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时间:2019-05-13 05:30: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第一篇: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1)中国政治制度的历史经过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从未中断,因此源流分明,沿革清晰。

(2)以君权为中心,高度集中权力。在人神关系上,鼓吹君权神授,君权至上,以神权服务于君权。在君臣关系上,宣扬君令臣从,臣效死忠,下级服从上级,全国依附君主。在权力配置原则上,君主一人全面垄断国家的行政、立法、司法、监察、财政、军事和文化教育大权。

(3)人治高于法治。虽然每朝每代都曾制定和修订法律,但政治生活的主流是人治而不是法治。尤其是君主的言论,可以任意冲击、取代法律。

(4)完备性、周密性和成熟性。中国古代政治机构的设置相当完备,从君主到臣僚,从中央到地方,上下相依、交叉相连,统治法网严密周全。

(5)宗法制度的残余严重影响到古代政治制度的建设,父权的观念渗入到国家政治制度中,居家为孝,事君为忠,借助父权来加强君权和行政权。

(6)在漫长的政治制度的发展过程中,儒家经典是君主专制制度的理论基础,是历代各项制度与政策的依据。政治制度与伦理道德相结合,儒家学术思想长期影响古代政治制度。

(7)调整伦理关系与等级秩序的礼制,得到行政法的确认而与政治制度结合,形成典型的官僚政治、严密的等级制度,造成严重的官民对立现象。

除上述特征外,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还具有外戚、宦官交替干政祸国、将城市作为统治的中心,“明君”“盛世”的重现,以及在地方实行行政包揽一切的权能主义等等特征。

第二篇:归纳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归纳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1.发展历程:

战国时期初步形成:法家代表韩非子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国家的主张;商鞅变法建立县制,初步确立了君主集权的政治体制。

秦朝正式建立: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正式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总揽全国军政大权;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地方实行郡县制。

西汉巩固:汉武帝解决了王国问题,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理论基础。

隋唐完善:创立科举制,有利于选拔人才,提高行政效率,扩大了统治基础,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

北宋加强:北宋初年,“杯酒释兵权”解决兵权的问题;将地方的政权、财权和军权收归中央。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加强。

元朝新发展:为了加强封建统治和对辽阔疆域的管辖,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这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新举措。

明清达到顶峰(衰落):明朝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设立厂卫特务机构;实行八股取士。清朝沿用明制,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顶峰。

2.特点:

1、夏商周时期我国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是宗法制,这一时期政治制度的发展呈现以下特点:在王位和爵位的继承上实行世袭制;在地方管理上实行分封制;在王族内部实行以嫡长子继承制为特点的宗法制。

2、秦国统一了六国后建立了秦朝。秦朝创立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期主要呈现以下特点:以皇帝为中心形成从中央到地方的统治机构;官位不世袭,实行俸禄制度,由皇帝任免;官职有明确分工,既互相配合,又相互牵制。

3、“汉承秦制”,由汉至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逐步发展,主要呈现以下特点: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受到制约而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4、明清时期,转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主要呈现以下特点:废丞相、设内阁和六部、增设军机处;中央机构的设立和职权完全服从专制王权的需要;废行省,设三司,直接隶属中央,中央对地方控制进一步加强;大兴文字狱,八股取士,思想文化专制不断加强。

第三篇:1.1《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教案

《 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教材分析】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作为高中历史课的第一模块第一专题,有其特别重要的意义。本专题较为系统地论述了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和形成过程,实际上是一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简史。

第一个知识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应当看成是整个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序幕。所谓“早期”,是指秦始皇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以前的夏、商、周政治时期。秦汉以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加强与发展,不过是夏商周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制度的发展和延续。

针对本课内容,课标提出的要求是:“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我省《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进一步阐述为

学习要求 知道夏朝与周朝的建立;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通过宗法制度相关内容的学习,体会中华民族的亲情之爱。

说明 夏朝建立表明“家天下”制度开始,宗族关系从此成为基本政治关系;分封制和宗法制是周王朝的主要政治制度,维护了当时周王朝的统治,也突出反映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王’的出现和‘帝’的传说”、“商朝的政治文化”、“西周的礼乐文化”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学情分析】

初中教材介绍了“夏商国家的形成、王权神圣、社会分化、青铜文化”等知识点,对“西周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秩序”,则有比较详细的介绍和分析。但就一般学生而言,这段历史比较遥远,与现实联系相对较少,所以兴趣普遍不会太高,知识基础也就不扎实,至于历史学习能力更有待加强。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分封制与宗法制产生的历史背景、内容及其影响,知道宗法制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政治制度。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初步掌握从历史传说中汲取相关历史知识的能力。

运用所掌握的知识,概括从文明初期到西周时代的历史演进过程.[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基本内容的学习,掌握分析政治制度的方法。

学会运用各种资料,包括文字资料、地图、古代文物图像来分析历史现象,认识历史事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中国早期文明起源的知识,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加深对祖国文化的热爱之情;

通过宗法制度相关内容的学习,体会中华民族的亲情之爱。【重点难点】

本课重点:理解西周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基本内容,本课难点:学会运用各种资料,包括文字资料、地图、古代文物图像来分析历史现象,认识历史事物。尤其是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教学理念】

1、摈弃原来的以教材为中心,教教材的观念,树立新的教材观,以课标为依据,参照教学指导意见,用教材教,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资源。这是课程改革后使用新教材的第一课,树立新的教材观尤其显得重要。

2、改变传统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的过程。对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编写,各版本教材都有所差异,知识的传授仅仅是教学过程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三维目标的整体达成。【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

出示家谱、宗祠图片

设问:这与我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有何联系? 创设情境,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导入新课

二、了解

——快速阅读,提炼要点,勾画结构

师:列出要点,指导学生结合所列要点看书 生:看书,概括解决以上要点 师:补充,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结构

三、理解

——补充材料,设计研讨问题,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天子之田方千里,公後之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 ——《礼记•王制篇》

材料二: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与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孟子•告子》

材料三:周王正妻所生之子称嫡子,其他妻室所生之子为庶子。周王的嫡长子、嫡长孙一系有继承王位的权利,称其为大宗。次子、庶子的后裔相对于大宗称为小宗。而次子、庶子的嫡长子、嫡长孙于本支又是大宗,其次子、庶子之后裔又是小宗。以此类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小宗必须服从大宗。——《历史》 请思考:(1)材料一、二反映了西周时期的哪种制度?依据这两段材料,指出为什么“周王先贬其爵”后“削其地”?

(2)材料三反映了西周时期的哪种制度?由材料看出,该制度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3)三段材料所反映的两种制度之间的关系如何?各有何积极作用? 参考答案:(1)分封制。因为是按爵位的高低赐给土地。(2)宗法制。嫡长子继承制。

(3)关系: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两者是相辅相成、互为表里的政治性质的制度。

积极作用:分封制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2、你认为中国早期政治制度有什么特点?从书本中找到依据或者根据你的积累证明你的观点。

四、见解

——设计问题,学生探讨,进行评价;总结;认识;看法等。

1、请学生根据第四目第一段内容,画出“西周宗法制结构示意图”,讲解他所理解的宗法制是什么内容?

2、如果你是周天子,你选择分封制是因为分封制有哪些有利因素?你考虑过实行分封制在以后会有什么弊端吗?

3、下列是某同学在模拟西周前期的政治生活中的一段独白。指出独白中的错误之处,说明你的理由。

我是家里的老大,被父亲分封到东方。前几天,我用我的武装力量帮助弟弟教训了想打听“鼎”下落的楚王。弟弟因此免除了我的贡赋,并允许我在自己的封国内收取赋税,设置官员。过几天,我的孩子们将要来汇报他们治理自己封国的情况。他们之间整天勾心斗角,打个不停,我心里很恼火。

4、联系现实,回归情境,谈谈学习本课内容的体会,点明历史遥远而又亲近,渗透本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教学建议】

1.专题教学时空跳跃太大,学生不一定能马上适应,教师向学生提供 “古代中国朝代沿革表”,帮助他们从整体上了解中国历史发展的脉络,并以此作为时间坐标,为政治史的学习打下一点基础。

2.分封制和宗法制是概念性很强的内容,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利用图片、史料,运用多媒体、影视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加强教学活动的直观性,来帮助学生理解和认识。

3.本单元内容与现实的联系相对较弱,但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绵延不断,在现实中依然打下了烙印,要善于挖掘现实社会的传统因素进行剖析,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与学习兴趣。

4..教师可适当并引导学生通过收集材料,社会调查等形式参与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提高对政治文明的认识。

第四篇: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反思

学习了赵利剑老师的课堂录像,然后结合当时自己的授课,我感到很有必要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做一个的反思。

第一个问题:我在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时,仍然按照原来的授课模式,更多的把精力放在知识的深挖与拓展上,而在“备”学生上明显不够,自己讲的起劲,归纳了许多,而学生真正能接受多少,领悟多少却缺少考虑,因为知识不是他自己归纳出来的,理解很表面,过几天又忘了。学生记了忘,忘了记,除了历史学科知识的庞杂外,老师的授课方式大概是一个很大原因。而新课程对老师有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备知识,但更侧重“备学生”,了解学情,才能更好的引导学生;老师在备课时应更加注重设问的技巧,注意如何一步步引导学生由浅到深的理解问题;老师既要敢于放给学生,又要能够收回,能够总结、升华,能够画龙点睛;老师一句好的过渡语,既能让学生感到自然,又能激起学生对下面问题的好奇感和积极性。在以后的教学中原来的惯性思想应有根本性的变化,以适应新课改的更高的要求。

第二个问题:我在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时,也曾经让学生进行过讨论。但回想起来,仍有不足。课程教教学中不变的灵魂是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而教学方法应该是千变万化的,是不是让学生小组讨论某个问题就算是体现新课标的要求了?这个问题是否值得讨论?讨论后学生在知识、能力或价值观方面有何提高?讨论后老师如何归纳升华,这些都是应该认真考虑的。老师讲解、归纳,互动中对学生提问、学生就近讨论、分组讨论、甚至包括上黑板答题、默写、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都是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需要哪种方式应根据时间、内容及时调整。学生收获的大小是判断这节课好坏最主要的标准,学生上完一节课的表情反应应该能部分说明问题。看了录像课我觉得应该采取的模式是“学、思、论、导”四步教学法。即自学,深思,讨论,点评诱导。在学生自学阶段,老师走下讲坛,深入各组讨论中,以便随时发现学生在解决过程中出现的疑惑或难点,增加课堂解决的针对性。本章开始应该首先让学生阅读专题序言,让学生分析各段的大意,并相机诱导、指正。通过学习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过程:西周雏形,秦朝形成,汉巩固,隋唐完善,宋加强,元进一步发展,明清顶峰。新课程改革绝不仅仅是教材体系的变化,课本上知识表述侧重的变化,更是教学理念的真正的变化,高中历史老师首先是我自己,要有紧跟新课改步伐的意识和决心。理想的教育教学是学习的主体(学生)与教育的主体(教师)交互作用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面对突发事件的时候正确引导,教师的指导要到位而不越位,在教学活动中要把学生引导到一种积极思考的状态,要让学生对教育活动有实质性的参与。这样才能达到教学相长

第五篇: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专题单元测试

岳池一中高2010级历史第一轮复习测试题

必修(Ⅰ)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选择题

1.判断原始社会后期出现贫富分化的主要依据是

A.史书中的记载B.出土陶器上的符号

C.一些原始墓葬中随葬品的悬殊D.原始居住区中房屋的高低

2.使周朝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的制度是

A.禅让制B.王位世袭制C.分封制D.宗法制

3.“元元黎民,得免于战国。”(《汉书》)该文表明班固认为秦统一的意义是

A.使人民脱离了诸侯国的统治B.为我国长期统一奠定了基础

C.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D.使人民有了从事生产的安定环境

4.从“焚书坑儒”到“挟书律”反映出的历史趋势是

A.封建制代替了奴隶制B.儒法之争激烈

C.仁政代替了法治D.统治者对思想的控制日益加强

5.在秦始皇为加强中央集权所采取的措施中,最为典型地体现了愚民政策的是

A.推行郡县制B.颁布“挟书律”

C.实行土地私有制度D.实行三公九卿制

6.秦朝建立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进步作用,不包括

A.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B.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

C.促进了华夏文明的发展D.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

7.汉朝实行一套比秦朝更为严密的监察制度,这个监察制度就是

A.刺史制度B.察举制度C.三公九卿制度D.设立“中朝”机构

8.秦朝建立的丞相制度在隋唐进行了一次重大调整,这主要是指

A.废除丞相,权分六部B.设立三省,分散相权

C.设参知政事,分割相权D.设立内阁,强化相权

9.隋唐时期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得以完善,其“完善”的含义是①皇帝享有至高无上的地位②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员

③地方官吏由中央统一任命④实行三省六部制,中央各部门相互制约

A.①③B.②③C.②④D.①④

10.唐赵嘏诗曰:“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这是说唐太宗

A.善于用人B.虚心纳谏C.科举取士D.勤政爱民

11.隋唐时期推行科举制,从实质上说是

A.封建国家选拔官员的需要B.庶族地主掌握政权的需要

C.笼络人才、扩大统治基础的需要D.发展教育、文化的需要

12.封建社会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决定因素是

A.法家思想的影响B.儒家思想的影响

C.皇权意识的增强D.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

13.我国古代自秦汉以来,中央和地方官制演变的基本趋势是

①削弱地方加强中央②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③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和治理日趋严密④逐渐强化对官吏的控制和监视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

14.为对辽阔的地域实行有效的控制和管治,元政府决定

A.确立册封制度B.设立三司、六部

C.设置理藩院D.推行行省制度

15.元朝建立的行省中不包括

A.辽阳行省B.云南行省C.江浙行省D.福建行省

16.以下哪组地方在元朝和清朝都曾单独设立过(行)省

A.陕西、甘肃、云南B.陕西、山西、江西

C.江西、山东、四川D.江苏、江西、云南

17.对元朝设置的行政机构说明正确的是

A.国家的最高行政机关是尚书省B.枢密院是国家制定政策和最高决策机构

C.宣政院统领强渡和西藏地区事务D.在一些偏远民族地区,实行土司制度

18.明清两朝实施的“改土归流”,其正确含义是

A.开垦土地,兴修水利B.对地方官实行的人员流动制度

C.设立土司等各级政府机关D.由中央政府委派官员代替土司长官

19.下列负责监察事务的官员(或机构)不包括

A.御史大夫B.刺史C.都察院D.参知政事

20.要展示雍正帝的政治改革内容,选择的历史事件最好是

A.仿明制设内阁B.创设南书房

C.设置军机处D.废除议政王大臣会议

21.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不断巩固对我国封建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主要在于

A.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B.发展社会经济

C.巩固国防抵御侵略D.加强民族交流

22.中央集权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后期(明清时期)消极因素逐渐增大,主要在于

A.激化了阶级矛盾B.出现宦官专权的局面

C.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斗争激烈D.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23.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封建政治制度进一步完善B.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C.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适应D.阶级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

24.西周的分封制和西汉初年的王国分封制度

A.都使疆域得到了拓展B.都是封建君主专制的产物

C.都是为了巩固统治的需要D.都随着社会经济基础的变化而瓦解

25.隋唐的三省六部制进一步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其“完善”的含义是

A.中央机构设置的增加B.使地方权力进一步分散

C.使皇权进一步加强D.使中央各部门权力得以相互制约

二、材料解析题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当今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具寮以众,资费日多;吏卒又倍,租调岁减;清干良才,百分无二......所谓民少官多,十羊九牧。

—— 引自《隋书.杨尚希传》材料二臣伏见,景德、祥符中,文武官总计九千七百八十五员,今内外官属总一万七千三百余员,其未授差遣京官、使臣及守候人不在数内,较之先朝,才四十余年,已愈一倍多矣。......以至隋唐虽设官浸多,然未有如本朝繁冗甚也。今天下州郡三百二十,县一千二百五十,而一州一县所任之职,素有定额,大率用吏不过五六,复有台寺之小吏,府监之杂工,萌序之官,进纳之辈,总而计之,不止于三倍。

——引自包拯奏报材料三据有关资料记载:我国西汉时期,全国人口5959万,官员7500人,官民

之比为1:7945;而唐高宗时,全国人口5288万,官员13465人,官民之比已增加一倍:1:3927;元成宗时,全国人口与西汉相差无几,5881万,官员已增至22500人,官民之比为1:2613;清康熙时,全国人口2459万,官员27000人,官员之比已高达1:911。

——引自《江淮论坛》1982年2期根据以上材料,概括其所反映的社会历史现象,分析其产生的根本原因及带来的影响。(12分)

要求表述应当成文。限180字左右,超过200字要扣分。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丞相者,朕之股肱,所与共承庙宇,统理海内,辅朕之不逮,以治天下也。

——《汉书•孔光传》引汉哀帝语材料二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贞观政要》引唐太宗语材料三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五军都督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

──明太祖《皇明祖训•祖训首章》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丞相的主要作用。

(2)根据材料三,概括明朝政治制度的主要特征。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政治制度改革的发展趋势,并用列举史实说明。

一、选择题:

1.C2.C3.D4.D5.B6.A7.A8.B9.C10.C11.C12.D13.A

14.D15.D16.A17.D18.D19.D20.A21.A22.D23.D24.C25.C

二、材料解析题:

21.问题:滥设郡县等官僚机构;官员的委任愈制超额;官民之比发展畸形。

根本原因: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必然产物。

影响:①大大增加了人民负担;②影响国家的财政收支平衡;③导致吏治的腐败;④官场出现扯皮、人浮于事的现象,影响办事效率。(对影响的表述可有多种答案,允许有创见,阅卷时不必死扣答案。)

22.(1)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率领百官筹划全国政务,减少皇帝的决策失误等。

(2)废除丞相,设五府、六部等分理全国军政、行政等国事;各部门相互监督和牵制,保证全国大权集中到皇帝手中。

(3)趋势:

①不断调整、改革中央行政结构,以加强皇权,削弱相权直至被废除。如明太祖废丞相,使中央行政权分属六部,基本上解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进一步强化了君主专制局面;清初设军机处,军国大事全由皇帝裁决,军机大臣只跪受笔录。

②不断调整、改革地方行政结构,加强中央对地方,特别是对边疆地区的严密管辖。如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基本上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条件,中央与地方的矛盾缓和,在元明清三朝,再没有出现过国家大分裂。

③思想控制日益加强。明朝的八股取士制度和清朝的文字狱就是典型的表现。

下载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古代大一统的政治制度[模版]

    中国古代大一统的政治制度 武汉市第十四中学周莉莉 中国自秦统一以来2200多年里,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流,中国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历史延绵不断地国家。这其中有地理的、......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变化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变化 自己收集整理的 错误在所难免 仅供参考交流 如有错误 请指正!谢谢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一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

    本专题考点范围:第一章第二节,第二章第一节,第三节,第四章第四节,第五章第二节第四节五节六节,第六章第一、三节。 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含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包括专制主......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教学设计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教学设计 授课人:*** 授课内容: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 1.掌握重要概念中朝与外朝、三省六部、行省制度等。2.认识从汉到元政......

    中国古代户籍制度及其特点

    中国古代户籍制度及其特点 摘 要: 中国古代户籍制度主要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登记制度;二是管理制度。中国古代户籍制度发源于商周时期,秦汉时期封建户籍制度逐步确立,唐宋时期不......

    英国政治制度的特点

    英国的政治制度是典型的君主立宪制,其主要特点是“议会至上”、以内阁为权力核心、君主虚位、政党组织严密。 首先,英国实行议会民主制,体现“议会至上”的原则。议会至上,即立......

    日本政治制度的特点

    日本政治制度的特点 当今社会,东方国家多走社会主义道路,西方国家多走资本主义道路。然而,地处亚洲的日本,却是一个走资本主义道路的东方国家。日本,它的发展离不开政治制度的支......

    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

    1、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 答:1、以皇帝为中心,高度集中权力 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利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大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在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