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蜡烛及其燃烧现象探究“实验的反思所获[范文模版]

时间:2019-05-14 12:54: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对”蜡烛及其燃烧现象探究“实验的反思所获[范文模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对”蜡烛及其燃烧现象探究“实验的反思所获[范文模版]》。

第一篇:对”蜡烛及其燃烧现象探究“实验的反思所获[范文模版]

对“蜡烛及其燃烧现象探究” 实验的反思所获

在做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这一实验中,我们发现在做“在蜡烛火焰上方罩一个内壁蘸有清石灰水的烧杯”一步时,发现在烧杯底部很容易熏黑,对实验现象的观察有很大影响。这种黑色物质是什么呢?如何避免或减少黑色物质对实验现象的干扰?就这一问题,我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究。

一、问题一:蜡烛燃烧时生成的黑色物质是什么呢? 通过查阅资料知道:蜡烛的主要成分是石蜡,是非晶体,含有许多无定形物质。完全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但是当蜡烛上方放置一个冷烧杯的时候,上部火焰温度遇冷,不完全燃烧时,就会生成炭黑。

二、问题二:如何减少或防止炭黑的生成呢?炭黑的生成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实验探究过程:

考虑到实验过程中可能涉及的变量,运用控制变量、对比法逐一 进行了如下实验进行探究。

实验一:炭黑的生成与蜡烛的粗细的关系

用品:两根蜡烛(一根粗、一根细)

两个大小形状一样的烧杯(贴上编号甲、乙)步骤:

1、将粗蜡烛点燃,在蜡烛上方罩上烧杯甲,使外焰离烧杯底部1厘米左右,燃烧约30秒,观察炭黑的多少;

2、细蜡烛点燃,在蜡烛上方罩上烧杯乙,使外焰离烧杯底部1厘米左右,燃烧约30秒,观察炭黑的多少; 现象:

在同样大的烧杯、同样的时间、同样的高度,粗蜡烛和细蜡烛在烧杯甲中生成的炭黑比乙中略多一些。

结论:炭黑的多少和蜡烛的粗细有关。同等条件下,细蜡烛燃烧生成的炭黑较少。

实验二:探究炭黑与烧杯的大小的关系

名称:探究炭黑与烧杯的大小的关系 用品:蜡烛大小相同

两个烧杯(大小不一)步骤:

1、将蜡烛点燃,在蜡烛上方罩上大烧杯,使外焰离烧杯底部1厘米燃烧约30秒,观察炭黑的多少;

2、将蜡烛点燃,在蜡烛上方罩上小烧杯,使外焰离烧杯底部1厘米左右,燃烧约30秒,观察炭黑的多少; 现象:

在同样的蜡烛、同样的时间、同样的高度,大烧杯中炭黑的量比小烧杯中略少一些。

结论:炭黑的多少和烧杯的大小有关。同等条件下,大烧杯中生成的炭黑较少。

实验三:探究炭黑与燃烧时间的关系 名称:探究炭黑与燃烧时间的关系 用品:同样的蜡烛、同样的烧杯 步骤:

1、将蜡烛点燃,在蜡烛上方罩上烧杯,使外焰离烧杯底部1厘米左右,燃烧约30秒,观察炭黑的多少;

2、将蜡烛点燃,在蜡烛上方罩上烧杯,使外焰离烧杯底部1厘米左右,燃烧约1分钟,观察炭黑的多少; 现象:

在同样的蜡烛、同样的烧杯、同样的高度,燃烧时间30秒留下的炭黑少,时间一分钟留下的炭黑多。

结论:产生炭黑的多少和时间有关。同等条件下,燃烧的时间越长产生的炭黑数量越多。

实验四:探究炭黑与外焰距离杯底距离的关系

名称:探究炭黑与外焰距离杯底的距离的关系 用品:同样的蜡烛、同样的烧杯 步骤:

1、将蜡烛点燃,在蜡烛上方罩上烧杯,使外焰离烧杯底部1厘米左右,燃烧约30秒,观察炭黑的多少。

2、将蜡烛点燃,在蜡烛上方罩上烧杯,使外焰离烧杯底部3厘米左右,燃烧时间约30秒,观察炭黑的多少。现象:

在同样的蜡烛、同样的烧杯、同样的时间,外焰离烧杯底部1厘米留下的炭黑多、外焰离烧杯底部3厘米留下的炭黑少。

结论:产生炭黑的多少与外焰离烧杯底部的距离有关。同等条件下,外焰离烧杯底部的距离越近,产生的炭黑越多。实验五:探究炭黑与烧杯底部温度的关系 名称:探究炭黑与烧杯底部温度的关系 用品:同样的蜡烛、同样的烧杯 步骤:

1、将蜡烛点燃,在蜡烛上方罩上一个干燥的冷烧杯,使外焰离烧杯底部2厘米左右,燃烧约30秒,观察炭黑的多少;

2、将蜡烛点燃,在蜡烛外焰上方罩一个底部经过预热的烧杯,使外焰离烧杯底部2厘米左右,燃烧时间约30秒,观察炭黑的多少; 现象:

同样的蜡烛、同样的烧杯、同样的时间、同样的高度,冷却的烧杯产生的炭黑较多、加热过的烧杯产生的炭黑较少;

结论:炭黑的多少与烧杯底部的温度有关同。等条件下,杯底温度越高产生的炭黑越少、杯底温度越低产生的炭黑越多。结论:

炭黑的多少与烧杯的大小、蜡烛的粗细、蜡烛燃烧时间、杯底温度高低、火焰距离杯底的距离有关,所以在做“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这一实验中,为了使实验现象明显,减少炭黑对现象的干扰,要充分考虑各个因素对实验的影响。反思评价:

最理想的减少炭黑的方法:点燃蜡烛后较快地将一个底部经过酒精灯预热的100ml烧杯倒扣在火焰上方,尽可能的将杯底远离外焰,但是烛芯不能出烧杯口,燃烧大约30s后迅速翻转过来,加入少量石灰水,振荡明显看到石灰水变浑浊。

第二篇: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实验的改进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实验的改进

一.该实验的教育功能和价值

让学生从生活中熟悉的物质入手,开始学习化学观察的方法,激发学生对探究实验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自主实验,从多个角度进行观察。并锻炼评价自己和评价别人的能力。培养学生从物理性质的内容进行观察和学会观察,并通过鼓励增强学生自信心,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二.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实验的改进

1.蜡烛火焰各层温度的比较

人教版教科书上采取如下方法:取一根火柴梗,拿住一端迅速平放入火焰中,约1秒后取出,观察并比较火柴梗在火焰的不同部位被烧的情况。此操作学生很不容易把握,有时看到火柴烧着了,有的中间两端全变黑了。对此,我们让学生用生活中常见的细木棍或细竹棍平放在火焰上。学生可明显地看到它在外焰的部分发黑,内焰及焰心部分变化不明显,从而可以推断出蜡烛火焰各层温度的高低,而且易操作,现象明显。

2.点燃蜡烛刚熄灭时的白烟

蜡烛刚熄灭时的白烟,由于吹灭蜡烛到点燃火柴的时间较长,白烟很快散尽,蜡烛很难重新燃烧。对此我们作了如下改进:熄灭蜡烛前将打火机并齐靠在蜡烛旁,吹灭蜡烛同时,对准白烟按下打火机。蜡烛即刻由点燃的白烟引燃,效果明显。

第三篇:蜡烛燃烧探究实验的改进

蜡烛燃烧探究实验的改进

一、改进实验目的

通过改进“对蜡烛燃烧实验的探究”的装置,使实验中对水和二氧化碳的检验现象更明显,点燃蜡烛熄灭时的白烟更易操作,从而提高实验成功率,让学生体验到探究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

二、实验仪器及用品 漏斗(或长颈漏斗)、烧杯、玻璃片、玻璃管(或纸筒)、蜡烛、火柴。

三、实验装置图及说明

图⑴说明:教材中使用“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冷的烧杯”的方法来检验水的生成。用此方法,一般只能短暂地看到烧杯内壁出现一层水雾,主要原因在于九月份气温较高,或者烧杯壁离火焰太近,水蒸气难以冷凝。如果控制不当,蜡烛燃烧时产生的黑烟将内壁熏黑,就难以观察到水珠的生成了。

改用漏斗罩在火焰上方,热的水蒸气在上升过程中会在管壁内冷凝,一般经过1-2分钟,就会有明显的水珠附着在管壁内,现象更明显。

图⑵说明:对蜡烛燃烧产物二氧化碳的检验,教材中是用“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内壁蘸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的方法,我不使用这种方法的原因是:洁净的烧杯内壁能蘸的石灰水极少,受热后水份蒸发,极易变干。曾有一学生向我质疑:烧杯内壁变浑浊是不是因为水被蒸干了,残留物使内壁变浑浊呢?

我在使用改进后的装置中,强调“用玻璃片盖好后迅速倒转过来,然后注入澄清石灰水”,这是为了防止烧杯内收集的气体在倒转过来后迅速逸散。

图⑶说明:点燃蜡烛刚熄灭时的白烟,在蜡烛外套一个玻璃管,可防止吹熄蜡烛时白烟随气流散开,不易点燃。套上玻璃管后吹熄蜡烛,管内的白烟不易散失,可在管口点燃,火柴离烛芯的距离可适当远一些,学生可观察得更清楚。

四、实验操作:

1、对蜡烛燃烧产物水的检验:

如图⑴所示,点燃蜡烛,在火焰上方罩一个漏斗,观察管壁内有 什么现象发生(管壁上有水珠生成)。

2、对蜡烛燃烧产物二氧化碳的检验

如图⑵所示,点燃蜡烛,将一烧杯罩在火焰上方一会儿,用玻璃片盖好后迅速倒转过来,注入澄清石灰水并振荡,观察澄清石灰水有何变化。(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3、对蜡烛刚熄灭时的白烟的探究

如图⑶所示,在燃着的蜡烛外,套一个玻璃管,管口上端与火焰顶部大致相平(或略高于火焰顶部),吹熄蜡烛后,立即在管口点燃白烟。

五、装置改进的意义

上述中对水、二氧化碳的检验装置和方法,适用于酒精、甲烷、氢气等燃烧时有水或二氧化碳生成的实验。

第四篇: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分组实验教案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实验探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认识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实验,初步学会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和描述的方法;能有意识地从日常生活中发现一些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并能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实验方案进行实验,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得出有价值的结论;初步学习书写探究活动或实验报告的方法;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透过现象看本质的逻辑思维能力。(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学生间相互讨论交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

树立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能体验到探究活动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并进而增加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化学的方法――通过对蜡烛燃烧实验的探究,使学生掌握化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其中如何观察实验现象并规范、准确的描述实验现象是本节内容的重点。

三、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推理能力

四、实验用品:

蜡烛、火柴、烧杯、澄清石灰水、小刀。

五、教学方法:活动型自主学习。

六、设计探究方案如下:

第一:组织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对有关蜡烛燃烧等现象进行回忆,并设疑问 第二:学生分组实验、记录,教师巡视、指导 第三:交流讨论问题 第四:小结 第五:布置作业

七、学法指导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对实验方案的指导

重视探索性实验的选择与设计。从学生最熟悉的、身边的物质入手展开实验。在实验设计上,从活动步骤、现象、分析结论三个方面列表。在每个具体的实验操作后面,要设计现象和相应的结论。这样做可以不失时机的引导学生自主透过实验现象分析其化学本质,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实验的能力、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2.实验过程中,指导学生规范操作的方法和观察现象的角度。3.注重引导学生完整而准确地描述实验现象。4.对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指导

探索活动中,教师应及时对学生实验的成功或失败给予鼓励或指导。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实验结果,更应注重实验过程的科学方法。

八、教学程序

1.学生课前准备:提前一天布置家庭小实验。取一支蜡烛,观察;将蜡烛点燃,观察燃烧过程中的现象,并记录下来。2.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请学生看课本11页图1-6,1-7,1-8.提出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学生活动:学生观看图片,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化学的许多重大发现和研究成果都是通过实验得到的 教师(提问)我们身边,到处都有化学的身影。比如说蜡烛,它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品,在生日场合、许多特定情况下,我们都会用到蜡烛。请每个同学想想看,你对蜡烛或蜡烛燃烧了解有多少? 学生回顾家庭小实验并讨论蜡烛的颜色、气味、状态、手触摸的感觉,交流看法,填写课本12页表格(提问)除了上面的现象外,还有哪些现象是我们没有观察到的呢?(思考)

提出探究课题-------对蜡烛及燃烧实验的探究

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并指导实验观察的方法和角度

学生根据课本上提示的三个阶段进行实验,并将观察到的现象在学案中作详尽的、客观的描述和记录。(引导探究)

第一:点燃蜡烛前

我们已经观察到了蜡烛的颜色、气味、状态、除了这些以外,还应该注意观察蜡烛的哪些特性呢?(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发言)还应该观察蜡烛的硬度和密度以及是否溶于水。(学生实验)用小刀切一小块蜡烛,放入水中并观察现象。(学生讨论归纳)石蜡质软、不溶于水,并且密度小于水 第二:点燃蜡烛时

指导学生观察蜡烛燃烧过程中伴随的现象。想想看,蜡烛燃烧时产生的火焰颜色深浅不一,温度会不会也高低不同呢?

蜡烛越烧越短,那么蜡烛燃烧后生成了什么呢?

(学生实验)将火柴梗,拿住一端迅速平放入火焰中,约1s后取出,观察现象(学生讨论归纳)火柴梗两端迅速变黑说明外焰温度高。

(学生实验)取一干燥的冷的小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观察现象;立即倒转烧杯,向里面倒入澄清石灰水,观察现象

(学生讨论归纳)干而冷的小烧杯内出现水雾,说明蜡烛燃烧后生成水;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蜡烛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 第三:蜡烛熄灭后

指导学生观察蜡烛熄灭后的现象,用燃着的火柴去点刚熄灭的白烟,观察(学生实验)吹灭蜡烛的时候,观察现象:有白烟生成 用燃着的火柴去点刚熄灭的白烟,白烟能重新燃烧 布置思考题 讨论1

为什么用干而冷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用热烧杯行不行? 烧杯罩在距火焰太近或太远行不行?会有什么影响? 学生分组交流讨论,提出猜测

用干而冷的烧杯使水蒸气冷凝成水雾,便于观察蜡烛燃烧生成水,所以用热烧杯不行

太近或太远都不行。太近,烧杯温度过高,水蒸气无法冷凝;太远,水蒸气逸散到杯外,效果不明显。讨论2

为什么蜡烛燃烧时外焰温度高? 看学生回答情况(总结归纳)

通过这个探究活动,我们学会了观察实验从哪几个方面观察? 学生讨论,小结:

关注物质的性质;关注物质的变化;关注物质变化过程中现象

布置作业:记录、练习、书写探究报告

九、板书设计

第一单元 课题2

对蜡烛及其燃烧实验的探究

一、对蜡烛及其燃烧实验的探究

第一:点燃前--观察石蜡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是否溶于水(溶解性)第二:点燃时--观察石蜡燃烧时产生的现象以及探究燃烧后的产物 第三:熄灭蜡烛后――观察现象

二、化学实验观察的方法: 1.关注物质的性质 2.关注物质的变化

3.关注物质变化过程中现象

4.问题及反思

第五篇:《对蜡烛及其燃烧探究实验的改进》

《对蜡烛及其燃烧探究实验的改进》

一、实验目的

1、《对蜡烛及其燃烧探究实验》的基本情况:

此实验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课题2中的主要实验。通过此实验可以让学生观察到蜡烛燃烧的现象、过程以及认识生成的产物。具体步骤为:

①点燃前,观察蜡烛的相关物理性质。

②点燃,观察蜡烛心以及火焰的分层现象,并用一个于的烧杯和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依次放在火焰上方,并观察现象。③熄灭蜡烛,并观察现象,用火柴去点燃蜡烛刚熄灭产生的白烟。

2、存在的问题

①蜡烛点燃后,实验时要用手持烧杯倒扣在火焰上方观察水雾或水滴现象,时间短现象观察不到,蜡烛不完全燃烧时还会产生炭黑影响实验现象观察,实验为了清晰观察到现象就必须延长倒扣烧杯的时间,但又会产生高温烫伤持烧杯的手。

②同理在上述步骤中,为了观察到石灰水浑浊的过程,延长倒扣烧杯的时间,同样会因产生高温烫伤持烧杯的手。

③在点燃白烟时,由于周围空气环境不稳定因素,会造成白烟漂浮不定,不易点燃,从而影响实验效果。

④蜡烛产生的生成物以及不完全燃烧产生的有害物质,会对实验现场空间造成污染。

3、已有的改进成果

已有人将上述操作步骤中的烧杯改成牛角管,此方案只解决了手持部位离火焰较远不易被烫伤,但由于牛角管管口处细小狭长,如果离火焰太远收集到的生成物较少,会造成实验观察现象不明显;如果离火焰太近生成的炭黑会影响实验现象的观察效果。

二、改进实验仪器及试剂

仪器:铁架台、普通大漏斗(长颈只保留1/4)、W管、汽球

试剂:蜡烛、石灰水

三、改进实验仪器装置图

四、改进实验的操作步骤

1、观察点燃前的蜡烛。

2、点燃蜡烛,观察W型管内的实验现象。

3、装置中只留下漏斗和铁架台,其它部分撤离。

4、熄灭蜡烛,点燃漏斗尖嘴处通过的白烟。

五、改进实验的意义

1、整个操作过程,手不直接接触仪器,比较安全。

2、倒扣的漏斗可以将生成物很好的聚拢作用,所以使W管内生成物冷却后的小水滴更容易观察、使石灰水变浑浊的现象更明显,完全排除了由于教材操作步骤不完全产物(炭黑)对实验现象的影响。

3、蜡烛熄灭后,白烟顺着漏斗上端逸出,只需在出口处点燃即可,也大大降低了由于环境空气流动对白烟的影响。

4、装置最后加装了一个小气球,做为尾气收集装置,会结学生留下深刻印象,从而增强学生的安全和环保意识。

下载对”蜡烛及其燃烧现象探究“实验的反思所获[范文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对”蜡烛及其燃烧现象探究“实验的反思所获[范文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的实验报告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的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实验目的:研究蜡烛在点燃前、燃着时、熄灭后三个阶段中所表现出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实验用品:蜡烛、玻......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的实验报告范文

    蜡烛的燃烧 实验内容: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实验目的:研究蜡烛在点燃前、燃着时、熄灭后三个阶段中所表现出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实验器材:蜡烛、玻璃杯、火柴等 步骤、记......

    实验 水中燃烧的蜡烛

    水中燃烧的蜡烛 一、 操作原理 与密度温度有关,水起到冷却作用,使靠近水的蜡烛不会融化,而中间的蜡烛不断向下燃烧。蜡烛燃烧形成的蜡液经水冷却后构成了一层很薄的外壁,蜡烛密......

    实验__水中燃烧的蜡烛

    物理密度实验报告:在水面燃烧的蜡烛 报告人:许润来初二(2)班 时间:2015年11月8日 一、 操作原理 本实验与密度和温度有关,蜡烛周围靠近水的部分不会融化,而中间的蜡烛不断向下燃......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练习题(合集5篇)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练习题 姓名: [夯实基础题] 1.青色的生虾煮熟后颜色会变成红色。一些同学认为这种红色物质可能就像酸碱指示剂一样,遇到酸或碱会发生颜色的变化。就这......

    金属钠燃烧现象的探究与实验改进(优秀范文五篇)

    金属钠燃烧现象的探究与实验改进 河南省卢氏县第一高级中学曲海江指导老师:徐东海 摘要:钠在空气中燃烧本应该可以观察到淡黄色火焰同时生成淡黄色的固体,但实验中却发现产生大......

    对蜡烛燃烧实验教学案例(精选5篇)

    案 例 分 析 内容分析: 蜡烛及其燃烧是初三化学教学中的第一个探究活动,是学生第一次通过做实验来解决一些相关的化学问题,因此学生的学习兴趣比较浓厚,其次,对于蜡烛的燃烧现象......

    实验报告单——蜡烛燃烧的变化(共五则)

    学生实验报告(实验报告) 学校 班级 姓名 组序 实验名称 蜡烛燃烧的变化 实验目的 探究蜡烛燃烧的变 实验器材 蜡烛、火柴、干玻璃片、试管夹、酒精灯、小铁盒、 实验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