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环境保护科技类论文:谈水土保持规划研究的意义
环境保护科技类论文:谈水土保持规划研究的意义
摘要:水土保持是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改良和合理利用山丘区和风沙区水土资源,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以利于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立良好生态环境的事业。关键词:水土保持 规划研究
1、我国水土保持的现状
合理利用山丘区和风沙区水土资源,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以利于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立良好生态环境的事业。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水土保持应该是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保证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支撑。在水利方面,我国存在着水多、水少、水污、水浊的四大问题。其中水浊既独自为害水体,又增加其他“三水”对河流的不利影响,处于关键地位。水土流失破坏土壤结构,降低植被质量,影响流域对径流的调蓄能力,增加水多水少的矛盾。泥沙增多既降低河流质量,影响水生物活动,又作为污染物的载体,提高污染的浓度与防治的难度。从辩证的观点来看,似不应就问题论问题,而应当追根溯源,将水土保持作为水利的中心环节与战略措施,提高其在国民经济发展计划中的地位与作用。
水土保持面广量大,情况复杂,既是理论问题,也是实用问题,既是自然科学,也是社会科学,既注重于经济发展,更关注生态环境,既要有辩论思维,又要考虑政策法规。从人与自然以及物与物之间的和谐共处,才是水土保持的最高理想。当然,这既是很高的要求,也
是很艰巨的任务,既限于科技水平,也限于政经条件。但是只要我们努力研究,积极争取,总有一天能够达到或部分达到这一艰巨而伟大的战略目标。
2、土壤侵蚀量与输移比防治的方向与对策
流域面上的土壤侵蚀量与进入河道的输沙量本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彼此密切相关。根本原因就是土壤侵蚀量没有显著减少。一般总是从源头开始,正本清源,将侵蚀、输移、沉积贯穿为一个整体,以观其全貌的拦截与滞蓄,然后进入干流。干流输沙量与流域侵蚀量的比值称为输移比。有些专家从土壤植被、地形地貌、流域面积、时空差异等多方面对输移比作了理论分析;有些专家根据众多考虑与测试成果分析了水沙从源头至主干流一系列变化及相应的匡算。防治:一是防蚀,二是拦泥。拦泥作用显著,成效快,有利于防疗急性病症,狭义的水土保持,顾名思义是减蚀,一般包括农业措施、林草措施和以梯田为主的坡地工程措施。这些措施直接作用是减少水土流失,发展社会经济,改善生态环境,间接作用是减少进入河下游的泥沙,减少河道的淤积抬高和洪水威胁,利在当地,惠及全河,既具有拦泥坝库对下游的有利作用,又没有拦泥坝库对当地人文社经的某些不利影响。
3、水土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水土保持与水土利用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同为国民经济服务。保护为了利用,利用必须保护,两者相辅相成,总体效益更为完善,是科学发展观,人地合一保证持续发展的时代要求。水土保持的内容与要求已为大家所熟知。中小型的水土利用复杂多样:一是建设基本农田,发展农业生产;二是植树种草培育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环境;三是营造水窖、坑圹、涝地,就地调蓄雨水,提高当地抗旱防旱能力;四是引洪漫地,放淤改土,引水垦荒既增加耕地数量,也提高土壤质量;五是开发小型水电,直接缓解能源匮乏,间接维护林木发展;六是大中型灌区的浑水灌溉、中小水库的吸泥排沙,充分利用水沙资源,增肥保墒。是持续发展的最佳模式.坡改梯与淤地坝是水土保持工作中两项主要工作措施,目的是调整坡地与沟道的坡度,以就地入渗和就近入渗方式达到减轻水土流失的作用。淤地坝在一定程度上兼有小型拦泥库的作用,长期效果可能降低,梯田可以持续利用,两者时空搭配,相辅相成,共同对黄河中上游的减泥增产发挥重要作用。大部分水土利用的成就,是广大群众的自发性成果,不够理想。有时拿泥沙填死库容,难以发挥肥力作用;有时削坡填沟,劈山筑路,破坏表土;有时管理不当,良田沃土遭受沙埋沙压,变利为害令人遗憾。提高水土流失方面的水土利用在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4、水土保持的效益与评价
水土保持是一项面广量大、复杂的系统工作,要全面测试分析评估其效益,确实不易。一般将水保效益分为经济、社会、生态三部分,对水少沙多的北方河流还增加一项拦泥效益。不同水保措施,不同地
形地质条件下的单项效益,以便为水保评价提供依据;从土壤流失至进入干流之间各河段的水沙变化及其对周边的经济、社会、生态和人文的影响,以便了解输移过程,可能产生的负效益或不利影响,如对大小水库、坑塘、涝池的运用寿命,对河岸的冲刷破坏,对农作物沙压减产等。效益计算:采用有无措施或增减措施后在时空方面的对比。为实现科学管理和国家决策要求,必须客观地、定量地认识和评价水土保持的全面和单项问题,揭示水土保持的基本情况与动态变化、水土保持的成效与进展,水土保持的潜力与展望。总效益是各项效益的融合,研究分类效益及其间的相互关系应是主要内容。生态环境既是总效益的一部分,也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分析研究与不同生态环境相适应的社会经济效益,具有现实意义。经济既是各类措施的物质基础,也是国民经济发展和构建小康社会的必要条件。
5、结论与建议
水土保持包括多种措施,彼此之间如何组合,如何配置,过去一般多根据各地经验、上级意图和群众要求等拟定,是否符合客观情况,是否达到相对优化,是否取得较好效果,很少考虑,难以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与原则。治沟与治坡的争论、工程与生物措施的主次长期摇摆不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历来是前者压后者,在强调农业生产的时候可以毁林种地,毁牧开荒,任意占领河湖水域;在追求经济发展的时候盲目造势引资,圈围良田沃土,凡此种种都曾对国土整治与水土保持造成损失,影响深远。
遵循科学发展观的原则,配合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合理组合优化配置的原则应当提到水保规划与实施的议事日程上来,以争取主动性,避免盲目性。梯田坝地在不同地形地貌的条件下应当有不同的主次比例,水土保持与水土利用,兴利与除害都应根据不同时空条件研究确定。探索系统科学与环境科学的理论与实践是做好整体规划的基础。优化的最终目标,从经济要求讲,在任务确定后力争最小的代价,在投入明确后祈求最大的效益。从水保要求讲,既可以自动选择最佳的生态环境,也可以选择最佳的水沙配合比例。总的说来水土保持的合理组合优化配置,情况复杂,难度也大。当前似应认真调查测试各类小流域治理情况,找好典型,总结经验教训,摸着石头过河逐步向大范围推广。
第二篇:环境保护的意义论文
实现第二次创业的战略选择
——开发区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
发展的时代意义
论文标题:实现第二次创业的战略选择
——开发区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时代意义
论文作者 程华国/汪长根/陈肇琪
论文关键词 ,论文来源 开放导报 6,论文单位 深圳,点击次数 52,论文页数 059-06
1页
199
5年
1995
月论文网
http://www.xiexiebang.com/paper_152051911/
各级各类经济技术开发区与乡镇经济小区的全面崛起和蓬勃发展,是九十年代经济社会生活中最激动人心的重大事件之一。实践证明,开发区与经济小区的崛起,不仅为争取经济快速、持续、健康发展迈出了关键的一步,而且为区域性环境资源的保护、开发、利用提供了成功的实践。
众所周知,在乡镇企业发展初期,走的是一条“村村点火、乡乡冒烟”的办厂路子,这就经济发展的过程而言,是一个不可逾越的阶段,但是,应该看到,在“村村点火、乡乡冒烟”的状态下,要想从根本上实现区域环境的优化,并非易事。多年来,尽管各地牺牲了不少经济效益,关闭、淘汰了一些重污染企业;尽管人们不惜功本,将一部分效益虽好,但污染较大的企业实行易地搬迁;尽管企业投入了巨额资金,加大了治理“三废”污染的力度;尽管有关部门严格把关,“偿还旧账,不欠新债”,使城乡的环境状况逐步好转,但终因点多、面广、线长、财力不足,环境与经济两全其美难成夙愿。而伴随着城乡各级各类开发区和经济小区的全面崛起,这种夙愿终于逐步成为现实。可以说,开发区与经济小区的崛起,加速了环境资源的开发利用,实现了区域环境的整体优化;开发区与经济小区的崛起,改变了原来城乡企业布局分散零乱的状态,为集中控制环境污染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开发区与经济小区的崛起,加快了产业经济从量态扩张向质态提高的步伐,为根本解决环境问题开辟了一条实现环境超前控制的现实出路;开发区与经济小区的崛起,拓宽和改善了人们的生存空间环境,为全面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现代化格局展示了广阔的前景。但是,任何事物都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各级各类开发区与经济小区的出现,无可置疑地为争取在经济增长的同时保持环境的优化,提供了现实可能。另一方面创造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新局面,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如果没有超前的认识、精心的组织、足够的投入,从希望到现实仍是一席空话。站在时代的高度,充分认识开发区环境问题的时代意义,是实现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先导。当前,至少应当着力形成以下三方面的共识。
其一,坚持开发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是开发区与经济小区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
开发区与乡镇经济小区是工业企业林立之地,正如有的同志指出的那样:“搞得好,它是新的生长点;搞得不好,它是新的污染源。”很显然,保持经济与环境两其全美,是其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这种内在需求至少来自于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进一步增强引资力度的内在呼唤。应当肯定,以往的以“几通一平”吸引外资的举措,在开发初期确实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然而,随着投资大环境的普遍改善,以及投资层次和规模的不断提高,这一较为朴素和基本的引资方法,已很难适应日益开放的发展趋势。投资者对环境的要求,已向更高层次转变,考察方式也已逐渐从“明察”转向“暗访”。有位外商在考察了某地的大环境后,还不露声色的取回了一瓶河水,确认水质符合标准,才来该地投资。因而,一些富有远见的开发区和经济小区,在投资环境的改善上,已进入了意义更为广泛的第二轮发展阶段。昆山市正仪镇旅游度假区的明智之举就是,在外资项目还未正式进区的先期,就果断地率先投资980万元,在区内建立了日处理能力达万吨的污水处理中心,使项目进程大大加快,目前到位外资已达2.6亿元,这个镇的党委书记形象地把污水处理中心称之为“摇钱池”。二是进一步吸纳高科技人才和人流的内在呼唤。各级各类开发区,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既然是作为高新技术的密集区,就必然首先要成为各类高科技人才的聚集区。另外,繁荣新区也要求吸引大量人流。而这种聚集和吸引,毫无疑问必须以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为支撑。因而,创造优美的区域环境,就成了开发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门。随着开发建设的不断深入,对各种高科技人才和人流将日趋迫切,随之对区内环境质量的要求也将日趋提高。可以说,没有一流的环境质量,吸纳不了一流的人才。因此,世界上一些高科技园区,都把环境质量作为一项重要建区标准纳入开发范围,这是值得我们认真学习的。三是进一步实现产业经济上档次、上水平的内在呼唤。如今,在环境保护问题是最大的认识偏差,恐怕就是环境投入无效益论,总认为环境投资是额外负担,把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对立起来。其实,环境是生产力,而且是一种直接的生产力。它不仅体现在优仍是一席空话。站在时代的高度,充分认识开发区环境问题的时代意义,是实现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先导。当前,至少应当着力形成以下三方面的共识。
其一,坚持开发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是开发区与经济小区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
开发区与乡镇经济小区是工业企业林立之地,正如有的同志指出的那样:“搞得好,它是新的生长点;搞得不好,它是新的污染源。”很显然,保持经济与环境两其全美,是其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这种内在需求至少来自于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进一步增强引资力度的内在呼唤。应当肯定,以往的以“几通一平”吸引外资的举措,在开发初期确实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然而,随着投资大环境的普遍改善,以及投资层次和规模的不断提高,这一较为朴素和基本的引资方法,已很难适应日益开放的发展趋势。投资者对环境的要求,已向更高层次转变,考察方式也已逐渐从“明察”转向“暗访”。有位外商在考察了某地的大环境后,还不露声色的取回了一瓶河水,确认水质符合标准,才来该地投资。因而,一些富有远见的开发区和经济小区,在投资环境的改善上,已进入了意义更为广泛的第二轮发展阶段。昆山市正仪镇旅游度假区的明智之举就是,在外资项目还未正式进区的先期,就果断地率先投资980万元,在区内建立了日处理能力达万吨的污水处理中心,使项目进程大大加快,目前到位外资已达2.6亿元,这个镇的党委书记形象地把污水处理中心称之为“摇钱池”。二是进一步吸纳高科技人才和人流的内在呼唤。各级各类开发区,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既然是作为高新技术的密集区,就必然首先要成为各类高科技人才的聚集区。另外,繁荣新区也要求吸引大量人流。而这种聚集和吸引,毫无疑问必须以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为支撑。因而,创造优美的区域环境,就成了开发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门。随着开发建设的不断深入,对各种高科技人才和人流将日趋迫切,随之对区内环境质量的要求也将日趋提高。可以说,没有一流的环境质量,吸纳不了一流的人才。因此,世界上一些高科技园区,都把环境质量作为一项重要建区标准纳入开发范围,这是值得我们认真学习的。三是进一步实现产业经济上档次、上水平的内在呼唤。如今,在环境保护问题是最大的认识偏差,恐怕就是环境投入无效益论,总认为环境投资是额外负担,把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对立起来。其实,环境是生产力,而且是一种直接的生产力。它不仅体现在优美的环境能够为经济发展插上翅膀,而且环境保护本身也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以水资源的利用和水污染的处理为例,据有关资料表明,我国城市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只有30%,单位产品耗水量一般高出发达国家5至10倍,这既浪费了能源,提高了成本,又增加了污水排放量,破坏了环境。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唯有运用技术手段,全面提高资源利用率,这既是环境保护的要求,也是实现经济持续发展,实现开发区第二次创业的必然选择。吴县用直环保示范工程,在一个区域范围内,实现了集中供热、供气、供水,集中污水处理,其节约的生产成本约占30%,每年可节省废水处理费近百万元,每天可减少数百吨的废水排放。
其二,坚持开发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是有效带动提高全社会生存空间质量的现实要求。
各级各类开发区,作为重点培育高新技术产业的先导区,集约发展经济的示范区,其在区域范围内的影响和带动作用愈益明显。在开发实践中,一般都比较注重在技术、管理等方面的对外辐射和带动。比如,在昆山市,现已形成了以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中心,以20个乡镇经济小区为配套的“众星拱月”式的开发区群落;在张家港保税区,则形成了“以保税区为中心,南北呼应,东西联动,区港同步,内外并举”的开发态势。因此,必须把开发区与经济小区的环境效益摆在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来考察,充分发挥它的示范效应、辐射功能。这些开发区和经济小区能否实现环境保护与开发建设协调发展,无论对自身,还是对整个区域范围的社会经济,都将产生举足轻重的作用。其实,一些国际和国内一流的开发区早就明确提出了开发区要“有益于周边环境”,要“与周围地区的社会经济相协调”的发展战略,有些更是把开发区当成“环境保护的种子”,致力于开发环境保护技术,并逐步向外扩散和延伸。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把自然优美的环境资源当作度假区的生命来保护和开发,按照“全面保护、严格控制、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方针,使自身的环境资源与毗邻的西山、光福、木渎等多个景区有机地联系起来,在发挥自身中心区功能的同时,与周边景区形成互相呼应、相映成趣的大旅游格局,取得了良好的开发效应。
其三,坚持开发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是接轨国际、实现跨世纪战略目标的理智选择。
从更广的空间范围与更大的宏观背景来认识,实现开发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不仅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而且也是一个世界性的要求与趋势。据报道,环境问题正日益成为国际间进行投资与经贸活动的一个重要变项,并已逐步成为国际合作与国际政治中的一个热点。世界银行在1988年到1992年的财政期间,选择贷款项目中大约在60%的贷款项目明确包括环境目标,或者以解决环境问题作为贷款的前提条件。关贸总协定也作了修正,允许各国用抵销税来平衡污染控制支出和环境标准上的国际差异。并且,这一趋势的作用与影响已远远超出了单纯解决环境问题的范围,世界各国都把国际环境准则放在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加以考虑,力图通过这一主导性竞争,在未来的世界格局中占据更为有利的地位。各级各类开发区,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区,环境保护工作的好坏,生态环境质量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到各级各类开发区在大开放格局中的形象,直接影响到改革开放步伐的进程,直接影响到跨世纪战略目标的实现。因此,理应在环境问题上主动与国际接轨,在更高的起点上,全面、系统地搞好环境保护。如果谁在这一点上觉悟得早、行动得早,谁就能在实现第二次创业的进程中争取主动,从而在未来发展态势中处于领先地位。
(作者单位:中共苏州市委政策研究室、苏州市环境保护局)
第三篇:环境保护研究论文
环境保护研究论文(精选3篇)
在学习和工作的日常里,大家都尝试过写论文吧,论文写作的过程是人们获得直接经验的过程。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论文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环境保护研究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环境保护研究论文1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森林资源破坏严重,尤其是秦岭南麓陕南地区的森林生态环境逐渐恶化,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保护秦岭山区尤其是秦岭南麓陕南地区森林生态环境刻不容缓。
关键词:林业;生态环境;保护
1秦岭南麓林业生态环境状况
秦岭南麓的陕南地区约有96%的面积属于长江流域,4%属于黄河流域,境内森林覆盖率55.55%,森林以天然林为主,天然林面积约占全区域面积的45.1%,森林覆盖率居陕西省之首。但是,秦岭南麓森林生态环境依然面临着许多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水土流失严重
陕南地区水土流失以水力侵蚀为主要,部分区域滑坡塌方等侵蚀严重。地质状况复杂,山势陡峭,岩石褶皱强烈。暴雨频繁、盲目开荒、徒坡耕种和露天开矿等,是造成水土流失的重要原因。
1.2森林面积减少
20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连续采伐和毁林开荒,秦岭山地森林面积不断减少,大约还有2.47104hm2,较解放初期减少12.3104hm2,森林覆盖率由64%下降到45.6%。
1.3地质灾害频发
由于陕南地区气候环境、地形状况复杂,加上人们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导致滑坡、洪灾、崩塌及岩溶等地质灾害频发。
1.4传统生活方式影响
由于历史等诸多原因,陕南地区大量人口长期依山而居、靠山吃山,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对自然资源过度依赖,生态问题日益严重。而陕南地区又是我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最重要的水源涵养区,也是国家主体功能区划确定的生态保护功能区,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养护山水、治理生态的任务。1.5环境污染治理水平不高森林环境污染治理的理念和水平相对滞后,加之陕南地区经济社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在经济突破发展中势必会对森林生态环境带来更大的压力。
2陕南地区森林生态环境保护的思考
2.1增强森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生态环境保护是确保人类正常生活与生存的重要条件,在生态环境的保护中,保护森林生态环境是最为重要的内容。因为森林是整个生态系统中最为核心的一部分,森林本身也具有防风固沙、净化大气、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和调节气候等多种作用;森林蕴藏着极为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为人类社会提供了丰富的生态资源。保护森林生态环境就是保护整个生态环境系统。因此,相关部门要通过各种手段加大宣传力度,增强人们保护森林生态环境的意识。
同时,相关部门要加大打击破坏森林生态环境违法行为的力度。除了要增强森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以外,政府要出台相关具有法律效应的政策,加强林业行政执法体系建设,确保森林生态环境保护以及生态文明构建工作规范实施。
2.2开展综合性的生态环境治理
相关部门要对陕南区域内的生态环境进行综合治理。在交通基础设建设、矿山开采、景区开发、移民搬迁、林木采伐和退耕还林等各个方面,严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严格遏制并坚决打击违法采伐林木、露天开矿、毁林开荒行为,才能更好地保护森林生态环境。
2.3进一步加强陕南天然林保护
天然林具有十分珍贵的木材资源与动植物资源,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不仅对于保护珍贵木材及动植物资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于发挥森林长远而持久的生态效益、经济社会效益和改善人们的生存环境同样意义重大。
为此,相关部门要采取果断措施,切实保护好天然林资源,从根本上扭转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状况,促进经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陕南地区天然林面积约占全区域面积的45.1%,为陕西之首。直面秦岭南麓天然林现状,当地政府应采取切实可行的举措,必须要保护好这片绿色宝库。当地政府应与公安、农业等部门开展综合执法,严厉打击天然林区进行矿山露天开采、违法垦荒种地、乱采乱挖等行为,严防水土流失,避免天然林再次遭到破坏。同时,对于已经被破坏的天然林要及时进行生态修复,让天然林在生态环境中发挥其作用。
2.4继续加大植树造林力度
植树造林能够增加森林面积,可以有效防止水土流失、保护农田、调节气候、促进经济发展,是一项利于当代、造福子孙的宏伟工程。当地政府应继续加大植树造林力度,植树造林,扩大林区面积和山林资源,提高增加森林覆盖率,发挥森林绿化美化家园的作用。
2.5大力实施人退林进、人退水清工程
陕南地区的“退林进人退水清”工程,为保护森林生态环境提供了样板和宝贵的经验。据《陕西日报》在2016年12月的1篇报道:经过5年多的生态移民搬迁,陕西省陕南地区生态保护取得显著成效:年均治理水土流失2400km2、植树造林8.4万公顷,植被覆盖率比5年前提高了4.5个百分点。“十二五”期间,陕南3市共投入资金651.6亿元,累计完成移民搬迁35.8万户126万人,其中,生态搬迁3.75万户13万人,使陕南地区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改善,实现了人退林进,年均治理水土流失2400km2、植树造林8.4万公顷,植被覆盖率比5年前提高了4.5个百分点,森林覆盖率达57.8%,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恢复明显加快。
人退水清,通过移民搬迁工程,以及对生活垃圾和污水进行集中处理,改变了农村面源污染不易控制的局面;节约用地,累计完成宅基地腾退面积0.2万公顷。同时,搬迁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以改善,有效促进了群众脱贫致富,通过生态移民搬迁,实现“退林进人退水清”,无疑为森林生态建设提供了难得经验和路径,值得推广。
2.6培育森林生态文化综合体系
要加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构建良好的生态文明,培育生态文化综合体系是1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建设和开发森林公园、湿地公园、自然保护区等,在保护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需大力发展。与此同时,有条件的应建立符合自身实际的森林生态馆、森林博物馆以及其他相关的生态文化设施,以加强森林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普及森林生态环境保护知识,从而使森林生态环境保护成为一种根植于人们心中的文化现象,为保护林业生态环境、构建生态文明提供文化支撑。
环境保护研究论文2摘要:建筑节能有利于节约资源,节省能源,减少建筑对环境的影响和破坏。
关键词:建筑节能;温室效应;大气质量变差;环保建材;能源的综合利用
1概述
我国能源环境与世界能源问题相比更为严峻,一方面我国人均能源可采储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且能源消耗巨大。以建筑能耗为例,建筑能耗大体占到全国总能耗的30%—40%,是发达国家的2—3倍以上。我国人均耕地只占世界的1/3,而实心粘土砖每年毁田达12万亩;我国水资源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而卫生洁具耗水量高出发达国家30%以上,污水回水率仅为发达国家的25%;钢材、水泥等物耗水平也要比发达国家高出10%—30%。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所作的一份研究报告认为,现阶段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城乡建设的加快,我国住宅建设日益扩大。据推测,到20xx年,城镇50%以上的建筑将是21世纪内建造的。因此,有效的降低建筑业的能源资源消耗,减少建筑行业造成的环境污染,将对整个社会可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环境污染状况
2.1温室效应
目前已发现有30多种气体能够引起温室效应,其中较为主要的有CO2,CH4,O3,CO,N2O、水蒸气、二氯乙烷、四氯化碳及氟氯烷等。温室效应引发全球变暖所带来的影响和危害主要有几个方面:海平面上升;全球降雨不均衡,有的地区发生洪涝、有些地区发生干旱;影响大气环流,出现异常天气情况,造成农作物歉收;快速的气候变化造成大量物种的灭绝,对生物产生多样化影响;全球变暖造成生态系统和环境的变化,引起传染病的流行,危害人类健康。
2.2臭氧层破环
臭氧层能有效地阻止大部分有害紫外光通过,而让可见光通过并达到地球表面,为各种生物的生存提供必要的太阳能。而当前人类的活动正在使臭氧层遭到几乎毁灭性的破坏,人工合成的含有氯、氟的一些物质,尤其以氟利昂和哈龙,对臭氧层的破坏最大。臭氧层遭到破坏会带来严重的后果,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使人体免疫机能下降,增加患皮肤癌、白内障的.概率;过量的阳光造成农作物减产,森林的退化;海洋生态系统遭到破环;加剧温室效应和全球变暖。
2.3酸雨
酸雨是指pH<5.6的降水,是大气环境质量综合因素的客观反映。对酸雨形成起主要作用的Sox和Nox均来自于天然源和人工源,尤其以煤炭和石油燃烧过程中释放的二氧化碳,矿物燃料中含氮物质燃烧时产生氮氧化物,以及汽车、飞机的尾气,都产生Nox。
酸雨对农业的影响主要造成土壤酸化,肥力降低;酸雨会造成水体酸化,破坏水生生态系统;酸雨还会造成植物黄叶并脱落,森林成片衰亡;同时,酸雨会危害人体健康,诱发癌症、老年痴呆等疾病,使人患动脉硬化、心梗、肺水肿的概率大大提高。
3建筑产业对环境的影响和破坏
建筑环境是人类活动对资源影响的一个非常明显的例子。世界1/6净水供应给建筑,建筑消耗掉1/4的木材,消耗掉2/5的材料与能量。全球的建筑相关产业消耗了地球能源的50%,水资源的50%,原材料的40%,同时产生了42%的温室气体,50%的水污染,48%固体废弃物,50%的氟氯化合物,同时建筑结构也影响水域、空气质量以及社会群体的结构等较大的范围。
4建筑维护结构的节能
4.1墙体的设计
外墙传热在建筑物总体传热中所占的比例最大,当前我国大多采用保温节能墙体,分为三类:外墙外保温、外墙内保温、中空加芯复合墙体。
其中外保温具有适用范围广、保护主体结构延长建筑寿命、减少热桥、扩大使用面积等特点,外保温技术的运用推广得到了很大发展,较为成熟的外保温技术有:EPS薄抹灰外墙外保温系统、胶粉EPS颗粒保温浆料外墙外保温系统、EPS板现浇混凝土外墙外保温系统、EPS钢丝网架板现浇混凝土外墙外保温系统、机械固定EPS钢丝网架板外墙外保温系统。
4.2门窗的设计
节能门窗要有良好的隔热保温性能,夏季能阻止热量进入室内,冬季能阻断室内热量传出室外。目前具有较好效果的节能门窗主要有:塑料门窗、铝木复合门窗、玻璃钢门窗,以及采用发展注胶段热冷桥技术。
5建筑供热系统的节能(以居住建筑为例)
建筑节能包括了两个系统工程,即建筑本身工程节能,和建筑供能系统的节能。而现在许多的“节能建筑”只是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满足规范节能设计要求,而并不能称其为节能建筑。
建筑不仅应具有良好的围护结构热工性能,还要有优化的供能系统,两者结合组成一个有机系统工程,这个系统能有效运行的关键在于供能可调性。例如在集中供热住宅中,实行供热热量计量,用户根据自己需要调控室温;在有,可在建筑中设置太阳能利用装置,冬季当室内太阳得热能补充室温时,室内可调供热系统就能减少对常规热源的使用。
6能源的综合利用和新能源的开发
6.1太阳能的利用
太阳能作为一种可持续利用的清洁能源,被认为是21世纪以后人类可期待的、最有希望的能源,并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重视。太阳能热利用的两个主要方面在于太阳能热水器与太阳能建筑。
6.2地热的综合利用
(1)空气源热泵是在供热工况下将室外空气作为低温热源,从室外空气中吸收热量,经热泵提高温度送入室内供暖。空气源热泵系统简单,初投资较低。空气源热泵的主要缺点是在夏季高温和冬季寒冷天气时热泵的效率大大降低,其不适用于寒冷地区,在冬季气候较温和的地区,已得到相当广泛的应用。
(2)地源热泵系统是利用较深地层中未受干扰常年保持的恒温,其远高于冬季的室外温度,又低于夏季的室外温度,可以克服空气源热泵的技术障碍,且效率大大提高。在地源热泵系统中,冬季通过热泵把大地中的热量升高温度后对建筑供热,同时使大地中的温度降低,储存了冷量,可供夏季使用;夏季通过热泵把建筑中的热量传输给大地,对建筑物降温,同时在大地中蓄存热量以供冬季使用。
(3)地表水热泵系统是在靠近江河湖海等大量自然水体的地方,利用这些自然水体作为热泵的低温热源而设计的一种空调热泵的形型式。但是,这种地表水热泵系统也受到自然条件的限制,同时这种热泵的换热对水体中生态环境也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
(4)地下耦合热泵系统是利用地下岩土中热量的闭路循环的地源热泵系统。它通过循环液(水或以水为主要成分的防冻液)在封闭的地下埋管中的流动,实现系统与大地之间的传热。在冬季供热过程中,流体从地下收集热量,再通过系统把热量带到室内;夏季制冷时逆向运行,即从室内带走热量,再通过系统将热量送到地下岩土中。地下耦合热泵系统保持了地下水热泵利用大地作为冷热源的优点,同时又不需要抽取地下水作为传热的介质,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建筑节能新技术。
6.3风能及其他能源利用
从广义角度来讲,生物质能、风能、波浪能、水能等都来自太阳能。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生产规模的扩大,今后,风力发电、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技术有望成为替代能源。
环境保护研究论文3化工污染对环境已经造成了巨大的危害,化工污染的治理迫在眉睫,化工企业要加强环保意识,完善对生产加工的管理,善于利用现代化的先进技术与管理方法加强对生产程序的监督,采用世界先进的生产工艺,全面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通过设立专门的企业管理部门,完善对企业生产环境保护的管理。本文阐述化工生产中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的措施。
0前言
国家要想长治久安的发展,持续永恒的发展,必须重视环境,如果某个国家不重视环境保护工作,长久下去对国家的经济一定有深远的影响,在全世界和平的年代,世界各国经济都在快速发展,环境保护不力,对人们各方面都有一定影响。世界经济发展良好,人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高,人们对精神生活追求越来越高,对自己的生活与工作环境要求越来越高,周围环境不好,自然环境退化,影响人们工作的心情,必然人们会产生不满情绪。
一、化工企业生产引发环境问题的现状
1.各地政府为了促进就业,加大财政收入,支持化工企业的入户
化工行业作为经济的主要增长点,得到各地政府的大力支持。目前的实际情况是,化工行业布局性环境安全隐患突出,部分企业已严重威胁到周边居民和饮用水源的安全。
2.化工企业的污染转移现象明显
国际向国内转移,发达国家因这些行业污染严重而缩减产量甚至不生产,国内市场因此快速增长并以出口创汇居多,最初多分布在我国经济较发达地区,如浙江、江苏、山东等。国内区域间转移。随着对环保感受和认知程度的提高,我国经济发达地区认识到污染的代价,在大型国有企业向民营企业转换的基础上,重污染产品又开始了新的转移,从城市到郊区和农村、从东部到西部,如农药正在从浙江和江苏的苏南向苏北转移,铬盐正在向西部地区转移。
3.政府职能部门环境监管能力不够
根据全国环境风险排查情况,已有化工项目的直接监管者大都是地市级及以下环保部门;新的化工项目由国家环保总局审批的仅占1.7%,由地市级及以下环保部门审批的达77%。地方环境保护行政管理部门往往缺乏化工企业毒性污染物的监测仪器和合格的技术管理干部,面对数以万计的化工企业,其监管能力远远不够,客观上给企业违法创造了条件。
二、化工生产中存在的环境保护问题
1.环保意识不强,宣传不到位
有些环境污染问题不是一下就能产生一定的效果,但是不按标准进行,过了一段时间,就会出现很严重问题。现在很多化工企业追求的目标是生产,对环境保护意识不强,环境治理与自己关系不大,认为环境治理主要是政府的事情,对环境保护法缺少认识,在企业宣传中,环境保护只是口号宣传,没有落实到实质,对国家提出“谁污染,谁治理”缺乏意识,加强环境保护方面的文化普及。据调研,现在很少化工企业成立一个环境保护部门,专门负责环境保护问题,即使有的企业有专门环境部门,但也是一个样子,是应付政府部门检查的。
化工企业应该在政府环境主管部门的指引下,成立自己的环境保护部门,负责本企业的环境保护问题,让其领导意识到环境保护问题是一个重要问题,关系到全社会的大问题。自然环境受到破坏,治理需要时间是漫长的,用来增强企业对环境的进一步认识,加强环境保护宣传,树立人人环保的决心,增加环境意识。
2.缺乏完善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
环境保护政府要相应出台一些法律法规,我国在环境保护中的法律法规文件不多,尤其对一些化工企业对环境污染问题,处理的相应法律文件不多,今后政府部门要多出台一些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文件,为执法部门提供有力支持。在企业中加大宣传力度,尤其让一些化工企业的老总,环境保护的高压线不用触,一触到立马清除其行业,让化工企业人人自危,不要有侥幸心理,自觉处理好自身企业的环境问题,真正做到,“谁污染,谁治理”的方针,让全球有一个好的生态环境,需要政府的强力保障。
3.化工生产对水与空气污染严重
化工生产企业排放的废水、废气对环境污染非常严重,有些化工企业的生产,对环境肯定有一定的影响,但也不能不生产,比如石油化工,造纸等,但我们一定要处理好企业产生的废水、废气,废水如何处理能变成合格的水,这是一些学者研究的课题,目标要实现,在一定程度上也解决我国水资源缺乏问题,使废水得到合理应用。废气要经过净化,达到合格标准,在排放空气中,现在全球气候变暖,这与废气的排放有很大关系,现在全世界都注重废气问题,最近几年世界各国加大治理,已经取得一定成效,希望不久的将来,世界各国一定会把废水、废气治理好,变废为宝。
三、对化工生产中环境保护的举措
1.提高环保意识,加强环保宣传
在化工企业中,政府要引导企业领导对环保的意识,一个化工企业只有领导真正重视了环境污染问题,是解决问题的本质,全世界一年有多少工人在环境不达标的企业工作,伤害了自己的身体,有的甚至死亡,要在职工中加强环保宣传,意识到环境与自己的身心健康有一定的关系。
2.健全与完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与环境保护管理制度
环境主管部门要多出台一些环境保护管理相应的法律法规文件,对化工企业起到一定的约束作用,触犯法律,一定要严办,把环境保护问题当成一件大事来抓,开展经常性的环境保护行政执法检查活动,严肃查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和以言代法、以权代法、以罚代刑等违法违纪行为。构成犯罪的,应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3.加大环保投入,实现达标排放
环保投入在重视企业发展的同时,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积极加大环境污染治理力度,做到增产减污。首先,要加大环保投入。石油化工企业要利用各种形式筹措资金,实行专款专用,切实加大环保投入;其次,要利用先进技术与现代化手段,搞好环境保护。对还未建立远程在线监控系统的排放口的污染物排放情况进行不定期抽测,确保做到稳定达标排放。
4.争取国家资金的支持,加大环境治理的力度
对污染源的监管、监控中,应考虑对毒性物质如一类污染物、苯系物等特征因子的监控监管,不能仅仅停留在总量控制因子的管理上。应加大对重污染行业的三废治理科研投入,建设国家级的污染治理技术研发平台,如染料、农药、有机中间体等高浓度有机废水的治理,多年来进展不大,应依托有技术实力的科研单位进行产品与配套的治理技术开发。坚决关闭不符合产业政策要求的企业和装置,制定化工各行业环保准入条件;化工企业改扩建项目须通过“以新带老”做到“增产减污”或实现区域削减。凡是区域环境质量不能满足功能区要求的地区,应控制新上任何增污项目,以改善环境质量。
四、结束语
总之,目前工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是越来越重,我们应该加强自身的环保意识,提高现场检查频次,在稳定达标排放的基础上,持续改进生产工艺,减少污染物排放量。采取有效的手段,确保不发生大面积污染事故,最大限度地减少环境污染。
第四篇:论文 新农村规划研究
新农村规划研究
佛山市顺德区国华纪念中学高二(1)班
组长:陈石明组员:李伟伟姚丽红毛骏龙指导老师:汪建辉
研究背景
随着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经济对住宅建设的要求也随之发生了很大变化,由过去的遮风挡雨住房改变为现在的小楼房建筑,不仅要求三通到位(即通电,通自来水,通电话),还向五通方向发展(通有线电视,通公交车),因此新住房建设大多沿路成线。
农村的自建住房大多沿袭几千年来的自拆自建杂乱无章,缺乏规划设计,占地面积大,而且大多数人都不愿意拆旧房建新房而到原村子外围地区建新房,即造成现在的“空心村”现象。这些都造成大量的土地资源浪费。
众所周知,农业生产需要土地,发展工业离不开土地,村镇建设更需要土地,土地是我们的“生命线”。然而土地是不可再生资源,只会减少,不会增加。如果各种建设滥用土地,我们的饭碗就可能保不住,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更无从谈起。
因此,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集镇村庄发展规划,对农村利用不充分的建设用地进行综合整治,提高土地利用率,对进一步缓解城乡建设用地供需矛盾意义重大。研究内容
1,中国农村发展概况
“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概念,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提出过。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提出“小康社会”概念,其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2004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13万亿元,二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85%以上,财政收入2.6万亿元,已经初步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经济实力。因此,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2004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要下决心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
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
2007年1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下发,即改革开放以来中央第九个一号文件。文件要求,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
2,中国新农村典例分析
2-1珠三角
珠三角,在人们眼中是流金淌银的富庶之地。2005年1至10月,佛山地方财政收入突破100亿元关口。政府有钱了,人们富裕了,农村的面貌也变了。但是,近年来珠三角在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建设新农村过程中,也遇到了几个亟待破解的难题。
其中农民上楼容易就业“难”是一大问题
在佛山市南海区桂城办事处夏西村推土机已经推倒了200多户民房,经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决定,村里计划用10年时间拆除旧房,让村民全部搬进公寓高楼。
类似夏西村这样“农宅公寓化”的景观,在珠三角工业较发达、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农村地区随处可见。虽然大部分人支持“拆旧宅、住高楼”,但并不是每个人思想都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一些农民拆掉旧房后将失去房租收入来源。
据不完全统计,广东省目前因农村耕地被征用而失地的农民已多达280余万人,其中大部分集中在珠三角地区。“农宅公寓化”的建新拆旧工程,将直接冲击这批人的收入来源,有可能引发新的社会震荡。
大批失地农民参与就业的主动性不强。部分失地农民有房屋出租收入或村集体经济的分红,因此他们宁愿赋闲在家也不愿意出去工作。
有识之士认为,建设新农村,让农民住进楼房别墅,物质生活富足这仅仅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我们必须培养、教育出具有创新意识和开拓奋斗精神的新型农民。因此,今天的农民整体素质上台阶远比住房“上楼”更重要
2-2新疆
新疆加快木材经营加工产业发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十六大后,各地以 “ 三个代表 ” 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统筹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和 “ 多予、少取、放活 ” 的方针,按照 “ 两个趋向 ” 的要求,扎实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心任务就是促进农民稳定增收。木材经营加工产业作为林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可以促进农民增收,调动农民造林绿化的积极性,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而且能够广辟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途径。因此,木材经营加工产业是可以大有作为的领域,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优势明显,潜力巨大,可以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为加快促进农民增收做出重大贡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将抓住这个契机,适时地提出各项措施,计划大力发展木材经营加工产业,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书写下精彩的一笔。近几年新疆木材经营加工业发展较快,木材制品是发展农村经济和农民生活富裕不可缺少的产品,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之一。
木材经营加工业的迅速发展,带动了木材价格的不断上扬,激发了广大农民和社会各方面力量植树造林的积极性,同时又推动了木材经营加工行业的发展。以木材经营加工为主的林业产业个数不断增加,从业人数也越来越多,来自于木材经营加工业的收入在地方财政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所占的份额越来越大,木材经营加工产业已成为农民增加收入的主要
来源,成为新疆维吾尔农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之一。
2-3江苏
江苏光芒集团公司党委是一个“以企带村”的基层党组织。前几年,他们在以经济为中心,加快企业发展的同时,充分发挥以企带村效应,始终坚持工业反哺农村,企业和农村的经济建设、各项事业将有长足发展。今年初,三太村被江苏省委确定为首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试点村。三太村地处靖江最西南角,没有交通、资源、信息、人才优势,早在二十年前是“讨饭不到大掘港,有女不嫁三太郎”的贫困村。随着企业的不断壮大发展,越来越多的三太农民变成企业工人,相当一部分人通过自身努力和企业培养,锻炼成为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有文化的现代工人和新型农民。不仅物质上变得富裕,而且整体素质得到极大提升。村级面貌也发生了根本性转变,成为第一批省级电话村、小康村、文明村。
2-4小结:
从珠三角地区的农村规划中我们可以看到,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还存在很多问题。经济发展了,人们追求更高的物质生活。但并不一定可达到预测的目标。
在新疆维吾尔的规划中,抓住发展的机会,充分地合理利用自己的优势进行新农村建设,增加农民收入。促进人们的生活水平。规划比较合理。
江苏光芒集团的规划很新。以企业带动农村发展。并有远见。能让一个并不起眼的小村发展成一个小康文明村。先发展带动后发展,这种规划很值得其他地区学习。
3,国外新农村建设分析
3-1:韩国的新农村建设:
加快建设“传统题目农村”
“传统题目农村建设”,主要是通过项目开发,挖掘和发展农村当地特产、传统文化、民俗等产业、文化资源,并使之商品化韩国农林部农村振兴厅主要负责设计和组织开展此项建设活动,通过公开招标方式,从2002年每年扶持9个村的建设与发展。为扩大农民的收入,发展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促进城乡交流和和谐发展,2007年计划在春川、平昌等5个所(县市一级农业科研技术推广组织)投入5亿韩圆。城乡交流与合作共存,在韩国叫“都农相生”
措施
1、改善农村公路
2、改善住房条件
3、农村电气化
4、农民用上自来水
5、推广高产水稻品种
6、增加农民收入
7、兴建村民会馆
3-2:日本新农村建设
(一)以开发农特产品为目标,培育各具优势的产业基地。日本有大的平原,这样的自然条件,使一些县份农特产品种类繁多,产量不大,但却具有自己独特的比较优势。一村一
品的基本目标就是开发、振兴具有自己独特比较优势的农特产品,并注重抓好产地建设,培育名牌2大重点环节。
(二)以突破1.5次产业为重点,增加产品的附加值
所谓1.5次产业,是以农、林、牧、渔产品及其加工为原料所进行的工业生产活动,通过这个生产活动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地方产业振兴的重点在下,5次产业,这是因为要把农产品生产的一次产业直接提高到加工业的二次产业相对比较困难,但是把农产品梢做加工,提高一次产业产品的附加值还是极有可能的。
3-3:美国农村建设、美国农业真正做到了因地制宜。比如北
加州土地肥沃,每年日照超过300天,这
里的农民发现最适合种植葡萄,葡萄种植
迅速发展,目前邻近几个县已成为全世界
著名的葡萄生产和加工基地。仅拉帕县就
有200平方公里的葡萄种植面积。而加州
南部气温更高,雨水也略多,当地农民就
大量种植水果。杏仁就成为加州的又一特
产,其杏仁产量占全球的一半。当我们驱
车前往时,正值杏花开放,汽车仿佛行进
在花的海洋,行驶两个小时还在杏林之中。
美国农业正发展成为农业生产、农产
品加工、旅游休闲的综合产业。
3-4:小结
韩国新农村建设成功的秘诀是政府决心、农民信心、全国齐心。政府的主导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他们认为靠分散的决策方式来发展经济与社会不仅周期长,成本高,而且极有可能丧失发展时机因而必须依靠政府主导的纲领性决策模试。整个运动过程中,韩国政府在政策目标的确立,政策推进的组织领导,资金的筹措与安排,技术的开发等方面都发挥着积极的主导作用。从这一高度来认识、思考和推动新农村建设,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的投入力度和对农业的反哺力度。
日本能发挥临海国的优势,实施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战略政府积极辅助指导,最终在科技的带动下取得好的成效。
美国因地制宜,根据每个州的实际情况制定可行性措施,积极发展生态农业、旅游观光农业,以发达的科技做后盾,采用大规模机械化管理,成绩斐然。
4,碧江现状
研究建议
1,新农村建设不是将农村城市化,而是要实现农村园林化,实现农村生活现代化。社会
主义新农村不仅包括美好的居住环境,还包括持久延续的生产发展和健康民主的社会生活。为新农村建设所做的规划应该具有广阔的视角:不仅包括村容村貌、自然村落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还应涵盖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涉及农村生产和经济前景的展望及预期。因此,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需要多个部门和多个领域专家、需要规划目标所在地农民群众的广泛参与。
2,按全面树立和坚持科学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观,从新的安全观、新的产业观、新的人本观、新的市场观、新的科技观、新的投入观、新的生态观、新的政绩观等出发,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客观规律,开拓新农村建设的思路。
3,必须坚持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统筹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一是在新农
村建设中整合土地资源。二是新农村建设必须尊重和保护农民的土地权益,确立农村土地收益归农民的原则。三是新农村规划应把整合城乡土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变成一个统筹区域发展、统筹城乡发展、统筹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过程,一个“以城带乡、以工补农”的过程,一个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过程。
4,可借鉴经济比较发达地区的经验做法,由当地乡镇政府、村委会统一组织,采取
股份合作等各种形式,组织房产开发。按照优化布局、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施工、成片开发、配套建设的思路,因地制宜,量力而行,逐步改造。通过集中开发整合盘活土地资源,腾出土地,配套建设村镇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实现路面硬化、卫生洁化、路灯亮化、家庭美化、环境优化,一举多得,不断提高现代村镇建设水平。彻底取消“空心村”现象。
研究感悟
这学期的研究性学习因时间老被挤占,真正用于研究性学习的时间不是很多。因时间的仓促,研究性学习进展的不是很顺利,我想,这一点可以在研究性学习的前期和后期中较容易的察觉出来,前期——即开题部分做的比较好,耳中期很没有水平了。不过,相对于上学期来说,这学期的研究性学习明显要成功了许多,首先从心态上讲,上学期因是第一次非常正规的进行研究性学习,思想观念上一时半会儿还没转变过来,研究性学习还是处于应付性阶段,而这学期因有了上次的经验,无论是认识上还是方法上独有了很大的进步,这学期虽仍有极少量的应付成分,但探究学习已真正占据了主导地位,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我虽不能说自己用了百分之百的努力与精力去做这件事情,但也有9596的认真和努力去做。其次,这次的论文摆脱了老师给我们的科技论文的模式,我们做的文科研究性学习,用那种科技论文模式显得非常死板且一点也不符合实情,这学期,我通过对其他学校文科研究性学习论文的分析,找到了一个比较适合该课题的论文模式,使论文更具合理性、灵活性、科学性。
我作为该课题的小组长,期间也学到了“新农村规划”以外的很多东西,如统筹组员分工合作能力,对信息优劣的分析能力,交涉能力等度有了些提高。
——陈石明
第五篇:城市交通规划的研究论文
城市交通,城市道路系统间的公众出行和客货输送。因城市的规模、性质、结构、地理位置和政治经济地位的差异而各有特点,但都是以客运为重点,并在早晚上下班时间形成客运高峰。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城市交通规划的研究论文,欢迎阅读。
摘要:由于遗址、遗迹作为具有历史意义的文物承载着一座城市乃至整个国家或世界文化文明的根源和发展历程,因而,怎样使城市发展和遗址保护相得益彰,让当代城市既展现出现代文明的普遍性,又保留民族历史文化风貌的独特性,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城市规划不是目的,只是一种保护遗址、发展城市的手段,但这一手段的积极功能在城市遗址遗迹保护方面确实不可忽视的。城市规划应当坚持基本的规划原则,注重规划的整体与局部、近期与远期、历史与现代、美观与实用、人与环境的相互统一。
关键词:城市交通;规划;措施
1.引言
城市建设是现代都市文化展现的重要方式,随着城市建设的迅猛发展,不断实施的城建工程却使众多历史遗址、遗迹的保护问题,再一次推到城市建设者面前。由于遗址、遗迹作为具有历史意义的文物承载着一座城市乃至整个国家或世界文化文明的根源和发展历程,因而,怎样使城市发展和遗址保护相得益彰,让当代城市既展现出现代文明的普遍性,又保留民族历史文化风貌的独特性,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城市规划不是目的,只是一种保护遗址、发展城市的手段,但这一手段的积极功能在城市遗址遗迹保护方面确实不可忽视的。城市规划应当坚持基本的规划原则,注重规划的整体与局部、近期与远期、历史与现代、美观与实用、人与环境的相互统一;充分认识遗址文物是城市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重要的生产力因素;注重遗址文物的长久持续发展保护;应注意遗址保护与遗址周边环境风貌和历史风貌的协调。城市规划应当避免一味追求所谓的现代化和物质满足,而忽略了城市原有风貌和文化资源的适当保持、传承乃至创新发展。
2.交通规划思想观念没有体现公众利益优先
交通的目的是实现人和货物的移动,而不是车辆的移动。评价一个交通体系的优劣,主要看公众的交通利益是否得到保障。道路空间应为整个社会所共享,而不能仅为少数富裕群体使用。因此,交通规划师必须树立公众利益优先的思想,并将社会公平原则体现在构筑交通空间的过程中。反省我们一直以来的做法,从规划建设到运行管理,“车本位”的思想一直占了上风,“人本位”的思想则很难体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规划制定中的“车本位”思想
从交通发展战略来看,非常流行的做法是“1小时交通圈”或“30分钟交通圈”等来概括城市交通发展目标,衡量的标准是小汽车出行所需的时间 在规划的观念上,认为自行车的大量使用是交通结构不合理的罪魁祸首,自行车和步行则是道路交叉口通行不畅的首要原因。
2.2 规划内容上的“车本位”思想
交通调查的内容除居民出行调查外,主要是机动车出行调查、道路断面和交叉口机动车流量调查、车速调查和停车调查等;交通预测的内容和成果主要是机动车的吸发量、OD分布、流量分配:交通评价的依据主要是路段和交叉口的饱和度及道路的服务水平;交通规划的主要内容之一,是以满足机动车出行为目的的道路网规划 道路断面设计也主要以机动车交通为中心。
2.3 设施建设中的“车本位”思想
交通设施的建设,强调的是快速路、主干路、高架路或立交桥等满足机动车运行的设施,而为步行、自行车提供空间的支路网建设则严重滞后;同时,人行道被路边停车、马路摊贩蚕食的现象屡见不鲜;一些地方机动车道一再拓宽,而公共交通设施的建设则能省则省。“人本位”的思想观念,就是在城市交通发展战略中,要注重交通运行效率、社会公平和环境保护;加强对居民出行需求选择的研究,根据居民出行意愿和意愿的满足情况,提供多种交通方式的选择,城市交通规划要注重公共交通规划、自行车规划和步行系统的规划,并将这些内容贯彻到规划的各个层面:城市道路系统规划要增加支路网规划的内容,提出对支路网建设的要求:城市道路的线型和断面以及交叉口的设计也要考虑步行和自行车的交通要求:在设施建设中要合理分配资金流向,加强公共交通、自行车和步行设施的资金投入;在运行管理中要重视维护公共交通、自行车和步行等交通方式的“路权”,保障行人安全等。
3.供与求的矛盾
交通需求是指出于各种目的的人和物在社会公共空间中以各种方式进行移动的要求,它具有需求时间和空间的不均匀性、需求目的的差异性、实现需求方式的可变性等特征。交通供给与需求是一对错综复杂的矛盾,由于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的观念差异,处理这一矛盾的手段和实施效果会有很大的差异。我们在交通供需关系的处理上主要存在如下一些问题:
3.1 过分强调供应不足
一种非常流行的观点是.“我国大城市道路设施的增长速度远远跟不上机动车的增长”。但实际上道路与机动车之间在数量上并不存在比例关系,车辆增长与交通量的增长也并非线性关系。从经济和资源上讲,我国大城市道路建设要满足需求是不可能的。因此道路建设的目标应定位在防止交通拥挤的过度恶化和为大多数地区提供必要的可达性。
3.2 供给方向上的偏差
目前的交通供给过分集中在快速路、主干路、高架路、立交桥、地铁、轻轨等高投资的交通设施上,忽略了城市支路网的建设和常规公共汽(电)车的发展,对于停车、加油、步行、换乘等交通设施以及交通管理和服务的供给则一笔带过。这种方向上的偏差直接造成了城市交通系统运行的低效率。
3.3 对部分需求的忽视
交通方式没有先进和落后之分,各有其优缺点,各有其适用的范围和程度。应该看到自行车在我国城市中所具有的不可替代的优势和适用性,国外的研究表明,摩托车是一种有生命力的交通工具。但是目前我们在对待自行车、摩托车等交通方式的态度上,往往采取歧视性的限制政策。另外,对于步行交通的忽视也是普遍存在的问题。
4.正确处理交通供需关系,改善城市交通
交通供需关系的正确处理,必须建立在综合而均衡的交通发展战略基础上,建立在社会、经济和环境影响分析和效用评价的基础上。供需关系必须有利于国民经济、产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交通运输总成本下降和效率的提高。因此,把握正确的供求关系尤为重要。正确的供求关系应当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4.1 明确供给与需求相对平衡的观念
在扩大交通有效供给的同时,建立以经济手段为主,多种手段并用的需求管理体系,使交通需求与供给能力相适应。应从城市土地利用着手改善可达性,减少交通需求;尽量使交通需求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更加均匀:鼓励和保护高效率的交通方式,尤其是公共交通,从而达到供需关系的相对平衡。
4.2 保持供给方向的平衡
保持基础设施与服务供给的平衡:保持个人机动化交通与低成本交通设施供给的平衡;保持高等级道路与一般道路供给的平衡。交通服务的供给应涵盖交通的管理、法规、价格、运营、环境和安全等方面的政策。
4.3 交通需求管理应当体现社会公平
在符合使用者收费的原则下,各种交通方式都应有其存在的空间,使用者应有充分的选择自由;要关怀低收入阶层、处境不利者和易受伤害者的交通需求,向他们提供使用交通设施和服务的机会,以及必要的财政补贴,但在方法上必须符合市场规律。
5.结束语
当前,城市薄弱的交通设施现状、密集的城市布局型态、高速的城市化和机动化进程、相对落后的交通管理手段等都给复杂的城市交通带来了不利的影响。探索新形势下的城市交通管理模式,积极解决出现的问题,建设现代化的交通体系,是城市管理者一直思考的问题。积极借鉴、吸收国内外成功的交通规划与管理模式,对于完善我国以人为本的现代化交通规划体系具有积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