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语文组相异构想诊断案例
语文组相异构想诊断案例模板
初一年级期中考试试卷相异构想诊断分析
作者:高芳 编辑:毕秀洁
【案例描述】
本次考试为初一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学生刚刚升入初中两个月,知识量和知识难度相较小学生来说都有明显的扩大。这份试卷为了检查学生半个学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以及应该具备的语文能力,比较注重语文基础知识的考察,同时包含了对能力的考察。主要内容包括:基础知识(字音、字形、成语释义、古诗背诵、修辞手法、仿写)、文言文(背诵、词语翻译、句子翻译、文言文理解)、现代文阅读(概括大意、词语和句子赏析、修辞手法及其效果)、课外阅读(内容理解、能力提升)、作文(审题[半命题作文]、卷面、题目、字数、结构、内容)等。试卷中知识点比较全面,试题难易适中,基础知识部分保证大部分同学都能做。此外,又通过仿写、课外阅读、作文等能力题拉开层次。
本次考试发现一些明显的不足,比较明显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古诗、文言文背诵虽然基本上没有问题,但是错别字较多。
2、成语释义、文言文翻译方面,句内关键词的把握上还不够准确。
3、仿写是能力的考察,学生得分率不高。主要在于没有读懂题目,没有把握住所仿句子的特色。
4、课内阅读在赏析句子时大部分同学都能找出关键词,但是品味赏析其修辞手法,尤其是表达效果时大部分同学回答不出来。
5、课外阅读学生在把握文意和中心上不善于联系上下文,这方面能力有待提高。开放性题目大部分同学都能结合文章谈些感受,但是却审题不清,没有看出来题目中隐含的信息。
6、写作方面,比较普遍的问题,如:语言表达不够流畅;立意普通;学生只局限在将一件事情描述下来,还不够完整,不能时刻围绕中心。有的只会叙述,不会加上一定的描写;在段落分配上,有的同学不会分段,而是一段到底;一小部分同学书写很不规范,字迹潦草,卷面也不整洁;字数上小部分同学不能达到要求。
【诊断分析】
学生在本次考试中出现的问题追根溯源,总结以下几方面:基础知识,如字词音、形、义上重视还不够,需要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审题意识和能力较弱,还不适应这种比较开放的题目,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开放性题目的训练可以鼓励学生依照文意和生活实际进行联想,可以有自己的看法,并且要能自圆其说;学生的赏析能力较弱,内容和方法上都有待加强。
【实施方法】
针对本次考试出现的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强化训练:进一步加强学生基础知识方面的掌握,字词、释义、背诵、默写等一定要打好基础;学生能力上,争取能多交给学生答题方法,并且给学生比较规范的答题格式,并且要长期进行训练,使学生能自主学会运用;加大学生的阅读量;作文方面还要让学生多读、多写,多积累素材,不至于在考试时无素材可写,同时也要兼顾书写;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勤于动手,动口,勤于思考。
【反思收获】
刚入初中两个多月的学生在逐渐适应中学生的身份的情况下,学习也渐入正轨,从本次考试的情况来看,虽然出现了不少的问题,但是学生们还是表现出了一些好的方面,如字音字形学生基本上都能做对;古诗、文言文背诵大部分都会背;成语释义、文言文翻译大部分同学能做对;修辞手法大部分同学都能掌握;课内阅读概括段落大意写得比较好,在赏析句子时大部分同学都能抓住关键词;课外阅读,理解文章内容上,大部分同学都没有问题,开放性题目大部分同学都能结合文章谈些感受;作文方面,大部分同学都能将一件事情叙述得比较完整。可见多数学生在基础知识的掌握上是没有问题的,而真正的难点则是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如分析能力、概括能力、思考能力、表达能力等,这些能力在语文学习中是至关重要的,也是今后教学中需要不断探索的。
第二篇:相异构想与小学数学教学
相异构想与小学数学教学
作者:于国海
发布时间:2005-3-18 已经阅读279次
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西方国家的一些学者先后对学生的相异构想进行了大规模调查研究,获得丰富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对西方国家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的变革产生了深刻影响。在我国,相异构想的研究起步较晚,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物理与生物学科。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人,人们逐渐认识到数学教育教学中相异构想研究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一、相异构想理论 1.相异构想的概念。
研究表明,早在正式学习有关科学知识以前。儿童通过对日常生活中一些现象的观察和体验,形成了一些非科学的概念、经验和儿童阶段特有的思维方式,用以理解日常生活遇到的各种现象,这些想法有时和科学认识并无冲突,但许多时候则是不相容的。一般将儿童正式学习有关知识前形成的这些概念称为前概念(Preconception),而把儿童围绕前概念建立起来的一种特有的结构称为“相异构想”或“不同的概念框架”(Alternative Frame—work)。这一特有的“不同的概念框架”与儿童头脑中旧知识图式进行了自然整合,构成了儿童学习新知的基础。就是说,在学习新知前,儿童头脑中并非一片空白,已经具备一种原始的认知图式,这一原始认知图式或是所谓的“相异构想”,或是“相异构想”与头脑中旧知识图式整合的产物。在学习新知时,儿童并没有直接接收新信息本身的含义,而是倾向于将它们与头脑中原始认知图式和思维方式联系起来,建构对新知意义的理解。当新知与原有构想相容时,他们就会很容易理解,并主动利用原始认知图式接纳新知,顺利完成新知同化过程。当新知与原始认知图式矛盾时,则产生了认知冲突,他们将自觉地或被迫地改造原始认知图式,使其顺应新知识。
例如,儿童在学习分数概念之前,通过学习头脑中已具备的比较完善的整数认知图式。另外,他们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观察与体验,也已具有“分数”这一概念的相异构想,虽然是无科学根据且具有多样性,但通过与整数认知图式的自然整合构成了有利于或不利于分数知识学习的原始认知图式。
2.相异构想的特征。
(1)多样性。由于每个儿童生活环境、活动范围、文化背景等不尽相同,对同一类事物的认识、感受也不完全相同,导致儿童学习新知前头脑中的“相异构想”多种多样。另外,儿童学习新知前头脑中已具有的旧知识图式也是各种各样的,多样化知识图式与多样化相异构想的整合必然导致学习新知前所具有的原始认知图式五花八门。因此,教学中所期望的整齐划一的目标是难以实现的,儿童必然会对新知建构自己的理解,构思出多种多样的新含义,甚至可能改变新信息原本的含义。
(2)自发性。儿童认识事物的能力毕竟有限,他们在没有进行有组织、有系统地学习下获得的相异构想是在其观察与体验周围世界的过程中通过直觉与无科学根据的想象自发形成的,即儿童的相异构想具有自发性。例如,学生在学习扇形前会自发地认为“扇形就是像扇子一样形状的图形”。
(3)肤浅性。由于儿童的前概念直接来自于周围世界,只是在头脑中经过了自发的加工,因此儿童头脑中的相异构想往往比较肤浅,只能停留在表象的概括层面上,不能脱离具体表象形成抽象概念,自然也无法摆脱局部事实的片面性而把握事物本质。当然这些构想不排除对数学知识的朴素认识,因为数学知识本身就是来源于现实世界,是对现实的抽象。例如,儿童在学习垂直线前往往在水平线参照基础上形成了不科学的相异构想,但又蕴含了垂直线朴素认识。
(4)模糊性。由于年龄和思维能力限制,儿童头脑中相异构想通常是处于心灵深处的一种初期意识,难于用自己语言表达清楚,是一种模糊认识,不像某些知识经科学整理与提炼后,有了明确内涵和外延,但是它作为一种观念性认识仍具有实质性内容。当教学有关知识时,如果不特别和儿童“相异构想”联系起来进行揭示、比较,则儿童头脑中模糊认识就可能对科学知识学习产生负面影响,到一定时候,错误的思维和观念就会表现出来。例如,学生学习小数前可能具有小数很小的相异构想,通过学习可能表面上澄清了这一错误认识,但到一定时候,潜意识中还会把小数与正纯小数混淆从而导致解题错误。这就是由于教师没有特别把学生相异构想与科学认识联系起来进行比较剖析的缘故。
(5)顽固性。人的认识往往具有先人为主的特点。相异构想是儿童亲身体验或“合理”想象获得的认识,这种认识与儿童通过学习形成的知识图式自发地结合成为认识世界所凭借的工具。儿童就是靠这种原始认知图式认识世界,并“成功”地解释了一些现象。因此,儿童学习新知时往往不会轻易放弃自己的无科学根据或者错误的构想,甚至对其深信不疑。这些构想在儿童头脑中可能会十分顽固地存在,教师不加以科学引导是难以使学生摆脱其束缚的。
二、相异构想理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学生学习新知前所具有的相异构想虽无科学根据,对新知接受具有负面影响,但它却是新知识的生长点。在相异构想与新知相互作用过程中,新知与相异构想之间的冲突会使学生心理上处于一种困难处境(或称不平衡状态)。如果教师不能觉察学生的这种困难处境,采取有效方法促成其认知图式的顺应,而只是把学生当作一张白纸,按既定思路或知识逻辑进行灌输,则可能事倍功半。因此,教学中应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学生消除相异构想对科学知识的负面影响,充分利用其积极的一面,促进科学知识学习。具体地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充分了解学生学习新知前可能存在的相异构想。
由于每个学生背景不同,经历有异,他们头脑中的相异构想必然是多样的、隐蔽的,并且由于成人思维与儿童思维不同,有些构想在成人眼里可能还是不可思议的。如果教师不能设身处地地从儿童角度考虑,就可能认为儿童的一些构想是幼稚甚至滑稽的而加以否定,殊不知新知的生长点可能正是这些幼稚甚至滑稽的相异构想。因此教学中首先要了解学生可能具有的相异构想,弄清它们对理解新知会造成何种障碍和影响。了解的方法主要靠学生的反馈信息与平时教学经验积累。必要时,可在教学前进行小范围调查或单独谈话,以便教学时有的放矢,对症下药。
2.鼓励学生暴露自己的相异构想。
传统教学中,学生往往不敢暴露真实想法,怕遭人议论;怕回答不符要求,惹人笑话。教师担心学生的“奇谈怪论”干扰既定教学程序。师生双方顾虑重重,导致本来可以生动活泼的一堂课成为死气沉沉、呆板单调的“一言堂”。因此教学中应创造更多机会激励学生暴露相异构想,分享彼此观点,对不同构想作出比较、选择,自觉判断什么是科学的、有效的、最佳的,从而对正确观念认识更深刻,对错误观念纠正更彻底。当学生不敢或不愿暴露自己想法时,教师要善于洞察他们心理,未卜先知,采用有效方法,激励学生大胆表现。如创设一个引人人胜的情景,预设一个激发认知冲突的陷阱,鼓励学生参与小组交流讨论等等。
例如,“分数初步认识”这堂课,比较流行的教法是通过创设分苹果情境引入,教师请学生用拍手次数表示平均分得数,4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人,每人分得几个?2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人,每人分得几个?1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人,每人分得几个?(半个)半个苹果,同学们不能用拍手次数表示,那么能用以前学过的数来表示吗?(当然不能)在生产劳动与生活实际中,往往会碰到许多不能用以前学过的数表示的结果。为了满足人们生产生活实践需要,需要引进一种新的数。
上述教法设计严密,曾被认为是一种好做法,但其本质上还是牵着学生鼻子走的灌输式教学。因为教师没有想学生所想,没有给学生提供暴露相异构想的机会。学生是带着经验走进课堂的,他们学习分数前已具有形形色色的相异构想,教师不应把学生看成一张白纸。表示半个苹果,虽然学生不能用拍手的次数表示,难道不能用别的方法表示吗? 3.不要轻易地否定学生的相异构想。
学生学习新知前的相异构想虽无科学依据,但也包含着对科学知识的朴素认识。因此,在课堂中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构想,尤其是那些与众不同甚至怪异的想法。教师应把这些构想看作学生的“成果”,无论正确与否,都不要急于下结论,应组织学生质疑切磋、讨论交流。这种课堂教学看似有些“混乱”,却恰恰反映了学生思维的活跃,有利于儿童主动脱离相异构想的束缚,获得科学认识。如果学生相异构想确实存在本质性错误,就应想方设法诱导学生暴露其前概念框架,通过组织讨论,乃至争论,针对它形成的具体原因进行充分说理,引起学生思想交锋,揭露前概念框架的不合理性,让学生发现原来的概念框架在某些方面违背了常理或公认的原理,绝不能只靠教师的单边活动,更不能简单化地一带而过。另外,否定儿童的相异构想与现代教育理念也是格格不入的。经常被否定的学生不仅人格上容易受到伤害,也容易失去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因此,教师要扭转观念,沙里淘金,化否定为肯定,挖掘儿童相异构想的闪光点。
例如,在分数初步认识这堂课中,教学分数 后,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加深对 意义的理解。教师请学生拿出一张正方形纸,折出一个 在巡视过程中发现一位同学把正方形纸对折了再对折,就把这位同学的方案拿到全班讨论,请同学评价。有学生说他没有按老师的要求折,是错误折法(可能一些老师也赞同这种评价);有学生说他很聪明,老师还没有教 就能折出来(这位学生也不错,提前认识了);有学生说他折得很好,能在老师要求折 基础上继续对折,折出 ;甚至还有一个学生说他是正确的,半张正方形纸的一半就是半张纸的。显然,学生在这里相异构想的暴露揭示了对科学的分数概念不同层面的朴素认识。更可贵的是,教师没有否定学生,而是给予了肯定评价,并请该生把折的 贴到黑板上显眼位置。然后问全班学生:你们能折出其他一些分数吗?我们不难想象出学生非常踊跃,争先恐后折出 等分数,并把成果贴到黑板上,黑板在这里已不是教师板书工具,而成为学生“成果”展示板。显然,在这种活跃气氛中,学生对分数的相异构想与科学概念距离越来越近,科学概念的揭示也就水到渠成了。
4.引导学生逐步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
虽然创新教育机制下人们更多地关注非逻辑思维方法的培养,但就数学学科特点来说,逻辑思维方法依然是主导的。因为数学概念、规则等知识具有相对严密的逻辑体系,学生如果能够形成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将会有助于相异构想到科学认识的顺利过渡。小学生思维主要处在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逐步过渡的阶段,具有特殊性,过多追求逻辑思维方法训练固然不需要,然而适当进行逻辑思维方法培养也是应该的,而且是必须的。教学中往往教师教学某一概念时,学生意识中习惯于从字面上理解,或把其与相近概念混淆,因此,教师有必要把其置于特定的概念逻辑体系中帮助学生获得科学认识。
另外,在规则与问题解决教学中更要重视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方法。因为规则体现的是概念之间的关系,而问题解决则要运用一系列相关科学概念。教学中要反对草率地没有依据地乱下结论,重视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严密性和全面性,这对于克服相异构想的负面影响是非常有利的。
资料信息室提供
2005.3.18
(来源:《现代中小学教育》2005.2)
第三篇:心理诊断案例
20081118三级案例九:
一般资料:刘某,女性,31 岁,大专毕业,无业。
案例介绍:刘某从半月前开始,不知为什么,在街上听到汽车鸣笛的声音就会掉头往回走。现在从家出来后,就在街上走来走去,回不了家。为解决出门后回不了家的问题,被家属送来就诊。
家属反映情况:刘某,大专毕业后曾在一家酒店工作,后因报酬问题辞职,一直未找到合适的工作,至今未婚。22 岁时父亲因病去世,觉得精神无寄托,开始信奉基督教并认了教父、教母。
下面是心理咨询师与刘某的一段对话:
心理咨询师:你今天来需要我向你提供什么心理帮助?
刘某:我特别害怕街上汽车鸣笛的声音、汽车刹车的声音。我觉得我不是用耳朵在听,好象是用脑袋在听,别人听到的是一个声音,我听到的是很有层欢的多个声音。
心理咨询师:你是用脑袋在听?
刘某:是的,我害怕听到那些声音,听到后我的脑袋有几秒钟是一片空白,我就不知道我出来是干什么来的了。
心理咨询师:你还有什么问题?
刘某:我父亲两年前去世了,是我害死的。
心理咨询师:因为什么这么说?你父亲去世前的身体状况如何?
刘某:我父亲有肝癌和肺气肿,但一直治疗得很好。是我那时状况不好,所以在主面前祷告不灵了。
心理咨询师:你父亲的病情和你的祷告有关?
刘某:是,我父亲相信和依赖我。可我在主面前祷告不灵了,所以就是我害的。心理咨询师:让家属带你到精神病医院做做检查好吗?
刘某:我不想去,我也听到过别人这样说我。
单选:84、刘某的症状中有()
(A)自罪妄想(B)幻触(C)夸大妄想(D)幻视
单选:85、“我父亲两年前去世了”,提示刘某存在()
(A)主客观相一致(B)妄想(C)主客观不统一(D)幻觉
多选:86、刘某的异常心理症状包括()
(A)思维内容障碍(B)思维贫乏(C)感知综合障碍(D)思维迟级
单选:87、该案例中刘某的幻觉属于()
(A)内脏幻觉(B)真性幻觉(C)躯体幻觉(D)假性幻觉
单选:88、心理咨询师了解心理异常症状,是为了()
(A)诊断精神障碍和进行治疗(B)对精神病患者进行心理咨询
(C)鉴别精神障碍和非精神障碍(D)对变态人格进行有效的咨询
单选:89、心理咨询师结束谈话后应将诊断结果告知()
(A)求助者本人(B)求助者的领导(C)求助者家属(D)求助者的朋友
单选:90、本案例中对刘某最可能的初步诊断是()。
(A)恐怖性神经症(B)严重人格障碍(C)严重心理问题(D)精神病性问题
20081118二级案例四:
一般资料:王某,女性,22岁,公交车售票员。
案例介绍:王某由其母亲带来,主诉两年来经常被人盯着看,她实在忍无可忍,现已严重影响了工作和生活。
下面是心理咨询师与王某的一段谈话:
心理咨询师:你能说说什么人盯着看你吗?
王某:太多了,我都受不了,他们怎么偏偏就看上我,我又不漂亮,家庭条件也不好,怎么可能呢,我卖票的时候,满车的男士都盯着我,他们都喜欢我,说我善良漂亮。我师傅的孩子还说要和我谈恋爱,我是个真正过日子的人,我去他们家。他们全家人对我特别好,可他都结婚了,干嘛要那样对我?
心理咨询师:他怎么向你表白的?
王某:没有,我该找谁说去呀,我天天对着空气说话,那些声音不停地往我耳朵里灌,我真的受不了,我不想搭理他们,可他们总要来烦我,我要找他们算账!
心理咨询师:你经常听到别人听不到的声音吗?
王某:是的,我经常听到楼道里,窗外有叫我的声音,我都烦死了,我根本就不想理他们,可他们就要缠着我,我现在上一个漫画制作班,我都无法上课,我还常常用丝巾勒自己的脖子,直到快窒息,还用矿泉水瓶子砸自己的脸,我太烦了!公路上的各种车还老跟着我,他们干嘛老跟着我!
单选:
31、王某目前属于()。
(A)心理健康(B)心理不健康(C)心理正常(D)心理不正常
单选:
32、王某认为车里的男人都喜欢自己,表明其()。
(A)关系妄想(B)嫉妒妄想(C)钟情妄想(D)夸大妄想
多选:
33、王某的精神症状包括()。
(A)关系妄想(B)错觉(C)钟情妄想(D)幻觉
多选:
34、王某用丝巾勒自己脖子的行为表明其出现()。
(A)倒错行为(B)怪异行为(C)冲动行为(D)发泄行为
多选:
35、王某的特点包括()。
(A)有思维内容障碍(B)不伴有人格缺陷
(C)病程长幼年起病(D)社会功能有损害
多选:
36、对王某可以考虑的诊断包括()。
(A)焦虑性神经症(B)人格障碍(C)恐怖性神经症(D)精神分裂症
单选:
37、王某说“公路上的车老跟着我”说明其存在()。
(A)关系妄想(B)钟情妄想(C)迫害妄想(D)特殊意义妄想
单选:
38、对王某所说“我师傅的孩子还说要和我谈恋爱”心理咨询师的判定是(A)与事实相符(B)需要核实(C)与事实不符(D)无法判定
多选:
39、心理咨询师可对王某()。
(A)进行摄入性会谈(B)进行认知矫正
(C)整理资料与评估(D)制定咨询方案
多选:40、从本案例判断,王某存在()。
(A)思维被播散(B)思维被洞悉(C)强迫性思维(D)病理性思维奔逸
第四篇:教学案例诊断
教学案例诊断 永葆“童心”的诗意
[案例一]听过一堂题为《放飞-年》的作文课,在作文前,教师和-生有一段“走过的历程”,其中包-精读三篇文章《天窗》《芦叶船》-乐的足球赛》,略读了一组作品,-如《窗边的小豆豆》(节选)《美国-年的一天》等五篇作品。
[反思]笔者以为,这位老师的-法大有深意,别具匠心。其一,让“童心”复归。一个正在-历童年的孩子,对童年,往往是不-其味。7岁的孩子说70岁老人的话,-我们小学生的作文中屡见不鲜。怎-让孩子拥有一颗童心呢?著名的儿-文学评论家朱自强先生说“:对于-学儿童而言,文学的语言教育尤为-要。文学语言具有缪斯文化的性-,因此它与小学阶段儿童拥有的文-是相连接的。”曹文轩的《草房子》,-学生读到了童年的苦难和忧伤;林-英的《城南旧事》,让学生读到了童-的美丽和善良;黄蓓佳的《我要做-孩子》,让学生读到了成长的烦恼;-红樱的《淘气包马小跳》,让学生读-了童年的幽默和幸福„„阅读让-生找到自己的影子,阅读让学生有-童年的滋味,阅读让学生有了童年-心情,阅读会让学生感受到童年的-好。学生的心中童真、童趣一旦复-,情感会变得更加丰富,精神会变-更加丰满,笔下的文字就会变得更-充满孩子气,富有孩子味!其二,让“慧眼”独具。日本文化-者本田和子在她的《儿童所在的宇-》一书中指出:儿童世界是一个“现-”与“非现实”共存的世界。儿童看-界的双重目光使现实与非现实,理-与情感,时间和空间,都浑然一体-凝缩于自己的身心之中。这里的-“双重目光”,其实就是儿童看世界独-立特行的“慧眼”。作为“儿童诗意存-在”的儿童文学,可能正是让儿童独-特知觉还原和保持的一剂良方。从中-不由地会生出这样的感觉:原来童年-是这样的,原来童年是可以更美的。
这位教师在指导《放飞童年》的-习作前,让孩子阅读描写童年生活-的文学作品,虽然具有偶然性,但是-对我们小学作文教学却有着一定的-启发。诗人泰戈尔说过“:不是棒槌-的敲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才使鹅-卵石如此光彩亮丽。”说得富有诗意-和哲理!要让习作中童心“光彩亮-丽”,儿童文学阅读不正是“水的载-歌载舞”的自然力量吗?正如田本娜-教授所说“:作文只有回归童心,小-学作文教学才有希望!”
回归“童趣”的世界
[案例二]一位四年级的语文教-师发现近阶段班上的学生非常喜欢-玩“四驱车”,一下课,他们便拿着自-己的赛车到教室外进行比试,直到-上课铃响,才恋恋不舍地回到教室,-手忙脚乱地进行课前准备。她看在-眼里,不动声色。几天以后,她宣布-在班上举行一次“四驱车”大赛,学-生欢呼雀跃。比赛结束后,她引导学-生通过“快乐分享”的形式把参与的-过程下笔成文。在习作的交流中,佳-作迭出,就连平时写作有困难的学-生也写了400多字。[反思]首先,作文话题要走出-重复和单调。在我们的小学语文教-材中,一些作文话题可谓“经久不-衰”,例如《写身边的一个人《》记一-件成功的事《》记一次活动》等,这样-的作文题目存在至今,当然有它的-合理性。一方面它体现着作文训练-的序列规律,从“人”到“物”,由“景”-到“事”,分类分项,按照年级的要求-螺旋上升;另一方面,话题的弹性较-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熟悉的话题自-由选择材料。但是在学生的习作中,-我们看到的往往不是丰富和多元。譬-如写人,从三年级开始写妈妈,一直-写到六年级,或者说,只要遇到写人-的文章,必定写妈妈,随着年龄的增-长,除了词汇量有些变化,主要内容-基本不变;再譬如写事情,一个素材-可以“游历”于多个题目,例如“学游-泳”这件事,遇到《第一次》,可-以用;写到《成功的一件事》,还可以-用;等到《令我的一件事》,-依然照用,真是以不变应万变。这样-的写作,任务性远远大于情趣性,功-利性往往大于愉悦性。在这个日新月-异、动漫盛行、网络遍地的时代,作文-话题还是一副老面孔,作文训练还是-一种老套路,很难让今天的学生产生-“从目的走向动机”的写作心理需要,-很难将丰富的学生生活与呆板的作-文话题有机地链接在一起。
其次,作文的内容要走向鲜活和动感。学生的生活丰富多彩,而习作-内容却非常苍白,这种信息的输入与-输出的不对称性,可能正暴露出当前-小学作文教学的瓶颈———写作话题-缺乏童趣!教师要做个有心人,要从-平常的生活中,平凡的教学中,挖掘-出学生喜闻乐见的写作话题。有了鲜-活动感的话题,指导学生写作就不再-需要大张旗鼓地“激发动机”,只要把-学生喜欢的活动进行“放大”———把-活动引入课堂,进行“聚焦”———抓住-典型场面重点引导即可。当写作的话-题“活”了“、动”了,作文课在学生眼-里自然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一顿可-口的大餐。当然,现在的小学生在现-代家庭格式和社会节奏的影响下,常-态的生活面也比较窄小,这就需要教-吴勇-“童化作文”教学案例诊断例与叙事-案例诊断-师千方百计地为学生创造鲜活的生-活,营造动感的话题,譬如合作添-画,譬如商标展评,譬如表演成语,-譬如左手运动会,譬如叶贴展览等。-这些体现童年特征的“动态”话题可-以和教材中的写作内容有机整合,-也可以自成单元,自然有序地铺展-在小学作文训练体系中,使每一次-写作活动都充满童趣,都洋溢着勃-勃的生机。
适合“童性”的引领
[案例三]在一堂题为《我成功-啦》的作文指导课上,一位教师通过-四个环节展开教学:一是激情导入;-二是引导学生交流成功的体验;三是-出示“下水文”,引导学生自由品评;-四是总结写法,让学生自主拟稿。-透过这堂作文指导课,我们感-受到教师的“指导”可以归纳为两个-词“:归化”和“技法”。可是笔者认-为,真正能推动学生写作水平提高-的“指导”,都是基于“童性”,尊重-“童性”,发展“童性”的。
首先“,指导”要有逻辑起点。在-时下的作文教学观摩活动中,不少青-年教师也肯在“指导”上下功夫。可是-我们领略到的是怎样的指导呢?一方-面起点太低,教学中学生仿佛是一个-贮满语言的大容器,教师只要轻轻一-拍,学生便能出口成章,保证不打一-个“结”。作为听课者,我们会情不自-禁地想:既然学生这么会说,这么能-写,还要我们教师指导什么?另一方-面是“零起点”,作文前,教师给学生-事先画好一个“圆”(比如案例中的-“下水文”),让学生欣赏这个“圆”边-缘的平滑程度“,圆”中内容的饱满程-度“,圆”的色彩的亮丽程度,在此基-础上,形成画圆的技法,最后让学生-“依样画葫芦”。其实对于画“圆”,学-生并不是毫无经验的,他们可能在弧-度上不够圆润,可能在着色上不够均-匀,但是决不会无从下笔。一堂成功-的作文指导课,教师的指导应当是有-起点的,这个“点”应当定位在学生习-作水平的“最近发展区”上。审题时,-学生会在哪儿误入“歧途”;写作时,-学生思路会在哪儿“卡壳”;评改时,-会在哪儿“用力”不足,教师在课前就-要做好充分的预设。在课堂上,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因势而导,-以学定导“,该出手时就出手”,竭力-地为学生顺畅作文铺设一条“绿色通-道”。
其次“,指导”力在凸现个性。在-习作指导的过程中,采用“下水文”引-路,是小学生作文教学的传统经验之-一,但是关键要选择好时机。面对文-题,学生还一筹莫展,教师便出示了-“下水文”,让学生反复去“品评”,在-范文的“暗示”下,在教师所谓写作-“技法”的导引下,学生很快“禁锢”了-思想,成了“下水文”的奴隶。作前指-导,在这里却成了“下水文”映射下的-“标准作文”模型浇注,焉有个性可-言?作为教师,我们的作文指导应当-是“召唤”,让学生的感官敏锐起来,-去感受自己身边的细微变化,使学生-的心宁静下来,去品味个人世界里的-酸甜苦辣;我们的指导应当是“张-扬”,提出“大”要求,留足“大”空间,-从而让学生有“大”发挥。
再次“,指导”重在培养习惯。作-文指导应当把着力点放在学生良好-写作习惯的培养上,诸如观察的习-惯、审题的习惯、交流的习惯、修改-的习惯等,有了好的习惯,学生的写-作知识和技能才能真正地进入“潜-意识”,形成“活性”的累积,转化为-“习惯性动作”,最终生成写作能力。-维特根斯坦说“:我们要紧贴着地面-行走,不要站在云端舞蹈。”这句话-似乎正是告诫我们小学语文教师:-在作文指导中不要做“屋顶上的山-羊”,要立根“童性”。当我们的作文-指导有了“童性”,就会产生实效;当-我们的作文指导走向了“童性”,童-心就会自由飞翔。
还原“童声”的真实
[案例四]一位女教师执教《我-想变„„》这堂想像作文指导课上,-为了激发孩子的想像力,教师先“下-水”,变成了一滴水,在奔向海洋的路-上,看到了一株快要渴死的小花,毫-不犹豫地献出了自己,“花儿活了,我-笑了”。在这位年轻老师的“启发”下,-孩子们便生发许多“美好”的想像,譬-如变成一颗善良的心,钻进坏人的心-脏,让他弃恶从善;譬如变成“蜘蛛-侠”,去保护地球,保护人类;譬如变-成盲人的眼睛,让他们看到美丽的大-自然;譬如变成万能大辞典,给人类-带来知识;譬如变成一个宇航员,为-祖国探索太空的奥秘„„
学生的想像力不能不说丰富,因-为善于幻想是孩童的天性。学生的思-想境界不能不说高尚,因为他们一心-想着为别人而“变”,惟独没有想到为-自己变点什么。其实这就是当前小学-生现实生存状态:在课堂上豪言壮-语,因为那是说给人听的;习作中,大-话、假话比比皆是,因为那是写给人-看的,可是生活中真正需要雪中送-炭、挺身而出的时候,却是避之不及,-敬而远之。是什么让学生美妙的童声-异化、美丽的人格分裂了呢?我们作-文教学中的“伪圣”教育可能就充当-其中的“助推剂”。
肖川先生认为,教育的真义在-于价值引导和自主建构。作为教师,-他有责任告诉学生:什么是理想社-会,什么是美好人生,什么是幸福生-活。但是这些理想价值的引导必须-建立在学生自主建构的基础上,如-果没有学生发乎心灵的呼应,如果-没有源于内心的需要,这些“高尚”-和“神圣”都会成为空中楼阁,都会-成为学生作文中的“假话、空话、套-话”!作文是学生的精神家园,我们每-个成人都有义务去呵护“童声”的纯-净;作文是一个孩子人生“史记”,我-们每个教师都有责任去维护和尊重-“童声”的真实!
第五篇:2014放射诊断组工作计划
2014放射诊断组工作计划
一. 将现在已形成的管理规范坚持下去
放射诊断组将继续坚持重点病例追访工作,继续坚持危急重症报告制度,继续坚持疑难病例讨论,继续坚持晨间读片工作,继续坚持每月一次的业务学习,继续做好值班医师交接班工作,继续对工作人员实行月月工作考评,并将考评结果与工作报酬挂钩。二.规范书写报告,减少漏误诊率。
1.报告形式分描写和印象,描写部分要详细规范,印象部分要准确;遇到疑难病例及时交换意见并讨论,当有两个以上医师意见不统一时可先发急诊报告,第二天读片讨论后发正式报告。
2.当发出报告有误,需要修正报告时,必须经过审核报告医师再次审核后方可发出报告。
3.中午及晚上值班时由值班医师单独发报告,第二天早上读片医师审核,有误诊或漏诊时重发正确报告,并由值班医师追回错误报告。
4.复诊拍片如系统能调阅前片,必须对比,写出对比意见。三.细化工作项目,事事责任到人,随时发现问题,随时细化并形成规则。
四.加强人才培养计划工作。采取请进来(把优秀专家请来授课),送出去(科室业务人员送出去培养)的方法,不断提高业务技能。加强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深造,继续开展科室内业务串讲活动,要求每个人每年至少两次授课。注重本专业的常见病,多发病开展讨论和分析。要求40岁以下人员人人熟练掌握该类疾病的影像特点及诊断要点,大大减少漏诊及误诊率。针对日常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总结解决办法。把要注意的问题和诊断原则分析思路逐步落实到每一位工作人员当中。
五.新业务新技术方面,2014年计划在2013年全组同志踊跃申报新技术的基础上开在更多新技术、新项目。努力完成已申报的新技术、新项目。
六.医疗安全方面,努力安我科制定的一系列规范化的流程方案操作,诊断组质量控制指标纳入全科的全面考核,凡出现的医疗差错、纠纷,甚至是患者投诉,一律召开全科人员讨论会,查找原因,制定整改措施,避免事件重复发生。2014年全年全科争取不出现任何医疗安全措施事故,患者投诉争取降到最低点。七.医德医风、劳动纪律方面
2014年诊断组对医德医风、劳动纪律加强监督和管理。把医德医风和劳动纪律考核与每个人的绩效挂钩。全科人员都参与考核。凡医德医风方面出现患者投诉,医疗差错,事故纠纷及责任事故,除院部给予处罚外,科室也给予一定处罚,(如取消当年的评先资格,取消晋级晋职资格)。
2013年10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