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归去来兮辞》文言知识积累【超详细!】
《归去来兮辞》文言知识积累
文学常识
辞,是介于散文与诗歌之间的一种文体。因为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国,又称楚辞、楚辞体。又因屈原所作《离骚》为这种文体的代表作,故又称骚体。到了汉代常把辞和赋统称为辞赋,后人一般也将辞赋并称。这种文体,富有抒情的浪漫气息,很像诗,但押韵和句式都较诗自由,比散文整齐,且篇幅、字句较长,句中多以“兮”字来帮助和谐语气,表情达意。一般四句一节,每一节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读后稍作停顿;六字句为主,都按三拍读。
通假字:
乃瞻衡宇(衡,通“横”,横着)
景翳翳以将入(景,通“影”,日光)
词类活用:
瓶无储粟,生生所资(生生:前“生”,维持;后“生”,动词用作名词,生活)
眄庭柯以怡颜(怡:愉快,使愉快)
倚南窗以寄傲(傲:形容词用作名词,傲然自得的情怀)
审容膝之易安(容膝:动词用作名词,仅能容纳双膝的小屋)园日涉以成趣(日:名词作状语,每日)
乐琴书以消忧(琴,书:名词用作动词,弹琴,读书)或棹孤舟(棹:桨,这里用作动词,用桨划)
一词多义: 心:
因事顺心(心愿)
既自以心为形役(内心)夫:
问征夫以前路(名词)乐夫天命复奚疑(助词)故:
故便求之(所以)
亲故多劝余为长吏(故交,朋友)之: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到,动词)求之靡途(代“为长吏”,代词)四方之事(助词“的”)奚:
奚惆怅而独悲(为什么)乐夫天命复奚疑(什么)而:
门虽设而常关(表转折)觉今是而昨非(表并列)时矫首而遐观(表修饰)鸟倦飞而知还(表承接)
古今异义:
(1)于时**未静 **
古义:指战乱。今义:风浪,常用来比喻纠纷或乱子。(2)尝从人事 人事
古义:指做官。
今义:常用义,人的离合,境遇,存亡等情况,或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调配,奖罚等工作。(3)寻程氏妹丧于武昌 寻
古义:不久。今义:常用义为“寻找”“追寻”等。(4)悦亲戚之情话 亲戚
古义:内外亲戚,包括父母和兄弟。
今义:常用于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的成员。(5)幼稚盈室 幼稚
古义:小孩。今义:指不成熟的做法。(6)于是怅然慷慨 慷慨
古义:感慨。今义:指大方的行为。(7)恨晨光之熹微 恨
古义:遗憾。今义:指一种情感,多为“仇恨”之意。(8)将有事于西畴 有事
古义:指耕种之事。今义:指发生某事。
文言句式: 1.判断句
皆口腹自役(“皆”表判断)
2.倒装句
(1)复驾言兮焉求(疑问句宾语前置。“焉求”即“求焉”,追求什么)(2)胡为乎遑遑欲何之(疑问句宾语前置。“何之”即“之何”,到哪里去)
(3)寻程氏妹丧于武昌(介宾结构后置)(4)将有事于西畴(介宾结构后置)
(5)农人告余以春及(状语后置,“以春及告余”)(6)乐夫天命复奚疑(宾语前置,“疑奚”)
3.省略句
(1)情在骏奔(省略主语“余”)
(2)寓形宇内复几时(“形”与“宇”之间省略介词“于”)(3)稚子候门(省略“于”,正常语序应为:稚子于门候)(4)景翳翳以将入(省略宾语“山”,太阳下山)
4.被动句
(1)遂见用于小邑(见,被)(2)以心为形役(为,被)
第二篇:《归去来兮辞》详细教案_
《归去来兮辞》名师优秀详细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鄙弃官场生活而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态度,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2.掌握“胡、奚、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归纳“行、引、乘、策”等四个实词的一词多义。
3.朗读理解课文,结合有关背景知识探究理解作者辞官归隐的原因与率性而为的个性。【教学设想】
因课文内容比较艰深,故引导学生做好充分的预习工作。【教学方法】
讨论、比较、探究。【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预习】
1.读课文,利用注释、工具书,初步把握文章;朗读课文,找出押韵的字,由押韵归纳各层大意,理清背诵思路,背诵全文。2.分类归纳古汉语常识。
(1)找出文中的通假字。例:曷不委心任去留?(“曷”通“何”)(2)找出文中的古今异义词。例:①景翳翳以将入。(景,太阳。今常用义“景色”、“光景”等)。②悦亲戚之情话。(亲戚,亲属戚属。今常用于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的成员。)
(3)一词多义。(归纳“奚、胡、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行、引、乘、策”等四个实词的一词多义。)疑问代词
例:
奚
①奚惆怅而独悲(为什么)
②乐夫天命复奚疑(什么)
胡
①田园将芜胡不归(为什么)
②胡为乎遑遑欲何之(什么)
曷
①曷不委心任去留?(“曷”,通“何”)
焉
①复驾言兮焉求(什么)
何
①胡为乎遑遑欲何之(什么)
实词 见教材练习二
(4)词类活用
例:眄庭柯以怡颜(怡,使动用法,使颜怡。)
倚南窗以寄傲(傲,形容词作名词,傲世。)审容膝之易安(容膝,动词作名词,空膝的小屋。)策扶老以流憩(流,动词作状语,没有定规地随时随地。)或棹孤舟(棹,名词作动词,用桨划。)
感吾生之行休(行,动词作状语,将要。)【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宋朝周敦颐的名篇《爱莲说》有这样一句话“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表明了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心志。周敦颐的这一思想明显地受到了晋朝陶渊明的影响。“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就是明证。陶渊明,这个“不为五斗米而折腰”铁骨铮铮的汉子,影响了不知多少封建士大夫。钟嵘在《诗品》中称陶渊明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抖落了满身的污浊之气,愤愤弃官归隐。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陶渊明的精神世界,共同倾听来自遥远的声音——“归去来兮辞”。
二、朗读课文
(一)教师配音朗读课文
朗读常规指导:本文朗读时,应注意语调、语气和语顿。本文有不少感叹句、疑问句,应读出语气,同时注意语调(感叹句读“↘”调,疑问句读“↗”调)。本文以四字句、六字句为主,四字句以二/二顿读,如“乃瞻/横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六字句以一/二/一/二顿读,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多媒体1,利用声像技术,展示课本插图,营造一个旷达悠然、美妙和谐的境界。)
(二)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入情入境。
(三)学生推荐代表朗读本文,要求读出感情,并说出依据。
三、讨论研究(分小组讨论研究,推荐代表发言评论,感受文章内容)
提问1:“归去”两字是诗眼。你能扣住“归去”二字,准确地给这个标题来设计几个问题吗?可以设计哪些问题呢?(以“归去”两字为核心来解读本文)
讨论明确:(1)从何而归去?(2)为何要归去?(3)如何归去?(4)归去以后,如何?(5)归去时及归去后的心情是怎样的呢?等等。
(1)从何而归去?
引导学生结合课本注释,了解陶渊明出仕及归隐情况。
明确:从官场而归去。(2)为何要归去?
古人不是深受儒家 “学而优则仕”思想影响吗?范进、孔乙己等一大批读书人不是每日做着“为官梦”吗?为何做了官的陶渊明却如此毅然决然地离开官场而走上“归隐”之路呢?(也可这样问:他为什么要辞官?)先不说课文内容,我们一起来看看他在诗歌《归园田居》中的几个诗句,可能对我们研读课文有一定的启发。
补充:《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多媒体2,投影以上诗句)
A.“尘网”、“樊笼”比喻什么?明确:官场生活(“羁鸟”、“池鱼”是陶渊明自比)。B.他为何要如此自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C.为何他说自己入官场是“误落尘网”?明确:沉痛悔恨误入仕途的生活。用上“尘网”一词,足见他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的极端厌恶。“误”字显出诗人的悔恨之深。
你能从课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加以佐证吗?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第一段作者所流露出的复杂的思想感情。
D.出仕与归田两者孰轻孰重就可知了。“田园将芜胡不归?”“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为自己误入官场而深深地自责自悔。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中的“已往”“来者”分别指什么?“今是”“昨非”各指什么?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有庆幸之意,自恕自慰之情;表现出作者对现在辞官的肯定和前半生做官的否定;仿佛是一种醒悟。
小结:所以“归去”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那一份遗世独立的品格。
朗读提示:第一段自责自悔,应读得“气中声硬”。教师范读后学生读。
(3)如何归去?(分组讨论研究)
A.作者的行程路线是怎样的?(引导体会: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回家的过程——先乘船,后上陆。
B.你能想象出此时作者怀有怎样的心情?
引导体会:“轻飏”、“吹衣”——轻舟摇荡,和风吹衣,表现出冲出牢笼后的前所未有的欢快和迫切之情;前路、晨光;问、恨——归心似箭的心情。
C.这样的心情在下文哪几个句子中可以看出?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写出作者刚入家门狂喜飞奔的样子(突出强调:载……载……)
“僮仆欢迎,稚子候门”——浓浓亲情的自然表现,能不引起作者的欣喜之情吗? “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写出作者举家欢宴、兴高采烈的情景。作者在这里开怀畅饮,欢喜异常。
D.“三径就荒,松菊犹存”一句写“松”“菊”有何作用?讨论明确:庭院虽已荒芜,但松、菊却保存完好,这给作者很大的精神慰藉。松、菊傲霜耐寒,一向是忠贞坚强的象征,陶渊明更是从来以松明志,以菊寄傲的,写松写菊,从中表现了陶渊明的清高人格。你能找到有关写松、写菊的诗句吗?(请学生从掌握的诗句中体会“松”“菊”的形象特点)
E.“松”“菊”正是作者高洁形象的化身。你能用具体形象的文字描述“风飘飘而吹衣”的作者形象吗?这样的形象你能想象到我们古代诗人中的哪一个?
小结:以上几句话写出了作者归家及抵家时的欢快喜悦之情,表现了归家之乐,所以文章在句式有了一定的变化,由六字句至四字句,节奏明显加快。
朗读指导:要体现作者的急迫欣喜之情,应读得“气满声高”。(指名朗读,评价,齐读)
(4)归去以后,如何?(分组讨论研究)
请学生找出有关语句加以回答。
A.如果把这些语句加以分类的话,可以分成几个方面?
讨论明确:(1)家居生活——“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2)田园生活——“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B.写家居生活时,作者用了哪些动词表现出了闲适、宁静的生活情趣? 引导学生体会:引、眄、倚、审、策、矫首、抚等动作。(想象体会,让学生上台表演)
C.生活在如此宁静的生活环境中,作者有什么生活感受?哪些词可以看出?引导学生体会:怡颜、寄傲、易安、成趣等词。
补充:《归园田居》:“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多媒体3,投影以上诗句)
D.请学生朗读上述诗句,比较文中所写的内容与诗中所展示的生活环境及写法有什么异同。
讨论明确:
同——房屋简陋、狭小;环境恬静、幽雅;作者心情一致:心满意足的欣慰情绪;写法都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显出乡间的宁静、和平;情寓于景。
异:文——直接写作者的行踪、心情;诗——完全以景衬情,并无作者主体出现。
E.讲到“情寓于景”这一点,文中有一写景名句,试找出来,分析其妙处。
讨论明确:“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无心”是写什么?(流云)“知还”是形容什么?(飞鸟)。这里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拟人,作者把“云”和“鸟”人格化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作者将感情寄托到“云”“鸟”这些“物”上,表现出自己的归田恰似一只倦飞的鸟儿急于返巢的心情,“物”尚且如此,何况人呢?达到了景中见情、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F.作者写田园生活时,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
讨论明确:
交友——“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出游——“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作者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和亲戚们谈家常,弹琴读书,准备劳作,驾车出游,充分表现出了农村生活的乐趣。作者向我们展现的是一幅农村田园生活图。生活在这样的自由王国中,作者的心灵是自由的,作者的心境是恬淡的。
补充:《归园田居》:“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多媒体4,投影以上诗句)
G.这样的生活场景,在我们所学过刘禹锡的《陋室铭》一文中哪几个文句相似?
讨论明确:“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H.如何理解“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这一句?
讨论明确:面对着欣欣向荣的花草树木和涓涓泉水溪流,作者表现出了无限的向往之情和压抑不住的兴奋,可是毕竟已经老之将至,在激动兴奋的同时又产生出无限的感慨,一种晚境凄凉之感袭上心头。
I.作者为何要化这么多的笔墨描写归家以后的生活?这对表达主题、抒发情感有什么作用?
讨论明确:作者描写归家以后的生活。字里行间洋溢着安逸、闲适、宁静的生活情趣,反衬出对官场生活的深恶痛绝。
小结:作者通过一些具体的景物和一些具体的生活细节描写,构成了一种宁静安谧、纯朴自然的意境,使人深深体会到作者那淡泊恬静的生活情趣。
朗读指导:第二、第三段,自安自乐,有喜悦之情,也是自得之意,基调是静谧而愉悦的,应读得“气满声高”。齐读课文。
(5)归去后的心情是怎样的呢?(分组讨论研究)
我们已经知道作者归田以后充分享受到了人生的乐趣——天伦之乐、交友之乐、农作之乐、出游之乐。但作为一个封建士大夫,要作出这样的选择是很痛苦的,毕竟他曾受到过的是儒家正统思想的影响。
养家糊口,大济苍生。在封建社会,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实现政治理想,只能当官,走仕途。但是,当时的东晋政治腐败,社会**,门阀势力飞扬跋扈,统治阶级热衷的是争权夺利,在这样的政治局面下,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陶渊明又不愿同流合污,只有选择离开,选择归隐。选择归隐,实在是迫于无奈呀!
A.哪句表现出了这样的低沉、伤感的情绪?
明确:“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遑遑欲何之?”
B.但他毕竟已经厌烦了官场的生活,所以有了一段的思想斗争以后,他立即进一步表明了自己的心志。从哪几个句子可以看出来?
明确:“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这些文句照应了前面第2、3段的内容。表现出一种仰天长啸、纵情吟诗的豪放态度。C.本段最后一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这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讨论明确:“乐天知命”的思想,即弃绝世情,回归自然,顺应自然地生活下去,直至生命的终结,这种态度反映了作者受老庄思想的影响,消极避世、鄙视官场的人生观、世界观——安贫乐道、超然物外的处世态度。小结:最后一段写乐天知命、乘化任运思想下的无忧无虑。
朗读指导:第4段乐天安命,有达观之情,读时应由无奈、低沉到旷达、悠然。
四、总结课文内容由学生总结,教师适当点拨:全文以“田园将芜胡不归”领起,接着以“归思”、“归途”、“归家”、“归意”为顺序,依次抒写,最后以“乐夫天命”作结,表达了诗人鄙弃官场,向往田园的感情。本文通过脱离官场之后对田园生活乐趣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田园劳动生活的向往及热爱之情。
五、再次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六、布置作业——拓展阅读
1.认真阅读下面这首诗,结合课文内容,深入理解作者归隐田园的思想感情,了解作者的艺术情趣,并形成400字的文章。
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①,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②,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注释】①南山:指庐山。②兴:起床。理荒秽:即除杂草。
2.陶渊明对“鸟”这意象格外关注,如“飞鸟”“羁鸟”“倦鸟”,请同学们利用我们学过的诗文及网络来搜集材料,以“陶渊明与„鸟‟”为题写一篇论文。
【说课】《归去来兮辞》是诗人将归隐时所作,是诗人的归隐宣言,情感激切、亢奋,其中所写田园生活是其美丽的憧憬;与《归园田居(其一)》相比,《归去来兮辞》中所写归隐生活较为飘洒,浮于现实之上。学习本文,可以结合《归园田居(其一)》阅读,诗歌、辞赋相得益彰,具有异曲同工之妙。所以我将教学重点放在比较阅读一文一诗上,让学生充分了解作者辞别官场、归隐田园的勇气和决心,为此,我设计了以“朗读、品读、比较、探究”为主要学习方法了解作者作为一个封建士大夫的精神领袖带给后人的品格和影响。教学的另一个重点是扣住文题的“归去”,引导学生设计出5个教学问题,以此作为解读本文的行文思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三篇:《归去来兮辞》详细教案
《归去来兮辞》名师优秀详细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鄙弃官场生活而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态度,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2.掌握“胡、奚、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归纳“行、引、乘、策”等四个实词的一词多义。3.朗读理解课文,结合有关背景知识探究理解作者辞官归隐的原因与率性而为的个性。【教学设想】
因课文内容比较艰深,故引导学生做好充分的预习工作。【教学方法】 讨论、比较、探究。【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预习】
1.读课文,利用注释、工具书,初步把握文章;朗读课文,找出押韵的字,由押韵归纳各层大意,理清背诵思路,背诵全文。2.分类归纳古汉语常识。
(1)找出文中的通假字。
例:曷不委心任去留?(“曷”通“何”)(2)找出文中的古今异义词。例:①景翳翳以将入。(景,太阳。今常用义“景色”、“光景”等)。②悦亲戚之情话。(亲戚,亲属戚属。今常用于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的成员。)
(3)一词多义。(归纳“奚、胡、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行、引、乘、策”等四个实词的一词多义。)
疑问代词 例:
奚
①奚惆怅而独悲(为什么)
②乐夫天命复奚疑(什么)
胡
①田园将芜胡不归(为什么)
②胡为乎遑遑欲何之(什么)
曷
①曷不委心任去留?(“曷”,通“何”)
焉
①复驾言兮焉求(什么)
何 ①胡为乎遑遑欲何之(什么)
实词 见教材练习二
(4)词类活用
例:眄庭柯以怡颜(怡,使动用法,使颜怡。)
倚南窗以寄傲(傲,形容词作名词,傲世。)
审容膝之易安(容膝,动词作名词,空膝的小屋。)
策扶老以流憩(流,动词作状语,没有定规地随时随地。)
或棹孤舟(棹,名词作动词,用桨划。)
感吾生之行休(行,动词作状语,将要。)
(5)古汉语特殊句式
宾语前置
例:复驾言兮焉求(疑问句宾语前置。“焉求”,即“求焉”,求什么。)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疑问句宾语前置,“何之”即“之何”。)
注:以上为预习参考题。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情况,独立或与同学一起完成,以扫清阅读障碍,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宋朝周敦颐的名篇《爱莲说》有这样一句话“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表明了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心志。周敦颐的这一思想明显地受到了晋朝陶渊明的影响。“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就是明证。陶渊明,这个“不为五斗米而折腰”铁骨铮铮的汉子,影响了不知多少封建士大夫。钟嵘在《诗品》中称陶渊明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抖落了满身的污浊之气,愤愤弃官归隐。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陶渊明的精神世界,共同倾听来自遥远的声音——“归去来兮辞”。
二、朗读课文
(一)教师配音朗读课文
朗读常规指导:本文朗读时,应注意语调、语气和语顿。本文有不少感叹句、疑问句,应读出语气,同时注意语调(感叹句读“↘”调,疑问句读“↗”调)。本文以四字句、六字句为主,四字句以二/二顿读,如“乃瞻/横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六字句以一/二/一/二顿读,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多媒体1,利用声像技术,展示课本插图,营造一个旷达悠然、美妙和谐的境界。)
(二)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入情入境。
(三)学生推荐代表朗读本文,要求读出感情,并说出依据。
三、讨论研究(分小组讨论研究,推荐代表发言评论,感受文章内容)
提问1:“归去”两字是诗眼。你能扣住“归去”二字,准确地给这个标题来设计几个问题吗?可以设计哪些问题呢?(以“归去”两字为核心来解读本文)
讨论明确:(1)从何而归去?(2)为何要归去?(3)如何归去?(4)归去以后,如何?(5)归去时及归去后的心情是怎样的呢?等等。
(1)从何而归去?
引导学生结合课本注释,了解陶渊明出仕及归隐情况。
明确:从官场而归去。
(2)为何要归去?
古人不是深受儒家 “学而优则仕”思想影响吗?范进、孔乙己等一大批读书人不是每日做着“为官梦”吗?为何做了官的陶渊明却如此毅然决然地离开官场而走上“归隐”之路呢?(也可这样问:他为什么要辞官?)先不说课文内容,我们一起来看看他在诗歌《归园田居》中的几个诗句,可能对我们研读课文有一定的启发。
补充:《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多媒体2,投影以上诗句)
请同学讨论:
A.“尘网”、“樊笼”比喻什么?
明确:官场生活(“羁鸟”、“池鱼”是陶渊明自比)。
B.他为何要如此自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C.为何他说自己入官场是“误落尘网”?
明确:沉痛悔恨误入仕途的生活。用上“尘网”一词,足见他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的极端厌恶。“误”字显出诗人的悔恨之深。
你能从课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加以佐证吗?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第一段作者所流露出的复杂的思想感情。
D.出仕与归田两者孰轻孰重就可知了。“田园将芜胡不归?”“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为自己误入官场而深深地自责自悔。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中的“已往”“来者”分别指什么?“今是”“昨非”各指什么?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有庆幸之意,自恕自慰之情;表现出作者对现在辞官的肯定和前半生做官的否定;仿佛是一种醒悟。
小结:所以“归去”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那一份遗世独立的品格。
朗读提示:第一段自责自悔,应读得“气中声硬”。教师范读后学生读。
(3)如何归去?(分组讨论研究)
A.作者的行程路线是怎样的?(引导体会: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回家的过程——先乘船,后上陆。
B.你能想象出此时作者怀有怎样的心情?
引导体会:“轻飏”、“吹衣”——轻舟摇荡,和风吹衣,表现出冲出牢笼后的前所未有的欢快和迫切之情;前路、晨光;问、恨——归心似箭的心情。
C.这样的心情在下文哪几个句子中可以看出?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写出作者刚入家门狂喜飞奔的样子(突出强调:载……载……)
“僮仆欢迎,稚子候门”——浓浓亲情的自然表现,能不引起作者的欣喜之情吗?
“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写出作者举家欢宴、兴高采烈的情景。作者在这里开怀畅饮,欢喜异常。
D.“三径就荒,松菊犹存”一句写“松”“菊”有何作用?
讨论明确:庭院虽已荒芜,但松、菊却保存完好,这给作者很大的精神慰藉。松、菊傲霜耐寒,一向是忠贞坚强的象征,陶渊明更是从来以松明志,以菊寄傲的,写松写菊,从中表现了陶渊明的清高人格。
你能找到有关写松、写菊的诗句吗?(请学生从掌握的诗句中体会“松”“菊”的形象特点)
E.“松”“菊”正是作者高洁形象的化身。你能用具体形象的文字描述“风飘飘而吹衣”的作者形象吗?这样的形象你能想象到我们古代诗人中的哪一个?
小结:以上几句话写出了作者归家及抵家时的欢快喜悦之情,表现了归家之乐,所以文章在句式有了一定的变化,由六字句至四字句,节奏明显加快。
朗读指导:要体现作者的急迫欣喜之情,应读得“气满声高”。(指名朗读,评价,齐读)
(4)归去以后,如何?(分组讨论研究)
请学生找出有关语句加以回答。
A.如果把这些语句加以分类的话,可以分成几个方面?
讨论明确:
(1)家居生活——“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2)田园生活——“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
B.写家居生活时,作者用了哪些动词表现出了闲适、宁静的生活情趣?
引导学生体会:引、眄、倚、审、策、矫首、抚等动作。(想象体会,让学生上台表演)
C.生活在如此宁静的生活环境中,作者有什么生活感受?哪些词可以看出?
引导学生体会:怡颜、寄傲、易安、成趣等词。
补充:《归园田居》:“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多媒体3,投影以上诗句)
D.请学生朗读上述诗句,比较文中所写的内容与诗中所展示的生活环境及写法有什么异同。
讨论明确:
同——房屋简陋、狭小;环境恬静、幽雅;作者心情一致:心满意足的欣慰情绪;写法都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显出乡间的宁静、和平;情寓于景。
异:文——直接写作者的行踪、心情;诗——完全以景衬情,并无作者主体出现。
E.讲到“情寓于景”这一点,文中有一写景名句,试找出来,分析其妙处。
讨论明确:“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无心”是写什么?(流云)“知还”是形容什么?(飞鸟)。这里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拟人,作者把“云”和“鸟”人格化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作者将感情寄托到“云”“鸟”这些“物”上,表现出自己的归田恰似一只倦飞的鸟儿急于返巢的心情,“物”尚且如此,何况人呢?达到了景中见情、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F.作者写田园生活时,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
讨论明确:
交友——“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出游——“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作者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和亲戚们谈家常,弹琴读书,准备劳作,驾车出游,充分表现出了农村生活的乐趣。作者向我们展现的是一幅农村田园生活图。生活在这样的自由王国中,作者的心灵是自由的,作者的心境是恬淡的。
补充:《归园田居》:“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多媒体4,投影以上诗句)
G.这样的生活场景,在我们所学过刘禹锡的《陋室铭》一文中哪几个文句相似?
讨论明确:“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H.如何理解“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这一句?
讨论明确:面对着欣欣向荣的花草树木和涓涓泉水溪流,作者表现出了无限的向往之情和压抑不住的兴奋,可是毕竟已经老之将至,在激动兴奋的同时又产生出无限的感慨,一种晚境凄凉之感袭上心头。
I.作者为何要化这么多的笔墨描写归家以后的生活?这对表达主题、抒发情感有什么作用?
讨论明确:作者描写归家以后的生活。字里行间洋溢着安逸、闲适、宁静的生活情趣,反衬出对官场生活的深恶痛绝。
小结:作者通过一些具体的景物和一些具体的生活细节描写,构成了一种宁静安谧、纯朴自然的意境,使人深深体会到作者那淡泊恬静的生活情趣。
朗读指导:第二、第三段,自安自乐,有喜悦之情,也是自得之意,基调是静谧而愉悦的,应读得“气满声高”。齐读课文。
(5)归去后的心情是怎样的呢?(分组讨论研究)
我们已经知道作者归田以后充分享受到了人生的乐趣——天伦之乐、交友之乐、农作之乐、出游之乐。但作为一个封建士大夫,要作出这样的选择是很痛苦的,毕竟他曾受到过的是儒家正统思想的影响。
养家糊口,大济苍生。在封建社会,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实现政治理想,只能当官,走仕途。但是,当时的东晋政治腐败,社会**,门阀势力飞扬跋扈,统治阶级热衷的是争权夺利,在这样的政治局面下,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陶渊明又不愿同流合污,只有选择离开,选择归隐。选择归隐,实在是迫于无奈呀!
A.哪句表现出了这样的低沉、伤感的情绪?
明确:“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遑遑欲何之?”
B.但他毕竟已经厌烦了官场的生活,所以有了一段的思想斗争以后,他立即进一步表明了自己的心志。从哪几个句子可以看出来?
明确:“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这些文句照应了前面第2、3段的内容。表现出一种仰天长啸、纵情吟诗的豪放态度。
C.本段最后一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这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讨论明确:“乐天知命”的思想,即弃绝世情,回归自然,顺应自然地生活下去,直至生命的终结,这种态度反映了作者受老庄思想的影响,消极避世、鄙视官场的人生观、世界观——安贫乐道、超然物外的处世态度。
小结:最后一段写乐天知命、乘化任运思想下的无忧无虑。
朗读指导:第4段乐天安命,有达观之情,读时应由无奈、低沉到旷达、悠然。
四、总结课文内容
由学生总结,教师适当点拨:
全文以“田园将芜胡不归”领起,接着以“归思”、“归途”、“归家”、“归意”为顺序,依次抒写,最后以“乐夫天命”作结,表达了诗人鄙弃官场,向往田园的感情。
本文通过脱离官场之后对田园生活乐趣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田园劳动生活的向往及热爱之情。
五、再次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六、布置作业——拓展阅读
1.认真阅读下面这首诗,结合课文内容,深入理解作者归隐田园的思想感情,了解作者的艺术情趣,并形成400字的文章。
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①,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②,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注释】①南山:指庐山。②兴:起床。理荒秽:即除杂草。
2.陶渊明对“鸟”这意象格外关注,如“飞鸟”“羁鸟”“倦鸟”,请同学们利用我们学过的诗文及网络来搜集材料,以“陶渊明与„鸟‟”为题写一篇论文。
【说课】
《归去来兮辞》是诗人将归隐时所作,是诗人的归隐宣言,情感激切、亢奋,其中所写田园生活是其美丽的憧憬;与《归园田居(其一)》相比,《归去来兮辞》中所写归隐生活较为飘洒,浮于现实之上。学习本文,可以结合《归园田居(其一)》阅读,诗歌、辞赋相得益彰,具有异曲同工之妙。所以我将教学重点放在比较阅读一文一诗上,让学生充分了解作者辞别官场、归隐田园的勇气和决心,为此,我设计了以“朗读、品读、比较、探究”为主要学习方法了解作者作为一个封建士大夫的精神领袖带给后人的品格和影响。教学的另一个重点是扣住文题的“归去”,引导学生设计出5个教学问题,以此作为解读本文的行文思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四篇:浅谈文言知识积累
浅谈文言知识积累
以往,每学一篇文言文我们都让学生将文本中的重点实词、虚词、句式等知识点分项整理到积累本上。整个学期下来,学生的积累量庞大,成效却并不显著,学生再学文言文,依然困难重重。不仅如此,80%的学生反映,积累了如此多的文言知识用处却不大,遇到类似的知识,依旧感到困惑。许多学生渐渐丧失了学习文言文的兴趣,甚至惧怕、厌恶学习文言文。可见,单纯的积累不能让学生有效地掌握文言知识,所以高中阶段文言知识的梳理是十分必要的。那么,引导学生通过对文言现象的梳理把握语言运用规律,在实际的教学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一、注意摸准篇目的“兴趣点” 和“积累点”。要想引导学生通过文言现象的梳理把握语言运用规律,首先要弄懂文言现象。文言文一般言简意赅,高三训练的文言文大多是人物传记。在讲解时,我多注意设计一些有趣的、贴合九零后语言特点的、风趣幽默的语言对文章进行翻译,有时候还要加一些自己的揣测,学生往往被我的后现代翻译逗得哈哈大笑。兴趣之余再探讨、思考就水到渠成了。在风趣幽默的情节下,很多学生是愿意思考情节中碰到的障碍的。对于某些障碍,学生只需明白意思,让文章通顺即可,但是对于一些障碍,甚至一些虽然不妨碍理解但仍旧是考试重点的知识就是我们的“积累点”,我们教师需要适时点拨、引导、拓展,甚至要比对曾经考过的地方,让学生在聆听风趣的情节之余不忘记住知识。只有学生首先对文言现象了然于胸,才谈得上运用梳理把握规律。
二、注意“课时总结”和“模块总结”相结合。文言文对学生而言是很有难度的,如果拿出大量的文言篇目让学生去发现规律则是不容易实现的。为此,在引导学生通过对文言现象的梳理把握语言运用规律时,一定要进行“小步子、大成就”的方法,即:“课时总结”和“模块总结”相结合。每一课时,将学习到的文言知识,如特殊句式、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以作业的形式进行总结,而等到模块学习后,学生们一定积累了一定量的文言现象,我们放手让学生们以自己的判断能力将其总结,以“学习成果”的形式上交,可以是手抄报、可以是课件、可以是卡片等等。“课时总结”和“模块总结”的目的就是以循序渐进的方式提高学生们文言现象的积累,为后面寻找规律打下基础。
三、注意“展示课”和“规律课”相结合。学生们多种多样的“学习成果”上交后,我们要适时开一节“展示课”。但是这不单单是“展示课”,更是要在展示之余引导学生进行规律的探究。通过挑选,找出几个有代表性的学生的成果,让他们自己讲解为什么这么总结,中间适时引导,以找出文言现象之间的规律。在这个过程中,不要忘记引导学生回忆以前乃至初中学习过的文言文中符合规律的文言知识,以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
四、注意提高学生“竞争意识”。学生们年轻气盛,很容易被激起竞争意识,在教学中我们也可以巧妙利用这点。对于一些文言现象,我们可以在文本基础上让学生思考拓展,让他们在自己的思考中寻找其中的规律。这样,在竞争比赛中,相关知识点的网络就能非常完整的构架好,而且学生们自己总结的东西往往比老师们自认为丰富完整的总结要好的多。
文言知识虽然枯燥,但是如果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竞争意识,对于万无头绪的文言现象让学生心先明朗,而后才能发现其中规律,这样一来庞杂繁复的文言知识也就随之明晰至极了。
第五篇:归去来兮辞
《归去来兮辞》导学案
房县三中语文教研组
【课文背景知识】
1.欧阳修曾有“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的慨叹,文中体现的人生态度、思想感情能引起旧时许多不满现实而又无可奈何、只能洁身自好的知识分子的共鸣,陶渊明是属于时代的,他永远是古代文人心灵中的一片净土。学习中应了解作者为什么辞官归田,鄙弃官场,以及热爱田园之情
2.《归去来兮辞》是一篇优美的古代散文,代表了陶渊明散文的基本特点试概括他散文的特点
3.陶渊明是古代文人心目中的一个偶像,他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还有没有积极的意义?
【重点难点讲解】
重点难点
1.五个疑问代词 田园将芜,胡不归(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什么不回去呢?).奚惆怅而独悲(为什么还愁苦则独自悲伤呢?).复驾言兮焉求(我还乘车出去干什么呢?).曷不委心任去留(何不随心任意地生活呢?).胡为乎遑遑欲何之(为什么那样遑遑终日,想到哪里去呢?)..2.词类活用 眄庭柯以怡颜(使面容现出愉快的神色).乐琴书以消忧(名词动用,弹琴,读书)..或棹孤舟(船桨,这里用作动词,划).3.特殊句式
寓形宇内复几时?(省略句,“形”与“宇”之间省略介词“于”)将有事于西畴(介宾结构后置)
复驾言兮焉求?(宾语前置句反问句代词作宾语前置,“还出去干什么呢?”)4.一词多义 虚词:①之
②以
③兮
语气词,多用于诗赋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啊”或“呀”,如“归去来兮”“大风起兮云飞扬”
④而 ⑤来 虚词,当助词讲无义,如“归去来兮”有时为句尾语气词,相当于“咧”如《孟子·离娄上》:“盍归乎来!” 实词:①行
②引 ③乘 ④策
重点难点 1.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2.理解记述中渗透出的或喜或哀、或决绝或犹疑的复杂感情 3.归纳实词、虚词的用法,掌握省略句、倒装句两种句式 训练突破
1.陶渊明回家时的心情
训练1
作者归家途中的迫切体现在哪里?抵家时的欣喜又体现在哪些语句当中?到家后衣食住行的闲适从何看出?从此段中又可以看出陶潜有什么样的隐土情怀?
2.阅读课文,体会作者陶潜隐居乡村的生活乐趣
训练2
陶潜隐居乡村的生活乐趣,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
3.了解陶渊明的思想
训练3 有人认为本文结尾一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包含着悲观消极的思想,试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读写链接
阅读陶渊明的诗,结合文章主旨,写一些自己对陶渊明诗中意义的认识。
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拓展延伸探究】知识拓展
1.作者简介
陶潜(365—427),东晋大诗人。一名渊明,字元亮,私溢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曾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卒后朋友私谥“靖节”,故后人称“靖节先生”。陶渊明出身于贵族世家,受儒、道思想影响很深。他生于东晋后期和晋宋交替之际,家势已渐渐衰落。年轻时曾怀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又因家境贫寒,二十九岁时走上仕途,历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下级官职,每次时间都很短几度出仕,使他逐渐认清了当时官场的污浊与黑暗,四十一岁还家归隐,过起了自由闲适的田园生活。此后二十三年,虽忧愤常积于心,生活困窘多难,但再无出仕之念,最后在贫病交迫中去世,卒年六十二岁。陶渊明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许多作品寄寓着对官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倦,表露出洁身自好不愿屈身奉迎的志趣,但也有宣扬“人生无常”“乐天安命”等消极思想的。后代批评家常用“质朴、平淡、自然”评价陶诗的风格,称其为“田园诗人”。另一类题材的诗,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等篇,寄寓抱负,颇多悲愤慷慨之音。其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极为精炼,具有独特风格。散文以《桃花源记》最有名,而辞赋以本篇最有名有《陶渊明集》 2.写作特点
(1)情景交融,寓情于景作者的感慨、喜悦、遗憾,不是直接生发,而是在描景绘事中巧妙而自然地流露。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影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诗情画意充溢字里行间。
(2)语言朴素,音节和谐,用词自然,直抒胸臆,不假雕饰,呈现出一片天然和谐纯净之美。
(3)层次清晰,大体是“议论→描绘→生发”三大部分,描绘部分又可细分为“路上→居室→庭院→郊野”四个小层次。3.陶渊明的意义
陶诗沿袭魏晋诗歌的古朴作风而进入更纯熟的境地,像一座里程碑。标志着古朴的歌诗所能达到的高度。陶渊明又是一位创新的先锋。他成功地将“自然”提升为一种美的至境;将玄言诗注疏老庄所表达的玄理,改为日常生活中的哲理;使诗歌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并开创了田园诗这种新的题材。他的清高耿介、洒脱恬淡、质朴率真、淳厚善良,他对人生所作的哲学思考,连同他的作品一起,为后世的士大夫筑了一个“巢”,一个精神的家园。【命题趋势分析】
1.诵读浅显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这是大纲的要求在研习课文的过程中,主要是诵读和领悟互为推进。
2.在感悟课文某一点内容的时候,适当地引用陶渊明的其他诗句,以达到以此篇带动对陶渊明整篇诗文的感知;反过来,对陶渊明整篇诗文的感知又能加深对课文内涵的领悟 【同步达纲练习】
1.对加粗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云无心以出岫(xiù)
B.舟遥遥以轻飏(yáng)
C.眄庭柯以怡颜(mie)
D.或命巾车,或棹孤舟(zhào)2.对加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恨晨光之熹微(光线微弱)
B.云无心以出岫(云彩)
C.胡为乎遑遑欲何之(急急忙忙,心神不安的样子)
D.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向往中的仙境)
3.下面句子中“以”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A.请息交以绝游
B.农人告余以春及
B.既窈窕以寻壑
D.木欣欣以向荣 4.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古今意完全一致的一项是()
A.悦亲戚之情话
B.将有事于西畴
C.既窈窕以寻壑
D.善万物之得时 5.从句式角度分析,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既自以心为形役
B.王之蔽甚矣
C.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D.鸟倦飞而知还
6.下列句子“而”字意思和用法与“临清流而赋诗”中“而”字相同的一项是()
A.觉今是而昨非
B.门虽设而常关
C.时矫首而遐观
D.泉涓涓而始流 【课文阅读指导】能力升级
阅读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序”,回答“序”后的问题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①,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②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③,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
注
①四方之事,指陶渊明接受建威将军刘敬宣的命令出使的事四方,意为到各处去。
②归欤,《论语·公冶长》有“子在陈曰:‘归欤归欤’”的句子,表怀乡之情。
③骏奔,《诗经·周颁》“清庙”篇有“骏奔走化庙”的话,即去祭祀。1.对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生生所资(生产生活)
B.脱然有怀(轻快的样子)....
C.寻程氏妹丧于武昌(寻找)
D.非矫厉所得(勉强去做)...2.判断“以”字用法,正确的选项是()
①耕植不足以自给
②诸侯以惠爱为德
③家叔以余贫苦
④足以为酒
A.①②相同
③④不同
B.①②不同
③④不同
C.①②相同
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
③④相同 3.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错误的一项是()
A.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等到过一些日子,便产生留恋故园的怀乡感情。
B.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本性任其自然,这是勉强不得的。
C.饥冻虽切,违己交病:饥寒虽然来得急迫,但是违背本意去做官,身心都感到痛苦。
D.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就盼望遇上丰年,便辞官归乡。4.下列选项是对本文文意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陶渊明做官单纯是为了养家糊口他做彭泽令,仅以“有酒可饮”为理由。
B.陶渊明去做官,既有家贫、求生无术的原由,也有亲故劝告、诸侯惠爱、家叔引荐、彭泽县离家不远的因素。
C.陶辞官而去最根本的理由也是“质性自然”,感到官场拘束,出仕违背平生志向。
D.当然其妹新亡,前去奔丧也应成为辞官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