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一大”13位代表的人生归宿
陈独秀、李大钊为何没有参加“一大”
陈独秀、李大钊没有参加中共“一大”,是历史上的一些偶然因素造成的。当时陈独秀担任广东政府教育委员会委员长,又兼任大学预科校长,正在争取一笔巨款修建校舍,如果他离开广州,这笔款子就会落空,所以未能出席“一大”。而李大钊当年担任北京八校的教职员联谊会议主席,正在领导索薪斗争和暑期会务,也不能离开北京。他们虽然没有参加中共“一大”,但不影响他们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的历史地位。
“一大”会议的曲折
许多人都知道“一大”在上海召开时曾遭到法国巡捕的搜查,但很少知道事情的原委是出在马林身上。马林作为共产国际代表从欧洲来到上海,一路上已引起各国反动当局的警觉和注意,并掌握了他的行踪。租界巡捕房详细记录了他1921年6月至12月在上海的化名和几度迁移的地址,当他在李汉俊家参加会议时,就发生了法租界巡捕房搜查“一大”会址的事情。
上海开会遭到搜查后,经“一大”代表李达的夫人王会悟提议,“一大”最后一天的会议转移到嘉兴南湖的一条游船上。开会时为掩人耳目,还特意将带来的麻将牌倒在桌上。王会悟也装扮成歌女的模样,坐在船头充当会议的哨兵。
“一大”13位代表的人生归宿
13位代表的人生归宿可以归为五类。
其一,践约信念,奋斗终生 包括毛泽东、董必武、王尽美。毛泽东参加“一大”期间虽然寡言深思,但他担任中共中央主席的时间超过了几任总书记的总和。董老长期在党和国家重要领导岗位上工作,1975年去世。王尽美从1923年至1925年担任中共山东省委书记,积劳成疾,于1925年8月病逝。
其二,英勇献身,视死如归 包括何叔衡、邓恩铭和陈潭秋。1935年,何叔衡在转移途中与敌人遭遇,壮烈牺牲。邓恩铭1928年被捕入狱,1931年英勇牺牲。陈潭秋1942年被新疆盛世才逮捕入狱,1943年被秘密屠杀。
其三,性格倔强,身离心仪 包括李达和李汉俊。李达在上海机关工作时,多次和陈独秀、张国焘发生矛盾,于1923年夏愤然宣布脱党。但李达从未放弃信仰,一如既往地从事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和宣传。李汉俊也因与陈、张意见不合,逐渐脱离了党的活动,被开除党籍。1927年12月,李汉俊被桂系军阀杀害。
其四,误入歧途,迷途知返 包括刘仁静和包惠僧。刘仁静是“一大”最年轻的代表,1929年赴苏学习,回国途中拜会托洛斯基,从此开始成为党内的反对派,后在国民党政府任职,1950年回北京,1987年死于车祸。包惠僧在1927年革命低潮时决定退党,后曾迫于生计在国民政府内政部任职,1949年回到北京,1979年病逝。
其五,投敌叛党,下场可耻 包括陈公博、周佛海和张国焘。陈公博是“一大”代表中最先脱党的人物,抗战时期追随汪精卫卖国求荣,成为第二号汉奸,1946年被枪决。周佛海1924年脱党,抗战期间投靠汪精卫成为大汉奸,1948年病死于南京监狱。张国焘因为在参加“一大”时带来了李大钊的意见,会议推举他为主席,之后长期在党内担任要职;在长征途中和到达延安后,张国焘分裂中央的严重错误受到批判;1938年初,张叛党投靠蒋介石并当了军统特务;1949年后寓居香港,年客死加拿大。1979
第二篇:一大十三个代表
中共一大13位代表的不同历史命运
综述:参加中共第一次代表大会的13位代表,其最终结局可归为五类。奋斗终生者,如毛泽东、董必武、王尽美。其二是英勇牺牲者,如何叔衡、邓恩铭和陈潭秋。三为性格倔强,身离心仪型,包括李达和李汉俊。四是误入歧途型,例如离党的刘仁静和包惠僧。其五为投敌叛党者,包括陈公博、周佛海和张国焘。今期为大家详述中共一大13位代表的不同结局,其中烈士、领袖、叛徒皆有例证。中共一大会址
毛泽东董必武:从南湖到开国大典
毛泽东:1921年夏天,毛泽东与湖南的另一位年长的代表何叔衡乘船赴沪。对毛泽东参加“一大”的表现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比较活跃,善于思辨;一种是比较沉稳,勤于思考。他的确沉稳,善于听取大家意见,但在一些重大问题上,他颇具见解,胜过他人。
毛泽东没有参加党的二大。在党的三大之后,毛泽东进入中央局,担任相当于中央秘书长的职务。此后,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一起探索中国革命的发展道路,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了一辈子,成为当代中国最杰出的共产主义战士。1976年9月,毛泽东走完了他83年的奋斗人生。
董必武:董必武是另一位和毛泽东一起同时参加了党的一大,又同时登上了天安门城楼参加开国大典的中共领导人。
1920年,曾为前清秀才的董必武在武汉创办私立中学。就在这年夏天,他接到李汉俊从上海的来信,告诉他上海已成立共产主义小组,请他在武汉成立类似的地方组织。
1921年6月,董必武再次收到上海来信,他与武汉小组另一负责人陈潭秋被大家公举赴会。在这次大会上,他成为中国共产党组织成立的发起人、见证人之一。
作为一位忠厚长者,历任党和国家重要领导职务的董必武一生信仰马列:“遵从马列无不胜,深信前途会伐柯。”
1975年4月2日7时58分,这颗伟大的心脏停止了跳动。董老享年90岁。王尽美:英年病逝感撼后人
王尽美:王尽美是济南代表。1921年6月,王尽美接到一大通知后,乘轮船到上海。
一大结束后,他与瞿秋白、邓恩铭等同志一道,代表中共参加了共产国际在莫斯科召开的远东会议,并会见了列宁。
回国后,王尽美协助罗章龙组织了京奉铁路、开滦煤矿等地政治大罢工,亲自指导了山海关铁路工人大罢工。
从1923年至1925年5月,王尽美担任山东省委书记,他积极发展组织,办报写文章,还经常组织民众演讲。
1925年1月11日至22日,王尽美带病到上海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
1925年8月19日,年仅27岁的王尽美因肺病逝世。何叔衡、邓恩铭、陈潭秋:血洒疆场志未酬
何叔衡:何叔衡生于1877年,是参加会议最年长者。尽管董必武比毛泽东长9岁,何叔衡比董又长9岁。他也是一位前清秀才。“老秀才”革命之初,是在1918年参加新民学会,而且是这个团体的领导人之一。
一大召开那年,何叔衡44岁,已有相当的经历和学识。“一大”闭幕后,何叔衡与毛泽东回到长沙,着手湖南党组织的建立和发展工作。不久,中共湖南支部成立,他利用捐资办起了湖南自修大学,培养党的干部。
1927年5月,长沙发生“马日事变”,正在指导农运的何叔衡被捕,但他很快机智逃脱。后经组织安排,到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
三年后,何叔衡返回上海,被组织分配去中国互济总会,担任总会主任的工作。
1935年2月24日,何叔衡、瞿秋白、邓子恢等一批中央领导人从江西转移到福建长汀县,不料与敌“义勇队”遭遇。何叔衡落崖受伤,被两个匪兵发现,结果被匪兵连击两枪,壮烈牺牲。
邓恩铭:邓恩铭从研究马克思主义到领导党的运动只有11年,但这11年生命确实壮观。
邓恩铭出身在贵州荔波县一个水族家庭。1918年,邓恩铭在亲戚帮助下考上济南省立第一中学。也就是在这里,他开始了革命的起步。
在1920年末,山东共产主义小组秘密诞生了,邓恩铭和王尽美成为负责人。
中共一大召开时,正值邓恩铭放暑假,他接信后迅速从青岛赴沪,是到会较早的代表之一。在这次会议上,他是较活跃的青年。一大之后,他又作为中国的代表之一出席了在莫斯科召开的共产国际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结第一次代表大会。
1928年底,当邓恩铭在济南深入进行革命活动时,由于叛徒告密,被捕入狱。
1931年4月5日黎明,30岁的邓恩铭从容整装,与难友们一一告别,然后高唱《国际歌》昂首阔步走向济南纬八路刑场,英勇就义。
陈潭秋:陈潭秋1921年7月出席中共一大时,他不仅是武汉湖北共产主义小组的负责人,同时已是著名的学生领袖。
大革命失败后,陈潭秋在江西、满洲、江苏等地做党的工作,曾被捕入狱。
1933年春,陈潭秋与谢觉哉化装同行,秘密进入中央苏区,出任中华苏维埃粮食部长。
1935年7月,陈潭秋回到上海。不久,被中央派往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
1939年5月,陈潭秋奉命回国。中央电示他留在新疆接替邓发任中共中央驻新疆办事处代表和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负责人,并担任我党与“新疆王”盛世才建立统一战线的重要任务。
1943年9月27日,陈潭秋和毛泽民、林基路等同志被与蒋介石暗中勾结的盛世才秘密杀害于乌鲁木齐。
李汉俊、李达:脱党而不放弃信仰
李汉俊:李汉俊是中共一大代表,后来血染刑场,被敌人所害。但此时他已不是中共党员。
李出生湖北潜江,后留学日本。在京都大学遇到日本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者河上肇,汲入马克思主义营养,由学数学转而钻研马克思主义,并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方面,有一定见解。
一大召开后,他把自己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与兄居住的厅堂做会场,终日备烟沏水准备会务,同时也阐述了大量建党主张。会议后期,他从容应对特务的骚扰,保护了与会代表。
二大后,李汉俊与张国焘和陈独秀发生矛盾,就渐渐脱离了党的活动。
李汉俊不在党组织中活动,但并没有放弃马克思主义信仰和革命工作。大革命失败后,他利用“合法”职位,掩护了一批尚未暴露的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和进步人士,为革命做了大量工作。
1927年12月17日下午,李汉俊在寓所被新上台的桂系军阀胡宗铎抓走,在未审讯的情况下,当晚被枪决。桂系军阀在刑场贴出告示,称李汉俊为共党首要分子。呜呼,烈士没有在党的花名册上,却死在“罪”为共党首要分子的布告下。
李达:李达也是农家之后,1890年出生在湘江之滨。完全靠苦读,他考入北平师范学校后,以优异成绩考上留日官费生。
1918年6月,李达完成了一生中最大的一次转折,成了一个热烈的马克思主义追随者。他放弃了理科,专攻马克思主义学说。
早在20年代,如此醉心钻研马克思主义的人不多,这为李达后来成为党的理论家,从而在社会科学战线上留下浓重的一笔奠定了基础。1920年他启程回国,很快与陈独秀、李汉俊等人共同成立共产党上海发起组。
李达在一大上提出许多见解是自然的,因为当时国内马克思主义理论超过他的人并不多。
一大结束后,李达还在上海机关做了一年的实际工作。
但不久,他便携家返湘,同毛泽东等合作办湖南自修大学去了。李的这次返湘,既有毛泽东所邀,也因他与陈独秀和张国焘的矛盾所致。
是年,李达愤然宣布脱党,犯下他一生“最大的错误”。
1949年12月,毛泽东作为历史见证人,刘少奇作为介绍人,李达重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新中国成立后,李达奉命改造湖南大学,很快取得成效。接着又去改造武汉大学,同样成果甚丰。这一期间,他主要是办校和从事党的理论研究。他是在毛泽东晚年少有的几个能够与之理论对话的人。毛称李达为:真正的人!
“文革”一开始,他就被迫害致死,终年78岁。陈公博、周佛海、张国焘――背信弃义叛党投敌
陈公博:陈公博是广州代表,是一大代表中最先脱党的。1921年7月30日,一大会场遭敌探骚扰,次日会议移至南湖,惊魂未定的陈公博脱离集体而逃,返回了广州。
此时,正赶上广东军阀陈炯明叛变,中国共产党特别会议决定联孙反陈,但陈公博却拒不执行。
此后,他又在党的会议上明确宣布:不再履行党的任务。
在汪精卫的支持下,陈公博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留学。1925年回国任国民党广东省党部书记长。1年之后,当选国民党中央执委。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蒋汪再次联合,汪精卫出任行政院长后,陈公博出任国民党中央民众训练部长、行政院实业部长。
1940年3月20日,他在南京就任汪伪中央政治委员会委员、立法院长及军事委员会训练部长要职。
然而,就在汪陈联手、多行不义之时,汪精卫在日本名古屋帝国大学附属医院结束了罪恶的一生。
陈公博由汉奸中的二号人物升为一号魁首。1945年8月15日,日本侵略者投降,陈公博仓皇逃到日本。随后,国内掀起惩罚汉奸的浪潮。陈被送回南京。
1946年4月5日,江苏高等法院审理陈公博。6月3日,将陈公博移往苏州狮子口江苏第三监狱,判处死刑。
随着一声沉闷的枪声,陈公博罪恶的一生结束了,时年54岁……
周佛海:周佛海是旅日代表。1917年初夏,周佛海赴日留学,进入鹿儿岛第七高等学校学习。通过阅读大量社会主义书籍,周佛海开始信仰共产主义。
1921年,周佛海在鹿儿岛接到赴上海参加中国共产党成立大会的信件,成为唯一从境外赶回来的一大代表。
11月初,周佛海返日,改入京都大学,在错误的理论指导下,周佛海逐渐与共产主义背道而驰,并为生活所困而沉沦。
回国后,周佛海很快与国民党**分子沆瀣一气。1924年9月,周佛海给中共广州执委写信要求脱党。
周佛海一脱党,便马上踏上反共道路,成为蒋介石翼下一得力谋士。然而,蒋介石的重用未能满足周佛海对权力的追求和欲望。“九·一八”事变后,周佛海、汪精卫一见如故,共谋“和平”。
1938年12月15日,周佛海以视察宣传为名,先期到达昆明等待汪精卫等人逃往河内。此事最后取得成功,周立了头功。继而,周佛海出谋划策,建议汪精卫开展“和平运动”,建立和平政府。
与此同时,周佛海非常重视特务工作。他采用种种特务手段,使自己成为伪政权起事人和“开国元勋”。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历时5年4个月的汪伪政府作鸟兽散。
周佛海故伎重演。他迅速给蒋介石发电,利用他担任上海市长一职表示将沪完整交给中央。蒋介石收电后,任命周佛海为行动总队司令。1946年3月,蒋迫于全国压力,把周佛海押往南京。周以“迫谋敌国、图谋反叛本国”之罪被判处死刑。
周佛海的婚外恋人杨淑慧以公布蒋周往来密电为由,要挟蒋介石特赦周佛海。
1947年3月26日,国民政府下达主席令,特赦周为无期徒刑。1948年2月28日,周口鼻流血死于南京老虎桥监狱一囚室之中。
张国焘:张国焘是北京代表,一大会议主持者,中途叛党。
五四运动期间,张国焘参加示威游 行,成为“学生领袖”,被推举为北京学联主席。
1921年6月,张国焘和刘仁静作为北京党组织的代表到上海参加一大。
张国焘同时也是中国早期工人运动的领袖之一。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为了发展全国工人运动,于1921年8月在上海成立了“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张国焘受命此任,并与同仁一道发表了《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宣言》,揭开了中共正式成立后领导全国工人运动的序幕。
1924年5月21日,张国焘及夫人杨子烈被捕,由于大量文件落入敌手,张国焘被迫投降自首。出狱后,张国焘隐瞒变节行为,参与中共驻国际代表团留在苏联。客居苏联三年的张国焘一回国,立即撰文拥护王明。不久,张国焘以中央代表身份被派往鄂豫皖苏区主持工作。
1935年夏,长征途中的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在川西会师,张国焘自恃人多枪好马壮,先是要夺红军总政委一职,继而在中委、中央政治局委员中要官要位,并发展到对抗中央路线,对中央北上的决议拒不执行,直至最后抛出一个非法成立的第二中央。
1938年初,张国焘利用离开延安到陕西中部黄帝陵祭祖的机会,只身投靠国民党,并面见蒋介石,决意叛党。
张国焘叛党后,立即投奔到戴笠门下,从事反共活动。他在上海办过宣传反共的《创进》报。1949年,张逃往香港,同第三势力一起办起《中国之声》杂志。
1966年,张国焘匆匆离开香港,移居加拿大。十几年后,客死他乡。刘仁静、包惠僧:历经曲折迷途知返
刘仁静:刘静仁出身在湖北应城的一个小资产阶级家庭。他中学时代到武昌博文书院就读英国人创办的教会学校。在这里学到了许多民主意识和外文知识。
刘仁静真正的革命旅程是参加少年中国学会。在此基础上,他与李大钊、邓中夏接近,成为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发起人之一。
在一大会议上,刘仁静极力反对西欧社会党的议会政策以及改良派思想。他认为中国共产党应积极从事工人运动,为共产革命作准备。他的这些观点与另一位代表毛泽东有许多相同之处。
1926年,受中央派遣,刘仁静赴莫斯科国际马列学院学习。在这里,他学习与研究马克思主义。不料,他在学习上发生了一些意外的事情:
“1927~1928年,我在马列学院学习时,看过托洛茨基的文章,我同意他的观点。”
1929年,刘仁静在苏学习结束。回国途中,刘仁静突然转到土耳其,拜见托洛茨基,由于受托派思想影响,刘仁静回到中国,便投入陈独秀门下。此间,刘仁静自命为“中国托派天字第一号”人物和“特等理论家”。
1939年,刘随着国民党三青团机关撤离武汉至重庆。抗战胜利后,刘仁静回到上海,进入特务刊物《和平与统一》担任主编。刊物停办后,又辗转于国民党各个机关。
1951年下半年,组织上安排他到人民出版社任编辑。直到退休。
1987年8月5日凌晨,一位司机因刹车不及,撞死一名老人。他做梦也没想到,这位老人就是最后一位健在的一大代表——刘仁静。
包惠僧:包慧僧是陈独秀指派的,代表陈独秀参加会议,并负责向陈汇报会议情况的代表。
包惠僧当初是武汉党组领导人。上海党组织负责人李汉俊委托包前往广州找陈独秀回上海主持工作。包到达广州,陈独秀不同意,并把包留在广州工作。
而后,李汉俊来信说要各地派代表参加共产党成立大会,陈独秀因事不能赴沪,于是就派陈公博和包惠僧两人去出席会议。
革命低潮时期,他回到上海。上海是白色恐怖,苦闷、灰心、失望跃上心头,加上在党内有张国焘的处处责难,他决定退出中国共产党。
1931年,包惠僧任蒋介石陆海空军总司令部参谋。1936年转任国民党政府内政部参事至1944年。
1944年夏,国民政府缩编时,包惠僧看透黑暗,加上终不得志,便自动申请遣散。获批准,携家眷到澳门谋生。
1957年,包惠僧被任命为国务院参事室参事。从此之后,他就笔耕不止,写下大量历史回忆,最后结集《包惠僧回忆录》。
1979年7月2日,包惠僧因病久治无效去世。
第三篇:中共一大代表生平简介及最后归宿
中共一大代表生平简介及最后归宿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21年7月23日至31日在上海法租界贝勒路树德里3号(后称望志路106号,现改兴业路76号)召开。出席大会的各地代表共12人,他们是:上海小组的李达、李汉俊,武汉小组的董必武、陈潭秋,长沙小组的毛泽东、何叔衡,济南小组的王尽美、邓恩铭,北京小组的张国焘、刘仁静,广州小组的陈公博,旅日小组的周佛海。参加会议的还有武汉小组的包惠僧(他是在广州与陈独秀商谈工作期间,受陈个人委派参加会议的)。他们代表着全国50多名党员。当时,对党的创立作出了重要贡献的李大钊、陈独秀因各在北京和广州,工作脱不开身,而没有出席大会。共产国际派马林(荷兰人)和赤色职工国际代表尼克尔斯基(俄国人)出席了会议。以下是与会代表生平简介:
№1毛泽东(1893 ~1976)
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1893 年12 月26 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1976 年9 月9 日在北京逝世。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1936 ~1976),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主席(1943 ~1945)和中央委员会主席(1945 ~1976),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1949 ~1954)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1954 ~1959)。
№2何叔衡
何叔衡,字玉衡,学名瞻岵,湖南宁乡县杓子冲人,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1918年加入新民学会。1919年参加“驱张”运动。1920年受聘在岳云中学任国文教员,同年冬同毛泽东等同志在长沙秘密建立共产主义小组。1921年7月,和毛泽东出席党的“一大”。1921年至1927年,历任中共湘区委员会组织委员、湖南自修大学和湘江学校的负责人,并按党的指示,帮助组建国民党湖南省党部。大革命失败后,去上海做地下工作。1928年5月,去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1930年7月回国,在上海任共产国际救济总会和中国济会主要领导人,1931年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执委,并任中央政府工农检察部部长、内务部代理部长等职。1934年10月,红军长征时被留在根据地坚持斗争。1935年2月,和瞿秋白、邓子恢等向闽西转移,在福建上杭遭敌人袭击,壮烈牺牲。№3王尽美
王尽美生于1898年,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是山东党组织早期的组织者和领导者。1919年参加五四爱国运动,被推举为山东学生联合会负责人之一。1920年3月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成立后,被发展为外埠会员。同年冬,与邓恩铭等人发起成立励新学会,出版《励新》半月刊。
1921年春,王尽美发起创建济南共产党早期组织。7月,赴上海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后任中共山东区支部书记,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山东分部主任。1922年1月,参加在莫斯科召开的远东各国共产党和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7月,在上海出席中共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后被留在中央负责领导工人运动。参与制订《劳动法大纲》,先后领导山海关、秦皇岛等地的罢工斗争,并为开滦五矿总同盟罢工指挥部的成员之一。
1922年11月,在山海关领导建立党的组织。1923年2月,被反动当局逮捕,经工人营救获释。后重回山东,主持山东党的全面工作。1924年1月,参加在广州举行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1月,任中共山东地方执行委员会书记。1925年1月,出席中共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2月,抱病组织青岛国民会议促成会,参与领导胶济铁路工人大罢工。因长期积劳成疾,于1925年8月19日在青岛逝世,时年27岁。
№4董必武
董必武,原名贤琮,又名用威,字洁畲。1886年出生于湖北黄安县城一个贫苦知识分子家庭。从小跟随教私塾的父亲读书,18岁应试中秀才。随后在家乡高等小学任教,1905年到武昌考入中学堂,接受近代教育,五年后毕业赴黄州任中学英文教员。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董必武赶赴武昌投奔军政府任秘书官,担任过同盟会湖北支部评议员,军政府总务科长。1913年反袁世凯的“二次革命”失败后流亡东京,入日本大学读法律。当时孙中山建立的中华革命党只有几百人,董必武加入其中。
1915年潜回原籍组织反袁起义被捕,袁世凯死后出狱,回日本完成学业。留学期间,接触到马克思主义书籍,1917年回国后在武汉开办律师事务所并办学,成为湖北颇有些名气的教育家和律师。
1919年五四运动发生后,董必武的思想转向共产主义,翌年夏通过李汉俊与陈独秀为首的上海共产党小组接上关系,随即和陈潭秋等在武汉组织共产主义研究小组。1921年7月,董必武赴上海参加中共“一大”,此时35岁,在代表中仅次于何叔衡为第二年长者。
“一大”后董必武返鄂,公开职业是主持武汉中学,并在湖北一师等校兼课。他在校内秘密向学生进行革命教育,从而在省内发展了最早的一批党团员。北伐军占领武汉后,董必武成为湖北省政府三常委之一,并兼农工厅长,积极组织农民运动讲习所并推动工人运动。1927年7月武汉政府反共后,因他已遭通缉且目标太大,由党组织安排赴日本,再转往苏联学习。1932年回国后进入江西苏区,任中央党校副校长、临时中央政府最高法院院长等职。1934年董必武以近五十岁的年龄和体弱之躯参加长征,在干部休养连任党支部书记,其间拉着马尾巴爬过雪山,拄着拐棍走出了草地。1937年抗战爆发后,中共中央派他重返武汉,担任长江局常委,后迁往重庆和周恩来一起主持南方局工作。在1945年中共“七大”上,被缺席选为中央委员、政治局委员。1947年从国统区撤回后,主管华北财政工作,翌年任华北人民政府主席。
新中国成立后,董必武担任过政务院副总理、政法委员会主任,领导过司法工作。后因年岁已高,主要担负名誉性职务,1959年任国家副主席,“文革”中还代国家主席。因惟有他与毛泽东在党内资格最老,受命主持党史编写,在极“左”环境中却难下笔。他在毫无实权的情况下,洁身自律,应邀题词时总大书“群言堂”三字,种种心曲尽在不言中。1975年4月2日,董老以89岁高龄因肝癌去世,病榻上的毛泽东闻讯连续几日伤感不已。开天辟地一代英杰虽相继凋零,党的事业却后浪推前浪,不久神州巨变便足慰英灵。
№5陈潭秋
陈潭秋,1896年生,湖北黄冈人。青年时代积极参加五四运动。1920年秋,他和董必武等在武汉成立了共产主义小组。1921年7月出席党的一大。此后,陈潭秋先后任中共安源地委委员、武昌地委书记、湖北区委组织部长、江西省委书记、江苏省委组织部长、满洲省委书记、江苏省委秘书长等职,领导各地的工人运动、学生运动和兵运工作,为党的事业四处奔波。
1933年初夏,陈潭秋到中央苏区工作,任福建省委书记。1934年1月,在瑞金召开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二次代表大会上,他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和中央政府粮食委员(即粮食部长)。红军长征后,陈潭秋留中央苏区坚持游击战争,任中共江西分局组织部长。1935年8月赴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后参加中国共产党驻共产国际代表团的工作。
1939年9月,陈潭秋奉命回国,任中共中央驻新疆代表和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负责人。他同新疆军阀盛世才进行了灵活巧妙的斗争。当盛世才公开走上反苏反共道路后,1942年夏,党中央同意在新疆工作的共产党员全部撤离。陈潭秋把自己列入最后一批,表示:“只要还有一个同志,我就不能走。”
1942年9月17日,陈潭秋被捕。敌人对陈潭秋施以酷刑,逼迫他“脱党”。陈潭秋拒不屈服。1943年9月27日,陈潭秋被秘密杀害于狱中,时年47岁。
1945年6月,在党的七大上,中共一大代表、党的创始人之一的陈潭秋当选为中央委员。当时代表们并不知道,早在1年零9个月前,陈潭秋已告别了全党同志,在新疆被国民党杀害。
№6邓恩铭
1931年4月5日,在响亮的“中国共产党万岁”口号声和悲壮的国际歌声中,一位著名的共产党人在济南纬八路英勇就义。这位烈士便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邓恩铭。
邓恩铭,又名恩明,字仲尧,贵州荔波人,1901年生,水族。1918年,倚靠在山东的亲戚资助,邓恩铭考入济南省立第一中学。五四运动爆发后,邓恩铭积极参加北京学生爱国运动,被选为学生自治会领导人兼出版部部长,主编校报,组织学生参加罢课运动。1920年11月,他与王尽美等组织励新学会,介绍俄国十月革命,抨击社会现状。1921年春,邓恩铭参与发起建立济南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同年7月,邓恩铭与王尽美代表山东共产党早期组织,赴上海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后回济南建立中共山东区支部,任支部委员。
1922年1月,邓恩铭赴莫斯科参加远东各国共产党和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受到列宁的亲切接见。同年底,邓恩铭赴青岛,创建党组织,先后任中共直属青岛支部书记、中共青岛市委书记。
大革命时期,邓恩铭先后领导胶济铁路工人大罢工和青岛全市工人大罢工,组织成立青岛市各界联合会和市总工会。1927年4月,邓恩铭赴武汉出席中共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回山东后,任中共山东省执行委员会书记。
大革命失败后,邓恩铭辗转山东各地,领导党组织开展斗争。1928年12月,邓恩铭在济南被捕。在监狱中,邓恩铭领导其他党员组织越狱斗争。反动派对他恨之入骨,残酷地将他杀害。水族人民的好儿子———邓恩铭
董必武同志1961年8月21日在纪念王烬美的一首诗中写道:“四十年前会上逢,南湖泛舟语从容;济南名士知多少,君与恩铭不老松”。№7李达
李达生于1890年10月,湖南永州人。1919年五四运动后,致力于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1920年夏与陈独秀等人发起成立上海的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并主编《共产党》月刊,参加《新青年》的编辑工作。1921年2月起任上海的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代书记。1921年7月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央局宣传主任,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和早期领导人之一。
1921年8月至1925年5月任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委员。1921年9月创办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出版机构--人民出版社,出版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著作和革命丛书。1922年7月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同年11月应毛泽东邀请到长沙出任湖南自修大学校长,并主编自修大学机关刊物《新时代》。大革命失败后,在国民党反动统治的险恶环境中,他坚守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阵地,成为卓有建树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
1937年5月在上海出版《社会学大纲》,被毛泽东誉为是“中国人自己写的第一本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号召党的高级干部学习此书。建国后,长期担任武汉大学校长和中国哲学学会会长,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应用和发展作出了多方面的贡献,毛泽东曾当面称赞他是理论界的鲁迅。1966年8月在武汉逝世。
№8李汉俊
李汉俊(1890—1927),湖北潜江人。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代表。早年留学日本,接受马克思主义。回国后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大力推进建党工作,为召开中共一大做出了卓越贡献。1922年回武汉组织学生、工人开展革命活动。1927年被反动军阀杀害,年仅37岁。1952年8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亲自签发了《革命牺牲工作人员家属光荣纪念证》,证书上写着:“李汉俊同志在革命斗争中光荣牺牲,丰功伟绩永垂不朽!”
№9刘仁静
刘仁静(1902-1987)又名养初,后改名刘宇。湖北应城人。1919年在北京大学读书时参加五四运动。1920年春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是北京共产主义小组成员之一。1921年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出席中共一大的代表中,刘仁静是最年轻的一位,当时只有19岁。作为北京共产主义小组的成员,是党在早期的重要领导骨干,曾在北大工作和学习。1922年和邓中夏在北京创办《先驱》。同年9月,赴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第四次代表大会,继又出席了少共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1923年回国后,曾在上海担任过团的书记,后到北京主编《政治生活》。1926年赴莫斯科列宁主义学院学习。后参与托洛茨基派活动。1929年回国后,即进行托派组织活动,1929年被开除出党。1935年被国民党政府逮捕,抗日战争前出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在北京师范大学任教。1951年后调到人民出版社工作。1987年8月5日清晨刘仁静在北京街头散步时,被飞驰而来的一辆公共汽车撞倒。由于颅骨破裂,当场遇难,终年85岁。谁也没有料到,最后一位中共一大代表,是这样去世的。
№10张国涛
张国焘(1897 ~ 1979)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1938 年成为叛徒。又名张特立,江西萍乡人。1916年入北京大学,后来曾参加五四运动。原为无政府主义者,后转信马 克思主义。1920年加入北京共产主义小组,参与创建中国共产党的活动。1921年7月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被选为中央局三个成员之一,兼劳动组合书记部主任。1922 年初代表中共出席在俄国召开的远东各国共产党和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会见过列宁。1923 年参与发动和领导京汉铁路大罢工。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四、五、六次代表大会上均被选为中央委员。1924年1月在第一次国共合作后举行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 会上,当选为国民党中央候补执行委员。同年5月在北京被北洋军阀政府逮捕,叛变自首,出狱后隐瞒了叛变行为,任中共中央执行委员、中央局委员、湖北省委书记等职。1927年5月当选中共五届中央政治局委员、政治局常委。国共合作破裂后他是中共五人中央常委成员之一,以中央代表身份去南昌,阻止南昌起义未逞,参加起义。后去苏联,在对右倾错误作了自我批评之后,于1928年6月在中共第六次代表大会后被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留在莫斯科参加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的工作。
1931年初回国后,被王明为代表的“左”倾冒险主义中央派往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任鄂豫皖中央分局书记兼军委会主席。曾以 “肃反”为名诬害许多正直的共产党人,并于1932 年和1935年在国 民党军队压力下先后放弃了鄂豫皖和川陕根据地。
1935年6月率红军第四方面军在四川省懋功(今为小金)与毛 泽东率领的红军第一方面军会师后,任红军总政治委员、中央军 事委员会副主席。他反对中共中央关于红军北上抗日的决定,且要求改组中共中央。1935 年9月擅自率8 万红军南下,公开分裂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自行成立党中央。由于中共中央的批评,朱德、刘伯承等的抵制,四方面军大多数指战员的不满,南下又遭到重大失败,1936 年 6 月他被迫取消他所成立的党中央。在同红二方面军会合后,红二方面军领导人任弼时、贺龙等坚持党中央北上方针,反对张国焘的分裂活动。7 月初他才率领红四方面军与红二方面军共同北上。同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省会宁地区会师。1937年3月中共中央举行会议,清算了他的右倾分裂主义错误,继续让他担任陕甘宁边区政府副主席。1938年 4 月初他只身逃离陕甘宁边区,经西安到武 汉,脱党逃到国民党方面。4月18日中共中央决定开除他的党籍。1949 年移居香港,后转赴巴西和加拿大。在他所写的 《我的回忆》 中,对自己在革命中所犯的错误进行辩解,自我吹嘘,并对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作了许多歪曲事实的叙述。1979年12 月因病去世于多伦多。
№11周佛海
周佛海,湖南沅县陵县人,早年留学日本。他曾是中国共产党党员,并代表日本小组出席过中共“一大”,1924年冬脱离共产党。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周佛海投靠蒋介石。抗日战争爆发后,周佛海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副部长、代理部长。随着全国抗战的呼声不断高涨,周佛海与汪精卫一伙组织“低调俱乐部”,与抗日唱反调,鼓吹“战必败,和未必大乱”的投降主义言论。还与日本侵略者暗中勾结,进行谋求“和平”的勾当。1938年12月,周佛海先于汪精卫等逃离重庆,经河内到香港。之后,由香港潜入上海,开展卖国活动。汪伪政权成立后,周佛海任财政部部长兼行政院副院长等重要职务。1941年3月,汪精卫去日本治病期间,周佛海代行行政院长一职。8月初,汪病情恶化,周佛海应日本政府之召抵达名古屋探视汪,并与陈璧君商谈人事调整问题。后又抵东京,分别拜访日本首相、海相、陆相、军令部长、参谋总长等,讨论对重庆民政府的诱降及汪死后的人事安排问题。汪精卫病死后,周佛海任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等职。抗战胜利前夕,周佛海感到前途不妙,便暗中与国民党联络,寻求后路。抗战胜利后,周佛海曾被蒋介石任命为军事委员会京沪杭行动总指挥,后改任“总司令”,负责维护京沪一带的治安和秩序,等待重庆国民党军队的到来。他向蒋介石表示:“与其死在共产党之手,宁愿死于主席之前。” 当国民党大批人马到达上海后,周佛海失去了利用价值。1945年9月30日,周佛海等被押送重庆。次年9月押到南京。10月21日,南京高等法院第一法庭对周佛海进行公审。11月7日,法庭以“通谋敌国、图谋反抗本国”罪行,判处周佛海死刑。周佛海被送往南京老虎桥监狱。次年3月,蒋介石发布特令,以“响应反正”、“戴罪图功”,“以观后效”为由,将周佛海“减为无期徒刑”,免其一死。1948年2月28日,周佛海在惨呼哀号之后,一命呜呼
№12陈公博
广东南海人。1920年北京大学毕业。回广州和谭平同创办《群报》。1921年初参加广州共产主义小组。同年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923年被开除出党.1925年加入国民党,曾任广东省农业厅长、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国民党政府实业部长等职。因对蒋介石独揽大权不满,同汪精卫、顾孟余等到人于是1928年底在上海成立“中国国民党改组同志会”。抗日战争爆发后,随汪投敌,任汪伪政府立法院长,1944年汪死后,任伪国民政府主度兼行政院长,抗战胜利后逃亡日本,后被解回,1946年被处死。
另外一个特殊与会代表就是包惠僧
曾用名晦生,亦名一德,笔名栖梧老人,湖北黄冈人。1917年湖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毕业。1919年北京大学文学系肄业。曾任《汉口新闻报》、《大汉报》、《公论日报》、《中西日报》等外勤记者。1920年与董必武、陈潭秋组织武汉共产主义小组。1921年7月出席中国共产党“一大”。1922-1923年任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长江支部主任、中共北京区委员会委员兼秘书、中共武汉支部书记等职。
1924年包惠僧以共产党员身份加入国民党,任国民党中央党部党员训练班委员、铁甲车总队政治教官、滇军干部学校政治部主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等职。次年参加广东革命政府东征。1926年1月参加国民党“二大”。后出任黄埔军校高级政治训练班主任、政治教官。随北伐军抵达武汉,任新闻检查委员会主席、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筹备主任。1927年1月调任国民革命军独立第十四师党代表兼政治部主任。大革命失败后脱离共产党。1949年11月从澳门回到北京,任内务部研究院研究员、国务院参事等职。1979年7月2日在北京病逝。著有《包惠僧回忆录》等。
13位代表的人生归宿可以归为五类。
其一,践约信念,奋斗终生:包括毛泽东、董必武、王尽美。
毛泽东参加“一大”期间虽然寡言深思,但他担任中共中央主席的时间超过了几任总书记的总和。
董老长期在党和国家重要领导岗位上工作,1975年去世。
王尽美从1923年至1925年担任中共山东省委书记,积劳成疾,于1925年8月病逝。
其二,英勇献身,视死如归:包括何叔衡、邓恩铭和陈潭秋。1935年,何叔衡在转移途中与敌人遭遇,壮烈牺牲。邓恩铭1928年被捕入狱,1931年英勇牺牲。
陈潭秋1942年被新疆盛世才逮捕入狱,1943年被秘密屠杀。
其三,性格倔强,身离心仪:包括李达和李汉俊。
李达在上海机关工作时,多次和陈独秀、张国焘发生矛盾,于1923年夏愤然宣布脱党。但李达从未放弃信仰,一如既往地从事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和宣传。
李汉俊也因与陈、张意见不合,逐渐脱离了党的活动,被开除党籍。1927年12月,李汉俊被桂系军阀杀害。
其四,误入歧途,迷途知返:包括刘仁静和包惠僧。
刘仁静是“一大”最年轻的代表,1929年赴苏学习,回国途中拜会托洛斯基,从此开始成为党内的反对派,后在国民党政府任职,1950年回北京,1987年死于车祸。
包惠僧在1927年革命低潮时决定退党,后曾迫于生计在国民政府内政部任职,1949年回到北京,1979年病逝。
其五,投敌叛党,下场可耻:包括陈公博、周佛海和张国焘。
陈公博是“一大”代表中最先脱党的人物,抗战时期追随汪精卫卖国求荣,成为第二号汉奸,1946年被枪决。
周佛海1924年脱党,抗战期间投靠汪精卫成为大汉奸,1948年病死于南京监狱。张国焘因为在参加“一大”时带来了李大钊的意见,会议推举他为主席,之后长期在党内担任要职;在长征途中和到达延安后,张国焘分裂中央的严重错误受到批判; 1938年初,张叛党投靠蒋介石并当了军统特务;1949年后寓居香港,1979年客死加拿大。
第四篇:中国共产党一大代表简介
中国共产党一大代表简介
毛泽东(1893.12.26——1976.9.9)中国最主要的马克思主义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出生于湖南省湘潭县的一个农民家庭。辛亥革命爆发后在起义的新军中当了半年兵。1913至1918年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求学。毕业前夕和蔡和森等组织革命团体新民学会。五四运动前后接触和接受马克思主义,1920年在湖南创建共产主义组织。1921年 7月,出席中国共产党建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后任中共湘区委员会书记,领导长沙、安源等地工人运动。1923年,出席中共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被选为中央委员,参加中央领导工作。1924年国共合作后,在国民党第一、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都当选为候补中央执行委员,曾在广州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代理部长,主编《政治周报》,主办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1926年11月,任中共中央农民运动委员会书记。1925年冬至1927年春,先后发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著作,指出农民问题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地位和无产阶级领导农民斗争的极端重要性,批评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国民党发动反共政变,国共合作全面破裂后,中共中央于1927年8月7日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他在会上提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即以革命武力夺取政权的思想。会后,到湖南、江西边界领导秋收起义。
接着率起义部队上井冈山,发动土地革命,创立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1928年同朱德领导的起义部队会师,成立工农革命军(不久改称红军)第四军(所以称为第四军,并不是因为另有第一军至第三军,而是因为在北伐战争中国民革命军第四军中共产党的力量较强,战功卓著,深受人民爱戴,所以沿用第四军的番号),他任党代表、前敌委员
会书记,朱德任军长。
以他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在反动统治比较薄弱的农村发展武装斗争,开创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和全国政权的道路。他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著作中对这个问题从理论上作了阐述。1930年红军第一方面军成立,任总政委。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江西省东南部的瑞金成立,被选为主席。1933年被补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从1930年底起,同朱德领导红一方面军战胜了国民党军队的多次“围剿”。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冒险主义分子反对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和中国革命战争的正确的指导方针,在他们进入中央革命根据地以后,就把毛泽东排斥于党和红军的领导之外,执行完全错误的战略和政策,从而导致第五次反“围剿”战争的失败。1934年10月红一方面军开始长征。长征途中,1935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省遵义县城召开了扩大会议,纠正了错误的领导,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领导。10月,中共中央和红一方面军胜利到达陕北。12月,毛泽东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阐明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1936年10月,由张国焘(1938年叛逃)、徐向前率领的红四方面军和贺龙、任弼时率领的红二方面军(原曾计划成立的红三方面军并没有成立)也经过长征达到甘肃会宁,同红一方面军会师。同年12月,毛泽东同周恩来等促使“西安事变”(这是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为反对蒋介石拒绝抗日、坚持反共内战而发动的在西安以武力拘禁蒋介石的事变)和平解决,这成为由内战到第二次国共合作、共同抗日的时局转换的枢纽。1937年夏,他写了著名哲学著作《实践论》和《矛盾论》。
抗日战争开始后,以他为首的中共中央坚持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努力发动群众,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建立了许多大块地区的抗日根据地。这些抗日根据地大部分是在华北山区,但也有的是在河北平原和苏北平原。在抗日时期,他写了《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等许多重要著作。1942年领导全党开展整风运动,着重提倡从实际出发和依靠群众,纠正与此相反的主观主义和宗派主义,这为全党夺取抗日战争和全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矗1943年3月被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主席。1945年主持召开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作《论联合政府》的报告。在这次大会上,毛泽东思想(它被定义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被确定为中共的指导思想。从七届一中全会起,一直担任中共中央主席。
抗战胜利后,针对蒋介石的和谈骗局和内战阴谋,提出“针锋相对”的斗争方针。1945年8月赴重庆同蒋介石谈判。1946年夏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后,他和朱德、周恩来等领导中国人民解放军艰苦奋战,粉碎了蒋介石军队的战略进攻,并使自己转入战略进攻。经过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1949年4月渡江以后的作战,推翻了国民党政府。1949年3月,主持召开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并作重要报告,决定把党的工作重心从农村转到城市,规定了解放全中国以后的各项基本政策。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建国以后,同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邓小平等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建国后的头三年,以他为首的中共中央领导全国人民一面在国内完成了繁重的土地制度改革和其他民主改革任务,一面迫于美国军队攻入北朝鲜,威胁中国东北部的形势,进行了抗美援朝战争,同时迅速恢复了在旧中国遭到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1953年,按照他的建议,中共中央宣布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开始有系统地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1954年,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由他主持起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按照这部宪法,他在这次会议上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主席,任职到1959年。1956年4月作《论十大关系》的讲话,这个讲话对适合中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进行了一些初步的探索。同年9月,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中共召开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指出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已经转变为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但是这个方针并没有得到认真的执行,因而导致了以后的一系列指导工作上的错误和挫折。1957年2月,他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提出正确区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中人民内部和敌我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学说,这个学说在他以后的活动中也没有得到真正的实行。1958年,他轻率地发动“大跃进”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从1960年冬到1965年,在中共中央的领导下,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初步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错误,使国民经济得到比较迅速的恢复和发展。在这期间,他提出了一系列措施,初步纠正了农村工作中和其他方面的“左”的错误。但不久,他又把主要的注意力转向了他所认为已经再次成为国内主要矛盾的新的阶级斗争。
从五十年代末开始,他领导中共同苏共领导人奉行的大国主义和干涉、控制中国的企图进行了坚决斗争。七十年代,提出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思想,并且开始打开了对外工作的新局面,为中国进行现代化建设
创造了有利的国际条件。
1966年由于对国内外形势作出了极端的估计,他发动了被称为“文化大革命”的**,这个**因受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操纵而变得特别狂暴,大大超出了他的预计和他的控制,以至延续十年之久,使中国的许多方面受到严重的破坏和损失。这一**一直延续到他1976
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
毛泽东在他的晚年虽然犯了严重的错误,但是他对中国革命的不可争论的巨大功绩仍然受到中国人民的崇高尊敬。中国共产党在他逝世五年以后对他的全部革命活动和革命思想以中央委员会决议的形式作出了全面的评价。毛泽东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他所犯的错误被认为是对这一思想本身的违反)仍然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他的主要著作收入《毛泽东选集》。
何叔衡(1875-1935)湖南宁乡人。1918年参加毛泽东等组织的湖南“新民学会”。1921年7月,出席了中国共产党在海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曾任党所举办的湘江学校教师,为党培养了一批坚强的革命骨干。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赴苏联学习,回国后到上海负责全国互济会工作。1931年到中共革命根据地担任苏区中央局的领导工作,并被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任中央政府工农检查人民委员、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和内务人民委员等职。红军长征后留在苏区,随部队驻于都公馆乡,不顾高龄各级地帮助乡政府作动员工作。1935年2月底,从江西转移福建,在长汀与江西边界的地方遭敌军包围,敌军迫近时,坠崖后与敌人搏斗时牺牲,时年六十岁。
董必武(1886~1975)革命家,法学家,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领导人之一。名贤琮,号璧伍,又名用威。1886年3月5日生于湖北黄安县城一个清贫的乡塾教师家庭。青年时代留学日本。1911年加入中国同盟会,参加辛亥革命。1914年和1917年两次东渡日本攻读法律,从事律师工作。1920年与陈潭秋等在武汉组建共产主义小组。1921年7月,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后任中共武汉区委委员、武汉地委书记、湖北省委委员。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筹建国民党湖北省党部,曾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候补委员。1927年后赴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列宁学院学习。1931年回国后,在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任中共中央党校校长、中共中央党务委员会书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执行委员、最高法院院长、工农检察委员会副主任等职。1934年参加长征。到陕北后,任中共中央党校校长、陕甘宁边区政府代理主席。抗日战争时期和抗战胜利后,是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谈判的代表之一。1945年代表解放区参加旧金山联合国制宪会议。曾任中共中央南方局副书记、中共重庆工委书记、中共中央财政部长、华北局书记、华北人民政府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历任中央财经委员会主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副总理、政务院法制委员会主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政协第二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共中央监察委员会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代主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等职。曾当选为中共六届中央委员,七、八、九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十届政治局常委。1975年4月2日病逝于北京。主要著作编为《董必武选集》。
陈潭秋(1896~1943)中国共产党创建者之一,无产阶级革命家。原名澄,字云先。湖北黄冈人。1919年毕业于武昌高等学校英语班。五四运动期间,曾参加领导武汉地区的学生爱国运动。1920年参与创办武汉共产主义小组。1921年与恽代英、董必武等创办《武汉星期评论》。1921年7月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后在武汉任区委书记,并积极从事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工作。1926年7月北伐期间,任国民党湖北省党部组织部长。1927年4月在中共五大上当选为候补中央委员。1927年后,历任江西省委书记、江苏省委组织部长、中共中央组织部秘书。1930年9月调任中共满洲省委书记,曾被捕。出狱后任中共江苏省委秘书长、组织部长。1933年春到中央革命根据地,历任中共福建省委书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中央工农民主政府粮食人民委员。红军长征后,留在根据地任中共中央江西分局委员兼组织部长。1935年8月赴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六大,并留驻共产国际。1939年回国后在新疆迪化(今乌鲁木齐)任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主任,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1942年9月被捕入狱,次年9月被盛世才
杀害。
李达(1890.10.2-1966.8.24)哲学家。湖南零陵岚角山镇(今属冷水滩市)人。字永锡,号鹤鸣,笔名立达,鹤、胡炎、江春等。1911年入北京京师优级师范读书。1913年赴日求学,后因病回国。1917年再次赴日,考入日本第一高等学校(即东京帝国大学)学习,开始研究马克思主义。1920年回国。与陈独秀、陈望道等人共同发起在上海建立共产主义小组,并代理小组书记,任《共产党》月刊主编。1921年出席中共一大,当选为中央局宣传主任,主持建立人民出版社。后任上海平民女校业务主任(校长),湖南自修大学校长,主编《新时代》杂志。1923年自动离党,任湖南公立法政专门学校(后改为湖南大学法科)学监、教授,中央军事政治学校代理政治总教官兼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政治部编审委员会主席。1927年马日事变后,先后任上海法政大学、上海暨南大学、北平大学法商学院、中国大学、广西大学、中山大学、湖南大学等校教授、系主任。1949年参加与策动湖南和平起义。同年,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国政治大学副校长,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副主任,湖南大学、武汉大学校长,一级教授,兼任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主任委员、分院院长、湖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所长暨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主席,中国科学院中南分院副院长。1955年被聘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常务委员。是中国哲学会第一任会长,全国人大第三届常委。“文化大革命”初,指出“顶峰论”违反辩证法,被迫害致死,1980年平反。毕生坚持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以及史学、法学、货币学的研究和教育进行了大量开拓性的工作,在研究和宣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及毛泽东哲学思想方面,成绩卓著,影响深远。撰写了数百万字的文章、专著和译著。著有《社会学大纲》、《<实践论>解说》、《<矛盾论>解说》等;主编有《唯物辩证法大纲》;出版有《李达
文集》。
李汉俊(1890-1927)原名书思,湖北潜江人,早年留学日本,1920年初回国后在中学任教,积极宣传新文化和马克思主义,译有《马克思资本论入门》和陈独秀共同发起组织上海共产主义小组。1921年2月,代表上海小组出度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后因反对张国焘专权,次年脱离共产党回武汉,曾任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教授,汉口市督政办公署总工程师。1925年先后任北京国立中俄大学教授、武汉大学教授,次年,北伐军占领武汉后,任国民党湖北省党部委员、湖北省政府委员兼教育厅厅长。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蒋介石组织西征军攻占武汉,驱走汀军唐生智,他被桂系军阀胡宗泽,陶钧部逮捕,在武汉遭杀
害。
刘仁静出席中共一大的代表中,刘仁静是最年轻的一位,当时只有19岁。作为北京共产主义小组的成员,是党在早期的重要领导骨干,曾在北大工作和学习。1920年10月,“中国共产党北京小组”在北大成立,刘仁静和一批又一批北大进步学生相继加入,并在1920年10月底,联合中共北京支部成员、北大学生邓中夏等发起成立了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曾经,在一次解决与无政府主义者争端的小组会议上,刘仁静特别强调无产阶级专政是马克思主义的精义,如果不承认这一点,现在就无法一致进行宣传工作。这一次会议以后马克思主义者取得了胜利。它使中共北京支部从一开始建立就保持了自身组织的统一性、纪律的严明性和思想的纯洁性,这无疑对中共后来的建设具有直接的影响。后来,刘仁静信奉“托派”,并想拉陈独秀一起参加。然而,1987年8月5日清晨刘仁静在北京街头散步时,被飞驰而来的一辆公共汽车撞倒。由于颅骨破裂,当场遇难,终年85岁。谁也没有料到,最后一位中共
一大代表,是这样去世的。
张国焘(1897~1979)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1938年成为叛徒。又名张特立,江西萍乡人。1916年入北京大学,后来曾参加五四运动。原为无政府主义者,后转信马克思主义。1920年加入北京共产主义小组,参与创建中国共产党的活动。1921年7月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被选为中央局三个成员之一,兼劳动组合书记部主任。1922年初代表中共出席在俄国召开的远东各国共产党和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会见过列宁。1923年参与发动和领导京汉铁路大罢工。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四、五、六次代表大会上均被选为中央委员。1924年1月在第一次国共合作后举行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国民党中央候补执行委员。同年5月在北京被北洋军阀政府逮捕,叛变自首,出狱后隐瞒了叛变行为,任中共中央执行委员、中央局委员、湖北省委书记等职。1927年5月当选为中共五届中央政治局委员、政治局常委。国共合作破裂后他是中共五人中央常委成员之一,以中央代表身份去南昌,阻止南昌起义未逞,参加起义。后去苏联,在对右倾错误作了自我批评之后,于1928年6月在中共第六次代表大会后被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留在莫斯科参加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的工
作。
1931年初回国后,被王明为代表的“左”倾冒险主义中央派往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任鄂豫皖中央分局书记兼军委会主席。曾以“肃反”为名诬害许多正直的共产党人,并于1932年和1935年在国民党军队压力下先
后放弃了鄂豫皖和川陕根据地。
1935年6月率红军第四方面军在四川省懋功(今为小金)与毛泽东率领的红军第一方面军会师后,任红军总政治委员、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他反对中共中央关于红军北上抗日的决定,并且要求改组中共中央。1935年9月擅自率8万红军南下,公开分裂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自行成立党中央。由于中共中央的批评,朱德、刘伯承等的抵制,四方面军大多数指战员的不满,南下又遭到重大失败,1936年6月他被迫取消他所成立的党中央。在同红二方面军会合后,红二方面军领导人任弼时、贺龙等坚持党中央北上方针,反对张国焘的分裂活动。7月初他才率领红四方面军与红二方面军共同北上。同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省会宁地区会师。1937年3月中共中央举行会议,清算了他的右倾分裂主义错误,继续让他担任陕甘宁边区政府副主席。1938年4月初他只身逃离陕甘宁边区,经西安到武汉,脱党逃到国民党方面。4月18日中共中央决定开除他的党籍。1949年移居香港,后转赴巴西和加拿大。在他所写的《我的回忆》中,对自己在革命中所犯的错误进行辩解,自我吹嘘,并对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作了许多歪曲事实的叙述。1979年12月因病去世于多伦多。
王尽美(1898~1925年)中共“一大”代表,山东党的创始人。原名瑞俊,字灼斋,山东莒县(今属诸城)人。1918年考入济南省立第一师范读书。在校期间,积极参加五四运动,发起组织励新学会,主编《励新》半月刊。1920年9月组织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后又组织共产党小组。1921年7月,和邓恩铭一起代表山东共产党小组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后任中共山东区支部书记。1922年1月,赴莫斯科出席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6月回国,参加党的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曾任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山东支部主任,创办《山东劳动周刊》。8月被派往山海关从事工人运动,是京奉铁路工人大罢工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也是开滦五矿总同盟罢工指挥部的成员。1923年2月回山东负责党的工作,主办《晨钟报》、《现代青年》、《十日》等报刊。遵照党的指示,曾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1924年1月出席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后致力于山东统一战线工作。1924年11月,中共山东省地方委员会成立,当选为书记。1925年初,赴青岛领导工人运动和国民会议运动。1925年8月19日在青岛病
逝。
邓恩铭(1901-1931)贵州荔波人。中共党同东早期组织的领导之一。1921年参加中共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922年去苏联出席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1923年任青岛市委书记。1925年领导青岛日本纱厂工人大罢工。1926年后,任山东省委书记。1928年秋,因叛徒告密在济南被捕。1931年4月牺牲于济南。进年三
十岁。
陈公博(1890-1946)广东南海人。1920年北京大学毕业。回广州和谭平同创办《群报》。1921年初参加广州共产主义小组。同年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923年被开除出党.1925年加入国民党,曾任广东省农业厅长、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国民党政府实业部长等职。因对蒋介石独揽大权不满,同汪精卫、顾孟余等到人于是1928年底在上海成立“中国国民党改组同志会”。抗日战争爆发后,随汪投敌,任汪伪政府立法院长,1944年汪死后,任伪国民政府主度兼行政院长,抗战胜利后逃亡日本,后被解回,1946年被处死。
周佛海(1897-1948)源南沅陵人。早年留学日本。1921年7月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后回日本求学,毕业于京都帝国大学系。1924年脱离共产党,加入国民党。1926年北伐军攻占武汉后,任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秘书长兼政治部主任。1929年后,历任国民党政府训练总监部政治训练处处长、江苏省政府委员兼教育厅长、国民党中央党部民众训练部长、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长等职。1938年底,随汪精卫投敌。1940年后,历任汪伪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汪伪政府警政部长、行政院副院长兼财政部长、上海市长等职。日本投降后曾被蒋介石任为上海行动总队总队长。后在舆论压力下被捕。1948年死于南京
狱中。
包惠僧(1894-1979)曾用名包晦生,别名鲍一德,笔名栖梧老人。1920年参加武汉共产主义小组。1921年7月受陈独秀委派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后在上海参加编辑《劳动周刊》,同年10月,任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长江支部主任。1922年任中共北京区委委员兼秘书。1923年任中共武汉区委员会委员长。1925年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第一师第一团党代表、教导师党代表。1926年任高级政治训练班主任政治教官,战时政治训练班主任,后到武汉任新闻检查委员会主席,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脱离共产党组织,1949年从澳门回到北京。1050年入华北人民革命大学政治研究院学习。后任内务部研究员、参事。1957年4月,任国务院参事。1979年逝世。终年八十五岁。
第五篇:平淡是人生的一大境界
平淡是人生的一大境界
记得有位朋友问我:“你觉得生活应该像什么?”我便指着桌子上的水杯回答到:“或许生活应该像一杯平淡的白开水。” 的确,高山无语、深水无波,绚烂之极总归平淡。短暂的激情过后总是难免趋于平淡。然而我所谓的平淡既非平庸之平,更非淡而无味之淡,而是深入的淡定,内心的祥和。这是古代哲人提倡的万物一体的境界,更是人生之路的终极领悟。
“看天上云卷云舒,去留无意;望庭前花开花落,荣辱不惊。”原本看来平淡之极的世间万物却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相对于宇宙的空阔深邃,生命只不过是生死两极之间短暂的一瞬,然而世人却忙碌着追逐名利地位,奢求豪华的物质生活以及活在意别人的看法之中。诚然,不懈奋斗者可敬,勇于进取者可钦,开创壮举者可佩,但从容自如、淡定恬静者才能达到生活的极致。
平淡是人生的一大境界,更是对待人生的一种态度。古往今来,凡成大事者无不分秒必争、举重若轻、超凡脱俗才能成就一番事业。伟大诗人但丁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这句话成为当今众多年轻人很时髦的口头禅。然而,此路并非身着奇装异服、性格怪僻、做事特立独行之路,而是摆脱世俗的浮华烦燥之风,褪去自身的趋炎附势、好大喜功之气,从而淡泊名利、宁静致远、寻得真理之路。
平淡是一种“静”。它要求我们积极而又平静地面对生活。遇事冷静清醒,三思而后行。肖伯纳说:“明白事理的人使自己适应世界,不明白事理的人想使世界适应自己。”无论遇到何事,我们都应该坦然地面对已经发生的一切,平静自己的心情,既不能将错就错,也不能乐极生悲。
平淡是一种“福”。它要求我们调整心态,真正做到知足常乐。古代哲人老子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于欲得。”大诗人李白说:“人若不知足,得陇又望蜀。”当代诗人泰戈尔说:“当鸟翼系上了黄金,就飞不动了。”作家莫泊桑也说:“生活永远不会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好,但也不会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可见,坦然面对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得失,做到知足常乐,是我们开启幸福之门的金钥匙。
平淡是一种“美”。它要求我们轻松歉意的生活,在五彩斑斓的大千世界中发现自然之美、和谐之美。“松间明月照,清泉石上流。”“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争无泥。”古代诗人无不借助自然界平淡至极的事物来寄寓生活之美。罗丹也曾说:“美到处都有,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美,发现生活之美、自然之美、和谐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