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师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第四单元教案

时间:2019-05-15 01:58: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西师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第四单元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西师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第四单元教案》。

第一篇:新西师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第四单元教案

黄市镇中心校三年级数学集体备课教案

问题解决

教学内容: 西师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 60 页。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增强问题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 能力。

2、经历与他人交流学习的过程,逐步学会合作学习。

过程和方法: 通过对例题的探索、研究,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鼓励学生用多样化的策略解决问题,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计算方法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设计:

一、复习引入

1、出示复习题。

(1)有 12 盒水彩笔,每盒 24 支,一共有多少支水彩笔?(2)有 288 支水彩笔,平均分给 3 个班,每班分的多少支?

2、学生独立解决,教师巡视。

3、全班交流。

4、引入新课:今天我们来学习稍复杂的解决问题。板书课题。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出示例 1:学校有 12 盒水彩笔,平均分给 3 个班。每班分得水 彩笔多少支?(一盒装 24 支)

(1)指名学生读题。

(2)师:要想求每班分的水彩笔多少支,需要先知道什么? 生:需要先知道一共有多少支水彩笔。师:一共有多少支水彩笔?怎样求? 生:用每盒水彩笔的支数×水彩笔的盒数=水彩笔一共的支数。师:怎样列综合算式? 学生小组内解决,全班交流。师: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生:可以先求每班分得水彩 黄市镇中心校三年级数学集体备课教案

笔多少盒? 师:怎样列式? 生:12÷3=4(盒)师:每盒多少支?4 盒多少支? 生:24×4=96(支)师:怎样列综合算式? 学生小组内解决全班交流。

2、出示例 2: 4 辆这样的车一次运 32 吨。一次运完 200 吨货物,需要派多少辆这 样的车?

(1)指名读题,弄清题意。

(2)师:根据“4 辆这样的车一次运 32 吨”能求出什么? 生:能求出一辆这样的车一次运多少吨货物:32÷4=8(吨)师:一次运完 200 吨货物,需要派多少辆这样的车?再怎样列算式? 生:用除法:200÷8=25(辆)师:怎样列综合算式?

(3)学生小组内解决,讨论交流。

(4)教师小结:两种方法都可以。我们要善于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巩固练习完成教材第 61 页的课堂活动。

学生独立完成,只要能说出其安排的理由,教师就给予肯定。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到了什么?你有哪些新的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板书设计: 问题解决

例 1: 方法 1: 24×12÷3 =288÷3 =96(支)方法 2: 12÷3×24 =4×24 =96(支)答:每班分的水彩笔 96 支。

例2 方法 1: 方法 2: 200÷(32÷4)=200÷8 =25(吨)答:一次运完需要派 25 辆这样的车。32÷4=8(吨)200÷8=25(吨)

第三单元探索规律教案

教学目标:

1.自主探索数阵中一些简单规律。

2.通过已有的探索规律经验,寻找一些数学中的规律。黄市镇中心校三年级数学集体备课教案

3.通过发现和探索数学中规律的过程,发展学生数感,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自主探索数阵中一些简单规律,通过已有的探索规律经验,寻找一些 数学中的规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或者挂图,口算题卡。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口算天天练

16-9= 0÷13= 13=9= 28x0= 20÷4= 270÷9= 42÷3= 800÷4= 出示题卡,让学生以多种方式回答。2.找规律填数(1)1, 3,(),7, 9(2)16, 8,()2,1

(3)5,10,15,(),25(二)、教学新课

1.探索规律例1(书63页)

(1)教师要求:开展小组活动,仔细观察,发现规律,并尝试去填一填第五行的空格。

(2)小组活动: 以4人小组为单位,观察讨论这个数阵的规律。(3)教师巡视:参与小组讨论。若遇到学习困难的小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找规律。

(4)小组汇报:

每一行的首尾都是1;每行中间的数都是上一行左右两个数的和。(5)验证规律:教师安排学生去验证汇报的规律,算算每行中间的数是不是“上面一行左右两个数的和”。

(6)实践规律:学生把第五行的空格填写完。集体订正。

(7)教师小结: 我们在数阵中找规律,要善于发现数与数之间、行与行之间、列与列之间是否有和、差、积、商这些关系。一般的程序是:首先仔细观察;接着去猜一猜,算一算;最后验证规律,并归纳出寻找规律的方法。

黄市镇中心校三年级数学集体备课教案

2、探索规律例 2(书 63 页)在下图中,找出横排和竖排上两个数相加等于 4 的格子,再分别找出 相加等于 6 或 10 的格子。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为了更好地探索出规律,可以要求学生把相加等于 8 的格子找出来。

(1)教师要求:读懂题意,可以先请一个学生说说怎样相加。如横 1+竖 3=4,依次加下去。每位学生可以先按要求找出格子,然后分小组去探索“这些找出的格子有什么规律”。

(2)小组活动:学生分 4 人小组寻找规律。教师巡视并作适当的引导。(3)汇报预设:

我发现和不变时,一个加数增加 1,另一个加数就减少 1.我发现和为 4 的格子有 3 个,和为 6 的格子有 5 个,和为 8 的格子有 7 个,和为 10 的格子有 9 个。教师结合学生的汇报板书: 1+3=4 2+2=4 3+1=4 教师提示:在这几个格子图当中,横排和竖排上两个数相加等于几,描出的格子数要少 1。

(4)教师小结:我们在探索图形中的规律时,可以把图形转化 3,5,7,9为数字,在数字中找到我们要找的规律。教师可以在这里追问: 如果再继续找等于 12 的格子,会是怎样的呢?

3、探索规律例 3(数 64 页)先找出数的排列规律,然后在空格处填写合适的数。

(1)教师要求: 先观察数的排列顺序,并把数按顺序排列出来,再分小组讨论这列数存在的规律。

(2)揭示课题:数阵中的规律

(二)。

教师可以请学生图形的意思来讲一讲此题的数的排列顺序: 720,360,120,30,____, _____.通过这一过程把图形转化成学生熟悉的数,更 符合学生的知识结构,方便学生开展讨论。

(3)小组活动:教师可提醒学生用上一节课学习的找规律的方法,寻找数与数之间是否存在和、差、积、商的关系。学生开 展小组活动,教师注意观察学生操作过程。

(4)汇报预设:数是从大到小排列;我们发现后面的数与前面的数有倍数关系,但不是相同的倍数。

(5)教师引导:你们可以顺着这个发现去研究一下,这些倍数之间又有 4 黄市镇中心校三年级数学集体备课教案

什么关系。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会再次发现,原来用前面一个数除以后面一个 数,得到商是连续的。教师再次引导,你们可以把这些算式列出来: 720÷2=360 360÷3=120 120÷4=30

(6)或 720÷360=2 360÷120=3 120÷30=4 教师小结:要得到后面一个数,就用前面一个数去除以某数,而且这个某数,每次增加 1.再次要求学生带着这个规律去 看一看数的变化是不是遵循这样的规律。

(7)实践规律:学生独立按照刚刚发现的规律完成余下的部分内容。学生汇报,集体订正。发现有错误的,可以让已经掌握的学生再一次 说一说规律,加深印象。

四、反思总结

1.按规律填数学书 65 页练习十四第 2 题 找规律,并在空格里填数。教师要求:规律在哪里?(提示:数与数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同桌纠错。教师小结: 这三个数就是积的关系,第一行左边的数就是两个数的积。再次强调数与数之间的规律一般出现在和、差、积、商中。

2.按规律填空 书 65 页练习十四第 3 题 根据规律填空。

旋转与平移现象

(一)【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9~70页例

1、例2,课堂活动第1、2题,练习十六相关习题。【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及生活经验感知旋转与平移现象。

2、能正确判断、区别旋转与平移现象。

3、通过对旋转与平移现象的感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4、在感知、操作中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教学重点:感知旋转与平移现象。黄市镇中心校三年级数学集体备课教案

教学难点:正确判断、区别旋转与平移现象。【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谈话提问:同学们去过游乐场吗?游乐场里都有些什么游乐项目?其中你玩过哪些游乐项目?(学生根据自己经历的情况自由发言)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入新课: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游乐场一起去发现其中一些有趣的数学现象。

二、感知旋转与平移现象

1、情景观察,初步感知

(1)播放与例

1、例2情景图相似的游乐场动画录像。(录像中包括开碰碰车、转转椅、玩风车、转滚筒、开水龙头洗手、滑滑梯、推积木、小猴滑滑竿„„游乐项目。)

提出观察要求:请同学们注意在播放游乐场动画录像时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看看画面上都有哪些物体在运动?它们是如何运动的?

(2)学生观看录像。

(3)学生围绕“画面上都有哪些物体在运动?它们是如何运动的?”的问题进行汇报(提示学生可以用手势动作模仿物体的运动)。学生模仿物体运动时可重点重现物体运动的状态并定格在屏幕的旁边。

2、合理分类,再次感知

(1)老师引导给物体不同的运动方式分类。

提问:物体运动的方式一样吗?能不能根据运动方式的不同给它们分类?(2)小组合作讨论怎样进行分类。(3)分小组汇报分类的理由。

教师(概括小结):像开关水龙头、转动的方向盘、风车这样(围绕一个中心)转动的现象,都是旋转现象。而像滑滑梯、推积木、小猴滑滑竿这样(沿着直线)运动的现象都是平移现象。板书揭示课题:旋转与平移现象

3、联系生活,深入感知

(1)提问:能举例说说在生活中你们还见过哪些现象是旋转现象,哪些是平移现象吗?

黄市镇中心校三年级数学集体备课教案

(2)学生举例,同学间互相判断举例是否正确(提示学生可以边说边用动作表示出所列举的现象)。

(3)学生用手中的物体试着做一个旋转或平移的动作。

三、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1、操作实践

完成课堂活动第2题做一做。对用一根线和一颗纽扣来作旋转与平移的活动,老师积极鼓励学生大胆实践操作,想出不同的表现方法。并及时进行展示评价。、巩固练习

(1)学生独立完成练习课堂活动第1题,全班展示。

(2)练习十六第3题,在平移现象后面画△,在旋转现象后面画○。学生独立思考完成后指名说出判断的理由。

四、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旋转与平移现象

(二)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0页例3,课堂活动第3题,练习十六第4题。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能辨认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2、能用自己的语言简单描述出怎样通过平移使两个图形互相重合。

3、在观察操作中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教学重点:

能辨认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教学难点:用自己的语言简单描述出怎样平移后使两个图形互相重合。教学准备:与例题和练习配套的、可以移动的图形卡片;运用旋转与平移方法制作的美丽图案。

教学过程:

一、习旧引新,导入课题

(1)谈话:上节课我们对旋转与平移现象有了解了。想象一下在下列现象 黄市镇中心校三年级数学集体备课教案

中,哪些是平移现象?哪些是旋转现象? ①方向盘的转动②升国旗③火车的运动④钟表的运动⑤用钥匙开门⑥敲击电脑键盘

(2)指名学生回答,并简单说明理由。

(3)导入新课:今天我们继续研究平移的有关问题,看看画面上哪些图形通过平移可以重合。板书课题——画面上哪些图形通过平移可以重合

二、自主观察,探究新知

1、操作理解重合。

操作活动一:每个同学将自己左右手掌面对齐合拢在一起。(教师可示范指导)操作活动二:同桌两位同学将数学书或一样大小的练习本完全重叠放在一起。(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在刚才的操作活动,你有什么发现?

教师:像刚才那样每个同学的左右手掌面对齐合在了一起,我们就可以说这时这个同学的两个手掌面重合了;同样刚才同桌两个同学的数学书完全重叠放在一起,我们也可以说这两本数学书的书面重合在了一起。

2、观察并指出平移后能重合的图形(1)出示例3(2)教师引导:仔细观察想象例3出示的这些图形,哪些通过平移可以互相重合?同桌互相说说它们是怎样进行平移的。

(3)学生交流汇报:哪些图形通过平移可以重合?是怎样进行平移的?哪些通过平移后是不能重合的?为什么?

3、探究平移的特点?学生独立观察后,用简单的语言向同学介绍,同学间进行自主评价。

4、小结:平移可以互相重合。

三、课堂活动与巩固练习(1)完成课堂活动第3题。

组织小组讨论:怎样通过平移,使箱子从入口推到出口? 重点组织学生交流争辩是怎样进行平移的?当箱子平移推到最上面后又该怎样进行平移?

(2)独立完成练习十六第4题。集体订正。

提问:下面哪些图形通过平移可以互相重合?是怎样进行平移的。

第二篇: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四单元

第四单元 面积

单元知识架构:

学生在第上册已经认识了周长,并学习计算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本单元是这方面知识的递升。包括有:认识面积与面积单位,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以及解决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单元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实例和画图的活动,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

2、体会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等面积单位。

3、结合具体的测量活动,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4、经历探索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发现过程。

5、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

1、体会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等面积的单位。

2、进行简单的面积换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教学难点:

1、经历探索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发现过程。

2、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课时划分:5课时

面积…………………………………………1 认识面积单位………………………………1 面积单位的实际应用………………………1 探索面积公式………………………………1 铺地面………………………………………1

第一课时 面积

学情分析:

学生在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的概念模糊容易和周长混淆。内容:第42页面积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实例和画图的活动,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

2、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教学重点: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教学难点:结合具体实例和画图的活动,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 教法:讲授法,图形练习法,归纳法 学法:图形练习法,动手操作法 教具准备:图形

学具准备:练习本、笔、书、尺。教学过程:

1、感受面积,形成对面积的感性认识。

(1)利用学生现有的物品,让学生摸一摸物体的表面。如:书、桌子、硬币、手掌、课前准备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图形的面。(2)认识面有大小之分。

活动:比一比老师的手掌与某学生的手掌谁大。比一比数学课本与数学练习本的大小。比一比长方形与正方形、三角形之间的大小。

(3)引出面积的概念。

物体表面或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4)用数学语言说一说:我们可以说数学课本封面的面积比数学本封面的面积大……

2、数学活动,比一比谁的面积大。

P42,比较正方形的面积大还是长方形的面积大。准备用具:5角硬币、尺子、剪刀。让学生分组活动,讨论比较的办法。(1)用硬币摆一摆。正方形摆了9枚,长方形摆了10个。(2)把2个图形重合,再比较重合以外的部分。

(3)在两个图形上“打方格”,比一比哪个图形的方格多。

3、进一步感受面积。

画一画。让学生在方格纸上画3个面积是7个方格的图形。通过画图,让学生体验一个数学事实,就是:面积相同的图形形状是可以不同的。

4、通过练习,渗透利用方格比较面积大小的便利。(P44练习1、2、3、4)做P44练一练。

作业:摸摸生活中的实体,感受面积的大小 附板书

面积

比面积的大小

面积的概念——物体表面或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认识面积单位

学情分析:

学生在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的概念模糊容易和周长混淆。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测量活动,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2、体会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等面积单位。教学重点:体会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等面积单位。教学难点:体会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等面积单位 教法:讲授法,动手操作法,公式练习法 学法:动手操作法,公式练习法 教具准备:小黑板,图形 学具准备:练习本、笔、书、尺。教学过程:

1、利用上节课“比较面积”的活动,将学生画的“格子”图展示。(有的学生打的是2厘米×2厘米的方格,有的同学打的是1厘米×1厘米的方格)让学生再说说昨天比较的方法和理由。

2、提出问题:我们可以通过方格的格子数目的大小比较出面积的大小。现在老师的信封里也有2张纸,一个上面有10个方格,一个上面有40个方格,哪张纸大呢?

让学生充分讨论,体会到统一面积单位的重要性。

3、讨论如何测量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大小。什么样的测量结果才是有意义的。

师:假如我们不规定方格的大小,那么想想,测量结果会有几种呢? 师:应该规定用多大的方格量比较好呢?

4、介绍、认识1平方厘米。

我们把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规定它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

5、动手量一量。

准备A4白纸,将书本外框画于其上。打边长是1厘米的方格,进行测量。作业:同步

附板书:

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

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面积单位的实际应用

学情分析:

学生在换算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等面积的单位时容易出错。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测量活动,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2、体会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等面积的单位。教学重点:体会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等面积的单位。教学难点:体会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等面积的单位 教法:直观教学法,图形练习法 学法:图形练习法,强记法

教具准备:直尺,长方形、正方形图形。学具准备:练习本、笔、书、尺。教学过程:

复习一下P44页第3题,说明图形面积的大小可以用“数格子”来表示。

1、利用直尺,来打一打格子,测一测上节课中长方形和正方形图形的面积。让学生汇报。

2、提出活动目标:让学生量一量课桌的面积。

重点讨论:在量比较大的面积时,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来测量方便吗?用多大的正方形比较合适呢?

3、在学生讨论得到共识后,提出用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来测量。让学生画出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体会它的大小。说一说,生活中看到的什么物体它们的面积也接近1平方分米。

4、介绍1平方分米的读法、写法。

5、以小组为单位,动手量一量课桌的面积。

6、利用教室现成的1平方米的方砖,让学生认识1平方米的大小。

为增强1平方米的大小是多少,安排下面的活动,在黑板上画出1平方米。估计教室门的面积。(可以利用米尺帮助估计)作业:同步 附板书:

面积单位的实际应用

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 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 探索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

学情分析:

学生在计算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等面积的单位时容易出错。不能根据题意灵活地选择正确单位。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发现过程。运用公顷、平方千米等面积单位进行简单的面积换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

1、探索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发现过程。

2、运用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

运用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教法:图形教学法,讲授法 学法:图形练习法,公式法

教具准备:长方形、正方形的平面图形。学具准备:练习本、笔、书、尺。教学过程:

1、估一估。

在估计书中三个长方形的面积时,让学生说一说学则哪个面积单位估计比较合适。让学生对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大小有进一步的认识和感觉。

2、摆一摆、填一填:

让学生都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亲手摆一摆,数一数上面三个长方形分别要用几个小正方形才能摆满。把结果填入书中的表格;观察填好的表格,让学生找一找其中的规律。并鼓励学生用数学符号表示出来。从而得出长方形的面积公式。

3、试一试

用同样的方法,让学生建立正方形面积公式的过程。可以向学生指出正方形也是特殊的长方形,所以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同样适用于正方形。

4、习题中要注意的问题:

学生容易忘记书写单位,或单位与长度单位混淆。在作业中要注意强调面积与周长的区别。面积的计算公式与周长的计算公式的不同。

5、介绍、认识1平方厘米。

我们把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规定它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

6、动手量一量。

准备A4白纸,将书本外框画于其上。打边长是1厘米的方格,进行测量。作业:同步

附板书

探索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教学反思:

第五课时 铺地面

学情分析:

学生在运用公顷、平方千米等面积单位进行简单的面积换算时容易忘写面积单位。内容:第50页面积单位 教学目标:

1、结合解决问题的具体情景,体会面积换算的必要性,以及面积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2、认识公顷、平方千米等面积单位。

3、能进行简单的面积换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教学重点:进行简单的面积换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运用公顷、平方千米等面积单位进行简单的面积换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法:图形教学法,讲授法,动手操作法 学法:图形练习法,动手操作法 教具准备:正方形、长方形的平面图形 学具准备:练习本、笔、书、尺。教学过程:

1、出示问题:

小明家卫生间有一块长5分米,宽5分米的地面损坏了,需要多少块面积是25平方厘米的方砖才能修补好?

让学生先对“地面”的大小有个正确的认识。可以在黑板上先画一个25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在让学生在自己的纸上画一个25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然后讨论,怎么算出需要多少块砖。

当学生逐个摆放后,提出,假如手上的小正方形有限,能不能用少量的小正方形预测出需要几块砖?

引导学生把问题特殊化:先解决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地面,需要几块25平方厘米的正方形。也就是让学生可以用手上的纸张来完成解决这道题目。

2、填一填:

结合上面的探究活动,将P50的填一填完成。使学生知道1平方分米与1平方厘米的换算关系。

3、探究1平方米=?平方分米

利用教室现成的素材-----低砖,先让学生测量一下地砖的大小。然后探究1平方米的地砖上可以摆几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4、1公顷、1平方千米。

利用周边的环境,如足球场,广场对1公顷、1平方千米有所感受。

作业:同步 附板书:

铺地面

1平方米=()平方分米 1公顷=()平方千米。

教学反思:

第三篇:新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 统计教案

第三单元 统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单式统计表和复式统计表的关系,了解复式统计表的结构,在填表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对统计表进行分析。

2.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数据、分析数据、描述数据,并根据数据作出合理的判断与预测,以更好地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3.使学生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重点难点: 了解复式统计表,并根据数据作出合理的判断与预测。教学指导:

1.在前几册教材中,学生已经学会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会填简单的统计表。

2.通过这些学习,学生已经掌握基本的统计方法,建立了初步的统计观念。本单元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之上,让学生认识复式统计表,并根据统计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3.复式统计表的教学,不仅仅局限于传统意义的掌握其特点和制作方法,而应更多地引导学生收集数据、分析数据、描述数据,并根据数据作出合理的判断与预测,以更好地发展统计观念。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认识复式统计表

一、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初步认识复式统计表,能根据收集的数据正确填写复式统计表,能对统计表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2.经历认识、填写、分析复式统计表的过程,进一步理解统计表,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

能根据收集的数据正确填写简单的复式统计表,体会复式统计表便于观察、比较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

根据统计表回答简单的问题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四、教学具准备 电脑课件。

五、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1)情境:(出示36页主题图图片1)师:现在同学们的课外生活都非常丰富,老师在课下了解了一下同学最喜欢的活动(每人限报1项),并进行了记录,大家看看,有什么感受?我们可以怎样进行整理?(出示图片2)

小结:我们可以采用画正字的方法,将收集上来的信息进行整理,制成统计表。

(2)统计并填写单式统计表。

①师: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老师提供的统计表,对男生和女生分别进行统计。(出示图片3)

②根据统计表的内容进行统计。③填写统计表。(出示图片4)

④大家看,这是我们统计完的结果,从上面的两个统计表中可以知道哪些信息?

2.制作简单的复式统计表。(1)观察。

①这两个表有什么不同之处?相同之处?

小结:不同的是一个表统计的男生情况,一个表统计的女生情况。相同的是这两个表都有两项内容:活动和人数,其中活动都一样,调查的都是看书、踢球、看电视、画画、跳绳、玩电子游戏这几项。

②同学们在分析信息的时候,把男女生最喜欢活动的情况进行了对比,看着有些不太方便,大家想一想,如果想更方便、更简洁的进行观察和分析,可以怎么办?

小结:象这样调查内容都相同的统计表,我们就可以把它合成一个表。(2)制作复式统计表。

①想一想:这个表都应该包含哪几项内容?

小结:(出示图片5)表头中分为了三项内容:活动、人数、性别。“性别”代表的是竖向栏目,“活动”代表横向栏目,表中所填的数据都叫人数。象这样把男女生两个统计内容的数据合并在一张表格上,就叫做复式统计表。

②填写数据并回答问题。

根据上表,回答下面的问题。(出示图片6)男生喜欢什么活动的人数最多?女生呢?

参加调查的一共有多少人?

你对调查的结果有什么看法和建议?(3)观察对比,体会特点。(出示图片7)

师: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单式统计表相比复式统计表有什么特点?

小结:复式统计表能够更加清晰明了的反应数据情况,便于观察和对比。3.拓展延伸。

(1)出示37页做一做。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下面哪种电视节目。(出示图片8)

(2)填写复式统计表。(3)根据统计表回答问题。(出示图片9)女生喜欢()的人数最多。男生呢? 有女生和男生都比较喜欢的节目吗? 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和同学们交流一下。4.总结收获。

说一说这节课都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第二课时 复式统计表练习

一、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进一步认识复式统计表,能够根据收集的数据正确填写复式统计表,并对统计表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2.体验数据整理、分析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复式统计表的特点。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

能根据收集的数据正确填写复式统计表,体会复式统计表便于观察、比较、分析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

根据统计表回答简单的问题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四、教学具准备 电脑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出示填写完整的复式统计表,并回答下面的问题。1.2.想一想:什么是复式统计表?它有什么特点?

小结:把几个统计内容的数据合并在一张表格上,就叫做复式统计表。它的特点是便于观察和比较。

(二)加强应用、体会作用。

1.在体育课上,体育老师将三(1)班同学50米跑的成绩进行了记录。大家看下面是育人小学三(1)班同学的体育成绩记录单。

(1)请你们把这些数据整理在下表中。

(1)请你们把这些数据整理在下表中。

(2)填写统计表。

(3)根据统计的结果回答问题。

①比较一下这个班男生和女生的体育成绩。②这个班的体育成绩怎么样?

③请你选择一部分学生,你想对他们说什么?

小结:复式统计表既可以和自己比,又可以直观的和他人比,便于我们比较和分析,针对问题及时作出相应的对策。

2、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下面哪类图书。

(1)因为男女生的爱好不同,所以我们在统计的时候可以对男女生分别进行统计,根据需要我们把表格设计成复式统计表。

(2)根据统计的内容分别进行统计,填写复式统计表。分析:根据统计的结果,回答下面的问题。

(1)男生喜欢()类图书的人数最多。

(2)女生喜欢()类图书的人数最多。(3)应该怎样购买图书,请你给出意见。总结

(1)根据刚才的操作想一想,制作统计表的完整过程是什么? 小结:收集信息、整理数据、制作统计表、根据数据进行分析(2)你认为统计的作用是什么?

小结:统计的作用是便于分析,能够根据分析的结果做出判断、进行预测。

3、实践操作。(1)课本40页

(2)说一说,你想怎样进行统计?

(3)将统计的数据填写在表内,并回答问题。

(三)拓展延伸。

在我们的生活中,会经常根据统计的情况作出决定。大家看,这是某地区三、四月份天气情况。

1.请把各种天气情况整理在下表中。

2.请你根据统计的结果回答下列问题。

想一想,如果爷爷奶奶去这里旅游,选择哪个月份去比较好?

(四)小结

第四篇:西师版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第一单元.

江阳区方山学校教师学科设计 学科: 数学 版本:西师版 册次:第 6 册 主设计人: 教学部: 更新使用人:万里 教学班级: 龙华三年级 教者心语: 江阳区方山学校 2016年春期 数 学 教 案 科 目: 数学 年 级: 教研组: 小学数学 执教者: 万里 2016.2

江阳区方山学校教师学科设计 学科: 数学 版本:西师版 册次:第 6 册 主设计人: 教学部: 更新使用人:万里 教学班级: 龙华三年级 教者心语: 第一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 1~2页例

1、例 2。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

1、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乘法的学习过程,体会乘法的口算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方法,能采用多种方法较熟练地进行口算,培养类推的能 力。

(二、方法与过程

1、创设情境,让学生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口算的算理。

2、能从现实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能解决问题。(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了解数学的价值。教学重难点: 如何使学生采用多种方法正确、熟练地进行口算。教具、学具准备: 单元主题图,情景图,口算卡片。教学过程:

一、教师激趣,导入新课

教师:学校准备组织同学们到市体育馆观看篮球比赛,瞧,这就是市体育馆。(展示单元 主题图,不出现对话框

教师:你想知道些什么? 学生 1:我想知道体育馆有几个区? 学生 2:我想知道 A 区有几排,每排有几个座位? 学生 3:我想知道体育馆一共可以容纳多少人? 教师:这些问题我们请图中的小朋友来帮助我们好吗? 根据学生的提问点击小朋友依次出现对话框。教师:看图,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回答: 学生 1:A 区有多少个座位? 学生 2:市体育馆一共可以容纳多少人? „„

从学生提的问题中抽出:“ A 区有多少个座位?”这个问题进行解决。要求体育馆 A 区有多少个座位

二、明确任务,学生自学

1、学生自学例 1,根据图中的信息和问题,列出算式。

2、根据以前学过的知识,试着说一说应该怎样算,并得出得数。

三、小组合作,交流展示

1、同桌交流各自的算法。

江阳区方山学校教师学科设计 学科: 数学 版本:西师版 册次:第 6 册 主设计人: 教学部: 更新使用人:万里 教学班级: 龙华三年级 教者心语:

2、学生代表汇报: 我是这样想的:① 10个十是 100, 48个十就是 480。思考: ② 40×10+8×10。③ 48×5+48×5。④ 48×2×5。⑤ 10×6×8。⑥ 48×9+48×1。

⑦ 48扩大 10倍,就是 480。

教师:同学们真会动脑筋, 能应用以前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新问题, 相信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算 法。

教师:用你喜欢的算法来计算第 2页的算一算,把结果写在书上。(集体订正请同学们 观察这 4道题(包括 48×10 ,通过口算,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汇报: 学生 1:我发现每个算式中都有 10。学生 2:我发现他们都是两位数乘 10。

学生 3:我发现一个两位数乘 10就在这个数后面加一个 0。

四、针对问题,学生讨论

教师:同学们说得很好,那如果两位数与其他整十数相乘,又该怎么算呢? 教师出示:25×30 学生 1:25×30,先算 25×3=75,再用 75×10=750,所以 25×30=750。学生 2:25×3=75,在 75后面添上一个 0,所以 25×30=750。学生 3:25×6×5=150×5=750。学生 5:30×5×5=150×5=750。„„

教师:同学们想得好, 计算得也很正确, 有的同学把两位数乘整十数变成两位数乘一位数和一 个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进行口算;也有的同学采用把两位数先乘一位数,再把积扩大 10倍 的方法。大家用旧知识解决了新问题,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骄傲!

五、讨论有异,教师引导

教师:以上方法哪种方法最简便呢? 学生(众 :25×3=75,在 75后面添上一个 0。这一种方法最简便。教师:用最简单的方法计算第 2页的算一算中的 3道题(集体订正。

六、导中存疑,难点讲解

教师:为什么算 25×30,可以先算 25×3=75,再在 75后面添上一个 0,就可以呢?(因为 3个 25是 75,那么 30个 25就是 750。

七、联系实际,学会用知

1、学生互相出题算一算。(教材第 3页课堂活动。

2、看卡片算积,一个小朋友拿卡片,另一个小朋友说积。(教材第 3页课堂活动。

3、完成练习一:1、2、3(集体订正。

八、归纳整理,整体评价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同学们交流。

江阳区方山学校教师学科设计 学科: 数学 版本:西师版 册次:第 6 册 主设计人: 教学部: 更新使用人:万里 教学班级: 龙华三年级 教者心语:

2、这节课学得怎么样,给自己打一个等级吧。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三年级下册第 3页例

3、例 4。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经历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学习过程,会正确口算整十数乘整十数。

(二方法与过程:通过自学、交流,小结,得出整十数乘整十数的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乘法口算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价值,并能根据实际情况用多种方法来口算生活 中的乘法问题。

2、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共同探索、共同进步的团队精神。教学重、难点: 掌握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能根据实际情况用口算方法来解决问题。教学过程:

一、教师激趣,导入新课

教师:看谁聪明,能把根据这些算式的特点把它们分成两类? 78×20 30×56 20×40 90×81 43×50 70×40 50×60 90×50 学生:我想把这些算式按“只有一个因数是整十数”和“两个因数都是整十数”来分。教师:同意他的标准吗?请大家按照这个标准把这些算式分一分。

学生将算式分类后汇报,教师板书: 第 1类 第 2类 78×20 20×40

30×56 70×40 90×81 50×60 43×50 90×50 教师:请大家用简便的方法口算第 1类算式。(集体订正

教师:(指着第 2类算式这种两个因数都是整十数的算式我们叫它整十数乘整十数。这节课 我们就先来探讨这种乘法的口算方法。(板书课题

二、明确任务,学生自学

计算 20×40(先把这道题变成我们学过的算式,再计算。

三、小组合作,交流展示

1、和小组同学交流自己的方法。

2、学生代表汇报。

学生 1:我把 40看成 4×10,先算 20×4得 80,再算 80×10就是 800。

江阳区方山学校教师学科设计 学科: 数学 版本:西师版 册次:第 6 册 主设计人: 教学部: 更新使用人:万里 教学班级: 龙华三年级 教者心语: 学生 2:我把 20看成 2×10,先算 40×10得 400,再算 400×2就得 800。

学生 3:我这样算,先算 2×4得 8,再在 8的后面添上两个 0。

四、针对问题,学生讨论

教师:先算 2×4得 8,再在 8的后面添上两个 0。这种方法好。那为什么要在 8的后面添两个 0呢? 学生:因为 20是 2×10, 40是 4×10,实际上就是 2×4的积扩大 10倍后再扩大 10倍, 也就是扩大 100倍,所以就在 2×4的积后面添上两个 0。

教师:说得真好。同学们的这些算法都很好。大家运用旧知识解决了新问题,老师为你们感到 高兴。

五、联系实际,学会用知

1、请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完成教材 3页的例 4。(集体订正,重点说出算法。

2、完成教材 4页的课堂活动。(集体订正。

3、完成教材 5页5、6、7题。(集体订正。

六、归纳整理,整体评价

教师:今天你满意自己的表现吗?互相说说自己都有些什么收获? 教师:今天这节课同学们利用旧知识来解决了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 其实在生活中, 很 多问题都可以用多种方法来解决,大家多想想,就会越来越聪明。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三年级下册第 7页例 5。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经历发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全过程, 体验计算方法的多 样性。并能正确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

(二方法与过程:通过比较各种方法的优点和不足,寻找适合自己的最佳方法,训练学生掌 握优化策略的思想和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享受成功的喜悦。教学重、难点

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算法的算理。教具、学具准备 算式卡片,例 5挂图。教学过程

一、教师激趣,导入课程 w

1、(出示例 1卷笔刀图 教师:你知道一共有多少个卷笔刀吗?我们先一起来猜一猜。(请 每一个同学都猜测,并说说是怎样猜测的。

2、学生进行猜测,说说想的方法。

江阳区方山学校教师学科设计 学科: 数学 版本:西师版 册次:第 6 册 主设计人: 教学部: 更新使用人:万里 教学班级: 龙华三年级 教者心语:

3、教师:怎样才能证明你猜测的答案是正确的或者比较接近答案呢?(要计算出 12×14=?

4、教师:怎么算呢?我们没有现成的办法,你能独立地,用尽可能多的方法计算出 12×14吗?

二、明确任务,学生自学

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学生用尽可能多的方法去解决:12×14=?。

三、小组合作,交流展示

1、小组交流自己计算的结果和方法,并整理。

2、以小组为单位,全班汇报,汇总解答策略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① 12+12+„ +12=168(14个 12相加 ② 14+14+„ +14=168(12个 14相加 ③ 12×2×7 ④ 14×3×4 ⑤ 14×2×6 ⑥ 12×10+12×4 ⑦ 12×20-12×6 ⑧ 14×10+14×2 ⑨ 20×14-8×14

⑩列竖式计算

四、针对问题,学生讨论

教师:你最喜欢哪种方法呢?用你喜欢的方法计算 14×12这道题。

教师:在计算像“ 12×14”这样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时,你认为哪一种方法适用的范围 比较广?为什么?(在前面知识的铺垫下应该是用竖式的比较多

研究竖式计算:(1教师:我们就一起来研究 14×12这个乘法的竖式。你能做吗?(学生进行讨论,然 后全班交流

(2理解竖式中第 1步的算理。

教师用空白卡片将 14中的“ 1”遮住,像这样 12×4的题大家会算吗?试一试。学生得出 48。

教师:这里的 48表示的是什么?(4盒卷笔刀的个数(3理解竖式中第 2步的算理。

教师:算出单独的 4盒后又该算什么?(整十盒的 教师将 “ 4”用写有 “ 0” 的卡片遮住, 下一步怎样算? 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方法: ①用 10去乘 12,得 120,表示 10盒有 120个卷笔刀。②用 1乘 12得 12, 2对着 4写, 1写在 4的前面。

五、讨论有异,教师引导

教师:你用的是什么方法呢?用乘数十位上的“ 1”去乘 12得 12,这个“ 2”为什么要写 在十位上呢?

江阳区方山学校教师学科设计 学科: 数学 版本:西师版 册次:第 6 册 主设计人: 教学部: 更新使用人:万里 教学班级: 龙华三年级 教者心语: 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说法: ①因为用 1乘 12, 1表示的是 1个十,得到 12个十,所以“ 2”写在十位上。②竖式第 2步求的是 10盒卷笔刀的个数,所以“ 2”写在十位上。

六、导中存疑,难点讲解 理解竖式中第 3步的算理。

教师:大家的理解都是正确的,这个竖式算完了吗? 学生:没有,还要把两项结果加起来。学生独立完成第 3步。教师巡视。

教师:请同学们自己试着说一说 12×14用竖式计算的全过程, 一会儿再说给全班同学听听。请几个学生说。

教师:那我们在用竖式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

学生 1:要注意数位对齐。

学生 2:用乘数十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数时,积的末位一定要写在十位上。教师简要小结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乘法。

七、联系实际,学会用知

1、完成第 7页试一试的题目。(3人板演,全班齐练,集体订正。

2、完成练习二 2题.。(教师批改

八、归纳整理,整体评价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赶紧给同桌说说。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三年级下册第 8页例 6。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进一步让学生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 进位乘法。并能正确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

(二方法与过程: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得出要进位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享受成功的喜悦。教学重、难点

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算理。教具、学具准备 算式卡片,例 6挂图。

教学过程

一、教师激趣,导入课程

教师:小青蛙今天要来考考我们三年级的同学,你们敢接受挑战吗?然后出示例 6的挂图。

江阳区方山学校教师学科设计 学科: 数学 版本:西师版 册次:第 6 册 主设计人: 教学部: 更新使用人:万里 教学班级: 龙华三年级 教者心语:

二、明确任务,学生自学

1、根据挂图的信息和问题,列出算式。

2、自己列竖式计算。

3、看着自己列的竖式说一说每步的意思。

4、看着自己列的竖式说一说计算过程,用上先、再,然后等表示先后的词。

三、小组合作,交流展示

学生上台边讲解,边板书计算过程。

四、针对问题,学生讨论

25十位上的 2去乘 34,乘得的积的末尾应该对在哪一位上,为什么?

五、练习实际,学会用知

1、完成 8页的算一算。(3人板演,全班齐练,集体订正。

2、完成练习二第三题。(分两组比赛,看哪组做得有对又快。

六、归纳整理,集体评价

先自己说说本节课的收获和不促,再给同桌一个评价吧。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三年级下册第 9-10页例 7 教学目标(一 知识与技能

引导学生经历从具体情景中发现积的变化规律。并能根据规律很快算出得数。(二方法与过程

引导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比较、分析,发现一些给定事例中隐含的简单规律,初步培养学生的 观察、分析及思考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小组合作讨论,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究知识、建构知识的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团队意 识。

教学过程

一、教师激趣,导入课程

教师用课件出示十字路口红绿灯的情景, 画面只出现一个红灯亮时, 让学生猜一猜下一个发光 的灯的颜色?教师按红、黄、绿;红、黄、绿;红、黄、绿„„逐一展示,直到绝大部分学生 能猜中。

教师:你是怎么猜中的? 学生 1:3个灯依次按红→黄→绿的顺序依次不断地重复发光。

教师:十字路口的红绿灯是按一定的顺序依次发光的, 生活中很多事物都隐含着一定的规律。

江阳区方山学校教师学科设计 学科: 数学 版本:西师版 册次:第 6 册 主设计人: 教学部: 更新使用人:万里 教学班级: 龙华三年级 教者心语: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发现规律”。(板书课题

二、明确任务,学生自学 多媒体课件出示第 9页例 7的情景图。

教师:根据情境图中的信息, 自己填一填书上的表格。再看看自己填的表格, 有什么发现?

三、小组合作,交流展示

学生填好后, 再在小组类交流各自的填法, 并说说自己的发现。最后选择一组同学到视频展示 台前汇报。

四、针对问题。学生讨论

教师:刚才大家观察了表格中已有的数据, 从这些数据的变化中, 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各合作小组继续讨论。

学生:汇报讨论情况。

教师:刚才大家通过仔细观察、比较,发现了表格中隐含的规律,请你用这种方法找一找 下列算式的规律。(第 10页课堂活动第 2题

(1 8×20=160(2 3×12=36 8×10=80 6×12=72 8×5=40 9×12=108

五、讨论有异,教师引导

教师:要想发现事物中隐含的规律,必须学会观察和比较,善于归纳总结,六、联系实际,学会应用

1、完成教材 10页课堂活动第一题。(集体订正

2、完成练习二:10题、11题。(集体订正

七、归纳整理,整体评价

教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通过观察、比较,发现了数学知识里隐藏着许多的规律,运用这些规 律可以给解决问题带来方便。

第六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 13页问题解决(一 教学目标(一 知识与技能

在现实的问题情景中, 探索综合运用乘法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 并能运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述和 交流。

(二方法与过程

经历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习从不同角度入手,分析、解决问题的策略。(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江阳区方山学校教师学科设计 学科: 数学 版本:西师版 册次:第 6 册 主设计人: 教学部: 更新使用人:万里 教学班级: 龙华三年级 教者心语: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价值,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学过程

一、教师激趣,导入课程

课件出示运动会入场式的画面,同时播运动员进行曲。

教师:某地区的校际运动会开幕了,大家想去看看吗?(学生:想。教师:首先我们来到团体操比赛现场。(课件出示例 1的画面

二、明确任务,学生自学 1、找出信息和问题。

2、根据信息和问题之间的关系,列式解答。

3、你能用两种方法解答吗?试试看。

三、小组合作,交流展示

学生一:先求 1所学校参加训练的人数,再求 22所学校一共参加训练的人数。18×4=72(人

72×22=1584(人 综合算式:18×4×22 =72×22 1584(人

学生二:我先求 22所学校一共站的列数,再求 22所学校一共参加训练的人数。4×22=88(列

88×18=1584(人 综合算式:4×22×18 =88×18 =1584(人

答:参加训练的 22所学校共有 1584人。

四、针对问题,学生讨论

同桌说一说解决这个为问题的过程,两种方法都要说一说。

五、联系实际,学会用知

1、分组活动:第 14页上面的课堂活动。(先讨论出方法,交流,然后再动手操作。

2、完成练习三 1题、2题(两人板演,全班齐练,小老师订正

六、归纳整理,整体评价

1、教师:同学们今天学得真不错,自己很快就把问题解决了,看来你们真得又长大了。

2、给同桌说说这节课的收获吧。

江阳区方山学校教师学科设计 学科: 数学 版本:西师版 册次:第 6 册 主设计人: 教学部: 更新使用人:万里 教学班级: 龙华三年级 第七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 14 页问题解决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在现实的问题情景中,探索综合运用除法、乘法解决问题的策略,并能运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述 和交流。

(二)方法与过程 经历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习用学过的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策略。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价值,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学过程

一、教师激趣,导入课程 教师:希望小学的同学要去春游,学校准备给他们每人发一瓶矿泉水,但老师得考考他们,他 们都回答不要,他们想让我们帮帮忙,你们愿意吗? 学生:愿意。教师:大屏幕出示 14 页例 2 的情景图。

二、明确任务,学生自学

1、根据情景图提供的信息,自己列式解答。

2、列式前,写出你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3、如果先用的是分步,就还要再改成综合算式。

三、小组合作,交流展示 学生一:从“3 箱共有 36 瓶矿泉水”中,我们可以求出 1 箱矿泉水有多少瓶?然后就可以求 出 24 箱矿泉水有多少瓶了。

36÷3=12(瓶)12×24=188(瓶)综合算式:36÷3×24 =12×24 =188(瓶)答:24 箱共有 188 瓶。学生二:我做题的方法与上面同学一样,但我的出发点不同,我出问题开始想的,要求 24 箱 共有多少瓶,就应该知道 1 箱有多少瓶。所以我们应该先求 1 箱的瓶数。

四、针对问题,学生讨论 教师:我们怎样才知道自己算得对不对呢? 学生通过讨论后,再汇报。如果有问题,教师再适时引导。

五、联系实际,学会用知

1、完成练习三:3、4、5 题(三人板演,全班齐练,小老师订正。)

2、课堂作业:15 页 6 题,16 页 7,8 题(教师批改)

六、归纳整理,整体评价 教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对今天自己的学习状态满意吗? 教者心语:

江阳区方山学校教师学科设计 学科: 数学 版本:西师版 册次:第 6 册 主设计人: 教学部: 更新使用人:万里 教学班级: 龙华三年级 第八课时 教学内容:整理复习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对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笔算方法进行回顾与整理,进一步巩固两位数乘整

十、两 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培养学生概括和归纳的能力。

2、使学生能够运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二)、方法与过程 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全班展练,回顾与整理本单元知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增强应用意识。教学过程:

一、教师激趣,导入课程 教师:同学们,我们愉快地学完了第一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今天老师要检测一下你们 对本单元知识的掌握情况,你们愿意接受挑战吗? 学生:愿意。

二、明确任务,学生自学 用你自己喜欢的方法整理本单元的知识点。(可以是表格、可以是文字、可以是知识树„„

三、小组合作,交流展示

1、小组合作交流整理的知识点

2、小组汇报:学生根据整理进行汇报,教师进行适当指导与点评并板书出本单元的知识脉络 图。

四、联系实际,学会用知

1、口算 17 页 1 题(开火车)2 完成 17 页 2 题(分组练习,小老师订正。)

3、完成 19 页 8 题(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学生上台展练,重点说出解题思路。)

4、完成 19 页 9 题(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学生上台展练,重点说出解题思路。)

5、课题作业:18 页 3、5、7 题(教师批改)

六、归纳整理,整体评价 说说这节课最大的收获和不足。教者心语:

第五篇:西师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教案“统计

第四单元:统计

主备人:余寒松

第1课时扇形统计图

(一)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6~67页例1,课堂活动第1题及练习十五1,2题。

教学目标

1.联系生活情境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会用扇形统计图表示数据并能利用扇形统计图的特征获取有用的信息。

2.体会数据对决策的作用,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并能利用扇形统计图的特征获取有用的信息。

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引入新课

1.回顾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教师:同学们,为迎接奥运会的到来,班集体准备发动大家折幸运星的活动,我们要买合适的颜色纸就需要调查我们班喜欢各种颜色的同学人数,可以怎么办?你会用到什么方法?

2.揭示课题

教师:刚才,大家想到了可以用已经学过的统计表和绘制统计图来反映喜欢各种颜色的同学人数。今天我们将在以前学习的统计知识基础上来进一步研究统计图。板书课题:统计图。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教学例1

填写统计表,并计算百分比。

教师:刚才大家说到可以用统计表,我们一起来填写,同时我们要结合前面所讲的百分数知识,计算出喜欢每种颜色的同学占全班人数的百分比。

提问:填写“红”这一栏的百分数是怎样得到的?又表示什么意思?

2.选择统计图,感知特点

教师:根据统计表我们可以制作出什么统计图?为什么?

引导感知特征:只需记录数量的多少,因此选用条形统计图,没有记录增减变化的需要因此不选折线统计图。(强调: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容易看出数量的多少,并便于比较)

教师引导:与统计表相比它能更加形象直观地反映出什么?它有什么不足之处呢?面对这样的情形你有什么问题要提吗?(有没有什么图形能弥补条形统计图的这一缺陷呢?)

3.教学扇形统计图

教师:像这样的统计图叫做扇形统计图。从中能发现什么?比一比谁的发现更多?

引导学生观察这幅扇形统计图,整个圆表示什么意思?能不能说一说每一部分扇形所表示的意思是什么?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自己的见解。教师巡视参与学生的讨论并引导学生关注整个圆的含义以及每块扇形的含义。

反馈:教师请几个同学到屏幕上去指一指自己的发现。

教师小结:同学们都发现了扇形统计图的一个重要特点即每个部分都是占整体的百分之几。也就是喜欢每种颜色的人数占总人数的百分之几。

教师:借助扇形统计图的这个特点我们就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小黑板演示:如果准备一共购买200张彩纸,那么红黄蓝三种颜色的彩纸各应买多少张?1

引导学生思考要求红色彩纸需要多少张就是求“200的25%是多少”。

学生独立尝试,教师巡视并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提前完成的学生思考: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并能解决它?

教师:在这里我们又用整个圆表示什么?从刚才的学习中我们发现扇形统计图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认识:用圆代表一个总数,扇形可以反映一个部分数量同总数之间的关系。

三、课堂活动

1.完成第67页“试一试”的题目

学生先独立操作,教师巡视并检查同学是否已经掌握。

教师:我们一起来判断以下这几位同学的方法是否正确。(展示两三位同学的计算以及提出的数学问题和解答)

教师:从同学们的解答中我们不难看出,整个圆代表全班总人数,每块颜色代表参加每类活动的学生人数占总人数的百分率。

2.认识三种统计图的特点

教师:到今天为止我们已经比较全面地学习了三种统计图。

小黑板出示三种统计图。

教师:三种统计图各有什么特点和作用?

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应结合图示,并结合具体情景来进行理解。

教师:根据我们对三种统计图特征的认识,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来表示下列数据。

(1)红光小学2002~2006年树木总数情况统计表。

年份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总量(棵)100 120 150 180 200

(2)红光小学各种树木所占百分比情况统计表。

树种杨树柳树松树槐树其他

百分比(%)25 20 15 15 25

(3)红光小学各种树木数量统计表。

树种杨树柳树松树槐树其他

数量(棵)50 40 30 30 50

作业布置

完成练习十五1,2题。

教学小结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扇形统计图)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第2课时扇形统计图

(二)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7页例2,第68页课堂活动第2题及练习十五3~5题。

教学目标

1.联系生活情境进一步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会根据扇形统计图前后的变化获取相关的数据和有用的信息。

2.体会数据对决策的作用,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进一步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会根据扇形统计图前后的变化获取相关的数据和有用的信息。会根据扇形统计图前后的变化进行对比分析。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教师:扇形统计图有什么特点呢?

教师:今天我们将在以前学习知识的基础上来进一步研究扇形统计图。

板书课题:扇形统计图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教学例2

(1)先后出示两个统计图。

先出示第一幅扇形统计图。

教师:从这幅图中我们能获得哪些信息?

根据学生的回答在小黑板中点出相关部分。

教师:这些都是什么时候的数据?

再出示第二幅扇形统计图。

教师:从这幅图中我们又能获得哪些信息?这些又是什么时候的数据?

教师:耕地、森林、果园的面积各是多少平方千米呢?没有改造的荒山还有多少平方千米?请你们算一算。

将两幅图放在一块观察。

教师:看了这两幅扇形统计图,你想说些什么?看看谁的发现最多,最有价值。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部交流自己的发现(“退耕还林”前与2006年底相比土地的变化情况)。

(2)进一步了解扇形统计图的作用。

教师:刚才同学们在小组内部互相交流了自己的发现,现在哪位同学能代表你们小组进行发言?请一两位同学相互补充,找到统计图中发生变化的项目。

小结:对比两幅扇形统计图,同学们强调最多的是有许多项目发生了变化。有没有没发生变化的量呢?也就是两个圆所代表的都是靠山村的土地总面积。

教师引导:结合我们的发现思考:森林面积的增加与荒山面积的减少会给这个村庄带来怎样的变化?如果你是村委会的领导面对2006年底的统计图你又会作哪些思考?

(3)根据扇形统计图解决问题。

教师:观察扇形统计图,你还能提出并解决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先独立思考并解答,教师巡视找出典型的问题并进行解析。

2.课堂总结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扇形统计图)你又有什么收获?

三、课堂活动

教师:刚才我们分析的两个扇形统计图的圆都代表相同的含义——土地总面积,现在呢?

教师:仔细观察这些统计图,你有哪些发现?

教师引导:重点分析中国人口多耕地少的基本国情。

教师:面对我国人口多耕地少的局面,你会做哪些思考?

四、练习应用,促进发展

完成练习十五第3题

出示题中的两幅扇形统计图,引导学生对比。

(1)从两幅统计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2)算一算:从1996年到2006年,工业用地、居住用地、绿化用地分别增加或减少了多少平方千米?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抽几个学生上台板演,集体评议。

(3)议一议:你对这种变化有什么看法?

作业布置

完成练习十五第4,5题

教学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扇形统计图)你又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综合:统计活动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0~72页例1,第72页课堂活动及练习十六。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了解统计表和三种统计图的特点,并能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来表示数据和反映情况,能利用统计图的特征获取有用的信息。

2.体会数据对决策的作用,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

教学重点

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来表示数据,并能利用统计图的特征获取有用的信息。

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来表示数据。

教学过程

一、联系实际,引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我们在学校已经学习了6年时间,同6年前刚进校时相比我们自己有哪些变化? 学生自由发表见解,教师进行适时引导。

教师:是啊,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获得了更多的知识,同时我们的身体也在发生着变化,今天我们就利用已经学过的统计知识来展示我们的身高变化吧!

板书课题:综合统计活动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教学例1

(1)汇总搜集的资料,填写统计表。

教师:我们课前已经从医务室的档案里查到了自己这6年来的身高数据,现在我们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换自己的身高资料,一起填写书71页的统计表

(一)。比一比哪组同学协作得最好,完成得更快。学生合作完成,教师巡视并指导速度比较慢的小组合理进行分工合作。

教师小结:在刚才的合作中,有的小组团队协作意识很强,而且有比较明确的分工,两个同学为一个单位,本单位填好后立即与另一组的两个同学互换资料。这样既合理地安排了时间,同时又避免了合作中的混乱。

(2)完成每组中平均数的计算。

教师:现在我们再次以小组为单位,借助我们手中的计算器,计算出组内同学在每个年级时的平均身高。想一想我们该怎样合理地安排人员,才能更快更准确地计算出平均身高?

引导:两人一组,同时计算同一个年级的平均身高,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3)汇总全班同学的身高并计算出平均数。

教师引导:在刚才的合作中,我们进行了有效合理的安排——谁与谁同时计算一、二年级,谁与谁同时计算三、四年级……这样既节约时间,又保证了数据的准确性。现在我们想要汇总全班同学的身高并分别计算出同学们在每个年级时的平均身高,大家想想又应该怎样合理地安排呢?如何有效利用其他小组整理的结果呢?

让同学各抒己见,教师梳理出合理的方案。

教师:正像同学们所想的那样。我们首先要计算出自己小组同学在各年级的身高总数,然后指定各年级的平均身高计算,我们就指派各对应小组成员同时计算。

指派计算各个年级的平均身高计算的小组,每个小组依次汇报本组各年级的身高总数。汇报计算的结果完成教科书71页统计表

(二)。

(4)制作统计图。

教师:根据同学们在各个年级时的平均身高制作成统计图。三种统计图你会怎么选?(强调为什么不会选择扇形统计图,从而突出扇形统计图的特征——反映部分属于总数之间的关系)

教师引导:实际上关于平均身高的统计图我们既可以选择条形统计图又可以选择折线统计图,因为它们都能直观看出数量的多少。两种统计图有什么区别呢?(强调折线统计图突出的特点是还能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5)看图和看表分析

教师:观察这幅图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引导学生重点观察平均身高每一年各是多少,平均身高在发生怎样的改变?教师:6年来全班同学的平均身高增加了多少?

教师:观察统计图你能否发现小学身高增长的关键期是什么时候?此时你会给学校伙食团长以及家长提出什么建议?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引导学生注重锻炼和营养搭配。

(6)然后解决教科书72页第(4)题的第②个问题。

教师:如何才能知道现在班上有多少个同学的身高不低于全班的平均身高?(回顾最简单的数据收集方法——点数)算一算占全班人数的百分之几?

2.课堂总结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综合统计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作业布置

完成练习十六第1题。

教学小结

你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下载新西师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第四单元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西师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第四单元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9、寓言两则 一、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这两则寓言的寓意。 2.学会生字,理解“窟窿”“街坊”“后悔”“劝告”等词语的意思。 3.认识“只要„„就”,“如果„„就„......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教案设计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教案设计 3、解决问题 第一课时 课题:解决问题(1) 教学内容:教材第52页例3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两步乘法计算解决问题......

    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测量教案

    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测量》教案 第1课时 毫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观察、比划、测量等学习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使他们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

    新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案

    第四单元 表内除法(二) 教材分析: 表内除法(二)是在学习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上,继续学习用7~9的乘法口诀求商。本单元的学习属于《数学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领域的内容,在......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探索规律教案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探索规律教案 教学目标 1.自主探索数阵中一些简单规律。 2.通过已有的探索规律经验,寻找一些数学中的规律。 3.通过发现和探索数学中规律的过程,发展学......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2012年03月31日 星期六设为主页加......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平均数》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平均数》教学设计 一.目标和目标解析 1.通过本节教与学的活动,使学生了解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统计意义,理解“权”的意义和作用,学会计算加权平均数.教学中......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统计教案

    第三单元 统计 第一课时 简单的数据分析(1) 教学内容 第38页例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条形统计图的意义。学会看横向的条形统计图。 2、初步学会制作横向的条形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