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陈出新议论文(共五则)

时间:2019-05-14 16:28: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推陈出新议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推陈出新议论文》。

第一篇:推陈出新议论文

初中作文如何推陈出新 1.素材新

毋庸置疑,素材新也是作文出新的一个重要因素,关键是不要绝对化,不要仅仅着眼于时间概念,仅仅强调素材的时代性。现代人写现代文章,表达和抒发现代人的思想情感,当然选时代感强的素材会更好一些。2.立意新

所谓立意,简单地说,就是作文的思想主题,就是作者要表达的思想认识、情感志趣等。一篇作文,如果没有明确的思想主题,无论材料多么充足,遣词造句多么讲究,写作艺术多么高超,都不能算是好文章。可见,立意对一篇作文来讲有多么重要。那么,我们究竟怎样过好立意这一关呢? 一般有四个标准:(1)立意一定要求真,即作文的主题必须真实,必须是真情实感,必须符合客观事理。(2)立意一定要求深,即作文的主题必须要能透视社会生活现象背后的本质意义,要能揭示事物的普遍规律。

(3)立意一定要求精,即作文的思想主题必须要简明、精当、格高。(4)立意一定要求新,即要敢于打破陈规,标新立异,出其不意,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3、形式新

前文谈及立意出新、素材出新,这些都是着眼于作文的内容谈的,也是学生不太容易做好的。其实,对于中学生而言,更容易做好的、也是大有可为的,该是作文形式的出新。

所谓形式出新,笔者认为主要包括结构出新、写法出新、体裁出新等。就文结构出新而言,一般指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如何出彩,如议论文采用故事开篇式、记叙文采用情境结尾式等。目前,指导结构出新的文章很多,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想要作文推陈出新,可以从以上三个方面来讲,也就是素材新、立意新和形式新,如果中学生能在这三个方面把握好的话,那作文就不成问题了。

一、内容推陈出新

这里的内容包含立意和选材两大方面.作文的立意是作者思想境界和认识水平的体现,也是衡量一篇作文思想深度和认识价值的标杆;而作文的选材则是作者人生阅历和阅读视野的体现,也是衡量一篇作文生命容量和文化含量的标杆.因此另类作文内容上的推陈出新就在视角和厚度上抢占了发展等级的制高点.就其创新形式而言,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立意离经叛道,标新立异

高考作文虽说是带着镣铐跳舞,螺蛳壳里做道场,但另类作文却敢于冲破条条框框,凭借离经叛道、标新立异的立意脱颖而出.以话题诚信为例,在绝大部分考生只知道理性分析成人眼中诚信这一道德底线时,《听课记录》的作者却能想人之所未想,记录几个孩子的话,他们不会谈什么大道理,然而他们对诚信问题所表现出来的困惑,足以让整个社会脸红心跳,让教育他们的人无地自容.2.取材瞻前顾后,入物入心

另类作文的写作素材有别于常规作文,它可以瞻前,穿越时空,展开科学幻想,如《火星拯救行动》;它可以顾后,回归古典,故事新编,如《宝钗鸣冤》;它还可以时空连线,让古人与今人对话,如《孔子与盖茨携手》;它可以移人性入物性,物化表达,如《百元钞票的自述》;它可以浸入灵魂,驱遣意识流动,如《拷问灵魂》.二、形式另辟蹊径

这里的形式包含体裁和语言两大方面.作文的体裁是作者写作技能和表现功力的体现,而作文的语言则是作者语文素养和表达功力的体现.因此另类作文形式上的另辟蹊径就在灵动和亮度上抢占了发展等级的制高点.就其创新形式而言,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体式不拘一格,形神毕肖 另类作文的文体触须已经伸出了常规的记叙类和议论类,在大语文的天地里寻觅着生根发芽的土壤.以语文为半径,它们选择了启事、书信、日记、报告、辩论会、演讲会等更为别致的体式;以文学为半径,它们选择了诗歌、戏剧、寓言、童话、科幻小说等更为灵动的体式;以媒体为半径,它们选择了广告、报摘、访谈录、实话实说、新闻报道、影视剧本等更为鲜活的体式;以行业为半径,它们选择了证明题、说明书、诊断书、实验报告、设计简介等更具生气的体式.2.语言功底厚实,娴熟老到

另类作文的语言与其选择的体式总是如影随形,它们有的选择了古白话,如2001年南京考生蒋昕捷的《赤兔之死》;有的嵌入了数学图形,如2002年湖南考生的《内心世界测试及详解》;有的娴熟运用了行业术语,如2003年浙江考生的《诊断书》;有的甚至写出了七言古诗,如2005年四川考生的《永远的谭嗣同》.这些考生既能沉浸其中,深谙其要领;又能出乎其外,活现其主旨.令人为之拍案叫绝,击节三叹.当然,另类作文的写作不但要有求新之心,还要有求新之力,心有余而力不足是很难写出另类力作的.为此,要写好另类作文需注意以下三点:(1)体式的独特是一种创新,但更是构思立意的一部分,要服从于并有利于文章内容的表达;(2)无论何种体式,都有其特定的文体规范和写作要求,我们要写什么像什么,要形似更要神似;(3)多读多写,注意思想和语言的积累,要切记,掌握常用文体的写作规范和技巧是作文创新的前提.2014高考考点专项集训45天万岁el39h2014-12-10篇二:中学生作文推陈出新的认识

中学生作文推陈出新的认识

一、立意新绝不等于“说别人没说过的话”

何谓立意?所谓立意,简单地说,就是作文的思想主题,就是作者要表达的思想认识、情感志趣等。一篇作文,如果没有明确的思想主题,无论材料多么充足,遣词造句多么讲究,写作艺术多么高超,都不能算是好文章。可见,立意对一篇作文来讲有多么重要。那么,我们究竟怎样过好立意这一关呢?一般有四个标准:(1)立意一定要求真,即作文的主题必须真实,必须是真情实感,必须符合客观事理。(2)立意一定要求深,即作文的主题必须要能透视社会生活现象背后的本质意义,要能揭示事物的普遍规律。(3)立意一定要求精,即作文的思想主题必须要简明、精当、格高。(4)立意一定要求新,即要敢于打破陈规,标新立异,出其不意,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这“真实”、“简明”、“精当”、“深刻”倒还比较好理解,这里就不赘笔了,但这“新鲜”二字,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往往操之过左,强调到几近荒诞的程度。一些教师和专家动辄曰“立意新就是立别人未立过的意”“,说别人未说过的话”。结果,往往学生还没有动笔写作文呢,就已经被吓得不知如何落笔了。也正中了那句话:你不强调我还敢写、会写,你一强调,我反倒不敢写、不会写了。

其实,学生哪里会有那么多别人未说过的话可写呢。比如,现代人都热衷于买汽车,有人认为汽车多到一定程度时,就可能把人赖以吃饭的土地都变成停车场了。再比如,国学热“高烧”不退,有人认为要当心国学中糟粕沉渣泛起,再来毒害青少年的灵魂。毋庸否认,类似的观点都很有预见性,都很新鲜。但话又说回来,有这种觉悟和认识的人恐怕并不在少数,因而也就很难说谁在“说别人未说过的话”。换句话讲,如果某中学生写作文能有这样的认识高度和深度,也就很了不起了,但能就此断言他在写别人没说过的话吗?还有,“以人为本”、“天人合一”、“要善待自然”、“要关爱他人”“要珍爱生命”、“要尊重人的个性”等提法,都貌似很现代,其实无一不是老子、庄子、孔子、孟子等先贤的观点,只是现代人更需要这些理念,更希望人们都能这样去做而已。可见,纯粹“说别人未说过的话”几乎是不可能的,或者说只有极少数思想家才有可能说得出来。由此看来,要想使作文的立意出新,关键问题并不在于是否“说别人未说过的话”,而在于是这话否来自现实生活,是否与现代社会的思想潮流合拍,是否具有符合现代人的意愿和理想。一般而言,能够用现代人的眼光去审视客观事物,去发现问题、提出看法,就应该算是有新意了。比如,说“北海牧羊的苏武忠君爱国”就没有什么新意,但若说“北海牧羊的苏武是在坚守自己的精神家园”,就很有新意。可见,所谓作文立意要出新,就是要从现实生活出发,说与时代精神合拍的话,表达与时代精神同步的思想认识或情感意向。“听唱杨柳翻新枝”也好,“文章合为时而著”也罢,尺子似乎只能有这么一把。

形式出新是学生大有可为的广阔天地 前文谈及立意出新、素材出新,这些都是着眼于中学生作文的内容谈的,也是学生不太容易做好的。其实,对于中学生而言,更容易做好的、也是大有可为的,该是作文形式的出新。所谓形式出新,笔者认为主要包括结构出新、写法出新、体裁出新等。就文结构出新而言,一般指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如何出彩,如议论文采用故事开篇式、记叙文采用情境结尾式等。目前,指导结构出新的文章很多,这里就不再赘述了。至于体裁出新,笔者认为,这是目前的教学做得最不尽人意的环节。郭沫若先生曾如是评价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老舍评也评价说:“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电视剧《聊斋》主题曲更是唱得棒:“??鬼也不是那鬼,怪也不是那怪,牛鬼蛇神它倒比真人君子更可爱!??笑中也有泪,乐中也有哀,??此中滋味,谁能解得开。” 笔者一直这样认为,在某种程度上讲,写文章不过就是要找个比较新鲜、比较合适的表现形式来把自己情感或意愿表达出来而已。所谓新鲜,就是要不落俗套;所谓合适,就是一要有一种适于作者发挥的好形式,二要考虑是否适于某种背景。蒲松龄写《聊斋志异》,之所以要那样新奇、怪诞地写,就是为了适于某种背景,进而曲折、隐晦地表达自己的心声。再以前文的提到的写“家园”这篇作文为例,写一般的议论文、记叙文固然可以,但若能以日本海里的一条鱼的身份写一封信给日本首相菅直人,或以一个利比亚公民的身份写一份诉状给法国总统萨科奇,或以地球的身份组织濒危动植物开一次座谈会(谈保护共同的家园问题,作好会议记录),肯定会比一般的文章更吸引读者,也会更增强作文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当然,写好这样的作文,肯定要求学生具有较宽的知识面、较强的想象能力和较高的人文素养。这属于另一话题,我们将另文讨论)目前,由于高考阅卷场上强调文体的确定性、打压这种有创意的作文,现实作文教学中,一些语文教师则干脆高考怎么要求就怎么训练,致使这类创意作文几乎绝迹了。毫不客气地讲,这种扼杀学生创造品质的行为该是中国教育的悲哀,它所造成的后果也将是十分严重的。

不再多说了。总之,中学生作文出新不是个小问题,应该引起广大中学语文教师乃至整个语文教育界的高度重视,更应该引起语文新课改的高度关注。但是,重视并不等于搞极端,不等于超越学生实际,不等于违背写作教学规律,更不等于放弃绝大多数学生来培养什么作家、思想家!中学作文教学,其根本目的就是面向全体地教学生学说话、学写文章,使他们运用母语来自主表达的能力基本过关(即基本做到一般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实用文等文通意顺)。鉴于此,无视学生的“人文家底”,盲喊“说别人没说过的话”之类吓人的口号,无限拔高“立意出新”的要求,僵化对待素材和形式的出新等都是十分有害的。当下,我们能做到的就是尽量增厚学生的“人文家底”,尽量从实际出发指导他们在立意、素材、形式出新等方面做得理想一些,同时还要切实关注到不同地区、不同类别、不同素养的学生的实际差异,把工作做实做细。果能做好这些,中学生“作文出新”就一定大有前途,中学作文教学也一定大有希望!目前,我们的语文教学风气确很浮躁,一些极端的、超现实的提法不断地冒出来,还需吾辈同仁淡定更淡定,务实再务实。

为此,笔者认为,要想让学生作文的立意能出新,就必须教学生学做时代新人,学会用现代人的眼光去思辨和认识世界,学会与时俱进、有预见性地看问题。只有扎实地做好这些工作,学生才有可能具备这样的能力和素养,才有可能在写作时亮出自己非同寻常的新意。现在,我们的结症就在于学生被“圈养”起来了,成了一切为了高考的做题奴隶,成了两耳不闻时代风云的书呆子,还谈什么与时代精神同步有超前意识!再加之我们的语文教学又严重忽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辨能力,教师(其实是教参)讲 “虚荣心害了玛蒂尔德”,学生就被动地、规规矩矩地认为“玛蒂尔德被虚荣心害了”,根本就不去作发散型拓展式思辨,也就根本认识不到:玛蒂尔德还是一个生活的强者,还是一个坚守信约的楷模,其德行和品质比当今社会的一些人强多了。课堂上没有接受过任何思辨训练,课下也就不会养成思辨的习惯,因而也就不会主动地对自己平时的所读所见所闻等进行思辨,这样一来,学生作文立意出新也就丧失了起码的主体意识基础,还谈什么作文立意出新!更为荒唐的是,我们一些语文教师明知自己没在学生的人文素养上下过什么真功夫,明知学生的“人文家底”极其贫乏,却偏要在那里空洞地、高调地要求学生作文立意要“说别人未说过的话”,其结果只能是害得学生又怕又恨作文,或干脆胡乱地对付、克隆作文,甚至高中毕业参加高考也大多过不了立意新这一关。再多说一句,请不要总是两眼只盯着各省市那几篇所谓的高考满分作文(更何况有的还是山寨版!)来说事,其实绝大多数考生的考场作文都是“惨不忍睹”的。素材新绝不是仅仅着眼于时间概念

毋庸置疑,素材新也是出新的一个重要因素,关键是不要绝对化,不要仅仅着眼于时间概念,仅仅强调素材的时代性。现代人写现代文章,表达和抒发现代人的思想情感,当然选时代感强的素材会更好一些。比如,写《接力 “爱心”》这篇议论文,选时代感强的素材就会针对性强些,就会更有说服力。但是,这样要求,是不是就等于说历史素材、课本里的素材等就都不新鲜了。比如,写《坚守》这篇议论文,采用屈原坚守爱国这一信念的史例就依然会很新鲜,关键问题是我们如何处理好相对陈旧一些的素材。如何处理呢?笔者认为,必须要做好以下两点:

1.表达或抒发传统性思想情感时,应尽量少采用陈素材。

比如,以“美德”为题写,若写成议论文,文中就可能会谈到如何要坚守诚信、坚守良知、坚守爱心等,以弘扬传统美德,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等。这样的作文,固然可以采用古今对比的论证结构,但还是应该多采用当下的素材,以增强文章的针对性、说服力,同时还会避免因素材陈旧而老生常谈。我们的学生,被“圈养”起来,与时代隔绝,因而往往举例仅限于历史、语文课本,故写这类作文常是老生常谈,干巴寡味,很难打动读者。这一被动局面,黄金格作文认为必须要给予高度重视,进而有针对性地来加以调整和改善。2.表达或抒发现代性思想情感时,不妨多采用陈素材。比如,以“家园”为题写作文,若写成议论文,就很可能谈到如何保护好人类家园,如何重视环保、追求和平幸福等;还可能谈到如何守住自己的精神家园等。这些观念似乎都很现代,都与现代人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息息相关,但请不要忘记,我们的祖先并不缺乏这样的聪明智慧。不妨指导学生在文章中多采用老子、庄子、孔子、孟子等先贤的言论,这样做不仅会翻出新意,也会突出这些观念的历史渊源,增强作文的历史厚重感,进而增强说服力。当今的中学作文教学,教师在指导学生运用素材时就是缺乏这样的智慧,结果造成中学生作文素材运用不够灵活、得力,不能最恰到好处地发挥其作用。篇三:作文推陈出新六步法

作文推陈出新六步法

作文忌平淡。一篇作文如果没有“彩头”,不能展示个性,全是“大路货”,就很难受到读者的“青睐”。若是考场作文,就很难得到阅卷老师的认可,更谈不上得高分了。耳目一新的作文才会具有震撼效应。“新”是作文活力所在,是作文成功的“秘诀”。作文如何推陈出新?

一、观察?感觉全新 生活是作文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学会观察生活,才能产生全新的感觉,灵感的火花才会时时发出耀眼之光。不善于观察生活或对生活观察得不够入心不够细腻,也就难以捕捉到事物的本质特征,难以发现生活背后的东西,写出来的作文往往空洞无物,流于形式,尽是表面文章。

李乐薇的散文《我的空中楼阁》中有一段描写:“ 小屋在山的怀抱中,犹如在花蕊中一般,慢慢地花蕊绽开了一些,好像层山后退了一些。山是不动的,那是光线加强了,是早晨来到了山中。当花瓣微微收拢,那就是夜晚来临了。小屋的光线既富于科学的时间性,也富于浪漫的文学性。” 这段文字惟妙惟肖地刻画出由于光线变化而带来的全新的视觉感受,优美而又富有科学性。如果没有平时对自然景物变化的细致入微的观察,断然写不出如此美妙诱人的文字来。

法国作家左拉说:“观察的才能要比创造的才能更为少见。”

二、积累?材料翻新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文的源头活水来自生活的积累。困扰学生作文,造成“无话可说”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词语匮乏,用来用去都是面目相似的词语,毫无新鲜感;二是无事例可援引,所用事例大多雷同陈旧,读来味如嚼蜡。这就需要培养积累的好习惯,使自己的材料库充实,具有可以随时支取的材料。俄国作家果戈里一生最大的“嗜好”就是记笔记,外号“笔记迷”,读过的警句、心得,听到的奇闻、趣事,看见的人情、乡俗,他都毫无例外地记下来。一次,朋友约他上饭馆,他连菜单都抄了下来。后来,这份菜单果然被他用在一篇小说中。

积累材料才会翻新,才会有话可说,才会信手拈来为我所用,才会有思如泉涌不择地汩汩而出的基础,才不会在老材料堆里兜圈子。

著名作家茅盾说:“应当时时刻刻身边有一枝铅笔和一本草簿;无论到哪里,你要竖起耳朵,睁开眼睛,象哨兵似的警觉,把你所见所闻记下来。”

三、思考?观点创新

思考是去伪存真、去粗取精、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法宝。吃别人嚼过的馒头没味,要想吃得新鲜,就必须自己做“馒头”——思考。善于思考才不会人云亦云、步人后尘,才会有自己的视角,才会有新发现,才会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

《赤兔之死》这篇考场满分作文曾轰动全国。凡读过《三国演义》的没有不知道吕布坐骑赤兔宝马的,可把赤兔马与诚信联系起来,借赤兔言诚信,这位考生却是第一人。善于思考才会有观点的创新,观点创新才能调动人们潜意识中似曾相识的东西,使之喷涌而出,震撼人们的心灵。

四、提纯?语言求新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语言是联系作者与读者的媒介,作者的思想观点必须借助语言输出,提炼作文语言,给读者带来全新的感受,是成功作文的必备条件。成功作文特别是考场作文,最受关注的一是语言一是立意。作文语言要求“新”,“新”在具有哲理之美、形象之美、动态之美、修饰之美。仅以修饰之美为例,作文过程中,我们可以借助各种手法,使作文语言收到整齐美、抑扬美、参差美、回环美的效果。

请看同一句话的两种说法:

今年,我终于长到十八岁,而父亲也到了五十岁。

新年的钟声敲响了,我急不可耐地跑到了十八岁,父亲极不情愿地走到了五十岁。

两相比较,谁优谁劣,一清二楚。高尔基说:“语言就是文学的武器。正如步枪是士兵的武器一样。武器愈好,战士就愈强有力,——这是十分明显的。”

五、借鉴?技法革新

每一篇作文都有技法,技法的优劣决定作文吸引力的强弱,注意技法会使作文更精致、更动人、更具有吸引力。作文技法包括:篇章技法(不同文体技法不同)、结撰技法(重点指文章结构安排)、行文技法(采用何种方式行文,抽象的还是具体的,朦胧的还是写实的,等等)、表现技法(包括修辞手法、表达方法、表现手法等)、词句技法(包括句式的选用、炼字等)。只有善于借鉴他人技法,才可以革新自己常用技法,推陈出新。《诗经》云:“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请看白居易的一首诗:

夜雪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至,时闻折竹声。

白诗写雪很别致。由于写的是夜间之雪,所以不能直接写。1.作者采用侧面烘托:“冷”知雪至,“明”知雪厚,“折”知雪大。2.调动感觉:一句为触觉,二句为视觉,四句为听觉。短短四句诗,技法独特,值得借鉴。

六、实践?常写常新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勤练笔,笔下才会生花,纸上谈兵不是作文之法;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只要捕捉到一丝一毫的亮点,就把它写下来,不管成功与否。熟能生巧,常写才会常新。篇四:创新议论文

创新,成功的基石

宾夕法尼亚大学曾有过一句校训:“毫无特征的努力,便只是一事无成,而创新,便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钥匙”。由此可见,拥有创新精神是多么重要。

拥有创新精神,我们能如雄鹰一样,搏击万里长空;拥有创新精神,我们能如昙花一现,留下美丽瞬间;拥有创新精神,我们能如梅花一样,经受住霜雪的考验;所以说让创新为我们扬帆起航,驶向成功的身旁。

学会创新,为生命留下不朽的乐章。贝多芬晚年,从一个高高在上的音乐家沦为成一个聋子,可是他并没有放弃创作音乐,他用一根线,将他和钢琴连在一起,他以一种创新的精神,为后人留下了许多惊世的杰作,不朽的乐章。所以说,创新不仅是精神上的升华,更是成功的基石。

学会创新,谱写世间最美好的佳话,因为拥有了创新的精神,陶行知才能吟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名言警句;因为拥有了创新的精神,莎士比亚才能说出:“推陈出新是我的无上诀窍”的至理名言。因为拥有了创新精神,江泽民才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的方针。由此可见,创新精神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谱写世间佳话的重要一步。

然而,缺少创新精神,只是一味的跟从前人的步伐,又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呢?日本东芝电气公司因为一度追求黑色单调风扇而濒临倒闭,邻人看商人在印度用大蒜换来金子,便盲目跟风却换来并不值钱的一袋大蒜。可见,创新精神在生活中是多么重要。让我们试想一下,如果东芝电气公司懂得创新,去尝试换种颜色电扇,而不是循规蹈矩,是否也会成为世界500强呢?如果邻人懂得创新,而不是盲目的跟风是否也能从别的渠道得到更多的财富呢?我想会的。因为创新而领先一步的人,总是能得到丰富的回报,而步入后尘的人常常一无所有。的确,创新是一首高昂的歌曲,只要它还唱着,屡次遭受击打的心便不会磨灭;创新是一把利剑,只要它还鸣于鞘中,你便不用担心前面的风雨兼程,因为有了创新,生命才有了新的颜色。创新,成功必备的基石。

谈创新

列夫?托尔斯泰 曾经说过: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结果,是使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他的一生将永远是模仿和抄袭。高尔基也说:如果学习只在于模仿,那么我们就不会有科学,也不会有技术。我们曾经的的国家主席江泽民爷爷也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创新有一个实施和完善的过程。如英国斯蒂芬逊刚发明火车时,火车跑得还不如马车快,经过后来不断的改进才成为被大众接受的交通工具。中国的改革也是一种创新,因而

不能苛求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应群策群力使之更完善。

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持续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创新,是荣责任、勇气、方法、态度、精神于一炉的实践,是求得生存和发展的制胜法宝。

所谓创新,概括地说,就是继承前人,又不因循守旧;借鉴别人,又有所独创;努力做到观察形势有新视角,推进工作有新思路,解决问题有新办法,使各项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实践是创新的基础,离开实践,创新便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经验告诉我们,创新应该一切从实际出发,以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敢于摒弃不合时宜的认识、观念、做法,形成切合实际的路线、方针、政策,发展我们的烟草事业。中国有句格言:常有所疑——创新的发端,勇于破疑——创新的能源。鲁迅先生曾说过,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很令人佩服。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除了英勇无畏,首先是一个长于质疑的发现者。大量事实表明:从常见的、普遍的、重复出现的现象中发现规律性的东西,这是一个重要的方法;其中勇于质疑、善于发现,则是不断创新、有所创造的源泉。创新也是学习的恩泽,无论是一个国家,还是一个企业或个人,要进步,要发展,都要有一股推动其不断向上的动力,使人们能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力,由此推动人们自强不息,努力奋斗。这个动力的形成,正是基于勤奋学习和知识累积。

创新,需要诚实和谦逊的态度。有人说,谦逊是一种坦然面对成就和荣誉的精神境界,是一种求真务实、甘当学生的思想品格。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我们更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自觉地把创新作为一种不懈的追求,始终保持一股闯劲、冲劲、韧劲,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宽广胸怀与气度,开拓创新。

有人说成功的公式是:“天资+勤奋+机遇=成功。”但我却不这么认为。根据这个公式可得出一下三个公式:成功-勤奋-机遇=天资,成功-天资-机遇=勤奋,成功-勤奋-天资=机遇,但,这些公式存在吗?很显然,她不存在。所以,我认为成功的公式应该是:创造=成功。

人们总是说神童“神”,其实这种神就是创造力,什么是创造呢?创造就是想象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论,做出新的成绩或东西。那么成功是什么呢?成功根据字典上的意思就是:获得预期的结果和失败相对。人么一般想象的成功是表面上的成功,是在物质需要上得到了充分的满足,而另一种是精神上的成功。正所谓人穷志不穷。只有精神上的成功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成功,而成功的必备条件则是创造和创新的能力。

生命因创新而轻舞飞扬

当今社会,缺乏创新者总是会被时代遗忘,善于创新的人总是被尊以高位。年轻的牙膏厂经理只将牙膏口扩大一毫米,便让销售业绩大大增加这样的人谁会不赞叹羡慕呢?但是,赞叹中的人,只要将传统思维抛到一边,或许,就可以让生命轻舞飞扬。

创新始于观察。在早期,笔与墨水是分开的。人们写字时,便把笔伸到墨水中,这种情况持续了很久,但谁也没有在意。后来,一个机灵鬼发现了这种问题,便将二者融合为一体,这样,自来水笔就诞生了。为何以前人们都没有发现呢?是因为他们缺乏对生命的关注与审视,也就缺少了细心观察的眼睛。观察是创新时必不可少的品质,而拥有这一品质的人就拥有比其他人更多的创新机会。如果对身边的事物视而不见,就是缺乏创新力的表现,他们便会与创新之神失之交臂,他们也就丧失了铸就绚烂人生的机会。

创新需要积极的心态。众所周知,齐白石是我国著名画家。然而面对成功,他并不满足,而是不断改进作品风格。相传齐白石曾五易画风。正是因为这种积极的心态,不屑于作画,所以晚年的绘画就更加行云流水,而被世人所尊重。但如果他成功后自满于曾经的辉煌,只在原来的风格中打转,很难想象齐白石日后的成就。如果你消极对待生活还奢求创新,对不起,创新的位置只能留给别人。它只属于具有积极心态的人。在岁月的长河中,我们要以积极的心态面对人生,用创新的力量填充生命的蓝图。

创新也需要继承。有人就问了,继承前人的经验不就没有自己的创新了吗?不,陈东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虽然有着武汉大学的文凭和创业经历,但1996年当他站在保险业的大门口时,还只是一个“学生”。但是,他走访了21个世界顶级保险集团,所有见闻都被他带了回来。率先继承让他站在了保险业的制高点上,而他率先创新的经营模式也使之闻名于中国。当今世界的很多人违背规律,按自己的意志行事并标榜为创新,结果磕得头破血流。继承说白了就是借鉴,就是用一种独特的方法为自己的创新铺平道路。借鉴是量,创新是质,一定量的积累,最终量变必将引起质变。继承不过是一种手段,真正的目的是创新。创新并不是所谓的闭门造车,不是靠自己的主观臆断去随意瞎编乱造,而是要注意继承前人的优秀成果,在别人的正确引导下创新才显得更有意义。永葆一颗向往创新的心,细心观察,保持心态,善于继承,去创造属于我们自己的神话。这样,我们的生命才会因创新而轻舞飞扬。当你发现山穷水尽疑无路之时,何方让思维转个弯,也许你会看到柳暗花明又一村。何方让思维转个弯

在人生的漫漫长路上,我们难免会被一些定向思维所囚禁,而在此时此刻,我们应该学会及时让思维转个弯,那么我们将收获另一番风景。——题记

花开花落,云卷云舒。让思维转个弯,你会收获一种达观。

一场莫须有的“乌台诗案”是我们的大文豪几近陷于灭顶之灾,吐纳珠玑的玉口在严刑烤供种凄惨哀嚎??面对如此失意的人生,苏轼没有通常人一样,而是及时的让思维转个弯!而恰是那个转弯,才是我们得以看到苏轼那“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达观,还有那”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的超然!

风雨欲来,春花凋残。让思维转个弯。你会收获一种力量。

在一个人人埋怨的时代,岁月给予了他伤痛、屈辱、苦难,生命已是繁华尽落,不染尘埃。沈从文目睹了现实的残酷,却没有让现实麻木了思维。相反,他转换了自己的思维,换一种方式思考,用一份最原始的情感和一颗赤子之心来看待社会,看待自己的人生。倘若沈从文不懂得让思维转个弯,他的心又何以如同沱江的碧波一般,照山是山,照水是水?他又何以将江南小城写成一个山美、水美、人美的世外桃源?

大海茫茫,百舸争流。让思维转个弯,你会收获一种勇气。

当命运的绳索紧紧的缚住双臂,当别人的目光叹息生命的悲哀,刘伟敢于打破常人的思维,没有被眼前的困难所吓倒,而是让自己的思维转了个弯。因为如此,他为自己的梦想插上翅膀,用双脚在琴键上飞舞。那变幻的旋律,正是他转换思维后展翅飞翔的轨迹!在这蹉跎的岁月里,何方让思维转个弯,去过那惊情燃烧的生活?让思维转个弯,它会带你穿山越海,即使身处磨难重重的地狱,也能开垦出一片阳光明媚的伊甸园。让思维转个弯,飞过那洗不尽铅华的世界,去寻找那依旧惹人注目的天堂

何方让思维转个弯 超人脱下他的袍子后也只是个会从马背上摔下导致瘫痪的普通人,然而演员克里斯托福·里夫懂得在消沉的黑暗期中让思维转弯,“‘禁止通行’的路牌不是要你停下,而是在提醒你该转弯了”。

有些事单凭一腔热血和一份坚执是无法完成的,正如格林兄弟永远无法找出那些传说和人类发展史的关系,因为它们本身就是适合儿童阅读的童话。这种时候,让思维转个弯,也许你能(看)得见成功的彼岸草丰水美,风细柳斜。

困厄接踵,无所建树,何妨让思维转个弯。

前路荆刺棘藜、乱石粗砺,何必囿于传统,不肯转圈?你无法知道你是否是在第666次实验中侥幸成功的欧立希,是否是尝试了五百多次而成果寥寥的普利斯特利。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直言索勒“在真理撞上鼻尖时还是没有找到真理”,也许正是由于后者和格林兄弟相同,不愿在原有假设上让步,让思维转个弯,终究把“氯气的发现者”这一称号拱手让人。人生极长又极短,岁月不会容许你做那个徒劳地把巨石重复推到山顶复又使其滚回谷底的薛西弗斯。让思维转个弯,无用功只会降低生命机械的输出功率。郁悒幽囚,悲天悯人,何防让思维转个弯。

当人人都在“恨不能挂长绳于西天,系此西飞之白日”时,麦克阿瑟一句“幸运的是我们只会失去一次生命”有如木锋醒世。当世人皆叹“风住尘香花已尽”,怨“幽窗冷雨一身孤”之时,偏有人朗声道“肯信来年别有春”,“明年春色倍还人”如清夜鸣钟。事物往往有其好的一面,人生短暂到让人不舍得用郁郁寡欢来把它填满。让思维转个弯,在消逝中找寻美丽,在失去中找寻收获。

于是当道边柳絮吐白,上下纷舞,不妨放下心中执念的“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让思维转个弯,相信“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频(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于是当名缰利锁桎梏了周围的人,不妨放下心中坚信的“知其不可而为之”,让思维转个弯,庄周的“知其不可而安之若命亦不失为一种人性的率真与可爱,意气的豁达与豪迈。” 须知道,当把金球奖的“最佳导演奖”和世界畅销书排行榜冠军双双揽入怀中之后,“超人”克里斯托福·里夫,最庆幸(不再是演员的)的就是在那场不幸发生之后,让自己的思维转了个弯。

何妨让思维转个弯。

点评:

什么叫“转个弯”?怎样“转个弯”?为什么“转个弯”?议论文讲究论述、思辨,在这一点上本文显得高人一筹。

本文不是从材料写起,而是在第2段中把“格林兄弟”的故事当作事例加以转述。这亦体现了作者避免走进套路的高明、智慧。两个分论点“困厄接踵,无所建树,何妨让思维转个弯。”“郁悒幽囚,悲天悯人,何防让思维转个弯。”各单独成段,工整、醒目、概括。

引证、例证运用自然、恰当。表达上夹叙夹议,多用长句,增强感染力与说服力。篇五:不拘一格推陈出新 高考作文八大创新布局例说 不拘一格推陈出新 高考作文八大创新布局例说 作文的布局,按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可分为纵向式、横向式和纵横交错式三类;按材料的组织形式,可分为传统式和创新式两大类。近年来话题作文、不限文体作文不断增加,给了学生“天高凭鸟飞,海阔任鱼跃”的写作自由。如能掌握一些创新式格局,对写好考场习作是大有裨益的。常用的创新格局,有以下几种——

一. 日记式

日记是学生最熟悉、最常用的一种练笔形式。它用之于考场作文的布局,具有层次分明、过渡简便、感情真挚等优点。如 2001 年江苏省盐城市作文题是:以“考题”为话题,自拟题目,自定体裁(除诗歌外)作文。一考生以《都是考题惹的祸》为题,用三则日记展开。文章写的是“我”这个差生在一次数学考试中因很多考题未做对而引起的一连串“麻烦”。三则日记分别写的是“教室里老师刻薄的批评”、“寝室里同学恶意的讥讽”、“家庭中父母粗暴的责骂”。且三则日记巧妙运用“小雨”、“大雨”、“暴风雨”这些有关天气的词语来暗示情节发展,传递作者的心情。这篇文章因布局巧妙、感情真挚而获得了高分。参考例文一 感激

5月2日大雨

窗外的雨水在浙浙沥沥地下个不停,电视里播报洪水还在不断上涨。无情的洪水,淹没了一屯屯的房屋。我简直不敢相信,这种灾情就发生在离我们只有十几里的乡村。5月8日大雨

刚进教室,班主任就发布消息:动员同学自愿捐钱、捐物,解决灾民生活的燃眉之急。我一脸的不高兴,倒不是自己不愿意捐,而是怕老妈不肯。一进家门,我就对正在炒菜的妈妈说:“妈,学校要我们都参加给灾民献爱心的活动!”我特意把那“都”读得很重,生怕妈妈听不清。“噢!”妈妈冷冷地说完这一个字,就忙她自己的事去了。唉!没救了,家里条件本来就不算好,加上妈妈又是一个节俭的人,她肯定不会同意。趁妈妈在厨房做晚饭,我溜进房里,挑了一件最旧的衣服悄悄地塞进了书包。5月9日晴天

今天的天气格外好,小树在阳光照耀下显得更加翠绿了。我正准备出门,被妈妈叫住了:“你难道就把那件自己都不想穿的衣服送给人家么?”我一惊,没想到妈妈已经知道这事。正在左右为难时,妈妈把放在床上了的那件新衣拿了过来。这下倒让我为难了。说心里话,我是十二分的不情愿,在我看来,这捐钱捐物只是做做样子而已,何必那么认真?这件新衣连我自己都舍不得穿啊!妈妈一本正经地说:“这是献爱心,不是收破烂!”后来,在妈妈的叮嘱下我还在衣服里夹了一封短信。6月18日晴天

今天中午,我意外地收到一封灾区的来信,那是一封足足写了四页的长信,信中说:“洪水来不久,妹妹病倒了,一直躺在床上,这件新衣服送到妹妹手上的那天,正好是她的生日,妹妹长这么大还是头一次穿上这么漂亮的衣服,那天,她高兴得流下了泪水,远方的朋友,我感激你给我们全家带来的欢乐!”读完这封长长的来信,我的眼睛模糊了,真不知是应该感激我,还是应该我感激妈妈。

本文作者通过“引发洪水”、“自己偷旧衣”、“妈妈捐新衣”、“灾区来信”等四篇日记,表现出了自己和妈妈在救助灾民活动中的不同心理,内容虽然没有过人之处,但由于脉络分明,形式新颖,文章评为一类文。

参考例文二

单飞

题记:每个孩子都是一只小小鸟,它不能总依靠在妈妈温暖的翅膀下。总有一天,它得单飞?? 9月1日星期六阴

今天,我终于来到这所梦寐以求的名校,开始了新的学习生活。生平第一次离开老爸和老妈,兴奋之余,更多的是紧张,不安?? 这一天处在完全陌生的环境中,我胆怯地看着周围的一切,觉得哪儿都不是我可以躲避的港湾。中午,我甚至害怕去食堂排队买饭,便恍恍惚惚出了校门,毫无目的地“漫游”。看见前面有家书店,不由心中一阵窃喜。毕竟,这里还让我有一丝安全感。书店油墨飘香,我把心埋入书籍中,肚子唱起了“空城计”也全然不顾。不知过了多久,突然听到一个熟悉的声音。是妈妈!我扔下书,急忙奔过去,靠在妈妈的身边。接着,我去食堂打来了饭,狼吞虎咽,第一次感到这里的饭菜很香。可是,妈妈很快便对我说她要走了,让我慢慢吃。顿时,我的眼泪夺眶而出。可为了不让妈妈看见,我只得埋下头,装做若无其事的样子,把泪水往肚里咽。

晚上,我失眠了,想老爸老妈,想爷爷奶奶,也想家中舒适的小床。?? 望着窗外满天的星星,我的心沉沉的,眼泪又来了。我只盼望着天快亮起来?? 10月8日星期二多云

一个多月的学习生活使我渐渐丢掉了依靠父母的坏毛病,与同学们和睦相处了。同时,我也发现,没有人再把我当做一个孩子,很多事情得自己做,做不下来也得做。想起以前在家靠父母,做事从来不考虑结果。现在每做一件事都得考虑后果,我感到自己不再是从前的小小鸟??班上工作干不好,学习不见效果??天哪,真想痛哭一场。然而,我没有时间去舔自己的伤口,只有顶着压力靠自己飞?? 12月28日星期二晴

老师说,每个人来到新环境,总会有一段“磨合期”,只不过是时间长短不同罢了。我想,我终于过了这段“磨合期”了。今天,老师为我戴上了“学习标兵”的桂冠。我觉得自己真正长大了。突然间,我意识到,靠谁都不如靠自己。

后记:朋友,如果你还是一只小小鸟,那么,就请你告别依靠,单飞吧!

简评:这是一篇日记体作文,感受细腻,体验深刻。离开父母第一次去“单飞”,天是阴的,“心是沉的”,“单飞”了一程路,也“渐渐丢掉了依靠父母的坏毛病,与同学们和睦相处了”。但“压力太大”,“学习也不见效果”,又飞了一程,靠自己的信念和毅力,终于戴上了“学习标兵”的桂冠。文末直抒胸臆:“告别依靠,单飞”。作者于开篇处表露的孤独感随父母的远去而远去,这正是用心灵写出来的人生诗韵,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应试佳作。

我与苦难的亲密接触

在依旧如昔的阳光中,走进中学的校门,几多大志与梦想,几多理想与抱负,在风和日丽的天空中,尽情驰骋与翱游,不要徘徊、等待,挺起胸膛,证实自己,搏击校园人生!

——题记

2001年10月24日天气阴沉心情指数:2颗星

这该死的学校,条件也太艰苦了吧!昨晚一直没睡好,一张两尺宽的床还要两个重量级人物睡在一起。我的天!我没有杜甫先生“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豪气,我只拥有愿吾庐不破,受冻死可惜的感慨。由于蚊子的光顾,我一夜间竟然变成了国宝大熊猫,叫我如何见人呀!呜呜?? 2002年11月5日天气微晴心情指数:4颗星

第三节课下课铃响了,这也预示着第n次世界大战一触即发。还没等我反应过来,楼梯间、跑道上已呈千军万马奔腾之势,学子们如潮水般向热水间涌去,我们的热情程度绝对

不低于锅炉里沸腾的开水。容不得你丝毫怠慢,得立即上前线杀敌卫水,那抢水风潮决不亚于世界杯赛场上球迷们的执着,也决不亚于伊拉克人民对抗美军时的勇敢!

“我的妈呀,是谁的水从我脖子飞流直下?”

“对不起,实在对不起!” “疼啊!对不起有什么用??”我就是那个可怜人,脖子上恐怕要留下永远的记号了!2003年4月7日万里无云心情指数:5颗星

接触的那些日子,竟然会成为我最美的回忆。

站在食堂里,长长的队伍让我差点失去了信心。望着那一盆盆正在消失的饭菜,我雅兴大发,禁不住仿鲁迅先生的《故乡》压轴句喜得一经典句:“钱本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正如这食堂的菜,那原本不是菜,吃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菜!” 2004年6月17日阳光灿烂心情指数:5颗星

坐在这宁静的考场上,手捧着散发着墨香的试卷,我情不自禁地有种难言的喜悦。那一道道的题目就像一位位的朋友,面孔是那么的熟悉,既便是遇上一些不曾见过面的题目,我也从未胆怯。那记录下来的一个个文字,就像我亲手插下的一株株秧苗,让人倍感亲切。不管从前有多苦,有多累,在此时都已作了欢乐的笑颜和激动的泪水,我终于相信,那句“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确是至理名言啊!通过初中三年的磨砺,我已练就了取胜的绝技——吃苦耐劳!我没有想到,自己与吃苦亲密

点评:好的文章总是闪烁着与众不同的光芒。小作者用四则日记概括三年的初中生活,“寝室里的蚊虫叮咬”、“热水间的你争我夺”、“食堂里的清汤菜水”,将学校生活中艰苦的一面展现得淋漓尽致。结尾时,文章出人意料地荡起一笔,将面对试卷时的那种幸福画面推到读者面前,让人深切地懂得了“先苦后甜”、“苦尽甘来”的道理。尤其值得称赞的是,小作者活学活用,将杜甫的诗词与鲁迅先生的名句信手拈来,让文章充满了一种浓浓的生活气息和令人忍俊不禁的幽默感。

二.镜头式

镜头式也叫剪辑式。运用这种方法,可以把发生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场景的不同镜头按一定的顺序有机的连接起来。运用这种方法,可以突破时空局限,灵活自由,变而不乱,视感强烈。镜头式是考场作文中运用频率很高的一种布局方法。如 2001 年湖北省孝感市中考题是:《那里留下了我的 》。一篇《那里留下了我的童年》的一类文,就是以镜头式布局的。作者用“小树”、“小蚕”、“小故事”、“小风车”为小标题串起全文,文中写与我一同长大的小树,写让我吓得要死的小蚕,写奶奶给我讲的“从前有座山,山上有个庙??”小故事,写舅舅给“我”做的漂亮的小风车。用一组典型的镜头再现了我金色的童年,流露了作者对生我养我的小山村的深深依恋。如《校园生活二三事》(2000 年哈尔滨市中考题)就可用镜头式布局。

【佳作一】作文题(2003年重庆中考):做—个有责任心的人,是时代的需要。有人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改为“天下兴亡,我有责”。意思是说,“我”应当义不容辞地担负起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的确,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当做—个有责任心的人,都应当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国家遇到了困难、学校出现了问题、家庭发生了矛盾、同学违反了纪律、自己成绩不理想??都应当问一问:’我应当承担什么责任?以“责任”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责任在生命延续时

那天是你用责任感动了我也感动了天。

你问我,看到了什么?

我说一种永恒执着的坚守。

——题记

一 高远苍蓝的天,广阔的草原。你欢快地奔跑,你有闪光的角和美丽的皮毛。

藏羚羊归来,在藏北这片乐土,繁衍后代,从你日渐隆起的肚子和深黑的瞳仁,我看到孕育生命的一半喜悦,一半担忧。

当他们的双脚踏上这片土地时,我知道你的担忧。因为他们身后有一把把远程猎枪。你缓慢地低头汲取甘甜的溪水,全然不觉枪的准星儿已对准了你。对不起,我无法提醒你。猛然,你抬头,看到那把猎枪和它的主人。似乎,你比我更清楚以你和你孩子的速度是跑不过那子弹的,就在他们快扣动扳机的最后一刻,你屈下了后腿,低下了曾高傲的角,你让他们看着你的孩子和你的眼泪。

他们的枪摔落,落在草原上悄无声息。天依旧苍蓝,远处有他们的背影。隐约听见他们说,这是母亲的责任。我们的责任是成全?? 你的角又在阳光下闪耀。

那一刻,我明白。所谓责任,是一种生命与生命传承的情感。一种本能的保护,一种成全的坚守。

责任,来自藏羚羊的诠释。

你穿戴厚重的防护服与几十层的口罩,在病房与研究室间穿越;在过氧乙酸与病毒间穿越;在生死间穿越。

隔着重重玻璃,我看到你为病人们悉心输液,换氧。我看到病房里的黄丝带;我看到你们的微笑。那一刻,我明白。所谓责任,是一种人与人之间面对灾难的团结,一种无形的精神,一种生命的坚守。有人说,忠于责任,是人类灵魂的最后坚守,我相信

因为责任,我们有纯蓝的天;因为责任,我我们有活跃的气息;因为责任,我们勇敢;因为责任,我们看到雨后彩虹。

我看到了,一种责任——一种人类共通的灵感与永恒执着的坚守。[赏析]本文的美,在于作者精妙的构思和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乍看,本文是一篇散文;细读,却似一首诗;再玩味,则宛若两幅色彩分明的画。深厚的文学功底是本文成功的主要因素。文章语言清新、精美、凝炼,读着作品,使人如闻幽香,似饮清泉。纵观全文,读者在得到艺术享受的同时,心灵也得以净化。另一方面,作文之笔,在小作者手中也成为了美术家神奇的彩笔,雕刻家雄浑的雕刀。读罢全文,“保护藏羚羊”“战胜‘非典’”这两幅彩画已然闪现在读者眼前,并深深地烙印在人们记忆之中。结尾的画龙点睛,既体现作者对社会的关注,也抒写了他对人生的思考。字里行间中的哲理让人掩卷沉思。

生命畅想曲

是风弹拨了窗前的彩色晶亮的小铃儿,还是精美错落的小铃儿唤来了闲荡无主的风,铃儿丁当,风儿沉醉,在风与铃的共振中,我的思绪伴着这铃声飘得很远很远?? “圆是复杂的几何图形!”

“复杂?”

“是的。它包罗万象!”说完,肖老师拿着圆规,随着他那轻巧、娴熟的一动,一个圆便跃入我的眼帘。我便学着他的样子,可试了好几次,都未成功。

“我画了三十年都不能画好,你又怎么能呢?”

我惊讶了。

进入中考总复习阶段了,可肖老师却因骨折而住了医院。几天后,他带着未痊愈的腿来为我们讲解有关圆的几何题。其中有一题需画几个圆来运用不同的方法解答。一个、二个,在肖老师依旧娴熟的动作下完成了。那道题只剩最后一种解法了,可那圆规,似乎再也不听

肖老师的话似的,总也画不好那圆。下课铃声响了,肖老师仍没有要停的意思,他固执地要把圆画好。“随便画一个吧!”我头也不抬地整理书包,嘴上喃喃地说。就在我抬头的一刹那,看到老师未痊愈的双腿在抖的一刹那,我后悔了。老师的汗水只为了画好一个圆,这诠释着他有多么大的责任心啊!

我早已泪如雨下。

肖老师住院了,是胃癌,其实他早已知道了。他说他已估计到那堂课是他为我们上的最后一堂课,所以他无论如何要画好最后一个圆。我们哭了。肖老师却说:

“我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我可以拓展它的宽度。让生命却如同圆一样,包罗万象!” 我震惊了。

肖老师如同圆规一样,没有终点,也没有起点,但却有一个心——一颗责任心。

肖老师去了,带着他那颗责任心。我在肖老师的坟头放了一串紫色晶亮的风铃,我想让风与铃的共振把肖老师的话告诉每一个人?? 起风了。独倚窗前的我听到了一阵铃声,它似乎在诉说着那句:

“我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我可以拓展它的宽度??”

肖老师,你听到了吗? [点评]本文用细腻生动的笔触,描写了一位从事教育工作多年的老教师形象。文中的“肖老师”用一生的岁月去画好一个“圆”,圆的几何图形与老师崇高的人格魅力合而为一,进而归结出“我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我可以拓展生命的宽度”这一哲理,水到渠成,构思独具匠心。作者犹如一位资深的导演,运用蒙太奇的手法切换出三个画面,以“惊讶——激动——震惊”的感情变化来串接,显示出布局的精巧。

小作者通过肖老师自己的语言,将他默默无闻、执著追求的思想境界展现在读者面前,同时又对“我”进行剖析,侧面烘托出肖老师矢志不移,终身无悔的品格。至此,一个“春蚕到死丝方尽”的好园丁便跃然纸上。

如何解读生命?换个角度看,生命是树,它的一生都在画一个又一个美丽的年轮。再换个角度看,生命是船,不要随波逐流,只愿激流勇进;生命是水,哪怕是一条小溪,也要日夜奔流不息。因此,透过材料中的文字来挖掘更深的层次,不正是我们孜孜以求的吗? 人类,止步吧!

江苏徐州考生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对于马致远老先生的这些话,现代人似乎赋予了它新的含义。

(1)枯藤+老树+昏鸦=优质的木材 一只年老的乌鸦,无力地拍打着自己瘦弱的翅膀,落在一棵已经没有枝叶的老树上。它小心翼翼,但仍然把那棵老树惊动了,老树晃了几下,终于有安静了。乌鸦唯一的伙伴是缠绕在老树上面的枯藤。日暮里,乌鸦昏黄的老眼盯在远处,它似乎又想起那日,一群人拿着利器和猎枪,闯入它们的家园,杀死了它们的同胞,毁灭了整片森林,他们只为了获取优质的木材。

(2)小桥+流水+人家=人类的日用品 周围楼房、工厂林立,也有一座孤零零的桥,桥下有流水,可是,那水却是乌黑的,一只鱼儿探出水面,望着这一切,伤心地落泪。那桥也悲愤地说:“再也没有人肯从我身上走过了。”的确,每个人都捂着鼻子绕道而行。而旁边,一只粗大的管子正不住地往河里排着污水。里面,工人们干得热火朝天,生产着人们必需的日用品,那河水,只换来了人们的一点点舒适。

第二篇:推陈出新学习英语语法

推陈出新学习英语语法

要我们稍微分析就会发现,我们的学生现阶段对英语语法的掌握,只是对英语语法这个多面体的各个方面的理解,还缺乏一种共性的认识。如果把英语语法的纵向阶段性和横向联系性结合起来作宏观的理性的阐述,对英语语法各个单面进行新的组合,定能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有新的感受。

在重复讲授英语语法的教学实践中,我总结出如下几种方法,收效甚好。

一、表象联系与实质联系

通过对学生的调查得知,学生以前对英语的各种句法、时态的学习,只是单独从其性质入手,掌握它们的各个适用情节,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样,把学过的诸种句法时态放在一起,学生往往不能进行理论上的分辨。鉴于这种情况,把学生学过的诸种句法时态放在一起进行对比联系,不仅使学生复习巩固了这些内容,而且又增加了总体认识。这种联系分为表象联系与实质联系。

例如,讲授现在完成进行时,首先我们进行表象联系,把现在进行时、过去进行时、将来进行时和现在完成进行时进行对比分析:

现在进行时:I'mstudyingtheEnglishgrammarnow.

现在进行时:IwasstudyingtheEnglishgrammaatsixyesterdayevening.

将来进行时:IwillbestudyingtheEnglishgrammartomorrowafternoon.

现在完成进行时:IhavebeenstudyingtheEnglishgrammarsince1976.

通过上述例句我们可以看出,前三种进行时态表示在各个不同的时间正在进行的动作,前三种时态形式强调的都是动作,其区别只在于动作正在进行的时间不同。而现在完成进行时表示的是从过去某个时间开始直到现在还没有结束而一直保持的一种状态。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前三种进行时态之间有着本质的联系,而现在完成进行时与它们则只有表象联系。

二、反顺序组合动词→谓语动词→非谓语动词(不定式、分词、动名词),这是学生过去学习英语动词的一般顺序。学生过去对三种非谓语动词只是孤立地学习各自的具体用法,缺乏对它们的理论性的归纳,更没有把它们和动词总体结合起来进行系统学习。根据联系原则,有必要把上述的各个语法主体结合起来探索其本质。但如果按照学习动词的一般顺序进行总和,又会使学生产生重蹈复辙的感觉。所以,我从非谓语动词的三种具体形式入手,归纳非谓语动词的本质所在,进而反向讲授动词总体的情况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首先,强调非谓语动词也是动词,它们是动词总体中的组成部分,它们在动词中的地位是由于它们不能单独作谓语所致。其次,非谓语动词并不是不能作谓语,而只是不能单独作谓语,它与谓语动词结合也可以构成谓语,从而使学生有新的感受。

三、类比沟通

在讲授定语从句时,不是通过学习定语来掌握定语从句的性质和用法,而是通过一个并列复合句,经过转换使之变成定语从句,在某个关键词上下功夫,从另一个侧面来说明之。例如:ThisisWangPingand要我们稍微分析就会发现,我们的学生现阶段对英语语法的掌握,只是对英语语法这个多面体的各个方面的理解,还缺乏一种共性的认识。如果把英语语法的纵向阶段性和横向联系性结合起来作宏观的理性的阐述,对英语语法各个单面进行新的组合,定能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有新的感受。

在重复讲授英语语法的教学实践中,我总结出如下几种方法,收效甚好。

一、表象联系与实质联系

通过对学生的调查得知,学生以前对英语的各种句法、时态的学习,只是单独从其性质入手,掌握它们的各个适用情节,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样,把学过的诸种句法时态放在一起,学生往往不能进行理论上的分辨。鉴于这种情况,把学生学过的诸种句法时态放在一起进行对比联系,不仅使学生复习巩固了这些内容,而且又增加了总体认识。这种联系分为表象联系与实质联系。

例如,讲授现在完成进行时,首先我们进行表象联系,把现在进行时、过去进行时、将来进行时和现在完成进行时进行对比分析:

现在进行时:I'mstudyingtheEnglishgrammarnow.

现在进行时:IwasstudyingtheEnglishgrammaatsixyesterdayevening.

将来进行时:IwillbestudyingtheEnglishgrammartomorrowafternoon.

现在完成进行时:IhavebeenstudyingtheEnglishgrammarsince1976.

通过上述例句我们可以看出,

第三篇:第14课百花齐放推陈出新

第14课 百花齐放 推陈出新——中国现代美术

常锐伦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近代美术概况。

2.知道中国近代绘画、雕塑的代表性的美术家及其代表作品好在哪里。(二)内容结构

本课开篇对中国现代美术予以界定,指1919年“五四运动”起始至今的美术,主要指20世纪的中国美术。其后,课文分别介绍中国现代绘画和中国现代雕塑两大美术门类的概况、代表美术家及其代表作品。

1.兼容并蓄的中国现代绘画

第1自然段:介绍中国现代绘画概况。

第2-4自然段,介绍中国画在20世纪形成两种类型,分别介绍传统型中国画和融合型中国画及其代表画家与代表作品。

第5-6自然段,介绍油画的概况、代表画家及其代表作品。

第7自然段,介绍“创作版画”的概况、代表画家及其代表作品。

第8自然段,介绍“中西结合”的新品种新样式的绘画及其代表画家、作品。第9自然段,简略介绍近年来绘画的新探索。2.再塑民族精神的中国现代雕塑

第1自然段:指出中国现代雕塑成就主要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取得的,介绍20世纪50年代雕塑成就及代表作品。

第2-3自然段,介绍20世纪80年代至今雕塑快速发展,并列举一些有影响的作品。(三)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1)中国现代绘画呈兼容并蓄、百花齐放的局面,中国画、油画、版画概况,代表画家及其代表作品。

(2)中国现代雕塑迅猛发展,介绍、分析有影响的作品。2.教学难点

(1)传统型与融合型的中国画,创作版画,架上雕塑,纪念雕塑等名词。(2)分析、理解作品。

二、教学内容资料

(一)作品分析

蛙声十里出山泉(中国画)齐白石

齐白石(1863—1957)原名纯芝,小名阿芝,后名璜,号濒生,别号白石山人、杏子坞老民、星塘老屋后人、三百石印富翁等。1863年11月22日生于湖南湘潭县杏子坞星斗塘一贫苦农民家庭。8岁时曾随外祖父读村学,1年后因家贫而辍学,在家放牛砍柴。15岁拜师学木匠,始为粗木工,后为细木工,以擅雕花名闻乡里。21岁时得《芥子园画谱》,有空时便临摹。27时才拜师学画,继而学诗、学篆刻。他曾在70岁时写过一首《往事示儿辈》诗:“村书无角宿缘迟,廿七年华始有师。灯盏无油何害事,自烧松火读唐诗。”他又在《记罗山往事》诗中叙述学篆刻时的情景:“石潭旧事等心孩,磨石书堂水亦灾。”对此自注:“余学刻印,刻后复磨,磨后又刻。客室成泥,欲就干,移于东复移于西,移于四方,通室必成泥底。”由此可见齐白石苦学钻研的精神。40岁以后5次云游祖国南北各地,积累了不少创作素材和画稿。50多岁后定居北京,以卖画为生,并锐意进取,立志创新。1922年陈师曾首次将齐白石的画介绍到日本,1927年北平艺术专科学术校长聘请齐白石任中国画教授。1937年“七·七”事变,齐白石辞去一切教职,闭门居家。1939年,为了拒绝大小敌伪头目纠缠索画,在大门上贴一纸条:“白石老人心病复作,停止见客”,“画不卖与官家,窃恐不祥”。1944年,停止卖画,并以“寿高不死羞为贼,不丑长安作饿饕”的诗句,表示宁可挨饿,也不取媚恶人丑类。这一年他写了不少抒写亡国之愤的诗,如《题胡冷庵(胡佩衡)山水卷》:“对君斯册感当年,撞破金瓯国可怜,灯下再三挥泪看,中华无此整山川。”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画家欣喜作画颇多。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义卖画展,画和平鸽,并题“愿世界人都如此鸟”。1952年,被聘为中央美术学院名誉教授。1953年中央文化部授予他“人民艺术家”荣誉奖状。同年,被选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1956年荣获世界和平理事会颁发的1955年国际和平奖金。1957年9月16日逝世于北京。

齐白石的绘画,以画花鸟草虫为多,且兼工、写两种画风,皆造诣高深。而他的写意人物画与山水画,在艺术上的成就也毫不逊色甚至更为突出。简括、传神、充满人情味和幽默感是他写意人物画的特色;他的山水画匠心独运,境界新奇而充满诗意,自成一家。他对绘画艺术的突出贡献,是将质朴天真的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和传统的文人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他的绘画具有雅俗共赏的特点。此外,他在诗、书、印等方面也造诣高深。(参照《中国大百科全书·美术卷》编写)《蛙声十里出山泉》这件作品,是1953年文学家老舍请白石老人以诗句“蛙声十里出山泉”为题作画。如何将很远处的蛙声表现出来,一时也难住了年逾90高龄的老画家。老人经过两天两夜的冥思苦想,突然从“出山泉”三字中获得灵感,决定在“泉”字上做文章,据此,成就了这一名画。

他在竖幅的画面上没有画蛙,而是画高山峡谷间由泉水汇成的一股溪流,由远而近流淌下来,溪水中几只活泼的小蝌蚪,离开源头,顺着湍急的水流欢快地游来。观者见到蝌蚪自然联想到源头的青蛙,仿佛蛙声也在顺着峡谷、随着溪流,由远处隐隐传来,真乃没有蛙声胜过蛙声。

这富有想像力的构思,巧妙而贴切地表达了诗意,显示了画家对农村生活的熟悉和继承中国自古强调表达诗意的绘画传统。据记载,宋代画院录用画家的考试,多以诗句为题,如“竹锁桥边卖酒家”,众考生多在酒家上下功夫,一个叫李唐的考生则画桥头外挂一酒帘,将“锁”意表达了出来,深得皇上赏识;又如“踏花归去马蹄香”,众试者多画马、画花,有一人画数只蝴蝶飞逐马后,也深得皇上满意;再如考“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第二名以下者多画空舟系于岸边,或鹭鸶缩于舷间,或乌鸦立于篷背,意在舟中无人,然考第一名者则画一孤舟,船夫卧于船尾,身旁横一孤笛,以示终日无游客,船夫曾吹笛解闷,后吹笛也腻烦了,而卧于船尾睡起觉来,这样便将“无人渡”和“尽日横”双层意思都表现出来。虽然这些诗意画我们见不到了,但齐白石的《蛙声十里出山泉》却让我们领略了诗意画的妙趣。

画家在技法处理上,采用狭长的竖幅构图,以大笔浓墨在纸卷两边画出峡谷山石,中间留出曲折的空白为小溪,其间以流畅的曲线画出溪水急湍的流动感,仅用一两笔重墨便画出溪流中蝌蚪的活泼可爱的游姿。这些都显示了大师的不凡的艺术功力与技巧。

山水册页(中国画)黄宾虹

黄宾虹(1865—1955)原藉安徽歙县,生于浙江金华。自幼攻诗、经、书、画及篆刻,青少年辗转求师,奠定浓厚的文化修养和艺术功力。中年“激于时事,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皆有参与”。后长期定居上海也曾在北京和杭州,从事文化出版、书画鉴定和美术教育工作。他在古文字学、画史画论等方面造诣颇深,著述甚丰。在绘画方面,50岁之前,广学古人,努力继承艺术传统。50岁—70岁左右,游历祖国名山大川,如他曾八上黄山。其一生旅行游记画稿在万件以上。70岁后在深刻理解传统基础上大变画法,技法上以用墨见长,笔墨层层积累,具有“黑、密、厚、重”的特点。其独特的“深厚华滋”的艺术风格,不仅丰富了中国山水画的表现力,而且在中国画的发展中起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90岁时,文化部给他颁发了奖状,称他是“中国人民优秀的画家”。

黄宾虹一生画过很多山水册页。这件《山水册页》是他晚年时期的作品,具有“深厚华滋”的典型面貌。构图上,山偏左侧,占据全画大部面积。画家用似不经意、随意挥毫的笔法勾勒轮廓,线条却苍劲流畅,再用浓淡墨色点染相积,给人以山上杂树参差丛生、植被丰厚郁郁葱葱之感。局部裸露山石和山间房舍留为空白,成为画中“气眼”,使墨密黑沉的画面有了活气。画家利用虚实相生的效果使下部与右侧大片空白为水,远山及前景小船用笔极淡,与画面主体之山形成鲜明对比。

画家的这幅册页山水,既不是描绘哪处具体的自然山水,也不是毫无根据地主观臆造,而是对自然山川了然于胸之后,离象取神,表达心象之山水的神来之笔,是不求貌肖的神似之作。他用积墨,意在墨中求层次,以表现山川之浑然元气。画的色调浓重却能给人以亮的感觉,这是因为画家巧妙地运用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和黑中留白之技巧。在层层积墨加深之后,形成墨中有墨、色中有色、色墨交融,使深沉中蕴藏着墨色的神奇变幻,把积墨的应用和表现发挥到极致。

记写雁荡山花(中国画)潘天寿

潘天寿(1897—1971),原名天授,字大颐,号寿者,晚年常署颐者、雷婆头峰寿者,浙江宁海县冠庄人,是中国现代最杰出的中国画家和美术教育家之一。他精于写意花鸟,兼作山水画、人物画,又擅长书法、篆刻,特别是“指画”。他对中国绘画史和绘画理论也有很深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他的花鸟画别开生面,独树一帜,具有浑雄奇崛、苍古高华的艺术风格。他常用的闲章“强其骨”,概括了他的审美追求——以骨气、骨力取胜。他的画不论构图、用笔,都追求雄强、豪壮、气势之美。强其骨即讲求力之美。我国清末以来的文人画多巧而秀媚,缺乏骨力与气魄,而潘天寿的中国画,不论是画劲松修竹、山花野草,还是画翠鸟鹰鹫、崇岭巨石,无不具有豪放的气势。这不仅是他正直倔强的个性的表现,也是近代中国仁人志士欲以雄力改造世界的崇高理想的曲折反映。

在潘天寿的作品中,所画的都是常见的题材,但这些最平凡的东西,经他的点化,便具有了特殊的艺术魅力。尤其是那些不为人们注意的山花野草,他都寄予无限的热情,信手画来,总是表现得那么新颖别致、优美动人,真有一种化平凡为神奇的杰出才能。这幅《记写雁荡山花》便是一个突出的例证。他从深入雁荡山写生得来的这些山花幽草的细微题材,居然被他化为气势磅礴的巨制。为了使这些山花幽草表现得更鲜明突出,他采用双勾重彩画法,与大笔浓墨的写意岩石,取得粗细、刚柔、黑白、青红的强烈对比,并巧妙地使之达到对立统一,产生丰富的变化和动人的艺术效果,同时创造了花卉与山水结合的独特形式,以小见大,以平见奇。

群马图(中国画)徐悲鸿

徐悲鸿(1895—1953),江苏宜兴人。父亲是个穷画家,幼年随父亲学画。17岁时在宜兴女子师范学校任图画教师。1914年5月曾去日本学习美术,年底回国应聘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导师,受新文化运动影响,接受民主与科学思想,曾写《中国画改良论》一文,提出“西方绘画之可采入者融之”,并奠定了以写实绘画改良中国画的宏志。1919年赴法留学,选学写实艺术,拒绝“现代主义”艺术,并认准只有写实绘画才能扭转中国画的关在家中的模仿之风,使他在“为人生而艺术”的实写的道路上坚持走下去。1927年回国,任上海南国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1929年任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1933—1934年受欧洲诸国之邀,在多国举办中国画展和个人画展。以后又在国内外多次举办个人画展。徐悲鸿自从留学归国后,坚持倡导写实主义,抨击形式主义,他的作品是他艺术主张的最好见证。此间创作的油画《田横五百士》、《我后》,尤其中国画《九方皋》、《晨曲》、《逆风》、《风雨鸡鸣》、《漓江春雨》、《巴人汲水》、《群马》、《群狮》、《愚公移山》等开创了写实绘画新风。抗战期间,他搞义卖画展,将全部收入慰劳前方抗日将士。1946年,出任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1949年当选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出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

徐悲鸿坚持中国画师法造化的传统,反对因袭模仿,对传统中国画样式、技巧和造型,用科学的比例、解剖和透视等法则加以改造,以写实的“惟妙惟肖”替代文人画的“不求形似”的“不似之似”。由于徐悲鸿的素描及油画功底深厚,能在中国画创作中融进西法,显示写实艺术之美,而深受人们的欢迎。所以他倡导和推动的写实主义运动能影响一代人和中国美术界。

《群马图》是1940年徐悲鸿应印度大诗人泰戈尔之邀赴印度国际大学讲学时,闻及国内鄂北大捷时欣然命笔创作的,他在画面左上角题写“鄂北大捷豪兴勃发”,反映了画家对当时的抗日战争所取得的胜利无比欢欣的心情。画中四匹骏马,姿态各异,静中有动,透出一股内在的力量,使人感到有一种不可阻挡的气势。徐悲鸿曾说过,“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画家将这种“傲骨”注入马的形象,使马的骏气中勃发着生命之美,艺术形象中孕含的精神力量感染了观众。

该画的构图取方形,四骏有聚有散地占据画面的主要空间,下部用淡绿轻扫数笔为近处青草,其余处空白便令人产生草原辽阔之感。四匹骏马前三匹昂首竖耳,似有警觉,后一匹低头吃草,使之动态有对比。由于画家熟悉马的解剖,在画马技法上,用粗细有别的浓墨线条,精练准确地画出马的形体结构,又用浓淡不同的墨色大笔寥寥渲染出躯体的明暗起伏,这种融入西法的表现,加强了马的体积感。画马鬃及马尾的豪放用笔,增强动感和表现力度。这种新面貌的中国画成功地刻画了形象,传达出作者的强烈情感,在当时给人以耳目一新、令人振奋的感觉。

徐悲鸿之所以能将马画得如此生动,且以画马闻名中外,可从他给一位爱画马的少年的信中找到答案。信中说:“我爱画动物,皆对实物用过极长时间的功。即以马论,速写不下千幅,并学过马的解剖,熟悉马之骨架肌肉组织,夫然后详审其动态及神情,方能有得。”

春雨江南(中国画,46厘米×68厘米,1984年作,画家自藏)李可染

李可染(1907—1989),江苏徐州人。出生于一个渔民家庭。早年曾就读于上海美专、西湖艺专,先后学中国画、油画,后专攻中国画。上世纪20年代末参加青年美术组织“一八艺社”,30年代投身爱国救亡运动,40年代执教于重庆国立艺专,将一腔爱国热忱付诸丹青。1946年先后拜齐白石为师,随黄宾虹学山水画,奠定了传统中国画的深厚基础。新中国成立后,以革新中国山水画为己任,立志为祖国山河立传。50年代至60年初,他走遍江南、四川和两广等地区的名山,行程十几万里,风餐露宿,不畏艰辛地画了大量写生,从中探索山水画的创作新路。他在写生过程中融进西方透视与明暗等法,逐渐形成自己的表现风格,至他最后10年才确立了他在中国山水画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他的山水画的特色是博大、雄浑,充满活力,重视山水画意境的创造,进一步解决了山水画的层次表现,创立了一种新的艺术样式。这种样式,从中期的以“积墨法”为主,发展到后期的“积墨”、“泼墨”兼用,画面墨色丰富、浓黑深重,并且很好地吸收了西方绘画善于用光的经验,将光引入画面,尤其善于表现逆光山水,使中国山水画变得更富有艺术魅力。

《春雨江南》一画是李可染山水画创作高峰时期,即上世纪80年代的重要代表作。近景山脚下是典型的黑瓦白墙的江南民居,红艳的春花点缀其间,其后是突起的重重山峦。画的左侧,一条江水蜿蜒远去,整个画面被大水浓墨泼洒得湿漉漉的,表现出一种崭新的动人意境。其春雨江南的意境就在“湿”,在雨中。画中所有的物象,都表现为被春雨淋得湿透的感觉,淋得山石泛着水光的闪亮,春花也如浸在雨中而水淋淋。这种意境被画家高超的笔墨技巧表现得生动至极。此画是先用浓墨勾勒轮廓,再以皱擦积墨与泼墨兼用,达到“墨韵”与“神韵”交融。再加上他将西洋绘画中的用光,巧妙地引入画中,使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显示出一种博大、深沉、浑厚、开放,充满活力的时代精神。

油灯花果(绘画)林风眠

林风眠(1900—1991),广东梅县人。从小随父学画,并为做石匠的祖父当助手,奠定他朴素和勤劳的品质。1918年留学法国学油画,1925年归国任北京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后转任杭州艺专校长至1938年。此间,他热衷于美术教育和美术活动,力主改革中国传统绘画。自抗战初期,他辞去艺专校长职务后,不再热心活动,而是埋头于绘画创作的探索。1952—1977年间,以退休教授身份栖居上海,任上海画院画师,在倍受美术界冷落的情况下,全身心地从事于新形式绘画的创作。

林风眠使用毛笔和宣纸,颜料有时增加水粉,在保持中国传统重抒情、重韵律感和意境的基础上,融入西方19世纪以来的创作理念之新传统,强调色彩和造型的表现性,采用方形画幅,充分利用墨与色的变化,勾线但不追求传统书法入画的线条,追求一种既不像西画,也不像传统中国画的绘画样式,开拓出一条通向绘画现代化之路。

《油灯花果》从构图形式上看,以直线将方形画面分割为几个不等的矩形,其间安排一盆竖长的开着白花的仙人掌和圆形的盛着淡黄色水果的瓷盘,右边窗台上放着不甚显眼的油灯,白花与果盘的亮色使画面活跃起来,且打破了横竖线分割画面的机械感,其结构紧凑、严密,给人以均衡和富有变化的形式美感。画家在汲水的宣纸上,以透明色和墨调合的颜色,用板刷熟练地画出背景,前景主体的花果则以不透明的水粉颜料和丰富的笔法,使之鲜亮、富有厚度和凝重感。主体与背景形成鲜明的对比,整体构成令人赏心悦目。

齐白石像(油画,116厘米×89厘米,1954年作,中国美术馆藏)吴作人

吴作人(1908—1997)生于江苏苏州。1927年考入上海艺术大学,1930年赴欧留学,先入巴黎高等美术学校,后转到比利时皇家美术学院,在比利时获会考第一的金质奖章和“桂冠学生”荣誉。1935年归国,先后在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和北平国立艺专任教,建国后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教务长、院长,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1985年法国政府和文化部授予艺术文学最高勋章。1988年比利时国王授予王冠级勋章。

20世纪50年代是吴作人油画创作的高峰期,该时期创作的《齐白石》、《三门峡》、《镜泊湖飞瀑》等作品,其画色调醇厚清新、明快和谐,洋溢着中国心魂。他从40年代也开始水墨画的探索,60年代后渐入成熟境地。作品风格洗练,具有典雅的诗境与墨韵,代表作品有《牧驼图》等。

《齐白石像》是吴作人创作的油画肖像的代表作。当时白石老人已是91岁高龄。吴作人与白石老人有着长期密切的交往,对齐白石的形象、性格、气质有着深入的了解。这是他创作这一肖像画最有利的条件。但是,画家并不满足于这一点,正式作画时,他还曾对齐白石的面部和双手进行了一次直接写生。在这一作品中,画家舍弃了一切背景描绘,着重表现白石老人的精神世界。那安详端庄、银髯鹤发的形象,慈祥深邃的眼神,体现出画家深广的生活阅历和艺术修养,嘴唇的动作和右手的姿势,使人联想起老画家习惯于吮笔、握笔的职业特征。整个作品的用色沉着明净,衣服、帽子大块的青黑色和背景的暖灰,决定了作品的基本情调,与人物的身份和气质是完全符合的。在这沉着色调的衬托下,手和脸部明朗温暖的色彩就显得突出。

狼牙山五壮士(油画,1959年,中国国家博物馆藏)詹建俊

詹建俊,当代著名油画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1959年画家应中国国家博物馆之邀,创作了《狼牙山五壮士》。

1941年9月25日,八路军晋察冀军区第1分区第1团7连6班班长冯宝玉,副班长葛振林,战士胡德林、宋学义、胡福才5人,为掩护主力部队和人民群众转移,在易县地区的狼牙山英勇阻击日军3500余人发起的数次进攻,苦战一天,毙伤敌90余人,后又主动把敌人引至悬崖绝路,弹药用光后仍顽强战斗、誓死不屈,用石头打击敌人,最后,砸坏枪支,跳下悬崖。除葛振林、宋学义遇救外,其余3人英勇牺牲。这一壮举,表现了革命战士崇高的气节和英雄气概,后被誉为“狼牙山五壮士”。人民政府在狼牙山为他们建立了纪念碑。由油画家詹建俊创作的这幅著名革命历史画,选择了五壮士即将跳崖前怒视侵略者的瞬间情节,既鲜明地刻画出他们对侵华日军的强烈义愤,又表现出他们宁死不屈的崇高气节和英勇气概。作品在构图上也独具匠心,将五位英雄的形象组织成一个庄重的三角形,宛如一座巍峨的高峰矗立在群峰耸立的狼牙山之巅,从而象征并且突出了抗日英雄永远屹立于神圣不可侵犯的中华领土,也永远屹立于中国人民心间这一英雄史诗的主题。

进城——西藏组画之一(油画,1980年)陈丹青 陈丹青,当代油画家,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进城》是画家在中央美术学院就读研究生时的毕业创作《西藏组画》之一。陈丹青曾在西藏生活过一段时间,对西藏和藏族兄弟怀有深厚的情感。西藏组画以写实的手法,刻画了男女藏民的强悍、俊美和对宗教的虔诚。画的色调浓重,色彩丰富,深重与响亮对比鲜明,精细刻画与粗放概括运用巧妙,充分展示了油画的表现力。作品展出时受到极大欢迎,美术界给予很高的评价。

一湾解冻的湖水(水印木刻,45厘米×35厘米,1980年后)古元

古元(1919—1996),广东中山县人,出身于贫寒的归侨家庭。年稍长,目睹社会黑暗,义愤难平。“七七”事变爆发,投身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奔赴革命圣地延安,在鲁迅艺术文学院美术系学习,毕业后到延安县川口区念庄乡担任乡文书,生活在翻身解放的农民中间,与农民群众打成一片,以黑白木刻积极反映当地农民的生活,是解放区木刻艺术的杰出代表。新中国成立后,他除了继续从事版画创作和美术教育以外,还创作水彩画。他是中国现代最著名的版画家之一。他的木刻积极反映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现实生活,风格朴实、自然,在单纯、平易之中包含着很高的艺术技巧。他的水彩画,在借鉴西方绘画表现光色技巧的同时,特别注重意境和韵味的营造,以民族艺术特有的诗情画意及东方美学的情趣形成自己的风格。

《一湾解冻的湖水》是一幅蓝黑两色的水印木刻,是古元晚年的精心之作。画面呈现的是厚厚积雪的原野,前景有一湾解冻的湖水,湖边有一群活跃的野鸭,中景是一排两组疏密有致的树,透过两组树间是远处密密的树林,层次分明。然画家手法非常洗练,仅依靠树的一片密枝的“灰”调子和中景一排齐根的树干,造成白雪皑皑的原野和地面纵深起伏的视觉效果。前景湖面水波倒影,野鸭在湖边或歇息或飞翔或追逐戏耍,使寂静的雪原增添了春之将至的活跃气息。该画体现了画家融合中西版画技巧,注重意境和韵味的营造,是突出东方美学情趣的重要代表作。

全民皆兵(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1959年)集体创作 为庆祝新中国成立10周年,北京上马“十大建筑”,围绕这些建筑规划了一批雕塑项目。于是,国家有关部门调集国内优秀的老中青雕塑家参加了创作,出现了一批近代中国雕塑的优秀作品。

这件《全民皆兵》便是置放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大门两侧的雕塑群之一,与其对称的是《陆海空三军》,是由曾竹韶、于津源、盛扬等16位雕塑家共同创作完成的。作品旨在表现中国抵御外敌的武装力量,不仅有强大的陆海空三军,还依靠全民皆兵,这样任何强大的侵略者入侵中国就会卷入人民战争的江洋大海之中的主题思想。

《全民皆兵》成功地创造了三男一女的工人农民的民兵形象,他们气宇轩昂地立于三阶底座之上,使之高低错落,富有布局的变化,又构成一个整体。民兵形象健壮饱满,神情凝重,充满必胜的信念而气势夺人。他们身着50年代服装,衣纹概括洗练,造型典雅,是反映中国民兵英雄气概与时代精神的优秀作品。庆丰收(中国农业展览馆,1959年)鲁迅美术学院雕塑系

《庆丰收》是置于北京“十大建筑”之一的农业展览馆前的对称的两组雕塑之一,由鲁迅美术学院苏大伦、郑惠南负责,由曲乃述、李仁章、王熙民等10位雕塑家于1959年创作完成的。最初设计稿经中国美协常务副主席华君武等选定后,苏大伦、郑惠南又带领大家考察古代雕塑,赴华北地区农村体验生活,在山西被农民震天动地的击鼓表演所感动,而完善创作设计的。两组雕塑一为击鼓,一为敲镲,其呼应并行的两组群像,表现的是农民欢庆丰收的情景和场面。此击鼓的农民形象,肌肉夸张有如古代石雕中的天王、力士,显示有无穷的力量。双马奔腾欢跃,马两侧的男女农民雄强而豪迈地向前行进着,充分展示人民当家做主的高昂的精神风貌。雕塑构图严谨,塑造精练,造型饱满,线条流畅,气势雄伟,振奋人心。由于将古代石雕富有装饰性的特点有机地融入其中,而有鲜明浓郁的民族风格,体现了中华民族雕塑艺术的气派。

群像落成后深受群众欢迎,获得美术界的一致好评,被推崇为“新中国雕塑艺术的代表之一”、“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雕塑艺术的杰作”、“时代的象征”,在学术上有很高的价值。

(参照王克庆《继往开来 蓬勃发展——中国城市雕塑50年》)和平少女(北京、日本,1985年)潘鹤 王克庆 郭其祥 程允贤 潘鹤、王克庆、郭其祥、程允贤皆为当代著名的雕塑家。

这件《和平少女》创作于1985年,两件同样雕塑一件置放在日本长崎市的和平公园,一件置放在北京复兴门大街,旨在让日本人民和政府以二战为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推进中日友好关系,维护持久和平。作品以洁白大理石为材料,用写实手法雕刻了一位身着中国衣裙的美丽少女,她长发如云,长裙曳地,形体优美、丰姿绰约,舒展双臂,回眸注视着落于臂上的白鸽,俨然是一尊护卫和平的圣洁女神,使人的心灵受到洗礼,感到和平之可贵与美好。

歌乐山烈士纪念碑(重庆,1985年)江碧波 叶毓山 江碧波、叶毓山皆为当代著名的雕塑家。

耸立于重庆歌乐山的这座宏伟纪念碑雕塑,是为纪念牺牲于集中营的革命先烈而建造的。这件集圆雕和高浮雕为一体的高达11米的巨型雕塑是两位作者用数年时间完成的。作品通过向四周展开塑造的九个人物形象,以宁死不屈、前赴后继、坐穿牢底、迎接曙光四个情节来歌颂革命先烈的崇高气节和英雄气概。作者将九个人物形体凝聚为巨岩般的整体,远观气势恢宏如山,近看形象生动感人。坚硬的红色花岗岩与壮烈的革命主题相一致,成为表现革命先烈英雄气概和作品寓意的艺术语言的组成部分。

黄河母亲(兰州,1986年)何鄂 何鄂,当代雕塑家。

黄河被视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这件置于祁连山畔黄河岸边的赭褐色花岗岩雕塑作品,雕刻的是一位舒展地仰卧着的母亲,在关注着匍匐于自己身上的婴孩,令人理解作品《黄河母亲》的象征性及对其寓意的联想。母亲形象有如古代石雕的佛像,又有今日女性美的特征,她美丽、端庄、慈祥、睿智,微笑着注视匍匐于其宽阔胸怀中茁壮的孩子,佑护着孩子的成长。母亲的长发顺着肩部流淌下来,汇成奔流向前的黄河水,简化处理身躯,曲起的腿部有如山地,其衣纹好似河水的波浪。这件采用古代石雕手法及概括处理的雕塑,具有中国雕塑的特征。

风凌霄汉(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中心,1990年)杨英风 杨英风,当代雕塑家。

这件置于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中心的雕塑,是用表面如镜子般能折射周围环境的金属材料,以极其简化的形体构成的一条架起的帆船,给人以风帆高扬的轻快感,从而丰富了人们的审美内容和情趣,说明中国现代雕塑已经超越了题材和表现手法的旧有模式的局限,更具现代性。

五月的风(青岛,1996年)黄震 黄震,我国当代雕塑家。

该件富有动感的盘旋之状的抽象雕塑,是用钢板焊接喷漆完成的。作品构成的规律与不规律的矛盾统一、大圈与小圈叠构的变化与统一,是该件作品富有盘旋、升腾前行的律动感之所在。其3米高的红色巨体在平阔的广场上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引发人的联想与想象,从而增强其内涵的意义性。这种超越对客观对象如实塑造的现代抽象雕塑,已经在各城市中耸立,表明时代的进步和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

粒粒皆辛苦(中国画)方增先

方增先(1931—),浙江兰溪人。曾任浙江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浙江分会主席,现任上海美术馆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

此画创作于20世纪50年代。画的是一位老农蹲在地上伸臂在捡拾地上的麦穗,其后是两辆装载满捆小麦的驴车,毛驴吃力地拉着向前。从老农左手拿着鞭子和两穗麦穗来看,显然他是随车而行,不时捡起掉在地上的麦穗。此画充分地表现了农民珍惜粮食的情感。画家又以“粒粒皆辛苦”为题,旨在启迪观众。该画笔墨虚实有度,准确而洗练地刻画出老农的神情动态,是20世纪50年代人物画精品。

祖孙四代(中国画)刘文西

刘文西(1933—),浙江嵊县人。曾任西安美术学院教授、院长,现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该画创作于1962年。画家以敦厚质朴的笔法,刻画了生活在黄土地上的祖孙四代农民的憨厚、纯朴、勤劳的品格和富有时代感的精神风貌。父亲手拄铁锹,儿子是拖拉机手,以表现时代的进步。白须的老爷爷蹲在地上,背着可爱的小重孙女享受天伦之乐,其满脸皱纹是苍桑岁月留下的印记。离不开黄土地的典型的陕北农民形象,活现于画家的笔下,蕴含着画家对农民的熟悉和对农民的深厚情感,显示着画家的写实功力与表现技巧,是20世纪60年代的佳作。

春水归舟(中国画)张大千

张大千(1899—1983),四川内江人。1949年始旅居阿根廷、巴西和美国,1978年定居台北。1950年以来在世界多国举办个人画展60余次。1956年在尼斯会晤毕加索。1958年作品《秋海棠》被美国纽约“国际艺术学会”赠予金质奖章。张大千对传统中国画极为熟悉,且是人物、山水、花卉,工笔与写意皆能的多面手,晚年创泼彩画法,发展了中国山水画,也使其画进入现代。

《春水归舟》是画家在深刻理解传统绘画精神、继承唐代王洽泼墨技法的基础上,大胆地将墨、色结合,大水分地泼洒,以彩破墨或以墨破彩,使画面呈现有如抽象绘画一般的趣味,又有一定具象山水形貌特征的意境。这是一种主观意象同客观的自然景观有机交融的艺术表现。

黄山一线天(中国画)刘海粟 刘海粟(1896—1994),江苏常州人。1912年与乌始光、张聿光等创办上海图画美术院(即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前身),并任该校校长。1917年在该校画人体模特儿引起社会轩然大波。1928—1949年间,刘海粟赴欧州诸国考察美术并讲学。曾任上海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刘海粟对黄山情有独衷,至1988年曾10次上黄山,对黄山的神韵领会颇深。《黄山一线天》是画家年届80岁时之作,表现黄山清晨被旭日迎照之时壮观的感受。画面构图大开大合,呈现的是阔大景象,用劲健的笔法勾线,再以凝重浑茫的泼墨泼彩和色彩强烈对比手法,使画气势雄壮,富于力量感。画家将西画的透视、光照效果,现代派的强烈色彩都融入其中,巧妙地运用墨的浓淡虚实,空白及渲染等技法,表现出山色苍茫、浮云流动及远处云海迷漫的意境。

西陵峡(中国画)傅抱石

傅抱石(1904—1965),江西南昌人。1933年赴日留学,1935年归国任教于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1949年任南京师大教授,后任江苏画院院长、江苏省美协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西陵峡是长江三峡之一,山势陡峭,水流湍急。画家处理该画构图有如实地写生,以其自创的皴法放笔直挥,潇洒飞动地画出陡壁山崖、山的气势及远景的层层山峦。右下角空白为江水,水面上的小船更衬显出峡谷的险峻,很好地表现出西陵峡两岸奇峰兀立、恢宏苍茫的壮丽。

春风蛱蝶图(中国画)俞致贞 刘力上

俞致贞(1915—1995),北京人,早年师从于非,后拜张大千为师,曾在故宫博物院国画研究馆等单位任职,后为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授。

刘力上(1916—),江苏都江人。早年拜张大千为师。曾任职中国美术研究所,从事绘画史论研究,后任中央工艺美院教授。俩人为伉俪画家。

俞致贞曾多年临摹古人真迹,又种草养花,细心观察,对花卉蝶蛱了然于胸,故她所绘花鸟形象写实、典型而传神。此画中巨石兀立,石前的红粉二色牡丹,花团锦簇,绿叶参差,相衬相映,两只蛱蝶嬉戏飞舞于枝头,创造出阳光明媚、春风徐来、充满活力、生机盎然的意境。加之色彩搭配浓丽而鲜艳,更显花之美丽、蛱蝶翩翩动人,犹如将观者引入真境一般。

朱荷碧盖(中国画)袁运甫

袁运甫(1933—)当代著名画家,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该画与中国传统花鸟画法有很大不同,画家采用涂满全画的色彩效果,旨在表现于荷塘感受到的一种花红叶绿、荷梗交织、色彩浓艳的美的意境。画家巧妙地运用墨和色的交融对比、墨线与色块的对比、透明色与不透明色及不透明色覆盖关系、色彩的互衬对比关系以及粗放与工细的对比等,构成色彩既丰富、抽象,又有荷花具象艳丽的真实感的画面效果,给人以很强的视觉冲击力,是继林风眠之后的全新的中国画之画法。

牛(中国画)韩美林

韩美林(1936-),当代著名画家。

该画是画在宣纸上,以水墨为主的一种全新的造型方法。画家以大小板刷为笔,将牛的形体结构抽象为富有装饰性的几何形,却很好地表现了牛的神韵,同时又呈现出富有意味的一种全新的笔墨情趣。由此可见,中国画在当代,被画家不断探索地发展着。

当敌人搜山的时候(木刻)彦涵

彦涵(1916—),江苏东海人。1938年赴延安,毕业于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美术系后,活跃于延安和太行山抗日根据地进行创作,是与古元齐名的版画家。1949年后,曾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全国美协书记处书记。

这件作品创作于1943年,反映八路军在人民群众的支援下进行的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游击战。画面描绘山区老百姓托举着一位八路军战士向搜山敌人射击的情形。画中的人物有八路军战士、民兵和农民,其形象分明,形态神情刻画得生动。

画家冯钢百(油画)李铁夫

李铁夫(1869—1952),广东鹤山人。18岁赴美国,后去英国主攻油画,是我国第一位赴西方学油画的人。1905—1925年间曾随美国著名画家切斯和萨金特学习。他的作品多次在国外获奖。解放后回到祖国大陆。

该画是1934年为其朋友——曾在美国学习油画的画家冯钢百所作的肖像画。作者捕捉画家作画之姿与注视对象之神情,采用大片暗色衬托侧光的头部和肩,以洒脱有力的笔法,痛快淋漓地刻画出人物形象与眼神。

窗前的女人体(油画)潘玉良

潘玉良(1899—1977)江苏镇江人。自幼丧失父母,一度沦为青楼,靠自己苦学,1921年赴法留学,1929年归国,曾在上海、南京两地大学任教,是活跃于20世纪30年代的女画家。1937年重赴法国以卖画为生。其作品曾获比利时银质奖、巴黎大学多尔烈奖,先后20余次获沙龙展出奖。

该画创作于法国,画家以女人体和所在室内空间为媒介,旨在创造出笔法轻松、色彩丰富,给人以审美愉悦的画图。

胜利渡长江(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之一)刘开渠

(由于《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在中国现代雕塑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应该重点介绍;又由于人们对其很熟悉,故将此图放在书眉。)

刘开渠(1904—1993),安徽萧县人。1920年考入北京美术专科学校,1928年赴法学雕塑,1933年归国任杭州美专教授兼雕塑系主任。抗日战争期间创作多件歌颂抗战英雄的纪念碑和纪念像。解放后,任中央美院华东分院(今中国美术学院)院长,1953年调入北京,主持人民英雄纪念碑雕塑设计。其后又创作一系列革命导师和中国历史名人雕塑。曾任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等职。他的一生为我国的雕塑事业的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

《胜利渡长江》是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之一。人民英雄纪念碑是1949年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决定:为纪念百年来为反帝反封建而献身的烈士和取得的丰功伟绩,而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建造的大型纪念碑,并于当晚举行奠基典礼。周恩来总理主持筹建工作,调集全国著名的建筑师、雕塑家和能工巧匠参加,由梁思成主持建筑设计,由刘开渠主持浮雕设计。经过精心设计、精心施工,历时8年落成。纪念碑四面浮雕分别为《虎门销烟》(曾竹韶创作)、《金田起义》(王丙召创作)、《武昌起义》(王临乙创作)、《五四运动》(滑田友创作)、《南昌起义》(萧传玖创作)、《抗日游击战》(张松鹤创作)、《支援前线》和《胜利渡长江》(刘开渠创作)。

《胜利渡长江》表现了千帆竞起,百万雄师强渡长江的宏大而雄壮的场面。整座浮雕线条交错充满动感,人物形象真实生动,形体饱满,形神兼备。王朝闻称赞:“人民英雄纪念碑的雕塑是纪实性与创造性的对立统一,雕塑形象的生动性与概括性的对立统一,吸取外国优良经验与坚持中华民族艺术风格的对立统一,爱国主义与反对因循守旧的对立统一。” 人民英雄纪念碑是开创新中国雕塑艺术、建筑艺术的里程碑,也是东西方艺术交融的结晶,展示了中国传统雕塑艺术继承创新的成功,它记载、歌颂了人民英雄百年奋斗的伟大功绩,有很高的文化艺术价值,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将流芳百世!(参照王克庆《继往开来 蓬勃发展——新中国城市雕塑50年》编写)

《收租院》之交租妇女(泥塑,1964年)四川美术学院

《收租院》是一组反映旧社会农民凄苦生活的大型泥塑,创作于1964年,是为当时进行阶级教育而产生的作品。共塑造114个真人大小的人物形象。其以交租、盘利、逼租、斗争为情节线索,呈现戏剧性的表现。人物造型生动、个性鲜明、感情强烈,是20世纪60年代具有代表性的高水平的雕塑作品。

“交租妇女”是其形象之一,生动地刻画贫苦妇女带着叫喊饥饿的孩子被迫交租的情形,以及无奈、悲愤与痛苦的内心情感。

崛起(广州,1990年)黎明

这座置放庄广州市雕塑公园中的不锈钢雕塑,是为纪念中、日、尼三国登山运动员,分别从喜玛拉雅山的南、北坡双向同时登顶的壮举而于1990年创作的。现在许多大城市都建有雕塑公园,表明现代中国雕塑艺术的蓬勃发展。

仇娃参军(雕塑,1990年)杨奇瑞

这是一件富有故事情节的雕塑,表现阶级矛盾激烈冲突的旧中国,一贫穷家庭的父母用板车推着被打断了一条腿的儿子,欲参加革命军队的情形。此雕塑说明雕塑题材的多样性。

鉴湖三杰(雕塑,1989年)曾成钢

这件雕塑作品塑造了辛亥革命前,于1907年被清政府杀害的三位中国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家——秋瑾、徐锡麟和陶成章。作者着力人物气质的刻画,艺术手法上简洁和夸张有度的写意性,令人耳目一新。

(二)名词解释

传统型中国画

这是中国当代美术理论研究中出现的一个新概念,用以分析中国画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不同画家的不同追求和不同风格,对于深入探讨中国画革新的途径与经验,有一定的作用,故课本中也引用这一概念。新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美术卷》“现代中国画”词条中,对“传统型的中国画”的解释是:“现代中国画家中,有许多是维护或坚持传统绘画的基本模式,不接受西方绘画影响的。他们之中又分为两支:一支以模仿、传承前人技巧、风范为基本原则;另一支在充分继承传统的同时力图变革出新,但他们的革新主要限于建树自己的独特风格,或给作品注入一定的新内容,而不是动摇和改造传统模式。前一支的贡献在于保存与传授传统技巧;后一支的贡献则在于发展传统,使传统绘画更加完满,以及创造自己的艺术个性。前者以金诚、顾麟士等为代表(引者按:金诚又名绍城,字拱北,民国初年北京著名书画家兼收藏家,1920年创建“中国画学研究会”,主张保存国粹。顾麟士,民国初年著名书画家,长于临摹古画,也是主张保存国粹),后者以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为代表。”

融和型中国画

也是中国当代美术理论研究中出现的一个新概念。《中国大百科全书·美术卷》“现代中国画”词条中对“融和型中国画”的解释是:“清末民初,尤其是五四运动以来,西方美术思潮、论著、美术教育和美术作品被大量引入。伴随着文化上反对封建主义的革命运动,提出了‘美术革命’的口号。大批青年美术家留学日本与欧美,借鉴西方美术,以改革中国画的呼声与实践成为潮流。蔡元培、康有为、陈独秀、鲁迅和画家徐悲鸿、林风眠、高剑父、刘海粟等,都倡导西方古典写实美术或近代美术与传统绘画的融和。几十年来,融和型中国画成为主潮,毋宁说,这是中国人民欲将古老的文明推向现代文明的愿望和奋斗在美术领域的表现之一。”

油画

据载,自唐代始即有欧洲传教士将西方圣像画带入中国。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意大利天主教教士利玛窦向明神宗朱翊钧所献礼品中就有油画天主像、圣母像等。这种精细逼真的绘画,使当时的中国画家感到惊异,但并未给予较高的艺术评价,也没有中国画家追随这种画法。到清朝初年,有一批擅长油画的欧洲传教士,如意大利人郎世宁、法国王致诚等来华,并在宫廷任职。他们曾受命绘制过多幅油画肖像。雅片战争后,中外交往较前频繁,西方的宗教绘画和商业性绘画更多地进入中国,西方绘画对中国绘画的影响也较前显著。20世纪初,我国开始有人去美国、日本学习油画,如广东画家李铁夫、浙江的李叔同等。辛亥革命后,出国学习油画的人渐多,其中包括以后成为我国杰出画家的林风眠、徐悲鸿等。但由于种种原因,中国油画真正的发展则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教材中选用的董希文的《开国大典》、吴作人的《齐白石像》便是重要的代表作。

版画

用刀子或化学药品等在木板、石板、麻胶板、铜板、锌板等板面上雕刻或蚀刻后印刷出来的图画统称版画。可见版画的种类较多。中国古代版画具有1000年以上的历史。最早可能产生于隋唐之际。现存最早的版画是晚唐咸通九年(公元868年)佛教《金刚经》木刻卷首画。中国的明、清两代是中国古代版画的高峰时期。不过,中国古代版画是将画与刻分别由画家与刻工、印工分工完成的,人们称这种版画为“复制版画”。外国版画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创作,约始于16世纪的德国,这种版画是集画与刻于一人,被称为“创作版画”。中国现代版画属于创作版画,它以20世纪30年代初期由鲁迅先生倡导、以进步美术青年为主力的新木刻运动为开端。所以,它一开始就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和强烈的战斗性。它在国民党统治区和解放区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产生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和一批著名的版画家。教材中谈到的现代著名版画家古元就是其中重要的代表人物。

架上雕塑

一般指在室内陈放,尺寸在60~250厘米之间的雕塑作品。它不像置于室外的纪念碑雕塑或园林雕塑那样,强调与环境的结合,因此创作的自由度很大,多为博物馆、陈列馆、展览会所采用。在陈列架上,高度往往与人的视线持平或略低,便于人们欣赏。

三、教学建议

(一)课本提到的美术家与作品应重点介绍,也可根据自行安排的课时,拓展内容,多欣赏该艺术家的其他作品。

(二)介绍画家与作品分析,可让学生课前查阅资料,课上发表看法,以此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研究性学习。

(三)配合本课内容,也可带学生到艺术馆参观,在现场学习讨论。

四、参考书目

《中国大百科全书·美术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论中国现代美术》,郎绍君著,江苏美术出版社

《中国城市雕塑五十年》,全国城市雕塑建设指导委员会编,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

第四篇: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导学案

第20课 《百花齐放 推陈出新》导学案 主备人:杨立国 单位:兴仁中学

学习目标:

1、归纳掌握新中国诞生后文学艺术、体育的发展情况;

2、分析我国文学艺术、体育蓬勃发展的原因;

3、通过学习“走向世界体育强国”,了解中国体育从“东亚病夫”到亚洲体育强国,学习重点:建国以来文艺体育事业的成长与成就 学习难点:了解文学作品与现实生活的关系

使用说明:

1、课前依据预习案,勾划课本并写上提示语,力争全部掌握

2、认真研究合作探究题,在课本上勾划好,不会的地方用红笔划出,以备小组探究。

[预习案] 自主学习我最棒

一、文学的繁荣

1.伴随新中国的诞生,文学艺术也步入新的时代,“、”方针的提出,使文学艺术创作出现崭新的局面。2.文革后,文艺创作又迎来一个春天,其类别有:

① ; ② ; ③。3.矛盾文学奖的设立:

年,第一届矛盾文学奖评选揭晓,获奖的有、等。

二、艺术的发展

新中国影视艺术发展迅速,请你举出五部优秀作品:

① ② ③ ④

三、走向世界的体育强国

1.新中国诞生后,群众性体育活动普遍开展起来,毛泽东更对学生提出_______ _的要求,20世纪90年代,国家把_______作为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内容,建立完整的________制度,大力开展______运动。

2.新中国竞技体育水平不断提高,中国正在走向世界体育强国。【我的疑问】 【信息链接】

《红岩》

作者以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再现了国民党统治行将覆灭、解放战争走向全国胜利的斗争形势和时代风貌,成功地塑造了许云峰、江姐、成岗和华子良等为代表的共产党人的英雄形象,光彩照人,感人至深;同时对反面人物的形象塑造也很有特色,既揭示了他们的反动本质,又不流于脸谱化。《青春之歌》

这篇小说描写的是自“九一八”到“一二九”这段历史大风暴中,北京的一批青年学生为了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拯救危难中的祖国所进行的顽强斗争。小说中刻画的林道静、卢嘉川、江华等一批栩栩如生的青年知识分子形象,象征着中华民族的未来和希望。林道静的成长代表着一个知识分子在向共产党靠近的过程中从软弱到坚定的必然经历。作者杨沫用革命、爱情、理想谱写了这首飞扬的青春赞歌,曾是一个时代年轻人的必读书。《草房子》

一个叫油麻地的乡村小学给男孩桑桑留下了快乐又难忘的童年记忆,里面的一事一物都叫他不能忘记:包括天生秃顶的陆鹤出于对尊严的执着坚守,而演出令人发笑又令人心酸的悲喜剧;在桑桑眼中显得扑朔迷离的少女纸月的身世之谜;令桑桑自疚不已而实际上注定难成正果的蒋老师与白雀姐的短暂爱情;从精神与物质的顶峰,猝然跌落到生活最底层的不幸少年杜小康与厄运抗争的艰难历程;当校长的严父在桑桑患了怪病之后,终于流露出舐犊之情,也是初涉人生的桑桑对生与死的最初体验 … …

★特别介绍:喜剧大师卓别林的眼泪:新中国第一部彩色戏剧片《梁山伯与祝英台》

【探究案】

一、合作探究求共赢

1、社会主义时期的文艺、体育、卫生事业能如此蓬勃发展,取得这么多举世瞩目的成就,原因是什么?

2、老舍在《茶馆》里说:“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3、书中102页动脑筋

二、【我的收获】

三、【课堂评价】

完成等级: 评价等级:优 良 加油 组长签字:

【训练案】

一、选择题

1.1956年,关于文学艺术创作,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方针是()。A.百花齐放,推陈出新 B.推陈出新,百花齐放 C.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D.百家争鸣,创作自由

2.1896年,第一届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奥林匹克运动的发源地──希腊举行。那么,2008年在北京举办的奥运会该是第几届呢?()A.第27届奥运会

B.第28届奥运会 C.第29届奥运会

D.第30届奥运会 3.新中国成立后,党为繁荣文学艺术而提出的口号是()A.向科学进军 B.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C.以阶级斗争为纲 D.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4.反映中共地下党员许云峰、江姐等崇高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的小说()A.《青春之歌》 B.《红岩》 C.《高山下的花环》 D.《将军吟》

5.建国以来影视艺术发展十分迅速,电视逐步进入每个家庭,是在()A.20世纪50年代 B.20世纪60年代 C.20世纪70年代 D.20世纪80年代 6.下列优秀影片中,以反映改革开放后我党反腐败斗争为主题的影片 是()A.《日出东方》 B.《抉择》 C.《丝路花雨》 D.《大决战》

7.新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世界冠军的获得者是()

A.陈镜开 B.容国团 C.许海峰 D.中国女排 8.在我国某一少数民族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那达慕”盛会上,最激动人心的节目——赛马。这一少数民族是()

A.藏族 B.满族 C.蒙古族 D.壮族 9.被称为中国的“国球”的体育运动项目是()A.篮球 B.排球 C.羽毛球 D.乒乓球 10.新中国第一次参加的奥林匹克运动会是()A.1956年赫尔辛基奥运会 B.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 C.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 D.1988年汉城奥运会 11.中国女排在世界大赛上创下的空前纪录是()A.三连冠 B.四连冠 C.五连冠 D.六连冠

二、读图题

A B 图片A中手捧奖杯和鲜花的是___________运动员__________。

图片B中站在领奖台最高处、胸前挂着金牌的是__________运动员__________。【总结与反思】

第五篇:百花齐放 推陈出新 导学案

百花齐放 推陈出新 导学案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新中国诞生后,文艺体育事业的新发展。过程与方法:读书会、联系现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育事业的成就,新中国综合国力的成长,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操。

【重点难点】

重点:建国以来文艺体育事业的成长与成就 难点:了解文学作品与现实生活的关系 【学习过程】

导入:你有自己喜欢的文化名人和体育明星吗?能否向大家作些简单的介绍?(可以通过这样的联系,利用“追星效应”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真理的内在需求。但要注意从讨论时间、思维理念等方面予以调控。)【自主学习小组合作】

1、你的框架(知识点总结到位即可)

2、你的问题

【课堂探究】 老师的问题

1、为什么说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文学艺术也步入新的时代?(1)政策英明:“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给文艺创作带来了和谐,宽松的创作氛围。(2)来源丰富:新旧社会胶体阶段的社会风情千姿百态,为文艺创作提供了无穷的源泉。

2、“文革”以后的作品都分为哪几种? 先反思“文革”,后大量反映改革开放,还有一些弘扬民族道德精神的成功之作。

3、你知道那些文学艺术作品的形式?(1)文学形式:小说、散文、诗歌

(2)艺术形式:音乐、影视、戏剧、舞蹈、杂技、绘画

4、发展体育运动除了在比赛上为国争光之外,还有什么现实意义?

(1)群众性的体育运动蓬勃开展

(2)综合国力增强

5、社会主义时期的文艺、体育、卫生事业能如此蓬勃发展,取得这么多举世瞩目的成就,原因是什么?

(1)党和政府的关心、重视

(2)各级文艺、体育、卫生工作者辛勤工作的结果

6、老舍在《茶馆》里说:“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茶馆中形形色色的人都有,是社会的一个缩影。(孔乙己中咸丰酒店)【反馈】

一、选择题

1.1956年,关于文学艺术创作,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方针是()。A.百花齐放,推陈出新B.推陈出新,百花齐放 C.百花齐放,百家争鸣D.百家争鸣,创作自由

2.1896年,第一届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奥林匹克运动的发源地──希腊举行。那么,2008年将在北京举办的奥运会该是第几届呢?()

A.第27届奥运会

B.第28届奥运会C.第29届奥运会

D.第30届奥运会

二、读图题

A B 图片A中手捧奖杯和鲜花的是___________运动员__________。图片B中站在领奖台最高处、胸前挂着金牌的是__________运动员__________。【资料下载】

本月(指1977年12月──编者注),以“伤痕”为共同特点的短篇小说大量涌现。它是“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最早出现的文学现象。“伤痕文学”之名缘

于卢新华的小说《伤痕》。由于作品的形象醒目,因而人们把这一类作品概括为伤痕文学。它的主要特点是:抒发社会伤痕,揭露林彪、“四人帮”在十年**中给社会、给民族、给知识分子造成的巨大灾难,同时还展示了一些被扭曲的、畸形的青少年形象,歌颂了广大干部群众反对高压和迫害所表现的不屈精神及悲剧命运,深刻揭示了“文化大革命”给人们生活和精神造成的创伤。在艺术表现上,此类文学作品描写真实,心理刻画细腻,语言深沉质朴。代表作有刘心武的《班主任》、卢新华的《伤痕》、王亚平的《神圣的使命》、陈世旭的《小镇上的将军》等。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文化大革命”被彻底否定,我国政治、经济形势日益好转,“伤痕文学”现象也趋向消失。【思维拓展】

今天的中国竞技体育事业有了巨大发展,在国际大赛中捷报频传,早已不再是所谓的“东亚病夫”了。然而,过去列强称中国人为“东亚病夫”时,难道单单指中国人的体质而言吗?反之,体格强壮了就是一个真正的强者了吗?

请你就此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作品赏析】

《红岩》

作者以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再现了国民党统治行将覆灭、解放战争走向全国胜利的斗争形势和时代风貌,成功地塑造了许云峰、江姐、成岗和华子良等为代表的共产党人的英雄形象,光彩照人,感人至深;同时对反面人物的形象塑造也很有特色,既揭示了他们的反动本质,又不流于脸谱化。

《青春之歌》

这篇小说描写的是自“九一八”到“一二九”这段历史大风暴中,北京的一批青年学生为了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拯救危难中的祖国所进行的顽强斗争。小说中刻画的林道静、卢嘉川、江华等一批栩栩如生的青年知识分子形象,象征着中华民族的未来和希望。林道静的成长代表着一个知识分子在向共产党靠近的过程中从软弱到坚定的必然经历。作者杨沫用革命、爱情、理想谱写了这首飞扬的青春赞歌,曾是一个时代年轻人的必读书。《草房子》

一个叫油麻地的乡村小学给男孩桑桑留下了快乐又难忘的童年记忆,里面的一事一物都叫他不能忘记:包括天生秃顶的陆鹤出于对尊严的执着坚守,而演出令人发笑又令人心酸的悲喜剧;在桑桑眼中显得扑朔迷离的少女纸月的身世之谜;令桑桑自疚不已而实际上注定难成正果的蒋老师与白雀姐的短暂爱情;从精神与物质的顶峰,猝然跌落到生活最底层的不幸少年杜小康与厄运抗争的艰难历程;当校长的严父在桑桑患了怪病之后,终于流露出舐犊之情,也是初涉人生的桑桑对生与死的最初体验 … …

★特别介绍:喜剧大师卓别林的眼泪:新中国第一部彩色戏剧片《梁山伯与祝英台》 ★建国50年在各项体育赛事中获第一个世界冠军的中国运动员名录

姓名

项目

赛事名称

 马湘君

女子射箭

第34届世界射箭锦标赛  马艳红

女子高低杠

第20届世界体操锦标赛

 马晓春

男子围棋

第6届“东洋证券杯”世界围棋锦标赛  王秀丽  王军霞  叶乔波  史美琴

女子速滑

女子中长跑

女子短道速滑全能 女子跳板跳水

世界女子速滑锦标赛 第4届世界田径锦标赛 世界短道速滑锦标赛 第2届世界杯跳水赛

 丘钟惠

女子乒乓球

第26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  许海峰

男子射击

第23届奥运会  吕钦

男子中国象棋

第1届世界象棋锦标赛  曲云霞

女子中长跑

第4届世界田径锦标赛  刘冬

 李宏平

 李荣荣

 巫兰英

 吴数德

 陈露

 陈肖霞

 张爱玲

 张小冬

 罗致焕

 容国团

 栾菊杰

 高凤莲

 庚耀东

 徐永久

 黄志红  黄玉斌

 谢军

 黎则文

 中国女排 女子中长跑

男子跳台跳水

女子跳伞

女子射击

男子举重

女子花样滑冰

女子跳台跳水

女子羽毛球

女子帆板

男子速滑

男子乒乓球

女子花剑

女子柔道

男子羽毛球

女子竞走

女子铅球

男子体操

女子国际象棋

男子竞走

女子排球

第4届世界田径锦标赛 第2届世界杯跳水赛 第2届世界杯跳伞赛 第42届世界飞碟锦标赛 第33届世界举重锦标赛 世界花样滑冰锦标赛 第2届世界杯跳水赛 第1届世界羽毛球锦标赛 第11届世界帆板锦标赛 第57届世界速滑锦标赛 第25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

第23届世界杯女子花剑锦标赛 第4届世界女子柔道锦标赛 第1届世界羽毛球锦标赛 世界杯竞走赛 世界田径锦标赛

世界杯体操赛

国际象棋世界冠军赛 第17届世界杯竞走赛 第3届世界杯女子排球赛

下载推陈出新议论文(共五则)word格式文档
下载推陈出新议论文(共五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第14课百花齐放推陈出新

    高一美术鉴赏:第14课 《百花齐放 推陈出新——中国现代美术作品》 传统型中国画与融合型中国画 常宁市水口山高级中学贺年生一、教学分析: 1、教学目的、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

    八年级历史百花齐放推陈出新4

    第20课 百花齐放 推陈出新 知识梳理 1、文学的繁荣: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方针的指引下许多反映革命年代和现实生活的文学作品大量涌现出来,改革开放......

    百花齐放 推陈出新 中国现代美术

    百花齐放 推陈出新——中国现代美术 兼容并蓄的中国现代绘画 以下内容需要回复才能看到 湖南省绥宁县第一中学 唐建文 教学年级:高中一年级 教材版本:人美版《高中美术鉴赏》......

    第20课 百花齐放 推陈出新(精选五篇)

    第20课 百花齐放 推陈出新 兴十四中学 郝向军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颂扬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这两个时期的文学、艺术和体育的成就,激励学生积极进......

    第20课 百花齐放 推陈出新(5篇模版)

    第20课百花齐放 推陈出新 学习目标 1、学习了解,随着新中国的诞生,文学艺术也步入了新的时代。出现了一批颇具影响力的文学作品。文学艺术作品风格各异,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

    八年级历史百花齐放 推陈出新1

    第20课 百花齐放 推陈出新 课程标准 了解我国文化艺术和体育事业的主要成就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新中国诞生后,文艺体育事业的新发展。 过程与方法:读书会、联系现实。 情......

    加拿大投资移民政策,投资移民政策推陈出新

    加拿大投资移民政策,投资移民政策将推陈出新前不久加拿大预算中宣布,终结联邦投资移民与联邦企业移民计划,这一消息宣告后,让众多打算移民加拿大申请者惊愕不已,使他们多年的移民......

    第20课 百花齐放 推陈出新习题5

    万泉中学“四标”课堂导学案日期:2015-6-6 备课:金鹏英审阅:徐辉 第20课 百花齐放 推陈出新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在我国研制“两弹一星”过程中,最先取得成功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