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创作与批评 作品和教参(优秀范文5篇)

时间:2019-05-14 15:13: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现当代创作与批评 作品和教参》,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现当代创作与批评 作品和教参》。

第一篇:现当代创作与批评 作品和教参

中国现当代文学创作与批评 参考教材和阅读材料:

1.参考教材:

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版),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司马长风《中国新文学史稿》,昭明出版社1975-1978年版; 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杨匡汉、孟繁华《共和国文学50年》,中国社科出版社1999年版; 张俊才、李

扬《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主潮》,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吴秀明:《中国当代文学史写真》 吴秀明:《当代中国文学50年》 吴秀明:《当代中国文学60年》

2.创作阅读材料(略)

3.批评阅读材料: 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 胡

适:《文学改良刍议》、《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 周作人:《人的文学》、《平民文学》、《美文》 李大钊:《再论问题与主义》 梅光迪:《评提倡新文化者》 章士钊:《评新文化运动》、《评新文学运动》 洪

深:《从中国的新戏说到话剧》 戴望舒:《诗论零札》 鲁

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 茅

盾:《读<呐喊>》、《鲁迅论》、《徐志摩论》、《从牯岭到东京》 梁实秋:《文学与革命》、《文学是有阶级性的吗?》 瞿秋白:《文艺的自由和文学家的不自由》、《鲁迅杂感选集序言》 胡

风:《论民族形式问题》、《论现实主义的路》、《关于解放以来的文艺实践情况的报告》(三十万言书)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周扬:《马克思主义与文艺》、《王实味的文艺观与我们的文艺观》 丁

玲:《三八节有感》 艾

青:《诗论》、《了解作家,尊重作家》、《我对于目前文艺上的几个问题的意见》 王实味:《野百合花》、《政治家·艺术家》 秦兆阳:《现实主义——广阔的道路》 巴

人:《论人情》 钱谷融:《论“文学是人学”》

《林彪同志委托江青通知召开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 《为文艺正名——驳“文艺是阶级斗争的工具”说》(1979《上海文学》“本刊评论员”)章

明:《令人气闷的朦胧》 谢

冕:《在新的崛起面前》 孙绍振:《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 徐敬亚:《崛起的诗群》 高行健:《现代小说技巧初探》 韩少功:《文学的“根”》 阿

城:《文化制约着人类》 韩

东:《<他们>略说》

第二篇:作品创作说明书(参考)

作品创作说明书(示例)

作品名称:***** 作品类型:*****

一、创作目的(描述作品的创作起因或者用途)

为了更有效地宣传推广以及销售香瓜产品,本人欲设计此作品用于香瓜产品的外包装上,作为该产品独特的产品标识使用,以方便消费者在购买使用该产品时能够更准确的将其区别于其他同类或近似的产品。

二、创作过程((①描述创作开始和完成时间、地点,且精确至年月日;②描述创作手法如手绘或者电脑软件绘制;③描述整个作品的结构、组成部分以及色彩等;④描述作品创作的特殊意义或者独特之处)

该图于

年 月 日开始构思,着手创作。

整幅图运用电脑绘制出来,图案由

等部分组成,主要采用

三种颜色。最初,“******”考虑由电脑的艺术字形成;在设计过程中,本人为了更突出“***”的标识,把图左侧的香瓜以流线型的图案方式,通过绘图工具photoshop绘制而成。

历经____次修改,于

日在广州市创作完成。

三、作品独创性(描述作品创作的特殊意义或者独特之处)

该图经过本人的独特构思,充分运用美工设计,将文字,英文字母及图片配上特有的颜色做背景,主要采用***三种颜色设计出来。图片左端是一个切开了的香瓜的图案,形象生动的体现了箱内的产品,香瓜。采用流线型的与英国国旗颜色相仿的图案,暗指了该西瓜是来自欧洲的品种。

整幅图生动形象地体现了产品的独特寓意,具有独创性。

四、发表情况(如有发表,必须注明首次发表的时间和地点;如无,则写没有发表)

该作品于

****年**月**日,首次发表于**。

申请人(签章):

****年**月**日

第三篇: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作品专题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考研笔记 ——现当代文学·作品专题

(考研期间根据根据[《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钱谷融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钱理群等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当代文学史》 洪子诚,北京大学出版社] 整理)

第一编 小说部分

1,鲁迅:《在酒楼上》(1),学术界对《在酒楼上》的潜在作者、叙述者与人物的关系,主要有两种分析:

①“认为吕纬甫是鲁迅投射了反思和批判目光的人物,而小说叙述者'我'则更多地代表了鲁迅的立场,'我'对吕纬甫在五四落潮期的'敷敷衍衍,模模胡胡'的颓废状态采取的是审视和批判的态度。而吕纬甫也在见证着自己当年的革命热情的同路人--叙述者'我'的面前表现出一种自省的心态。从这个意义上看,鲁迅在小说中坚持的是五四式的启蒙主义话语,吕纬甫的声音是作者力图压抑甚至摆脱的声音”。

②“关注吕纬甫讲的故事本身,就会感到这其实是两个十分感人的故事,有一种深情,有一种人情味,笼罩着感伤的怀旧情绪”,“吕纬甫身上是有鲁迅的影子的,吕纬甫的声音可能比小说叙述者'我'更代表鲁迅心灵深处的声音”,“小说中的'我'不仅是吕纬甫故事的倾听者,同时也更是一个审视者,吕纬甫一遍又一遍的自我嘲讽、自我申辩、自我否定,正因为他一直感受着'我'的潜在的审视的目光。从而'我'与吕纬甫之间呈现为一种内在的对话关系,这可以看作是作者两种声音的外化。'我'与吕纬甫的辩难,正是作者内在的两种声音在冲突,在对话,在争辩,最终很难说哪一种是主导性的声音。这种辩难性正是鲁迅小说思维的体现,是鲁迅认知和把握世界的基本思维在小说文本层面的印证。” 细读小说文本,作出你自己的分析。(2),这篇小说关于“废园”里的“老梅”的描写是历来最为人们所称道的;细读这段文字,体会它的写法的精妙处,并结合上下文的描写,体会它在小说中的作用。

(3),有进一步研究兴趣的同学还可以思考一个问题:1956年,曹聚仁北上访问已72岁的周作人,谈到鲁迅的作品。曹聚仁表示自己最喜欢的是《在酒楼上》,周作人同意曹聚仁的看法,”这是最富鲁迅气氛的小说“(参看曹聚仁:《与周启明先生》)。--你同意周作人的评价吗?能否结合文本的描写,谈谈你对”鲁迅气氛“的理解,并以这样的眼光去重读鲁迅的其他小说,看看会不会有新的发现。

【扩展性阅读书目】 《孤独者》、《伤逝》。均收《彷徨》,是《在酒楼上》同时期的关于知识分子题材的小说。

【参考书目】 吴晓东等:《现代小说研究的诗学视域》,载《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9年1期。

严家炎:《复调小说:鲁迅的突出贡献》,载《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1年3期。

卢今:《〈在酒楼上〉讲解》,收《走进鲁迅世界》(小说卷),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1995。

2,鲁迅:《铸剑》(1),重点阅读(最好能朗读)小说中关于”铸剑开炉“、”以头相搏“的场面描写,细心体味鲁迅丰富的想象力,诡奇而绚丽的文字。对比你原来读过的鲁迅作品,你对鲁迅的语言风格有什么新的体认?

(2),”三头相搏“的场面无疑是小说情节 发展的顶点,在大多数作家的笔下,小说都到此嘎然而止;但鲁迅却偏要精心安排”复仇完成以后“情节 的新的发展,于是出现了”辨头“的闹剧,”三头并葬“的滑稽戏,到最后的”大出丧“变成全民”瞻仰““狂欢节 ”,小说又出现了一个高潮。请想想,小说的前后两个高潮之间,构成了怎样的关系?

请细心比较前后的文字,作者的叙述语调(以及内在的情感)发生了什么变化?你或许会意识到鲁迅的这篇小说原来存在着两个调子,再去重读全篇小说,体会这“两种调子”在小说中的相互纠缠,渗透,对峙,消解,起伏,激荡,并由此体味作者深广的忧愤和内心的矛盾与痛苦。(3),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进一步分析“黑的人(宴之敖者)”的形象,还可以联系鲁迅作品中的其他人物,例如《理水》里的夏禹和他的弟子,《非攻》里的墨子,《过客》(见《野草》)里的主人公,《孤独者》里的魏连殳--他们都是鲁迅作品中的“黑色家族”的成员,从外貌到内心世界和性格都有相似之处,并注入了鲁迅的主体精神(“宴之敖”本是鲁迅的笔名,鲁迅还说过:“我就是魏连殳”)。可以就此写一篇小论文。

【扩展性阅读书目】 《补天》、《理水》、《非攻》。都是《故事新编》里的小说,并且都可以从“两个调子”的角度去阅读。

【参考书目】 钱理群:《试论鲁迅小说中的复仇主题--从〈孤独者〉到〈铸剑〉》,收《走进当代的鲁迅》,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残雪:《艺术复仇--读〈铸剑〉》,收《21世纪:鲁迅和我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

钱理群:《〈故事新编〉解说》,收《走进当代的鲁迅》〉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高远东:《〈铸剑〉讲解》,收《走进鲁迅》(小说卷),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1995。3,废名:纸坊记〃楔子(外四篇)选录本文及所附的《菱荡》(节 选)、《桥〃灯笼》(节 选)、《莫须有先生传〃这一回讲到三脚猫》(节 选)、《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莫须有先生动手著论》(节 选)四则文字,是为了展示废名小说语言的五度变化,废名小说创作始于1922年,终于1948年,几乎与现代文学相起讫。作为极负盛名的“文体家”,他在语言上的极端追求和极力变化都是非常引人注目的。《纺纸记〃楔子》背后的思想相当复杂晦涩,因而本节 的阅读仅从体会其语言特点的角度进行。

《菱荡》是废名早期短篇小说,这是一种几乎没有“故事”的小说,一切依赖于“情境”来组织,大量的景物描写和随意的人物点染是其特点,语言清新流利,运转自如,体现了很高的水平。

《桥》的创作延续十多年,是由一段段可自独立的章节 组成的长篇,在这部作品中,废名进行了艰苦的语言探索,“写小说同唐人写绝句一样”,极端俭省的文字使得意象既繁密又超出常理地跳跃,修辞上也有较为极端的探索,成败皆有例证。本选段中描写琴子的想象就是一个漂亮的修辞例子。

《莫须有先生传》与《桥》在语言上几乎完全相反,这个长篇用的是可以称为放肆的文字进行叙述,不衫不履,几乎毫无节 制,在这里,废名把语言试验推到另一个极端。

《纺纸记》是废名拟想中的又一个长篇,但没有完成,只留下这个《楔子》,其晦涩难懂较之《莫须有先生传》有过之而无不及,但在对语言的控制上明显比后者精致,如风行水上,起落无痕,抛开其他方面不论,这则文字所达到的水平在汉语文本中是极高的。

《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是抗战后的长篇,此时废名已宣称不写小说,专写散文,碍于约稿,乃有此作,但废名基本上是将这部小说当散文写的,由于思想经历的变化,本作返朴归真,语言极为平易,可称“无意为文”了。

前面所讲是废名作品间的“异”,实际上各期之间的“同”是不可能完全没有的,能否在所提供的文本中找到具体的句例。

[扩展性阅读书目] 《浣衣母》、《竹林的故事》、《河上柳》;《桥》“习字”、“杨柳”、“花红山”、“桥”;《莫须有先生传》“莫须有先生下乡”、“这一章说到不可思议”;《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莫须有先生买白糖”、“民国庚辰元旦”。

[参考书目] 周作人:《莫须有先生传〃序》,《周作人文类编》,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年9月。

吴晓东:《背着语言的筏子--废名小说〈桥〉的诗学研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1年1期。

4,茅盾:《子夜》选读

重点琢磨有关吴老太爷的“都市感觉”的文字,体味语言的声、色变幻和节 奏感;并注意作者(或通过人物之口)所作的分析性文字,进而体会本节 描写的象征意义与在全书结构上的作用,从而把握茅盾的“社会剖析小说”的特点。

【扩展性阅读书目】 《子夜》、《霜月红似二月花》。进一步体会茅盾的“社会剖析小说”的特点,体味茅盾长篇小说的艺术(结构,语言,人物)。【参考书目】 王中忱:《都市空间.时代性.革命现实主义--读〈子夜〉》,收《中学生课外文学名著导读》,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5,沈从文:《边城》(节 选)(1),在了解全篇故事,把握小说的基本情调的基础上,对下列文字作逐字逐句的细读,细心体味作者笔下人的心灵,人与人关系,以及相应语言的明净的美,进而体会作者所说的他的写作与水的关系:

①五月端阳之夜,翠翠与二老第一次相遇(“潭上那只白鸭慢慢向翠翠所在的码头边游来。………但另一件事,属于自己不关祖父的,却使翠翠沉默了一个晚上”)

②月夜翠翠与爷爷的谈话,睡梦中听见二老唱歌的幻觉(“翠翠抱膝坐在月光下,……祖父心里想:'做梦一辈子更好……')

(2),认真思考与分析;翠翠、祖父、二老、大老……这样一些善良、美好的人,却得不到他们所期望的幸福,作者对这样的悲剧有怎样的感悟和情感反应?再仔细体会小说结尾(”可是到了冬天……也许'明天'回来!“)给你的感受。

(3),有学习与研究兴趣的同学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边城》作进一步的解读与研究:例如,从湘西地域文化、民俗学的角度,从诗化小说与语言的角度看《边城》,或联系沈从文其他关于湘西的小说,并与他的城市小说相对照,看沈从文笔下湘西社会在现代史中的缓慢变化,以及沈从文对现代化过程中的文化冲突的独特洞察与思考。

【扩展性阅读书目】 《边城》(全书)、《长河》、《丈夫》、《萧萧》、《新与旧》、《灯》、《湘西》、《湘行散记》。

【参考书目】 汪曾祺:《沈从文和他的〈边城〉》,《又读〈边城〉》,分别收入《汪曾祺全集》

3、5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沈从文名作欣赏》,中国和平出版社1993。赵园:《〈边城〉--一个关于水的故事》,收《新讲台:学者教授讲析新版中学语文名篇》,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6,老舍:《骆驼祥子》节 选(1),读老舍的作品,一定要抓住他的语言。要重点揣摩以下几个片段: ①小说开头对祥子其”人“其”车“的描写--请注意作者怎样在第三人称的叙述中注入自己的”陶醉“之情,进而体会老舍语言中的诗意;

②祥子牵着骆驼走夜路的描写--请琢磨祥子夜行的神态、心理,破晓时分天色的变化,作者观察之入微,描写之细致与层次感,进而领会老舍语言”在俗白中追求讲究、精致的美“的特点;

③祥子回到北京城喝馄饨、吃老豆腐,”站起来,他觉出他又像个人了“的描写--注意老舍对北京市民日常生活、心理的深刻体察,传神的细节 描写,进而体会作为”北京市民诗人“的老舍的价值。

(2),有研究兴趣的同学可进一步思考与讨论:老舍与沈从文一样关注现代化过程中的文化冲突,而他的独特之处在哪里?也可以尝试写一篇《老舍与北京城》的论文。

【扩展性阅读书目】 《骆驼祥子》(全书)、《离婚》、《我这一辈子》(以上中长篇小说)、《断魂枪》、《老字号》、《月牙儿》(以上短篇小说)。

【参考书目】 赵园:《永远的洋车夫--读〈骆驼祥子〉》,收《中学生课外文学名著导读》,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樊骏:《认识老舍》(上)、(下),载《文学评论》1996年5,6期。7,老舍:《正红旗下》(节 选)(1),在《正红旗下》里,老舍作为满族的后裔,讲述了一个满族北京市民衰败的故事。细读”大姐的公、婆和大姐夫“这一节(特别是大姐的公公和他的儿子”放花炮“那一段),体会作者所说的”生活的意义,在他们父子看来,就是每天要玩耍,玩得细致,考究,入迷“的含义,并体味作者叙述、描写的语气与复杂心态。

(2),写得更为传神的是二哥福海,作者对他怀有什么样的情感,为什么?细读二哥”请安“和他安排”洗三“的两个场面,注意作者如何将对人物的描写与分析两者有机结合,注意体味老舍洗炼纯净的北京话中的幽默感与韵味。

(3),你可能已经注意到,老舍与沈从文都是少数民族的作家,是否可从这一 角度对他们的作品进行一种解读。如有兴趣,不妨一试。

【扩展性阅读书目】

可与已选入本读本的同写在五六十年代的戏剧《茶馆》对照起来读。【阅读参考书目】 赵园:《北京:城与人》,重点阅读《旗人现象》一节,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8,施蛰存:《梅雨之夕》

细心体味小说中的”我“与那位躲雨的”姑娘“邂逅相遇中”心理的过程“,注意作者怎样精细地写出”我“的精神的最微妙的变化,莫名的感觉,不由自主的行动背后隐秘的动机,并通过对作品重点段落的朗读,感受作品中淡淡的诗意与惆怅之情,进而把握施蛰存”心理分析小说”的特点。

9,萧红:《呼兰河传》(第三章)

1,这是一篇回忆体的小说:是成年的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回忆,是生活在现代都市的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回忆。作者的叙述出入于成年与童年的不同视角,都市与乡村的不同情境之间。根据这一特点,阅读的重点有二:一是儿童视角下的世界--可着重体味与分析以下段落:①第一节 儿童眼睛里的后花园(“太阳在园子里是特大的……好像要压到了祖父的草帽那么低”);②第六节 “我”第一次走出后花园对外部世界的最初感受(“有一天,他们把我带到南河沿上去了……祖母死了,我竟聪明了”);③第七、八节,“我”跟祖父学诗,也即第一次接受传统文化熏陶时“我”的独特反应与理解。其次,要注意小说时隐、时现(第二节 结尾,第三节,第四、五节 结尾……)的寂寞感,特别要细细体味全章结束时“祖父几乎抱不动我了”这一句给你的感受:这些都构成了小说的潜流,与前述充满童趣的欢乐的调子与纯真之美形成鲜明的对照,显然是成年人回顾童年时的感受。

2,四十年代出现了一批描写童年生活的回忆体小说,并且都采用了童年与成年的双重视角,如端木蕻良的《初吻》、《早春》,骆宾基的《混沌》。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将这类小说作一综合性的阅读与研究。

【扩展性阅读书目】 《呼兰河传》(全书)、《生死场》、《小城三月》、《后花园》、《手》、《牛车上》 【参考书目】 赵园:《论萧红小说兼及中国现代小说的散文特征》,收《论小说十家》,浙江文艺出版社1987。

张宇凌:《论〈呼兰河传〉中的儿童视角》,载《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7年1期。

10,赵树理:《李有才板话》(节 选)(1),作者宣称,他写这篇小说是要谈谈中国农村的新变化”给大家看看解个闷“。由此决定了阅读本篇的两个重点。一是作者对中国农民的关怀--读这篇《板话》,就要像小福的表兄一样,走进农民的土窑,认识与体验他们的日常生活,喜怒哀乐,他们的愿望、追求、命运。二是作者自觉地用农闲时农民最爱听的”评书“的方式来写他的小说--试从”评书“体的小说这一角度来分析赵树理这篇小说在结构、描写、语言等方面的特点,并进而体会中国农民的智慧,中国民间艺术形式对现代小说写作的影响与渗透。在阅读中,可对以下几个片段作重点分析:①作者怎样介绍阎疑降慕ㄖ窬钟氤莆降模竣谧髡咴跹栊蠢钣胁诺囊ざ矗竣圩髡咴跹凑鸥9蟮某龀。约叭嗣堑姆从Φ模空庖欢味曰懊栊从惺裁刺氐悖?(2),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就”赵树理与中国乡土小说“这一题目,进行比较性的阅读与研究。例如将赵树理的小说与二三十年代的乡土小说如鲁迅的《故乡》、《祝福》,台静农的《红灯》,茅盾的《春蚕》,沈从文的《边城》作比较,与同时代同在解放区的孙犁的《白洋淀》、《吴召儿》作比较,还可以与赵树理自己在49年以后的作品作比较,甚至与新时期的农村题材小说作比较。

【扩展性阅读书目】 《李有才板话》(全书)、《小二黑结婚》、《传家宝》、《孟祥英翻身》。【参考书目】 周扬:《论赵树理的创作》,收《赵树理研究资料》,黄修己编,北岳文艺出版社1985。

孙犁:《谈赵树理》,收《赵树理研究资料》,北岳文艺出版社1985。11,张爱玲:《倾城之恋》(节 选)(1)、《倾城之恋》写的是白流苏和范柳原的婚恋故事。是香港沦陷这一偶然因素改变了两人的关系,但小说为何要说”也许就因为要成全她,一个大都市颠覆了“,并将这一故事称为”传奇“?注意结合小说的叙述视点(即白流苏的视角)和两人关系 的不对等,来理解这一点。

(2)、小说中多处出现”墙“这一意象。范柳原在对白流苏表白时说”这堵墙,不知为什么使我想起地老天荒那一类的话……有一天,我们的文明整个的毁掉了,什么都完了;--烧完了,炸完了,也许还剩下这堵墙,流苏,如果我们那时侯在这墙根底下遇见了……流苏,也许你会对我有一点真心,也许我会对你有一点真心”--思考这段话,并仔细阅读小说中关于香港被轰炸的那一段落,从更深的层次来理解题目所谓的“倾城”。你认为所谓“城”或“墙”的象征意义可以做怎样的理解?

(3)、注意从“胡琴伊咿呀呀拉着”、“这里悠悠忽忽过了一天,世上已经过了一千年”、“墙是冷而粗糙,死的颜色”、“楼上品字式的三间屋……没有人影儿,一间又一间,呼喊着的空虚…”、”这里是什么都完了,剩下点断墙颓垣“等意象的描写中,联系第二个问题,体会小说所谓”说不尽的苍凉的故事“的”苍凉“。而小说的大部分篇幅都在精巧地呈现白流苏和范柳原近乎”调情“的恋爱过程,并在结尾时写到白流苏”笑吟吟“地站起身来,”将蚊烟香盘踢到桌子底下去“。在”笑吟吟“和”苍凉“的并臵间,小说呈现了怎样的叙述风格?

(4)、学术界有一种观点认为,《金锁记》是一个关于”禁锢“的故事,而《倾城之恋》是一个关于”逃离“的故事。比较阅读《金锁记》。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并试结合作品来进行分析。

[扩展性阅读书目] 张爱玲的小说《金锁记》、《红玫瑰白玫瑰》。[参考书目] 孟悦、戴锦华合著:《浮出历史地表--现代妇女文学研究》,第十四章”张爱玲:苍凉的莞尔一笑“,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

胡兰成:《评张爱玲》,收入萧南选编的《贵族才女张爱玲》,四川文艺出版社1995。12,汪曾祺:《故里三陈》(1)、《故里三陈》由三个独立的短篇构成,每篇写一位有特殊技能的故乡人物。小说并没有关于人物的性格、心理的直接描写,更没有刻意设计情节 和矛盾冲突来加强故事性,但人物的基本特征却并没有因此淡化,反而呈现出更丰富的文化底蕴。对此,汪曾祺曾认为”气氛即人物。一篇小说要在字里行间都浸透了人物。作品的风格,就是人物性格“(《〈汪曾祺短篇小说选〉自序》)。选择另外一些写人物的小说来与《故里三陈》比较,领会这篇小说在表现人物上的独特手法。

(2)、第二篇《陈四》直接写到人物的部分非常少,大量的笔墨都在描写迎神赛会的情景,详细地介绍了”迎会“的各个队列安排、着装、表演等,对于陈四的介绍只限于小说结尾的段落。你怎么理解小说的这种安排?你认为民间风俗是否可以作为小说的独立因素?--结合这些问题来理解汪曾祺小说的”散文化“特征。

[扩展性阅读书目] 汪曾祺写人物的其他小说,如《岁寒三友》、《故乡人》、《云致秋行状》等。汪曾祺的创作谈《〈汪曾祺短篇小说选〉自序》和《作为抒情诗的散文化小说》(与施叔青合写)(《上海文学》1988年第4期)。

[参考书目] 季红真:《传统的生活与文化铸造的性格》,收入《文明与愚昧的冲突》,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86。

胡河清:《汪曾祺论》,收入《灵地的缅想》学林出版社。13,*王蒙:《春之声》(1)、题目”春之声“,取自小说中火车上录音机里传出的德语歌曲和约翰〃斯特劳斯的《春之声圆舞曲》,这一标题也蕴涵着80年代初期人们对”时代“的特定指认方式。思考小说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因素来代表”春天“,并与小说对于”历史“/”现实“,”过去“/”现在“、”未来“,”落后“/”文明“等关于时间的对立思维方式联系起来考虑。

(2)、注意小说中两种”空间“形式的对比:一是”像沙丁鱼挤在罐头盒子里“一样的闷罐子火车里的狭窄而拥挤的现实空间,一是小说主人公岳之峰海阔天空地自由联想的心理空间。你认为将这两种空间形式并臵于作品之中有怎样的特殊意味?

1、小说的基本结构方式是主人公的”意识流“。试选取不同的段落,分析连接主人公跳跃性思维的线索,并比较这”意识流”与西方现代小说的意识流之间的异同。

14,阿城:《棋王》(节 选)(1)、小说主人公王一生最关心的两件事,一件是“吃”,一件是“下棋”。你如何理解作品的这种安排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注意联系作品写作的背景来思考。

(2)、小说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简洁的白描,略带幽默感,避免情感的过分外露。这种风格的形成与作品大量使用动词,很少用形容词;句式简短,避免用长句有 关。试以相关段落为例,分析这种语言风格。

[扩展性阅读书目] 阿城的小说《孩子王》和《树王》。[参考书目] 朱伟:《接近阿城》,《钟山》1991年第3期。15,*莫言:《透明的红萝卜》(节 选)(1)、小说的核心意象是第三节 出现于黑孩幻觉中的“金色的红萝卜”。联系这一意象

感受小说所传达的情绪、感觉。注意体味小说结尾时直接透露出的情感--“他恍惚看到阳光下的萝卜地一片通红,好象遍地是火苗子”……“他看到一个孩子正跪在那里,举着一个大萝卜望太阳。孩子的眼睛是那么大,那么亮,看着让人难受”……“黑孩钻进了黄麻地,象一条鱼游进了大海。扑簌簌黄麻叶儿抖,明晃晃秋天阳光照。黑孩--黑孩--。”由“阳光”、“通红”的土地、“孩子”以及“寻找”的动作,这些因素共同构成的画面,给了你怎样的感觉?

(2)、区别于一般以“故事”为主的小说,这篇小说着重表达的是“感觉”。这主要是通过小精灵般的黑孩的眼睛和感官印象呈现出来的。这使小说具有“超现实”的诗化色彩。但与此同时,小说并没有放弃关于现实的描写,如小石匠、菊儿、小铁匠、老铁匠等人的故事。你认为将“透明的红萝卜”呈现于这样的现实中有何意味?

[参考书目] 万千:《莫言:一个物化时代的感伤诗人--读莫言的几个近作》,收入《怀抱鲜花的女人--莫言小说近作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16,王安忆:《纪实和虚构》(节 选)(1)、《纪实和虚构》是一篇被王安忆称为“虚构自己”的小说,即以“小说”这一艺术虚构形式讲述作家本人的故事。注意小说整体结构安排上的“装饰感”:即第一、三、五、七、九章从横向上讲述作家个人的成长经历,第二、四、六、八、十章从纵向上讲述母系、父系的家族历史。基本的叙事方式,是为“有限的个体经验性存在”寻求“无限的抽象关联”,或者说,是为“具体的景观”寻找“抽象的虚构”。比如,在谈及个人的爱情经历时,小说不断地上升为对“爱情关系”的抽象议论。你如何理解这一试图融汇写实/象征、纪实/虚构、经验/理性的“古典主义”创作倾向?

(2)、《纪实和虚构》可以被称为“自传性”小说。但与其他的同类小说不同的是,这篇小说不仅仅是对个人经验的虚构,同时有对虚构行为的纪实性呈现。即,它不仅告诉我们她经历了什么,而且告诉我们她在如何“叙述”这一经历。找一两篇自传性小说,进行分析比较。

(3)、重点阅读“第九章”。体味小说的标题“纪实和虚构”以及副标题“创造世界方法之一种”。这既是对作家创作经历的反省,也是对“写作”这一行为的思考和反省。“写作”为什么被称为“在纸上造房子”,同时又被称为“带有自传性的记录”?

[扩展性阅读书目] 阅读王安忆的小说《乌托邦诗篇》,比较在触及同样的个人经历时王安忆在处理方式上的不同。

阅读与《纪实和虚构》同一时期发表的自传体小说,如陈染的《与往事干杯》或《私人生活》、林白的《一个人的战争》,试比较自传体小说写作方式的不同。

17,*铁凝:《孕妇与牛》(1)、这篇小说没有故事,着重传达的是对生命的温婉和谐的情绪。注意体会内容--孕妇、怀孕的牛,叙述节 奏--从容而和谐,叙述语言--质朴而温馨,这三者如何协调起来,共同构成小说的整体氛围。

(2)、小说有很大一部分都在写孕妇对“字”的摹写。你认为在生殖--对原始而淳朴生命的热爱与生命的延续这样的主题之下,出“石碑”、“文字”这样关于历史、文明的标志,是为了表达什么?

[参考书目] 戴锦华:《文明的质询:重读铁凝》,《文学评论》1994年第5期。18,余华:《许三观卖血记》(节 选)

一、小说讲述的是许三观一生中的卖血经历,从许三观第一次卖血到60岁时再也卖不了血。促使许三观卖血的动机,与一个普通人一生中的重大事件相连,如结婚、性爱纠葛等,也与当代中国重要的历史事件联系在一起。重点阅读第十八、二十五章,注意“历史”是以怎样的方式进入许三观的日常生活之中,并对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二、小说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对人物的对话和语言做了最大限度的实验。人物的对话和语言不仅是交代叙事背景、故事情境和结构转换的主要载体,而且在形式上采 取了多种重复的方式。如“他们说”、“许三观对许玉兰说”等在不同段落中反复出现。这种有意强化对话并重复使用同样的语句的做法,在小说结构和节 奏上造成了一种“复沓”的效果。这篇小说在整体上呈现出非常有控制力的冷静、朴素的叙述风格,即得益于此。阅读小说时注意体会小说的这一特点。

三、重点阅读第二十九章。此前的卖血情境都呈现于琐屑日常生活情境中,并采取一种略带幽默的叙述语调。而这一段落则采取了与《圣经》中漫游经历相仿的写法,从而使“卖血”的苦难性质表现出来。这是小说的“高潮”段落,就象一个在此前间隔地回旋的音符,在这一段落中密集出现。注意体味这种情节、节 奏、叙述方式等在整体上造成的形式意味。

[扩展性阅读书目] 余华的短篇小说《我没有自己的名字》和长篇小说《活着》。

第二编 散文部分

19,胡适:《追悼志摩》(1),作者所要追悼的对象,“社会上对他的行为,往往有不谅解的地方”--注意本文是怎样为他辩解的,由此对作者本人有什么新的了解?

(2),作者说:“我忍不住我的历史癖,今天我要引用一点神圣的历史材料”--注意作者怎样引用他人的评价、徐志摩本人的诗,以及未公开的史料,来支持自己的观点;进而领会学者散文的特点。

(3),“风格即人”,可以通过本文的阅读,领悟胡适的语言风格,并与鲁迅的语言风格相比较,或许会对新文学的两位代表人物的思想与性格的不同,有新的体认。

20,鲁迅:《野草》选读(三篇)

《死火》是鲁迅关于“火”的想象:不是从单一的“生命”视角,而是从“生命”与“死亡”的双向视角去想象“火”。--要抓住这一基本点来阅读本文。

(1),鲁迅为什么将“(死)火”臵于“冰”(冰山,冰天,冻云,冰树林,冰谷)的背景下?注”红色“与”青白色“的”互相反映“和转换。

(2),注意鲁迅怎样描写”死火“的形象。(3),琢磨这些描写:”我拾起死火……那冷气已使我的指头焦灼“--”冷气“怎么会产生火的焦灼感?”登时满有红焰流动……“,火怎么会如水般的”流动?这些反常识、反常规的想象与描写,传达了鲁迅怎样的一种独特体验与思维?

(4),怎样理解“死火”生存的两难困境:不动就将“冻灭”,跳出继续燃烧仍不免“烧完”,以及最后的选择:“那我就不如烧完”?--这将是理解本文的难点所在。

《影的告别》要抓住几个关键词语--第一部分(“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天堂里……我不如彷徨于无地”):连续十一个“我不”,表达了怎样一种无条件、无讨论余地的拒斥态度?“我”拒斥了什么?

第二部分(“我不过一个影,……如果现是黎明”):连续四个“然而”,表达了怎样一种选择的困境?为什么“黑暗又会吞没我”,“光明又会使我消失”?

第三部分(“朋友,时候近了。……那世界全属于我自己。”):连续三个“我愿意”,表达了怎样一种选择?试体验一下:“只有我被黑暗吞没,那世界全属于我自己”,这是怎样一种生命状态与境界?

《腊叶》

首先要注意本文写作的特殊背景:本文写于1925年12月26日,发表于1926年1月4日;而据鲁迅日记记载,从1925年9月23日起,到1926年7月5日正是鲁迅肺病复发,面临死亡威胁的时刻。本文是“为爱我者的想要保存我而作的”,也可以看作是鲁迅留给后人的“遗言”,文中的主旨:“旧时的颜色”必在后人“记忆中消失”,与十年后“遗嘱”中一再叮咛“忘掉我”是一个意思。

由此产生了本文构思的特点:“那假设被摘下来夹在《雁门集》里的斑驳的枫叶,就是(作者的)自况”。阅读本文应抓住这一重点:人的生命与自然的生命的同构与融合,鲁迅如何把他的生命的颜色化作了枫树的生命之色。特别要引导学生仔细揣摩“这使我记起去年的深秋。……明眸似的向人凝”这一节,象征病痛与死亡的”乌黑“的阴影,竟出现在生命之色的”红,黄和绿的斑驳中“,这”死“与”生“的并臵与交融,是死的绚斓,也是生命之美,”明眸“似的”凝视“,更让人悚然而思。

【扩展性阅读书目】 《野草》(全书),或再选读《秋夜》、《求乞者》、《希望》、《雪》、《过客》、《墓碣文》、《颓败线的颤动》、《死后》等篇,可尝试写一篇《我看〈野草〉》。

【参考书目】 王乾坤:《鲁迅的生命哲学》第八章《盛满黑暗的光明--读〈野草〉》,人民文学 出版社1999。

钱理群:《鲁迅〈野草〉里的人生哲学》,收《走进当代的鲁迅》,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或《压在心上的坟》,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

21,《阿长与〈山海经〉》

(1),阅读本文要抓住”语感“这一环节--要学会感悟词语背后的东西。文章一开始就大谈如何”憎恶“长妈妈。注意从一联串充满贬义的词语(”实在不大佩服“、”最讨厌“、”不耐烦“、”磨难“、”繁琐之至“、”非常麻烦“等等)中读出一丝温馨,一种爱恋,以及掩饰不住的幽默感。

长妈妈一声高喊把文章引入一个新的境界。从”哥儿“的称呼,”三哼经“的误读,快人快语的说话语气中,你对长妈妈有什么新的感受,新的发现?

写到哥儿的反应,作者着意用了一联串的”大词“:又是”霹雳“、”震悚“,又是”敬意“,”伟大的神力“。幼年的”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应?你自己幼年生活中有过这样的心目中的”伟人“吗?

而最后作者的仰天长啸:”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的怀里永安她的魂灵“,这在鲁迅作品中几乎是绝无仅有的,你由此对鲁迅的内心世界有什么新的感悟?

(2),有兴趣的话,可以写一篇《鲁迅〈朝花夕拾〉里的儿童世界》;再有兴趣,可以将《朝花夕拾》与《野草》连起来读,研究一下”鲁迅心中的两个园子“。

【扩展性阅读书目】

《朝花夕拾》全书,或选读《猫.狗.鼠》、《无常》、《〈二十四孝图〉》、《五猖会》等篇。--试领会与《野草》、杂文不同的鲁迅另一副笔墨。

【参考书目】 黄乔生:《〈阿长和山海经〉讲解》,收《走进鲁迅》(散文卷),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1995。

22,《灯下漫笔》(1),”漫笔“之一:要抓住三个逐渐升级的论断,这构成了作者思维的三大跳:”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欢喜“--”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资格,至多不过是奴隶,到现在还是如此“--(中国的历史就是)”想作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的循环。请琢磨作者是怎样逐步深入地引出这些论断?他的依据是什么?这些分析能说服你吗?

”漫笔“之二:要抓住全文最后的高潮:”这人肉的筵席现在还排着,……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前面所有的文字都在”蓄势“:不仅是理性分析的推演,更是情感的酝酿,一步步逼到顶点。请分析这一过程,并从中体会鲁迅杂文的逻辑力量与抒情特性。

(2),以上几个石破天惊的论断,不知惊醒了多少中国人。如果你的灵魂同样受到了震动,试写下你的读后感。也可以联系扩展性阅读的篇目,写一篇《鲁迅对中国社会历史的剖析》。

【扩展性阅读书目】 《春末闲谈》、《论睁了眼看》、《论照相之类》、《看镜有感》、《再论雷峰塔的倒掉》、《论”他妈的“》、《杂忆》--都是同时期的随笔,均收入《坟》,可以合起来读。

【参考书目】 李文儒:《〈灯下漫笔〉讲解》,收《走进鲁迅》(杂文卷),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1995。

23,鲁迅:《女吊》

《女吊》是鲁迅晚年极为自得的杰作,其匠心独运之处,值得仔细体会。(1)、文章写的是”女吊“,但直接写”女吊“的文字实际上极少,可以标出有关字句,看看篇幅占整篇文章多少--这些内容是最核心的部分。

(2)、文章写的是戏台上的”女”,“女吊”出场之前,先写看客、“起殇”、“男吊”等等,为“女吊”作铺垫,可以标出有关字句,看看篇幅占整篇文章多少--这些内容是直接相关的部分。

(3)、在这些文字之间,鲁迅插入各种各样的议论性内容,与叙述交叉进行,这些内容将叙述各部分“隔断”,一松一紧,使整篇文章呈现一起一伏的“节 奏”。

*(4)、最后一段有明显的转折,谈了另一层意思,试思考这是对文章开头的良好呼应还是损伤了全文的流畅。

*(5)、本文主题是“复仇”,有条件请阅读鲁迅其他有关作品如《野草》中两篇《复仇》、《故事新编〃铸剑》等,以及相关研究文字,思考鲁迅这一人生与思想命题。

[扩展性阅读书目] 《朝花夕拾〃无常》、《且介亭杂文末编〃我的第一个师父》 [参考书目] 《走进鲁迅〃散文卷》,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1995。24,周作人:《苦雨》:

这是一篇“借物咏怀”的文章,“苦雨”很能代表当时作者的心境,借着回忆、想象以及叙述,各种各样的“雨”被搬到笔下,写得相当自如,而整篇文章始终笼罩在淡淡的哀愁里。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作者使用的是“书信体”,借着这一“私人化”文体,叙述更显得娓娓而谈。

本文也很能体现周作人文章的特点,所用材料都是一般情况下不入诗文的,而他都能写出味道来,自有其过人之长。文章写得似有意似无意,似有意思似无意思,所谈的确都”私事“,又在结尾若有所指若无所指,凡此种种,皆为典型周氏风格。

[扩展性阅读书目] 《雨天的书〃故乡的野菜》、《泽泻集〃乌篷船》 [参考书目] 钱理群《谈'雨'的体验--读周作人的〈苦雨〉》,《名作重读》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25,周作人:《水里的东西》

和鲁迅《女吊》相类,本文写的也是”鬼物“或至少是”异类“,对读将获益匪浅--无论其同其异:

(1)、两篇文章同样征引繁富,可见”史才“;同样写出鬼的可敬或可爱,可”诗笔”;同样不局限于就事说事,可见“议论”。

(2)、《女吊》夹叙夹议,在叙述中逐渐展开议论;本文纯是议论,娓娓而谈,环环相扣,仔细体会这两种写法。

(3)、文中有一节 写到河水鬼“在岸上柳树下'顿铜钱'”,淡淡勾勒;对比《女吊》中对“女吊”浓墨重彩的描绘,体会二者不同的审美趣味。

*(4)、周作人曾说他不喜欢《伊索寓言》,是因为它讲完故事后每每多此一举地谈意义。本文明知故犯,就文章本身来说,是败笔吗?

[扩展性阅读书目] 《自己的园地〃花煞》、《苦竹杂记〃说鬼》 [参考书目] 钱理群《属于周作人的'鬼'--读〈水里的东西〉》,《名作重读》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

26,周作人:《金鱼》:

与鲁迅一样,周作人文字也是变化多端,本文就是一例。开首议论“三不喜”,极尽嬉笑怒骂之能事;“想象一个大池”以下,写得风云舒卷;结尾议论,出语辛辣。试与《苦雨》比较文字特点异同。

文章开头一段分文章“有题目的”和“没有题目的”两种,结尾呼应出文学有“载道”、“言志”两种,是此文命意所在。周作人认为文学应该是表达个人感情产物,而不应该成为政治或势力的工具。

[扩展性阅读书目] 《自己的园地〃菱角》、《雨天的书〃苍蝇》、《看云集〃虱子》 27,周作人:《鬼的生长》: 《鬼的生长》属于引起很多争议的“文抄公体”,亦即整篇文章大部分由抄书而成,这是周作人的特殊文体之一。

文章开头一本正经地考证人死后是否继续生长的问题,歪题正做,试体味其诙谐之意。

后半部分大量抄引《乩谈日记》,并说是“我读过的最悲哀的书之一”,悲哀在于何处。作者重“人情物理”,他从这荒唐的“扶乩”记录中读出了什么。

文中说:“我不信人死为鬼,却相信鬼后有人。”这是解读作者谈鬼文字如《水里的东西》,乃至鲁迅《无常》、《女吊》的钥匙,宜深加体会。

“文抄“所抄皆为古文,相应的,作者叙述文字也很大程度文言化了,这其中是否有什么道理。

[扩展性阅读书目] 《夜读抄〃清嘉录》、《夜读抄〃颜氏家训》、《夜读抄〃缢女图考释》 [参考书目] 钱理群《读周作人》,天津古籍出版社2001。28,*俞平伯:《月下老人祠下》

杭州是作者的故乡,本文所写是他从大洋彼岸归国,即将北上回京期间,在故乡逗留短短三天里与妻子、妹妹共游西湖的经历。西湖是旧地,游伴是亲人,刚从远方 归来,马上又要离去,这一切让作者”魂惊梦怯“。所以这篇文章所表达的情绪不是游历新地的兴奋,而是旧地闲游的”惘惘然“,归来的欣喜与即将离去的无可奈何交织在一起,使整篇文章显出清冷的味道。由于对游地和游伴都极熟悉,作者用不着刻意介绍什么,只是闲闲道去;自如地杂用文言白话,使得文章颇为雅致。请注意文章中两次出现”我回来了“,一处用句号,一处用问号。

29,*朱自清:《儿女》

就文字才能而言,朱自清不算非常出色,本文平铺直叙,一览无余,颇给人以缺乏才气之感。不过文章读起来并不沉闷,甚至让人感动,这主要是作者态度真诚,老老实实地叙事,也不在技巧上玩”花活“,一门心思絮絮叨叨他的小儿女,正合”修辞立其诚“的古训,自有一种感人的力量。

30,废名:《放猖》、《三竿两竿》 《放猖》:(1)、本文题材与《女吊》、《水里的东西》相类,但所要表达的意思与周氏兄弟”说鬼“文字并不一样,请考虑其中区别。

(2)、写法上,《女吊》、《水里的东西》涉及极广,有上天入地之感;本文纯粹写实,不越雷池一步。这体现”大家“、”名家“之别的一个方面,试体会其间不同。

*(3)、全文皆落实处,仅结尾发了两句议论,并出现一个出人意料的比喻--”仿佛一朵花已经谢了“,这样收束是否佳妙。

《三竿两竿》:

文中提到苦茶庵长老评论六朝人”写文章是乱写的“,其实本文也是”乱写“:开篇数句没头没脑;结尾也是似结非结;文中各层意思象是胡乱衔接而又极自然。《放猖》刻意为文,本篇乃不经意而成,试比较二者的笔法。

[扩展性阅读书目] 《蝇》、《中国文章》、《孔门之文》、《枣》、《墓》、《桥》”送路灯“ [参考书目] 周作人:《怀废名》,《周作人文类编》第十卷”八十心情“,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31,*郁达夫:《雁荡山的秋月》

郁达夫创作前半段以小说知名,后半段以散文尤其游记为多。总的来说,作者个人气质偏于纤弱、忧郁,这种特点也带到作品中。另外,作者语言有拖沓、不够干净的毛病。本文是他游记中较好的一篇,由于略混用些许文言字句,而且写作对象并没有引发他愁苦的思绪,抒情议论也较节 制,所以总体风格还比较清朗。

32,*林语堂:《忆狗肉将军》

林语堂是三十年代以提倡”小品文“著名的作家,他有很深的英文修养,同时对古典文学有一定的了解,这使他的文风有特殊的面貌。就这篇文章而言,全篇皆用反语,追求幽默的效果,而且多有”欧化“句法,显出活泼、俏利和富有讽刺性的特征,让人忍俊不禁。

33,何其芳:《独语》(1),普通散文或叙事、或抒情、或议论,皆有实指,这篇散文名曰”独语“,指向内心,也可以说以想象为材料。这是另一类文章,更准确地说,这是写文章的另一种方式。

(2),这类冥想式的文字使得叙述和语言显现出特殊的风格;另外,作者的文字总的说来有好用修饰语、略伤华丽的毛病,试予体会。

*(3),文中说:”可爱的灵魂都是倔强的独语者。“请结合全文,考虑作者的命意。

[扩展性阅读书目] 《画梦录〃扇上的烟云》、《画梦录〃梦后》、《画梦录〃弦》 [参考书目] 吴晓东:《梦中的国土--析〈画梦录〉》,《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第二卷)》东方出版中心1997。

34,沈从文:《一九三四年一月十八》

《一九三四年一月十八》是《湘行散记》中的一篇,描绘坐船经历由桃源到沅陵一段水路的风物和心境。重点阅读从”我坐到后舱日光下,向着河流清算我对于这条河水这个地方的一切旧帐“到”我有点担心,地方一切虽没有什么变动,我或者变得太多了一点“。你如何理解这里所谓”一套用文字写成“的历史与河流上的人”千年不变无可记载“的历史?

[扩展性阅读书目] 沈从文的散文集《湘行散记》。35,沈从文:《烛虚〃五》

《烛虚〃五》表现了40年代后期沈从文创作所追求的”抽象的抒情“的创作特点。在作品的表层,是一种近乎”失语“的寻求表达的焦虑。对于孤独的心境、瞬间的意境、某一难以追忆的情境的描绘,都是片段性的,破碎而难以整合的。这是作者试图从极具体的形、色、声、影的体验到达极抽象的关于”宇宙“、”神“、”人“、”美“的体验之间的巨大张力造成的。这种关于”不能表达“的终极体验的表达,即是”抽象的抒情“的主要特征。反复阅读作品,体验这种张力所具有的现代美学内涵。

[扩展性阅读书目] 沈从文的散文集《烛虚》和小说《看虹录》。[参考书目] 赵园主编的《沈从文名作欣赏》(中国和平出版社,1993年)中的相关篇目:赵学勇《探寻隐去的神性之径》、汪晖《至道之极昏昏默默》和《寒冰在近孤寂无边》。

36,张爱玲:《更衣记》

这是一篇相当独特的散文,以6000字左右的篇幅写出了服装的”近代史“。它把满清以来服饰的变迁娓娓道来,但并不拘泥于对于服饰本身的琐屑描述,而是从不同时期的服饰特点写出当时的文化氛围和社会心理。由这篇文章我们可以很好地理解张爱玲特有的洞察世事的机智。注意文章如何评述满清、民国各个时期的女装,并比较在评述女装和男装上的差别。

文章的另一特色是在取喻和用词上的灵动和准确。如”极其宽大的衣裤,有一种四平八稳的沉着气象“、”更为苛刻的是新娘的红裙……行动时只许有一点隐约的叮当,像远山宝塔上的风铃“、”一双袖子翩翩归来,预兆形式主义的复兴“等。注意细心体味。

文章通篇都在服饰的流行与共同的社会文化之间的关联,但又把衣服说成是每个人”贴身的环境“,”我们各人住在各人的衣服里“。注意联系结尾的”人生最可爱的当儿便在那一撒手罢?“,来理解张爱玲对于服饰、对于人生的态度。

[扩展性阅读书目] 张爱玲的散文《天才梦》、《公寓生活记趣》、《中国的日夜》。37,*巴金:《十年一梦》

《十年一梦》写于1981年,是巴金的散文集《随想录》第三卷《真话集》中的一篇。《随想录》的核心内容是对”文化大革命“所做的回顾和批判,《十年一梦》是反映这一主题思想的代表性作品。

(1),注意作品反省历史的方式。从解剖自己开始,正视个人在历史的非常时期的复杂体验。这其中的一个关键性的悖论是:作为人类理性和社会良知代表的”知识分子“,文革中怎么会成为”奴在心者“的”精神奴隶“。注意文章在面对这一悖论时,如何呈现自己的心灵痛苦和逐渐”觉醒“的精神历程。

(2),注意作品在反省历史时所采取的基本态度和立足点。即不是简单地把自己看作历史的”受害者“,而是对社会负有责任的”文化英雄“。这一点决定了文章的写作动机、关注的主要内容以及行文风格。

(3),更深入的第三点,是文章中提到的”用'造反派'的训话思考,却得出了陀斯妥耶夫斯基的结论“这样一种知识分子独立思考的要求和”受难“意识之间的困境。对这一层次的思考,将揭示出了”梦“之所以成立的内在逻辑,以及作者在反省历史时无法解脱的矛盾。

[参考书目] 洪子诚:《作家的姿态与自我意识》第三章”忏悔意识“,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38,汪曾祺:《午门忆旧》

汪曾祺的散文接近宋代的笔记,以闲谈的态度记录风物人情,既不刻意追求散文的抒情效果,也不刻意从寻常小事中挖掘深奥的道理。他曾这样评述自己理想的散文”记人事、写风景、谈文化、述掌故,兼及草木虫鱼、瓜果食物,皆有情致。间作小考证,亦可喜。娓娓而谈,态度亲切,不矜持作态。文求雅洁,少雕饰”。他的大多数散文都有这样的特点。《午门忆旧》这篇散文名为“忆旧”,实际上却主要是关于午门建筑的诸多掌故的介绍。因而散文的主体部分不是人事,而是旧物,叙述者的情感便在对于旧物的描述中隐隐地透露出来。注意这篇文章与一般“散文”的差别,并领会作者在状物、叙事时文字的特色。

[扩展性阅读书目] 汪曾祺的散文《泡茶馆》、《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城隍〃土地〃灶王爷》和创作谈《〈蒲桥集〉再版后记》。

[参考书目] 汪朗、汪明、汪朝:《老头儿汪曾祺--我们眼中的父亲》中的“搂草打了只肥兔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39,杨绛:《隐身衣》(1)、《隐身衣》是杨绛散文集《将饮茶》中的最后一篇,也称《废话》或《代后记》。文章值得注意的第一个层面,是作者在文章中所推崇、所选择的生活位臵和人生态度,即甘愿居于卑微,同时不自暴自弃,“是什么料,充什么用”。

(2)、第二个层面,是由这种人生态度所构成的观察世界和人生的基点和境界,并由此形成的叙述风格。作品在关”隐身衣“故事的讲述中,温婉而简约地刻画出”世态人情的真相“以及作者的人生态度。对于人世的争端和艰难,文章基本上采取的是走出事态之外的平静审视,既不夸张也不妄自菲薄,从而获得了一种举重若轻的效果。试比较杨绛的这种叙述风格与巴金文章的差别,并谈谈你对这两种风格的理解。

[扩展性阅读书目] 杨绛的散文集《将饮茶》。[参考书目] 洪子诚:《作家的姿态与自我意识》第三章”忏悔意识“,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40,贾平凹:《商州又录》

这是80年代前期贾平凹关于商州的系列散文中的一部,前有《商州初录》,后有《商州再录》,故这一篇称《商州又录》。这是一篇带有传统文化韵味的写景散文。11个段落之间的结构方式散漫、随意,季节 的时序只是一个大致的线索,更象是由11幅写意的素描画组成的画卷。用心体味每一段落营造的画面感极强的意境:注意用字(如”褪了红,褪了绿,清清奇奇的瘦“中的”红“、”绿“、”瘦“字);注意以拟人、通感的方式传递的感觉(如”路是顽皮的,时断时续,因为没有浮尘,也没有他的脚印“);注意不同意象之间的组合方式(包括人与物,物与物),尤其注意其中视点的转换或无主体的句式造成的透视效果。

[扩展性阅读书目] 贾平凹的散文《商州初录》和《商州再录》。[参考书目] 许子东:《寻根文学中的贾平凹和阿城》,收入《当代小说阅读笔记》,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41,*张承志:《离别西海固》 《离别西海固》是一篇带有强烈抒情色彩的散文,这种抒情色彩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精神信仰的坚守和追求,另一是”自发“式的宣泄的表达方式,这两者统一于占据文章核心位臵的抒情主体”我“的存在中。

要求理清文章的线索。即”我“被哲合忍耶”强硬的反叛之美“所吸引,继而感到在强大的精神感召下的犹豫和退却,但从一场大雪中体验到”天命般的神秘“,最后以完成《心灵史》的形式获得某种再生--这样一种精神体验的过程。在这样的前提下,理解作品所谓”在路上“的心态,即离别西海固的缘由。

要求细心地体味作品以何种方式传递出巨大的内心震撼,将无形的精神体验转化为有形的文字和形态。采取第二人称的叙述即直接对”你“的倾诉方式,是一个重要方面;另一方面是对大自然情景作了带有强烈主观色彩的描绘(如千山万壑的旱渴荒凉、悲怆的大雪、漆黑的夜色等)。42,史铁生:《我与地坛》

《我与地坛》是史铁生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基础,叙述多年来他在地坛公园沉思流连所观察到的人生百态和对命运的感悟。”地坛“既是具体的活动空间,在很大程度上,又等同于”世界“或”人生“。注意这一空间的象征性。

体味文章的叙述风格。其一是倾诉的语气。文章的大部分都是向老朋友讲述自己生命体验的那种娓娓而谈的风格,但到第七节,倾诉的对象忽然转为地坛。注意这种因为情感强度的加重而导致的叙述方式的变化。其二是冥想的氛围。叙述内容追随着叙述主体的观察和沉思,对感性的一己体验做了思辩性的抽象思考,同时采取了舒缓的句式和富于诗意的意象作为基本表达方式,这使文章整体上呈现出一种沉思默想的氛围。

这篇文章最为人称道的地方在于对人类普遍生存困境的追问和思考。认真思考文中涉及的健全/残疾、幸运/不幸、生/死、苦难/救赎等一系列生存悖论。尤其注意第五、六、七节 中表现出的一种广漠而悲悯的类宗教情怀,这是作者超越困境的方式,也是作者借以俯瞰(回顾)人生和人世的立足点。也可以说,这是这篇文章得以产生的原因。

[扩展性阅读书目] 史铁生的小说《命若琴弦》和散文《游戏〃平等〃墓地》、《对话四则》。[参考书目] 吴俊:《当代西绪福斯神话--史铁生小说的心理透视》,《文学评论》1989年第1期。

陈顺馨:《反思、建构与解构--论史铁生的精神历程》,收入《中国当代文学的叙事与性别》,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43,*韩少功:《灵魂的声音》

这是韩少功写于1991年的一篇议论性的随笔,在对小说创作的整体现状做了一番描述和评价之后,作者认为对于小说来说真正重要的是”重新获得灵魂“和”精神自由“。这其中也包含了作者对90年代社会心态和文化氛围的颇为尖锐的批判。注意作者在作出类似描述时所采取的基本立场及其所持的文学观念,你是否认同他的观点?文章提到了当代两位作家张承志和史铁生,可参考其中的观点来加深你对这两位作家的理解。

44,*王小波:《思维的乐趣》

这篇随笔和王小波的大部分文章一样,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即针对具体的社会、思想问题而发,并在戏噱笑骂间表明自己的态度。注意体味文章的这种批判性。

注意论述过程中议论和叙述的有机结合。文中有大量随机引入的个人经历或有趣的故事,论述者的观点和态度即蕴涵在这些叙述性的段落之中。

注意体会作者如何游刃有余地使用多种”反讽“性语言。例如”我承认,我在抵御这种痛苦方面的确是不够坚强,但我绝不是最差的一个“--略带夸张的形容词”痛苦“、”坚强“等,调侃性的语意转换:”的确不够……但绝不是……“,共同构成”反讽“的多意性和暧昧性。

45,*苇岸:《大地上的事情》

这篇散文由许多札记式的片段组成,记录自然界或作者身边的种种事物,并记录了作者的哲理式感悟和评价。文章所谓的”大地上的事情“,比如蚂蚁窝的样子、熊蜂的尸体、一只飞翔的鸽子、空地上的孩子、黎明时鸟的叫声、五月的麦田、阳台上的两只麻雀等,都是一些往往被人群忽略的事物。但文章的描述方式,却使我们仿佛第一次看到这些事物,兴致盎然地去观察虽微小却蕴涵着生命的庄严和奇妙的自然界。注意体味每一段落中白描--以简洁的文字勾勒事物的行状,取喻--采用拟人或比喻,议论--从普通事物中挖掘出意义,这三者的融合,从而使每一段文字既是对实物的描绘也是充满诗意的哲理性片段。

46,*刘亮程:《寒风吹彻》

这是一篇抒情散文,但既非纯粹地写景也非直接抒发情感,而是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将情境与情感联系起来。寒冷的冬天,在光线暗淡的屋内围抱火炉,散漫地回想一些人与事--从一次寒夜的经历、一个冻死的陌生人、在冬天死去的亲人和年迈的艰难地抵御着冬天寒冷的母亲,直至黑夜完全降临。这是散文的主要内容,但它所传递的内涵却是某种关于生命的抽象体验。这种效果的获得,主要是因为文章始终是在双重涵义上使用”雪“、”冬天“和”寒冷“这些字眼。”雪“、”冬天“、”寒冷“在这篇文章中,既是对真实情境的描绘,也蕴涵了叙述者随着年龄增长而对生命中的冷漠、孤单、衰老等的体验。文章开始时写到:”比落雪更重要的事情开始降临到生活中。三十岁的我,似乎对这个冬天的来临漠不关心,却又好象一直在倾听落雪的声音“--联系整篇文章,理解这里所谓的”比落雪更重要的事情“指的是什么?

第三编 诗歌部分

47,*郭沫若:《天狗》

要抓住本诗无羁的想象,无羁的思想--在民间传说中的”天狗“形象中寄予彻底的否定与破坏(直至自我否定与破坏)的现代精神,无羁的形式(不拘格律,不拘平仄,不拘长短),由此显示的诗人无羁的创造力;并进而感受五四的时代精神。

48,*徐志摩:《”我不知道风是在那一个方向吹“》

1,要抓住本诗形式上的追求:前三句完全重复,第四句变化中有重复(1、5节,2、4节,3、6节 末句句式一一对应),形成”依洄“吟唱的风格;精心选用灰韵(吹,洄,醉,辉,悲,碎),营造一种阴柔感。--请在反复吟诵中感受本诗的韵味。

2,可以徐诗与郭诗比较,进而领悟徐志摩及新月派诗人”使诗的内容及形式双方表现出美的力量,成为一种完美的艺术“的努力与贡献(于赓虞:《志摩的诗》)。

【扩展性阅读书目】 《志摩的诗》、《猛虎集》,或其中的《雪花的快乐》、《残诗》、《太平景象》、《再别康桥》、《黄鹂》等。【参考书目】

《徐志摩名作欣赏》,中国和平出版社1993。49,闻一多诗二首 《发现》(1),要抓住本诗的艺术构思:诗人满怀爱国激情从海外赶回祖国,国家的现状却使他极度失望,于是就有了写诗的冲动。但诗人却把感情的酝酿、发展过程全部压缩掉,只从感情的爆发点起笔,连声高呼:”我来了“、”我来了“、”不对“、”不对“,先声夺人地把悲愤、绝望的情绪一下子推到读者面前,仿佛郁积已久的火山突然爆发。

(2),同样引人注目的是这首诗形式上的整齐:每行字数基本一致,两行一韵。这不仅体现了闻一”建筑美”的追求,更是将奔放的情感收敛于谨严的形式中,形成闻诗所特具的沉郁的风格。

《闻一多先生的书桌》(1),这首诗在闻一多先生的诗中,是颇为特别的,甚至在现代新诗中都不多见;很多关于闻诗与新诗的选本中,也很少被选录。它的价值大概也在这里:通过这首诗的阅读,你对闻一多先生其人其诗有什么新的体认?

(2),在注释中,提到了本诗收入诗集时,对在报刊上发表的文本有所改动。试对这些改动作出你的分析。

【扩展性阅读书目】 《红烛》、《死水》,或选读其中的李白之死》、《太阳吟》、《忆菊》、《口供》、《也许--葬歌》、《忘掉她》、《死水》、《心跳》等。

【参考书目】

《闻一多名作欣赏》,中国和平出版社1993。50,戴望舒诗二首 《寻梦者》

读本诗要抓住诗人的艺术构思:将现代人的“寻梦”思绪寄寓在一个“寻找金色的贝”的民间故事里,一虚一实,巧妙交织为一体。--细读全诗,体会诗人怎样把他这一艺术构思转化为外在的形式特点:将类似民歌的夸饰、复沓与意象朦胧的现代象征手法,不露痕迹地结合一体;用亲切的日常口语说话的调子,将复杂化、精微化的现代人的感受含蓄地表达出来。然后,反复吟诵全诗,体味流动其间的诗情与诗绪:既是明朗的(表现了追求理想的执著),又是迷惘、感伤的(表现追求中的疲倦与苍老)。

《乐园鸟》

欣赏本诗本要从形式上的一个特点入手:全诗四节,每节 五句,第三句将全诗分为两段,而且是同一句:“华羽的乐园鸟”,仿佛在反复地呼唤与寻问;本诗正是向着这只宗教里的天堂中的华美的鸟连续发出了五个问题。因此,可以把这首《乐园鸟》看作是现代人的“天问”。再进一步琢磨,还可以发现,这只“春,夏,秋,冬,昼,夜,没有休止”地“飞着”的“乐园鸟”也就是诗人自己,他们合二为一,“天问”就是“自问”。仔细琢磨诗中的“五问”,想一想:诗人对人(自己)无休止地的理想追求提出了怎样的疑问,这反映了现代人(作者)的怎样一种矛盾的心境?

【扩展性阅读书目】 《戴望舒诗全编》(浙江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或选集,或单篇,如《雨巷》、《我底记忆》、《印象》、《对于天的怀乡病》、《单恋者》、《秋天的梦》、《我用残损的手掌》等。

【参考书目】 孙玉石:《去寻找无价之宝吧--读戴望舒的〈寻梦者〉》,收《中国现代诗导读(1917-1938)》,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刘孟沐:《求索者的脚印--读戴望舒的〈乐园鸟〉》,收《中国现代诗导读(1917-1938)》,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51,何其芳:《预言》

读这首诗要抓住全诗构思与结构上的特点:前五节 充满青春激情的对爱情的竭力渲染与铺写,与最后一节 的突然翻跌,形成强烈对比:这不过是“无语而来,无语而去”的梦。抓住这一“全局”之后,再去细读各节 诗,就可以发现,最后的“突转”,其实前面早有蛛丝马迹,形成一股青春激流底下的感伤的潜流,最后才喷发出来。了然于此,再去吟诵全诗,就会读出两种诗情明暗、虚实、起伏之间的丰厚的韵味。

【参考书目】 孙玉石:《梦中升起的小花--何其芳〈预言〉浅析》,收《中国现代诗导读(1917-1938)》,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52,卞之琳诗二首 《尺八》 1935年春,诗人乘一艘名叫“长安丸”的船来到日本,住在日本古都京都的东北郊,夜半听楼下房东吹奏“尺八”--一种类似箫的乐器,相传于唐朝时传入日本,因长度定为一尺八寸,故称“尺八”;后来据周作人考证,尺八起于印度,传入中国,于宋代传到日本,在中国本土反而失传--,因而引发出无限乡愁,同时渗透着“对祖国式微的哀愁”(卞之琳语)。

要抓住本诗抒情方式的变化,诗的小说化与戏剧化的努力。要注意诗人怎样将直接的抒情转化为一种叙述,特别要把握全诗叙述角度的变化:前三句客观叙述尺八从中国传入日本的历史;四五句将诗人客观化为一个“海西客”,叙述由历史时空进入现实时空;六至十句则通过“海西客”(即诗人自己)的想象,重现唐代的日本“番客”从长安“访取”尺八传入日本的历史。十一至十三句括号里的设问与“归去也”的呼唤,可以看作是诗人直接发出的声音,也是全诗的点题之笔:诗人正是从日本在“年红灯”(霓红灯)所象征的现代化的繁荣中仍然保留着中国古代的传统(“还漂着一缕凄凉的古香”)里,感受到了不可扼制的乡愁与中国落后的式微感。

《断章》

本诗只有短短四行,却可以引发出读者与评论者的多样阐释。有读者将本诗读解为人生不过是一种别人的“装饰”。

作者却表示他并不看重“装饰”的意思,“我的意思是着重在'相对'上”,强调事物既是相对的,又是相互联系的:“你”在看风景,“你”也在“看风景人”的视野中成为风景,两者互为风景,又都是观看者,处于“看”与“被看”的关系和情境中。

也有人把《断章》看作是“一首情诗”,或者说是“想写的情诗中的片断”:它“写出了'人'对'情'的无奈,及'情'对'人'的捉弄”。

请细细捉摸本诗,对前述“释义”提出自己的看法,或者另作解读。【扩展性阅读书目】 《雕虫纪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或选读《古镇的梦》、《航海》、《雨同我》、《白螺壳》等篇。

【参考书目】 何志云:《层层叠叠“梦之根”--读卞之琳的〈尺八〉》,收《中国现代诗导读(1917-1938)》,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孙玉石:《小景物中有大哲学--读卞之琳的〈断章〉》,收《中国现代诗导读(1917-1938)》,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53,艾青诗三首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注意本诗音乐式的结构:起句“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平缓,低沉,倾诉式的叙述语调,形成全诗”主旋律“;接着精心安排三个乐段,由诗人与土地上的”人“--北国林间赶车的农夫,南方乌篷船里的农妇,失去了”他们肥沃的田地“的”土地的垦殖者“,进行对话,在如怨如恕的倾诉中,不断深化刻骨铭心的”寒冷感“,并作抽象的概括提升:”中国的路\是如此的崎岖\是如此的泥泞呀“,”中国的苦痛和灾难芟裾庋┮挂谎憷致ぱ”,突现了全诗的象征意义。在这三个乐段之间,主旋律乐句不断重现,将诗人悲苦、忧郁的情感逐渐推向高潮。而最后的尾句却又给人以“些许的温”,有如余音袅袅,耐人遐想。

《乞丐》

注意本诗”造型”的特点:乞丐“凝视着你”的“固执的眼”,“永不缩回”的“乌黑的手”,具有极强的雕塑感与概括性,诗人的同情与愤激全都凝定其中;这正是“诗”与“画”的相通。

《黎明的通知》

注意本诗“呼唤式”的叙述语调,可与《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相比较。诗人着意运用两行一节 的快节 奏,精心选用排比句式,以造成一浪推一浪的气势,全诗充满了动感,意境也十分开阔。请在朗读中体会诗人对光明的渴求,以及历史黎明期的欢乐感。

【扩展性阅读书目】

《艾青全集》第1卷,花山文艺出版社1991。或选读《透明的夜》、《马赛》、《大堰河--我的保姆》、《北方》、《手推车》、《向太阳》、《我爱这土地》、《树》等。可尝试写《艾青笔下的土地与太阳》。

【参考书目】 《艾青名作欣赏》,中国和平出版社1993。洪子诚:《〈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分析》,收《新讲台--学者教授讲析新版中学 语文名篇》,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54,冯至诗二首

《十四行集》之十六

读冯至的《十四行诗集》要抓住“生命的体验”这一环节。在本诗里,诗人选取了一个特定的视角--高高的山巅,站在那里,于一呼一吸之间,体验着风吹水流式的生命感应。试还原诗的情境,想象自己也身处于高高的山巅,细细体验:自我生命怎样融化入大自然,达”物我一体“的境界;那流动着的生命(水,风,云,雾……)如何凝定在生命的静态(山,平原,路,树,蹊径……)之中……

《十四行集》之二十六

这是另一种生命体验:如何看待我们自以为已经熟知的外部与自我世界?阅读此诗要抓住几个关键词语:诗的一开始就提出”熟路“这样一个意象,然后不断以”隐藏“、”生疏“、”迷途“这样的抽象词语加以颠覆,自然引出第三节 的意念提升:对”身边“的”事物“要保持一种新鲜的紧张感,不断有”新的发现“;最后一节 更是引向”自己“:连自己的发肤属于谁都是可以提”疑问”的。

反复吟诵这两首诗,以体会“诗与思相结合”的“沉思的诗”的韵味。【扩展性阅读书目】 《十四行集》,或选读《什么能从我们身上脱落》、《原野的小路》、《我们有时度过一个亲密的夜》、《我们听着狂风里的暴雨》、《深夜又是深山》、《从一片泛滥无形的水里》等篇。

【参考书目】 解志熙:《诗与思--冯至三首十四行诗解读》,载《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2年3期。

王毅:《中国现代主义诗歌史论(1925-1949)》关于《十四行集》细读部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55,穆旦诗三首 《赞美》 1938年2月,抗日战争开始不久,年仅20岁的西南联大学生穆旦作为“护校队员”,和部分师生一起,从长沙出发,跨越湘、黔、滇三省,将学校迁往昆明,行程三千里。诗人第一次感受到自我生命与生养自己的土地、土地上的人民之间的血肉联系,思考着民族的未来。于是,诗泉喷涌,写下了以后在现代诗歌史上很有影响的《赞美》等诗篇。

这是诗人的切身经验、生命体验与理性思考的结合,是现实、象征与玄思的结合,表现在诗歌语言上就是具象与抽象的结合。--阅读《赞美》应该在总体把握全诗的思绪、情调的基础上,具体分析本诗的语言。

试以诗的第一段为例:头两句“走不尽的……\数不尽的……”这都是具体的现实的描写;第三句总体的具象描写中,出现了“亚洲的”这样的修饰语,赋予眼前的“土地”以更广阔的意义;第五句中叙述性的“东流的水”前出现了“单调”这一抽象词语,就于客观形象中加入了主观感受;第六句就达到了抽象的提升,这里的“森林”已不是森林本身,而具有一种历史的象征意义,而读者也因此领悟:这整段的描写都具有某种象征性,或者说是写实与象征的结合。

请对下面的诗句也作这样的具体分析。《出发》

全诗充满了对立的概念:“和平”与“杀戮”;“欢喜”与“可厌;”人“与”机械“、”野兽“;”新的美“与”失去了自由“;”希望“与”失望“以至”死“;”善感“与”僵硬“;”个人的哀喜“与”被蔑视、被否定“……。前者是人们告知与许诺给予的,后者是诗人的眼睛与心灵所看见与感知的;正是在这对立两极间的渗透,纠结,缠绕,跳跃,猛进与突转,造成一种陌生与生涩的奇峻、冷峭、惊异的美,显示了诗人”思维的复杂化,情感的线团化“(郑敏语),诗人与我们读者也就从中收获了”丰富,和丰富的痛苦“。

《诗八首》

在这首诗里,诗人表达了他对爱情这一人类与文学的永恒主题的独特的现代体验。依然是相互矛盾的感受与概念对立、渗透,纠结为一团:一”上帝”、“我的主”(诗人郑敏认为,“上帝”是“代表命运和客观世界”的)在冷冷地观察、支配着“我”和“你”。要从总体上去把握,不要试图作逐字逐句地落实性的解读,那是徒然的。初读者可以抓住一些关键的词句,如“我们相隔如重山”、“爱了一个暂时的你”(第一首);“永远不能完成他自己”、“不断地他添来另外的你我\使我们丰富而危险”(第二首);“我越过你大理石的理智殿堂”(第三首);“那可能和不可能的使我们沉迷”(第四首);“从最古老的开端流向你,安睡”,“一切在它过程中流露的美\教我爱你的方法,教 我变更”(第五首);“相同和相同溶为怠倦,\在差别间又凝固着陌生”,“他底痛苦是不断的寻求\你底秩序,求得了,又必须背离”(第六首);“让我在你的怀里得到安憩”(第七首);“在合一的老根里化为平静”(第八首),但仍要还原为对每一首诗的思绪、情感的整体把握。

【扩展性阅读书目】 《穆旦诗全集》,中国文学出版社1996。或选读《在寒冷的腊月的夜里》、《春》、《防空洞里的抒情诗》、《五月》、《还原作用》、《控诉》、《幻想的乘客》、《森林之魅--祭胡康河上的白骨》、《冬》等篇。可尝试写一篇《艾青〈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与穆旦〈在寒冷的腊月的夜里〉的比较》。

【参考书目】 郑敏:《诗人与矛盾》,收《一个民族已经起来:怀念诗人、翻译家穆旦》,江苏人民出版社1987。

王毅:《中国现代主义诗歌史论(1925-1949)》关于《诗八首》的细读部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56,牛汉:《悼念一棵枫树》

这首诗借助一棵被伐倒的枫树,寄托诗人所体验到的人生的创伤和痛苦,具有咏物诗的传统表现方式。但是诗的情感,与作为情感、经验的寄托和构形物的枫树之间,并不是一种简单的比喻性质的关系,而能够在主观与客观的相互投射中,带领读者进入一种复杂的情境之中。注意领会这首诗如何以客观的物象表现主观情感,从而”伐倒了/一棵枫树“在诗句的结尾时上升为”伐倒了/一个与大地相连的生命“。

[扩展性阅读书目] 阅读牛汉的诗《华南虎》等,进一步体会”咏物诗“的特点。[参考书目] 参阅洪子诚的《中国当代新诗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或《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中的相关部分。

57,昌耀:《凶年逸稿》

这首写于1961-1962年,是当代中国历史上的灾荒年代,副标题”在饥谨的年代“即源于此。联系作品的写作年代需要关注的有两点:一是作品对时代的评价,注意领会诗中”这是一个被称作绝少孕妇的年代。/我们的绿色希望以语言形式盛在餐盘/任人下箸。我们习惯了精神会餐“这样的句子;另一是,与同一时期的诗歌如”政治抒情诗“等进行比较,以领会昌耀诗歌创作的独特性。而从昌耀个人的经历来看,写作这首诗时,正是他被打为”右派“后在祁连山区服苦役的时期。在大多数有类似经历的作家停止创作的时候,昌耀不仅坚持创作,而且保持了良好的创作力,并没有因为时代或经历的酷烈而丧失发现诗意的能力,或降低诗歌创作的水平。在这一点上,昌耀是非常独特的。

本诗分为9部分。各个部分大致可以描述为:沉思--回忆--荒芜--困惑--希望的萌动--憧憬--感恩(对土地和人民)--领悟(勇敢者的生存)--希望和对生的赞美。每一段落是一种情感的表达,而各部分之间又有着内在的连续,最后上升为对生存之美的赞叹。理解这首诗的关键,是诗中对苦难的思考以及面对苦难的英雄主义态度。注意领会”我在沉默中感受了生存的全部壮烈。/如果我不是这土地的儿子,将不能/在冥思中同样勾勒出这土地的锋刃“等诗句所传达的内涵。

另外,这首的意象以及语词组织方式,也值得认真体味。这些意象和语词不仅摆脱了60年代的通行模式,而且既明朗又富于质感。认真体味诗中的这些句子:”听古城墙上泥土簌簌剥落如铭文流失于金石“、”我感觉他开裂的指爪已迫近我单薄的马甲“、”听风中的激越的嘶鸣迂回穿插/有着瞬息万变。有着钢丝般的柔韧“、”看它们如何互相威胁、挖苦、嘲讽。/看它们又如何挤眉弄眼紧紧地拥抱“等。

[扩展性阅读书目] 《命运之书--昌耀四十年诗作精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4。阅读《高车》、《慈航》、《斯人》等。

58,北岛:《走向冬天》、《古寺》

注意体会诗歌意象的象征性内涵,如”冬天“、”乌鸦“、”月亮“、”石头“、”钟声“等。这些意象在诗中往往蕴涵着某种对比性的价值取向,如”理想“/”现实“、”合理的人/“破坏人性的力量”等。意象间的对比和撞击造成了一种悖论性的情境,以表达叙说者复杂的精神内涵和心理冲突。

结合诗歌写作的背景,理解为何在《走向冬天》的结尾处,要以“而冰山连绵不断/成为一代人的雕像”来概括全诗表达的情绪。《古寺》写到了荒凉古寺中的蛛网、暗哑的铃铛、荒草、残缺的石碑等,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一个废墟场景。注意体味其中 的象征内涵。

[扩展性阅读书目] 北岛、江河、舒婷、顾城、杨炼的合集《五人诗选》中的北岛部分,作家出版社,1986年。可延伸阅读《走吧》、《红罂粟》等。

[参考书目] 参阅洪子诚的《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的相关部分。59,*舒婷:《会唱歌的鸢尾花》

全诗16节,表达叙述者作为一个普通人需要温情呵护的生活愿望和回应时代的呼应而主动承担“历史责任”之间的矛盾心情,以及这一矛盾如何被克服的心理过程。第1-6节 是清新婉转的爱情诗,所选择的意象和呈现的意境带有童话色彩。从第7节 开始语调变得雄壮。注意体味这两个段落在意象的选择、抒情主体的形象和叙述语调上的变化,以及这两种情感和意象并臵于诗中所产生的“感伤”情调,由此来理解题记“我的忧伤因为你的照耀/升起一圈淡淡的光轮”。

选择几个段落,分析诗中如何使用修饰性语词和假设、让步、转折等句式,看看这些修辞方式是怎样传达出叙述者的曲折情感。

[参考书目] 参阅洪子诚的《中国当代新诗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中的相关部分。60,翟永明:《母亲》

一、这是翟永明1984年写作的由21首诗组成的结构完整的组诗《女人》中的一首。注意理清这首诗的语义脉络,并从生与死、母女代代相袭的命运等角度,来理解这首诗所传达的痛楚情感。这首诗以女儿对于母亲的认同作为基本视角,展现“成长”历程中所经历的内心伤痛。这种感受世界的方式曾被理解为诗歌中的“女性意识”。结合《女人》组诗,并细读《母亲》这首诗,你是否同意这样的说法?

二、这首诗的叙述方式带有“自白诗”的倾诉性,但其表白并又并非仅仅是对情感的直接宣泄,而是在表达情感的同时又包涵着对这种情感或经验的富于张力的分析和评述。如“那使你受孕的光芒,来得多么遥远,多么可疑,站在生与死/之间,你的眼睛拥有黑暗而进入脚底的阴影何等沉重”,即是对“听到这世界的声音,你让我生下来”的分析和评述。这样一种表达方式,使得这首诗不同于经验性情感的抒发,而呈现出更复杂的语义内涵和情感表达的厚度。仔细体味这首诗在抒情方式上的特点。

[扩展性阅读书目] 翟永明:《女人》,漓江出版社1986。或《翟永明诗集》成都出版社1994。阅读组诗《女人》。

[参考书目] 唐小渡:《女性诗歌:从黑夜到白昼--读翟永明的组诗〈女人〉》,《诗刊》1987年第2期。

61,海子:《麦地与诗人》《春天,十个海子》

海子的诗歌创作分为短诗和长篇史诗两种。他的短诗带有强烈的抒情色彩,并在语言、节 奏和表达方式上别具一格。他的抒情短诗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并能引起普遍的共鸣。这一方面得益于语言上的精当和表现力,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这些诗歌作用于某种集体无意识性质的普遍心理共识。

《麦地与诗人》:注意构成海子诗歌中具有原型意味的意象“麦地”。这一由诗人少年时代的乡村生活经验而获得的形象,在诗歌中凝结为象征性的生存本体。

1、仔细体味“在青麦地上跑着/雪和太阳的光芒”、“一颗放射光芒的星辰/在你头顶寂寞燃烧”,分析诗句如何把单一的诗歌意象转化为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主观情境;

2、这首诗采用了问/答的形式,联系最后一句“麦地啊,人类的痛苦/是他放射的诗歌和光芒”,思考麦地所问的是什么,而诗人的回答又是什么。

《春天,十个海子》是海子最后一首抒情短诗,注意分析这首诗怎样以“十个海子”这种抒情主体自我分裂的意象,传达伤痛而荒凉的心境。“春天”、“十个海子”、“光明的景色”、“跳舞,唱歌”等外化或戏剧化的情境,是怎样被用来表达难以言说的情绪的?

[扩展性阅读书目] 《海子的诗》,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阅读《麦地》、《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黑夜的献诗》等篇目。

[参考书目] 骆一禾:《我考虑真正的史诗》,收入《土地(〈太阳〃土地篇〉)》(海子著),春风文艺出版社1990。

62,于坚:《尚义街六号》 这首诗发表于1986年11月号的《诗刊》,曾引起被文学史称为“第三代”或“后朦胧诗”诗人的口语写作。在一篇自传性的文章中,于坚曾说明,尚义街6号是他大学时代和一群被称为“大学才子”的朋友们聚集的地方,因此尚义街6号和诗中写到的那些人都是对于真实经验的记录。对于这种把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经验纳入到诗歌写作的诗,你认为和你所读到的许多兼有抒情性的叙事诗在所传达的“诗意”上有什么不同?

这首诗的最大特点在于把口语作为主要的诗歌语言。这些口语是直白的、日常生活中的语词,与我们所熟悉的隐喻性的诗化语词相比,它们往往不负载双重或多重语义,而只是对日常经验的平实记录。但是一旦日常语言转化为“诗”,它显然又具有了不同于“真实经验”的更多内涵。注意结合“第三代”诗人所倡导的“诗到语言为止”、“回到日常生活”等观念,来体味这首诗在诗学观念所做的尝试。

[扩展性阅读书目] 于坚:《棕皮手记》东方出版社中心1997。阅读《关于我自己的一些事情(自白)》、《棕皮手记〃1986-1989》等。

《于坚的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阅读《作品39号》、《罗家生》、《0档案》等。

63,*西川:《致敬》节 选(《巨兽》、《幽灵》)

《致敬》是西川1992年完成的一首长诗,1994年发表于《花城》第1期。这首诗表现了西川90年代诗歌的一种创作倾向,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在内容上是“经验、矛盾、悖论、噩”等荒谬生存处境的反讽性呈现,其表现形式则追求一种把”叙事性、歌唱性、戏剧性熔于一炉“的”综合创造“。这首长诗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上都很难做简单描述,大致可以概括为对充满了悖谬、恐惧、死亡阴影的生存状态的某种寓言式表达。

第四章《巨兽》写的是一种无以名状的怪兽。西川曾解释到:”在我内心深处,有一片巨大的黑暗的海洋,这是哲学所不能照亮的。所以我写到《巨兽》“。这里所谓的”巨兽“可以象征地看作生存中的非理性、恐惧、诱惑、多重自我等。在形式上,这一章以长句群表现”巨兽“,而以单一的短句写到各种鸟类。飞鸟在这里是”飞翔“的象征。注意这种形式和内容上的错落造成的特殊的诗学效果。第六章《幽灵》写的是死者的幽灵对生者的压迫--”他人的死使我们负罪“。注意体味语言上的张力。例如,在”他们的死使我们负罪。/悲伤的风围住死者索要安慰“的悲痛之后,是一长串嘲讽性语句”不能死于雷击,不能死于溺水……“,最后是悖论性的结论:”崇高的死亡,丑陋的尸体:不留下尸体的死亡是不可能的“。

[扩展性阅读书目] 西川:《大意如此》,湖南文艺出版社,1997年。阅读《大意如此〃自序》和《致敬》全诗。

第四编 戏剧部分

64,丁西林:《酒后》(1),要抓住本文的语言。首先是戏剧语言的特点--注意琢磨剧中人物说话的”潜台词“,即台词背后隐藏着的微妙心理与人物之间的微妙关系;其次是要抓住剧作者丁西林的戏剧语言的特殊风格--作者写的是知识分子客厅里的”几乎无事的喜剧“,人物的语言充满了机智的幽默。可重点分析:①妻与夫关于”生在世上“与”活在世上“的概念辨析,并由此了解这对情感颇不错的夫妻之间潜在的矛盾;②妻向夫提出”一吻“之求到夫表示同意之间的种种曲折,特别是丈夫同意以后妻的态度的突变,并由此体会荒诞的”一吻之恋“背后所隐藏的悲剧性。

(2),要抓住本剧精巧的戏剧结构--”“与“夫”主要冲突双方外,又出现了在剧中几乎不说话,对所发生的一切处于完全无知状态的“客人”,构成一个“三元结构”。想想“客人”在剧中起了什么作用?

【扩展性阅读书目】 《一只马蜂》、《压迫》--同写在20年代的独幕喜剧,有类似的追求;《妙峰山》--作者写于40年代的多幕喜剧,另有新的开拓。

【参考书目】 钱理群:《〈酒后〉批注》,收《名作重读》,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65,曹禺:《日出》选场(1),曹禺在《日出》的开头引述了老子《道德经》里的一段话:“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在剧本中,大丰银行的经理潘月亭属于”有余者“。黄省三是社会的”不足者“--他本是大丰银行的小职员,专门从事抄写工作,现已被辞退而失业,作者说他是”一个非常神经质而胆小的人“。李石清则是由” 不足者“努力挤上了”有余者“的地位--从小职员,经理秘书,刚刚提升为银行襄理(相当于经理助理)。作者说他有一个”讨厌而又可悯的性格“:对上,他忍气躺泼姆暧睦镉趾匏牵欢韵拢缀葑愿海墒铀”没有本事”。只有在夫人面前,他才吐露真情:“我要起来,我要翻过身来。我要硬得成一块石头,我要不讲一点人情。我以后不可怜人,不同情人;我只自私,我要报”。作者显然要批判这”损不足以奉有余“的”人之道“,但为什么要着力于描写黄省三与李石清的冲突,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欣赏戏剧作品要下功夫琢磨剧本台词。曹禺的台词又特别适合舞台演出。试分角色朗读。在朗读中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①要注意从人物性格出发,读出剧中人性格的差异。例如,李石清给黄省三指明几条出路及黄省三的反应,是这场戏的最触目惊心的核心台词,你能读出这背后的性格冲突吗?

②不仅要读出台词的表面意义,还要读出潜在的心理与情感。--在李石清的狠毒情情的言词背后,你有没有读出潜台词中的难言的隐痛?

③要读出人物之间的情感的交流与撞击,读出情感发展的过程与其间的起伏。--黄省三最后”不顾一切“地高喊:”我不怕你们啦“,显然是这场戏的高潮。但这样的爆发,既是被对方逼出来的,也有一个酝酿的过程。试对黄省三在这场戏中情感发展的线索作出具体细致的分析。

④曹禺的台词同时又具有很强的文学性。试重点剖析李石清”叫你要饭,你要顾脸,你不肯做……你再也不愁吃,不愁穿了“这一段台词,注意其句式的选择、组合所造成的语言的节 奏感,并通过声音的高低、徐疾……等朗读技巧来体现这样的戏剧语言的音乐性。

(3),有研究兴趣的同学可以选一个角度来对《日出》作进一步的分析。如《从对顾八奶奶、胡

四、张乔治的刻画看曹禺的语言艺术》、《〈日出〉中的次要人物(如黄省三,福升)在戏剧结构中的作用》、《陈白露.竹均.方达生》、《〈日出〉中的声响(第二、四幕首尾的打夯声、唱”小海号“、”轴号“的声音,第三幕的叫卖声、唱”叫声小亲亲“的声音)》、《〈日出〉里的一个细节 :那本也叫作〈日出〉的书》等。

【扩展性阅读书目】 《雷雨》、《原野》--同写于三十年代,被研究者称为”生命三部曲“。【参考书目】 田本相:《曹禺剧作论》中《〈日出〉论》,中国戏剧出版社1981。钱理群:《大小舞台之间--曹禺戏剧新论》中有关《日出》的分析,浙江文艺出版社1994。

66,曹禺:《北京人》选场(1),这场戏选自《北京人》第一幕,出场有六个人物:处于戏剧中心位臵的是愫芳——一个有极高的教养、又富有牺牲精神的传统家庭中的“淑女”,却从小失去了父母,寄养在姨父家里,终生未嫁。而她的姨父曾皓——一个行将就木的封建大家庭的家长,却从不顾及她个人的幸福,只希望她侍奉自己到死。曾皓的长子曾文清--外表上与愫方一样飘逸典雅,他(她)们之间就有了恋情,但文情已被没落的北京士大夫文化掏空了心,懒怠得没有勇气与力气去争取自己的幸福。文清的妻子曾思懿--一个漂亮、能干、凶狠的王熙凤式的女人,自然不能容忍愫方,但又不能公开违背公公(曾皓)的意志,于是,设计将愫方介绍给曾家的房客袁任敢--一位人类学的研究者(未出场)。她的主张得到了曾家的姑爷江泰的支持,这位”充满幻想,做事情却总是失败“的大学毕业生,虽赖在岳父家里吃闲饭,却看不惯曾皓的自私,要来打报不平,又根本不知愫方的隐情。而他的妻子曾文彩,只知道崇拜与服从丈夫,对一切都麻木不知,也稀里糊涂地参加到这场”议婚“的悲喜剧中来。

在弄清以上人物的身份、地位、个性与彼此微妙而复杂的关系后,请仔细琢磨每个人物的台词背后的潜在心理,以及每一个人的发言所引起的在场其他人的反应,由此而形成的戏剧(情感,心理,性格,语言的)冲突。尤其要细心体味处”箭垛”位臵上的愫方(所有的人的话对冲着她而来)的内心世界--尽管她在这场戏中只说了十四个字、两句话。

(2),曹禺笔下的人物都有非常复杂与丰富的性格,如有研究兴趣,可尝试作一点“人物分析”,例如《愫方论》、《曾文清论》或《愫方、曾文清合论》等。

【扩展性阅读书目】 《北京人》(全剧),《家》--都是40年代曹禺的剧作,与30年代的剧作有不同的追求。

【参考书目】 田本相:《曹禺剧作论》中《〈北京人〉论》一章,中国戏剧出版社1981。钱理群:《大小舞台之间--曹禺戏剧新论》中《生命的诗》一章。浙江文艺出版社1994。

67,老舍:《茶馆》(节 选)《茶馆》(第一幕)是中国话剧史空前的一幕,出场人物之众多、对白之精到是中外话剧罕见的。这有赖于剧作家老舍、导演焦菊隐以及满台好演员的“绝配”。现从剧本角度提几个可供分析的问题:

(1)、欣赏剧本主要是看对话如何展现人物性格和推进戏剧冲突,本剧出色之处也在人物对话,比如台词最多的王利发与最少的马五爷,都能以极普通的日常口语将他们的身份、性格展现出来。马五爷开口三次,台词一共三十个字,却被塑造得栩栩如生。请为每个角色找一句最能体现性格的台词。

(2)、角色众多,满台都是人,不可能同时参与对话,本幕可分数节,每节 以几个人为主,发展一个冲突。请为划分段落,并体会如何过渡,以哪个角色“串场”。

*(3)、《茶馆》曾拍成电影,有条件可以一看,注意舞台设计、演员调度等细节,并与剧本比较异同。

[扩展性阅读书目] 《龙须沟》 [参考书目] 焦菊隐等:《座谈老舍的〈茶馆〉》,1958年《文艺报》第1期,又见《老舍研究资料》,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5。

第四篇: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作品专题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考研[文学基础]科复习资料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考研笔记 ——现当代文学·作品专题

(考研期间根据根据[《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钱谷融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钱理群等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当代文学史》 洪子诚,北京大学出版社] 整

理)

第一编 小说部分

1,鲁迅:《在酒楼上》(1),学术界对《在酒楼上》的潜在作者、叙述者与人物的关系,主要有两种分析: ①“认为吕纬甫是鲁迅投射了反思和批判目光的人物,而小说叙述者'我'则更多地代表了鲁迅的立场,'我'对吕纬甫在五四落潮期的'敷敷衍衍,模模胡胡'的颓废状态采取的是审视和批判的态度。而吕纬甫也在见证着自己当年的革命热情的同路人--叙述者'我'的面前表现出一种自省的心态。从这个意义上看,鲁迅在小说中坚持的是五四式的启蒙主义话语,吕纬甫的声音是作者力图压抑甚至摆脱的声音”。

②“关注吕纬甫讲的故事本身,就会感到这其实是两个十分感人的故事,有一种深情,有一种人情味,笼罩着感伤的怀旧情绪”,“吕纬甫身上是有鲁迅的影子的,吕纬甫的声音可能比小说叙述者'我'更代表鲁迅心灵深处的声音”,“小说中的'我'不仅是吕纬甫故事的倾听者,同时也更是一个审视者,吕纬甫一遍又一遍的自我嘲讽、自我申辩、自我否定,正因为他一直感受着'我'的潜在的审视的目光。从而'我'与吕纬甫之间呈现为一种内在的对话关系,这可以看作是作者两种声音的外化。'我'与吕纬甫的辩难,正是作者内在的两种声音在冲突,在对话,在争辩,最终很难说哪一种是主导性的声音。这种辩难性正是鲁迅小说思维的体现,是鲁迅认知和把握世界的基本思维在小说文本层面的印证。” 细读小说文本,作出你自己的分析。(2),这篇小说关于“废园”里的“老梅”的描写是历来最为人们所称道的;细读这段文字,体会它的写法的精妙处,并结合上下文的描写,体会它在小说中的作用。

(3),有进一步研究兴趣的同学还可以思考一个问题:1956年,曹聚仁北上访问已72岁的周作人,谈到鲁迅的作品。曹聚仁表示自己最喜欢的是《在酒楼上》,周作人同意曹聚仁的看法,”这是最富鲁迅气氛的小说“(参看曹聚仁:《与周启明先生》)。--你同意周作人的评价吗?能否结合文本的描写,谈谈你对”鲁迅气氛“的理解,并以这样的眼光去重读鲁迅的其他小说,看看会不会有新的发现。

【扩展性阅读书目】 《孤独者》、《伤逝》。均收《彷徨》,是《在酒楼上》同时期的关于知识分子题材的小说。【参考书目】 吴晓东等:《现代小说研究的诗学视域》,载《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9年1期。严家炎:《复调小说:鲁迅的突出贡献》,载《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1年3期。卢今:《〈在酒楼上〉讲解》,收《走进鲁迅世界》(小说卷),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1995。2,鲁迅:《铸剑》(1),重点阅读(最好能朗读)小说中关于”铸剑开炉“、”以头相搏“的场面描写,细心体味鲁迅丰富的想象力,诡奇而绚丽的文字。对比你原来读过的鲁迅作品,你对鲁迅的语言风格有什么新的体认?

(2),”三头相搏“的场面无疑是小说情节 发展的顶点,在大多数作家的笔下,小说都到此嘎然而止;但鲁迅却偏要精心安排”复仇完成以后“情节 的新的发展,于是出现了”辨头“的闹剧,”三头并葬“的滑稽戏,到最后的”大出丧“变成全民”瞻仰““狂欢节 ”,小说又出现了一个高潮。请想想,小说的前后两个高潮之间,构成了怎样的关系?

请细心比较前后的文字,作者的叙述语调(以及内在的情感)发生了什么变化?你或许会意识到鲁迅的这篇小说原来存在着两个调子,再去重读全篇小说,体会这“两种调子”在小说中的相互纠缠,渗透,对峙,消解,起伏,激荡,并由此体味作者深广的忧愤和内心的矛盾与痛苦。

(3),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进一步分析“黑的人(宴之敖者)”的形象,还可以联系鲁迅作品中的其他人物,例如《理水》里的夏禹和他的弟子,《非攻》里的墨子,《过客》(见《野草》)里的主人公,《孤独者》里的魏连殳--他们都是鲁迅作品中的“黑色家族”的成员,从外貌到内心世界和性格都有相似之处,并注入了鲁迅的主体精神(“宴之敖”本是鲁迅的笔名,鲁迅还说过:“我就是魏连殳”)。可以就此写一篇小论文。

【扩展性阅读书目】 《补天》、《理水》、《非攻》。都是《故事新编》里的小说,并且都可以从“两个调子”的角度去阅读。【参考书目】 钱理群:《试论鲁迅小说中的复仇主题--从〈孤独者〉到〈铸剑〉》,收《走进当代的鲁迅》,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考研[文学基础]科复习资料

残雪:《艺术复仇--读〈铸剑〉》,收《21世纪:鲁迅和我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钱理群:《〈故事新编〉解说》,收《走进当代的鲁迅》〉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高远东:《〈铸剑〉讲解》,收《走进鲁迅》(小说卷),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1995。3,废名:纸坊记〃楔子(外四篇)选录本文及所附的《菱荡》(节 选)、《桥〃灯笼》(节 选)、《莫须有先生传〃这一回讲到三脚猫》(节 选)、《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莫须有先生动手著论》(节 选)四则文字,是为了展示废名小说语言的五度变化,废名小说创作始于1922年,终于1948年,几乎与现代文学相起讫。作为极负盛名的“文体家”,他在语言上的极端追求和极力变化都是非常引人注目的。《纺纸记〃楔子》背后的思想相当复杂晦涩,因而本节 的阅读仅从体会其语言特点的角度进行。

《菱荡》是废名早期短篇小说,这是一种几乎没有“故事”的小说,一切依赖于“情境”来组织,大量的景物描写和随意的人物点染是其特点,语言清新流利,运转自如,体现了很高的水平。

《桥》的创作延续十多年,是由一段段可自独立的章节 组成的长篇,在这部作品中,废名进行了艰苦的语言探索,“写小说同唐人写绝句一样”,极端俭省的文字使得意象既繁密又超出常理地跳跃,修辞上也有较为极端的探索,成败皆有例证。本选段中描写琴子的想象就是一个漂亮的修辞例子。

《莫须有先生传》与《桥》在语言上几乎完全相反,这个长篇用的是可以称为放肆的文字进行叙述,不衫不履,几乎毫无节 制,在这里,废名把语言试验推到另一个极端。

《纺纸记》是废名拟想中的又一个长篇,但没有完成,只留下这个《楔子》,其晦涩难懂较之《莫须有先生传》有过之而无不及,但在对语言的控制上明显比后者精致,如风行水上,起落无痕,抛开其他方面不论,这则文字所达到的水平在汉语文本中是极高的。

《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是抗战后的长篇,此时废名已宣称不写小说,专写散文,碍于约稿,乃有此作,但废名基本上是将这部小说当散文写的,由于思想经历的变化,本作返朴归真,语言极为平易,可称“无意为文”了。

前面所讲是废名作品间的“异”,实际上各期之间的“同”是不可能完全没有的,能否在所提供的文本中找到具体的句例。

[扩展性阅读书目] 《浣衣母》、《竹林的故事》、《河上柳》;《桥》“习字”、“杨柳”、“花红山”、“桥”;《莫须有先生传》“莫须有先生下乡”、“这一章说到不可思议”;《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莫须有先生买白糖”、“民国庚辰元旦”。

[参考书目] 周作人:《莫须有先生传〃序》,《周作人文类编》,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年9月。吴晓东:《背着语言的筏子--废名小说〈桥〉的诗学研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1年1期。

4,茅盾:《子夜》选读

重点琢磨有关吴老太爷的“都市感觉”的文字,体味语言的声、色变幻和节 奏感;并注意作者(或通过人物之口)所作的分析性文字,进而体会本节 描写的象征意义与在全书结构上的作用,从而把握茅盾的“社会剖析小说”的特点。

【扩展性阅读书目】 《子夜》、《霜月红似二月花》。进一步体会茅盾的“社会剖析小说”的特点,体味茅盾长篇小说的艺术(结构,语言,人物)。

【参考书目】 王中忱:《都市空间.时代性.革命现实主义--读〈子夜〉》,收《中学生课外文学名著导读》,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5,沈从文:《边城》(节 选)(1),在了解全篇故事,把握小说的基本情调的基础上,对下列文字作逐字逐句的细读,细心体味作者笔下人的心灵,人与人关系,以及相应语言的明净的美,进而体会作者所说的他的写作与水的关系:

①五月端阳之夜,翠翠与二老第一次相遇(“潭上那只白鸭慢慢向翠翠所在的码头边游来。………但另一件事,属于自己不关祖父的,却使翠翠沉默了一个晚上”)

②月夜翠翠与爷爷的谈话,睡梦中听见二老唱歌的幻觉(“翠翠抱膝坐在月光下,……祖父心里想:'做梦一辈子更好……')

(2),认真思考与分析;翠翠、祖父、二老、大老……这样一些善良、美好的人,却得不到他们所期望的幸福,作者对这样的悲剧有怎样的感悟和情感反应?再仔细体会小说结尾(”可是到了冬天……也许'明天'回来!“)给你的感受。

(3),有学习与研究兴趣的同学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边城》作进一步的解读与研究:例如,从湘西地域文化、民俗学的角度,从诗化小说与语言的角度看《边城》,或联系沈从文其他关于湘西的小说,并与他的城市小说相对照,看沈从文笔下湘西社会在现代史中的缓慢变化,以及沈从文对现代化过程中的文化冲突的独特洞察与思考。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考研[文学基础]科复习资料

【扩展性阅读书目】 《边城》(全书)、《长河》、《丈夫》、《萧萧》、《新与旧》、《灯》、《湘西》、《湘行散记》。【参考书目】 汪曾祺:《沈从文和他的〈边城〉》,《又读〈边城〉》,分别收入《汪曾祺全集》

3、5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沈从文名作欣赏》,中国和平出版社1993。赵园:《〈边城〉--一个关于水的故事》,收《新讲台:学者教授讲析新版中学语文名篇》,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6,老舍:《骆驼祥子》节 选(1),读老舍的作品,一定要抓住他的语言。要重点揣摩以下几个片段:

①小说开头对祥子其”人“其”车“的描写--请注意作者怎样在第三人称的叙述中注入自己的”陶醉“之情,进而体会老舍语言中的诗意;

②祥子牵着骆驼走夜路的描写--请琢磨祥子夜行的神态、心理,破晓时分天色的变化,作者观察之入微,描写之细致与层次感,进而领会老舍语言”在俗白中追求讲究、精致的美“的特点;

③祥子回到北京城喝馄饨、吃老豆腐,”站起来,他觉出他又像个人了“的描写--注意老舍对北京市民日常生活、心理的深刻体察,传神的细节 描写,进而体会作为”北京市民诗人“的老舍的价值。

(2),有研究兴趣的同学可进一步思考与讨论:老舍与沈从文一样关注现代化过程中的文化冲突,而他的独特之处在哪里?也可以尝试写一篇《老舍与北京城》的论文。

【扩展性阅读书目】 《骆驼祥子》(全书)、《离婚》、《我这一辈子》(以上中长篇小说)、《断魂枪》、《老字号》、《月牙儿》(以上短篇小说)。

【参考书目】 赵园:《永远的洋车夫--读〈骆驼祥子〉》,收《中学生课外文学名著导读》,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樊骏:《认识老舍》(上)、(下),载《文学评论》1996年5,6期。7,老舍:《正红旗下》(节 选)(1),在《正红旗下》里,老舍作为满族的后裔,讲述了一个满族北京市民衰败的故事。细读”大姐的公、婆和大姐夫“这一节(特别是大姐的公公和他的儿子”放花炮“那一段),体会作者所说的”生活的意义,在他们父子看来,就是每天要玩耍,玩得细致,考究,入迷“的含义,并体味作者叙述、描写的语气与复杂心态。

(2),写得更为传神的是二哥福海,作者对他怀有什么样的情感,为什么?细读二哥”请安“和他安排”洗三“的两个场面,注意作者如何将对人物的描写与分析两者有机结合,注意体味老舍洗炼纯净的北京话中的幽默感与韵味。

(3),你可能已经注意到,老舍与沈从文都是少数民族的作家,是否可从这一角度对他们的作品进行一种解读。如有兴趣,不妨一试。

【扩展性阅读书目】

可与已选入本读本的同写在五六十年代的戏剧《茶馆》对照起来读。【阅读参考书目】 赵园:《北京:城与人》,重点阅读《旗人现象》一节,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8,施蛰存:《梅雨之夕》

细心体味小说中的”我“与那位躲雨的”姑娘“邂逅相遇中”心理的过程“,注意作者怎样精细地写出”我“的精神的最微妙的变化,莫名的感觉,不由自主的行动背后隐秘的动机,并通过对作品重点段落的朗读,感受作品中淡淡的诗意与惆怅之情,进而把握施蛰存”心理分析小说”的特点。

9,萧红:《呼兰河传》(第三章)

1,这是一篇回忆体的小说:是成年的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回忆,是生活在现代都市的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回忆。作者的叙述出入于成年与童年的不同视角,都市与乡村的不同情境之间。根据这一特点,阅读的重点有二:一是儿童视角下的世界--可着重体味与分析以下段落:①第一节 儿童眼睛里的后花园(“太阳在园子里是特大的……好像要压到了祖父的草帽那么低”);②第六节 “我”第一次走出后花园对外部世界的最初感受(“有一天,他们把我带到南河沿上去了……祖母死了,我竟聪明了”);③第七、八节,“我”跟祖父学诗,也即第一次接受传统文化熏陶时“我”的独特反应与理解。其次,要注意小说时隐、时现(第二节 结尾,第三节,第四、五节 结尾……)的寂寞感,特别要细细体味全章结束时“祖父几乎抱不动我了”这一句给你的感受:这些都构成了小说的潜流,与前述充满童趣的欢乐的调子与纯真之美形成鲜明的对照,显然是成年人回顾童年时的感受。

2,四十年代出现了一批描写童年生活的回忆体小说,并且都采用了童年与成年的双重视角,如端木蕻良的《初吻》、《早春》,骆宾基的《混沌》。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将这类小说作一综合性的阅读与研究。

【扩展性阅读书目】 《呼兰河传》(全书)、《生死场》、《小城三月》、《后花园》、《手》、《牛车上》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考研[文学基础]科复习资料

【参考书目】 赵园:《论萧红小说兼及中国现代小说的散文特征》,收《论小说十家》,浙江文艺出版社1987。张宇凌:《论〈呼兰河传〉中的儿童视角》,载《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7年1期。10,赵树理:《李有才板话》(节 选)(1),作者宣称,他写这篇小说是要谈谈中国农村的新变化”给大家看看解个闷“。由此决定了阅读本篇的两个重点。一是作者对中国农民的关怀--读这篇《板话》,就要像小福的表兄一样,走进农民的土窑,认识与体验他们的日常生活,喜怒哀乐,他们的愿望、追求、命运。二是作者自觉地用农闲时农民最爱听的”评书“的方式来写他的小说--试从”评书“体的小说这一角度来分析赵树理这篇小说在结构、描写、语言等方面的特点,并进而体会中国农民的智慧,中国民间艺术形式对现代小说写作的影响与渗透。在阅读中,可对以下几个片段作重点分析:①作者怎样介绍阎疑降慕ㄖ窬钟氤莆降模竣谧髡咴跹栊蠢钣胁诺囊ざ矗竣圩髡咴跹凑鸥9蟮某龀。约叭嗣堑姆从Φ模空庖欢味曰懊栊从惺裁刺氐悖?(2),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就”赵树理与中国乡土小说“这一题目,进行比较性的阅读与研究。例如将赵树理的小说与二三十年代的乡土小说如鲁迅的《故乡》、《祝福》,台静农的《红灯》,茅盾的《春蚕》,沈从文的《边城》作比较,与同时代同在解放区的孙犁的《白洋淀》、《吴召儿》作比较,还可以与赵树理自己在49年以后的作品作比较,甚至与新时期的农村题材小说作比较。

【扩展性阅读书目】 《李有才板话》(全书)、《小二黑结婚》、《传家宝》、《孟祥英翻身》。【参考书目】 周扬:《论赵树理的创作》,收《赵树理研究资料》,黄修己编,北岳文艺出版社1985。孙犁:《谈赵树理》,收《赵树理研究资料》,北岳文艺出版社1985。11,张爱玲:《倾城之恋》(节 选)(1)、《倾城之恋》写的是白流苏和范柳原的婚恋故事。是香港沦陷这一偶然因素改变了两人的关系,但小说为何要说”也许就因为要成全她,一个大都市颠覆了“,并将这一故事称为”传奇“?注意结合小说的叙述视点(即白流苏的视角)和两人关系的不对等,来理解这一点。

(2)、小说中多处出现”墙“这一意象。范柳原在对白流苏表白时说”这堵墙,不知为什么使我想起地老天荒那一类的话……有一天,我们的文明整个的毁掉了,什么都完了;--烧完了,炸完了,也许还剩下这堵墙,流苏,如果我们那时侯在这墙根底下遇见了……流苏,也许你会对我有一点真心,也许我会对你有一点真心”--思考这段话,并仔细阅读小说中关于香港被轰炸的那一段落,从更深的层次来理解题目所谓的“倾城”。你认为所谓“城”或“墙”的象征意义可以做怎样的理解?

(3)、注意从“胡琴伊咿呀呀拉着”、“这里悠悠忽忽过了一天,世上已经过了一千年”、“墙是冷而粗糙,死的颜色”、“楼上品字式的三间屋……没有人影儿,一间又一间,呼喊着的空虚…”、”这里是什么都完了,剩下点断墙颓垣“等意象的描写中,联系第二个问题,体会小说所谓”说不尽的苍凉的故事“的”苍凉“。而小说的大部分篇幅都在精巧地呈现白流苏和范柳原近乎”调情“的恋爱过程,并在结尾时写到白流苏”笑吟吟“地站起身来,”将蚊烟香盘踢到桌子底下去“。在”笑吟吟“和”苍凉“的并臵间,小说呈现了怎样的叙述风格?

(4)、学术界有一种观点认为,《金锁记》是一个关于”禁锢“的故事,而《倾城之恋》是一个关于”逃离“的故事。比较阅读《金锁记》。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并试结合作品来进行分析。

[扩展性阅读书目] 张爱玲的小说《金锁记》、《红玫瑰白玫瑰》。[参考书目] 孟悦、戴锦华合著:《浮出历史地表--现代妇女文学研究》,第十四章”张爱玲:苍凉的莞尔一笑“,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

胡兰成:《评张爱玲》,收入萧南选编的《贵族才女张爱玲》,四川文艺出版社1995。12,汪曾祺:《故里三陈》(1)、《故里三陈》由三个独立的短篇构成,每篇写一位有特殊技能的故乡人物。小说并没有关于人物的性格、心理的直接描写,更没有刻意设计情节 和矛盾冲突来加强故事性,但人物的基本特征却并没有因此淡化,反而呈现出更丰富的文化底蕴。对此,汪曾祺曾认为”气氛即人物。一篇小说要在字里行间都浸透了人物。作品的风格,就是人物性格“(《〈汪曾祺短篇小说选〉自序》)。选择另外一些写人物的小说来与《故里三陈》比较,领会这篇小说在表现人物上的独特手法。

(2)、第二篇《陈四》直接写到人物的部分非常少,大量的笔墨都在描写迎神赛会的情景,详细地介绍了”迎会“的各个队列安排、着装、表演等,对于陈四的介绍只限于小说结尾的段落。你怎么理解小说的这种安排?你认为民间风俗是否可以作为小说的独立因素?--结合这些问题来理解汪曾祺小说的”散文化“特征。

[扩展性阅读书目] 汪曾祺写人物的其他小说,如《岁寒三友》、《故乡人》、《云致秋行状》等。汪曾祺的创作谈《〈汪曾祺短篇小说选〉自序》和《作为抒情诗的散文化小说》(与施叔青合写)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考研[文学基础]科复习资料

(《上海文学》1988年第4期)。

[参考书目] 季红真:《传统的生活与文化铸造的性格》,收入《文明与愚昧的冲突》,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86。

胡河清:《汪曾祺论》,收入《灵地的缅想》学林出版社。13,*王蒙:《春之声》(1)、题目”春之声“,取自小说中火车上录音机里传出的德语歌曲和约翰〃斯特劳斯的《春之声圆舞曲》,这一标题也蕴涵着80年代初期人们对”时代“的特定指认方式。思考小说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因素来代表”春天“,并与小说对于”历史“/”现实“,”过去“/”现在“、”未来“,”落后“/”文明“等关于时间的对立思维方式联系起来考虑。

(2)、注意小说中两种”空间“形式的对比:一是”像沙丁鱼挤在罐头盒子里“一样的闷罐子火车里的狭窄而拥挤的现实空间,一是小说主人公岳之峰海阔天空地自由联想的心理空间。你认为将这两种空间形式并臵于作品之中有怎样的特殊意味?

1、小说的基本结构方式是主人公的”意识流“。试选取不同的段落,分析连接主人公跳跃性思维的线索,并比较这”意识流”与西方现代小说的意识流之间的异同。

14,阿城:《棋王》(节 选)(1)、小说主人公王一生最关心的两件事,一件是“吃”,一件是“下棋”。你如何理解作品的这种安排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注意联系作品写作的背景来思考。

(2)、小说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简洁的白描,略带幽默感,避免情感的过分外露。这种风格的形成与作品大量使用动词,很少用形容词;句式简短,避免用长句有关。试以相关段落为例,分析这种语言风格。

[扩展性阅读书目] 阿城的小说《孩子王》和《树王》。[参考书目] 朱伟:《接近阿城》,《钟山》1991年第3期。15,*莫言:《透明的红萝卜》(节 选)(1)、小说的核心意象是第三节 出现于黑孩幻觉中的“金色的红萝卜”。联系这一意象

感受小说所传达的情绪、感觉。注意体味小说结尾时直接透露出的情感--“他恍惚看到阳光下的萝卜地一片通红,好象遍地是火苗子”……“他看到一个孩子正跪在那里,举着一个大萝卜望太阳。孩子的眼睛是那么大,那么亮,看着让人难受”……“黑孩钻进了黄麻地,象一条鱼游进了大海。扑簌簌黄麻叶儿抖,明晃晃秋天阳光照。黑孩--黑孩--。”由“阳光”、“通红”的土地、“孩子”以及“寻找”的动作,这些因素共同构成的画面,给了你怎样的感觉?

(2)、区别于一般以“故事”为主的小说,这篇小说着重表达的是“感觉”。这主要是通过小精灵般的黑孩的眼睛和感官印象呈现出来的。这使小说具有“超现实”的诗化色彩。但与此同时,小说并没有放弃关于现实的描写,如小石匠、菊儿、小铁匠、老铁匠等人的故事。你认为将“透明的红萝卜”呈现于这样的现实中有何意味?

[参考书目] 万千:《莫言:一个物化时代的感伤诗人--读莫言的几个近作》,收入《怀抱鲜花的女人--莫言小说近作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16,王安忆:《纪实和虚构》(节 选)(1)、《纪实和虚构》是一篇被王安忆称为“虚构自己”的小说,即以“小说”这一艺术虚构形式讲述作家本人的故事。注意小说整体结构安排上的“装饰感”:即第一、三、五、七、九章从横向上讲述作家个人的成长经历,第二、四、六、八、十章从纵向上讲述母系、父系的家族历史。基本的叙事方式,是为“有限的个体经验性存在”寻求“无限的抽象关联”,或者说,是为“具体的景观”寻找“抽象的虚构”。比如,在谈及个人的爱情经历时,小说不断地上升为对“爱情关系”的抽象议论。你如何理解这一试图融汇写实/象征、纪实/虚构、经验/理性的“古典主义”创作倾向?

(2)、《纪实和虚构》可以被称为“自传性”小说。但与其他的同类小说不同的是,这篇小说不仅仅是对个人经验的虚构,同时有对虚构行为的纪实性呈现。即,它不仅告诉我们她经历了什么,而且告诉我们她在如何“叙述”这一经历。找一两篇自传性小说,进行分析比较。

(3)、重点阅读“第九章”。体味小说的标题“纪实和虚构”以及副标题“创造世界方法之一种”。这既是对作家创作经历的反省,也是对“写作”这一行为的思考和反省。“写作”为什么被称为“在纸上造房子”,同时又被称为“带有自传性的记录”?

[扩展性阅读书目] 阅读王安忆的小说《乌托邦诗篇》,比较在触及同样的个人经历时王安忆在处理方式上的不同。阅读与《纪实和虚构》同一时期发表的自传体小说,如陈染的《与往事干杯》或《私人生活》、林白的《一个人的战争》,试比较自传体小说写作方式的不同。

17,*铁凝:《孕妇与牛》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考研[文学基础]科复习资料

(1)、这篇小说没有故事,着重传达的是对生命的温婉和谐的情绪。注意体会内容--孕妇、怀孕的牛,叙述节 奏--从容而和谐,叙述语言--质朴而温馨,这三者如何协调起来,共同构成小说的整体氛围。

(2)、小说有很大一部分都在写孕妇对“字”的摹写。你认为在生殖--对原始而淳朴生命的热爱与生命的延续这样的主题之下,出“石碑”、“文字”这样关于历史、文明的标志,是为了表达什么?

[参考书目] 戴锦华:《文明的质询:重读铁凝》,《文学评论》1994年第5期。18,余华:《许三观卖血记》(节 选)

一、小说讲述的是许三观一生中的卖血经历,从许三观第一次卖血到60岁时再也卖不了血。促使许三观卖血的动机,与一个普通人一生中的重大事件相连,如结婚、性爱纠葛等,也与当代中国重要的历史事件联系在一起。重点阅读第十八、二十五章,注意“历史”是以怎样的方式进入许三观的日常生活之中,并对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二、小说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对人物的对话和语言做了最大限度的实验。人物的对话和语言不仅是交代叙事背景、故事情境和结构转换的主要载体,而且在形式上采取了多种重复的方式。如“他们说”、“许三观对许玉兰说”等在不同段落中反复出现。这种有意强化对话并重复使用同样的语句的做法,在小说结构和节 奏上造成了一种“复沓”的效果。这篇小说在整体上呈现出非常有控制力的冷静、朴素的叙述风格,即得益于此。阅读小说时注意体会小说的这一特点。

三、重点阅读第二十九章。此前的卖血情境都呈现于琐屑日常生活情境中,并采取一种略带幽默的叙述语调。而这一段落则采取了与《圣经》中漫游经历相仿的写法,从而使“卖血”的苦难性质表现出来。这是小说的“高潮”段落,就象一个在此前间隔地回旋的音符,在这一段落中密集出现。注意体味这种情节、节 奏、叙述方式等在整体上造成的形式意味。

[扩展性阅读书目] 余华的短篇小说《我没有自己的名字》和长篇小说《活着》。

第二编 散文部分

19,胡适:《追悼志摩》(1),作者所要追悼的对象,“社会上对他的行为,往往有不谅解的地方”--注意本文是怎样为他辩解的,由此对作者本人有什么新的了解?

(2),作者说:“我忍不住我的历史癖,今天我要引用一点神圣的历史材料”--注意作者怎样引用他人的评价、徐志摩本人的诗,以及未公开的史料,来支持自己的观点;进而领会学者散文的特点。

(3),“风格即人”,可以通过本文的阅读,领悟胡适的语言风格,并与鲁迅的语言风格相比较,或许会对新文学的两位代表人物的思想与性格的不同,有新的体认。

20,鲁迅:《野草》选读(三篇)

《死火》是鲁迅关于“火”的想象:不是从单一的“生命”视角,而是从“生命”与“死亡”的双向视角去想象“火”。--要抓住这一基本点来阅读本文。

(1),鲁迅为什么将“(死)火”臵于“冰”(冰山,冰天,冻云,冰树林,冰谷)的背景下?注”红色“与”青白色“的”互相反映“和转换。

(2),注意鲁迅怎样描写”死火“的形象。(3),琢磨这些描写:”我拾起死火……那冷气已使我的指头焦灼“--”冷气“怎么会产生火的焦灼感?”登时满有红焰流动……“,火怎么会如水般的”流动?这些反常识、反常规的想象与描写,传达了鲁迅怎样的一种独特体验与思维?

(4),怎样理解“死火”生存的两难困境:不动就将“冻灭”,跳出继续燃烧仍不免“烧完”,以及最后的选择:“那我就不如烧完”?--这将是理解本文的难点所在。

《影的告别》要抓住几个关键词语--第一部分(“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天堂里……我不如彷徨于无地”):连续十一个“我不”,表达了怎样一种无条件、无讨论余地的拒斥态度?“我”拒斥了什么?

第二部分(“我不过一个影,……如果现是黎明”):连续四个“然而”,表达了怎样一种选择的困境?为什么“黑暗又会吞没我”,“光明又会使我消失”?

第三部分(“朋友,时候近了。……那世界全属于我自己。”):连续三个“我愿意”,表达了怎样一种选择?试体验一下:“只有我被黑暗吞没,那世界全属于我自己”,这是怎样一种生命状态与境界?

《腊叶》

首先要注意本文写作的特殊背景:本文写于1925年12月26日,发表于1926年1月4日;而据鲁迅日记记载,从1925年9月23日起,到1926年7月5日正是鲁迅肺病复发,面临死亡威胁的时刻。本文是“为爱我者的想要保存我而作的”,也可以看作是鲁迅留给后人的“遗言”,文中的主旨:“旧时的颜色”必在后人“记忆中消失”,与十年后“遗嘱”中一再叮咛“忘掉我”是一个意思。

由此产生了本文构思的特点:“那假设被摘下来夹在《雁门集》里的斑驳的枫叶,就是(作者的)自况”。阅读本文应抓住这一重点:人的生命与自然的生命的同构与融合,鲁迅如何把他的生命的颜色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考研[文学基础]科复习资料

化作了枫树的生命之色。特别要引导学生仔细揣摩“这使我记起去年的深秋。……明眸似的向人凝”这一节,象征病痛与死亡的”乌黑“的阴影,竟出现在生命之色的”红,黄和绿的斑驳中“,这”死“与”生“的并臵与交融,是死的绚斓,也是生命之美,”明眸“似的”凝视“,更让人悚然而思。

【扩展性阅读书目】 《野草》(全书),或再选读《秋夜》、《求乞者》、《希望》、《雪》、《过客》、《墓碣文》、《颓败线的颤动》、《死后》等篇,可尝试写一篇《我看〈野草〉》。

【参考书目】 王乾坤:《鲁迅的生命哲学》第八章《盛满黑暗的光明--读〈野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钱理群:《鲁迅〈野草〉里的人生哲学》,收《走进当代的鲁迅》,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或《压在心上的坟》,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

21,《阿长与〈山海经〉》

(1),阅读本文要抓住”语感“这一环节--要学会感悟词语背后的东西。文章一开始就大谈如何”憎恶“长妈妈。注意从一联串充满贬义的词语(”实在不大佩服“、”最讨厌“、”不耐烦“、”磨难“、”繁琐之至“、”非常麻烦“等等)中读出一丝温馨,一种爱恋,以及掩饰不住的幽默感。

长妈妈一声高喊把文章引入一个新的境界。从”哥儿“的称呼,”三哼经“的误读,快人快语的说话语气中,你对长妈妈有什么新的感受,新的发现?

写到哥儿的反应,作者着意用了一联串的”大词“:又是”霹雳“、”震悚“,又是”敬意“,”伟大的神力“。幼年的”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应?你自己幼年生活中有过这样的心目中的”伟人“吗?

而最后作者的仰天长啸:”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的怀里永安她的魂灵“,这在鲁迅作品中几乎是绝无仅有的,你由此对鲁迅的内心世界有什么新的感悟?

(2),有兴趣的话,可以写一篇《鲁迅〈朝花夕拾〉里的儿童世界》;再有兴趣,可以将《朝花夕拾》与《野草》连起来读,研究一下”鲁迅心中的两个园子“。

【扩展性阅读书目】

《朝花夕拾》全书,或选读《猫.狗.鼠》、《无常》、《〈二十四孝图〉》、《五猖会》等篇。--试领会与《野草》、杂文不同的鲁迅另一副笔墨。

【参考书目】 黄乔生:《〈阿长和山海经〉讲解》,收《走进鲁迅》(散文卷),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1995。22,《灯下漫笔》(1),”漫笔“之一:要抓住三个逐渐升级的论断,这构成了作者思维的三大跳:”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欢喜“--”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资格,至多不过是奴隶,到现在还是如此“--(中国的历史就是)”想作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的循环。请琢磨作者是怎样逐步深入地引出这些论断?他的依据是什么?这些分析能说服你吗?

”漫笔“之二:要抓住全文最后的高潮:”这人肉的筵席现在还排着,……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前面所有的文字都在”蓄势“:不仅是理性分析的推演,更是情感的酝酿,一步步逼到顶点。请分析这一过程,并从中体会鲁迅杂文的逻辑力量与抒情特性。

(2),以上几个石破天惊的论断,不知惊醒了多少中国人。如果你的灵魂同样受到了震动,试写下你的读后感。也可以联系扩展性阅读的篇目,写一篇《鲁迅对中国社会历史的剖析》。

【扩展性阅读书目】 《春末闲谈》、《论睁了眼看》、《论照相之类》、《看镜有感》、《再论雷峰塔的倒掉》、《论”他妈的“》、《杂忆》--都是同时期的随笔,均收入《坟》,可以合起来读。

【参考书目】 李文儒:《〈灯下漫笔〉讲解》,收《走进鲁迅》(杂文卷),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1995。23,鲁迅:《女吊》

《女吊》是鲁迅晚年极为自得的杰作,其匠心独运之处,值得仔细体会。(1)、文章写的是”女吊“,但直接写”女吊“的文字实际上极少,可以标出有关字句,看看篇幅占整篇文章多少--这些内容是最核心的部分。

(2)、文章写的是戏台上的”女”,“女吊”出场之前,先写看客、“起殇”、“男吊”等等,为“女吊”作铺垫,可以标出有关字句,看看篇幅占整篇文章多少--这些内容是直接相关的部分。

(3)、在这些文字之间,鲁迅插入各种各样的议论性内容,与叙述交叉进行,这些内容将叙述各部分“隔断”,一松一紧,使整篇文章呈现一起一伏的“节 奏”。

*(4)、最后一段有明显的转折,谈了另一层意思,试思考这是对文章开头的良好呼应还是损伤了全文的流畅。

*(5)、本文主题是“复仇”,有条件请阅读鲁迅其他有关作品如《野草》中两篇《复仇》、《故事新编〃铸剑》等,以及相关研究文字,思考鲁迅这一人生与思想命题。

[扩展性阅读书目] 《朝花夕拾〃无常》、《且介亭杂文末编〃我的第一个师父》 [参考书目]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考研[文学基础]科复习资料

《走进鲁迅〃散文卷》,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1995。24,周作人:《苦雨》:

这是一篇“借物咏怀”的文章,“苦雨”很能代表当时作者的心境,借着回忆、想象以及叙述,各种各样的“雨”被搬到笔下,写得相当自如,而整篇文章始终笼罩在淡淡的哀愁里。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作者使用的是“书信体”,借着这一“私人化”文体,叙述更显得娓娓而谈。

本文也很能体现周作人文章的特点,所用材料都是一般情况下不入诗文的,而他都能写出味道来,自有其过人之长。文章写得似有意似无意,似有意思似无意思,所谈的确都”私事“,又在结尾若有所指若无所指,凡此种种,皆为典型周氏风格。

[扩展性阅读书目] 《雨天的书〃故乡的野菜》、《泽泻集〃乌篷船》 [参考书目] 钱理群《谈'雨'的体验--读周作人的〈苦雨〉》,《名作重读》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25,周作人:《水里的东西》

和鲁迅《女吊》相类,本文写的也是”鬼物“或至少是”异类“,对读将获益匪浅--无论其同其异:(1)、两篇文章同样征引繁富,可见”史才“;同样写出鬼的可敬或可爱,可”诗笔”;同样不局限于就事说事,可见“议论”。

(2)、《女吊》夹叙夹议,在叙述中逐渐展开议论;本文纯是议论,娓娓而谈,环环相扣,仔细体会这两种写法。

(3)、文中有一节 写到河水鬼“在岸上柳树下'顿铜钱'”,淡淡勾勒;对比《女吊》中对“女吊”浓墨重彩的描绘,体会二者不同的审美趣味。

*(4)、周作人曾说他不喜欢《伊索寓言》,是因为它讲完故事后每每多此一举地谈意义。本文明知故犯,就文章本身来说,是败笔吗?

[扩展性阅读书目] 《自己的园地〃花煞》、《苦竹杂记〃说鬼》 [参考书目] 钱理群《属于周作人的'鬼'--读〈水里的东西〉》,《名作重读》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26,周作人:《金鱼》:

与鲁迅一样,周作人文字也是变化多端,本文就是一例。开首议论“三不喜”,极尽嬉笑怒骂之能事;“想象一个大池”以下,写得风云舒卷;结尾议论,出语辛辣。试与《苦雨》比较文字特点异同。

文章开头一段分文章“有题目的”和“没有题目的”两种,结尾呼应出文学有“载道”、“言志”两种,是此文命意所在。周作人认为文学应该是表达个人感情产物,而不应该成为政治或势力的工具。

[扩展性阅读书目] 《自己的园地〃菱角》、《雨天的书〃苍蝇》、《看云集〃虱子》 27,周作人:《鬼的生长》:

《鬼的生长》属于引起很多争议的“文抄公体”,亦即整篇文章大部分由抄书而成,这是周作人的特殊文体之一。

文章开头一本正经地考证人死后是否继续生长的问题,歪题正做,试体味其诙谐之意。后半部分大量抄引《乩谈日记》,并说是“我读过的最悲哀的书之一”,悲哀在于何处。作者重“人情物理”,他从这荒唐的“扶乩”记录中读出了什么。

文中说:“我不信人死为鬼,却相信鬼后有人。”这是解读作者谈鬼文字如《水里的东西》,乃至鲁迅《无常》、《女吊》的钥匙,宜深加体会。

“文抄“所抄皆为古文,相应的,作者叙述文字也很大程度文言化了,这其中是否有什么道理。[扩展性阅读书目] 《夜读抄〃清嘉录》、《夜读抄〃颜氏家训》、《夜读抄〃缢女图考释》 [参考书目] 钱理群《读周作人》,天津古籍出版社2001。28,*俞平伯:《月下老人祠下》

杭州是作者的故乡,本文所写是他从大洋彼岸归国,即将北上回京期间,在故乡逗留短短三天里与妻子、妹妹共游西湖的经历。西湖是旧地,游伴是亲人,刚从远方归来,马上又要离去,这一切让作者”魂惊梦怯“。所以这篇文章所表达的情绪不是游历新地的兴奋,而是旧地闲游的”惘惘然“,归来的欣喜与即将离去的无可奈何交织在一起,使整篇文章显出清冷的味道。由于对游地和游伴都极熟悉,作者用不着刻意介绍什么,只是闲闲道去;自如地杂用文言白话,使得文章颇为雅致。请注意文章中两次出现”我回来了“,一处用句号,一处用问号。

29,*朱自清:《儿女》

就文字才能而言,朱自清不算非常出色,本文平铺直叙,一览无余,颇给人以缺乏才气之感。不过文章读起来并不沉闷,甚至让人感动,这主要是作者态度真诚,老老实实地叙事,也不在技巧上玩”花活“,一门心思絮絮叨叨他的小儿女,正合”修辞立其诚“的古训,自有一种感人的力量。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考研[文学基础]科复习资料

30,废名:《放猖》、《三竿两竿》 《放猖》:(1)、本文题材与《女吊》、《水里的东西》相类,但所要表达的意思与周氏兄弟”说鬼“文字并不一样,请考虑其中区别。

(2)、写法上,《女吊》、《水里的东西》涉及极广,有上天入地之感;本文纯粹写实,不越雷池一步。这体现”大家“、”名家“之别的一个方面,试体会其间不同。

*(3)、全文皆落实处,仅结尾发了两句议论,并出现一个出人意料的比喻--”仿佛一朵花已经谢了“,这样收束是否佳妙。

《三竿两竿》:

文中提到苦茶庵长老评论六朝人”写文章是乱写的“,其实本文也是”乱写“:开篇数句没头没脑;结尾也是似结非结;文中各层意思象是胡乱衔接而又极自然。《放猖》刻意为文,本篇乃不经意而成,试比较二者的笔法。

[扩展性阅读书目] 《蝇》、《中国文章》、《孔门之文》、《枣》、《墓》、《桥》”送路灯“ [参考书目] 周作人:《怀废名》,《周作人文类编》第十卷”八十心情“,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31,*郁达夫:《雁荡山的秋月》

郁达夫创作前半段以小说知名,后半段以散文尤其游记为多。总的来说,作者个人气质偏于纤弱、忧郁,这种特点也带到作品中。另外,作者语言有拖沓、不够干净的毛病。本文是他游记中较好的一篇,由于略混用些许文言字句,而且写作对象并没有引发他愁苦的思绪,抒情议论也较节 制,所以总体风格还比较清朗。

32,*林语堂:《忆狗肉将军》

林语堂是三十年代以提倡”小品文“著名的作家,他有很深的英文修养,同时对古典文学有一定的了解,这使他的文风有特殊的面貌。就这篇文章而言,全篇皆用反语,追求幽默的效果,而且多有”欧化“句法,显出活泼、俏利和富有讽刺性的特征,让人忍俊不禁。

33,何其芳:《独语》(1),普通散文或叙事、或抒情、或议论,皆有实指,这篇散文名曰”独语“,指向内心,也可以说以想象为材料。这是另一类文章,更准确地说,这是写文章的另一种方式。

(2),这类冥想式的文字使得叙述和语言显现出特殊的风格;另外,作者的文字总的说来有好用修饰语、略伤华丽的毛病,试予体会。

*(3),文中说:”可爱的灵魂都是倔强的独语者。“请结合全文,考虑作者的命意。[扩展性阅读书目] 《画梦录〃扇上的烟云》、《画梦录〃梦后》、《画梦录〃弦》 [参考书目] 吴晓东:《梦中的国土--析〈画梦录〉》,《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第二卷)》东方出版中心1997。34,沈从文:《一九三四年一月十八》

《一九三四年一月十八》是《湘行散记》中的一篇,描绘坐船经历由桃源到沅陵一段水路的风物和心境。重点阅读从”我坐到后舱日光下,向着河流清算我对于这条河水这个地方的一切旧帐“到”我有点担心,地方一切虽没有什么变动,我或者变得太多了一点“。你如何理解这里所谓”一套用文字写成“的历史与河流上的人”千年不变无可记载“的历史?

[扩展性阅读书目] 沈从文的散文集《湘行散记》。35,沈从文:《烛虚〃五》

《烛虚〃五》表现了40年代后期沈从文创作所追求的”抽象的抒情“的创作特点。在作品的表层,是一种近乎”失语“的寻求表达的焦虑。对于孤独的心境、瞬间的意境、某一难以追忆的情境的描绘,都是片段性的,破碎而难以整合的。这是作者试图从极具体的形、色、声、影的体验到达极抽象的关于”宇宙“、”神“、”人“、”美“的体验之间的巨大张力造成的。这种关于”不能表达“的终极体验的表达,即是”抽象的抒情“的主要特征。反复阅读作品,体验这种张力所具有的现代美学内涵。

[扩展性阅读书目] 沈从文的散文集《烛虚》和小说《看虹录》。[参考书目] 赵园主编的《沈从文名作欣赏》(中国和平出版社,1993年)中的相关篇目:赵学勇《探寻隐去的神性之径》、汪晖《至道之极昏昏默默》和《寒冰在近孤寂无边》。

36,张爱玲:《更衣记》

这是一篇相当独特的散文,以6000字左右的篇幅写出了服装的”近代史“。它把满清以来服饰的变迁娓娓道来,但并不拘泥于对于服饰本身的琐屑描述,而是从不同时期的服饰特点写出当时的文化氛围和社会心理。由这篇文章我们可以很好地理解张爱玲特有的洞察世事的机智。注意文章如何评述满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考研[文学基础]科复习资料

清、民国各个时期的女装,并比较在评述女装和男装上的差别。

文章的另一特色是在取喻和用词上的灵动和准确。如”极其宽大的衣裤,有一种四平八稳的沉着气象“、”更为苛刻的是新娘的红裙……行动时只许有一点隐约的叮当,像远山宝塔上的风铃“、”一双袖子翩翩归来,预兆形式主义的复兴“等。注意细心体味。

文章通篇都在服饰的流行与共同的社会文化之间的关联,但又把衣服说成是每个人”贴身的环境“,”我们各人住在各人的衣服里“。注意联系结尾的”人生最可爱的当儿便在那一撒手罢?“,来理解张爱玲对于服饰、对于人生的态度。

[扩展性阅读书目] 张爱玲的散文《天才梦》、《公寓生活记趣》、《中国的日夜》。37,*巴金:《十年一梦》

《十年一梦》写于1981年,是巴金的散文集《随想录》第三卷《真话集》中的一篇。《随想录》的核心内容是对”文化大革命“所做的回顾和批判,《十年一梦》是反映这一主题思想的代表性作品。

(1),注意作品反省历史的方式。从解剖自己开始,正视个人在历史的非常时期的复杂体验。这其中的一个关键性的悖论是:作为人类理性和社会良知代表的”知识分子“,文革中怎么会成为”奴在心者“的”精神奴隶“。注意文章在面对这一悖论时,如何呈现自己的心灵痛苦和逐渐”觉醒“的精神历程。

(2),注意作品在反省历史时所采取的基本态度和立足点。即不是简单地把自己看作历史的”受害者“,而是对社会负有责任的”文化英雄“。这一点决定了文章的写作动机、关注的主要内容以及行文风格。

(3),更深入的第三点,是文章中提到的”用'造反派'的训话思考,却得出了陀斯妥耶夫斯基的结论“这样一种知识分子独立思考的要求和”受难“意识之间的困境。对这一层次的思考,将揭示出了”梦“之所以成立的内在逻辑,以及作者在反省历史时无法解脱的矛盾。

[参考书目] 洪子诚:《作家的姿态与自我意识》第三章”忏悔意识“,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38,汪曾祺:《午门忆旧》

汪曾祺的散文接近宋代的笔记,以闲谈的态度记录风物人情,既不刻意追求散文的抒情效果,也不刻意从寻常小事中挖掘深奥的道理。他曾这样评述自己理想的散文”记人事、写风景、谈文化、述掌故,兼及草木虫鱼、瓜果食物,皆有情致。间作小考证,亦可喜。娓娓而谈,态度亲切,不矜持作态。文求雅洁,少雕饰”。他的大多数散文都有这样的特点。《午门忆旧》这篇散文名为“忆旧”,实际上却主要是关于午门建筑的诸多掌故的介绍。因而散文的主体部分不是人事,而是旧物,叙述者的情感便在对于旧物的描述中隐隐地透露出来。注意这篇文章与一般“散文”的差别,并领会作者在状物、叙事时文字的特色。

[扩展性阅读书目] 汪曾祺的散文《泡茶馆》、《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城隍〃土地〃灶王爷》和创作谈《〈蒲桥集〉再版后记》。

[参考书目] 汪朗、汪明、汪朝:《老头儿汪曾祺--我们眼中的父亲》中的“搂草打了只肥兔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39,杨绛:《隐身衣》(1)、《隐身衣》是杨绛散文集《将饮茶》中的最后一篇,也称《废话》或《代后记》。文章值得注意的第一个层面,是作者在文章中所推崇、所选择的生活位臵和人生态度,即甘愿居于卑微,同时不自暴自弃,“是什么料,充什么用”。

(2)、第二个层面,是由这种人生态度所构成的观察世界和人生的基点和境界,并由此形成的叙述风格。作品在关”隐身衣“故事的讲述中,温婉而简约地刻画出”世态人情的真相“以及作者的人生态度。对于人世的争端和艰难,文章基本上采取的是走出事态之外的平静审视,既不夸张也不妄自菲薄,从而获得了一种举重若轻的效果。试比较杨绛的这种叙述风格与巴金文章的差别,并谈谈你对这两种风格的理解。

[扩展性阅读书目] 杨绛的散文集《将饮茶》。[参考书目] 洪子诚:《作家的姿态与自我意识》第三章”忏悔意识“,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40,贾平凹:《商州又录》

这是80年代前期贾平凹关于商州的系列散文中的一部,前有《商州初录》,后有《商州再录》,故这一篇称《商州又录》。这是一篇带有传统文化韵味的写景散文。11个段落之间的结构方式散漫、随意,季节 的时序只是一个大致的线索,更象是由11幅写意的素描画组成的画卷。用心体味每一段落营造的画面感极强的意境:注意用字(如”褪了红,褪了绿,清清奇奇的瘦“中的”红“、”绿“、”瘦“字);注意以拟人、通感的方式传递的感觉(如”路是顽皮的,时断时续,因为没有浮尘,也没有他的脚印“);注意不同意象之间的组合方式(包括人与物,物与物),尤其注意其中视点的转换或无主体的句式造成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考研[文学基础]科复习资料 的透视效果。

[扩展性阅读书目] 贾平凹的散文《商州初录》和《商州再录》。[参考书目] 许子东:《寻根文学中的贾平凹和阿城》,收入《当代小说阅读笔记》,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41,*张承志:《离别西海固》

《离别西海固》是一篇带有强烈抒情色彩的散文,这种抒情色彩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精神信仰的坚守和追求,另一是”自发“式的宣泄的表达方式,这两者统一于占据文章核心位臵的抒情主体”我“的存在中。

要求理清文章的线索。即”我“被哲合忍耶”强硬的反叛之美“所吸引,继而感到在强大的精神感召下的犹豫和退却,但从一场大雪中体验到”天命般的神秘“,最后以完成《心灵史》的形式获得某种再生--这样一种精神体验的过程。在这样的前提下,理解作品所谓”在路上“的心态,即离别西海固的缘由。

要求细心地体味作品以何种方式传递出巨大的内心震撼,将无形的精神体验转化为有形的文字和形态。采取第二人称的叙述即直接对”你“的倾诉方式,是一个重要方面;另一方面是对大自然情景作了带有强烈主观色彩的描绘(如千山万壑的旱渴荒凉、悲怆的大雪、漆黑的夜色等)。42,史铁生:《我与地坛》

《我与地坛》是史铁生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基础,叙述多年来他在地坛公园沉思流连所观察到的人生百态和对命运的感悟。”地坛“既是具体的活动空间,在很大程度上,又等同于”世界“或”人生“。注意这一空间的象征性。

体味文章的叙述风格。其一是倾诉的语气。文章的大部分都是向老朋友讲述自己生命体验的那种娓娓而谈的风格,但到第七节,倾诉的对象忽然转为地坛。注意这种因为情感强度的加重而导致的叙述方式的变化。其二是冥想的氛围。叙述内容追随着叙述主体的观察和沉思,对感性的一己体验做了思辩性的抽象思考,同时采取了舒缓的句式和富于诗意的意象作为基本表达方式,这使文章整体上呈现出一种沉思默想的氛围。

这篇文章最为人称道的地方在于对人类普遍生存困境的追问和思考。认真思考文中涉及的健全/残疾、幸运/不幸、生/死、苦难/救赎等一系列生存悖论。尤其注意第五、六、七节 中表现出的一种广漠而悲悯的类宗教情怀,这是作者超越困境的方式,也是作者借以俯瞰(回顾)人生和人世的立足点。也可以说,这是这篇文章得以产生的原因。

[扩展性阅读书目] 史铁生的小说《命若琴弦》和散文《游戏〃平等〃墓地》、《对话四则》。[参考书目] 吴俊:《当代西绪福斯神话--史铁生小说的心理透视》,《文学评论》1989年第1期。陈顺馨:《反思、建构与解构--论史铁生的精神历程》,收入《中国当代文学的叙事与性别》,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43,*韩少功:《灵魂的声音》

这是韩少功写于1991年的一篇议论性的随笔,在对小说创作的整体现状做了一番描述和评价之后,作者认为对于小说来说真正重要的是”重新获得灵魂“和”精神自由“。这其中也包含了作者对90年代社会心态和文化氛围的颇为尖锐的批判。注意作者在作出类似描述时所采取的基本立场及其所持的文学观念,你是否认同他的观点?文章提到了当代两位作家张承志和史铁生,可参考其中的观点来加深你对这两位作家的理解。

44,*王小波:《思维的乐趣》

这篇随笔和王小波的大部分文章一样,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即针对具体的社会、思想问题而发,并在戏噱笑骂间表明自己的态度。注意体味文章的这种批判性。

注意论述过程中议论和叙述的有机结合。文中有大量随机引入的个人经历或有趣的故事,论述者的观点和态度即蕴涵在这些叙述性的段落之中。

注意体会作者如何游刃有余地使用多种”反讽“性语言。例如”我承认,我在抵御这种痛苦方面的确是不够坚强,但我绝不是最差的一个“--略带夸张的形容词”痛苦“、”坚强“等,调侃性的语意转换:”的确不够……但绝不是……“,共同构成”反讽“的多意性和暧昧性。

45,*苇岸:《大地上的事情》

这篇散文由许多札记式的片段组成,记录自然界或作者身边的种种事物,并记录了作者的哲理式感悟和评价。文章所谓的”大地上的事情“,比如蚂蚁窝的样子、熊蜂的尸体、一只飞翔的鸽子、空地上的孩子、黎明时鸟的叫声、五月的麦田、阳台上的两只麻雀等,都是一些往往被人群忽略的事物。但文章的描述方式,却使我们仿佛第一次看到这些事物,兴致盎然地去观察虽微小却蕴涵着生命的庄严和奇妙的自然界。注意体味每一段落中白描--以简洁的文字勾勒事物的行状,取喻--采用拟人或比喻,议论--从普通事物中挖掘出意义,这三者的融合,从而使每一段文字既是对实物的描绘也是充满诗意的哲理性片段。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考研[文学基础]科复习资料

46,*刘亮程:《寒风吹彻》

这是一篇抒情散文,但既非纯粹地写景也非直接抒发情感,而是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将情境与情感联系起来。寒冷的冬天,在光线暗淡的屋内围抱火炉,散漫地回想一些人与事--从一次寒夜的经历、一个冻死的陌生人、在冬天死去的亲人和年迈的艰难地抵御着冬天寒冷的母亲,直至黑夜完全降临。这是散文的主要内容,但它所传递的内涵却是某种关于生命的抽象体验。这种效果的获得,主要是因为文章始终是在双重涵义上使用”雪“、”冬天“和”寒冷“这些字眼。”雪“、”冬天“、”寒冷“在这篇文章中,既是对真实情境的描绘,也蕴涵了叙述者随着年龄增长而对生命中的冷漠、孤单、衰老等的体验。文章开始时写到:”比落雪更重要的事情开始降临到生活中。三十岁的我,似乎对这个冬天的来临漠不关心,却又好象一直在倾听落雪的声音“--联系整篇文章,理解这里所谓的”比落雪更重要的事情“指的是什么?

第三编 诗歌部分

47,*郭沫若:《天狗》

要抓住本诗无羁的想象,无羁的思想--在民间传说中的”天狗“形象中寄予彻底的否定与破坏(直至自我否定与破坏)的现代精神,无羁的形式(不拘格律,不拘平仄,不拘长短),由此显示的诗人无羁的创造力;并进而感受五四的时代精神。

48,*徐志摩:《”我不知道风是在那一个方向吹“》

1,要抓住本诗形式上的追求:前三句完全重复,第四句变化中有重复(1、5节,2、4节,3、6节 末句句式一一对应),形成”依洄“吟唱的风格;精心选用灰韵(吹,洄,醉,辉,悲,碎),营造一种阴柔感。--请在反复吟诵中感受本诗的韵味。

2,可以徐诗与郭诗比较,进而领悟徐志摩及新月派诗人”使诗的内容及形式双方表现出美的力量,成为一种完美的艺术“的努力与贡献(于赓虞:《志摩的诗》)。

【扩展性阅读书目】 《志摩的诗》、《猛虎集》,或其中的《雪花的快乐》、《残诗》、《太平景象》、《再别康桥》、《黄鹂》等。

【参考书目】

《徐志摩名作欣赏》,中国和平出版社1993。49,闻一多诗二首 《发现》(1),要抓住本诗的艺术构思:诗人满怀爱国激情从海外赶回祖国,国家的现状却使他极度失望,于是就有了写诗的冲动。但诗人却把感情的酝酿、发展过程全部压缩掉,只从感情的爆发点起笔,连声高呼:”我来了“、”我来了“、”不对“、”不对“,先声夺人地把悲愤、绝望的情绪一下子推到读者面前,仿佛郁积已久的火山突然爆发。

(2),同样引人注目的是这首诗形式上的整齐:每行字数基本一致,两行一韵。这不仅体现了闻一”建筑美”的追求,更是将奔放的情感收敛于谨严的形式中,形成闻诗所特具的沉郁的风格。

《闻一多先生的书桌》(1),这首诗在闻一多先生的诗中,是颇为特别的,甚至在现代新诗中都不多见;很多关于闻诗与新诗的选本中,也很少被选录。它的价值大概也在这里:通过这首诗的阅读,你对闻一多先生其人其诗有什么新的体认?

(2),在注释中,提到了本诗收入诗集时,对在报刊上发表的文本有所改动。试对这些改动作出你的分析。

【扩展性阅读书目】 《红烛》、《死水》,或选读其中的李白之死》、《太阳吟》、《忆菊》、《口供》、《也许--葬歌》、《忘掉她》、《死水》、《心跳》等。

【参考书目】

《闻一多名作欣赏》,中国和平出版社1993。50,戴望舒诗二首 《寻梦者》

读本诗要抓住诗人的艺术构思:将现代人的“寻梦”思绪寄寓在一个“寻找金色的贝”的民间故事里,一虚一实,巧妙交织为一体。--细读全诗,体会诗人怎样把他这一艺术构思转化为外在的形式特点:将类似民歌的夸饰、复沓与意象朦胧的现代象征手法,不露痕迹地结合一体;用亲切的日常口语说话的调子,将复杂化、精微化的现代人的感受含蓄地表达出来。然后,反复吟诵全诗,体味流动其间的诗情与诗绪:既是明朗的(表现了追求理想的执著),又是迷惘、感伤的(表现追求中的疲倦与苍老)。

《乐园鸟》

欣赏本诗本要从形式上的一个特点入手:全诗四节,每节 五句,第三句将全诗分为两段,而且是同一句:“华羽的乐园鸟”,仿佛在反复地呼唤与寻问;本诗正是向着这只宗教里的天堂中的华美的鸟连续发出了五个问题。因此,可以把这首《乐园鸟》看作是现代人的“天问”。再进一步琢磨,还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考研[文学基础]科复习资料

可以发现,这只“春,夏,秋,冬,昼,夜,没有休止”地“飞着”的“乐园鸟”也就是诗人自己,他们合二为一,“天问”就是“自问”。仔细琢磨诗中的“五问”,想一想:诗人对人(自己)无休止地的理想追求提出了怎样的疑问,这反映了现代人(作者)的怎样一种矛盾的心境?

【扩展性阅读书目】 《戴望舒诗全编》(浙江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或选集,或单篇,如《雨巷》、《我底记忆》、《印象》、《对于天的怀乡病》、《单恋者》、《秋天的梦》、《我用残损的手掌》等。

【参考书目】 孙玉石:《去寻找无价之宝吧--读戴望舒的〈寻梦者〉》,收《中国现代诗导读(1917-1938)》,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刘孟沐:《求索者的脚印--读戴望舒的〈乐园鸟〉》,收《中国现代诗导读(1917-1938)》,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51,何其芳:《预言》

读这首诗要抓住全诗构思与结构上的特点:前五节 充满青春激情的对爱情的竭力渲染与铺写,与最后一节 的突然翻跌,形成强烈对比:这不过是“无语而来,无语而去”的梦。抓住这一“全局”之后,再去细读各节 诗,就可以发现,最后的“突转”,其实前面早有蛛丝马迹,形成一股青春激流底下的感伤的潜流,最后才喷发出来。了然于此,再去吟诵全诗,就会读出两种诗情明暗、虚实、起伏之间的丰厚的韵味。

【参考书目】 孙玉石:《梦中升起的小花--何其芳〈预言〉浅析》,收《中国现代诗导读(1917-1938)》,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52,卞之琳诗二首 《尺八》

1935年春,诗人乘一艘名叫“长安丸”的船来到日本,住在日本古都京都的东北郊,夜半听楼下房东吹奏“尺八”--一种类似箫的乐器,相传于唐朝时传入日本,因长度定为一尺八寸,故称“尺八”;后来据周作人考证,尺八起于印度,传入中国,于宋代传到日本,在中国本土反而失传--,因而引发出无限乡愁,同时渗透着“对祖国式微的哀愁”(卞之琳语)。

要抓住本诗抒情方式的变化,诗的小说化与戏剧化的努力。要注意诗人怎样将直接的抒情转化为一种叙述,特别要把握全诗叙述角度的变化:前三句客观叙述尺八从中国传入日本的历史;四五句将诗人客观化为一个“海西客”,叙述由历史时空进入现实时空;六至十句则通过“海西客”(即诗人自己)的想象,重现唐代的日本“番客”从长安“访取”尺八传入日本的历史。十一至十三句括号里的设问与“归去也”的呼唤,可以看作是诗人直接发出的声音,也是全诗的点题之笔:诗人正是从日本在“年红灯”(霓红灯)所象征的现代化的繁荣中仍然保留着中国古代的传统(“还漂着一缕凄凉的古香”)里,感受到了不可扼制的乡愁与中国落后的式微感。

《断章》

本诗只有短短四行,却可以引发出读者与评论者的多样阐释。有读者将本诗读解为人生不过是一种别人的“装饰”。

作者却表示他并不看重“装饰”的意思,“我的意思是着重在'相对'上”,强调事物既是相对的,又是相互联系的:“你”在看风景,“你”也在“看风景人”的视野中成为风景,两者互为风景,又都是观看者,处于“看”与“被看”的关系和情境中。

也有人把《断章》看作是“一首情诗”,或者说是“想写的情诗中的片断”:它“写出了'人'对'情'的无奈,及'情'对'人'的捉弄”。

请细细捉摸本诗,对前述“释义”提出自己的看法,或者另作解读。【扩展性阅读书目】 《雕虫纪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或选读《古镇的梦》、《航海》、《雨同我》、《白螺壳》等篇。【参考书目】 何志云:《层层叠叠“梦之根”--读卞之琳的〈尺八〉》,收《中国现代诗导读(1917-1938)》,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孙玉石:《小景物中有大哲学--读卞之琳的〈断章〉》,收《中国现代诗导读(1917-1938)》,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53,艾青诗三首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注意本诗音乐式的结构:起句“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平缓,低沉,倾诉式的叙述语调,形成全诗”主旋律“;接着精心安排三个乐段,由诗人与土地上的”人“--北国林间赶车的农夫,南方乌篷船里的农妇,失去了”他们肥沃的田地“的”土地的垦殖者“,进行对话,在如怨如恕的倾诉中,不断深化刻骨铭心的”寒冷感“,并作抽象的概括提升:”中国的路\是如此的崎岖\是如此的泥泞呀“,”中国的苦痛和灾难芟裾庋┮挂谎憷致ぱ”,突现了全诗的象征意义。在这三个乐段之间,主旋律乐句不断重现,将诗人悲苦、忧郁的情感逐渐推向高潮。而最后的尾句却又给人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考研[文学基础]科复习资料

以“些许的温”,有如余音袅袅,耐人遐想。

《乞丐》

注意本诗”造型”的特点:乞丐“凝视着你”的“固执的眼”,“永不缩回”的“乌黑的手”,具有极强的雕塑感与概括性,诗人的同情与愤激全都凝定其中;这正是“诗”与“画”的相通。

《黎明的通知》

注意本诗“呼唤式”的叙述语调,可与《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相比较。诗人着意运用两行一节 的快节 奏,精心选用排比句式,以造成一浪推一浪的气势,全诗充满了动感,意境也十分开阔。请在朗读中体会诗人对光明的渴求,以及历史黎明期的欢乐感。

【扩展性阅读书目】

《艾青全集》第1卷,花山文艺出版社1991。或选读《透明的夜》、《马赛》、《大堰河--我的保姆》、《北方》、《手推车》、《向太阳》、《我爱这土地》、《树》等。可尝试写《艾青笔下的土地与太阳》。

【参考书目】 《艾青名作欣赏》,中国和平出版社1993。洪子诚:《〈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分析》,收《新讲台--学者教授讲析新版中学语文名篇》,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54,冯至诗二首

《十四行集》之十六

读冯至的《十四行诗集》要抓住“生命的体验”这一环节。在本诗里,诗人选取了一个特定的视角--高高的山巅,站在那里,于一呼一吸之间,体验着风吹水流式的生命感应。试还原诗的情境,想象自己也身处于高高的山巅,细细体验:自我生命怎样融化入大自然,达”物我一体“的境界;那流动着的生命(水,风,云,雾……)如何凝定在生命的静态(山,平原,路,树,蹊径……)之中……

《十四行集》之二十六

这是另一种生命体验:如何看待我们自以为已经熟知的外部与自我世界?阅读此诗要抓住几个关键词语:诗的一开始就提出”熟路“这样一个意象,然后不断以”隐藏“、”生疏“、”迷途“这样的抽象词语加以颠覆,自然引出第三节 的意念提升:对”身边“的”事物“要保持一种新鲜的紧张感,不断有”新的发现“;最后一节 更是引向”自己“:连自己的发肤属于谁都是可以提”疑问”的。

反复吟诵这两首诗,以体会“诗与思相结合”的“沉思的诗”的韵味。【扩展性阅读书目】 《十四行集》,或选读《什么能从我们身上脱落》、《原野的小路》、《我们有时度过一个亲密的夜》、《我们听着狂风里的暴雨》、《深夜又是深山》、《从一片泛滥无形的水里》等篇。

【参考书目】 解志熙:《诗与思--冯至三首十四行诗解读》,载《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2年3期。王毅:《中国现代主义诗歌史论(1925-1949)》关于《十四行集》细读部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55,穆旦诗三首 《赞美》

1938年2月,抗日战争开始不久,年仅20岁的西南联大学生穆旦作为“护校队员”,和部分师生一起,从长沙出发,跨越湘、黔、滇三省,将学校迁往昆明,行程三千里。诗人第一次感受到自我生命与生养自己的土地、土地上的人民之间的血肉联系,思考着民族的未来。于是,诗泉喷涌,写下了以后在现代诗歌史上很有影响的《赞美》等诗篇。

这是诗人的切身经验、生命体验与理性思考的结合,是现实、象征与玄思的结合,表现在诗歌语言上就是具象与抽象的结合。--阅读《赞美》应该在总体把握全诗的思绪、情调的基础上,具体分析本诗的语言。

试以诗的第一段为例:头两句“走不尽的……\数不尽的……”这都是具体的现实的描写;第三句总体的具象描写中,出现了“亚洲的”这样的修饰语,赋予眼前的“土地”以更广阔的意义;第五句中叙述性的“东流的水”前出现了“单调”这一抽象词语,就于客观形象中加入了主观感受;第六句就达到了抽象的提升,这里的“森林”已不是森林本身,而具有一种历史的象征意义,而读者也因此领悟:这整段的描写都具有某种象征性,或者说是写实与象征的结合。

请对下面的诗句也作这样的具体分析。《出发》

全诗充满了对立的概念:“和平”与“杀戮”;“欢喜”与“可厌;”人“与”机械“、”野兽“;”新的美“与”失去了自由“;”希望“与”失望“以至”死“;”善感“与”僵硬“;”个人的哀喜“与”被蔑视、被否定“……。前者是人们告知与许诺给予的,后者是诗人的眼睛与心灵所看见与感知的;正是在这对立两极间的渗透,纠结,缠绕,跳跃,猛进与突转,造成一种陌生与生涩的奇峻、冷峭、惊异的美,显示了诗人”思维的复杂化,情感的线团化“(郑敏语),诗人与我们读者也就从中收获了”丰富,和丰富的痛苦“。

《诗八首》

在这首诗里,诗人表达了他对爱情这一人类与文学的永恒主题的独特的现代体验。依然是相互矛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考研[文学基础]科复习资料

盾的感受与概念对立、渗透,纠结为一团:一”上帝”、“我的主”(诗人郑敏认为,“上帝”是“代表命运和客观世界”的)在冷冷地观察、支配着“我”和“你”。要从总体上去把握,不要试图作逐字逐句地落实性的解读,那是徒然的。初读者可以抓住一些关键的词句,如“我们相隔如重山”、“爱了一个暂时的你”(第一首);“永远不能完成他自己”、“不断地他添来另外的你我\使我们丰富而危险”(第二首);“我越过你大理石的理智殿堂”(第三首);“那可能和不可能的使我们沉迷”(第四首);“从最古老的开端流向你,安睡”,“一切在它过程中流露的美\教我爱你的方法,教我变更”(第五首);“相同和相同溶为怠倦,\在差别间又凝固着陌生”,“他底痛苦是不断的寻求\你底秩序,求得了,又必须背离”(第六首);“让我在你的怀里得到安憩”(第七首);“在合一的老根里化为平静”(第八首),但仍要还原为对每一首诗的思绪、情感的整体把握。

【扩展性阅读书目】 《穆旦诗全集》,中国文学出版社1996。或选读《在寒冷的腊月的夜里》、《春》、《防空洞里的抒情诗》、《五月》、《还原作用》、《控诉》、《幻想的乘客》、《森林之魅--祭胡康河上的白骨》、《冬》等篇。可尝试写一篇《艾青〈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与穆旦〈在寒冷的腊月的夜里〉的比较》。

【参考书目】 郑敏:《诗人与矛盾》,收《一个民族已经起来:怀念诗人、翻译家穆旦》,江苏人民出版社1987。王毅:《中国现代主义诗歌史论(1925-1949)》关于《诗八首》的细读部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56,牛汉:《悼念一棵枫树》

这首诗借助一棵被伐倒的枫树,寄托诗人所体验到的人生的创伤和痛苦,具有咏物诗的传统表现方式。但是诗的情感,与作为情感、经验的寄托和构形物的枫树之间,并不是一种简单的比喻性质的关系,而能够在主观与客观的相互投射中,带领读者进入一种复杂的情境之中。注意领会这首诗如何以客观的物象表现主观情感,从而”伐倒了/一棵枫树“在诗句的结尾时上升为”伐倒了/一个与大地相连的生命“。

[扩展性阅读书目] 阅读牛汉的诗《华南虎》等,进一步体会”咏物诗“的特点。[参考书目] 参阅洪子诚的《中国当代新诗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或《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中的相关部分。

57,昌耀:《凶年逸稿》

这首写于1961-1962年,是当代中国历史上的灾荒年代,副标题”在饥谨的年代“即源于此。联系作品的写作年代需要关注的有两点:一是作品对时代的评价,注意领会诗中”这是一个被称作绝少孕妇的年代。/我们的绿色希望以语言形式盛在餐盘/任人下箸。我们习惯了精神会餐“这样的句子;另一是,与同一时期的诗歌如”政治抒情诗“等进行比较,以领会昌耀诗歌创作的独特性。而从昌耀个人的经历来看,写作这首诗时,正是他被打为”右派“后在祁连山区服苦役的时期。在大多数有类似经历的作家停止创作的时候,昌耀不仅坚持创作,而且保持了良好的创作力,并没有因为时代或经历的酷烈而丧失发现诗意的能力,或降低诗歌创作的水平。在这一点上,昌耀是非常独特的。

本诗分为9部分。各个部分大致可以描述为:沉思--回忆--荒芜--困惑--希望的萌动--憧憬--感恩(对土地和人民)--领悟(勇敢者的生存)--希望和对生的赞美。每一段落是一种情感的表达,而各部分之间又有着内在的连续,最后上升为对生存之美的赞叹。理解这首诗的关键,是诗中对苦难的思考以及面对苦难的英雄主义态度。注意领会”我在沉默中感受了生存的全部壮烈。/如果我不是这土地的儿子,将不能/在冥思中同样勾勒出这土地的锋刃“等诗句所传达的内涵。

另外,这首的意象以及语词组织方式,也值得认真体味。这些意象和语词不仅摆脱了60年代的通行模式,而且既明朗又富于质感。认真体味诗中的这些句子:”听古城墙上泥土簌簌剥落如铭文流失于金石“、”我感觉他开裂的指爪已迫近我单薄的马甲“、”听风中的激越的嘶鸣迂回穿插/有着瞬息万变。有着钢丝般的柔韧“、”看它们如何互相威胁、挖苦、嘲讽。/看它们又如何挤眉弄眼紧紧地拥抱“等。

[扩展性阅读书目] 《命运之书--昌耀四十年诗作精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4。阅读《高车》、《慈航》、《斯人》等。58,北岛:《走向冬天》、《古寺》

注意体会诗歌意象的象征性内涵,如”冬天“、”乌鸦“、”月亮“、”石头“、”钟声“等。这些意象在诗中往往蕴涵着某种对比性的价值取向,如”理想“/”现实“、”合理的人/“破坏人性的力量”等。意象间的对比和撞击造成了一种悖论性的情境,以表达叙说者复杂的精神内涵和心理冲突。

结合诗歌写作的背景,理解为何在《走向冬天》的结尾处,要以“而冰山连绵不断/成为一代人的雕像”来概括全诗表达的情绪。《古寺》写到了荒凉古寺中的蛛网、暗哑的铃铛、荒草、残缺的石碑等,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一个废墟场景。注意体味其中的象征内涵。

[扩展性阅读书目] 北岛、江河、舒婷、顾城、杨炼的合集《五人诗选》中的北岛部分,作家出版社,1986年。可延伸阅读《走吧》、《红罂粟》等。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考研[文学基础]科复习资料

[参考书目] 参阅洪子诚的《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的相关部分。59,*舒婷:《会唱歌的鸢尾花》 全诗16节,表达叙述者作为一个普通人需要温情呵护的生活愿望和回应时代的呼应而主动承担“历史责任”之间的矛盾心情,以及这一矛盾如何被克服的心理过程。第1-6节 是清新婉转的爱情诗,所选择的意象和呈现的意境带有童话色彩。从第7节 开始语调变得雄壮。注意体味这两个段落在意象的选择、抒情主体的形象和叙述语调上的变化,以及这两种情感和意象并臵于诗中所产生的“感伤”情调,由此来理解题记“我的忧伤因为你的照耀/升起一圈淡淡的光轮”。

选择几个段落,分析诗中如何使用修饰性语词和假设、让步、转折等句式,看看这些修辞方式是怎样传达出叙述者的曲折情感。

[参考书目] 参阅洪子诚的《中国当代新诗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中的相关部分。60,翟永明:《母亲》

一、这是翟永明1984年写作的由21首诗组成的结构完整的组诗《女人》中的一首。注意理清这首诗的语义脉络,并从生与死、母女代代相袭的命运等角度,来理解这首诗所传达的痛楚情感。这首诗以女儿对于母亲的认同作为基本视角,展现“成长”历程中所经历的内心伤痛。这种感受世界的方式曾被理解为诗歌中的“女性意识”。结合《女人》组诗,并细读《母亲》这首诗,你是否同意这样的说法?

二、这首诗的叙述方式带有“自白诗”的倾诉性,但其表白并又并非仅仅是对情感的直接宣泄,而是在表达情感的同时又包涵着对这种情感或经验的富于张力的分析和评述。如“那使你受孕的光芒,来得多么遥远,多么可疑,站在生与死/之间,你的眼睛拥有黑暗而进入脚底的阴影何等沉重”,即是对“听到这世界的声音,你让我生下来”的分析和评述。这样一种表达方式,使得这首诗不同于经验性情感的抒发,而呈现出更复杂的语义内涵和情感表达的厚度。仔细体味这首诗在抒情方式上的特点。

[扩展性阅读书目] 翟永明:《女人》,漓江出版社1986。或《翟永明诗集》成都出版社1994。阅读组诗《女人》。[参考书目] 唐小渡:《女性诗歌:从黑夜到白昼--读翟永明的组诗〈女人〉》,《诗刊》1987年第2期。61,海子:《麦地与诗人》《春天,十个海子》

海子的诗歌创作分为短诗和长篇史诗两种。他的短诗带有强烈的抒情色彩,并在语言、节 奏和表达方式上别具一格。他的抒情短诗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并能引起普遍的共鸣。这一方面得益于语言上的精当和表现力,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这些诗歌作用于某种集体无意识性质的普遍心理共识。

《麦地与诗人》:注意构成海子诗歌中具有原型意味的意象“麦地”。这一由诗人少年时代的乡村生活经验而获得的形象,在诗歌中凝结为象征性的生存本体。

1、仔细体味“在青麦地上跑着/雪和太阳的光芒”、“一颗放射光芒的星辰/在你头顶寂寞燃烧”,分析诗句如何把单一的诗歌意象转化为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主观情境;

2、这首诗采用了问/答的形式,联系最后一句“麦地啊,人类的痛苦/是他放射的诗歌和光芒”,思考麦地所问的是什么,而诗人的回答又是什么。

《春天,十个海子》是海子最后一首抒情短诗,注意分析这首诗怎样以“十个海子”这种抒情主体自我分裂的意象,传达伤痛而荒凉的心境。“春天”、“十个海子”、“光明的景色”、“跳舞,唱歌”等外化或戏剧化的情境,是怎样被用来表达难以言说的情绪的?

[扩展性阅读书目] 《海子的诗》,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阅读《麦地》、《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黑夜的献诗》等篇目。

[参考书目] 骆一禾:《我考虑真正的史诗》,收入《土地(〈太阳〃土地篇〉)》(海子著),春风文艺出版社1990。62,于坚:《尚义街六号》

这首诗发表于1986年11月号的《诗刊》,曾引起被文学史称为“第三代”或“后朦胧诗”诗人的口语写作。在一篇自传性的文章中,于坚曾说明,尚义街6号是他大学时代和一群被称为“大学才子”的朋友们聚集的地方,因此尚义街6号和诗中写到的那些人都是对于真实经验的记录。对于这种把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经验纳入到诗歌写作的诗,你认为和你所读到的许多兼有抒情性的叙事诗在所传达的“诗意”上有什么不同?

这首诗的最大特点在于把口语作为主要的诗歌语言。这些口语是直白的、日常生活中的语词,与我们所熟悉的隐喻性的诗化语词相比,它们往往不负载双重或多重语义,而只是对日常经验的平实记录。但是一旦日常语言转化为“诗”,它显然又具有了不同于“真实经验”的更多内涵。注意结合“第三代”诗人所倡导的“诗到语言为止”、“回到日常生活”等观念,来体味这首诗在诗学观念所做的尝试。

[扩展性阅读书目] 于坚:《棕皮手记》东方出版社中心1997。阅读《关于我自己的一些事情(自白)》、《棕皮手记〃1986-1989》等。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考研[文学基础]科复习资料

《于坚的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阅读《作品39号》、《罗家生》、《0档案》等。63,*西川:《致敬》节 选(《巨兽》、《幽灵》)

《致敬》是西川1992年完成的一首长诗,1994年发表于《花城》第1期。这首诗表现了西川90年代诗歌的一种创作倾向,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在内容上是“经验、矛盾、悖论、噩”等荒谬生存处境的反讽性呈现,其表现形式则追求一种把”叙事性、歌唱性、戏剧性熔于一炉“的”综合创造“。这首长诗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上都很难做简单描述,大致可以概括为对充满了悖谬、恐惧、死亡阴影的生存状态的某种寓言式表达。

第四章《巨兽》写的是一种无以名状的怪兽。西川曾解释到:”在我内心深处,有一片巨大的黑暗的海洋,这是哲学所不能照亮的。所以我写到《巨兽》“。这里所谓的”巨兽“可以象征地看作生存中的非理性、恐惧、诱惑、多重自我等。在形式上,这一章以长句群表现”巨兽“,而以单一的短句写到各种鸟类。飞鸟在这里是”飞翔“的象征。注意这种形式和内容上的错落造成的特殊的诗学效果。第六章《幽灵》写的是死者的幽灵对生者的压迫--”他人的死使我们负罪“。注意体味语言上的张力。例如,在”他们的死使我们负罪。/悲伤的风围住死者索要安慰“的悲痛之后,是一长串嘲讽性语句”不能死于雷击,不能死于溺水……“,最后是悖论性的结论:”崇高的死亡,丑陋的尸体:不留下尸体的死亡是不可能的“。

[扩展性阅读书目] 西川:《大意如此》,湖南文艺出版社,1997年。阅读《大意如此〃自序》和《致敬》全诗。

第四编 戏剧部分

64,丁西林:《酒后》(1),要抓住本文的语言。首先是戏剧语言的特点--注意琢磨剧中人物说话的”潜台词“,即台词背后隐藏着的微妙心理与人物之间的微妙关系;其次是要抓住剧作者丁西林的戏剧语言的特殊风格--作者写的是知识分子客厅里的”几乎无事的喜剧“,人物的语言充满了机智的幽默。可重点分析:①妻与夫关于”生在世上“与”活在世上“的概念辨析,并由此了解这对情感颇不错的夫妻之间潜在的矛盾;②妻向夫提出”一吻“之求到夫表示同意之间的种种曲折,特别是丈夫同意以后妻的态度的突变,并由此体会荒诞的”一吻之恋“背后所隐藏的悲剧性。

(2),要抓住本剧精巧的戏剧结构--”“与“夫”主要冲突双方外,又出现了在剧中几乎不说话,对所发生的一切处于完全无知状态的“客人”,构成一个“三元结构”。想想“客人”在剧中起了什么作用?

【扩展性阅读书目】 《一只马蜂》、《压迫》--同写在20年代的独幕喜剧,有类似的追求;《妙峰山》--作者写于40年代的多幕喜剧,另有新的开拓。

【参考书目】 钱理群:《〈酒后〉批注》,收《名作重读》,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65,曹禺:《日出》选场(1),曹禺在《日出》的开头引述了老子《道德经》里的一段话:“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在剧本中,大丰银行的经理潘月亭属于”有余者“。黄省三是社会的”不足者“--他本是大丰银行的小职员,专门从事抄写工作,现已被辞退而失业,作者说他是”一个非常神经质而胆小的人“。李石清则是由”不足者“努力挤上了”有余者“的地位--从小职员,经理秘书,刚刚提升为银行襄理(相当于经理助理)。作者说他有一个”讨厌而又可悯的性格“:对上,他忍气躺泼姆暧睦镉趾匏牵欢韵拢缀葑愿海墒铀”没有本事”。只有在夫人面前,他才吐露真情:“我要起来,我要翻过身来。我要硬得成一块石头,我要不讲一点人情。我以后不可怜人,不同情人;我只自私,我要报”。作者显然要批判这”损不足以奉有余“的”人之道“,但为什么要着力于描写黄省三与李石清的冲突,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欣赏戏剧作品要下功夫琢磨剧本台词。曹禺的台词又特别适合舞台演出。试分角色朗读。在朗读中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①要注意从人物性格出发,读出剧中人性格的差异。例如,李石清给黄省三指明几条出路及黄省三的反应,是这场戏的最触目惊心的核心台词,你能读出这背后的性格冲突吗?

②不仅要读出台词的表面意义,还要读出潜在的心理与情感。--在李石清的狠毒情情的言词背后,你有没有读出潜台词中的难言的隐痛?

③要读出人物之间的情感的交流与撞击,读出情感发展的过程与其间的起伏。--黄省三最后”不顾一切“地高喊:”我不怕你们啦“,显然是这场戏的高潮。但这样的爆发,既是被对方逼出来的,也有一个酝酿的过程。试对黄省三在这场戏中情感发展的线索作出具体细致的分析。

④曹禺的台词同时又具有很强的文学性。试重点剖析李石清”叫你要饭,你要顾脸,你不肯做……你再也不愁吃,不愁穿了“这一段台词,注意其句式的选择、组合所造成的语言的节 奏感,并通过声音的高低、徐疾……等朗读技巧来体现这样的戏剧语言的音乐性。

(3),有研究兴趣的同学可以选一个角度来对《日出》作进一步的分析。如《从对顾八奶奶、胡

四、张乔治的刻画看曹禺的语言艺术》、《〈日出〉中的次要人物(如黄省三,福升)在戏剧结构中的作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考研[文学基础]科复习资料

用》、《陈白露.竹均.方达生》、《〈日出〉中的声响(第二、四幕首尾的打夯声、唱”小海号“、”轴号“的声音,第三幕的叫卖声、唱”叫声小亲亲“的声音)》、《〈日出〉里的一个细节 :那本也叫作〈日出〉的书》等。

【扩展性阅读书目】 《雷雨》、《原野》--同写于三十年代,被研究者称为”生命三部曲“。【参考书目】 田本相:《曹禺剧作论》中《〈日出〉论》,中国戏剧出版社1981。钱理群:《大小舞台之间--曹禺戏剧新论》中有关《日出》的分析,浙江文艺出版社1994。66,曹禺:《北京人》选场(1),这场戏选自《北京人》第一幕,出场有六个人物:处于戏剧中心位臵的是愫芳——一个有极高的教养、又富有牺牲精神的传统家庭中的“淑女”,却从小失去了父母,寄养在姨父家里,终生未嫁。而她的姨父曾皓——一个行将就木的封建大家庭的家长,却从不顾及她个人的幸福,只希望她侍奉自己到死。曾皓的长子曾文清--外表上与愫方一样飘逸典雅,他(她)们之间就有了恋情,但文情已被没落的北京士大夫文化掏空了心,懒怠得没有勇气与力气去争取自己的幸福。文清的妻子曾思懿--一个漂亮、能干、凶狠的王熙凤式的女人,自然不能容忍愫方,但又不能公开违背公公(曾皓)的意志,于是,设计将愫方介绍给曾家的房客袁任敢--一位人类学的研究者(未出场)。她的主张得到了曾家的姑爷江泰的支持,这位”充满幻想,做事情却总是失败“的大学毕业生,虽赖在岳父家里吃闲饭,却看不惯曾皓的自私,要来打报不平,又根本不知愫方的隐情。而他的妻子曾文彩,只知道崇拜与服从丈夫,对一切都麻木不知,也稀里糊涂地参加到这场”议婚“的悲喜剧中来。

在弄清以上人物的身份、地位、个性与彼此微妙而复杂的关系后,请仔细琢磨每个人物的台词背后的潜在心理,以及每一个人的发言所引起的在场其他人的反应,由此而形成的戏剧(情感,心理,性格,语言的)冲突。尤其要细心体味处”箭垛”位臵上的愫方(所有的人的话对冲着她而来)的内心世界--尽管她在这场戏中只说了十四个字、两句话。

(2),曹禺笔下的人物都有非常复杂与丰富的性格,如有研究兴趣,可尝试作一点“人物分析”,例如《愫方论》、《曾文清论》或《愫方、曾文清合论》等。

【扩展性阅读书目】 《北京人》(全剧),《家》--都是40年代曹禺的剧作,与30年代的剧作有不同的追求。【参考书目】 田本相:《曹禺剧作论》中《〈北京人〉论》一章,中国戏剧出版社1981。钱理群:《大小舞台之间--曹禺戏剧新论》中《生命的诗》一章。浙江文艺出版社1994。67,老舍:《茶馆》(节 选)《茶馆》(第一幕)是中国话剧史空前的一幕,出场人物之众多、对白之精到是中外话剧罕见的。这有赖于剧作家老舍、导演焦菊隐以及满台好演员的“绝配”。现从剧本角度提几个可供分析的问题:

(1)、欣赏剧本主要是看对话如何展现人物性格和推进戏剧冲突,本剧出色之处也在人物对话,比如台词最多的王利发与最少的马五爷,都能以极普通的日常口语将他们的身份、性格展现出来。马五爷开口三次,台词一共三十个字,却被塑造得栩栩如生。请为每个角色找一句最能体现性格的台词。

(2)、角色众多,满台都是人,不可能同时参与对话,本幕可分数节,每节 以几个人为主,发展一个冲突。请为划分段落,并体会如何过渡,以哪个角色“串场”。

*(3)、《茶馆》曾拍成电影,有条件可以一看,注意舞台设计、演员调度等细节,并与剧本比较异同。

[扩展性阅读书目] 《龙须沟》 [参考书目] 焦菊隐等:《座谈老舍的〈茶馆〉》,1958年《文艺报》第1期,又见《老舍研究资料》,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5。

第五篇:现当代作品书目清单

鲁迅

《狂人日记》《孔乙己》《药》《故乡》《阿Q正传》《祝福》《在酒楼上》《孤独者》《伤逝》《示众》《铸剑》、《复仇(其二)》《过客》《狗的驳诘》《墓碣文》《立论》《颓败线的颤动》《这样的战士》《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春末闲谈》《灯下漫笔》《随感录三十八》《战士和苍蝇》《夏三虫》《小杂感》《谈皇帝》《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拿来主义》《略论中国人的脸》《说“面子”》《一思而行》《二丑艺术》《读书杂谈》、《狗?猫?鼠》《父亲的病》 郭沫若 《天狗》《凤凰涅槃》《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屈原》《虎符》《孔雀胆》、《银杏》 茅盾 《子夜》《春蚕》《霜叶红似二月花》《腐蚀》、《白杨礼赞》 巴金 《寒夜》《家》《憩园》《龙?虎?狗》 老舍

《骆驼祥子》《离婚》《四世同堂》《断魂枪》、《想北平》 曹禺 《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 周作人 《谈酒》《乌蓬船》《故乡的野菜》《北京的茶食》《水里的东西》、《小河》 沈从文 《边城》《长河》《柏子》《丈夫》、《鸭窠围的夜》《桃源与沅州》 艾青

《我爱这土地》《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手推车》《太阳》《大堰河——我的保姆》 赵树理《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 张恨水《啼笑因缘》《金粉世家》 张爱玲《金锁记》《倾城之恋》《半生缘》《封锁》、《公寓生活记趣》

朱自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背影》《给亡妇》《冬天》《匆匆》 戴望舒《雨巷》《我用残损的手掌》《寻梦者》《我的记忆》

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我在霞村的时候》《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徐志摩《再别康桥》《沙扬那拉一首》《我不知道风„„》 萧红《呼兰河传》《小城三月》《回忆鲁迅先生》

冰心《繁星》《春水》、《山中杂记之七》 孙犁《荷花淀》《嘱咐》《桥》 郁达夫《沉沦》《迟桂花》、《故都的秋》 胡适《尝试集》《终身大事》 叶绍钧《潘先生在难中》《倪焕之》 许地山《春桃》《落花生》 废名《桃园》《菱荡》 闻一多《死水》《发现》 田汉《名优之死》《义勇军进行曲》 冯至《十四行集》、《伍子胥》 臧克家《难民》《老马》 夏衍《上海屋檐下》、《包身工》 路翎《财主底儿女们》《饥饿的郭素娥》 端木蕻良《科尔沁旗草原》《初吻》 穆旦《赞美》《诗八首》 施蛰存《梅雨之夕》《将军底头》 梁实秋《雅舍》《下棋》 林语堂《京华烟云》、《论读书》 徐訏《风萧萧》《鬼恋》 无名氏《海艳》《北极风情画》 钱钟书《围城》、《论快乐》 俞平伯《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王鲁彦《菊英的出嫁》 凌叔华《绣枕》 许杰《赌徒吉顺》 陈梦家《再看见你》 还珠楼主《蜀山剑侠传》 程小青《霍桑探案》

平江不肖生《近代侠义英雄传》 秦瘦鸥《秋海棠》 洪深《五奎桥》 朱湘《采莲曲》 殷夫《孩儿塔》 吴组缃《箓竹山房》 卞之琳《断章》 田间《义勇军》 萧军《八月的乡村》 柔石《二月》

李劼人《死水微澜》 丰子恺《给我的孩子们》

穆时英《夜总会里的五个人》 艾芜《山峡中》 萧乾《梦之谷》 何其芳《雨前》 叶紫《星》

师陀《果园城记》 汪曾祺《鸡鸭名家》 张天翼《华威先生》 沙汀《在其香居茶馆里》 苏青《结婚十年》 贺敬之等《白毛女》 李季《王贵与李香香》 鲁藜《泥土》 绿原《信仰》 阿垅《纤夫》 杜运燮《井》 陈敬容《划分》 郑敏《金黄的稻束》 聂绀弩《巨像》

必读篇目:

1、胡适:《文学改良刍议》

2、周作人:《人的文学》

3、鲁迅:《狂人日记》、《阿Q正传》、《在酒楼上》、《无常》、《过客》

4、叶绍钧:《潘先生在难中》、《倪焕之》

5、郁达夫:《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迟桂花》

6、王鲁彦:《黄金》

7、废名:《竹林的故事》

8、许地山:《缀网劳蛛》

9、冰心:《超人》

10、郭沫若:《凤凰涅槃》、《天狗》、《屈原》

11、冯至:《我是一条小河》、《蛇》

12、闻一多:《死水》、《发现》、《口供》

13、徐志摩:《再别康桥》、《偶然》、《雪花的快乐》

14、李金发:《弃妇》

15、周作人:《乌篷船》、《苦雨》

16、朱自清:《背影》、《荷塘月色》

17、冰心:《寄小读者》(选)

18、田汉《湖上的悲剧》、《获虎之夜》、《名优之死》

19、丁西林:《一只马蜂》、《压迫》 20、茅盾:《子夜》、《林家铺子》、《春蚕》、《腐蚀》

21、老舍:《骆驼祥子》、《断魂枪》

22、巴金:《家》、《寒夜》

23、沈从文:《边城》、《八骏图》

24、柔石:《二月》

25、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

26、张天翼:《包氏父子》

27、艾芜:《山峡中》

28、萧红:《呼兰河传》

29、穆时英:《夜总会里的五个人》 30、施蛰存:《梅雨之夕》

31、戴望舒:《雨巷》、《我的记忆》、《寻梦者》、《我用残损的手掌》

32、卞之琳:《断章》、《距离的组织》、《尺八》

33、何其芳:《预言》

34、臧克家:《难民》、《老马》

35、鲁迅:《灯下漫笔》、《纪念刘和珍君》、《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铸剑》、《采薇》

36、林语堂:《我的戒烟》

37、何其芳:《雨前》、《哀歌》

38、夏丏尊:《白马湖之冬》

39、丰子恺:《渐》 40、夏衍:《包身工》

41、曹禺:《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

42、夏衍:《上海屋檐下》

43、赵树理:《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

44、张天翼:《华威先生》

45、沙汀:《在其香居茶馆里》

46、钱钟书:《围城》

47、路翎:《财主底儿女们》

48、张爱玲:《金锁记》、《倾城之恋》

49、孙犁:《荷花淀》 50、丁玲:《在医院中》、《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51、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我爱这土地》、《太阳》

52、田间:《给战斗者》

53、穆旦:《诗八首》

54、李季:《王贵与李香香》

55、梁实秋:《雅舍小品》(选)

56、阳翰笙:《天国春秋》

57、夏衍:《芳草天涯》

58、陈白尘:《升官图》

59、贺敬之、丁毅等:《白毛女》

选读篇目:

1、《官场现行记》(李伯元)《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吴研人)

2、《断鸿零雁记》(苏曼殊)

3、《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梁启超)

4、《中国新文学大系》(1917——1927)第一集《建设理论集》(胡适编)

5、《中国新文学大系》(1917——1927)第二集《文学论争集》(郑振铎编)

6、鲁迅:《呐喊》、《彷徨》、《野草》、《朝花夕拾》

7、郭沫若:《女神》、《三个叛逆的女性》

8、《中国新文学大系》(1917—1927)《散文一集》(周作人编)、《散文二集》(郁达夫编)

9、周作人:《自己的园地》、《雨天的书》、《泽泻集》、《谈龙集》、《谈虎集》

10、北京大学等编《中国现代文学史参考资料 文学运动史料选》第二册、第三册

11、茅盾:《蚀》三部曲、《霜叶红于二月花》、《茅盾短篇小说集》

12、老舍:《离婚》、《四世同堂》、《月牙儿》

13、巴金:《灭亡》、《雾》、《雨》、《电》、《春》、《秋》、《憩园》

14、沈从文:《柏子》、《月下小景》、《萧萧》、《丈夫》、《长河》、《湘行散记》

15、柔石:《为奴隶的母亲》

16、丁玲:《水》

17、艾芜:《南行记》

18、萧红:《生死场》

19、王统照:《山雨》 20、废名:《桥》

21、李劼人:《死水微澜》

22、穆时英:《上海狐步舞》

23、施蛰存:《将军的头》、《春阳》

24、张恨水《啼笑姻缘》

25、田汉:《回春之曲》

26、洪深:《五奎桥》

27、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28、胡风:《置身在为民主的斗争里面》

29、赵树理:《邪不压正》

30、姚雪垠:《差半车麦秸》

31、张天翼:《速写三篇》

32、沙汀:《淘金记》

33、路翎:《饥饿的郭素娥》

34、师陀:《果园城记》

35、张爱玲:《传奇》

36、徐訏:《风萧萧》

37、无名氏:《海艳》

38、周立波:《暴风骤雨》

39、秦瘦鸥:《秋海棠》 40、张恨水:《八十一梦》

41、艾青:《手推车》、《乞丐》、《向太阳》、《火把》

42、阿垅:《钎夫》

43、杜运燮:《追赶物价的人》

44、袁水拍:《马凡陀山歌》(选)

45、萧红:《回忆鲁迅先生》

46、冯至:《一个消逝了的山村》

47、张爱玲:《公寓生活记趣》

48、夏衍:《法西斯细菌》

49、吴祖光的《风雪夜归人》

当代部分: 《短篇小说选》(1―8)《人民文学》编 人民文学出版社 79―82年 《中国当代文学史料选》 谢冕等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5年

《新时期文艺论争辑要》 陆梅林主编 重庆出版社 1991年 《赵树理文集》(第二卷)工人出版社 1980年

《创业史》(第一、二部)柳青 中国青年出版社 1959/1979年

《青春之歌》 杨沫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2年

《红旗谱》 梁斌 中国青年出版社 1957年 《红岩》 罗广斌、杨益岩 中国青年出版社1961年

《保卫延安》 杜鹏程 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

《山乡巨变》 周立波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

《村歌》 孙犁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1年

《三家巷》 欧阳山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9年

《上海的早晨》 周而复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0年

《黎明的河边》 峻青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8年

《李双双小传》 李准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7

《我的第一个上级》 马烽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7年

《百合花》 茹志娟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8年

《李自成》 姚雪垠 中国青年出版社 1963-1981年

《红玛瑙集》 刘白羽 文化艺术出版社 1983年

《王愿坚小说集》 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1992年

《重放的鲜花》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79年 《茶馆》 收入《老舍剧作选》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9年

《霓虹灯下的哨兵》 沈西蒙等 中国戏剧出版社 1964年

《蔡文姬》 郭沫若 北京文物出版社 1959年

《贺敬之诗选》 山东文艺出版社 1984年 《玉门诗抄》 李季 作家出版社 1955年 《郭小川诗选》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5年 《天山牧歌》 闻捷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8年

《红柳集》 李瑛 作家出版社 1963年

《天安门诗抄》 童怀周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8年

《杨朔代表作》 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5年 《秦牧代表作》 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5年 《归来的歌》 艾青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0年

《魏巍自选集》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1996年

《王蒙文集》(二、三、四)华艺出版社 1993年

《晚霞消逝的时候》 礼平中国青年出版社 1981年

《公开的情书》 靳风编著 北京出版社 1981年

《陆文夫文集》(二、三)海峡文艺出版社 1986年

《高晓声幽默作品自选集》 漓江出版社 1995年

《钟鼓楼》刘心武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5年

《冬天里的春天》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年

《蒋子龙中篇小说集》 海峡文艺出版社 1986年

《张洁中篇小说集》 海峡文艺出版社 1986年

《谌容中篇小说集》 海峡文艺出版社 1986年

《邓友梅中篇小说集》 海峡文艺出版社 1986年

《冯冀才代表作》 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5年

《张贤亮代表作》 黄河文艺出版社 1989年

《芙蓉镇》 古华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年 《新星》 柯云路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5年 《血色黄昏》 老鬼 工人出版社 1987年 《浮躁》 贾平凹 作家出版社 1987年 《腊月 正月》 贾平凹 载《十月》杂志84年4期

《鞋癖》 韩少功 长江文艺出版社 1994年 《张承志集》 海峡文艺出版社 1986年 《棋王》 阿城 作家出版社 1985年 《古船》 张炜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7年 《红高粱》(《莫言文集》第一卷)作家出版社 1995年 《路遥文集》(《人生》、《平凡的世界》)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

《天堂的对话》 残雪 作家出版社 1988年 《小鲍庄》王安忆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6年

《你别无选择》 刘索拉 作家出版社 1986年

《小草在歌唱》 雷抒雁 江苏人民出版社 1980年

《双桅船》舒婷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0年

《鱼化石或悬崖边的树》 谢冕编 北京师大出版社 1993年

《朦胧诗选》 阎月君 春风文艺出版社 1985年

《歌德巴赫猜想》 徐迟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8年

《倾斜的足球场》 理由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1986年

《陈祖芬报告文学选》 北京出版社 1982年

《阅世戏言》 沙叶新 华东师大出版社 1995年

《中国先锋小说精选》 陈晓明编 甘肃教育出版社 1993年

《中国新写实小说精选》 陈晓明编 甘肃教育出版社 1996年

《中国现代主义诗群大观》 徐敬亚编 同济大学出版社 1988年 《白鹿原》(《陈忠实文集》四)太白文艺出版社 1996年

《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评》 马德俊等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87年 《缤纷的小说世界》 张志英等 花山文艺出版社 1988年

《台湾现代诗选》 刘登翰编选 春风文艺出版社 1987年 《台湾小说选》 本书编委 人民文学出版社 79-87年

《新时期争鸣作品选》 当代文学研究会 西北大学出版社 1988年 《现代小说美学》 张德林 湖南文艺出版社 1987年

《文学艺术新术语词典》 鲍昌林主编 百花文艺出版社 1987年

《毛泽东诗词全集》 成都出版社 1995年 《情绪与感觉―新生代诗选》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9年

下载现当代创作与批评 作品和教参(优秀范文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现当代创作与批评 作品和教参(优秀范文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创作优秀民族舞蹈作品论文

    【摘要】文章通过舞蹈常识、舞蹈编导个人素质、培养优秀的舞蹈人才等三个方面对怎样创作优秀舞蹈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关键词】舞蹈起源;舞蹈分类;知识型编导;舞蹈创新闻一多先......

    “竹林创作与作品研讨会”发言稿

    “竹林创作与作品研讨会”发言稿 我与竹林曾同在少年儿童出版社工作,对她的创作有所了解。作为过去的老同事,她希望我出席这个研讨会,并谈谈对她的创作和作品的看法。 我也曾从......

    _中国现当代文学代表作家与作品

    中国现当代文学代表作家与作品 中国现当代文学代表作家与作品 §1、鲁迅 分析《呐喊》、《彷徨》对封建社会、封建思想礼教的深刻批判。 小说集《呐喊》和《彷徨》的总主......

    作品创作说明书(电影作品)[范文]

    作品创作说明书 作品名称:《身体动态讲解》 作品类型:电影和类似摄制电影方法创作的作品 一、 创作目的 本公司主要通过网络的途径,教授绘画课程。本视频以少年儿童美术教育创......

    摄影作品创作感受

    摄影作品创作感受 班级:姓名:06教专班 卫 静 摄影作品创作感受 “摄影”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自1839年以来,它已有了160多年的历史。短短一个半世纪多,摄影作为现代文......

    2011学生作品创作练习

    艺术节 每年这个时候,学校就要举办艺术节。艺术节的内容可丰富了,学生的科技小发明、摄影比赛、各种球类比赛、诗歌朗读、音乐舞蹈比赛等等。今天晚上是艺术节的开幕式,同学们......

    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汇编)

    第一章 鲁迅一、鲁迅的思想 鲁迅是在亲身经历的个人家庭的衰败和困顿、时代社会的腐败和无望从而产生的困惑、挫折和失败中,经过一次次的灵魂拷问和精神探索,逐步建立起自己独......

    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

    一、鲁迅的思想 鲁迅是在亲身经历的个人家庭的衰败和困顿、时代社会的腐败和无望从而产生的困惑、挫折和失败中,经过一次次的灵魂拷问和精神探索,逐步建立起自己独立的思想,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