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颇蔺相如列传》复习练习

时间:2019-05-14 16:12: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廉颇蔺相如列传》复习练习》,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廉颇蔺相如列传》复习练习》。

第一篇:《廉颇蔺相如列传》复习练习

《廉颇蔺相如列传》复习

重要多义词:使、负、计、从、幸、引、奏、见、书、遇、闻、令、徒、急、示、立、上、请„„

1、加点词都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①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②璧有瑕,请指示王 ....③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 ④决负约不偿城 ....⑤未尝有坚明约束者 ⑥明年复攻赵 ....⑦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⑧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 ....A.④⑦ B.④⑧ C.②⑥ D.③⑤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于是相如前进缻,因跪请秦王 B.臣窃以为其人勇士 ..C.臣所以去亲戚而视君者 D.璧有瑕,请指示于王 ..3.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而相如廷斥之/卒廷见相如 ..B.因宾客至相如门谢罪/相如因持璧却立 ..C.有攻城野战之大功/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 ..D.而位居我上/怒发上冲冠 ..

(二)虚词辨析

1.下列句中加点的“于”和“拜送书于廷”中的“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从径道亡,归璧于赵。B、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 ..C、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D、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2.对“以”字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①以勇气闻于诸侯 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③宁许以负秦曲 ④请奉盆缻秦王,以相娱乐 ..⑤以空言求璧 ⑥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⑦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⑧以绝秦望 ..⑨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A.①②⑤/③④⑧/⑥⑦⑨ B.①②⑤/③④⑦⑧/⑥⑨ C.①②⑥/③④⑦⑧/⑤⑨ D.①②⑤⑨/③④⑦/⑥⑧ 3.对“所以”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 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②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 ..③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 1 ④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A.①③/②④ B.①②④/③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

4.下列句子中的“之”作为代词,其指代内容不正确的一项是()A.吾羞,不忍为之下(他,指代蔺相如).B.而相如廷叱之(他,指代秦王).C.且庸人尚羞之(他,指代廉颇).D.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我,指代廉颇).

二、词类活用

1.下列句中加点词与“左右欲刃相如”中的“刃”活用类型相同的一项是()A、大王必欲急臣 B、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C、范增数目项王,以示之者三 D、臣舍人相如止臣 ..

2、下列加点字词类活用类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A.舍相如广成传舍 B.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C.左右欲刃相如 D.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 ..

3、下列加点字词类活用类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A.完璧归赵 B.宁许以负秦曲 ..C.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D.毕礼而归之 ..

三、通假字

1.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 B.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 C.秦王恐其破璧,召有司案图 D.乃使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

四、特殊句式

1.下列句子中与“徒见欺”属于同一种句式的一项是()A、蔺相如者,赵人也。B、何以知之? C、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于廷。D、而君幸于赵王,五、文学常识

司马迁(前145—前87?),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县人),西汉伟大的史学家和文学家和思想家。在《史记》草创未就之际,司马迁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而被捕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掌管皇家机要文件),继续发愤著书,于征和二年(前91)写成《史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长达三千年间的历史。全书共130篇,包括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年表10篇,书8篇,共52万字,几乎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本纪、世家、列传用于记述人物事迹,书用于说明各种制度的发展变化,表用于显示史事的脉络,奠定了后世写史的体例。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并称“史学双壁”。《史记》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史记》有很高史学价值。司马迁写《史记》的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 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班固称赞这部书说:“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质,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汉书·司马迁传》)意思是它高度地反映了历史的真实。鲁迅也曾这样评价《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六、阅读理解:

《廉颇蔺相如列传》全篇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将相和)三个故事构成。作者对蔺相如的大智大勇、威武不屈、不畏强暴的形象及其“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顾全大局、不计私仇的崇高精神作了充分肯定;对于廉颇的战功和作用以及他的忠于国家、勇于改过、负荆请罪也予以表彰。1.这篇文章开头第1、2自然段与一般传记写法相同,介绍了廉颇、蔺相如的身份地位。从全文看,这一介绍有什么作用?请简析。

参考答案:廉颇.蔺相如的身份和地位不同,一贵一贱,对比鲜明,为下文这两人的矛盾产生埋下伏笔。

2.下面对第3自然段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交代故事发生的原因:秦欲以城易赵璧。

B.暗示故事的矛盾是:赵“予”璧与“勿予”璧。C.说明“报秦者”肩负重任,为蔺相如的出场作铺垫。D.这里的“计未定”,指的是“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参考答案:D 3.蔺相如斗强秦,不仅有勇,而且有智。他料定秦王“无意偿赵王城邑”的理由,归纳起来有三,请概述。参考答案:(1)“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2)“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3)“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4.这一部分写蔺相如完璧归赵,情节一波三折,表现他大智大勇。下面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蔺相如“奉璧”于秦王,见“秦王无意偿赵城”,设计夺回玉璧。B.蔺相如复得璧之后,“怒发上冲冠”,数落秦王失信,并誓死与玉璧共存亡。C.蔺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设计完璧归赵。D.蔺相如私下完璧归赵,激怒了秦王,他自知欺秦王之罪,“请就汤镬”。参考答案:D 5.会前计议“三十里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表现廉颇怎样的思想性格?这一思想性格与下文的他与蔺相如争列,是否矛盾?请简析。

参考答案:会前计议表现了廉颇对国家的忠诚及其胆识。这与下文与蔺相如争列并不矛盾,因这表现的是一个人的和胸怀和气度。正是由于廉颇有这样的优点的弱点,这一人物更显得真实可信。

6.会上斗争,蔺相如与秦王作针锋相对的斗争。“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这句话——

①表面上说:________________;②实际上说: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表面上说,五步之内,我能够拿我的头颈的血溅在大王身上;

实际上说,我要与大王拼命。

7.斗争结果,“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对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呼应“渑池之会”的开头,使故事完整。

B.点出廉颇在“渑池之会”中的活动,既详写相如,又兼顾廉颇。C.指出蔺相如在外交上取得胜利的外在原因。D.交待秦国不敢马上报复赵国的原因。参考答案:A 8.“廉蔺交欢”这一部分可分作三个层次,请概括这三个层次的意思。(每层概括不超过20个字)参考答案:

(1)廉颇欲辱相如,蔺相如不与他争列。

(2)蔺相如不争列的原因是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3)廉颇“肉袒负荆”向蔺相如谢罪,成“刎刭之交”。9.文中写蔺相如与舍人的矛盾冲突,其作用是()A.借舍人之口写廉颇与蔺相如“争列”。B.借舍人之口表现舍人的愚昧无知。C.借舍人之口反衬蔺相如胸怀的宽大。D.借舍人之口衬托蔺相如的智勇双全。参考答案:C

10、下列全是表现蔺相如宽宏大量、重友为国的一组句子是()①相如闻,不肯与会 ②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 ③相如引车避匿 ④蔺相如固止之

⑤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 ⑥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A.②③④ B.②⑤⑥ C.①③⑥ D.④⑤⑥ 参考答案:C

11、下列对文章选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渑池之会中,蔺相如以非凡的胆识和忠勇的行为维护了赵国的尊严,所以回国后被赵王重用,官位居廉颇之上。

B.廉颇认为自己作为将军,有攻城略地的赫赫战功,蔺相如凭借个人的口才获得赵王的提拔,根本没有立什么功劳。

C.蔺相如本是宦官头的舍人,心生嫉妒的廉颇就以此来挖苦攻击蔺相如,称之为“贱人”,表现出心理的很大不平衡。

D.蔺相如对廉颇的谦让之举,引起了门客不满,而他善于作比,委婉劝解,他的话传至廉颇耳中,深深地打动了廉颇。参考答案:B

第二篇:《廉颇蔺相如列传》复习教案

《廉颇蔺相如列传》复习

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①解释加点字。取阳晋(夺取);拜为上卿(封官、授官);以勇气闻于诸侯(凭借)(闻名)②翻译句子。

廉颇是赵国的优秀将领。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做赵国的大将去攻打齐国,把齐国打得大败,夺取了阳晋,被任命做上卿,凭他的勇气在诸侯国之间闻名。

③整理语法。

词法:无

句法:判断句: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介后句:以勇气闻于诸侯

2、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欲予秦,秦城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①解释加点字。使人遗赵王书(派)(送);愿以十五城请易璧(用、拿)(交换);徒见欺(白白地)②翻译句子。

秦昭王听到了这件事,派人送给赵王一封信,愿意用十五座城池换取这块宝玉。(赵王)想把这块宝玉让给秦王,秦国的城池恐怕得不到,白白地受骗。

③整理语法。

词法:无

句法:被动句:徒见欺

3、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王问:“何以知之?”对曰:“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 ①解释加点字。窃计欲亡走燕(私下里)(投奔);何以知之(凭借)

②翻译句子。

商量不出结果来,想找个可以出使秦国并回报秦国的人,也没有找到。赵王问:“(你)凭借什么知道他可以?”回答说:“我曾经有罪,私下里打算想要从赵国出逃投奔燕国。” ③整理语法。

词法:古今异义:走

句法:定后句:求人可使报秦者

宾前句:何以知之

4、臣舍人相如问臣曰:‘君何以知燕王?’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①解释加点字。夫赵强而燕弱(句首发语词);君幸于赵王(宠幸)

②翻译句子。

我的门客蔺相如问我说:“你凭借什么了解燕王?”赵国强大而燕国弱小,而你又被赵王宠幸,所以燕王想要和你结交。

③整理语法。

词法:无

句法:宾前句:君何以知燕王

被动、介后句:而君幸于赵王

介后句:故燕王欲结于君

5、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①解释加点字。肉袒(脱去上衣,露出肩膀);幸得脱(侥幸);亦幸赦臣(幸好);窃(私下里);宜(应该)

②翻译句子。

你不如赤身伏在斧锧上,请求大王处罚,或许能侥幸得到赦免。我听从了他的计谋,大王也幸好赦免了我。我私下认为那个人是个勇士,又有智谋,应该可以出使。

③整理语法。

词法:固定词组:以为:认为。

句法:判断句:臣窃以为其人勇士。

6、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①解释加点字。

易(交换);可予不(同“否”);奈何(怎么办);均(权衡、比较);负(使„„承担);曲(理亏)

②翻译句子。

秦王用十五座城池请求交换我的和氏璧,可以给他吗?拿了我的璧,不给我城池,怎么办?权衡这两个策略,宁可答应给秦国璧,使秦国承担理亏的责任。

③整理语法。

词法:通假字:不,同“否”。

固定词组:奈何:怎么办。

词类活用:使动:负,使„„承担

句法:省略句:宁许以负秦曲。

7、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①解释加点字。

必(如果);奉璧(同“捧”);完(使„„完);西(向西)②翻译句子。

大王如果没有人,我愿意捧着和氏璧前往出使。城池划入赵国那么和氏璧留在秦国;城池不入赵国,我请求使璧完整地回归赵国。赵王于是就派遣相如捧着璧向西进入秦国。③整理语法。

词法:通假字:“奉”同“捧”。

词类活用:使动:完,使„„完整。

名作状:西,向西。

句法:无。

8、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璧有瑕,请指示王。①解释加点字。

奏(进献);示美人及左右(给„„看)(嫔妃);指示(指出来给„„看)②翻译句子。

相如捧着璧进献给秦王。秦王很高兴,传璧来把它给嫔妃和侍从人员看,大家都连呼万岁。璧有瑕疵,请让我指出来给大王看。

③整理语法。

词法:通假字:“奉”同“捧”。

古今异义:美人:嫔妃;指示:指出来给„„看。

句法:省略句: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9、相如因持譬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

①解释加点字。

却(后退);上(向上);以为(认为);布衣(百姓)

②翻译句子。

蔺相如于是拿着璧后退几步,靠殿柱站着,气得头发向上直冲帽子。(我们)商议想要不给秦王璧,我认为百姓间的交往尚且不互相欺骗,何况大国之间呢?

③整理语法。

词法:词类活用,名作状,上,向上。

固定词组:以为,认为。

句法:固定句式:尚„„况„„?

10、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①解释加点字。

以(因为);逆(违背、触犯);欢(欢心);拜(行拜礼)

②翻译句子。

况且因为一块璧的缘故违背了强大的秦国的欢心,不可以。于是赵王就斋戒了五天,让我捧着璧,在朝堂上行过叩拜礼,送出国书。

③整理语法。

词法:词类活用:形作名,欢,欢心。

通假字:奉同捧,捧着;庭同廷,朝廷。

句法:倒装句,介后句:拜送书于庭

11、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据,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

①解释加点字。

严(尊重);威(威望);修(修饰);据(傲慢)

②翻译句子。

(我)尊重大国的威望来表示敬意。现在我来了,大王在一般的宫殿了接见我,态度十分傲慢,拿到了璧,把它传给嫔妃看,来戏弄我。

③整理语法。

词法:词类活用:形作动,严,尊重;形作名,威,威望。

古今异义:美人:嫔妃。

句法:省略、介后句:大王见臣列观

12、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

①解释加点字。

必(如果);急(逼迫);碎(使„„碎);睨(斜眼看)②翻译句子。

大王如果想要逼迫我,我的头现在与璧一起撞碎在柱子上!相如拿着璧斜眼看着柱子,想要用它来击打柱子。

③整理语法。

词法:词类活用:形作动,急,逼迫。使动:碎,使„„碎。

句法:省略句:欲以击柱。

13、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①解释加点字。

辞谢(婉言道歉);固(坚决);案(同“按”,审察,察看);从此以往(从这里到那里)②翻译句子。

秦王害怕他撞坏璧,于是婉言道歉,坚决请求,召来管版图的官吏察看地图,指出从这里到那里的十五座城池划归赵国。

③整理语法。

词法:通假字:案

古今异义:从此以往

句法:无

14、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①解释加点字。

度(估计);特(只,不过);诈(欺骗);佯(假装);共传(公认)②翻译句子。

相如估计秦王只不过用这种欺骗的手段,假装划给赵国城池,其实不能到手;和氏璧,是天下所公认的宝玉。

③整理语法。

词法:无。

句法:判断句: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15、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舍。

①解释加点字。

宜(应该);九宾(最隆重的礼节);度(估计);舍(安置住宿)②翻译句子。

现在大王也应该斋戒五天,在朝廷上用“九宾”的礼节,我才敢献上宝玉。秦王估量了一下,知道终究不能强夺,就答应斋戒五天,安置相如住在广成宾馆里。

③整理语法。

词法:通假字:宾;

词类活用,名作动,舍。

句法:倒装句,介后句:设九宾于廷。

16、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①解释加点字。

决(必定);负约(违背盟约);衣褐(穿着粗布衣服);亡(逃跑);归(使„„归)②翻译句子。

相如估计秦王虽说答应斋戒,但必定会违背盟约不把城池给赵国,就派他的随从穿上粗布衣服,怀里藏着宝玉,从小路逃跑,把宝玉送回赵国。

③整理语法。

词法:词类活用,名作动,衣褐;怀;使动,归。

句法:无

第三篇:廉颇蔺相如列传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1.认识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和顾全大局的精神;认识廉颇公忠体国和勇于改过的精神。

2.了解史传作品在选材和布局上的特点。

3.学习文言实词词义辨析的方法。

教学设想

教这篇课文,应当考虑以下两点:(1)这是学生升入高中后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必须以单元知识和训练的精神为指导,着重培养学生诵读、领悟和积累的习惯;(2)本文是一篇史传,篇幅又较长,要使学生在熟悉人物言论行事、认识人物思想品质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人物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领会作者在文章布局上的用心,就必须有效地利用评点。因此,诵读加评点是这篇课文的基本教学方式。

关键是要读得充分。本文尽管篇幅较长,但可读部分很多。对可读部分要做具体分析,区别对待,例如有关事件背景部分及过渡性的句段可以一读而过;有关人物思想品质、精神境界的句段,可以反复朗读、品味;个别精彩的段落则应熟读成诵。

在课时安排上要考虑到:(1)在高中语文全套课本中共选《史记》四篇,本文是第一篇,似应对司马迁作比较详细的介绍,以利今后的学习;(2)本文实词涉及词的本义、一词多义、词性活用等知识,应很好地加以整理,使学生养成积累的习惯;(3)要求背诵的部分最好能当堂成诵,以减轻学生负担。据此,本文拟用四课教读:

第1课时:介绍作者和有关课文的内容的历史背景,讲读课文第1至5段。

第2课时:讲读课文第6至13段。

第3课时:讲读课文第14至18段,背诵第17、18两段。

第4课时:讲读最后三段,连贯背诵最后五段,人物分析总结,整理实词。

教学进程

预习要求:

由于课文较长,可以采取分段预习的方式。先指出课文可分三部分,即“完璧归赵”“渑池会”“廉蔺交欢”。第一课时前预习第一部分,要求如下:

(一)复述蔺相如“完璧归赵”一事的梗概。

提示:要叙述得简而明;要抓住“被荐——对策——献璧——取璧(使人怀璧归赵)——斥秦王”这条线索;要用自己的话来说,不是翻译原作。

(二)把能表现蔺相如胆识的语句划下来,并反复品味。

提示:要想想缪贤为什么敢于推荐蔺相如、赵王及群臣为什么同意派蔺相如使秦以及诸如此类的问题。

(三)在书上标出段落顺序。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略)

二、司马迁和《史记》简介

1.司马迁简介

司马迁(约前145 ̄约前90),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其父司马谈是汉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编写史料,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的官职)。

司马迁早年游踪遍及南北,到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史记?太史公自序》有这样的记载:“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闚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彭城,过梁、楚以归。”

初仕郎中,曾奉使西南。元鼎六年(前111)回家,值父病笃。父亲临终前嘱咐他说:“余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尝显功名于虞夏,典天官事。后世中衰„„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并告诫他不要“废天下之史文”。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父职,任太史令,得以博览皇家珍藏的大量图书、档案和文献,为《史记》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天汉二年(前99),在《史记》草创未就之际,司马迁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而被捕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掌管皇家机要文件),继续发愤著书,于征和二年(前91)写成《史记》。

附注:可预备一张中国全图,讲述时指出司马迁游踪的大致方位。

2.《史记》简介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记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长达三千年间的历史。全书共130篇,包括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年表10篇,书8篇,共52万字。本纪、世家、列传用于记述人物事迹,书用于说明各种制度的发展变化,表用于显示史事的脉络,奠定了后世写史的体例。

《史记》有很高史学价值。班固称赞这部书说:“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质,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汉书?司马迁传》)意思是它高度地反映了历史的真实。不仅如此,其中《陈涉世家》肯定了陈涉起义的作用;《河渠书》《平准书》《货殖列传》反映了社会经济生活;《匈奴列传》《西南夷列传》等记叙了少数民族的活动,这些都是本书的优点。

《史记》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书中对部分历史人物的叙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学习《廉颇蔺相如列传》这篇课文,我们将对此有深刻的体会。

三、时代背景简介

战国(前403-前221)是一个兼并剧烈的历史时期。本文所叙史实发生在前283年到前279年之间,正值战国中期之末。在此之前,秦早已占领了巴蜀,并夺取魏在河西的全部土地,又多次大败楚军,初步形成了统一全国的趋势。在此期间,秦以主力图楚,前280年秦取楚上庸(今湖北房县、均县等地)及汉水北岸,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今湖北江陵),逼楚迁都于陈(今河南淮阳)。尽管如此,秦仍未停止对赵的进攻,所以如何对付秦的挑战已成为赵国安危之所系的大问题。廉颇和蔺相如就是在这个历史舞台上起关键作用的人物。

教法:在讲解上述内容之后,可以先画一个《赵大事纪年表》,按课文填写可填的项目,然后提问学生:

“完璧归赵”“渑池会”“廉蔺交欢”三个故事各发生在哪一年?

赵大事纪年表

附注:此表与《史记?六国年表》在个别地方有出入,但渑池会的年代是以《年表》为依据的。

四、检查预习情况:学生复述“完璧归赵”的故事。

五、讲解课文第1至5段

1.阅读课文第1至2段。先解释“合传”体例,然后提问:

①从节选的这一部分看,文章以记述蔺相如为主,为什么开篇介绍人物履历将廉颇置于蔺相如之前?(廉颇拜为上卿时,而蔺相如为“舍人”,地位相差悬殊。补充:传的后半部叙廉颇事迹较多。有提挈全文的作用。)

②“为宦者令缪贤舍人”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舍人地位低微,况为宦者令舍人乎!又,为蔺相如被荐使秦设伏。)

注:括号内的话是答案要点,其中加着重号的语句即点评语,可写在黑板上。下同。

2.齐读第3段。

①让学生概括大意。(故事缘起)

②指出“求人可使报秦者”为本段关键句,并加分析。(为相如出场作铺垫)

③提问:本段写赵国君臣议而不决,有什么用意?(烘托相如胆识)

3.齐读第4段。

①指出古代宦官不得干预朝政,当时又有荐人不当一并治罪的规定,然后叫一个学生重读“臣尝有罪”至段末这一部分,让全班学生仔细品味。

②叙史贵简。从这个原则出发,能不能将这段话改写为:“于是缪贤荐蔺相如,王许之。”(不能)

③讨论中可提出一些辅助性问题:缪贤是怎样的人?(挺身而出,亦有胆识。)对表现蔺相如有什么作用?(先虚写一笔)划出关键语句。(“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4.齐读第5段。

①教师将蔺相如的对策语连贯起来朗读一遍,然后带领同学分析它的特点。(见事深刻、决断明确——真乃快人快语;对奉使一事,早已成竹在胸。)

②联系上文说说在安排主要人物出场上的特点。(设伏——陪衬——虚写——一出场便不同凡响。)

5.整理前五段词语。

①通假字:斧质(鑕)可予不(否)奉(捧)璧

②古代惯用语:“见”用于表示被动(徒见欺)

“于”也用于表示被动(幸于赵王)

试比较二者的不同。

六、布置作业

1.熟读下面两段话:

①“夫赵强而燕弱„„则幸得脱矣。”

②“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宁许以负秦曲。王必无人„„臣请完璧归赵。”

2.朗读第6至13段。熟读如下两段:

①“大王欲得璧„„俱碎于柱矣!”②“秦自穆公以来„„孰计议之。”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第1题

主要看能否读出语气,能否基本上成诵。

二、讲解第6至13段

1.学生朗读“大王欲得璧„„俱碎于柱矣”这段话之后,提出以下的问题进行讨论:

①这段话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说的?(“秦王无意偿赵城”。)蔺相如是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注意行文前后照应。)“章台”——“列观”;“以示美人”——“传之美人”。

②划分这段话的层次。(述“奉璧”使秦经过;斥秦王无礼,说明“复取璧”原因;预防秦王“强夺”之策。)

③讨论这段话的内容及表达方式:

“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借赵群臣语揭出秦王要害)

“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由抑转扬,缓和气氛)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说明赵方诚意,以退为进)

说“斋戒五日”一事(“修敬”是关键,为要求秦王“斋戒”五日设伏,何等周密)

不可“逆强秦之欢”(又何等委曲)“戏弄”(“怒发上冲冠”之由,照应上文)

“臣头与璧俱碎于柱”(一夫决死,万乘莫当,秦王入我掌中)

④从秦王的反应来看,这段话有怎样的特点?秦王“辞谢”是否仅仅因为“恐其破璧”?(这段话义正辞严,切中秦方要害,使秦王理屈辞穷。)

⑤从这段话看蔺相如的策略。

提示:要联系上下文,例如上文未提赵王“斋戒五日”一事;要着眼于“完璧归赵”的全过程。

“璧有瑕”(“复取璧”的办法何等巧妙)

“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向秦王提出同样要求的前提,暗藏归璧于赵的计划,使秦王入彀。)

“拜送书于庭”(为提出“设九宾于廷”设伏,这关涉到相如的下一步计划,以进为退。)

⑥小结蔺相如的性格特点。(有胆识,有智谋,善于相机行事,掌握主动)

⑦要求全班同学将这段话重读一遍,再抽查个别学生,看看是否已达到基本成诵。

2.学生朗读“秦自缪公以来„„孰计议之”这段话后,提出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①指出这话是在“九宾礼”上说的,要求学生细读有关注释,体会蔺相如说这番话的意图。

②划分这段话的层次。(声称璧已送回赵国——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甘愿受刑)

③这段话的要害是什么?(“先割十五都予赵”——击中秦王要害。)(抓住这个要害,则蔺相如之使人持璧归赵,要求“设九宾于廷”等等作法之用心,无不豁然而明。)

④这段话还有哪些特点?(解释“令人持璧归”,归罪于秦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故秦王之受欺,咎由自取,而相如不过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以“先割十五都予赵”检验秦王是否有“易璧”的诚意;自己承担“欺大王之罪”,与赵王无关。)

⑤快速背诵练习:把这段话齐读两遍,然后抽查个别学生。

3.试简要回答下列问题,体会《史记》写作上的某些特点。

①次要人物的处理。

作者是怎样描写秦王的?哪些属于正面描写?哪些属于侧面描写?(“传之美人及左右”——正面;“左右皆呼万岁”——侧面。极写秦王之贪及傲慢。“恐其破璧„„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正面写心理及动作,表现其狡诈。“秦王因曰„„毕礼而归之”正面,写人物语言,表现秦王在关键时刻能从大局着眼,有大国之君的风度。)

②说说下面两组细节的作用

a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

(表现相如怒不可遏的神情,很传神)

b左右皆呼万岁

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

(写出秦廷的气氛:前者写狂喜之态,后者写懊丧之情,而皆源于贪利。)

三、巩固学习的收获,齐背蔺相如的两段话

四、布置作业

1.熟读第14至21段,准备背诵最后五段。

2.完成练习第四至五题。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1.抽查个别学生,背诵蔺相如的两段话。

2.检查练习第四、五题的完成情况。

二、用提问方式导入新课

问题:蔺相如这次赴会跟上次出使的身份有什么不同?(官职不同:上次是以舍人充当使者,这次是以上大夫充当国君副手)从什么地方看出?(唯书

“相如从”,他人不书;“顾召赵御史”。)跟上次出使相距几年?(三年)

三、进行新课

1.讲解第14至16段(“渑池会”)

①渑池会是在怎样的背景下举行的?(“其后,秦伐赵„„杀二万人”。补充说明: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在战后有举行双方国君会晤的惯例。)这样的背景说明了什么?(赵是以战败国身份与会。)

②秦王为什么主动提出举行这次会晤?赵王为什么“畏秦,欲毋行”?(秦王不怀好意,借会晤取得战场上没有取得的东西,所以赵王畏秦诈骗。)

补充史实:秦一向以诈和力制服诸侯。前340年商鞅伐魏,以“为好会”为名骗魏主将公子卬来会,然后扣留他;魏失主将,大败。前313年,张仪以献地六百里诱使楚怀王与齐断交。齐楚断交后,张仪改为献地六里。

③学生齐读廉颇送别赵王时说的那一段话,然后提问:

根据这段话说说廉颇对待国家大事的态度。(考虑到渑池会的最坏结果:秦方扣留赵王。以“请立太子为王”击破秦的阴谋。说明他谨慎持重,对敌斗争坚决,有长远眼光。)作者详写这段话有什么用意?(为“廉蔺交欢”张本。)

④学生默读第15.16两段,复述渑池会上的斗争经过,然后提问:

从蔺相如跟秦方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过程可以看出什么?(秦方蓄意进行挑衅;蔺相如不畏强暴。)

赵王认为蔺相如“功大”,是否有理由?(维护了赵国的尊严,表示了敢于跟秦斗争的决心。)

⑤廉颇是否也有功呢?(有。“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一句暗写廉颇。以军事力量作后盾,挫败了秦方以武力相胁的阴谋。)

2.讲解第17至21段(“廉蔺交欢”)

①指出这部分要求背诵,然后齐读。

②划分本部分层次,为诵读作准备。(相如“拜为上卿”→廉颇“宣言”→相如“避匿”→相如答舍人谏→廉颇“负荆”)

③在你看来,这部分的核心是哪一句话?(“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国家之急”是指什么说的?(强秦加兵。)“私仇”又是指什么说的?(“两虎共斗”)

④诵读蔺相如“夫以秦王之威„„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这一段话,然后回答问题:明人李贽评相如“引车避匿”一事说:“节节见相如智勇俱妙。”试结合这段话说说“妙”在什么地方。(相如深知廉颇公忠体国之心,故以“秦王之威”相比,又以“国家之急”相许,足见其胸襟阔大,如此方能使廉颇顿悟已非。)

⑤廉颇始而“宣恶言”,闻蔺相如语即“肉袒负荆”,“至蔺相如门谢罪”,这前后对比说明了什么?(说明他的居功自傲是他思想中次要的一面,所以听了蔺相如的那一番话后,十分感愧,立即从计较个人得失的立场转到维护国家利益的正确立场上来,表现了公忠体国、勇于改过的精神。

四、巩固收获,齐读17~21段

五、布置作业

1.背诵第17-21段。

2.想想本文在选材和布局上有怎样的特点。

3.完成练习第三题,归纳解词的方法。

第四课时

教学过程

一、快速背诵练习

1.逐层练习背诵。

①相如拜为上卿(提示:“位在廉颇之右”为此层核心句。)

②廉颇“宣言”(提示:由两段话组成,前一段说原因,重在比功劳;后一段说行动,这是此层的核心句。)

③相如“避匿”(提示:包括“称病”不朝和“引车避匿”两件事,由此引出舍人进谏。)

④相如答舍人谏(提示:这一层是重点,要结合诵读进一步理解内容,要读出语气。以下各点可供参考:

a舍人的话乃世俗之见;

b相如问“孰与秦王”,使人反思;

c“顾吾念之”以下乃相如正意,居高临下,使人叹服,真乃字字金玉,掷地有声;

d要比较下面两组句子的语气:

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反问中包含递升

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反问兼感叹)

⑤廉颇“负荆”(提示:核心是“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这一句,要表现自责很深的语气。)

2.贯穿背诵。

二、选材及布局研究

1.有人说,第2段“蔺相如者,赵人也。为宦者令缪贤舍人”一句可删。理由有二:(1)删去此段则第1段和第3段衔接得自然;(2)此句与第4段开头“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重复。试据文章布局的道理给予反驳。(不可删的理由有二:(1)本文是一篇“合传”,廉蔺二人,一将一相,相互配合,对维护赵国的安全起了重要作用。按《史记》体例,在传记开头将二人并提,表明二人的事业是密不可分的。(2)这样开头既突出了廉颇的战功,又突出了蔺相如的出身低微,可使读者了解缪贤举贤、赵王破格提拔、廉颇“宣言”而后“负荆”的深刻意义。)

2.相如奉璧使秦一节是按怎样的层次来叙述的?

这样的布局有什么好处?(在献璧后作者依次描绘了蔺相如三次有步骤的行动:取璧、保璧、归璧。无不紧扣着和氏璧的命运。这样的布局使蔺相如如同置身于一个五光十色的舞台,其机智果敢的性格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3.本文第12段已将“完璧归赵”故事叙述完毕,为什么作者在它后面又加上“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不予秦璧”这两句话?(这两句话在全文结构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揭露了秦王“以城易璧”的骗局,肯定了赵反欺骗斗争的胜利;另一方面又暗示秦王恼羞成怒,导致对赵采取军事行动,由此过渡到下文。”

4.从来史笔求简。试比较下面两组话,说说哪一种写法好?

①a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王问:“何以知之?”对曰:“臣尝有罪„„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b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勇而有谋,宜可使。”

②a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臣等不肖,请辞去。”

b于是舍人相与谏蔺相如,欲辞去。

(b的写法不好。①用b的写法,则缪贤敢于荐舍人去充当使者、赵王同意召见相如,均不可得而知,视国家大事为儿戏,不符合史家选材原则。②用b的写法,略去谏的内容,则下文“独畏廉将军哉”失去所本。)

※5.紧接本文,原作还有这样一段话:

“是岁,廉颇东攻齐,破其一军。居二年,廉颇复伐齐畿,拔之。后三年,廉颇攻魏之防陵、安阳,拔之。后四年,蔺相如将而攻齐,至平邑而罢其明年,赵奢破秦军于阏与下。”

说说这段话在文章中的作用。

※表示参考题,下同。

(这是对上文的补笔,略写“廉蔺交欢”后五年间赵国的大事,从侧面赞扬廉蔺二人精诚团结,在军事上产生了积极的结果。)

三、整理字词

1.检查练习第三题的完成情况。

2.分类。

A一词多义类:

负:①依仗(负其强)

②承担,使承担(宁许以负秦曲)

③背着(肉袒负荆)

④辜负(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⑤背弃(负约不偿城)

引:①把箭射出去(引而不发)②拉(欲引相如去)

③延请(引赵使者蔺相如)

④掉转(引车避匿)

幸:①侥幸(则幸得脱矣)

②表敬用(大王亦幸赦臣)

③宠幸(幸于赵王)

小结:①抓住一个最基本的意思;②结合上下文内容加以引申。

B引申的一个特殊种类——词义随用法的变化而变化:

①名词活用如动词。

衣:穿(乃使其从者衣褐)

刃:杀(左右欲刃相如)

舍:安置住下(舍相如广成传舍)

②形容词、动词的活用。

完:使„„完好(臣请完璧归赵)

毕:将„„进行完毕(毕礼而归之)

归:送回(毕礼而归之)

破:把„„弄破(恐其破璧)

急:使„„急、逼迫(大王必欲急臣)

小结:要注意变化后的意思跟原义是有联系的。

四、布置作业

1.背诵最后五段。※2.明人王世贞《蔺相如完璧归赵论》认为,“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天也”,他的理由是:“是时秦意未欲与赵绝耳,令秦王怒,而僇相如于市,武安君(秦将白起)十万众压邯郸(赵都),而责璧与信,一胜而相如族,再胜而璧终入秦矣。”你同意这个观点吗?

《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

廉颇是赵国优秀的将领。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担任赵国的大将,攻打齐国,大败齐军,夺取了阳晋,被任命为上卿。于是廉颇以他的勇猛善战而闻名于诸侯各国。

蔺相如是赵国人,做赵国宦官头目缪贤的门客。

赵惠文王时,赵国得到楚国的和氏璧。秦昭王听说这件事,派人送给赵王一封信,说愿意用十五座城给赵国,请求换取和氏璧。赵王跟大将军廉颇及许多大臣商量:想把这块宝玉给秦国,又怕得不到秦国的城,白白受欺骗;想不给吧,又担心秦兵打过来。主意拿不定,想找个可以派遣去回复秦国的人,又找不到。

宦官头目缪贤说:“我的门客蔺相如可以出使。”赵王问:“您根据什么知道他可以出使呢?”缪贤回答说:“我曾经犯有罪过,私下打算要逃到燕国去。我的门客蔺相如阻拦我说:‘您凭什么知道燕王(会收留您)?’我告诉他,我曾跟随大王与燕王在边境相会,燕王私下握着我的手说‘愿意交个朋友’,凭这个知道他,所以打算去他那里。蔺相如对我说:‘如今赵国强,燕国弱,您又受赵王宠幸,所以燕王想跟您结交。现在您竟从赵国逃奔到燕国,燕王害怕赵国,这种形势下燕王一定不敢收留您,反而会把您捆绑起来送回赵国的。您不如袒胸露臂,趴在斧质上请罪,就能侥幸得到赵王赦免’。我听从了他的意见,幸而大王赦免了我。我私下认为蔺相如是个勇士,有智谋,应该是可以出使的。”

于是赵王召见蔺相如,问他:“秦王打算用十五座城换我的璧,可不可以给他?”蔺相如说:“秦国强大,赵国弱小,不能不答应他的要求。”赵王说:“拿走我的璧,不给我城,怎么办?”蔺相如说:“秦王用城换璧而赵国不答应,理亏的是赵国;赵国给秦璧而它不给赵国城,理亏的是秦国。比较这两种对策,宁可答应秦的请求而让它负理亏的责任。”赵王问:“可以派谁去呢?”蔺相如回答说:“大王果真找不到人,我愿意捧着和氏璧出使秦国。城给了赵国,就把璧留在秦国;城池不给赵国,我保证完整无缺地把和氏璧带回赵国。”赵王就派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向西进入秦国。

秦王坐在章台宫接见蔺相如。蔺相如捧着和氏璧呈献给秦王。秦王非常高兴,把和氏璧传给妃嫔及侍从人员看,群臣都欢呼“万岁”。蔺相如看出秦王没有把城酬报给赵国的意思,就上前说:“璧上有点毛病,请让我指给大王看。”秦王把和氏璧交给蔺相如。蔺相如于是捧着璧退了几步站住,背靠着柱子,怒发竖立,像要把帽子顶起来。他对秦王说:“大王想要得到和氏璧,派人送信给赵王,赵王召集所有大臣商议,都说:‘秦国贪婪,依仗它强大,想用空话来求和氏璧,补偿给赵国的城恐怕得不到。’打算不给秦国和氏璧。但是我认为平民之间的交往,尚且不相互欺骗,何况是大国之间的交往呢!而且因为一块璧的缘故惹得强大的秦国不高兴,不应该。于是赵王斋戒了五天,派我捧着和氏璧,在朝堂上行过叩拜礼,亲自拜送了国书。这是为什么?为的是尊重大国的威望而表示敬意。现在我来到秦国,大王却在一般的宫殿里接见我,礼节显得十分傲慢;得到璧后又将它传给妃嫔们看,以此来戏弄我。我看大王无意补偿给赵国十五座城,所以又把它取回来。大王一定要逼迫我,我的头现在就与和氏璧一起撞碎在柱子上!”

蔺相如拿着那和氏璧,斜视着柱子,就要撞击在柱子上。秦王怕他撞碎和氏璧,就婉言道歉,坚决请求他不要把和氏璧撞碎,并召唤负责的官吏察看地图,指点着说要把从这里到那里的十五座城划归赵国。

蔺相如估计秦王只不过以欺诈的手段假装把城划给赵国,实际不能得到,就对秦王说:“和氏璧是天下公认的宝贝,赵王敬畏大王,不敢不献出来。赵王送璧的时候,斋戒了五天。现在大王也应斋戒五天,在朝堂上安设“九宾”的礼节,我才敢献上和氏璧。”秦王估计这种情况,终究不能强夺,就答应斋戒五天,把蔺相如安置在广成宾馆里。蔺相如估计秦王虽然答应斋戒,也必定违背信约,不把城补偿给赵国,就打发他的随从穿着粗布衣服,怀揣那块璧,从小道逃走,把它送回赵国。

秦王斋戒五天后,就在朝堂上设了“九宾”的礼仪,延请赵国使者蔺相如。蔺相如来到,对秦王说:“秦国自从秦穆公以来的二十多个国君,不曾有一个是坚守信约的。我实在怕受大王欺骗而对不起赵国,所以派人拿着璧回去,已经从小路到达赵国了。再说秦国强大而赵国弱小,大王派一个小小的使臣到赵国,赵国会立刻捧着璧送来。现在凭借秦国的强大,先割十五座城给赵国,赵国怎么敢留着璧而得罪大王呢?我知道欺骗大王的罪过应该处死,我请求受汤镬之刑。希望大王和大臣们仔细商议这件事。”

秦王和大臣们面面相觑,发出无可奈何的苦笑声。侍从中有的要拉蔺相如离开朝堂加以处治。秦王就说:“现在杀了蔺相如,终究不能得到和氏璧,反而断绝了秦、赵的友好关系。不如趁此好好招待他,让他回赵国去。难道赵王会因为一块璧的缘故而欺骗秦国吗?”终于在朝廷上接见蔺相如,完成接见的礼节,送他回赵国去了。

蔺相如回国以后,赵王认为他是个贤能的大夫,出使到诸侯国家能不受辱,就任命他做上大夫。

此后秦国没有给赵国城池,赵国也到底没有把和氏璧给秦国。

后来,秦军攻打赵国,攻下石城。第二年秦军又攻打赵国,杀了赵国两万人。秦王派使臣告诉赵王,打算与赵王和好,在西河外渑池相会。赵王害怕秦国,想不去。廉颇、蔺相如商量说:“大王不去,显得赵国既软弱又怯懦。”赵王于是动身赴会,蔺相如随行。廉颇送到边境,跟赵王辞别时说:“大王这次出行,估计一路行程和会见的礼节完毕,直到回国,不会超过三十天。如果大王三十天没有回来,就请允许我立太子为王,以便断绝秦国要挟赵国的念头。”赵王同意廉颇的建议,就和秦王在渑池会见。

秦王喝酒喝得高兴时说:“我私下听说赵王喜好音乐,请赵王弹弹瑟吧!”赵王就弹起瑟来。秦国的史官走上前来写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与赵王会盟饮酒,命令赵王弹瑟。”蔺相如走向前去说:“赵王私下听说秦王善于演奏秦地的乐曲,请允许我献盆缶给秦王,(请秦王敲一敲),借此互相娱乐吧!”秦王发怒,不肯敲缶。在这时蔺相如走上前去献上一个瓦缶,趁势跪下请求秦王敲击。秦王不肯敲击瓦缶。蔺相如说:“(如大王不肯敲缶),在五步距离内,我能够把自己颈项里的血溅在大王身上!”秦王身边的侍从要用刀杀蔺相如,蔺相如瞪着眼睛呵斥他们,他们都被吓退了。于是秦王很不高兴,为赵王敲了一下瓦缶。蔺相如回头召唤赵国史官写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为赵王击缶。”秦国的众大臣说:“请赵王用赵国的十五座城为秦王祝寿。”蔺相如也说:“请把秦国的都城咸阳送给赵王祝寿。”直到酒宴结束,秦王始终未能占赵国的上风。赵国又大量陈兵边境以防备秦国入侵,秦军也不敢轻举妄动。

渑池会结束后,回到赵国,因为蔺相如功劳大,赵王任命他做上卿,位在廉颇之上。廉颇说:“我做赵国的大将,有攻城野战的大功劳,而蔺相如只不过凭着几句言辞立了些功劳,他的职位却在我之上。再说蔺相如本来是卑贱的人,我感到羞耻,不甘心位居他之下!”扬言说:“我碰见蔺相如,一定要侮辱他。”蔺相如听到这些话后,不肯和他会面,每逢上朝时常常托辞有病,不愿跟廉颇争位次的高下。过了些时候,蔺相如出门,远远看见廉颇,就掉转车子避开他。在这种情况下,门客一齐规劝他说:“我们离开父母兄弟而来侍奉您,不过是因为仰慕您的高尚品德。现在您与廉颇职位相同,廉将军散布一些恶言恶语,您却怕他,躲着他,怕得太过分了。平庸的人对这种情况尚且感到羞耻,更何况是将相呢!我们实在没有才能,请允许我们告辞离开吧!”蔺相如坚决挽留他们,说:“你们看廉将军与秦王相比哪个厉害?”门客回答说:“(廉将军)不如秦王厉害。”蔺相如说:“凭秦王那样的威风,我蔺相如敢在秦的朝廷上呵斥他,侮辱他的臣子们。相如虽然才能低下,难道偏偏害怕廉将军吗?但是我想到这样一个问题: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轻易侵犯赵国,只因为有我们两个人存在啊!现在如果两虎相斗,势必不能都活下来。我之所以这样做,是以国家之急为先而以私仇为后啊!”

廉颇听到这话,解衣赤背,背着荆条,通过门客引导到蔺相如家门请罪,说:“我这个粗陋卑贱的人,不知道将军宽容我到这样的地步啊!”两人终于和好,成为誓同生死的朋友。

2007-05-14 人教网 关闭 打印 推荐给朋友 大 中 小

【上一篇】《屈原列传》教学设计 【下一篇】《报任安书》教案设计

第四篇:《廉颇蔺相如》列传

《廉颇蔺相如》列传

一,1一词多义,解释。

⑴负①秦贪,负其强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③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

④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⑤谦颇闻之,肉袒负荆

⑵使①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

②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③乃使其从者衣褐

④大王乃遣一介之使

⑶引①引赵使者蔺相如

②左右欲引相如去

③相如引车避匿

⑷徒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②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

⑸幸①而君幸赦臣

②而君幸于赵王

⑹以①以勇气闻于诸侯

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③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④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2、词类活用 解释

舍相如广成传舍

左右欲刃相如

完璧归赵-

且庸人尚羞之

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二.翻译句子

而君幸于赵王.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么仇也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求人可使报秦者

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三.活用课本素材: 蔺相如:英雄不问出身

蔺相如是战国后期人,生卒年不详,他出身低微,原只是个舍人,相当于今日的生活秘书,没有任何人身依附关系,但他最后一跃而成为赵国的相国。他的事迹,对战国时代众多到处谋职的门客来说,无疑具有极大的号召作用。

从个人角度而言,“完璧归赵”的故事不但体现了蔺相如的智慧,也体现了他面对强大秦国所表现出来的勇气。在渑池之会中,蔺相如表现出来的胆魄,比之齐鲁会盟时的曹沫,一点也不逊色。而他处理与廉颇关系的手法,也堪称政治平衡术的经典之作。总之,蔺相如是战国时代平民政治家所能达到的极致。

找个好主人很重要

随着教育的发展,战国时代的文士剧增,如何谋职也因此成了个大问题。因为各国之间竞争厉害,互相吞并已成常态,于是对人才的需求也就更大了,有眼光的人个个求才若渴,纷纷加以招揽。蔺相如的故事,若从谋职角度来看,还别有一番道理。

蔺相如的头位雇主是赵国的宦官头领缪贤。蔺相如开始只是他的舍人,职责类似生活秘书。缪贤有次得罪了赵王,因为怕受到惩罚,决定逃到燕国去。蔺相如及时地阻止了缪贤,并问他何以肯定燕王甘冒得罪赵国之险来收留他呢?缪贤于是透露了他在一次跟随赵王出席宴会的时候,燕王私下和他攀过交情,他觉得凭燕王的这句话,有可能得到关照。

蔺相如分析了一番,告诉缪贤说:“你得到当时燕王的友情,不过是仗着赵国的强大,以及赵王的宠信。现在你若从赵国逃亡的话,弱小燕国怎敢得罪赵国呢,到时候大有可能会把你抓起来引回赵国。所以你不如主动脱了衣服,做出可怜的样子给赵王请罪,这样倒有脱罪的机会。”

缪贤觉得很有道理,就照着做了,而赵王果然也赦免了缪贤。缪贤因此认识到蔺相如的才华,更可贵的是,他没有因为遮掩自己的过失而埋没蔺相如的才能。他不但把这件事情讲给赵王听,也把蔺相如推荐给了赵王。于是,蔺相如一举进入了赵国的政治舞台。

完璧归赵---智慧、勇气一个都不能少

楚国人卞和把和氏璧献给楚厉王,结果被砍掉了左脚;后来武王继位,卞和又去献宝,楚武王御用鉴定师仍然没分辨出宝贝,结果害得卞和又被砍断了右脚。一直到楚文王的时候才昭了雪,那块宝玉也因此被命名为“和氏璧”。因为卞和的执著,这块宝玉显得更加难得。

人常说“怀璧其罪”,赵惠文王得到了和氏璧,麻烦也跟着来了。秦国强大,秦昭王自然可以傲气,他要求用十五座城池来换和氏璧。蔺相如就是在这个关口,被自己的原主人缪贤推荐上去。因为不能得罪秦国,赵国不得不答应交易。蔺相如为赵王分析两种可能,认为两害相权取其轻,宁愿让秦国先拿了和氏璧理亏,而不得罪秦国;并且自荐出使秦国,他对赵国君臣表示,如果交易不成,一定会完璧归赵。

有理有据,再加上无赖手段,让同样无赖的秦国没办法。既不值得因此杀掉蔺相如,也无意用十五座城池去换玉璧。这场让赵国君臣心惊肉跳的危机就这样过去了。回到赵国之后,蔺相如因此被擢升为上大夫。

四.把“廉颇/蔺相如”写入作文及高考优秀范文

学会宽容

宽容是一种修养,是一种品质,更是一种美德。宽容不是胆小无能,而是一种海纳百川的大度。做人要宽容,更要学会宽容。

历史上有个叫蔺相如的臣相,由于护驾有功,所以官职一路上升,引起了大将廉颇的忌妒与不满,便处处与蔺相如作对。但是蔺相如面对廉颇的无理取闹,只是笑而避之,从而有了“负荆请罪”这个故事。廉颇对于蔺相如如此宽宏大量,深感惭愧,从此两人便联手,一起为赵国奉命效劳。所以说,学会宽容,于人于已都有益处。

反观历史上那些善于妒忌的人,遇到一点不满便怨天尤人,这些人纵然学问再好,也难成大器。周瑜是个卓越的军事家,才能出众,足智多谋,把庞大的东吴水师管理得井井有条。可是,当他得知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后,虽自知不如,但却不甘落败,于是整天心中盘算着如何打赢诸葛亮,发出了“既生瑜,何生亮”的凄叹后,最终落得个吐血身亡的结局,唉,这又是何苦呢!倘若周瑜能像蔺相如那样宽容大量,我想,他的结局肯定不会是这样!

在生活中,我们难免会与别人发生摩擦,当别人不小心踩到你,你应该摆摆手,说声没关系;当别人弄坏了你的东西,向你道歉时,你也应该宽容地付之一笑。人生如此短暂匆忙,我们又何必把每天的时间都浪费在这些无谓的摩擦之中呢?天地如此宽广,比天地更宽广的应该是人的心!

学会宽容吧!做人如果能够宽容一点,那么我们的生活便会变得更加和谐美好!

2005年高考语文(山东卷)优秀作文:尽显双赢智慧

天空有无尽的湛蓝,但仍为白云留出了些许空间,于是,蓝天满足了白云,白云点缀了蓝天;

海洋有怒吼的波涛,但仍为游鱼留下了些许空间,于是,海水养育了游鱼,游鱼丰富了海洋。

谁说,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充斥的都是勾心斗角、尔虞我诈?我想,彰显自己并且承托别人才是立足社会的双赢大智慧。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一位睿智的老果农。他数十年如一日的研究果树新品种,他终于研究成功了。令人不解的是,他却将自己的成果挨家挨户的送给自己的邻居。在他的引导下,全村的果园里种的都是他的优良品种。有人便好奇地问他,他回答说:“我是为了自己的果树,如果邻居用的仍然是旧品种,那我的果树也会被传播的花粉污染。”他的话让人恍然大悟,他的这种做法,既保全了自己的果树品质的纯洁,又使邻居获得新的品种,与他人共享进步,才能使自己更加完善。这难道不是一种双赢智慧吗?

在武将廉颇的眼里,一个只会说几句好话的文相蔺相如何以职位比他高?于是处处与之作对,出言不逊。而相如并没有跟他计较,而是道出了“先国家后利己”的君子之言。这话着实令廉颇汗颜,于是就有了“负荆请罪”的佳话,“将相和”的美谈。文相武将辅佐君主,繁荣国家。蔺相如的坚忍、包容让人钦佩。与他人和平共处,才能使自己的地位更加稳固。正是他的忍让,使得他与廉颇都受到人们的尊敬,同时为国家稳定做出了贡献。这不能不说也是一种双赢的智慧。

世间万物皆如此,在自然界中也存在许多着互利共生的双赢故事。

现实生活中,竞争无时不在,但它不应该是一味的言论相攻,两败俱伤。或许,只要我们多一份关爱、包容、谦让、无私,不仅承托了别人,更成就了自己。在付出中收获双赢。

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漫随天外云卷云舒。带一份平和,一份智慧,去接纳云,挽留鱼。彰显我们的长处,承托别人的短处,在茫茫竞争人海中,尽显自己双赢的人生大智慧。„„

尺 度

心是天平是衡量心灵的尺度,在与人相处或处理事务时,宽容是一把好尺,把握好它,可以更好地调节人际关系。

廉颇与蔺相如的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和氏璧”问题上崭露头角,在渑池会上辉煌,蔺相如成功地完成了由“麻雀”到“凤凰”的转变,而正是他的一步登天,引起了廉君的不满,“相如素*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吾见相如必辱之。”一系列的狂言传到蔺相如的耳朵里,相如只是“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这引起了相如门客的不满,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君同列,廉颇宣恶言,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相如固止之,曰:“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如此宽大的胸襟,如此的待人尺度,成就了赵国的辉煌,若不是蔺相如宽容地对待廉颇,与他成为刎颈之交,若不是蔺相如大度地处事,怎能够成就赵国的辉煌?正是蔺相如把握住了待人、处事的尺度,才把握好了自己的人生。

松下电器的总裁松下幸之助是一个严格要求员工的人,哪怕你接电话的姿态不对,也会引来松下的呵斥。可有一次,松下手下的一位部长却因工作失职,致使工作发生火灾,公司损失重大,而正当这位部长为赔偿而一筹莫展的时候,松下的电话到了。他没有向他索赔,而是让他继续在厂里做下去。松下说:“对待一个人要把握好尺度,他自己做错了事,自己会自省。再责怪于他反而会造成不好的影响。”结果令松下很满意。那位部长办事尽心尽力,再也没有出过差错,志了松下的一位得力助手。松下把握住了待人的尺度,才没有失去这位得力的助手。

由此可见,正确对待自己,宽容对待他人,不但是成就自己的事业,也是成就他人的一把好尺度。

让心灵的天平平衡,尺度是必要的。

语言,架起沟通的桥梁

人类与其它动物不同的一个地方是,人类有自己独特的语言。语言为人类彼此间的沟通架起了一座桥梁,通过这座桥梁,我们才能了解彼此的需要,感受彼此的心情,分享彼此的悲喜。

语言,有时是化解误会的良药。赵国的大将廉颇妒忌被赵王器重的蔺相如,扬言要使他难堪,而蔺相如却处处避免与之发生冲突,众人不解,蔺相如的一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道出了他的用意。这句话亦使廉颇瞬间消除了对蔺相如的偏见,他负荆请罪,最终与蔺相如成为刎颈之交。蔺相如的那句掷地有声的话化成了一座桥梁,使两位大臣的心得到沟通,使廉颇了解到蔺相如高尚的人格。可见,语言,是信息的载体,通过语言,许多误会得以消除,不少心灵的隔阂能被冲破。

语言,是传递关爱与理解的信鸽。现代社会许多家长常抱怨孩子老是以自我为中心,总是不听自己的话,许多孩子也埋怨家长老是不理解自己,总是束缚着自己。这种状况发生的原因有很多,但最主要的一点是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沟通太少。有的家长什么事都不让孩子做,只要求孩子好好读书,不要分心,这不能算是关爱。真正的关爱应该是建立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有一些家庭会每天腾出一些时间来,让一家人能够说出各自内心所想的和所希望的。父母仔细聆听儿女的心声,儿女默默记住父母的教诲和期望。彼此的了解促进了彼此的沟通。语言就像信鸽一样,把一方的心声传送到另一方,从而理解得以建立。家长与孩子之间的理解,令家长找到表达关爱的最佳方式,亦令孩子体恤家长,懂得该如何报答父母。彼此的语言交流,令沟通与理解的大门敞开。

语言上的交流如果不得当,就会造成沟通上的误解。冯妇葬身火海的寓言,发人深省,如果语言表达准确,这种悲剧完全可以避免发生。因此,学好语言的表达,对沟通是大有裨益的,架好语言这座沟通的桥梁,我们才能够更好地彼此理解。

有了语言,沟通才会变得顺畅;有了语言,沟通才会如此多姿多彩。

然而,包容不等于放任纵容。人类社会是由各种明确或潜在的规则加以维系的,违反原则无节制的纵容最终会导致社会的畸形。包容也不等于隐忍不发。“忍”是刻意的制怒和压抑,久之难免有爆发的一天,包容则意味着襟怀坦荡、泰然自若的恬静和淡然。包容更不等于沉默忘却,对于不能容忍的事,沉默也许是另一种抗争,而忘却往往意味着背叛。真正的包容,应该如伏尔泰对其政敌所说:“虽然不赞同你说的每一个字,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包容是海纳百川,是厚德载物;包容是睿智恢弘,是宁静致远。如是我闻:康德说,只有两样事物能让我的内心深深震撼,一是我们头顶璀璨的星空,一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法则;如是我愿:当今世界,国家、种族、宗教冲突不断,“只要人人能多一份包容,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第五篇:廉颇蔺相如列传

廉颇蔺相如列传

主讲:周广忠 教学目的

1.认识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和顾全大局的精神;认识廉颇公忠体国和勇于改过的精神。

2.了解史传作品在选材和布局上的特点。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司马迁一生经历坎坷,因李陵一案而遭受酷刑中最为耻辱的腐刑后,“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他曾想过死,但一想到“人固有一死,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他犹豫了,因为他把事业、理想看得比一切都宝贵,他思想升华了,毅然活下来,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正因为如此,司马迁才对那些在逆境中发愤,在厄运中不屈不挠,在险境中视死如归的仁人志士有着深刻的理解,他的《史记》才会出现那么多有血有肉、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磨难英雄形象。比如荆轲、毛遂、晁错„„而蔺相如则是这些人物中的突出典型。蔺相如在虎狼成群、险象横生的环境中,置个人生死于不顾,以国家利益至上,凭自己的勇气和智慧,赢得了国家的尊严。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史记》中著名篇章——《廉颇蔺相如列传》。

司马迁和《史记》简介 1.司马迁简介

司马迁(约前145 ̄约前90),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其父司马谈是汉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编写史料,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的官职)。司马迁早年游踪遍及南北,到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为《史记》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天汉二年(前99),在《史记》草创未就之际,司马迁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而被捕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掌管皇家机要文件),继续发愤著书,于征和二年(前91)写成

2、回顾《史记》 学生朗读注释

二、时代背景简介

战国(前403-前221)是一个兼并剧烈的历史时期。本文所叙史实发生在前283年到前279年之间,正值战国中期之末。在此之前,秦早已占领了巴蜀,并夺取魏在河西的全部土地,又多次大败楚军,初步形成了统一全国的趋势。在此期间,秦以主力图楚,前280年秦取楚上庸(今湖北房县、均县等地)及汉水北岸,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今湖北江陵),逼楚迁都于陈(今河南淮阳)。尽管如此,秦仍未停止对赵的进攻,所以如何对付秦的挑战已成为赵国安危之所系的大问题。廉颇和蔺相如就是在这个历史舞台上起关键作用的人物。

三、(一)复述蔺相如“完璧归赵”一事的梗概。

提示:要叙述得简而明;要抓住“被荐——对策——献璧——取璧(使人怀璧归赵)——斥秦王”这条线索;要用自己的话来说,不是翻译原作。

(二)把能表现蔺相如胆识的语句划下来,并反复品味。提示:要想想缪贤为什么敢于推荐蔺相如、赵王及群臣为什么同意派蔺相如使秦以及诸如此类的问题。

五、讲解课文

1、从节选的这一部分看,文章以记述蔺相如为主,为什么开篇介绍人物履历将廉颇置于蔺相如之前?(廉颇拜为上卿时,而蔺相如为“舍人”,地位相差悬殊。补充:传的后半部叙廉颇事迹较多。有提挈全文的作用。)

2、“为宦者令缪贤舍人”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舍人地位低微,况为宦者令舍人乎!又,为蔺相如被荐使秦设伏。)

注:括号内的话是答案要点,其中加着重号的语句即点评语,可写在黑板上。下同。

指出古代宦官不得干预朝,当时又有荐人不当一并治罪的规定,然后叫一个学生重读“臣尝有罪”至段末这一部分,让全班学生仔细品味。

3、教师将蔺相如的对策语连贯起来朗读一遍,然后带领同学分析它的特点。(见事深刻、决断明确——真乃快人快语;对奉使一事,早已成竹在胸。)

4、联系上文说说在安排主要人物出场上的特点。(设伏——陪衬——虚写——一出场便不同凡响。)

5.学生朗读“大王欲得璧„„俱碎于柱矣”这段话之后,提出以下的问题进行讨论:

a这段话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说的?(“秦王无意偿赵城”。)蔺相如是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注意行文前后照应。)“章台”——“列观”;“以示美人”——“传之美人”。

b划分这段话的层次。(述“奉璧”使秦经过;斥秦王无礼,说明“复取璧”原因;预防秦王“强夺”之策。)c从这段话看蔺相如的策略。

提示:要联系上下文,例如上文未提赵王“斋戒五日”一事;要着眼于“完璧归赵”的全过程。

“璧有瑕”(“复取璧”的办法何等巧妙)

“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向秦王提出同样要求的前提,暗藏归璧于赵的计划,使秦王入彀。)

“拜送书于庭”(为提出“设九宾于廷”设伏,这关涉到相如的下一步计划,以进为退。)

小结蔺相如的性格特点。(有胆识,有智谋,善于相机行事,掌握主动)

d要求全班同学将这段话重读一遍,再抽查个别学生,看看是否已达到基本成诵。

6、.学生朗读“秦自缪公以来„„孰计议之”这段话后,提出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①指出这话是在“九宾礼”上说的,要求学生细读有关注释,体会蔺相如说这番话的意图。

②划分这段话的层次。(声称璧已送回赵国——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甘愿受刑)

③这段话的要害是什么?(“先割十五都予赵”——击中秦王要害。)(抓住这个要害,则蔺相如之使人持璧归赵,要求“设九宾于廷”等等作法之用心,无不豁然而明。)

④这段话还有哪些特点?(解释“令人持璧归”,归罪于秦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故秦王之受欺,咎由自取,而相如不过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以“先割十五都予赵”检验秦王是否有“易璧”的诚意;自己承担“欺大王之罪”,与赵王无关。)

四、集中学习14—16节

1、渑池会是在怎样的背景下举行的?(“其后,秦伐赵„„杀二万人”。补充说明: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在战后有举行双方国君会晤的惯例。)这样的背景说明了什么?(赵是以战败国身份与会。)

2、秦王为什么主动提出举行这次会晤?赵王为什么“畏秦,欲毋行”?(秦王不怀好意,借会晤取得战场上没有取得的东西,所以赵王畏秦诈骗。)

3、学生齐读廉颇送别赵王时说的那一段话,然后提问: 根据这段话说说廉颇对待国家大事的态度。(考虑到渑池会的最坏结果:秦方扣留赵王。以“请立太子为王”击破秦的阴谋。说明他谨慎持重,对敌斗争坚决,有长远眼光。)作者详写这段话有什么用意?(为“廉蔺交欢”张本。)

4、学生默读第15、16两段,复述渑池会上的斗争经过,然后提问:

从蔺相如跟秦方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过程可以看出什么?(秦方蓄意进行挑衅;蔺相如不畏强暴。)

赵王认为蔺相如“功大”,是否有理由?(维护了赵国的尊严,表示了敢于跟秦斗争的决心。)

5、廉颇是否也有功呢?(有。“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一句暗写廉颇。以军事力量作后盾,挫败了秦方以武力相胁的阴谋。)

五、集中学习17---21节

1、廉颇和蔺相如的矛盾起因是什么?(蔺相如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2、在你看来,这部分的核心是哪一句话?(“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国家之急”是指什么说的?(强秦加兵。)“私仇”又是指什么说的?(“两虎共斗”)

3、诵读蔺相如“夫以秦王之威„„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这一段话,然后回答问题:明人李贽评相如“引车避匿”一事说:“节节见相如智勇俱妙。”试结合这段话说说“妙”在什么地方。(相如深知廉颇公忠体国之心,故以“秦王之威”相比,又以“国家之急”相许,足见其胸襟阔大,如此方能使廉颇顿悟已非。)

4、廉颇始而“宣恶言”,闻蔺相如语即“肉袒负荆”,“至蔺相如门谢罪”,这前后对比说明了什么?(说明他的居功自傲是他思想中次要的一面,所以听了蔺相如的那一番话后,十分感愧,立即从计较个人得失的立场转到维护国家利益的正确立场上来,表现了公忠体国、勇于改过的精神。

5、相如“避匿”(提示:包括“称病”不朝和“引车避匿”两件事,由此引出舍人进谏。)

E、相如答舍人谏(提示:这一层是重点,要结合诵读进一步理解)

学生总结廉颇蔺相如的性格特点

教师补充(蔺相如:大智大勇

不畏强暴

顾全大局

廉颇:有勇有谋

以国家为重

勇于改过)拓展:我们应该向廉颇蔺相如学习那些精神?怎样去做?

下载《廉颇蔺相如列传》复习练习word格式文档
下载《廉颇蔺相如列传》复习练习.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廉颇蔺相如列传

    廉颇蔺相如列传 【教学目标】 1、认识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和顾全大局的精神;认识廉颇公忠体国和勇于改过的精神。 2、了解史传作品在选材和布局上的特点。 3、学习文言......

    廉颇蔺相如列传

    《廉颇与蔺相如》教案 【学生背景分析】 学生通过必修1、2册的文言文的学习与探究,对文言文的基础知识已有了一定的积累,但是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兴趣仍然有待于培养,积累梳理的......

    廉颇蔺相如列传

    廉颇蔺相如列传 司马迁 [学习目标] 1.了解司马迁与《史记》的有关知识。 2. 掌握实词、虚词的用法、特殊句式等基本文言知识。 3. 学习本文通过典型事例和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

    廉颇蔺相如列传(★)

    —《廉颇蔺相如列传》 一、通假字 ⑴ 可予不:(不,通.“否”。) ⑵ 臣愿奉璧西入秦:.(奉,通“捧”,双手捧着。) ⑶ 拜送书于庭:(庭,.通“廷”,朝廷,接受朝拜和处理政务的地方。) ⑷ 召有......

    廉颇蔺相如列传练习及答案

    《廉颇蔺相如列传》练习卷参考答案 一、解释下列加点字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1拜授予官职为上卿,2以凭借勇气闻于诸侯。 蔺相如者,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说课稿

    廉颇蔺相如列传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是 ,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廉颇蔺相如列传》(板书课题、作者),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对......

    廉颇蔺相如列传[大全]

    廉颇蔺相如列传 主备者 吴玉华 授课者 陈玉颜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用典型事件塑造人物的手法。 能力目标:积累文中主要的文言实词及常见的词类活用等知识。 情感目标:领会文......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教学目的 1.认识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和顾全大局的精神;认识廉颇公忠体国和勇于改过的精神。 2.了解史传作品在选材和布局上的特点。 3.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