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理论框架梳理解读

时间:2019-05-14 16:58: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课程改革理论框架梳理解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课程改革理论框架梳理解读》。

第一篇:新课程改革理论框架梳理解读

新课程改革理论框架梳理

●六个具体目标

1. 倡导全人的教育--强调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终生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处理好知识、能力、制度、价值观的关系,克服过分注重知识传承的倾向;

2. 重建新的课程结构--处理好分科与综合,必修与选修的关系,改革课程结构过分强调学科独立性、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和的现状,注重均衡性、综合性与选择性;

3. 体现内容的现代化--精选对学生终生学习必备的双基、处理好现代社会生活、知识领域与学生发展的关系,改变课程内容繁杂窄旧的现状;

4. 倡导建构性的学习--实现主动参与、探究发展、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的经验与学习兴趣,改变过分依赖教材,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

5. 确立正确的评价观--建立评价立体多元、项目多元、方式多样。关注结果与重视过程的评价体系,突出评价对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淡化评价的甄别与选拔的作用;

6. 促进课程的民主化与适应性--建立三级课程管理政策,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改革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现状。●三级课程计划与管理框架

三级课程管理指的是,国家课程管理--地方课程管理--学校课程管理●国家课程的三个性质

1.课程标准不同于教学大纲,它不是对内容的具体规定(大纲或教科书),而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描述

2.是某一学习阶段的最低的、共同的、统一的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

3.标准的描述是分层次的,可达到的,可评估的,可理解的4.隐含着教师不是教科书的执行者,而是教学方案(课程)的开发者

5.标准的范围应涉及“全人”领域:其中包含学生的认知、情感与动作技能

6.国家课程标准具有法定的性质。它是教材编写、教与学、课程管理与评价的依据

论文关键字:

第二篇:新课程改革理论试题2

新课程改革理论试题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性文件,是课程建设、课程设置、课程标准、教材编制、课程管理、课程评价的依据和基础。

2、背景是指对(人物)(事件)起作用的(历史情况、现实环境)。

3、(创新)是国家兴亡的关键,是民族的灵魂。

4、课程改革提出了培养学生的四种能力是: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获取新知识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交流合作能力。

5、评价的五个功能是:反馈调节功能、展示激励功能、反思总结功能、记录成长功能、积极导向功能。

6、教学过程管理包括: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考核等教学基本环节的常规管理工作。

7、CSE模式包含四个步骤:需要评定、方案设计、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8、小学课程建设评价的指标体系可以由三部分组成:教学思想建设、教学梯队建设、教学条件建设。

9、评价内容要与(教学目标)吻合,包括:信息的动机、兴趣、态度、习惯、意志等个性发展因素。

10、新课程所倡导的评价理念是:发展性评价观。

11、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包括:书面性评价、过程性评价、表现性评价。

12、本次课改的重点之一就是转变学习方式,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傻过程中的行为和认知的取向。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完成共同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均衡性:是指同一领域或范围内,不同结构部分的份量保持相对平衡。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1、调查研究学生的兴趣类型、活动方式和手段

(1)研究普遍兴趣以及能带给他们欢乐的种种活动。

(2)发现多姿多彩的不同奖励方式。

(3)从与学生交往经验中挖掘大量的参考资料。

2、确定学生的现有发展基础和差异

3、为学生提供反馈信息

4、安排学生从事课外实践活动

5、制定参考性的技能清单

6、总结和反思教学活动

教师在教学中有几方面的职责:

1、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明了自己想要学习什么和获得什么。

2、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

3、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

4、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

5、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

6、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并促进评价的内在化。

学习方式的几种特点:

1、学习方式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基本变量。

2、学习方式是一个组合概念。

3、学习方式反映了学习完成认知任务时的思维水平。

新课改的几个转变:

1、由重传递向重发展转变。

2、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

3、由重视教师的教向重视学生的学转变。

4、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5、由单向信息交流向综合信息交流转变。

6、由居高临下向平等融洽转变。

7、由教学模式化向个性化教学转变。

课程改革的六项目标:

1、改变课程过于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把原大纲中的七个部分缩成四个领域: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并分学段进行说明;删去了原大纲中的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取而代之的是课程实施建议,这一部分内容包括教学建议、教学评价和教材编写建议三部分,并分学段加以阐述。风格上的差异。教学大纲:不仅对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做出了明确的规定,而且用大量的篇幅具体规定了在日常教学中可能涉及到的所有知识点的要求。还规定了具体的教学顺序及各部分内容所占的课时数;教师在使用教学大纲时,主要关心的是知识点发生了哪些变化?增加或减少了哪些内容?具体的要求和课时数是多少?在规定的时间内能否完成教学任务或达到教学目标?课程标准:关心的是课程目标、课改的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以及伴随这一过程而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教师在使用课程标准过程中,主要关注的是如何利用学科优势去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而不仅仅关心学生对某个结论是否记住,记得是否准确?某项技能是否形成,并且运用起来是否得心应手?

从程观的角度,分析以上两位老师对学生的关注点不同,主以下几个方面:

1、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案例中赵老师对学生关注不当,他仅仅关注考试学科的成绩,表现了教育关注的狭隘性。对考试学科以外的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与训练也应给予关注,同时要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2、关注学生的长期发展。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近期、中期和远期的发展。要关注学生终生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案例中的赵老师仅仅关注学生“考试关”的通过,对学生近期发展不能全面关注,对学生的中远期发展就更难以顾及。

3、关注学生发展的需求。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不同需求,关注不同学生的需求。刘勇期中考试两门不及格,还写诗,这种需求是合理的,应当允许,也应当得到满足。而在教师不当的关注中,合理的应当的学习需求不被认可,不被接受。这样不但使学生的成长受到挫伤,也使学校适应学生发展的功能大大降低。

4、关注学生发展中富有个性的学习。教师要允许学生采用自己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不但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品质。在教师不当的关注中,学习被看作是统一的共性的活动。对学习的指导,也采取一种灌输的方式。教师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允许学生选择学习内容、途径和方法。

5、关注学生发展中的个人尊严。学生的人格应当受到尊重。在教师不当的关注中,学生被当作知识的容器,任教师灌输。学生的尊严,是在受尊重的人际环境中形成的,教师要平等友善地对待学生,要用欣赏的眼光看学生,要让学生永远带着希望和信心。教师关注不同,所引发的后继活动和教育后果也不同。它的影响过程是这样的:教师关注不同― 对学生的观察点不同― 对学生的评价项目和结论不同― 学生发展目标的期望不同― 对学生的认可和态度不同― 表达和处理方式不同― 对学生激发的方向动力不同― 学生在成长中的反应和表现不同― 学生发展目标的实现和效果不同。事实说明,许多教育效果都源于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关注。教师的教育关注历来是不同教育目标追求的行为表现,它是通过显性行为反映隐性理念的一种方式。通过教师的教育关注,可以看到每个教师的心灵世界。请举例说明你所教学课的课程标准:

例如,对科学探究的目标规定,第一个目标是知道科学探究实际的主要活动,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特征。第二个目标是能通过对身边自然事物的观察,发现和提出问题。可见这些规定,都是以学生为第一人称,讲述通过科学探究的学习应该达到的程度。对过程,则以建议的方式既给教师如何实现目标提供启示或范例,又允许并鼓励教师开发与创造更有效的实施方法与途径,给他们实施《标准》 以较大的灵活性。

(2部分)

1、新课改总目标: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的需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我国基础教育的弊端:其

一、观念滞后,目标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其

二、思品教育实效性、针对性不强;其

三、课程结构单一,封闭;其

四、课程内容陈旧;其

五、课程实施仍为三个中心(教师,书本,课堂);其

六、课程评价重学业成绩,忽视全面发展;其七,课程管理过于集中。

3、先进国家课改的启示:1)课改是教育改革的核心2)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性,也重视价值观教育和精神、道德的发展。3)在课程内容及实施上,关注学生经验。4)采用灵活的课程管理体制。

4、针对课改弊端提出六项具体目标:

一、改变课改过程过于重知识的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是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

确的价值观的过程。

二、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和的现状,整体设计九年一贯制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三、改变课程内容的“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四、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快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五、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六、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5、谈谈你对“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的理解:课程结构的均衡性,是指同一领域或范围内,不同结构的部分的分量保持相对平衡。课程结构的综合性,是指在分科课程的基础上,设置以分科课程为主,包括综合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课程的选择性是针对地方、学校与学生的差异提出的。社会需求应当是课程设计的根本依据,而社会需求在同一时期的不同地区可能有很大的差异。

6、新课程如何克服过去教学内容上的“难、繁、偏、旧”的弊端:

第一,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第二,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第三,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第二,新课改要培养学生的四种能力:1)搜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2)获取新知识的能力3)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4)交流合作的能力

7、教师的关注:1)关注学生的全面的发展;2)关注学生长期发展;3)关注学生不同的需求,关注不同学生的需求;4)关注学生发展中富有个性的学习;5)关注学生发展中的个人尊严。

8、教师关注的升华:1)关注学生的智力类型2)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3)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4)关注学生的处境与感受

9、教师的关注不同——对学生的观察点不同——对学生的评价项目和态度不同——学生发展目标的期望不同——对学生的认可和态度不同——表达和处理方式不同——对学生激发的方向动力不同——学生在成长中的反映和表现不同——学生发展目标的实现和效果不同。

10、新课改与传统课程环境有什么不同?对教师有哪些新的要求?以教师为中心变学生为中心;变单方向发展为多方面发展;变独立学习为合作学习;变接受学习为探究学习;变被动反映为有计划的行动;变基于事实知识的学习为具有选择性的内容变孤立的人工背景为仿真的现实生活中的背景;变单一媒体为多媒体;变单向传播为多向传播。教学的多样性,变动性要求教师是个决策者,而不是执行者。在新课程环境下,教师具有创造新形式、新内容的空间,需要教师创造良好的班级气氛和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设计教学活动。

11、在新课程条件下,教师的角色将发生那些变化?⑴新课程条件下知识传授者角色的转变①、由重传递向重发展转变;②、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③、由重视教师的教向重视学生的学转变;④、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⑤、由单向信息交流向综合信息交流转变;⑥、由居高临下向平等融洽转变;⑦、由教学模式化向个性化教学转变⑵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⑶教师应成为研究者

12、什么是学习方式: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的行为和认知的取向。

13、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1)主动性2)独立性3)体验性4)独特性5)问题性

14、为什么要转变学习方式?从现状看,我国目前教与学的方式被动接受为主要特征。

课堂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以课堂为中心,课本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情况,忽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从理论上看,学习方式与学习结果有密切关系。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必须转变学习方式。

15、自主学习:学习的内在品质而言,相对的是被动学习机械学习。三个子过程:自我监控、自我指导、自我强化。

合作学习:针对教学条件下学习的组织形成而言的。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共同完成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学习。探究学习: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学术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得知识,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16、如何落实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①要明确教师的职责②要开发和提供充分的课程资源③确立新的教学

17、教师教学职责:①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明了自己想要学什么和获得什么②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③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④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⑤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⑥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并促进评价的内在化。

评价:是评定的简称,课程评价是教育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只在系统调查

与描述的基础上对学校课程满足社会与个体需要的程度做出判断的活动,是对学校课程现实的或潜在的价值做出判断,以期不断完善课程,达到教育价值增值的过程。

18、综合能力的测试目标:①理解事物发展变化过程的能力②综合运用知识的创新意识和能力③体现基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19、综合能力测试的目标:1)接受和储存信息2)处理和加工信息的能力3)解决问题和创新的能力

20、课堂教学评价要注意学生的个性发展:①评价的目光应面对个性②评价内容应指向个性③评价方法应展示个性④评价结果应激励个性

21、新课改所提倡的评价理念—“发展性评价观”:①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②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③建立促进课改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

22、评定:坐在某人的旁边帮助他,咨询性评价。

23、“发展性评价观”的基本内涵: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又要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浅能;既要了解学生当前的实际需求,也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的发展方向;既要依靠单纯的书面测验,考试检查学生对知识技能掌握的情况,也要运用多种方法,综合评价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尤其是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变化与进步等。

24、“发展性评价观”遵循的理念:尊重学生差异,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25、“发展性评价观”的基本特点:

①评价内容多元化—从过分倚重学业成绩转向全面的综合素质的考核②评价结果的效益化—从注重鉴定与选拔转向注重激励③评价方式的动态化—注重终结性评价向注重过程性和发展性转化。④评价模式的质性化—从单项性转向多元性和交互性。

26、评价的五个功能:1)反馈调节2)展示激励3)反思总结4)记录成长5)积极导向

27、基础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怎样的教育观念:1)学生观2)发展观3)知识观4)课程观

27、新课程倡导什么样的学生观: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独立意义上的人

28、当前课程评价发展的基本特点:1)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化2)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3)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4)、强调参与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5)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的重心转移。

第三篇:解读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改革

解读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改革

鄂尔多斯市第一中学张世宏

摘要: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改革在整个高中阶段的信息技术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由于新课改包含了很多国内外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所以,它对信息技术教育的未来发展有很大的指导意义,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不仅要深入细致地学习,还要将这许多先进的思想和理念消化吸收为己所用,将新课改理念运用于实践教学中,改善自己的教学,培养合格的人才。

关键词:信息技术新课程教学改革

一、新课程改革的意义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核心,而教育的重要目标是要培养合格的创造性人才。当前,在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的情况下,要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就需要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入手。我们时刻都要认识到,只有把创新教育作为教育改革的核心,才会对培养青少年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给予高度重视,才会深刻意识到,只有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才是成功的教育。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我认为,教育的宗旨是培养创新人才,而与之配套的就是教育的改革、发展与创新,特别是高中阶段的教育改革。信息化时代的新教育体制改革的方案要求:中小学实行以知识记忆为主的教育向以培养创造力为重点的教育转变,将创造力培养正式定为中小学教改的核心。这就是现阶段新课程改革的动力之源。

二、新课程改革如何实施

《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的全面实施,宣告了新课程改革进入实质性阶段,它是发展创新教育的一个必经阶段,它所带来的变化是巨大的,影响是深远的,从以下几方面可以深刻体会到:

1.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更新由以教师为中心向师生民主平等转变,由封闭式办教育向开放式办教育转变,由传授知识的教学观向培养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教学观转变。

2.教育模式从传统的封闭型,向现代的开放型转变,创设了一种健康有序、宽松和谐、开放高效、激励上进的育人环境。

3.教材编排方面,高度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建立使学生认识现实和把握未来发展的新的知识体系和活动体系;注重实践,为学生思考、探索、发现和创新提供最大空间,使课程更加具有开放性、综合性和选择性;突出实践性,便于学生的操作和活动,培养实践应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教学方法和手段方面,对传统的以书本知识为本位、教师为中心以及传授灌输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模式进行根本性改变,增强教学内容的选择性和开放性,大力推进教学活动由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转变,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础的新型教学过程,引进先进的教学媒体手段,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教育技术水平和能力,倡导网络、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灵活应用。

5.在教学评价方面,树立以学生发展为目标的新的评价观,将评价作为教学活动的一部分,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

6.在教师创新方面,大力提倡教师发扬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掌握创新性思维和创新方法,积极营造有利于教师开展创新性劳动的宽松环境,并对教师进行必要的培训和提高。

三、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改革

1.归属于技术领域

过去一直用劳动技术作为技术课程的唯一形式,并且偏重劳动,轻视技术。实际上,技术教育不能等同于劳动教育,技术课程的目标不是培养一定的专门技术,而是培养学生合理地和创造性地使用技术的思维方法,了解技术本身的原理、科学与技术的关系及社会与技术的关系。信息技术课程的改革就是由过去的侧重知识和操作技能的传授转变为传授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技能、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激发学生创造性的能力,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由被动吸收转变为主动获取,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提高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2.基础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相结合新课程改革后,实行了高一阶段基础必修课程和高二阶段选修课程相结合的模式,实际上,这是一种新的课程管理的具体体现。就我国现实情况来看,普通高中课程管理权力逐步分散,从上到下实行中央、地方和学校三级管理,这样,中央能统一调控课程,地方和学校又有很大的自由度、选择权,既可以保证全体学生获得广泛而坚实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又能促进他们全面、个性化地发展。

3.课程内容上有很大的调整

新教材分为高一必修:信息技术基础;高二选修: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技术应用、算法与程序设计、数据管理技术和人工智能初步。涉及面很广,又不失灵活性,在教材内容的编写上,淡化了操作步骤和理论知识的描述,转而提高了过程与方法的引导,最终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过去,学生学了2年的信息技术,只会按部就班地执行一条条操作,遇到稍有变化的问题就不会去思考,更别提举一反三了。新教材强调从问题解决出发,让学生亲历处

理信息、开展交流、相互合作的过程,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掌握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自我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新课改带来的新问题客观存在1.学生基础参差不齐

高中阶段信息技术教育能够顺利开展下去的话,学生在进入高中时应该要有一定的信息技术知识储备和操作技能积累,但是,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却是,很多学生在初中阶段并没有接受到系统的信息技术基础教育,有些初中学校不开设信息技术课,学生根本就不会操作计算机,对计算机的了解≈0,这部分学生在进入高中以后,在学习上会有很大的困难。

2.教师能力亟待提高

新课改以来,高中信息技术基础教育课程也在改革的总体系之中,将信息技术作为八大学习领域的一个科目,使信息技术与物理、化学等科目并列,并且也作为学业水平测试的一门课程。同时信息技术课作为一门发展很快的课程,知识能力的更新与淘汰都很快,而新课程的实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更广阔的要求。教师要想方设法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正确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要不断地学习、研究新知识、新问题;教师还要转变自己的角色,由原先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

结 语:新课改不仅仅是形式上的改变,更重要的是改变了信息技术教师的教育理念和过去的陈旧教育思想,对信息技术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课改要真正地实行下去,是一个全方位的系统工程,要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改善信息技术教学现状,还需要从制度、管理、教师等多方面着手,努力实践与探索。

第四篇:全面解读中小学新课程改革

全面解读中小学新课程改革

http://.cn 2003年08月01日09:22 黑龙江日报

小学三年级开英语课

“走进哈尔滨”为地方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成必修课

初中设理科和文科综合课

评价学生标准不再是一张试卷

今年秋季,黑龙江省的73个地市级课改实验区进入新课改阶段,2004年秋季,哈尔滨市七区十二县将进入新课改阶段;2005年全国中小学将全面进入新课改阶段。教育界人士称,这次新课程改革是对中国千百年来教育的总结,也是教育方法和国际接轨的契机。新课程改革究竟改什么呢?对于学生有何意义?对于老师有何要求?今后中小学生如何上课?7月30日,记者采访了黑龙江省教育厅主管基础教育的副厅长孟凡杰。新课程如何设置

孟凡杰说,新课改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义务教育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体现课程结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小学阶段的新课程以综合课程为主。小学低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小学中高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科学、外语、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

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主要包括思想品德、语文、数学、外语、科学(或物理、化学、生物)、历史与社会(或历史、地理)、体育与健康、艺术(或音乐、美

术)以及综合实践活动。积极倡导各地选择综合课程。学校还要努力创造条件开设选修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艺术、美术课中要加强写字教学。

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为使学生在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现有个性的发展,在开设必修课的同时,还要设置多样的选修课,开设技术类课程。试行学分制管理。利于学生发展的资源都称为课程

孟凡杰说,新课改是个系统工程,与过去传统教材截然不同,过去是老师教教科书,学生学教科书。现在只要有利于学生发展成长的资源都可以称为课程,包括教师讲课所依据的资料,教师自身的知识储备、积累的经验,教师在教和学生学的过程中老师和学生互动、交往、交流、思想碰撞、共同的体验和使学生获得发展的各种资源。

理解和认识新一轮课改后,老师不局限一本教材或某一个知识点、基本技能。老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要借助知识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把知识当成桥梁、当成手段,使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还得到了相应的训练,同时在过程中学到方法,有更深入的经验和积累,情感、态度、价值观发生重大变化。新一轮课改把教学过程中的学习目标和教的目标确定为六大项: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孟凡杰说,过去的教学过程设置以教师传授知识、讲授、灌输,学生死记硬背知识为主。学习的过程是教师教、学生学、最后考试。用掌握知识的多少、快与慢衡量学生素质的高低。这种观点是极偏颇和错误的。新课改后的教和学的过程是把知识当成手段、载体、工具,追求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实现学生素质教育目标。强调学生个性注重学生差异

孟凡杰说,新课改将使教师的教学理念发生重大改变。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由过去的以传授知识、做题为主转变为突出以人为本,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走出过去着眼知识的传授、一味做题、以学生考试的分数高低来衡量学生的误区。现在的教育是目中有人的教育,而不是以往“目中无人”的教育。

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学生当成教学主体,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注意学生兴趣、爱好和特长,尊重学生学习的权利和人格,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在教和学的过程中建立平等、互助、尊重的师生关系,而不是教师居高临下地把学生当成装知识的容器。

另外,新课改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强调学生个性,注重学生个体差异,强调每个学生全面发展。如个性的张扬和潜能的开发。针对不同学生的智力类型和不同的学习方法因才施教,从实际出发。走出过去一刀切、齐步走、整齐化

一、千万人做一道题、答一张考卷的路子。还有,对学生采取灵活教育方法。用学生自身感悟、探索和实践来建构知识体系,掌握学习的主动权,积极、主动地去内化对自身发展有用的东西。新课改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是根据教材来教学生,还要把握课程标准,详细了解学生实际情况,针对学生发展需要来开发和满足学生需要的课程和资源。教师角色需要转变,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设计者、策划者、帮助者、服务者、辅导者等等,着眼于学生需求,学生的学习方式也由被动转为主动。新课改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合作、探究、反思、体验式地学习。课本实行三级管理

新课改在课程结构上做了调整,过去国家教育部门要求对中小学生传授的课程是统一的,同一年级学生学的是同一本书。现在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国家课程由教育部总体规划基础教育课程,确定国家课程门类和课时,注重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地方课程着眼地域特点,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依据国家课程管理政策和地方实际情况在本省范围内自主设置课程。哈市教育局基础教育二处刘洪涛处长介绍,目前哈市教育行政部门将本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等方面进行整合,将“走进哈尔滨”作为一门地方课程,让学生对当地有关地理、历史等方面的情况进行全面了解;学校课程是学校在执行

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兴趣和需要,着眼每一个学生实际情况和个性差异,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的教育资源,教师因才施教,避免学生万人一面、万人读一本书的局面,使各学校办成特色学校成为可能。评价学生标准不再是一张试卷

新课改使课程评价发生变化,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要用不同考核方式来考核学生,考试名次不能诊断出学生发展程度和水平。考试只能为学生下一步学习提供经验,以利于学生学习。

孟凡杰介绍,目前省内不少新课改试点给学生建立了成长记录袋,把学生最闪光的经历装进记录袋,如学生做得最好的一次作业、一次助人为乐的事迹、一次有意义的活动等等,总之记录的是学生最满意的事情,而且成长记录袋的内容可以随时更换。全面启动的新课改将让孩子从应试教育的阴影下解放出来,还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

新课改后的课程更注重学生对知识内在的联系、知识的应用、知识体系的形成过程的了解。评价学生也有多种多法,如作业、练习、面试、小论文、总结等,考试的机会也多了,学生也可以选择不同的试题,对学生评价考查的是学生学习的方法、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的道德品质上发生的变化。中、高考中的综合试卷就是考查学生综合知识的运用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成为必修课

新课改中规定,小学至高中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必修课,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

识和能力。孟凡杰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与各学科课程领域有本质区别的新的课程领域,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结构性突破。普及新课改需要全社会支持

教师队伍怎样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是摆在新课改实施过程中的一道难题。教师首先要改变教育观念,教师再也不是由专家编写的教科书的忠实执行者,而是与专家、学生及家长、社会人士等一起共同建构新课程的合作者;教师再也不是教书的匠人,而是一批拥有正确教育观念、懂得反思技术、善于合作的探究者。

教师自身知识结构需要更新,不仅要掌握本学科的相关知识,还要懂相邻学科知识,包括教育学、心理学以及课程方面的理论。

教师怎样评价自己在新课改过程中的成绩?孟凡杰认为,教师在新课改中取得成绩的大小,完全取决于在教学中对学生是否尊重,只有尊重和爱护学生才能实现新课改的价值。进入新课改后,在考核教师方面,不以考查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和学生的考试成绩来权衡,而是看学生是否全面发展。黑龙江省教师的各种培训制度正在制定和逐步完善中。

孟凡杰介绍,新课程改革要求:小学三年级就要开英语课,需要语音设备;高中要开设相关技术课,技术课不能不动手凭空讲,需要各种让学生锻炼动手能力的设施和工具。这就需要整个社会为新课改创造条件。

背景资料

2001年秋季,国家教育部启动第八次课程改革,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稿)、20个学科(小学7科、中学13科)的49种新课程实验教材,首次在38个国家课程改革实验区试用。我省大庆市萨尔图区和宁安市的小学一年级和初中一年级成为国家级实验区;2002年秋,我省启动20个省级课改实验区;2003年秋,我省将启动73个地市级课改实验区。(生活报)

第五篇:高中英语新课程改革标准解读

高中英语新课程改革标准解读

高中课改要求:

广西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以下简称“新课改”)将于2012年秋季学期起正式实施,新课改后,对普通高中生的评价,将由原来的主要以学科成绩评价,改为综合素质评价,更强调培养高中生的公民素养。新课改后,将全面实行学分制,普通高中生3年必获得144个学分方可毕业。

课改要求:从2012年秋季学期入学的高一年级起,对所有普通高中学生实行学分管理。学生修习一个模块并通过考核,可获得相应学分。普通高中学生3年须修满144个学分方可毕业,其中必修学分至少达到116个,包括语文、英语、数学各10个学分;思想政治、技术各8个学分;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各6个学分;音乐、美术各3个学分;体育与健康11个学分;研究性学习活动15个学分;社会实践6个学分;社区服务2个学分。选修课程至少获28个学分。

全区普通高中之间学生所得学分可互认,由外省(自治区、直辖市)转入广西的学生,提供相关材料后,可认可学生在原学校所获学分。

高中英语新课改标准解读

以新课程的理念实施高中英语教学

1、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共同基础

教师要鼓励学生通过体验、实践、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发展听说读写的综合技能,要创造条件让学生能够探究他们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自主解决问题,特别强调使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有效地使用英语。

2、树立新的教学观念 应改变以教师为中心、单纯传授书本知识的教学模式。教师应帮助学生发展探究知识的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要鼓励学生积极尝试观察、思考、归纳、总结等学习方式,改变死记硬背、机械模仿的学习方式。

3、关注学生的情感,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特别关注学生的情感,尊重每个学生,特别关注性格内向或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积极鼓励他们在学习中努力尝试,创设各种合作学习的活动,促使学生 学习、互相帮助,体验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发展合作精神,建立融洽师生交流渠道,努力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4、加强学习策略的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5、拓展学习渠道,增加语言输入量。

6、创设最优化的英语学习环境。

7、实践“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8、新课程标准中明确以学生“能做某事”的描述方式设定各级目标要求,提倡采用任务型的教学模式来实施课堂教学。

《新课程标准》的特点

高中英语课程改革的目的是要使新世纪的每一位高中毕业生都具有基本的英语语言素养,使他们不论是升学还是就业,都具有终身学习所必备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具有初步的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同时,高中课程还应在为每个学生打好共同语言能力的基础上,使他们能够按照个人的能力、潜力、特长与志趣,以及未来的职业倾向和长远发展的目标来学习适合自己的课程,学会规划自己的人生,做出自己的选择。《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引导高中英语课程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学英语和用英语的能力,学用结合,促进积极思维和有效表达。

高中课程设计

高中英语课程的设计体现了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高中英语课程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大类。必修课程的设计以义务教育阶段的五级为基础,通过学习使学生逐步达到七级目标要求。高中英语必修课程共分10个学分,学生修满10个必修学分即达到英语学科的合格毕业要求。学生需完成必修学分,并通过英语七级证书考试(即达到七级水平)方能获得申请大学学习的资格。

高中英语课程的基本结构

高中英语课程采取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的课程设置模式。必修课的目的是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英语语言能力,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灵活多样的学习策略以及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选修课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不同学生的就业选择、升学深造以及个人的兴趣和发展的需要。

高中英语课程的总目标

高中阶段要着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要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形成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基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进一步拓展国际视野,增强A国主义精神和民族使命感,形成健全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为未来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高中英语教学要鼓励学生通过积极尝试、自我探究、自我发现和主动实践等学习方式,形成具有高中生特点的英语学习的过程和方法。

新课程标准突出了几个新字

1、新设计,新思路

新课程标准采用国际通用的分级方式,从小学、初中、高中教学通盘考虑,将英语课程目标按照能力水平分为九个级别,保证各学段课程的有机衔接。从三年级起开设英语课,六年级结束时,达到新标准二级,第五级为九年级结束时应达到的要求,第八级为高中毕业的基本要求。如下所示:

九级←高考的要求

八级←高考的要求

七级← 普通高中毕业要求

六级

五级←初中毕业时的要求

四级

三级←小学毕业时的要求

二级

一级

2、新的课程目标

此次课改的重点是一改过去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的趋向,强调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采用任务型的教学途径,让学生在体验、实践、参与和交流中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新标准增加了情感因素、学习策略以及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等方面,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培养学生的终生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技能发展能力,提到了教育成功的核心。

3、新的教学模式

本课程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模式,教学过程应该形成一种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应该形成一种民主、开放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情感和策略调整,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

4、新的评价机制

新的评价体系更加科学、全面和完整,不但没有忽视结果性评价,而且着重形成性评价。新标准认为,评价应有利于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考试检测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评价机制应包括对课程的评价,对学生学习状况的检测,对教师教学的检测等。

5、新的词汇要求

新标准加强了对词汇的要求,高中阶段从原来的1800~2000个增加到3300个单词和400~500个习惯用语或固定搭配,优秀的要达到4500~5000个词汇。词汇量掌握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学生运用语言能力的高低,词汇量过低不

4但无助于减轻学生的负担,反而使学生由于可利用单词太少而难以形成一定的语言运用能力。因此,增加对词汇量的要求,势在必然。从近几年高考来看,不掌握3000~4000词汇很难应付。可见高考试题已向着新标准的方向发展。

6、新的阅读要求

词汇量的加大,必然对阅读有更高的要求。特别是课外阅读量,在高中毕业时,要求达到36万词以上。10年级和11年级(即高一,高二)分别达到20万和30万词以上。即相当于每天要求学生读五篇阅读文章。对阅读的质量也提高了,新标准要求高中毕业能理解阅读材料中不同的观点和态度,能识别不同文体的特征,能通过分析句子结构理解难句和长句,能在老师的帮助下欣赏浅显的文学作品,能根据学习任务的需要从电子读物或网络中获取信息,并进行加工处理。

下载新课程改革理论框架梳理解读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课程改革理论框架梳理解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框架理论

    框架理论的来源、定义、研究以及在传播学领域的运用 框架理论的来源: 框架分析的理论概念被认为来源于社会学和认知心理学两大学科传统。其后又被其他学科吸收,在内涵上有了......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解读

    新课改的基本理念 新课改的基本理念 新课程与教师 1、确定课程意识,由课程的执行者变为课程的设计者,开发者.(课程设计,目标,开发,创识) 2、具有反思意识,由知识传授者变为......

    梳理城市规划理论

    梳理城市规划理论——城市规划作为一级学科的理论问题 一门独立学科之所以成为独立学科,在于具有自己独立的核心理论。 第三,在中国,城市规划的理论问题更加复杂,不但面临着和美......

    新课程理论

    新课程强调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品德,强调基础教育要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 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

    新课程理论

    一、新的教学观 1、教学目的的新演变——新的教学目的观 (1)双基观:传授基础知识和训练基本技能。 (2)智能观:加强基础,发展智力,培养能力。 (3)素质观:加强基础,增强能力,发展个性,提高素......

    佛教理论框架

    佛教理论框架 引子作者:多识仁波切著 佛教把人生世界,更确切地说把有生死之苦的生命世界称做此岸世界,把超脱生死之苦,获得永恒的快乐称做彼岸世界。 或者说把沉浮飘流在无边苦......

    新课程改革

    教师之路,从山香起步!2012年山东省教师招聘考试预测题(新课改)一、填空题1.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2.结构主义课程以美国的_______为代表。3.根据课程管理......

    新课程改革

    我县新课程改革已经轰轰烈烈地展开,实验中学课改是教育本质的一次变革,实施新课程是一种必然。高效课堂是新课改以来提出的新时期课堂教学的理念、原则和方法,是针对课堂教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