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李淑君)浅谈中小学语文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
浅谈中小学语文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
摘要:
在现今的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既是重点也是难点。无论是在中考还是高考中,作文的分值都占据着很大的比重。因此,培养和提高中学学生的作文能力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本文就是就语文教学中怎样培养和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给大家一点参考。
关键词:浅谈 语文 教学 培养 作文 能力 提高
正文:
培养中小学生作文写作的能力,是当今中小学语文教师的首要任务。当今的学生讨厌写作文、怕写作文,已成为一种极为普遍的现象。怎样才能扭转这种局面呢?笔者认为,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知道学生为什么不喜欢写作文。我曾经和学生面对面的探讨过这个问题。学生的回答是:
1、没有东西写。2不知怎么写什么。
3、写不好。
4、没习惯写。针对以上学生们的回答,我认为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首先在教学中 学好 语文基础夯实基础
作文是一种书面表达能力的反应,是学生熟练地、综合的运用语言和文字的标志。要想让学生具有作文写作能力必须扎扎实实的选好语文基础知识。这里讲的基础知识主要包括:字、词、句、段,然后才是篇章。初中毕业生要“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其中3000个左右会写”“这个数目很可观,可是打不得折扣”“汉字的重要在于词是由字构成的,所以字是学好语文、提高写作能力的第一关。”
词汇的掌握和积累也是很重要的。对此,美国的学者怀斯特分析了英国的《辞典》后得出这样的结论:“只需450个词就可转述任何笑话,转述孩子喜欢的童话需要750个词,转述惊险小说需要1400个词,若想随意转述一部文艺作品,则需3000个以上的词。人们需要多少词才能交流,前苏联用自控器进行统计的结果是:需要3600个词,14岁以前的少年需要9000多个,成年人则需掌握11000个词。”所以,在教学中,特别是小学阶段,我们一定要求学生多积累词汇。
前几天,网友们给我发来几个笑话:
1、老师让学生用“难过”造句,学生说:我家门前的水沟很难过。
2、老师让学生用“先„„再„„”造句,学生:“先生,再见!”
3、老师让学生用“一边„„一边„„”造句,学生:他一边穿衣服,一边脱裤子。面对着啼笑皆非的笑话作为一个从事语文教学工作的教师,除了笑之外恐怕更多的是一种悲哀„„一个句子 的正确与否,决定于四个因素:事理、情趣、声音、规矩。先说事理,就是要看这个句子说的意思对不对;情趣就是要看它的语气、色彩合不合适;声音就是要看这个句子粘着顺最不顺嘴,听着悦耳不悦耳;规矩就是要看这个句子和不合大家说话的共同习惯。只要掌握另外这几方面,学生就能够准确的遣词造句了。除了扎实的学好语文基础知识外,在教学中还应该要求学生多学习一些生活常识知识和社会自认科学知识,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这些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阅历更能使他们能热爱生活,热爱自然。
作文的段落,是文章的骨干。通俗的讲 段落就是语言的逻辑,再说直白一点就是说话的条理,按照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描述一件事物应先说什么,再说什么,最后说什么。在这方面,教师应适时的向学生讲解段落的基本类型和结构。教他们按照语法的规律进行语句的逻辑。
所谓篇章,就是对文章材料的组织、对文章结构的谋划和布局。选择什么样的材料才能反映出文章的主题,选择什么样的结构才能使文章层次分明、结构严谨。教学时,教师应合理的结合教材的课文或其他优秀的范文给学生加以讲解和分析。
二、适时引导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让学生喜欢写作,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是关键。也就是解决“不想写”的问题。怎样才能让学生喜欢写作呢?笔者认为:
1、用优秀的范文去感染学生。“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好的作品能鼓舞人的志气,能给人以力量。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一点,因势利导点燃学生的写作欲望。
2、在作文的评语中多鼓励。这样一点笔者是深有体会的。记得我第一次参加工作时,对学生的作文评语总是批评得多,表扬的少。自己感觉很负责任的,可学生很不接受。有一位女生当面找到我说:“老师,为什么你给的评语多食批评而很少鼓励呢?这样会挫伤同学们的写作热情的。本来嘛,写一篇不好,再写一篇你还是不满意,这三写两写就写烦了!就不想写了。”其实,也的确是如此。后来我调整了思想,学着从学生的角度看待他们的作文,这样就将成人的眼光降低到学生的 层次,果然同学们渐渐喜欢写作文了。
三、引导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 记忆、记录能力
这个标题看上去好像有一点问题,其实我这里讲的记忆能力和记录能力是两个概念。记忆指的是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再现能力,也可以说是联想和想象能力。记录指的是对客观事物的形象描述能力。
作文是对客观事物的描述,要想更好的再现事物的真实性,就必须首先对事物进行观察。“观察”一词实际包好两个侧面的含义:“观”----使用视觉去整体的感知事物的全貌,看事物大小、形状、颜色等宏观的表象。“察”---是对客观事物进行细致的审视,看事物的纹路 的多少、像什么、这个部分和哪个部分有什么不同或相同之处等等。另外,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时段去看,也不相同,所以又要考虑观察的视角、方位、时间等等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在作文教学中,去积极的引导学生去科学的、合理的进行观察、比较、学会辩证的去认识事物,学会“同中求异”和“异中寻同”从而发现事物的某些特性。我认为在标题中的三个方面中,其实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层层递进的。学生具备了观察能力后,还应该具有记录能力和记忆能力。这也是在教学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也就是学生们讲的“不知怎么写的问题”。上面我们讲到了“观察”的含义,这在作文中只是一个整体的轮廓,要想将视觉中的事物印在大脑中就需要记录能力和记忆能力。通常的记录方式有语言描述和运用修辞、对比等手法。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教会学生的这种能力。比如进行郊游、或者一些社会调查之类的实践活动,学生进行观察体验并写出经过和感受。
四、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在学生具有了一定的作文能力之后,就该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这方面我的体会有
1、经常举行各种形式的作文比赛。人都是有自尊心和虚荣心的,教师可以合理的利用这一特点在学生中搞一些征文比赛,通过物质来刺激学生的写作欲望。
2、评改作文时将好的文章作范文在课上精讲。这也是一个好的激励办法。甲看乙的作文写得好,经常在课上当作范文,乙也会喜欢写作文。总之这样,一个一个的传、帮、带的循环模式,就将整个班级乃至整个学校的作文写作推向了一个高潮。
3、学生自改作文。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相互评改作文可以使学生之间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从而从一定的意义上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参考文献:
1、张志公:《学好语文不是一件小事》---《中国现当代文学家作文论》郑州文心出版社 2000
2、苏立康:《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008
第二篇: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提问能力
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会提问的能力
十堰市文锦学校
曾竞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新课改的理念下,语文教学应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地表达,唤起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让学生自由表达,提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但在现实教学中,许多课堂更多关注教师教,教师忙于课前深掘教材,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几乎都围绕着一条规律教学,那就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的教学,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教师是主宰者,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教师提出什么样的问题,学生就思考什么样的问题,虽然整堂课达到了预定的效果,但学生的思维,提出问题的能力受到限制,培养出的人才也缺乏创造性的思维和创新意识。
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提出问题的能力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敢于提问
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在一种“心欲求而尚未得,口欲言而尚不能”的求知状态中,由于他们没有掌握好提问的方法和技巧,所以课堂上表现出惧怕提问的心理:一怕在课堂上提问会影响教师的教学程序而挨教师的批评、指责;二怕提出的问题不成问题而变成同学们的笑料。因此,要使学生在课堂上敢于提问,首先教师要努力帮助学生消除害怕提问的心理障碍,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教师应放下架子,让学生无拘无束地将自己对课文的各种感受和疑问提出来,并积极保护学生的发言,尤其对那些基础较差而提出比较幼稚问题的学生要满腔热情地给以鼓励,帮助他们树立积极进取的自信心,切忌指责和嘲笑。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勇于探索,异想天开,不唯教材,不唯师,甚至可以“班门弄斧”。这样才能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更进一步去探索问题,从而敢于提出更多的问题,真正做到让学生带者问题来,又带着问题走出去。
二、创设问题情境,唤起学生质疑欲望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敢于提问外,还有努力创设提出问题的情境。俗话说思考从疑问开始,对新知识的出现,教师要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提出问题的情境,以引发学生好奇、期待,积极思考的探究质疑欲望,促使他们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例如,教学《向命运挑战》一文时,教师谈话激趣导入:大家都知道张海迪,从小学起患高位截瘫,胸部以下失去了知觉。但她以顽强的毅力战胜了疾病和困难,出色地完成了小学到大学的学业,掌握了好几种外语,翻译、创作了不少作品,成为一代楷模,今天,我们再来了解一位像张海迪这样向命运挑战的英雄人物。(出示课题)他们事迹更使人惊叹,甚至使人不敢相信世上竟有这样的人,这样的事。在这样的情境下,学生读题目后,自然很想知道文章写谁?挑战什么?怎样挑战的?通过这样的情景导入自然而然引导学生主动地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创设问题情景即可打开学生的思维,进而促使他们产生探究问题的浓厚兴趣。
三、探寻质疑途径,使学生善于提问
敢问不难,善问不易。学生存在个性差异,思维能力、理解水平各不相同,要使他们能从“平常中看出异常”而善于提问质疑是一项比较艰巨的任务,需要反复训练,绝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在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要帮助他们总结质疑的方法并从中找寻规律。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提问能力,首先可以从语文教学中找方法:
1、看题目提出疑问。课题是文章的眼睛,围绕它大胆质疑,往往可以一下子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尤其在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对课题进行质疑则是培养其问题意识和质疑能力,促使其思维向深刻性发展的有效方法。
2.对不懂的词句提出疑问。如“也把一个坚定的信念深深地刻在心里。”(《三味书屋》)“坚定的信念”指什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3.对重复语句提出疑问。如“多么幸福,1961年的泼水节!多么令人难忘啊,1961年泼水节!”(《难忘的泼水节》)为什么要重复说“1961年的泼水节”?
4.对反义词的运用提出疑问。如《温暖》一文中,“深秋的早晨是寒泠的,周总理却送来了春天般的温暖。”为什么是寒冷的,又是温暖的呢?
5.对时代背景提出疑问。如上述《“绿色的办公室”》一文中,列宁为什么要化装成割草工人,当时的社会情况是怎样的?
6、对结构的安排,内容的选择提出疑问。如《五彩石》一文中,为什么第一段要写传说中的瑶池。
7、可针对修辞手法进行质疑、可针对不明白的现象进行质疑、可针对难点处进行质疑等等。
质疑的方法还有很多,比如找原因,找依据,找联系,抓重复处,抓含蓄处等。这样经过方法的指导及训练,才能逐步由“敢问”到“善问”,真正使学生提出富有个性化的疑问。在实践中,我经常鼓励学生大胆地、毫不拘束地提问,敢于向权威挑战,不迷信教材、老师,冲破标准答案,这样才可以使学生作为独立的个性,去发现、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思路,新方法。
四、深入思考,引导学生有效提问
在课堂上给予学生足够的展示个性,提出问题的空间,但是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从文本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进行有效提问。我们倡导学生自由发问,大胆提问,但是更有价值的提问可以提高课堂的效率。那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提问呢?首先,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深入思考问题的习惯,对别人提出的问题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不要遇到难题就打退堂鼓,期待别人,要懂得深入思考。因为在语文教学中问题的形成是思考的结果,而没有相当的知识支撑,问题就缺乏深度,丧失价值和意义,所以只有正确地思考才能提出深刻的问题。其次,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是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它要求我们转换角度去思考问题,在同中求异,思维不局限于一种模式,一个方面,是多向的、变通的。在语文课中要常常用这样一些语言来开启学生发散思维的智慧大门。比如,除此之外你还有那些思考?还有什么新鲜独到的见解?有没有比书上更好的方法?等等,让学生从多角度地去思考,探索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再次,帮助学生树立批判意识,才能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语文知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知识的本质不断变化,不断地推陈出新,对于语文知识的学习和接受,如果不经过自己的思考,就会出现盲从,就会人云亦云。长期以来,许多教师都把语文教科书信奉为权威而全盘接受,哪怕对不正确的问题,也不敢置疑,对于现状,我们的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起批判意识,做到有自己的思考,敢于否定前人的观点,挑战权威,不迷信与盲从,才能培养出创新的人才。
由此可见,要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那就必先让其拥有问题,要使我们的教学具有创新的意义,那就必须由过去“为问题而教”转变为今天的“教而生问题”,促使学生主动去探究。问题能力在于学生,而能不能从问题贯穿教学却在教师,教师为了保护和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必须要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最佳的问题教学情境,唤起学生提问的欲望,“授学生以渔”,使学生学会提问,并能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不仅能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并促进学生相互提问,通过学生的问题逐步引导他们完成由旧知识向新知识的过渡,锻炼了学生的独立思考的问题意识,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第三篇:语文活动中培养学生说话能力(定稿)
语文活动中培养学生说话能力
一、中职口语交际能力现状
1.说话品位低,不尊重他人
口语交际中,有的中职学生往往不能正确理解人际交往的双向性,“我”字优先开头,强调自我感受,与他人相处时不顾场合,不考虑别人的情绪,不考虑说话时的环境。不知道运用礼貌语言,不尊重他人,漠视他人利益;听话时,注意力不集中,左顾右盼,漫不经心,随意搭茬或打岔,打断别人说话等,随口说脏话,乱用词语现象很普遍。
2.说话能力差导致面试不利
求职现场,在面对招聘者的时候,不少中职学生讲话或缺乏条理,或抓不住中心,或词不达意。面对陌生的环境和严肃的招聘者,学生往往大脑一片空白,即使是准备好的说辞也忘个一干二净,或沉默寡言,或语言生硬,或答非所问。因为语言表达能力差,无法在日益激烈的人才竞争中推销自己、展示自己,从而影响了在面试中的成绩和日后的工作。
二、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说话能力
职业“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学生能力为本位”,只有加强中职学生说话能力的训练,才能使学生适应社会和企业的需要,为将来踏入社会、成功融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作为中职语文教学重要内容的口语训练就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加强对学生的口语训练,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笔者在此着重谈谈在语文活动中培养学生说话能力的一些做法。
1.课前五分钟进行说话训练,给每个学生提供“说”的机会和环境
每一节语文课的前五分钟都留给学生,要求学生走上讲台面对全班学生发言,2~3名学生轮流进行,循序渐进,坚持不懈。此项训练的具体做法如下。第一阶段:要求不高,尽量达到声音洪亮,语句流畅,表情自然,不规定内容和范围,培养学生开口的勇气,敢上台讲话就行,让学生先练胆后练口。学生上台前,老师先示范,让口头表达能力好的同学带头,起到榜样的作用,给每个同学说话的机会,克服心慌胆怯心理。第二阶段:明确要求,大胆开口,表达清楚,让学生做三分钟自我介绍,两分钟师生评讲,让学生明白,自我介绍是向别人展示自己的一个重要手段,是面试实战非常关键的一步。人际交往是否顺畅,第一步自我介绍相当重要。其目的是让人了解你,学会自我介绍是走向社会、投入事业很重要的第一步。训练过程中,教师应适时给予肯定、鼓励,让学生增强信心,达到培养兴趣、提高能力的目的。第三阶段:在有了一定口语基础之后,提高要求,语句连贯,内容具体,条理清楚。要求学生放眼生活,放眼社会,拓宽说话内容,把观察学校、家庭、社会中发生的新鲜事,看到的电视新闻,在报纸杂志看到的国内外奇闻逸事,通过整理介绍给同学,这样说话内容广泛,能够使学生打开思路。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和掌握的材料,自行选择说话的内容——从学生生活到社会现象,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从历史到现在无所不及。一个学期坚持下来,大部分学生,哪怕是平时沉默寡言的学生也能表达自己的意愿,甚至有自己的真知灼见。
2.抓住朗读课文的教学环节,有序训练学生说话能力
朗读不仅可以培养敏锐的语感,丰富口语材料,锻炼口才,还间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对“说”的能力的形成起着基础训练的作用。同时朗读还可以强化训练普通话,是用普通话进行说话的训练。所以把说话能力的训练与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结合起来,更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首先,在朗诵中,力求多种感官的密切配合,目视其文,口发其音,耳闻其声,心通其意,把书面语转化为有声语,声情并茂。朗诵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都要求读得响亮、清楚,努力做到准确、流畅。读出课文中规范、优美的语句,清除口语杂质,净化口头语言,将课文中的好词佳句转化为口头语言,潜移默化之中把一些优美语句变为自己口语库中的储备,丰富自己的口语表现力。叶圣陶先生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将能驾驭文字。”其次,朗诵时可以通过播放课文录音,指名个别朗读、轮读、接读、齐读、分角色朗读等形式渗透朗读技巧:声
音的弹性,音色的变化,音量适当,语调自然,停顿恰当,抑扬顿挫等。指导学生把握朗读作品内容,朗诵感情丰富,语调处理到位,动作表情协调自然,富有韵味和表现力。精彩生动的片段、内容深远的语段、历史传诵的古诗名篇,可以有意识地让学生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读出音韵,读出意境,读出情味。这样不仅让学生思想获得熏陶,情感得到升华,还让学生积累了大量说话材料,提高了学生的说话能力。在朗读中做语言的富翁,充实自己的谈资。再次,教师用普通话范读,对文中的语言、文字、词语、句子的品读,声情并茂、抑扬顿挫,恰当地掌握语速和语气,将学生的情感调动到文章中去,使学生触摸到文章的灵魂,这会大大提高学生的语感。教师以身示范,学生听了范读课文以后,会有一种跃跃欲试的心情。在朗读时,学生会自觉纠正发音、语气和停顿等方面的错误,逐渐规范自己的口语表达,逐步提高说话技巧,养成正确、流利、清晰、富有表情的说话习惯,提高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
3.以学生的专业知识为内容,结合专业设置情境进行听说训练
学生热爱所学专业,专业学习为学生提供了具体材料,用熟悉的材料练习说话,会感到有话可说、有话会说,心理优势增强,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又对学生的专业学习有极大的帮助,可以说是一举两得,既熟悉了专业技能,又提高了口语表达能力。当前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向导,不同专业的学生从事不同的工作,依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及其对语文能力的侧重,强化说话能力培养,突出专业知识内容。丰富的教学形式与专业结合,培养学生与人沟通的能力,把能力、专业、就业紧密联系,这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又能增强语文的实用性。
首先,教师精心构建符合学生生活实际和专业特点的语言环境,在相同的话题下,引导他们结合所学专业特点进行说话练习,让学生能够流利介绍自己的专业知识,表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自如地表述自己在专业知识学习过程中的感受。
其次,师生互换角色,走上讲台模拟演练,学生做老师,为其他同学讲授自己所学专业的最大收获,把自己高效的学习方法通过课堂传授给同学,讲解自己在专业中学习中对重点难点的突破,将自己在校学习的知识和在实践中的经历相结合,通过学生亲身体验的交流,让学生在角色互换中学会做人做事,更提高了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
再次,多种方式并举,用讨论、辩论、演讲、交谈等综合方式进行训练,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要求和特点捕捉说话内容,利用课堂上学生的临场发挥,引导学生表达更准确、更流畅、更清晰。把课堂设置为就业前的演练大舞台,让学生身临其境地进行“准上岗”的专业化情境中的口语仿真训练,使学生以专业人士的身份学习口语交际的技巧,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进而激发学生对所学专业的重视和热爱。着名特级教师于漪说:“训练语文能力要有明确的阶梯,从出发到目的地有一段路程,在这段路程中要步履清楚,拾级而上,要有合理的布局,要安排好恰当的程序,引导学生步步攀登。说话训练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培养说话能力的方法灵活多样,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特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情况,但殊途同归,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能不断提高中职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为学生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为学生的今后发展积累受用终生的财富。
第四篇:李淑君——三年级起步作文教学三注意[定稿]
三年级起步作文教学三注意 篁湾小学
李淑君
[摘要] 三年级是习作的起始年级,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方法,注意树立学生习作的自信心,注意帮助学生选好材料,注意加强习作基本功训练,就能化难为易,使习作教学成为我们学习生活中的一大乐事。
[关键词] 三年级
起步作文
自信心
材料
基本功
三年级是习作的起始年级,许多老师对三年级的习作教学觉得无所适从,学生一听到“作文”二字也常产生畏难情绪。的确,万事开头难,但只要我们注意方法,就能化难为易,使习作教学成为我们学习生活中的一大乐事。
一、注意树立学生习作的自信心。
学生对习作产生畏难情绪,主要是缺乏对习作的自信心,因此,我们在习作评价中加强激励显得尤为重要。
1.等第要高。
许多老师在批改作文时,要求比较严格,学生轻易不能得到“优秀”。我认为,在作文评价上,我们打等第时可大大放松要求,特别是三年级习作起始阶段,我们不能以成人文章的要求来批阅孩子的作文,要用宽容的、欣赏的心态来批阅他们的作文,用呵护的心境写下充满激励与期待的等第与评语,千万不要吝啬我们笔下的“优秀”“星”和“笑脸”。
一直以来我给学生的作文等第均为“优秀”,区别是得的星数不一样,而加星数是无极限的。一个好词可加星,写个好句可加星,题目好可加星,语言有个性可加星„„因为我觉得,作为学生是相当看重老师打下的这个等第的,等第与星数直接决定了他们习作的兴趣与信心。
2.多圈少改。
我认为无论大作还是小作,都应多圈少改。也就是说,教师要有一双善于发现好词佳句甚至某个使用得当的标点符号的眼睛,将其圈画出来,大加表扬。而对于一些可改可不改的词句、段落,则保留原样为好。对于非改不可的重点处,则以教师面批指导下的学生自改为好。试想一下,两个老师批改同一篇作文,一个是用欣赏的眼光去发现作文中的闪光点,而另一个则用批判的态度去挑出文中的不足之处。对学生习作水平的提高哪一个更有效?
3.多多发表。
学生的作文写出来了,光给老师批,打个不错的等第还不能足以激发学生习作的成功感。更糟糕的是,如果学生的习作读者总是仅老师一人,那他会觉得写作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目标不正确了,就难以保证他今后认真的写作态度了。因此,我们要多创造发表学生作文的机会,让更多的人为他们的精彩习作喝彩。投稿、建学生作文博客,每天读学生的作文,同学之间互相传阅、点评,把同学的作文带回家给自己父母看,办班级作文周刊、月刊,编个人作文集、班级优秀作文集。总之,目的是让学生的习作拥有更多的读者,让更多的读者给予作者以肯定、鼓励。
4.多搞活动。
孩子的特点就是喜欢参加活动。作文教学寓教于乐很需要。多搞些作文活动,使学生人人得奖,人人成星,这也是帮助学生树立习作自信心的很好办法。如开展班级日记新星、作文能手、作文状元等评比,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循环日记比赛,日记马拉松比赛等,设置的奖项要多,让每一位同学都能得到不同级别的奖项。一张小小的奖状,一份教师精心准备的小纪念品,也许能让孩子们终生难忘。
二、注意帮助学生选好材料。
许多学生怕写作文,主要是觉得对于老师所出的作文题目,自己不知写些什么,从何写起。其实,这就涉及到作文中的一个选材问题。由于小学生的思维与观察能力尚处于发展阶段,因此疏于观察,钝于思考的现象比比皆是。而三年级学生对于生活素材的筛选能力就更加薄弱。因此,在作文起步阶段,教师帮助学生选材,选择他们爱写可写的内容显得十分必要。
所以老师要具备善于选材的敏感,时时捕捉学生周围的事物,大至国内外时事、社会新闻,小到天气变化,刮风下雨,均可顺手拈来,让学生马上成文。写这样的生活作文容易上手也容易写好。小练笔是如此,书上安排的大作文也可以采用现场体验式观察与活动。比如,苏教版国标本三年级上册的习作安排中有写自画像,老师就可组织学生拿来镜子边看自己边写文章。
三、注意加强习作基本功训练。
1.在读中提高写的技能。
读写结合的教学方法大家比较认同。在教学中,我们不但要让学生知道文章写了什么,还要引导他们了解作者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比如学了《北大荒的秋天》第四自然段关于原野的描写后仿照课文总分构段方式来写写热闹非凡的菜场、丰富多彩的课间十分钟活动、天上千变万化的白云等。
2.加强习作序列练习。
学生习作基本技能与技巧的掌握绝对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个周而复始、循序渐进,不断提高,逐步掌握的练习过程。而举一反三式的习作序列练习十分有必要。譬如:教学习作《我的自画像》,可在此次习作之前或之后安排人物肖像系列作文:先后写写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等家人,同学、老师等身边人的外貌。在多次的片段描写中逐步掌握描写人物外貌的方法。
3.加强习作系统练习。
我们应该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因此,在用好现有习作教材的基础上,我们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对习作内容进行相应的补充,使学生的习作训练有一个比较完善的系统。三年级写起步作文,就应当注重段的训练。譬如:上学期可根据阅读与作文教材的特点,安排学生进行如下训练:①用总分的构段方式写一个场面或一处景色;②抓住人物特点描写外貌;③按顺序写景,突出重点景物;④动静结合来写景;⑤写小动物的外形特点与生活习性;⑥写水果的色、形、味;⑦介绍静物的特点与用途;⑧怎样把人物对话写具体。
第五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教育论文
时下,教育制度发生了重大改革,高考、中考出现了“重基础、出活题、考能力”的好风格,试题源于课本,又高于课本,它在考查数学的基础性、通用性和工具性的同时,更侧重考查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及运用所学数学知识、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我们应该统一思想、转变观念、更新教法,才能迎接改革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一、树立崭新的教育理念,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前提保证
数学是一门着重于理解的学科,在学习中要防止死记硬背,不求甚解的倾向。一定要勤分析、多思考,对一个问题要从正面、反面,各个角度多想想,要善于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
例如:学生在认识了平行线之后,让生举例,如电线杆、铁轨……等,从正面加深了对平行线的认识,正面认识之后,师举例:以教室为例,教室南墙地面一条横棱与北墙竖着的一条棱,它们不相交,则它们是平行的,由此反例巩固平行线必须是在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而且也由此创新让学生了解了异面直线。
又如:在对顶角的教学中,认识了对顶角之后,给学生一个角,让大家画已知角的对顶角,通过学生亲手实践对对顶角有了更深的认识,即对顶角的两边互为反向延长线。
这样通过分析、对比、辨析得到正确结论,逐步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广泛性、批判性、创造性、发散性、逆向性,从而活跃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2、学习数学的方法不再是多做题、做死题。做题不在多而在精。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利用解题串联已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就是数学解题,求得结论不是唯一的,重要的是在解题中深入思考、分析与研究。
波利亚曾说:当你找到第一蘑菇后,要环顾四周,因为它们总是成堆生长的。这就告诉我们,学生解题不是简单的回顾或检验,而应引导学生仔细分析问题的结构特点,寻找各知识的交叉点,总结、理清、概括思路,形成知识的迁移,达到举一反三,一题多解的目的。
如此,对已知条件或结论进行深化或改变题型,激发学生兴趣,以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目的,从而引导学生运用变换思想研究问题,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构建新的教学评价标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举措
创新就是依据特定的数学语言,数学符号的描述及数学表达式、数学图形的提示,根据一定的目的和要求。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的形象,因而我们达到标准:
1、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求新意识和价值意识。
2、教会学生们创造性地学习,即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注重学习的预期性、批判性、开放性。打破单纯依靠教师、依靠课本的封闭性学习方法,鼓励多实践,多发展课外兴趣,在一种全方位的学习方式中发展学生的智能。
3、鼓励学生的各种猜想和幻想,把其中合理性提炼出来获得有价值的新设想。
三、大胆改革教学方法,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提高学生的素质必须扔掉原先的满堂灌、一言堂的教学模式,现在我们正在探讨的问题教学法,它出现得非常及时,是一种非常科学的教学法,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1、问题教学法的重要环节之一就是课堂提问,课堂提问是一种最直接的师生双边活动,是了解学情的最快的信息反馈手段,也是攻破难点、突破重点、体现观点、解决疑点、克服弱点的关键,提问的目的是通过设疑,解疑使学生的认识水平得到提高。因此,提问的设计要选准问题的突破口、环环相扣、层层递进,要面向全体学生,根据学生的知识、智力水平,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
例如:在同底数幂相乘中,总结性质设计的问题为:
1、幂在进行什么运算?
2、幂的底数是什么关系?
3、计算时底数有没有变化?
4、指数怎样运算可得到结果的指数?
这样学生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回答,很容易在头脑中形成一条规律,就能轻易地得到同底数幂相乘的法则,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归纳、综合能力。
在提问时要注意词句善于让学生理解,不用空洞生硬的语言,如“是不是”、“懂不懂”,问题切忌大而空或细而浅,这样不仅失去提问的价值,而且造成学生的思维障碍,积极的提问可促进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探索、归纳、总结的能力,帮助学生理解定义、概念、法则,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素质的培养,反之,则影响教学效果。
2、问题教学法中,运用新知,拓展创新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
如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后,题目一出,学生兴致很高,纷纷动手动脑进行演算,这样就改变了以往教师包办的做法,让学生在有趣的练习中复习所学的概念、定理,并将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延伸,从而增强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在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中,拓展创新出现了整体代入,也会发现两方程左边相减可消去未知数,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为加减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埋下伏笔。
课余时间我们还可组织学生做数学游戏,撰写数学小论文,编写数学黑板报,开展“争当小小数学家”活动等。
总之,只要我们坚持问题开放,解题开放,教学开放,一定会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提高成绩,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素质,一定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