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定稿]
1.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
(1)先秦:商民善于经商,后世将经商的人称为“商人”;商朝以贝作为货币;商朝都城已成为繁华的商业都市,有“商邑翼翼,四方之极”之称。春秋战国时期,商业发达,各地土特产品互相交流,在中原市场上可买到南方的象牙、北方的马、东方的鱼盐和西方的皮革;许多城市成为繁华的商业中心,如齐国临淄、赵国邯郸、楚国郢等;出现了许多有名的大商人,如春秋后期的范蠡(“陶朱公”)和战国后期的吕不韦。
(2)南北朝:南北朝时,不少城市遭到战争破坏,商品经济发展缓慢;北魏以后,北方商品经济有所恢复;与之相比,南方商品经济相对比较活跃。北魏时,洛阳城内市场很多且有周长近八里的大市;一些富商大贾周流天下或远走异域。建康(南京)城内建有四市,市内唐铺林立;秦淮河两岸商旅云集,交易兴盛。草市(农村集市)开始出现,含义有二:一是贩饲马料之市;二是草草构成之市。
(3)隋唐: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尤其是茶叶的市场广泛,唐朝中期政府开始征收茶税;隋唐商业的四个特点如下:一是交通发达(交通要道上有接待客商的私家店肆,备有供客商骑用的“驿驴”;以运河、长江为主的水运也很方便;从长安、登州、扬州、广州等地出发的对外交通也很发达);二是货币统一(由五铢钱到开远通宝);三是市场发达(场所固定——市;官员管理——物价和税收等;邸店柜坊——邸店兼营旅店、货栈和交易场,柜坊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店铺限定——营业面积;时间限定——市的买卖时间;夜市草市——繁华大城市里有夜市,偏远的农村有定期举行的草市);四是商人众多(大商人、中等商人、小商小贩、胡商、外商)。
(4)宋元:北宋时期的商业有了一个新的转折。其表现在:①解除了商业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②政府允许工商业者“以资买官”,商人地位有所提高,形成地主、官僚、商人逐步结合的趋势。③商税收入在政府财政收入结构中比重剧增。④市镇的集市发展,城市商业区域扩大到城外。⑤城市的消闲文化发展,如瓦肆的出现和宋词的发展。王安石变法的理财措施中有“市易法”,由政府设立市易务,有利于稳定物价和商品交流,也增加了国家的收入。
(5)明朝:清代前期棉花、蚕桑、茶叶、油料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还形成了一些专业生产区域,促进了农业生产商品化。国内商业繁荣(市场大——国内市场扩大、品种多——农产品和手工业品品种达到两百余种、贩运快——区域间长途贩运发展较快、城市多——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商贸城市,全国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城市、向农村——商品经济向农村延伸,江浙地区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蓬勃兴起);对外贸易艰难(实行闭关政策,限制对外交往)。
2.中国古代货币的演变
(1)先秦:商朝人善于经商,以贝为币;战国时期,各国出现了铁钱,秦国使用圆形方孔钱,称半两钱(齐国使用刀形币,赵国使用铲形币,楚国使用蚁鼻形币)。
(2)秦汉:规定圆形方孔钱作为通行全国的货币。汉代以黄金和铜钱为主币。汉代的铜钱重量几经变化,至武帝铸五铢钱才稳定下来。
(3)三国:那时货币减少,布帛、谷物成为主要的流通手段。曹魏曾以法令形式废止铜钱,使用实物交易,以后行废不定。
(4)隋唐:仍铸五铢钱,禁止使用前代大小不一的旧币,有利于贸易的发展。唐初改革币制,唐高祖下令“废五铢钱,行开元通宝”。新铸的“开元通宝”,成为唐朝通用的货币,后来发行量很大。以后历代的货币都以它为范式。设柜坊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比欧洲地中海的金融机构要早六七百年。
(5)宋元:北宋时在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由金属货币发展到纸币,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纸币的推广,减轻了商人携带金属货币的负担,有利于商品交换,反映了商业的高度发展。
(6)明清:明初,主币是纸钞,辅币是铜钱,禁止民间使用金银交易。到明中后期,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主要货币。
第二篇: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
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
①科技内容上主要集中于与农业有关的农学、天文历法以及医学等方面,应用性强,但是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探索不够;研究方法上,主要是对传统典籍的整理,如经验总结,缺乏实验;重视总结实践经验,轻视理论概括和抽象。
②在科技使用上主要服务于封建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大型工程的需要,缺乏将科技有效转化为生产力并成为科技进一步发展的动力和意识。③注重社会人文问题的探求,讲究天人合一,尊重自然,重视完善人和自然的关系。
中国古代科技长期领先于世界的原因:
①中国古代农耕经济高度繁荣,这为中国古代科技发展提供了经济基础,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就是应古代农耕经济的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是为农耕经济服务的,如科技成就主要集中于农学和天文历法方面。②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为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提供了政治保障。
③中央集权国家的支持和政府的重视,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重要条件。
④继承前代科技成果,吸收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优秀文明,都推动了我国科技的发展。
⑤中国古代科技的辉煌成就就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辛勤劳动和创造的结果。中国古代科学家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杰出代表。⑥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为科技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
16世纪后没能产生现代科学的原因:
① 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长期占据统治地位,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使科技发展缺乏足够的动力。
② 封建统治者推行的重农抑商政策和后期的闭关锁国政策,进一步限制了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
③ 17世纪以来的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加强,以儒学为主的教育内容,以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都使中国古代科技缺乏足够的重视和足够的人才。归根结底是日益腐朽的封建制度导致了中国古代科技在16世纪以后走向衰落。
第三篇:论中国古代监狱的发展特点
论中国古代监狱的发展特点
内容摘要:中国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国之一,根据地下文物发掘考证,至少在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已经形成了以夏为代表的相对统一的国家形态,继而也揭开了中国监狱发展史的帷幕。监狱作为国家的暴力机器,在中国从夏朝建国进入奴隶社会以来,历代统治者无不利用其巩固自己的统治,维护其阶级统治秩序。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发展过程中,由于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地理环境和专制政治制度等因素的影响,导致监狱的发展表现出了有别于世界其他国家的独具的规律和特色,至今仍有许多可资借鉴的内容。
关键词:古代 监狱发展 特征
本学期选修了监狱法这门课程,加深了对监狱这一国家暴力机器的了解,再联想到看过的讲述不同时期事件的电视剧中所出现的形形色色的监狱——从《封神演义》中的“画地为牢”到封建社会的“天牢”“地牢”,再到《越狱》中现代化的福克斯监狱,于是产生了去了解一下中国历代监狱的想法,在查阅了相关资料后,产生了这篇文章。
由于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地理环境和专制政治制度等因素的影响,导致监狱的发展表现出了有别于世界其他国家的独具的规律和特色。
一、中国监狱的发展历史悠久。监狱的产生同私有制、阶级、国家的产生一样,经历了一个缓慢孕育的过程。中国广为流传的皋陶造狱的传说,其时间就可追溯到尧舜时期。相传皋陶是舜时期掌管刑法的长官,曾被禹推举为继承人,但他先于禹去世。他善于料理狱讼,遇到难案“令神兽獬豸以角触着直者,以知人善恶,明辨是非”1。当时也出现了像对待野兽般的原始的关押拘禁方式和设施,如古文献记载的○“系之徽墨 于丛棘”2.可见在原始社会末期就有了刑罚和监狱的雏形。随着阶级和国家○的出现,犯罪、刑罚和监狱也就应运而生了。禹传位给儿子启,正式确立了世袭制度,开始了中国历史上的“家天下”局面。作为国家“附属物”的监狱必然然在夏朝产生,已成为不争之事实。国家与法律密切相关,夏统治者为了进一步加强镇压人民群众的反抗斗争,正式制定了《禹刑》,“夏有乱政,而作禹刑”,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奴隶制法典,说明夏朝有了犯罪和刑罚,而处罚犯罪就必然有拘押和执行刑罚之场所,由此也可推断夏朝有监狱的存在。在中国的历史文献中也可以找到诸多关于夏朝监狱的记载,如《史记.夏本纪》:“乃召汤而囚之夏台。”夏台又名“钧台”,在今河南省禹州境内,是夏桀设狱囚禁商族首领汤的地方,是一种特定的监狱形式,不是夏朝监狱的通称。“三王始有狱”指的是夏、商、周三代开始有了监狱。迄今已有四千余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监狱制度以及其中所蕴涵的丰富的思想文化内容,始终居于世界监狱发展的前列。中国监狱的历史不仅悠久,而且从未间过,由此辗转相承、沿革清晰、内容丰富、特点鲜明、自成体系,体现了中华民族走向监狱文明所具有的特殊规律性,形成了内容极其丰富的不同于世界其他文明古国的传统特色。
二、中国传统“礼法结合”对狱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礼与法的互相渗透结合,是中华法系最本质的特征,也是中国法制文明特有的现象。礼的主要作用在于“别贵贱”、“序尊卑”,从而确定“尊尊、亲亲、长长、男女有别”的宗法等级秩序,具有“经国家,定社稷”的功能。自汉代儒家思想在我国“定于一尊”,礼法结合逐渐成为此后各王朝的治国思想和立法原则。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引法入律”到隋唐礼法的完全融合,使法律道德化,法由止恶而兼劝善,“以礼为主导,以法为准绳;以礼为内涵,以法为外貌”3说明礼法结合可以有效地推动国家机器运转,维护○1薛梅卿.中国监狱史[M].第二页.北京:群众出版社 1986 ○2薛梅卿.中国监狱史[M].第四页.北京:群众出版社 1986 ○3张晋藩.中国法制史[M].第六页.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1 ○
社会的安定和保障国家长治久安,因而为历代统治者所重视。正是由于礼法结合的特殊作用,才使礼法结合成为贯穿中国古代狱制指导思想和治狱实践的一条主线。
三、“诸法合体”下的监狱立法与监狱体制。中国古代法律体系的特点是“诸法合体,以刑为主”,涵盖了民事、经济、行政、司法等各个部门法,也决定了监狱立法的特征,从监狱产生起直到明清的三千多年历史中,没有产生一部独立的监狱法典,这种特性也是世界所少有的。战国时期李悝《法经》中的“囚法”一篇,是有关监狱管理的,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早期的监狱法,后代各朝法律中的《断狱》、《狱官令》等篇目,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关于监狱制度的法规,特别是清人赵舒翘的《提牢备考》一书,系统收集了清王朝建政以来有关监狱管理方面的条例、章程和制度,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有关监狱学的专著。《唐律疏议》是现存比较完备的封建法典,共12篇502条,其中名例、卫禁、职制、断狱、捕亡等篇目中都有关于监狱拘押罪犯和刑罚等方面的条文;此后的《大明律》、《大清律例》中也有类似的条款。其他令、格、式等法律形式中也有关于狱制的规定,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中国监狱管理制度在内容上是充实和完备的,在形式上是分散和多样化的这一特点。这种局面持续到鸦片战争以后,在清统治者内部,一些以洋务自诩的官僚地主阶级集团,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改良思想,使传统的“诸法合体”逐渐走向了“分门别类”。在“诸法合体”下的中国古代监狱管理体制特点极为鲜明,表现为狱政、行政、司法的合而为一。自秦统一以后,建立了皇帝制度,使皇权日益神秘化、制度化、法律化,皇帝握有国家的最高权力,凌驾于法律之上,同时皇帝“口含天宪”,任意改法废法。随着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高度发展和日益强化,决定了皇帝是最高的立法者和司法者的地位。监狱不是独立机关,而是从属于皇帝控制下的行政机关,司法权受行政权的干预和支配,更谈不上司法独立。中央常设监狱如刑部狱、御史台狱等,都由中央司法机关具体负责管理,监狱的管理权同样受同级司法官署的控制。地方监狱直接由各级行政长官管辖,各级行政长官集行政、审判和治狱于一身。因此,中国古代监狱,不是行使监狱管理权限的专门机关,而是兼具行政、司法和狱政等多种权力的一般管理机关,从而形成狱政、司法行政机关在组织上的一体化特征。
四、自成体系的监狱管理制度
中国历代统治者在不断总结前朝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并不断发展完备了一套监狱管理制度,并自成体系,代代承袭,其特点十分鲜明,表现在:第一,中国古代各王朝在监狱管理中,崇尚的是威吓、惩罚和报复主义,把监狱的镇压作用放在首位,建立了系囚制度,这是拘押、械系和看守囚犯的总称。包括门卫、桎梏、点视、分类拘禁、对脱狱反狱劫狱的惩罚等制度,其目的“务要内情不得外出,外情不得入内,使人知幽闭困苦之状,以顿挫其顽心”4。○这是监狱发挥镇压作的前提。历代统治者为强化监狱的专政职能,都十分重视这一制度,并在立法上将系囚的各项制度具体化。第二,秦二世而亡的历史教训,使历代统治者认识到,单纯的刑罚镇压不仅不能压服人民的反抗斗争,反而会导致亡国灭种的严重后果。因此,为了笼络人心,标榜其“仁政”,建立了悯囚制度,这是关于保障狱囚基本生活待遇的制度。其内容包括衿老怜幼、宽缓狱具、提供囚粮囚衣医药、纵囚归家、法外行仁等措施。这是统治者为防止狱吏任意凌虐囚犯,防止阶级矛盾的激化而采取的措施,是从儒家的“德治”“仁政”思想出发,阐发在监狱管理中的感化教育。当然它决不仅仅是什么“圣王仁及囹圄”的悲天悯人,其真实目的还是为了有效地控制人民和巩固专制统治。第三,在中国强制狱囚服劳役,早在商朝就有了,到西周形成固定制度,秦汉时期则广泛使用,隋唐时期发展形成完整的居作制度。这是强制被判处徒刑、流刑的罪犯服役的制度,是一种既禁其人又役其身的自由刑与劳役刑相结合的刑罚制度。《唐书刑法志》载:“用刑有五,其三曰徒,徒者奴也,盖奴辱之。量其罪之轻重,有年数而舍之。”可见徒刑是剥夺自由、强制服劳役并奴役羞辱兼而有之的刑罚。各封建王朝为了保障居作制度的顺利进行,都规定了严惩违制的条款。由于居作制度的普遍实4杨殿升.监狱法学[M].第一百八十六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施,促使了劳役监的发展,古代被判处劳役刑的罪犯往往要同时施加肉刑,这是古代刑罚的一个特点,反映了中国古代盛行的野蛮残酷的惩罚主义和报复主义思想。而劳役刑与肉刑相结合,也方便了劳役监的管理,因此这一制度为历代王朝所沿袭。第四,录囚制度则是有关皇帝或各级官吏定期或不定期地巡视监狱,对狱情进行审查和监督的制度。这一制度始于西汉,盛行于东汉,完备于唐代,明清时期的会审制度则是录囚制度的发展。这是中国古代狱制的重要环节,它对于平反冤狱,疏决淹狱,减少非法庾死狱囚具有一定作用。有利于缓和封建社会的阶级矛盾,有利于维护封建法律秩序和社会安定,进而保障统治阶级根本和长远利益。但封建社会本身固有的腐朽、黑暗的狱制以及不断激化的阶级矛盾,使这一制度具有很大的相对性与局限性。
总之,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古代的各项监狱管理制度也在不断完善,这些监狱管理制度之间关系密切,相辅相成,互相配合,具有内在联系,共同为封建国家机器发挥着巨大作用,这也是统治阶级的统治经验不断积累的结果。这些监狱制度和法规条文中所蕴含的丰富中华古文明的特质,对于后世乃至周边国家监狱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今天我们研究中国监狱史绝不仅仅是为了简单地展示或炫耀已有的辉煌,而是为了批判地继承我国历史上丰富的文化遗产,如狱政思想中“明德慎罚”的感化主义、惩罚与教育思想,监管中的分类监禁、分管分押等,在今天仍具有现实意义。另一方面,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增强我们维护与加强社会主义法制自觉性。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深入研究人类历史上监狱制度的产生、发展,监狱的本质特征,狱政思想、监狱立法、监狱管理制度的内容等,观“前世之迹”,明“治乱之道”,把历史当作一面镜子。更好地为现实服务。
参考文献:【1】薛梅卿.中国监狱史[M].北京:群众出版社
【2】张晋藩.中国法制史[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3】杨殿升.监狱法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4】左传[M].昭公六年.【5】周密.中国刑法史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第四篇:中国古代农业、手工业、商业等特点归纳
特点是与其他同类事物相比,有独特之处。比如说与欧洲农业、西亚农业等。角度是多方面的。基本就是根本的、本质的。
1.简析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其一:生产规模——
其二:生产模式—— 精耕细作(西方是粗放式经营)
其三:产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最基本的是前面两个)
很多质料上的说法千奇百怪,莫衷一是。有些说法只能称之为特点,不能称为基本特点。
二、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一)发展历史: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二)经营形态: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长期并存。
三)发展趋势:生产部门不断增加与劳动分工越来越细、手工业生产技术不断进步、手工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四)资萌的出现:在明朝中后期,在私营手工业中出现工场手工业。
五)布局的变化(区域位置):经济重心南移与手工业生产布局相应变化。
六)世界上地位:古代手工业生产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远销亚非欧许多国家,广受人们的欢迎和赞誉。
七)与农业的关系: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结合,但手工业的发展受到农业生产的制约。
八)技术传承:手工技术世代传习
三、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书上没有说,书上呈现的都是史实,或者是某个时期的基本史实或者特点,不能叫做“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第一,中国商业的萌发、形成很早。(商朝时就有了职业商人)
第二,古代中国商业一开始就是由官府垄断的。(周朝实行“工商食管”,后期,一直对商业进行控制。商业主要由官办官营是上古中国商业的又一特点。这对后世影响很大。)第三,古代中国独立、自由的大私商出现很晚,而且给私商自由发展的春天非常短暂。第四,古代中国的市场交换比中世纪的西欧发达。
第五,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重农抑商思想、重农抑商政策占据着统治地位。这是古代中国商业发展最为突出的特点。
第五篇:归纳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归纳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1.发展历程:
战国时期初步形成:法家代表韩非子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国家的主张;商鞅变法建立县制,初步确立了君主集权的政治体制。
秦朝正式建立: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正式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总揽全国军政大权;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地方实行郡县制。
西汉巩固:汉武帝解决了王国问题,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理论基础。
隋唐完善:创立科举制,有利于选拔人才,提高行政效率,扩大了统治基础,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
北宋加强:北宋初年,“杯酒释兵权”解决兵权的问题;将地方的政权、财权和军权收归中央。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加强。
元朝新发展:为了加强封建统治和对辽阔疆域的管辖,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这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新举措。
明清达到顶峰(衰落):明朝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设立厂卫特务机构;实行八股取士。清朝沿用明制,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顶峰。
2.特点:
1、夏商周时期我国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是宗法制,这一时期政治制度的发展呈现以下特点:在王位和爵位的继承上实行世袭制;在地方管理上实行分封制;在王族内部实行以嫡长子继承制为特点的宗法制。
2、秦国统一了六国后建立了秦朝。秦朝创立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期主要呈现以下特点:以皇帝为中心形成从中央到地方的统治机构;官位不世袭,实行俸禄制度,由皇帝任免;官职有明确分工,既互相配合,又相互牵制。
3、“汉承秦制”,由汉至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逐步发展,主要呈现以下特点: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受到制约而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4、明清时期,转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主要呈现以下特点:废丞相、设内阁和六部、增设军机处;中央机构的设立和职权完全服从专制王权的需要;废行省,设三司,直接隶属中央,中央对地方控制进一步加强;大兴文字狱,八股取士,思想文化专制不断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