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语文命题特点

时间:2019-05-15 00:17: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3语文命题特点》,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3语文命题特点》。

第一篇:2013语文命题特点

专家详解2013语文命题—— 一张试卷考五种能力 7日上午,2013年高考[微博]语文科目考试顺利结束,全国高考语文命题的形式与内容再度传递着高考改革的积极信号。

教育部考试中心语文命题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今年高考语文的命题更加强调对考生五大能力的考查,即语言应用能力、鉴赏评价能力、文章写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探究能力。

据了解,今年全国高考使用的18套语文试题有3套为教育部考试中心负责命制,其中全国课标甲卷供内蒙古、宁夏、云南、黑龙江、吉林、新疆、贵州、西藏、甘肃、青海、海南等11省区使用,全国课标乙卷供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等4省使用,另有一套全国大纲卷供广西使用;其余15套由实行新课改的相关省份分省命题。这18套试卷基本依照全国课标卷进行分值安排:即:古诗文阅读36分,选考题(二选一)25分,语言文字应用20分,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作文60分。

补写与判断:考你怎样用语文

今年,补写语句的命题形式在多套语文试卷中有所体现。在全国课标卷要求学生补写一篇植物学的科普文章,而山东卷则要求补写为庆祝教师节文艺演出的主持词。专家指出,要做好类似题型,只有对整段文字表达的核心内容有全面正确的理解,才能对整个文段的内在逻辑有非常准确的把握,从而对学生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都进行考查。另外,湖北卷要求考生比较《雷雨》中一段台词的两种表达方式哪个更好并说明理由,四川卷要求考生设计“如何与陌生人交往”主题活动的访谈问题等,都是对学生在不同情境下的语言应用能力进行考核。

古文与美文:考你怎样读文学

近年来,高考一直选用优秀的古代诗文和美文作为鉴赏材料,考查考生理解、概括作品内容,分析作品思想感情及艺术手法的能力,并可以对中学的教学作出进一步引导。今年,全国课标乙卷选用宋代大诗人陆游的《鹊桥仙》一词,引导学生理解陆游矢志报国的品质;选用《明史·马文升传》中马文升劝谏皇帝修身爱民,引导学生思考爱岗敬业的意义;重庆卷选用《枪口下的人格》,引导学生体会人性中的真善美„„专家指出,这些阅读题强调经典性与时代性,不仅文体经典纯正,注重考查学生的文学知识与欣赏水平,而且思想主题深刻,不只满足于对文史类专业人才的选拔,也有益于提升理工农医类专业人才的基本素养。

材料与写作:考你怎样看问题

2012年高考语文全部采用材料作文。专家说,今年选用的材料更具时代感和思辨性。如,全国课标甲卷给出了一段关于“同学关系”的问卷调查,同学们可以联系现实生活中的校园投毒等新闻事件,找到适合自己的切入点;北京卷以科学家与文学家的不同视角,引出“假如爱迪生来到21世纪会如何看待手机”的假想;广东卷以“受捐者对捐助的不同反应”

为考生提供了多个思考的角度;辽宁卷以一位怀才不遇的年轻人和老者的对话,引发了“沙子是否一定得变成珍珠,才能被人承认与尊重”的思考。专家指出,这些材料作文可以给考生提供多个立意角度,考查学生如何看待和思考问题。

论述与推理:考你是否会创新

根据教育测量学的定义,考生在阅读或表达中,具有一定的逻辑推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就可视为具有创新思维能力。高考语文命题设置的论述类文本阅读注意选取论述色彩较浓,有一定理论深度的短文,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逻辑推理以及综合运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的能力。如,全国课标乙卷选取了一段当代知名学者的短文,让学生通过阅读判断“孔子是否求教于老子”。专家指出,类似的题目见仁见智,学生在答题中“从未知到已知”的过程就反映了思维的拓展,达到了创新的目的。

此外,湖南卷《烈酒里的殖民主义》要求学生分析如何看待技术引进中的负面影响,而福建卷《时尚浅说》涉及对社会风尚的思考,都要求考生以更宽阔的视野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阅读与发现:激发学生去探究

针对2007年以来进行的高中新课改,高考语文命题相应设置“选考”内容:考生只需在文学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选取一题作答,前者对应体裁为小说、散文、戏剧、诗歌等,而后者则对应新闻、传记等。专家指出,今年,多套考卷的阅读选考题要求考生“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进一步考查学生的深度“探究”的能力。如,全国课标甲卷中的选考题选用阿城的小说《峡谷》,要求考生分析小说中人物的性格,考生作答时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从作品出发,就某一观点或某一方面言之有据、言之成理即可。部分考卷的实用类文本阅读首次以“相关链接”的方式,使用“非连续性文本”。如全国课标卷在卢作孚、陈纳德的传记后,增加了传主自己的文章或别人对传主的评述,拓展了阅读的深度和广度,也为考生的“新发现”提供空间。

(新华社北京6月7日电)

第二篇:近几年高考作文命题特点

近几年高考作文命题特点

两个转变

(一)由一小一大的复合性作文向单篇作文转变。从1995年开始,一直到1998年,连续四年都是采用一小一大的组合作文形式,小作文多为或说明、或描写的片断作文,突出想象能力、观察能力和描写能力的考查;大作文多为议论文,突出理性和思辩能力的考查。1999年和2001年将二者合二为一,一篇作文就占了60分,从命题样式上既加强了综合性,又加大了考查力度。

进入90年代,给材料作文几乎一统天(二)由限制严格的材料作文向限制宽泛的话题作文转变。下,人们总结出一整套材料作文的训练模式。同学们作文的观点必须要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得出,否则就视为跑题;分析材料讲究最佳角度和最佳立意,在行文过程中要照应或暗扣材料,在文章结构上讲究“叙、议、联、结”,否则就视为不合要求。这严重束缚了同学们写作能力的正常发挥,导致高考作文新八股的出现。从1998年开始,出现了话题作文。这种作文形式限制比较宽泛,作文虽然也给了材料,但这个材料只是同学们作文的“范围”或“由头”。如1998年的“写一篇关于你自己的心理承受力的文章”,1999年的“请以'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为作文范围,写一篇文章”、“内容只要与'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有关就符合要求”,2000年的“请以'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这个话题的范围是很宽泛的,只要与学者的这道题引发的思想感受有关,都符合要求”。2001年、2002年分别以“诚信”、“心灵的选择”为话题作文,不过,在内容上有所限制,“所写的内容必须在'话题'的范围之内”。

三个贴近

(一)贴近同学们的社会生活实际。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是写作取之不尽的源泉。近几年的高考作文题在内容上贴近同学们的社会生活实际,考查同学们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如1992年看待社会“公德心”的问题,倡导少说空话、多做实事、提高素

质、从我做起的道德观念;1995年“鸟的评说”,则是对人性中的弱点的评议;1996年的“截肢”,是针对社会生活中那种不负责任现象的抨击;1997年的“助人为乐”与“悄悄走开”揭示了人们对“助人为乐”的矛盾心态;1998年的“坚韧”和“战胜脆弱”要求同学们从自己的心理承受力这个角度切入,再现同学们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感受;2001年、2002年的作文都涉及道德标准、道德观念、价值取向问题,也是做人的基本准则问题。强调诚信,关注“做人”,符合育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贴近同学们的社会生活实际,体现了命题者“以健康的心态,求真的勇气,对生活进行评议思考”的命题意图,引导同学们关注社会生活,思考社会生活,这对同学们的作文实践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

(二)贴近同学们的思想认识实际。

作文是作者思想认识的外现,一个人思想境界如何,对社会对人生的看法认识如何,往往决定所写文章思想认识水平的高低。同学们作为中学生思想比较单纯,加上现在教育形式的封闭性,教育目的的应试性,教学内容的单一性,造成同学们思想认识的局限性和生活阅历的狭窄性。高考命题专家们看到了这些特点,所以近几年的高考命题尽量贴近同学们的思想认识实际。从作文命题来看,有三点值得注意:一是着眼于同学们自身思想素质的提高,?助人为乐“的问题,”心理承受能力“问题,”诚信“问题等。这些问题都是同学们所熟悉的,平时感受较多的,因而有话可写,有情可抒,有见解可发表。二是着眼于激发同学们兴趣,能够引起联想,驰骋想象。?假如记忆可以移植”、“遥望星空”等等。三是着眼于倡导同学们写出“真知灼见”和“真情实感”的。如“乐于助人”与“悄悄走开”,让同学们写出生活中的“真”;“鸟的评说”所表现的“不要求全责备”、“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人”、“正人必先正己”等,显示出同学们的“真知灼见”,从而写出真情实感的文章。

(三)贴近同学们的写作实际。

写作是同学们在语文学习中最能展示个性的一种形式。由于性格、兴趣、学识、素养、禀赋的差异,不同的个体表现出不同的特点。有的擅长记叙,有的擅长议论,有的擅长描写,有的擅长说明,有的富于想象,有的讲究文采,有的专

于思辩,有的工于推理。作文命题就应该适应这种种情况,尽量做到贴近同学们的写作实际。近几年的高考作文命题适应了这种种情况,贴近了同学们的写作实际,其表现就是出现?以话题为内容的开放式命题“。这种开放式作文与以往的命题作文相比,它的好处是减少了限制,放开了手脚,在内容的把握和文体的选择上都给了同学们充分的自由,给同学们留下了一片展现自己写作本领的天地。同学们可以根据材料所提供的内容,或联系实际,或发挥想象,说自己想说的话,写自己想写的事;可以自己选择文体,或议论,或记叙,叙谈自己对事物的认识,表达自己真实的情感,在写作上有了自由驰骋的空间。

四个淡化

(一)淡化时政热点。

前些年的高考作文题,有部分试题涉及到了社会热点问题,最近几年有逐渐淡化的趋势。20世纪90年代末,国际国内大事很多,如香港回归、澳门回归、国庆50周年、北约对南联盟动武等。这些大事均令世人瞩目,但这几年的高考作文试题中都没有涉及这些重大的时事,而是把视点集中在和同学们思想实际非常贴近的内容上,如思想品质问题,心理承受能力问题,科技发展问题等等。淡化时政热点,并不是说这些内容不重要,也不是不要我们关注时代生活,也不是不要我们在作文中涉及这些重大的时事政治问题,而是不以这些时政热点直接作为命题的材料。高考命题有意回避热点问题,是出于避免猜题押宝的考虑,也是出于杜绝假话空话的考虑。

(二)淡化审题难度。

前几年的高考作文绝大多数是给材料作文,这种作文形式对同学们的审题能力有较高要求,同学们一旦审题失误,往往会导致全军覆没。从1998年以来,虽然高考作文多数也是给材料作文,但审题难度明显降低,试题除了在命题时设置明确而具体的情境外,在”注意“事项中还有明确交待,有的还明确交待了作文的内容范围。如1999年的”以'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为作文内容范围“,2000年的”以'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为话题“,2001年的”以'诚信'为话题“,2002年的以”心灵的选择“为话题等,题目的要求一目了然,几乎很少有审题障碍。当然,淡

化审题难度并不是忽视审题,这里所说的审题主要是针对材料的思想内容,也就是材料的寓意而说的,并不是要同学们不看清写作要求就草率作文。审清题意,明确要求,是写作的起码要求。

(三)淡化文体限制。

1997年以前,高考作文大多数都有明确的文体限制。如1995年至1997年的大作文,都明确规定写议论文,1998年和1999年就对文体没有作过多的限制,只要求”除诗歌外,其他文体不限“,2000年至2002年连诗歌限制也取消了,文体非常宽泛,同学们可以自由地选择适合自己写作实际的某种体裁来写作,这有利于同学们水平的最佳发挥。这种命题趋势,今后几年可能还会坚持下去。

(四)淡化”八股“结构。

在材料作文盛行的时期,文章结构被模式化,诸如”引述材料--分析材料--得出观点--扣观点展开--联系实际论述--反扣材料作结“等,出现了高考材料作文的一种新”八股“结构。话题作文出现后,打破了这种僵化的结构模式,试题材料只是作为作文内容的一个范围或由头,不管何种结构,只要内容与所给材料的内容有关就符合要求,这大大解开了束缚同学们手脚的绳索,同学们可以充分展示自己的写作个性,尽情地施展自己的写作才能。

五个强化

(一)强化创新能力的考查。

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特征,是知识型劳动者的必备素质。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民族创新能力成为与中华民族未来命运攸关的重大问题。重视培养青少年的创新意识,开发青年人的创造力,既是知识经济时代到来的重要标志,也是新世纪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语文教学理应担当培养同学们创新能力的重要任务。近两年的高考作文试题,明确显示出培养同学们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信息:如1999年的话题”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想象和思辩的空间非常大;2000年的春季高考题,要求同学们面对新世纪进行畅想,2000年全国高考作文试题的话题”

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十分注重同学们个性的发展,开放性更大;2000年高考作文评分细则中的”发展等级“一栏,就设置了”有创新“这一要求,其意义是非同寻常的。2001年的命题对同学们的创新能力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在发展等级的评分标准上2001年、2002年强调以一点突出者来评价同学们的个性特点,在给分方面按等评分,直至满分。这样做,就表现了尊重个性、倡导创新的精神,鼓励同学们在思想、语言、写作技巧等各方面发展自己的个性特点。今后的高考作文题,一定还会在”创新“问题上加大考查的力度。

(二)强化想象能力的考查。

达尔文说:”想象是人类最高禀赋之一。人类因此得以把积累下来的形象和思想综合起来,并在不知不觉中产生出奇妙的成果。“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想象是创新的基础,想象力丰富与否关系着创新能力的强弱,因此作文实践和作文训练中想象力的培养非常重要。章熊在评1991年高考语文试题中说:”想象作文既测试考生的想象力,也测试考生描绘一个画面的基本功。“所以,对同学们进行想象能力的考查一直是高考作文命题的重点。1991年根据”圆“作想象作文,1992年让同学们对清除垃圾的人作合理想象,1993年要求通过梧桐树的老皮和新皮做出联想,1995年的”鸟的对话“,1997年的”背同学上学“的情景,1998年的”妈妈只洗了一只鞋“的补充情节,都要求同学们作出合理的想象。1999年的”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想得更开更远更奇幻。可以预测,今后几年中,高考作文对想象能力的考查只会增强,不会削弱。

(三)强化文学素养的考查。

文学素养是语文整体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人语文水平到底如何,文学素养可以作为一个重要的衡量尺度。长期以来,中学语文教学是重语文知识的传授而忽视文学素养的培养的,同学们读了十几年的书,脑子里装的只是一些零零碎碎的所谓语文基础知识,连一些基本的语文能力都不是完全具备,更不谈文学素养了。写的文章不是文理不通,就是错别字连篇,病句随处可见,写字东倒西歪,讲话时中心不明确,表达不清楚;平时往往只是重视两大文体(记叙文、议论文)训练,忽视文学性强一点的体裁(散文、诗歌、戏剧)训练,何谈文学素养的提高?近两年的高考作文,强化了文学素养的考查。如1998年的”记忆移植“问题,就是让同学们以浪漫的方法表现自己的现实生活、思想感情和生活态度,曲折地反映这个知识化、科技化的时代。这道题考查了同学们的一定的文学素养,开创了高考作文文学性的先例,故而在这次考试中,涌现了一大批构思精巧、内容丰富、文学色彩较浓的优秀文章。2000年高考,也出现了一大批文笔优美,文学性较强的文章。这可以说是高考指挥棒起到了良好的导向作用。这一点,在今后几年的高考作文中还会体现。

(四)强化思辩能力的考查。

一般地说,文章总是思想的外现,特殊地说,高考作文又格外注重文题的”思辩性“,因为思辩是人立身处世,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它直接决定同学们的认识水平和分析能力,掌握和运用它,是提高写作水平的金刚钻。思辩性要求同学们具有敏锐的观察力,深刻的洞察力,辩证的说理能力,这三者之中,辩证的说理能力又是首要的。一篇文章,观点必须明确、正确,这是前提,但如果缺乏辩证的科学的分析,要获得高分也是比较困难的,因为一篇文章能说明道理和能表现哲理,毕竟是两个不同的层次。所以,考查同学们的思辩能力,尤其是辩证分析的能力,一直是高考作文命题不变的主线,愈到现在,趋向愈加突出?树木·森林·气候”,要求同学们分析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玫瑰园”中的花和刺,要求从整体上认识事物,这些题所要反映的是现象和本质的问题;“近墨者黑/近墨者未必黑”,反映的是对立和统一的问题;“鸟的评说”要求人们看问题要一分为二,不能求全责备……2000年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考查的则是哲学认识论的问题,它强调的是,事物的多样性,决定了人的认识的多样性,所以,“答案是丰富多彩的”;2001年试题寓言中的“有弃有取,有失有得”就有很强的思辩性,人生“应弃之所应弃,取之所应取”,应“失之所当失,得之所当得”。可以说,对同学们要求辩证分析,体现哲理的思辩能力的考查,一直体现在高考作文命题之中,这是不变的主题。

(五)强化综合能力的考查。

最近两年,高考作文强化了综合能力的考查,1999年的“假如记忆可以移植”,让同学们编述故事、发表见解、展望前景;2000年的“答案是丰富多彩?,让同学们记叙经历、编述故事、抒发感情、发表议论、展开想象;2001年的”诚信",可以谈经历、体验、感受、看法或信念,也可以编写故事、寓言,等等,就是考查了同学们的综合能力。要写好这样的文章,不仅要求同学们具有成熟的认识事物的能力,娴熟的驾驭语言的能力,还要求同学们具有天文、地理、历史、生物、物理、化学、医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同学们的知识面越广,对学科之间的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就越强,那么,想象力就会越丰富,见解也会越深刻,文章就越有表现力和说服力。所以,扩大知识面,提高综合能力,应该引起每一个同学的高度重视。

以上既是近几年高考作文命题的特点,也是今后发展变化的趋势,了解其特点和趋势,对同学们的高考作文复习备考和平时的写作,会有一定的启发和帮助。这是写好高考考场作文要过的重要一关。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第三篇:中考作文的最新命题特点

中考作文的最新命题特点[转载]

作者:蝉吟权作诗来源:蝉吟权作诗 博客 时间:2004年10月12日

江苏省太仓市明德初级中学 顾玉歧

一、中考作文的重要性。

写作能力是语文试卷中考查的一个重点部分,因为作文是学生语文能力的综合体现,也是检验一个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最重要的方面,因此,在中考语文试卷中,作文分值的比重越来越大,有的占到或超过试卷分值的一半,如2000年的北京市西城区的中考语文试卷,作文独占60分,基础知识与阅读合占60分,2000年的上海中考语文试卷,作文占62分,超过阅读(占58分)。有的中考语文试卷就只有一篇作文,如1998年的上海闵行区的中考语文试卷,近年来我们苏州市的中考语文试卷,其作文分值几乎也占到一半。可见,随着中考语文改革的深入进行,写作能力的考查必将在日后的考试中受到普遍的重视。

二、中考作文命题的依据。

在语文教学进一步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今天,加大作文考查的力度,将更加成为命题发展的必然。那么,中考作文命题的依据是什么呢?《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对写作能力的要求是:“能写记叙文,简单的说明文,议论文和一般应用文,做到思想感情真实、健康,内容具体,中心明确,条理清楚,文字通顺,不写错别字,正确使用标点符号,格式正确,书写规范、工整。初步养成修改文章的习惯。”这一要求就是中考命题的依据。综合近年来全国中考大量的作文命题,我们可以发现,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和应用文都是命题的范围,这说明每年中考作文命题都没有脱离教学大纲。

三、中考作文命题的特点:

一从命题宗旨来看——万变不离其宗

综观全国近年中考作文命题,题型多样,有只给一个概念型题目的,有提供文字材料的,有提供

一、两幅漫画材料的,有给正题补充副题的,有填空完整题目的,有自拟题目的,有一大一小两题目的,等等。尽管题目年年变化,但“让学生有话可说”这个宗旨一直不变。因为,如果学生拿到题目而觉得无人可写,无事可叙,无情可抒,无话可说,无理可论,无物可描,那就检查不出学生的真实的写作水平了,同时作为考试的选拔意义也就荡然无存了。命题只有围绕初中学生的学习、生活、理想等实际,学生才能提笔可写,而且言之有物。近几年来,苏州市的中考作文命题也紧紧围绕“让学生有话可说”这个宗旨来命题,如《说句心里话》、《我最喜爱的一句名言》、《成长的脚印》、《长辈》等。

因此,综观全国中考作文命题,从内容到形式尽管一直都是在不断变化的,但是“变化”并不意味着变幻莫测,命题无论怎样变,都围绕着一个宗旨——“让学生有话可说”。

二从命题的内容来看——贴近初中学生的生活实际

1、联系学生的阅读实际命题。课文是学生学习语文的根本。作为课文的范文,无论是在思想内容上,还是在文章形式上,都是学生学习的典范。因此,中考作文命题联系学生的阅读实际命题,既检查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也检验了学生的阅读能力,有联系课文思想内容的,如1998年天津市的中考作文:阅读《理想的阶梯》中的一段话:“化学家诺贝尔为减轻工地上挖土工人的繁重劳动,决心发明炸药。废寝忘食,四年里做了几百次试验。最后一次试验时,他聚精会神

地盯着燃烧的导火线,一声巨响,在旁的人们惊叫:‘诺贝尔完了’!诺贝尔却从浓烟中跳出来,面孔乌黑,身上还带着血,兴奋地狂呼:‘成功了’。”然后根据材料,展开合理想象,扩写成一篇记叙文,既要写出事情的过程,又要突出重点。又如安徽省1998年中考作文,选取杨朔的《荔枝蜜》中的一段话,要求学生结合所供材料,联系生活实际,紧扣“给予”谈谈自己的看法和认识。其他诸如1999年福建漳州市的《理解》、北京市的《湖群,在消失》读后感等,在内容上无不和课文有密切联系。有联系课文写作特点的,如2000年的内蒙古自治区中考作文:朱自清的《背影》以感人至深的文笔再现了父子之间的真情,读来催人泪下。在你的人生历程中,也有不少人给予你关心、帮助、教诲,他们的形象一定使你难以忘怀。请抓住他们的某一特征自拟题目,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记叙文。再如1999年湖北荆州市的《起点》,学生也能从刘心武的《起点之美》中受到启发。

2、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命题,学生既是一个自然人,又是一个社会人,所以学生的生活包括个人生活、家庭生活、校园生活、社会生活等等。近年来全国中考作文的命题,这类涉及学生生活的命题作文最为普遍,学生写自己经历的事,熟悉的人,在这方面有生活积累,因此学生都能有话可说,有事可叙,有人可写,有情可抒,有议可发。如2000年:河南省《我的心愿》、《学会关心别人》;四川省《我的一天》;杭州市《放学以后》;哈尔滨市《校园生活二三事》。1999年:四川省《家中喜事》、山西省《这件事由我来做》、武汉市《读书真好》、河南省《生活》。1998年:上海《我的欢乐》、《我和书的故事》;大连市《一次别开生面的班会》。再拿我们苏州市的中考作文命题来说,也是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写真话、抒真情。如《什么最快乐》、《说句心里话》、《我最喜爱的一句名言》等。

3、联系当前社会焦点问题命题。最近一两年来,有些省市的作文命题者不仅仅局限于课文,也不仅仅局限于家庭、学校,而是走向社会,大胆地把社会焦点问题引入中考,让学生一起来讨论这些社会焦点问题,打破“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陈规陋习,引导学生关心社会。比如2000年安徽省的中考作文命题:《江淮晚报》开设“减负”大家谈专栏,有的学生说:“减负”给我们提供了更多的自主支配的时间,有利于我们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有的家长说:“激烈的升学竞争状况不改变,谁敢去‘减负’”?有的老师说:“减负,并不意味着降低对学生学业的要求。”命题者要求学生也“谈谈对‘减负’的看法”。其他诸如代沟、家教、理解、环保、和平、独生子女、心理健康、失业下岗、科教兴国等社会热点问题在近年的中考命题中都有所体现。因此,初中学生也要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三从命题的形式来看——丰富多彩

近年来,全国中考作文命题的形式是丰富多彩。具体说来有:

1、单纯性概念的命题:如《压力》、《宽容》、《心事》、《新鲜事》„„。

2、填充式的半命题:这类作文题目,命题者一般写出一半,另有一半,或者自己填上,或者提供有关词语供学生选择。如《我生活在 之中》、《我懂得了„„ 》、《这件事真让我 „„ 》(高兴、感动、为难、委屈、痛苦等);《我爱我的„„ 》(父母、老师、邻居、朋友、家乡、学校、班级等)。还有让学生填两格,而且前后要有内在联系的,如2000年的北京海淀区:《我想让 更„„ 》。

3、自拟题目。这类作文命题者或提供材料,或规定范围,或提出要求,由考生自行命题。如吉林省(1997)以“人,无论谁都有一两件感到后悔的事”作开头,结合自己的切

实生活感受,写一篇记叙文,题目自拟。

四从命题的材料来看——资源丰富。

1、中考语文试卷中的课外阅读,近年来,命题者根据读写结合的原则,一材多用,在阅读考试的基础上,再进行写作。比如2000年重庆市的中考作文,就是在阅读《剥豆》这篇文章的基础上,再作文。具体叙述是这样的:在生活中,类似前文“剥豆”的有关成长教育的故事,你一定经历过不少,也有过多种感受,请结合你的实际,或另外叙述故事,或发表读后感受,写一篇短文(500字以内)。再如2000年上海市的中考作文,也是现代文阅读《好吃的苹果平凡的脸》的延伸,要求考生阅读后,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以《我也衔过一枚青橄榄》为题,写一篇有真情实感、有内容、有中心的文章。再如:2000年山西省中考作文要求考生结合现代文阅读《多年父子成兄弟》,写一篇600字左右的大作文,100字左右的小作文。

2、提供漫画。命题者提供一幅或连续剧式的几幅画面,要求学生看图作文,如1999年:辽宁省采用华君武关于“戒烟”的漫画、南京市《拾金不昧》的漫画(共4幅)。这类作文,考生首先 要看清图画,明白画意,其次要紧扣画面,展开合理想象。

3、提供文图。命题者既提供图画,又配以简明文字,然后要求考生展开联想作文。如2000年,辽宁省的中考作文。

4、提供语言材料。这一类作文,命题者往往要求考生从所提供的文字材料中,选取一个角度,确立一个观点,联系生活实际写作文,即考生作文一定要围绕短文材料来进行合理扩展,或展开议论。如2000年黑龙江省的中考作文,命题者提供一则关于“野鸭”的故事,要求考生结合自身的见闻、经历和感受,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再如杭州市的加试作文,要求学生阅读“陈毅敬母”这段材料,围绕“尊老敬老”写一篇文章。

5、提供话题。和材料作文比较,材料作文要求学生从材料中抽象出一个观点或者道理然后加以论证,“材料”是立意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其模式一般是引—议—联—结;或者要求学生按照材料提供的情景进行续写或扩写。1998年—2000年,高考作文的命题有了全新的变化,连续3年,命题只为考生展开联想、想象提供一个既有开放性,又有约束力的“话题”,这个话题只是引发考生思考的一个“由头”,是一个例子而已。如1998年关于考生“自己心理承受力”的话题,1999年关于“假如记忆可以移植”的话题,2000年关于“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话题。这一类“话题作文”往往具有这样的特点:⑴话题具有广普性,贴近学生实际,适合于所有考生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⑵话题具有亲和性,通俗易懂,自然亲切如话家常。命题者没有居高临下给学生造成心理紧张的阴影。⑶话题具有宽泛性,内涵丰厚,便于考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⑷话题具有自由性,“话题”不是题目,它只是规定一个写作范围,在命题、立意、选材、体裁、表达等方面,供考生自由选择、自由发挥的余地很大,写法更是可以灵活多样。⑸话题具有创新性,命题者鼓励学生创新,适当加创新分。因此话题作文冲破了应试教育下的作文命题模式,顺应了素质教育的潮流,解放了学生的思想,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品质。受高考作文命题的影响,今年全国中考作文有的省市出现了话题作文。如2000年武汉市,以“音乐”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可用“哆来咪”为题目,也可以依据自己文章的内容,自拟题目;如能拟出新颖、独到的题目,可适当加分。②贴近自己的生活实际,选取某一角度,就“音乐”这一话题写下自己想讲的故事,想表达的感受,或想陈述的见解。再

如西安市“树,与人类相生相伴的树。各种各样的树,有形的树,无形的树。有人栽树,有人毁树。人们为树而礼赞,又为树而叹息。树,寄托着人类热切的希望;树,蕴含着人类丰富的感情。提起树,会有说不完的话,会有自由飞翔的遐思„„”,请以“树”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可记叙,可描写,可议论,可抒情,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再如甘肃省,作文命题是这样的:提示:你有过成功的快乐吗?你有过失败的痛苦吗?你是否品尝过生活、学习中的烦恼或喜悦?当时,你有哪些想法?你是否渴望别人的理解?你希望把心里的话向朋友倾诉吗?要求:试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围绕“提示”中的一个话题,展开记叙或议论,写一篇600字左右有真情实感的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

五从命题的体裁来看——百花齐放。

综观近两三年来全国中考作文的命题,从文体角度来看,有这样四个显著特点:

1、大作文一般以记叙文为多,但要求综合运用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

2、小作文一般以议论文为多,也有说明文、记叙文。

3、不限文体的作文命题呈上升趋势,淡化文体意识,强化具体内容,便于学生抒写真情实感。

4、应用文也有考查。

小作文的“小”,其基本标志是字数少,一般在200~300字,因此,小作文特别要求入题要快,语言简练,必须把与中心无关的字句删除干净。在短小的篇幅中把事写清,把理议透,把物说明。

1998年全国大约有二十多个省市、地区,1999年全国大约有三十多个省市、地区,2000年大约有二三十个省市、地区都考了小作文。小作文的考查,也可分为记叙、议论、说明、应用文四类。由于大部分省市和地区的中考大作文是记叙文,因而,考查小作文,以议论性的小作文居多,据《语文教学通讯》增刊“作文统计”以1999年为例,全国就约有二十二个省市和地区的小作文是议论文,上海、兰州、无锡、浙江湖州的小作文是记叙文,而说明文只有武汉、宿迁和河南省三家。

记叙性的小作文一般是写片段,如情景、心理、动作、场面等,或者续写一个故事,如无锡市的“世外桃源”。说明性的小作文的内容是规定好了的,诸如说明一个建筑的特征(配以图画),说明一幅图画或漫画,说明某一节实验课的过程,如生物、化学等。议论性的小作文,或要求从某一件事或某一生活现象中,发表自己的看法;或提供短文材料要求提炼出一个观点,写小议论文;或提供若干论据,要求提炼出某一观点,再写成小议论文。

应用文具有很强的实用性,现代社会对应用性文章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因此,应用文也是中考作文的一个项目。应用文一般具有固定的格式,如标题、上款、下款、署名和时间,这些易于掌握。应用文考查的重点在于语言,应用文语言有特定的要求,这就是准确、简明、得体。因此中考应用文倾向于淡化格式,强化语言的简明、得体。如2000年的中考应用文:甘肃的书信改错;江西写感谢信。再如杭州市1998年写通知;1999年写邀请信;2000年写申请书。六从命题的教育性来看——德育渗透其中。

叶圣陶在《作文与做人》一文中写道:“文当然要作的,但是要紧的在乎做人。”因此命题者命题的方向坚持“让学生有话可说”的宗旨,一方面又把思想品德的教育自然渗透在命题中,诸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助人为乐、关心社会、无私奉献,热爱和平、保护环境、创新精神、正义感、责任感等在近年的中考作文命题中时有体现,或者命题者在“作文要求中”明白提出,比如“思想内容健

康,具有真情实感,内容具体,感情真挚”,这里就贯穿了“千教万教,教人求真”的一种实事求是的精神,所以作文命题本身对学生就具有教育意义。

总之,综观近两三年来全国中考作文的命题及以后的命题趋势具有这样几个显著的特点:

1、资源共享,一材多用。命题者充分利用现代文阅读材料,一方面考查学生阅读能力,一方面供学生作文,做到读写结合,读写一体。

2、话题作文,方兴未艾。命题者顺应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潮流,解放了学生思想,鼓励学生抒写真情实感、鼓励学生创新。

3、淡化文体意识,强化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命题者尊重学生自己的真实感受和体验,唤醒学生表达的欲望。

4、给学生更多的作文自由。这体现在:⑴命题有两三个,学生可任选一题作文。⑵题目自拟,文体不限。

附:作文命题

一、小作文:

1、根据你对课文《故乡》中少年闰土的印象,展开合理想象,写一则少年闰土的人物肖像片段,不超过200字。

2、以“作文的益处”为题,写一段说明性的文字。字数不少于200字。

3、乐羊子在路上拾回一块金子,受到妻子的批评以后非常惭愧,就把金子丢在野外。就乐羊子把金子丢到野外这一做法,谈谈你的看法。

二、大作文:

1、《我也在耕耘》、《因为有了他(她、他们)》

要求:①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记叙文。

②可灵活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 式。

③要有真情实感。

2、国外学者对现代人的素质提出了12条要求,其中有一条是“注重现代和未来,守时,惜时。”请写一篇记叙文,叙说你的一次珍惜时间或浪费时间的经历。

要求:①只写一种经历,不可既写珍惜时间的经历,又写浪费时间的经历。②题目自拟。

③不少于600字。

3、以“自己的事应该自己做”为题,就下面所给的材料谈谈自己的看法。初中学生小慧的妈妈特别关爱小慧。吃的、穿的、用的,每天都亲自为小慧准备好,什么家务活也不让她干,就连洗袜子这类小事都是妈妈代替。作文要求: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记叙文

第四篇:浙江高考作文命题的八大特点

2010年浙江高考作文命题的八大特点

写作试题通常都是每份高考语文试卷中最引人注目,也是最值得品味的考题。今年浙江省的写作命题(试题附后)从题型看属于所谓“标题作文”。笼统地说,这样的判断应该也没有什么不妥,然而细细琢磨一番,便觉得还不够确切。无论从形式上还是内容上均表明,这不是一般的标题作文。换言之,它跟普通的标题作文存在诸多不同之处。而这些“不同之处”就是今年浙江省写作命题的重要特点和真正亮点。

不过坦率地说,笔者在省教育考试院初次看到完整的写作试题时,并无任何欣喜之感,甚至有点失望――去年刚刚点火加热的新材料作文,又被淬火降温,重新折回到司空见惯的传统模式。后来在评析试卷和批阅作文过程中,经过反复思考和不断掂量,并仔细分析了不同档次的考场作文的优点和失误,才逐渐揣摩和领悟到命题的创意及特点。笔者以为,这些创意和特点正是高考写作命题应当具备却往往难以如愿的,也是中学语文教学,尤其是高考复习备战时需要重点关注的。兹不揣浅陋,简述如下,敬祈行家同仁不吝赐教。

1.明确性。高考写作试题的要求和要点越明确,就越有利于考生审题把握,也有助于提高阅卷评分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大致而言,今年浙江省写作命题的明确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主题明确,由命题提供的写作材料可知,“角色转换之间”重在反映现代社会(“当今世界”)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即“年轻人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反哺能力”,并且“越来越明显地影响着年长一代”。很显然,其要旨便是“文化反哺”,即年轻一代从“文化”的角度和层面对年长一代产生的种种影响,而不是赡养性质的“物质(自然)反哺”。至于在阅卷过程中,依据考生立意和写作的实际情况,将“物质反哺”也作为“基本符合题意”处理,也许多少有些背离命题初衷。其次是要素明确,材料和标题体现了不少要素,其中“角色”是载体,“转换”是要点,“之间”是重点,而“文化”是内涵,“反哺”是核心。这里的“角色”可以是特定而具体的,也可以是整体而抽象的,但都应当涉及两代人的两种行为主体,不能是单一(同龄)的行为个体。同理,“转换”必须是彼此的“互换”和“对调”,而不是普通意义的“变化”和“改变”。第三是范围明确,如果说“文化”这一概念还显得相对空泛,那么“科学知识、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审美情趣等各个方面”就进一步明确了“文化”的内涵,提示了立意选择,从而也界定了写作的基本范围。尽管“范围”也相当宽泛,但毕竟皆在“文化”之内,不能超越、游离或扩展。

2.限制性。高考作文命题需要开放性,但也不能缺乏必要的限制性,否则,就会失去客观、公正的统一评判标准。就近年高考作文命题三大模式而言,“角色转换之间”无疑属于标题作文。写作常识告诉我们,标题作文的限制性往往大于话题作文和新材料作文。标题设定的有限信息,大多是写作应当着重体现的要素,如“角色”、“转换”、“之间”等。而今年浙江省又不是常规意义上的标题作文,标题前面还有一段200字的文字材料,“角色”定位、“转换”方式等均受到命题材料的明显限制。尤其是“针对上述现象及所反映的问题”这一提示语的特意设置,更加强化了命题的限制性。“针对”就是既不能任意转向,也不能偏离对象。“上述现象”即材料所概述的“迅疾变化的当今世界”中出现的年轻一代对年长一代的多种形式和内容的“文化反哺”。而“所反映的问题”则指的是跟“文化反哺”有关的一些现象与本质。当然,这些“现象”和“问题”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可以是显性的,也可以是隐性的;可以是特殊的,也可以是普遍的;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负面的;可以是体验的,也可以是思考的……然而,不管怎样选择和定性,所有一切都必须围绕“文化反哺”这一中心。由此可见,今年浙江省高考作文命题有着“材料+标题+提示”的多重限制,其限制性显然要比2008年的“感受乡村?触摸都市”硬朗得多。

3.层级性。选拔性始终是高考的重要功能之一,而这种选拔性需要通过试题的区分度来体现和达成。像作文(写作)这样高分值、大容量的考题,体现区分度的理想境界则在于提高命题的“层级性”。此处的“层级性”主要是指审题立意和文章建构的层次与级差。只要认真分析和思考命题意图,不难了解“角色转换之间”的重心既不是“角色”,也不是“转换”,而应该落在“之间”。而且“角色”是“年轻”与“年长”两代人的角色,“转换”是以“文化反哺”为核心的故事、情感、思考、见解等。难以把握的是“之间”应如何体现。有人将“之间”理解为一种“过程”,也许并没有什么差池,但多少有些失之肤浅。笔者以为,“之间”可以是一段或长或短的时间过程,一方或大或小的空间存在,一些或喜或忧的生活经历,一个或浓或淡的情感故事,一种若隐若现的社会现象;也可以是一种体验,一种氛围,一种姿态,一种认知,一种影响,一种感悟,一种意识,一种见解,一种思考,一种思想,一种人生,一种文化……惟其如此“角色转换之间”,的层级就非常清晰了。以“文化反哺”为主题,有“角色”,有“转换”,有“之间”的生动呈现和理性思考的为最佳层级;有“角色”,有“转换”,有“文化反哺”,而没有怎么注重“之间”的,为第二层级;有“角色”,有“转换”,能够涉及“物质(自然)反哺”,而没有体现“文化反哺”与“之间”的,为第三层级;虽有“角色”,有“变化”,但既没有表现“文化反哺”,也没有涉及“物质反哺”,且完全忽略“之间”的,为第四层级;仅有“角色”,或者“角色”模糊、残缺,而“转换”、“反哺”、“之间”等要素均没有体现的,自然属于很差的层级了。

4.思辨性。可以说,自浙江省高考自主命题以来,从“人文素养与发展”到“角色转换之间”,写作命题一直注重理性思维的考查。即使是“感受乡村?触摸都市”这样似乎很感性的标题,假如没有理性思维的介入,“感受”与“触摸”都是不可能显示出足够的深度和独特的个性的。笔者觉得,今年写作命题的思辨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审题,二是写作。如前所述,“角色转换之间”这个标题不是卓然独立的写作着落点,而是由材料派生出来、支撑起来的,虽然并非完全受制于材料,却也跟材料有不可分割的关联,脱离了材料的限制,标题必然摇晃飘浮,无所适从。而呈现在考生面前的材料是从学术文章中截取和整合的片段,本身就非常理性,字里行间闪烁着思辨的光彩,理解和把握材料中心及其与标题的内在关系,没有一定的思辨能力是很难做到从容自如,得心应手的。笔者阅卷时发现,不少考生就是由于未能“读懂”材料信息而导致立意出现严重偏误的。至于具体构思谋篇和外化表现的过程,思辨性就更不容忽视了。“文化反哺”这种现象,广大考生既熟悉又陌生,或许有过一些类似的感受和体验,但大多滞留于初步的感性层面,缺乏有意识的特别关注和进一步的理性思考。如何瞄准“之间”着力挖掘,刻意经营,精心雕琢,用理性思维审视、分析和揭示被生活现象覆盖或遮蔽的深层内质,在智慧的巅峰升腾起思辨的礼花,便成为考场作品脱颖而出、赢得高分的“制胜法宝”和“绿色通道”。

5.多样性。几十万考生参加的高考,“多样性”是写作命题必须重点考虑的因素之一。写作的多样性主要体现在命题本身潜在的多种选择性。虽然今年作文命题的限制性较强,却并不影响多样性的存在和展现。从“文化反哺”的材料到标题“角色转换之间”,多样性至少表现在这么几方面:一是“角色”的多样性,尽管“角色”已经被定性为“年轻一代”和“年长一代”,但这些都是集体概念,具有非常多的个体选择性,以“年轻一代”为例,可以是考生自我、同学、亲戚、朋友、邻居等现实生活中“原生态”和个性化的“角色”,也可以是从报刊、网络、书籍、影视等传媒中获知的典型(类型)化和艺术化的“角色”。二是“转换”的多样性,生活实际表明,“施教者和受教者”的角色“转换”样式很多,可以是显性身份的相互“对调”,也可以是思想情感的彼此影响;可以是行为方式的具体表现,也可以是观念意识的潜移默化。诸如此类,不一而足,凡是“角色”性质实现了某种“互换”,都不会有离题之嫌。三是“反哺”的多样性,材料所提示的“科学知识、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审美情趣”等方面,为“文化反哺”的多样性提供了足够的选择空间,无论是选择其中之一,还是立足整体观照,均是符合题意的。而且每个方面都蕴涵着许多“反哺”方式。四是“之间”的多样性,如上所述,“之间”不只是一种过程,而且内涵相当丰富,形式各种各样,只要处理恰当,选择任何一种样式皆可打造佳构。

6.时代性。或许许多人并不怎么关注“文化反哺”这种社会现象,因为我们都生活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步履匆匆之间不少有价值的话题常常被淡漠和忽略,“文化反哺”现象亦是如此。不过,“文化反哺”的时代折射却不会因此黯淡和消失。简言之,今年写作命题的时代性集中体现在三方面――首先是主题设置的创新性,尽管每年高考写作的主题设定,命题专家都是竭尽智慧,搜索枯肠,力求创意,然而还是老生常谈的居多,确有创意的较少。而“文化反哺”这一主题则不然,出乎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既厚重蕴藉又新颖鲜活,具有鲜亮的时代色彩和浓浓的时代气息。第二是“文化反哺”的现实性,谈论“文化反哺”是需要背景和基础的,而目前正沿着改革开放道路与时俱进、日新月异的中国,为展开话题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各种样式和层面的“文化反哺”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比比皆是,写作主题与社会现实没有丝毫的距离和阻隔,足见命题紧扣时代脉搏,非常贴近社会生活现实。第三,“角色转换”的真切性,当今时代以新理念、新知识、新科技、新方式等为表征的文化现象层出不穷,生活需要不断接受,在接受新事物的过程中,“年轻一代”凸显优势,一跃而先,在许多方面成为影响“年长一代”的“施教者”,这绝对不是奇妙而遥远的神话,而是可感可触的真实生活。生活在这个时代的考生们不但耳闻目睹,还有真切感受和实际体验,可以在会心一笑之中笔下生辉。

7.防伪性。高考追求公平和信度,必须以保证客观真实为必要前提,故防止宿构、套作和抄袭等“伪作”的鱼目混珠必然成为写作命题的重要考虑。笔者在高考作文阅卷过程中注意到,今年浙江省写作命题的“防伪性”明显高于往年,几乎拦截了所有的宿构和套作,大大提升了考查的信度。就主题内容而言,从“文化反哺”的角度表现“角色转换之间”,突破了以往高考以理想、人生、青春、道德、信念、亲情、追求、发展、人文和环境等出现频率较高的话题,即使考前准备再充分,也很少会有考生进行过类似主题的写作操练,自然不可能有什么“经典”的范文可作参照和变通;甚至连许多精心准备的“屡试不爽”的写作素材也失去了用途和灵验,从而“剥离”了考生们非自我的依托和凭借,促使其更加真实地展现平时练就的十八般武艺。就形式结构而言,“材料+标题+提示”式的命题,犹如一道坚固的防护设施,不但成功地过滤了许多“伪作”,而且还有效阻挡了给作文阅卷造成不小麻烦的“套话作文”。一些貌似语言华丽、笔触流畅、文采斐然,而实际上真情匮乏、自我缺席、内容空泛、结构生硬的“套话作文”,在近年高考作文中可谓屡见不鲜,这种作文具有不小的欺骗性,倘若阅卷教师防范意识不够,很可能使之蒙混过关。而此类“套作”在今年失去了市场,虽然还是有部分考生试图碰碰运气,但一“套”便破绽百出,原形毕露,根本不可能如愿以偿。命题的“防伪性”之独特可见一斑。

8.导向性。几十年高考实践表明,高考试题不仅仅具备一种检测功能,还具有明显的导向作用。写作命题尤其如此。择要言之,今年浙江省写作命题的导向性可以概括为这么几条:①引导考生关注时代生活。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每一位青少年学生,跟“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传统书生有着本质区别,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生活的变化等都与其密切相关,不可分割。现实社会就是一本包罗万象、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大教科书,是广大青少年学生的必修教材,高度关注和认真阅读这本教科书显得非常必要。“角色转换”就在于激发考生积极关注时代生活。②引导考生注重思考分析。简单列举和描述一下“文化反哺”若干现象或许并不困难,而通过“文化反哺”现象领悟和把握时代的快速发展对现实社会产生的多种影响、“年轻一代”反哺能力的明显增强、现代科学技术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崭新内涵和亮丽色彩、寻常百姓生活需求的不断丰富与变化、历代相传的施教方式正在被悄悄改写、“角色转换”给家庭生活添加了新的情趣和快乐等更深层次的含义,则更需要深入思考,认真分析了。③引导考生优化真实写作。这里的“真实写作”指的是展现真实水平和抒发真情实感。高考写作是一次有准备的“临场发挥”,“准备”的应当是自己的平时积累,“发挥”的应当是考生自己的真实水平,而不是移花接木,以假乱真。今年命题的创意和限制,击碎了所有的侥幸心理,用事实告诫每位考生:务必踏踏实实地认真操练,努力提升写作水平,力求以自己的真功夫、真情感、真素养稳操胜券,切忌华而不实,投机取巧。

【附】2010年浙江省语文高考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传说有的雏鸟长大后,会衔食喂养衰老的母鸟,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反哺”。

人类社会也存在着类似现象,年轻一代对年长一代的文化影响被称之为“文化反哺”。千百年来,在以父辈对子辈施教为主流的正统传承方式下,文化反哺犹如潜流,隐而不现。但在迅疾变化的当今世界,年轻人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反哺能力。他们在科学知识、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审美情趣等各个方面,越来越明显地影响着年长一代。施教者与受教者之间,角色常常发生转换。

请针对上述现象及所反映的问题,以“角色转换之间”为标题写一篇文章。你可以讲述故事,抒发情感,也可以发表见解。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

[作者通联:浙江诸暨教育局教研室]

第五篇:高中历史选择题命题特点与解题技巧

高中历史选择题命题特点与解题技巧

伴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推行,全国高考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新颖的考查方式,更加注重对于考生解题能力的考查,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只有对于题目的命题特点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才能在解题时做到心中有数,有针对性,提高解题的正确率。

高中历史选择题的命题特点。

一、知识与能力相结合。新课改虽然注重了对学生解题能力的考查,但其根本的要求是不变的,那就是对于知识的掌握。只有拥有了一定的知识量后,才能凭借所掌握的知识而生发出解题的能力。因此,对于许多同学来说,认真识读课本,背记基础知识依然是提高解题正确率的必由之路。

二、宏大知识背景背景下的细化考查。由于选择题题目长度的限制,出题者往往借此而考查学生的知识转化与迁移能力,在一个大时代、较稳定的环境背景下,寻找到一个小开口,甚至非常理的知识点来出题。若考生对特定历史时期的特征、对出题者的意图把握不准的话,就极有可能被题目所迷惑,选择了错误的答案。

三、文史资料及图像的引用。纵观历年高考真题或是市面上的任何一种考卷,我们不难发现,引用古代文史资料及图像是十分普遍的。这是因为从古代文史资料及图像中,可以由小见大,由点及面的了解到引用的作品所处的历史时期-1-的特征,又在此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对学生进行考查,同时也检验到了学生的文言知识及读图能力。

四、注重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考查。所谓文史不分家,在历史中考查文化知识是名正言顺的。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可以为出题者提供巨大的出题空间,从经史子集,到农历节气,这些知识看似不在同学们的日常学习之列,实则却是出题者的一大法宝,应引起同学们的注意。

五、试题答案更加客观。与教材相比而言,选择题答案更加符合事实,敢于直面历史,直面人性的缺点,全面客观的来对历史人物、事件进行阐述。这对于一些习惯于教材式的“形势一片大好”的大和谐的同学来说,是应该加强注意的。

了解选择题的命题特点,是为了更好地把握解题技巧,提高解题的正确率。马克思主义指出,规律是客观存在的,在选择题解题过程中,同样是存在着一定的规律的。通过学习这些规律(基本方法),有利于提高我们做选择题的质量和效率。

高中历史选择题的解题技巧。

一、明确基本史实。考生应详细识记教材知识,以教材为主,教辅资料为辅,通过总结、回想、对比、阅读、抄写等方式来加强记忆,逐渐消除模糊记忆,增加识记知识的数量和准确度。

二、认清历史细节。细节往往是容易被人们所忽视的,尤其是在整个的历史过程中,小细节影响大历史的情况更是不胜枚举,而这些细节在教材中或许并不是教师授课的重点,却又往往出现在试题之中。这就要求考生们要提高对历史小细节的重视程度,提高知识掌握的完整性。

三、把握时代特征。历史上的每一个时代,都有其区别于其他时代的显著特征,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正确把握住各个时期的特征,解题时首先判断出历史时期,再以时代特征作为指导,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了。

四、总结专题知识。科学研究表明,性质相似的事物,通过对比,可以增强记忆。历史专题知识的总结恰如其分的表明了这一点。如果把把握时代特征作为横向理解知识来说的话,那么总结专题就是从纵向上来对知识进行理解,在历史学习中,诸如医学、天文、农学、历法等知识,不仅知识点细,而且分布较散乱,但若以专题的形式来进行总结记忆的话,则可以极大的促进对知识的理解记忆。

五、细化边缘知识。多学科交叉考查是新课改的特色之一,历史与文学、历史与地理等多学科交叉也是近年来高考历史选择题的出题趋势。针对这种情况,考生在学习、复习中,应把学科交叉作为特殊的知识点来对待,必须十分重视,在平时遇到这一类知识时,最好将此类知识总结在一起,以便于复习。

6、运用全球史观、唯物史观。当今世界已然成为了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世界的发展变化影响到了我们生活当中的方方面面,试题都是对我们的当下有所思考的。运用全球史观,以深远、广博的视角来看待历史人物、事件,亦是出题人的意图所在。与此同时,我们要坚持用运用唯物主义,学哲学,用哲学,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历史。

在中学历史学习中,考试的地位是显得十分重要的,但历史本身是更加迷人的。希望同学们能通过对历史的学习,丰富心智,成长心灵。

同学们,为了更好的明天而努力拼搏吧!

下载2013语文命题特点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3语文命题特点.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07年高考作文命题特点及应对策略

    2007年高考作文命题特点及应对策略 我国的高考作文命题,自1999年开始采用话题作文,到2004年全国一些省市单独命题,这段时间,高考作文命题几乎是话题作文,因此,这是我国作文命题的......

    11年大学生村官面试命题特点解读

    11年大学生村官面试五大命题特点解读 1、注重自我认知面试题的考查 由于受年龄、阅历及心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一些大学生“村官”到农村工作后会感到不适应,一时难以度过角色......

    专家总结:考研政治经济学考试命题特点

    1。尽扣大纲,深入理解 在每年政治试卷“政治经济学”这一学科的试题中,有相当一部分属于考查对基本理论、概念、范畴深入理解;甚至某些主观性试题的回答,也要求以基本概念、基本......

    中考语文命题经验交流会

    中考语文命题经验交流会二完中于秀洪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下面,我将就中考语文命题的有关问题和大家进行交流。希望老师们能从宏观上把握语文命题的基本走向,同时结合我们市语......

    语文组命题思路

    语文组命题思路 高考对高三教学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同样,月考对高一、高二的教学也应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而我们的高一、高二教学从长远来看也应是为高考积极作准备的,为适应我......

    三年级语文命题分析

    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命题情况分析 学校 石桥小学 年级 三 学科 语文 备课组长 张娜 一、命题的基本情况(题量、难度、区分度、科学性及创新性等) 小学三年级......

    语文教程特点

    = 教程特点 1.作文做人 “美妙的措辞是思想家特有的光辉”,只有把做人与作文紧密结合起来,作文教学才能取得实效。这套作文教程,坚决纠正了作文教学中“纯技巧”论的偏颇,结合青......

    湖北事业单位招考面试命题特点(推荐五篇)

    湖北省事业单位面试命题特点 湖北分校朱桂月 流火的七月也迎来了湖北省大量的事业单位招考信息。清闲的工作,优厚的待遇使事业单位的工作让人垂涎欲滴。那怎么在众多的考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