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一些大学的办学定位、战略途径、学科特色
福建省省属重点高校的办学定位、战略途径、学科特色
省内部分高校
1.厦门大学
办学定位:是一所包括自然科学、工程与技术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管理科学、艺术教育科学和医学科学等学科的综合性大学
战略途径:研究高深学术,养成专门人才,阐扬世界文化,建设世界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学科特色:近年来厦门大学按照“发挥优势、突出重点、培植特色、加强应用”的思路,坚持“树优势、争一流、创名牌”的理念,逐步构建起基础学科力量雄厚、应用学科前景广阔、交叉学科活跃强劲、新兴学科不断生长,基础巩固、重点突出、交叉融合、优势明显、特色鲜明、充满活力的学科体系。人文社会学科研究实力雄厚,南洋研究、台湾研究、高教研究、经济研究、会计研究等领域居国内领先地位。
2.福州大学
办学定位: 以工为主、理工结合,理、工、经、管、文、法、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福建省属重点大学
战略途径: 走区域特色创业型强校之路的办学理念,建设我国东南地区强校。
学科特色: 坚持理工结合,促进学科协调发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坚持开放式办学,与社会紧密结合,主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3.福建师范大学
办学定位:以本科教育为主、以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为主要目标、以培养造就职业市场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方向的教学型大学。
战略途径:把学校建设成服务基础教育、造就优秀专门人才的摇篮,加强科学研究、推动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的重要基地,融入发展大局、全面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重要力量,推动对外交流、弘扬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窗口 学科特色:
4.福建农林大学
办学定位:教学研究型的综合性大学。战略途径:到2020年,把学校建设成教学科研并举,本科生和研究生教育并重,以生命科学、环境科学为优势和特色,工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为发展重点,立足福建、辐射华东、面向东南亚,优势突出、特色明显、高水平的教学研究型的综合性大学,成为福建省创新人才的培养基地、知识创新的研究基地、关键技术的攻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的孵化綦地,为福建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
学科特色:以生命科学、环境科学为优势和特色,工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为发展重点。
5.华侨大学
办学定位: 华侨大学是一所以招收华侨、港澳、台湾籍青年为主的多科性综合大学,学校以“面向海外、面向港澳台”为办学方针,坚持“为侨服务、传播中华文化”的办学宗旨和“会通中外、并育德才”的办学理念。
战略途径:以全面发展华文教育、全面建设厦门校区、全面建设教学研究型大学三大任务为核心,致力于建设成以华文教育为特色、以工程学科为优势的教学研究型综合性大学,成为海内外知名的高水平大学。
学科特色: 坚持和强化海外华文教育学科特色、工程学科优势,贯彻“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带动整体”的建设思路,发挥以工科为主、理工结合的多学科、跨学科群体优势,立足本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面向学科前沿,使一批优势突出、特色鲜明学科取得较好的学术成就和标志性成果。
6.福建医科大学
办学定位:集教学、科研、医疗、预防和社会服务为一体的省属医科大学。
战略途径:.福建医科大学正大力推进新一轮发展,努力建设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服务的创新药物研究开发平台、基础医学研究创新平台、临床医学诊疗创新平台、公共卫生服务创新平台、医学实验动物服务平台和医学创新人才培养平台等六大平台,努力成为海峡西岸医药卫生人才培养中心、医学科学研究中心和医疗预防保健中心,跨入国内同类高校先进行列。学科特色:以医为主,理、管、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具有学士、硕士、博士完整人才培养体系。拥有全省优质的医学教育资源,培养的学生在省内、外医疗单位得到广泛认可和肯定。目前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医学影像学、护理学等医学类及医技类专业已成为我校优势专业。
7.福建中医药大学
办学定位:以中医药为主体,多学科协调发展,服务海峡西岸经济区,具有鲜明办学特色的教学研究型中医药大学。
战略途径: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充分利用大学在教育、科研、医疗等方面的优势资源,在教育方面,突出中医药为主体的办学理念,加强学科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探索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高中医药教育质量;在科学研究方面,深入贯彻落实《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加强中医药基础理论研究、中医临床研究和标准化研究等,加强突出中医药特色优势、尊重中医药自身规律的科学研究,促进中医药继承创新;在医疗保健服务方面,积极参与并适应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大力实施中医药“三名三进”工程,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不断提高中医临床疗效和服务能力,努力实现中医药教学、科研、医疗等六位一体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努力将学校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中医药特色优势突出的中医药院校,为福建省经济社会发展和中医药事业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学科特色:学校形成了“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带动整体”的学科建设思路,突出中医药优势,凝炼了一批重点学科和学科方向,确定中医学(含中医骨伤科学)、中西医结合、中药学等学科为重点建设学科,并以此带动护理学、心理学、情报学、管理学等学科的共同发展。
8.漳州师范学院
办学定位:坚持质量立校、人才强校,以教育创新为指导,以内涵发展为主题,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深化改革为动力,努力建设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学研究型师范大学。战略途径:学校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秉承“博学、明理、砺志、笃行”校训,始终坚持“面向基础教育,服务基础教育”的教师教育理念,根植闽南,立足福建,面向全国,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以生为本,分流培养,面向社会”的育人指导思想,形成了“传承与创新结合,理论与实践并重,培养与培训衔接,服务与引领并行”,实现与中小学互动发展,共同培育基础教育师资的鲜明办学特色。
学科特色: 以教师教育专业为基础和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
省外部分高校
1.宁波大学
办学定位: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综合性教学研究型大学,战略途径:实施“平台+模块”课程结构体系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进“把成才的选择权交给学生”的创新人才管理模式。努力提升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朝着建设具有区域特色和海外影响的国内一流的地方综合性大学的目标前进。
学科特色:以应用海洋生物工程学科为优势和特色学科,以理论物理学科为强势学科。把学科建设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凝炼学科研究方向,建立完善具有地方特色的学科体系,在融入地方中逐渐形成学科特色和亮点,在服务地方中不断获得学科资源,在与地方合作中快速提高学科建设水平。
2.安徽大学
办学定位:安徽大学是省属重点大学,是安徽省重点建设的“211”工程大学,是以培养本科人才为主的教学科研型综合大学。
战略途径:立足本省、服务地方,面向全国,培养‘三基(基本素质、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并重,全面发展’的各领域专门人才。
学科特色:学校拥有汉语言文字学、计算机应用技术等2个国家重点学科。建有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以及国家计量认证中心。是全国首批15个大学科技园建设单位之一,33个全国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之一;并被列为84所接收公费留学生高校之一和22个国家华文教育研究基地之一。
3.南昌大学
办学定位:南昌大学是一所“文理工医渗透、产学研结合”的综合性大学,是江西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共建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是国家和江西省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基地。
战略途径:坚持“育人为本、教研并重、兼容并蓄、致善致用”的办学理念和“崇德尚能,知行合一”的育人理念,以本科教育为主体,以研究生教育为龙头,以狠抓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不断推进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努力培养综合素质高、知识结构合理、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学科特色:学校拥有材料物理与化学、食品科学2个国家重点学科。
4.上海大学
办学定位:上海大学是上海市属重点综合性大学,也是国家重点建设的“211”高校之一。学校的办学定位是建立与上海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地位相适应的高层次人才教育体系和科技创新体系,成为国内一流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
战略途径:建构绿色、文明、平安、信息化校园,培育自强不息、勇于创新、追求卓越、兼容并蓄、和谐向上的上海大学校园文化,营造国际化的校园氛围,满足全校各类学生在科学、文化、体育、艺术等各方面素质发展的需要。学科特色:上海大学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始终坚持钱伟长校长提出的关于“拆除四堵墙”和“培养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的人”的办学理念,在学校一系列重大措施上,始终坚持把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放在第一位。
5.北京工业大学
办学定位:以工为主,理工、经管、文法相结合的多科性市属重点大学。
战略途径:坚持“立足北京,服务北京,辐射全国,面向世界”的办学宗旨,秉承“不息为体,日新为道”的精神,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精神,全面推进育人质量的提高,努力将北京工业大学建设成为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大学,为“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和“世界城市”建设做出积极的贡献!学科特色:材料学、光学、结构工程等学科是国家重点学科
6.扬州大学
办学定位:扬州大学是江苏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学校的办学定位是教学科研并重型,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
战略途径:合并办学10多年来,学校走过了一条“联合—合并—调整—提高”的改革发展之路。构建了扁平化的组织体系,减少了管理层次,理顺了内部关系,提高了运行效益,为学科、专业建设创造了更为有利的发展空间。在新的征程中,扬州大学将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加强内涵建设,大力推进由“规模大校”到“内涵强校”的转变,由“改革名校”到“质量名校”的转变。
学科特色:预防兽医学学科是国家重点学科、江苏省首批建设的省级重点学科、农业部重点学科,在首席学科带头人刘秀梵院士带领下,经过多年的建设,本学科已形成特色鲜明的四个研究方向和体系,在畜禽主要传染病流行规律和防制对策、畜禽重要疫病病原体生物学特性、畜禽主要传染病发病机理和免疫机理以及转基因动物与实验动物在疾病防治中的应用等研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并得到国内外同行专家的认可。
7.大连海事大学
办学定位:大连海事大学(原大连海运学院)是交通运输部所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是中国著名的高等航海学府,是被国际海事组织认定的世界上少数几所“享有国际盛誉”的海事院校之一。
战略途径:践行“学汇百川,德济四海”的校训,传承“坚定、严谨、勤奋、开拓”的海大精神,弘扬“同舟共济,艰苦卓绝,科学航海,爱国为根”为主体的校园文化,承载使命,抢抓机遇,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把学校建设成世界一流的高等航海学府,并向着具有鲜明航运特色的高水平大学建设目标努力奋斗!
学科特色:大连海事大学是一所具有鲜明航运特色的大学,在近百年的办学实践中,学校的发展脉络始终沿着一条具有鲜明航运特色的探索路线前进。
8.上海海事大学 办学定位:上海海事大学是一所以航运技术、经济与管理为特色,具有工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文学和理学等学科门类的多科性大学。
战略途径:学校将立足航运,依托上海,服务全国,面向世界,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特色和学科优势,为建成世界高水平的海事大学而努力奋斗。
学科特色:航运技术、经济与管理为特色学科,是首批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船员教育和培训质量体系证书以及挪威船级社颁发的ISO9001质量保证体系证书的高校。
9.上海海洋大学(原名:上海水产大学)
办学定位:上海海洋大学是由农业部与上海市共建,属地管理,现已发展成为一所教育体系完备,学科门类众多,办学特色鲜明,农、理、工、经、文、管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战略途径:学校办学目标:到2020年,把学校建设成为一所海洋、水产、食品等学科优势明显,理、工、农、经、文、管、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教学科研并重,国际化、开放型的高水平特色大学。
学科特色:水产、海洋、食品等学科是特色学科
10.青岛大学
办学定位: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并举,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适度发展留学生教育的教学研究型大学。
战略途径:坚持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大力推进教学水平提升、学科品牌建设、科研振兴、人才强校、国际化发展和管理创新六大办学战略,全面建设教学研究型大学。
学科特色:国家级特色专业:纺织工程
临床医学;省级特色专业:应用物理学
第二篇:浅谈落实“办学定位”的途径和措施
浅谈落实“办学定位”的途径和措施
仔细研读了学校提出的关于“加强教育教学管理,努力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实施意见”(讨论稿)。深有感悟,谈几点个人认识。
一、“讨论稿”是我校关于办学定位基本确定之后,切近我校实际,提出了全面落实办学定位的具体措施和途径。教学的建设、改革和管理是高等学校教学工作中三项基本任务,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三个基本要素。对我们三本院校,尤其要重视和加强教学的规范化管理。其中学科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学风建设是最重要的五项教学基本建设。“讨论稿”的四款二十四条正是围绕这五项教学基本建设任务,结合我校存在的差距,提出了一系列解决办法。沿着这个方向走下去,我校必有一个好的发展前景。
二、“讨论稿”就师资队伍建设问题,从教师引进到教师培养,从激励机制到学术带头人的培养,从改善教师工作条件到奖惩制度,提出了系统的措施和办法,这无疑是抓到了根本上。我校目前除延大外派教师外,教师队伍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由本地区各普通高校在职或已退休教师中聘请来的教师,如何使这部分教师适应我们三本院校办校定位的特点和需要,有效地发挥作用,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另一部分是我校近几年招聘来的青年专职教师,这部分教师还处在成长期,如何使他们在不同的专业教学中,培养他们的专业意识、专业思维、专业兴趣、专业能力,并发挥到教学工作中去,尽快地成长为教学的骨干力量,也需要长时间的培养和锻炼。
我们不能忘记高等学校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必须有两支队伍,一支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另一支是高素质稳定的管理队伍,高素质的管理队伍可以保证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充分发挥作用,稳定的管理队伍可以保障教学管理的延续性。特别是建立一支热心教学管理工作又能不断提高管理水平、稳定的中青年管理人才队伍,对我们三本院校显得更为重要。对这支队伍人才的引进、培养和重视也是必不可少的。对各部门管理人员的配备,应该有所侧重,更不能长期空缺。
三、“讨论稿”提出的积极培养优势专业,是我校加强学科专业建设,突显我校办学特色的重要举措,其中的条条措施都十分具体和得力,在我校专业发展,已达到里一定规模的今天,积极推动优势专业的建设也是十分必要的。
我校土木、建筑类专业已初步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专业群,选择
一、两个专业作为优势专业来培育,也是当务之急。我个人认为,如果选取建筑学、土木工程两个专业作为优势专业来培育更好。建筑学专业能反映这个专业群的水平,但我们建筑学专业的学制年限和教师队伍还要作很大的努力。土木工程专业的社会需求量更大,适应面更宽,加上我校已有多年办土木工程专业的经验的积累,特别是有校本部土木工程专业雄厚的力量为后盾,但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条件、教师队伍建设,也有许多工作要做。
四、关于“课程建设”“讨论稿”提出了通过“精品课”“基础课”“专业主干课”和“系列课程”建设,突显课程体系和结构的整体优
化,通过“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大纲”、“课堂监控和评价体系”、“考核办法的改革”等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和教学手段的革新。“课程建设”不但可以促进教师治学作风的改善,还可为学生良好学习风气创造必要的前提,其中每项工作都必须结合三本院校办学定位和特点去落实。如:教学大纲的制定,可以选取少量的课程,在教学大纲的制定上下点功夫,不要照搬一、二本院校的教学大纲,也不要在一、二本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只作一些形式上的删减。教学大纲的内容可以由两大部分组成,一部分是要求通过课堂教学去完成,而另一部分则是留给学生通过自学、教师指导去完成。课堂教学部分要通过系统的研究、根据教学目标,分清那些是最基本的,必须掌握系统知识的底限,避免课堂教学内容过于繁杂,让课堂教学过累,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产生厌学情绪。学生课外研读部分,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列出一些研读题目,让学生根据个人情况和兴趣,选取其中一两个题目,通过课外钻研教材去完成,写出总结和论述,教师评阅并给予加分。
五、“讨论稿”提出了一系列“努力搞好实践教学建设”的措施和要求。实践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是培养高素质、应用性人才必不可少的教学过程,对我们三本院校更为重要。实验室建设、实习基地建设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实验、实习见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项项都要落到实处,这是一项实实在在的培养高素质应用性人才的系统工程。例如:我们建工系的校外实习基地虽已有三个,但能够起到实质性的作用,还要看管理。因为对土木建筑类专业、园林专业、实践教学环节要贯穿始终,配合常规教学的参观、见习、课程设计、集中的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大都要实习基地的配合,所以随时都需要掌握实习基地的条件、状况、信息,然后传达到教师,以便有效地利用,这就需要一支强有力的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和队伍,应该进一步构建实践教学管理体机制和队伍,以便更好的完成实践教学的任务。
建工系主任:胡应东
2007年11月30日
第三篇:香港中文大学:办学特色
香港中文大学(英文: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缩写:CUHK),简称中大或香港中大,是一所坐落于香港新界沙田的公立研究型大学,与香港大学为香港唯有的两所综合型大学。
360教育集团介绍:其正式成立于1963年10月17日,为香港第二所大学及唯一采用书院联邦制的高校。大学最初是由现有的三所历史最悠久的书院合并而成,当中的源流最早可追索至1949年。这些书院的前身亦是当时一些早已在中国大陆成立的大学。此后,学校迅速发展及越趋多元化,多所学院及书院相继成立。
香港中文大学现共有9所成员书院及8所学术学院。校方提供的大部分科目均以英语教授,但某些部门同时也提供粤语及标准汉语指引。其曾经有3名教授和1名校长获得诺贝尔奖,校友衔盖菲尔兹奖与沃尔夫数学奖得主及港大校长,为唯一拥有以上国际奖项及图灵奖得主专任任教的香港高校。
香港中文大学的创立,突破了大英帝国在英国殖民地只设置一所大学、近500年的殖民铁律,也掀起了香港1970年代的“中文运动”,成功终结英文垄断官方语言地位的局面。
香港中文大学办学特色
融会双语
香港中文大学独具远见,早已提倡以中英双语、双文化为教学基础,贯彻中英语文并重的原则,致力培育糅合中西学术文化和知识的学生。这种汇合中西文化、融和双语的精神,在大学的带领下,得到海内外学府的广泛认同和采用。校内大部分教师曾在世界各地主要大学攻读或任教,多兼通中、英两种语言。
双元教学
香港中文大学采用「学科为本」及「学生为本」之双元教学法,学系负责「学科为本」教学,书院则负责「学生为本」教学,并提供学生宿舍。
多元课程
香港中文大学是一所不断发展的大学,开设多项全日制与在职制学士、硕士及博士学位课程。大学设有七个学院:文学院、工商管理学院、教育学院、工程学院、医学院、理学院及社会科学院,共分61个学系,提供54项主修课程及46项副修课程,供全日制本科学生修读。研究院课程由研究院57个学部开设,计有62项博士课程、150项硕士课程及28项文凭课程。研究院另开设学士后文凭课程。截至2005年3月31日,校内学生人数共17,515名,其中本科生9,434名,研究生8,081名。
为配合社会的急速发展,中文大学亦开办了不同类型的学系和新课程,法律学院于2004年成立,并将于2006/07招收首批法律学士本科生。中文大学的工商管理硕士课程已连续三年获Asia Inc杂志排名为全亚洲第一位。此外,新开办的课程尚有风险管理科学、保险、财务与精算学、物流及供应链管理、电子商务系统等专修范围。
书院制度
香港中文大学是香港唯一采用书院制度的高等学府。大学原有三所成员书院,分别为新亚书院(1949年创立)、崇基学院(1951年创立)和联合书院(1956年创立)。1976年12月,政府订立大学新条例,修改中文大学及各成员书院的组织章程和权责范围。1986年7月,政府复立法通过中文大学成立第四所成员书院逸夫书院。新书院于1988年开始录取学生。教师及全日制本科生均分别隶属四所成员书院。透过提供非形式教育,推展学术及文化活动,书院有助同学的全面发展。
第四篇:强化办学特色 推进战略转型
北京科技大学:强化办学特色 推进战略转型
第二批学习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北京科技大学在深入开展学习培训的基础上,把握“突出实践特色”的主要原则,从学校改革发展实际出发,紧密围绕“强化办学特色,推进战略转型”这一活动载体开展调研,力争做到找准影响和制约学校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为确保学习实践活动取得实效。
一、紧密结合学校改革发展实际,找准制约和影响学校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
学校党委高度重视学习调查研究工作,学习实践活动启动后,先后四次召开党委常委会,专题研究学校学习实践活动调研方案,并紧密围绕“强化办学特色,推进战略转型”这一活动载体,按照“查找突出问题、聚焦主要问题、确定调研选题”三个步骤,努力找准需要重点调研和解决的若干问题并开展调研。
在查找突出问题方面。紧紧围绕学校第十次党代会提出的发展目标和“强化办学特色,推进战略转型”的活动载体,深入分析学校现状与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之间的差距,确定了学习实践活动需要重点研究解决的八方面问题,分别是学校战略转型、高层次人才培养、科研自主创新、学科综合实力、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校园民主管理、大学文化建设和党建思想政治工作。
在聚焦主要问题方面。力争在有限的学习实践活动时间内,按照“有限目标”的原则,把问题进一步聚焦于两个方面,一是“如何巩固和发展已有特色优势,努力形成新的学科优势,实现学科的战略转型”,二是“如何营造和谐向上的大学文化,优化创新环境,促进拔尖创新人才成长”。这也是我校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的两个主要题目。讨论题目的确定,更加突出了学习实践活动查找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针对性和目标性。
在确定调研选题方面。学校结合当前实际情况和师生反映比较突出的问题,从学科、人才、学风、就业和工作作风五个方面分别确定了调研主题,将通过调查问卷、召开座谈会、校外走访学习等方式深入开展调研工作。
二、按照“顶天立地、和谐开放”原则,构建全方位的调研体系。
调研主题确定后,学校制定了详细调研方案,将按照“顶天立地、和谐开放”的原则全面开展调研工作。
“顶天”就是问计于国家和社会的顶层需求。调研工作将充分考虑当前国家社会经济、冶金行业发展的大环境和发展趋势,深入调研国家重大需求和重点发展领域分析、学科发展领域需求分析、行业需求分析和人才需求分析,从而进一步明确学校5-10年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
“立地”就是问计于学校的历史和现状。调研工作将紧密结合学校办学传统和现状,在深入总结过去一个阶段发展经验的基础上,从学校工作实际出发,深入查找制约和影响学校发展的突出问题,紧密结合学校“三个规划”的修订工作提出改革措施和发展思路。
“和谐”就是要问计于校内广大师生员工。调研工作将遵循以人为本这一发展观的核心要求,力争通过调研,找准党性党风党纪方面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以及涉及广大师生员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切身利益问题。一方面,着力解决广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如何进一步严格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民主集中制,大力弘扬求真务实、密切联系群众和艰苦奋斗的作风等方面的问题,加强和改进学校党的建设和党的工作。另一方面,着力营造以人为本、勇于争先、和谐向上的大学文化,关心师生员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开放”就是要问计于兄弟高校和社会各界。调研工作将坚持“开门”搞活动,加强与兄弟院校和钢铁企业的交流与合作,征求社会各界对学校发展的意见和建议,帮助学校突破自身限制,从更广阔的眼光审视学校的科学发展问题。
三、强化校、院之间的沟通联动,构建“全校一盘棋”调研格局。
学校高度重视基层单位的调研工作,从学习实践活动一开始,就反复要求和强调要做好二级学院的调研工作,要做到校、院两级围绕同一大方向共同调研,并通过调研进一步在全校上下形成科学发展的共识。为确保二级学院调研工作紧密围绕学校主题开展,学校党委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认真研究二级学院调研方案的确立情况。要求各单位的活动载体和调研内容既要与学校的活动载体保持一致,又要充分体现本单位实际和特色,既要能抓住主要问题,又要初步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框架。通过这种校、院领导的沟通和联动,努力在科学发展问题上形成院校两级的共识,形成了“全校一盘棋”的良好局面。
目前,北京科技大学学习实践活动的调研工作已全面展开。
一是组织召开教师代表、老领导、院士、学院负责人、专家学者、统战人士、学生代表等9场校内座谈会。面向全校师生的2000份调查问卷目前已经回收,正在进行分析统计。
二是抓住国家出台钢铁行业振兴计划的契机,由校领导带队到钢铁企业进行走访和调研,认真听取用人单位和社会对学校发展的意见和建议,深入了解企业的科技和人才需求,并与企业共商建设技术创新平台。根据国家2009年在应届毕业生中增招工程硕士的安排,学校与部分钢铁企业落实了联合培养200名工程硕士的计划,并与企业共同制定工程硕士的培养方案,定单式为企业培养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三是针对目前学生就业的严峻形势,我校把毕业生就业问题作为当前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召开了学生就业工作会议,举办了两场大型招聘会,并制定了选拔优秀本科生、研究生到学校相关研究机构担任科研助理实施办法,使我校本学生就业率整体保持去年同期水平。
第五篇:三峡大学办学特色
三峡大学办学特色
作者:迎评办
1、依托三峡,突出水电,打造学校品牌
三峡大学凭借独特的区位优势,鲜明的学科特色,长期的历史积淀,突出的业绩贡献,形成了以“三峡”和“水电”为标记的鲜明办学特色,得到了全校师生员工的高度共识和社会的广泛认同,为学校打造品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独特的区位优势为学校的发展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
三峡大学位于“世界水电之都”、“中国动力心脏”的宜昌。这里不仅有举世闻名、令全球关注的最大水电工程──三峡工程,而且在方圆不到100公里的范围内,有包括葛洲坝工程、清江梯级开发的隔河岩、高坝洲、水布垭等水电工程在内的已建、在建或筹建的大中小型水电站约400座;同时,还有包括世界最大的水电开发、施工单位──长江三峡开发总公司及葛洲坝集团等在内的一批水电开发、勘测、设计、科研、施工、监理及运行管理单位。三峡工程有数十项经济技术指标名列“世界之最”,三峡区域有“水电科技博物馆”之称,这块热土上耸立着令世界惊叹的集胆识、智慧、能力于一身的人类水利工程建设的里程碑。
三峡大学因“三峡”而得名。“三峡”优势,是三峡大学建设、发展的独特而重要的因素和条件。得天独厚的三峡资源是三峡大学准确定位的重要基础,是三峡大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大学文化、办学特色的重要源泉。作为一所位于三峡的综合性大学,必须充分依托三峡资源、努力服务三峡区域;三峡工程吸引了大批国内外顶级水电专家、学者来到宜昌,为学校的“借智”提供了极好机遇,包括两院院士在内的许多著名水电专家,如温诗铸、葛修润、袁国林、刘广润、陈厚群等都先后来校讲学,并欣然应聘为我校兼职教授;被称之为世界水电工程难题“题库”的三峡区域水电工程群,为学校的科技工作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众多的大型工程和高级建设人才为学校培养“高素质、强能力、应用型”人才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三峡区域不仅有丰富的水电资源,而且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蕴和独特的文化魅力。三峡大学组建后,注意从精神和文化层面挖掘三峡区域的丰富宝藏,以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学校把寓意“扬水电之帆、索三峡之源”的“扬帆索源”作为校标,把著名爱国诗人屈原的“求索”作为校训,把象征水电特色和三峡文化及旅游特色的碧绿、橙黄作为学校的主色调,努力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育人生态环境”。
集“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现代工程”为一体的“三峡”品牌为三峡大学的发展创造了难得的有利条件,把三峡大学建设成与“三峡”齐名的在国内享有较高知名度、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省属综合性大学是三峡大学人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
2)鲜明的学科特色为学校的重点学科建设指明了方向
独特的区位优势和特殊的发展历史,使得水电学科成为我校的优势和强势学科,并得到水电行业和社会的广泛认同。在相当广泛的范围内,凡问及三峡大学什么学科最强,“水电”成为大家的共识。鲜明的水电特色,为学校学科的发展和重点学科建设指明了方向,做强水电学科,精心构筑以水电学科为龙头的五大学科群,不断增强学科核心竞争力,在全校形成高度共识。以水电学科为重点,建设水电与能源工程、灾害与环境工程、电气工程与信息科学、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三峡文化与区域经济5大学科群,促进理、工、文、医、经、管、法、教育8大学科门类协调发展,成为学校学科建设的基本定位。
5年来,按照学科建设规划,学校投资1.125亿元,狠抓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和研究基地建设,使省部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和研究基地从合并时的3个发展到15个,形成了以解决水利电力行业关键技术问题、促进技术进步为主要研究领域的优势特色学科。国家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长江三峡滑坡监测试验站、水工结构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水电站仿真、岩土工程研究中心、水电工程施工技术与管理、移民工程、生态与环境工程等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研究方向明确,特色鲜明,研究能力较强,已取得一批有影响的研究成果。
3)长期的历史积淀为学校的特色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峡大学的前身之一──葛洲坝水电工程学院是根据国家水电建设的需要,依托葛洲坝工程筹建成立的。这是当时全国唯一一所以“工程”命名、着力培养水电建设第一线应用人才的高等学校。1996年5月经国家教委批准,原武汉水利电力大学与葛洲坝水电工程学院合并组建成新的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新的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是电力工业部主管的多学科全国重点大学,1996年11月顺利通过“211工程”部门预审。三峡大学组建后,在构建综合性大学框架的同时,按照特色兴校的理念,强调在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同时,继续保持服务水利电力行业优势,进一步传承水电特色,明确了把学校建设成为水电特色鲜明的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的奋斗目标。
从本科教育来看,学校最早开办的本科专业是水利水电工程建筑、水利工程机械、工业企业自动化等3个水电类专业。随后,根据水电事业发展的需要,学校于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期,在全国范围内较早创办移民工程、输电线路工程、金属结构与焊接、安全工程、工程概预算等一批水电类本专科专业。正是在这种历史积淀的基础上,确立了水电类专业的优势地位。在“211工程”建设中,水工结构工程、水电站仿真实验室、岩土工程研究中心获准立项建设,极大地提高了该学科在水电行业的地位。三峡大学首批遴选出水利水电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3个重点建设专业都是水电类专业,并被湖北省教育厅批准为立项建设的品牌专业。
长期的办学历史,几代人坚持不懈的努力,使我校水电类专业办学水平得到社会广泛认同。我校毕业生遍布水利电力企业和科研院所。在16个水电工程局(公司)中,我校校友担任局长、书记5人,副局长、副书记8人。在葛洲坝集团及中西部水电工程局的中层技术干部中,我校校友占30%以上。我校毕业生立足水利电力行业,有相当数量的学生已成为各级水电部门的领导干部和技术骨干。如水利部科技与国际合作司厅级巡视员刘建民,二滩水电开发公司总经理陈永华,水利部移民局副局长黄凯,长江三峡开发总公司副总经理、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樊启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管理局副局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郑征宇,中建三局第三建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总经理陶盛发,水利部长江委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杨启贵,天津勘测设计院副院长丁建民,贵阳勘测设计院副院长冉懋鸽等,均是我校毕业生中的优秀代表。作为二类招生的院校,水电类专业的招生分数线普遍接近或超过一类线,第一志愿报考率居高不下。如2003年在江西省我校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第一志愿报考率为11:1,2004年在四川省我校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第一志愿报考率为10:1。水电类专业就业率2002年为96.61%,2003年为96%,2004年为91.47%。2003、2004年,输电线路工程(专业方向)的就业率均达100%。
4)突出的业绩贡献为学校的特色形成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在我校现有的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湖北省跨世纪学科带头人、湖北省新世纪人才工程专家中,三分之二以上都是从事水电类课程教学与科研的教授。湖北省在我校水电特色学科设立了4个“楚天学者计划”特聘教授岗位,现已有3位教授到岗。有6位水利水电学科专家、教授被武汉大学等高校聘为兼职博士生导师。在学校校级116名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中,有62位是水电类学科方面的专家。高水平的教师队伍为我校参与国家水电建设的科技攻关提供了有力保证。
学校积极参与了世界最大水电站──三峡工程、世界最高面板堆石坝──水布垭水电工程、世界最高拱坝──锦屏水电工程、世界最高碾压混凝土坝──龙滩水电工程、世界最大调水工程──南水北调等国家重大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成为解决重大技术难题的重要方面军。完成有关三峡工程的“七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10项,编写出版有关三峡工程的专著、教材10余部。近3年来,我校教师承担和完成各类科研项目1075项,包括国家攻关课题、“97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国家电力公司重大课题、水利部创新基金、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防治重大专项、霍英东基金项目和省部级科研项目29项,厅局级项目158项,累计项目经费10902万元。
学校依托三峡水电工程,在拱坝专项优化、高陡边坡及滑坡、面板堆石坝应力应变分析、大体积混凝土坝全过程仿真、光纤传感大坝安全监测技术、水利工程施工技术、水利工程施工特种机械、水库移民、水电站仿真、植被护坡绿化技术等方面形成了优势研究方向,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的水电类科技成果。近几年,我校水电类科技成果累计获省部级以上技术发明、科技进步奖21项。学校独立或参与完成的水电科技成果《新滩滑坡的临阵预报》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三峡工程明渠导流及通航研究与运行实践》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长江三峡水利枢纽二期工程蓄水、通航、发电技术研究与实践》获湖北省科技进步特等奖;《大坝裂缝和温度监测的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研究与应用》、《卸荷岩体力学理论及其在水电工程中的应用》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2、注重能力,突出实践,培养应用型人才
三峡大学紧紧围绕“高素质、强能力、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秉承“实践育人”理念,传承“注重能力,突出实践”优良传统,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着力构建“实验教学——实习实训——毕业设计(论文)——课外科技创新——社会实践”五元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取得了突出的成效。
1)明确的目标定位,先进的理念指导。
三峡大学组建后,根据国家、社会和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认真分析学校的历史、现状、基础和条件,提出了“高素质、强能力、应用型”的人才培养目标。在具体落实这一目标时,按照分类指导的原则,提出工科类专业主要培养具有水电知识背景、富有创新精神和较强动手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文、法、经、管类专业主要培养具有较高素质的“三实性”即“实学性、实务性、实用性”应用型人才;医学类专业主要培养具有良好医德的初级医师;师范类专业主要培养具有较扎实学科基础的合格中等教育教师。各学院根据学校的总体目标,结合学院实际,提出更为具体的培养目标。如土木水电学院提出,依托三峡工程等大型现代化水电工程,坚持以科研为源,以工程为本,为水利水电行业一线培养具有现代工程意识及较强动手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电气信息学院提出紧紧围绕水电行业,培养具有较强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文学院提出培养“实学性”应用人才;政法学院提出培养“实务性”应用人才;艺术学院提出艺术设计专业培养“实用性”应用人才等。明确的目标定位为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与实施确定了基本原则。
我们从知识来源于实践,能力来自于实践,素质更需要在实践中养成的认识出发,秉承“实践育人”的理念,高度重视各种实践教学环节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性,注意把握实践在大学生成长中的关键作用,进行了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着力构建“实验教学——实习实训——毕业设计(论文)——课外科技创新——社会实践”五元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以达到培养“高素质、强能力、应用型”人才的目的。
2)规范的制度管理,有效的操作措施(1)制度健全,要求明确
学校在《制订本科人才培养计划的原则性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要“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突出人才培养特色”。为此,应该对原有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改造,努力构建“实验教学——实习实训——毕业设计(论文)——课外科技创新——社会实践”五元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明确规定各专业除实验课程外,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不得低于30个学分。学校实施“两长一短”三学期制,便于组织实践教学、实践技能训练及社会实践。42个四年制专业中有37个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在30周以上,占82.2%。其中电气信息类5个专业实践教学周数达40周,水利水电工程、土木工程、音乐学、美术学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周数在35周以上,6个五年制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在49至51周。同时,将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学科竞赛、资格证书考试、创新活动等纳入人才培养计划,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应获得各类“素质与能力”的课外学分不得少于10个。
学校制订了《三峡大学本科实验教学工作条例》、《三峡大学实验室工作规程》,编制各专业实验课程教学大纲,更新实验教学内容,大力倡导各专业不断探索和优化实验教学体系。学校出台《三峡大学实验室开放管理办法(试行)》,规定校级实验中心及有条件的学院实验室面向本科生开放。学校制订了《三峡大学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条例》,对选题、开题、文献综述、外文翻译、正文写作、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评阅、答辨、评奖等各个环节作了明确的规定,对选题的专业知识覆盖面、技术含量、文理科论文篇幅、工科设计(论文)图纸数量、完成设计(论文)进度等都提出了具体要求。学校出台了《三峡大学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管理办法(暂行)》、《三峡大学大学生学科及科技作品竞赛的组织和奖励暂行办法》,为学生参加科研和创新活动提供制度保障。
(2)加快建设,提供平台
根据上述要求,近几年学校加大了实验室建设的投入力度,每年新购置教学仪器设备费均超过1700万元,增长率均大于21%。2002年以来累计教学仪器设备投入经费达7977.5万元;现有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达6663元。我校现拥有省部级重点实验室6个,用于本科教学工作的实验室(实验中心)44个,内设功能实验室104个,实验室总面积为9.9万平方米。宽敞的实验室,良好的实验设备,规范的教学管理,使我校各专业实验开出率均在99%以上。
学校通过挖掘与整合校内外实践教学资源,建立了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154个。学校安排在“国家大学生教学实习和社会实践基地──三峡基地”实习的人数逐年上升,如2004年共有水利水电工程、工程管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等8个专业的2194名学生在三峡基地实习。
(3)深化改革,拓展创新
学校通过“新世纪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工程”推进实践教学的改革,在已经立项的教改项目中,有18个项目涉及实验、实践教学改革,占立项总数的37.5%。各学院按照项目要求,不断深化改革,逐步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实践教学新体系。如电气信息学院将原来依附于课程且以验证性为主的实验教学整体剥离出来,建立由初级到高级的五个层次的基础实验平台;医学院把原来依附于教研室的34个独立功能实验室集中起来,进行优化组合,组建基础课程实验室,构建起综合性基础医学实验课程体系;理学院的大学物理实验示范中心(省级),对基础物理实验课程体系和实验内容进行整合与优化,建立起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教学新体系;外国语学院开展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实施分模块教学,建立语言语音教学中心和自主学习区,着重培养学生英语语言应用能力。学校建立数学建模实验室、电子设计与创新实验室等开放性实验室,开展相关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的系统培训,进行模拟训练,组织学生开展数学建模、电子设计等竞赛;建立模拟法庭、公共管理实验室、人生发展设计工作室,开发证券投资模拟系统、经营决策仿真系统等虚拟实验,探索大文科类专业开放性实验室与校内实践场所的建设途径。学校各类实习都建立有比较完备的实习计划和实习教学大纲和考核标准,做到有计划、有检查、有总结。学校建立有大面积集中实习的巡视检查制度和实习总结考核制度;对部分专业少数学生的分散实习建立返校答辩制度。基本形成了理工科实习、文科实习、教师教育实习、医学实习的实习体系。各学院积极推行产学研合作教育,建立了实习实践教学研讨会制度,如经济与管理学院、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医学院等每年组织召开一次产学研教育教学或实习实践教学研讨会,与各实习、实践教育基地共同研讨实践教学改革。
同时,我校坚持以大学生学术科技节为主要载体,着力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以大学生文化艺术节为平台,着力提升学生人文精神,以“三下乡”社会实践为途径,着力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已形成规范的运行机制。3)优良的历史传统,广泛的社会影响
在几十年的办学过程中,学校始终坚持“实践育人”,高度重视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坚持并形成了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加强实践性、强调针对性、注重应用性”的应用型人才的优良传统。原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宜昌)和葛洲坝水电工程学院,以“立足水电,服务电力,面向社会,紧跟时代”为理念,突出实践教学特色,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水电行业享有良好的声誉。原湖北三峡学院在其前身宜昌医专、宜昌师专、宜昌职业大学培养适应宜昌地区的基层医生、中学教师、职业技术人才的基础上,确立了“高素质、重应用”的人才培养目标,着重强调学生的素质教育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在湖北省享有良好的声誉。
4)突出的教学成效,明显的比较优势
由于学校高度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取得了丰硕成果。近几年来,我校学生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数学建模竞赛、“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大赛、“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结构力学竞赛等科技创新活动中取得了优异成绩,获得国家级奖项40项,省级奖项118项,获奖总数名列湖北省省属高校前列。其中,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中获国家级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获省级一等奖5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在全国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国家级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获省级一等奖5项,二等奖13项。在全国“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和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大赛中,各获得三等奖1项。在中南地区港澳特区首届大学生创新设计与制造大赛中,有3人获三等奖1项。在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中获特等奖1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14项。在中南地区结构力学竞赛湖北赛区比赛中,获得赛区第一名,有6名同学进入前10名,27名同学进入前50名。近年来,我校学生获各类专利证书42项;在历年湖北省大学生科研成果评选中,我校获奖项目总数及获奖比例均名列湖北省省属高校前列。在2004年开展的湖北省首次优秀学士学位论文评选中,我校14篇毕业设计(论文)获一等奖,28篇获二等奖,48篇获三等奖,获奖总数位居省属高校前列,学校被授予组织工作先进单位。我校的社会实践活动,2002年受到团中央表彰,连续4年受到湖北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团省委等部门的联合表彰。
学校在实践教学方面取得了一批成果,如《水电站仿真培训实验教学体系研究与实践》、《高校产学研模式构建》、《中医基础学科实验教学体系的综合改革与实践》获湖北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医科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途径和方法的研究》获湖北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生物工程设计性、综合性、创新性实验教学新模式研究》、《法学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研究》获湖北省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