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豆疫霉病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研究
大豆疫霉病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研究
大豆疫霉病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研究是针对黑龙江省大豆生产上疫霉病发生比较重这一生产实际问题,从发生规律到防治技术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大豆疫霉病也叫大豆疫霉根腐病,是一种分布广,危害极其严重的土传性病害。产量损失一般为25---50%,甚至绝产,被害种子的蛋白质含量明显降低。
通过调查基本明确了大豆疫霉病症状表现、发生区域、分布范围、危害程度。大豆疫霉病在大豆整个生育期都可侵染,造成苗前种子腐烂和苗后幼苗猝倒和植株枯萎死亡。在东北春大豆区都有疫霉病的发生。研究明确了大豆疫霉病菌的分离技术和培养基以及病菌的寄主范围及致病特点。疫霉病菌是较难分离的病原菌,选择使用适宜的培养基是分离大豆疫霉菌成功的关键,在研究中主要选择了4种选择性培养基和两种基础性培养基。研究表明大豆疫霉病菌只对大豆有特异的强的致病性,寄主范围也很窄。开展了黑龙江省大豆疫霉病菌生理小种鉴定和监测工作,在采集的菌株范围内明确了黑龙江省大豆主产区有7个疫霉病菌生理小种,即1号、3号、9号、11号、17号、21号、24号,其中1号生理小种为主要生理小种,其菌株占供试菌株的60%。
探讨了大豆疫霉病发生与品种、土壤水分、土壤类型及气象因素等诸方面的关系;在遗传抗性利用研究上,主要进行大豆抗病资源筛选鉴定,筛选出10份抗疫霉病的资源,进行了生产上主要栽培品种抗病性鉴定和对疫霉病菌1号生理小种抗性遗传研究;研究大豆疫霉病菌生物学特性及主要侵染源和传播途径;研究用化学药剂和种子包衣方法防治大豆疫霉病的应用技术;用抗病品种、垄作、排水、药剂防治等措施建立综合防病体系和技术规程。关键词: 大豆疫霉病研究
第二篇:粉虱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探讨
柑橘粉虱类害虫发生规律及防控技术探讨
柑橘粉虱类害虫,以幼虫群集在叶片正反两面吸食汁液,引起叶片发黄而提早晚落,尤其严重的是,该虫分露,排泄于叶片和果面上,诱发煤烟病,煤烟会遮卷叶面,影响光合作用,导致树势衰弱,同时,污染果面,严重影响柑橘果品外观和商品价值。该虫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发展成石门县柑橘生产的主要害虫,曾一度成为令橘农十分头痛的问题之一。为有效控制该虫为害,笔者与单位同仁一道进行了该虫生物学特性、发生规律的调查研究,并开展了控防技术探讨与实践,取得了一些成果。
一、柑橘粉虱类害虫的发生特征
1、粉虱类害虫主要种类:石门县柑橘发生的粉虱类优势种类有黑刺粉虱(Aleurocarthus spiniferus Quaintance和柑橘粉虱(俗称白粉虱Dialeurodes citri)
2、发生演替趋势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前,我县柑橘粉虱类害虫为次要害虫,在柑橘生产上不具备防治水平。自九十年代中期后,黑刺粉虱开始逐渐发展,1995-1996年在县城区周边的新关、楚江等地发生,后迅速扩展。至2000年已扩展至白云乡以下全县柑橘主产区,2002年发展至发生为害高峰期:全
1县各乡均有发生,发生达到16.5万左右,占当年柑橘总面积的50%以上。由于引起橘农的高度重视,此后其发展势头得到控制,发生为害程度有所减轻。柑橘粉虱于2000年在县城区楚江开始发生,2002年在楚江新关等地形成为害,2004-2005在楚江、新关、二都等地暴发成灾,此后逐渐向全县发展,2007年全县发生面积达到万亩,全县发展面积万亩,占全面柑橘面积%。但发生为害程度有所减轻,其发生发展过程及为害程度见表一:
二、粉虱类害虫的发生规律:
1、发生代数:黑刺粉虱和柑橘粉虱在我县一年均发生3-4代,黑刺粉虱以三玲幼虫和蛹在叶片反面越冬,柑橘粉虱以二、三令幼虫和蛹在叶片反面越冬两种,均以幼虫越冬为主,以蛹越冬的可发生4代,以幼虫越冬的一般可发生3代。由于越冬虫态不一和城虫羽化期不一致,导致该虫
在橘园呈现明显的世代重叠现象。
2、发生期:各代成虫发生期与新增生长展叶期基本吻合一致,每代成虫盛期较长,一般在15-30天,越冬化幼虫于3下旬化蛹,4月上下旬羽化为成虫,最早为3月下旬。4月下旬-5月下旬为幼虫为害盛期,第一代成盛期为6月上-6月下旬,第二代幼虫盛期为6月中旬至7月上中旬,第一代成虫盛期为7月中下旬幼虫为害盛期为8月上中旬,第三代成虫盛期为8月下旬-9月中旬。
3、发生环境:该虫喜温暖、低湿环境,雨水较多,湿度较大对其发生不利。成虫喜湿,畏强光,对新梢新叶有明显的趋性,橘园荫蔽发生量较大,早春温暖,少雨,春梢抽发早,则该虫发生早,发生量大。成虫羽化时间多在清晨上午7-9时和下午4时后,一般在冠外围叶片正反两面活动,上午10时后,即躲在树冠内膛,成虫羽化后8小时即可户卵,但以2-5天产卵最多,其寿命一般为7-10天,产卵部位一般在即将展开的新叶正反两面,卵为单粒,在叶片上呈放射形展开,一片叶上常有卵数十至数百粒不等,一般一头雌虫可产卵120粒左右,卵的卵乳率较低,约为15-30%。
4、抑害生物
据调查我地,粉虱类的自然天敌有益蛉、捕复性瓢虫、寄生蚧等,但是在这些天敌中未发现有较大的种群控制优
势,在防治实践中尚无实际意义。实际利用价值较大的有粉虱韦伯虫痤孢菌和拟青霉菌,是寄生粉虱蚧壳虫的优势种群,橘园粉虱发生量较大,天气雨水较多,橘园潮湿时两种真菌繁殖性发生量大,对粉虱幼虫和蛹、寄生蚧有较好控制利用价值。
三、粉虱控防技术对策
粉虱是柑橘主要害虫,严重影响柑橘产量和质量,有效防治粉虱类害虫,减轻煤烟病发生程度,是非常重要的,在防治策略上应采取综合控制措施,其主要防治技术以下:
1、虫情监测。由于粉虱类害虫各代发生期不一致,有世代重叠现象,防治难度较大,所以,应加强橘园虫情调查,掌握虫情和橘园有益生物发生动态,根据气候状况,制订正确的防治策略,选择适当的防治时机。重点监测时期为春、夏新梢抽发高峰期,监测成虫习性活动状况,预测成虫习性和一龄幼虫高峰期,为选择最佳防治奠定基础。
2、农业防治。橘园合理密植,冬春搞好修剪,既剪除虫口密度过大枝叶和减少虫口基数,保障橘园树体通风透光,结合橘园培管,春梢抽发期及时抹芽排梢,抹除全部夏梢,统一放秋梢,减少粉虱成虫活动的场所,消灭部分虫卵。
3、保护利用有益微生物。橘园蓄留矮生良性、为益蛉、瓢虫和寄生蚧创造适宜的栖身环境。利用橘园自然韦
伯虫痤孢菌、拟青霉菌进行扩散,实施橘园喷水,保持一定湿度,促进虫生真菌的繁殖,同时,尽量控制减少制剂等广谱性杀菌剂的使用,发挥有益微生物控制粉虱的优势种群作用。
4、利用频振杀虫灯捕杀成虫,粉虱类成虫趋光性较大,但利用频振灯光波诱杀成虫效果较好,据我在秀坪园艺场实路应用,对减少粉虱类选择害虫有较明显的效果,全年用药可减少2—3次,每亩降低农药成本在30.00元以上。
5、适时进行化学防治
①防治适期选择。粉虱类害虫各代发生期较长,且成虫适宜性强,发生极不整齐,防治难度较大。一龄幼虫期仅有短暂活动期后等固定生活,且一龄幼虫发生期在7—15天,容易发挥药效果,因此,一龄幼虫发生高峰期为最佳防治适期。在生产上,应在新梢抽发期加强虫情监测,掌握在成虫发生高峰期后15—20天进行施药防治。
②防治药剂选择
自1996年以来,笔者根据国际国内农药开发和市场变化情况多次进行药剂防治黑刺粉虱、柑橘粉虱药效试验,筛选对粉虱防治较好的药剂。先后推广应用了毒死蜱、丁硫克百威、噻嗪酮、吡虫啉、啶化眯、阿准菌类等单剂及混配药剂。上世纪九十年代大多用毒死蜱进行防治,2000—2003年,一般采用吡虫啉和丁硫克百威进行防治,2004年后,主要推广啶虫眯、阿准菌类及其混配制剂防治,均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这些防治药剂中,以啶虫眯与阿准菌类防治较有特色,防效较突出。既能毒杀成虫,又对幼虫有较好的触杀作用和,兼具速效和特效性,且农药毒性低,环境兼容性较好,符合无公害生产的需要。
6、重视冬前清园。冬前清园对减少越冬虫口基数,增强树势,具有事半功倍之效。
①剪除带虫枝叶、带动园外处理,直接削截橘园虫口数量。
②药剂清园。采果后,及时采取化学药剂清园,时间以11月25日前为宜,清园药剂可选择矿物油类、松脂酸钠类农药,矿物油类农药能封闭虫体气孔,使虫体窒息而死,同时,又能灭除煤烟病菌,且满足绿色无公害生产要求,可以大力推广。
第三篇:春大豆栽培技术研究的论文
论文关键词:春大豆;有机栽培;北疆地区
论文摘要:介绍了北疆春大豆有机栽培技术,包括土地准备、品种选择、播种、田间管理、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收获及贮藏等方面内容,以期为北疆春大豆有机栽培提供参考。
1土地准备
选择土壤肥沃、pH值7~8、保肥、保水能力强的土地。一般入冬前采用秋翻的方法对土地进行整理,土壤耕翻深度为20~25cm。播种前可喷洒具有选择性的生物或植物源除草剂,以抑制杂草生长。
2品种选择
选用的品种须茎杆粗壮,节间短,以有限或亚有限结荚习性为最佳,如新大豆1号、新大豆7号、中黄35等。
3播种
播种前可用根瘤菌剂进行包衣。当5cm土壤温度稳定通过≥10℃以上(若为地膜栽培,膜下温度稳定通过≥8℃以上)时,即可播种。行距可采用50cm加30cm宽窄行,也可采用35cm或40cm等行距,株距7~8cm,播深4~5cm。可机械条播也可点播。要求种子行覆土严密,压实,减少断条。
4田间管理
4.1疏苗匀苗
在2片真叶展开至第1片复叶完全展开时进行,按密度要求间苗,去弱苗、高脚苗、病苗,留壮苗。膜下滴灌田,对于不能自行拱土出苗的情况要及时查苗、放苗,以避免烂种、烂苗。
4.2中耕松土、除草
除草可结合机械中耕进行。当大豆子叶拱土显行时进行第1次中耕,以后每12~15d中耕1次,第2、3次中耕深度18~25cm,至大豆封行前完成第3次中耕。保证大豆行间土壤疏松,起到提高地温、促进根生长及壮苗作用。
4.3灌水
滴灌技术是大豆有机栽培的首选灌溉方式。大豆生产中株型的调控是丰产的关键技术之一,而有机栽培禁止使用化肥、植物生长调节剂,运用滴灌技术能够少量多次,适时适量,合理统筹水肥,完全可以实现水肥调控代替化学调控。全生育期滴水11~13次,总灌水定额为3500~4500m3/hm2。出苗水:对部分墒情较差的地块,播种后视墒情和天气情况可适量给水,以保证一播全苗,灌水定额为300~375m3/hm2。苗期:大豆苗期虽需水量较少,但由于地表蒸发量较大,要根据田间具体情况滴水1~2次,灌水定额为225~300m3/hm2。花荚期:大豆开花后是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时期,这一时期植株生长速度较快,需水量大,灌水同时还要利用水分对株型进行调控,因此,应采用“小水量、高频率”的灌水原则,适当缩短灌水周期,以5~7d左右灌1次水为宜,共灌水6~7次,每次灌水定额375~450m3/hm2。鼓粒期:这一时期是籽粒干物质积累期,缺水会造成百粒重下降,影响产量,可灌水3~4次,每次300~375m3/hm2。成熟期:植株需水量减少,可根据植株生长及天气情况适时灌水1~2次,每次灌水定额225~300m3/hm2左右。
4.4施肥
有机大豆栽培培肥地力以全层基施有机肥为主。于犁地前深翻经科学发酵的有机肥15~30t/hm2。在大豆生长发育期间,可根据作物需要,运用滴灌技术随水滴施液态生物肥或液化有机肥。
5病虫草害综合防治
5.1病害防治
选用抗病品种,播种前精选种子,剔除带病种子。同时建立科学合理的轮作倒茬制度,特别是菌核病多发区,要避免重迎茬或与向日葵、油菜等作物连作或间作。田间发现病株应及时拔除,防止扩大蔓延。可用菌克毒克等微生物药剂或其他生物杀菌剂进行防治。
5.2虫害防治
新疆大豆种植区,虫害以叶螨为主,种植前清除田间枯枝烂叶、杂草,以除去藏匿的越冬虫源。有虫情危害时,可释放天敌,如瓢虫、草蛉、寄生蜂、捕食螨等,或施用大蒜素等植物源杀虫剂,或是利用阿维菌素等生物制剂进行防治。
5.3草害防治采用滴灌技术,可有效的抑制作物行间杂草生长。但应根据田间具体情况,适时进行机械及人工除草,或使用真菌除草剂有针对性地对田间杂草进行防除。
6收获及贮藏
人工收获,可在大豆黄熟70%~80%、叶片脱落时进行;机械收获,当豆叶基本落净、豆粒满圆、豆荚全干时进行。在收获中应当注意,不同品种必须单独收获、脱粒、运输及储藏。有机大豆的包装物要避免对大豆及环境造
成污染。储藏前还应对仓库进行清洁卫生、除虫及消毒等处理。
参考文献
[1]杜广平.春大豆无公害高产优质栽培技术[J].作物杂志,2004(4):42-43.[2]李之国.大豆有机生产及栽培技术[J].农业与技术,2005(2):119-120.[3]程宝军,关洪举,梁桂荣,等.大豆菌核病生物防治研究[J],大豆通报,2006(5):29-30.[4]阮明艳,毛洪霞,刘旻,等.新疆有机棉栽培技术要点[J].中国棉花,2004(3):31.
第四篇:煤矿灾害防治技术研究
煤矿灾害防治技术
实施先进适用技术,提高煤矿安全保障能力:根据煤矿地质条件差异性大,灾害防治技术工艺性强,可复制性差的特点,重点推广突出的预测预报,瓦斯的抽放技术,开采保护层技术(特别是老矿、资源枯竭矿井),推广煤矿安全监控系统,合理配置监控系统功能,有条件的矿区、地区实现联网,促进信息共享;推广自燃发火早期预测预报技术、注浆、注氮、注凝胶、阻化剂等综合防灭火技术;全面采用被动式隔爆技术,提高安全保障能力;推广行之有效的“质量标准化、安全创水平”提高资源回收率,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损失,推广突出预测预报技术的全面质量
管理措施,精细化施工,科学化管理。
突破关键技术,实现支撑发展:目前在防治灾害方面主要突破重点为: ①提高热催化元件的寿命和稳定性,确保瓦斯监测、报警的需要;②开发红外、光纤维等光学原理的CH4、CO、CO2 测定仪和传感器,为煤矿提供新的检测技术;③尽快突破、完善工业以太网加现场总线的宽带网络型煤矿安全监控系统的技术关键,为安全监控系统升级提供支撑;④研究处理能力强,智能化程度高的煤矿灾害预警技术,提高监控系统对瓦斯等灾害的预警能力;⑤研究适合高地应力、高瓦斯、松软突出煤层条件下的钻机和钻进工艺及瓦斯抽放技术;⑥研究超长定向水平钻孔钻机与钻进工艺及预抽瓦斯技术;⑦研究井下、地面、采煤采气协调开发技术,把高瓦斯煤层转化为低瓦斯煤层,实现安全生产的技术与装备;⑧研究探测矿井小构造和瓦斯富集区的地球物理方法及装备;⑨完善煤与瓦斯突出预测预报技术,提高预报准确性,研究延期突出的预测和预防技术;⑩研究矿井隐伏导水构造及探测老空区空间积水布置、深度富水状态等关键的高精度物探技术。加强煤矿安全教育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强化对煤矿职工(重点是农民协议工)的培训,使其能够基本掌握灾害发生的预兆和在灾变过程中自救与互救应变能力;加大对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力度,积极推进创新团队建设,要创造人尽其才,人尽其用的环境,推动煤矿职工学科技,学技术的热情,提高自学能力。积极利用国家对煤矿科技人才培养优惠政策,选送一些年轻有为、有知识的青年到大专院校深造、学习,弥补煤矿人才青黄不接的现状,提高煤矿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加大煤矿安全投入,提高矿井抗灾能力:采取国家、当地政府及企业共同投入,重点以企业为主体,企业法人负责的办法,筹集资金,解决基础设施不完善或系统不合理、通风能力不足问题,夯实基础,提高装备水平,提高矿井抗灾能力,保证煤矿安全、长效、持续、稳步发展。
加强煤矿安全基础管理,进一步搞好煤矿质量标准化工作:积极推进“管理强矿”,坚持实施分类指导,认真落实关于加强国有重点煤矿和小煤矿安全基础管理的两个“45条”。国有大矿要在已有的基础上,按照行业标准,深入开展安全质量标准化活动,创建本质安全型矿井。小煤矿要严格执行煤矿安全法律法规和标准规程,在生产过程中,要严格按标准干好每一个工序,通过严格把关,精细化操作, 将一切引发事故灾害的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保证安全。
强化责任制,建立健全责任管理体系,依法治矿:煤矿企业必须按照《安全生产法》的规定,建立安全管理机构,配齐安全管理人员。煤矿的“一通三防”、煤与瓦斯突出矿井的防突、电气设备的防爆、水文地质等安全管理工作必须明确专门人员负责。煤矿要科技、法治同步并举,推进依法治安战略实施,促进煤矿安全健康发展。
第五篇:大豆有机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研究
大豆有机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研究
大豆作为北方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是重要的油料作物,目前大面积种植主要以河北省、黑龙江等地区为主,大豆富含丰富的植物蛋白,给我国的经济带来了巨大收益。目前我国农业的发展不断进步,农业种植技术不断提升,而大豆作为其中一种种植物,为了增加农民收入,提升农民的生活水平,需要不断更新和引进先进的种植、栽培技术,大力发展有机农业技术,确保今后的大豆种植实现增产增量的目标。
一、有机食品
有机技术是现代人所追捧和热爱的技术之一,例如有机蔬菜、有机水果以及绿色食品等,特别是21世纪后,绿色农业发展成为一种新的特色,人们更加追求天然食品,注重自身健康和食品安全,进而出现的有机物。有机食品是一种天然原生态的食品,在实际栽培种植中不适用任何化学剂和肥料,土壤、种子及成形食品全部进行有机认证,食品属于天然、无添加,在每一道工序中均未使用化学药剂,如催熟剂、保鲜剂、抗生素、添加剂等,此类产品受人们的喜爱。有机产品在初期阶段可能会受各方面因素导致产量下降,种植期间耗费的劳动力大,但是其优势是生产成本低,出售价格高,可进一步提升经济收益,因此开展大豆有机栽培技术非常重要。
二、大豆有机栽培技术
1、修正地段和环境。栽培有机大豆首先要具备良好的生态环境,生态环境具备平整、肥沃土地,田间内无残茬、残株,具备充足的阳光、水分等,另外有机食品无污染,因此要考虑大豆栽种周围是否有工厂、矿区以及生活垃圾点等,远离被污染的环境点,土地和水质量必须达标。
2、选种子。大豆种子是高产有机大豆的重要保障,因此要重视大豆选种,首先要排除有病虫害、纯度不高的種子,多数选择一些颗粒大、饱满的,这样能提高种子的成活率,为防止种子根部腐烂,可使用多菌灵与种子混合,药剂拌种后应及时播种,药剂种子不可过夜。
3、种子培育。选择合适的季节尽早播种,并定期间苗、翻松土壤、除杂草等,为种子发育提供良好环境,避免杂草吸收养分,使得种子无法积累更多土壤养分,播种的根深为20~30cm,最好采取条播,每个大豆种子的间隔均匀划分。
4、加强田间管理。种子在发育过程中需要加强管理和照顾,因为种子在生长过程中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容易出现各种问题,而加强田间管理能确保种子充分吸收养料,促进大豆种子生长发育的养料必须合理选择,有些肥料不适用于有机食品,有机大豆选择充分发酵腐热的粪肥,除此之外还可以使用落叶、花瓣、绿色植物、湖草及秸秆等当做肥料,目前有机产品中经过认证的肥料有绿农肥、生物肥和有机肥等。粪肥的使用量月30t/m2,而有机肥的用量为600kg/m2,搭配使用不仅能提高大豆的营养,还能有效杀死病虫卵。施肥成功后还要重视灌水抗旱,定期进行人工滴灌,以免土壤干旱,大豆缺乏水分,禁止采取大水漫灌,这样容易损伤苗根,灌水一般在大豆繁盛时,缺水会导致花荚脱落,影响大豆产量。
5、科学密植技术。大豆种植要合理规划,密植时应综合考虑品种干枯、窄行距、土壤疏松、温度低、成熟早等因素,窄行密植技术一般适用于矮苗,植株矮、生长快的种子采取窄行密植能提高大豆产量。
三、大豆种植病虫害防治技术以及存在的问题
大豆种植过程中病虫害防治是首要解决的任务,河北省大豆有机栽种中经常受到病虫害的侵残,不仅影响大豆的产量和经济效益,还会增加人工成本投入,因此要尽早防治病虫害。
1、病虫害防治中存在的问题。其一,种植农户的防治意识不强。由于农村地区的生育人口大多为老年人和小孩,农民的文化水平低,思想观念落后,大部分种植业仍采取传统的种植模式,并未意识到病虫害造成的风险,部分农户觉得定期喷洒杀虫剂可以防治,老年农户对新技术的接受程度低,不了解新型大豆病虫害防治技术的优势和作用。其二,病虫害防治技术落后。农村经济落后,很多先进的防治技术没有得到良好推广和普及,大豆发生病虫害的原因主要是根腐病和食心虫,而农村种植员的防治技术和时间掌握不合理,大豆苗长出后才开始实施防虫剂,导致种植农户花费大量人力和财力,防治也未起效。
2、大豆病虫害的防治技术。农作物的病虫害防治一直以来是农业发展的重要举措,要想取得良好的病虫害防治效果,要合理掌握防虫技术。(1)土壤处理。控制病虫害可通过倒茬、轮作方式,因为病虫害的病原都依附于土壤表层过冬,通过翻地的形式可有效破坏病原体,进而降低害虫成活率。(2)虫害防治。大豆种植中常见的病虫害有食心虫、二条叶甲、大豆蚜虫和霜霉病等,这些病虫害不仅影响幼苗的生长,还会威胁大豆根叶的发育,因此大豆病虫害防治可通过农业技术和化学技术。农业防虫害技术:在选种时期一定要严格挑选高品质、抗病虫的大豆种子,在田间管理中,加强巡查,发现有病虫害的植株应及时拔除、清理,以防传播、污染其它种子,生长过程中的大豆种子应该采取轮耕和翻耕,能预防虫害。有机大豆多使用粪肥能消灭病虫害,还能为生态环境做贡献,肥料使用量需合理把控。化学防虫害技术:化学方法防治病虫主要是合理使用化学药剂,取吡虫啉10%按照150~225ml/m2的比例加水喷洒能防治红蜘蛛、大豆蚜虫;90%的敌百虫能防治毒蛾幼虫;使用48%的地乐胺乳油喷雾能防止菟丝子;防治食心虫可使用20%的绿得福1500溶液;灰斑病和褐纹病的防治使用50%的菌多领、甲基托布津等。切记化学药物喷洒一定要均匀喷在花蕾、花荚、叶背及茎秆上,病虫害杀死后需及时清理,以免未彻底死的害虫继续破坏大豆苗。
综上所述,掌握大豆有机栽培技术,综合引进先进技术,了解各种种植环节的技术细节,精心培育、栽种、管理、施肥等才能促使大豆种子健康生长,普及病虫害防治的重要性,指导广大农民掌握病虫害防治技术,最终实现增产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