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劝学》文言知识积累
《劝学》文言知识积累
一、通假字
1.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輮”通“煣”,用火烤使木弯曲,使„„弯曲)
2.知明而行无过(“知”通“智”,智慧)3.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禀赋)
4.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又”;“暴”通“曝”,晒)
二、古今异义
1.博学 古义: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知识、学识的渊博。
2.参古义:验,检查。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今义:参加,参考。
3.疾古义:强。例:声非加疾也(这里指声音宏大);疾风知劲草。
今义:疾病,快。
4.假古义:凭借,借助。例:假舆马者。今义:与“真”相对。
5.金古义:金属制的刀剑。例:金就砺则利。
今义:金银。
6.爪牙 古义:爪子和牙齿。例:蚓无爪牙之利。
今义:坏人的党羽、帮凶。
7.用心 古义:思想意识活动。例如:用心一也。
今义:读书用功或对某事肯动脑筋。
8.用古义:因为;今义:使用。如:用心一也
9.跪古义:脚或腿;今义:跪下。如:蟹六跪而二螯
10.寄托古义:容身,托身;今义:把感情、理想、希望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如: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三、词类活用
(一)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状语
①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作状,每天)
②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名作状,向上、向下)
2.名词作动词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水)
(二)动词的活用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輮: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
(三)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① 其曲中规(曲:形作名,曲度,弧度)②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高:形作名,高处)
2.形容词作动词
故木受绳则直(直:形容词作动词,变直)
3.形容词的使动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走得快)
(四)数词作形容词(一说是数词作动词)
用心一也(一,数词作形容词,专一)
四、一词多义(结合完成练习二)
1.绝
①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口技》)(停止)
②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隔绝)
③ 以为妙绝(《口技》)(极点)
④ 佛印绝类弥勒(《核舟记》)(非常)
⑤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横渡)
⑥ 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屈原列传》)(断绝)
2.强
①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杜甫《前出塞》)(有力的弓)
②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强健、强壮)
③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木兰诗》)(有余、略多)
④ 乃自强步,日三四里(《触龙说赵太后》)(qiǎng,勉强)
⑤ 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赤壁之战》)(强盛)
3.假
①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借、借用)
②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借助、利用)
③ 乃吾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假装)
④ 假有人焉,举我言复于我,亦必疑其诳(假如、如果)
4.望
①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远看)
②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鸿门宴》)(盼望、希望)
③ 先达德隆望尊(《送东阳马生序》)(声望)
④ 予犹记周公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五人墓碑记》)(农历十五日)
5.闻
①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劝学》)(听见)
② 博闻强志(《屈原列传》)(见闻、见识)
③ 初闻涕泪满衣裳(《闻军官收河南河北》)(听说)
④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邹忌讽齐王纳谏》)(使上级听见)⑤ 况草野之无闻者欤(《五人墓碑记》)(声望、声名)
⑥ 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闻名、出名)
⑦ 扫后更闻香(《和张秀才落花有感》)(用鼻子嗅)
五、特殊句式(固定格式)
(一)判断句
①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② 用心一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③ 用心躁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二)倒装句
1.介词结构后置句(状语后置句)
①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②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定语后置句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三)被动句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被雕刻)
(四)省略句
① 輮以(之,省代词,它)为轮② 蟹(省谓语“有”)六跪而二螯
(五)固定用法
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
例句: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第二篇:劝学文言知识归纳
《劝学》文言知识积累
一、通假字
1.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輮”通“煣”,用火烤使木弯曲,使……弯曲)
2.知明而行无过(“知”通“智”,智慧)
3.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禀赋)
4.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又”;“暴”通“曝”,晒)
二、古今异义
1.博学 古义: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知识、学识的渊博。
2.参古义:验,检查。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参加,参考。
3.疾古义:强。例:声非加疾也(这里指声音宏大);疾风知劲草。
今义:疾病,快。
4.假古义:凭借,借助。例:假舆马者。
今义:与“真”相对。
5.金古义:金属制的刀剑。例:金就砺则利。
今义:金银。
6.爪牙 古义:爪子和牙齿。例:蚓无爪牙之利。
今义:坏人的党羽、帮凶。
7.用心 古义:思想意识活动。例如:用心一也。
今义:读书用功或对某事肯动脑筋。
8.用古义:因为;
今义:使用。如:用心一也
9.跪古义:脚或腿;
今义:跪下。如:蟹六跪而二螯
10.寄托古义:容身,托身;
今义:把感情、理想、希望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如: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三、词类活用
(一)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状语
①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作状,每天)
②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名作状,向上、向下)
2.名词作动词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水)
(二)动词的活用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輮: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
(三)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① 其曲中规(曲:形作名,曲度,弧度)
②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高:形作名,高处)
2.形容词作动词
故木受绳则直(直:形容词作动词,变直)
3.形容词的使动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走得快)
(四)数词作动词(一说是数词作形容词)
用心一也(一,数词作动词,专一)
四、一词多义
1.绝
①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口技》)(停止)
②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隔绝)③ 以为妙绝(《口技》)(极点)
④ 佛印绝类弥勒(《核舟记》)(非常)
⑤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横渡)
⑥ 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屈原列传》)(断绝)
2.强
①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杜甫《前出塞》)(有力的弓)
②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强健、强壮)
③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木兰诗》)(有余、略多)
④ 乃自强步,日三四里(《触龙说赵太后》)(qiǎng,勉强)
⑤ 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赤壁之战》)(强盛)
3.假
①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借、借用)
②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借助、利用)
③ 乃吾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假装)
④ 假有人焉,举我言复于我,亦必疑其诳(假如、如果)
4.望
①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远看)
②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鸿门宴》)(盼望、希望)
③ 先达德隆望尊(《送东阳马生序》)(声望)
④ 予犹记周公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五人墓碑记》)(农历十五日)
5.闻
①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劝学》)(听见)
② 博闻强志(《屈原列传》)(见闻、见识)
③ 初闻涕泪满衣裳(《闻军官收河南河北》)(听说)
④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邹忌讽齐王纳谏》)(使上级听见)⑤ 况草野之无闻者欤(《五人墓碑记》)(声望、声名)
⑥ 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闻名、出名)
⑦ 扫后更闻香(《和张秀才落花有感》)(用鼻子嗅)
五、特殊句式(固定格式)
(一)判断句
①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② 用心一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③ 用心躁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二)倒装句
1.介词结构后置句(状语后置句)
①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②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定语后置句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三)被动句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被雕刻)
(四)省略句
① 輮以(之,省代词,它)为轮
② 蟹(省谓语“有”)六跪而二螯
(五)固定用法
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
例句: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第三篇:劝学文言知识
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绳,用煣的工艺把它制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即使再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辅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剑等金属制品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聪明机智,而行为就不会有过错了。
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登到高处招手,胳膊没有比原来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比原来加大,可是听的人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行千里,借助舟船的人,并不是能游水,却可以横渡江河。君子的本性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就从这里兴起了;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就从这儿产生了;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自然会心智澄明,也就具有了圣人的精神境界。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就在于不停地走。(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烂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啊。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如果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啊。
(1)通假字
1、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輮”通“煣”,用火烤使木弯曲)
2、知明而行无过(“知”通“智”,智慧)
3、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天赋)
4、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又”;“暴”通“曝”,日晒)
5、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致”通“至”,达到)(2)古今异义
博学古义: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参古义:验,检查。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今义:参加,参考。
疾古义:强。例:声非加疾也(这里指声音宏大);疾风知劲草。今义:疾病,快。假古义:凭借,借助。例:假舆马者。今义:与“真”相对。
金古义:金属制的刀剑。例:金就砺则利。今义:金子。
爪牙 古义:爪子和牙齿。例:蚓无爪牙之利。今义:坏人的党羽、帮凶。
用心 古义:思想意识活动。例如:用心一也。今义:读书用功或对某事肯动脑筋。
(4)特殊句式与固定格式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用心一也(判断句,“……也”表判断)用心躁也(判断句,“……也”表判断)无以至千里(“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第四篇:浅谈文言知识积累
浅谈文言知识积累
以往,每学一篇文言文我们都让学生将文本中的重点实词、虚词、句式等知识点分项整理到积累本上。整个学期下来,学生的积累量庞大,成效却并不显著,学生再学文言文,依然困难重重。不仅如此,80%的学生反映,积累了如此多的文言知识用处却不大,遇到类似的知识,依旧感到困惑。许多学生渐渐丧失了学习文言文的兴趣,甚至惧怕、厌恶学习文言文。可见,单纯的积累不能让学生有效地掌握文言知识,所以高中阶段文言知识的梳理是十分必要的。那么,引导学生通过对文言现象的梳理把握语言运用规律,在实际的教学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一、注意摸准篇目的“兴趣点” 和“积累点”。要想引导学生通过文言现象的梳理把握语言运用规律,首先要弄懂文言现象。文言文一般言简意赅,高三训练的文言文大多是人物传记。在讲解时,我多注意设计一些有趣的、贴合九零后语言特点的、风趣幽默的语言对文章进行翻译,有时候还要加一些自己的揣测,学生往往被我的后现代翻译逗得哈哈大笑。兴趣之余再探讨、思考就水到渠成了。在风趣幽默的情节下,很多学生是愿意思考情节中碰到的障碍的。对于某些障碍,学生只需明白意思,让文章通顺即可,但是对于一些障碍,甚至一些虽然不妨碍理解但仍旧是考试重点的知识就是我们的“积累点”,我们教师需要适时点拨、引导、拓展,甚至要比对曾经考过的地方,让学生在聆听风趣的情节之余不忘记住知识。只有学生首先对文言现象了然于胸,才谈得上运用梳理把握规律。
二、注意“课时总结”和“模块总结”相结合。文言文对学生而言是很有难度的,如果拿出大量的文言篇目让学生去发现规律则是不容易实现的。为此,在引导学生通过对文言现象的梳理把握语言运用规律时,一定要进行“小步子、大成就”的方法,即:“课时总结”和“模块总结”相结合。每一课时,将学习到的文言知识,如特殊句式、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以作业的形式进行总结,而等到模块学习后,学生们一定积累了一定量的文言现象,我们放手让学生们以自己的判断能力将其总结,以“学习成果”的形式上交,可以是手抄报、可以是课件、可以是卡片等等。“课时总结”和“模块总结”的目的就是以循序渐进的方式提高学生们文言现象的积累,为后面寻找规律打下基础。
三、注意“展示课”和“规律课”相结合。学生们多种多样的“学习成果”上交后,我们要适时开一节“展示课”。但是这不单单是“展示课”,更是要在展示之余引导学生进行规律的探究。通过挑选,找出几个有代表性的学生的成果,让他们自己讲解为什么这么总结,中间适时引导,以找出文言现象之间的规律。在这个过程中,不要忘记引导学生回忆以前乃至初中学习过的文言文中符合规律的文言知识,以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
四、注意提高学生“竞争意识”。学生们年轻气盛,很容易被激起竞争意识,在教学中我们也可以巧妙利用这点。对于一些文言现象,我们可以在文本基础上让学生思考拓展,让他们在自己的思考中寻找其中的规律。这样,在竞争比赛中,相关知识点的网络就能非常完整的构架好,而且学生们自己总结的东西往往比老师们自认为丰富完整的总结要好的多。
文言知识虽然枯燥,但是如果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竞争意识,对于万无头绪的文言现象让学生心先明朗,而后才能发现其中规律,这样一来庞杂繁复的文言知识也就随之明晰至极了。
第五篇:劝学练习及课外知识积累
劝学
要求:在横线上填上原文内容,并在括号内解释加点的词语。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
(),(,不复挺者,()..
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日参省乎己,...
则(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而(.)望...
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
远;顺风而()呼,声非加()。假()马者,非利....
()足也,而(()舟楫者,非能水()也,而...
绝()江河。君子(...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龙生焉;积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步,无以()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
海。一跃,不能十步;马十驾,功在不舍。而()舍之,朽..
木不折;而不舍,金石可()。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
()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六跪而二,非蛇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也。
自我归纳:
1、虚词的用法:
而:
之:
于:
焉:
2、特殊句式:
倒装句:介宾后置:
定语后置:
【名句补充】
(积累)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勤学)少小而学,及壮有为;壮年而学,及老不衰;老年好学,及死不朽。(博学)男儿须读五年书。——杜甫
学不博者,不能守约;志不笃者,不能力行。——杨时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朱熹
(恒心)只有恒心可以使你达到目的,只有博学可以使你明辨世事。——席勒(德国)涓滴之水终可磨损大石,不是由于它力量强大,而是由于昼夜不舍的滴坠。—
—贝多芬(德)
【事例链接】
1.昆山无书
顾炎武是明末清初首屈一指的大学问家。他生长在江苏昆山,据他说,他从小就如饥似渴地勤奋读书,没有多少年,昆山能找到的书都被他读完了,至今还流传着“昆山无书”的美谈。他的著作,卷帙浩繁,博大精深。仅就《日知录》而言,书中不仅涉及天文、地理、政治、哲学,还有文学、考古、音韵等方面的内容,真可算是当时的一部百科全书了。
2、锦囊出珍品
唐朝“鬼才”诗人李贺,他的成功在于积累。为了搜集素材,他早上背上锦囊,骑着毛驴,外出游历,观察生活,一有灵感便记在纸上,放于锦囊中。一天下来回到家中,将锦囊中积累的纸条拿出,在灯下选择整理,将有用的纸条再存入另一个锦囊中供以后写作用。
3、陶瓷积累知识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为了积累诗作素材,准备了许多陶罐,并分门别类的贴着标签,整齐的放在一个七层的架子上。他把平时收集到的资料按不同门类放到各自的陶罐中。等到资料积累的可以写作时,便函将陶罐倒空,将资料整理成文。
4、人生路上,心无旁骛
贾平凹是当代文坛颇为重量级的作家。他在大学中文系读书时,就开始进行文学创作,选择了写作之路。他连连在校报上发表诗作,并逐步将作品向社会上的大小报刊,尽管那时他收到的退稿单比稿费单多,但他毫不气馁,一如既往地看书、写作、投稿,终于获得成功。20年来,他 以一支灵秀之笔,写下了七八百万字的作品,出版了六七十部著作,数十次获得国内外各种文学奖。
5、“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的三重含义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我觉得有三重含义:第一是好学精神。也就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不单向前辈学习,也向晚辈学,向智慧高于和低于自己的人学。第二是“好”为人师的精神。当人家向你学习时,耐心一点,认真一点。孔子不但能做到有教无类,而且还能因材施教,对个性与天赋程度不同的学生实行不同的教学方法。第三是正确处理好团队关系。“三人”或以上的集体中,如宿舍中,如学习小组中,有人充当老师,有人则要充当学生。各人充当好自己的角色,才能最大限度保证团队成员间的团结,发挥出最大威力。
6、蜂蜜如何酿出
一只蜜蜂要酿出一公升蜂蜜需飞行30万公里,吸允1200万个花朵的汁液,每次采集归来,还要把汁液从胃里吐出,由另一只蜜蜂吸到自己胃里。如此吞吐120次到340次,汁液成为蜜汁,但这时的蜂蜜还有大量的水分,不适宜储藏,蜜蜂还要不断地鼓翅扇风。使水分蒸发掉,最后变成浓稠的蜜糖。由此观之,蜂蜜酿自于蜜蜂的锲而不舍中。
7、美国作家杰克.伦敦的房间里有着奇怪的装饰,不论是窗帘上,衣架上还是厨具都挂着纸片,每片纸上都记录了一些美妙的词汇,他把纸片放在房间的每个角落,为的是每时每刻都随时记诵,杰克.伦敦正是这种对语言和素材的不断积累,才能在写作时得心应手,写出象《热爱生命》、《铁蹄》这样脍炙人口的作品。
杰克.伦敦的故事说明一个道理;“成功离不开积累”,这对我们是很有启发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过程,要想在学习上一蹴而就,成为大学问家是不可能的,因为这不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我国古代思想家荀子,在劝学中说的“积水成渊,积土成山,积善成德”就是讲的这个道理。
8、日积月累终成伟业
革命导师马克思,为写《资本论》,阅读了1500多种书,在书中引用了十几个学科、数百个作者的观点,留下了一百多本读书笔记。列宁在《列宁全集》中引用自已看过的书竟达1.6万多册。他在研究帝国主义专题时,读了148本书、49种期刊中的232篇文章,写下60多万字的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