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行政领导的素质
论行政领导的素质
摘要:人格魅力和权力道德是领导干部道德素质的主要内容,是领导干部职业道德的核心。人格魅力和权力道德修养是新时期领导干部道德修养的首要课题。确立科学明智的权力观、人格魅力是领导干部权力道德修养的根本前提,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是领导干部权力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加强学习、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是领导干部人格魅力的基础,自觉接受教育、严格行为规范、主动接受监督是领导干部的重要途径和方法,严格自律是领导干部人格魅力的关键。
关键词: 领导干部
素质
人格魅力
途径方法
一行政领导人员应该具备以下素质:(一)人格魅力是管理者的基本素质之一
孔子云:“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初看这十六字,意思很明白,但是如果细细咀嚼,其回味悠长。作为一个管理者,要想管理好一个团队或组织,从行为上,自己必须身体力行,成为表率;从思想和战略上,自己要明白自己的使命和任务并且坚定不移,就像“北斗星”,处在他应在的位置,永远是那么的从容和淡然。一个管理者,如何达到“北斗星”的境界而让他的追随者愿意围绕着他,听从他的指挥呢?我们先看看“北斗星”的“德”。
“以德治国”,实施“德治”。“以德治国”就要“以德正人”,领导干部作为管理者,理所当然应当成为人们的道德榜样,要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带动广大群众。古人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领导干部人格的高低优劣,直接关系到党的凝聚力和民众的向心力。在解放战争年代,老一辈共产党员面对枪林弹雨毫不畏惧,为了新中国的解放事业而英勇奋斗,他们那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人格,为我们培养起优良的党风、政风、民风。在改革开放 的和平年代,人们不再要求党的干部像过去那样抛头颅,洒热血,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依然需要无私奉献,勇于献身。这种奉献精神,更多的体现在处理“公”与“私”的时候,能以高度的觉悟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决不损人利己,损公肥私;体现在处理“义”与“利”的时候,能做到放弃个人利益,维护国家、社会与群众的利益,服从大局需要,毫不犹豫地舍小家,顾大家;体现在面对物质诱惑,依然谨记个人职业道德。在平凡的生活小事中,充分展示出高尚的人格魅力。为官者的人格魅力,首先表现在“官德”上。做官先做人,树人先树德。没有高尚的从政道德,没有牢固的公仆意识,既难树威也难有为,即使有所为也是胡作非为。只有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有“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强烈愿望,有勤勤恳恳、扎扎实实的工作作风,才能凝聚群众向着共同的目标迈进。
在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发生里氏8.0级强烈地震,一场突如其来的地震灾难,从地而升,震动了大半个中国。一瞬间,数以万计的生命离开了我们,这是一个天地同悲的时刻。总理温家宝第一个行动起来,立即赶赴灾区。“第一还是救人,救人的重点是重灾区,地震中心区,联系不到的地区”;“我们就尽百倍努力,绝不会放松。废墟下哪怕还有一个人,我们都要抢救到底”;“现在第一位的工作是抓紧时间救人,多争取一分一秒的时间就可能多抢救出一个被困者”; “房子裂了、塌了,我们还可以再修。只要人在,我们就一定能够渡过难关,战胜这场重大自然灾害”。简洁的语言震撼每一个人的心灵,在现场、在最危急的地方、在汶川的大雨下有我们的总理亲临一线指挥救灾。七十来岁的人,就这样在大雨下淋着,衣服湿透了,仍在鼓励着受困的孩子“我是温爷爷,孩子们一定要挺住,一定会得救!”并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站在抗震救灾第一线,身先士卒,带领广大群众做好抗震救灾工作,发扬不怕牺牲,不怕疲劳,连续作战的作风,一切想着人民,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为人民的利益而工作。”这样的人格魅力
是何其伟大。
(二)、学识和才能是人格魅力的重要内容
知识广博,才学过人,有与职位相称的个人素养和能力,才能在自己周围形成一个磁场。市场经济是一所大学校,领导科学是一门大学问。领导者只有具有必备的组织能力、决策能力、应变能力、创造能力,才能把工作做好。这些能力的获得一靠学习,二靠实践。要静得下心学,要长期坚持学。要加强实践锻炼,到困难多、矛盾多、问题多的地方去,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能力。
人格魅力实际上是以高尚的道德、扎实的才干、深厚的学养为基础,升华而成的具有感召性的精神气质。“诸葛一生唯谨慎”,其各方面才能都很优秀,不过“多谋善断”和“鞠躬尽瘁”则是他最大的人格魅力。论军事才能,诸葛亮可能不及司马懿、周瑜,仲达曾令他六出祁山都无功而返,但他最终能以弱搏强,在内政和外交方面颇多建树,其无与伦比的个人魅力起到了聚合力量,倍增效益的作用。人格魅力用之有道,便是人之幸事;放任其流,则会祸患无穷。项羽那“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英雄气概值得后人笔墨渲染,但他的义气、做人方式以及刚愎自用的人格,也为后人留下了一段惨痛的历史教训。
(三)、公平和廉政也是人格魅力的具体体现
领导干部作为群众的带头人、领路者,高尚的人格有着巨大的力量,能够产生广泛的影响。人们崇尚真理,崇尚科学,同样也崇敬高尚的人格。高尚的人格来自于“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自重就是要尊重自己的人格,珍惜自己的名誉,不做违反党纪国法的事,不做有损领导干部人格形象的事。自省就是经常反省自己的行为,检点自己的作风,有错即改,使自己的人格日臻完善。自警就是警告自己不要违背政治原则和道德规范,不能有任何越轨举动,不要重蹈别人犯
过的错误。自励就是自己激励自己前进,顺境时不满足现状,不甘于平庸,逆境时不气馁退缩,不随波逐流,始终保持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百折不挠的人格。
清正廉洁,是对每一位领导干部的纪律要求;从个人来讲,又是一个领导干部“人格魅力”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领导干部不论怎样有本事,不清正无以言威信,不廉洁无以言形象。毛泽东、周恩来身居高位,从不为自己、为家庭、为亲友谋取私利,体现了我们的党魂、国魂、民族魂。以高尚的精神境界、美好的品德情操,展示了“人格魅力”的重要,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
(四)、领导干部的人格魅力是完成事业的基础
领导干部的人格魅力越大就越能在群众中享有崇高的威望,就越能凝聚力量形成合力干好事业。孔繁森、郑培民、任长霞、牛玉儒、祁爱群一批又一批党的领导干部,在平凡的领导岗位上,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示着高尚的人格力量,成为社会的灵魂、正义的化身、群众和干部学习的楷模。相反,一个缺乏高尚人格的领导,哪怕靠职权支撑起一时的光耀,最终也会被揭开画皮,露出狰狞的面目。原四川凉山州委原副书记曹永葆疯狂卖官敛财150余万,原湖南郴州市的“三玩市长”雷渊利,因犯受贿罪被长沙市中级人民法院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凡此人等,不注重自身修养,不讲官德,不仅毁了自己,也损坏了党的形象,成了社会的蛀虫、干部的败类、人民的垃圾。
对于领导干部来说,执政能力、工作成绩,往往与其“人格魅力”密不可分。“人格魅力”是一种形象,给人以无言的教育;是一种力量,给人以鼓舞和鞭策;是一种表率,给人以示范和引导。一个没有“人格魅力”的领导干部,他的权力再大,工作也只能是被动的。领导干部的“人格魅力”,给党增光,给事业添彩,展现当代领导者的境界和品格,是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体现。俗话说,“得民心者一呼
百应,失民心者一事无成。”领导者的人格魅力对民心的影响至关重要,身负重任的领导者必须重视自己人格的塑造,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和带动群众,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拥护。官威是短暂的,唯有人格魅力才是永恒的。
总之,一个人有无魅力,人格魅力是首要的。人格魅力说到底就是受公允的人格本位的打造。离开了公众,即使自以为有人格,那也无魅力可言,没有魅力,也丧失了影响力。对于一个人来说,人格魅力是很重要的。有人格魅力的人会给人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给事业带来无以估量的前景。
二我国政府行政领导干部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领导和管理能力不足
领导和管理的能力,即行政领导能力。行政领导能力建设是关系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关系中华民族前途命运、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课题。
进入21世纪,政府的管理职能空前泛化和复杂化.加入WTO标志着我国进一步融入国际社会,政府不仅要办好国内的事情,而且要全面参与国际事务。所有这些关系到国家强盛、人民幸福、世界和平的大事,都是对行政领导能力的最大考验。对各级地方政府来说,如何根据本地实际制定发展战略,运作相关资源,调整社会利益,促进本地经济社会良性运行,把主观的良好愿望变为现实,都需要很强的行政领导能力。
行政活动的进行主观上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但从客观即最终效果上看,却存在两种情况:一是主观与客观相符,达到预定目标;二是客观不符主观,偏离预定目标,甚至将好事办成坏事。针对后一种情况,就若干个案进行分析,发现原因各不相同,但行政领导能力不足却是共同的。’行政领导能力弱,往往会造成组织内部混乱无序,内耗严重,离心离德,甚至威胁组织的生存。政府对社会
和公众负责,让公众体会到政府的行政领导能力,从而形成对政府的信心。要提高政府的信用度,就是要提高领导干部的行政领导能力。
党性精神的培育和道德建设亟待加强
党性修养包括政治理论修养、思想意识修养、道德品质修养、组织纪律修养和作风修养,这些都是行政领导素质的体现,对于行政领导干部来说,必须把自身放在一个较高的位置,心中要有作为一个共产党员的使命感。
目前,行政领导干部素质现状与干部精神所预期实现的目标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行政领导干部作为治国理政的主体,履行公职,可见,他们的角色定位有别于一般的职业群体,但是,部分行政人员公仆意识淡薄,高高在上,滥用权力,甚至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在政府机关里,好摆门面,好说空话,思想僵化,墨守成规。虽然我国也经过了几次行政机构的精简,但在很多地方政府里面,仍然存在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办事拖拉,不讲效率,不守信用等不良现象。在出现问题时,经常互相推诱,以致官气十足,动辄训人,打击报复,压制民主,欺上瞒下等,这些严重的官僚主义现象,导致行政效率低下,政府诚信降低。
干部队伍存在廉洁和腐败问题
一些官员手中的行政权力不是用于履行职责,为人民办事,而是把它当成商品用于交易,索贿受贿;还有的干脆直接参与走私和倒卖。十六大以来,中共严肃查处了贵州省原省委书记刘方仁,国家电力公司原总经理高严,安徽省原副省长王怀忠,湖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原院长吴振汉等省部级官员违纪违法案件。除了以法制裁外,提高我国行政干部的道德修养和个人品质显得尤为重要。
滥用权力,侵犯公民利益,漠视法律尊严时有发生
当前,法治已走进了我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推行依法行政势在必行,领导干部提高依法执政、依法行政能力已成为现实的迫切需要。虽
然提倡依法执政已多年了,但程度还远远不够充分。一些行政部门越权行政,随意执法,甚至以权代法,以权压法,以权乱法,以权废法,以牺牲公众利益为代价,谋求小团体利益,完全无视法律存在;官员在执法办案时存在“走后门”等违规违法行为,通过疏通关系把不合理、不合法变成合理合法。
三我国政府行政领导干部素质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干部对提高自身素质不重视,缺乏系统培训
我国政府行政干部中有很多受到人民爱戴和拥护的优秀干部,但是,确有一部分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不能适应党的事业的需要。
一是政治素质不够成熟。
二是理论修养不够扎实。
三是领导能力不够全面。
四是工作作风不够扎实。
五是知识结构有待于改善。
因此,各级行政领导干部必须在自身知识体系、个人修养、道德品质等上不断提高和加强,要多读书学习,打开思路,积极探索行政管理的规律,按照政府职能和领导职位的要求,不断增强决策、组织、指挥、协调等能力,以较好的本领服务大众。对干部执政缺乏法律约束,法律意识淡薄
我们制定了很多的法律,但是大量的法律都被束之高阁,没有得到有效的实施。原因很复杂,既有人的因素,也有体制的限制,还有法律本身缺乏可操作性。立法不够科学、不够合理的原因。这就使得官员在实施某种行为时没有法律站出来约束他,久而久之,法制观念已不再,加上行政相对人的维权意识不足,客观上放纵了行政人员违法行政的行为。在日常行政管理活动中,一些行政官员视自
己的权力至上,习惯发指令、批条子,没有一点服务和责任意识,漠视法律,滥用职权,加上行政相对人权利意识不强、参政意识不足,更助长了违法人员的侵权行为。“买官卖官”和“裙带关系”降低了干部素质
《公务员法》颁布之后,严格的考核制度使行政人员编制体系日益规范化,但是“买官卖官”和靠裙带关系进入机关部门工作的仍然大有人在。中国传统的行政文化是在以血缘为纽带的高度中央集权、极端专制主义的宗法社会里生长起来的,家长制、一言堂、官僚主义、特权现象、人情至上、任人唯亲等传统意识实施与行政本身的宗旨发生冲突,特别是在金钱物质的诱惑下,导致一些行政领导干部价值观混乱,“官本位’抬头。这不仅大大降低了政府行政干部的整体素质。同时造成政府机关机构臃肿、行政效率低下、管理混乱等等问题。
党的十七大提出的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对领导干部道德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各级领导干部担负着治理国家、管理社会的重要任务,掌握着一定的权力,其自身的道德素质的高低,不仅关系和影响社会的物质与精神文明建设,而且关系和影响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大量事实证明,权力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培养人,也可以腐蚀人;既可以构筑社会大众利益的丰碑,也可以开掘人类自我毁灭的坟墓。权力道德是领导干部道德素质的主要内容,因此,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各级领导干部强化权力道德修养,尤为重要。
四、新时期我国政府行政领导干部素质建设的途径
(一)加强自身建设,努力学习,勇于实践,开拓创新
讲学习,首先要加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特别是要全面系统地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学习党中央关于科学发展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规定和要求,并用以指导我们的工作。其次,要加强对党的宗旨和优良作风的学习,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学习的主线贯穿到学习的各个方面。第三,要增强对当代世界经济、政治、科技、法制和军事知识以及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学习,学习做好工作所必须的一切知识,拓宽知识,努力成为本职工作的行家里手。
实践锻炼是提高领导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做好领导工作的基本功,也是向群众学习、从群众中吸取智慧和政治素养的必修课。因此,领导干部要勇于在实践中加强锻炼,到艰苦的环境里和复杂的矛盾中经风雨、见世面,石氏砺思想、磨炼意志,积累经验、增长才干。首先,要勤奋工作、真抓实干。其次,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结合本地本单位的实际,锐意进取,大胆创新,敢想、敢干、敢闯、敢试,创造性地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勇于提出新的工作思路。第三,要善于思考、善于总结。对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和成败得失经常进行思考,经常反思怎样改进工作方式方法,如何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
(二)强化公仆意识,加强党性修养
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是行政干部执政的基点,没有这个正确意识,就不可能做出正确的决策。党员干部的素质不是天赋的,需要经过长期艰苦的自我磨练、自我改造才能获得。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领导干部加强党性锻炼,就是要努力做好四个模范:一是坚持党的宗旨,做自觉奉献的模范。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二是严格遵守党的纪律,做维护团结的模范。要从党的利益出发,带头讲正气、讲团结,不争权力、不计个人得失,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在班子内
部互相尊重,做到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三是坚持群众观点,做联系群众的模范。始终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相信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群众路线,把最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自己想问题、办事情、作决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四是锤炼高尚人格,做道德修养的模范。加强道德修养,就是要自我批评、自我净化、自我教育、自我改造、自我完善、自我提高。
(三)加强作风建设,增强“官德”修养
当前政府行政领导干部作风上确实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影响了同人民群众的关系。表现在思想作风上就是脱离实际,热衷于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路边工程;学风上就是学习上的实用主义,对学习没兴趣,工作靠经验,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新办法不会用,老办法不管用”,因循守旧,缺乏开拓创新;工作作风上就是工作中的形式主义,不去抓工作,而是热衷于迎来送往,搞文山会海;领导作风上就是官僚主义,不关心群众利益,只知道“管、卡、压”,造成干群关系紧张;生活作风上就是享乐主义,贪图安逸享受,讲排场、比阔气。
解决上述在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干部生活作风方面存在的问题,一靠教育,教育的作用在于提高党员干部的政治觉悟和思想情操,激励大家自觉坚定地在作风上严格要求自己。二靠制度。必须把作风建设纳入制度化的轨道,通过完善制度给优良作风提供可靠保障。
(四)廉洁奉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在廉洁奉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方面,新加坡政府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成功借鉴的典范。根据透明国际全球腐败指数显示,2005年全球最清廉的国家和地区排名中,新加坡名列第五,是亚洲最清廉的国家。新加坡政府的执政建立在民主制度和民心基础上,吸引最优秀的人才到政府任职,执政党——人民行动党的执政信念是以民为本,心系群众,关怀草根。政府官员扎根基层,以为民服务为宗
旨,多种方式联系选民,定期接待选民,听取民意,把脉民生,为民众排忧解难。“全心全意为民服务”对人民行动党来说,这决不是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和“为民服务”的高效执政能力真正落实在行动上,人民看到的是真正为自己服务的、放心的执政者。我们的行政领导干部如果不能真正意识到手中的权力是人民给予的,真正做到为民服务、廉洁奉公,提高行政执法能力,那么借用新家坡总理李光耀的说法:如果我们不能建立一个廉洁的政府,我们将不能生存。
(五)加强法制建设,坚持依法行政。
一方面,应建立一套完整的行政责任制度规范。进行行政伦理制度立法。所谓行政伦理立法,就是将行政伦理行为上升为行政法律行为,将对行政领导干部的软约束力变成带有强制性的硬约束力,将对行政领导干部的内在强制转化为外在强制。使伦理具有与上层建筑的政治、法律同等地位的监督作用和法律效力。在现代西方民主国家中,越来越多的行政伦理规范被纳入社会的法律规范体系中,越是发达的国家,法制就越健全。在这一方面,美国的《政府道德法》、英国的《荣誉法典》、日本的《官员服务纪律》等都是值得借鉴的。我们可以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在现行法律、行政规章等基础上把行政道德加予法律化。
(六)、领导干部强化权力道德修养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所谓领导干部道德修养,就是指领导干部自觉按照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原则和规范以及领导干部道德规范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改造和自我提高的涵养锻炼,是领导干部养成高尚品德和情操、达到高尚的道德境界的重要途径。道德品质形成规律表明,良好的道德品质是可以通过提高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操、锻炼道德意志、实践道德行为,养成稳定的习惯来培养的。从根本上说,加强领导
干部权力道德建设必须依靠领导干部主观世界的努力,在运用权力的过程中,权力道德修养的自律对于防止与消除权力异化变质起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因此,各级干部都要自觉加强权力道德修养,努力实践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清正廉洁,严以律己,不计名利,淡泊人生,要善于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努力做一个具有高尚权力道德的人。为官者手中都握有一定的权力,有权力并不等于有权威,有权力也并不等于有魅力。位高权大并非就能赢得人们的敬重和信服,位低职轻并非就没有感召力和凝聚力,领导干部的“人气指数”除权力因素外,更主要来自非权力因素,即自身的人格魅力。所谓人格,是一个人的尊严、价值和道德品质的总和,是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品行中的反映,是人类道德文明精华的体现。人格魅力是人的性别、知识、气质、能力、感情等个人综合素质和人格力量吸引、感召人的影响力,它体现在人格内的结构和行为表现的方方面面。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完整的人格追求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是社会发展的需求。
(七)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是领导干部权力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
领导干部必须遵奉更为严格的“道德戒律”,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标准,实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为人民服务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保证领导干部队伍建设朝着社会主义方向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国家领导干部道德的本质特征。领导干部把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作为权力道德修养的原则,其基本要求是:一要有勤政爱民,公正廉明的从政修养。每个领导干部都要了解民情,反映民意,集中民智,珍惜民力,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时刻放在心上,诚心诚意为群众谋利益,真心实意为群众办事实。要克服官僚主义,切实增强公仆意识,服务意识,提高工作效率。二要有忠诚积极、乐于奉献的奋斗精神。领导干部要发
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不畏艰难、奋力拼搏、克已奉公、甘于奉献,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做人民好公仆。三要有以民为本、接受监督气魄和勇气。领导干部要做到以民为本,一切想做人民,一切为做人民,凡是有利于人民的事,就积极干;凡是不有利于人民的事,就坚决不干。以人民拥护、赞成、高兴和答应为根本标准。同时,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和评判。
(八)加强理论学习,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是领导干部权力道德修养的基础
领导干部必须加强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用科学理论武装自己,把握当代中国的改革、发展的大局,这是提高修养的基础条件。学习造就自己,学习完善自己。荀子曰:“君子之学,非为通也;为穷而不困,忧而意不衰也。”意为学习是一个陶冶性情、加强修养的过程,学习的目的不在于求得显达,而在于能够窘迫时不困惑,遇忧患时意志不衰退。领导干部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思考问题和处理问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学习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从党的理论和实践发展的经验中汲取营养;要学习其他一切有用的知识,用人类一切文明成果武装头脑;还要认真学好历史知识,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只有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权力运用行为才不会偏离正确的轨道。领导干部通过学习,古往今来的经验教训明于心中,广博精深的知识文化融于脑海,积淀成明辨是非的道理,升华成催人上进的志向,凝聚成豁达开朗的品性,转化成勤奋工作的力量。思想境界高了,道德修养加强了,就会淡泊名利,就能把心思用在工作上,用在为人民群众谋利益上,自觉地、最大限度地把精力奉献给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幸福,就会坦然地接受党和人民的选择,而不去斤斤计较个人的得失,更不会把手中的权力当做与民争利、牟取私利的工具。
主要参考文献
《认识论与决策科学》张尚仁著,云南人民出版社
《中国行政管理学》周世逑、苏玉堂主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现代管理学》李兴山主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纲要》曾瑞芝、肖厚智主编,湖北人民出版社 《行政管理学》黄达强、刘怡昌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宋惠昌主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道德建设概论》湖北教育出版社 《*学原理》王惠岩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国历代治国思想要览》梁振中、张锦成主编,中共中央学校出版社 《人才学简论》吴玉黎主编,中共中央山东省委党校出版社 《邓小平文选》2·3 卷
《国家公务员管理概论》徐颂陶主编,文化艺术出版社 《努力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江泽民
《现代领导科学基础》刘兰芬 周振林主编,中国经济出版社 《新世纪行政管理研究》顾杰主编,湖北人民出版社
第二篇:幼儿教育素质论
素质论
素质教育是一种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注重开发智慧潜能、形成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因此,我们可以将素质教育的实质概括成三个方面的内容。
1、着眼于受教育者的内化程度,保证人的自觉、主动发展。现代西方人本主义学说是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之一,但素质教育观超越了人本主义思想:它没有片面强调人的内在潜能,而是既重视先天潜能开发,又强调后天素质的培养;它避免了人本主义“本能说”,而认为人的潜能的实现必须依赖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它不是片面地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而是重视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与此同时,又强调教师应起主导作用。
2、强调教育的全面性,保证人的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因此,全面发展是素质教育的终极目标,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也只有通过素质教育才能得以实现。但人的发展潜力是有限的,后天的素质发展必须建立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之上,个体素质结构的各个要素均要获得高度、普遍的发展,既不可能也无必要。因此,素质教育力争提高学生学习、生活与做人的各种基本素质,因为它不是选拔性教育,而是发展性教育。
3、强调教育的公平性,保障所有应该得到受教育机会者的权利,促进所有受教育者的发展,尽可能缩小城乡、校际、班级、个体之间的差异,教育面向全体。从这一意义上讲,可将素质教育理解为所有学生都必须达到的目标,因此,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造适合全体学生的教育,而不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
高素质的幼儿要靠高素质的教师来培养。没有教师的质量就没有教育的质量,也就没有幼儿的良好素质。难以想象,习惯于重知识灌输、重技巧训练的教育能够有效地培养幼儿的学习素质,只看重一日两节课的教师能够全面地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因此,幼儿园要实施素质教育,首先必须提高幼儿园教育自身的素质。
1、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幼儿园教师不得不为自身的社会地位担忧,但随着国家对教育的重视、家长对独生子女未来的期待,幼儿园教师的社会地位有了明显提高。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幼儿园教师理应十分珍惜本职工作,维护幼儿园教育的社会形象。另外,素质教育要求教师教给孩子生活与处事的基本原则和规范,培养幼儿做人的素质,但原则和规范本身不是素质,而是达成素质的条件,幼儿各种素质的形成有一个复杂的过程。成人的言行对幼儿的确良影响常常比课堂教育的作用更大,幼儿园教师对幼儿来说是具有权威性的成人,她们的举止对幼儿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因此幼儿园教师的身教重于言教。她们对待工作,对待同事、家长及幼儿所体现出来的良好的道德修养,将会在思想品德素质方面对孩子产生积极的影响。
2、更新教育观念。正如前面所述,素质教育是一种教育思想,它有着丰富的内涵。然而,任何
好的教育思想都必须首先由教师吸收、掌握并且转化为教师自身的观念,然后才有可能在真正意义上转化为具体的教育策略,从而实现教育的预期目标。因此,对于广大幼儿园教师来说,要想实施素质教育,首先必须弄清楚什么是素质教育,然后再来考虑幼儿园如何体现素质教育的思想。我认为目前幼儿园教师应对立以下素质教育观念:
A、了解幼儿,注重幼儿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和谐发展。不应对孩子过早下结论,幼儿园的特色教育都必须以全面发展教育为前提。
B、信任幼儿,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要注意让幼儿乐于学习,主动学习而不是片面地、绝对地以幼儿为中心。
C、关心幼儿,让每一个幼儿的身心都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教师应注意关注每一个孩子,对孩子的评价要有针对性而不能太达笼统,幼儿园更不要为经济利益而盲目扩招,要严格控制学额,要加强对小型活动组织的探讨。
D、鼓励幼儿,激发幼儿的创造性。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就是要提高幼儿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创造性地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创造性不仅体现在艺术创作和科技发明中,而且表现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教师能引导幼儿自觉地有新的思维方式去考虑习以为常的现象,那么教育定能造就出人材。
3、扩充文化知识,提高职业技能。知识与技能是素质提高的基础,也是素质得以表现的形式,因此幼儿园教师应不断地学习提高,尤其应在专业理论知识的深化、自然科学知识的了解、艺术修养(并非指单纯的艺术技能)的加强、写作与电化教育能力的提高等薄弱环节上多下功夫。教师只有不断地充实自己、完善自己,才能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
4、促进身心健康。幼儿园教师的身心是否健康不仅关系到能否顺利地完成本职工作,而且会对幼儿的身心发展构成影响。难以想象,一个喜怒无常的教师能创造出和谐的班级心理环境,一个久病不愈的教师能带来勃勃生气。另外,教师对待健康的态度、教师的生活方式等等都会对幼儿发生作用。只有身心健康的教师才能培养出身心健康的幼儿。
素质教育对幼儿园教师的素质要求是高的,但素质具有非均衡发展的特点,因此要求每一位幼儿园教师都具有高素质是不现实的,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对理想幼儿园教师素质的研究和追求。
第三篇:论教师素质
论教师素质
内容提要:教师素质是影响教育质量的重中之重的因素,提高教师素质,培养符合社会建设需要的高素质的教师是目前急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阐明了教师素质包涵的内容,提高教师素质应抓好的关键问题,提出搞好师德建设是提高教师素质的基础,培养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核心,并举出了搞好师德建设和提高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的切实可行的方法。
关键词:素质、基础、核心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高国民素质是关键;提高国民素质,加快教育发展是关键;加快教育发展,教师素质是关键。随着 21 世纪的到来,人类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实施素质教育,培养数以千万计的专业人材和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是党中央的英明决策。教师是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的传播者,在教学活动中,党的教育方针能否贯彻,培养目标能否实现,教师起着主导作用。因此,如何提高教师素质,特别是青年教师的素质,以适应当今时代的要求,已成为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十分紧迫的问题。
一、教师素质的内涵及构成教师素质是教师稳固的职业品质,它是以人的先天禀赋为基础,通过科学教育和自我提高而形成的具有一定时代特点的思想、知识、能力等方面的身心特征和职业修养。教师素质应用以下相对稳定,又呈动态联系的,彼此相互交叉或相互包容的要素组成: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能力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
(一)思想政治素质
思想素质,既是教师的思想觉悟,具有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崇高的共产主义思想;发扬爱国主义和为教育事业而献身的精神。政治素质,既坚持社会主义的政治方向、立场、态度,又能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分清政治上的大是大非,用党的政治路线指导自己的言行。
(二)道德素质
即教师师德,是教师职业道德的简称。教师职业道德是指教师在其职业生活中,调节和处理与他人、与社会、与集体、与职业工作关系所应遵守的基本行为规范或行为准则,以及在这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观念意识和行为品质。它的内涵一是揭示了教师职业道德的独特性,说明了它是教师这一职业所特有的,是与教师这种职业密切联系的专门性道德,是教师在其现实职业生活中应遵守的和所应具有的;二是揭示了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内涵,说明教师职业道德不只是教师在职业生活中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和行为准则,还包括教师对这些规范或准则中内得而成的观念意识和行为品质。
(三)科学文化素质
科学文化素质是指教师所具备的科学文化知识结构及其程度。其内容包括科学、哲学的理论修养;精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相关科学知识;基本的教育科学知识等。
(四)能力素质
包括自我心理调控能力、教学能力、教育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自我心理调控能力是指教师能够正确地进行自我评价、自我调控、自我创新,摆正自己的位置,善于与他人交往等。教师应成为新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的实践者和研究者。
(五)心理素质
教师应该具有较高的心理成熟度、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较稳定的心理状态和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教师健康的心理品质、良好的人格,不仅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而且对自身的不断提高和完善有重要作用。它既是教师素质水平的表现,又是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素质的必要心理条件。教师心理健康主要表现为有较强的社会适应性,能与现实保持平衡;有自知之明,正确对待自己;善于与人交往,理解、尊敬、信任别人;情绪乐观稳定,心胸开朗,能自尊自制;热爱生活,热爱教工作,有追求成功的欲望。
(六)身体素质
身体素质是人体活动的一种能力,是指人体在运动、劳动和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及柔韧性机能能力。对于教师来说,健康的身体素质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教师对紧张的教学工作、繁重的家务具有较强的承受能力,能精力充沛生气勃勃地从事工作;另一方面表现为反应敏捷,体格强壮,耳聪目明,声音宏亮。这是以人的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为物质基础的。只有人体各部机能健康协调发展,人的神经系统才能处于兴奋状态,表现出反应敏捷、体格强壮等。这两方面是教师身体健康的重要标志。
二、提高教师素质的关键
在目前情况下,提高教师素质的主要手段是对教师进行各方面的培训,而我认为对教师培训应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其一是促使教师观念的转变和更新,观念上的问题解决了,思想通了,才谈得上对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这是教师培训的基础;其二是以教学监控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师培训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教学监控能力培养的实质就在于培养教师教学的自觉意识,培养教师对教学活动的自我评估的习惯和能力,培养教师对自己教学过程进行修正和控制的方法和技能,培养教师对学生反应的敏感性。有了这些能力和习惯,教师就可以面对变化的环境尤能从容自如地处理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就可以应付来自不同方面的挑战了。从这种意义上说,师德建设和提高教学监控能力是当前师资培训工作的关键问题。
(一)师德建设
1、师德是教师素质的基础
教师作为一种职业,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着桥梁和纽带作用,承担着人的思想文化传播,新生一代的培养,各种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的造就等艰巨任务。作为一名合格教师必须具备多种素质,而具备教师职业道德素质,则是教师素质的基础。
(1)师德是教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的职业道德,简称“师德”,它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但我们所认为的教师的道德素质并不是指规范、准则本身,而是教师把这些规范、准则逐步内化,成为教师从事教育事业的准则。由于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所从事的职业是教育人、塑造人的事业,因此,教师道德素质比教师文化素质更为重要。
(2)、师德是教师人格特征的直接体现
在教育中,一切师德要求都基于教师的人格,因为师德的魅力主要从人格特征中显示出来,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教师的人格是进行教育的基石”。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主要通过两方面进行。一方面是教师通过一定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对学生的影响。另一方面是通过教师本人的人格特征、言行举止等对学生的影响。在儿童眼里,教师是正确的,教师的话都是对的。他们都把师德高尚的教师作为学习的榜样,模仿其态度、情趣、品行、乃至行为举止、音容笑貌、板书笔迹等。
(3)师爱是教师的灵魂
教师对学生的爱,简称为“师爱”,是师德的核心,即“师魂”。因为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性质上是
一种只讲付出不记回报的、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这种爱是神圣的。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也现了教育其根本的功能。因此,师爱就是师魂。
2师德的目前状况及原因
笔者曾经对其所在市的十五座中小学校的二百多个教师做过问卷调查,其中75%的教师表示如果有适当的机会愿意转行,而仅有25%的教师表示愿意留在教师岗位。这个调查显示了教师对教育的热忱已下滑到了令人担忧的地步。伴随着教师爱岗敬业精神的缺失出现的现象如:有些教师放松和忽视理论学习,政治观念不强,课堂上不能把握分寸,导致负面影响;有些教师育人意识淡泊,对学生缺少关爱,对学生的错误言论和不良行为不闻不问,把教书育人的天职置之脑后;有些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 “第二职业”上,对本职工作得过且过,敷衍了事。此外,缺乏责任心,备课不认真,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呆板也并非个别现象;把个人的利益看得过重,动辄闹个人情绪,大局意识和奉献精神较差的也不在少数;还有一些教师有收受学生物品,违反纪律,放弃原则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改革开放以来,物欲横流的商业经济对教师人格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2)在理论上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劳动创造着民族和人类的未来”,而实际生活中教师职业尚未受到全社会的羡慕与尊敬,这种反差也是影响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的主要结症之一。
(3)教育内部承袭多年的人事、分配、评价、奖惩制度,缺乏对教师职业行为的激励和约束,客观上提供了不良现象继续存在的土壤。
3、师德建设的方法
(1)、继续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物质待遇,创造师德建设宏观环境是师德建设首要途径。
只有肯定教师劳动的作用,确立该职业在社会各行各业中的优越地位时,才会激发和保护他们敬业、乐业和精业的精神,以国家和社会的标准认同自己的职业角色,认同和遵守该职业所要求具备的职业道德。大力提高教师的物质待遇和社会地位,真正使教师成为受人羡慕和尊敬的职业,这是对广大教师劳动贡献的充分肯定,也在客观上确立了教师在社会上所处的地位的宏观标准。因此,切实落实《教师法》,大力提高教师的物质待遇和社会地位,动员全社会“尊师重教”,真正体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是师德建设的首要环节。
(2)、深化教育改革是师德建设的关键途径。
师德建设不仅应当大力营造遵守师德为荣,不讲师德可耻的舆论氛围,更要深化教育改革,健全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当代中国实际的教育部门的人事、考核、分配、奖惩制度,形成对教师行为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这是目前师德建设乃至整个中国教育走向现代化的关键所在。师德建设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应当选在深化教育改革,建立符合当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实际,有利于调动广大教师积极性,增强责任性,建立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各项制度。
①改革旧的人事制度。要废除教师职业终身制,建立招聘机制,使教师队伍不断得到优秀分子的补充。同时通过这一制度不断疏通不适合从事教师职业,特别是缺乏教师职业道德者离开教育单位,从而逐步上完善整个教育机制。
②改革现行分配制。把教师享受的各种待遇与其对教育事业的贡献挂起钩来,废除现存的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做法。首先,在工资报酬方面,充分发挥岗位工资制的优势,切实保证按岗位责任和贡献大小确定工资等级,拉大不同岗位职责的工资差别,实现工资与工作职责一致。其次,严格定编制度,实行按学校规模确定人员编制,减少和杜绝忙闲不均现象;最后,在奖金、住房分配、津贴、福利等方面,坚持落实按劳分配原则。
③、健全考核评价制度。制定和完善于融合师德内容的教师评价考核制度。通过务实、公正、公开的考核
评价,辅之以相应的奖惩,弘扬献身教育,勤奋敬业的高尚师德,激励广大教师在本职岗位上建功立业。
3、各级领导机关率先垂范是师德建设的重要途径。
在现今重金钱、轻事业;讲实惠、谈理想;求享受,畏艰苦等思潮袭来时,我们仅仅靠宣传教育显然是苍白无力的。而应当使高尚的道德成为一种现实,各级教育行政机关、教育研究单位,各级领导首先做
出样子,树立形象。使广大教师看到职业道德水准提升的真实所在,对坚定信念,激发道德人格,恪守道德规范,其作用无疑是现实、有力和巨大的。在社会不良风气依然漫延的环境下,领导机关的示范作用有着极其重要的实践意义。
(二)培养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
1、教学监控能力是教师素质的核心
教师从事教学活动的能力分为三个方面:教学认知能力、教学操作能力和教学监控能力。教学认知能力是指教师对所教学科的定理、法则和概念等的概括化程度,以及对所教的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自己所使用的教学策略的理解程度。教学操作能力是指教师在教学中使用策略的水平,其水平高低主要看教师是如何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积极思考、运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教学监控能力是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达到预期的目的,而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它是教师的反省思维或思维的批判性在其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具体体现。教学监控能力主要可分为三大方面:一是教 师对自己教学活动的事先计划和安排;二是对自己实际教学活动进行有意识的监察、评价和反馈;三是对自己 的教学活动进行调节、校正和有意识的自我控制。在整个教学能力结构中,教学认知能力是基础,教学操作能力是教学能力的集中体现,而教学监控能力是关键。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高低决定了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所以,可以说,教学监控能力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核心要素,也是教师素质的核心。
2、教学监控能力的内容和因素
(1)教学监控能力的内容
根据教学监控的对象,我们可以把教学监控能力分为自我指向型和任务指向型两类。所谓自我指向型的教学监控能力主要是指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观念、教学兴趣、动机水平、情绪状态等心理操作因素进行调控的能力。如我们常见到有的教师虽然在生活上不如意,但是在课堂上,他却能控制自己的消极情绪而正常地讲课;而任务指向型的教学监控能力主要是指教师对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材料、教学方法等任务操作因素进行调控的能力。如有的教师讲课中发现学生不能理解所讲内容,便立即更换一种更适合的方式来教学。这两种能力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2)教学监控能力的的因素
①计划与准备性
在课堂教学之前,明确课程所教的内容、学生的兴趣与需要、学生的发展水平、教学目标、教学任务以及教学方法与手段,预测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可能的教学效果。
②.课堂的组织性
在课堂中注意学生的反应,排除干扰、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努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③.呈现教材的意识性
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程、教学方法、学生的参与及反应保持有意识的反省,并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活动,使之达到最佳效果。
④.沟通性
教师努力以自己积极的态度去感染学生、保持自己和学生间的交流。
⑤.对学生进步的敏感性
教学活动的成败最终要看教学效果,所以教师要保持敏感性,不断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采用各种方法评价学生的进步,及时改进教学。
⑥.对教学效果的反省性
在一堂课或一个阶段的课上完后,对自己已经上过的课的情况进行回顾和 评价,仔细分析自己的课在哪些方面取得成功,在哪些方面还有待改进,分析自己的教学是否适合于学生的实 际水平,是否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等。
⑦.职业发展性
教师对自己职业发展的设计与期望,这种设计和期望能带给教师的教学行为极大的动力。
3、教学反思是提高教师教学监控能力重要方法
教学反思是教师着眼于自己的活动过程来分析自己做出某种行为、决策以及所产生的结果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手段。教学监控能力,就是教师的反省思维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具体体现,所以说,教学反思,是促进教师教学监控能力发展最重要的方法。
布鲁巴奇(Blubachet,1994)提出了四种反思的方法:
(1).反思日记。在一天教学工作结束后,要求教师写下自己的经验,并与其指导教师共同分析。
(2).详细描述。教师相互观摩彼此的教学,详细描述他们所看到的情景,教师们对此进行讨论分析。
(3).交流讨论。来自不同学校的教师聚集在一起,首先提出课堂上发生的问题,然后共同讨论解决的办法,最后得到的方案为所有教师及其他学校所共享。
(4).行动研究。为弄明课堂上遇到的问题的实质,探索用以改进教学的行动方案,教师以及研究者可以进行调查和实验研究,它不同于研究者由外部进行的旨在探索普遍法则的研究,而是直接着眼于教学实践上的改进。
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实践证明,任何专家型教师的成功都得力于日积月累地对教学经验的反思。而反思的效果如何,取决于教师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所以,教师要积极主动地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这是任何形式的反思方法所无法替代的。
总之,提高教师素质,既要注重教师素质的全面发展,又要抓好关键问题,才能快速有效地培养出符合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从而培养出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千门万类的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参考资料:
1、《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3月
2、《教师素质的构成及其培养途径》甘肃农业大学思想政治工作网 北师大发展心理研究所
3、《从教学活动的结构看教学能力的结构》张建伟《上海教育科研》1999.12
4、《教师的反思能力结构及其培养研究》吴卫东骆伯巍《教育评论》2001年第1期5、《师德建设中有哪些问题,有何对策》LEARNING.SOHU.COM2005年7月11日11:00[ 王毓珣 ]
6、《提高教师素质关键在于教育机制》孔永海http://.cn 2005-9-25
7、《教师素质》厦门英才学校 潘永俊主页2005-1-8 22:17:50
第四篇:第四章 行政领导
行政领导
领导与领导者
一、领导的含义
作为管理职能的领导是指引导和影响人们为实现组织的群体目标而作出努力与贡献的过程。
领导的构成包括四个基本要素:
1、权力;
2、对人的认识与理解;
3、与组织和群体成员的联系;
4、领导的风格、作风以及营造出来的组织、群体氛围。
所谓领导艺术,就是指在实施领导的方式、方法上所表现出来的创造性。
领导艺术最重要的特征是创造性,其次是因人而异,再次是注重实效。
二、公共组织领导者
公共组织领导者是指从事公共管理的政府部门及非政府公共机构中依法担任领导职务、行使法定领导权力并负有相应领导责任的个人和集体。
领导职责主要包括:政治责任、法律责任、工作责任和道德责任。
公共组织领导者的来源一般有两种:
一种是内部来源,即从公共组织系统内部升任和补充。
另一种是外部来源,即从全社会选拔优秀人才。
当前我国法定的是通过选任制、委任制、考任制、聘任制四种方式产生的。
公共组织领导者的权力构成包括职务权力和个人权力:
职务权力即职权。其主要影响方式:⑴合法要求;⑵奖励报酬;⑶强迫;⑷决策;⑸信息控制。
个人权力(即非职务权力)是职务之外的,是由于个人的性格、知识、经验、能力、技术、乃至个人的品质和行为、业绩、声望或其他个人因素获得的影响他人心理和行为的能力,也就是个人影响力。其的主要影响方式有:⑴专家权;⑵个人魅力;⑶良好的人际关系;⑷高尚的品质;⑸创新精神。
领导者的基本技能(THC技能)
1、技术技能(Technical Skill)T技能
技术技能是指正确地找我了从事一项工作所需的技术和方法。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①掌握专业技术;②掌握工作方法和程序;③掌握工作制度和政策。
2、人事技能(Human Skill)H技能
人事技能是指在工作中与人打教导的技能。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①处理人际关系的技能;②识人用人的技能;③评价激励技能。
3、观念技能(Conceptual Skill)C技能
是指对事物的洞察、判断和概括技能。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①预测技能;②判定技能;③概括技能。
我国行政领导制度
一、我国的根本领导制度
民主集中制是我国的根本领导制度。具体表现为:
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⑵国家行政机关、司法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⑶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职权的划分,遵循在中央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原则。
二、我过的行政领导制度
行政首长制是我国的行政领导制度,这是一种集体领导制度,是领导个人分工负责制度。个人分工负责制就是行政领导集体内各成员为执行集体领导的意志而密切配合,各司其职,各尽其责。
三、日常的行政领导制度
日常的行政领导制度是前两项领导制度在实际执行中的具体化。日常的具体行政领导制度可以表现为三个层面: ⑴处理行政领导者与行政活动参与者关系的制度;
⑵上下级行政领导者之间联系的制度; ⑶协调行政领导班子内部关系的制度。
第五篇:行政领导科学决策
行政领导科学决策
摘要:决策是领导的基本职能。领导者的作用和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通过决策体现出来的。领导者也需要对自己所属的部门、组织的各种问题进行处理,做出决定,这就是行政领导学要研究的行政领导决策问题。行政决策是指行政机关作出决定的行为,是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过程中所进行的决策,表现为形成的方针、政策、法规、决议等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策和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过程中针对特定对象、特定行为作出的具体决定。决策涉及的主体是国家和地方的行政机关,是人、财、物较为集中的权力机构。因此,行政机关及其领导决策层能否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实施有效的科学决策,事关工作大局。
关键词:决策
行政领导
正文:行政领导决策,一般是指在国家行政机关中处于领导地位的个人或集体,依据法定的职权在其管辖范围内,解决行政领导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活动。“科学的决策”的衡量标准。第一,要有准确的决策目标。两个要求:一是正确,二是明确。第二,决策的执行结果能够实现确定的目标。检验一项决策是否符合科学的决策的标准就是决策的执行结果能否实现确定的目标。第三,实现决策目标所付出的代价小。第四,决策执行后的副作用相对少。
科学决策的原则:
1、客观原则。客观原则为科学决策的首要原则。这决不就要求领导者的决策必须建立在对客观实际的正确分析之上。
2、信息原则。决策者要善于发现可供利用的信息,应注意三个问题:(1)要拥有„信息权力”。(2)要善于从一般人忽视的信息中汲取决策的智慧。(3)要具有正确的分析和加工信息的能力,特别是区分“虚假信息”和“真实信息”,切不可使自身的决策建立在虚假信息的基础之上。获取信息的渠道主要包括两种:一是领导者自己的调查研究,称之为“走动式领导”。二是通过信息系统对信息的收集、加工和处理,以获取信息。
3、预测原则。科学的预测是科学决策的前提。领导者如何使自己在日常的领导过程中提高自己的预测能力,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
4、可行原则。决策方案只有在经过可行性分析论证的前提下,才能对其进行最终选择。
5、选优原则。即任何一个决策方案的最终确定,一般来说,都是确立在对多种方案进行比较这一基础之上的。
一、现阶段行政领导决策存在的问题
1、行政决策意识不科学。一是政绩观偏差:好大喜功。一些地方的行政首长追求政绩,想问题、办事情、做决策,容易脱离客观实际,喜欢做表面文章,如大上劳民伤财的所谓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项目等,严重损害群众利益和国家利益。二是改革观错位:急于求成。一些领导干部对改革有一种片面的认识,认为只要动机良好,改革的行为都是值得肯定的,从而形成了对改革举措不可持怀疑或否定态度,都要大干快上的浮躁风气。三是民主观缺失:独断专行。行政首长负责制虽具有反馈信息快、决策成本低,决策责任明确,沟通方便等特点,但同时也容易造成行政首长恣意妄为、越权决策、独断专行等弊端,从而导致决策失误产生。四是程序观缺位:盲目自信。一些领导干部在行政决策时缺乏公众参与意识,不充分调查研究,不尊重事物发展规律,不遵守法定决策程序等。
2、行政决策体制不健全。主要表现在:一是决策制定权限不明确。尽管党政分开的改革初显成效,但在实践中,作为决策决断中枢系统的各级党委、政府及人大的决策权力、职责及范围划分仍不明确,人大及政府的决策潜力尚未充分发挥。二是决策系统功能不协调。各级政府已经建立的由信息、参谋、决断、执行和监督等子系统组成的决策系统还没有真正发挥其分工合作、密切配合作用。三是决策力量发挥不完全。各级党政部门的决策研究咨询机构地位不高、职能发挥不全,体制外或民间的政策研究咨询组织发育缓、数量少、功能弱,未能真正在政府决策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四是民主决策机制不完善。作为主要决策者的党政领导由于缺乏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作指导,决策时盲目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长官意志主导决策,导致下级缺乏自主决策的权力,严重削弱了决策中的民主机制。
3、行政决策程序不规范。主要表现在:一是擅自决策。一些领导干部的决策实践中,仅凭自己主观臆断,一些主要的功能环节如目标的确定、备用方案的拟制和以及追踪评价等往往不能受到应有的重视甚至被忽略不计,“谋”、“断”不分家或不“谋”而“断”时有发生。二是现场决策。有的决策没有经过认真的调查研究,全面的分析论证,甚至不经过法律程序,以致草率决策、重复决策、错误决策时有发生。三是独自决策。有的领导在行政决策时没有向专家学者进行决策咨询,便不切边际独自决策,甚至有些只是把向专家咨询作为彰显“公开化”、“民主化”的工具,为主观决策提供科学论据。四是暗地决策。由于我国相关制度还不完善,政府决策的公众参与程度低。一些部门及领导在制定重大决策时过程不透明,一般只将决策结果公之于众,严重侵犯了民众的知情权,使决策很容易脱离民情民意,导致干群关系恶化。
4、责任追究制度不完善。一是无法可依:缺乏刚性和统一的法律制度。目前,我国的决策责任追究规定分散于不同的部门制度当中,与绩效考核、党纪处分等交织混合在一起,缺乏刚性和统一的行政决策责任追究法律制度。二是有法难依:缺乏完整、有序、一体的实施环节。尽管我国已经出台了许多相关行政决策责任制度,但这些制度之间缺乏内在的相互衔接,整体配套性不强,难以发挥应有的功能和作用。三是执法难严:行政首长负责制成为瓶颈性障碍。当前仍存在一些重大行政决策失误得不到追究和只追究单位责任不追究决策人责任的现象,究其原因是行政首长处于行政权力中心位置。
二、行政领导科学决策的措施
1、科学决策的基本要求--提高决策主体素质。一要提高政治思想素质。领导干部首先必须讲政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只有这样,才能在纷繁复杂、瞬息万变的形势下,坚持彻底的唯物主义科学决策态度。二要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在领导决策过程中,科学文化知识程度越高,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就越深刻,就越能做到主观与客观相统一。因此,领导干部不仅要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基础,还要了解邻近学科、边缘科学知识,力争把自己塑造成为通才,奠定科学决策的坚实基础。三要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领导者的心理素质和状态,直接影响决策的科学制定和有效执行。因此,领导干部需要培养充满自信、豁达乐观、尊重事实、客观公正、乐于进取、勇于竞争、临变不乱、多谋善断等心理素质,便于以良好的心理状态进入决策。
2、科学决策的前提基础--严格行政决策程序。领导决策是一个过程,需要严格的程序来控制,才能产生科学决策。一是加快行政程序立法。在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中,虽然已有一些关于行政程序的法律规范,但仅局限在行政诉讼和行政处罚等极少领域,就整体而言,行政程序的立法严重滞后,绝大多数行政行为的程序没在法律化,已完成法律化的程序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程序不完整,相互脱节,手续繁琐,互相冲突等问题,应该按照先分散后统一的原则加快行政程序立法。二是强化决策程序意识。作为领导者在制定决策时,要有强烈的程序意识,努力做到每一个决策都要一丝不苟地按法定程序进行,避免因决策的随意性导致决策失误现象的发生。三是严经民主程序决策。行政首长在做出重大决策之前,需要经过一定的咨询程序。四是深入基层调查研究。调查研究是领导工作的开端,是领导者的一项基本功,作为领导者在作出决策前,应当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了解事实真相,寻求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
3、科学决策的有效保障—健全行政决策机制。一是建立行政决策权监督制约机制。坚持依法、科学、民主、公开、效率等原则要求,以建立健全思想道德制约机制、法律制度制约机制、群众参与监督机制为基础,以加快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行政权力运行机制为核心,以充分发挥监察专门机关监督作用为重点,逐步建立健全专门机关监督与人大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群众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有机结合的强有力的监督制约体系。采取有效措施和电子监察等现代科技手段,逐步实现对行政决策前、行政决策中、行政决策后各个环节的全过程监控和全方位监督。二是建立行政决策审计和评价制度。加强对行政决策前、决策中和决策执行等环节的审计和评估研究力度。依法全面开展审计,科学决策评估指标体系,保证行政决策既注重经济效益又注重政治效益和社会效益。三是规范和完善行政决策问责制度。结合党委、政府目标管理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要求,不断规范和完善行政决策问责制度,实行集体决策失误“一把手”责任追究制。
俗话说:一着好棋,全局皆活。决策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问题,是全局工作成功的关键,是领导工作的主要矛盾。如何在领导实践中运用科学的决策方法,把好科学决策关,是新形势下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的关键,是各级领导应该学习并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也是实践“三个代表”最根本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