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四单元
第四单元 面积
单元知识架构:
学生在第上册已经认识了周长,并学习计算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本单元是这方面知识的递升。包括有:认识面积与面积单位,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以及解决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单元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实例和画图的活动,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
2、体会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等面积单位。
3、结合具体的测量活动,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4、经历探索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发现过程。
5、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
1、体会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等面积的单位。
2、进行简单的面积换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教学难点:
1、经历探索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发现过程。
2、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课时划分:5课时
面积…………………………………………1 认识面积单位………………………………1 面积单位的实际应用………………………1 探索面积公式………………………………1 铺地面………………………………………1
第一课时 面积
学情分析:
学生在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的概念模糊容易和周长混淆。内容:第42页面积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实例和画图的活动,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
2、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教学重点: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教学难点:结合具体实例和画图的活动,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 教法:讲授法,图形练习法,归纳法 学法:图形练习法,动手操作法 教具准备:图形
学具准备:练习本、笔、书、尺。教学过程:
1、感受面积,形成对面积的感性认识。
(1)利用学生现有的物品,让学生摸一摸物体的表面。如:书、桌子、硬币、手掌、课前准备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图形的面。(2)认识面有大小之分。
活动:比一比老师的手掌与某学生的手掌谁大。比一比数学课本与数学练习本的大小。比一比长方形与正方形、三角形之间的大小。
(3)引出面积的概念。
物体表面或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4)用数学语言说一说:我们可以说数学课本封面的面积比数学本封面的面积大……
2、数学活动,比一比谁的面积大。
P42,比较正方形的面积大还是长方形的面积大。准备用具:5角硬币、尺子、剪刀。让学生分组活动,讨论比较的办法。(1)用硬币摆一摆。正方形摆了9枚,长方形摆了10个。(2)把2个图形重合,再比较重合以外的部分。
(3)在两个图形上“打方格”,比一比哪个图形的方格多。
3、进一步感受面积。
画一画。让学生在方格纸上画3个面积是7个方格的图形。通过画图,让学生体验一个数学事实,就是:面积相同的图形形状是可以不同的。
4、通过练习,渗透利用方格比较面积大小的便利。(P44练习1、2、3、4)做P44练一练。
作业:摸摸生活中的实体,感受面积的大小 附板书
面积
比面积的大小
面积的概念——物体表面或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认识面积单位
学情分析:
学生在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的概念模糊容易和周长混淆。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测量活动,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2、体会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等面积单位。教学重点:体会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等面积单位。教学难点:体会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等面积单位 教法:讲授法,动手操作法,公式练习法 学法:动手操作法,公式练习法 教具准备:小黑板,图形 学具准备:练习本、笔、书、尺。教学过程:
1、利用上节课“比较面积”的活动,将学生画的“格子”图展示。(有的学生打的是2厘米×2厘米的方格,有的同学打的是1厘米×1厘米的方格)让学生再说说昨天比较的方法和理由。
2、提出问题:我们可以通过方格的格子数目的大小比较出面积的大小。现在老师的信封里也有2张纸,一个上面有10个方格,一个上面有40个方格,哪张纸大呢?
让学生充分讨论,体会到统一面积单位的重要性。
3、讨论如何测量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大小。什么样的测量结果才是有意义的。
师:假如我们不规定方格的大小,那么想想,测量结果会有几种呢? 师:应该规定用多大的方格量比较好呢?
4、介绍、认识1平方厘米。
我们把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规定它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
5、动手量一量。
准备A4白纸,将书本外框画于其上。打边长是1厘米的方格,进行测量。作业:同步
附板书:
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
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面积单位的实际应用
学情分析:
学生在换算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等面积的单位时容易出错。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测量活动,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2、体会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等面积的单位。教学重点:体会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等面积的单位。教学难点:体会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等面积的单位 教法:直观教学法,图形练习法 学法:图形练习法,强记法
教具准备:直尺,长方形、正方形图形。学具准备:练习本、笔、书、尺。教学过程:
复习一下P44页第3题,说明图形面积的大小可以用“数格子”来表示。
1、利用直尺,来打一打格子,测一测上节课中长方形和正方形图形的面积。让学生汇报。
2、提出活动目标:让学生量一量课桌的面积。
重点讨论:在量比较大的面积时,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来测量方便吗?用多大的正方形比较合适呢?
3、在学生讨论得到共识后,提出用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来测量。让学生画出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体会它的大小。说一说,生活中看到的什么物体它们的面积也接近1平方分米。
4、介绍1平方分米的读法、写法。
5、以小组为单位,动手量一量课桌的面积。
6、利用教室现成的1平方米的方砖,让学生认识1平方米的大小。
为增强1平方米的大小是多少,安排下面的活动,在黑板上画出1平方米。估计教室门的面积。(可以利用米尺帮助估计)作业:同步 附板书:
面积单位的实际应用
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 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 探索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
学情分析:
学生在计算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等面积的单位时容易出错。不能根据题意灵活地选择正确单位。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发现过程。运用公顷、平方千米等面积单位进行简单的面积换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
1、探索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发现过程。
2、运用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
运用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教法:图形教学法,讲授法 学法:图形练习法,公式法
教具准备:长方形、正方形的平面图形。学具准备:练习本、笔、书、尺。教学过程:
1、估一估。
在估计书中三个长方形的面积时,让学生说一说学则哪个面积单位估计比较合适。让学生对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大小有进一步的认识和感觉。
2、摆一摆、填一填:
让学生都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亲手摆一摆,数一数上面三个长方形分别要用几个小正方形才能摆满。把结果填入书中的表格;观察填好的表格,让学生找一找其中的规律。并鼓励学生用数学符号表示出来。从而得出长方形的面积公式。
3、试一试
用同样的方法,让学生建立正方形面积公式的过程。可以向学生指出正方形也是特殊的长方形,所以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同样适用于正方形。
4、习题中要注意的问题:
学生容易忘记书写单位,或单位与长度单位混淆。在作业中要注意强调面积与周长的区别。面积的计算公式与周长的计算公式的不同。
5、介绍、认识1平方厘米。
我们把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规定它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
6、动手量一量。
准备A4白纸,将书本外框画于其上。打边长是1厘米的方格,进行测量。作业:同步
附板书
探索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教学反思:
第五课时 铺地面
学情分析:
学生在运用公顷、平方千米等面积单位进行简单的面积换算时容易忘写面积单位。内容:第50页面积单位 教学目标:
1、结合解决问题的具体情景,体会面积换算的必要性,以及面积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2、认识公顷、平方千米等面积单位。
3、能进行简单的面积换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教学重点:进行简单的面积换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运用公顷、平方千米等面积单位进行简单的面积换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法:图形教学法,讲授法,动手操作法 学法:图形练习法,动手操作法 教具准备:正方形、长方形的平面图形 学具准备:练习本、笔、书、尺。教学过程:
1、出示问题:
小明家卫生间有一块长5分米,宽5分米的地面损坏了,需要多少块面积是25平方厘米的方砖才能修补好?
让学生先对“地面”的大小有个正确的认识。可以在黑板上先画一个25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在让学生在自己的纸上画一个25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然后讨论,怎么算出需要多少块砖。
当学生逐个摆放后,提出,假如手上的小正方形有限,能不能用少量的小正方形预测出需要几块砖?
引导学生把问题特殊化:先解决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地面,需要几块25平方厘米的正方形。也就是让学生可以用手上的纸张来完成解决这道题目。
2、填一填:
结合上面的探究活动,将P50的填一填完成。使学生知道1平方分米与1平方厘米的换算关系。
3、探究1平方米=?平方分米
利用教室现成的素材-----低砖,先让学生测量一下地砖的大小。然后探究1平方米的地砖上可以摆几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4、1公顷、1平方千米。
利用周边的环境,如足球场,广场对1公顷、1平方千米有所感受。
作业:同步 附板书:
铺地面
1平方米=()平方分米 1公顷=()平方千米。
教学反思:
第二篇: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教案设计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教案设计
3、解决问题
第一课时
课题:解决问题(1)
教学内容:教材第52页例3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两步乘法计算解决问题。
2、通过解决具体问题,让学生获得一些用乘法计算解决问题的活动经验,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正确运用两步乘法计算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通过解决数学中的具体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准备:多媒体
例3主题图
教学过程:
学前准备
复习解决一步乘法的问题。
教师:请同学们认真听、仔细想,看谁能很快解决下面的问题。
三(1)班同学,在做广播操时需站4队,每队12人,三(1)班一共有多少人?
让学生读题,并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果。
2×4=48(人)
答:三(1)班一共有48人.教师引导: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用乘法解决问题。
二、探究新知
学习教材第52页例3.出示例3.教师:观察情景,你从中知道了哪些信息?跟同伴说一说。
师生共同探究解题思路。学生汇报如下:
(1)可以先求一箱保温壶能卖多少钱,再求5箱卖多少钱。
45×12=540(元)
540×5=2700(元)
(2)也可以先算出5箱共有多少个保温壶,再根据每个保温壶的价格求出一共卖了多少钱。
教师指名学生列式解答。
2×5=60(个)
60×45=2700(元)
教师: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教师引导学生用综合算式解答:
45×12×5=2700(元)
2×5×45=2700(元)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每盒有2个球,每排5盒,求3排一共有多少个球。
2、每辆汽车每次运货物9吨,有6辆汽车,这些汽车4次运货物多少吨?
3、一中高级瓷砖每块13元,每箱有25块。小刚家装修时买了3箱一共要用多少元?
四、思维训练、菜市场运来5车黄瓜,每车70袋,每袋20千克。一共运来黄瓜多少千克?
2、光明小学教学楼有3层,每层有12间教室,每间教室安装6盏日光灯。这些教室一共安装多少盏日光灯?
3、在一条公路的一边种树,先在一头种一棵树,以后每隔5米种一棵,一共种了324棵就种到另一头了,这条路长多少米?
五、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1)
解决两步计算的连乘应用题,要根据已知
条件找间接量,确定好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教学反思:本课引导学生学习解决乘法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明确了三步解决问题的方法:
1、阅读与理解;
2、分析与解答;
3、回顾与反思。在仔细分析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想好先解答什么,再解答什么,再让学生自己列出综合算式,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课时
课题:解决问题(2)
教学内容:教材53页例4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会解决用除法计算的问题。
2、体会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乐趣。
教学重点:正确解答用除法计算的问题。
教学难点:通过解决具体问题,让学生获得一些用除法计算解决问题的活动经验。
教学准备:多媒体
例4情境图
教学过程:
学前准备
、练习。
43×11=
32×12=
22×14=
2、出示:小明5分钟写了180个字,他每分钟写多少个字?(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
二、探究新知、教学例4.出示情景图。
教师谈话引入新课。
根据给你的信息和观察情景图来解决这个问题。
组织学生讨论然后请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在这里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空间,发表自己的想法,教师在学生说出想法后在引导、订正。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例4,然后向大家汇报,教师板书。
方法一:60÷2=30(人)
方法二:3×2=6(组)
30÷3=10
60÷6=10(人)
或60÷2÷3=10(人)
答:每组有10人。
教师提问:第一种方法的60÷2=30解决的是什么问题?第二种方法的3×2=6解决的是什么问题?
教师要知道例4的第一种方法是教学重点,但在这里要表扬想出第二种方法的同学。
2、指导完成“做一做”
引导学生看教材第53页的“做一做”,教师先给学生一定的时间看题,教师可以提示学生看清楚题目要解决的问题,通过问题再回到题中收集相关的信息数据。
提问:题中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你收集到了哪些相关数据?
让学生独立在本上完成此题,展示学生解题的过程。
请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解题思路。
3、巩固练习。
引导学生看第54页的第2题,引导学生按照“看问题—手机信息数据—列式解答”这样一种思维顺序去独立思考,完成此题。
让学生汇报自己的解答过程,并展示,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660÷3=
75÷5=
98÷9=
04÷8=
2、学校图书馆共有700本书,有7个书架,每个书架有5层,你知道平均每乘层放几本书吗?
3、学校组织学生去植树,共去了540人,要分成5个植树点,每个植树点分成9组。请计算一下平均每组有多少人。
四、思维训练、某商店运来一批装微波炉用的塑料盒,准备每个卖9元,这批微波炉盒可以卖900元。每箱里有多少个微波炉盒?
2、动脑筋想一想,从图中你能收集什么数据信息?可以解决什么问题?
五、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2)
连除应用题的解决思路和连乘应用题解决思路
一样,应从问题入手,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教学反思:在实际情境中理解了连除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在认真阅读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整理和复习
教学内容:教材第58页整理复习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巩固复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估算和笔算的方法。
2、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口算、估算和笔算的方法,并能用所学知识正确灵活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掌握口算、估算和笔算的方法,并能用所学知识正确灵活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和整理
让学生打开教材第四单元内容,看看本单元都学了哪些内容,指名让学生回答,教师指导并归纳,总结在黑板上。
二、复习口算乘法
计算。
20×60
90×30
80×80
5×20
700×30
80×40
50×70
400×20
学生在教材上完成后,教师指名学生回答问题,全班一起订正,并让学生选题说一说口算的方法。
教师总结:为了简便计算整十数和整百数相乘,两位数乘整百数,我们可以先把两个因数0前面的数字相乘,再看看两个因数一共有几个0,就在乘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三、复习口算和笔算
让学生看教材第58页的第1、第2题,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引导学生认真看懂题意再列式解答,完成后指名学生说出题意、计算过程和结果,集体订正。
通过这两道题的练习,引导学生总结出:解决问题时,一定要看清问题是什么,根据问题从题中或图中找出数据信息,再列式解答。
四、巩固练习
、直接写出得数。
40×72=
600×300=
30×23=
3×20=
53×30=
20×700=
00×70=
22×40=
23×20=
80×90=
50×20=
60×70=
2、笔算。
58×2967×13
47×54
31×14
24×13
33×11
65×28
52×36
3、解决问题。
(1)学校要为校队队员买36套运动服,每套运动服售价98元,一共需要多少元?
(2)每箱梨重19千克,32箱梨共重多少千克?
(3)32个同学在运动场接力赛跑,平均每个同学跑85米,一共跑了多少米?
一个果园,收了500千克桃,运出13筐,平均每筐25千克,还剩多少千克桃?
4、在下面每个算式的方框里填上相同的两位数,使算式成立。
3×□=1□
6×□=3□
五、板书设计
整理和复习
新人教版数学第六册第四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教案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的复习,系统整理了两位数乘两位数这一单元的知识,巩固了口算和计算方法,并能灵活运用知识解决连乘和连除的实际问题,飘扬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篇:三年级下册英语第四单元教案
Unit 4 Where is my car?
第 1 课时
学习目标
1.理解和掌握本课句型:where is my(the)...?It's on(in)the....2.能用所学的句型进行简单的对话。
重点句型:where is my(the)...?It's on(in)the....难点: Where的读音;理解方位词on,in,under的含义和用法 教学法 学习过程
一、热身/复习(Warm-up/Revision)(1)教师播放三年级上册Unit2 B部分Let's chant的录音,学生边听边拍手,有节奏地吟唱。
(2)师生互致问候。
(3)游戏:传球放音乐,音乐停止的时候,教师向学生问问题,以此复习一些旧单词,如提问:What's this? Do you like „?
二、新课导入(Presentation)(1)教师将car,doll,plane等玩具或小模型放在toy box中,问学生:What's this?学生回答:It's a box.教师回答:Yes.It's a box.It's a toy box.然后指着car,doll,plane说:They are toys.请学生跟读toy box。•
(2)教师将car分别放在toy box上面、里面、下面,讲解示范on the toy box,in the toy box,和under the boy box。跟读法、情境法 课前准备 录音机、磁带、生活小物品、眼罩
(3)教师分别用另外的物品,如ball和doll,来演示on,under的不同意思,并让学生跟读,注意under的发音。
(4)教师通过放投影、录像、VCD和让学生听录音来展示A部分Let's talk的内容。
三、趣味操练(Practice)*(1)两人对话:学生拿出自己的铅笔盒,他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用品,放在铅笔盒的里面、上面或下面,来进行如下对话:
A:Where is my pencil ?
B:It's in your pencil-case.(2)游戏:听音画图
教师发给学生每人一张白纸,给他们指令,让他们听录音画三幅图,指令如下:
Draw a ball in a toybox.
Draw a plane on a toybox.
Draw a car under a toybox.
教师也可以根据需要,让学生在不同的方位画动物,如:
Draw a cat on a desk.
Draw a mouse under a chair.
Draw a squirrel in a box.等等。
教师让学生交上来他们画的图
(3)小组活动:四人一组,做“藏一藏,猜一猜”的游戏。
一名学生藏学习用品,另一名学生戴着眼罩猜学习用品在哪里,再有两名学生一个做裁判,一个做记录员,每人只有两次猜的机会,猜对一次,做一次记录,最后猜对次数多的就是优胜者。
(4)游戏:所需用具:眼罩、假鼻子、大头图。(各两套)
a 将学生分两大组,同时进行。每组组员站成两排,第一个人戴上眼罩贴鼻子。
b 第二个人要在前者贴稳后说出鼻子所贴位置: It's on the head./It's under the mouth....c 第二个人再戴上眼罩贴鼻子, 后面的学生再说, 这样依次进行。分数统计规则:
没贴准鼻子,但表述英文正确的加10分。
贴准鼻子,英文也表述正确的加50分。
没贴准鼻子,也没说对英文的小组不加不减分数。
贴准鼻子,但没说出英文的只加10分。
根据时间和人数多少,教师可自行调整游戏方法。(5)教师让学生戴上头饰来表演本部分的对话。
作业布置 听录音,仿读对话,并在实际情景中运用所学内容。
板书设计 Unit 4 Where is my rule car? Let's talk where is my(the)...? It's on(in)the...第 2 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单词 on in under chair desk 2.能把这些单词在句子中灵活运用 重点:单词 on in under chair desk 难点: 在句子中灵活运用 教学法
跟读法、情境法 课前准备 录音机、磁带、学习过程
一、热身/复习(Warm-up/Revision)
1、Guess: Where is my „?
一个孩子藏起一样东西,孩子们猜测:In your bag?/„
让孩子们真实的寻找一下,找到的孩子说出自己的答案。
2、Where is it?
教师拿出一个球,随意抛到不同的位置,让孩子根据情况描述一下:“Where is it?”(It’s under the desk./„)
二、呈现新课(Presentation)
1、出示主题图(把单词去掉),提问:“What can you see?”
让孩子根据自己的情况尽情的说(如果出现本课新词汇教师就指着图种物品特意多重复几遍)
2、让孩子根据图自由的提问:“Where is the pencil/„?”,请其他孩子回答。
在孩子的提问回答中出现了本课新词汇,教师就将相应的单词卡片贴在图旁,带着孩子多次重复认读。
3、出示单词卡片,开火车认读。
听录音,跟读练习。
小组比赛认读,看谁说的又快又准。
三、趣味操练(Practice)
1、Listen and point
2、Point to the„!
作业布置(1)听录音,仿读会话,并在实际情景中运用所学内容。
(2)用英文向家长介绍自己所学的玩具。
板书设计 Unit 4 Where is my rule car? Let's learn On
in
under chair
desk
第 3 课时
学习目标
1.Let’s spell 本部分通过listen, repeat and chant 达到对单词拼写的练习。2.Circle 圈出听到的单词。3.write,练习书写四个简单单词 重点:write,练习书写四个简单单词 难点: Circle 圈出听到的单词 教学法 跟读法、情境法 课前准备 录音机、磁带、学习过程
一、热身、复习(Warm-up/Revision)
1.师生做日常口语练习:
A: Hi, I’m„I’m from„
B: Hi, I’m„I’m from„
A: Nice to meet you.A: Nice to meet you, too.2.请学生表演A部分Let’s talk的对话。
二、呈现新课(Presentation)
1.播放Let’s spell的录音,让学生听歌谣。
2.让学生跟着动画学说歌谣,同时可用手打节奏。3.播放Let’s circle的录音,让学生圈出正确的单词
4.听音后反复读四个单词,在此基础上进行描红,达到书写格式正确的目的
三、趣味操练(Practice)
游戏:看谁拿得快:出示磁卡,让学生拿图片,拿的快的积分。计算最后结果,给与优胜小组奖励。
作业布置
1、读本页内容。
2、将所学的字母发音读给家长听. 板书设计 Unit 4 Where is my rule car?(A)Let's spell dog
box
orange
body
第 4 课时
学习目标
1、能够听、说、读Where is my„Is it in your bag? Is it„?”Yes/No,„Have a good time!
2、能灵活运用所学句型。
重点:句型:Where is my„Is it in your bag? Is it„?”Yes/No,„Have a good time!难点: 理解并在具体情境中运用新句子 教学法 学习过程
一、Warm-up 跟读法、情境法 课前准备 录音机、磁带、课件、玩具箱
1.T: Boys and girls, let’s review some words.Show me your hands, let’s do and say.带学生伸出手,做手势并说单词。In in in, on on on, under under under,重复。
T:Can you spell the words? Now show me your fingers, let’s spell.一起板书单词in on under.2.T: Great!Then let’s say some sentences, together.教师出示钢笔、书和准备的包或盒子。You can clap your hands.教师带学生数:One ,two, three, four, One, two, three, four,打出节奏,教师开始像说Chant一样说: Where is the pen?Where is the pen? 学生接:It’s on the book.It’s on the book.师:Where is the pen?Where is the pen? 生:It’s on the book.It’s on the book.师:Where is the pen?Where is the pen? 生:It’s on the book.It’s on the book.大家一起拍手配合连着说五六句。最后教师把书和笔都放进包里。T:Let’s write the sentences.板书:Where is the pen?It is on the book.二.Presentation.1.T:Good!Now look at the picture.课件出示图片。They are playing guessing game.Where is Zip? Is it on the desk?教师问时强调Is it„?引导学生回答:No,it isn’t.连问几句,学生做否定回答。Where is Zip? Is it in the desk?生:No,it isn’t.Where is Zip? Is it under the desk?生:No,it isn’t.Where is Zip? Is it under the chair?生:No,it isn’t.Where is Zip? Is it on the chair?
生:No,it isn’t.最后教师问正确的:Where is Zip? Is it behind the teacher’s desk?找一同学做肯定回答。
Yes, it is.2.板书:Let’s write the sentences.Show me your fingers,板书。教师说汉语:“它在课桌里面吗?一起写。Is it in the desk? No,it isn’t.Yes, it is.带学生读句子,注意强调Is it的读音。
3.出示课件图片T:Guessing game is interesting.Now,Let’s play the guessing game, too.Look!This is not a general box.It’s a toy box.板书:toy 并领读。出示课件游戏一规则,教师解释,强调Is it a„?
找学生猜,教师回答。猜到cap 时,教师板书带学生读:ccckkkaaaeeepppppp.4.T:Now I’m hiding the toy animals.出示课件游戏二规则,教师解释,强调Is it „? 找学生猜,教师回答。
T:猜完结束后,great!Now Let’s read the sentences on the board.齐读板书。三.文本
1.T:Look at the picture.Who’s the boy?生回答。Who’s the woman? 生回答。What are they doing? look at the screen, then answer my questions.课件播放课文动画.2.课件出示问题,学生回答。
3.T:Now let’s read the dialogue.跟录音读课文。四.学生自由读课文。五.Practice.1.T:Boys and girls, look, this is a naughty bear,出示课件图片 he’s hiding some fruits in his room.Where are the fruits?Let’s guess.强调学生认真看课件,图片会一闪而过。出示房间水果图片。教师依次问:
Where is the watermelon? Where is the apple?Where is the bananas?Where is the pear?Where is the peach?学生用所学句子问Is it „? 直到猜出所有水果。2.编对话。
T:Now hiding your things, then ask and answer with your partners.you can use the sentences.指板书的句子。可以一人猜,也可以几人猜。生练习,表演。作业布置 听录音,仿读Let's talk部分的对话。板书设计 Unit 4 where is my car? Where is my… Is it in your bag? Is it…? Yes/No,… Have a good time!
第 5 课时
学习目标
1.认读新词:cap ball car boat map,通过听听做做的活动,让学生练习并运用所学的词汇。2了解一些简单的指示语,要求学生能听懂并按照指令做出相应的动作。重点:词汇cap ball car boat map的学习。难点: 本课词汇的认读和Let’s do的理解。学习过程
一、热身、复习(Warm-up/Revision)(1)用游戏来复习Let's do 的指令活动
(2)全班分两大组来唱第一单元的let’s chant。
二、呈现新课(Presentation)(1)教师cap的图片教cap,并带读,并将图片和词卡贴在黑板上。用同样的方法教 ball,car, boat ,map。
(2)让学生听Let’s learn的录音,一边听,一边指着书上相应的图,力求做到“眼到,手到,口到,心到。”
(3)让小学生站起来,一边听Let’s do 的录音,一边做动作。教师通过动作示范,强调bounce fly hold drive blow up的动作。
三、趣味操练(Practice)
1、选词竞赛
将学生分为两大组,每组每次各派一个选手,教师说七个新词中的一个,选手快步到讲台上找到所说词的图片,并举起图片大声读出单词,谁先完成即为胜利者。
2、猜猜看
每次请一个同学在黑板上画一种刚学的物品,他每画一笔,就请班上的同学用英语猜他画的是什么。如猜得对,就请下一位同学再重新开始画另一种物品。让学生听录音,边说边做Let’s do部分的活动。
3、教师将Let’s do 中的图卡打乱顺序,贴在黑板上,教师说一个指令,请学生指出正确的图片。
作业布置
1、听录音,仿读会话,2、将所学的有关物品,用英语说给家长听 板书设计 Unit 4 where is my car? cap
ball
car
boat
map
第 6 课时
学习目标
1、通过歌曲检查学生对本课的熟悉和掌握程度
2、通过做题检查学生对本课的熟悉和掌握程度
3、阅读Story time.重点:Let's check,Read and match 难点: Story time 教学法 学习过程
一、热身/复习(Warm-up/Revision)(1)复习对话
Where is my…Is it in your bag? Is it…?”Yes/No,… Have a good time!。
(2)出示图片,学生认读,并提问学生回忆单词。
(3)放A部分Let’s chant的录音,学生有节奏地跟唱歌谣。
二、新课展示(Presentation)
(1)放Start to read部分的录音,学生画出正确的句子。(2)做书上Let’s check检查学习情况。(3)复习所学的单词及句型,进行对话练习。(4)播放Let’s sing 学生听后反复跟唱(5)Story time a.本故事表现的是Zip, Zoom的故事。b.要求学生理解故事大意,能听懂 作业布置
1、自己复习本单元所有内容。
2、把故事讲给家长听。跟读法、情境法 课前准备 录音机、磁带、板书设计 Unit 4 where is my car? Where is my…
Is it in your bag? Is it…?”Yes/No,…
第四篇: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第四单元
四、智慧
田忌赛马
教学目的:
1、从田忌两次赛马一输一赢的事情中,让学生懂得要办成事需对情况进行科学分析,合理使用力量。
2、默读课文,给课文分段,说出段落大意。
3、理解“扫兴、挖苦、垂头丧气、胸有成竹、目瞪口呆、疑惑”等词语。教学重点:
叙述两次赛马的情况是阅读的重点。
解决的方法:运用比较、分析法。
教学难点:
学生理解解决下列问题有一定难度:
1、比赛规则“各自把马分等级”是孙膑计策的必要条件,学生不一定给予足够注意;
2、齐威王的骄傲轻敌是孙膑计策得以实施的原因。暗含在作者遣词用句中须从人物上去理解。教学用具:生字卡片。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齐国大将田忌喜欢赛马„„ 2.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提问:田忌和谁赛马?赛了几场?结果如何?
2.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边读边圈出不认识的生字词
3.出示生字卡片,教师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学生积极认读)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分节读课文,思考:课文哪部分写“败”,哪部分写“胜”,田忌是依靠什么转败为胜的?(学生小组讨论,得出结论)2.引导学生分段(学生合作交流)3.学生汇报
4.段落分得不一致,不统一,教师需加以引导。
方法:先看看这小节主要写什么,再看看它是和上面讲的意思联系紧密,还是跟 下面联系紧密,或是单独讲一个意思。
四、布置作业
1.把课文读熟练 2.写熟生字词
板书设计
田忌赛马
田忌 齐威王 败 第一次 胜 胜 第二次 败
第二课时
一、了解兴趣点。
你们对课文中的哪部分内容最感兴趣?(从预习中了解到部分学生对比赛时的情况最感兴趣。)
二、从兴趣点入手,组织讲读。
教学手段:将两次赛马的内容放在一起阅读,运用比较、分析的逻辑思维形式。
目的:启发思维、培养训练逻辑思维能力。
要求:边默读边思考:这两场比赛各是怎么赛的?有哪些地方相同,有哪些地方不同?
1、组织小组自学讨论。
2、读后小组代表发表意见。
主要有三处相同:
①二人的马没换。
②比赛规则没变——各自把马分等级。
③齐威王的马出场顺序没变——先上等、再中等、后下等。
主要有三处不同:
①田忌的马出场顺序不同——先下等、再上等、后中等。
②比赛的结果不同——田忌第一次败,第二次胜。
③人物心情不同:
3、教师据情指导,须讨论明确的问题:
①“扫兴”是什么意思?什么事使田忌扫兴?
②第一次赛马,田忌为什么输?——马的每个等级都低于齐王。
第二次赛马,田忌为什么赢?——调换了马的出场顺序。
③追问:为什么可以调换马的出场顺序?
理解比赛规则“各自”。
4、概括段意。
复习方法:概括一段话的主要内容,用什么样的句子?——陈述句。
它包括哪两个部分?——谁,干什么?(怎么样)
①概括第一次比赛内容(第一段)。
②概括第二次比赛情况(第三段)。
三、质疑导趣,将学习兴趣迁移到第二段。
1、启发质疑:你们认为课文中的哪部分内容需要仔细读才能弄懂?
追问:你们想到些什么问题?
例如:①为什么田忌开始以为孙膑在挖苦他?
②为什么田忌对第二次赛马取胜没信心?
③为什么孙膑对再赛能胜胸有成竹?
2、组织学习第二段。
教学方式:自学画批→议论交流→讨论明确。
3、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4、全班讨论,教师据情指导。
①理解描写孙膑的语言
②抓住齐威王的语言、神态。理解齐威王的骄傲、轻敌,使得孙膑的计谋得以实施。
为什么“胸有成竹”?
(对田忌、齐王的了解。)
5、理解后分角色练习朗读。
6、教师小结。
设问:你们觉得孙膑的这个主意妙不妙?妙在什么地方?(发挥优势,扬长避短。)
(七)“投石”激趣。
1、设疑:你们想过吗,还有没有其他调换方法?
2、组织学生“试验”。
你们拿出一张纸来,写上上等、中等、下等各两行,用线连接搭配一下,看看有几种调换的方法,结果各是什么?可以用“×”表示输,用“√”表示赢。从中你们悟出什么?
3、指一名学生上前面“演示”。
四种调换方法,均输两场,胜一场。
1、从中悟出道理:要进行科学分析,选择最佳方案,合理使用力量。
2、从中体会两个“让”字用得贴切、精当。
(八)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第二次赛马后,孙膑和田忌再见面会有怎样的一段谈话。根据课文内容做合理想象,两人一组,设计对话内容及动作、表情,表演出来。
板书设计
田忌赛马
第一局 第二局 第一场:上-上 下-上 第二场:中-中 上-中 第三场:下-下 中-下
调换顺序
初赛失败——————————→再赛胜利
孙膑献计
(善于观察、善于思考)
教学反思:
捞铁牛
教学目标:
1、掌握“宋、府、拴、笨、尚、潜、绳、绑、铲、拔、丙、程”等12个字的音、形、义,并会写。
2、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宋朝、笨重、熟悉、出色、浮桥、议论纷纷、淤泥、工程家”等词语的意思,并会用“熟悉、出色”造句。
3、了解怀丙和尚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捞铁牛的,从而认识到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激发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
4、通过学习,激爱科学的兴趣,培养科学地认识问题、解决问是的态度。教学重点:了解怀丙和尚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捞铁牛的,从而认识到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激发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教学难点:学习按事情发展顺序连句成段的方法。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由“捞”字导入,设置悬念)
1.教师板书“捞”,指名认读
2.引导学生演示“捞”,体会字义 3.捞什么东西
4.学生自由发言,体会捞牛的困难
5.教师小结,设置悬念:谁去捞这么重的牛?
二、学习生字词
1.提出要求: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生字新词,用符号把生字在文中标画出来,并标出自然段序号。
2.生初读课文,完成任务。
3.师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指名认读,纠正字音)4.分段读课文(教师指导字音及句间停顿)
三、理清层次
1.回答问题:谁捞铁牛?捞的结果怎样? 2.小组讨论: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3.根据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划分段落
四、记忆字形
五、布置作业:
1.进一步熟读课文,为学习课文打基础 2.熟练书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一、巩固旧知,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共同熟悉了课文,知道了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谁来说一说?(指名反馈,训练学生概括以及口头表达的能力)
二、了解捞铁牛的困难,为体会怀丙的出色作铺垫
1.教师导读,为什么捞铁牛(学生读课文,找一找)2.指名反馈课文的相关内容(课文第一自然段)
3.点拨:重修浮桥还有没有别的办法?为什一定要捞铁牛?
4.要捞起这八只铁牛容易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每只铁牛四、五万斤,没有现代化设备)
指导学生理解:“有哪个大力士能把它们一只一只捞起来呢?”引导学生理解“人们正在议论纷纷。”“议论纷纷”是什么意思?想象他们在议论些什么?
5.正当人们议论纷纷的时候,一个和尚出现了,他是怎么说的?你能从课文里把这句话找出来吗?(“让我来试试,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
6.指导学生初步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这句话讲了几个意思?
从这句能看出什么?(和尚有了捞铁牛的办法,而且这办法跟水有关系)
板书:叫水送牛
指导学生朗读第一段。
二、学习第二段。
1.指名读第二段,思考:为了捞铁牛,和尚做了四项准备工作,是哪四顶呢?在课文里找出来,作上记号。
小组讨论:和尚做了哪四项准备工作??(先让学生按四个小组共同研究,然后在全班交流)
板书:潜水摸牛
大船装沙
并船搭架
粗绳拴牛
2.朗读第二段。
三、学习第三段
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思考:怀丙和尚是怎样捞起第一只铁牛?
1.学生讨论:和尚先让水手们干什么?(铲沙)
为什么要把船里的沙都铲到黄河里?
朗读这段话,思考:这个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请用四个字概括出来。
板书:铲沙拔牛
2.齐读第五自然段,思考并讨论:和尚是怎样把铁牛捞上岸的?
点拨:和尚为什么不急着把铁牛捞上船,而是先让水手使劲划船把铁年拖回岸边,再让众人拖牛上岸。
朗读第五自然段,思考讨论这一自然段主要写什么?分别用四个字慨括出来。
板书:划船拖牛众人拖牛
和尚才捞起一只铁牛,还有七只铁牛呢?哪里写到了?为什么不具体写?
齐读第六自然段。
自由朗读第三段,思考:和尚是怎样把一只只铁牛捞起来的?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简单叙述过程)
3.讨论:你觉得怀丙和尚这个人怎样?课文是怎样评价他的?
“出色”是什么意思?教师讲解“工程家”的意思。
为什么说怀丙和尚是个出色的工程家?他的出色表现在哪些方面?
点拨:
从怀丙和尚做的四项准备工作,可以看出他的出色表现在哪里?(考虑周到。)
从怀丙和尚指挥水手捞铁牛的过程,可以看出他的出色表现在哪里?(指挥有方。)
出示“让我来试试。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从怀丙说的这句话,可以看出他的出色表现在哪里?
点拨:
他既看到水有害的一面,也看到有利的一面,说明他能一分为二地看问题,有一种科学的态度。
通过刚才的分析,怀丙的出色表现在哪里?
板书:考虑周到
指挥有方
科学地认识问题,一分为二,解决问题
四、总结全文
怀丙和尚捞铁牛这件事,离现在已有一千多年了,那时他就能利用水的浮力捞铁牛,多么出色啊!直到今天,人们还是利用这种原理打捞沉在水里的重物。此时此刻,同学们有什么感想呢?
五、布置作业
1.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怀丙打捞铁牛的过程。
2.思考:泥沙铲到黄河里,对会阻塞河道,污染河水,你有没有比怀丙更好的办法呢?
板书设计:
捞铁牛
大水冲牛 叫水送牛
潜水摸牛 大船装沙并船搭架粗绳拴牛
铲沙拔牛 划船拖牛 众人拖牛
怀丙 出色的工程家 考虑周到指挥有方 科学地认识问题,一分为二解决问题
教学反思:
用冰取火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本课15个生字,会读一个多音字,会写10个生字,能运用各种朗读方法正确、流利朗读课文,体会人们是怎样用冰取火的。
2、一般技能:并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并能结合上下文及生活实际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通过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事物、具体分析问题的态度和科学的思维方法。
3、思想感情: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白,在遇到困难时,要冷静思考,运用智慧战胜困难。
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本课的5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并养成正确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能正确流利地读课文。教学用具:
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在冬天玩过冰吗?感觉怎样?试想一下,用冰能取到火吗?该怎样取呢?你还有多少疑问?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准字音:
把握不准读音的用我们学过的方法来认识它。
2、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自学生字词:(小组学习)
1、要求读准字音。
2、引导学生运用形声字规律或其它方法快速记生字字型,让学生把自己认为最难记的生字抄两遍。
3、再认真读课文。
四、反复读第一自然段:
1、边看图片,边想象,那里的天气怎样?你感受到什么?。
2、可以同桌互相描述,也可以在小组里互相描述。
3、再读第一段,你从哪些语句感受到什么?
五、整体感知。
1、在南极变化无常的天气里,探险队员遇到了哪些困难?
2、他们是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困难。
3、你能说说怎样用冰取火?
七、找几句类似的句子,边读边想画面,体会用词的准确、形象、生动。
八、小结本课学习的收获,齐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激趣过渡:
探险队员遇到了什么意想不到的事?
1、自由读2、3、4段,边读边想,提出不懂的问题。
2、引导学生通过读来理解问题,或是展开小组讨论,各抒己见。
3、什么是一筹莫展?用自己的话说说他们遇到的绝境。
4、指名读2、3、4段。
二、理解重点段
1、默读5、6、7段,你体会到什么?
2、用自己的话说说取火的过程。
3、边读边画出表示动作的词语,你体会出什么?
4、小小的火苗燃起来了,它代表着什么?
5、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6、齐读课文最后一段,体会此时的心情。
三、学写生字:
注意提醒学生使用偏旁加熟字的方法来记住新生字。
四、小结: 谈本课收获。
五、作业布置
写写读后感。教学反思:
语文天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学习,懂得要善于动脑,运用积累的知识解决生活中、学习中的难题。
2、多音字组词、积累词语
3、仿写句子
教学重点、难点:
1、仿写句子,注意叙述的顺序
2、续写故事或者写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困难的事情自觉积累词语,教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二、“字、词”部分的学习
多音字的学习
1.学生进行组词
2.开火车反馈组词情况
出示课外练习,学生进行多音字组词
强 空 看
3.读一读所有的词语,抄写加点的词语
三、“句子”部分的学习
1、读一读文中句子
2、抄一抄,在横线格上抄写句子 3.强调写的注意点:要写清楚材料、工具和做的过程 4.再次有感情的朗读这个句子 5.体会过程,学生仿写
四、布置作业 1.仿写句子 2.练习多音字组词
第二课时
一、开卷有益
1、运用掌握的学习方法阅读短文《发明大王的秘诀》。
2、默读短文,查字典或与他人交流解决其中的生字。
3、划出你感兴趣的词语。
4、短文有几个自然段?
5、逐段指名读课文,思考每段主要说的是什么?对较难归纳的自然段,教师加以指导。
6、爱迪生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7、背诵课文最后一段中爱迪生说的话。
二、初显身手
课前搜集民间传说,生动、流利地讲述富于智慧的人的故事。例如曹冲称象、用冰取火、阿凡提智斗国王等。
三、畅所欲言
回忆刚才所听的故事,说一说怎样才能成为有智慧的人?
四、金钥匙
引导学生介绍、交流自己的阅读方法,掌握一些效率高、简洁明了的学习方式。
第五篇: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教学反思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 《年、月、日》教学反思
学校:马河滩民族小学 教师:禹 红 霞
三年级数学下册《年月日》教学反思
《年、月、日》 教学重点是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及相关的知识。设计这单元教学内容时我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实际生活体验,把数学知识还原到生活中,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掌握年月日的知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运用良好的学习方法。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进行自主学习。
教学难点是发现并掌握判断平年和闰年的方法,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探究反馈,归纳出:一年有12个月;一、三、五、七、八、十、十二月有31天,是大月。四、六、九、十一月有30天,是小月。二月是平年有28闰年有29天。大月和小月的记忆有一个拳头法,但有些学生还是不感兴趣,于是采用儿歌:“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总不差”,来帮助他们记忆,这一内容本来很枯燥,但通过朗朗上口的儿歌,学生很快就记住这一知识点,可见儿歌也是一种很有效率的教学手段,特别是对于中、低年级学生来说,更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因为儿歌记忆既轻松又便于记忆。
可以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他们去发现、去讨论。观察 2000年至2013年的年历,得出: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一般都是闰年;但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使学生深切体验到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感悟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它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这样,既可以巩固课堂内学到的知识,又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具体有以下几点做法::
1、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以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动。在本单元中,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情境问题,让学生说出最开心的日子或者节日,学生回答了很多,引出了课题。
2、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让学生合作交流观察不同年份的年历,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完成所发下来的记录卡。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独立思考后才让学生之间进行交流,这样使每名学生都“动”起来,从而避免有些学生只等着听别人的,不去自主思考。
3、本单元概念多,容易混淆,因此知识的记忆、巩固、深化还是有一定难度的,练习中尽量优化了以“生活”为背景的数学内容,把生活素材、生活经验、生活情景作为学习资源,提供给学生去理解去实践。这样,既可以巩固课堂内学到的知识,又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通过本单元的教学,我有以下不足的地方: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及相关的知识。如:大月、小月,闰年及平年的认识等,我在备课时以为大月、小月的判断这些知识挺简单的,有时教学过程只是蜻蜓点水,对知识的巩固做的不是很到位。今后,我还要在教材的研究上深钻,下功夫,保证教学过程每一步都是落到实处。优化学生的学习氛围,给他们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