邗江区瓜洲中学2014年高考一轮复习教案:第1讲 语音

时间:2019-05-14 15:20: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邗江区瓜洲中学2014年高考一轮复习教案:第1讲 语音》,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邗江区瓜洲中学2014年高考一轮复习教案:第1讲 语音》。

第一篇:邗江区瓜洲中学2014年高考一轮复习教案:第1讲 语音

第一讲

语音

一、考纲阐释

最新《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对本考点的考查要求是: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能力层级为A级。

所谓“识记”,就是只要求准确记忆汉字的读音,不要求拼写;汉语拼音方案的拼写规则并不在考查范围。所谓“现代汉语普通话”,就是将古代汉语特有的字音及一些方言排除在考查范围之外。所谓“常用字”就是指2 500个常用字。

二、考点透析

纵观近几年高考试题,我们就会发现,“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这一考点,重点考查那些与社会和人们日常生活联系密切、使用频率高又容易误读的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和习惯性误读字等。

(一)多音字

1.同义多音字。这类多音字在不同的词里,字义并没有显著的不同,但读音不同。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这个字单用(单音词)时和用这个字构成双音词或多音词时读音不同。如:2011年高考大纲版全国卷“桧柏”的“桧”读“ɡuì ”;而“秦桧”的“桧”读“huì”。二是在个别词语中的读音与一般读音不同。如:2011年高考重庆卷“殷红”中的“殷”读“yān”,其他都读“yīn” “yǐn”。三是在口语和书面语中的读音不同。如:2011年高考重庆卷“包扎”为口语,其中“扎”读“zā”,而在书面语中使用时如“驻扎”的“扎”读“zhā”。

2.多义多音宇。这类多音字主要包括两种,一是词性不同,读音不同。如:2011年高考广东卷“畜牧”的“畜”做动词时读“xù”,而做名词时如“牲畜”的“畜”读“chù”。二是意思不同,读音不同。如:2011年高考山东卷中“果脯”的“脯”,义与“蜜饯果干”有关时读“fǔ”;与“胸脯”义有关时读“pǔ”,与“上供、案件”义有关时。

(二)形声字

形声字由形旁和声旁两部分组成,形旁表字义,声旁表读音。汉字中90%以上是形声字,但由于语音的演变,很多形声字的声旁已经不再表示该字的读音,如:2011年高考天津卷Ⅰ“浸渍”的“渍”读“zì”,而不读“zã”,“莘莘学子”的“莘”读”shēn”,而不读..“xīn”。

形声字的声旁与形声字本字读音的关系,大致有以下三种情况:

1.声旁读音与本字读音相同。如:2011年高考江西卷“蟊(máo)贼”的“蟊”读音与.

声旁“矛”读音相同。

2.声旁读音与本字读音完全不同。如:2011年高考江西卷“造诣”的“诣”读“yì”,不读“zhǐ”。

3.声旁读音与本字读音相近。

(1、)声母相同,韵母不同,如:“马厩”“棱角”“抨击”“锲而不舍”中的“厩”“棱”“抨”“锲”分别读“jiù”“lãng”“pēng”“qiâ”,不能读成“j씓líng”“píng”“qì”。

(2)声母不同,韵母相同,如:“刹那”“纤维”“蹊跷”中的“刹”“纤”“蹊”分别读“chà”“xiān”“qī”,不能读成“shā”“qiān”“xī”。

(3)声母、韵母相同,但声调不同,如:“谕旨”的“谕”读“yù”,不读“yú”;“不韪”的“韪”读“wěi”,不读“wãi”。

(三)形似字

形似字是指那些形旁或声旁相似的字,这些字有的读音相同,有的读音相近,有的读音完全不同,加之形体相似,稍不留意就会误读。命题者常以此设题考查考生细心观察事物的能力和区分形似字不同读音的能力。

1.笔画增减造成的形似字。这类形似字笔画只有细微的差别,但读音迥异。如:“亳州”的“亳”读“Bó”,而不读“háo”;“泠泠作响”的“泠”读“líng”,而不读“lěng”。

2.偏旁不同造成的形似宇。这类形似字往往读音相同或相近,更是考查的重点。如:“峻”与“竣”都读“jùn”,而“慨”与“概”,前者读“kǎi”,后者读“gài”

(四)习惯性误读字

习惯性误读字是指由于平时对一些宇的读音仅凭自己的主观印象来读或受他人、社会的影响而读错的字。如:把“气氛”的“氛”读成“fân”(应读“fēn”),把“憎,限”的“憎”读成“zâng”(应读“zēng”)等。

正确识记上述几类常用字的字音,虽说是一种记忆能力,但并不是要求单纯的死记硬背,而是有一定识记技巧的。

1.要注意多音宇的读音。多音字读音的确定,可以用下面几种方法:

(1)根据词组确定读音。一些多音字的其中一种读音只在一个或几个词语中出现,我们可以采取“记少不记多”的办法,根据词来确定多音字的读音。如:“埋”只在“埋怨”中读“mán”,其他地方都读“mái”。另外如“孱、作、估、瘪、伺、缩、嚷、熨、挣、稽、扁、症”等字都有这种现象。

(2)根据词义确定读音。一些多音字的读音只在该字的个别义项中才出现,可以采取“记特殊不记一般”的方法来记忆。如:引吭(只在表示喉咙时读,“háng”,其余读 “kēng”)高歌、顺蔓(只在表示细而长的茎时读“wàn”,其余读“màn”)摸瓜、强劲(只在表示强劲有力时读“jìng”,其余读“jìn”)、姓肖(只在表示姓氏时读“Xiāo”,其余读“xiào”)。

(3)根据语体确定读音。有些多音字在书面语体和口头语体中要读不同的读音,所以我们可以根据语体风格的不同来确定一些多音字的读音。如:剥(剥bō削、剥bāo橘子)、逮(逮dài捕、逮dǎi犯人)、勒(悬崖勒lâ马,把裤子勒lēi紧)。上面三个字的第一个音一般出现在书面语中或在合成词中,不单独使用,而后一个音一般出现在口语中,读这个音时它可以单独作一个词来充当句子成分。

(4)根据词性确定读音。一些多音字的词性不同,读音也就不同,所以我们可以根据词性来判断一些多音字的读音。如:创,在名词中读chuāng(创伤),在动词中读chuàng(创造)。再如:散(散落,sàn;散漫、散文,sǎn)、处(处理,chǔ处所,chù)等都可以根据词性判断读音。

(5)根据语源确定读音。一些多音字在不同来源的词语中有不同的读音。所以我们可以根据该词语的来源来判断它的读音。如:“卡”字,外来词中读“kǎ”,其他词中读“qiǎ”。

2.要读准形声宇。众所周知,形声字中有些可以根据声旁确定其读音,而也有一些是不能根据声旁来推断读音的。高考中考查的形声字偏重于后者。因此我们在识记时,可以采用归类记忆的方法,把声旁表读音的形声字归到一起,把声旁不表读音的形声字归到一起,尤其要读准声旁不表读音的这一类。

3.要辨清形似宇。形似字错读,大都因为没有看清它们的细微差别。如;把“不寒而栗”的“栗(lì)”读成“粟(sù)”等。

对这类字,我们要先辨清字形。再依形记词定音,学会运用联想记忆法。如:滇池里有“水”,缜密的思维得“丝丝入扣”,嗔怪得用“口”;确定字形后再己词的读音就容易多了。另外,复习时还可以把一些形似字编成顺口溜来记,如:横戌(xū)点戍(shù)戊(wù)中空,横撇交叉就念戎(róng)。总之,只要能展开想象的翅膀,再难的形似字也能分得清、读得准。

4.矫正习惯性误读字。习惯性误读字虽然在高考试题中出现的不多,但应引起重视。平时养成勤查字典的习惯,不要凭想当然去读拿不准的字;要有针对性地用普通话的标准读

音来矫正习惯性的误读。

三、命题规律

字音题俗称“天下第一题”,是高考语文试题中的常考内容之一,2011年高考除新课标全国卷、江苏卷、福建卷、辽宁卷、上海卷五套试卷未专门设题,其他各地试卷都有考查,它是考查语文基础知识和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特别是在日益重视语言文字规范化的今天,字音考查显得尤为重要。

高考命题对此考点的考查,有如下规律特点;

1.考查重点较为突出。高考语文字音题的考查重点主要集中在多音字、形似字、形声字三种类型上。2010年主要考查形似字和形声字,2011年主要考查形似字和多音字。如2011年广东卷的“歼灭/忏悔 ”安徽卷的“和蔼∕暮霭 ”,2011年广东卷的“反省/节省”,......山东卷的“和蔼∕暮霭 ”。..2.题型相对单一。字音题无一例外地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且放在第一题,一是只给出汉字要求选出读音完全相同或完全不同的一组,二是以汉字加注拼音的形式呈现,要求选出正确或错误的一项;还有个别试卷与字形考点结合考查,如2011年高考北京卷;今后也不排除在试卷第II卷的现代文阅读中以主观题形式进行考查的大胆尝试。

3.试题的设问形式多种多样。题干要求有:“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如2011年重庆卷、四川卷、江西卷、山东卷,天津卷、全国Ⅱ卷等,“注音有错误的一组”如2011年浙江卷;“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如2011年湖北卷、2010年湖北卷等; “字形和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如2011年北京卷等等。“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如2011年 山东卷、广东卷,“每对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如2011年安徽卷,4.取材对象较为集中。字音考查的词语足常见的双音节词和四字成语,间有以句子为载体的试题。语言材料选择几乎不涉及因方言不同而造成的声调问题,即使涉及也多是多音字、易错读的字,设题的错误项重点在声母和韵母。

5.预计随着新课标改革步伐的加快,客观题将逐年减少,本考点的热度将有所下降。今后的高考命题仍会沿袭以前的题型和考查点。需要注意的是,试题的错误设置更多地趋向综合性、兼顾型,字音和字形轮换考查,字音和字形合并命题的形式也会越来越多。

四、技法点拨

1.化整为零,日积月累

汉字数量多,读音复杂。该考点的复习既不能投入过多时间,又不能“毕其功于一役”,而要把功夫用在平时的积累与识记上。从心理学角度来说,科学地运用记忆规律可以有效地提高记忆效果,结合字音识记的特点,先将精选出的重点字音,按音序排列,分成组,割成块,然后计划每天掌握一组,这样既保证了识记的计划性,也消除了畏难情绪,达到了化整为零的目的。

针对考查热点,在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同音字等类型上多下功夫,通过课外阅读、练习等手段来增加所掌握的词语的数量。

2.金蝉脱壳,讲究方法

遇到熟悉或已经掌握了正确读音的字词就直接划去,只保留那些读不准的读音或常读错的。过段时间对保留部分进行第二遍复习,把其中能读正确的再划去,读错的再留下。这样逐步削减、逐层“脱壳”,最终剩下的就越来越少,再反复强化记忆这些常出错的字音,这既可减轻复习负担,又容易识记,可以说是一个事半功倍的好方法。

复习时要建立自己易读错的词语表,在复习过程中对读错的字要随时记录,并分析自己读错的原因;要克服“认字认一边;不用问先生”的思想,平时遇到把握不准的读音时,一定要查工具书加以确认;要注意多音字在不同情况下的正确读音,以及成语中的一些特殊读音现象;因义定音、音随义转,把字音、字形和字义结合起来记忆。

3.科学解题,掌握要领(1)仔细审题,明确要求

首先看准题目要求,是选择“完全正确的”,还是“有错误的”,是选出“完全相同的”,还是“不完全相同的”或“全都不相同的”。这样才能确定好答题的方向,防止犯“方向性”的错误。其次仔细读题,确定错误或准确的项。

(2)辨析差异,巧妙排除

在审题、读题的基础上,对选项逐一比较、分析,发现有明显错误或与题干要求相悖之处,即可排除该选项。排除可采用逆向排除法,如要求找相同的,就排队不同的。解题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迷惑性大的干扰茂,仔细冷静地分析、辨析其细微差异,不可马虎草率、掉以轻心。

五、高考典型例题

1.(2011·重庆卷T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包扎(zā)

殷红(yān)

损兵折将(zhé)

还看今朝(hái)....

B.劲敌(jìng)

答理(dá)

转弯抹角(mò)

悄无声息(qiǎo)....

C.阡陌(mò)

膝盖(qī)

舐犊情深(shì)

刚愎自用(bì)....

D.镌刻(juān)

恪守(kè)

迄今为止(qì)

煽风点火(shàn)....参考答案:A 解析:本题要注意常见多音字,形似字的读音。侧重两个方面:一是容易读错的字,包括形近而音不同的字和声旁已不代表读音的字,二是多音多义字,音随义移,B答理应为dā;C膝盖应为xī;D煽风点火应该是shān。

2.(2011·安徽卷T15)下面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A.角色∕角逐 砥砺∕抵消 载歌载舞∕载誉归来 ......B.贝壳∕地壳 和蔼∕暮霭 锲而不舍∕提纲挈领 ......C.和谐∕调和 屡次∕步履 称心如意∕拍手称快 ......D.模块∕楷模 誊写∕家眷 呱呱坠地∕沽名钓誉 ......【参考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注意常见多音字、形近字的读音。B “贝壳/地壳”不同,分别读 “kã” 与 “qiào”,C “称心如意∕拍手称快”不同,分别读“chân”与 “chēnɡ”;D“誊写∕家眷”不同,分别读“tãnɡ,juàn”。

3.(2011·湖北卷T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A.棘手 际遇 极乐鸟 集腋成裘 ....B.嗜好 侍奉 试金石 适逢其会 ....C.钦慕 倾情 青云志 轻车熟路 ....D.溺爱 丽质 逆时针 匿迹销声 ....【参考答案】B 解析: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本题注意音近形异字的读音。A项,际度jì,其余读作jí;C项,钦读作qin,其余读作qing;D项,丽读作lì,其余读作nì。

第二篇:邗江区瓜洲中学2014年高考一轮复习教案:第5讲 熟语

第5讲 熟语

一、考纲阐释

高考命题对词语的考查,以往只强调成语。从2004年开始,《考试大纲》将“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改为“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仅仅一字之差,却扩大了词语的考查范围。所谓“熟语”,是指语言中已经约定俗成的词组或句子。包括成语、惯用语、谚语、歇后语、格言等。所谓“正确使用”,就是指所用词语的含义、使用范围、感情色彩等都要与语句表达的意思、感情等协调一致。近几年高考对熟语的考查仍以成语为主。

二、考点透析

(一)熟语的特点

1.结构上具有稳固性,构成成分不能随意更换,如“明日黄花”不能改为“昨日黄花”。2.意义上具有整体性、特定性,不能只从字面去理解,如“周瑜打黄盖”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之意,使用中与“周瑜”“黄盖”往往无关。

(二)熟语的分类 1.成语

成语是一种固定短语,音节以四字为主,大部分是古代流传下来的。有的来自古代口语,如:退避三舍、同病相怜;有的来自古代寓言,如:揠苗助长、望洋兴叹;有的来自历史故事,如: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有的来自古代诗文,如:豁然开朗、不可救药,等等。当然,也有很多来自现代人的生活与著作,如:古为今用、力争上游等。

成语最能体现熟语的两个特点,即结构的稳固性和意义的整体性。我们掌握或运用成语时一定要注意追本溯源,把握成语字面意义之外的整体意义,切忌望文生义。如成语“文不加点”“如履薄冰”“七月流火”“石破天惊”“不刊之论”“差强人意”等,常因望文生义而误用。

当然,成语也并非永远固定不变。有的意义色彩可能有变化,如“明哲保身”原指明智的人不参与可能给自己带来危险的事,现指因怕犯错误或有损自己利益而对原则性问题不置可否的处世态度,意义和色彩都有变化。

2.惯用语

惯用语是指具有特定含义、形式短小、口语性很强的固定短语。惯用语一般不使用字面意义,往往具有深层次的比喻义或引申义,这实际上就是它的表意点。如“打预防针”,字面义指注射防病的针剂,比喻义为提前打招呼,做好思想准备,以防患于未然。其次,口语

色彩和感情色彩都十分浓厚。如“拍马屁”“穿小鞋”等。

惯用语以三字格为主,也有多字的,如“解铃还须系铃人”“远水救不了近火”等。惯用语与成语的区别:惯用语口语色彩浓,成语书面色彩浓;惯用语含义单纯,成语含义丰富;动宾结构的惯用语,其间可以依据表达的需要插入定语或补语,而成语一般不能随意插进别的成分,如“敲边鼓——敲了一阵子边鼓”。

3.谚语

谚语也叫“俚语”“俗语”“俗话”,是人们口头广泛流传的现成语句,简练通俗,意思完整。它与成语的区别是:成语大部分是书面语,谚语是口头俗语;成语一般作句子成分,谚语是完整句子;成语形式比较固定,谚语较为灵活,容许某些改变,如“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或作“画龙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或作“旁观者清,当局者迷”。

谚语内容涉及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1)交友处世类,如“君子之交淡如水”;(2)劝学类,如“活到老,学到老”:(3)军事类,如“三十六计,走为上计”;(4)民俗类,如“入庙拜佛,入乡—随俗”;(5)卫生健康类,如“两头净,不生病”;(6)道德情操类,如“人穷志不短”;(7)行为规范类,如“一失足成千古恨”;(8)世态人情类,如“贫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9)善恶美丑类,如“善有善报,恶有恶报”:(10)自然气象类,如“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4.歇后语

歇后语是由近似谜面、谜底的两部分组成的带有隐语性质的口头用语,其表意重点在后半部分。如“外甥打灯笼——照舅(旧)”,前半部分“外甥打灯笼”只是引子,称为“头”,后半部分,谐音双关,点明整个歇后语的含义,亦称为“尾”。歇后语产生语义的基本途径是双关。如“老虎驾车——谁赶(敢)”,用“谁赶”对“老虎驾车”作字面上的解释,实际上它的真正含义是指某件事情没有人“敢”去做。

歇后语的艺术效果主要有两方面:形象生动和风趣幽默。这主要体现在“引子”部分。“引子”部分如下三个特点都有助于形成这种艺术效果:①取材广泛,人物、鬼神、动物、植物、食品、器物、民俗等等,无所不包。如“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②想象新奇,善于运用各种虚构手法塑造出种种人们意想不到的超越常规的形象。如“老虎戴佛珠——假充善人”(拟人),“三张纸画张脸——好大的面子”(夸张)等。③富有悬念。拿去歇后语后半部分,“引子”能引发人们许多联想,待答案揭示,才恍然大悟。如“老鼠钻风箱——两头受气”,开始人们会先想到老鼠的“麻烦”“讨厌”等,但看到后半部分,自然会露出会心 的微笑。

5.格言

格言是具有哲理的言简意赅的语句,大部分是出自古今中外的名人名言,高考一般不直接考查,主要是通过写作体现出来。例如:“知识就是力量”“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等。

格言和谚语的区别:第一,来源不同。谚语来自人民群众;格言是名言记录,大都可见于文献{己载。第二,意义色彩不同。谚语通俗,口语色彩鲜明;格言书面语色彩浓厚,有些必须加以解释才能理解其意义。第三,格言比谚语的哲理性和教育意义更深刻,大都意味深长,促人警醒。

(三)熟语的辨析 1.从意义上辨析

(1)辨源流,切忌望文生义

熟语源远流长,很多来自神话、寓言、典故等,而且在其演变中不断引申新义,甚至发生转义。因此,它们的意义常常意在“字”外,需要我们追源溯流,寻根究底,才能准确把握和理解,切忌望文生义,即只按字面意思来理解或臆断熟语的含义。如“为了应付高考,老师越教越细,学生越学越碎;其结果是肢解了一篇篇关文,长此以往,学生自然目无全牛,....见一斑而不见全豹”一句中的“目无全牛”出自《庄子·养生主》,讲的是庖丁解牛的技艺高超,牛在他的眼里已经不是完整的牛,而是由许多小的部分组成的。这个成语形容技艺精湛纯熟,用于此处,即属望文生义。

(2)析多义,切忌顾此失彼

有些熟语的含义不是单一的,往往有两种甚至两种以上的含义。如“灯红酒绿”除了形容寻欢作乐的腐化生活,还可形容都市或娱乐场所夜晚的繁华景象。再如2008年高考江苏卷“淋漓尽致”,既用来形容文章或谈话详尽透彻,也可指暴露得很彻底。对于类似的成语,如果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就容易顾此失彼。

(3)审形似,切忌意义混淆

有的成语与另一个成语往往只有一字之差,稍一疏忽,就会混淆了二者的意思,张冠李戴。如“无所不至”与“无微不至”,“无所不至”指:①没有达不到的地方,②凡能做的都做到了(多含贬义);而“无微不至”指没有一处细微的地方没有考虑到,形容关怀、照顾得非常周到细致(含褒义)。“不孚众望”与“不负众望”,“不孚众望”指不能使众人信服,不能达到众人期望的那样;而“不负众望”指不辜负众人的期望,跟“不孚众望”意义恰相

反。这类成语虽只有——字的区别,但其意义却大相径庭。

(4)辨程度,切忌轻重失度

有些熟语词义较轻,有些熟语词义较重,这就要求根据特定语境选用词义轻重适度的,以免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如“李老师当班主任20年,勤勤恳恳,日理万机,积劳成疾仍....坚持工作”一句中的“日理万机”,常指君王或国家领导人每天忙于处理繁多的政务。这个成语用在“李老师”身上显然大词小用。

(5)辨语义,切忌重复赘余

在辨析句中熟语使用正误时,要注意分析整句的意思,查看词义是否与句子重复,或者赘余。如“某些大学生的语文水平实在低劣,被人贻笑大方,影响了学校的声誉”一句中的....“贻笑大方”本身含有被动义,即让内行人见笑,因此,“被人”属多余。

2.从色彩上辨析(1)晓褒贬

有些熟语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已经附带着一定的感情色彩,使用时应认真辨析。如“始作俑者”比喻第一个做某项坏事的人或恶劣风气的创始人,含贬义;“东山再起”指失败后集聚力量再干,是褒义;“明目张胆”原指有胆识,敢作敢为,为褒义,现在形容毫无顾忌地做坏事,就变成贬义了。

(2)知谦敬

由于熟语约定俗成,某些熟语的使用有一定的场合,有的还需要区别尊卑、长幼、主客、男女等,这就要求我们在使用时,注意场合,做到自谦敬人,得体合度。如果分辨不清,就会导致谦敬错位。如“我的邀请,的确出于一片至诚,您老就恭敬不如从命吧”一句中的“恭......敬不如从命”是谦辞,只能用于说话者表示自谦,不能用于对方。

3.从用法上辨析(1)辨对象

有些熟语有特定的适用对象;词义有所侧重,适用的对象也就不同。有的指个体,有的指群体;有的指人,有的指物;有的专用于男女或夫妻之间,有的专用于写文章或文学艺术等等。如果对这些熟语所表达的习惯对象缺乏了解,就会使陈述与被陈述对象之间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

如:民谣云:“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足见贾府金玉之多,简直达到了汗牛充栋的....地步。

“汗牛充栋”只用来形容图书多,不能指金玉之类,例句中属误用。又如:“豆蔻年华”

只用于十三四岁的少女,“青梅竹马”只用于男女儿童之间,“举案齐眉”“破镜重圆”只能用于夫妻;“耳提面命”用于长辈对晚辈,“望其项背”用于否定句式等。

(2)知功能

每个成语由于自身词义和词性的不同,在句子中的语法功能也不同。如果把握不准,就容易造成功能混乱的错误。

如:每天早晨,他都要一个人跑到花园里,指手画脚地练动作,抑扬顿挫地背台词。....“指手画脚”是一个动词性成语,在句中应充当谓语,而该句由于对它的语法功能把握不准,误把它当作形容词性成语,充当了状语。

还有些成语使用时离不开特定的句式,如果不了解,也会出错。

如:华尔街金融风暴波及全球,冰岛国家经济濒临崩溃,不久英国也望其项背,陷入了....严重危机。

“望其项背”意思是能够望见别人的颈项和背脊,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这个成语必须用于否定句式,在该句中使用就不恰当了。

4.从语境上辨析

有些成语使用时有着特定的语言环境,如果使用不当,就会与所在的语境不协调,甚至出现逻辑错误。

如:当时暴雨如注,满路泥泞,汽车已无法行走,抢险队员们只好安步当车,跋涉一个....多小时赶到了大坝。

“安步当车”意思是慢慢地步行,就当作是坐车。使用时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行走速度缓慢;二是行走者不慌不忙地步行,表现出的是一种闲适平和的心情。而句中描述的是抗洪抢险时的情景,情况紧急又遇上暴雨如注,该成语与所在的语境很不协调,是不恰当的。

如:领导者应该在问题出现之时就未雨绸缪,而不应在问题出现之后惊慌失措。....例句中“未雨绸缪”比喻事先做好准备工作,“事先”显然与“出现之时”矛盾。类似的还有“受贿之初就心有余悸”“曾几何时将大展宏图”“问题未发现前就应防微杜...........渐”“长此以往就出现了成绩下滑”“把中国人民的抗议置若罔闻”等。.........

三、命题规律

熟语是2004年《考试大纲》的新增考点,从近几年高考试题看,命题呈现以下规律和趋势:

1.考查重点突出

考查范围由原来的成语扩展到惯用语、谚语、歇后语、格言等熟语,但总的来说还是以

成语为主,主要涉及望文生义、褒贬误用、用错对象、不合语境等几种误用类型。

2.命题材料生活化

熟语考查的语料大多选自报刊杂志中的热点材料,通俗化,贴近生活,考生可以更好地感知材料,有更大的联想发挥的空间。

3.命题形式追求变化

新课标高考熟语仍在第工卷选择题中以熟语正误判断为主,但近几年逐渐出现形式上的多样化,如选择填空题。今后随着客观题量的减少,有可能会出现在语言表达运用的主观题目当中。

四、技法点拨 1.抓好积累

(1)在课内外阅读中积累。平时要在阅读中注意积累词汇,注意词汇使用的语境,体会词语的含义、用法及表达作用,掌握其规范用法。有时,即使是名家的文章作品也可能会有词语使用不规范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不要盲从,要有分辨能力。

(2)集中突击,归类复习,重质重量。在高三复习阶段应该用一定的时间对熟语做集中复习,强化记忆。应当借助一些资料突击复习,仔细分辨,保证效果。归类复习可以按成语、谚语、歇后语、惯用语等归类复习,还可以按熟语使用中的误因归类复习,比如按望文生义、色彩不清、对象不分、范围不当、特定对象、语义重复等方面归类积累,各个击破。

(3)准备错题本对学习中高频出错的熟语要多记录,经常翻看,细加揣摩,增强积累的自觉性,养成积累的好习惯,并要使积累归于准确明晰。

(4)手中应有《成语词典》一类的工具书,随时翻查记诵。比如要求自己每天记三条熟语,整个高三下来就可掌握一千多条熟语。熟语的积累有些枯燥,要能持之以恒,要善于苦中寻乐。只要是有心人,自然会收益多多。

2.熟悉类型

熟语误用的类型很多,但主要有如下几种:望文生义、褒贬误用、错用对象、不合语境、近义误用、谦敬错位、重复赘余、自相矛盾、搭配不当等。上述几种类型要熟练掌握,并能对号入座,且通过一定数量的练习,提升自己判断正误的能力。

3.弄清语境

学习熟语要弄清与熟语相关的语境场合。使用熟语时,应注意熟语本身的限定、前提和条件,也要注意其本身的词素含义、感情色彩与使用范围,还要注意这些熟语与上下文语境

之间的相关性与融合性,否则就会出现前后语境不合的错误。例如:

A.班长高屋建瓴地做了总结性发言(大词小用); ....B.你要身临其境地替他想一想(“身临其境”与“想一想”不合); ....C.著名演员唐国强把诸葛亮演得栩栩如生(不合语境)。....

五、高考典型例题

1.(2011·新课标卷T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近代中国内忧外患,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促使知识分子自觉自愿又步履维艰地开始了 ....从器物技术到思想文化的现代性追求。

B.经过长达两个星期的鏖战,本届世界锦标赛最终尘埃落定,中国队在赛程极其不利 ....的情况下,克服重重困难,获得冠军。

C.有人认为天才之作总是合天地之灵气,妙手偶得,据说《蓝色多瑙河》就是作者在....用餐时灵感一来随手写在袖口上的。

D.碳排放过量会给地球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的危害,如果不设法加以遏制,必然会威胁 人类生存,全球性大灾难指日可待。....解析:指日可待:指日,可以指出日期,为期不远;待,期待。为期不远,不久就可以实现,含有褒义,不能用在表示灾难很快来临。步履维艰:指行走困难行动不方便。尘埃落定:比喻事情有了结局或结果。妙手偶得:技术高超的人,偶然间即可得到。也用来形容文学素养很深的人,出于灵感,即可偶然间得到妙语佳作。

答案:D 2.(2011·全国卷T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我读过弗莱的著作,很喜欢他那高屋建瓴的气势和包罗万象的体系,更欣赏他努力....摆脱主观印象式品评的文学批评方法。

B.吴羽先生知道弟子写论文时强调,学术论文要有的放矢,论证严密,语言准确而简洁,不能模棱两可,也不能繁文缛节。....C.这是一家国家级出版社,近几年来,出版了很多深受读者尤其是在校大学生喜爱的精品图书,不少作家都对他趋之若鹜。....D.虽然已经是晚上了,但候车大厅里依然人来人往,热闹非凡,大喇叭的广播声、商贩的叫卖声、孩子的哭泣声不绝如缕。.... 7

解析:高屋建瓴:比喻居高临下,势不可挡。繁文缛节:过分繁琐的礼节或仪式,也比喻其他繁琐多于的事项。这里对象使用错误。趋之若鹜:像鸭子一样成群跑过去,比喻很多人争着敢去。这是贬义词,这里情感色彩不对。不绝如缕:声音或气息微弱,时断时续;也形容局面危急。这里与上文“热闹非凡”的情境不协调。

答案:A 3(2011·北京T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这位明星曾带给观众很多快乐,不少“粉丝”竞相模仿他的表演,但这次他因醉酒驾车而触犯法律的行为却不足为训。....B.下午,今年的第一场春雨不期而遇,虽然没有电视台预报的降水量大,但还是让京....城一直干燥的空气变得湿润了一些。

C.伴着落日的余晖,诗人缓步登上了江边的这座历史名楼,极目远眺,晓霞尽染,鸿雁南飞,江河日下,诗意油然而上。....D.这本应是一场实力相当的比赛,然而北京国安足球队经过90分钟与对手的激战,却兵不血刃,最终以3:0取得胜利。....解析: B不期而遇:期:约定时间。没有约定而遇见。指意外碰见。不合语境。C江河日下:日:一天天;下:低处。江河的水一天天地向下流。比喻情况一天天地坏下去。望文生义。D兵不血刃:兵:武器;刃:刀剑等的锋利部分。兵器上没有沾上血。形容未经战斗就轻易取得了胜利。不合语境。

答案:A

第三篇:邗江区瓜洲中学2014年高考一轮复习教案:第18讲 散文阅读

第18讲 散文阅读

一、考纲阐释

最新《考试大纲》中对散文阅读有如下的要求: 1.理解 B ①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②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C(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2)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3.鉴赏评价D(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2)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3)对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4.探究F(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2)探讨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分析文章的结构就是弄清文章的段落层次、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问题,把握行文思路。概括作品主题考查的是对具体内容的概括能力。

散文的形散神聚这一文体特征是阅读解题必须思考的因素。

《考纲》所说的表现手法是指还包括修辞手法、表达方式在内的艺术手法,主要考查其表达效果。

“重要语句”通常指:①结构比较复杂,对理解文章有影响的语句;②即人们常说的“文眼”、中心句、总结句、过渡句等;③内涵较为丰富的语句。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就是分析这一类语句的修辞作用。

欣赏形象通常指通过什么手法刻画了什么形象,通过什么形象抒发了什么情感。作品的内涵,通常是指作品中表现出来的观点、思想感情倾向。

文学经典往往是时代精神的折射,民族精神的体现,甚至通向全人类的普遍文化心理。文学形象具有包孕性,这就使得文学作品呈现出多层次的丰富意蕴,读者视角在历史、哲学 1

和审美三个层面的转换,往往可以发现新意蕴。个性化阅读就是要求考生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探究文学作品的丰富意蕴。

二、考点透析

㈠散文的基本知识

1、散文基本特征:

(1)情感浓烈,选村广泛(富有抒情性,行散神不散);

(2)真实自然,富于美感(写真人真事,可以艺术加工,表达方式多样);(3)以小见大,纸短韵长(哲理性)。

2、分类(据内容和性质分)

⑪叙事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对人和事物进行具体描绘和叙述(突出特色)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带有浓厚的抒情成分

侧重于从叙述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质,具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因素,从一个角度选取题材,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如鲁迅的《藤野先生》和吴伯萧的《记一辆纺车》、鲁迅的《五猖会》

⑫写景散文(以描绘景物为主的文章)

描写景物的同时抒发感情,采用的方式,或是借景抒情,或是寓情于景。

写景散文一般都能抓住景物的特征,按照空间的转换为顺序,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把观察点的变化交代得清清楚楚。

对景物加以生动得描绘,可以起到下列的作用:①交代背景②渲染气氛③烘托人物思想感情④铺垫情节⑤更好地表现主题

如老舍的《想北平》和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⑬抒情散文(注重表现作者的思想感受,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散文)

有对具体事物的记叙和描绘,没有贯穿全篇的情节,强烈的抒情性为其突出特点。它或者直抒胸臆,或者触景生情,洋溢着浓烈的诗情画意。

抒情散文感情真挚,语言生动,常常运用象征和比拟的手法,把思想寓于形象之中,因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如陆蠡的《囚绿记》、周国平的《面对苦难》

散文的主要特点是“形散神不散”。散文不像小说,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可循,它的内容广泛,跳跃性很大,可涉及古今中外,天南海北,国计民生,花鸟虫鱼等诸多方面。

“形散”主要表现在:

1、时间跨度大。如秦牧的散文《土地》从今日的土地一片生机,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晋公子重耳狼狈出逃时手捧泥土感谢土地是上苍的恩赐。

2、空间转换广。余光中《听听那冷雨》写雨,一下子写台北的雨,一下子写大陆的雨,一下子写美国的雨,一下子写古人如何听雨,自己童年如何听雨,一下子写现代人如何听雨„„

3、事件牵涉多。如袁鹰的散文《井冈翠竹》,写井冈山的竹子做过武器杀伤敌人,做过竹筒盛粥,做过红军的扁担挑着中国革命从井冈山走到延安,走到北京。新中国成立后,竹子又被派上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新用场„„事件多得让人应接不暇。

4、表达方式活。茅盾名篇《白杨礼赞》,就综合地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如文章开头就记叙和描写了汽车在黄土高原上奔驰看到的黄土高原的外貌,用抒情和议论点明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神不散”就指的是文章始终紧紧围绕一个中心,贯穿一条红线,做到结构紧凑,层次分明,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形散神不散”的特征增加了散文的阅读难度,考场上有的同学读了一篇散文后,往往不知所云,不得要领,这样硬着头皮去答题,结果自然是答不到要点上去,多为无效答案。“形散神不散”的特征更是命题人设题问题时必须考虑的因素,考生只有依据文体特征分析散文的形式、内容以及主题,才能理解文章,提高答题准确率。

㈡根据《考纲》规定,散文阅读从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探究四个不同的能力层级考查学生,考点分四大类,共十个考点。下面就其中的几个方面加以阐释。

《考纲》要求考生“分析作品结构”,能力层级C。

散文往往“形散”,笔墨似随意挥洒,为了做到“神不散”,在结构上借助一定的线索把材料贯穿成一个有机整体,线索正是把文中各个部分的材料串起来的那根“红线”,它可以是某个中心事件,某个实际的物体,也可以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当然,也可以是人物。线索的类型及其在具体文章中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仅以写景散文为例,写景散文一般以游踪或某一景物为线索。例如:《绿》、《荷塘月色》以游踪为线索,《灯》、《蒲公英》、《故乡的榕树》则分别以“灯”、“蒲公英”和“故乡的榕树”为线索。我们阅读时,首先要梳理清文义,即把文中所写到的事件、景物、人物一一梳理清,理清线索,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一一吃透“形”。

要注意作品的整体构思、贯穿线索,以及各个部分和各个方面之间的关联与安排。分析文章结构用语:(1)做铺垫:在情节发生前的交代、暗示。(2)埋伏笔:前段为后段埋下的

线索。(3)呼应、照应:前后的互相联系。(4)浑然天成:结构非常完整,如同自然生成的。

⒉寻找“文眼”

《考纲》要求考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能力层级D。

优秀的散文大多设有“文眼”。“文眼”往往是文中最精采、最耐人寻味的地方,是反映主题思想、创作意图的关键词句。抓住了“文眼”,就抓住了全文的关键,找准了理解、把握全文的突破口。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从表面上看,全文处处都是扣住一个“静”字,但实质上,却处处都反衬自己内心的不“静”,显然文首的“心里颇不宁静”,是揭全文之主旨的“文眼”。鉴赏散文时,要全力找出能揭示全篇旨趣和有画龙点睛妙用的“文眼”,以便领会作者为文的缘由与目的。寻找“文眼”,即把文中叙述、描写基础上的议论抒情句、文中反复出现的词句、首尾照应的句子等找出来,加以体悟,因为这些句子往往直接透露出作者的思想感情、观点倾向、写作目的等。

⒊概括主题

《考纲》要求考生“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C。

一篇优秀散文,无论是选材谋篇,还是遣词造句;无论是运用修辞,还是采用艺术手法,都是为了表现中心主旨服务的。因此命题者命题时,总会结合中心主旨来命题,我们如若成功地把握散文主旨思考问题,那么我们就不难找出答案来。但是,散文的主旨并不都是直露的,需要考生体会概括。

据形悟神,即根据文中所写的事件、景物、人物等,联系“文眼”中作者流露出的思想感情、观点倾向、写作目的等,再用自己的“心”去发现“散文的心”,以自己的人生经验和智慧去解读“作者心灵的歌声”。

注意把握文章主要意象(形象)的特点及象征意义。例如茅盾《白杨礼赞》中的“白杨”的象征意义,是理解该散文主旨的关键。如2006年全国卷《绵绵土》,文章的中心意象是“绵绵土”,它的特点是“金黄色,细柔,温暖,纯净”,在文中象征着故乡及亲情。而主要意象的象征意义,往往又正是散文主旨之所在。

不少散文作家都喜欢“卒章显志”的写法,我们还可以先读文章的结尾,了解其“志”,然后再浏览前面的材料,这样会更容易把握文章的主旨。再说,散文的主旨大多是抒情、明志、言理,这也给我们把握主旨带来提示,即我们可从“情、志、理”入手。

⒋分析手法

《考纲》要求考生“分析散文的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C。

散文灵活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对表现手法的考查是高考重点之一,主要考查表现手法的运用所产生的艺术效果。复习应该从四个方面下功夫:一个是作品的表达方式,第二个是作品的写作手法,第三个是作品的布局谋篇,第四个是作品的修辞方法。

不同类型的散文有不同的表现手法。文章写的是事件,就要悟出平凡小事中寄寓的大道理——以小见大;文章写的是景物,就要悟出景物中融入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或作者托物言的什么志;文章写的是人物,就要通过作者对人物的描写悟出人物的精神品质、性格特征等。

⒌品味语言

《考纲》要求考生“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能力层级D。

散文的一大特色就是语言美。鲁迅的散文语言精练深邃,巴金的散文语言朴素优美,冰心的散文语言委婉明丽,孙犁的散文语言质朴,刘白羽的散文语言奔放,杨朔的散文语言精巧。散文的语言有鲜明的特征,富有表现力,所以,这个考点也是每年必考的内容。体会品味语句的妙处,不能孤立的看,要联系上下文,联系文章的主题,才能看出语句的丰富内涵,要注意把握形象化语句的抽象含义。如2005年高考重庆题《阳台上的遗憾》中有这样一句“汉文化一直也在这样的南国宅院里咳血和低吟”。放在上下文中,我们应该能理解它的含义:即使在南方的宅院里,也有三纲五常的专制和文人雅士的伤感。阅读散文要学会鉴赏散文语言的表现力,散文大家朱自清选字炼句十分精妙,他在散文《绿》中写梅雨亭:“这个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儿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这里的“踞”和“浮”写出了梅雨亭灵动的态势,一幅生动的画面便跃然于读者眼前。

6.深层探究

《考纲》要求考生就文本加以探究,能力层级F。

“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就是要求我们采取不同视角对文本作多侧面的考察,可以从作者、读者、文章中人物的角度,可以从社会、政治、教育的角度,等等;“不同的层面发掘”,就是要求我们对文本能够作出深浅度不同的认知解读,一般可从情感、哲学和审美三个层面分析发掘。

“丰富意蕴”,指文本所蕴涵的思想、感情等多种内容,属于文本结构的纵深层次。文学作品表现出来的意蕴,有社会的、政治的、道德的意义,有现实的、历史的意义,也有心理的、情感的、审美的意义。从作者主体方面来说,作品中的意蕴,是其思想、意识、情感的综合体。

“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民族心理主要指一个民族作为一个大群体所具有的典型心理

特点,是特定民族在长期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制约与历史文化的积淀过程中形成的,并通过一定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及各种文化产品得以表现,如生活习俗、道德观念、生产行为、交往行为以及艺术、体育活动等。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关切、追求和维护,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人文精神”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理解、尊重、关心他人,对人类所遭受的苦难深表同情,对人类的当下和未来深怀忧虑;二是对自然与他人充满敬畏和感恩之情,尊重自然,敬畏生命;三是在人的全面发展中,善于反思、审视自我,具有自我批判精神。

三、命题规律

2011年新课标《考试说明》: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阅读鉴赏,应注重审美体验,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能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从近年来各地文学作品阅读试题,尤其是2011年试题可以看出,散文阅读侧重于对文章组织和结构的考查、对艺术手法中描写的考查以及对主要词句的考查(理解含意,赏析意蕴)成了文学作品阅读考查的“三重”。

材料选取上,突出“温暖”主题,注重精神提升,以抒情散文、议论散文为主导,间以平和的小说,积极发挥新课标对人才培养的引导作用。

考点安排上,越来越凸显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考查。2011年高考,上海卷、福建卷、天津卷、北京卷、四川卷、广东卷、湖南卷等考查了散文的阅读。试题侧重于理解解释文中重要句子、理解归纳内容、鉴赏艺术形式、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题型以简答题为主,其中北京卷、上海卷、福建卷既有主观题,又有客观题。在题量和分值方面,相对稳定,一般是4道题(广东卷是3题),分值15-25分不等(广东卷是3题15分)。试题的开放性将越来越强,是今后命题的主要趋势之一。题型稳中有变。出现了一道综合性极高的探究题,对考生的鉴赏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在考点的对应上,着眼于鉴赏能力、分析评价能力的考查。理解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查都有涉及。在难度的控制上,渐趋稳定,有降低的趋势。

四、技法点拨

㈠基本考点突破

1.正确理解重要词语,可具体运用如下方法:(1)词语指代内容的概括

使用词语指代的目的是为了行文的简洁。词语指代在文中经常使用,而且运用灵活,它可以指代一个词、短语、句子,甚至整个段落。如果对词语的指代内容没有搞清楚,就会影响对文意的理解。特别要注意,非指示代词的指代,考题是以“理解含义”的提法出现的。代词指代义的确定,必须紧扣上文内容,要注意:指代有近距离指代,也有远距离指代,有时指代内容没有现成词语可供使用,需要对文章进行分析、归纳和综合概括。要了解代词的用法:如‘这”“这个”“这些”是近指;“那”“那个”“那些”是远指;“某”“某类”是不定指等等。

(2)推断词语的情景义

理解这类词语的含义首先要明晓它在语境中是如何产生的。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词语因比喻、反问、借代、改变词语的感情色彩等修辞手段而产生的新义;一类是词语在语境中作远距离引申而产生的新义。

①对词语比喻含义的理解与确认要从分析喻体与本标的相似性人手,寻找比喻的本体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②对词语的引申义、临时义、隐含义、概括义的理解,要注意从整体阅读理解的角度出发,将词语放在特定的语境中去分析,在明确词语所在的语句的句意、所在段落含意、所在语段前后关系的基础上理解词语。

(3)理解词语的表达效果

理解词语的表达效果是理解词语的高要求,即揣摩词语的情味、色彩等附加意义及在文中的修饰作用。其主要作用有:

①形象性作用,主要指词语在叙事、写人、绘景中鲜明、具体、生动传神,含色彩性、音乐性等。

②表达思想倾向、感情色彩等。

③精确性作用,主要指词语在表达概念方面的准确恰当,修饰、限制、补充性词语在表意的精确、严密方面的作用。

④结构性作用,主要指词语在全篇(或段)中的地位和点题、照应、过渡等方面的结构作用。

2.正确理解并解释文中重要的句子(1)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作用

重要句子在文中的作用,通常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提示段意。②揭示文章中心、主旨、观点、情感。③揭示文章脉络层次。主要是文章统领性的、过渡性的、总结性的语句以及区分段内层次的语句。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方法

①句子主干浓缩法:对于那些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要善于抽出主干。

②句子作用定位法:文中的重要句子主要指起始句、总结句、衔接句、主旨句、情感句、矛盾句、警示句、引用句、修饰句等等。弄清句子在文中或语段中的地位、作用,对理解句子有重要意义。

③结合语境阐发法:要善于抓住句子所在的段落,考查其相邻语句的隐含信息及其与该句之间的关系

④结合事例推断法:句子的思想或感情并不明朗时,就必须结合事例、引用材料等来推断了。

3.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它实际上就是在做保留有用信息、剔除无用信息的工作,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第一,抓住题目是关键。

第二,开头段落的提示作用和结尾段落的总结作用 第三,文中出现的指代性语言。第四,重视过渡段和过渡句。

第五,文章以外的有用信息。如写作时间和地点、作者、文章出处等,4.在现代文阅读中.正确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方法(1)抓文中标志性语句。(2)扣文体结构特征。(3)分析思路情感脉络。(4)把握语句衔接特点。

5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要掌握以下方法:(1)从核心语句突破。(2)循主要线索突破。(3)层层概括突破。(4)挖掘隐含信息突破。

6.在现代文阅读中,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可采取以下方法:

(1)抓住中心句、关键句,从文章主旨突破。(2)分析事例、引文,从主要内容突破。(3)比较不同观点、态度,用求同存异法突破。(4)巧借注释、旁批,从背景材料突破。

7.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应做到:(1)理清思路,瞻前顾后,切脉通络。(2)根据主旨,注意宾主,分析技巧。(3)揣摩修辞,比照分析,咀嚼内涵。

8.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应注意以下两方面:(1)整体阅读,把握形象,揽旨品趣。(2)借助阅历,发挥联想,鉴赏创造。9.文本探究

本考点考查,多是以论述题、阐述题的形式进行。解答这类题注意以下问题: ⑪善于选择审视角度。

同样的一部书,不同领域的读者所获得的认识和启发是彼此不同的,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彼此的审视角度不同。比如可以从社会的角度、政治的角度、教育的角度、个体人格成长与形成的角度来发掘其深层的意蕴。这就需要我们学会根据文本本身的内容多方位的联系,选择那些与文本关联较紧密的方面,作为考察视点。我们确定审视角度的一个比较好的办法,就是可以假设自己具有多重身份,然后分别以各种不同的身份对文本进行审视,这样就比较容易实现从不同的角度对文本进行发掘。

⑫善于进行层面切割。

一般说来,对一个文本我们可以对它作字面上的解读,这是浅层面的。可以联系自己的个人生活经历和体验进行解读,这就可以获得一些具有个性化的理解,相对来说这就深了一层。可以联系文本产生的时代,看它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还可以联系现实的生活实际,看它具有怎样的现实意义。除此而外,我们还可以把文本里呈现出来的人或事抽象化、符号化,这样就可能获得具有更宽广的普遍适用的一般性意义。

⑬善于借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磨制美好的珍宝)。充分利用前三题解答信息。⑭善于有序呈现结果。

角度与层面应该属于两个不同的维度,当它们彼此不发生交叉的时候,我们就分别进行表述。而且不管是对“不同的角度发掘”的呈现,还是对“不同的层面发掘”的呈现,都要

善于由浅近到纵深这样的次序排列,而且在每一条的最前面,都尽可能的运用一句纲领性的语句做一个提示。这样就可以保证自己的陈述条理清楚,次序井然。

⑮平时注意归纳不同时期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共性的东西。

如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中华民族心理,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等,将提炼出的共性与阅读的个案对照分析。如,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主要是:忠、孝、诚、信、礼、义、廉、耻等八个字。

㈡整题阅读突破

⒈掌握阅读技巧,养成阅读习惯

⑪从文章整体入手,理清行文脉络。形散神聚是散文的一个重要特点,阅读时一定要着眼于文章的整体,注意理清其内部的相互关系,从宏观上驾驭文章的“形”,把握作者寄寓其中的“神”与“情”。如2000年高考全国卷现代文阅读材料《长城》,作者从深秋晚景写起,引入对历史的回顾与反思,再从历史回到现实,在历史与现实的对比中深化主旨,卒章显志,含蓄而又深沉。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再来回答题目,就不至于下笔千言离题万里了。

⑫研究背景,了解创作历程。

散文通常是社会生活的折射,了解了文章的相关背景,就掌握了阅读鉴赏散文的一把钥匙。2011年福建卷的散文阅读《走进腾格里》,解答这篇文章的题目就须认真阅读注释,分析背景材料。了解作者用大量的笔墨写月光,突出的在宁静中,对大自然的永恒、人类历史文化的悠久以及生命意义的思考的内涵丰富。每个片段都写出了作者独特的感悟。了解了创作历程,把握了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思想感情,再对照原文,就不难找到题目的答案了。

⑬借助想象,体会作者情感。

散文属于文学范畴,阅读散文必须发挥联想和想象,结合个人生活体验,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强烈共鸣。读《长城》,如果能联想到余秋雨在《都江堰》一文中对长城的议论,联想到长城上狼烟四起、民族斗争的惨烈,联想到中华民族的屈辱历史,就不难触摸到作者那颗希望中华民族走出封闭与落后、走向繁荣与强大的赤诚滚烫之心了。

⑭掌握手法,找准突破口。不同类型的散文有不同的表现手法,抒情散文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如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抑扬结合、象征等;叙事散文讲究以小见大,注重形与神的关系;写景散文注重情景交融,把握其情与景的契合是解读的关键;咏物散文则往往采用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情的手法,理解其象征手法和抒情方式是解读的重点。掌握不同类型散文的表现手法十分重要。

⑮明确技巧,有的放矢。阅读散文,必须掌握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常见的

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有:①比喻。②反衬。③对比。④象征。⑤排比。⑥变换人称。不同的人称会产生不同的表达效果:用“我”可以增强文章的真实性;用“你”便于抒情,便于对话,可以拉近与读者的距离;用“他”或“她”可以写出不同人的感受。⑦反复。便于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增强文章节奏感,使上下文衔接更紧凑。⑧白描手法。能使文章语言朴实,格调清新,平中见奇,含义深邃,真实感人。⑨用典。能丰厚文章的文化底蕴,丰富思想内涵,增添文采和趣味性。⑩寓庄于谐。能使文章行文活泼,幽默风趣。

⑯瞻前顾后,辨析句段关系。

阅读散文时还要瞻前顾后,注意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前后关联。如2011年北京卷《祁连雪》文后设题:作者曾说:“雪”是《祁连山》的“文眼”,其有重要的作用,请通读全文,谈谈文中“雪”的重要作用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理清前面段落之间的关系。要理清作者行文思路,然后再把握文章的主旨和写作手法,就可以回答上面的问题了。

⒉明辨试题类型,遵循答题程序

类型一:考查“是什么”。主要包括“说说这个词语或句子的意思”“某某词或句子的含义是什么”。答题对策为:

⑪掌握语句的特点。一般说来,一篇文章中的关键语句总是有表征可寻的。从内容上看,要抓住能揭示文章主旨的语句,抓住每一个段落中那些能概括段意的语句。从表达方式上看,要注意文章中那些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发表议论的语句。从结构上看,要注意领起后文或收束前文的语句、前后呼应或承上启下的语句、有重要指示代词的语句、位于全文或全段开头和结尾处的语句等。从修辞上看,要注意那些运用了比喻、反问、排比、象征等修辞手法的语句以及语意比较含蓄的语句等。

⑫理解本义,内引外联。词语或句子的本义,即词语的词典义、句子的浅层意义。可先将词语的词典义、句子的浅层意义把握准确,然后联系语境对其本义进行引申。如2011年四川卷《锈损了的铁铃铛》文后设置了这样一道题:“怎样理解第l3自然段“他是否像那个铁铃铛,尽情地唱过了呢”在文中的含意?”这道题主要考查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解答这道题,应把握“尽情的唱”得含义,理解其语境义,最后联系上文就可以知道。

类型二:考查“怎么写”。主要包括文本怎样布局谋篇、思路层次如何安排、使用了何种表现手法等。答题对策为:

⑪明确谋篇布局的方法。散文最基本的表现手法有借景抒情、虚实相生、托物言志、动静结合、想象、联想、象征、白描、细节渲染、反语、烘托、对比等。

⑫掌握基本的答题程序。考查文章谋篇布局、思路层次类题目的答题程序一般是:首先,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得出谋篇布局或思路层次的特点。文章的思路通常表现在文章的取材、线索、顺序、开头、结尾、过渡、照应、段落层次的关系等方面,理清文章思路可以从这些方面入手。散文的结构层次主要有总分式、承接式、并列式、递进式等,理出结构层次,文章的思路也就清楚了。其方法通常是从综合归纳各段内容入手,有主句的文段,把主句画出来,内容相近的段落可以合并概括。其次,要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分析文章是如何体现该特点的。

考查文章表达技巧、表现手法类题目的答题程序一般是:①判定使用了什么表达技巧、表现手法;②指出该表达技巧、表现手法的作用;③结合文本具体分析这样写的好处(即表达效果)。如2011年四川卷《锈损了的铁铃铛》文后有这样的题目:“第6自然段中画线句子描写草木惊醒后的各种情态,请结合全文回答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这道题是考查表现手法的。解答该题,第一步,要指出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和想象。第二步,要回答比喻、拟人和想象的作用:使所描写的对象生动形象、具体可感;第三步,结合文本分析,得出结论。

类型三:考查“为什么”。比如开头为什么这样写、结尾为何要这样处理等。答题对策为:

⑪掌握写作技巧的作用。散文的结构手法有伏笔、线索、转换、过渡、照应、详略等;其作用为:统摄全篇,领起下文,渲染气氛,奠定基调,承上启下,首尾呼应,深化主旨,卒章显志,等等。

⑫遵循基本的答题程序。首先指出题目中的内容使用了什么写法(用术语),其次结合文本具体分析这种写法的好处所在,然后结合文章主旨对其作用进行总结。

⒊关于开放性试题

⑪鉴赏、赏析类试题。这类试题要求考生对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进行鉴赏。如浙江卷《泰山之思》文后第21题:“联系全文,就‘我看不清来路,更找不到去路’写一段赏析性的文字。”解答鉴赏、赏析类试题的一般方法为:读懂题干,领会要求;依托文本,把握内容;亮出观点,鉴赏分析。

⑫分析、评价类试题。这类试题要求考生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进行分析、评价,属于创造性思维范畴。它强调阅读与认知的关系,既要通过阅读丰富和深化认知,又要根据自身的认知对作者的观点或文本的重要语句进行分析、评价。解答该类试题,首先要弄清原文结构、材料与观点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还要进行一定的分析、概括。

⑬认识、理解类试题。此类试题要求考生针对文中某个话题或与文本相关的某一生活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如2011年高考福建卷《走进腾格里》文后第15题:“文章第⑪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谈谈你的看法。”解答这类题目时要用第一人称,可以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然后再谈理由。要摆事实、讲道理,如果题目有相关要求,还应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要做到看法明确,举例恰当,表述清楚,言之成理。

⑭联想、想象类试题。这类试题要求考生联系实际,展开联想,谈谈文章给自己认识事物带来的启发。这类试题以文本为基础,但又不局限于文本,要求融入考生自己的感受、体验、观点和认识,是考生自身的认识能力与文本解读能力的完美结合,也是今后试题设置类型的发展趋势。

五、高考典型例题

一、(2011·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题。(21分)

塔上的树

易云武

乘船而行,每每靠近城镇,常常能发现一座塔。眼下泛舟武水到沈从文故乡凤凰去,果然看见有座古塔突兀于小镇的高坡之上。那塔顶上长着一棵壮硕的树,正面看像一团绿色的云,侧面看像老人的头。

船泊码头,便要去仔细看这幅山水泼墨,它是一座七层古塔,虽然已老态龙钟,不单砖石风蚀斑驳,而且所有的塔角翘檐都已破损残缺,仅仅剩下三只寂寞的风铃,但已哑然失声,惟有被香烛熏烤得髹黑的塔门及残存于地缝里的灰烬,才表明也还有人来此祭祀,因此我想,它的存在不过是一个凝固了的历史故事罢了,在湘西山区,这样的故事也还多着呢。

然而我执意要弄清除那塔上的树为什么如此蓊郁如盖,它如何得以生存。于是,便匍匐着攀援石梯而上。塔内盘道狭窄,因为空气潮湿石壁布满青苔的缘故,为防止滑倒,爬至第四层即不敢再贸然上去了。好在这一层有四个拱门可供旅人瞭望,且石板清凉,所以趁着休息之机欲和古塔作无声的沟通。

这是有阵阵凉风吹来,冥冥之中,但听见塔内塔外众多鸟雀的鸣叫。那生灵的叫唤涌动着,如潮汐此起彼伏。塔外吼吼喳喳的声显得分外急促,充满焦虑之情。我起初只是诧异,后来才理解到,原来那些飞鸟似乎发现我骚扰了它们的地盘,急欲驱逐我这个不速之客。我甚至感觉盘旋于塔外的鸟雀全部都死劲地扇动翅膀向我扑将而来,呼呼生风。其中竟然有几只勇猛者穿越空荡的拱门,俯冲于我的头顶之上。

我从来没有见过如此充满灵性的飞鸟。就在我急欲逃遁而下时,忽然又听得塔的上面三层鸟类的聒噪一片慌乱,但音量比较微弱,仔细辨析,我想,那也许是栖息于塔内的幼鸟和昏老之雀盼求食物或乞望爱怜之鸣,其嘤嘤之声令人不胜恻然,想象它们渴求布施张大尖嘴或鼓动羽翼的艰难情状,我后悔不该爬上塔来寻密探奇,侵犯了它们的家园,扰乱了乌亦家族的和平与宁静。乌亦有情,他们的互相关心和对挑衅者的警觉,已从那个塔外愤怒的拍翅和塔内的哀鸣体现出来,我本无心,无意,鸟类却感觉我有心,有意。刹那平常行为竟变成相续肆虐,罪过罪过。

我立马产生一种负疚感,在彻悟中摸索盘道退下塔去,这时,我发现所有的磴石都积有多少不一的鸟粪,有些还粘连这羽毛,就在我缩着腿弓下身退下时,无意中发现塔壁的缝隙里鼓冒一束树根,死死地 ①(扎、长、嵌)在青苔之中,再环顾四周,依然见着攀附于石壁上的根蔓,或粗壮或瘦削,宛若蛇虬,相互 ②(连、缠、拧)在一起。有些树根还伸展绿莹莹的卷须,成为根上之根,亮晶晶的水珠 ③(挂、沾、滴)在上面,塔内如闪着点点星光,我越是向下摸索,那须蔓越见庞杂,登塔时为一览顶端风景之快,不曾留意身边之奇,现在才觉得忽略的风景身边也有。可见人在进退时都万万马虎不得。果然,待我最后钻出塔门,那一丛丛裸露的根须全都展示于塔基周围。

这是一幅多么不屈不挠、元气飞动的自然景象啊,围绕古塔转了一圈,终于觉察古塔是被树根凑用着、裹缠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古塔完全被树根抬举起来。倘若没有众多的树根以其顽强之力护卫这座 物,这本无生命的石头恐怕早已瓦解坍塌于荒野下。

我为这一发现而感动。但是,当我在琢磨中复又抬起头时,仰望高耸于塔上的一团绿荫以及翱翔在它周围的鸟儿,我的心头更为之一亮,我分明感觉飞鸟才是给这树、这塔以生存的施与者。回首我在塔内的整个过程,下在是因为塔内堆各的鸟粪给盘根错节的根蔓提供了必要的养分,使细小的根茎不断延伸。而且推而远之,这存活顶的绿色华盖,也不知道是依仗何年何月何只鸟雀,就是那只玄冥之鸟衔落于塔顶的树种造就了

这棵树的最初生命,日复一日,由于树的根须不断渗入塔的缝隙吸取大地的精华,于是又营造了塔内湿润的空间。鸟、树和塔是如此的相互厮守,依存,南哥难舍,最终在天地之间顶托了一道秾丽的风景与和谐统一的煌煌气象,这是天意?这是缘分?我几乎要双手合十向这座古塔顶礼膜拜了。

依依不舍告别这座不知名的古塔,我登船飘向凤凰,问船员,这塔上的树留下什么传说,他们也不明白,或说树鸟连理、相依相偎,像恩爱执著的夫妻,或说那塔是守护凤凰城的忠诚卫士,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他们都为鸟的布施、树的精诚。他的圆融而心怀崇敬,船员 的说法虽极为简单,但给我的思索却很多,因为眼前之景道出了自然万物的亲切默契,它向人们展示的是一个随顺自然,一切皆真,物我通融,宁静致远的生命画面,于是,我忽然觉得这塔,这树,这鸟,这山,这水,这舟,都留着沈从文笔下的万种风情。

——选自《中华散文百人百篇》,略有删节

1.本文第2自然段中古塔的“老态龙钟点”体现在哪些方面?请加以概括。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4分)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和分析表达技巧。这个段落的“虽然已老态龙钟,不单砖石风蚀斑驳,而且所有的塔角翘檐都已破损残缺,仅仅剩下三只寂寞的风铃,但已哑然失声”是有效信息区间,抓住这部分中描写性语句,并确定关键词,就可以组织答案。写作意图可从铺垫、伏笔、点题、扣题、扬抑、过渡等方面考虑。

答案:砖石斑驳 塔角翘檐破损残缺 风铃失声 为后文写塔、树、鸟和谐共生作铺垫。

2.作者原本打算登到塔顶,为什么中途而返?(3分)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概括文中信息。第三段由“塔内盘道狭窄,因为空气潮湿石壁布满青苔的缘故,为防止滑倒,爬至第四层即不敢再贸然上去了。”一句,提出关键词句即可;

第四段根据“原来那些飞鸟似乎发现我骚扰了它们的地盘,急欲驱逐我这个不速之客。„„其中竟然有几只勇猛者穿越空荡的拱门,俯冲于我的头顶之上。”一句概括即可

第五段由“听得塔的上面三层鸟类的聒噪一片慌乱,„„我后悔不该爬上塔来寻密探奇,侵犯了它们的家园,扰乱了乌亦家族的和平与宁静。”几句可以提炼出第三条答案。

答案:①因有青苔,防滑倒;②躲避鸟的袭击;③避免再扰乱鸟的和平与宁静。3.请为第六自然段空缺处分别选择一个最为恰当的词。(3分)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散文语言的鉴赏能力。“嵌”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一束树根” 呈“束状”地死死地勒入“青苔之中”的情状。“缠”字写出“攀附于石壁上的根蔓”遒劲有力,弯弯曲曲,多而交缠的状况。“挂”字写出“绿莹莹的卷须”上“亮晶晶的水珠”晶莹欲滴的情状。

答案:嵌 缠 挂

4.请细读最后一的自然段,写一段80字以内的赏析性文字。(5分)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散文的综合鉴赏能力。对于一个语段的鉴赏可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展开。内容方面,考虑对主题的作用,或深化、或升华,考虑对文章风格的影响。形式方面,15

可以考虑结构的过渡、呼应、扣题、总收等,可以考虑语言的使用技巧,或修辞、或描写角度等等。

答案 ①借助传说,进一步领悟到世间万物和谐共生的道理,升华了主题; ②船员的话增添了浪漫色彩; ③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④联想沈从文,首尾呼应。

5.根据本文内容,你认为是否有必要更换文章题目?若无必要,请说明理由。若有必要,请你出新的题目。(2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题。此题一定要要联系全文,以写作目的、写作主题为主要依据。言之成理即可给分。

答案: 无必要。

理由:①以“塔上的树”为题,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②树是引起作者登塔和发现塔、树、鸟三者和谐相融的起因。有必要。

理由:拟题要求;符合文章内容,有文采。

6.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本文叙写了作者探访路上的树的所见所感,思路清晰,结构严谨,蕴含了一定的哲理。B.作者在第2自然段中用“这幅山水

C.第5自然段中“刹那平常行为竟变成相续肆虐”,表明人类屡屡冒犯自然,揭示了要保护生态平衡的文章主旨。

D.本文从视觉、听觉角度,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描写了富于灵性的鸟雀,表现了作者它们的理解和尊重。

E.本文和沈从文的《边城》一样,描绘了“世外桃源”一般的详细生活和自然风光,语言平实简明。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与评价文学作品。C项考查了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的知识。思考时要注意语境,通过句间的逻辑关系理解各句的来龙去脉。E项考查主题与评价,叙写了作者探访路上的树的所见所感,思路清晰,结构严谨,蕴含了一定的哲理,并非“描绘了“世外桃源”一般的详细生活和自然风光”。

答案:C E

二、(2011·福建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走进腾格里(节选)

学群

①这是我第三次走进沙漠。每一次,沙漠总是让我变得跟一个小孩子似的。

②先是骑在骆驼上往沙漠里走。就这样,沿着沙地的起伏一路走下去,把身后的那个世......界远远地甩在沙漠以外,甩掉人身上一切多余的东西。........③晚餐就在沙地上进行。两只馒头,一瓶水,再加上一点取自沙漠的野菜,就这样几样东西。面包、水和盐,人的生活,最基本的无非就这几样东西。几千年几万年,真正支撑起人类历史的,也就是这几样。

④晚饭之后,夜色渐渐从沙地的低凹处爬上来,漫过沙丘,将天空也浸入其中。这不是...一般涂抹在物体上的黑色,这是幽邃深远的晦暗,是亿万光年的未知领域。满天星光在闪烁。多少年不曾见过如此繁浩的星光,仿佛天空把这么多年的星光一齐拿到这里来闪耀。

⑤暗黑中,身子下面的沙丘仿佛在不断隆起,直到接近天空的高度。我仿佛是在地球的最高处,静静地、静静地面对浩瀚的星空。幽邃的夜空下,整张大地剩下来的就只有宁静,原来这宁静中有着永恒的东西。、⑥月亮升起来。这曾在千里之外照亮过童年的月亮,在李白的吟咏里传递千年的月光,有着嫦娥和桂花树的月亮。我们大老远地赶来,来到沙漠中间,就是为了这轮月亮!

⑦就像沙漠一样简单地面对,面对月亮,面对天空,很多年不曾 这样静静地面对。天空是灵魂一样的蓝色,一轮明月就悬在灵魂中央。与身后无垠的宇宙相比,它是多么渺小。可是从那里传过来的光辉,却把大地照亮——对于我们来说,是这么辽阔的大地。月光就像浓情的乳汁,在地面上流淌。这喂养灵魂的乳汁!

⑧月光牵动人最深处最悠远的东西。早在生命出现之前,月光就已经牵动海潮;早在我们出现之前,月光就已经牵动母性的血液。现在,它是如此深刻地牵动我。我感到,我所要表达的,全都在那月亮上。你没法把你心里的东西说出来,月亮静静地把你要说的全部都铺在你面前。你一动,就有一道道逶迤的线条跟着你。你每走一步,都把沙漠、把大地的起伏、把遍地月光牵动。

⑨在我驻足的沙丘上,月光显得特别明亮。明晃晃的沙地上,一只甲虫爬过的痕迹显得格外醒目,六条腿,每一条都拖着一道带痕。在我的眼里这就是一部沙之书,一部自然的圣经。在这里,一只虫子的吟咏,一缕风,一一株草,还有这充骞天地间的宁静,都带着哲人 的意味。

⑩月亮是地球的一个梦,是人冻结在天空的一个梦。

⑾沿着沙地的起伏往回走,人类的世界在地平线以下闪烁。城市就像大地上吵闹的星群。我知道,我还得回到那个世界里去,用自来水冲洗身上的汗渍和沙粒,然后把袜子和鞋穿上,用汉堡包、用啤酒填满肠胃,用灯光和电视照耀空余的生命。我没有办法像那些甲虫一样一直生活在这里,不能像一根骆驼刺把根扎在这里,甚至不能像一匹骆驼。我只能回到刚刚诅咒过的物资中去。不能留下,就把这里的天空,这里的沙漠,这里的夜装进胸间,带回去,让它照亮我的精神,让灵魂有一个呼吸的地方。

(摘自《生命的海拔》,有删节)

【注】腾格里:位于内蒙古西南部和甘肃中部边境交界处,面积4.27万平方公里,为我国第四大沙漠。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第②段“身后的那个世界”是指喧嚣的物质世界,不包括被扭曲的精神世界,因此,“一切多余的东西”指的是物质的东西。

B.第④段连用“爬”、“漫”、“浸”三个动词来写沙漠夜色渐渐加深的过程和个人的个人的感受,形象生动,让人有亲临其境的感觉。

C.第⑦段写月亮与无限的宇宙相比虽然渺小,但它的光辉却可以照亮大地。作者借此暗示,人和大自然相比虽然渺小,但可以创造世界。

D.作者用大量的笔墨写月光,突出了在宁静中,对大自然的永恒、人类历史文化的悠久以及生命意义的思考,内涵丰富。

E.文章以时间为顺序,依次写了作者进入腾格里沙漠、沙地晚餐、月夜静观、从沙漠返回等片段,每个片段都写出了作者独特的感悟。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学类作品的分析综合能力,重点是对文章的理解。从最后一段“用灯光和电视照耀空余的生命”,“让它照亮我的精神,让灵魂有一个呼吸的地方。”等句子可以看出第②段“身后的那个世界”既指喧嚣的物质世界,也包括被扭曲的精神世界。“一切多余的东西”指的不仅仅物质的东西,也指对人的精神无益的东西。故A选项是错误的。C选项显然曲解文意。作者写“月亮与无限的宇宙相比虽然渺小,它的光辉却可以照亮大地。”暗示的是月亮能积淀民族的历史文化,给人们带来精神寄托。

答案:AC 18

2.文章第⑧段划线的句子“月光牵动人最深处最悠远的东西”这“最深处最悠远的东西”有哪些?请联系上下文谈谈你的理解。(4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找准题目的关键点。划线句子“月光牵动人最深处最悠远的东西”,关键点无疑是“深处”与“悠远”。什么才是“深处”与“悠远”的东西?那就是童年、历史、等。顺着这个思路在文中寻找有关信息,然后结合文章用自己的话归纳概括即可。

答案:①我的童年记忆(“曾在千里之外照亮过童年的月亮”);②民族的历史文化积淀(“在李白的吟咏里传递千年的月亮,有着嫦娥与桂花树的月亮”);③宇宙意识(“早在生命出现之前,月光就已经牵动海潮”);④生命感受(“早在我们出现之前,月光就已经牵动母性的血液”)

3.文章第⑪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谈谈你的看法。(6分)答: 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这是一个探究性的,很开放的题目,理解可以是多元性的。答题时要立足表现作者行为的句子,如“用自来水冲洗身上的汗渍和沙粒”,“用汉堡包、用啤酒填塞肠胃”,“用灯光和电视照耀空余的生活”等,透过文学性的语言,发掘作者隐含在句里行间的深层含义,进行合理的想象与联想,结合文本,说出自己的观点。

答案:①对城市“物资”生活的不满和批判(“用自来水冲洗身上的汗渍和沙粒”,“用汉堡包、用啤酒填塞肠胃”,“用灯光和电视照耀空余的生活”,“诅咒过的物资”);②对沙漠的不舍和不得不离开的无奈(“像一根骆驼刺把根扎在这里”,“像一匹骆驼”,“把这里的天空,这里的沙漠,这里的夜装进胸间,带回去”,“我还得回到那个世界里去”,“我没有办法„„一匹骆驼”,“我只能回到刚刚诅咒过的物资中去”);③对未来生活的希望(“让他照亮我的精神”,“让灵魂有个呼吸的地方”)

第四篇:邗江区瓜洲中学2014年高考一轮复习教案:第4讲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范文]

第4讲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一、考纲阐释

词语的使用,一直是高考命题的重点和热点。最新《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明确规定: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E级。

“使用”是指考查考生使用词语的能力在于理解和辨析,同时也表明词语的具体解释、词性、结构等知识不是考查的范围,只是必须掌握的基础。具体考查包括两个层面:正确理解,正确使用。即正确理解词语(包括熟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并能根据语境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等。其中不仅包含词语使用是否正确的问题,还包含使用是否更好的问题。

本考点涉及实词、虚词和熟语三个方面,本部分重点解析实词和虚词。实词主要指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虚词主要指副词、介词、连词。

二、考点透析(一)实词

正确使用实词的前提是正确理解实词。近几年高考侧重于考查近义词的辨析和使用能力。近义词主要有两类:一是同音近义词,如:“学力”和“学历”,“必须”和“必需”;二是异音近义词,如:“迟缓”和“犹豫”,“称道”和“称奇”。无论哪种类型,准确把握词语含义,辨析、判断用法迥异或微殊的词语都是高考不变的考查方向。

近义实词的辨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从意义方面辨析(1)辨明范围

有很多近义词适用范围的大小是不同的,有的大一些,有的小一些;有的概括的是事物的总的方面,有的概括的是其中的某一部分。只有准确把握词语的适用范围,才能正确地辨别。

如:“事件”和“事情”都表示人类生活中的活动和社会现象,但“事件”限于指历史上或社会上的不平常的大事情,适用范围小;“事情”可指人类生:活的一切活动和所遇到的一切社会现象,适用的范围广。

又如:“边疆”和“边境”,前者指靠近国界的领土;范围较大;而后者指靠近边界的地方,所指范围较小。如果不注意它们的使用范围和搭配习惯,就会用错。

(2)把握轻重

词义的轻重不同,它的用法也就不一样。一组词的意义基本相同,但是有的适用于重要的、较大的事物,有的适用于一般的事物;有的表示程度深、性质重,有的表示程度浅、性

质轻。

如:“诬蔑”和“诬陷”这两个词都有“硬说别人做了坏事”之意,但“诬蔑”指捏造事实,破坏别人名誉,词义较轻,“诬陷”指妄加罪名,进行人身陷害,词义较重。如岳飞被秦桧___________(诬蔑,诬陷),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此句语境要用词义较重的“诬陷”。

再如:妨碍、妨害。“妨碍”指对人或事造成一定的障碍,词义较轻。如:这么晚了还放录音机,会妨碍别人休息的。“妨害”指使人或事物受到损害,词义较重。如:在瓜果蔬菜上喷洒农药,会直接妨害人们的健康。

(3)弄清侧重

名词近义词的侧重点区别往往在所指的事物现象的特点方面。如:“场面”与“局面”都指“在一定环境中呈现出来的情况”;但“场面”重在指“一定场合下的情况”,而“局面”重。在指“一个时期内事情发展变化所呈现出的形势”。

再如:“景点”与“景色”,“景点”侧重指景物的地点,“景色”侧重指景象、情景。动词近义词的侧重点区别往往在所指动作的方式、方法或动作的结果方面。如:“沉思”“深思”“寻思”这一组词,都有“注意力集中,仔细思考”的意思;但“沉思”重在思考的“全神贯注”,“深思”重在思考的“深入”,“寻思”重在思考的“反复”,再如:“扩大”与“扩充”都有“向外发展”的意思。但“扩大”重在“由小到大”,“扩充”重在“增长充实”。

形容词近义词的侧重点区别往往在所指状态和性质的方面,如:“陡峭”与“峻峭”,前者重在“陡直”,后者重在“高峻”;“冷僻”和“冷落”,前者重在“偏僻,不熟悉”,后者重在“不热闹,不热情”。

(4)弄清具体与概括的不同

如:“船”和“船只”都指水上的主要运输工具。-但“船”是具体的,“船只”是概括的。如他在湖面上划船。/来往船只很多。

2.从用法方面辨析(1)分清对象

有些近义词,有特定的使用对象,有的对人,有的对事,有的对物。分清所指对象,可以直接区分词语的细微差异。

如:经反复研究,校方决定__________(启用

起用)本校精通业务的退休教师。“启用”指开始使用机关印信等,对象是物,“起用”指重新任用已退职或免职的官员,也指提拔使用新人,对象是人。句中对象是“退休教师”,所以应选“起用”。

(2)找准搭配

一个词语所依据的语法关系,往往有比较固定的搭配方式。做题时,要根据语境正确选择。

如:_________(侵占、侵犯)别国领土就是___________(侵占

侵犯)他国主权。“侵占;多与“土地、财产、领土、公款”相搭配;而“侵犯”多与“主权、利益、领空、人权”相搭配。根据搭配关系,第一空应填“侵占”,第二空应填“侵犯”。

(3)明确词性和语法功能

根据词性可以判断某词在句子中充当的成分,确定词的语法功能,从而准确辨析词义。如:如果没有丰富的生活积累与深厚的艺术功底,没有较高的语言文字修养,是很难写出高________(品位

品味)的作品来的。

“品位”指文艺作品所达到的水平,是名词;“品味”指仔细体会、玩味,是动词。因此这里应选“品位”。

(4)注意词语的特定“方向性”

有些词语有特定的“方向性”,如果在选择时忽视这方面就会出现错误。如:请判断下句中加横线的词是否正确: 这家酒店刚开业,服务质量肯定不错。我们今天就光顾它。

“光顾”,敬辞,称客人来到。商家多用来欢迎顾客,而不是顾客到商家去,故本题错误。

类似的词还有:“惠存”(敬辞,请别人保存,而不是“我”或“我们”保存),“斧正”(请别人改文章,而不是“我”改。如“可能是一时疏忽,你的文章中有几处不通的语句,我斗胆加以斧正”中的“斧正”就用错了),“垂询”(别人对自己的询问,而不是自己去问别人。如“你寄来的使用说明书,我有几个地方不明白,特写信垂询”中的“垂询”用错了),“雅正”(把自己的诗文书画等送给人时,表示请对方指教的敬辞,如“我的一首小诗在《诗刊》上发表了,现抄寄给你,请雅正”中的“雅正”就用对了),“惠临”(请对方到自己这里,如:目前惠临,失迎为歉),“惠顾”(请别人光临,多用于商店对顾客。如:家具展销,敬请惠顾),“惠允”(指对方允许自己做某事),“光临”(称宾客来到,如“敬请光临”)等等。可见,这些词语所表示的行动都不是“我”或“我们”发出的,而是“对方”发出的。

3.从色彩方面辨析(1)把握感情色彩

有些词词义基本相同,但是表现的感情色彩不同,有的带褒义,有的带贬义,有的无所谓褒贬,只是一个中性词。

如:狼的顽强的生命是靠与凶狠的公马、凶悍的猎狗、凶残的外来狼群和凶猛的猎人生....死搏斗而存活下来的。

该句中的加点词语就因不辨褒贬而用错了对象。“凶猛”指(气势、力量)凶恶强大,多含贬义,不应用来修饰“猎人”。此句中两词的位置应对调。

(2)区分语体色彩

有一些词语具有语体风格的差异,有的是口语,有的是书面语;有的是政论用语,有的是描写性用语。如果不注意词语的语体色彩,用得不合适,就会使人感到很不协调。

如:思考了一夜,爷儿俩决定明早

(动身

启程)进城买粮种。

“启程”书面语体色彩浓,“动身”口头语体色彩浓,结合语言环境当选口头语“动身”。(3)辨析文学作品用语与一般用语方面的不同

文学作品用语和一般用语既有共性,又有区别,文学作品用语往往更注重体现感情、形象。如:一般日常说话或一般性文章说“鸟儿在天上飞”,文学语言往往写成“鸟儿在天空飞翔”。再如:马儿在跑——马儿在奔驰;这个人小气——这个人吝啬。在选用近义词之时,若从是否有文学色彩的角度来考虑问题进行辨析、这也是一条思路方法。

(二)虚词

正确使用虚词,一要弄清虚词的语法功能和搭配习惯,掌握某些易误虚词的常见用法;二要注意辨析易混虚词的细微差别;三要正确使用关联词语;注意关联词语搭配使用的特点;对虚词的辨析要注意以下几点;

1.把握词性,辨析异同

虚词的词性不同,其语法特点和功能就不同,我们只有把握了词性,才能做到准确使用。如:台湾岛内的分裂分子挑衅“一个中国的原则”由来已久。在吕秀莲之前,最臭名昭著的,莫过于刚才被民众轰下台的李登辉。

“刚才”是时间名词,它不能充当“轰”的状语,应该换用时间副词“刚刚”。近几年考查近义虚词运用的试题屡见不鲜,要准确地运用虚词,就必须辨析出它们的异同点,然后依据具体的语境作出取舍。

如:其实,就是在封建时代,有识之士______(关于

对于)官民关系也曾作过显示着进步意义的阐述,有的还付诸了行动。

“关于”“对于”都引进涉及的事物;但“关于”表示关联、涉及的事物,“对于”用于

指出对象。句中“对于„„作过„„阐述”,旨在指出对象,故应选用“对于”。

2.摆正位置,对应搭配

虚词的摆放位置必须根据句子的语法需要和虚词自身的表意特点来确定,而不能错位。如;他因为名字中有个“海”宇,年纪又比大伙长两三岁,所以,大家都叫他海哥。复句中,前后分句的主语如果一致,关联词语应该放在主语后;反之,则放在主语前。句中前面分句的主语是“他”,后面分句的主语是“大家”,二者不一致,所以,“因为”应调到主语“他”前面。

有些虚词需要与实词或者其他虚词搭配使用,在搭配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搭配的对应; 如:一个人的性’格不是生来具有的,而是由于他的家庭和社会条件决定的。句中介词“由于”不能与动词“决定”搭:配,应该把“由于”改为“由”。3.辨明关系,有机衔接

为了表明或强化词语之间、短语之间、句子之间的关系,常常需要使用虚词,在使用之前,我们首先必须辨明关系,否则,就会发生关系混淆、关系颠倒或强加关系等错误。

如:水库建成后。即使遇上十天半月不下雨和多年不遏的大旱,庄稼也能保收。句中“十天半月不下雨”“多年不遇的大旱”两种情况不可能在同一地方同时出现,所以不能使用表并列关系的“和”,只能用表选择关系的“或”,该句犯了“关系混淆”的错误。

虚词作为语意连接的纽带,必须准确地显现出句意之间的逻辑联系,以做到有机衔接,而不能与语意逻辑相悖。

如:因为作者没有很好地把握主题,单凭主观想像加入了许多不必要的情节和人物,反而大大削弱了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句中“没有很好地把握„„,单凭„„”导致的必然结果是“大大削弱„„”,前后语意之间的逻辑联系应该是“顺、接”,用了“反而”就变成了“反接”,应删去。

4.避免重复,谨防脱漏

虚词的使用应切合语境的需求,如果滥用,往往会造成语意的累赘、重复,甚至破坏句子的结构。

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深受广大消费者所欢迎,因为它强化了人们的自我保护意识,使消费者妁权益-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

句中“受„„欢迎”是一个完整的表意结构,再用“所”就显得累赘。虚词的脱漏会直接导致成分的残缺,甚至影响到语意的表达。

如:科学工作者需要有开阔的心胸,就是和自己学术观点不一样的同行也应坦诚相待,精诚合作。

句中“自己”前脱漏一介词“与”,造成语意不连贯。

三、命题规律

近几年高考对词语运用部分的考查,呈现以下规律特点和趋势:

1.命题有侧重。对实词考查的重点是近义词的选用和辨析,如2011年高考天津卷考查的全是实词。命题点通常落在词义的轻重、大小;褒贬、表达的侧重点等方面的差异土,反映在词语使用的对象、范围以及和上下文的对应、搭配等方面。虚词的考查主要涉及关联词、介词和副词的辨析,偶尔也涉及助词的使用,如2011年高考湖北卷。

2.题型多综合。题型以客观选择题为主,一般将实词、虚词结合考查,在题量逐年稳中有降的形势下,实词、虚词与熟语甚至是诗词名句混合考查的形式多有出现,如2011年高考湖北卷、浙江卷等。

3.选材生活化;命题的选材注重生活化,考查的词语往往是报刊中使用频率较高的词语,有极强的时代感和实用性,如“整合”“理念”“承诺”“珍爱”“愿景”等。

4.考试趋势。今后高考应该会坚持对实词、虚词的考查,但随着客观题题量不断减少的命题走势,可能会出现多个考点综合考查的新形式,也不排除逐年轮挽考杳的方式。

四、技法点拨

1.弄清语境。汉语词语有许多是多义的,但是到了一个具体的语境中,每个词就有了固定的意义,要善于根据上下文来断定词语的意义。

2.辨别词义。主要看近义词语的不同语素,通过组词、找反义词、形声字依形旁辨义等多种方式来子解词义的细微差别,然后结合句意,进行选择。

3.筛选排除。比较难以确定对错的选项,除从词义上加以辨析外,还可用定范围、析词性、明色彩、辨轻重、试搭配等方法进行鉴别。注意采用排除的方法,将最容易辨析的词语先排除,逐渐减少选项,以至选出正确项。

4.迁移应用。有些近义词没有相同或相异的语素,而词语本身的意义、功用又辨析不清,那就把所辨析的词语放人日常习惯用语中,通过另造句子的方法来进行比照辨别,区分出异同,选出正确项。

5.词义代入。每个词语在具体的语境申都有确切的含义,考生可以将其具体词义代人句中,根据词义进行判断。同时兼顾其搭配关系、适用范围、感情色彩、语体风格等是否适当,从而作出正确的判断。

五、高考典型例题

1.(2011·天津卷T3)下列语段横线上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作为“梅兰竹菊”四君子之首,梅为历代文人雅士所。此刻,寺院周围庄承的红墙,是我们镜头画面中的中国红; 的雪花,是飘舞在空中的精灵;而晶莹如黄玉般的腊梅,暗香,遗世独立的佳人。

A.钟爱 洋洋洒洒 浮动 好像 B.喜爱 纷纷扬扬 浮动 犹如 C.钟爱 纷纷扬扬 飘动 好像 D.喜爱 洋洋洒洒 飘动 犹如

解析: 钟爱指特别爱(子女或其他晚辈中的某一人)适用范围较小,一般不用于物品。喜爱适用范围广。纷纷扬扬指(雪、花、叶等)飘洒的多而杂乱。洋洋洒洒则指①形容文章或谈话内容丰富,连续不断;②形容规模或气势盛大。显然洋洋洒洒不合语境。“暗香浮动”来自林逋的《山园小梅》“暗香浮动月黄昏”一句,此处化用,不可改动。“犹如”与“好像”没有必然的区别,但根据语境,用“犹如”更好。

答案:B 2.(2011·湖北卷T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她 盲人和正常人一样也能做很多事情,这正是她只身来到拉萨旅游的原因。她喜欢这座 在历史和信仰中的圣城,看不见,她也能感受到这里绵延的雪山、清冽的空气、闪耀着金光的寺庙和那些 向大昭寺缓缓前行的信徒。

A.相信 沉醉 既然 顶礼膜拜 B.自信 沉溺 即使 诚心诚意 C.坚信 沉浸 尽管 三步一叩 D.确信 沉迷 虽然 毕恭毕敬

解析:坚信是坚决相信,毫无疑问的意思,是指对一种理论、事情的状态等的相信,不怀疑。确信是确实地相信。顶礼膜拜:顶礼:佛教拜佛时的最高敬礼,人跪下,两手伏地,以头顶着受礼人的脚;膜拜:佛教徒的另一种敬礼,两手加额,跪下叩头。虔诚地跪拜。比喻崇拜到了极点。多为贬义。三步一叩是一种礼节,意为走三步就要叩一次头。①表示晚辈对祖先的祭奠方法,以示尊重;②表示对某种信仰的敬畏。此处宜用“三步一叩”。

答案:C 3.(2011·江西卷T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有人认为他之所以对日___________,和他那个亲日媚日、飞扬跋扈的老婆的教唆与威逼不无关系。

②“五一”期间,市长___________会见了新加坡贸易代表团和台湾投资考察团。

③女主人公憧憬的丈夫是:无论从事什么工作,一定是卓有成就的,一定会成为___________的人。

A.投降 分别 深孚众望 B.投诚 分别 深负众望

C.投降 分头 深负众望 D.投诚 分头 深孚众望

解析:投降:停止抵抗,放下武器,向对方屈服。投诚:军队或人员叛离所属集团,归属对方。投诚强调成建制主动放下武器并归属对方。①句中为“他”,是个人不是成建制,宜用“投降”。“分头”与“分别”的区别:1.同一个主体对多个客体,只能用“分别”,不能用“分头”。如:我准备分别找老李和小张了解有关情况。2.不同主体各自与不同客体一一对应,只能用“分别”,不能用“分头”。“分别”与“分头”的区别还表现在:(1)语义指向上,“分头”指向施事主体,所以施事主体必须出现,当施事主体为单数时,客体必须为复数;“分别”不受此限。(2)“分头”后的动词应具有动作性、分工性和任务性;“分别”后的动词则无此限,它可以是非动作性的。②句符合“同一个主体对多个客体,只能用‘分别’”这个限制,因此,宜选用“分别”。“深孚众望”,意为“在群众中享有威望,很使群众信服”;“孚”是诚信的意思。能与“深孚众望”联系起来的,是“不负众望”中的“负”。在“不负众望”里,“负”是“辜负”的意思。“深负众望”是个生造词语。“不孚众望”这个词倒是有,是人们根据“深孚众望”和“不负众望”这两个成语新造出来的,是不能使大家信服,未符合大家的期望的意思。

答案:A

第五篇:泊船瓜洲_教案1

泊船瓜洲

【教学目标】

1.识记本课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2.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3.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

【课前准备】

1.了解王安石的生平。

2.了解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纳兰性德。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游介绍,激趣导入

(出示地图,标明“瓜洲”“京口”的大略位置。)1.谈话:今天老师给你们当导游,好不好?

A.“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镇头。”这首传唱了千年的歌谣向我们介绍的是瓜洲。瓜洲位于江苏省扬州南面,长江北岸。川流不息的长江水见证了瓜洲的兴衰,瓜洲曾经是“江北重镇、千年古渡”。

B.而“京口”不仅是东汉吴国第一古都,更是文气洋溢的灵秀之地。许多诗人在此留下了千古绝唱的诗句: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苏东坡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if-件展示诗句。)还有一首广为传诵的就是——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2.板书诗题,读题。

3.过渡:为什么人们喜欢这首诗呢?先去读一读吧。

整体感知,直奔重点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

2.指名读,正字音。尤其注意“一水间、数重山、照我还”。

3.反复多读几遍这首诗,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诗句的意思。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4.指名交流。(我觉得诗写得很关,写出了诗人想念家乡的感情。)5.你最欣赏诗中的哪一句呢?

赏析诗句,感悟诗境

1.刚刚同学说得最多的就是这句诗,(课件出示“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生齐读。)

2.能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句诗吗?(指名答。)

3.有同学说,这句诗写出了江南美丽的景色。那就和你的同桌再互相读一读,说一说:在你的头脑中出现了怎样的一派景色呢?想到什么说什么。

4.同桌之间互读、练说。5.指数名学生说。

6.小结:你们的回答很精彩!原来短短一句诗可以在人的头脑中出现这么多不同的画面,文字的魅力真是无法想象。

7.那就用朗读把感受表达出来吧。小组内练读,指名读。8.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我仿佛看见了一派色彩斑斓的绮丽风光。种“绿”色呢?仔细观察书上的插图,对你会有所帮助的。9.指名答。(在江岸两边大面积出现的是草地、树木、青山……)10.是呀,作者放眼望去,看见了—— 练习题:你能填入表示不同绿色的词吗?

近处()的小草()的柳树,远处()的树林()高山。(学生口述)

11.诗人此时正遇早春时节,站在小船上举目四眺,满眼皆是绿色,让作者明显地感受到春天到了。

12.可别小看了这个“绿”字,它仅仅是告诉你春天来了吗?它还能让你感受到什么呢? 13.指名答。(感受到春天里的“绿”有着层次关,远近各不相同;“绿”还写出了春天景物的变化……)

14同学们理解得多丰富呀!把你感受到的“绿”读出来吧。男女生赛读。

15.小小的“绿”字却有大大的文章!引导阅读“资料袋”,介绍王安石推敲用“绿”字的故事。

16.听完“绿”字的故事后,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指名答。)

17.小结:是呀,一位如此优秀的诗人能为了一个字修改十多次,难道我们在平时的习作中不能做到吗?“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18.这首诗正是因为这个故事,让人们更加赞赏。那就让我们一起读出你的赞叹吧。品评诗句。升华情感

1.过渡:这么美的绿,这么迷人的风光,谁不想多看两眼?谁不想留恋其中?诗人和我们一样陶醉在景色中忘乎所以了吗?(指名答。)

2.诗人想回哪里去?诗中的家乡是指哪儿?引导从课题“泊船瓜洲”和诗句“钟山只隔数重山”等处理解。

3.你能在地图上找到它大概的位置吗?先好好读读古诗。4.学生上台指明。(老师点击课件,显示“钟山”的位置。)

简介:王安石的父亲曾在江苏南京为官,王安石是在那里长大的,对钟山即现在的南京 有着深厚的感情,可以说那里是他的第二故乡。5.你从哪里能读出诗人急切地想回到家乡呢?

6.引导学生从“一水间”“只隔数重山”“又”“何时照我还”这些词句理解。(指名答。)

7.练习读出诗人无限的思乡情绪和急切盼望回家的感情。

回归整体。深化体验

1.这真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是多么的牵肠挂肚呀!让 我们一起再来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2.练习背诵。

3.王安石,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诗人、政治家,立志于国家改革。这首诗是他第二次出任宰相途经瓜洲时所写。短短28个字,展现了早春江南的一片嫩绿,抒发了久思故乡的一寸衷肠,更暗示了他对自己前途的担忧。此去京城,真能大展宏图吗?千头万绪涌上心头

……更让我们惊叹的还是他对文字的讲究,一个“绿”字令人不得不佩服他的风范!品悟情

1.诗人那浓厚的化不开的思乡之情,都藏在哪个句子中呢?默读,画出来。2.指名答。

3.“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4.学生同桌互相说一说;指名说。

5.指导朗读,读出诗人满腹惆怅、心事重重的感觉。6.这句诗中诗人是借什么景物来抒发情感的呢?(指名答。)7.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那句诗的意思吗?小组内交流。8.引读“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9.这一次又一次的封信、拆信、封信的过程,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 挂念。

10.就让我们一起走入作者的情感中,去感同身受一番吧。(齐读。)

11.王安石见明月而惆怅,张籍见秋风而感慨。那么,清朝的纳兰性德又是如何将情巧妙的藏与诗中的呢?你能感受到吗?

12.小组内讨论交流,各抒己见。

13.全班交流,师引导注重体会“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议深情

1.学生任选一首配乐背诵。

2.在你背诵时,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呢?(指名答。)

3.总结:读诗的人不同,想象到的画面就不同。我们不可能到诗人生活当中去,不可能看到那个朝代诗人面前真实的景色,但是,诗人们那份浓浓的思乡情,我想无论是谁都能感悟得到!因为诗中的字字句句无不包含着对故乡的想念、对家乡的思念。让我们一起再来背

一背这首感人的诗词吧。

记生字

1.找到本课生字,读读相关句子。

2.说说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指名答。)3.指导书写:都是左右结构的字,注意写得左窄右宽。4.学生练写。

下载邗江区瓜洲中学2014年高考一轮复习教案:第1讲 语音word格式文档
下载邗江区瓜洲中学2014年高考一轮复习教案:第1讲 语音.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11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学案:语音

    taoti.tl100.com 你的首选资源互助社区 2011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学案:语音 【说明】 本试卷共120分,考试时间45分钟。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摭.拾(zhé)......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修1专题1 第1课

    必修1 专题1 第1课 一、单项选择题 1.与下图紧密联系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 A.分封制 B.宗法制C.三省六部制D.内阁制 2.下图是国民党荣誉主席回乡祭祖图,中华民族这种“认祖归宗......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2讲 辛亥革命教案 新人教版

    第12讲 辛亥革命 课时名片 课标要求: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 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考纲明示:辛亥革命。 [主干知识 理一理] 2.爆发:1911年10月10日,......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41讲 宋明理学教案 新人教版

    第41讲 宋明理学 课时名片 课标要求: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考纲明示:宋明理学。 [主干知识 理一理] 一、程朱理学 1.背景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44讲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教案新人教版

    第44讲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课时名片 课标要求:知道薄伽丘等人的主要作品,认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知道马丁·路德等人的主要思想,认识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27讲 第二次工业革命教案 新人教版

    第27讲 第二次工业革命 课时名片 课标要求: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探讨第二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考纲明示:第二次工业革命。 [主干知识 理一理]......

    高考一轮复习文化生活 第六课 教案

    高考一轮复习文化生活 第六课 教案 【教学目标】 1. 识记中华文化基本特征、包容性的含义 2. 理解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因、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教案《文化生活》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教案《文化生活》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一、综合解说 【地位作用】 本单元承接第二单元,全面回答了中华文化的突出特点、中华文化的力量表现、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