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练习题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练习题
姓名:
[夯实基础题] 1.青色的生虾煮熟后颜色会变成红色。一些同学认为这种红色物质可能就像酸碱指示剂一样,遇到酸或碱会发生颜色的变化。就这些同学的“看法”而言,应该属于科学探究中的()A 观察 B 实验 C 假设 D 结论
2.小红同学在化学实验课上建议,用碘水可将淀粉溶液与食盐溶液区分开来,这个环节属于科学探究中的()A 提出建议 B 交流评价 C 设计实验 D 作出结论 3.点燃蜡烛时,对实验现象描述错误的是()A先熔化后燃烧
B火焰分为三层,最外层最亮 C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D罩在火焰上的烧杯内壁出现水杯
4.通过观察蜡烛的燃烧以及对燃烧产物的实验探究,得出的结论是()①火焰温度最高处是外焰 ②蜡烛燃烧能生成二氧化碳 ③蜡烛燃烧能发光发热 ④燃烧发生了化学变化 A只有①②③ B只有②③④ C只有④ D①②③④ 5.关于蜡烛性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蜡烛燃烧时只发生化学变化
B在常温下,蜡烛呈固态,不溶于水,密度比水小 C蜡烛燃烧后生成的气体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D蜡烛的焰心温度最低
[整合提高题] 6.实验室里有一瓶标签残缺的盐酸。为了能立即确定它是否为浓盐酸,你认为下列做法合理的是()A 猜想假设 B 查阅资料 C 进行实验 D 交流讨论
7.小军同学在做家庭小实验时,向热的大米粥中加碘酒,发现未变蓝色。面对“异常现象”,他采取的做法错误的是()A向老师请教
B查找有关资料,探究原因
C反复实验,并观察是否有相同现象 D认为自己做错了,继续做其他实验
8.蜡烛的主要成分是石蜡,刚熄灭时,烛芯会冒出一缕白烟,燃着的木条只碰到白烟,便能使蜡烛复燃,此白烟可能是()A 氮气 B 水蒸气 C 二氧化碳 D 石蜡的固体小颗粒
9.在做蜡烛及其燃烧实验的探究活动中,小明发现罩在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被熏黑了。他的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A反复实验,并观察是否有相同的现象 B认为与本次实验无关,不予理睬 C查找蜡烛成分资料,探究黑色物质成分 D向老师请教生成黑色物质的原因
[综合探究题] 10.有关蜡烛性质探究实验现象的叙述错误的是()A蜡烛燃烧后生成的气体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B蜡烛燃烧的同时伴有熔化过程
C用火柴点燃蜡烛时的白烟,蜡烛能重新燃烧 D蜡烛在空气中燃烧时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
11.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蜡烛及其燃烧进行了如下探究。请填写下列空格:(1)取一支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它放入水中,蜡烛会浮在水面上。结论:石蜡的密度比水。
(2)点燃蜡烛,观察到蜡烛分为三层,分别是、、。把一根火柴放在蜡烛火焰上(如图),约1s后取出,可以看 到在(填字母)处的火柴梗最先碳化。
结论:蜡烛火焰的 温度最高。
(3)再将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烧杯内壁出现,片刻后取下烧杯,迅速向烧杯内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震荡后发现变。
结论:蜡烛燃烧后生成物是 和。
第二篇: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的实验报告范文
蜡烛的燃烧
实验内容: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实验目的:研究蜡烛在点燃前、燃着时、熄灭后三个阶段中所表现出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实验器材:蜡烛、玻璃杯、火柴等 步骤、记录、分析
①点燃前:观察蜡烛的颜色、状态、形状和硬度等,并嗅气味;从蜡烛上切下一块,把它放入水中,观察它是否溶于水,是浮在水面还是沉入水底? 结论
蜡烛呈白色,状态为固体,硬度较软,密度比水小,且不溶于水。②点燃时:点燃蜡烛 仔细观察蜡烛火焰分为几层?哪层最明亮?哪层最暗? 现象
火焰分为三层,最外层最亮,最内层最暗。
结论
石蜡具有可燃性,其火焰分为三层:外焰、内焰、焰心。其中外焰最亮,焰心最暗。
蜡烛的燃烧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
③熄灭后:用火柴点燃刚熄灭时的白烟,蜡烛能否继续燃烧。
现象
蜡烛熄灭时,有白烟产生,用燃着的火柴迅速靠近白烟,可使蜡烛重新被点燃。
结论
蜡烛熄灭时会产生漂浮在空中的固态的石蜡小颗粒。
第三篇: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的实验报告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的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实验目的:研究蜡烛在点燃前、燃着时、熄灭后三个阶段中所表现出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实验用品:蜡烛、玻璃杯、火柴、适量的水、适量的澄清石灰水 步骤和方法现象结论
①点燃前:观察蜡烛的颜色、状态、形状和硬度等,并嗅气味;从蜡烛上切下一块,把它放入水中,观察它是否溶于水,是浮在水面还是沉入水底?说明蜡烛的密度比水小还是大。
现象蜡烛呈白色,状态为固体,圆柱状,硬度较软,无气味。放入水中水中的部分蜡烛漂浮起来,且没有溶于。
结论蜡烛(实验中)呈白色,状态为固体,圆柱状,硬度较软,无气味。蜡烛的密度比水小,且不溶于水。
②点燃时:点燃蜡烛 仔细观察蜡烛燃烧时发生了哪些变化,火焰分为几层?哪层最明亮?哪层最暗?取一根火柴梗,拿住一端迅速平放在火焰中,约1s后取出,观察并比较火柴梗在火焰的不同部位被烧焦的情况,说明火焰哪部分的温度最高,哪部分温度最低?分别在火焰上罩上一只干燥的小玻璃杯和一只用澄清石灰水润湿内壁小玻璃杯,仔细观察玻璃杯的内壁上分别有什么现象发生。推测出蜡烛燃烧生成什么物质?
现象火焰分为三层,最外层最亮,最内层最暗。
平放入火焰中的火柴两端变黑,中间无明显变化,说明火焰的外焰温度最高,焰心温度最低。罩在火焰上的玻璃杯内壁有水雾生成。火焰使得玻璃杯壁上的澄清石灰水变混浊,产生了白色沉淀。
结论石蜡具有可燃性,其火焰分为三层:外焰、内焰、焰心。其中外焰最亮,焰心最暗。
外焰温度最高,加热效果最好;焰心温度最低,不宜用于加热。蜡烛的燃烧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
③熄灭后:熄灭蜡烛,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用火柴点燃刚熄灭时的白烟,蜡烛能否继续燃
现象蜡烛熄灭时,有白烟产生,用燃着的火柴迅速靠近白烟,可使蜡烛重新被点燃。
结论蜡烛熄灭时会产生漂浮在空中的固态的石蜡小颗粒。它们是由固态石蜡在燃烧时融化后,再汽化,然后液化并再次凝固生成的。
第四篇: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实验的改进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实验的改进
一.该实验的教育功能和价值
让学生从生活中熟悉的物质入手,开始学习化学观察的方法,激发学生对探究实验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自主实验,从多个角度进行观察。并锻炼评价自己和评价别人的能力。培养学生从物理性质的内容进行观察和学会观察,并通过鼓励增强学生自信心,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二.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实验的改进
1.蜡烛火焰各层温度的比较
人教版教科书上采取如下方法:取一根火柴梗,拿住一端迅速平放入火焰中,约1秒后取出,观察并比较火柴梗在火焰的不同部位被烧的情况。此操作学生很不容易把握,有时看到火柴烧着了,有的中间两端全变黑了。对此,我们让学生用生活中常见的细木棍或细竹棍平放在火焰上。学生可明显地看到它在外焰的部分发黑,内焰及焰心部分变化不明显,从而可以推断出蜡烛火焰各层温度的高低,而且易操作,现象明显。
2.点燃蜡烛刚熄灭时的白烟
蜡烛刚熄灭时的白烟,由于吹灭蜡烛到点燃火柴的时间较长,白烟很快散尽,蜡烛很难重新燃烧。对此我们作了如下改进:熄灭蜡烛前将打火机并齐靠在蜡烛旁,吹灭蜡烛同时,对准白烟按下打火机。蜡烛即刻由点燃的白烟引燃,效果明显。
第五篇: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分组实验教案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实验探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认识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实验,初步学会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和描述的方法;能有意识地从日常生活中发现一些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并能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实验方案进行实验,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得出有价值的结论;初步学习书写探究活动或实验报告的方法;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透过现象看本质的逻辑思维能力。(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学生间相互讨论交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
树立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能体验到探究活动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并进而增加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化学的方法――通过对蜡烛燃烧实验的探究,使学生掌握化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其中如何观察实验现象并规范、准确的描述实验现象是本节内容的重点。
三、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推理能力
四、实验用品:
蜡烛、火柴、烧杯、澄清石灰水、小刀。
五、教学方法:活动型自主学习。
六、设计探究方案如下:
第一:组织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对有关蜡烛燃烧等现象进行回忆,并设疑问 第二:学生分组实验、记录,教师巡视、指导 第三:交流讨论问题 第四:小结 第五:布置作业
七、学法指导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对实验方案的指导
重视探索性实验的选择与设计。从学生最熟悉的、身边的物质入手展开实验。在实验设计上,从活动步骤、现象、分析结论三个方面列表。在每个具体的实验操作后面,要设计现象和相应的结论。这样做可以不失时机的引导学生自主透过实验现象分析其化学本质,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实验的能力、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2.实验过程中,指导学生规范操作的方法和观察现象的角度。3.注重引导学生完整而准确地描述实验现象。4.对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指导
探索活动中,教师应及时对学生实验的成功或失败给予鼓励或指导。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实验结果,更应注重实验过程的科学方法。
八、教学程序
1.学生课前准备:提前一天布置家庭小实验。取一支蜡烛,观察;将蜡烛点燃,观察燃烧过程中的现象,并记录下来。2.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请学生看课本11页图1-6,1-7,1-8.提出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学生活动:学生观看图片,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化学的许多重大发现和研究成果都是通过实验得到的 教师(提问)我们身边,到处都有化学的身影。比如说蜡烛,它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品,在生日场合、许多特定情况下,我们都会用到蜡烛。请每个同学想想看,你对蜡烛或蜡烛燃烧了解有多少? 学生回顾家庭小实验并讨论蜡烛的颜色、气味、状态、手触摸的感觉,交流看法,填写课本12页表格(提问)除了上面的现象外,还有哪些现象是我们没有观察到的呢?(思考)
提出探究课题-------对蜡烛及燃烧实验的探究
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并指导实验观察的方法和角度
学生根据课本上提示的三个阶段进行实验,并将观察到的现象在学案中作详尽的、客观的描述和记录。(引导探究)
第一:点燃蜡烛前
我们已经观察到了蜡烛的颜色、气味、状态、除了这些以外,还应该注意观察蜡烛的哪些特性呢?(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发言)还应该观察蜡烛的硬度和密度以及是否溶于水。(学生实验)用小刀切一小块蜡烛,放入水中并观察现象。(学生讨论归纳)石蜡质软、不溶于水,并且密度小于水 第二:点燃蜡烛时
指导学生观察蜡烛燃烧过程中伴随的现象。想想看,蜡烛燃烧时产生的火焰颜色深浅不一,温度会不会也高低不同呢?
蜡烛越烧越短,那么蜡烛燃烧后生成了什么呢?
(学生实验)将火柴梗,拿住一端迅速平放入火焰中,约1s后取出,观察现象(学生讨论归纳)火柴梗两端迅速变黑说明外焰温度高。
(学生实验)取一干燥的冷的小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观察现象;立即倒转烧杯,向里面倒入澄清石灰水,观察现象
(学生讨论归纳)干而冷的小烧杯内出现水雾,说明蜡烛燃烧后生成水;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蜡烛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 第三:蜡烛熄灭后
指导学生观察蜡烛熄灭后的现象,用燃着的火柴去点刚熄灭的白烟,观察(学生实验)吹灭蜡烛的时候,观察现象:有白烟生成 用燃着的火柴去点刚熄灭的白烟,白烟能重新燃烧 布置思考题 讨论1
为什么用干而冷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用热烧杯行不行? 烧杯罩在距火焰太近或太远行不行?会有什么影响? 学生分组交流讨论,提出猜测
用干而冷的烧杯使水蒸气冷凝成水雾,便于观察蜡烛燃烧生成水,所以用热烧杯不行
太近或太远都不行。太近,烧杯温度过高,水蒸气无法冷凝;太远,水蒸气逸散到杯外,效果不明显。讨论2
为什么蜡烛燃烧时外焰温度高? 看学生回答情况(总结归纳)
通过这个探究活动,我们学会了观察实验从哪几个方面观察? 学生讨论,小结:
关注物质的性质;关注物质的变化;关注物质变化过程中现象
布置作业:记录、练习、书写探究报告
九、板书设计
第一单元 课题2
对蜡烛及其燃烧实验的探究
一、对蜡烛及其燃烧实验的探究
第一:点燃前--观察石蜡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是否溶于水(溶解性)第二:点燃时--观察石蜡燃烧时产生的现象以及探究燃烧后的产物 第三:熄灭蜡烛后――观察现象
二、化学实验观察的方法: 1.关注物质的性质 2.关注物质的变化
3.关注物质变化过程中现象
4.问题及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