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大一统的政治制度[模版]

时间:2019-05-14 19:47: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古代大一统的政治制度[模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古代大一统的政治制度[模版]》。

第一篇:中国古代大一统的政治制度[模版]

中国古代大一统的政治制度

武汉市第十四中学

周莉莉

中国自秦统一以来2200多年里,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流,中国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历史延绵不断地国家。这其中有地理的、经济的、思想文化的等多方面原因。除此之外,中国几千年的政治制度,也是这个多民族的千年古国得以始终维持大一统的重要原因。

整合专题知识:

一、中国几千年来一直采用的是君主制,政权归皇帝一人掌握。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表现为高度的中央集权,这是占主导地位的制度。

1、至高无上的皇权制:

秦王嬴政定“皇帝”为自己的尊号,从此“皇帝”成为中国古代最高统治者的称谓,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秦始皇统治时期,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都有皇帝总揽。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也都由皇帝任免。军队的调动以虎符为凭据,虎符由皇帝控制、发给。秦始皇首创的皇帝制度,一方面以皇位实习现实了权利的不可转移,另一方面以皇权至上显示了权利的不可僭越。这是古代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汉武帝重用身边的人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加强皇权。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分掌决策、审议和执行,相互监督和牵制,下设六部。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善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宋朝为制约宰相,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这样就削弱了宰相的职权,皇帝得以总揽大权。明朝废丞相、以内阁为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清朝设军机处,不仅提高行政效率,而且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了巩固。

2、中央集权的建立和发展

秦在中央设三公九卿,分掌政事、诏令、监察和军务。汉武帝在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的基础上,颁布“推恩令”和实行“附益之法”加强了中央集权。北宋时,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又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行政上,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财政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这些措施的实行,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受到中央的节制。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3、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官吏制度是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汉朝选官主要实行察举制。魏晋南北朝时期,选用官吏采取九品中正制。隋朝形成科举制,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这一制度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从政治制度的层面上看,我国古代一是形成了统一而庞大的政府行政管理体系,其特点是条块结合、分级管理,实行对皇帝负责的三权分立、互相制约(行政、监察、司法)。第二是形成了一整套官吏选拔、考评和调任制度。特别是科举制度,不仅打破了贵族和豪强垄断政府机构,而且将教育纳入了官僚选拔,“学而优则仕”、“布衣可致卿相”,使社会的优秀人材进入政府管理阶层。这对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精神层面的统一观有着积极和深远的影响。

二、中国古代“大一统”政府面对着各地区之间和各民族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方面的高度不平衡,以及各地区、各民族历史发展的各自特点,灵活地采用了多元一体的管理模式。这就是说,在坚持由一个政府统一领导全国行政工作的前提下,对各地区的经济、文化采用了多元化的具体管理方法和相应的制度。中央政府在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册封)封国和羁縻府州制度。羁縻制度,就是封建国家治理边疆少数民族的一种制度,用以维系多民族国家的统一。自西汉以来,羁縻制度经历了边郡制、羁縻州府与册封制、土司制三个阶段。

边郡制度。西汉把边疆地区新设的郡成为边郡或初郡,与中原地区的郡有明显不同。如汉武帝在西南夷和百越地方设郡管辖,赐滇王之印和夜郎国王印即属此类。

羁縻州府和册封制度。唐太宗在打败突厥汉国后,在其旧地建都督府,任命突厥贵族做都督进行管理。同时,通过册封、和亲和互市等手段招抚少数民族。

土司制度。元朝在一些边疆地区实行有别于内地的土司制度,由少数民族首领世袭土官。明清两代,沿袭元朝的土司制度,清代实行改土归流,加强中央对西南边疆地区的管辖。

羁縻制度与中央集权制相结合,使得各民族既能独立地发展自己的民族经济与文化,又能方便地相互交流与学习,并逐渐走向团聚与统一。

中国两千多年的大一统制度是中华民族对世界制度文化和政治文明的巨大贡献。大一统制度给中国人留下的最大遗产就是中国人崇尚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安定的大一统精神。这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核和灵魂。

本专题内容考察角度的分析

一、在近五年的高考题中,有关大一统政治制度的考查多以材料性的选择题型出现,有如下角度:

1、从行政效率的角度了解认识政治制度的官职和机构的权责。例如:09年江苏卷考查唐代中枢机构三省的分工与制衡,09年浙江卷考查了明代的内阁职权,09年的宁夏卷考查了明代六部的职权,08年山东卷从分析唐中央政府的较高行政效率的原因入手考查对学生对三省权责的认识,07年全国文综卷2考查三省职能,09年重庆卷考查郡县制与太尉的职权,08年上海卷和海南卷分别考查了郡县制与封国制,06年天津卷考查对郡国并行制度的认识等等。

2、从制度的创新与发展的角度考查制度的沿革与变化发展。例如:07年宁夏卷比较了明内阁与清几年基础的共同之处,06年江苏卷考查了明科举取士的变化,07年上海卷考查了隋唐制度的继承与发展等等。

3、从制度发展的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的趋势考查学生对这两种趋势的认识。例如:08年天津卷从中央机构的变革中看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09年广东卷考查学生对君主专制不断强化过程中的特殊情况等。

4、从君权与相权关系的角度考查学生对君主专制趋势的理解。例如:08年江苏卷从唐太宗的话中读出宰相的议政权,06年天津卷考查君权与相权的关系,08年海南卷从宋朝分割宰相权利的角度考查君权相权关系问题等等。

从地方行政区划和地方权责的角度考查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和中央集权的强化。例如09年 浙江卷 从地方机构示意图来看北宋地方权力的分割,09年四川卷考查用经济手段防止地方专权,09年安徽卷考查了安徽在不同时期的行政区划,08年上海卷考查了元代的疆域中的行省制度,07年江苏卷从元代疆域中考查宣政院的有关知识。

5、从文化、思想、经济的角度来考查大一统的政治。例如09年安徽卷考查了儒家思想与中央集权的关系、07年考查了书同文、07年山东卷从服饰文化上的变化看明加强专制皇权、09年北京卷考查从孔庙石碑中反映出来的制度来看元朝对中原文化的继承、09年广东卷从江宁织造局来认识集权专制制度在经济上的反映、06年北京卷从北京城的构造来看政治特点等等。

6、从民族地区的发展和民族融合的角度考查大一统的政治制度的多元性。例如09年北京卷从“因俗而治”的角度考查了唐都督府和明僧官制度,05年和07年全国文综卷都从授印老考查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总的来说,对这一部分的考查,近年来的高考考查的长效考点及热点考点集中在秦汉的郡县制、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尤其是三省的分工和制衡)、北宋以分权来集权和重文轻武的特点、元代地方管理制度的创新、明清专制皇权的加强等。

二、从大一统政治制度与中华文明发展的关系角度考查:文化多元、民族共生、经济发展、民族大一统的精神。

1、从大一统的民族精神和思想的统一的角度考查对大一统政治制度的认识和理解。

中国之所以后能够长期维护着统一的发展趋势,除了大一统政治制度的作用之外,中华文明独特的统一意识和思想的统一也有着不可可忽视的影响和作用,而思想的统一与政治大一统有着莫大的关系。例如,“正统论”是中国传统的政治学说之一,其实质是为政权或政治统治的建立和存在提供合法的历史依据。尽管不同时代不同人物对“正统”的诠释不尽相同,但最终仍须以“居天下之正,合天下于一”为指归,中华民族崇尚统一的大一统民族精神即是这一思想的反映。

为了维护和巩固大一统的统治,进入封建社会后,统治者都重视思想的统一与控制,这即是大一统政治制度在思想上的反映。例如,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形成和发展、历代对修史的重视、清代编修《四库全书》等等。

2、从民族共存、多元文化的溯源的角度来考查大一统政治制度的作用。

两千余年来中国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所实行的羁縻制度,其主要目标是在适应各少数民族地区独特的社会经济与文化状况的基础上,要各边疆少数民族承认中原政权在政治上的核心地位。这种羁縻制度与中央集权制度相结合,使得各民族既能够独立地发展自己的民族经济与文化,又能方便地相互交流与学习,促进民族融合,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巩固。

中华文化史统一与多样化有机结合的,中华文明是多元文化共存发展的文明,这既是文明的起源的多元化决定的,也与大一统的政治制度下统一的辽阔的疆域上多民族共存发展有很大的关系。例如,南北习俗好尚乃至方音的差别仍是同一中国文化的不同侧面,但并不构成政治统一的重大障碍。

3、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待大一统政治制度的影响问题。这一考查角度在近年来的高考中有所涉及,但还可以继续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如中国古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同大一统的政治环境的关系、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就是为了维护中央集权的统治的需要、重家族重乡土的乡土观念的形成等等。

三、基于中国古代大一统政治制度的功过分析得出大一统政治制度对近代文明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例如:

1、中国古代大一统政治制度在近代受到巨大冲击时所表现出来的排斥性就是由于农业文明高度发达而导致的社会结构的“超稳定”性(包括政府的强大有力)和大国大一统的政治特点所导致的。如1840年以后,清政府在西方“船坚炮利”的教训下被迫推行工业化的时候,政府的主导目标却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2、“多元一体”的政府管理模式不但为我国在解决香港和澳门问题中的一国两制原则提供了可贵的历史根据,也将为我国最终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统一,以及正确处理地方与中央的关系等问题,提供重要的历史经验。

专题知识训练

1、《隋书·文学传》序说:“爰自东帝归秦,逮乎青盖入洛,四陕成暨,九州攸同,江、汉英灵,燕、赵奇俊,并该天网之中,俱为大国之宝。”这段文字主要反映了 A秦统一后的疆域变化

B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的确立 C隋朝统治者对人才的重视

D政治统一为全国范围内的文化整合创造了条件

2、唐中宗是任命品级较低的豆卢钦望为尚书省长官,故意不加“同三品”的头衔,观察他的反应。豆卢钦望果然徘徊在宰相集体议事的政事堂外,不敢进入。后来加了“平章军国重事”衔,豆卢钦望才成为真正的宰相,参议政事。这件事情主要表明 A三省长官需品级较高的官员充任 B唐朝宰相是中枢权力机构 C唐代宰相制度发生了变化

D皇帝有权任命宰相及加授头衔

3、《宋史》载:“真宗即位,(李沆)迁户部侍郎、参知政事。咸平初,以本官平章事,改中书侍郎。一夕,遣使持手诏欲以刘氏为贵妃,沆对使者引烛焚诏,附奏曰:但道臣沆以为不可。其议遂寝。”这段文字最能反映的是 A李沆刚直不阿敢于挑战皇权

B北宋相权逐步强化,对皇权有所限制 C中国古代相权与皇权发展趋势是不断强化 D李沆随着官职的不断提升权利也越来越大

4、在元代,地方行政区划经常变化,如山东临邑、齐东、青城三县本隶属于济南路,到至元二年(1265年)却将该三县划归到界域毫不邻接地势完全不同的河间路。此举主要是为了 A遵守祖制实行地方分权 B“强干弱枝”抑制行省力量 C利用山川地势制约地方势力

D依据地势划分行省及以下地方区划

5、《大明律》制定于洪武六年,是明代最主要的刑法。但在明初,作为决狱标准的是朱元璋亲手写定的以严刑峻法治乱世而著称《大诰》。这一现象反映出 A封建专制达到顶峰

B明代法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 C君主意志凌驾于法律之上 D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加强

6、忽必烈即位后,汉族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一再鼓动他“奋扬乾坤,应天革命”。这里“革命”的含义是

A军民异籍,胡汉分治

B全其帮落,顺其土俗 C设官分职,立政安民 D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7、西藏自古是我国领土的一部分,各个时期的中央政府都重视发展与西藏地区之间的关系。材料一:是时,可汗上书恭甚,言:“昔为兄弟,今婿,半子也。陛下若患西戎,子请兵除之。”------《新唐书》

材料二

材料三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是时”是指我国的()时期。概括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当时中央政府与西藏地区有哪些的友好关系的表现?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元朝时中央政府对西藏地区的管辖有何特点和作用?(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回答,清朝时期如何管理西藏地区?(4)结合三则材料概括唐、元、清三朝中央政府处理与西藏地区关系的共同点和主要目的?

参考答案:

1、D

2、C

3、B

4、C

5、A

6、C 7(1)唐朝

表现:和亲、出兵助战、经济文化交流

(2)特点:属宣政院辖地;直接隶属中央;同一般行省相区别的民族自治。

作用:西藏正式成为元朝的行政区;中央与藏族地区经济文化联系大大加强。(3)册封**与**;设置驻藏大臣。

(4)共同点:以和为主;承认及尊重民族差异;因俗而治。

主要目的:要藏族地区承认中原政权在政治上的核心地位,加强控制及管辖。

本文发表于《高中生学习》2010年第一期

第二篇: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反思

学习了赵利剑老师的课堂录像,然后结合当时自己的授课,我感到很有必要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做一个的反思。

第一个问题:我在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时,仍然按照原来的授课模式,更多的把精力放在知识的深挖与拓展上,而在“备”学生上明显不够,自己讲的起劲,归纳了许多,而学生真正能接受多少,领悟多少却缺少考虑,因为知识不是他自己归纳出来的,理解很表面,过几天又忘了。学生记了忘,忘了记,除了历史学科知识的庞杂外,老师的授课方式大概是一个很大原因。而新课程对老师有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备知识,但更侧重“备学生”,了解学情,才能更好的引导学生;老师在备课时应更加注重设问的技巧,注意如何一步步引导学生由浅到深的理解问题;老师既要敢于放给学生,又要能够收回,能够总结、升华,能够画龙点睛;老师一句好的过渡语,既能让学生感到自然,又能激起学生对下面问题的好奇感和积极性。在以后的教学中原来的惯性思想应有根本性的变化,以适应新课改的更高的要求。

第二个问题:我在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时,也曾经让学生进行过讨论。但回想起来,仍有不足。课程教教学中不变的灵魂是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而教学方法应该是千变万化的,是不是让学生小组讨论某个问题就算是体现新课标的要求了?这个问题是否值得讨论?讨论后学生在知识、能力或价值观方面有何提高?讨论后老师如何归纳升华,这些都是应该认真考虑的。老师讲解、归纳,互动中对学生提问、学生就近讨论、分组讨论、甚至包括上黑板答题、默写、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都是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需要哪种方式应根据时间、内容及时调整。学生收获的大小是判断这节课好坏最主要的标准,学生上完一节课的表情反应应该能部分说明问题。看了录像课我觉得应该采取的模式是“学、思、论、导”四步教学法。即自学,深思,讨论,点评诱导。在学生自学阶段,老师走下讲坛,深入各组讨论中,以便随时发现学生在解决过程中出现的疑惑或难点,增加课堂解决的针对性。本章开始应该首先让学生阅读专题序言,让学生分析各段的大意,并相机诱导、指正。通过学习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过程:西周雏形,秦朝形成,汉巩固,隋唐完善,宋加强,元进一步发展,明清顶峰。新课程改革绝不仅仅是教材体系的变化,课本上知识表述侧重的变化,更是教学理念的真正的变化,高中历史老师首先是我自己,要有紧跟新课改步伐的意识和决心。理想的教育教学是学习的主体(学生)与教育的主体(教师)交互作用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面对突发事件的时候正确引导,教师的指导要到位而不越位,在教学活动中要把学生引导到一种积极思考的状态,要让学生对教育活动有实质性的参与。这样才能达到教学相长

第三篇: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专题单元测试

岳池一中高2010级历史第一轮复习测试题

必修(Ⅰ)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选择题

1.判断原始社会后期出现贫富分化的主要依据是

A.史书中的记载B.出土陶器上的符号

C.一些原始墓葬中随葬品的悬殊D.原始居住区中房屋的高低

2.使周朝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的制度是

A.禅让制B.王位世袭制C.分封制D.宗法制

3.“元元黎民,得免于战国。”(《汉书》)该文表明班固认为秦统一的意义是

A.使人民脱离了诸侯国的统治B.为我国长期统一奠定了基础

C.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D.使人民有了从事生产的安定环境

4.从“焚书坑儒”到“挟书律”反映出的历史趋势是

A.封建制代替了奴隶制B.儒法之争激烈

C.仁政代替了法治D.统治者对思想的控制日益加强

5.在秦始皇为加强中央集权所采取的措施中,最为典型地体现了愚民政策的是

A.推行郡县制B.颁布“挟书律”

C.实行土地私有制度D.实行三公九卿制

6.秦朝建立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进步作用,不包括

A.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B.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

C.促进了华夏文明的发展D.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

7.汉朝实行一套比秦朝更为严密的监察制度,这个监察制度就是

A.刺史制度B.察举制度C.三公九卿制度D.设立“中朝”机构

8.秦朝建立的丞相制度在隋唐进行了一次重大调整,这主要是指

A.废除丞相,权分六部B.设立三省,分散相权

C.设参知政事,分割相权D.设立内阁,强化相权

9.隋唐时期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得以完善,其“完善”的含义是①皇帝享有至高无上的地位②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员

③地方官吏由中央统一任命④实行三省六部制,中央各部门相互制约

A.①③B.②③C.②④D.①④

10.唐赵嘏诗曰:“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这是说唐太宗

A.善于用人B.虚心纳谏C.科举取士D.勤政爱民

11.隋唐时期推行科举制,从实质上说是

A.封建国家选拔官员的需要B.庶族地主掌握政权的需要

C.笼络人才、扩大统治基础的需要D.发展教育、文化的需要

12.封建社会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决定因素是

A.法家思想的影响B.儒家思想的影响

C.皇权意识的增强D.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

13.我国古代自秦汉以来,中央和地方官制演变的基本趋势是

①削弱地方加强中央②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③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和治理日趋严密④逐渐强化对官吏的控制和监视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

14.为对辽阔的地域实行有效的控制和管治,元政府决定

A.确立册封制度B.设立三司、六部

C.设置理藩院D.推行行省制度

15.元朝建立的行省中不包括

A.辽阳行省B.云南行省C.江浙行省D.福建行省

16.以下哪组地方在元朝和清朝都曾单独设立过(行)省

A.陕西、甘肃、云南B.陕西、山西、江西

C.江西、山东、四川D.江苏、江西、云南

17.对元朝设置的行政机构说明正确的是

A.国家的最高行政机关是尚书省B.枢密院是国家制定政策和最高决策机构

C.宣政院统领强渡和西藏地区事务D.在一些偏远民族地区,实行土司制度

18.明清两朝实施的“改土归流”,其正确含义是

A.开垦土地,兴修水利B.对地方官实行的人员流动制度

C.设立土司等各级政府机关D.由中央政府委派官员代替土司长官

19.下列负责监察事务的官员(或机构)不包括

A.御史大夫B.刺史C.都察院D.参知政事

20.要展示雍正帝的政治改革内容,选择的历史事件最好是

A.仿明制设内阁B.创设南书房

C.设置军机处D.废除议政王大臣会议

21.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不断巩固对我国封建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主要在于

A.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B.发展社会经济

C.巩固国防抵御侵略D.加强民族交流

22.中央集权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后期(明清时期)消极因素逐渐增大,主要在于

A.激化了阶级矛盾B.出现宦官专权的局面

C.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斗争激烈D.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23.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封建政治制度进一步完善B.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C.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适应D.阶级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

24.西周的分封制和西汉初年的王国分封制度

A.都使疆域得到了拓展B.都是封建君主专制的产物

C.都是为了巩固统治的需要D.都随着社会经济基础的变化而瓦解

25.隋唐的三省六部制进一步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其“完善”的含义是

A.中央机构设置的增加B.使地方权力进一步分散

C.使皇权进一步加强D.使中央各部门权力得以相互制约

二、材料解析题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当今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具寮以众,资费日多;吏卒又倍,租调岁减;清干良才,百分无二......所谓民少官多,十羊九牧。

—— 引自《隋书.杨尚希传》材料二臣伏见,景德、祥符中,文武官总计九千七百八十五员,今内外官属总一万七千三百余员,其未授差遣京官、使臣及守候人不在数内,较之先朝,才四十余年,已愈一倍多矣。......以至隋唐虽设官浸多,然未有如本朝繁冗甚也。今天下州郡三百二十,县一千二百五十,而一州一县所任之职,素有定额,大率用吏不过五六,复有台寺之小吏,府监之杂工,萌序之官,进纳之辈,总而计之,不止于三倍。

——引自包拯奏报材料三据有关资料记载:我国西汉时期,全国人口5959万,官员7500人,官民

之比为1:7945;而唐高宗时,全国人口5288万,官员13465人,官民之比已增加一倍:1:3927;元成宗时,全国人口与西汉相差无几,5881万,官员已增至22500人,官民之比为1:2613;清康熙时,全国人口2459万,官员27000人,官员之比已高达1:911。

——引自《江淮论坛》1982年2期根据以上材料,概括其所反映的社会历史现象,分析其产生的根本原因及带来的影响。(12分)

要求表述应当成文。限180字左右,超过200字要扣分。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丞相者,朕之股肱,所与共承庙宇,统理海内,辅朕之不逮,以治天下也。

——《汉书•孔光传》引汉哀帝语材料二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贞观政要》引唐太宗语材料三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五军都督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

──明太祖《皇明祖训•祖训首章》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丞相的主要作用。

(2)根据材料三,概括明朝政治制度的主要特征。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政治制度改革的发展趋势,并用列举史实说明。

一、选择题:

1.C2.C3.D4.D5.B6.A7.A8.B9.C10.C11.C12.D13.A

14.D15.D16.A17.D18.D19.D20.A21.A22.D23.D24.C25.C

二、材料解析题:

21.问题:滥设郡县等官僚机构;官员的委任愈制超额;官民之比发展畸形。

根本原因: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必然产物。

影响:①大大增加了人民负担;②影响国家的财政收支平衡;③导致吏治的腐败;④官场出现扯皮、人浮于事的现象,影响办事效率。(对影响的表述可有多种答案,允许有创见,阅卷时不必死扣答案。)

22.(1)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率领百官筹划全国政务,减少皇帝的决策失误等。

(2)废除丞相,设五府、六部等分理全国军政、行政等国事;各部门相互监督和牵制,保证全国大权集中到皇帝手中。

(3)趋势:

①不断调整、改革中央行政结构,以加强皇权,削弱相权直至被废除。如明太祖废丞相,使中央行政权分属六部,基本上解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进一步强化了君主专制局面;清初设军机处,军国大事全由皇帝裁决,军机大臣只跪受笔录。

②不断调整、改革地方行政结构,加强中央对地方,特别是对边疆地区的严密管辖。如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基本上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条件,中央与地方的矛盾缓和,在元明清三朝,再没有出现过国家大分裂。

③思想控制日益加强。明朝的八股取士制度和清朝的文字狱就是典型的表现。

第四篇: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变化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变化

自己收集整理的 错误在所难免 仅供参考交流 如有错误 请指正!谢谢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变化 山东

王国英

[专题考点概括]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伴随着夏朝的建立而出现 其时的王位世袭制替代禅让制 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西周改变了商朝的内、外服制度 确立了以王权为核心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秦朝进而形成以皇权为核心的中央集权制 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 中央和地方的矛盾、君权和相权的矛盾贯穿始终 三公九卿制和三省六部制等中央官制 郡县制和行省制等地方行政制度

御史大夫、刺史等监察制度以及科举制等选官制度历来是高考的重点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在复习中

我们既要掌握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内容和史实

又要注意从理论上厘清这种政治制度产生的社会根源和这种政治制度的利弊

[专题考点分析]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内容在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近年来

我国政治体制的改革正在积极进行 民主政治进程在加快 故而

民主政治进程是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个热点话题 同时也是高考关注的社会热点之一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在高考中的地位较前虽有所降低 但因与当前民主政治的热点有着密切的联系 因而高考命题从未间断过对这部分内容的考查

因此在复习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这部分知识与社会现实的结合点

本专题虽然限定在古代史的范围 但可适当向近现代史延伸

如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怎样在中国历史上消亡的 它对中国近代和当代的政治制度有何影响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这就与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发展、北洋军阀的统治、国民党的政治体制等内容联系起来.还可以联系西欧国家专制王权的建立等内容展开 从而加深学科内的综合

结合本专题在2006年高考中涉及的知识点 可以预测在2007年高考中

选择题仍会以组题形式来考查某个小专题

如古代的政权结构即王位世袭制、宗法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中央行政机构和地方行政机构;尤其是中央集权制度中的两对矛盾即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更是考查的重点 鉴于目前反腐倡廉是中国共产党党风建设的重点 选官制度和监察制度有可能重新成为命题重点 不排除以非选择题的形式出现的可能

[创新试题设计]

自古以来

中国的社会政治制度经历了不断演变的过程并呈现多元化的特点 回答1~3题

1.在学习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相关知识后 假设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回到商周时代 请判断哪一位同学不可能被周武王封为诸侯王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A.甲同学为西周王族成员

B.乙同学帮助周武王打败商纣王 立下汗马功劳

C.丙同学回到了商朝

成为商朝末年的贵族

D.丁同学做了平民 才能与人品俱佳

2.下表是西周的封国之一齐国中某位卿大夫的家庭成员 你认为将来由谁奉祀始祖 妻妾 一般称谓 妻(正室)①三哥(20岁)②四哥(13岁)妾一(侧室)③大哥(27岁)妾二(侧室)④二哥(24岁)

A.①

B.②

c.③

D.④

3.唐太宗时期

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 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到众多机构 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

A.尚书省一中书省一门下省一工部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B.中书省一门下省一尚书省一工部

C.门下省一中书省一尚书省一工部

D.尚书省一门下省一中书省一工部

在中国历史上 皇权呈现出不断加强的趋势 但它并不是直线上升的趋势 而是螺旋式的渐进 回答4~7题

4.我国古代丞相一职的设立与废除 体现了

A.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

B.权力的相互制衡

C.相权威胁皇权

D.国家统一的需要

5.在下列机构中

其长官行使的职能与秦朝丞相相近的是

A.唐之中书省

B.元之中书省

C.明之承宣布政使司D.清之理藩院

6.“近臣 代起执政 品位既高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退居闲曹

”这种情形以汉武帝为例的话 下列哪一项的叙述是正确的 A.尚书被中书取代

B.重用近臣 攘夺相权 朝廷始分内外朝

C.以三公决策 辅政武帝

D.将相权一分为三 互相制衡以分割相权

7.“军机大臣膝跪地 上传下达传帝意

”关于军机处的表述正确的是①设于雍正帝时

撤于光绪帝时②军国大事均由军机大臣议决③它的设立显示出封建制度的渐趋衰落④是清朝前期加强专制皇权的重要手段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②③D.③④

自汉代以来

通过打击诸侯王势力、削弱武将军权等措施 中央集权El益加强 到宋代以后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中央政权在与地方势力的斗争中已占绝对上风 回答8-9题

8.《元史·地理志》记载:“元东南所至不下汉唐 而西北过之 有难以里数限者矣 ”为对地方进行有效的管辖 元朝采取的措施是

A.推行郡县制度

B.设置刺史

C.实行三省制

D.实行行省制度

9.下图所示铜官印在黑龙江省依兰县发现 印文为“襄哈儿卫指挥使司印”九字 由此可获取的历史信息是

A.元朝时在澎湖巡检设立卫所 管辖琉球

B.明朝在乌思藏设立卫所 加强对西藏的管理

C.明朝在库页岛设立卫所 归奴儿干都司统辖

D.明朝为了控制西南边陲 置贵州卫指挥使司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法度 定律令 皆以始皇起 ”

材料二

右图反映的是指鹿为马的典故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载:赵高(时为丞相)势倾人主 老臣皆被黜(降职或罢免)尝遇朝会 乃使人献鹿于帝 高指日:

“此马也 ”二世笑日:“丞相误矣 此鹿也

”群臣皆微笑而不敢扬声

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 说明秦始皇创建了哪些重要的政治制度?

(2)材料二中群臣“皆微笑而不敢扬声” 说明秦朝的制度中存在什么矛盾?为解决这对矛盾 汉、唐、宋、明等四个朝代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

11.邓小平说:“反腐败要靠教育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更要靠法制 还是制度靠得住些 ”为加强对官吏的监督 巩固封建统治

秦、汉、北宋、明等四个朝代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7.

12.人才是关系国家兴衰的重要因素 我国古代选拔人才的制度经历了多次重大变化

(1)从先秦至明清 我国有哪些著名的选官制度?

(2)分析隋唐和明清时期实行的选官制度在当时所产生的影响

[参考答案与解题指导]

1.D周初统治者把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分封到各地做诸侯王

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 D项中的丁同学做了平民 不属于分封的对象

2.A注意题干中的限定词“西周的封国”和“奉祀始祖” 珏周宗法制规定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无论周王、诸侯 还是卿大夫和士 都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嫡长子有主祭祖先的特权

凡是嫡长子承位可奉祀始祖的都被称为大宗 ②虽是嫡生 但不是长子

③④是嫡长子的庶母兄弟 均为小宗 无权祭祖

3.B唐太宗时期明确三省职权 中书省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 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

尚书省负责执行国家的重要政令 故B项正确

4.A相权威胁皇权是中央集权发展中暴霹出来的问题

这只是废丞相的原因;C项仅是中央集权制度的一个客观效果;适应封建专制统治需要才是丞相设置与废除的本质体现

5.B本题着重考查对中国古代中央机构知识及其职能的掌握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题中所设定的标准是秦朝丞相 其为中央最高行政长官 选项中所列不同朝代的中央机构 其长官职能是不同的 唐朝中书省的长官 虽为宰相

但其职能主要负责起草诏令

明朝承宣布政使司统管地方民政和财政

是一省的最高行政权力机构;清代理藩院是负责少数民族事务的 只有元的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 其长官的职权与秦朝丞相相近

6.B “近臣

代起执政”说明由皇帝左右的亲信担任要职 即建立了“内朝” 从而削弱了相权

“退居闲曹”说明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成为执行机构“外朝”

7.D军机处设于雍正帝时 于1911年被撤 由“膝跪地 上传下达传帝意”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可知军机处完全听命于皇帝 因此①②不正确

军机处的设立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也从反面说明了封建制度由兴盛走向了衰落

8.D材料说明元朝的疆域比以往任何朝代都辽阔 如何加强中央集权制

是关系到政权能否巩固的大问题 因此

元朝在历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基础上 实行了行省制度

9.C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中黑龙江省“依兰县”和“卫指挥使司” 依兰县位于黑龙江省中东部 明朝设立都指挥使司统辖诸卫

由此可知“卫指挥使司印”是明朝授给奴儿干都司属下卫所的官印 襄哈是1412年(明永乐十年)明朝政府在苦兀(又称苦夷 即今库页岛)北部设置的卫所 归奴儿干都指挥使司统辖

10.【解题思路】回答第(1)问中的“创建的政治制度”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可以根据赋分来归纳

第(2)问的关键是弄懂指鹿为马隐含的含义 秦朝确立的中央集权制以皇权为核心 基本特征是权力高度集中 在其中央官制中 丞相居“一人之下 万人之上” 为“百官之首” 有机会接触到一切军国机密

这为赵高专权擅政、“势倾人主”提供了条件 此外

丞相制度创立之初

丞相权力还很大;加之秦二世的无能和赵高个人的奸诈、专横、残酷 在此种情势下 赵高指鹿为马 群臣为了明哲保身 自然“皆微笑而不敢扬声” 由此可见

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确立伊始 就存在着君权和相权的矛盾 四朝的措施属于记忆能力的要求 只要回答出解决这对矛盾的措施即可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答案】

(1)创建了中央集权制度

如皇帝制、“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

(2)君权和相权的矛盾

①汉朝:汉武帝建立新的决策机构“内朝” 成为朝廷决策的重要机构;②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

三省的分工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③北宋:在宰相下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 把宰相的职权一分为三 便于皇帝总揽大权

④明朝: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 权分六部 六部直属皇帝

11.【解题思路】抓住关键词“反腐败”和“对官吏的监督” 说明采取的措施是建立相应的监察制度

【参考答案】(1)秦朝设御史大夫兼理国家监察事务

(2)西汉武帝在每州设刺史一名 可以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东汉时期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刺史的监察权进一步加强

(3)北宋在地方上 各州设通判 负责监督知州 知州和通判互相牵制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4)明朝先在地方上设提刑按察使司 后在中央设立厂卫特务机构

12.【解题思路】此题考查的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内容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求同学们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内容要熟悉 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归纳、概括和分析等能力 此题第(1)问要看清时间限制 是从先秦到明清 因而“世袭制”不能遗漏

明代“八股取士”作为科举考试的时代特色也要单独列出 '第(2)问

要求回答隋唐和明清时期选官制度的影响 回答此问要站在历史的高度 并结合所学历史知识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进行分析表述

【参考答案】(1)世袭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八股取士

(2)隋唐时期实行的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 它抑制了门阀士族 扩大了官吏来源

大批庶族地主知识分子可以通过科举考试参政 扩大了统治基础 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加强了中央集权 有利于政局稳定

推动了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明清时期实行的八股取士 严重阻碍了社会进步

成为维护君主专制制度的工具;严重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 扼杀了人们的创新才能

阻碍了中国传统科技向近代科技的转变 导致了中国社会的逐渐落后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第五篇:一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

本专题考点范围:第一章第二节,第二章第一节,第三节,第四章第四节,第五章第二节第四节五节六节,第六章第一、三节。

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含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包括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制度两个概念。前者是指中央的决策方式,即皇帝个人专断独裁。后者是指全国各种军政财大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2.原因:

①经济根源:由封建的经济基础决定的。封建的个体小农经济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保证生产发展。封建地主阶级也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保护封建土地所有制,镇压农民的反抗。

②政治根源:适应地主阶级建立和巩固政权,完成和巩固统一,加强对人民控制的需要。③理论来源:法家“集权”理论。

3.过程:

形成:战国。①韩非子“集权”思想;②秦国商鞅变法,建立县制。

确立:秦朝。①政治上:确立皇权至高无上;中央设三公九卿,地方实行郡县制;颁布秦律。②经济上:确立土地私有;统一货币、度量衡;车同轨,修驰道。③思想上:推行“焚书坑儒”,实行思想专制。④文化上:书同文、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巩固:西汉。政治上:①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②汉武帝推行封建大一统的措施:在政治上主要有改革官制,设内外朝,加强皇权;推行察举制,以扩大统治基础;建立刺史制度,以监督诸侯王和地方高官;实行“推恩令”、“附益之法”解决王国问题,加强中央权力;强化完善封建法制,打击豪强地主势力。在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崇尚法制。在军事上主要有北击匈奴,南攻越族。

完善:隋唐。①实行三省六部制;②科举制

加强:北宋。①集中军权:.解除朝中大将兵权,削减节度使实权;禁军统领权一分为三;置枢密院与将帅互相牵制;行更戍法;精编禁军,且分住两地,形成“强干弱枝”,“内外相制”局面。②集中行政权。在中央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宰相行政权、军权和财权。便于皇帝总揽大权。在地方:文臣知州,设立通判。二者互相牵制,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③集中财权。设转运使管赋税运输,以削除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④集中司法权。中央派文官管地方司法,把司法权收归中央。

发展:元朝。①在中央设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分管行政、军政和监察,设宣政院管理宗教和西藏。②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由中央委派官员管理。

强化:明清。明朝:①在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皇权空前加强;在地方,实行三司分权,大权统归中央。② 颁布《大明律》,维护封建特权,加强对人民的镇压。③设锦衣卫和厂、卫等特务机构,以保卫皇权。④实行八股取士,以加强对人民的思想控制。清朝:①清初,沿用明制,设内阁、六部。但议政王大臣会议使皇权受到限制。②康熙设南书房,以加强皇权。③雍正设军机处,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 顶峰。④大兴文字狱,实行文化专制,造成社会恐怖。

结束: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4.特点:皇权的至高无上和实行专制独裁;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以“君权神授”来神化皇权以巩固统治;以文化专制来巩固政治专制;中央和地方、君权和相权的矛盾伴随着集权制度发展的始终。5.基本矛盾和发展趋势 一是皇权和相权的矛盾。其发展总趋势是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

二是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矛盾。

三、加强对人民思想控制。

发展总趋势:地方权力不断收归中央,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⒋特点:主要特点,君主主宰国家而没有其它力量对他制约;君主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国家是一个人的国家,政治是一个人的政治;君臣关系,实质上是“主人”和“奴才”的关系。另一特点,中央严格控制地方行政,不允许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地方服从 中央,最后听命于君主。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分权的基础上,牢牢控制着地方官吏的任免、监督和考核。

6.评价

(1)积极作用:①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②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维护祖国统一、国家独立与领土完整。③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公共建设,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④有利于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民族融合,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2)不利影响:①在封建社会上升发展时期,其积极作用为主流。但在下降时期,其消极作用越来越明显,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社会进步。②君主专制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成为社会进步的严重障碍。

二、中央机构和官制的变化 秦朝:三公九卿制

隋唐:三省六部制 三省六部制

(1)形成和演变:三省六部制是隋朝在继承魏晋以来中央行政制度的基础上创立的,唐朝时继续沿用。

唐 朝时三省有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六部有吏、户、礼、兵、刑、工。其中尚书省掌管行政,中书省掌管国家政令的草拟,门下省掌管国家政权的审批,六部直属于尚书省。三省长官都是宰相,他们互相牵制和制约,都由皇帝直接任免。宋、元、明、清在沿袭隋唐官制格局的基础上稍有变化,但也只是局限于形式。

(2)特点:三省六部制是在继承和发展前代政治制度的基础上形成和完善的,体现了承上启下的特点;由于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各有职权却又相互牵制,这就使得相权进一步被削弱,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大大加强了。

(3)影响:以三省六部制为核心的中央行政机构的建立,表明我国古代封建国家的官僚制度完全趋于成熟;该制度有效地分割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使中央政权更趋巩固,并有力地促进了社会安定繁荣,成为唐朝强盛的政治保障;三省六部制对后世影响巨大,唐以后的中央行政机构的格局一直没有发生重大变化。北宋: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宰相行政权、军权和财权。元朝:设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还专设宣政院管理少数民族事务。明朝:废丞相,权分六部。将大都督府改为五军都督府。清朝:设军机处,1911年废军机处,设内阁。

三、地方行政制度——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度、土司制度 元朝行省制度

⒈规定:①元代以行中书省作为常设地方行政机构,简称行省或省,全国分为十个行省;省以下行政区划为路、府、州、县。②还有两个单列的行政区划:一是中书省作为中央行政机构并直接管理大都及周围地区称之为“腹里”;二是宣政院管理西藏、四川和青海的少数民族地区。

⒉特点:行省是最高地方行政政区,但受中央直接控制。

⒊影响:①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协调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改变了宋朝地方行政效能低下的缺点)有利于巩固和扩大统一的多民族国家。②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四、选官制度

两汉:察举制、皇帝征召等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隋唐至明清:科举制(隋:建立;唐:完善;北宋:发展;明清:没落)

五、监察制度 秦朝:御史大夫 两汉:刺史制度

北宋:通判 元朝:御史台

明朝:按察使司和厂卫特务机构

六、对百姓控制的制度

战、秦:实行连坐法。西汉:编户制度

北宋:王安石变法实行保甲制度

抗战时期:日本在沦陷区,国民党在国统区实行保甲制度

七、少数民族的政治制度 辽:蕃汉分治

金:猛安谋克制度 后金:八旗制度

06年高考题之变形

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是中国古代封建国家加强专制主义集权的重要方面,以秦朝、隋唐、北宋、明清(鸦片战争前)的制度建树概括说明皇权强化的过程。

答:①秦朝确立皇权至高无上,在中央设三公九卿,其中丞相协助皇帝处理政事,必须绝对服从皇帝的命令。②隋唐在中央设三省六部,分散了相权,加强了皇权。③北宋在宰相之下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军事、财政权,分散相权,集中皇权。④明朝废丞相,权分六部,六部的长官直接对皇帝负责,君主专制空前加强。⑤清朝前期,雍正帝设军机处,军国大事完全由皇帝一人裁决,皇权进一步加强,我国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高峰。

八、中国古代社会的地方组织制度——编户制度、保甲制度

1.编户制度

(1)形成:西汉时期,政府为了控制和剥削农民,把民户的人口、年龄、性别和土地财产等情况详细登记在户籍上,作为管理人民、征收租赋、征发徭役和兵役的根据。编户不许无故迁移。这种制度也称作编户齐民。

(2)特点:实行的目的是为控制和剥削农民,编户制度实质上是一种租赋制度。

(3)影响:编户制度把农民固定在土地上,承受着繁重的封建剥削和各种差役,加强了西汉政府对农民的控制,同时,农民的辛勤劳动促进了西汉经济的发展。2.保甲制度

(1)形成:北宋中期,王安石变法实行保甲制度。

(2)特点:保甲制度是一种兵民一体的社会组织制度。

(3)影响:保甲制度的实行,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同时,也增强了国家的军事和治安力量。

九、古代军事制度 府兵制 募兵制

猛安谋克制 八旗制

十、中国古代的重要改革

(一)古代改革的分类

(1)奴隶社会富国强兵的政治改革:

管仲改革

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改革军制。使齐国国力强盛,确立了齐桓公的霸主地位。

(2)促成社会性质转变的政治改革:商鞅变法

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开始变法,废井田、废特权,奖励耕战,建立县制,使秦国的旧制度被废除,封建经济得到发展,为秦灭六国创造了条件。(3)封建社会调整统治政策,挽救封建统治危机的政治变革 王安石变法

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推行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和保甲法,取得了一定成效。新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它们强烈反对,宋神宗死后,司马光任宰相,新法几乎全部废除。

(二)对中国古代政治改革的认识 1.从原因上看

① 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 为了达到某一政治目的,实现富国强兵;

③ 顺应历史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

④ 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地区后,为吸收汉族的先进制度和文化,加速本民族的封建化进程;

⑤ 统治阶级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为了抑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加财政收入。2.从目的上看

根本目的是巩固封建王朝的统治;主要目的是克服封建危机;实现富国强兵。3.从性质上看

① 奴隶主贵族为实现富国强兵,达到某一政治目的而进行的军政改革;

② 封建地主阶级为建立封建统治基础,巩固封建王朝的统治,克服封建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而进行的政治变革;

③ 少数民族统治者为加速本民族的封建化进程,吸收汉族的先进制度和文化而进行的社会改革。

4.从内容上看

① 调整生产关系,改革土地制度和赋役制度;

② 采取措施(如屯田,减免租税,兴修水利等)恢复、发展经济; ③ 整顿政治,惩处贪官污吏(如后周世宗改革); ④ 改革军制,严肃军纪;

⑤ 开源节流,增加财政收入; ⑥ 吸收先进民族的文化等。5.从结果和作用上看

有的改革成功了,如管仲改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后周世宗改革等,这些改革增强了经济、军事力量,加速了少数民族的发展进程,为实现其政治目的奠定了基础。但挽救封建统治危机的改革尽管一度取得成效,但最终结果还是失败了,如王莽改制、王安石变法等。

6.从失败原因上看

一是改革触动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二是用人不当或操之过急,新法反而危害百姓等,如王安石变法。

7.从成功原因上看

① 顺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

② 改革者或为最高统治者,或赢得最高统治者的充分信任和支持; ③ 制定了顺应社会发展潮流并切实可行的改革措施; ④ 改革者必须具有坚强的意志和百折不挠的决心。

十一、盛世局面

我国封建社会曾经出现一些天下大冶的盛世局面,这些盛世局面大多出现于一个朝代的初期或前期。

1.文景之治:西汉建立后,吸取秦亡教训,文帝、景帝从稳定统治秩序,恢复社会经济的现实需要出发,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鼓励农耕、提倡节俭,减轻刑罚,出现了“文景之治”,为汉武帝时期的强盛奠定了基础。

2.贞观之治:唐太宗继位后,吸取隋亡教训,善于纳谏,调整统治政策,沿用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又实行了租庸调制,采用三省六部制,完善了中央集权,推行科举制,使社会安定、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历史上把这段时期称为“贞观之治”。

3.开元盛世:唐玄宗前期,励精图治,重视官员的人选,任用有才干的姚崇、宋景做宰相,形成了唐朝全盛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呈现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开元盛世”。

4、康乾盛世

对中国封建社会盛世景象的认识

1.根 本原因是统治阶级认识到农民战争的威力,注意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使生产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在一定时期内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重要原因 是当朝帝王良好的个人政治素质,以及雄才大略等,如善于纳谏,任用贤臣以及推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开放的对外政策等。直接原因是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他 们才是盛世局面的直接创造者。2.作为盛世景象下的劳动人民相对于其它时期而言,生活状况的确有所改善,封建剥削也有所减轻,并在一定程度上过着详和、安定的生活,但他们并没有、也不可能摆脱封建地主阶级的剥削和压迫,他们的阶级地位没有丝毫改变。练习题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秦朝是我国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创立时期。据此回答1~3题: 1.以下有关秦朝封建专制主义制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是我国经济政治发展的结果

B.其体现了封建主义的残暴性

C.对我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D.是导致秦朝迅速灭亡的主要原因

2.秦朝郡县制适应封建集权政治的需要,最主要在于

A.郡县官吏必须对上一级负责

B.郡县是地方行政管理机构

C.郡县官吏与皇帝是臣与君的关系

D.郡县完全由中央和皇帝控制,官吏不能世袭

3.我国封建社会初步发展时期,对中央集权制度形成威胁的事件或现象不包括

A.儒生攻击郡县制

B.刘邦分封同姓王

C.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D.豪强地主把持政权

儒家思想在中国享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据此回答4~6题: 4.董仲舒对儒学作了较大的改造,其本质意图是

A.用儒家思想教育青年子弟

B.加强对人民的思想控制

C.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D.使儒家经典成为封建教育的课程

5.与汉武帝大力推行儒学教育有关的社会政治背景是

A.君主集权取得对割据势力的胜利

B.西汉中央地方教育系统的建立

C.佛教冲击了我国传统文化

D.经济发展使综合国力增强 6.“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大一统”思想之间的关系应该是

A.用政治上的统一保证思想上的统一

B.用君权神授的思想来巩固统一

C.用思想上的统一为巩固政治上的统一服务

D.使儒家思想逐步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完善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据此回答7~9题: 7.唐朝前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其完善的含义是①皇帝享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②通过科 举选拔官吏 ③地方官吏由中央统一任命 ④中央各部门相互制约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④

8.隋唐三省六部制完善了自秦以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其积极意义在于

A.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B.有利于选拔人才,保证政治清明

C.加强了皇权

D.中央机构有了明确的分工与制约,提高了工作效率 9.三省六部制的特点不包括

A.分工明确

B.相互配合C.防止独裁

D.机互牵制

北宋建立后,为了巩固统治,宋太祖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据此回答10~13题:

10.宋太祖从地方军队中挑选士兵编入禁军主要是为了

A.加强中央集权

B.消灭割据政权

C.防御辽兵进攻

D.节省军费开支 11.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最突出特点是

A.极力提高皇权

B.竭力削弱相权

C.削弱将帅权力

D.削弱地方势力

12.北宋造成“冗兵、冗官、冗费”的局面,从反面证明了

A.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在当时弊大于利

B.政治改革要有经济作保证

C.兵越多,战斗力越弱

D.政治改革要重视精兵简政

13.我国古代自秦汉以来中央和地方官制演变的基本趋势是

①削弱地方加强中央 ②削弱相权加强君权 ③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和治理日趋严密 ④逐渐强化对地方官吏的控制和监视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我国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从秦朝形成后历经各朝不断完善巩固,到明清时期空前强化。据此回答第14~17题:

14.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不断巩固对我国封建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主要在在于

A.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B.发展社会经济

C.巩固国防抵御侵略

D.加强民族交流

15.北宋赵匡胤和明太祖的中央集权措施最相似之处在于

A.废除丞相

B.改变、分散地方机构和权力

C.废除原全国行政区划

D.文化专制

16.中央集权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后期(明清时期)消极因素逐渐增大,主要在于

A.激化了阶级矛盾

B.出现宦官专权的局面

C.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斗争激烈

D.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17.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封建政治制度进一步完善

B.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C.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适应

D.阶级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

我国少数民族建立的有关制度,曾经发挥过重大的历史作用。回答4~6题。18.与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推行的猛安谋克制的性质基本相同的制度是 A.募兵制 B.府兵制 C.八旗制度 D.保甲制

19.契丹建国后,曾采取“蕃汉分治”的政治制度,主要是因为 A.契丹与汉族的民族矛盾尖锐 B.辽境内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C.皇帝与汉族官僚谋求妥协

D.中原先进政治制度的吸引

20.下列是关于“八旗制度”的特点和影响的表述,其中正确的说法是①建立于清朝②具有行政管理、军事征战、组织生产三项职能 ③对满族的壮大和经济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A.①②③ B.①③ C.②③ D.①② 答案

一、选择题

1D2C3C4B5B6C7D8D9C10A11D12D13A14A15B16D17B18.C19.B20.C

古代的重要改革

(一)、概述:奴隶社会的富国强兵的改革:管仲改革。促使社会性质变化的改革:商鞅变法。封建统治者调整政策的改革: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

(二)填表

对比商鞅变法与王安石变法

1商鞅变法 2王安石变法 背景

1战国时期奴隶制度崩溃,新兴地主要求政治改革

2北宋中期严重社会危机:土地兼并,阶级矛盾,冗官冗兵冗费,辽、西夏的威胁 目的

1建立地主阶级统治,富国强兵

2摆脱危机,巩固封建统治

性质

1地主阶级的政治改革,促进社会性质变化的公共

2地主阶级的政治改革,封建统治者调整政策的改革 内容

1连坐法;重农抑商;奖励军功;统一度量衡;废分封行县制;废井田制,确立土地私有制

2理财: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军事:保甲法;将兵法教育:改革科举、整顿太学

结果作用

1废除了奴隶主的世袭特权,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为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严刑峻法、文化高压,消极影响 2财政收入增加,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军事实力增强,一定程度扭转积贫积弱的局面。但最终失败 成败原因

1顺应历史潮流,态度坚决,措施得力,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2改革中用人不当,出现一些危害百姓的现象;遭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1.西周时期,对其统治中心威胁最大的少数民族是 A.匈奴 B.东湖 C.犬戎 D.山戎 答案:C 2.春秋诸侯争霸促进民族融合主要体现于

A.汉族政权“尊王攘夷”抵制边地各族的进攻 B.犬戎攻破镐京,帮助推翻西周汉族政权 C.华夏族和其他民族接触频繁 D.少数民族大量迁往内地与汉族杂居 答案:C 3.下列哪项不是管仲相齐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并施行“尊王攘夷”行动的 A.援助燕国打败山戎的进攻B.帮助卫国挫败狄人的侵犯

C.讨伐不向周王进贡的楚国 D.打败攻破镐京的犬戎 答案:D 4.秦朝修建万里长城的本来目的是

A.秦始皇好大喜功,显示其威风 B.巩固北方,保护北方人民正常的生产和生活 C.加强和匈奴族的经济文化交流 D.为统一中国作防御准备 答案:B 5.贾谊(前200年-前168年)在《过秦论》中说:“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这是下列哪一次军事行动所造成的

A.蒙恬率军出击匈奴B.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

C.窦宪率军出击北匈奴D.窦固带兵出击北匈奴

导析:本题为材料选择题,旨在考查考生准确阅读理解材料和依据有效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贾谊的生卒年代:前200年-前168年,以及材料的出处《过秦论》,可判断BCD三项都发生在贾谊死后,不可能是材料所说的军事行动,故可排除。答案:A 6.下列各项,正确反映了东汉时期我国国际交往情况的是

A.佛教在开始传人中原地区 B.开始探索到达西亚、欧洲的商路

C.欧洲国家与东汉政府开始直接交往 D.与日本各小国的交往开始形成 答案: C 7.西汉文帝时,对边疆少数民族尽量避免出兵其主要意图是

A.预防内忧外患 B.促进民族间友好

C.为了休养生息D.推行儒家文化 答案:C 8.对下列这一民族称呼的先后顺序是①靺鞨②女真③黑水④满族⑤满洲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⑤④ C.①③⑤②④ D.①③②⑤④

导析:本题为排序式选择题,重在考查考生准确掌握知识和排序能力。靺鞨族原居住黑龙江凇花江和乌苏里江流域,七世纪中叶以后,其中黑水和粟末两部强大起来。女真族是唐朝时的黑水靺鞨,契丹称他们为女真,满洲是女真族发展起来的,辛亥革命以后称满族。由此可知正确选项应为D。答案:D 9.南北朝时期和宋元时期的民族融合过程,实质上是少数民族 A.内迁杂居过程 B.社会封建化过程

C.民俗汉化过程 D.南下开发过程 答案:B 10.唐宋两代,民族问题呈现出不同现象和特点的根本原因是

A.民族的优劣B.封建制度的强化C.封建国家的盛衰 D.民族政策的正确与否

答案:C 11.下列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①匈奴分裂为南匈奴和北匈奴②突厥分裂为东突厥和西突厥③蒙古分裂为漠北、漠南、漠西三部④蒙古分裂为鞑靼和瓦剌 A.①②③④ B.④③②① C.②①④③ D.①②④③

导析:本题为排序式组合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掌握基础知识和排序组合能力。①发生在东汉初年,②发生在隋朝,③发生在明末清初,④发生在14世纪末。由此可知正确答案为D。

12.自汉朝至明朝,我国对外贸易的主要商品首推

A.铁器和纸张 B.丝绸和茶叶 C.瓷器和丝绸 D.纸张和火药 答案:C 13.我国古代对外贸易直接到达非洲的朝代有①唐朝②北宋③南宋④明朝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①④ 特别注意“直接”二字。答案:B 14.下列外国人来中国交往的先后顺序是①安敦王朝的使臣②崔致远来华留学③倭奴国的使者④马可波罗⑤利玛窦 A.①②③④⑤B.①④③②⑤C.③④②①⑤D.③①②④⑤(D)15.宋元时期民族关系所具有的特征是①既有战争,也有议和②由多民族政权对峙到走向统一③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④新的少数民族形成

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D

16、戚继光率领明军抗击来自东方侵略的同时来自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活动有 A.沙俄入侵黑龙江流域B.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

C.葡萄牙殖民者侵占澳门D.英国开始向中国走私鸦片(C)

17.郑和下西洋时进行的一些贸易活动,从本质上看是 A.资本主义萌芽的要求 B.当时商品经济活跃的表现

C.政府重视对外贸易的表现 D.明政府加强同各国交往的一种手段 答案:D 18.中国古代吸取外来经济、文化的诸项史实中,按先后顺序排列应是①学习天竺的熬糖法②佛教传人中国③从吕宋传入原产美洲的甘薯、烟草

A.③①② B.③②① C.②①③ D.②①③ 答案:C 19.中国古代史上,民族融合的主要历史作用是促进了 A.游牧民族农业化B.少数民族封建化

C.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D.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和巩固 答案:D 20、下列战役属于反抗外来侵略、捍卫中华民族利益的是①东京保卫战②台州九捷③郾城大战④北京保卫战⑤雅克萨之战

A.①②⑤ B.②③④ C.③⑤ D.②⑤答案:D

21.概括明朝以前中外关系的主要特点。明清时期对外政策呈现什么趋势?为什么会呈现这种趋势?后果怎样?(1)特点:①中华文明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中国成为周边国家、亚非地区经济文化中心②中外关系以互通使节、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为主。③汉、唐、宋、元各朝基本上采取了对外开放政策。

(2)趋势:明清时期的对外政策由开放到闭关自守。

(3)原因:①明清时期中国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和腐朽。②外因是倭寇侵略我国东南沿海,西方殖民者的东来。(4)后果:闭关政策阻碍了我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妨碍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使中国几乎脱离了世界发展的潮流,落后于西方,从而进一步受到西方的侵略。

一、中国古代社会最高首领的更替制度:禅让制和王位世袭制 1.禅让制:原始社会后期,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2.王位世袭制: 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建立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之上,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是一种进步的历史现象。

二、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早期政权(王权)和神权结合

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3.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形成权力高度集中

三、汉到元政治制度的特点

⒈不断发展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在中央,相权不断分散削弱,君权不断加强。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中央严格控制地方。

⒉君主主宰国家,统治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君臣关系,实质上是“主人”和“奴才”的关系。

⒊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牢牢控制着地方官吏的任免、监督和考核。

三、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加强,使地方的政治自主性和能动性日益受到压抑。君主专制使皇帝的决策独断和随意,容易出现失误;使大小官吏唯上是从,助长了官场的因循守旧之风。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这一切,都极大地妨碍了社会的进步。

四、分封制、郡县制和行省制的比较

1.不同点:①时代:分封制,奴隶社会政治制度,盛行于西周;郡县制,战国到元朝以前的封建 社会;行省制:元朝以后②和中央的关系:分封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权力和地位可以世袭,有相对的独立性。郡县制,是中央下属的行政机构,官员由皇帝任 免,直属于中央。行省制:是中央最高行政机构中书省的派出机构,其行政长官直接对中书省负责。

③作用和影响:分封制,前期起到积极作用,如使西周疆域扩大,统治巩固。但是,因为有较大的独立性,容易造成国家分裂战乱,破坏统一。郡县制和行省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积极作用明显。

2.相同点:都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政治制度;实行目的都是为巩固统一;都产生过积极作用。

五、府兵制与募兵制的比较

府兵制与募兵制都是重要的兵制。从南北朝到唐朝后期,我国主要实行府兵制;唐玄宗起募兵制是我国的主要兵制。两者的主要区别:一是士兵职业的性质。府兵制下的士兵是与农业紧密结合,“寓兵于农”“兵农合一”。府兵平时在家乡从事农业生产,农闲受军事训练,轮番宿 卫京师,战时应征作战并自备武器、粮食等,军费由农民负担。战事结束,解甲归田。募兵制下的士兵应国家招募当兵,当兵是他们的一种职业,完全脱离农业生 产。他们由国家供给衣食,免征赋役。二是兵将关系。府兵制的兵将平时不在一起,不易形成将帅拥兵自重的局面。募兵制下,将领长期统帅一支军队,兵将之间有 了隶属关系,导致军阀的形成。安史之乱、藩镇割据与此极有关系。六、三公九卿制与三省六部制的比较(1)相同点

①都对古代社会产生过深远影响的中央行政制度; ②都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加强的表现。(2)不同点

①时代不同:前者确立于秦,盛行于汉;后者确立与隋,盛行于唐。

②内部结构不同:前者是综合性的中央行政制度,其中行政、军事、监察等权力融为一体,皇帝的家政、国政混为一谈;后者则是集决策、审议、行政为一体的中央行政机构。

③丞相的组成和地位不同:前者中的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有相对独立的决策权、审议权和行政权;后者由于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使相权一分为三,从而加强了皇权。

七、、科举制

(1)历史沿革

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朝继承和完善科举制度:贞观年间,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时,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开元年间,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科举考试地位,后成定制。

北宋的科举制比唐朝有了进一步发展:考试分为乡试、省试、殿试三级,严格科举考试程序,举人经礼部考试后须经殿试才算合格,录取权由皇帝直接掌握,殿试成 为定制;考试科目逐渐减少,进士科成为最主要科目;实行糊名制,即将试卷上的姓名、籍贯密封,防止考官舞弊;录取名额比唐朝大大增加。

明朝沿袭了前代科举取士制度。为严厉控制士人的思想,科举试卷仅从儒家的四书、五经中命题,而且只准用程、朱理学的观点,不许发挥个人见解;答卷的文体,有严格的规定,分八个部分,称为“八股文”。八股取士制度,严重地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20世纪初,由于国内形势的剧变,封建科举制度已不适应形势的需要。1905年,清政府废除了科举制度。(2)评价

实质:科举制的开创,是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动的产物。①积极作用:

A.开放考试,吸收了不少寒士进入政权,有益于扩大和巩固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改变了封建前期世族门阀把持朝政的局面;

B.广大庶族地主通过科举入士做官,给封建政权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C.选拔官吏从此有了文化知识水平的客观依据,有利于形成高素质的文官队伍;

D.读书—考试—做官三者联系,把权、位与学识结合起来,营造了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传统,刻苦勤奋读书的氛围;E.促进了文学的繁荣,如唐以诗赋取士,促进唐诗繁荣。②消极作用:

A.明清实行八股取士,从内容到形式严重束缚应考者,使许多知识分子不讲实际学问或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

B.八股取士所带来的脱离实际的学风,对学术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消极的影响; C.清末科举制度严重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是导致近代中国自然科学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 D.科举制度不利于知识创新,更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E.明清八股取士为封建统治者培养的忠实奴仆,严重桎梏了人才的成长,是统治者加强专制主义皇权统治的重要手段。

下载中国古代大一统的政治制度[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古代大一统的政治制度[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教学设计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教学设计 授课人:*** 授课内容: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 1.掌握重要概念中朝与外朝、三省六部、行省制度等。2.认识从汉到元政......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1)中国政治制度的历史经过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从未中断,因此源流分明,沿革清晰。 (2)以君权为中心,高度集中权力。在人神关系上,鼓吹君权神授,君权至上,以神权服......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复习题:名词解释

    改土归流:就是废除土司制度,改行与内地府州县相同的行政管理制度,官员改由朝廷任免选拔流官充任而废除世袭制。 征辟制度:君主直接选拔人才称之为“征” ,主要长官直接任用属吏称......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之家国同构

    宗法制度是由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是王族贵族放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以便建立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其特点是宗族组织和国家组织合而为一,宗法等级和政治等级完全一......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得失(共五则)

    谈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得失 最近读了本书钱穆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政治有俩部分组成:一是“人事”,一是“制度”人事比较变动;制度由人创立,亦有人改订,亦属人事,而比较稳定,......

    归纳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归纳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1.发展历程: 战国时期初步形成:法家代表韩非子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国家的主张;商鞅变法建立县制,初步确立了君主集权的政治体制。......

    1.1《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教案

    《 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教材分析】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作为高中历史课的第一模块第一专题,有其特别重要的意义。本专题较为系统地论述了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

    高三历史标准教案--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分封制的目的、含义、内容和作用。 (前提: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商朝灭亡,周朝建立。西周:公元前1046-公元前771年,周武王(姬发),姜尚为丞相。都城镐京(今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