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教学反思

时间:2019-05-14 15:32: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最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教学反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最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教学反思》。

第一篇:最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教学反思

《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反思

魏田丽

这部分的学习内容是在学习了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的笔算乘法分两个层次编排。先出现不进位的,突出乘的顺序及部分积的书写位置,帮助学生理解笔算的算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因为,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不仅可以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还为学习多位数四则混合运算打下基础。而且,为学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因数是更多位数的乘法问题,奠定了基础。因此在计算体系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本课的教学目标在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和体验上要达到以下几点:

1、在实际情景里理解并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比较正确熟练地计算。

2、在探究算法中,让学生与他人交流,享受独立思考后发表自己见解的快乐,获得成功的体验。

3、能应用知识解决生活里相关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的作用,初步树立应用数学意识。

4、让学生体会数学与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本课的重点: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算理。关键:在于学生能掌握好乘的顺序以及两个积的数位。新课程基本理念,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计算的教学,首先要把计算内容都置于实际生活的背景之下,如送报纸(送信)、估座位、购书等。让学生在现实问题情境中理解计算的意义和作用,探讨计算方法。然后,为学生提供生动有趣、有意义的、联系生活的情境材料,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有利于学生体会计算的作用,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并且,对于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数感是十分有利的。于是我根据学生特点,在导入部分主要借鉴了孙老师的做法:我在课堂开始就从学校购新书入手,再现了学生熟悉的情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把计算设置在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之中,激活了学生原有的知识与经验,使学生愿意去主动探索知识。

同学们,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学校的图书馆要为大家添置一批新书,要求我们老师先去书店看看,选些同学们都比较喜欢的图书。老师在上个周末就去了一趟书店,选了一些书目。现在想请我们三1班的同学来帮老师一起来选一选,好吗?出示3套书《脑筋急转弯》(一套24本,每本12元)《唐诗宋词》(一套12本,每本13元

《上下五千年》(一套11本,每本22元),由学生选出最受欢迎的书,从而引出本堂课的数学问题24×12,让学生以探究、活跃、高昂的精神状态参与学习过程。从课堂反馈来看,效果较好。当然,在课堂中也有不足之处,由于我在此环节中花了较多时间让学生说说喜欢的理由,影响了后面的教学进度,需要以后改进。此外,我在创设此情境时如果出示的是直观的书或把书面拍出做在课件上,这样更直观、形象,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情绪。

由于这是一堂计算课,因此非常需要教师精心设计课堂练习,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加深对法则及算理的认识,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计算能力,并培养学生认真计算、书写工整的良好学习习惯。练习是一种有目的、有步骤、有指导的教学活动。有目的性的练习就是要教师在设计安排练习题时,要悉心钻研教材,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精心安排。也就是说教师在设计练习时必须明确每一道题的练习意义,确保一步一个脚印,步步到位。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练习的优化。同时作业也要注意层次性,教师在编排练习是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不能搞“一刀切”和“齐步走”。避免差生吃不好,优生吃不饱。努力做到编排练习深浅适宜,分量适当,搭配合理,使学生在自己临近的思维发展区得到充分发展。

第二篇: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教学反思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 《年、月、日》教学反思

学校:马河滩民族小学 教师:禹 红 霞

三年级数学下册《年月日》教学反思

《年、月、日》 教学重点是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及相关的知识。设计这单元教学内容时我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实际生活体验,把数学知识还原到生活中,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掌握年月日的知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运用良好的学习方法。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进行自主学习。

教学难点是发现并掌握判断平年和闰年的方法,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探究反馈,归纳出:一年有12个月;一、三、五、七、八、十、十二月有31天,是大月。四、六、九、十一月有30天,是小月。二月是平年有28闰年有29天。大月和小月的记忆有一个拳头法,但有些学生还是不感兴趣,于是采用儿歌:“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总不差”,来帮助他们记忆,这一内容本来很枯燥,但通过朗朗上口的儿歌,学生很快就记住这一知识点,可见儿歌也是一种很有效率的教学手段,特别是对于中、低年级学生来说,更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因为儿歌记忆既轻松又便于记忆。

可以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他们去发现、去讨论。观察 2000年至2013年的年历,得出: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一般都是闰年;但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使学生深切体验到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感悟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它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这样,既可以巩固课堂内学到的知识,又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具体有以下几点做法::

1、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以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动。在本单元中,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情境问题,让学生说出最开心的日子或者节日,学生回答了很多,引出了课题。

2、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让学生合作交流观察不同年份的年历,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完成所发下来的记录卡。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独立思考后才让学生之间进行交流,这样使每名学生都“动”起来,从而避免有些学生只等着听别人的,不去自主思考。

3、本单元概念多,容易混淆,因此知识的记忆、巩固、深化还是有一定难度的,练习中尽量优化了以“生活”为背景的数学内容,把生活素材、生活经验、生活情景作为学习资源,提供给学生去理解去实践。这样,既可以巩固课堂内学到的知识,又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通过本单元的教学,我有以下不足的地方: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及相关的知识。如:大月、小月,闰年及平年的认识等,我在备课时以为大月、小月的判断这些知识挺简单的,有时教学过程只是蜻蜓点水,对知识的巩固做的不是很到位。今后,我还要在教材的研究上深钻,下功夫,保证教学过程每一步都是落到实处。优化学生的学习氛围,给他们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第三篇:人教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教学反思

人教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学反思

鲜花什么时间开放,蜜蜂有哪些奇特的飞行本领,玩耍却玩出了大名堂,怎样巧妙找到丢失的骆驼,这是多么有趣的内容啊。本组课文讲的就是这些内容。有的讲对植物有趣观察和发现;有的讲对动物的细心观察和试验;有的讲在玩耍中对物品的观察与发现。课文渗透了在观察中要用心思考、勤于动手,才能有所发现的意识。全组紧扣细心观察这个专题,共编排了3篇精读课文《花钟》《蜜蜂》《玩出了名堂》,五篇略读课文《找骆驼》,且个语文园地(包括口语交际、习作、日积月累、宽带网),内容丰富多彩。通过本组教学,初步培养学生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学会正确的观察方法。

《花钟》一课将学生引领进入“花钟”的奇妙世界之中,学习课文是如何借助语言对花开进行丰富精妙的表达的,体会汉语言文字的丰富,从而扎实学生语文功底,体现了语文学科特点。教学《蜜蜂》时,我真实感受到了:只有放飞学生的个性,才能使课堂灵动起来。《玩出了名堂》一课教学后,让我反思到阅读教学是为了引导和帮助学生阅读,老师对课文的解读,不能代替学生的阅读与理解。《找骆驼》一课教学,教给了学生独立阅读的方法。

第四篇:三年级下册数学单元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反思

《两位数乘两位数》是在笔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把第二个因数扩展到两位数。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比较难掌握,小学生在计算时,往往会产生一些失误,比如,只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乘,漏乘某一位;把积的位置写错;或出现相加错误。如果不及时纠正,学生就会产生不良的学习习惯。因此,在练习环节,我设计了一个让学生当评委的活动,通过辨别对错,提醒学生不要出现类似的错误。本节教材分“不进位”“进位”两个层次编排。本节教学不进位的乘法,主要解决乘的顺序和第二部分积的书写位置问题,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笔算方法。学生虽然在乘法笔算的顺序和数位的对齐方面已有了一定的基础,但计算作为最根本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应该是我们教学的重点。

依据《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我在设计本节课时注意了以下几点:

1、精心创设情景,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计算教学往往是枯燥乏味的,但计算的用处却是极其广泛的。为了让学生认识到计算的用处,我充分利用了教材中的情境图,让学生感受到这些问题是生活中常常遇到的,从而产生学习的欲望。同时,让学生利用在情境图中获得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

2、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

著名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认为:“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让学生再创造。”就是让学生通过数学活动,自己去探究,去寻找正确的方法。这节课中,在学习探究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时,我让学生借助旧知,独立去探索,去尝试计算。通过展示交流,让学生充分展示学习的思路,并在互相欣赏、评价的过程中,学着去质疑,去提问,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让学生真正自己领悟到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技能。

3、精心设计练习,培养数学能力。

另外,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除了提倡算法的多样化以外,更注重引导学生掌握运算的技巧,使学生能够用最简捷、最有效的方法在最短的时间内准确、迅速地解决问题。因此,我在练习环节中设计了一个“找鞋”活动,引导学生根据积的末位和首位的数判断积的大小的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检验能力。

最后,我设计了一个让学生计算一篇课文共有多少个字的活动,既让学生感受到所学知识的用处,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实现了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的目的,因为学生在计算过程中有可能遇到进位的问题,这就为下节课的学习埋下了伏笔。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我力求改变以往老师教,学生学的模式,真正实现以学定教,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能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主动建够新知识的网络,从而真正理解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技能。

第二单元《千米和吨》教学反思

《千米和吨》是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内容,千米和吨所用的材料来自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内容贴近生活,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跟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学生在学习千米和吨这个单位之前,已经认识了一些常用的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因此,在教学时,帮助学生回忆、梳理已有知识,在此基础上,通过情境创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自主地探究新知。

但这一部分内容,学生掌握的并不是很理想。主要出现以下一些问题:

一、填上合适的单位或数时,很容易出错;

二、单位转化时容易出错,两个相邻之间的单位转化问题不大,但出现不是相邻的单位转化时错误率还是比较高。

分析原因:

1、在学生们的脑中对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没形成一个完整的、具体的概念。虽然在生活中有很多应用,对他们来说是抽象的,1千米到底有多远?1吨到底有多重?他们完全体会不到。教学时,我首先让学生谈一下上体育课跑步时的感受,大家都说跑了2、3圈后觉得非常累。接着告诉学生跑道跑5圈就是1千米。后来发现,他们好像理解了1千米是比较长,但他们只是知道千米是比米大的长度单位。我觉得还是应该找时间带他们去跑道上走5圈,让他们再次体会1千米有多长加深其印象。认识1吨时,课上我让学生计算全班48个学生的体重大约是1吨,但学生对于吨的认识还只是表象,具体不知道有多重。其实,我认为课前应该组织学生到食堂里去拎一些袋装米,具体感受一下加深印象。我们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不能放过每一个细节。

2、学生对单位的大小还没有熟练掌握,相比之下,哪个单位大哪个单位小不够熟悉,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也不熟练。解决这个问题,我觉得应当适当加强训练,熟练掌握各单位之间的进率。

千米和吨是教学的难点,要建立千米和吨的概念,不是几节课就可以建立起来的,这要他们多留意、观察生活,在生活的一点点积累。

第三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单元反思

解决问题的策略从问题想起是三年级下册新增的内容,重点是让学生利用从问题想起的策略解决问题。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是第二次接触“解决问题”也是第二次接触“策略”。根据学生的基础,结合评课老师的建议,我对“从问题想起的策略“这课教学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下面就谈一谈我的几点认识。第一、精彩的导入是一节课良好的开始

导入是思维的起点,好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往往关系着学生学习这一节课的效果如何。如果导入成功,学生就会兴趣盎然,精力集中,思维活跃,理解和记忆的质量就会相应提高。所以课堂一开始我就“挑逗”孩子的心理,事先准备领孩子们购物,并说这是老师为小朋友准备的奖品,在孩子们都选错的情况下,给孩子们一个问题,他们发现问题很重要,从而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怎样根据问题来解决问题”。这样的导入能激发孩子的表现欲望,让他们积极地开动脑筋,又能很好的揭示这节课的主题。

第二、适当的教材重组能提高教学质量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材的编排虽然已经考虑到学生的共性,但毕竟存在地域、群体乃至个别的差异。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教师在把握教材特点的基础上,适当的重组教材,从而做到优化教学,使每个孩子都可以充分地发展和学习。“从问题想起的策略”这课例题只出现两种方法解题,所以我教学例题时问“还有没有其他方法”孩子发现还有其他比较好的方法,解题思路的多向化也能很好的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想想做做内容量较大,所以我也进行了重组,原先的五道题我只用了三道,并对最后一题进行了提高。想想做做第一题由于比较难理解,我将知识分解,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这样的目的是为了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使学生在学习中既长知识,又长智慧,身心也能得到健康发展。

第三、课堂是孩子的“课堂”

在这次课中,我发现整堂课我说的太多,有时候孩子说的挺好我还要再强调一遍。这种情况就导致了孩子的学习效率不是太高。其实课堂是孩子的,学生与学生的互动与对话应该体现在课堂的每一个细节中,在课堂上一定要让出充分的时间给孩子“说”。孩子能说的就让孩子说。在例题教学时让孩子说一说“最多剩下多少元”是什么意思,我先让孩子自己思考一会儿,然后小组里说一说,最后全班一起说一说。用策略时也是让孩子讲给孩子听,先根据什么求出什么,再根据什么求出什么,老师只是适当的点拨一下。社会的发展越来越需要孩子们具有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做为老师就应该提供各种机会让孩子各抒己见,学生无暇率真声音的课堂应该是最“动听”的课堂吧!

第四单元《混合运算》单元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加减乘除的一步运算的基础上进行的。看起来内容不多,但实际上包含的内容较多,尤其是一些细节,如混合运算、乘加、乘减、除加、除减以及脱式计算及其书写格式等,这些都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的知识,尤其是混合运算的顺序及格式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1、重视情境的创设 “数学源于生活”。课堂上再现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购买文具,从中自然地提出数学问题,把解决实际问题与计算教学紧密结合,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便于学生积极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解决问题。情境的创设也能促进学生对运算顺序的理解。利用生活经验,促进学生感悟与理解运算顺序规定的必要性与合理性,也促进学生对运算顺序的理解。

2、突出算理,分清运算顺序。学生刚学习两步计算式题时,对运算顺序较难理解,往往难以灵活运用,教学中重视引导学生理解算理、明确算法。第一个问题,在学生列出分步算式的基础上,引导把两个一步计算的算式合成综合算式,使学生体会综合算式的含义,并根据数量之间的关系尝试计算,理解运算的顺序;第二个问题,则引导学生直接列出综合算式,帮助学生联系数量关系理解其运算顺序。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注意新知与旧知的矛盾冲突。第一个问题解决“乘加混合”,学生还是习惯地从左往右,但第二个问题“乘减混合”,显然不能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有的认识组织产生认知冲突,抓住这个时机的运算顺序的教学 坚持让学生在列出算式后说说先算什么后算什么,注重了思维的表述,又让学生明白要先算乘法的道理。注意对同类题的比较,通过比较归纳出含两级运算的计算顺序,有利于学生掌握。

第五单元《年、月、日》教学反思

1、备课要细致:例如发给学生年历卡,不必四张全发,男、女同学可各发一张,避免有的同学手里卡片太多,而不知道看什么。再如,让学生验证闰年的年份是否都能被四整除时,不要给学生三个年份,毕竟是四位整数除4,很多同学很不情愿进行这么复杂的计算,所以可以把三个年份,分别分给不同行的同学来验证,一行同学只验证一个年份即可。

2、把课堂上的发言权还给学生:任何情况下都要给学生机会先发言,教师不要代替学生来说。

3、教师引导要明确:不管教师提出什么问题,应该非常明确。

4、提高教师课堂随机应变能力,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例如当教师发现一些同学看不明白年历卡时,应果断地将年历卡投影,讲明如何看年历卡,不应草率了事。数学内容生活化

年、月、日是常用的,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时间单位,也是来自学生自身和现实生活,教学时,我把教学内容纳入现实生活情境中,将学生置身于一种动态、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上课时,师生先交流此时激动和高兴的心情,再让师生一起记住这难忘的时刻:2008年4月2日上午8时31分6秒。师问:这句话里有哪些表示时间单位?师:时、分、秒是我们已经学过的表示较短的时间单位,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表示较长的时间单位,年、月、日,这样很自然地引出课题。同时,也使学生感到,要学习的知识就在他们身边,接着借助课件演示讲解,年、月、日的概念,老师再用生活中经历的一些事情,描述一年、一月、一日有多长,使学生初步体会年、月、日的时间概念,接着让学生说出课本中四幅有意义的日子发生在什么时间,这样,再一次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一思想在学生头脑中明朗化。最后让学生在猜迷语的愉悦的气氛中,师生共同进入新课。

2、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教学活动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因此,在整个课堂中,我努力创设一个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始终以“导”的姿态,让学生富有兴趣去观察、探索、发现新知。即新知的教学中,我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年历,让学生尝试回答问题:一年中有几个月?每个月的天数一样吗?等问题,通过这样教学,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接着在师生共同的游戏中引出二月这一特殊月份,教学时通过设计一张1988—2004年中各年份中二月份的天数,让学生自己观察、探索,发现四年一闰的规律,教师再用课件上的算式说明判断平年、闰年的方法。这样教学很好地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这一教学原则,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判断推理能力。完成创新教学模式中的探究过程。

3、留给学生充分思考问题的时空

在教学中,教师要留给学生自主探索、思考问题的自由空间和时间,这样教学、学生才会放飞思维,张扬个性,但是,在教学中,由于内容比较多,时间安排不够合理,所以后面判断平年和闰年这个环节中讲得比较快,加上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练习深化新知,导致有些学生吃而不消,这就是这节课留给我的遗憾。以后在教学中,我必须认真反思,争取在不断的反思中,走出疑惑,在不断的挫折中,完善自我。

第六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单元反思

从新课改的要求来看,要很好的落实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必须更新教育理念,适应新的要求。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来看,教师要从过去仅作为知识传授者这个核心角色中解放出来,转向学生学习和知识建构的促进者。教师的教学不仅是传授现成的教科书上的知识,而是更加注重于指导学生如何获取所需要的知识,学会学习的方法。要做到这些,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动,不论是教师的启发、提问,还是学生的讨论和动手实践,都必须仅仅围绕学生的学习。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这一课时,我作了一些尝试,下面结合课前的设计和实际的课堂教学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在设计时,我想通过这一堂课我希望学生掌握什么?如果单纯是学会长方形的面积计算,那么传统的‚传递——接受‛式教学只要花很少的时间就可以做到,但是这样的话,学生只是接受知识的一个容器,他今后再学习类似知识仍然需要老师的灌装 ;而现代的教学更注重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因此在设计时,我把通过探究活动得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作为本节课的重点。希望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这些知识是如何被发现的,结论是如何获得的。而我作为一名教师在这个环节中所要做的,不是要告诉学生什么,而是听听学生发现了什么,做好学生学习的激发者。为了促进学生的探究,我设计了几个环节。

首先,请学生观察一组因长和宽变化而引起面积变化的长方形,使学生直观感知到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宽有关,让学生的思维有一定的指向和集中,并唤起进一步学习的需求。

接着,通过实验来寻求它们之间的关系,先铺满整个长方形数出面积单位的个数。到只铺一行一列就可以求出面积;再到没有办法摆面积单位了,用尺量来长、宽来算出面积。在这个过程中,希望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和动脑,从直观到抽象,自己发现规律,获得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最后,验证自己的发现,并用来解决问题。整个探究过程除了让学生得到知识以外,还渗透实验-发现-验证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也能运用。

实际教学中,学生通过观察能够想到长方形的面积大小是与它的长、宽有关的。从铺满面积单位到铺一行一列得出长方形的面积,学生都比较地顺利找到方法,只是要在用尺量长和宽来算出面积时,学生对从比较形象过渡到抽象的思维时显得有点困难。对此,我反思自己的教学,发现是在中间铺一行一列得出面积时,处理得不够好,当个别人用了这种方法后,就急于希望全体学生都会用。在这个环节中,如果我在学生出现这种方法后及时追问‚为什么你这样摆就可以知道它的面积了?‛‚你明白他的想法了吗?‛把个别同学的思考方法与大家分享,让其余学生在头脑中有一个想象的过程,有一从个形象到半形象的过渡过程,一定会对接下来抽象出计算方法有很大的帮助,这样的话更符合学生对问题思维的规律,才能真正起到促进学生学习的作用。另外,在引导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有些时候还是‘引’得太多,不能大胆地放手让学生独立去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显得对学生有束手束脚的感觉。

第七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二)》教学反思

“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单元教材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分数的初步认识”必须在“平均分”的概念上建立。所以教学一开始,我先让学生回答“把4块月饼分给2名同学应该怎样分才公平,每人分几块?”学生很快的答到“平均分”每人分2块,很公平。接着我又提出了“把2块月饼分给 2 名同学应该怎样分才公平,每人分几块?”学生也很快答出了“平均分”每人分1块。接着我又趁热打铁问“把1块月饼分给2名同学应该怎样分才公平,每人分几块?” 让学生感受当所分物品的个数是非整数时,就可以用一种新的数——分数来表示,从而引出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个人得到其中的一半,也就是这块月饼的二分之一,从而引出新课“分数”。所以在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自主地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折一折”二分之一和四分之一让学生感受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两份,取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正方形的二分之一;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四份,取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正方形的四分之一,让学生亲身经历了分数的形成过程。当然,我在教学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比如教学分数各部分名称时我把学生当作被动的接受者,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了学生“做数学”的体验,教学用的时间过长,各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不是很合理等等。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要不断地总结经验,提高教学水平。

第八单元《小数的初步认识》单元反思

“小数的初步认识”是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的内容,这部分内容虽然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但是由于小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大多数的孩子对于小数并不陌生,鉴于此,我把这节课的重点落在小数的读法及表示长度的小数的意义的教学上,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学习特点,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知识链:

一、说说生活中的小数,并说出表示价格的小数的实际意义;

二、认识表示长度的小数,并知道它们所表示的意义;

三、用小数表示身高,多方面了解小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整节课下来,感觉学生对于表示价格的小数的实际意义和用小数表示身高这两方面掌握得不错,孩子们参与积极性高,学得轻松,也掌握得较好,自认为在以下几方面做得较好:

一、充分调动孩子已有认知。在课的一开始就让孩子们说印象中的小数、找身边的小数,得出要研究的素材,这样一开始孩子们就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他们必须去搜索知识库中与本课知识有关的所有认知,为学习做好了必要的知识准备,同时能让他们很深切地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充分促使孩子主动学习。

课前对于如何教学表示长度的小数的意义这一环节颇有困惑,其实这部分知识并无什么探究的价值,用分数表示是在第五册已经学过的知识,不是本课的重点,而把分数写成小数是一种规定,不需要孩子们去探究。那么是否就直截了当地用课件来帮助讲解算了呢?我反复思考这一问题。终于决定先自学、再讲解,一方面可以从小培养孩 子们的自学能力,充分利用教材,另一方面可以照顾不同层次的孩子,让优生自主地去学习,再让他们来帮助一些学困生,此外,因为有了教材这一老师的教学之后,教师在讲解的时候就轻松许多,很多问题可以让孩子们来回答,而不是教师自问自答。

三、充分发挥老师的引导作用。

无论如何把课堂放给孩子们,老师在其中穿针引线的作用还是必不可少的。就如本节课教学,如果老师不找一些表示长度的小数出来,孩子们就会认为小数只表示价格;如果老师不教孩子们正确地读小数的方法,孩子们就会用以前的读法来读小数;如果孩子们自学后不作必要的讲解,就有三分之二的孩子会把3厘米写3/300米。因此,无论什么课,老师的引导作用总不可少,关键在于如何“导”得不漏痕迹、如何“导”得恰到好处、如何“导”在关键之处。本节课中,在学生正确地读小数后,我问“小数与我们以前学过的数读起来有什么不一样”使孩子们在思考中完善自己读小数的认知体系;在孩子们说完分米与厘米写成用米作单位的小数时,我问“请小朋友们观察这些等式,你有什么发现”促使孩子们去观察、去思考,之后完善对这些小数的认识„„在孩子们容易出错的地方设计有挑战性的、有思考性的问题,促使孩子们去比较、去观察、去思考、去表达,才能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地淋漓尽致。

第九单元《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二)》单元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自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本单元以生活实际为背景,体现了“生活数学”。以问题为主线,学生自主阅读、合作交流贯穿于整个课堂的全过程,教师是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通过学生的小组合作,课堂展示等环节,让学生口、手、脑并用,使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动手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得到一次较好的训练。

在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中去展示、阅读、理解相关知识,一切问题由学生自主讨论、回答。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去体验从事一个统计活动大致要经历的过程,获得数据的常用方式等,并选择合适的调查方式。课堂引入提出的问题、课中讨论的问题、课后拓展的问题均围绕“学生喜爱的水果”这样一个学生身边的话题而展开,更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一、材料选择环节

例1教材设计的是给学生定做校服的问题,我沿用了教材的材料背景。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统计的必要性和价值,学习用调查收集数据的方法。例1从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开始,以统计是否解决了问题结束,基本体现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教学时,充分抓住这个思路逐步推进,即使学生体会到统计的价值,又使学生学会收集、呈现数据的方法。

二、课堂活动环节

在课堂活动中,是否让学生设计调查问卷呢?显然设计调查问卷会占据很多时间,但是从力求让学生独立解决整个问题,最后还是决定让学生亲自设计调查问卷,课后也想过:学生独立设计问卷是不是会有困难?事实上,我们的学生来自城市,他们在生活中是接触过调查问卷的,所以他们对调查问卷并不是很陌生,事实证明:虽然设计调查问卷确实多费了一些时间,但是最后每个小组的问卷都能独立完成,而且他们还可以对自己的问卷与他人的问卷做以比较和评价和修改,大大的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同时小组合作展示是本节课的一个主要的课堂活动方式,整节课一共出现四次小组合作:

1、设计调查问卷;

2、调查收集数据;

3、概况总结统计的步骤;

4、提炼收集数据的方法。学生在活动中认真参与,合作交流并积极展示,通过小组合作展示,让学生增强了团队意识,提高了与人合作交流并展示自我的能力。

三、概况总结环节

以往的小结我们只重视知识层面的收获,新课标要求我 们不但要学会知识,还要学会如何学习,所以我在平时的课堂上就非常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和学习方法的收获,本单元在概况总结的时候除了让学生总结知识,还总结了归纳概况数学思想方法和与人合作的学习方法。我相信如果我们始终如一的去做,学生一定能有收获。

第五篇: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教学反思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教学反思

三台小学陈渊

这一单元的教学内容有: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大小比较、生活中的小数、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教学目标是:

1、使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认识小数的计数单位,会读、写小数,会比较小数的大小。

2、使学生掌握小数的性质和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3、使学生会进行小数和十进复名数的相互改写。

4、使学生能够根据要求会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数位,求出小数的近似数。

本单元的教学一是重视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教学。本单元的一些概念、法则、性质非常重要,是进一步学习的重要基础。这些知识逻辑性比较强,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教学时注意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采用适宜的措施帮助学生理解这些知识。二是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促进知识的迁移。如,小数大小的比较就把整数大小的比较方法迁移过来。激活学生的相关知识基础促进知识的正迁移,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使学生在学会的同时,学习能力也得到提高。本单元学生反馈良好,但一些概念性的东西还必须让学生用更多的时间识记。

下载最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教学反思word格式文档
下载最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人教三年级数学下册单元教案9

    三年级数学下册单元教案9 第九单元数学广角 一、教材分析:在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试行〉》中指出重要的数学概念与数学思想宜逐步深入本册教材注重体现这一要求,教材......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教案设计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教案设计 3、解决问题 第一课时 课题:解决问题(1) 教学内容:教材第52页例3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两步乘法计算解决问题......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四单元

    第四单元 面积 单元知识架构: 学生在第上册已经认识了周长,并学习计算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本单元是这方面知识的递升。包括有:认识面积与面积单位,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冀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单元教学反思

    三年级数学单元教学反思 麻湾完全小学李晓强 《旋转与平移》教学反思 《旋转与平移》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现象。从数学的意义上讲,平移和旋转是两种基本的数学思想......

    三年级下语文教学反思第四单元_人教新课标-word文档

    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学反思 13和时间赛跑 和时间赛跑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清新、淡雅又略带忧伤情绪的散文。“我”因外祖母去世而悲伤不已,后来听了爸爸的......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学反思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学反思 《13.和时间赛跑》教学随感 本文讲的是“我”因外祖母去世而忧伤不已,后来在爸爸的一席话的启示下,从太阳落山、鸟儿飞行中,“我”明......

    04三年级英语下册第四单元教学反思

    第四单元教学反思: 第一课时 “学中用,用中学”是我们教师一直提倡的观点。本节课所涉及的知识点问事物的地点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并让学生体验到被认同感和使用英语所能获得的......

    三年级语文下册语文第四单元反思[五篇模版]

    第四单元教学反思 这一单元教材,是围绕儿童丰富多彩的同年生活这一专题展开的。本单元共有四篇课文,《和时间赛跑》《检阅》《争吵》为精读课文,《绝招》为略读课文。 《和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