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写文化
60年代以后,人类学实证主义话语得不到田野工作的方法类型的支持,尤其是在1967年马林若夫斯基的日记出版之后。作为为特殊而严密的调查方式提供正当理由的人类的概念或者文化的观念带上了瑕疵(写文化序言6页)“这门学科将在他的努力中更关注它的责任、它的伦理和它对各种他者的义务,而不是关注将它作为一门学科进行推动的行会似封闭的。对辩论、模式和理论传统的痴迷。(写文化序言15页)
特罗布里恩德人、萨摩亚人是如何看待他们所写的民族志的 写文化核心民族志的打造,导言部分的真理
民族志历史困境,民族志总是陷入发明文化而非再现文化的境地。民族志不同于游记、见闻、传教士记述的写作体裁独特性和权威性在哪里 民族志的文学性,文学自身也是一个临时的范畴
民族志从语境、修辞、制度、一般意义、政治、历史上造成民族志的虚构性(写文化导言34页)
人类学家与赫尔墨斯。人类学家在翻译文化、撰写文本的时候不可避免的选择和加强意义。“所有建构的真理都是通过排斥和修辞的强有力的谎言而变得可能的。即使是最好的民族志文本-严肃、真实的虚构-也是真理的体系或组织。权力和历史通过它们而起作用,以作者不可能完全控制的方式。所以民族志的真理是部分的真理 难道这就可以阻止人类学的前进和学科合法性 本土民族志学者的出现。提供新的视角和理解深度
“人类学不在带着自动的权威替那些被界定为不能为自己说话的人(‘原始的’,‘前文字的’,‘无历史的’)说话。其他人群不再那么容易被抛入特殊的、几乎总是过去或正在过去的时代—把他们表现的仿佛他们没有包含在当下的世界体系中,而正是这些世界体系把民族志学者和他们研究的人民一道牵涉其中。‘文化’并非为了他们的描绘而静止不动。试图使文化保持静态,必然包含了简化和排除,选择暂时的焦点,建构特定的自我-他者关系,以及一种权利关系的强加或讨价还价。”(写文化导言39页)
战后对殖民文化批评或是可以说用新的说法或替代性话语批评西方最自信最有特色的话语。所谓“真实的”东西,可以分析为一系列限制性和表现性的社会符码和惯例。“最简单的文化描述也是有目的的创造,阐释者不断通过它们研究的他者来建构自己。”(写文化导言39页)
“人类学调查中占据优势的方法,是参与观察、数据收集,或者更近一点,‘阅读’一个给定的现实。”(写文化导言40页)民族志的话语具体说明的一般趋向:谁在说话?谁在写?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和谁一道?对谁说?在什么样的制度和历史限制之下?
“从马林若夫斯基的时代起,参与观察的“方法”就在主观性和客观性之间起着微妙的平衡作用。民族志学者的个人经验,尤其是参与和移情,被视为调查过程的核心,但他们为观察的非个人标准和‘客观’距离严格制约。古典民族志中作者声音总是清晰的,但文本表达和阅读的惯例禁止作者的风格与所在现的事实之间有过于密切的联系。尽管我们立即就能听出米德„的独特声音,我们仍不能自由地称萨摩亚人为‘米德的’„。作者的主观性与文本的客观性所指是分离的。(写文化导言40页)大概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开始,人类学家开始写自己的田野经验自我反思的“田野工作叙述”,忧郁的热带,保罗·拉比诺摩洛哥田野作业的反思。
特别是1967年马氏在麦卢和特罗布里恩德岛的日记出版打破人类学家主/客观平衡的田野调查和民族志撰写。
民族志的经验和参与观察的理想被证明是有问题的。
“在‘田野工作的叙述’中,经验的客观性修辞让位于自传(如忧郁的热带)和反讽性的自我写照(天真的人类学家)(写文化导言43页)
文化不是一个描述客体,也并非刻意明确阐释的统一体。文化处于斗争之中,是暂时的,不断生成的
“民族志文本的制作总是包含一个‘自我塑造’的过程。文化的创造-及政治-是一个通过对特定事物排除在外,通过惯例、话语实践而不断重构的自我和他者的过程。”(写文化导言53页)
他者在人类学反思下已经不再是孤立的客体,现在仍不算完美的民族志如何可以更精密具体且和他者双向互动的,而不是因为不完美就放弃吗?
詹姆斯·克利福德在《写文化》导言中认为,民族志具有诗学的维度并不是放弃追求事实和精确的描述,也不放弃人类学独特的田野调查方法。民族志是一项写作活动,写文化,但不是说民族志是文学是虚构,是要放弃作为一门学科的坚持和执着。
寻常之地的田野工作 玛丽·路易斯·普拉特
现在已经很少有人把民族志视为一种中立的、无修辞话语的典范啦,认为它对异文化描述是精确的按其本质,未经我们自身价值观和诠释模式过滤的 p56 个人性叙述和非个人性描述关联 弗洛林达·多内尔 和丽贝卡·德奥姆斯的争论,认为是将事实和幻想混为一体的
该争论不是在争论民族志的准确性(事实上就《夏波诺》这本书来说,可以说是缜密的),而是在争论民族志权威、个人经历、科学性和表达之原创性之间令人困惑的关系。
1.如果非抄袭,真的在当地生活过,为什么文本和瓦莱罗(抄袭对象)相同,或是为什么不能相似。
2.这种叙述为什么被看做民族志,或是按民族志的标准来衡量它
如果没有专门的有关田野调查的个人性叙述,民族志也会包含个人性叙述,一般在开篇位置。“民族志写作中的个人性叙述与客观性描述是并存的,因为她调解学科内部个人性和科学性权威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志田野工作成为方法论的规范之后尤为激烈。”P61 “田野工作制造了这样一种权威,这种权威在很大程度上根植于主观和感性的经历。” 田野工作笔记转换成民族志,本身需要理论建构,过程困难,很多东西作者都可能忽略了。“个人性叙述调解了介于田野工作要求的自我投身和正是民族志描述中的自我隐身之间的矛盾,或者至少部分消解了它给人带来的苦恼。”P62 科学的民族志,“倡导符码化的田野调查方法、专业上的公正客观和系统性的详细描述”p71 刘易斯和普里查德作为科学民族志的继承人,缺乏那种权威描述的自信从容,都出现个人性叙述作品,目的是去除田野工作的神秘色彩
马氏民族志开头的自叙性部分,作为开场白,主要目的是提供背景信息帮助读者定位,赫尔墨斯的困境:民族志描述中对颠覆因素的掩饰 文森特·克拉潘扎诺
“和翻译一样,民族志也是与属于各个文化和社会语言达成妥协的一种近乎权益之计。”“民族志作者有点像赫尔墨斯:厘清模糊之处,让陌生变为熟稔,将意义赋予无稽。他解码讯息。他做出阐释。权威的“权宜阐释” 让陌生具有意义,化陌生于熟悉的同时,保留陌生性 民族志作者面临的是如何让讯息可信,他的文本,所传递的信息是真相。P83 格尔茨在“深度游戏”中并不存在当地人的视角出发对当地人理解,不是的,这种当地视角本身是格尔茨依据自己理解建构出来的,而由此建构出来的视角说出来的故事更是在建构基础上的建构。而格尔茨笔下的巴厘人也是建构出来的,他所认为的巴厘人。人类学家与本地人存在一种不对等关系,隐藏着理解等级。人类学家同当地人在民族志中反应的关系往往是我-他们的关系,甚至是没有“我”了,直接代言他们,用对“他们”描述形成另一种权威和不容置疑。这种替代全知全能的作者讲述角度真的是种进步吗,还是原先那种叙述角度行不通的一种方法论上的代替品。
民族志作者可以是不说谎的,但能说出整个真相吗?
第二篇:工作总结怎么写:街道文化工作总结
工作总结怎么写:街道文化工作总结范文
xx年我街文化工作在街党工委、办事处的正确领导下,以“三个代表”为指引,“文化优区”为动力,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广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在活跃社区文化,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提高社区群众的文化修养,营造良好的社区文化氛围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今年成功举办了“七月畅想”——xx街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表彰大会暨文艺演出、“放飞童心”——xx贫困家庭子女免费美术学习班教学成果汇报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永远跟党走”暨“万人同唱文明歌、爱国歌曲大家唱”文艺演出和“欢歌迎国庆,幸福进社区”——xx街棠德花苑第三届歌唱、相声小品比赛等大型活动。组织社区群众参加国家、市、区举办的各类文化活动9次,共获奖励16次。举办文艺培训班22期,宣传栏12期,文化走廊12期。各社区举办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30次。
一、领导重视,把社区文化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
我街社区文化建设不断蓬勃发展,最为重要的是街道党工委、办事处领导高度重视,把贯彻区委、区政府“文化优区”的战略部署列入街道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在每周的街道领导班子碰头会上,经常认真讨论社区文化建设,并有一名分管领导具体抓文化工作,每次大型活动都由领导牵头担任总指挥、总策划。街道办事处领导认真落实社区文化事业的经费投入,一年来共投入经费40多万元。
二、成功举办“七月畅想”——xx街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表彰大会暨文艺演出等大型活动。
为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讴歌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奋斗历牛牛文库海量资料分享
程,6月21日上午,xx街党工委、办事处在泰安中学隆重举行了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表彰大会暨文艺汇演,xx街辖内单位都精心组织节目,为党的生日献上了他们最真挚的祝福。xx年春, 文化站为进一步加大公益性文化设施向未成年人免费开放的力度,满足未成年人的文化需求,特别是贫困家庭未成年子女的文化需求,与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在xx街文化站共同开设了面向xx地区贫困家庭未成年子女的免费美术学习班。美术学习班已走过6个春秋,为展示教学成果,3月6日,文化站与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在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展览厅联合举办了“放飞童心”——xx贫困家庭子女免费美术学习班教学成果汇报展。6月30日上午,xx街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永远跟党走”暨“万人同唱文明歌、爱国歌曲大家唱”文艺演出在华景会所举行,xx街的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和社区群众等近500人参加了活动。9月24日, “欢歌迎国庆,幸福进社区”——xx街棠德花苑第三届歌唱、相声小品比赛在文化站举行,比赛丰富了社区群众的文化生活,拉近了邻里之间的关系,增进了社区群众的幸福感,促进了社区和谐,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三、积极组织社区群众参加国家、市、区各类文化活动取得丰硕成果。
在广泛开展社区广场文艺演出的基础上,我们坚持以基层团队建设为纽带,培养高素质的文艺队伍,打造文艺团队品牌,让它们走出去参加各种艺术比赛活动,互相交流,促进提高。1月,组织社区群众参加天河区“我为亚运喝彩、亚运因我精彩”征文比赛,获二等奖2个,三等奖2个,优秀奖1个,文化站获优秀组织奖。5月,在天河区“百歌颂中华”歌咏比赛中,获二等奖1个,三等奖1个,文化站获组织奖。根据广州市文广新局《关于举办第32届“羊城之夏”青少年暑期活动的通知》的要求,今年暑期,文化站广泛发动社区青少年开展书画、征文、阅读和歌唱等比赛活动,由于表现突出,被广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评为先进集体。文化站贫困家庭子女免费美术学习班的10名学员参加了由教育部主办的第xx届全国中小学生绘画书法作品比赛,其中林颖欣、霍嘉後获二牛牛文库海量资料分享
等奖,石韵获三等奖,何智辉,黄耀锋获优秀奖,美术学习班黄光启老师获指导工作一等奖。所有这些活动,有效提高了我街艺术团队的总体水平,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
四、支持、指导社区和辖内单位开展文化活动。
各社区文化室和辖内单位根据各自的特点,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有规模、有影响的活动主要有:枫叶居委组织的珠江俊园文体协会成立仪式暨文艺演出;东南居委组织的迎春游园活动;棠德社区组织的游园迎春活动和棠德花苑第三届歌唱、相声小品比赛;华景社区组织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永远跟党走”文艺演出和华景老年体协迎春文艺演出;其他社区也根据各自的特点,广泛而深入的开展了社区文化活动,文化站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对各社区开展文化活动给予指导和支持。
五、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教育和文艺培训班。
文化站与省立中山图书馆合作开办了贫困家庭未成年子女免费美术培训班,共有40多个小孩参加了学习。我站还为辖区内舞蹈爱好者举办了舞蹈培训班,通过专业老师的指导,培养了一批社区文艺骨干,参加培训的约有60人。为提高xx街老年合唱团的水平,文化站请专业老师对合唱团进行了培训,培训学员140余人。各社区也广泛开展了计生教育、健康讲座和科普知识讲座。
六、规范文化市场秩序,加强文物保护。
文化站与街综治办共同开展扫黄打非行动。积极配合区文化管理部门做好辖内文物保护单位情况汇报。定期巡查文物保护单位,做到每季度巡查一次。做好文物保护宣传教育工作,在社区群众中宣传文物保护法,营造“保护文物,人人有责”的良好氛围。
牛牛文库海量资料分享
总的来看,xx年我站的文化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我们的工作离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和上级文化部门的要求还有差距,文化建设还不能完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因此,我们将继续努力,把文化工作推上新的台阶。
牛牛文库海量资料分享
第三篇:文化苦旅写读后感
喜欢读余秋雨先生的书,先生总是将自己独特的见解溶于文字中,领导读者理解问题,思辨问题,文化苦旅写读后感。先生的文字逻辑性强,见解独特,含义深刻。每读一次都会让我深深地震撼。
《文化苦旅》这本书介绍了一处处令人流连忘返的风景名胜与历史古迹。但你千万不要因此认为读余先生的书会心旷神怡,轻松自在。整本书还没读完,我就已经被民族意识唤醒后的沉重与悲哀压的喘不过气来。在我们欣赏历史留给我们的有形“著作”——古迹时?谁又会去潜心探究这一处处古迹背后到底隐藏了多少不为人知的秘密。而余先生恰恰做到了。他运其妙笔,给我们的心灵写下了“震撼”两个大字......曾在网上看过这样一句评论:余秋雨以历史文化散文而名世。余秋雨先生凭借自己丰富的文史知识功底,优美的文辞,引领读者泛舟于千年文化长河中。是的,他的这本著作《文化苦旅》也深深印在每个读者的脑海里。有人说,中国散文的天空星光灿烂,而《文化苦旅》是一条河系,其中每一颗星星都散发着一种魅力非凡的深不可测的力量。有人称他是本世纪最后一位大师级的散文作家,是开一代散文新风的第一位诗人。这些话道出了我的心声。我之所以要写出来与大家分享,是想要表达我至深的敬意。在《文化苦旅》中,余秋雨展现给我们那一处处古迹背后的辛酸和沉痛以唤醒我们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情感。让铭记我们历史的教训!
《文化苦旅》这本书在告诉我们中国古代历史的同时,告诉了我们更深一层的道理。
跟随作者走到书中,我们不得不因那历史和文化推引,走上前去——眼前出现了莫高窟的石洞。石洞依旧壮观,石像.壁画依然不言。跟随作者静看着光影投射在石壁上的变化,如同它们静静地看着敦煌千年的变迁。千年前的一次刀划下,开启了千年后莫高窟的壮丽。它曾遭遇浩劫,多年后的今天,那神秘又充满意义的洞窟,能引起大家的注目并非外表炫丽而是一种人性的.深层的蕴藏。
“报纸上说我书写得轻松潇洒,其实完全不是如此。那是一种很给自己过不去的劳苦活,一提笔就感到年岁徒增,不管是春温秋凉,是大喜悦大悲愤,最后总是要闭一闭眼睛,平一平心跳,回归于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峻。”这是余秋雨教授在《文化苦旅》中的自序。
千年之前的那场浩劫,绝不能只是过眼云烟。我们要吸取教训,将文化的精神永贮于华夏大地!
合上书卷,走向窗前,看着流动的车潮和人群,每每,处处不在宣泄着一种文化,而深埋千年文化的故土呢?
我们真应该去辽阔的土地上走走,看看,咀嚼,体验......释放自己那涌动着满心.满眼.满脑的渴念......「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一次次漂泊的旅程,都是使智慧长进的机会,也使心灵经过了一段漫长的洗鍊,每每在这一次又一次的跋涉中得到一种抒发、一种寄托。文化的传承,在历史的转盘中进行接替,中国灿烂的文化,在历史古迹中留下最真实的写照,岁月的流逝,让历史的沧桑在人类的记忆中越磨越淡,渐渐地淡出人们的生活圈子,时间磨损了最值得深藏的记忆。
余秋雨曾说:「我想,任何一个真实的文明人都会自觉不自觉地在心理上过著多种年龄相重叠的生活,没有这种重叠,生命就会失去弹性,很容易风乾和脆折。」或许是因为如此,余秋雨先生在埋首於砖块般的典籍中后,那不同於案头的年龄悄悄作祟,突然涌起向苍天大地,释放自己内心深处不停呐喊著的渴望,一股热潮、令人无法抗拒的诱惑,不停地冲击著心灵,澎派的思想犹如一阵巨浪,要求超脱现实的束缚,寻求最终的寄托,没有人知道旅程的终点,无情的岁月不断地雕刻,即便生命的终点将在不远的哨站,但生命的价值却是不朽的承诺。
中国的文化,落在山重水复中,是历史的多情造就中国千年的内涵,读后感《文化苦旅写读后感》。道士塔中的无奈,因为莫高窟的千古罪人王圆籙,将令人歆羡的中国艺术文化,用极少数的钱财来换取难以计数的敦煌文化,偌大的中国,岂无维护古文物的能力,听任一个古老的民族让伤口的血滴在沙漠,使敦煌文化走向黑暗。
都江堰,它的规模从表面看远不如长城宏大,却注定要稳稳当当地造福千年。如果说:长城占据了辽阔的空间,那麼,它却实实在在地占据了邈远的时间。长城的社会功用早已废弛,而它至今还在为无数民众输送汨汨清流,且不论古今的各种观点、利益价值、科学性都是无懈可击的。它是一种具有灵动的文明,有了它,才有诸葛亮、刘备的雄才大略,才有李白、杜甫、陆游的川行华章。它,孕育了中国悠久的文化,是文人思想的泉源,创造了美和感性。
三峡,中国最惊心动魄的奇媚风光,还记得白帝城这首诗,及白帝城所熔铸的两种声音、两番神情:李白与刘备,诗情与战火,豪迈与沉郁,对自然美的观点与对山河宰权的争逐。诗人的悲沧,风情万种,两岸猿声啼不住,一路上风声飕飕,江流溅溅,江涛高一声、低一声,留下了美丽的忧伤,三峡,注定是一个不安分的渊薮。而今却因经济上的开发,需在三峡上筑大霸,原本美丽动人的篇章,慢慢地殆尽,昔日的忧伤、热情将不再复见。
穿越了那种现代又非现代的历史古迹,旅途中的经历感受,古代文化和文人留下较深的「人文山水」,中国历史的文化魅力是摆脱不了的,在山水历史间的跋涉中,历史增添了声色和情致,累积了越来越多的人生经验。培根说:「历史使人明智。」在辉煌的华夏文化的背后,原来还有著这样一则则的故事,读文化苦旅,使自己有了更深一层的历史知识,更打从心底崇拜那一件件扣人心弦的历史史迹,心之向往也彷佛身历其境中,种种的意象和画面都浮现在眼前,穿越时空的钟又再度响起,正呼唤著我们去探访另一个灿烂的华夏文化。
中国灿烂的文明正在被时光磨灭,不知在角落里边回味心酸史边唾骂历史罪人的人们是否真曾闭一闭眼睛,平一平心跳,回归于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峻。我一直以来欣赏懂史且敢于评论批判历史的学者,而也同时认为现任上海戏剧学院教授的余秋雨先生是无数学者中的豪杰,他的《文化苦旅》是万千部文史学散文著作中最为出色的上品。
本书是余秋雨先生第一本文化散文集。其中有些文章曾在各类文学评奖中夺得首奖。全书的主调是凭借山水物以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秘谛,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历史构成。余秋雨先生依仗着渊博的文学和史学功底,丰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艺术表现力所写下的这些文章,不但揭示了中国文化巨大的内涵,而且也为当代散文领域提供了崭新的范例。
余秋雨先生以他独特的写作魅力吸引着读者,那是一种苦涩的回忆,焦灼后的会心,冥思后的放松,苍老后的年轻。他也曾在本书中像许多知青学者样深情感叹,但同样的感叹,出现在不同的地方,韵味也相差甚远。正如他所说的一样“我也可以年轻”,他的人生是富有弹性的,他总是秉持着少年的激情,享受着老年的清闲度过他充实的中年时光,所以,余秋雨先生无论何时都是个混合体。因此,他的文章,也永远夹杂着不同感觉的口气。如他对中国文化日益沦陷丧失的悲伤感慨,就饱含了年轻人对不满的辱骂,中年人对世事的无奈和老年人沧桑的惋惜。
也许有些的观览完全无心,但撰成此书的灵感源头绝对是有意的。很明显,他发现了中国历史文化的尘封点。在如今这个弘扬我国绚烂文明的蓬勃时代提出这样的悖论观点,自然更引人注意深思。中国古老的文明曾在古代创造过盛世,人们为了保留住曾经繁华便将绚烂的文化代代相传,陆续建造了莫高窟,都江堰等大型建筑,就连普通的牌坊,藏书楼也印有文化的痕迹。但人们的理想总是好的,而岁月却是逆人而行,变故也是层出不穷的,人们再想保存下来的东西到了一定的极限还是会被时间冲走,虽然也有些是出于人为,但归根结底,还是源于历史的轮盘上的空白。有些历史尘埃的东西是留不住的,不少学者在哀伤的挽回,总痛心的活在不属于他们的曾经,便永远无法活着走出来。因此,“正视过往与当下”,便是我从此书中悟出的一个当前重要的课题,我也同时认为这是余秋雨先生的研究与警世主题。因为,只有能真正认清历史风云的人才能在顺应历史车轮的基础上印出自己的车辙印。
抽一枝柳条,折一只桃枝。品一杯清茶,看一本好书。
走进余秋雨,走进《文化苦旅》。
第四篇:文化自信演讲稿怎么写
文化自信是对文化的作用及其生命力、创造力、影响力的深度认同和执着信念。文化自信演讲稿怎么写?下面跟着小编一起去看看吧。
文化自信演讲稿
1***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我们要从文化的维度,在基础、广泛、深厚上下功夫,以文化自信为依托,不断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加强文化支撑的力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厦中,文化是重要支柱,支柱越有力,大厦越稳固。实践反复证明,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已得到全国人民的认同和国际社会的赞同。但是,也有极少数势力逆势而动,抵制、干扰甚至唱衰、抛弃社会主义的明火暗流不仅从未停息,而且随着中国的发展壮大而加剧。他们惯用的伎俩是动摇人们的理想信念,消解人们的精神防线,图谋让我们的伟大事业失去文化的支撑。这深刻警示我们,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中,必须着力补精神之钙,固思想之源,培为政之本,激发正能量、新能量,提高抗干扰、排障碍、除诱惑、拒腐蚀的自信心、自觉性。
拓展文化感召的广度。中华文化贯通于我国经济、政治、社会、生态建设的各个领域,渗入于生产、生活和人际关系,覆盖着广大地域、人口,具有广泛性。在新时期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歌猛进,不断取得伟大成就,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和富于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愈加以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弘扬起来,使拥护、认同、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公约数”,愈加增大,在干部、群众和各个社会阶层中产生了巨大的感召力。但在各种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复杂形势下,国内极少数人盲目崇洋,把西方的模式奉为“普世价值”大肆宣扬,西方敌对势力不甘心中国的进步和强大,图谋借助文化渗透对我进行分化、西化。因此,坚定文化自信,抓住“关键少数”,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弘扬中华优秀文化,辩证取舍外来文化,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凝心聚力,是我们必须自觉承担的重大而长期的历史使命。
开掘文化影响的深度。我们的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理论底蕴、实践底蕴、民心底蕴。它经历了5000多年连绵不断的磨砺,经历了党领导人民在伟大斗争中的培育和洗礼,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它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指导下、在近现代接续奋斗中繁荣发展,经受了历史的考验和实践的检验,为广大人民所接受、所认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在新的历史时期,国际综合国力竞争异常激烈、文化较量无处不在,讲好历史,特别是近代史、党史和中国文化故事,深入开掘“形于中”而“发于外”的国家软实力的文化资源,增强干部、群众的文化自信,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巩固共同理想的应有之义。
文化自信演讲稿
2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推动国家发展的重要力量。文化的内核是价值追求。增强文化自信,重要的是增强核心价值观的自信。***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中华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价值追求,在民族的心理上打下了辨明真伪、评判优劣的思想道德烙印,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是把全社会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的基本要素。我们党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文化在当代中国和当今时代的深化和升华,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灵魂。如果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就会魂无定所、行无归依。在新的形势下,经济社会转型引起的深刻变化,既为社会注入强大活力,又给人们的价值观念带来了不可掉以轻心的挑战。我们要以增强文化自信为牵引,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项强骨固本、筑基铸魂工程,锲而不舍、持久不息地抓紧抓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的价值追求融会一体,深入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时代课题,指明了国家的价值目标、社会的价值取向、公民的价值准则。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概括了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富强是在站起来的基础上富起来、强起来,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走在世界前列的基础;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要求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人民当家作主,保障人民创造美好幸福生活;文明是衡量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鲜明特征,是民族复兴的精神支柱;和谐是社会与自然、社会各系统之间的和谐,建设和睦相处、和谐共治的和谐社会,反映了人民的期待和向往。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概括了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自由是同国家意志、人民愿望、法律规范相一致的自由,它的最高境界是“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平等是人人享有依法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公正是人类社会孜孜以求的理想状态,也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内在要求;法治是维护社会系统正常运转、保障公民根本利益、实现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制度保障。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概括了公民层面的价值准则。爱国是核心理念和永恒主题,敬业是立身之基,诚信是处世之本,友善是行事之道。
我们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充分发挥它在思想多元多变中的主导功能、在社会深刻变动中的稳定功能、在见贤思齐育才用才中的导向功能、在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话语权中的奠基功能。
文化自信演讲稿
3当今,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更加强劲,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我国以国际合作的倡导者、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走向世界,开启了对外关系的新征程。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坚持以文化自信为定力,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在各种思潮的激荡中保持文化前进的正确方向。处于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社会全面开放、各种力量竞相发声、各种观点众说纷纭的当今时代,对增强文化定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要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博大的胸怀对待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吸纳百家优长,兼集八方精义,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另一方面,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坚定的意志抵御腐朽没落的思想,识破伪装,揭开包装,使其原形毕露,难以藏身。在涉及指导思想、价值取向、政治体制、立国之本等原则问题上,要站稳立场,旗帜鲜明,据理发声,以理服人。面对“乱花渐欲迷人眼”,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有自己的主心骨。面对“鱼目混珠,良莠不齐”,要重过滤,能分析,会鉴别,善扬弃,择善而取,辩劣而舍。增强文化定力,铁心向着奋斗目标,不为各种错误思潮所左右,不为各种干扰所动摇,不为各种诱惑所迷晕,这是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基本功。
在对外关系中丰富文化的含量。随着交往的对象、内容、项目、方式越来越多,国家、地区、城市、团体之间的联系越来越深,文化的渗透面越来越广,文化的特质和作用更加明显。比如,在推动各方关系的全面发展中坚持正确的义利观,做到言必信,行必果。在处理同非洲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关系中,讲“真、实、亲、诚”。在处理同周边国家的关系中讲“亲、诚、惠、容”。在处理中俄关系中,强调巩固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在处理中美关系中强调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在处理中欧关系中,强调打造和平、增长、改革、文明的伙伴关系。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突出历史渊源、人文基础,突出平等互利,共商共建共享,营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合作环境。又如,走出去的企业,坚持有利于所在国的发展、民众权益的维护、生态系统的优化。援外的医疗队,坚持发扬国际主义的精神、无私奉献的精神、精益求精的精神,诚心诚意为当地民众的健康服务,等等。在对外关系中,增强文化定力,丰富中国文化的含量,融贯中国文化的理念,对于树立我国的良好形象、提高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加深同各国人民的友谊、打造命运共同体、推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扩大交往中增强文化的话语功效。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认识在加深,同时疑惑、误解也不少。我们在扩大交往中,要以文化自信为定力,增强文化话语的底气。对中国经济社会快速稳步发展的本质和成功的原因,做到理直气壮地讲,不能“无语”;对舆论的热点,做到有针对性地讲,不能“失语”,从多方面亮出一个真实的中国。要以文化自信为定力,增强文化话语表达的本领,把中国的“自信”转化为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公信”。学会既讲好面向世界的“普通话”,又讲好面向不同地区的“方言”。努力把握国外受众的关注点、疑惑点和接受程度、接受方式,讲得让他们愿意听、听明白,引起反响、产生共鸣。要以文化自信为定力,增强文化话语体系建设,创新融通中外的概念、范畴、表达方式,运用现代的载体、平台、工具,发出自己的强音,扩大文化话语权。同时,要与有说服力的实际行动结合起来,通过一人一事、一举一动,点点滴滴,久久为功,展现中国文明,反映中国风貌,树立中国形象,提高中国声誉。
第五篇:传承经典文化演讲稿怎么写 经典
传承经典文化演讲稿一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
大家好!
文明美德,你犹如一泓清泉,滋润我幼小的心田,你犹如阳光雨露,沐浴着我健康向上、茁壮成长。
从小,爸爸妈妈就教育我做一个大写的人。是啊,“人”字是一撇一捺相互支撑起来的,是顶天立地的。它写起来容易,做起来却难。我也常常在思考,我要做一个怎样的人呢?答案毋庸置疑:做一个文明的人!做一个具有中国传统美德的人。文明是什么?美德是什么?是路上相遇时的微微一笑,是他人有难时伸出的热情之手,是平时与人相处时的真诚付出,是见到师长时的深情问候,是不小心撞到对方时的一声“对不起”,是弯腰将一片片垃圾放入垃圾箱的举动,是看到有人随地吐痰时的主动制止??文明美德是尊重,是礼让,是诚信,是宽容??是一种品质,一种修养,是一种受人尊敬并被大家广泛推崇的行为。
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少年儿童,我必须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在家庭里,我孝顺长辈,关爱兄弟姐妹,主动帮助父母亲分担家务,不让爸爸妈妈操心;在学校里,我文明礼仪,团结友爱,勤奋学习,当好老师最满意的小助手,做同学最好的朋友;在社会上,我尊纪守法,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守公共秩序,做一个文明的小公民。正是这些良好的美德,所以我经常得到人们的信任、夸奖和喜爱。我用我真诚的心,温暖着身边的每一个人。记得去年冬天,快放寒假时,六二班的杨椿枫同学家里不幸着了火灾,看着他伤心的样子我真的好难过。我和同学们一样,把自己积攒了一年多的零花钱,全部捐给了他们家,还把自己的衣物、学习用品送给了他。当我看杨椿枫同学的妈妈,拿着大红纸书写的感谢信来到学校时,我觉得心里暖烘烘的!张超同学是从乡下转学到我们班来的,由于他家境贫穷,学习成绩也不太好,他总是显得有些恐惧与不安。我要主动地向他伸出温暖之手,让他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我向班主任要求和他同桌,和他一起学习,下课和他聊天,帮他熟悉学校环境,邀请他参加同学们的活动,我还发动同学们捐给他许多课外书籍和学习用品,帮助他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渐渐的,他的脸上的笑容增多了,成绩也有了飞速的进步!重阳节,我和班里的几位同学,买上几个大的西瓜,到敬老院去看望老人们,为老人们唱歌、跳舞,陪老人们开心地玩了一整天。像这样的小事,我总是在默默地做着。送人玫瑰,手有余香。文明美德之花,装扮了我心灵的春天,让我感到无比快乐。
大家一定听过《让地三尺》这个具有中国传统美德的故事。清代礼部尚书张英在京在官,他的家人修治府第,因地界的问题与邻居发生了争执,两家谁也不让谁。张英知道此事后,给家人写了一封书信,内容是一首诗:“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他劝解家人,对人要宽容,主动谦让。张英的家人接到信后依照他的意思,在原地界上让出了三尺土地,以示不再相争。邻居看到张家这样心胸宽广,非常感动,也朝里让了三尺,过道多了六尺,为此陡然开阔,行人不再感到狭窄,一时间,两家处理问题的做法传为佳话。
尊重、宽容和谦让,是一种美德,令人间平添许多温情!古人尚且如此,那么作为现代社会的我们,更应该学习。星期一的那天,我特别高兴,因为我穿着姑妈从上海给我寄来的漂亮的群子去上学。可是意想不到地事发生了,当我蹦蹦跳跳地去学校食堂吃早餐时,突然与端着一碗粉只顾埋头走路的张明宇同学撞了个满怀。明宇一个趔趄,将一碗粉全泼在了我的身上。突如其来的意外,让所有的人都楞住了,似乎等待着一场“唇枪舌战”暴风雨的来临。明宇也吓呆了,结结巴巴地说:“对不起??对不起??”我微微一笑,关切地问“你没烫发着吧?”瞬间,矛盾在微笑中变得云淡风清。是啊!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其实,文明美德,离我们不远,就在我们身边,我们所做的一切,不都是在承继和弘扬传统美德吗?让我们从小播下文明美德的美好种子,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感染身边的每一个人,争做一位名副其实的文明美德好少年!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传承经典文化演讲稿二
各位老师,同学大家好!
非常有幸,今天能在这个讲台上和大家一起谈谈,《我心中的国学》
所谓国学,从字面上理解,指我国传统的学术文化,包括哲学,历史学,考古学,文学等。对于我来说,国学一直是以文学的形式扎根在心底,从为萌发的种子,到后来的发芽,抽枝,长叶,终成了一朵在神州大地上翩跹起舞的文学奇葩。
其实从文字在仓颉手中诞生的那一刻起,文学便注定要以无限的魅力,支撑起一个民族的脊梁。请留心看看,在斑驳岁月的甲骨上,在风尘历史的竹片里,在绚烂千年的锦帛中,处处记录着文学的美丽容颜。
国学之根——《诗经》诗经如彼岸花,即使无法摘取,也一直存活于心。其中,一句烂熟于耳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写爱情,算是到了某种极致,至今,甚少言语能出其右。想想在几千年前,便有如此绝妙的语句,单从这一点看,就可看出,国学一词背后,是以深厚的文化为底蕴形成的。但诗经并不会因此而同想象中那般疏远而不可亲近,其实它只是民歌。只不过,在我们渡河的时候,被无声地遗忘在另一个时代,当我们想起,返身去寻找时,它已
经没入历史的河流之中。于是现在大家渐渐习惯于唱“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而但忘了“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对于诗经,我们用诗的清雅去寻找,用经的深邃去看待,它也许是我们前世的前世,我们心底曾经响过的声音。我们曾一起吟诵的歌谣。
诗经三百,不过是前生无邪的记忆。
国学之茎——唐诗
汉唐,中华民族五千年里最辉煌的岁月,它遗留下的风韵洒入我们的血液里,像金子一样熠熠生辉唐朝是我国古典诗词发展的全盛时期。唐诗在所有的古代文学体裁中,兴许是我们最熟悉的。很小的时候,我们的父母或老师就一字一句教予我们“床前明月,春眠不觉晓。“但当时也只是学得囫囵吞枣,不求甚解。殊不知,唐诗也有它的美丽与哀愁。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的《山居秋暝》。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清幽明净的自然美,宛若一缕清风,渗入心扉。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的《月下独酌》。月和酒,一直是李白的最爱,可两者都蕴含孤独,不得志,愁闷之意。前一句“独“,后一句“孤“,李白在尘世中活得无可奈何,唯一可以陪伴左右的,只是影子,单薄且虚妄。
不同的诗人,会有不同的人生经历,笔下诗句的情感也会迥然不同。而唐诗,也正因此变的瑰丽多彩。
国学之枝——宋词
宋词从唐诗发展而来,汲取了《诗经》《楚辞》的营养,一直到现在,仍陶冶着人们的情操。
柳永,李清照,晏殊用柔婉的文笔,细密的心思,写尽人性感情中委婉哀愁的一面。《雨霖铃》中的一句“多情自古伤离别“在秋风萧瑟时,柳永将自己的真实情感用文字表达得如此凄婉动人。而晏殊用“夕阳西下几时回“的慨问道对美好景物的留恋。反之,苏轼,辛弃疾的气魄便如虹,慷慨的高昂之调用一句“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便能震撼住人心。
宋词无疑是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一枚巨钻,它是一座芬芳的大花园,有傲骨伫立的梅,有娇艳依人的杜鹃,更不缺大气丰村的牡丹,如此千姿百态,姹紫嫣红的花儿赶趟儿开,怎可能不多彩绚烂呢?
国学之叶——元曲
传承经典文化演讲稿三
亲爱的老师同学:大家好!我演讲的题目是《传承中华美德 弘扬孝道文化》。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历经五千多年的沧桑时光和历史演变,造就了一个拥有灿烂文化的中国。如今的中国带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元素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都是讲究高尚美德的一个民族,中国有“礼仪之邦”、“文明之邦”的美称。从孔融让梨,到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再到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以及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连串脍炙人口的美德故事,都无一不体现出了拥有高尚的传统美德对一个人来说是多么的重要。
国学中有一部《弟子规》,它这样讲:“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悌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这一段话的意思是在日常的生活中,首先要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和他人相处时要平等博爱,并且向有仁德的人学习,在做了这些事情以后,如果还有时间,就应该好好的学习有益的学问。它告诉我们,做人,最重要是孝。“百善孝为先,孝为德之本”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在我们的身边也发生过扣人心弦的感动故事。有那么一个人,被称为“最美的女孩”,并不是她长得有多么的美丽漂亮,而是她任劳任怨照顾自己的养母十几年,这个女孩叫做孟佩杰。孟佩杰生长在农村,在她五岁时父亲因车祸去世,母亲因为生活艰难,不得已将她送给了别人。1998年,养母患上了疾病,只能瘫痪在床,养父无法忍受生活困境悄然离家出走。从那时起,年仅8岁的孟佩杰便开始承担起照顾瘫痪养母的重担,用孝心和毅力支撑起了这个风雨飘摇的家。孟佩杰初中毕业时,为了照顾养母,孟佩杰主动选择就近的学院学习。在学院学习过后,学校安排孟佩杰到外地读书,孟佩杰毅然决定带养母去上学,依旧不离不弃悉心照顾养母。孟佩杰十几年来,4000多个日日夜夜,知孝感恩、无怨无悔照顾养母的事迹感动了无数人。
俗话说:“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孟佩杰与养母并没有血缘关系,她还能这么悉心孝敬养母,同学们,我们对待自己的父母呢?双休日,父母下班回来,能递上一杯热水没有?能扫地,整理房间没有?在学校,能认真学习,用进步的成绩回报父母没有?自己做事情不好或做错了,父母指责,恭敬聆听没有???同学们,孝顺父母,不难做到。只要我们有感恩的心,听父母师长的教诲,从小事做起,我们也可以成为孝子,报答父母之恩。
同学们,让我们常怀孝子之心,行动起来,孝顺父母,弘扬中华灿烂的文化吧!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