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水资源的开发利用5篇

时间:2019-05-14 16:31: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我国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我国水资源的开发利用》。

第一篇:浅谈我国水资源的开发利用

浅谈我国水资源的开发利用

《水利水电工程概论》期末作业

参考书目:《水利水电工程概论》,田士豪等编著

这本书详细介绍了介绍水资源、水利事业和水利水电建设事业发展概况以及有关水利水

电工程的一些基本知识和相关建筑物的特点和工程的施工方面的问题。水利事业的效益主要有:防洪、农田水利、水力发电、工业及生活供水、排水、航运、水产等。我觉得水利水电事业的最基础最根本的东西是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因为水利水电事业的目标就是除水害和兴水利,我认为大概水害常常都是有人类的不合理暴虐式开发,比如说对森林的滥砍滥伐导致水土流失从而引发洪水或者对河流的本身的损害或者还有以追求经济的快速增长为目的的某些地方政府的政策性错误。另外,认清我国水资源的现状是水利水电事业必不可少的基本前提,正所谓要统筹兼顾顾全大局,形成全国性的“统一战线”。我认为水利水电事业在某些意义上说是水资源利用和开发的一种锦上添花,而我们必须把最基本的——水资源本身放在首位。

那么我国水资源的状况是怎么样的呢。首先我们不得不承认我过得水资源问题一直没有解决。我国是一个水资源贫乏的国家,人均水资源量只有世界人均占有量的四分之一,而且在时空的分布上又极为不均,另一个方面水环境恶化的趋势也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全国水土流失面积36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8%。全国近一半河段和九成的城市水域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有资料显示,由于地表水不足,只能过量开采地下水。中国平地的地下水位几乎都在逐渐下降。华北平原的地下水水位每年平均下降1.5m。在中国的大河中,黄河在1972年的夏天出现了断流。这是在它长达3000年悠久历史中的首次断流。

因此我国的水资源现状是严峻的,之前的西南旱灾,旱情导致6420多万人受灾,农作物绝收面积110多万公顷,直接经济损失达246亿多元。水是国家的生命之源,水本来就少我们就更要珍惜利用水资源了,防治和阻止水资源的污染也是水资源开发利用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但是我们看到,中国水资源的污染状况也是在日益严峻地江河日下。就以我家乡为例,我们那里有个很有名气的企业叫做广济药业。是一家以生产、销售医药原料药及制剂、食品添加剂、饲料添加剂为主的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在2007年的以前很长一段时间内将未经净化的污水污染物常用衡量指标COD超标18倍就远远不断的放生到长江里,并随着长江的原本清澈的水流向了下游的龙坪镇以及其他地方,以前还可以看到长江里的白鳍豚成群出现现在根本没有了,长江里的鱼类也因此大祸临头满门抄斩似的消失无踪。再有,记得小的时候,在我们那里的后来建造的造纸厂的旁边曾是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河流或者说是很小型的那种水道样子的水流。自从造纸厂在那理安营扎寨以后,它的生命的脉搏就越来越小直到今天惨不忍睹的停息。现在的那条小河流里面全是泛黄的水,然后有的段是浑浊黑色的污水,里面大概也有一些植物,可是那些植物大都接近枯萎或者萎焉。动物根本而并没有!另外,小时候的那些大大小小的池塘到现在都全部干枯了。!

见微知著,我们国家政府总是以资源的牺牲换取经济暂时的飞速发展,然而长期以来的高能耗、高污染、低产出的经济增长模式使我们在经济繁荣的同时,也使我们付出了高昂的环境代价。有数据表明,出在各种环境污染事故中,水污染发生的概率一直排在首位。水环境受到严重污染,水体使用功能下降甚至丧失,不仅加剧了我国北方地区和城市的缺水问题,还使南方相对多水的地区和城市形成了“水质型”缺水。一个不争的事实摆在每个上海人面前.上海的母亲河黄埔江,50年代中期(1958年)之前是一条水质清澈,鱼虾成群的河道,1962年水质开始受到污染, 1963年开始出现为期22天的黑臭期,1988年上升到场29天,占全年约2/3, 水质不合格江段占64.5km,占全长113.5km的56.99%.另外据了解“三河三湖”即

2014下半年教师资格证统考大备战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 小学教师资格考试 幼儿教师资格考试 教师资格证面试

辽河、海河、淮河、太湖、巢湖、滇池的治理,刚刚拉开了我国水污染整治的序幕,长江、黄河的污染也已到了非治理不可的的程度。从目前全国水环境状况看,水污染尚未得到不效的控制,总磷、总氮,化学需氧量和高锰酸钾等污染指标居高不下,城市地下水50%受到严重污染。我国的水污染现状不容乐观,而水污染的后果不容马虎和忽视!

我觉得任何系统想要运转好,必须有完善的自上而下的体制。中国的水资源利用中存在太多漏洞。比如说广济药业,它何以排放了那么多年的污水到今天才被揭露,而政府也只是在这个时候被迫出来直面观众!而发现这个漏洞就是那么的简单,而且为何只是对它罚款十万元不足以使这些企业形成威慑力。因此我们期待一个明智的管理体制的出现来使水资源的非工程型利用更加有效合理,更加符合国家持续发展的概念。另外对于技术性的水利水电工程,我认为治理污水的技术应该大力发展。目前世界上许多面临着严重水危机的国家都在积极利用城市污水,并将城市污水作为第二水源予以开发利用。日本从60年代起一直大力研究和推广城市污水回用和中水技术,广泛供给工厂、企业和居民小区“中水道“冲洗厕所及杂用;南非1986年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城市污水“再生水“厂,用作城市自来水的补充水源。在水资源十分紧缺的中国,污水回用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经济的新水源,减少了社会对新鲜水资源的需求,同时也保护优质的饮用水源。通过将污水处理后回用,减少了污染物排放量,从而减轻了对城市周围的水环境影响;污水经处理后作为城市景观河道的补充水,改善了城市水环境的质量。可能我觉得比起南水北调巨大的工程投资更具有经济和实用价值,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最后我认为,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在水利方面远在四五千年以前就有不少发展,无论是防洪、灌溉、航运、城市给诽水各方面都有许多令人惊叹的成就。从我国有文字记载的最古老的治理河流历史——大禹治水,到都江堰郑国渠,再到苏杭大运河等等,对于传统的水利水电工程我们应该研究和借鉴,在新世纪的形势下我们要加快发展水利水电的新技术,比如说怎么样能让水力发电更加有效率或者说直接去发展新能源不用水力发电等等。不论是全世界,还是我们国家,水资源的问题都是一个严重的问题,人类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新世纪里,我们必须妥善地解决这些问题,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要不断改善我们的生存条件,同时不能恶化我们的生存环境,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对于我们广大的公民特别是那些水利工作者,在新的一个世纪里,有许多工作要做。

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学号;2009300080007 姓名:徐刚

第二篇: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以及对环境的影响

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姓名:袁俊领

学号:20085080194 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地理科学专业

摘要:开发利用水资源常常必须兴建水利工程(如蓄水工程,引水工程,防洪工程,水力发电工程等),而水利工程的兴建必然引起环境变化(这正是人类改造自然的一种重要手段),这种变化就是水利工程对环境影响的后果,具有两个方面:积极的有利影响方面和消极的不利影响方面。自古以来,水利工程都是以改善环境,促进生产发展为使命,从消除洪涝旱碱等自然灾害来说是对环境的极大改善,这是主导方面。我国水利建设遵循“除害兴利,综合治理”的原则,取得了巨大成就,举世公认。全国现有水库86000多座,总库容4000亿立方米,占我国地表径流的六分之一;水闸25000多座,堤防160000千米,灌溉面积7亿亩,排灌站7000万马力,水电站装机容量2000万千瓦,机电井2000多万眼。这些工程发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但是过去侧重防洪、灌溉、发电、航运、供水等生产需要,从生态观点,生态平衡的分析角度分析甚少。水利工程兴建必然要以破坏某些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为代价的,如果处理不当,会引起局部冲刷、淤积、地下水位升降、土地淹没、次生盐碱化、沼泽化、诱发地震、气候变化、疾病传播以及阻鱼、碍航等生态环境问题,限制了工程效益的发挥,给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带来不利的影响。

关键词:水资源;开发利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物理影响;化学影响;生物影响 什么是生态观点?生态学是生物学的一个分支科学,它主要研究生物和周围环境的相互关系。美国生态学家E.奥杜姆认为:生态学是研究自然界结构和机能的科学,是对自然界最大的综合研究。生态学把生物学和环境看成是一个有机整体,环境是生物生存的不可缺少的条件。对生物有直接作用的环境因素称生态因素,各种生态因素不是孤立地对生物起作用,而是综合起来对生物发生影响的,生态因素的这种综合就构成了生态环境。在生态学中,还常把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用生态系统的概念来加以研究。生态系统简单地说,就是自然界的生物与环境之间密切联系,所形成的占有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自然有机整体。生态系统在一定时间内,其结构和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其物质和能量的输入与输出接近相等,且在外来干扰下通过自我调节恢复到原来稳定状态。这种稳定状态就是“生态平衡”。

生态学理论的中心思想就是整体思想,也就是系统思想,它分析食物,不仅 考虑单个因素,还要考虑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不仅考虑目前的情况,还要考虑将来的影响发展。生态观点,就是生态学理论中心思想的体现。

在水利建设事业中,往往只顾及短期利益,而忽视了长远影响;只考虑到单方面的效益,而未考虑对整个环境生态的影响。这类例子很多,例如我国修建的三门峡水利工程,水库淤沙带来的严重后果,导致工程不能使用。又如埃及阿斯旺高坝修建所造成的影响是非常典型的,它的不良后果是:(1)水库建成后,蓄泄关系改变,且清水下泄,使水库下游河流沿岸侵蚀加剧,岸边村庄被冲毁;地中海沿岸的侵蚀亦加重,海水倒灌。(2)尼罗河上游有丰富的有机质,每年由洪水带至下游,对农业灌溉十分有利,由于水库修建,致使尼罗河三角洲,广大的冲积平原,肥料来源减少,农业生产受到影响。(3)含有丰富有机质的泥沙减少,使以此为养分的水生浮游生物减少三分之一。进一步影响到水生浮游生物为饲料的沙丁鱼,据统计,沙丁鱼的捕捞量,从建库前的每年18万吨降到500吨。(4)加剧了血吸虫病向下游新灌区蔓延,对居民的健康带来严重危害。此外,库区淹没,盐渍化损失也是较大的(当然,阿斯旺大坝的经济效益也是巨大的。因此,对它的利弊和成败的评价,长期争议)。

由此可见,兴建水利工程,如果缺乏生态观点,往往会事与愿违,且会给子孙后代留下灾难的祸根。这就使我们必须对每一项水利工程研究其修建后所产生的影响

对于许多已修建的水利工程,对其产生的影响进行评价,称为回顾评价。以便总结经验教训并提出进一步克服或改善不利影响的措施。对拟建工程事先估计可能发生的不利影响,并提出为减少不利影响应当采取的措施,称为预断评价(事先评价)。对水利工程引起的环境影响的评价问题已为世界各国所重视。1973年第十一届国际大坝会议有关大坝和环境的论文达50多篇。美国政府于十年前就要求在进行水资源开发利用的规划设计时,必须对各种方案都要作环境影响评价。我国的方针是,发展生产与保护环境同时并进,《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规定:“开垦荒地,围海、围湖造田、新建大中型水利工程等,必须事先做好科学调查、切实采取保护和改善环境的措施,防止破坏生态系统。”同时还要求,建设单位及其主管部门,必须在基本建设项目可行性论证及各设计阶段,均编制基本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

1.关于水利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工程对环境生态的影响,一般认为应从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和对人类社会环境的影响两个方面加以考虑。现针对蓄水工程,且侧重不利影响分述如下:

主要分为物理影响、化学影响及生物影响。1.1 物理影响

主要包括河库的演变、水文情势的变化,以及对气候的影响和对地震的影响。1.1.1 淤积和冲刷

水库建成后将引起河床的演变,上游河床因水流速度减缓,泥沙淤积而不断提高。泥沙淤积带来的直接影响是使水库库容减小,乃至危及水库的使用寿命。我国三门峡水库1960年建成蓄水后,一年内泥沙淤积达12.8亿立方米,占入库沙量的93.2%,至1964年汛后,淤积量已达40亿立方米,水库淤积延伸至渭河下游,潼关以上干流60余公里。蓄水期间潼关河床抬高4.5米,渭河河口形成拦门沙,以后不得已被迫停止蓄水改建。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的泥沙淤积也是突出的例子。

修建水库后,下游河床因清水冲刷可能出现下切,坝址下游的严重冲刷有可能危及坝身的安全,在下游一定范围内,两岸岸坡,堤防基础,桥墩,沿江码头都将受到冲刷。三门峡水库蓄水后,清水下泄淘刷下游黄河大堤,造成严重威胁。丹江口水库下游冲刷范围长达500千米,至1975年的冲刷总量已超过3.75亿吨。

1.1.2 水文径流条件的改变 水库蓄水,进行径流调节,必然引起上下游的水位、流量、流速、水温等一系列水文条件的变化,并由此带来各种影响。

大幅度水位变动的库区,常可以造成库岸大规模的侵蚀和坍塌;库区地下水升高又可造成土地盐渍化、早泽化。水库的调蓄与泥沙沉淀,使河流洪枯水流量比减小,并改变下游河道天然情况下的水沙过程,从而引起下游河道的再造床作用,引起同流量的水位下降,比降减缓,流速减小等变化

其次,库周围地区的大小支流,在水库形成后,其下游段是水库的组成部分,由于受库水位的顶托,支流库尾段泥沙淤积,致使支流洪水下泄不畅,导致沿河洪水位抬高,洪水淹没面积增大,淹没时间增长。同时,还由于产流、汇流条件的改变,洪水进入水库距离变短,洪水波进库后的传递速度增快等,将使干支流洪水变得迅猛和洪峰增大。

1.1.3 对气候的影响 建筑水坝后,水库库面形成广阔的水域,蒸发量加 大,太阳辐射热得到调节,使河床区及邻近地区气温及温度等要素发生改变,引起区域小气候状况发生变化,如水位的变化,降水分布的变化,以及季节温差可能变小或比较稳定等。

1.1.4 对地震的影响 诱发地震,这是水库蓄水可能产生的一个新问题。世界上迄今发现约有三十座水库在蓄水后地震活动有所增加,我国的新丰江水库,建坝前坝区从未发生破坏性地震。1959年9月蓄水,水位猛涨,地震活动加剧,1962年3月19日发生6.1级地震。可见水库可能诱发地震。但对此尚有不同意见,认为仍然是构造性地震,而不是诱发地震,故还需进一步探索。

1.2 化学影响

化学影响主要表现在影响水质。

1.2.1水库建成后,水流速度减缓,水库的澄清作用显著,水的感官性状可有所改善。但是流速降低以后,水库的稀释扩散自净作用降低,如果水库周围有污染源存在,必将对水质带来恶化的影响。由于水库蓄水,水位升高,水压力加大,库区如有有害矿物,可被水淹没或通过岩体裂隙、溶洞外渗,也可造成水库水质污染。

1.2.2水库泥沙可以吸附污染性元素(铅、汞、镉、砷等),从而改变水中化学元素的性质,影响水质。如水中汞易被泥沙吸附而沉淀,在底泥中转化为硫化汞,通过微生物的作用生成毒性更大的甲基汞。

1.2.3当库内排入大量的有机物质(生活污水及工业废水),使氮、磷元素增加,促进水库内藻类等浮游植物的生长,而大量的藻类在水面又形成密集的“水花”。这时,将耗去大量溶解氧,使水质恶化,水库逐渐富营养化。这种富营养化的水库,失去了原有的价值,不能养鱼、灌溉,水体原有生物区系发生改变,整个水域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水库一旦富营养化后,很难恢复本来面目。怎样预防水库富营养化以及如何治理富营养化的水库,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1.3 生物影响

1.3.1 水库建成后,改变了库区及周围的环境条件,如水库淹没、库水位的变化等可影响沿岸生物的生长,原有的森林植被遭到破坏,植物群落改变,水库的岸边常生长一些浮叶及挺水植物。这种植物群落的变化可以导致水库周围的早泽化。

1.3.2修建大型水库,还影响到鸟类及一些哺乳类动物的天然觅食及栖息地,这种生活环境的改变将引起动物的重新分布。对于珍贵动物,必须加以保护以防绝种。

1.3.3对鱼类的影响,也是特别严重的,渔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修建大型水库,能形成广阔的水域,为养鱼提供良好条件。但同时也改变了鱼的生态环境。如河流建坝以后,切断了洄游性鱼类减产,甚至绝种;鱼类产卵场的淹没破坏,影响鱼的繁殖;由于下游水文条件改变,引起鱼类饵料生物的变化,也直接影响鱼类的经济产量;高坝溢流,水流翻滚,卷入大量空气,造成水中氮气过饱和,可使鱼得气泡病而死亡。如何采取措施,保持原有鱼种,发展渔业生产,这是需要研究解决的课题。对人类与社会环境的影响

对人类的影响,主要考虑是否会造成疾病的蔓延,对人类健康造成危害。因为水库建成后,淹没区扩大,库边往往是杂草丛生的沼泽地,为许多传染性疾病的昆虫(如疟蚊),钉螺提供了滋生的场所。对此,必须引起充分的注意。

兴建水库,可获得防洪、灌溉、发电、供水的综合效益,大大改善了人类生活条件。但也可能使人类的社会环境受到一定的影响,这主要表现在以下情况。

2.1 土地的淹没损失:大型水库蓄水后,不可避免地要淹没大片农田,这对人多地少的国家而言,是一个严重问题。淹没损失的补偿,是复杂的社会经济问题,需要慎重对待。

2.2 移民问题:水库淹没带来的大量居民及工厂的迁移和安置也是十分复杂的社会问题,要统筹兼顾,妥善解决。

2.3 文物古迹,铁路公路,桥隧涵洞,矿产资源等遭受淹没问题,需要慎重对待,妥善处理,有些可能拆迁,有些不允许淹没又不能拆迁,这就迫使工程的规划设计改变方案。

2.4 景观影响:一般来说,大坝和水库可以使自然界景观增添光彩,成为旅游圣地,但这必须事先注意到避免设计与施工中破坏景观(如刊发林木,乱设取料场等)。在水库水位変幅区,也要考虑库岸的草木植被。

此外,施工时的污染(噪音、污水、灰尘等污染),泄流水雾等都是工程兴建带来的环境问题,都必须认真对待。综上所述,水利工程兴建所带来的环境问题是多方面的。它们之间又是相互关系相互制约的。全面评价工程对环境的影响,由此衡量水利工程开发兴建的利弊,并提出对策和措施,这是研究水资源开发利用的一个重要方面。

参考文献:

【1】 施成熙、梁瑞驹编,陆地水文学原理,中国工业出版社,1964年。【2】 华东水利学院水文系编,径流形成原理(讲义),1980年。【3】 南京大学地理系,中山大学地理系合编,普通水文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

【4】 R•K林斯雷等著,工程水文学,水利出版社,1981年.【5】 Raudkiui,Arued J., Hydrology, Pergamom, 1979年。

【6】 Donald M.Gray, Handbook on The Principles of Hydrology, IHD,1970年。

【7】 Biswas, Asit, K., Models for Water Quality Management , McGraw-Hill,1981年。

第三篇: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的警示线探讨

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的警示线探讨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 10-11-20 13:02:00 ] 作者:李东 编辑:凌月仙仙

摘要:国际公认的水资源利用程度的警示线是40%,是在不考虑废污水处理与利用以及“洪水资源化”的前提下的设立的标准;目前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平均接近25%,但南北差异很大极不平衡,北方河流长时期水资源利用程度高达80%,甚至更高;随着我国废污水的处理程度的大幅度提高,水利工程的建设和“洪水资源化利用”的常态化,结合中国特点与实际,经分析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的警示线可适当提高,我国北方设高为60%,南方也可维持在40%。

关键词: 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率)警示线 中水利用 洪(雨)水利用

1.水资源开发利用率的概念 1.1 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定义

水资源利用程度的主要指标为“水资源开发利用率”。

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即水资源开发利用率,是指流域或区域耗水量占水资源总量的比例,是水资源利用中的耗水程度。

通常从水资源规划利用角度,水资源开发利用率是指供水能力,即保证率为75%时可供水量与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的比值,是表征水资源可利用程度的一项指标。

从水资源利用统计分析计算的角度,除了实际耗水量,也可采用供水量与总的水资源量之比,体现的是水资源量被耗用即供用水利用的程度。

水资源开发利用又可分为河川径流(简称地表水)水资源开发利用和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一般以河流为单元只统计地表水资源开发利用,流域为单元时综合统计,或分别统计,但不特别指出时(如综合利用率),也仅是指地表水资源开发利用;比如一条河流的开发利用就是指该河流的地表水资源开发利用。

由于河流来水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又有丰水年、枯水年和平水年之分,所以在计算当年实际河流水资源开发利用率时,随着水量的变化又有所不同。当然,一年里也有丰水与枯水期,丰水期即汛期的水水库拦蓄后枯水期使用。

1987年9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国家计委和水电部“关于黄河可供水量分配方案报告的通知”。黄河可供水量分配方案为依据黄河河川径流量为370亿m3。黄河可供水量是扣除输沙水量及生态水量,亦称河道外的可利用量。

如黄河断流最严重的1997年利津入海径流量只有18.6亿m3,当年地表水资源利用率高达80%,当然这里指的是消耗程度,也就是说80%的水被耗用掉,那么当年的利用程度更高一些,因为利用量中有一部分回归河道并没有被消耗。1.2国际公认的水资源利用程度的警示线

2002年新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国人大司法解释权威性提出:国际上一般认为的对一条河流的开发利用不能超过其水资源量的40%的警示线。

该数值是大范围长时段的平均值。对于不同年份以及年内不应该是一个固定数据,同时具有两个明显特征:各时段各地区是不一致的;随着经济的发展水利工程发展、科学技术发展,雨水利用遍地开花与大型工程洪水集中利用、污水处理后中水利用等各种手段得到应用,应该说该警示线数据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随之改变;同时,中国属于严重缺水国家并且旱涝频繁不可能完全照搬所谓的国际上警示线。2.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接近25%,从全国而言,不完全一样,呈现“北高南低”,南方特别是西南,水资源丰富而利用量少,利用程度低,而北方尤其是西北干旱地区和华北地区利用程度高。2.1 北方水资源开发利用率较高

北方主要河流已超过50%,其中海河流域和黑河流域个别年份已超过90%。黄河、海河、辽河、淮河的水资源利用率一般都超过了国际警示线,其中海河和淮河每年大约引黄河水100亿m3,部分内陆河超过100%。

2007年甘肃省水资源公报: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即毛用水量与水资源量(自产地表水与不重复地下水之和)之比。全省为45.8%;内陆河流域为100.2%;黄河流域为37.8%;长江流域为4.1%。淮河水资源公报:2008年淮河流域地表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为49.9%(地表水资源开发利用率是指地表水供水量占地表水资源量的百分比),山东半岛地表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为19.9%,淮河片地表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为45.6%。

2008年海河流域天然径流量为126.93亿m3,地表水供水量123.10亿m3,扣除跨流域调水43.25亿m3,当地地表水供水量79.85亿m3,地表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为62.9% 2.2 南方水资源开发利用率普遍较低

根据中国水资源公报,2008年从国境外流入我国境内的水量为233亿m3;从国内流出国境的水量为6057亿m3,流入国际边界河流的水量为647亿m3;全国入海水量为16101亿m3。从2008年来看,每年我国超过2.2万亿m3河川径流水资源没有被利用入海出境了。南方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低,长江流域仅为18%。

根据云南水资源公报2008年全省水资源开发利用率(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为河道外供水量与多年平均水资源量的比值)为6.9%。

2007年珠江流域片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为20.2%,但个别地区经济发达地区也超过80%,其中经济发达的珠江三角洲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率最高,达83.1%。2.3 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地区差异大

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呈现北高南低与降雨带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

因受人口密度、经济结构、作物组成、节水水平、水资源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用水指标值差别很大。

1999年中国水资源公报根据水资源量计算和供用水统计成果,并考虑跨流域调水、水库蓄水变量和地下水储存变量等因素的影响,对九大流域片地表水控制利用率(地表水源供水量占地表水资源量的百分比)进行了估算。地表水控制利用率也是地表水资源开发利用率。松辽河片为24%(其中辽河流域为52%),海河片为94%,黄河片为76%,淮河片为78%,长江片为15%,珠江片为18%,东南诸河片为14%,西南诸河片为2%,内陆河片为34%(其中河西内陆河为80%)。

总之,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地区分布不均,“北高南低”,随气候和人类活动而变化,干旱年高,丰水年低,随社会发展总用水量增加。

3.我国干旱缺水状况决定了必然需要大量水资源

我国是一个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我国的人均水资源量只有2300 m3,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位列世界第121位,是全球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是联合国认定的“水资源紧缺”国家。我国年年有干旱,平均不到3年发生一次重特大旱灾,尤其经常发生区域性特大旱灾。正是我们重视水利工程的建设,“水利是农业命脉”,大兴水利,在许多大旱之年仍然夺取农业大丰收,使我国粮食产量逐年创新高。

我国又是幅员辽阔的国家,各地气候等自然条件差异很大,西南、东南沿海地区因受季风和台风影响,降水量相对比较丰富,水资源量也就相对较为丰富,但北方特别是西北,尤其是西北内陆地区降水量稀少,水资源量匮乏,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平均数的1/8—1/10。过去,我国旱灾高发的区域主要在干旱缺水的北方地区,特别是西北地区。近几年,在传统的北方旱区旱情加重的同时,南方和东部多雨区旱情也有所发生,甚至在扩展和加重。

2010年中国西南大旱范围波及中国西南五省市区(云南、贵州、广西、四川及重庆)并蔓延到湖南等省市。旱灾影响范围已由传统的农业扩展到工业、城市、生态等领域,工农业争水、城乡争水、超采地下水和挤占生态用水现象越来越严重,特别是人畜饮水严重困难,花费很大人力物力。据气象专家分析,这是有气象资料以来,西南地区遭遇的最严重干旱。干旱的原因是降水少、气温高,两重原因共同作用,加上持续时间很长,导致自然灾害造成损失严重。4.我国水资源受海洋季风控制降水时空分布不均

要充分认识水资源性天然可再生资源。在太阳和地球表面热能的作用下,地表上的水不断被蒸发成为水蒸气,进入大气环流,随着气流运移与上升,冷暖气流的交汇,水蒸气遇冷又凝聚成水滴,在重力的作用下,以降水的形式落到地面,这个周而复始的过程,称为水循环。在大气环流的影响下,把海洋和大陆的水循环溶成一体,我国水资源补给来源主要为季风大气降水,东南季风、西南季风是形成我国降水的主要水源,把太平洋、印度洋的水汽输送到我国西南、东南广阔地区,特别是东南季风深入到我国中西部地区,连我国新疆降水也是西风环流把大西洋的水汽输送过来。比如台风是一个典型的海陆水循环的气象现象,台风输送大量的海洋水汽,短时间带来大量降水,形成暴雨,给所到陆地造成灾害。

河流来水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受降水影响,有丰、枯之分。而我国幅员辽阔,东西南北气候差别大,同时受到环流和季风影响,降水年际年内都变化非常大,导致我国水资源从空间分布不均、时间上年际有丰枯差异、年内多集中于汛期。

从年内角度看,我国大部分地区降水主要集中在汛期,其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60%以上,经对汛期和冬季降水统计,扣除雪山冰川融水(降雪降雨又有补充)外,中国水资源每年更新来源于海洋季风大气降水超过90%以上。

正因为洪水期为了防洪,每年我国超过2万亿m3河川径流水资源没有被利用流入海或出境了。5.人类活动的影响着我国警示线标准的设立 5.1 大中型水库拦蓄洪水

只有通过建立高坝大库有更多的蓄水库容,才有可能实现“洪水资源化”。我国建设了小浪底,特别是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具备了特大型水库的建设经验和能力,具有调节洪水能力大库高坝大系统骨干工程作基础,依靠关键技术作支撑。

洪水资源化就是把入海汛期洪水拦截下来留在陆地以备利用,增加水力发电量、作为社会供水和生态环境用水等。在黄河流域用来调水调沙,即利用洪水通过水库调度水沙把库区和河道内的泥沙排入大海。把洪水大量蓄在陆地有利于对抗海洋的升高趋势。

在我国很多地方形成了传统的看法,洪水是灾害,要尽快排走、入海为安;没有把洪水当做资源,“兴利与除害结合”也仅是说利用非洪水资源和防大洪水。洪水给人类带来过巨大灾难,同时洪水也可利用,即具有水害和水利双重特性。

洪水资源化的提出意在防洪减灾、除害与兴利有效地结合起来,实现“给洪水出路,让部分洪水为我所用”的治水战略,进一步促进人水和谐发展。

坦率说洪水是不能完全控制的,也是无法完全根治的,尽管我国在大江大河已经建立了有效的防洪体系,洪水难题仍将是中国长期的心腹之患;既然不能掌控洪水,那么我们可以利用工程措施和“管理洪水”,采取包括“洪水资源化”为主要内容的措施综合治理洪水。洪水利用和洪水资源化在我国水资源相对紧缺显得尤为重要。

我国水库调节能力有限,比如黄河上仅有龙羊峡为多年调节水库,而著名的三峡水库也只是季调节水库。

我国正在大力开发水利水电清洁能源,主要河流已经做了规划,建议在可行性的基础上适度提高坝高增加库容,为防洪和洪水利用增加有效的“公益性”库容。一方面多蓄洪水达到防洪目的、另一方面多发电弥补水电因枯水期带来的调峰、同时也为社会供水和跨流域供水提供的可能。如长江流域以三峡水库以上可分为三级,在干支流前端的水库作为一级,可在汛期中蓄洪,中间大量水库依次8月中下旬蓄洪、三峡水库和丹江水库可在9月蓄洪,这样就形成了汛期中后期的蓄洪达到了梯级利用洪水发挥更大的效益。5.2 集水工程

雨水利用就是把从自然或人工集雨面流出的雨水进行收集、集中和储存,以备人类所用的一种方法。雨水利用将会为解决未来水资源的短缺问题做出重要贡献。

收集雨水用于人畜饮用和农业生产,我国2010年西南大旱部分地区的水窖发挥的很大作用。水资源匮乏的甘肃省开展雨水集蓄利用技术的研究及推广工作,2009年已累计建成各种蓄水窖253万眼,稳定解决了252万人的饮水困难,发展集雨节灌农业457万亩,在雨水利用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技术。在治理水土保持也发挥巨大作用,淤地坝与层层梯田能够达到“水不下山”。

雨洪利用是解决城市缺水和防洪问题的一项重要措施。北京市从2003年就制定并执行了《关于加强建设工程用地内雨水资源利用的暂行规定》,要求以后所有新建、改建、扩建工程均应加入雨水利用工程的建设,否则有关部门将不予验收。5.4 跨流域调水工程

中国水资源分布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南方水多、北方水少,空间分布很不平衡。河川径流主要来自降水,影响中国大部分地区降水的是来自西太平洋的东南季风和印度洋、孟加拉湾的西南季风。跨流域调水工程水资源与洪水资源化重新分配有了保障。

毛泽东同志视察黄河提出“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一点来是可以的。”

南水北调总体规划推荐东线、中线和西线三条调水线路。通过三条调水线路把长江、黄河、淮河和海河四大江河的联系起来,构成以“四横三纵”为主体的总体布局,以利于实现我国水资源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合理配置格局。规划设想三条调水线路的多年平均年调水总规模448亿m3,其中东线148亿m3,中线130亿m3。

把南水北调工程近期的主要供水对象确定为城市,可逐步置换挤占农业及生态用水,限制超采地下水、利用丰水年增加北调水量,恢复和改善地下水环境,增加农业、生态用水量。

根据近期规划结果,2020年,全国将从跨流域调水工程中利用118亿m3的水量来支持地下水超采治理,压缩相应的地下水开采量。5.5污水处理与利用

国际公认的水资源利用程度的警示线不考虑废污水处理与利用的前提下的设立的标准。

根据国际普遍情况,在一般情况下社会用水大约有70%最终会转变成污水,重新排入河流系统。因此,如果水资源的利用率为40%,那么就大约有28%的污水排入河流,与原来的60%未使用过的河水相融合,整条河流就几乎增加了一半的污水,对河流造成了比较严重的污染。这里的社会用水中主要污染物来源于工矿企业和城市生活。

国际普遍情况并不一定适合我国的具体情况,我国北方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高达80%,经过二十多年的不懈努力,河流生态逐步得到恢复,特别是污水处理再利用或达标排放或零排放,因此,所谓的国际上公认的水资源利用程度的警示线早已或已经不适应现实情况,建议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的警示线可设为50%较为合适。

污水处理再利用量是指经过城市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后的污水回用量,不包括工业企业内部废污水处理的重复利用量。中水又称再生水、回用水,是指城市污水和工业废水经净化处理,水质改善后达到国家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标准,可在一定范围内使用的非饮用水。如果能将这些废污水通过处理转化为中水无疑将是一块巨大的资源。提高污水处理率,增加污水利用量,污水资源化迈入进行大量使用阶段。

根据中国水资源公报,2008年全国总用水量5910亿m3,用水消耗总量3110亿m3,综合耗水率(消耗量占用水量的百分比)为53%,2008年全国废污水排放总量758亿t;废污水排放量是指工业、第三产业和城镇居民生活等用水户排放的水量,但不包括火电直流冷却水排放量和矿坑排水量。提高其他水源如污水资源化、海水淡化利用量,未来将有超过1000亿m3潜力。6.结语

我国现在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接近25%,但流域之间差异很大。

国际上公认的一个流域或国家的水资源利用程度的警示线是40%,是在不考虑废污水处理与利用的前提下的设立的标准,并且我国北方河流长时期水资源利用程度超过此警戒线,有些年份高达80%,甚至更高。

随着我国废污水的处理程度的大幅度提高,中水达标排放或零排放,雨洪工程和海水淡化,跨流域调水工程,以及随着水利工程高坝大库骨干性工程的建成,“洪水资源化利用”的必将常态化,结合中国特点与实际,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的警示线可适当提高,我国北方设高为60%,南方也可维持在40%。

跨流域调水与国际河流开发利用、减少入海径流、“洪水资源化”,通过建立高坝大库容骨干工程达到这一目的,通过工程措施应对气候异常“超标准洪水”,结合管理科学化智能化,汛期前后“电调”严格服从于“水调”,有利于大江大河的长治久安提供工程性保障措施。

第四篇:节约用水 充分开发利用水资源

节约用水

充分开发利用水资源

【摘要】水是生命之源,没有水,就没有人类的一切,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近几年来,各地发生洪涝灾害。前一段时期我国云南贵州的一个地区出现干旱,旱灾同时也不断地在我国部分地区肆虐横行,各省也在不同时段,不同地区发生干旱,损失惨重。我国是农业大国,我们国家是水资源缺乏,如何解决“水”的问题,也是十分重要的。【关键词】节约用水

保护环境

开放利用

进入21世界,随着资源的过度开发,环境的污染,生态的破坏,当今世界已经进入一个水资源紧张的年代,我国水资源环境更令人堪忧:一是我国水资源相对数量严重短缺。二是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也很不平衡。水资源绝对数量西少东多,而人均占有量东缺西丰,成两个反向递度分布。三是我国的水环境也在日益恶化,导致水资源可利用率降低。随着经济发展、人口的增长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我国未来对水资源的需求量还将进一步增加。如何节约用水,充分开发利用水资源也是我们研究的一项课题。

一、水资源是重要的环境资源,也是重要的能源 水资源保护的目的和开发利用的产品很多,决不止是水能的利用所产生的电能产品;防洪、饮水、灌溉、航运、养殖、生态、旅游、替代能源、减排等“产品”效益甚至可能远远大于电力产品效益;当然,电能是目前最直接可以准确计量和交易的基础性产品。

水电开发是一项典型具有社会和环境综合效益的事业,水电建设和运用也是一项系统工程。水电是一项成熟技术,包括环境风险在内的工程风险都可控。

水电是兼有一次与二次能源双重功能的优质能源;水电是可再生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迄今可以大规模商业化开发和最重要的替代能源;大水电、小水电都是自然的、清洁的,都应该以可持续的方式加速发展。国内外一些机构和人士坚持支持小水电,而坚持反对大水电,实际上这在科学道理上来讲是不通的。大水电也可能是低坝,小水电也坑内是高坝,都有因地制宜,多方面兼顾并综合利用。

二、建立和健全水资源保护

科学利用水资源必须同时兼顾环境、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坚持制止无序开发和过度开发,尤其是主要河流。水资源开发利用要科学、全面规划,以经济发展和减少贫困为切实目标,必须考虑多功能、跨区域的综合利用,坚持环境、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环境负面影响最小化代价换取水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和效益的最大化。

加强法律法规和制度程序的保障作用。健全和完善相关法规、条例,包括公约,尤其是关于水利和电力、能源和环境、水库和土地、移民等,特别是中央和地方政府及专业部门的协调性和连贯性,避免政策法规冲突,防止短期行为和本位主义。

无论是规划、设计要求,还是建设、运行规定,无论是政府部门制定政策调控或市场机制导向,还是投资开发组织或运营机构职责,都必须有切实可行的操作措施和考核指标,以便监督制约统筹兼顾。

把生态环保作为工程穿于规划、设计、施工、运行全过程。规划设计的系统性统筹兼顾,包括坝址、坝型选择,饮水方式选择等。尽量减少淹没、减少地震、控制滑坡,保障生态流量和水体安全,并保证流域开发和运行统一、有序。

工程建设过程中注意环境保护与恢复,尤其是生态脆弱地区。尽量少明挖,并保证及时支护、恢复或改善。把环保工程与枢纽工程同等对待,概算要保证,使用要到位,效果考核。

三、科学利用和完善水资源的长效机制

从国家战略利益出发,按照系统工程要求,全方位加大力度,继续实施休牧(或轮牧)还草、返耕还(山、坡)林,营造湿地、草甸、林地、植被等,提高水涵养能力和水土保持能力;继续实施退田还湖、筑坝蓄水、疏浚河流,综合治理、开发利用,以保护水体、控制调节水量,保障供水、防火减灾。

但是,各地在“退耕还林、还草”、“筑坝蓄水”中存在的问题、土地的承载能力问题和移民搬迁与安置的长期稳定问题、地方政府与相关企业的措施不足问题以及国家宏观政策导向和具体配套措施不足的问题、各责任主体和责任目标的趋向与实施保障不足的矛盾等等问题的存在,一方面说明了水资源保护与综合开发利用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正好说明了其系统性、全局性和长期性、艰巨性。

健全移民补偿和安置长效机制。对于因实施休牧还草、退耕还林的草原和山地移民和因兴修水利、筑坝蓄水的移民,为保证其移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除及时、足量到位(一次性)失地补偿和迁移安置补偿费用外,移民后扶植发展,更需要长周期、稳定、透明以及直接和间接的政策措施到位,而不应只是制定一些短期(十年、再延十年)或不明期限的保障“政策”。

注重水利水电工程经济功能指标和公益功能指标考核。科学确定工程经济效益和社会公共效益,不仅指导规划、建设可行性评价,也指导运行绩效考核。

制定流域生态、安全、经济调度统一机制。建立流域统一调度机制。统筹水情、电力、供水、水运、生态环境,保障“社会公益”和“多产品”功能。既要防止洪水灾害和水质污染,又要防止断流、断航、安全、优质、高效利用水资源。

明确水资源产品利益和税费分配机制。在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上游区域与下游区域,形成合理的利益分配(投资收益、税收和资源费分成),包括相关循环产业(结构)支持机制,平衡当地和关联区域的损失和受惠。

四、全民教育加强节约用水意识

水是生命之源,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水又是一种重要的资源,但他是有限的,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在水资源日益短缺的今天,增强水患意识,节水意识、法制意识是摆在每一个公民面前的迫切课题。农业是用水的大户,增强水利工程对水资源的调控能力,大搞节水型农业,改变农业种植结构,发展质量效益型农业,是对水利建设提出的新的课题,所以,我们一定要经过艰苦的奋斗,为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实现在国民经济中有一个可靠的水资源供给体系,有一个有效的抗旱、防洪保安体系,有一个良好的水生态环境体系,才能保证我国农业生产大国向农业强国迈进,才能使人民安居乐业,才能使我们国家经济腾飞,繁荣富强。

参考文献:

1.楚亚民。试述我国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 2.李晓辉 程永毅。我国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

第五篇:中国农业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

中国农业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

摘要:

我国是一个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80年代以来,中国的水荒由局部逐渐蔓延至全国,情势越来越严重,对农业和国民经济已经带来了严重影响。发展节水农业是关系到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全局性战略,具有紧迫性。尽管我国节水农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也存在一定问题,主要表现在:节水农业技术不普及、理论认识上存在偏差、节水农业创新水平不高、农业节水系列标准不完善、节水技术综合集成程度不高和农业节水投资力度不足,为此节水农业发展方向为:进一步确立节水农业的重点、建立完善的用水计量体系、建立长效的节水农业机制、将节水农业作为战略性工程实施、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节水农业技术体系等。

关键字: 农业经济 合理开发 循环利用 水资源

我国淡水资源的总储蓄量为2.8万亿立方米,位居世界第六位,人均拥有水资源量处于世界中等水平,是可以支持我国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是要改变用水方式,提高用水的效率和效益。在这方面,以色列这样一个地处干旱和半干旱区的国家,人口从65万增长到680万,人均GDP从300美元增长到15000美元,便是值得借鉴的成功例子。(1)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而农业是一国之本,如何处理好民生问题是支持我国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根本前提。了解我国农业当前用水现状并提出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的建议也将是今后一段时间内我国社会经济持续发展面临的难题。

1、中国农业用水资源的现状

我国水资源整体上短缺。我国年平均降水总量约6.188万亿立方米,年水资源总量约2.7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但人均占有量仅2250立方米,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按亩均算只有1300立方米,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目前,农业用水每年亏缺300亿立方米,农村有2000万人口饮水困难。水资源短缺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首要资源环境问题之一。

据预测,在2030前后我国人口将达到16亿高峰,需要粮食增长到6.4~7.2亿吨才能满足需求,按照现有水平预测,为了满足这种粮食需求,灌溉面积需要发展到9.0亿亩,此时,用水量将从现状的4000亿m3增长到6650亿m3。(2)

2、中国农业用水的发展方向

从目前我国水资源供需状况来看,如此大量的农业水资源供给是不可能实现的。出路只有一条,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利用效率,节水农业的发展是必由之路。

(3)

目前,我国的耕地灌溉率已经高达40%,农田灌溉用水总量3600~3800亿m3,占全国总用水量的65%。据中国工程院预测,在不增加灌溉用水的条件下,2030年全国缺水高达1300~2600亿m3,其中农业缺水500~700亿m3。如果我们把农业灌溉水的利用率由目前的0.45提高到发达国家的0.7,则仅节水灌溉一项即可节水900~950亿m3!不仅可以解决7亿吨左右食物生产的用水,还可以富裕出400~500亿m3的水用于国民经济的其它重要领域。因此,我国农业节水已经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农业用水的发展方向。

3、我国节水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3.1节水农业技术不普及农业用水浪费严重

目前,我国水资源短缺与粗放低效利用的状况并存,而水资源的粗放低效利用,又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程度。目前,农业灌溉用水约占全社会用水量的70%,但由于输水方式、灌溉方式、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耕作制度、栽培方式等方面的问题,我国农业用水的利用率很低,渠道灌溉区只有30%~40%,机井灌溉区也只有60%,和一些发达国家(达80%)相比有很大差距。同时,我国目前农业用水利用效率也很低,每单位净耗水的粮食生产效率不足1kg/m3,和一些发达国家单位净耗水2-3kg/m3的水平相比差距很大。目前黄河流域农业用水占总用水量的92%,大约有4/5的面积是大水漫灌,节水灌溉面积仅2276万亩,占总灌溉面积的20%。我国西部地区普遍缺水,其中西北干旱少雨,西南土层瘠薄,农业生态环境脆弱。但现状是农业用水浪费严重。

3.2理论认识上存在偏差

目前,在我国节水农业发展问题上认识还存在一些偏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节水农业看技术含量,认为高新节水技术才识节水,研究、推广得到足够的重视,而那些技术实用性强,效率比较高的“土”技术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第二,注重工程节水,忽视农艺节水,主要表现在将节水农业等同于农业工程节水,把节约水在输送和灌溉过程中的浪费作为主要技术内容,节水农业技术应该包括农艺、工程和管理技术,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综合利用各种农业节水措施的技术集成;第三,节水灌溉农业和旱作节水农业分离,目前由于管理的原因,在节水灌溉农业和旱作农业方面存在分工,水利部门基本注重灌区,农业关注旱区,两者有不相往来的趋势,旱作节水与灌区节水发展不平衡,制约了节水农业的发展。

3.3节水农业创新水平不高

但从整体上看,我国节水农业技术引进的多,自主开发的少,产业化程度低,整体配套性差,如喷微灌设备、节水作业农机具、难以满足显示需求。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节水高新技术还很少,推广国外产品,成为一些技术推广部门的经营的主项目,提高农业节水创新水平,满足我国农业节水的需求,是摆在我国节水面前的重大课题。

3.4农业节水系列标准的不完善

农业节水系列标准是衡量节水农业的尺子,具有可操作性的东西。尽管目前采取了多种节水农业技术措施,但如何进行衡量和度量还缺乏统一的标准和指标体系,很多。如投资与效益的比例,多大才是节水效益优的,效益的衡量的时空范围多大,都没有明确界定,这样,对于衡量节水农业是导致众说纷纭。对于一个节水工程而言,局部是节水效益高的,但从整体上来考察则是不节水无效益的。

3.5注重单项技术,缺乏深入的节水技术综合集成目前在我国节水农业发展过程中,往往只注意单项的工程技术如渠道防渗、低压管道输水、喷灌和微灌的推广,缺乏将这些技术和农业措施紧密结合的综合集成技术,导致单一技术的推广出现困难,甚至夭折现象的出现。工程节水技术与非工程节水技术相结合,形成高度集成的综合节水技术体系是当前节水农业技术发展的方向,也是许多国家研究的热点。

3.6农业节水投资力度不足

长期以来,我国节水农业资金不足,制约了节水农业的发展。1996年,经国务院批准,“九五”期间在全国建设300个节水增产重点县。全国在此方面已投入节水灌溉资金250亿元。在旱作农业示范区建设方面,目前国家每年为此投入的资金,大约为2000万元左右。全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共投入资金约580亿元,对213个大型灌区和23个重点中型灌区进行了续建配套节水改造,开展了150个节水示范项目、50个牧区节水灌溉试点和99个山区雨水集蓄利用项目建设。但这些资金同巨大的资金需求相比相差很大,投资不足,依然制约节水农业的发展。

4、我国节水农业发展方向

4.1进一步确立节水农业的重点

确立节水农业的重点。目前,我国节水农业的重点是在灌区的节水工程上,应该进行战略性地调整,确立我国节水农业发展灌区和旱区节水农业并重的节水方针,节水的重点是田间。

无论是旱区还是灌区,节水重点应该放在田间,通过农艺等多种措施,减少无效蒸发,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利用效率。

4.2建立完善的用水计量体系

计量体系,是节约用水的基础性工作。国家对“配套的”投资政策进行评估,科学地评定起合理性,促进国家有限资金的高效利用。

4.3建立长效的节水农业机制

通过机制的建立,促进节水农业的长效的发展,是目前我国节水农业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

4.4将节水农业作为战略性工程实施

节水农业的发展不仅是农业本身的过程,而是涉及到国民经济发展的大系统工程,国家将其作为一项战略性工程来实施。完善其法律法规。加强其领导,运用科学的发展观统筹节水农业的发展,将其纳入国家的发展规划并严格的加以实

施。(4)

4.5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节水农业技术体系

我国的农业基本国情是地块零碎的一家一户土地承包制、农业发展不均衡、经济发展欠发达、地域广阔、农民的掌握科技的整体素质不高等,节水农业技术体系的建立必须建立在这个基本的国情之上,只有适合我国农业基本国情,农业节水技术才能得以普遍推广,才能产生明显的效益。

5、加快发展节水灌溉的措施

5.1 改革现行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采取的措施:对小型灌溉工程采取承包、租赁、拍卖及股份合作等形式;在大中型灌区推行SIDD(自主管理灌排区)管理模式;加大灌区用水者协会、农村供水协会、农民合作社等各种群众组织参与灌溉工程管理经验的总结推广和规范力度。

根据实际情况,供水单位可采取以下三种组织形式:一是按照《公司法》组建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公司;二是非公司法人性质的非赢利企业;三是事业单位实施企业化管理。广泛吸收用水产参与灌区经营管理,明晰产权,合理确定灌区专管机构与用水产协会的责、权、利,改革运营机制,以充分调动与激发用水产参与管理的积极性。

5.2 全面推行农业节水奖惩机制

认真执行 “农业灌溉用水定额”标准,对灌溉超定额用水要加价收费。对节水灌溉工程要根据其节水效果并结合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给予补偿,要使农民对节水灌溉的投资获得不低于社会平均投资利润,利用经济杠杆推动节水灌溉发展。

5.3 多渠道融资,加大投资力度

改革灌溉工程建设和维护的投资体制,积极探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水利资金高效利用、滚动使用的合理方式,开辟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合资、独资等各种资金渠道,实行“多元化”融资,改变过去灌溉工程建设和维护过分依赖政府的局面。

5.4 扩大非充分灌溉与调亏灌溉面积

实施非充分灌溉或调亏灌溉,人为地控制水量供给,不仅能够减少作物的奢侈蒸腾,抑制作物茎叶生长,有利于改善作物品质,而且可以将节约出来的水量用于扩大灌溉面积,实现灌区作物总产最大。据试验,对于小麦、玉米连作区,可以减少小麦苗期的灌水量,正常年份每公顷可减少750m3。棉花可在苗期或絮期减少灌溉水量,正常年份每公顷可减少700m3。水稻可在分蘖期减少灌溉水量或不灌。

5.5 进一步搞好节水灌溉规划

要根据各地区经济、水资源、土壤、作物种植等具体条件,选择适当的节水灌溉技术,因地制宜地制定发展规划,切忌盲目引进、盲目搞不适合当地推广的“样板工程”。要根据加入WTO后国际市场的需要,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强蔬菜、花卉、果树和珍贵经济作物灌水技术的研究,大力发展设施农业。

5.6 搞好中低产田节水灌溉

中低产田改造已列为今后几年农业的主攻方向,向中低产田要效益,扩大节水灌溉面积。对丘陵薄地重点搞好雨水利用,加强雨养农业和小水源综合利用研究。对盐碱地搞好以水冲盐、以水压碱和土壤改良,研究制定适宜的冲洗定额和节水技术措施。

5.7 加快节水灌溉设备产业化建设

根据发展节水灌溉的总体规划,扶持和培育相应的节水灌溉设备产业,形成规格化、系列化,做到配套齐全,价格低廉,服务及时,为发展节水灌溉提供可靠的保证。

6、发展节水灌溉技术的政策建议

6.1提高发展节水灌溉技术的认识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随着人口增加、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农业灌溉用水要在用水总量基本不增加的情况下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只能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灌溉必须走节水型的发展道路。因此,我们应加大对发发展节水灌溉技术的宣传教育力度,使全社会都来关心节水灌溉技术,形成一个较好的节水灌溉技术发展环境。

6.2形成发展节水灌溉技术内在机制

通过制定和运用好水价、水权这些经济手段,对农业用水需求进行有效调控,削弱低效益膨胀型的用水需求,杜绝无效益浪费型的用水需求,促进节约农业用水的需求,从而推进节约灌溉技术发展。

6.3节水灌溉技术发展要符合农业生产实际

节水灌溉技术发展不仅是工程问题、技术问题,还是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节水灌溉技术如果不能使农民从中得到实惠,就不能得到广大农民的真正拥护,就不能持续快速地发展起来。

6.4促进节水灌溉设施制造业发展

一项新技术得到推广应用,有可能带动一个新的产业发展。伴随我国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节水灌溉设备制造业也可望能形成一个有相当规模的行业,成为中国加工制造业一个新的增长点,政府部门应使用财政、金融等经济手段加以引导和支持。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农业节水灌溉的不断推广,我国水资源的利用在不断的好转,在党和政府的方针指导下,相信我国在农业用水方面会取得可喜的进步,对于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将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王亚欣,《经济布局不可忽略水资源条件》,长江日报(武汉);

(2)姜文来,唐曲,雷波,《水资源管理学导论》,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3)姜文来,《水资源价值论》,北京科学出版社;

(4)姜文来,《水资源价值论》,北京科学出版社;

下载浅谈我国水资源的开发利用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我国水资源的开发利用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水资源开发利用环境问题

    水资源开发利用 水资源的开发必须兼顾环境的保护 为解决水资源在时间空间数量上的问题,人们通过修建各种工程来达到开发利用的目的。 水资源开发不当可能造成三种环境问题:......

    长春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cn 长春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分析 作者:薛国东 来源:《科技创新导报》2012年第20期 摘 要:本文就长春市水资源量及其分布特点和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进行了......

    沂河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探讨

    沂河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探讨 [摘要]沂河是临沂的母亲河,从沂蒙山区纵贯临沂南部平原,在旧中国,洪水深流急,帆船可达沂源南麻,也时常给人民带来灾害。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十分......

    城市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初探

    目 录 摘要 1 概述 1.1 我国城市水资源的概念 1.2 我国城市水资源分布 2 城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3 目前我国城市水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 3.1 用水浪费 3.2 盲目开采水源,......

    ---县水资源管理开发利用情况汇报

    --县水资源管理开发利用情况汇报 --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境内有两大水系,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32.51亿m3, 人均占有量接近全省平均水平。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季节性缺水......

    第四章第一节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第一节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水资源是有限的,以及我国水资源的现状。中|考资源网 2、过程与方法:联系我国气候、河流等知识,分析我国水资源的分布......

    我国水资源现状

    我国水资源现状 水是一切生物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同时又是工农业生产不可替代的自然资源,对于经济发展和环境改善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尽管地球上的水极为丰富,达13.86×108......

    我国水资源情况

    据水利部统计,中国669座城市中有400座供水不足,110座严重缺水;在32个百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中,有30个长期受缺水困扰。在46个重点城市中,45.6%水质较差,14个沿海开放城市中有9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