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首》教学设计(《卫风·氓》《秦风·无衣》《邶风·静女》)(第一课时)(网友来稿)-教学教案

时间:2019-05-14 16:02: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 三首》教学设计(《卫风·氓》《秦风·无衣》《邶风·静女》)(第一课时)(网友来稿)-教学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 三首》教学设计(《卫风·氓》《秦风·无衣》《邶风·静女》)(第一课时)(网友来稿)-教学教案》。

第一篇:《 三首》教学设计(《卫风·氓》《秦风·无衣》《邶风·静女》)(第一课时)(网友来稿)-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⑴了解《诗经》有关常识

⑵学习氓,深刻体会比兴的艺术手法

⑶背诵三首诗篇

重点难点

2、体会诗中重章叠句的形式即《诗经》的表现手法。

3、掌握下列字、词的音和义:臣鸠、窈窕、逑、荇莱、寤寐、蒹葭、无、恬、涣、埘、址、桀。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面加点的读音。

2.查字典,对照课文注释翻译这三首诗。

一 导语设计

《诗经》 同学们虽然没有学习过,但是你们至少听说过,甚至还会背诵其中的诗句。比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是一首十分出色的恋歌;比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写的是离家时的依依惜别之情,归来时的悲戚之感。再如“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一日不见,如三秋兮”相思之苦表现的如怨如诉深切缠绵淋漓尽致等等。正所谓“闻名不如见面”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认识它。

二 《诗经》简介

(这一部分书上注释①都有,可以给出两分钟时间让学生自己看。老师用提问的方式总结即可)

⑴ 性质: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六艺”之一。本来只称《诗》后来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

⑵ 体制和内容: 收录了自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首包括风、雅、颂三部分。“风”,大部分是民间歌谣,;“雅”,大都是贵族作品,;“颂”,都是。《诗经》的精华是民歌部分,它鲜明地表现人民的爱憎及他们的反抗斗争,真实反映当时社会的面貌,《诗经》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它是诗歌文学的鼻祖,为我国古典诗歌奠定了现实主义基础。

⑶ 艺术表现手法: 赋 比 兴(教师在此无须多介绍,在具体研习时结合实例讲解)

三、整体把握

(1)老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结合注释,扫除文字障碍。

(2)学生自由诵读,讨论诗歌的形式上有什么特点?初步感知诗歌的形式特点。

(老师总结)

①题目取自于句首,并不是标题,不能代表诗篇的内容。

②基本句式是四言,一般读成“2/2”节拍

③采用叠章的形式,即重复的章节,意义和字面上都只有少量的改变。

④为获得声韵上的美感。采用了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

(3)学生结合诵读提示再一次朗读三首诗歌,自由诵读。

⑷整体感知,概括每首诗的主要内容。

《卫风·氓》是一首叙事诗,一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述女主人公从恋爱,结婚到被弃的经历。

《秦风·无衣》是一篇军中歌谣,表现士兵团结一致,同仇敌忾的昂扬斗志和爱国精神。

《邶风·静女》写男女幽期密约的情形,其中主人公 大胆热烈的爱情表白是自然健康的人性之歌。

四、布置作业

预习《邶风·静女》争取熟读能诵。

第二篇:《秦风 无衣》《邶风 静女》

《秦风·无衣》《邶风·静女》

时间:2005年9月7日下午第二节

地点:常州市一中高二教改(1)班

执教者:程代军

(预习中已经解决字词问题,学生在早读时已经能熟读)

一、教师明确任务:这节课学习《静女》《无衣》两首诗,方法是小组讨论教师出示的问题,组长主持工作,记录员写下讨论中的答案,发言人准备将小组讨论成果在班内汇报。

二、教师板书讨论题

1、“静女”到底静不静?

2、“匪女之为美”能改为“匪其为美”吗?

3、如果你是男主人公,对于“彤管”和“荑草”,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4、诗中如果安排女子出场,效果好不好?

5、《无衣》三段文字基本相同,是否罗嗦?

6、123三段文字能否排成213或312形式?

三、小组讨论10分钟。

过程热烈。

四、交流发言,教师引导归纳

1、不静。“爱而不见”见其调皮。(教师追问:那为什么诗名叫“静女”呢?)因为这是无题诗的一种形式,它是取诗的第一句中前两个字命名的。(教师再问:那这诗是男子作的,这男子为什么认为她是静女呢?)推测:一是女子躲起来,在男子看来是娴静的;二是这男子已经被迷得不知道审美标准了。就用“静”来代替理想的称呼。

2、(这题很难。很多小组说没研究出来。教师先让学生翻译这两个句子。发现它们的差异在于人称上,学生逐渐找到感觉)如果是第三人称,那说明男子离那草很远,那他对静女的爱也有距离了,如果是用第二人称,好象爱人就在眼前,便于倾诉。(教师用左右手比画距离,很形象。补充了人称转换的作用,举《我的老师》中突然改用第二人称的范例)

3、(目的是训练学生理解中的移情,很多学生猜出了命题意图,都往真情上想象,剧本比较精彩。教师建议学生在注释上取“彤管”的一个解释,大多取乐器,说这是买来的,买来就不是很辛苦。不像荑草要到野外去摘,历经千山万水~~~~还有学生说,由彤管到荑草,看出这男子等待的时间很长,先用音乐感怀爱人出场,有点关雎中“琴瑟友之”的目的,但是静女没出来,他就用杀手锏,把荑草这爱的信物拿出来,这女子估计忍不住了。靠,都学会了我的这招!)

4、(主要是理解侧面描写的作用)不出来好的,便于想象,什么样的脸蛋,什么的眉毛。尽管往美出想。一出来就没想象余地了。同时,不让男的多等一会,这感情就浅薄了。《氓》的教训。

5、不罗嗦。排比,有力量。(教师抛出术语:重章叠句的结构样式)语气加强,语意拓深。(联系关雎的情感表达)

6、不可换。内容上的逻辑关系,先思想再行动。(那能不能换132呢?这问题问倒很多人,因为23两段都是写行动的,换换好象也没关系。教师点拨“行动上也有不同”)先行动口号,再行动实际,这也是逻辑。

五、读读背背,下课

第三篇:《秦风•无衣》《邶风•静女》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诗经>三首》是高中语文第三册的教读课文,本单元鉴赏先秦到汉魏晋诗歌。据《大纲》要求,学生要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要能诵读一定数量的名篇。《诗经》《离骚》至汉魏晋诗歌的语言形式各不一样,所以本单元以语言的节奏作为教学重点,旨在让学生了解诸种语言节奏的划分方法,能够准确、流畅地朗读;了解古代诗歌从四言到五言,再到七言的形式方面的发展进程;了解这一变化过程也是诗歌容量逐渐加大、所反映的社会生活逐渐复杂的过程;在熟读背诵的基础上,领悟诗中的思想感情;了解赋、比、兴、手法及其艺术效果,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为后面的唐宋诗歌鉴赏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掌握重章迭句的形式特点。

2、体会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3、能够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拍。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结合注释,能初步读懂诗作的能力。

2、背诵课文。培养和提高学生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3、结合高考对诗歌的表现手法等的要求,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1、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2、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传承文化精神。

(三)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通过吟唱诵读,理清线索,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分析、把握人物形象,领会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的妙处。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把握好诗歌的感情基调,唱出诗歌的情感,并以此促进他们读出情节发展的节奏,安排好抑扬顿挫的语气语调,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

二、说教法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现代教育理论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寓教于乐”和“文道统一”的原则及中学生对《诗经》敬而远之的心理及喜欢吟唱歌曲的年龄特点,我拟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吟唱、诵读法 对《无衣》《静女》“寓教于唱”,雅俗互通,使之通俗而不低俗,以唱促读,在轻松愉快的歌唱中,帮助学生实现快乐背诵;并准确把握基调,加深对作品思想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传承文化精神,陶冶高尚的情操(另外课外印发张晓风散文《诗课》《地泉》《尔雅》)。

2、讨论法

联系诗歌中人物的言行,抓住关键诗句,让学生明确诗中主人翁的感情及诗歌的艺术特色

3、引导、比较法

将课外知识和课堂内容比较,如引进宋祖英演唱的民歌《十八弯水路到我家》第一段的细节描写同《静女》细节描写等的比较,既延展了课堂容量,发展了学生思维,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鉴赏品位。

4、讲练结合

指导学生在理解《诗经》手法的基础上,将之活学活用于05《汉宫秋》、07年北京卷《莩苡》高考题的解题。

三、说学法 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善教人者,应教方法。最近也正提倡“启动—互动—自动”的教育理念,教学中应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做到让学生自己读书,自行找合适的曲谱改唱或自谱曲调,分小组研讨。

1、要求学生课前预习,认真阅读并朗读诗歌,基本解决生字词的音义,基本弄懂诗歌大意。(如:渐、愆、袍泽之谊、同仇敌忾等)

2、结合注释,利用旧有的知识储备,回忆初中对《诗经》的有关了解,重温有关内容,重点是对“诗经六义”中赋、比、兴手法及其表达作用的理解。(初中学过《木兰诗》,赋的表现手法,已有所了解。还学过《关雎》《蒹葭》,兴的手法也已经知晓,但还把握不够)

3、(《诗经》本身就是先民的歌唱,是“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作品,除有感情诵读外,最接近其本真状态的莫过于歌唱本身)要求学生在用心理解的基础上,试找一首现代歌曲曲谱依调演唱或自谱曲,课堂上大家评议谁的曲调最能传情达意,最有表现力。

四、教具准备

录音机、教学磁带或多媒体

五、教学时数:三课时

六、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讲读《卫风•氓》略)要点:

1、由中国是“诗的国度”引出其源头——《诗经》,再在回忆初中所学的基础上,简介《诗经》的主要内容、“诗经六义”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通过诵读和讨论来突破教学重点,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奏及赋的手法和主人公的思想情感。

3、引导学生将本文同《关雎》在比兴手法结合起来,并引进“羊群走路靠头羊,陕北来了共产党”“鱼儿离不开水,瓜儿离不开秧,革命群众离不开共产党”等民歌来突破比兴手法尤其是兴手法的教学难点。第二课时(讲读《无衣》《静女》)

一、导入

以《义勇军进行曲》导入《无衣》,同为军歌,具有相似的背景。

二、整体感知

1、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学生揣摩感情基调齐读一遍。

2、推荐班上一两个读得较好的同学读,其他同学评价好不好,是否读出四言诗节奏,穿情达意如何。(多半有不到位、欠到位的,当然也可能有较到位的)

3、学生评价后,教师点拨并范读(或:利用录音机或多媒体导读)。

三、走进《诗经》,“寓教于乐”

1、提问:同学们预习也诵读了这后两首诗,感觉怎么样,喜欢吗?

(分析:一般的多半是回答不喜欢,当然也许也有少数回答喜欢的。对不喜欢的表示理解:的确,由于《诗经》创作年代久远,古今语言的距离,使之就如众多雅乐、经典名著一样,让人难以亲近。对喜欢的,就着力表扬其感悟能力不错)

2、教师分别评价后,顺势引导

今天我们就来进行一次新的尝试,以另一种方式——唱的方式来走近这部经典,消除与古典文化的隔膜,以便更亲近、更热爱我们的民族文化、传统诗歌,就如同赤足亲近生我养我的脚下的土地一样!

3、学生自思合适的曲调翻唱或自谱曲唱,自荐或各小组推荐演唱,大家评议,重点是基调的把握。

4、教师在评价肯定学生的尝试之后,如真有恰当无比的,就以之为蓝本;若无,就以自谱曲调教唱(或让文娱委员教唱最好是做成多媒体课件教唱)。因班级具体情况有男女生,所以分为两个声部,前两句男女二重唱,女声主要为和声,后两句合唱以壮声威,演唱中注意慷慨豪状的基调和跳跃有力的韵律感。

然后分组赛唱,在唱的基础上,创设氛围,让学生受到感染,与作品产生感情共鸣。为后面的研讨分析蓄势铺垫。

三、研讨分析,把握形象,触摸情感

《诗经》本身就是先民的歌唱,可以说,唱是接近先民的最本真最恰当的方式。唱着唱着,恍惚间,我们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生动的画面,一群鲜活的人:他们的眉眼或许模糊,他们的衣衫或许褴褛、衣甲或许不全,但我们分明能触摸到他们的心跳和脉搏!感受到那个场面的热力与声响!

1、问:你们感觉这是一群什么样的人?(把握诗歌形象)

2、他们的所作所为对你有何启示?(把握思想情感,传承优良传统)学生讨论,七嘴八舌各抒己见回答后,教师归结:

这是一群在国难当头之际,挺身而出,锐身自任的英雄群像。他们有着郁勃的豪情、奔涌的热忱和藐视一切困难的劲头!他们患难与共、救国图存、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让人仿佛听到誓师出征的呐喊,看到舞戈挥戟,威武雄壮的队列方阵!

唱着唱着,我们的热血也开始在胸中呼啸,豪情在心中奔涌,华夏儿女千百年来为救亡图存而振臂呐喊,为民族解放而浴血沙场的爱国情怀和生生不息的优良传统深深地震撼着我们的心灵,荡涤着我们的灵魂!这不能不让我们联想到传承于《无衣》的豪迈悲壮的歌曲——《义勇军进行曲》、《志愿军军歌》!

我们来晚了,不曾赶上那血与火的年月,不曾赶上那一代英雄之气在神州大地上如大风呼啸盘旋荡气回肠的豪情岁月!但我们又来得正当其时,对我们生存环境并不优越的新场中学人或者对正在赶超英美发达国家的中华民族尤其是祖国的未来——青年们来说,这种精神仍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让我们以满怀的激情来一齐演唱《我们是**中学人》(校歌)和《共青团团歌》,时刻激励自己承继和发扬这种优良传统,为学校的发展和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

四、学生再次唱《无衣》,教师引导小结

1、把握赋重章叠句反复咏叹的表现手法及作用

2、小结并板书

统一思想——统一行动——同赴战场 雄浑高亢的基调

重章复沓反复咏叹的手法

五、培养迁移能力,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1、学生自渎《静女》整体把握,画出结构图。结构图:

俟于城隅不见人--贻我彤管思情人--爱物及乌重归荑

2、学生试歌唱《静女》,教师引导把握基调,最后建议以臧天朔的《朋友》曲调改编翻唱。要唱得洒脱不拘。

3、运用比较法,把握《静女》中细节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将课外知识和课堂内容比较,引进宋祖英演唱的民歌《十八弯水路到我家》(第一段),利用多媒体播放同《静女》比较异同。讨论明确:

异:抒情主人翁的身份一为男、一为女。同:均为民歌,题材内容相似,是沐浴在爱河中的青年男女的心声,洋溢着不可遏制的青春激情和浓郁的生活情趣、生活气息;均运用了赋的手法和传神的细节描写,塑造了鲜活的人物形象。

六、布置作业

1、课外搜集《诗经》作品歌曲或翻唱《诗经》《论语》等。

2、课外阅读印发的散文《诗课》《地泉》《尔雅》,进一步亲近古典文化。

3、完成05、07两道与此相关的高考题

第四篇:《邶风·静女》《秦风·无衣》说课教案

《邶风〃静女》《秦风〃无衣》说课教案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 《静女》《无衣》是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一单元第一篇课文中的两首诗,这是我国古典诗歌的源头,其教学内容属于古典诗歌鉴赏部分。因此,这节课是学习鉴赏古诗的开始、基础,是对《诗经》内容及表现手法等艺术特点进行总结的课,也是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这两种艺术手法进行比较的课,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地位很重要。

(二)教学(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①背诵这两首诗。

②理解把握这两首诗的内容情感。

③理解把握《诗经》的表现手法“赋、比、兴”。④归纳总结并理解把握《诗经》的现实主义特点。

2、能力目标

①培养学生结合相关注释理解把握诗歌内容情感的能力。②培养学生主动创作文学作品的兴趣,提高其改编创作能力。③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使学生掌握比较的方法。

④培养学生分析与归纳综合的能力,使其掌握分析、归纳综合的能力。

⑤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特别是把抽象的内容再现成具体直观形象的能力,从而掌握鉴赏诗歌的这种直观再现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①了解《诗经》的文学文化价值,引导学生珍视民族文化。②引导学生树立国难当头之时,同仇敌忾、保家卫国的人生观。

(三)教学重点 ① 背诵这两首诗。

② 理解把握《诗经》的表现手法“赋、比、兴”。

(四)教学难点

归纳总结并理解把握《诗经》的现实主义特点。

二、教学方法分析

教学方法是“导悟研评”式教学方法,它包括: 导学: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悟学:学生自学自悟。研学:学生合作研究。

评学:师生合作,互相探究、评价。在整个教学中渗透对学生学法的指导。

三、教学设计分析

(一)导学阶段: 创设情境

(一)教师活动:

1、提问背诵课文。

2、提出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学生活动:1回忆背诵。

2、倾听。

教学意图:

1、通过提问背诵,帮助学生复习所学知识,使学生重新感悟品味《诗经》“国风”中的民歌。

2、提出学习目标,使学生在学习时提高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和热情。

(二)悟学阶段:

创设情境

(二)教师活动:

1、明确学习目标《静女》。

2、指导阅读,提出自学自悟题:①《静女》这首诗写了什么?②请同学们描绘出这三幅画面。③背诵这首诗。

学生活动:

1、小组代表朗读课文,找出字词,完成老师提出的问题。

2、其他同学倾听、记笔记。

3、背诵课文。

教学意图:

1、教师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完成对《静女》这首诗主要内容的把握。

2、通过描述三幅画面,培养学生概括并复述课文内容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直观再现形象的能力。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4、培养并提高学生的识记能力。

(三)研学阶段:

创设情境

(三)教师活动:

1、教师语言创设情境,提出讨论题:①将《静女》改编成现代诗歌。②探究《无衣》的内容及表现手法。③研究同泽高中“同泽”之意。

2、引导学生背诵课文。

学生活动:

1、动笔改写,小组代表朗读作品,学生倾听。

2、自主探究、讨论,得出结论,代表发言。

3、背诵课文。

教学意图:

1、通过改编写作,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2、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3、培养学生理论联系世纪的能力,即运用所学的学习方法指导自己学习实践的能力。

4、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现实的能力,并培养热爱自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5、培养其归纳总结的能力。

6、培养并提高识记能力。

(四)评学阶段:

教师活动:

1、提出研究讨论题:①从三首诗歌所描述的事物,思考《诗经》是重在写实还是写虚?②从事歌的内容取材角度,思考《诗经》是重在反映生活还是重在表现理想?③从诗歌表达感情的方式,思考《诗经》是直抒胸臆还是寓情于物、于事?

2、归纳总结。

学生活动:回忆要点,归纳总结。

教学意图:

1、师生共同评价学生的学习行为。

2、培养学生归纳总结概括的能力。

3、使学生体验到获得学习成果的喜悦,激励学生自主学习。

4、学会学习方法。

板书设计:

静女

无衣

相约来见

统一思想

恋人相见

统一行动

依依惜别

同上战场

现实主义源头

设计意图:突出知识要点,简明扼要,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第五篇:邶风·静女-教学教案

一、导入

爱情是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是滚滚红尘中不衰的话题。衣食男女每天都在上演着悲欢离合。有的千古传诵,有的默默无闻;有的轰轰烈烈,有的催人泪下。《氓》讲的是爱情悲剧。悲剧的根源固然跟男子的二三其德有关,但也与女子的盲目轻率,不够庄重失去理智不无关系。可贵的是,这个女子已经觉醒,虽然伤害已经造成,但总比一错再错,死到临头仍浑不觉死要强得多。飞蛾扑火的故事是不值得赞美的。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静女》,看看是不是又是一个悲剧的演绎。

二、朗读(根据内容读出情感)青年之急——青年之恋——青年之诚(俟于城隅不见人——贻我彤管思情人——爱屋及乌重归荑)

三、讲解分析

1、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其,形容词词头)

翻译:娴静姑娘真漂亮,约我等在城角旁。故意躲藏看不见,抓耳挠腮人彷徨。

评析:这一句用赋的手法,写得生动活泼,趣味盎然。一对年轻的恋人,相约在城角相会。姑娘先到,见小伙子远远地来了,就故意躲藏起来捉弄他。小伙子为迟到已经心急如焚,明明看到姑娘的身影一闪便不见了,坐立不安,抓耳挠腮。这一段情节写得精彩极了,整个场面没有安排一点声音,但是却让人隐隐约约地听到两个炽热的心在激烈的跳动,火热的爱情在燃烧。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啦。

2、《静女》描写了青年男女相爱、约会、赠送情物。全市共三章,每张四句,运用赋的手法,把诗中的“我”和静女约会于城隅,以及静女“爱而不见”的逗趣,“我”得到赠物时的喜悦等一一叙述出来。

3、《静女》中男子对自己接受的两件礼物更喜欢那一个?

照理说,彤管比荑草要贵重,但男主人公对受赠的彤管只是说了句“彤管有炜”,欣赏的是它鲜艳的色泽,而对受赠的普通的荑草却由衷地大赞“洵美且异”,显然欣赏的不是其外观而别有所感。原来,荑草是她跋涉远处郊野亲手采来的,物贱而意深,一如后世南朝宋陆凯《赠范晔》诗之“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重的是情感的寄托、表达。接受彤管,想到的是它的鲜艳的色泽,那种“说(悦)怿”只是对外在美的欣赏;而接受荑草,感受到普通的小草业“洵美且异”,是对它所传送的那种有着特定内容的异乎寻常的真情的深切体验,在我们看来,那已经超越了对外表的迷恋而进入了追求内心世界的谐和的高层次的爱情境界。而初生的柔荑将会长成茂盛的草丛,也含有爱情将更加发展的象征意义。

四、《氓》与《静女》比较

1、思想感情

两首诗都表现了追求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静》大胆热烈的爱情表白是自然健康的人性之歌。《氓》的主人公感情更为复杂,初始她怀着爱情的忠诚决心“及尔偕老”建立了家庭,因此丈夫的负心就给她造成了巨大的感情伤害,但她并没有现在“静言思之,躬自悼矣”的痛苦中不能自拔,而是在总结出“无与士耽”的教训后,决心“反是不思,亦已焉哉”,义无反顾地离开丈夫,开始新的生活,更表现了人格的尊严。

2、艺术特点

两首诗也写得十分动人形象。如,同时盼望着约会中迟到的恋人,《静》中的男子是“搔首踟蹰”,焦急和烦躁全然没有掩饰,而《氓》中的姑娘却“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抑制不住的眼泪泄露了深埋心底的爱情。再入,写女子给男子的馈赠,《静》写恋爱时节赠的是浪漫的茅草,《氓》写结婚,带上的是整车的嫁妆,准确的写出了民间习俗和人物在不同情境中的表现。朱熹观点: 《氓》,此淫妇为人所弃。《静》,此淫奔期会之诗也。

五、作业 a)背诵全诗

b)改写成小故事,语言要活泼,有文采,增添必要的细节描写。第三课时无衣

一、导入课文

前面我们连续学习了《诗经》中两首有关爱情婚姻的诗篇,不知是否给大家造成了一种错觉:《诗经》宣扬的都是情爱。那就大错特错。虽然“爱情价更高”,但是大敌入侵,国难当头,情爱又怎能救家人于水火,保自己于平安呢?“若为自由故”,“爱情也可抛”。人类自诞生以来,各种各样的战争就从未停止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缺乏尚武的精神,如果在外敌入侵的生死存亡的关头,没有一大批热血男儿在战鼓咚咚声中齐聚在猎猎的战旗下视死如归,奔赴沙场,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就很难在世界民族之林生存发展。春秋的秦国,由一个小部落发展成为横扫天下的秦王朝,恐怕与秦人的尚武精神有关。现在是和平时期,中国和世界人民都渴望和平。但恐怕连上帝也无法保证:没有人会把战争之剑悬挂在我们的头上。武备不可松弛,图强以求平安。

现在,让我们看一看大敌当前的秦国人民,是怎样慷慨从军,保家卫国的。

二、朗读

可理解为一首充满了英雄气概的出兵动员誓词。朗读是要慷慨激昂。

三、诗歌特点

重章叠唱:每一章字数、句数相等,但又不是简单机械地重复,而是不断递进有所发展的,体现出一种高昂的战斗激情。结构图:

四、课文赏析(附本人论文,见《古今诗词曲精读150例》)

慷慨从军保家卫国

公元前771年,周幽王奢侈淫逸,朝政腐败黑暗,统治集团内讧,造成国弱兵残。周幽王岳父申侯趁机勾结西戎犬戎攻入国都,幽王死,周域大半沦落,于是平王举室东迁。这是勇武善战的秦地人民,眼看沦陷的国土,遭到敌人的蹂躏,便纷纷响应秦襄王兴师御敌的号召,保家卫国,参军参战,一鼓作气击退了侵扰的贼兵。《无衣》便是在此历史背景下所产生的,描写秦地人民慷慨从军的歌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这首诗以自问自答的形式,互相激励的口吻,重章叠唱的手法,反映了秦地民众团结友爱、同仇敌忾的战斗精神,是《诗经》中最为著名的爱国主义诗篇。

全诗共三章,每章五句,前二句都以设问的句式、豪迈的语气,表现出那种奋起从军,慷慨自助的精神。“岂曰无衣?与子同袍(战袍)。”“岂曰无衣?与子同泽(内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裳(战裙。”充分反映了士兵之间解衣推食,团结友爱,相待以诚的精神,这种精神深深地影响这后人,以至军人之间互称“同泽”。“同袍”、“同泽”、“同裳”也就成了精诚团结的代名词。“岂曰无衣?与子同袍。”正是祖国处于生死存亡的关头,军需品异常紧缺的情况下,人们奋起保卫祖国的真情的流露。正因为“同泽”是为了御侮,因此,一旦“王于兴师”,便毫不犹豫地擐甲砺兵,做到同仇敌忾。那“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的描述,正是秦地民众那种摩拳擦掌,积极备战的高昂的战斗热情的反映。而每章的末句“与子同仇”、“与子偕作”、“与子偕行”则由共同对敌的仇恨写到共同奋起,并肩作战,表现出一种团结一心,同仇敌忾,誓死保卫疆土得意粉。王先谦说:“西戎弑幽王,于是周室诸侯为不共戴天之仇,秦民敌王所忾,故曰同仇也。”“与子同仇”是维系战友之间团结友爱,相互合作精神的纽带,惟其“与子同仇”才能“与子同袍”,“同仇”“同袍”互为因果,显出有爱有憎,爱憎分明,所以在大敌当前“王兴于师”的庄严时刻,他们才能无私无畏修甲兵,同仇敌忾去参战,表现出一种慷慨雄壮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一往无前的豪迈气概,确实是一篇不可多得的爱国主义诗章。《诗经》“国风”中反战的诗篇很多,但那时反对统治者穷兵黩武,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不义之战。但《无衣》却是从当时的保家卫国与人民利益的一致性而发出的讴歌正义之战的激动人心的战歌,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如南宋末年,和民族英雄文天祥同时代的爱国诗人谢枋得在宋亡后起义抗元,不幸军败,绝食而死。他曾心怀亡国之恨和复仇之志,无限感叹地说过:“春秋二百四十年,天下无复知有复仇志,独《无衣》一诗,毅然以天下大义为己任者也。”(《叠山集》)

五、布置作业

1、整理《诗经》有关知识

2、注音释义(自选六个)

3、用五个成语连缀成文:信誓旦旦夙兴夜寐振聋发聩功亏一篑各行其是

4、书后练习四

第四课时评讲练习内容(略)

下载《 三首》教学设计(《卫风·氓》《秦风·无衣》《邶风·静女》)(第一课时)(网友来稿)-教学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 三首》教学设计(《卫风·氓》《秦风·无衣》《邶风·静女》)(第一课时)(网友来稿)-教学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邶风静女 教案

    邶风静女(粤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邶风•静女》公开课教案 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感受《静女》的感情基调:男女主......

    《卫风·氓》教学设计大全

    《诗经 ·卫风·氓》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1、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 2、在诵读中理解、鉴赏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诗中赋、比、兴的手法,分析其艺术效果。 4、引导学生......

    《卫风•氓》教学设计

    maokesheng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 了解诗经的句式、体制、手法等常识及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2、 从叙述的角度入手,理解诗歌的内容,体验人物的思想和情感。 3、 培养学生......

    诗经卫风氓教学设计

    《 诗经·卫风·氓》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识记课文中出现的通假字,特殊句式,其他实词及常用熟语。 2. 分析故事情节,领悟主人公的情感;理解赋、比、兴表现手法在诗歌中的作用,......

    语文教案-《诗经.卫风.氓》-教学教案(合集)

    教学目标 1、 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 2、 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 3、 《氓》的情节和主题。 重点难点 1、 能够准确地诵读本诗,并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

    卫风氓教学设计(样例5)

    这是一首弃妇自诉婚姻悲剧的长诗。诗中的女主人公以无比沉痛的口气,回忆了恋爱生活的甜蜜,以及婚后被丈夫不好的对待和遗弃的痛苦。下面由小编精心整理的卫风氓教学设计,希望可......

    风娃娃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明白风娃娃的愿望—尽力为人民做好事。 3.懂得只有尽力为人民做好事才会得到别人的喜欢。 【教......

    《风娃娃》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风娃娃》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准确认读“抽、续”等12个生字,初步掌握多音字的读法。 2、能正确书写“号、伤、表、示”4个字。 2、通过朗读,感受风娃娃的热心,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