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十大著名诗人背景及特点

时间:2019-05-13 14:58: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古代十大著名诗人背景及特点》,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古代十大著名诗人背景及特点》。

第一篇:中国古代十大著名诗人背景及特点

中国古代十大著名诗人背景及特点

一、李白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汉族,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市),出生于碎叶城(当时属唐朝领土,今属吉尔吉斯斯坦)[1],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二十五岁时只身出蜀,开始了广泛漫游生活,南到洞庭湘江,东至越州(会稽郡),寓居在安陆、应山。直到天宝元年(742),因道士吴筠的推荐,李白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两年半,就赐金放还而去,然后由高天师如贵道士授录济南(今山东省济南市)的道观紫极宫。成为一个真正的道士,过着飘荡四方的漫游生活。

李白和杜甫并称“李杜”。他的诗歌总体风格清新俊逸,既反映了时代的繁荣景象,也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李白的诗雄奇飘逸,艺术成就极高。他讴歌祖国山河与美丽的自然风光,风格雄奇奔放,俊逸清新,富有浪漫主义精神,达到了内容与艺术的完美统一。他被贺知章称为“谪仙人”,其诗大多为描写山水和抒发内心的情感为主。李白的诗具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魅力,这也是他的诗歌中最鲜明的艺术特色。李白的诗富于自我表现的主观抒情色彩十分浓烈,感情的表达具有一种排山倒海、一泻千里的气势。他与杜甫并称为“大李杜”,(李商隐与杜牧并称为“小李杜”)。

李白诗中常将想象、夸张、比喻、拟人等手法综合运用,从而造成神奇异彩、瑰丽动人的意境,这就是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给人以豪迈奔放、飘逸若仙的原因所在。

二、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汉族,唐朝河南巩县(今河南郑州巩义市)人,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生活于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杜甫出身在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学渊博。早期作品主要表现理想抱负和所期望的人生道路。另一方面则表现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期间许多作品 反映当时的民生疾苦和政治**、揭露统治者的丑恶行径,从此踏上了忧国忧民的生活和创作道路。随着唐玄宗后期政治越来越腐败,他的生活也一天天地陷入贫困失望的境地。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三、苏轼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宋代重要的文学家,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嘉祐(宋仁宗年号,1056~1063)进士。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多惠政。卒谥文忠。学识渊博,喜奖励后进。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四、陶渊明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又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汉族,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

曾做过几年小官,后因厌烦官场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

陶渊明,晚年更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1]”,谥号“靖节先生[2]”(死后由朋友刘宋著名诗人颜延之所谥),出身于没落仕宦家庭,我国第一位杰出的田园诗人。晋世名渊明,入刘宋后改名潜。

大约生于365年。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自做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有《陶渊明集》。被称为“千古隐逸之宗”。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做过太守。(父名史不载,存疑。)

五、王维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汉族,唐朝河东蒲州(今山西省运城市)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世称“王右丞”,因笃信佛教,有“诗佛”之称。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受禅宗影响很大,精通佛学,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王维的大多数诗都是山水田园之作,在描绘自然美景的同时,流露出闲居生活中闲逸萧散的情趣。王维的写景诗篇,常用五律和五绝的形式,篇幅短小,语言精美,音节较为舒缓,用以表现幽静的山水和诗人恬适的心情,尤为相宜。

六、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生于河南新郑,后迁居河南荥阳。祖籍山西太原。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1]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2]公元846年白居易去世于洛阳,葬于香山。[3] 题材集中是白居易讽喻诗的艺术特色之一。他一般只选择最典型的一件事,突出一个主题,“一吟悲一事”,主题非常明确。为使主题更明确传达给读者,或诗题下加小序点明主题,或“卒章显其志”突出主题。其次,白诗的艺术特色还表现在刻画人物上,他能抓住人物的特征,用白描方法勾勒出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但白诗的诗意并不浅显,他常以浅白之句寄托讽喻之意,取得怵目惊心的艺术效果。《轻肥》一诗描写了内臣、大夫、将军们赴会的气概和席上酒食的丰盛,结句却写道:“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这是一幅多么惨烈的情景。

七、辛弃疾

辛弃疾(公元1140年-1207年),南宋爱国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

辛弃疾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现存词600多首,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公元1207年秋,辛弃疾逝世,年68岁。[1] 辛词以其内容上的爱国思想,艺术上的创新精神,在文学史上产生了很大影响。与辛弃疾以词唱和的陈亮、刘过等,或稍后的刘克庄、刘辰翁等,都与他的创作倾向相近,形成了南宋中叶以后声势浩大的爱国词派。后世每当国家、民族危急之时,不少作家从辛词中汲取精神上的鼓舞力量

八、李清照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字易安,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早期生活优裕,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出嫁后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1-3] 李清照工诗善文,更擅长词。李清照词,人称“易安词”、“漱玉词”,以其号与集而得名。《易安集》、《漱玉集》,宋人早有著录。其词流传至今的,据今人所辑约有45首,另存疑10余首。她的《漱玉词》既男性亦为之惊叹。她不但有高深的文学修养,而且有大胆的创造精神。从总的情况看,她的创作内容因她在北宋和南宋时期生活的变化而呈现出前后期不同的特点。

前期:真实地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题材集中于写自然风光和离别相思。

后期:主要是抒发伤时念旧和怀乡悼亡的情感。表达了自己在孤独生活中的浓重哀愁,孤独,惆怅。

九、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喜济人患难,工于诗。年四十游京师,唐玄宗诏咏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未仕,后隐居鹿门山,著诗二百余首。孟浩然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孟浩然是唐代第一个倾大力写作山水诗的诗人。他主要写山水诗,是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之一,他前期主要写政治诗与边塞游侠诗,后期主要写山水诗。其诗今存二百余首,大部分是他在漫游途中写下的山水行旅诗,也有他在登临游览家乡一带的万山、岘山和鹿门山时所写的遣兴之作。还有少数诗篇是写田园村居生活的。诗中取材的地域范围相当广大。

十、岑参

岑参(cén shēn)(约715年—770年),汉族,南阳新野人(今河南省南阳市新野县),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人称“岑嘉州”。岑参10岁左右父亲去世,家境日趋困顿。他从兄属学,九岁属文。十五岁山居嵩颖,刻苦学习,遍读经史,奠定学业基础。20岁至长安(今陕西西安),献书求仕无成,奔走京洛(今河南洛阳),漫游河朔。天宝三载(744),登进士第,授右内率府兵曹参军。及第前曾作《感旧赋》,叙述家世沦替和个人坎坷。天宝八载,充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初次出塞,满怀报国壮志,在戎马中开拓前程,但未得意。天宝十载,回长安,与李白、杜甫、高适等同游梁、宋(今河南开封、商丘一带),深受启迪。十三载,又充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判官,再次出塞,报国立功之情更切,边塞诗名作大多成于此时。安史乱起,岑参东归勤王,杜甫等推荐他为右补阙。由于“频上封章,指述权佞”(杜确《岑嘉州诗集序》),乾元二年(759)改任起居舍人。不满一月,贬谪虢州长史。后又任太子中允、虞部、库部郎中,出为嘉州刺史,因此人称“岑嘉州”。罢官后,东归不成,作《招北客文》自悼。客死成都舍。享年56岁。

岑参诗歌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尤其擅长七言歌行。现存诗403首,七十多首边塞诗,另有《感旧赋》一篇,《招北客文》一篇,墓铭两篇。

第二篇:中国古代著名诗人及风格

中国古代著名诗人及风格(格式:作家——人生经历——思想内容——艺术特点)(1)王维——身陷叛军,皈依佛门——前期积极,后期求禅——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人生经历:(公元701—761),字摩诘,唐代山水田园诗人,原籍太原祁县(今属山西),父辈迁居于蒲州(今山西永济)。进士及第,任大乐丞,因事贬为济州司仓参军。曾奉使出塞,回朝后累官至给事中。安史之乱,身陷叛军,接受伪职。乱平,受降官处分,后官至尚书右丞。其名字取自维摩诘居士,心向佛门。虽为朝廷命官,却常隐居蓝田辋川别墅,过着亦官亦隐的居士生活。

思想内容:前期诗歌表现出一种政治理想,积极入世精神。诗豪壮雄阔,内容充实。后期着意表现大自然之美。

艺术特点: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描写景物优美,精工刻画;意境动人,浑然完整,语言高度清新洗练,朴素中有润泽华采。

(2)孟浩然——应试落第,归隐山林——寄情田园,寻求归隐——清远空淡,韵味深长

人生经历:(公元689—740),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早年隐居鹿门山,四十岁入长安应进士考落第,失意东归,自洛阳东游吴越,即所谓“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张九龄出镇荆州,引为从事,后病卒。他是不甘隐沦而以隐沦终老的诗人。

思想内容:其山水田园诗,主要反映隐居生活,描写山水田园风景。内容并不丰富。

艺术特点:清远空淡,韵味深长,往往以自然清朗的格调表达深长意韵,以白描手法写景抒怀,给人一种清纯之美。语言朴实无华,平淡、自然。

(3)李白——供奉翰林,漫游各地,晚年飘泊——揭露黑暗,怀才不遇,向往自由——意境壮阔,想象奇特,真率自然,清新飘逸

人生经历:(公元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生于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内),五岁时随父迁居绵州彰明(今属四川省江油)青莲乡。唐玄宗时供奉翰林。后赐金放还,漫游各地。安史之乱中,曾入永王李璘府,因璘败以“附逆”罪流放夜郎,中途遇赦东还,晚年飘泊东南一带,卒于当涂(今属安徽)。

思想内容:浪漫主义诗人。深刻尖锐地揭露朝廷的黑暗和统治者的荒淫,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和痛苦,表现对理想的向往和追求,体现刚正不屈的斗争精神。充满火一样的热情和美好的理想,主观感情强烈,个性特征鲜明,向往人生自由,追求个性解放。

艺术特点:往往给人开阔壮美的意境,给人一种积极奋进的勇气,也给人激动心胸的鼓舞。广泛采用民间神话传说,运用丰富的想象、奇特的比喻、大胆的夸张,使诗歌洋溢着浓厚的浪漫情调,构成奇幻无穷、色彩斑斓的艺术世界。语言往往冲口而出、真率自然、浑然天成,清新飘逸。

(4)杜甫——早年漫游,科场失利,身陷叛军,晚年漂泊——忧国忧民,揭露黑暗,同情百姓——意境壮阔,沉郁顿挫

人生经历:(公元712—770),字子美,祖籍襄阳,出生于巩县(今属河南)。早年南游吴越,北游齐赵,裘马清狂而科场失利,未能考中进士。后入长安,困顿十年,以献三大礼赋,始博得看管兵器的小官。安史乱起,为叛军所俘,脱险后赴灵武,麻鞋见天子,被任为左拾遗,又贬为华州司功参军。后弃官西行,客秦州,寓同谷,入蜀定居成都浣花草堂。严武镇蜀,荐授检校工部员外郎。次年严武死。即移居夔州。后携家出峡,漂泊鄂湘,死于舟中。思想内容:盛唐现实主义诗人。真实反映人民疾苦,表达对广大人民的同情和关怀;揭露批判统治集团的腐败、昏暗;表达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描写和表现个人亲情以及朋友情谊,往往和自己的忧时伤世之感紧紧结合在一起;描写祖国河山和自然景物;表现对生活的热爱,特别是一些寄情写景诗,有的渗透着诗人的爱国之情,是内在情感的折射。

艺术特点:善于从生活中选择和提炼典型事件,真实客观地反映现实,深刻地揭示生活本质;善于把个人和家庭的遭遇与国家命运紧密结合,现实而深刻;在描写事物时体察事物特征非常细致,能鲜明地展示事物特征。语言丰富多彩,雅俗共赏,善于学习前人和民间语言而锤炼出优美的诗歌语言,自然而平易。风格沉郁顿挫。(5)苏轼——外任杭州,再贬黄州,又贬岭南——抒发性情,歌咏自然——豪迈奔放,清新自然

人生经历:(公元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之子。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颍州等,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南宋时追谥文忠。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

思想内容:曾写出一些反映民间疾苦、谴责官吏贪鄙、关心国家命运的作品。少数诗篇,表现诗人要求为国破敌的雄心。在苏诗里数量最多对后人影响最大的是许多抒发个人情感和歌咏自然景物的诗篇。苏轼的词有更大的艺术创造性,它进一步冲破了晚唐五代以来专写男女恋情、离愁别绪的旧框子,扩大词的题材,提升词的意境,把散文革新运动扩展到词的领域里去。举凡怀古、感旧、记游、说理等向来为诗人所惯用的题材,他都可以用词来表达,这就使词摆脱了仅作为乐曲的歌词而存在的状态,成为可以独立发展的新诗体。

艺术特点:其诗清新豪迈,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豪迈奔放的感情,坦率开朗的胸怀,是苏诗苏词浪漫主义的基调。(6)辛弃疾_---坚持抗金,多受排挤---恢复中原,壮志难酬---慷慨悲壮,笔力雄厚

人生经历(公元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历城人(今山东济南人).出生于金兵统治的沦陷区.二十一岁时,率领两千多人起义,投归耿京领导的农民起义军.耿京被害后,带兵回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浙东等地地方官.一生坚决主张抗金,并作了不懈努力和大量的准备,受到南宋主和派的多次打击,曾长期罢挂官闲居.思想内容:是两宋词人中词作最多的作家,共有六百多首。不少词作以国家、民族的现实问题为题材,抒发慷慨激昂的爱国之情,表现坚持抗战的决心,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以及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屈辱投降进行嘲讽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艺术特点: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7)李清照——早年优裕,晚境悲凉——抒写自然,伤时感世——清丽优美、典雅情致

人生经历:(公元1084—约1151),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父亲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李清照的一生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她的词作也随着她生活的变化而变化着。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后期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

思想内容:早期作品主要是对大自然的描绘,对真挚爱情的抒发,多写其悠闲生活;南渡后,悲伤于自己的身世和失去的幸福,又面临着民族的灾难,其作品多伤时感世,悼亡思乡,沉郁感伤。

艺术特点: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语言清丽,意境优美,典雅精致。

二、古代诗歌中常用的意象 1.植物类

草:生命力强、生生不息、希望、荒凉、离恨、卑微。

黄叶:凋零、别离、美人迟暮、新陈代谢。绿叶:生命力、长久、活力、希望。梧桐:悲秋、凄苦、感伤,还可表达高贵。芭蕉:孤独、离别。

柳:送别、思亲、挽留、操守(介之推)。花开:青春、希望、人生的美好。花落:惜春、凋零、失意、事业的挫折、对美好事物的留恋。

禾黍:黍离之悲(国家衰败)。杨花:漂泊、流散、无情。牡丹:富贵、美好、憧憬。莲:怜、爱、纯洁。梅子:少女怀春。丁香:愁思、春情。

虞美人:罂粟科一年生丛草本花卉,亦称丽春、赛牡丹。相传此花系西楚霸王项羽爱妾虞姬 自刎垓下碧血所化,故有闻虞兮歌而起舞之说。历代文人雅士歌咏此花,多涉及这一悲壮传说。红豆:《南州记》称为海红豆,《本草》称其为“相思子”。常用以象征爱情或相思。豆蔻:豆蔻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后来称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为豆蔻年华。2.动物类

鹧鸪:行不得也哥哥、离愁、物是人非。燕:家园、物是人非。

鹰:自由、强劲、人生搏击、事业成功。乌鸦:小人、奸臣、俗客庸夫、哀伤。沙鸥:飘零、无依、伤感。鱼:自由、惬意。

鲤鱼:尺素书、信。寒蝉:悲秋、高洁之士。鸡狗:田园、世俗生活。猿猴:凄清、哀伤、荒远。马:追求、仕途、漂泊(瘦马)鸿雁:《汉书·苏武传》载有大雁传书事,后因以之喻书信。鸿鹄:鸿鹄飞得很高,常用来比喻志气高远的人。3.景象类

草原:辽阔、人生境界、人的胸襟。海:辽阔、深邃、力量、胸襟、人生的起伏。江水:时光流逝、岁月短暂、愁苦绵长。烟雾:情感朦胧、命运惨淡、前途迷惘、理想幻灭。小雨:春情、生机活力、希望、伤感、潜移默化式的教化。

暴雨:热情、动荡、巨变、政治斗争、恶势力、荡涤污秽的力量。

狂风:作乱、恶势力、摧毁旧世界的力量。东风:春风、欢愉、希望、美好、时光。西风:悲秋、落寞、惆怅、衰败、游子思归。

霜:打击、考验、变易、挫折、社会环境恶劣,恶势力猖狂、人生路途坎坷。雪:纯洁、美好、寒冷、环境恶劣、恶势力。露:人生短促、生命易逝。阴:压抑、愁苦、寂寞。晴:欢景、光明、希望。

云:游子、飘泊、归隐、轻浮。夕阳:迟暮、失落、消沉、美好而短暂的事物。月亮:圆满、缺憾、思乡、思亲、变易、离别。

破晓:清静、迷茫、希望。暮夜:愁思、怀旧、孤独、清冷。天地:人的渺小、人生短暂、心胸广阔、情感孤独。秋水:秋水,喻指眼睛,形容盼望的迫切。4.人文类

英雄:历史风云人物、功业有成者、令人追慕者、让人自愧不如者。小人:奸人、被鄙夷的、被鞭挞的、使人反思者。

古迹:古营垒、旧楼台,衰败、萧条、怀旧明志、昔盛今衰。乡村:思归、世俗、田园风光、生活气息、纯朴宁静的生活。

南浦:送别、感伤。亭:长亭短亭,送别、挽留、依恋。都市:市井繁荣、富贵奢华、世俗名利。仙境:飘逸、忘尘厌俗、幻想、虚幻。酒:长久、送别、欢悦、得意、失意、愁苦。云帆:抱负、离别、思乡。三尺:三尺,也叫“三尺法”,是法律的代名词。古代把法律写在三尺长的竹简上.献芹:《列子·杨朱》有一个故事说,从前有一个人在乡里的豪绅面前大肆吹嘘芹菜如何好吃,豪绅尝了之后,竟“蜇于口,惨于腹”。后来就用“献芹”谦称赠人的礼品菲薄,或所提的建议浅陋。也说“芹献”

执牛耳:古代诸侯订立盟约,要每人尝一点牲血,主盟的人亲自割牛耳取血,故用“执牛耳”指盟主。后来指在某一方面居领导地位。神器:指地位、政权。

第三篇:中国古代户籍制度及其特点

中国古代户籍制度及其特点

摘 要: 中国古代户籍制度主要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登记制度;二是管理制度。中国古代户籍制度发源于商周时期,秦汉时期封建户籍制度逐步确立,唐宋时期不断发展,到明清时期趋于成熟。中国古代户籍制度具有地域性、等级性、世袭性等特点,被赋予治安职能。

关键词: 户籍制度 书社制度 保甲制

户籍制度是关系每一个人切身利益和社会生活基本面貌的重要制度。纵观整个中国历史,户籍制度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一直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对古代户籍制度进行研究探析对中国现在及未来发展都具有借鉴意义。

一、户籍制度的含义

户籍制度是专制王权对编户齐民进行控制的最重要手段,户籍制度的核心是对人口的占有与支配。对于古代社会来说,人口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国家实力,关系国家税赋徭役的实施。户籍制度主要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登记制度,二是管理制度。指通过各级权力机构对其所辖范围内的户口进行调查、登记、申报,并按一定原则进行立户、分类、划等和编制。它是统治者征调赋役、落实行政管理、执行法律的主要依据,也是国家对农民实行道德教化、经济剥削、人身控制的重要途径。

二、户籍制度的产生及发展

户籍制度产生在商朝生产力快速发展的时期[1]。考古发现,早在商代,就有关于人口清查统计的记载。如在甲骨文中“八日辛亥允,灾伐二千六百五十人”,“以人八千,在驭”等数字比比皆是。《尚书?多士》篇说:“惟殷先人,有册有典,”可见当时已有人头统计,这可以视为中国户口登记制度的萌芽。

西周时期,人口登记制度有了进一步发展。根据《周礼》的一些记载,后人推测,西周设有“司民”这一官职。据《周礼?秋官?司民》记载:“司民掌登万民之数,自生齿以上,皆书于版,辩其国中,与其都鄙,及其郊野。异其男女,岁登下其死生。及三年大比,以万民之数诏司寇。司寇及孟冬祀司民之日,献其数于王。王拜受之,登于天府。”[2]143掌理户籍、计点民数,三年进行一次人口调查,对生齿以上的人进行登记,登记的内容包括居住地、性别和死生情况等。这些记载能够说明西周时期已经有了制度性、经常性户口调查登记。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兼并战争频繁,各诸侯国都意识到了人是宝贵的财富[3]。为了增加人口,稳定社会秩序,采取了多种措施。通过基层官员进行清查、登记人口并实行管制,一方面可以了解国力,另一方面可以限制人口流动,防止人口流失,保证兵役和赋税源源不断。如“书社制度”和“上计制度”。“书社制度”是百姓25家为1社,“社之户口,书于版图”。“上计制度”是郡、县长官每年于年底前将下一的农户和税收的数目做出预算,书之于木券上,呈送国君。商鞅变法规定“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4]132。首先是用减免赋税徭役的办法吸引别国人口,其次是限制本国人口逃亡,还有就是提倡早婚,鼓励生育。

秦的户籍制度不仅按不同情况区分了不同的户籍,还确定了户口的什伍编制方式。户口册上除了写明户主的姓名、籍贯、身份及家内人口等情况外,所有成员的年龄和健康状况也必须在户口册中标明。始皇十六年(前231年)规定男子不论成丁与否,一律登记年龄。对不报、虚报、假报户口者严加惩罚。近年在云梦秦墓出土的《秦律》,其中有关户籍制度的专篇《傅律》中规定,百姓到达成年,就要登记入籍,叫做“傅籍”,迁居时重新登记,叫做“更籍”。户籍由所在乡里的官吏掌握。如果查出户籍档案中有不实之处,地方官吏要受到处罚。

“汉承秦制”,户籍制度在沿袭的基础上也有所发展。萧何编制《九章律》,其中“户律”规定了详细的户籍管理办法,在中央和地方都设有户籍管理的专职官员,实行编户齐民,这是历史上首次将户籍管理上升到法律规范。要求每人都必须登记户籍,脱籍是非法的,隐匿逃亡户籍的人户也是有罪的。当时的户口登记县、里、爵、名、年庚,依次登录,前面还标注有现任身份,所以,汉代的户籍又叫做“名县爵里”。同时要求每年八月份全国各地都要进行“案户比民”,即百姓无论老幼都必须集合到县城接受官吏的查验,以便阅其貌以验老小之实。值得注意的是,一些边塞吏卒名籍甚至对于被登录人的身高、肤色都登录在案。如《居延汉简甲编》第38简:“河南郡荥阳桃邮里公乘庄盼,年廿八,长七尺二寸,黑色。”附第37简:“长安有利里宋买,年廿四,长七尺二寸,黑色。”至武帝时代,汉代户籍制度臻于成熟,包括内容更加详细,如户主:县、里、爵、姓名、年龄;家内所有成员:与户主关系、姓名、年龄;家庭财产及估价:奴婢、田宅、牲畜、生产工具。可以说,中国自秦汉以来建立起全国规模的人口调查制度,“毫无疑问是资本主义时代以前世界各国中最先进的,甚至在某些方面的规定比资本主义国家更完备严密得多”[5]136。

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地方豪族的崛起,户籍成为人们身份等级的凭证。依附于贵族下的奴婢没有自己独立的户籍,只能依附于贵族的户籍下。“燕王公贵戚,多占民为荫户,国之户口,少于私家,仓库空竭,用度不足”。当时的给客制、复客制、占客制、荫客制等实际上是地方贵族占有人口和土地资源的手段。因此,户籍整顿成为当时政府需要面对的重大问题,这一时期的土断、括户、检籍的实行便是反映。最典型的北魏孝文帝改革,即是针对国家与地方贵族争夺人口和土地资源进行的制度变革,要求加强调户籍管理,将土地和人口结合起来,优化资源配置。武建国认为北魏之所以推行均田制,在于“封建国家要与地方豪强大族争夺劳动人手,打击和限制豪强大族实力,使豪强地主的依附农民附籍于国家,与国有荒闲土地相结合,向国家交纳租调,提供徭役”。

隋唐开始,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进入到了发展完善阶段。开皇五年,文帝下令大索貌阅,进行全国性户口清查。其目的是把浮游民及世家豪门的荫附户搜括出来,载入国家户籍,增加赋税收入。在大索貌阅的同时,还实行析籍政策,规定堂兄弟以下分立户籍,以防容隐。隋朝还因袭北魏的三长制,五里为保,设保长;五保为闾,设闾正;四闾为族,设族长。畿内保长、闾正、族正与畿外的保长、里正、党长称“三长”,三长是推行均田、劝课农桑、催驱赋役和检查户口的农村基层组织。另外,隋朝时还把户籍制度和科举制度结合起来,按照地域分配考试名额,起到了积极的效果。

唐朝基本沿用隋制,但对编制时间格式份数等做出比较严格的规定。唐前期在户籍管理方面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法律制度,已明确了城邑与乡村的分野。《通典》记载了大唐令:“诸户以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四家为邻,五家为保。每里置正一人,掌按比户口,课植农桑,检察非违,催驱赋役。在邑居者为坊,别置正一人,掌坊门管钥,督察奸非,并免其课役。在田野者为村,别置村正一人,其村满百家,增置一人,掌同坊正,天下户为九等。一造户籍,凡三本,一留县,一送州,一送户部。”为防止人口的无序流动,唐玄宗时委派宇文融进行括户,并给予安抚政策使其复业,唯如此才能掌握民数,获得赋税。《唐会要》载,“开元十八年十一月敕:诸户籍,毕三年一造,起正月上旬,县司责手实,计账依式勘造,乡别为卷,总写三通其缝皆注某州某县某年籍”。手实是民户自己申报的资料,其内容包括:户主的姓名、年龄、性别,户内成员的姓名、年龄、性别及与户主的关系,该户所拥有的土地数额,等等。通过手实,每岁一造账、三年一造籍这一流程保证对人口情况的掌握。

宋代的户籍制度在唐代基础上又有所发展。由于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在户籍制度上分别设立坊郭户户籍和乡村户户籍,在户籍实行城乡分别治理的基础上,宋代又将户口划分为主户与客户:有常产的称为主户,没有常产的民户称为客户,分别列入户籍。坊郭户与乡村户都划分为主户与客户,坊郭客户为城镇贫民,多为小商贩,商业手工业的雇工和帮工及富户的佣工;乡村客户则主要是佃户主户的雇工和佣工,另外宋代还将城市主户划分为十等,乡村的主户划分为五等,作为征发赋役的依据,除了主户与客户之外,还有一种官户,即品官之家,他们属于特权阶层,享有免除大部分差役和科配的权利。

明朝,朱元璋于洪武三年下诏,户部籍天下户口,并置户贴。登记的主要内容是籍贯、丁口、姓名和年龄等。为防止假冒、伪造,政府将户贴“以字号编为勘合,用半印钤记,籍藏于部,贴给于民”。上报方式是地方基层组织将当地户口“取勘明白”,汇集后到县,“县报于州”,州类总报之于府,府类总报之于布政司,布政司总类呈报本部立案,以凭稽考”。

清朝初期沿袭明朝制度,直到光绪年间,才对户籍制度进行了彻底改革。效仿日本警察户口编审制度,成立了警察局,发布了巡警清查户口条规,并制定了户籍法,进行户口调查。户数调查按照民政部所定的门牌号码编订,门牌号一旦确定,若要迁移,3日内需报巡警机构注册。警察作为户籍管理的新的机构,成为中国户籍发展史上又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这与基层乡里组织承担户籍编制与管理的体制在性质上完全不同,因而警察制度已经彻底取代和改变了中国古代户籍制度”[6]87。自此,中国户口统计日渐形成规模,户籍管理制度渐入正常轨道。清宣统三年颁布了户籍法,这是中国第一个现代户籍法。

三、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特点

中国的户籍制度始于周朝,至秦代初具规模。此后,经过三国至南北朝的整顿,到隋唐时期日趋完备和周密。户籍管理从商代的“登人”到汉代的“编户齐民”,再到宋以后的“保甲制”,展现了中国户籍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户籍制度的高度发展。

深受传统社会经济制度和文化影响的中国古代户籍制度,表现出以下特征。

一是地域性。在农业社会,以土地为主的生产经营和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本来就具有制约人口流动的客观条件,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又从外部加强了这种安土重迁的特征。所以政府千方百计将人口控制在特定地域范围中,限制其流动,甚至把任意离开户口所在地视为一种犯罪而加以惩处。同时人身束缚导致整个社会的封闭,从而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是等级性。反映在户籍上是在中国传统社会曾出现过特权户种、民籍户种和贱籍户种等类别,这几种户籍地位逐级降低,界线分明。其中,特权户籍以宋代的官户最为典型。它可享受以下特权:荫补,即做官的资格,减免某些税收,差役免除和减免刑罚等。民籍户种是平民拥有的户籍,处于主体地位,包括民户、匠户、灶户和铺户等户种。在这些户籍当中,不同户种之间平民的社会地位基本相同。而贱籍户种的社会地位低于平民,包括军户、录户、杂户、乐户和丐户等。

三是世袭性。同人口的地域流动一样,人中的等级、职业也被户籍标志得清清楚楚;不同等级、职业间的流动受到制约,户籍是世袭的。如军户、匠户和杂户就具有非常突出的世袭性。军户自东汉末和三国时出现历朝各代均实行世袭制,以达到“兵之子恒为兵”的目的。三国时期,军户的儿子世袭为士兵,女儿也只能在军户内嫁人,形成了户籍对婚姻的制度性限制。杂户主要指拥有各种技能、技巧的专业户。北朝时就规定他们的子弟要世袭父业,不得进学受教育。匠户主要指各种手工业者,唐朝政府对官府掌握的手工匠户的世袭性做出了明确规定,“工巧业作之子弟,一入工匠后,不得别入诸色”[7]214。宋元以后控制更严,“诸匠户子女,使男习工事,女习黹绣,其辄敢拘刷者,禁之”[8]75。

四是被赋予社会治安职能。在中国历史上,政府通过户口管理对人口活动进行控制和制约。宋代以后出现了保甲制,户籍管理制度进一步被赋予了社会治安功能。各行政单位、各种身份的人都要被编入其中,邻里之间相互监视、相互举报,形成一个遍布各地、各行业将各种职业者联系并束缚在一起的社会治安网络,从而成为政府加强其统治基础的重要措施。

四、户籍制度的影响

纵观中国历史不难发现,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不仅是统治工具,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还有效地遏制了地方分裂势力,减少了封建割据战争的发生,为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比较安定的政治环境,在客观方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如果还从社会背景因素角度思考现代户籍制的话,我们会发现,现在很多社会因素尤其是一些理念上的东西与古代还是一脉相承的,如很多惯性的影响就制约了改革的进一步深化,这恰恰是下一步改革的重点。

一是农业文明的延续,中国农村社会发展之缓慢是世人共睹的。如果从工业革命的经典定义来看,中国还处于由农业化向工业化过渡的阶段,中国的文明形态还处于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形态。在中国存在了几千年的农业文明的性格延续至今,所以我们今天的户籍制度很大程度上还是一种静态的社会和大一统的社会局面。

二是高度集中的行政权力的延续。长期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导致权力观上的惯性思维。正因为有了强大的行政权力,才可能使户籍承担起其基本职能之外的很多附属职能,其中就包括本应由市场调节的劳动力这一重要的劳动要素的配置。

三是等级观念的延续。反映到户籍制度上就是把不同社会地位的人编入不同的户籍册,享受不同权利和承担不同义务。到现代,先通过人为的户籍制度上的规定对农村人口的流动做出严格的限制,赋予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不同的权利,后有社会上普遍的“城里人”和“乡下人”的等级观念。

四是金字塔形社会结构的延续。中国的金字塔形社会结构缺乏足够流动性,在占有不同数量社会优势资源的各阶层的流动上,还存在不少人为障碍,今天的户籍制度便是一例。它以约束“乡下人”的权利为代价给予本已占尽社会优势资源的“城市人”更多特权,制造了“乡下人”向城市流动的不自由性。

五是城市与农村关系模式的延续。几千年来,中国的农村与城市在经济发展上基本是各自遵循着自己的路径,除了一些基本生活资料的流通外几乎不需要经济上的交流。它实质上是为了将大量闲置劳动力固定在农村地区,防止对城市经济结构造成冲击。这无疑是让城市与农村各自发展思维的延续。

总之,通过对中国古代户籍制度及其特点的分析,可以为进一步深化改革奠定参照和反思的基础,这是它应当作出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凌云,褚玉清.论中国古代户籍管理制度的历史作用[J].辽宁警专学报,2010(01).[2]宋昌斌.中国古代户籍制度史稿[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1.[3]江立华.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及其特点[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01(12).[4]徐天麟.西汉会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5]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总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1980.[6]王威海.中国户籍制度:历史与政治的分析[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5.[7]孔颖达.大唐六典[M].北京:中华书局,1983.[8]宋濂.二十四史?元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8.

第四篇:中国历代著名诗人一览表和背景和事迹

风靡魔杰

中国历代著名诗人一览表

[编辑本段]中国历代著名诗人一览表(先秦至现代)

【先秦】

屈原 宋玉

【两汉】

枚乘 贾谊 司马相如 王逸 东方朔 朱穆 王褒 刘彻 班婕妤 赵壹 秦嘉 班彪 班昭 班固 扬雄 张衡 蔡邕 蔡琰 祢衡 曹操 孔融

【魏晋】

曹丕 曹植 王粲 陈琳 刘桢 徐干 阮瑀 应璩 应玚 繁钦 曹叡 嵇康 向秀 阮籍 何邵 潘尼 潘岳 张翰 张华 张协 张载 傅玄 陆机 陆云 石崇 孙楚 左思 曹摅 陶渊明 郭璞 刘琨 卢谌 袁宏

【南北朝】

谢惠连 谢灵运 鲍照 谢朓 鲍令晖 孔稚珪 萧衍 江淹 沈约 范云 何逊 阴铿 徐陵 庾信 江总 朱超

【隋代】

杨素 薛道衡 陈子良 卢思道 孔德绍 孔绍安

【唐五代】

虞世南 上官仪 王勃 卢照邻 杨炯 骆宾王 陈子昂 杜审言 朱弯 沈佺期 宋之问 张说 张九龄 常建 储光羲 李颀 高适 岑参 王昌龄 孟浩然 王维 李白 杜甫 刘长卿 韩愈 柳宗元 韦应物 寒山 拾得 顾况 李益 卢纶 钱起 王建 张籍 孟郊 元稹 白居易 刘禹锡 贾岛 许浑 李商隐 杜牧 李贺 薛涛 皮日休 陆龟蒙 杜荀鹤 罗隐 僧皎然 僧贯休 僧齐己 温庭筠 韦庄 王翰 崔道融 刘希夷 徐氏 张谓 张继 崔曙 苏味道 马戴 刘叉 崔颢 王湾 王之涣 贺知章 崔护 朱昼 刘方平于良史 聂夷中 于鹄 祖咏 杨师道 赵徵明 张若虚 袁郊 崔涯 张仲素 秦韬玉 李约 王涯 胡令能 卢汝弼 戎昱 崔珏 王驾 黄巢 崔国辅 于武陵 捧剑仆 施肩吾 花蕊夫人 李郢 皇甫松 张祜 綦毋潜 张南史 徐彦伯 李珣 冯延巳 李煜

【宋辽金】

潘阆 范仲淹 苏舜钦 欧阳修 张先 晏殊 晏几道 柳永 王安石 苏轼 黄庭坚 秦观 陈师道 李之仪 张耒 晁补之 贺铸 陈与义 吕本中 毛滂 周邦彦 李纲 朱敦儒 李清照 朱淑真 舒亶 韩元吉 胡铨 叶梦得 张元干 张孝祥 范成大 陆游 杨万里 陈亮 辛弃疾 刘过 姜夔 吴文英 史达祖 刘克庄 元好问 蒋捷 文天祥 王沂孙 刘辰翁 吴激 蔡松年 段克己 戴复古 李祁 黄裳 朱熹 王观 赵佶 林逋 张泌 周密 李克 岳飞 李重元 康与之 魏承班 曾觌 徐俯 阎选 孙光宪 黄公度 周紫芝 赵令畤

【元代】

萨都剌 刘因 关汉卿 狄君厚 范康 高文秀 金仁杰 宫天挺 孔文卿 王实甫 白朴 马致远 孟汉卿 尚仲贤 石君宝 张养浩 刘致 张可久 贯云石 卢挚 郑光祖 高明 纪君祥 郑廷玉 张国宾 岳伯川 杨梓 武汉臣 王伯成 赵孟頫 王冕 洪希文 杨载 杨维桢 元好问

【明代】

刘基 高启 汤显祖 陈子龙 夏完淳 袁宏道 于谦 王世贞 李攀龙 何景明 李梦阳 唐寅 戚继光

【清代】

钱谦益 吴伟业 顾炎武 顾贞观 陈维崧 朱彝尊 洪升 孔尚任 王士祯 查慎行 纳兰性德 袁枚 仓央嘉措 黄景仁 龚自珍 黄遵宪 秋瑾 苏曼殊 乾隆 郑板桥 曹雪芹 刘鹗

【近代】

谭嗣同 王国维 梁启超 李叔同 柳亚子 郁达夫 斌宗法师 太虚法师 虚云法师 月溪法师、连横、丘逢甲

【现代】

20世纪20年代: 胡适 郭沫若 徐志摩 闻一多 李金发 穆木天 冯至 田间

20世纪30年代:朱自清 林徽因 戴望舒 李广田 艾青 卞之琳 何其芳 南星 辛笛 覃子豪 纪弦 臧克家

20世纪40年代:王佐良 陈敬容 杜运燮 穆旦 罗寄一 郑敏 唐祈 袁可嘉 牛汉 屠岸

20世纪50年代:周梦蝶 羊令野 方思 余光中 洛夫 罗门 蓉子 痖弦 昌耀 林泠

20世纪60年代:郑愁予 任洪渊 杨牧 叶维廉 食指

20世纪70年代:江河 北岛 芒克 多多 舒婷 刘自立 严力 杨炼 梁小斌 顾城

20世纪80年代:海子 于坚

20世纪90年代:伊沙 沈浩波 左春和

21世纪初十年:张与期 阿斐 董非 冯志亮 谷雨 黄运丰 南岩 蒙晦 泽婴 潘建设 屈涛 西洲 郁颜 郑小琼 茱萸 [编辑本段]唐 朝 诗 人 雅 称

唐朝诗人辈出,成就卓越,人们给他们具有概括性、赞美性的雅称。

★ 诗祖——陈子昂。元·方回称“陈拾遗子昂,唐之诗祖也。”

★ 诗星——孟浩然。清·陆风藻《小知录》“诗星,孟浩然也。”

★ 诗佛——王维。由于其虔诚信佛,在部分诗歌中宣扬佛教,赞美佛教的无声寂火而得名。

★ 诗天子——王昌龄。他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美誉。

★ 诗仙——李白。因其诗歌雄奇豪放而得名。

★ 诗豪——刘禹锡。唐·白居易称“彭城刘梦得,诗豪也。”

★ 诗圣——杜甫。

★ 诗魔——白居易。其作《与元九书》“劳心灵,役声气,连朝接夕,不知其苦,非魔而何”

★ 诗囚——孟郊、贾岛。元好问《放言》称“长沙一湘累,郊岛两诗囚。”

★ 诗鬼——李贺。因其诗歌设想奇绝,瑰丽凄恻而得名。

★诗奴——贾岛。一生以作诗为命,好刻意苦吟,人称其为“诗奴”。

★诗杰——王勃。其诗流利婉畅,宏放浑厚,独具一格,人称“诗杰”

★诗骨——陈子昂。其诗词意激昂,风格高峻,大有“汉魏风骨”,被誉为“诗骨”。[编辑本段]佛教诗人

【佛教诗人】

印度、我国及日本之佛教诗人甚多。通常,杰出之佛教人物大多为杰出之佛教诗人。如佛教之教祖佛陀,其自身即是一位杰出诗人。玆列举佛教史上较具代表性之诗人于下:

(一)原始佛教:经典中被推定为佛陀自身所说者,皆以诗偈(梵g^atha^)形式记述,如法句经(巴Dhamma-pada),全经皆以诗偈构成。此一特殊文体形式,或因当时不用文字记载,然为便于记忆,遂采诗句形式。此外,可说诗人之特质亦即佛教教团之特质。佛陀弟子大多能作诗,且常以诗歌唱咏其宗教心境。此类诗偈流传至今者有长老偈(巴Thera-ga^tha^)、长老尼偈(巴Ther 勹-ga^tha^)。佛陀弟子中,最著名之诗人鹏耆舍(巴Van%g 勹sa,又作婆耆舍)常以即兴之诗偈赞叹佛陀与佛弟子。增一阿含经卷三(大二·五五七中):‘我声闻中第一比丘,(中略)能造偈颂叹如来德,所谓鹏耆舍比丘是。’

(二)大乘佛教:大乘佛教之宗教改革运动即具有极浓之文学性格。历代以来,诗人辈出,以诗偈撰成之经典亦甚丰硕。其中,尤以马鸣(梵As/vaghos!a)为代表人物。其所著佛所行赞(梵Buddha-carita),即以诗歌叙述佛陀之传记。马鸣另一名著孙陀利难陀诗(梵Saundarananda-ka^vya),则以佛陀异母弟难陀及其妻孙陀利之故事为题材所作之美丽叙事诗。其后,马鸣学派之诗人摩咥里制吒(梵Ma^tr!cet!a)作有四百赞(梵Catuh!s/ ataka-stotra)与一百五十赞佛颂(梵S/ata-pan~cas/atika^-stotra),迄今为止,此两篇佛颂受到全印度诗人之赞叹。我国求法僧义净于其南海寄归内法传卷四曾云(大五四·二二七中):‘西方造赞颂者,莫不咸同祖习,无著、世亲菩萨悉皆仰止,故五天之地初出家者,亦既诵得五戒、十戒,即须先教诵斯二赞,无问大乘、小乘,咸同遵此。’至四世纪时,圣勇(梵A^ryas/u^ra,亦属马鸣学派诗人)以佛陀之本生故事为题材,作成本生鬘论(梵Ja^takama^la^)。一○四○年顷,迦湿弥罗诗人克薛门特罗(梵Ks!emendra)作譬喻集(梵Avada^na-kalpalata^)。

(三)中国佛教;唐代诗人王维、白居易等,留传极多佛教诗。此外,居于始丰县天台山国清寺寒岩中之奇僧寒山,其寒山诗三卷,可谓句句皆具独特之风趣。至宋代,禅僧辈出,杰出之诗作不胜枚举,大多收于碧岩录。其中以雪窦重显(980~1052)之诗风,被赞为具有翰林学士之风。

(四)日本佛教:平安时代之著名诗人,有撰写梁尘秘抄二十卷之后白河法皇,与唯信房集之作者大原藤原赖业(寂然)。于镰仓时代,亲鸾以和赞著称于世。至室町时代,以五山文学最具盛名,尤以雪村友梅、绝海中津、义堂周信为当时杰出诗人。优秀之作品有岷峨集、蕉坚稿、空华集等。江户时代,曹洞宗僧良宽既长于和歌,亦擅于汉诗。另有日莲宗僧深草元政(日政)亦为一时诗坛泰斗,著有汉诗集(草山集)。[编辑本段]电影《诗人》

1楼

屈原(约前340~约前275年),我国最早的大诗人,名平,字原,战国楚人。初辅佐怀王,做过左

徒、三闾大夫,学识渊博,主张彰明法度,举贤授能,联齐抗秦。后被谗去职,顷襄王时被放逐,游

泳于沅湘流域。都城郢被秦兵攻破后,他既无力挽救楚国的危亡,又深感政治理想无法实现,遂投汩

罗江自尽。《史记》有传,著有《离骚》、《九歌》、《天问》等不巧作品传世。

2006-7-21 15:59 回复

chenmenzhe 11位粉丝

2楼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东晋浔阳柴桑人(今九江市)人。

陶渊明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作过太守

年幼时,家庭衰微,八岁丧父,十二岁母病逝,与母妹三人度日。孤儿寡母,多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孟嘉是当代名士,“行不苟合,年无夸矜,未尝有喜愠之容。好酣酒,逾多不乱;至于忘怀得意,傍若无人。”(《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渊明“存心处世,颇多追仿其外祖辈者。”(逮钦立语)日后,他的个性、修养,都很有外祖父的遗风。外祖父家里藏书多,给他提供了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条件,在学者以《庄》《老》为宗而黜《六经》的两晋时代,他不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样学了《老子》《庄子》,而且还学了儒家的《六经》和文、史以及神话之类的“异书”。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

陶渊明少有“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的大志,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他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任江州祭酒。当时门阀制度森严,他出身庶族,受人轻视,感到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晋书陶潜传》)他辞职回家后,州里又来召他作主簿,他也辞谢了。安帝隆安四年(400),他到荆州,投入桓玄门下作属吏。这时,桓玄正控制着长江中上游,窥伺着篡夺东晋政权的时机,他当然不肯与桓玄同流,做这个野心家的心腹。他在诗中写道:“如何舍此去,遥遥至西荆。”(《 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对仕桓玄有悔恨之意。“久游恋所生,如何淹在滋?”(《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二首》)对俯仰由人的宦途生活,发出了深长的叹息。隆安五年冬天,他因母丧辞职回家。元兴元年(402年)正月,桓玄举兵与朝廷对抗,攻入建康,夺取东晋军政大权。元兴二年,桓玄在建康公开篡夺了帝位,改国为楚,把安帝幽禁在浔阳。他在家乡躬耕自资,闭户高吟:“寝迹衡门下,邈与世相绝。顾盼莫谁知,荆扉昼常闭。“表示对桓玄称帝之事,不屑一谈。元兴三年,建军武将军、下邳太守刘裕联合刘毅、何无忌等官吏,自京口(今江苏镇江)起兵讨桓平叛。桓玄兵败西走,把幽禁在浔阳的安帝带到江陵。他离家投入刘裕幕下任镇军参军。(一说陶渊明是在刘裕攻下建康后投入其幕下)。当刘裕讨伐桓玄率兵东下时,他仿效田畴效忠东汉王朝乔装驰驱的故事,乔装私行,冒险到达建康,把桓玄挟持安帝到江陵的始末,驰报刘裕,实现了他对篡夺者抚争的意愿。他高兴极了,写诗明志:“四十无闻,斯不足畏,脂我名车,策我名骥。千里虽遥,孰敢不至!”(《荣木》第四章)刘裕打入建康后,作风也颇有不平凡的地方,东晋王朝的政治长期以来存在“百司废弛”的积重难返的腐化现象。经过刘裕的“以身范物”(以身作则),先以威禁(预先下威严的禁令)的整顿,“内外百官,皆肃然奉职,风俗顿改“。其性格、才干、功绩,颇有与陶侃相似的地方,曾一度对他产生好感。但是入幕不久,看到刘裕为了剪除异己,杀害了讨伐桓玄有功的刁逵全家和无罪的王愉父子。并且凭着私情,把众人认为应该杀的桓玄心腹人物王谥任为录尚书事领扬州刺史这样的重要的官职。这些黑暗现象,使他感到失望。在《始作镇军参军经曲经阿曲伯》这首诗中写道:“目倦山川异,心念山泽居”“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紧接着就辞职隐居,于义熙元年(405年)转入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部任建威参军。三月,他奉命赴建康替刘敬宣上表辞职。刘敬宣离职后,他也随着去职了。同年秋,叔父陶逵介绍他任彭泽县令,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浔阳郡派遣邮至,属吏说:“当束带迎之。”他叹道:“我岂能为五十斗米向乡里小几折腰。”遂授印去职。陶渊明十三年的仕宦生活,自辞彭泽县令结束。这十三年,是他为实现“大济苍生”的理想抱负而不断尝试、不断失望、终至绝望的十三年。最后、赋《归去来兮辞》,表明与上层统治阶级决裂,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

陶渊明辞官归里,过着“躬耕自资”的生活。夫人翟氏,与他志同道合,安贫乐贱,“夫耕于前,妻锄于后”,共同劳动,维持生活,与劳动人民日益接近,息息相关。归田之初,生活尚可。“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满堂前。”渊明爱菊,宅边遍植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从杂诗》)至今脍灸人口。他性嗜酒,饮必醉。朋友来访,无论贵贱,只要家中有酒,必与同饮。他先醉。便对客人说:“我醉欲眠卿可去。”义熙四年,住地上京(今星子县城西城玉京山麓)失火,迁至栗里(今星子温泉栗里陶村),生活较为困难。如逢丰收,还可以“欢会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如遇灾年,则“夏日抱长饥,寒夜列被眠”。义熙末年,有一个老农清晨叩门,带酒与他同饮,劝他出仕:“褴褛屋檐下,未足为高栖。一世皆尚同(是非不分),愿君汩其泥(指同流合污)。”他回答:“深感老父言,禀气寡所谐。纤辔(回车)诚可学,违已讵非迷?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饮酒》)用“和而不同”的语气,谢绝了老农的劝告。他的晚年,生活愈来愈贫困,有的朋友主动送钱周济他。有时,他也不免上门请求借贷。他的老朋友颜延之,于刘宋少帝景平元年(423年)任始安郡太守,经过浔阳,每天都到他家饮酒。临走时,留下两万钱,他全部送到酒家,陆续饮酒。不过,他之求贷或接受周济,是有原则的。宋文帝元嘉元年(424年),江州刺史檀道济亲自到他家访问。这时,他又病又饿好些天,起不了床。檀道济劝他:“贤者在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你)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他说:“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檀道济馈以梁肉,被他挥而去之。他辞官回乡二十二年一直过着贫困的田园生活,而固穷守节的志趣,老而益坚。元嘉四年(427年)九月中旬神志还清醒的时候,给自己写了《挽歌诗》三首,在第三首诗中末两句说:“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表明他对死亡看得那样平淡自然。

陶渊明的作品感情真挚,朴素自然,有时流露出逃避现实,乐天知命的老庄思想,有“田园诗人”之称。

2006-7-21 16:00 回复

chenmenzhe 11位粉丝

3楼

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省河津县)人,初唐四杰之一。王勃为隋末大儒王通的孙子,王通生二子,长名福郊,次名福峙,福峙即王勃之父,曾出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交趾县令、六合县令、齐州长史等职。可知王勃生长于书香之家。

关于王勃的生卒年,至今尚有歧说。杨炯《王勃集序》说他于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卒,年28岁。据此,王勃应生于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649年)。而王勃《春思赋》载:“咸亨二年(671年),余春秋二十有二。”据此推算,则当生于高宗永徽元年(65O年)。此为王勃自述,当可信,所以现在大多数学者认为王勃生于永徽元年(650年),卒于上元三年(676年),生年27岁。王勃是初唐诗坛上一位非常有才华的诗人,只活了27岁,确实令人痛惜。

王勃自幼聪慧好学,为时人所公认。《旧唐书》本传谓王勃:“六岁解属文,构思无滞,词情英迈,与兄才藻相类,父友杜易简常称之曰:此王氏三珠树也。”又有杨炯《王勃集序》说:“九岁读颜氏《汉书》,撰《指瑕》十卷。十岁包综六经,成乎期月,悬然天得,自符音训。时师百年之学,旬日兼之,昔人千载之机,立谈可见。”太常伯刘公称王绩为神童。唐高宗麟德元年(664年),王勃上书右相刘祥道,中有“所以慷慨于君侯者,有气存乎心耳”之语,求刘祥道表荐。刘即表荐于朝,王勃乃应麟德三年(666年)制科,对策高第,被授予朝散郎之职。此时的王勃,才14岁,尚是一少年。

沛王李贤闻王勃之名,召王勃为沛府修撰,十分爱重他。当时诸王经常斗鸡为乐,王勃闹着玩,写了一篇《檄周王鸡》,不料竟因此罹祸,唐高宗认为是使诸王闹矛盾,将王勃赶出沛王府。其实王勃此次受打击,并非真的因《檄周王鸡》而触怒高宗,而是因才高被嫉,所以杨炯《王勃集序》说他“临秀不容,寻反初服”。王勃被赶出沛王府后,便去游蜀,与杨炯等放旷诗酒,驰情于文场。《旧唐书·杨炯传》说:“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词齐名,海内称为王杨卢骆,亦号为四杰。”

初唐四杰,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个非常著名的集团。作为一个集团,他们反对六朝以来颓废绮丽的风气,提出一些革新意见,开始把诗文从宫廷引向市井,从台阁移到江山和边塞,题材扩大了,风格也较清新刚健,对于革除齐梁余风、开创唐诗新气象,起了重要的作用。讲中国文学史,尤其是唐代文学史,没有不讲到王杨卢骆的。

王勃所遇到的第二次打击,是在虢州参军任上杀死自己所匿藏的官奴而犯罪。咸亨二年(671年)秋冬或第二年年初,王勃从蜀地返回长安参加科选。他的朋友凌季友当时为虢州司法,说虢州药物丰富,而他知医识药草,便为他在虢州谋得一个小小的参军之职。就在他任虢州参军期间,有个叫曹达的官奴犯罪,他将罪犯藏匿起来,后来又怕走漏风声,便杀死曹达以了其事,结果因此而犯了死罪。幸亏遇大赦,没有被处死。此事甚为蹊跷,王勃为什么要保护罪犯曹达,既藏匿保护又怎能将其杀死。据新旧《唐书》所载,王勃此次被祸,是因情才傲物,为同僚所嫉。官奴曹达事,有人怀疑为同僚设计构陷王勃,或者纯属诬陷,不无道理。总之王勃两次遭受打击,都与他的才华超人有关。

这次被祸,虽遇赦未丢掉性命,但宣告了他仕途的终结,也连累了他的父亲。王福峙因儿子王勃犯罪,被贬为交趾县令,远谪到南荒之外。王勃远行到交趾去看望父亲,途中溺水而死,从而结束了他年轻的生命。王勃的死,是渡水时遇难不幸而死,还是自杀,无从查考,总归是怀着一腔愁愤离开人世的。

王勃诗文俱佳,不愧为四杰之首,在扭转齐梁余风、开创唐诗上功劳尤大,为后世留下了一些不朽名篇。他的五言律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成为中国诗歌史上的杰作,久为人们所传诵,“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已成为千古名句,至今常被人们引用。而王勃最为人所称道、千百年来被传为佳话的,是他在滕王阁即席所赋《滕王阁序》。对此事,《唐摭言》所记最详。

上元二年(675年)秋,王勃前往交趾看望父亲,路过南昌时,正赶上都督阎伯屿新修滕王阁成,重阳日在滕王阁大宴宾客。王勃前往拜见,阎都督早闻他的名气,便请他也参加宴会。阎都督此次宴客,是为了向大家夸耀女婿孟学士的才学。让女婿事先准备好一篇序文,在席间当作即兴所作书写给大家看。宴会上,阎都督让人拿出纸笔,假意请诸人为这次盛会作序。大家知道他的用意,所以都推辞不写,而王勃以一个二十几岁的青年晚辈,竟不推辞,接过纸笔,当众挥笔而书。阎都督老大不高兴,拂衣而起,转入帐后,教人去看王勃写些什么。听说王勃开首写道“南昌故都,洪都新府”,都督便说:不过是老生常谈。又闻“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沉吟不语。等听到“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都督不得不叹服道:“此真天才,当垂不朽!”。《唐才子传》则记道:“勃欣然对客操觚,顷刻而就,文不加点,满座大惊。”

《唐摭言》等书所记,或者有些夸张,但王勃《滕王阁序》,确实为不朽之名篇。王勃于南昌阎都督宴上赋《滕王阁序》的佳话。实乃中国文学史上最为动人的故事。《新唐书》本传说王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唐人段成式《酉阳杂俎》也说;“王勃每为碑颂,先磨墨数升,引被覆面卧,忽起一笔数之,初不窜点,时人谓之腹稿。”据此可知王勃文思敏捷,滕王阁上即兴而赋千古名篇,并非虚传。

王勃作为古代一位极富才华的作家,未及而立之年便逝去,实在是中国文学的一大损失。

王勃虽然只活了27个春秋,但著述仍很多,曾撰《汉书指瑕》十卷,《周易发挥》五卷,《次论语》十卷,《舟中纂序》五卷,《千岁历》若干卷,可惜皆佚失。今所传者,唯《王子安集》16卷,也非全本。何林天教授点校整理的《重订新校王子安集》,收录了辑自日本的一些佚文,已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杜审言(?~708),唐代诗人。字必简。祖籍襄阳(今湖北襄樊),实为洛州巩县(今属河南)人。高宗咸亨元年(670)进士。官隰城尉,累转洛阳丞,坐事贬吉州司户参军。因与同僚不睦,为州司马周季重等所构陷,系狱,将被杀。其子杜并,16岁,刺杀季重,己亦当场遇害。武后闻杜并为父报仇事,甚加叹异,召见审言,授著作佐郎,迁膳部员外郎。

因依附张易之、张昌宗,于中宗神龙元年(705)与宋之问、沈□期等人同时遭贬,他被流配到峰州。不久召还,授国子监主簿。卒年60余。

杜审言是大诗人杜甫的祖父,少时与李峤、崔融、苏味道齐名,称“文章四友”。晚年和沈□期、宋之问相唱和。他们都大力创作律诗,是唐代“近体诗”的奠基人。南宋陈振孙曾指出:“唐初沈、宋以来,律诗始盛行,然未有以平侧失粘为忌;审言诗虽不多,句律极严,无一失粘者”。(《直斋书录解题》)在贬官吉州之前,他的诗,主要抒写羁旅情怀,描绘山川景物,如《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春日京中有怀》、《登襄阳城》等,笔力雄健,能够寓湛深的艺术构思于严整格律之中。陈子昂说他“有重名于天下,而独秀于朝端”,“合绝唱之音,人皆寡和”(《送吉州杜司户审言序》)。但在武后召见之后,则多歌功颂德、应制献酬的篇什。过去诗论家往往把杜甫和他联系起来而给以很高的评价。黄庭坚说:“杜(甫)之诗法出审言,名法出庾信,但过之耳。”(陈师道《后山诗话》引)杨万里在《杜必简诗集序》里也举了他诗中一些佳句,指出杜甫与之相似之处,以明渊源有自。胡应麟甚至把他的《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推为初唐五律压卷之作,并举另一首五律《秋夜宴临津郑明府宅》和排律《和李大夫嗣真奉使存抚河东》、《赚苏味道》,以及七律《守岁侍宴应制》、《大□》为例,认为“皆极高华雄整。少陵继起,百代模揩,有自来矣”(《诗薮》)。

《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都著录《杜审言集》10卷。但到宋代已佚,仅存1卷,“有诗四十余篇而已”(《郡斋读书志》)。今存《杜审言诗集》1卷,诗43首。《全唐诗》编为1卷。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杜审言考》,对杜审言生平事迹多所考证。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5楼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天水市附近的秦安县),隋朝末年其先租因罪住在中亚细亚。李白的家世和出生地至今还是个谜,学术界说法不一。一说李白就诞生在安西都护府所辖的碎叶城,五岁时随父迁到绵州昌隆县青莲乡。

李白性情豪放,喜爱纵横家的作风,爱好任侠之事,轻视财货。早年在蜀中度过。他的父亲是个富商。李白二十五岁开始漫游全国,走过湖北,江西,河南,山东等地。李白蔑视权贵,传说他喝醉酒,曾在玄宗面前使高力士给他脱靴。高力士认为这是很大的耻辱,就摘取李白诗句激怒杨贵妃。玄宗每次让李白做官,杨贵妃就加以阻止。李白知道玄宗的亲信对他有意见,于是恳求还家。玄宗赐给他财物,放他离开。

李白是我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誉为“诗仙”。他的诗豪迈瑰丽,诗里有突破现实的幻想,也有对当时民生疾苦的反映和对政治黑暗的抨击。他的散文具有清新明朗,奔放流畅的特点。

著有《李太白全集》。

6楼

杜甫(712-770):唐诗人。字子美,诗中尝自称少陵野老。祖藉襄阳(今 属湖北),自其曾祖时迁居巩县(今属河南)。杜审言之孙。自幼好学,知识渊博,颇有政治抱负。开元后期,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天宝三载(744年)在洛 阳与李白相识。后寓居长安(今属陕西)将近十年,未能有所施展,生活贫困,逐 渐接近人民,对当时的黑暗政治有较深的认识。靠献赋得始得官。及安禄山军陷长 安,乃逃至凤翔,谒见肃宗,官左拾遗。长安收复后,随肃宗还京,寻出为华州司 功参军。不久弃官往秦州、同谷。又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上,世称浣花草堂。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参谋,武表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晚 年携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一说饫死耒阳。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统治 者的罪恶作了较深的批判,对穷苦人民寄以深切同情。善于选择具有普遍意义的社 会题材,反映出当时政治的腐败,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民的愿望。许多优秀作品,显示出唐代由开元、天宝盛世转向分裂衰微的历史过程,故被称为“诗史”。在 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 的表达能力。继承和发展《诗经》以来的优良文学传统,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的现实 主义高峰,起着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兵车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春望》、《羌村》、《北征》、《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等诗,皆为人传诵。但有些作品也存在着较浓厚的“忠君”思想。有《 杜工部集》。(《辞海》1989年版)

7楼

王维 字摩诘,河东人,工书画,与弟缙俱有俊才。开元九年,进士擢第,调太乐丞,坐累为济州司仓参军。历右拾遗、监察御史、左补阙、库部郎中,拜吏部郎中。天宝末,为给事中,安禄山陷两都,维为贼所得,服药阳〔疒音〕,拘于菩提寺。禄山宴凝碧池,维潜赋诗悲悼,闻于行在。贼平,陷贼官三等定罪,特原之,责授太子中允,迁中庶子、中书舍人,复拜给事中,转尚书右丞。维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宁薛诸王驸马豪贵之门,无不拂席迎之,得宋之问辋川别墅,山水绝胜,与道友裴迪,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啸咏终日,笃于奉佛,晚年长斋禅诵。一日,忽索笔作书数纸,别弟缙及平生亲故,舍笔而卒,赠秘书监,宝应中,代宗问缙,朕常于诸王坐闻维乐章,今存几何?缙集诗六卷,文四卷,表上之。敕答云,卿伯氏位列先朝,名高希代,抗行周雅。长揖楚辞,诗家归美,克成编录,叹息良深。殷〔王番〕谓维诗词秀调雅,意新理惬,在泉成珠,著壁成绘。苏轼亦云,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也。今编诗四卷。

11位粉丝

8楼

孟浩然(689~740)

中国唐代诗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孟襄阳。

前半生主要居家侍亲读书,以诗自适。曾隐居鹿门山。40岁游长安,应进士不第,返襄阳。在长安时,与张九龄、王维交谊甚笃。有诗名。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以排遣仕途的失意。在此前后,他还曾游历扬州以及湘、赣、蜀的一些地方,也曾滞留洛阳。开元二十二年(734),襄州刺史韩朝宗约其同去长安,为其延誉。但孟浩然不慕荣名,竟至期未去。二十五年,张九龄为荆州长史,招致幕府,不足一年而返乡。二十八年,他病疹发背,医治将愈,适王昌龄来襄阳,相见甚欢,因纵情宴饮,食鲜疾发而亡。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祖籍太原(今属山西)。入仕以前自代宗大历七年(772),至贞元十五年(799),白居易生于郑州新郑(今属河南)。自幼聪慧,5、6岁学作诗,9岁熟悉声韵。11岁时,因两河藩镇战乱,由荥阳逃难到徐州符离(今安徽宿县北),不久又南下到越中,投奔在杭州作县尉的堂兄。

5、6年的颠沛流离生活中,白居易接触到民间疾苦,并受到当时任苏州、杭州刺史的两位诗人韦应物、房孺复的影响,作有《江南送北客因凭寄徐州兄弟书》、《赋得古原草送别》等诗篇,15、16岁时,立志应进士举,刻苦读书,口舌成疮,手肘成胝。后来,父死母病,靠长兄白幼文的微俸维持家用,奔波于鄱阳、洛阳之间,生活比较艰苦。

贞元十六年,白居易 29岁,进士及第。十八年(802),又与元稹同时考中“书判拔萃科”。永贞时(805),王叔文、韦执谊实行政治革新,白居易曾向韦上书,建议广开言路,选拔人才,惩恶赏善,举贤任能,不失时机地迅速改革。但不久,王、韦等被贬,改革失败。他的建议未及采用。与此同时,他还自觉地以诗歌作为“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武器,促进新乐府运动,写了大量的讽谕诗,和他在政治上的努力相辅而行。但由于朝政日趋腐败,他的这些奏状和诗歌反而招来当权者的忌恨与打击。

元和六年,白居易因母丧居家,服满返京任太子左赞善大夫。元和十年,两河藩镇割据势力联合叛唐,派人刺杀主张讨伐藩镇割据的宰相武元衡。白居易率先上疏请急捕凶手,以雪国耻。但却被腐朽的官僚势力攻击为越职言事,并捏造“伤名教”的罪名,将他贬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这对他是个沉重的打击。

自元和十一年(816),至大和二年(828)。白居易到江州后的第二年,写下《琵琶行》。诗中通过一个擅奏琵琶的长安名妓沦落江湖的不幸身世,寄托了自己政治上失意的苦闷。元和十三年,改任忠州刺史。十五年,召还京,拜尚书司门员外郎,迁主客郎中,知制诰,进中书舍人。因国事日非,朝中朋党倾轧,屡次上书言事不听,于长庆二年(822)请求外任,出为杭州刺史。后又做过短期的苏州刺史。在杭州时,曾修筑湖堤,蓄水灌田千余顷;并疏浚城中六口井,以利饮用。离苏州日,郡中士民涕泣相送。文宗大和元年(827),拜秘书监。次年转刑部侍郎。

自大和三年(829),至会昌六年(846)。白居易从58岁开始,定居洛阳。先后担任太子宾客、河南尹、太子少傅等职。会昌二年(842),以刑部尚书致仕。他在洛阳过着饮酒、弹琴、赋诗、游山玩水和“栖心释氏”的生活。时常与名诗人刘禹锡唱和,时称“刘白”。他在舒适的晚年仍然时常想到人民。73岁时,还出资募人凿开龙门八节石滩,以利行船。两年后病终。葬于龙门香山琵琶峰(见彩图河南洛阳白居易墓)。诗人李商隐为撰墓志。今已辟为游览胜地。

白居易一生不仅留下近3000篇诗作,还提出了一整套诗歌理论。他把诗歌比作果树,提出了“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与元九书》)的著名论点。情是诗的内容,言和声是诗的表现形式,义是诗的社会效果。他分析了诗歌创作中的感情活动,说:“大凡人之感于事,则必动于情,然后兴于嗟叹,发于吟咏,而形于歌诗矣”(《策林》六十九)。又说:“乐者本于声,声者发于情,情者系于政”(《策林》六十四)。认为情感活动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缘起于社会生活中的“事”,密切联系于当时代的“政”。因而,诗歌创作不能脱离现实,必须来源于生活,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事件,反映着一个时代的社会政治状况。

10楼

元稹,字微之,河南河内人。幼孤,母郑贤而文,亲授书传。举明经书判入等,补校书郎。元和初,应制策第一。除左拾遗,历监察御史。坐事贬江陵士曹参军,徙通州司马。自虢州长史征为膳部员外郎,拜祠部郎中、知制诰。召入翰林为中书舍人、承旨学士,进工部侍郎同平章事。未几罢相,出为同州刺史。改越州刺史、兼御史大夫、浙东观察使。太和初,入为尚书左丞、检校户部尚书,兼鄂州刺史、武昌军节度使。年五十三卒,赠尚书右仆射。稹自少与白居易倡和,当时言诗者称“元白”,号为“元和体”。其诗辞浅意哀,仿佛孤凤悲吟,极为扣人心扉,动人肺腑。代表作有《菊花》、《离思五首》(其四)、《遣悲怀三首》、《兔丝》、《和裴校书鹭鸶飞》、《夜池》、《感逝(浙东)》、《晚春》、《靖安穷居》、《送致用》、《宿石矶》、《夜坐》、《雪天》、《酬乐天得微之诗知通州事因成四首》、《织妇词》、《夜别筵》、《山枇杷》、《所思二首》、《斑竹(得之湘流)》、《竹部(石首县界)》、《白衣裳二首》、《鱼中素》、《酬许五康佐(次用本韵)》等,其中《菊花》、《离思五首》(其四)和《遣悲怀三首》(其二)三首流传很广,尤其是《离思五首》(其四)这一首极负盛名。该诗写久藏心底的不尽情思,因为与情人的曾经相识而自此对其他的女人再也不屑一顾(“取次花丛懒回顾”),诗中的比兴之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语言幻美,意境朦胧,十分脍炙人口。而《遣悲怀三首》表达对亡妻的不尽思念,写得悲气袭人,令人不由得一掬同情之泪,其中第二首的结句“贫贱夫妻百事哀”为世所熟诵。微之其集与居易同名长庆,今编诗二十八卷(全唐诗中卷第三百九十六至四百二十三)。

11楼

温庭筠(812-870?),本名岐,字飞卿,今山西祁县人。文思敏捷,精通音律。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时号“温八叉”。仕途不得意,官止国子助教。诗辞藻华丽,少数作品对时政有所反映。与李商隐齐名,并称“温李”。亦作词,他是第一个专力于“倚声填词”的诗人,其词多写花间月下、闺情绮怨,形成了以绮艳香软为特征的花间词风,被称为“花间派”鼻祖,对五代以后词的大发展起了很强的推动作用。惟题材偏窄,被人讥为“男子而作闺音”。代表词作有《梦江南》([一]、[二])、《菩萨蛮》([一]、[二]、[三]、[四]、[五])、《更漏子》([二]、[六])、《酒泉子》

(一)、《杨柳枝》([一]、[二]、[三]、[四])、《南歌子》([一]、[二])、《河渎神》

(一)、《诉衷情》等,尤以《梦江南》

(二)和《菩萨蛮》

(一)为最著名。其中《梦江南》

(二)是温词中别具一格的清新自然之作,该词明显受到民间曲子词的影响,以白描手法刻画一位思妇在江楼期盼丈夫归来的图景,“过尽千帆皆不是”,“肠断白苹洲”,可谓风格清雅,语短情长。其词结有《金荃集》。

欧阳修(1007-1072),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进士。嘉佑五年(1060),拜枢密副使。次年任参知政事。以后,又相继任刑部尚书、兵部尚书等职。熙宁四年(1071)六月,以太子少师的身份辞职,居颍州。卒谥文忠。

欧阳修一生博览群书,以文章冠天下。他文史兼通,造诣很深,对宋代文风的改革颇有贡献,名列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欧阳修在史学方面也很有成就,编撰《五代史记》(《新五代史》),并与宋祁等修《唐书》(《新唐书》)。欧阳修书法亦著称于世,其书法受颜真卿影响较深,朱熹说:“欧阳公作字如其为人,外若优游,中实刚劲。”。这位散文宗师还是一位金石收藏学的先驱开拓者,编辑和整理金石遗文上千卷,并撰写成《集古录跋尾》十卷四百多篇,简称《集古录》。其中金文跋二十余篇,其他绝大部分为石刻跋尾。这是今存最早的金石学著作。

苏轼(1037-1101)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是北宋时诗坛成就卓越的大家,他既反对王安石比较急进的改革措施,也不同意司马光尽废新法,因而在新旧两党间均受排斥,仕途生涯十分坎坷。他是宋仁宗景佑三年生,嘉佑二年进士,累官至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礼部尚书。因讥讽朝政被贬任杭州通判;历徙湖州、黄州、常州。哲宗嗣位,召至京师,任中枢舍人。后又与司马光面争新法「不可尽改」而出知杭州。后又因晢宗亲政启用新党,苏轼又被一贬再贬,之贬到海南,宋徽宗登基大赦天下,苏轼北返时在常州逝世。当时为徽宗建中靖国元年,享年六十六岁。高宗朝,赐太师,谥文忠。

他的思想出入儒道,杂染佛禅,既能关注朝政民生,保持独立的见解,又能随缘自适,达观处世。宏博通达的学识才华和饱经忧患的人生体验,也玉成了苏轼诗歌体裁多样,内容广博,立意新奇,呈现出「吞五湖三江」的气象。他的一生政治讽谕诗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苏轼诗中数量最多,对后人影响也最大的是抒发人生感慨和歌咏自然景物的诗篇。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念奴娇 赤壁怀古》」他写的绝句《题西林壁》也以富与理趣着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总之,苏轼的诗今存 2700 多首,有着丰富多彩的风格,或雄奇奔放,或富于理趣,或简淡自然。他岁善于运用新奇形象的比喻来描绘景物,阐发哲理。尤其是长篇古诗大多博用比喻,联想无穷,语言流畅,气势奔放。他还善于幽默旷达的笔调,随时生发奇警新鲜的人生意趣,令人耳目一新。这都表现出宋诗重理趣,好议论的特征。他的诗词冲破了晚唐,五代以来词为「艳科」的旧框框。他和南宋的辛弃疾行成词坛的「苏辛」豪放词派。他的散文,书,画等成就都很高。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资禀忠爱,议论英发,历典州郡,所至皆有去思。其文章政事为天下所宗仰,盖过欧阳修为文坛领袖。轼喜交游,推奖后进不遗余力,一时知名之士皆归之如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号称苏门四学士。有东坡集行世。其词集名东坡乐府,传本甚多,王鹏运四印斋覆刻景元延佑本,朱氏强村丛书编年本俱佳。

chenmenzhe 11位粉丝

14楼

范仲淹(989 ~ 1052)

范仲淹,字希文。和包拯同朝,为北宋名臣,吴县(今属江苏)人,少年十家贫但好学,当秀才时就常以天下为己任,有敢言之名。曾多次上书批评当时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贬。宋仁宗时官至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元昊反,以龙图阁直学士与夏竦经略陕西,号令严明,夏人不敢犯,羌人称为龙图老子,夏人称为小范老子。1043年(宋仁宗庆历三年)范仲淹对当时的朝政的弊病极为痛心,提出「十事疏」,主张建立严密的仕官制度,注意农桑,整顿武备,推行法制,减轻傜役。宋仁宗采纳他的建议,陆续推行,史称「庆历新政」。可惜不久因为保守派的反对而不能实现,因而被贬至陜西四路宣抚使,后来在赴颍州途中病死,卒谥文正。

范仲淹喜好弹琴,然平日只弹履霜一曲,故时人称之为范履霜。他工于诗词散文,所作的文章富政治内容,文辞秀美,气度豁达。他的《岳阳楼记》一文中的「先天下人之忧而忧,后天下人之乐而乐」两句,为千古佳句。也是他一生爱国的写照。

姜夔(约1155-1221),字尧章,一字石帚,别号白石道人。鄱阳(今波阳县)人。南宋著名诗词作家、音乐家。他在文学艺术上的才华和成就是多方面。不仅文学上有很高的造诣,成为当时一大词家和诗人;且娴通音律,善吹箫弹琴,有乐论著述,能配合词作自创曲谱,成为南宋唯一词调曲谱传世的杰出音乐家。他的书法也为当时人所称道,有论书法的《续书谱》传世。

夔父名噩。祖籍在饶州所辖的德兴县。绍兴三十年进士,以新喻丞擢知湖北汉阳县。因生计和应试之便,举家迁鄱阳县入籍。鄱阳是赣东北的门户,扼水陆交通的要冲,物产富饶,商贾云集。宋室南迁后,人口激增,钜子显达,来往此间,更日见其繁荣。夔出生于书宦门第,幼年随父受教,擅长诗词,熟谙音乐;复得父辈文墨交往的感染,城市歌舞的熏陶,为其爱好和学识的长进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姜夔少年丧父,曾随姊生活。得亲友介绍,就学于诗词名流千岩老人萧德藻,得其赏识,并娶其侄女为妻。夔为人清高,不汲汲于功名,一生困顿。终其身为布衣;但以诗词、音乐及书法与人交往,藉此谋取生计。自青年时期起,他就广为交游,往反羁滞于江淮湖杭之间;结识了当时宿儒名士如范成大、杨万里、辛弃疾等人,丰富了学识,提高了诗词和音乐的创作水平。

词至南宋已发展到高峰,词家辈出,取材广泛,笔调不一,斑烂缤纷。但一般词人所作,多依传统词格填制;有的已拗口,不易歌唱。姜夔因娴通音律,于通用词调外,每自创词牌,自制新调曲谱,并能吹弹伴和;旧的词调经他的手笔,有因词意和演唱所需而破格出新者-如平韵《满江红》。这在当时确属难能可贵。只有北宋的周邦彦在自作词曲方面,能与他相提并论,世人因称“前有美成,后有尧章”。

姜夔的诗,风格高秀,继承和发展了江西诗派的风韵,有《白石诗集》传世。清代诗人朱彝尊在《重锓裘司直诗集序》中论江西诗派时说:“继萧东夫(即萧德藻)起者,姜尧章其尤也。”他的词曲更为后世所推崇。姜夔和吴文英等成为南宋前期词家婉约派主要代表,上继“花间”(《花间集》),强调音乐性,被认为是词家的正宗。姜夔词的风格是:清新峻拔,立意幽远,炼字琢句,倚声协律。

《白石道人歌曲》收词八十首,其中十七首带有曲谱。《扬州慢》、《杏花天影》、《姜凉犯》、《暗香》、《疏影》、《徵招》、《角招》等十四首是他自创的词调和乐曲;三首是填词配曲的,内有一首填的是范成大的《玉梅令》。这十七首,每首定有宫调,并以宋代工尺字谱(与今流行的工尺谱有所不同)斜行注节,扣于字旁。这些有谱的词调是他一生中文艺创作的精髓,为后人留下了可资研考演唱的丰厚遗产,对南宋后期词坛创新和词式上的格律变化有很大的影响。

白石创制的词调《扬州慢》,是他成熟时期的代表作。孝宗淳熙三年(1176)冬,他二十二岁,自汉阳出游,途经金人两次蹂躏、惨遭兵燹的扬州,看到昔日繁华的商业都城,已是“市尘尽荠麦,号角吹宵寒”,更显得空荡凄凉。眼前的景象和爱国的情思,激起他强烈的感情,用警辟对比的词藻度成此曲,传为佳作。

光宗绍熙二年(1191),他在名诗人杨万里家,得聆一琵琶艺弹奏久已失传的《醉吟商朝渭州》古调,他虚心学习了该曲的品弦法,填词编成了清新的《醉吟商小品》。后到合肥,目睹边城一片离索,感怀古英雄之伟烈,创作了寓意深远的犯曲(中有转调变化之曲)《凄凉犯》。

同年,范成大已告老还乡,姜夔应范的邀请,往访范于吴县(今苏州)的范村。他赏梅游览后,创制了《暗香》、《疏影》两曲献给范。范令其婢-歌女小红“肄习之”。音节清婉美妙,范赞赏不已,后来就将小红赠给了姜夔。夔诗《过垂虹》云:“自琢新词韵最娇,小红低唱我吹箫;曲终过尽松陵路,回首烟波廿四桥。”即咏此事。

姜夔在吴兴寄居时间较长,后期还写了《鬲溪梅令》和拟古乐调的《角招》、《徵招》等歌曲。这些拟古乐调对我国古乐歌曲的研究,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从白石歌曲的《词引》中,可知姜夔曾对《楚辞》的“九歌”皆注律吕,琴曲亦注指法,这说明他除对古曲音律有研究外,古琴的弹奏也是精通的。他晚年曾参考浙江民间风俗歌曲,创作了“越九歌”;又曾按七弦琴演奏伴唱的风格,写下了骚体《古怨》琴歌,抒发他对山河破碎、身世凄凉、世道坎坷的怨恨和悲叹。姜夔以他多方面的才华,不断地交游和研究,卓然成家,赢得了极大的声誉。

庆元三年(1197),姜夔将多年来对音乐的研究和意见写出了《大乐议》和《琴瑟考古图》各一卷,呈献给朝廷,用以议正乐典。他十分注重琴学,在《七弦琴图说》中阐述了南宋时代的古琴宫调,提出了分琴为三准(自一徽至四徽为上准,四徽至七徽为中准,七徽至龙龈为下准),三准各具十二律。各述了转弦合调图,总述了取琴“应声”之法等。这些撰著对我们研究中古音乐和古琴等乐器的演奏是有很高价值的。

两年后,姜夔又向朝廷呈上了《圣宋饶歌十二章》,再次希望获得朝廷采纳和提拔任用,但未成功。这些乐议和乐章直到姜夔死后十年,理宗才“诏以夔所进乐议、乐章付太常(掌管宗庙礼仪音乐之官)”。

夔为人清高,荦荦不羁。曾与抗金主战的大臣名将张浚之孙张鉴结为至交,并长期得其资助。鉴死后,夔生计日绌,但仍清贫自守,不肯屈节以求官禄。晚年多旅食抗嘉湖之间。当寓居武康时,与白石洞天为邻,有潘转翁者号之曰:“白石道人”。夔答以诗云:“南山仙人何所食,夜夜山中煮白石,世人唤作白石仙,一生费齿不费钱。”用以自解其清苦。他在饱经颠沛转徙的困顾生活后,病卒于临安(今杭州)水磨方氏馆旅邸。幸得友人捐助,始获就近安葬。

姜白石一生困蹇,怀才不遇,但却给我们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文学艺术遗产。对他的词调音乐,我国民族音乐史学家杨荫浏著有《白石道人歌曲研究》一书,论证泽注极详,可资参考。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高宗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曾任太常博士、广东提点刑狱、尚书左司郎中兼太子侍读、秘书监等。主张抗金,正直敢言。宁宗时因奸相专权辞官居家,终忧愤而死。诗与尤袤、范成大、陆游齐名,称南宋四家。构思新巧,语言通俗明畅,自成一家,时称“诚斋体”。其词风格清新、活泼自然,与诗相近。其中两首《昭君怨》是其最著名的词作,尤其是第二首短短四十个字却描摹了“舟、花、香、水、雨、声、梦、荷、珠、烟、水银、清波”等等或真切清新或飘渺空灵的虚实景物,可谓万丽纷呈,意象万千,共同造筑了引人入胜之人间佳境,真是令人不禁倾倒、欣然神往。廷秀著有《诚斋集》。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12岁即能诗文,一生著述丰富,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等数十种存世。陆游具有多方面文学才能,尤以诗的成就为最。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今尚存九千三百余首。其中许多诗篇抒写了抗金杀敌的豪情和对敌人、卖国贼的仇恨,风格雄奇奔放,沉郁悲壮,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了卓越成就,在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称,不仅成为南宋一代诗坛领袖,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是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

陆游诗特征之一,是气吞山河的英雄气概和万死不辞的牺牲精神。这在他一生的诗作中都有充分的反映,直到82岁,他还高唱“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平燕赵”的诗句。陆诗第二个特征是,对投降派尖锐的讽刺和坚决的斗争。另外,他也有壮志未酬的感叹和对理想境界的寄托,如《书愤》、《秋思》、《枕上偶成》、《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等。

此外,他还有不少象“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游山西村》)和“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临安春雨初霁》)等歌唱美好生活的诗句。陆诗的基本特征是现实主义。在表现手法上,他一般不直接对客观事物做具体刻画,而是抒写个人的主观感受,因此,他的诗概括性、抒情性强。陆诗在现实主义基础上,还极富浪漫主义情调。这主要表现在诗人对复国理想追求时的瑰丽想象上。他的想象主要是对抗金战争的想象,包括战斗的阵势、敌军的溃败及朝廷的中兴。夸张也是构成陆诗浪漫主义特征的一个因素。如“逆胡未灭心未平,孤剑床头铿有声”(《三月十七日夜醉中作》),“起倾斗酒歌出塞,弹压胸中十万兵”(《弋阳道中遇大雪》)等诗句,与表现陆诗悲壮、奔放的风格特征极有关联。陆诗语言不尚粉饰、奇险,追求明白如话,自然而精炼。

孝宗隆兴初,赐进士出身。历任县主簿,州通判,知州,礼部郎中,秘书监。晚年以太中大 夫,宝谟阁待制致仕,封渭南伯。终年八十五岁。他生当宋,金两国南北对峙的 年代。其时国土分裂,战争频繁,朝政黑暗,人民痛苦。因此,他一生以诗文为 武器,反复呼吁国家统一,整顿朝纲,减轻赋税,发愤图强。可惜一直遭受当权 者的诅抑和谗毁,不可能实现他的政治抱负。他的诗歌艺术创作,继承了屈原,陶渊明,杜甫,苏轼的优良传统,是我国文化史上一位具有深远影响的卓越诗人 主要著作有《渭南文集》,《剑南诗稿》,《放翁词》,《南唐书》,《老学庵笔记》

苏辙(1039~1112)北宋散文家。与其父苏洵、兄苏轼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字子由。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仁宗嘉□二年(1057)与苏轼一起中进士。不久因母丧,返里服孝。嘉□六年,又与苏轼同中制举科。当时因“奏乞养亲”,未任官职,此后曾任大名府推官。熙宁三年(1070)上书神宗,力陈法不可变,又致书王安石,激烈指责新法。熙宁五年(1072),出任河南推官。元丰二年(1079),其兄苏轼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被捕入狱。他上书请求以自己的官职为兄赎罪,不准,牵连被贬,监筠州盐酒税。元丰八年,旧党当政,他被召回,任秘书省校书郎、右司谏,进为起居郎,迁中书舍人、户部侍郎。哲宗元□四年(1089)权吏部尚书,出使契丹。还朝后任御史中丞。元□六年拜尚书右丞,进门下侍郎,执掌朝政。元□八年,哲宗亲政,新法派重新得势。绍圣元年(1094),他上书反对时政,被贬官,出知汝州、袁州,责授化州别驾、雷州安置,后又贬循州等地。崇宁三年(1104),苏辙在颍川定居,过田园隐逸生活,筑室曰“遗老斋”,自号“颍滨遗老”,以读书著述、默坐参禅为事。死后追复端明殿学士,谥文定。

苏辙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以儒学为主,最倾慕孟子而又遍观百家。他擅长政论和史论,在政论中纵谈天下大事,如《新论》(上)说“当今天下之事,治而不至于安,乱而不至于危,纪纲粗立而不举,无急变而有缓病”,分析当时政局,颇能一针见血。《上皇帝书》说“今世之患,莫急于无财”,亦切中肯綮。史论同父兄一样,针对时弊,古为今用。《六国论》评论齐、楚、燕、赵四国不能支援前方的韩、魏,团结抗秦,暗喻北宋王朝前方受敌而后方安乐腐败的现实。《三国论》将刘备与刘邦相比,评论刘备“智短而勇不足”,又“不知因其所不足以求胜”,也有以古鉴今的寓意。

苏辙在古文写作上也有自己的主张。在《上枢密韩太尉书》中说:“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认为“养气”既在于内心的修养,但更重要的是依靠广阔的生活阅历。因此赞扬司马迁“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他的文章风格汪洋澹泊,也有秀杰深醇之气。例如《黄州快哉亭记》,融写景、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于汪洋澹泊之中贯注着不平之气,鲜明地体现了作者散文的这种风格。

苏辙的赋也写得相当出色。例如《墨竹赋》赞美画家文同的墨竹,把竹子的情态写得细致逼真,富于诗意。

苏辙写诗力图追步苏轼,今存诗作为数也不少,但较之苏轼,不论思想和才力都要显得逊色。早年诗大都写生活琐事,咏物写景,与苏轼唱和之作尤多。风格淳朴无华,文采少逊。晚年退居颍川后,对农民生活了解较多,写出了如《秋稼》等反映现实生活较为深刻的诗。抒写个人生活感受之作,艺术成就也超过早期,如《南斋竹》:“幽居一室少尘缘,妻子相看意自闲。行到南窗修竹下,□然如见旧溪山。”意境闲澹,情趣悠远。苏辙于诗也自有主张。他的《诗病五事》以思想内容为衡量标准,对李白、白居易、韩愈、孟郊等都有讥评。如说李白“华而不实”,说“唐人工于为诗而陋于闻道”,这看法在宋代有一定代表性。

苏辙著有《栾城集》,包括《后集》、《三集》,共84卷,有《四部丛刊》影明活字本。又,《栾城应诏集》12卷,有《四部丛刊》影宋钞本。

洵(1009~1066)

中国北宋散文家。字明允,号老泉。眉山(今属四川)人。嘉佑年间,其文得欧阳修举荐,一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文名因而大盛。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列入唐宋八大家。

苏洵的文章多为政论和军事论著。如《衡论》、《上皇帝书》等文,以古鉴今,明确提出治国兴邦的政治革新主张;在《审敌》、《御将》、《兵制》、《上韩枢密书》、《项籍》以及《六国论》中,认为六国破灭,弊在贿秦。实为借古讽今,指责宋王朝的屈辱政策。同时提出改革兵制,信用将才等主张。所作抒情散文不多,但也不乏优秀之作,如《张益州画像记》、《木假山记》等。

马致远(约1250-1321至1324间),元代戏曲作家。号东篱,一说字千里。著有杂剧15种,今存有:《破幽梦孤雁汉宫秋》、《江州司马青衫泪》、《西华山陈搏高卧》、《吕洞宾三醉岳阳楼》、《马丹阳三度任风子》、《半夜雷轰荐福碑》 6种,以及和李时中、红字李

二、花李郎合写的《邯郸道省悟黄粱梦》一种(马著第一折),明代吕天成、清代张大复还说马致远作过南戏《苏武持节北海牧羊记》等。马致远还作有散曲,现存120多首。

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幼有行义,尝出,遇人有遗楮币(1)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年方十岁,读书不辍,父母忧其过勤而止之,养浩昼则默诵,夜则闭户,张灯窃读。山东按察使焦遂闻之,荐为东平学正。游京师,献书于平章(2)不忽木,大奇之,辟为礼部令史,仍荐入御史台。一日病,不忽木亲至其家问疾,四顾壁立,叹曰:“此真台掾(3)也。”选授堂邑县尹。人言官舍不利,居无免者,竟居之。首毁淫祠(4)三十余所,罢旧盗之朔望参者,曰:“彼皆良民,饥寒所迫,不得已而为盗耳;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众盗感泣,互相戒曰:“毋负张公。”有李虎者,尝杀人,其党暴戾为害,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养浩至,尽置诸法,民甚快之。去官十年,犹为立碑颂德。

【索引】

春树诗选

春树,1983年6月26日生人,2000年从北京某高中辍学,开始自由写作。曾经在“诗江湖”网站掀起巨大波澜,其板砖被选入《南方周末》“板砖爬行榜”;曾经被“诗江湖”网站称为最年轻的优秀诗人。

黑客帝国

------------------

黑客帝国

昨天我非常想再看一遍黑客帝国三 当时我和苏卡卡在木偶剧场边上 一个饭店吃饭

那天请客的是一个编辑 我觉得他挺讨厌

他已经连续给我打了一年的电话了 基本上是一个月打一次

每次我都在五分钟内挂掉他的电话 我叫他出来

就是想问清楚他到底想干嘛 他今天给我打电话说 他喜欢我

昨天我说出我想再看一遍黑客帝国三时 他们都没有反应 过了一会儿

苏卡卡说,咱们别看了,这电影看得人太晕了。我一个朋友说,看这电影时有种他抽叶子时的感觉 咱还是去上网吧。

我想起我家电脑还不能上网,顿时一阵郁闷涌上心头 我说,我的黑客帝国三啊!

男编辑坐在对面,他说,我特讨厌看电影

他还说,我觉得你不如以前好看了。这要是大街上,我还真不一定能认出你来 2003-11-15

【页底】 【索引】

阿斐诗选

阿斐(1980-),原名李辉斐,1980年生于江西都昌,诗作散见于《中国新诗年鉴》等选本以及《作品》、《诗刊》、《诗选刊》、《天涯》等刊物,著有电子诗集《以垃圾的名义》,执行主编《2004-2005中国新诗年鉴》,于2006年举办首次个人专场朗诵会。现居广州,供职于南方都市报。

红花草 和谁对饮

------------------

红花草

冬天了,广州并不冷 在铸山村,我的家乡

红花草的种子在另一个世界苏醒 春天绽放于它们的躯干 越贫寒越美丽 来年在我的世界

一群人踩过遍地紫色幼花 穿越两公里时空进入学堂 他们在红花草的身体上

精确犁出一条供两人并肩的路 并适时摆开战局 一群人分成两组

有人把一块泥团准确地投到我脸上 战争才真正开始

双方扭打如两队哺乳期的小黄牛

已经过去很久了

有人坐在电脑前,敲打着键盘

有人已魂归西天,带着伙伴们未了的梦 春天走得缓慢,却来得匆忙

城市的大街小巷容不下一朵紫花的微笑 我在来年的春天里

只能把脚掌铆在坚硬的地板上 家乡的红花草长势茂盛,寂寞逼人 在它们的记忆中

再也没有谁比得上一条穿梭的蚯蚓 我的那些孩子们已经杳无踪迹

------------------和谁对饮

是一个陌生人 还是老相识 已不重要

我们面对面坐着 象两个意外的幽灵 从天而降 喝酒,喝酒 喝成烂泥或者 越喝越清醒 越喝越象个人 醉生梦死 不醉即醉

酒中有一片开阔的天地 一片荒草地 一片沼泽地 一如往常的寂寞 山如尸横 骨撒遍野 我们装模作样 象两个伟人那般 指点江山 酒中的江山 直到空空如也 直到最后一滴酒 变成满眶虚伪的眼泪 你已不见

消失于积满暗影的时空 我独守空房 一如怨妇

泽婴诗选

泽婴(1983-), 原名刘佳沛。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作品见《星星》、《绿风》、《诗选刊》、《中国诗人》、《北京文学》等刊物。

除夕 雨水之前 暗流

------------------除夕

1.南方的建筑是我忽然怀念的小炉子 这是一位女子忽然怀念的小炉子

她双脚寒冷,不能将四个秘密守口如瓶。

是夜吧,小炉子

我的孤寂戴在自己头顶 通向被遗忘的祖母 拾起她纯粹的爱情

小炉子

一条鱼游泳火中

火要带走篱笆和双膝如木

2.睡了吗,圣米谢,你睡去后我独自过黑夜 上帝盯着老木匠的黑夜 没人唱起歌曲 没人理解他无奈的生平我的老父亲

你别在这时展开我的面孔,四次烛光谁都不在其中

我是空气以外的一次诞生。除夕∶我看见那天使变幻的桥梁

我的老父亲,这是我不理解自己的村庄∶一九八三,充斥着呼唤。

3.我的故居隐蔽在这小小树叶里 远方正变成看不见的小小树叶 树叶背后是黑夜

黑夜接纳我的四位修女 我所爱慕的修女

泪水流入你口中化作语言

我正成为一扇门 复归着自己的慈悲。

4.手拿蜡烛我欲哭无泪 手拿蜡烛姓名会骤然失踪

是谁在召唤我 是谁令我回不去

四只蜡烛 四个季节 四十年隔阻回家的道路

母亲,我不敢领悟生日充满了含义

我不敢领悟的除夕 四只蜡烛 一朵花飘下去

我生日的夜呀,我小声呢喃只有自己听到。母亲,你别在除夕把美丽放下,河流不可以结冰 天使们不要说话∶一把旧雨伞令我格外想家。

2002.12.11凌晨

------------------

雨水之前

从北海的塔上看 人在船上,船在水中 报纸在空气里,它是燕子 我和女朋友分别是天空的一半 她是这一半,我就是那一半 我们已经相爱多年

她说,船和人看上去很小 报纸飞在空中也很小

------------------暗流

下雨的季节

在雨中走过的人象一支矛 时间也收起它尖锐的讽刺 象放在抽屉里的剪刀

我们在旅途中停着

得不到安定、爱情和干爽的衣服 少年的日记仍保存在老房子里 记载着格言和第一次流浪

2003.3.21

江堤诗选

江堤(1961-2003),湖南省衡阳县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诗人,散文作家,青年学者。1962年10月23日出生于湖南衡阳县金兰乡木瓜村。2003年7月21日因病去世。已出版诗集《男人河》、《两栖人》(陈惠芳合着)、《液体树枝》等。

手指移植 待归

------------------

手指移植

乡村手指

在摩天楼群的黑暗中 移植到城市手上

茫茫黑夜城市在霓虹 深处呜咽听到有人说 痒!乡村手指伸过去 触到的是一只水泥跳蚤

骚痒这并不是简单的症状 城市在世界的夜空叫喊 孤单的黑暗极度难耐 我乡村的手指伸过去 一个蝴蝶滑翔的动作 就将骚痒的动作 就将骚痒止住

这惟一的夜晚乡村玫瑰 通过手指插在摩天的楼上 城市孤独地向我撞来 身体象村妇一样柔软

------------------待归

真正的土地

凡人是听不见心跳的 土地的阴影刻在背上 黄昏不来

背部仿佛很寒冷

我们其实是一些植物 植根在屋檐下 流放在旅馆里 根须在土地的深层 游荡下去便是异乡

真正的季节凡人看不见它走动 那些美丽的歌 鸟雀藏在树枝上 浮动一个黄昏

往往一根羽毛击中手指溅起来的水花

我们不需要房子 安于淡泊 脚印睡在原野 一似墓穴灿烂如花 花盆放在桌上 风走过,落花萧萧 河流在掌心里流淌 与泥土的距离实在太远 整整一生我置身于空中 每一个黄昏 都等待落叶归根

------------------北岛诗选

北岛(1949-),原名赵振开,出版的诗集有《北岛诗选》、《在天涯》、《午夜歌手》、《零度以下的风景》、《开锁》、小说集《归来的陌生人》、散文集《蓝房子》。(本文件内所有诗作均由网友象罔与罔象搜集、校对,灵石岛向他表示永久感谢。另外北岛诗英译见汉诗译文库。)

一、(1972-1986)你好,百花山

五色花

我走向雨雾中 真的

微笑 雪花 星星

冷酷的希望

候鸟之歌

日子

太阳城札记

回答 走吧 一切 路口 回忆

陌生的海滩 一束

在我透明的忧伤中 是的,昨天 岛 见证 岸

黄昏:丁家滩 雨夜

睡吧,山谷 船票

无题(把手伸给我)桔子熟了 红帆船习惯

无题(在你呼喊的旋律中)你说

我们每天早晨的太阳 宣告

结局或开始 港口的梦 迷途 和弦 界限

枫叶和七颗星星 古寺 十年之间

夜 :主题与变奏 明天,不 艺术家的生活 传说的继续 爱情故事 雪线 彗星 乡村之夜 走向冬天 恶梦 归程 祝酒

你在雨中等待着我 履历

无题(积怨使一滴水变得混浊)同谋 随想 主人 很多年

青年诗人的肖像 回声

峭壁上的窗户 陌生人 雨中纪事 关于传统 八月的梦游者 这一步 另一种传说

无题(永远如此)诱惑 地铁车站 空白

无题(对于世界)孤儿 菩萨 诗艺 挽歌 可疑之处 自昨天起 寓言

在黎明的铜镜中 期待 触电 语言 单人房间 呼救信号 守灵之夜 空间

别问我们的年龄 白日梦

二、(1989-1990)钟声 晚景 重建星空

无题(我看不见)在路上 布拉格 过节

无题(他睁开第三只眼睛)早晨的故事 仅仅一瞬间 占领 磨刀 此刻 纪念日 乡音 黑盒

巴赫音乐会 画 夜归 写作 四月

三、(1991-1992)岁末 缺席 午夜歌手 多事之秋 以外

致T.Transtromer 走廊 午后随笔 苹果与顽石 东方旅行者

无题(苍鹰的影子掠过)忧郁 夜巡 在天涯 毒药 醒悟 告别之词 风景 新世纪 问天 忠诚 折叠方法 遭遇

无题(在母语的防线上)夏季指南 一副肖像 关于永恒

四、(1993-1994)另一个 创造

无题(在父亲平坦的想象中)这一天 二月

我们 出场 在歧路 明镜 早晨 背景 领域 据我所知 重影 守夜

无题(人们赶路,到达)夜 紫色

无题(几度诗中回首)旧地 局外人

无题(--给Martin Mooij)下一棵树 为了

五、《今天》(1996年)新年 边境 借来方向

无题(醒来是自由)冬之旅 否认 六月

无题(抚摸伤口我看到辉煌的时刻)错误

日子与道路 送报 阳台 古堡 阅读 安魂曲 工作 休息 旅行

六、《一九九九中国新诗年鉴》 使命 目的地 战后

七、《今天》(二零零一)围困 同行 那最初的 旅行日记 杂志片断之一

八、其它

无题(我看不见)东方的想象

悼亡(应作于****年)夏日的黄铜 沉默的敲钟人 读书笔记

小木房的歌(应作于七十年代)岗位

零度以上的风景

无题(被笔勾掉的山水)逆光时刻 过夜 关键词 晴空

------------------

你好,百花山 琴声飘忽不定,捧在手中的雪花微微震颤。当阵阵迷雾退去,显出旋律般起伏的山峦。

我收集过四季的遗产 山谷里,没有人烟。采摘下的野花继续生长,开放,那是死亡的时间。

沿着原始森林的小路,绿色的阳光在缝隙里流窜。一只红褐色的苍鹰,用鸟语翻译这山中恐怖的谣传。

我猛地喊了一声:

“你好,百---花---山---“ “你好,孩---子---“ 回音来自遥远的瀑涧

那是风中之风,使万物应和,骚动不安。我喃喃低语,手中的雪花飘进深渊。

------------------

五色花

在深渊的边缘上,你守护我每一个孤独的梦---那风啊吹动草叶的喧响。

太阳在远方白白地燃烧,你在水洼旁,投进自己的影子 微波荡荡,沉淀了昨日的时光。

假如有一天你也不免凋残,我只有个简单的希望: 保持着初放时的安祥。

------------------

我走向雨雾中

乌云是起飞又落下的时辰。鸟儿四散。蓝色的斜线,抽打着幽暗的树林,仿佛在抽打一千支手杖,抽打一千颗老人的心。---心呵,何处是家,何处是你的屋顶?

草叶,在啜泣中沉醉,雏菊,模仿着苏醒。风对雨说:

你本是水,要归于水。于是雨收敛最初的锋芒,汇成溪流,注入河中。

冰上无声的闪电,使沉沉的两岸隆隆退去,又骤然合拢。

------------------真的

浓雾涂白了每一颗树干,马棚披散的长发中,野蜂飞舞。绿色的洪水 只是那被堤岸阻隔的黎明。

在这个早晨,我忘记了我们的年龄。冰在龟裂,石子

在水面留下了我们的指纹。

真的,这就是春天呵,狂跳的心搅乱水中的浮云。春天是没有国籍的,白云是世界的公民。和人类言归于好吧,我的歌声。

------------------

微笑·雪花·星星

一切都在飞快地旋转,只有你静静地微笑。

从微笑的红玫瑰上,我采下了冬天的歌谣。

蓝幽幽的雪花呀,他们在喳喳地诉说什么?

回答我,星星永远是星星吗?

------------------

冷酷的希望

风牵动棕黄的影子 带走了松林的絮语

吝啬的夜

给乞丐洒下星星的银币 寂静也衰老了

不再禁止孩子们的梦呓 2

永不重复的夜 永不重复的梦境

淹没在悄悄褪色的晨雾中 3

两双孩子的大眼睛 躲在阴暗的屋檐下 小天窗已经失明

再不能采集带霜花的星星 牵牛花已经暗哑

再不能讲述月光下的童话

告别了 童年的伙伴和彩色的梦 大地在飞奔„„ 让后退的地平线 在呼啸中崩溃吧 4

世界真大呀 5

在早霞粉红色的广告上 闪动着一颗绿色的星 手牵着手 我们走向前去

把自己的剪影献给天空 6

在小小的手掌上 吹出一颗轻盈的柳絮 让它去揭开雾海的秘密 让它去驾驭粗野的风 7

是什么在喧闹 仿佛来自天上

喂,太阳——万花筒 旋转起来吧

告诉我们无数个未知的梦 8 乌云奏起沉重的哀乐 排好了送葬的行列 太阳向深渊坠落 牛顿死了 9 天空低矮的屋檐下 织起了浅灰色的篱笆 泡沫的小蘑菇 栽满路上的坑洼

雨一滴一滴 滑过忧伤的脸颊 10 一只被打碎的花瓶 嵌满褐色的泥沙

脆弱的芦苇在呼吁 我们怎么来制止 这场疯狂的大屠杀 11 也许

我们就这样

失去了阳光和土地 也失去了我们自己 12 希望

这大地的遗赠 显得如此沉重

寂静 清冷

霜花随雾飘去了 13 夜

湛蓝的网 星光的网结

报时的钟声

这庄重的序曲 使我相信了死亡 14 紫黑色的波涛凝固了 在山涧

在摇荡的小桥下 乌鸦在盘旋 没有一点声响 15 鸽子匆匆飞去了 飘下一根洁白的羽毛

孩子呵

从母亲的血液里 你继承了什么 16 泪水是咸的

呵,那是生活的海洋

愿每个活着的人 真真实实地笑 痛痛快快地哭吧 17 终于

雷声也暗哑了 黑暗

遮去了肮脏和罪恶 也遮住了纯洁的眼睛 18 一盏昏黄的煤油灯 用谦卑的飞爆声

描绘另一个星球的见闻 随着一缕青烟的叹息 它摘下淡蓝的光轮 19 空中升起金色的汽球 我们牵住了无形的线绳

你飘吧

飘过这黑色的海洋 飘向晴朗的天空 20 报时的钟声

这庄重的序曲 究竟意味着什么 21 希望

这大地的馈赠 显得如此沉重

寂静 寒冷

------------------

候鸟之歌

我们是一群候鸟,飞进了冬天的牢宠; 在绿色的拂晓,去天涯远征。

让脱落的羽毛,落在姑娘们的头顶; 让结实的翅膀,托着那太阳上升。

我们放牧着乌云,抖动的鬓毛穿过彩虹; 我们放牧着风,飞行的口袋装满歌声。

是我们的叫喊,冰山吓得老泪纵横; 是我们的嘲笑,玫瑰羞得满面绯红。

北方呵,故乡,请收下我们的梦: 从每条冰缝长出大树,结满欢乐的铃铛和钟„„

------------------日子

用抽屉锁住自己的秘密 在喜爱的书上留下批语

信投进邮箱 默默地站一会儿 风中打量着行人 毫无顾忌 留意着霓虹灯闪烁的橱窗 电话间里投进一枚硬币 问桥下钓鱼的老头要支香烟 河上的轮船拉响了空旷的汽笛 在剧场门口幽暗的穿衣镜前 透过烟雾凝视着自己 当窗帘隔绝了星海的喧嚣 灯下翻开褪色的照片和字迹

------------------

太阳城札记

生命

太阳也上升了

爱情

恬静。雁群飞过 荒芜的处女地

老树倒下了,嘎然一声 空中飘落着咸涩的雨

自由

撕碎的纸屑

孩子

容纳整个海洋的图画 叠成了一只白鹤

姑娘

颤动的虹

采集飞鸟的花翎

青春

红波浪

浸透孤独的桨

艺术

亿万个辉煌的太阳 呈现在打碎的镜子上

人民

月亮被撕成闪光的麦粒 播在诚实的天空和土地

劳动

手,围拢地球

命运

孩子随意敲打着栏杆 栏杆随意敲打着夜晚

信仰

羊群溢出绿色的洼地 牧童吹起单调的短笛

和平

在帝王死去的地方 那支老枪抽枝、发芽 成了残废者的拐杖

祖国

她被铸在青铜的盾牌上 靠着博物馆发黑的板墙

生活

------------------回答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看吧,在那镀金的天空中,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

冰川纪过去了,为什么到处都是冰凌? 好望角发现了,为什么死海里千帆相竞?

我来到这个世界上,只带着纸、绳索和身影,为了在审判之前,宣读那些被判决的声音。

告诉你吧,世界 我--不--相--信!

纵使你脚下有一千名挑战者,那就把我算作第一千零一名。

我不相信天是蓝的,我不相信雷的回声,我不相信梦是假的,我不相信死无报应。

如果海洋注定要决堤,就让所有的苦水都注入我心中,如果陆地注定要上升,就让人类重新选择生存的峰顶。

新的转机和闪闪星斗,正在缀满没有遮拦的天空。那是五千年的象形文字,那是未来人们凝视的眼睛。

------------------走吧

走吧,落叶吹进深谷,歌声却没有归宿。

走吧,冰上的月光,已从河面上溢出。

走吧,眼睛望着同一片天空,心敲击着暮色的鼓。

走吧,我们没有失去记忆,我们去寻找生命的湖。

走吧,路呵路,飘满了红罂粟。

------------------一切

一切都是命运 一切都是烟云

一切都是没有结局的开始 一切都是稍纵即逝的追寻 一切欢乐都没有微笑 一切苦难都没有泪痕 一切语言都是重复 一切交往都是初逢 一切爱情都在心里 一切往事都在梦中 一切希望都带着注释 一切信仰都带着呻吟 一切爆发都有片刻的宁静 一切死亡都有冗长的回声

------------------路口

风停了,风默默地站在路口。雾中浮起的栅栏,打开夜晚的小门: 黑暗在用灯盏敬酒。

眼睛上的窗格子,筛出了迷雾的白昼。学会离别吧,象学会以往的一切,象学会欢乐与哀愁。

背过身去吧,让胧弱的灯光落在肩头。也许你想轻松地笑笑,而网住发辫的霜花,和夜露一起缓缓地流。

------------------回忆

烛光

在每一张脸上摇曳 没有留下痕迹 影子的浪花

轻击着雪白的墙壁 挂在墙上的琴 暗中响起

仿佛映在水中的桅灯 窃窃私语

------------------

陌生的海滩风帆垂落。

桅杆,这冬天的树木,带来了意外的春光。2 冬天的废墟,缅怀着逝去的光芒。

你靠着残存的阶梯,在生锈的栏杆上,敲出一个个单调的声响。3 正午的庄严中,阴影在选择落脚的地方。所有的角落,盐粒凝结昔日的寒冷,和一闪一闪的回忆之光。4 远方 白茫茫。

水平线

这浮动的甲板,撒下多少安眠的网? 5 头巾,那只红色的鸟,在日本海上飞翔。火焰的反光,把和你分离的影子,投向不属于任何人的天幕上。

没有风暴就够了,然而也没有固定的风向,也许是为了回答召唤。翅膀发出弓的鸣响。6 落潮

层层叠叠,在金色的地毯上,吐下泛着泡沫的夜晚,松散的缆绳,折断的桨。

渔民们弯着光裸的脊背,修建着风暴中倒塌的庙堂。7 孩子们追逐着一弯新月。

一只海鸥迎面扑来,却没有落在你伸出的手上。

------------------一束

在我和世界之间 你是海湾,是帆 是缆绳忠实的两端 你是喷泉,是风 是童年清脆的呼喊

在我和世界之间 你是画框,是窗口 是开满野花的田园 你是呼吸,是床头 是陪伴星星的夜晚 在我和世界之间 你是日历,是罗盘 是暗中滑行的光线 你是履历,是书签 是写在最后的序言

在我和世界之间 你是纱幕,是雾 是映入梦中的灯盏 你是口笛,是无言之歌 是石雕低垂的眼帘

在我和世界之间 你是鸿沟,是池沼 是正在下陷的深渊 你是栅栏,是墙垣 是盾牌上永久的图案

------------------

在我透明的忧伤中

在我透明的忧伤中

充满着你,仿佛绿色的夜雾 缠绕着一颗孤零零的小树 而你把雾撕碎,一片一片 在冰冷的手指间轻轻吸吮着 如同吸吮结成薄衣的牛乳 于是你吹出一颗金色的月亮 冉冉升起,照亮了道路

------------------

是的,昨天

用手臂遮住了半边脸,也遮住了树林的慌乱。你慢慢地闭上眼睛: 是的,昨天„„

用浆果涂抹着晚霞,也涂抹着自己的羞惭。你点点头,嫣然一笑: 是的,昨天„„

在黑暗中划亮火柴,举在我们的心之间。你咬着苍白的嘴唇: 是的,昨天„„

纸叠的小船放进溪流,装载着最初的誓言。你坚决地转过身去: 是的,昨天„„

------------------岛

你在雾海中航行 没有帆

你在月夜下漂泊 没有锚

路从这里消失 夜从这里消失

没有标志

没有清晰的界限 只有浪花祝祷的峭崖 留下岁月那沉闷的痕迹 和一点点威严的纪念

孩子们走向沙滩 月光下,远处的鲸鱼 正升起高高的喷泉

鸥群醒了

翅膀接连着翅膀 叫声那么凄厉

震颤着每片合欢树叶 和孩子们的心

在这小小的世界里 难道唤醒的只是痛苦

地平线倾斜了 摇晃着,翻转过来 一只海鸥坠落而下 热血烫卷了硕大的蒲叶 那无所不在的夜色 遮掩了枪声

--这是禁地

这是自由的结局

沙地上插着一支羽毛的笔 带着微湿的气息

它属于颤抖的船舷和季节风 属于岸,属于雨的斜线 昨天或明天的太阳 如今却在这里

写下死亡所公证的秘密

每个浪头上

浮着一根闪光的羽毛

孩子们堆起小小的沙丘 海水围拢过来

象花园,冷清地摇动 月光的挽联铺向天边

啊,棕榈 是你的沉默 举起叛逆的剑 又一次 风托起头发

象托起旗帜迎风招展

最后的疆界

永远在孩子们的心里

夜,迎风而立 为浩劫

为潜伏的凶手 铺下柔软的地毯

摆好一排排贝壳的杯盏

有了无罪的天空就够了 有了天空就够了

听吧,琴

在召唤失去的声音

------------------见证

我们那陌生的目光 在十字路口相逢

象两杯苦酒碰在了一起 却没有声音

我们头上

那颗打成死结的星星呀 犹如苦难和欢乐之间 一滴抹不干的泪痕 于是我们听见了彼此 目光的声音

被理性肯定的梦境 是实在的,正如 被死亡肯定的爱情 如果你不信

它只是正在塌陷的雪人

星星是见证

------------------岸

陪伴着现在和以往

岸,举着一根高高的芦苇 四下眺望 是你

守护着每一个波浪

守护着迷人的泡沫和星星 当呜咽的月亮 吹起古老的船歌 多么忧伤

我是岸 我是渔港 我伸展着手臂 等待穷孩子的小船 载回一盏盏灯光

------------------

黄昏:丁家滩---赠M和B

黄昏,黄昏

丁家滩是你蓝色的身影 黄昏,黄昏

情侣的头发在你的肩头飘动 是她,抱着一束白玫瑰 用睫毛掸去上面的灰尘 那是自由写在大地上 殉难者圣洁的姓名

是他,用指头去穿透 从天边滚来烟圈般的月亮 那是一枚订婚的金戒指 姑娘黄金般缄默的嘴唇

嘴唇就是嘴唇 即使没有一个字 呼吸也会在山谷里 找到共同的回声

黄昏就是黄昏 即使有重重阴影 阳光也会同时落入 他们每个人心中

夜已来临

夜,面对四只眼睛 这是一小片晴空 这是等待上升的黎明

------------------雨夜

当水洼里破碎的夜晚 摇着一片新叶

象摇着自己的孩子睡去 当灯光串起雨滴 缀饰在你肩头

闪着光,又滚落在地 你说,不 口气如此坚决

可微笑却泄露了内心的秘密

低低的乌云用潮湿的手掌 揉着你的头发

揉进花的芳香和我滚烫的呼吸 路灯拉长的身影

连接着每个路口,连接着每个梦 用网捕捉着我们的欢乐之谜 以往的辛酸凝成泪水 沾湿了你的手绢

被遗忘在一个黑漆漆的门洞里

即使明天早上

枪口和血淋淋的太阳 让我交出青春、自由和笔 我也决不会交出这个夜晚 我决不会交出你

让墙壁堵住我的嘴唇吧 让铁条分割我的天空吧 只要心在跳动,就有血的潮汐 而你的微笑将印在红色的月亮上 每夜升起在我的小窗前 唤醒记忆

------------------

睡吧,山谷

睡吧,山谷

快用蓝色的云雾蒙住天空 蒙住野百合苍白的眼睛 睡吧,山谷

快用雨的脚步去追逐风 追逐布谷鸟不安的啼鸣

睡吧,山谷 我们躲在这里

仿佛躲进一个千年的梦中 时间不再从草叶上滑过 太阳的钟摆停在云层后面 不再摇落晚霞和黎明

旋转的树林

甩下无数颗坚硬的松果 护卫着两行脚印

我们的童年和季节一起 走过那条弯弯曲曲的小路 花粉沾满了荆丛

呵,多么寂静

抛出去的石子没有回声 也许,你在探求什么-----从心到心

一道彩虹正悄然升起------从眼睛到眼睛

睡吧,山谷 睡吧,风

山谷睡在兰色的云雾里 风,睡在我们手掌中

------------------船票

他没有船票 又怎能登上甲板 铁锚的链条哗哗作响 也惊动这里的夜晚

海呵,海

退潮中上升的岛屿 和心一样孤单

没有灌木丛柔和的影子 没有炊烟

划出闪电的船桅 又被闪电击成了碎片 无数次风暴

在坚硬的鱼鳞和贝壳上 在水母小小的伞上 留下了静止的图案 一个古老的故事

在浪花与浪花之间相传 他没有船票

海呵,海

密集在礁石上的苔藓 向赤裸的午夜蔓延

顺着鸥群暗中发光的羽毛 依附在月亮表面 潮水沉寂了

海螺和美人鱼开始歌唱 他没有船票

岁月并没有中断 沉船正生火待发

重新点燃了红珊瑚的火焰 当浪峰耸起

死者的眼睛闪烁不定 从海洋深处浮现

他没有船票

是啊,令人晕眩

那片晾在沙滩上的阳光 多么令人晕眩

他没有船票

------------------无题

把手伸给我

让我那肩头挡住的世界 不再打扰你

假如爱不是遗忘的话 苦难也不是记忆 记住我的话吧 一切都不会过去

即使只有最后一棵白杨树 象没有铭刻的墓碑 在路的尽头耸立 落叶也会说话

在翻滚中褪色、变白 慢慢地冻结起来 托起我们深深的足迹 当然,谁也不知道明天 明天从另一个早晨开始 那时我们将沉沉睡去

------------------

桔子熟了

桔子熟了

装满阳光的桔子熟了

让我走进你的心里 带着沉甸甸的爱

桔子熟了

表皮喷着细细的水雾

让我走进你的心里 忧伤化为欢乐的源泉

第五篇:中国古代十大家训

中国古代的十大家训

家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家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中国历史上对个人的修身、齐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国家更加富强的必不可少的一点。

远古时代,人类社会经历了氏族、家族、家庭的变迁,然而,这些都是形成一个国家的基石。

在国家不安定和国法不明确之际,家训即可发挥稳定社会秩序的力量。因为,家族为了维持必要的法制制度,就拟定一定的行为规范来约束家族中人,这便是家法家训的最早起源。

一、周公的《诫伯禽书》

“一饭三吐哺”

周成王亲政后,营造新都洛邑,大封诸侯。他将鲁地封给周公之子伯禽。周公告诫儿子说:“你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轻视人才。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叔,又身兼辅佐皇上的重任,我在天下的地位也不能算轻贱的了。

可是,一次沐浴,要多次停下来,握着自己已散的头发,接待宾客,吃一顿饭,要多次停下来,唯恐因怠慢而失去人才。我听说,德行宽裕却恭敬待人,就会得到荣耀;土地广大却克勤克俭,就没有危险;禄位尊盛却谦卑自守,就能常保富贵;人众兵强却心怀敬畏,就能常胜不败;聪明睿智却总认为自己愚钝无知,就是明哲之士;博闻强记却自觉浅陋,那是真正的聪明。这六点都是谦虚谨慎的美德。即使贵为天子,之所以富有四海,也是因为遵循了这些品德。不知谦逊从而招致身死国丧,桀纣就是这样的例子。你怎能不慎重呢?”伯禽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没过几年就把鲁国治理成民风纯朴、务本重农、崇教敬学的礼仪之邦。有道是“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周公对儿子的谆谆教诲,可谓良苦用心。

二、司马谈的《命子迁》

“此孝之大者”

司马谈学富五车,所以他后来做了汉武帝的太史令,通称太史公,掌管天时星历,还职掌记录,搜集并保存典籍文献。这个职位是武帝新设的官职,可以说是武帝为司马谈“量身定制”的。

因此,司马谈对武帝感恩戴德又尽职尽责。由于责任心极强,司马谈在临死的时候,拉着儿子司马迁的手,边哭边嘱咐,这就是司马谈的《命子迁》。司马谈希望自己死后,司马迁能继承他的事业,更不要忘记撰写史书,并认为这是“大孝”,“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 他感到自孔子死后的四百多年间,诸侯兼并,史记断绝,当今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义士等的事迹,作为一名太史而不能尽到写作的职责,内心十分惶惧不安。所以他热切希望司马迁能完成他未竟的大业。

司马迁不负父亲之命训,最终写出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名垂青史。有人说,没有司马谈的《命子迁》,就没有司马迁的《史记》。此话信然。

三、诸葛亮的《诫子书》和《诫外甥书》

“非淡泊无以明志”

诸葛亮46岁才得子诸葛瞻。他很喜欢这个儿子,希望儿子将来成为国家栋梁。诸葛亮有两个姐姐,二姐所生子叫庞涣,深得诸葛亮喜爱。诸葛亮常年征战,政务缠身,但仍不忘教诲儿辈。

他写给诸葛瞻和庞涣的两封家书,被称为《诫子书》和《诫外甥书》。《诫子书》曰:“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诫外甥书》曰:“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疑滞。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虽有淹留,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若志不强毅,意气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伏不庸,不免于下流。”

从两封信中可以看出,他对儿子和外甥的要求是一致的。《诫子书》和《诫外甥书》是古代家训中的名篇,阐述修身养性、治学做人道理,读来发人深省。

四、《颜氏家训》

“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

颜之推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处世哲学、思想学识,写成《颜氏家训》一书训诫子孙。全书共有七卷计二十篇,各篇内容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但主要是以传统儒家思想教育子弟,讲如何修身、治家、处世、为学等。

如他提倡学习,反对不学无术;认为学习应以读书为主,又要注意工农商贾等方面的知识;主张“学贵能行”,反对空谈高论,不务实际等。书中许多名句一直广为流传,如:“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与瞑目而无见者也。”“父子之间不可以狎;骨肉之爱,不可以简。简则慈孝不接,狎则怠慢生矣。”“生不可不惜,不可苟惜。”等等。

历代对《颜氏家训》非常推崇,甚至认为“古今家训,以此为祖”,反复刊刻,虽历经千余年而不佚。

五、唐太宗的《诫皇属》 “每餐一食,则念耕夫”

帝王家训占有特殊位置,其代表作之一就是唐太宗李世民的《诫皇属》。太宗非常注重对皇子们的教育,经常告诫后代,应当遵守道德规范,加强道德修养,掌握治国之道。在《诫皇属》中,唐太宗以自己勤勉政事为例,告诫“生于富贵,长自深宫”的皇属克制自己,珍惜财物,不可奢侈,每穿一件衣服、吃一顿饭,都不要忘记蚕妇农夫的辛勤。

在听闻决断的时候,不要先入为主,任凭自己的喜怒,要谦虚、善于听取不同意见,不要因为别人有短处就鄙视他们,也不要因为自己有优点就恃才而骄,要把敢于反对你的人当作老师,把逢迎你的人视为贼子。只有这样才能够永久富贵,贞正吉祥。太宗对皇属都有如此严格要求,“贞观之治”的出现就自然而然了。

六、包拯家训

“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

包拯以公廉著称,刚直不阿,执法如山。他在晚年为子孙后代制定了一条家训,云:“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共三十七字,其下押字又云:“仰珙刊石,竖于堂屋东壁,以诏后世。”又十四字。

“珙”者即包拯的儿子包珙。包拯的这则家训是他生前对子孙的告诫,并让其子包珙刊石,竖于堂屋东壁,以照后世。这寥寥三十七字,凝聚着包公的一身正气、两袖清风,虽千载之下,亦足为世人风范。包拯的家训,既是他对后人的训诫,也是他一生的品格写照。

七、欧阳修的《诲学说》

“玉不琢,不成器”

欧阳修4岁时父亲就去世了,母亲对他的教育很严格。为节减开支,母亲用芦苇、木炭作笔,在土地或沙地上教欧阳修认字。欧阳修在家训中希望儿子能继续养成读书的习惯,并从书中学会做人的道理。

于是他在教导二儿子欧阳奕努力学习时写下《诲学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人之性,因物则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欧阳修以“玉”喻“人”,诲学有道,可谓金玉良言。

八、《袁氏世范》

“小人为恶不必谏”

袁采为人才德并佳,时人赞称“德足而行成,学博而文富”。在任乐清县令时,他感慨当年子思在百姓中宣传中庸之道的做法,于是撰写《袁氏世范》一书用来践行伦理教育。《袁氏世范》深入浅出,娓娓道来,如话家常,所以又称《俗训》。书中有许多句子十分精彩,如“小人当敬远”“厚于责己而薄责人”“小人为恶不必谏”“家成于忧惧破于怠忽”“党人不善知自警”等等。《袁氏世范》很快便成为私塾学校的训蒙课本。历代士大夫都十分推崇该书,奉为至宝。

《袁氏世范》是中国家训史上与《颜氏家训》相提并论的一部,真正做到了“垂诸后世”。

九、《朱子家训》

朱柏庐(1627—1698),明末清初江苏昆山县人。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毋临渴而掘井”朱柏庐的父亲在守昆山城抵御清军时遇难。朱柏庐侍奉老母,抚育弟妹,播迁流离,备极艰辛。

他始终未入仕,一生教授乡里。他潜心治学,以程、朱理学为本,提倡知行并进,躬行实践。他与顾炎武坚辞不应康熙朝的博学鸿儒科,与徐枋、杨无咎号称“吴中三高士”。

《朱子家训》全文五百余字,内容简明赅备,文字通俗易懂,朗朗上口,问世以来,不胫而走,成为有清一代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教子治家的经典家训。其中一些警句,如“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等,在今天仍然具有教育意义。

《朱子家训》全文虽只有506字,却集儒家做人处世方法之大成。

十、《弟子规》

李毓秀(1647-1729),字子潜,号采三。清初著名学者、教育家。“凡是人皆须爱”李毓秀科举不中后,就致力于治学。他根据传统对童蒙的要求,结合自己的教书实践,写成了《训蒙文》,后来经过贾存仁修订,改名《弟子规》。

《弟子规》清代后期广为流传,几乎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有同等影响。《弟子规》看似一本不显眼的小书,实际上汇集了中国至圣先贤的大智慧。

下载中国古代十大著名诗人背景及特点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古代十大著名诗人背景及特点.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古代十大全才

    中国古代十大全才 十、曾国藩号涤生,原名子城,谥文正,中兴名臣,清代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理学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曾国藩奉行“立言、立功、立德”。立言,他......

    中国古代的婚姻特点

    一、封建社会和建国以来的婚姻特点 (一)、结婚方面 1、古代封建社会,婚姻取决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我国传统婚礼大约分为婚前礼、正婚礼、婚后礼三个阶段。 1)婚前礼是在婚......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1)中国政治制度的历史经过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从未中断,因此源流分明,沿革清晰。 (2)以君权为中心,高度集中权力。在人神关系上,鼓吹君权神授,君权至上,以神权服......

    十大信息源特点

    1、图书 图书或称为书籍,包括专著、教科书、各种普及读物及各专业参考工具书等。图书经过编著者精心选择,反复斟酌后写成的,其内容系统、成熟、定型,信息经过筛选,可靠性强。图书......

    中国古代十大情诗,美极了

    中国古代十大情诗,美极了 一,《江城子》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

    中国古代十大著名宰相

    中国古代十大著名宰相 中国古代十大著名宰相摘自网络1、西周的周公 周公即是姬旦,武王的弟弟。不仅协助武王伐纣,而且辅助成王,平定诸候国之乱,教化国民,以礼治国。2、齐桓公之相......

    中国古代诗歌十大流派(大全)

    中国古代诗歌十大流派: 唐代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 王维 孟浩然 代表作品——王《使至塞上》《山居秋暝》《渭川田家》《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送元二使安西》 孟 《春......

    中国古代十大知音夫妻

    中国古代十大知音夫妻 中国古代十大知音夫妻 李清照,宋代杰出词人,济南人,自号易安居士。 赵明诚,字德甫,金石学家。 这是古代文化史上最为人津津乐道和称颂的一对知己爱侣。 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