材料理解为课程资源的全部。新课改明确提出了历史学科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问题,它分属家庭、学校、社区、社会四个层面,包括教参、课外读物、直观教具、视听材料、多媒体资料库、互联网、图书馆、历史博物馆、历史展览馆、历史遗址与遗物、当事人和亲历者的回忆等,新课改课程资源较之传统教学课程资源丰富了不少。

5、学科能力之比较。对历史学科能力的培养,20世纪80年代定位于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来分析历史。这一能力目标空泛,缺乏可操作的层次。新课程标准将历史学科能力分为一般学习能力和历史学科特殊能力。一般学习能力又分为搜集史料、提取信息、解决问题、交流成果四项能力,这四项能力贯穿历史学习的始终。历史学科特殊能力又可根据递进关系,分为识记鉴别、领会诠释、分析综合、评价论证四项,并与具体的教学内容挂钩。新课程的能力目标,较之传统目标更具科学性、逻辑性、层次性和可操作性。

第三篇:汉语言当现代文学论文选题

汉语言当代现代文学 第一部分(1~~44)

1.论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论《故事新编》 2.论鲁迅创作于西方现代文学 3.鲁迅小说中的“黑色家族”简论

4.茅盾笔下的上海都市图景——读《子夜》

5.《无常》、《女吊》(鲁迅),《水里的东西》(周作人),《放猖》(废名)比较论 6.《日出》中的次要人物(黄升东、福生)在戏剧结构中的作用。或《茶馆》人物论 7.《我与地坛》文本细读8.论艾青笔下的土地与太阳9.论郭沫若《女神》的艺术风格10.戴望舒诗歌研究11.卞之琳诗歌研究12.何其芳诗歌研究论曹禺《雷雨》的戏剧艺术13.论沈从文小说的文化内蕴14.张爱玲小说研究15.孙犁小说研究16.汪曾祺小说研究17.论穆旦的诗 18.论钱钟书《围城》19.论贾平凹的散文20.论王蒙小说语言艺术21.论余秋雨的散文22.论余华的小说 23.论20世纪80-90年代对赵树理的再评价24.评“样板戏”对李玉和、杨子荣、阿庆嫂三个人物的塑造25.舒婷诗作简析 26.王曾祺小说对中国当代小说文体创作的意义27.评王安忆的《长恨歌》28.评铁凝《玫瑰门》29.从女性写作角度评陈染的创作30.论王朔的《动物凶猛》31.论韩东的诗歌写作32.分析王安忆(或莫言、余华、铁凝的一篇新创作的小说)33.我读海子的诗33.昌耀诗歌研究34.重读寻根小说35.老舍与北京城(或张爱玲与上海、王安忆

2.与上海、王曾祺笔下的昆明、36.贾平凹的商州系列散文、赵树理与山西等)37.阿来小树的叙事艺术 38.毕飞宇小说中的女性想象39.90后小说研究40.网络文学之我见41.生态文学研究42.新市民小说研究43.官场小说研究44.新世纪文学审美形态研

第二部分(1~~83)

1.论文学研究会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贡献 2.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研究 3.论阿Q性格 4.论郁达夫小说中的零余者形象 5.论郭沫若《女神》的艺术风格 6.论左拉对矛盾小说创作的影响 7.论里尔克对冯至诗歌的影响 8.论冰心体 9.论曹禺的《雷雨》 10.论闻一多诗中的想象 11.论丰子恺的散文创作 12.论中国现代学者散文13.论戴望舒的诗 14.论徐志摩的诗 15.论绘画对艾青诗歌创作的影响 16.论感觉派 17.论钱钟书的《围城》 18.论上海文化对张爱玲小说的影响 19.论满族文化对老舍小说创作的影响 20.论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 21.论海派 22.论京派 22.论九叶诗人 24论孤岛文学 25.论解放区的文学创作 26.论“赵树理方向” 27.论老舍的《茶馆》 28.论《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 29.论寻根文学思潮 30.论新写实小说 31.论新历史文学 32.论朦胧诗 33.论北岛的诗歌创作 34.论舒婷的诗歌创作35.论任洪渊的诗歌创作 36.论晚生代小说创作 37.论杨朔散文的意境 38.论刘白羽散文的“激流勇进之美” 39.论秦牧散文的联想 40.论“文革”小说 41.论样板戏 42.论中国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轨迹 43.论建国后十七年的革命传奇小说 44.论《创业史》中梁三老汉的形象 45.论郭小川诗歌 中的“叛徒”形象 46.论知青小说的演进历程 47.论金庸武侠小说的文化内蕴 48.论巴金的《随想录》 49.论鲁迅对高晓声小说创作的影响 50.论杨绛的《洗澡》 51.论余秋雨的文化散文 52.论贾平凹的商州系列小说 53.论王安忆的小说创作 54.论张贤亮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55.论白先勇的小说创作道路 56.论台湾乡土文学57.论中国古代诗歌对余光中诗歌创作的影响 58.论王蒙小说的语言艺术 59.论余华的小说 60.论汪曾祺小说对新时期小说创作的贡献 61.论王蒙对新时期小说创作的贡献 62.论存在主义思潮对中国作家的影响63.论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对中国新时期小说创作的影响64.论“广西三剑客”的小说创作 65.论沈东子的小说创作66.论新时期的女性小说 67.论后现代主义思潮对中国新时期文学的影响 68.论楚骚传统对湖南作家的影响 69.论三秦文化对陕西作家群的影响 70、试论沈从文湘西题材作品的情调 71、论鲁迅小说的讽刺艺术 72、鲁迅《狂人日记》的外来影响及创新 73觉新形象的典型意义 74、戴望舒诗歌艺术的成就 75、试论萧红乡土小说的特色 76、论夏衍戏剧的抒情特色 77、试谈高晓声作品的艺术特色 78、《陈毅市长》的戏剧结构79、试论郁达夫小说的自叙传特色 80、《围城》的艺术成就 81、试论现代文学作品中的“长子”现象 82、新写实小说作家/艺术风格研究 83、现代白话新诗的艺术流变

第三部分(1~~133)

1.梁启超文学观的时代意义2.现代大学教育制度与中国新文学的发生研究3.论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4.论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5.论鲁迅小说的“立人”思想6.论《祝福》的艺术特征7.论鲁迅散文《野草》的象征主义特征8.论鲁迅杂文的艺术特征9.近现代报刊与中国新文学的发生10.论近代翻译文学与中国新文学的关系11.胡适《尝试集》与中国新诗12.论周作人对新文学的理论贡献13.论郭沫若《女神》对新诗的影响14.论郭沫若诗歌创作对中国现代诗歌的贡献15.论郭沫若历史剧《屈原》的浪漫主义色彩16.论20世纪20年代的乡土小说创作17.论五四时期的问题小说创作18.论冰心诗歌创作的思想与艺术特色19.《新青年》研究述评20.“小诗”派研究21.郁达夫小说的感伤抒情特色22.论文学研究会对中国现代现实文学主义的贡献23.论叶绍钧小说的现实主义特色24.朱自清散文的艺术风格25.论徐志摩诗歌的艺术特征26.论闻一多的新诗理论贡献31.论李金发的象征诗歌及其对新诗创作的贡献32.论茅盾的早 行与学者散文73.知青小说”小说综论74.评王安忆的小说 75.张承志小说研究76.论堪容小说中的知识女性77.鲁迅、赵树理、高晓声研究78.论张贤亮小说的艺术特征79.莫言小说的艺术特征80.阿城小说的语言特点81.王朔现象研究82.韩少功小说论83.评铁凝的小说84.论池莉与“新市民”小说85.评陈中实的长篇小说《白鹿原》86.论《白鹿原》中的白嘉轩形象87.余华小说中“血”的意象分析88.论邓友梅的京味小说89.论冯骥才的津味小说90.论贾平凹的长篇小说91.二月河的“帝王系列小说”研究92.评刘醒龙的小说93.评苏童的“新历史”小说94.评迟子建的小说95.余华小说论96.评方方小说论97.论汪曾祺短篇小说风格研究98.严歌苓的小说99.平凡的世界》里的平凡人生100陈染小说中的女性意识101.王蒙小说的创新意识102.20世纪90年代先锋小说103.刘恒小说的生命意识104.金庸的武侠小说105.余光中诗歌艺术106.白先勇小说的艺术特色107.史铁生的小说创作108.重评“样板戏”109.论食指诗歌的意义110北岛诗歌的悲剧性英雄气质111.论舒婷诗歌的抒情艺术112.评顾城的诗113.论海子的诗114.文革地下文学的文学价值115.论朦胧诗的审美特征116.论“第三代诗歌”的审美特征117.论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军旅小说118.论20世纪90年代新代小说119.试论新世纪文学中的苦难描写120.当代探索戏剧论析121.网络文学现代发展初探122.新诗诗论研

究 123.河南新文学简论124.徐玉诺诗歌研究125.于庚虞研究126.丰村简论127.苏金三诗歌略论128.师陀戏剧创作论129.李准农村小说研究130.张一弓创作论131.阎连科论 132河南现代文学批评研究133.河南现代报刊与文发展研2期小说33.《子夜》的结构特征34.《家》中人物分析3 论老舍小说的人物类型36.比较老舍与鲁迅国民性批判思想的差异37.论老舍小说的京味风格38.论曹禺话剧中的人物形象(周朴园、周繁漪、仇虎、陈白露)39.论新感觉派小说对都市社会的表现40.论戴望舒诗作《雨巷》的艺术特征41.论萧红小说《呼兰河传》的艺术特征42.论丁玲早期小说的女性意识43.论周作人、林语堂散文的闲适特征44.论20世纪30年代文学中的京派与海派之争45.论梁实秋散文的艺术特征46.论沈从文小说的乡下人视角47.论张恨水的言情小说48.九叶派诗歌的思想艺术特征49.论穆旦诗歌的现代主义特征50.论艾青诗歌意想系统及其意义51.论艾青诗歌艺术风格52.《财主的儿女们》的艺术特征53.论丁玲的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54.论周立波的长篇小说《暴风骤雨》的艺术特征55.论张爱玲小说与市民文学56.论小说《围城》的思想和艺术57.论赵树理小说中的新农民形象研究58.论赵树理小说的叙事模式研究59.论孙犁小说的抒情艺术60.论新歌剧《白毛女》61.论李季和延安时期的叙事体民歌创作62.论梁斌的《红旗谱》的民族风格特色63.论《创业史》

中的梁生宝或梁三老汉形象64.杨沫的《青春之歌》及其“讨论”研究65.当代“政治抒情诗”重评66.论刘绍裳的“乡土文学”67.谈孙犁的散文创作68.论杨朔散文创作69.秦牧散文风格论70.董桥散文略论71.论余秋雨文化散文72.张中

第四篇:浅谈语文教学的特点

浅谈语文教学的特点

语文与其他注重抽象思维、需要冷静思考的科目不一样,语文课堂讲究的是热烈,要的是一种激情——老师的、学生的。语文教材所选的文章大多是文学性的,而对文学的理解是要形象思维,是要一定的形象想象力。小说也好,诗歌也罢,得要用想象去填补作者所勾勒或暗示的空间, 对作品进行再创造。再创造就会给语文教师带来广阔的空间,在求新的过程中,语文教学才枝繁叶茂。从这看来,语文教学的一个特点可归纳为一个字——“活”。老师“活”,学生才能“活”,学生“活”了,才能把整个语文教学搞活。我们很难想象一节沉闷的语文课会有多大的收效,会有多少学生喜欢语文。有些教师自认为自己的知识也够渊博的了,也尽心尽力的了,教室也非常安静了,上一节课下来,嗓子也几乎吼哑了,为什么总是收效不大,学生依然不爱语文?其实,究其原因,就是没有注意语文教学的特点——“活”。那么怎样去搞活语文教学?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活”这个话题。

一、对教材的处理要“活”

语文教学经过同行们十多年的探索、改革,已基本上从传统的“满堂灌”中走出来,从“中心思想、段落大意”中走出来,正走向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在这充满了朝气的教学改革中,我们可以从于漪、钱梦龙、魏书生等特级教师的教案中,从各种优质课、公开课的实践中不难看出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对教材处理的灵活性。教材中所选的课文大多是优秀的文章,是供学生学习的一个范例。叶圣陶老先生早就说过:“课文只是一个例子”,也就是供教学所利用的一个材料而已。既然只是一个材料,那么就需要教师对材料进行再创造。教师不是一个传声筒,而是一个创造者。这个创造就是灵活处理教材。对一篇同样的课文,我们可以当作写作的范例,也可以当作训练学生筛选、整合的思维能力的范例,也可当作训练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的范例。譬如:上《我的空中楼阁》就把它当成作文课上,咀嚼那诗化了的语言;鉴赏课文的铺垫、衬托的表现力;也可当成训练学生筛选、整合的思维能力。“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教材处理活了,就可以给学生一种新鲜感,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如每课照搬《教师用书》,天天让学生吃萝卜白菜,做到是好做,简洁、方便,但学生天天吃,会腻,会营养不良,会贻误苍生的。

二、教法要“活”

教师也可以说是一个导演。张艺谋有张艺谋的导法,冯小刚有冯小刚的导法,对一节课该怎样导?就要根据课文的需要、学生的特点来进行安排。传统的“满堂灌”我们也不要一味反对,在传授知识时,在对一句或一段范例进行鉴赏时,“满堂灌”还是得要。对所肯定的“前桌与后桌的讨论”、“小组与小组之间的擂台”、“ 男生女生的辩论”等等,热烈是很热烈,但也不能动辄如此,还得根据课文的特点,根据学生的层次来安排。比如我们上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我们的重点最好不在讨论上,而在于反复地朗诵,去体诗歌的意境,去体验诗歌的那种音乐美。对当前最流行的多媒体教学也不能一味捧为神灵,对它的容量大、涵盖宽、声情并茂,是肯定的,但也不能动不动就是小电影歌声音乐,热闹是热闹,学生到底获得多少东西?即便是山珍海味,你没时间也没精力天天去做呀,也只能是过年过节做做而已,再说对经济落后地区的学校也只是一个梦。教师这个导演不好当:一要把课堂导“活”了,二要把学生的基础夯实了,三还要把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提高了。对作家不同的风格,对不同体裁、题材的课文所需要的教学方法要有不同的导法。把语文教师喻为“导演”是自诩,是有些攀龙附凤的感觉,倒不如说像一个厨师,把知识烹调成不同风味的佳肴,一把蕨菜可烹出“龙凤爪”。因此,教学方法单一不行,照方抓药不行,还得根据课文的特点,根据学生的特点来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灵活是语文教学的一个特点。

三、教态要“活”

教态的“活”,可能是语文老师所独有的。语文老师站在讲台上,不可能像数理化老师那样去营造一种严肃而神圣的氛围,(如果真如此,那学生的兴趣会给冰封了)要的是一种激情,一种幽默风趣,一种美的熏陶,一种热烈的氛围。不是要求语文老师如此,而是课文注定要求你如此。比如:上《为了忘却的纪念》是严肃的,上《我的空中楼阁》是恬淡的,上《我与地坛》是沉重的,上《梦游天姥吟留别》是飘逸的„„提问学生有时是严肃的,有时是风趣的。总之,语文老师的情态是随着课文、随着学生在流动。语文老师一站在讲台就进入角色,可能会手舞足蹈,会唾沫横飞,会黯然神伤,会眼圈发红,用自己的热情去营造一种氛围,去感染学生,去吸引学生。老师不但会“导”,还会“演”,像冯小刚能导《天下无贼》,也能在《功夫》里大喊一声“我是谁?”一样。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吸引学生,让学生喜欢语文。因为语文是母语,语文的学习不只在课堂,还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在看电视电影中,在看报刊杂志中,在听歌听音乐中,几乎无处不在啊。只要学生对语文感兴趣,爱语文,哪有学不好的?到处是他们的课堂。老师的教态“活”了,课堂也就生动了,也就激发出学生的兴趣了。当然,要做到教态“活”是不容易。有时在家里的不快,或与同行闹些误会,或在单位受到委屈,或受到不公正的待遇等等,都会影响老师在课堂上的情感,但是,你别无选择,既然你干了这一行,你面对的是渴求知识的学生,面对的是他们的未来。个人的荣辱得失算什么呢?走上讲台,进入角色,自己也“活”了。从以上看来,教师“活”了,学生才能“活”,学生“活”了,语文教学才能“活”。对一些时髦的教法一哄而上,争相效仿,不去辨证地对待语文教学,我认为是没有认识到语文的特点

培养学生作文兴趣 我们要想做好一件事,首先得对这件事感兴趣,有了兴趣就会产生爱,有了爱,就会很容易地把事做好。很难想象,对某件事没有兴趣而做好的。作文也是如此。作文是一种情感性极强的活动,是作者感情自然而真实的流露.。孔子说:“知之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无庸说贾岛推敲诗句的专注,杜甫那种“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痴迷,就是偶尔发表一两篇作品的人,也是业余爱好者。现在一些学生怕作文,一到作文课,老师布置完作文题目,下面就唧唧喳喳好一阵。他们为了完成作业,不得不敷衍成篇,草草了事。语言枯燥,内容单薄,味同嚼蜡。就这样左一次地写,又一次地写,一个学期下来,把他们的作文都拿来比较比较,基本上还是原地踏步,收效甚微。老师批改的心血以及学生宝贵的时间,就这样付之东流。究其原因,这些学生对作文没有兴趣,怕作文。怕作文何来提高写作能力?因此,培养学生作文兴趣,是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关键。

然而,学生的作文兴趣该怎样去培养,这是值得研讨的。

首先,与学生做笔友,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从“练笔”下手,培养他们多练,多写。“练笔”,即练语言,练篇章,作文的试验田。一星期一次,自由命题,内容不限,题材无禁区,只要是真、善、美的。“练笔”是让他们写出他们的所感所想所见所闻,让思维活跃起来。只有学生的思维活跃了,才能谈培养他们的写作兴趣。怎样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重要的是老师在对学生“练笔”的评改上,要一改往日对作文优劣评判的做法,与学生“交心”,顺着他们的话题而谈,谈自己的看法,结为笔友。对他们在学习上碰到困难的苦恼,在交友上产生的疑惑,在家里与父母形成了代沟,在身体成熟后,萌发朦胧的情素,在获得成绩后的欢呼雀跃,在对生活的认识、感悟等等,老师在作文本上与他们分忧解难,与他们欢欣鼓舞。这样有两个好处:

一、在思想上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引诱”他们畅所欲言,有话可写,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这就好比网络上的“qq”,与学生拉近距离,这叫与时俱进。这样,学生乐意写,只要乐意写,学生的写作兴趣就得到了培养。

培养学生写作兴趣,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学生爱写,进一步还得培养他们写好。写好一篇作文,首先是有好的语言,而好的语言得需要培养。怎样去培养学生对语言的兴趣?老师尽量去创造一个好的氛围。比如在课堂上,老师尽量避免口语,多用书面语言,在适当时可引些诗词歌赋,潜移默化地去感染他们,去陶冶他们。另外,不管是对大作文的评改,还是对“练笔”的“交心”,老师的语言应该文雅,给学生做一个榜样。这样还不够,要大张旗鼓地宣传、表彰。从学生的作文或“练笔”中去发掘闪光点,不仅仅关注作文好的学生,更重要的是关注那些作文差的学生,哪怕整篇作文只有一句,我也要把它摘录下来,打印出来贴在墙上,或做成ppt,在屏幕上播放、鉴赏,以培养他们的写作兴趣,激发他们造出好句子的热情。

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学与用相结合。叶圣陶先生说过:“课文无非是个例子。”现在的教材改革了,美文也多了,我们对课文除了做学生积累知识,训练思维,解题技巧等例子之外,要对课文中好的篇章做例子来进行仿写。仿写也就是模仿着写。它是一种练习,一种积累,一种熏陶。无论是文学家还是艺术家,在他们未跨进那高高的门槛之前,都会或多或少地去模仿他们仰慕者的形式。如书法家临摹字帖,画家描摹前人的作品一样,从事文学的也在他们成名之前有意无意地去模仿某家某派的东西。众采百花方能酿为蜜。下面是在我讲授舒婷的《致橡树》时,让学生所仿写的“练笔”,现摘录一篇如下: 致荷花

仅仅是一场风也罢,偏偏是这样永恒;仅仅是一场梦也罢,偏偏又是这样逼真。阳光照着你的笑脸,清波映着你的倩影。微风告诉了我你幽幽的芳香,轻抚你,倾听你天真的歌吟。我却不是宽厚的荷叶,遮掩你,给你一片梦的宁静。我只是一颗水塘里的星星,那么接近,却又是那么遥远,一眨不眨地注视着你,有的只是真诚。(何嘉)

这篇“练笔”语言之流畅,意境之优美,如果对作文没有兴趣,是不可能有此笔力的。在大事地宣传、表彰、刺激下,学生的写作兴趣高涨。有的模仿课文,有的从课外阅读里去模仿优秀之作。比如有的仿写李煜的《虞美人》:“高中生活何时了?欢乐知多少。兴趣爱好全被封,我已不堪回首题海中。欢声笑语已不在,只为大学改。问声欢乐几时有?独木桥下水悠悠。”再比如,在我讲授了一篇文言文《水》时,有的学生就模仿此篇文言文。如下: 山

夫山者,人之美质皆有也。山,木深而密,潜万物而不露,似让;树茂而盛,舍己而及生者,似仁;广荫远绿,似博;蓊郁而避己,似谦。端坐不倚,似正;定而不移,似意;纳浊而吐新,似善化;万物聚于其而不噪,似坦。是以智者见崇山定观焉尔。(赵一蓉)

我们不提倡写文言文,但对提高语言的简练也是一个好方法。

我们从以上可以看出,只要学生有了写作兴趣,作文的能力就会快速地得到提高,变被动为主动。学生对写作有了兴趣,他们会在课外阅读里,在生活中去吸收营养,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胖子不是喂出来的,是吃出来的。只要学生有了写作兴趣,作文教学就会事半功倍。作为教师来说,这何乐不为呢?

第五篇:浅谈语文教学的特点

浅谈语文教学的特点

语文与其他注重抽象思维、需要冷静思考的科目不一样,语文课堂讲究的是热烈,要的是一种激情——老师的、学生的。语文教材所选的文章大多是文学性的,而对文学的理解是要形象思维,是要一定的形象想象力。小说也好,诗歌也罢,得要用想象去填补作者所勾勒或暗示的空间, 对作品进行再创造。再创造就会给语文教师带来广阔的空间,在求新的过程中,语文教学才枝繁叶茂。从这看来,语文教学的一个特点可归纳为一个字——“活”。老师“活”,学生才能“活”,学生“活”了,才能把整个语文教学搞活。我们很难想象一节沉闷的语文课会有多大的收效,会有多少学生喜欢语文。有些教师自认为自己的知识也够渊博的了,也尽心尽力的了,教室也非常安静了,上一节课下来,嗓子也几乎吼哑了,为什么总是收效不大,学生依然不爱语文?其实,究其原因,就是没有注意语文教学的特点——“活”。那么怎样去搞活语文教学?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活”这个话题。

一、对教材的处理要“活”

语文教学经过同行们十多年的探索、改革,已基本上从传统的“满堂灌”中走出来,从“中心思想、段落大意”中走出来,正走向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在这充满了朝气的教学改革中,我们可以从于漪、钱梦龙、魏书生等特级教师的教案中,从各种优质课、公开课的实践中不难看出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对教材处理的灵活性。教材中所选的课文大多是优秀的文章,是供学生学习的一个范例。叶圣陶老先生早就说过:“课文只是一个例子”,也就是供教学所利用的一个材料而已。既然只是一个材料,那么就需要教师对材料进行再创造。教师不是一个传声筒,而是一个创造者。这个创造就是灵活处理教材。对一篇同样的课文,我们可以当作写作的范例,也可以当作训练学生筛选、整合的思维能力的范例,也可当作训练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的范例。譬如:上《我的空中楼阁》就把它当成作文课上,咀嚼那诗化了的语言;鉴赏课文的铺垫、衬托的表现力;也可当成训练学生筛选、整合的思维能力。“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教材处理活了,就可以给学生一种新鲜感,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如每课照搬《教师用书》,天天让学生吃萝卜白菜,做到是好做,简洁、方便,但学生天天吃,会腻,会营养不良,会贻误苍生的。

二、教法要“活”

教师也可以说是一个导演。张艺谋有张艺谋的导法,冯小刚有冯小刚的导法,对一节课该怎样导?就要根据课文的需要、学生的特点来进行安排。传统的“满堂灌”我们也不要一味反对,在传授知识时,在对一句或一段范例进行鉴赏时,“满堂灌”还是得要。对所肯定的“前桌与后桌的讨论”、“小组与小组之间的擂台”、“ 男生女生的辩论”等等,热烈是很热烈,但也不能动辄如此,还得根据课文的特点,根据学生的层次来安排。比如我们上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我们的重点最好不在讨论上,而在于反复地朗诵,去体诗歌的意境,去体验诗歌的那种音乐美。对当前最流行的多媒体教学也不能一味捧为神灵,对它的容量大、涵盖宽、声情并茂,是肯定的,但也不能动不动就是小电影歌声音乐,热闹是热闹,学生到底获得多少东西?即便是山珍海味,你没时间也没精力天天去做呀,也只能是过年过节做做而已,再说对经济落后地区的学校也只是一个梦。教师这个导演不好当:一要把课堂导“活”了,二要把学生的基础夯实了,三还要把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提高了。对作家不同的风格,对不同体裁、题材的课文所需要的教学方法要有不同的导法。把语文教师喻为“导演”是自诩,是有些攀龙附凤的感觉,倒不如说像一个厨师,把知识烹调成不同风味的佳肴,一把蕨菜可烹出“龙凤爪”。因此,教学方法单一不行,照方抓药不行,还得根据课文的特点,根据学生的特点来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灵活是语文教学的一个特点。

三、教态要“活”

教态的“活”,可能是语文老师所独有的。语文老师站在讲台上,不可能像数理化老师那样去营造一种严肃而神圣的氛围,(如果真如此,那学生的兴趣会给冰封了)要的是一种激情,一种幽默风趣,一种美的熏陶,一种热烈的氛围。不是要求语文老师如此,而是课文注定要求你如此。比如:上《为了忘却的纪念》是严肃的,上《我的空中楼阁》是恬淡的,上《我与地坛》是沉重的,上《梦游天姥吟留别》是飘逸的„„提问学生有时是严肃的,有时是风趣的。总之,语文老师的情态是随着课文、随着学生在流动。语文老师一站在讲台就进入角色,可能会手舞足蹈,会唾沫横飞,会黯然神伤,会眼圈发红,用自己的热情去营造一种氛围,去感染学生,去吸引学生。老师不但会“导”,还会“演”,像冯小刚能导《天下无贼》,也能在《功夫》里大喊一声“我是谁?”一样。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吸引学生,让学生喜欢语文。因为语文是母语,语文的学习不只在课堂,还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在看电视电影中,在看报刊杂志中,在听歌听音乐中,几乎无处不在啊。只要学生对语文感兴趣,爱语文,哪有学不好的?到处是他们的课堂。老师的教态“活”了,课堂也就生动了,也就激发出学生的兴趣了。

当然,要做到教态“活”是不容易。有时在家里的不快,或与同行闹些误会,或在单位受到委屈,或受到不公正的待遇等等,都会影响老师在课堂上的情感,但是,你别无选择,既然你干了这一行,你面对的是渴求知识的学生,面对的是他们的未来。个人的荣辱得失算什么呢?走上讲台,进入角色,自己也“活”了。

从以上看来,教师“活”了,学生才能“活”,学生“活”了,语文教学才能“活”。对一些时髦的教法一哄而上,争相效仿,不去辨证地对待语文教学,我认为是没有认识到语文的特点

下载语文教学当遵从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规律[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语文教学当遵从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规律[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抓住汉语言文字的特点进行汉字教学

    浅谈抓住汉语言文字的特点进行汉字教学 摘要:根据汉语言文字的特点进行汉字教学,对于学生掌握汉字的音、形、义具有重要作用。深刻地分析每个汉字,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于腐败特点及规律的思考

    关于腐败特点及规律的思考 (刘士全) 当前,党和国家都十分关注腐败,因为它不仅是一个政治问题,更是一个触及到人们生活方方面面的社会问题。从政治和法律的角度看,腐败破坏国家与......

    浅谈腐败问题发生特点和规律研究

    浅谈腐败问题发生特点和规律 腐败问题是一种伴随着私有制、阶级、国家、公共权力产生而产生的复杂社会历史问题,任何国家、任何朝代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腐败问题。党的十八大以......

    网络编辑的特点和规律

    一、从网络新闻标题制作来看 俗话说:“看书先看皮,看报先看题。”可见新闻标题的重要性,在网络媒体中,新闻主页面以标题列表为主,当一行行新闻标题集中在一个页面上时,好标题就成......

    社会历史规律的特点

    社会历史规律的特点 (1)社会规律是人的实践活动的规律①从形成机制上,它形成于人的实践活动之中。②从作用方式上,社会规律只有通过人的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才能实现。③从表现形......

    小学语文教学识字规律浅谈

    小学语文教学识字规律浅谈 贵州省遵义县龙坪镇文阳小学 王玲 识字是学习文化的起点,是阅读写作的基础。识字的多少、快慢直接关系到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强弱。当今......

    当语文遇上信息化教学

    当语文遇上信息化教学 语文与众多其他学科相比较而言,可谓是一门古老且传统的学科。然而,身处于当今这个现代传媒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语文的教学设计也不得不顺应革新的大潮。......

    浅议“当堂达标”教学模式的操作特点

    浅议“当堂达标”教学模式的操作特点 恒源小学 滕升军 小学语文是一门综合的基础工具性学科,其课堂教学呈现为一种以课文为凭借,以学习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和发展智力为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