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贞观长歌-小描感想
你给的两篇贞观长歌我反反复复看了几遍,感想不少,不知道要怎么用文字描述出来,暂时先给你看看我下面的想法,我说的不全(我的意思是我下面写的没完全表达我的想法),你就先理解着过目过目,不过别笑,要笑的话也要笑出声,别憋着,呵呵,有什么想法随时交流好了
看了安康公主的爱情历程,感触确实不少啊,很欣赏独孤谋的忠贞不二,尽管一开始安康对他狠排斥,但他并没有因为这点而放弃什么、而记恨什么,相反,他始终坚持着自己坚持的,爱着自己所爱的,并毫无怨言地为之付出为之努力,我相信当李世民将安康嫁给她的时候他应该很激动甚至不敢相信吧,当自己一直想得到的人终于属于自己时,他也没有因之前安康的排挤而对她怀恨在心从而进行一系列的报复举动如施暴施辱、明着对她好暗地里虐待,尽管安康此时一心想着的还是慕一宽,“而独孤谋呢,就一直在旁边默默的付出,默默的奉献,他包容安康的身在曹营心在汉,他包容安康公主的大小姐脾气,包容她的蛮横无理无理取闹,可以说是对安康公主无微不至”这些足以说明他对安康的真心吧,真心爱一个人,不论她多不在乎自己,他还是默默地付出,这样的爱真的是很伟大,就像《独自等待》里面那个女的,她何不是自己默默地在付出呢,她图什么,她什么都不图,她只要夏雨过得好,她还帮夏雨追李冰冰,这样的爱其实是在伤自己吧 但他们还是觉得值得,一如既往,实在感人,这样的人啊…真的很欣赏这样的人儿。
试问当今社会还能找到这样的爱吗,人们都说爱是不要回报的,可打心底问问爱真的不要回报吗,真正有多少人能做到呢,没有,或者说少之又少。现在的爱情都是建立在一定基础上的,就算2个人彼此很相爱,但他们最终也不一定能走到一起,这很现实的,童话里的爱情只能让人憧憬憧憬,没事的时候想想便罢了千万不要当真,那种青春偶像肥皂剧都是毒瘤,侵蚀着青少年单纯的心灵。一些历史爱情,像梁山伯与祝英台、罗密欧与朱丽叶、杰克和罗丝等等无一不教人欣羡,但有多少人还能做到呢,现在为了爱而赴汤蹈火那叫傻很多人都是这样的观点,都说天涯何处无芳草何必单恋一枝花,呵呵。也许时代变了的缘故吧,不过现在也有那些为爱殉情的人,虽说这样的行为有点傻,但确实是有一定勇气跟胆量的,估计是爱到极致了。
另一方面,安康公主最终是被独孤谋感动了,也许之前她是真的讨厌独孤谋,真的想和慕一宽在一起,但正如你所说年轻时候经历过的所谓的爱情很多是经不住时间考验的,因为只有同欢乐,而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共患难,我们得强调这个“真正意义上的”,因为一些看似的共患难一些所谓的共患难其实都不能算。不过我觉得吧要是慕一宽不是前隋太子的话兴许安康跟慕一宽在一起他们也会幸福,因为慕一宽也是爱她的,不然他就不会得知自己的身世后遁入佛门了,是这样吗?或许是安康对“爱情”的定义太肤浅了,她一开始坚定地以为自己和慕一宽是真心相爱的,任何事情都无法分开,可她自己的这种感觉这种爱恋没经住时间的考验,当他多年后再见慕一宽时除了怀念别无他求。此时此刻她已经确定独孤谋才是自己想要的男人,才是自己的依靠。
感情真的是可以培养的,一开始的不喜欢一开始的讨厌或许真的是误解,是第一印象的错觉,只要一方坚定不移得付出,另一方一定会感觉出TA的好,感觉出TA的诚意,不过这也要看,万一那个安康需要的不是一分依靠,那么估计她也不会选择独孤谋了,不过话说回来,正像你说的现在的人谁不希望找个爱自己的对自己好的而不是自己爱的让自己痛苦的,说得简单一点就是希望找到一份真实的依靠,而不是虚无缥缈的所谓的爱情。贫贱夫妻才是经得住考验的,说得很好呀,欣慰的是独孤谋的付出终于得到了安康的回报,两个人终成有情人。
不过我觉得年轻时候经历的爱情到了后来也没必要去觉得后悔啊什么的,毕竟那是当时那个年龄段自己想法的表达,自己亲手经营的,没人逼我们,只是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处境的变化,对爱情有了重新的认识跟追求,过去的只能当它过去了,每个人都是这样走来的,这世上也不是没有那种初恋就终成眷属的,有些人还就谈一次恋爱就成功了,其实感情是要靠双方经营维护的,一旦一方放弃,那便不是完整的了,曲终人散在所难免。
我明白你要给我讲的道理了,不过最后一句话我不是很同意,“千万别伤害那些追求你的人”那如果那个人真的很讨人厌呢,是一直以来都很讨厌的那种,如果不踩TA或者就算睬TA也是言语很冲很争锋相对的那种,这算过分么 看了李恪的经历,是不难热血沸腾,难怪你当他偶像,那种果断坚毅、敢作敢为、坚持主见、永不服输的精神很叫人仰慕吧!但其却一生不得志,看来真是生错了年代。他爱着阿史那云,但为了皇位跟自己的嫂子有染,从这点也可以看出李恪的异人之处,确是一个敢做大事的人。当李世民选中李恪到突厥为婿,阿史那云的做法也的确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说她奇女子一点都不为过,我相信现实中还是有很多人会像她那么想,但真正能像她那么做的像她那样付诸于行动的人数估计要打个大折扣,谁不想和自己爱的人永远在一起呢,更何况当时李恪也想入赘过去和阿史那云在一起,阿史那云真是太伟大了哈哈,我的偶像。
真爱不是和自己花前月下庸庸碌碌,真爱应该是互相尊重,这话我批了,呵呵。哥哥对真爱的理解很深刻嘛,解释得头头是道,不错,感触颇深了我。不过吧,当今社会像李恪、阿史那云那样的爱还能找到多少呢,我怎么感觉当今世界的真爱就像稀世珍宝啊,所谓的真爱不过是一些对经历了些许波折后终成眷侣的人之间爱情所加的一种修饰,貌似现实中很多爱情很多婚姻都是建立在一定金钱跟地位的基础之上的,也不知道这样的爱算不算真爱(懂我意思哇),估计不算。不喜欢这样的爱情但这确实是现实社会给我留下的一点认知。
第二篇:贞观长歌观后感
七十二集的《贞观长歌》吸引了我,我一连看了七八天,从中也学会了很多。
唐太宗不仅有卓越的带兵之策,开始了贞观元年,还有杰出的治国策略,形成了清明的政治,快速的经济发展的“贞观之治”,这种局面的形成,自然不能仅靠他自己,应该归功于他的会发现人才,善于利用人才,有名的“房谋杜断”,杰出的谏臣魏征,英勇的武将李靖……
会
用人的不仅是唐太宗,他善用的这些人也会用人,忘记了在第几集的时候,侯君集初任吏部尚书,他的到来肯定引起了许多人的不满,一个带兵的会打仗,但不一定会做文官,于是很多的人不服气,第一天上班伊始,侯君集是第一个到了尚书省,很多的官员到了就在议论纷纷,看他会怎么治,他说:我们吏部都是卯时开始上班,我是第一个到的,现在辰时已过,还有很多没来的,上班的第一天,我只罚最后一个到的三个月的俸禄,等明天,谁比我后到我一准罚谁。就简单的几句话,明天谁还敢迟到。紧接着,他带领着朝庭由吏部选拔的一批官吏让皇帝面试,但这批官吏没有具备真才实学的人才在其中,于是皇帝让他重选,第一次选出来的没有人才不关侯君集的事儿,但若第二批仍然如此定不会让皇帝失望这位初上任的吏部尚书的,他召开了会议,负责选人的吕品相道出了这次选人的难处:所选人员全部都是达官显贵的亲戚,选了张三,不能不选李四,也不能不选王五,于是侯君集免除了他的职务,他让其他的人员自荐主持选官,说出自己的意见。第二天,大多数的人都自荐提出了不少和意见,惟独这个吕品相没提荐,于是侯君集又问他,他却说自己已经犯了一次错了,若再犯一次错,那么朝庭就会不再相信吏部的选拔了,他不想再给吏部抹黑,侯君集听说之后,表扬他能知过,能知过则必能改过,于是又重新启用了吕品相,果然第二批选拔的人才是个个出类拔萃。
从这儿我似乎学到了治班之道,我们现在治理的是一个班级,虽比不了唐朝的吏部那么大的级别,但也有许多的道理在其中,我们作为一个班主任,也是领导了一群人的一个“官儿”,在这群人中我们也得选拔负责不同事情的“小官儿”来治理,当学生犯了错误时我们也得从严,虽然我们没有“罚俸”之权,但我们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让学生再也不敢重犯了,同样,对待犯过错误之后有“知错”的学生,我们不也得相信他定会“能改”的,重新用看待好同学的眼光去看待他,这样“改错”后的学生定会有不凡的表现的。
还有其中的一个人物马周,他是一个小官末吏,本没有什么大官可做的可能,可他有机遇,机遇造就了他遇到了一个公主,机遇又让他遇到了一个“大字不识”的主子,机遇又让他遇到了一个愿意广泛纳谏,所有官员必须进言的皇帝,这才让他有替主子进一言的机遇,这才让他有机会被明主发现他这个人才,但当皇帝提拔他做个个户部的六品官儿时候,他去上班也遭到了众官的论议,说他既无战功也无功名,更无朝庭的荫蔽,是皇帝一时高兴的破格提拔,他却善于给自己找到机遇,初始提拔,他苦等了一天,找到了当初让他有一习之地的安康公主,感谢她的赏识让他得到提拔,让不记得他的公主想起了他,看到他的寒冷,公主赐衣一件给他挡风,第二天他又一次光临了公主府,说是来告别的,他没有军功,也没有功名,家里也是三代不为官,所以户部的所有官员都瞧不起他,他很快就会被他们挤兑走的,为了让自己不会遭到罢免,能在此之前光明正大的离开为好,有了他的这番话,他紧接着又一次得到了提拔,由六品变成了四品,原来瞧不起他的官员谁还敢瞧不起,于是各种阿谀奉承就紧跟而至了。
从这儿似乎又看到了一个为人之道,我让们不是做官,我们也不指望也得到个什么升迁,但我们也得学会利用身边的机遇,当一些机遇到来的时候,我们不要看不到,也不要不去利用,自然不能是攀个什么“公主”,但我们也得让自己的能力得到利用与锻炼,让我们的人生变得更充实,更有意义。这样不也是一个为人之道吗?
说到这儿,让我想起了刘墉写的一部书《世说心语》,在其中也结合生活中的实例告诉我们为人之道,不要说废话,要学会既不撒谎也不说实话,这样才是会做人,做个快乐的人。
第三篇:《贞观长歌》观后感1
《贞观长歌》观后感
《贞观长歌》在充分尊重史实的基础上,形象艺术地再现了唐太宗李世民主政后唐朝初期二十三年的历史。武德九年(626年),唐高祖李渊次子秦王李世民经过玄武门之变,登上大唐王朝的最高统治地位,成为唐朝第二代皇帝。当时,位于北方草原强大的阿史那部首领颉利一直窥视中原千里沃野,乘太宗甫立根基未稳之际,亲率十余万铁骑骤然南下威逼长安,欲与李世民逐鹿中原号令天下。在唐朝面临战乱再起、山河破碎的危急关头,李世民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力排众议,做出了倾其府库与颉利媾和以换取生养发展时间的艰难战略抉择,从而使唐朝避免了兵连祸结,一蹶不振的危险。经历这次耻辱,胸怀大志、性格坚韧的唐太宗决心尽快带领广大军民战胜颉利,一统草原各部,实现天下和平。为此他卧薪尝胆,励精图治,一方面发展生产,增强实力,另一方面加强军队训练,提高唐军战斗力。三年后,唐军对荒漠枭雄的反击战终于打响。饱含统一天下热情的大唐将士同仇敌忾,前仆后继,终于赢得了著名的定襄大捷,平定了北方,实现了国家的统一。《贞观长歌》在重现这段历史时,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为保卫和平,实现民族大融合锲而不舍、永不屈服的伟大精神,洋溢着崇高的民族复兴的历史责任感,慷慨激昂,令人感奋。
在赢得与颉利可汗战略决战的决定性胜利之后,太宗李世民为了让大唐王朝迅速走向和平建设的轨道,摒弃了中原王朝历代封建统治者“自古皆贵华夏而贱夷狄”的传统,实行“夷汉一家”的民族团结政策,大胆地将处于灾荒中的数十万颉利部众迁徙到内地,将良田草场划给他们耕种放牧,使这些草原民族灾民绝处逢生。此外,李世民还重用草原民族人才,对各族精英一视同仁。这些举措让各族人民深为唐太宗对各民族爱之如一的博大胸怀所感染,使得因多年兵戈相见而积淀下来的矛盾得到化解,各族百姓在唐朝广阔疆域内和睦相处,共同开拓建设强盛国家,谱写了一曲民族团结,共同繁荣富强的赞歌。唐太宗因此而被各草原民族共同尊奉为“天可汗”,中国的疆域也因此而空前辽阔。对民族团结主题的准确揭示和生动表现是本剧成功之笔,通过对初唐时期的这次民族大融合的史诗般的描写,作品向观众展现了中华民族形成历程的一段缩影,体现了中华民族是生活在中华大地上的华夏各族儿女共同组成的一个民族大家庭,讴歌了各族人民在这块土地上相互交融,和平共处,促进了人类文明发展这一重大主题。
贞观初期的唐朝,国家历经多年战火,民生凋敝,百废待兴,李世民富有远见地选择了“抚民以静”、“偃武修文”的和平建设道路,推行了一系列开明的治国方略,坚定不移地把治国的重点放在发展农桑,繁荣经济之上,他大胆裁减官吏,精简军队,不拘一格地选拔人才,虚心纳谏,集思广益,重视文
化建设,发展学校教育,推行科举制以扩大统治基础,实施均田制以安定民众生活,同时加强制度建设,改善统治方法,从而使唐王朝走上了一条快速发展之路,一幅用智慧热血和汗水描绘的盛世鸿图,开始展现在这块曾经多灾多难的辽阔大地上。《贞观长歌》用充满激情的笔调表现了中世纪世界最强盛的帝国如何从离散弱小中团聚兴起的历程。曲折迭宕充满冲突和悬念的故事中,除了对初唐那些永载史册的战役、宫廷斗争、政治事件的追述,更多的是融入了李世民在贞观之治中所贯彻的正确理念与立场,所推行的主要政策和方略,用这种艺术手法对千古一帝李世民治国之道和唐代和平崛起历程进行解析,并且由此总结出民族融合,以和为贵,分则俱损,和则共荣的伟大历史经验,让人深思,发人深省,对现实颇有借鉴意义。(以上与锦的重复)
情节曲折 扣人心弦
在初唐这个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天下由动荡走向安定的特殊历史时期,涌现出了大批不凡人物,他们之间既有为了共同理想抱负和衷共济的奋斗,也有为了不同阶层利益剑拔弩张的较量。贞观年间一批著名的政治人物在本剧中活灵活现,呼之欲出,如历史上享有盛名的 “房谋杜断”中的房玄龄、杜如晦,著名的谏臣魏征,机心缜密深富韬略的长孙无忌、岑文本等,旷世名将李靖、李绩等。他们性格鲜明,遭际各异,彼
此间关系错综复杂,有的还结有恩怨,但是对太宗李世民绝对忠诚,对国家绝对忠诚,对大唐百姓绝对忠诚。唐太宗以惊人的领导力,举重若轻地驾驭着这些身负超凡智略的英才,做到了治国与治人的完美结合。本剧对这些人物进行了深入刻画,对他们智慧的展示和人性的挖掘精彩纷呈,大大增强了作品的厚度和艺术的张力。
《贞观长歌》是唐初战争与和平的雄浑史诗,在此背景下,一代雄主唐太宗的皇室成员之间也随着历史脉络的跌荡起伏,经历着一次次悲欢离合。本剧根据李世民几个儿子争夺储位的真实历史事件,艺术地编织了他废立皇储的曲折故事,从一个侧面揭示了封建政治文化的特征以及与国家安危的关系。庶出皇子李恪、李佑等人与长孙一脉的三个嫡出皇子李承乾、李泰、李治间的储立之争,设置了大量悬念,渲染了重重疑团,故事生动一波三折,环环相扣,矛盾冲突惊心动魄,扣人心弦。国家重任的寄托,民族未来的选择,让李世民经历了深重的情感炼狱,他长期在封建君王的责任和父子之情间徘徊,不断承受着心理的折磨。不过,理智最终战胜情感,通过长期的考察和反复的比较,他选定了沉稳仁厚的皇九子李治作为自己的接班人,扶助他继承了帝位,使得贞观一朝确立的政治路线得到延续。李治继位后,唐朝又开始了中国历史上另一个著名的治世“永徽之治”。
《贞观长歌》是一部历史正剧,但是它又抒写了以太宗爱
女安康公主的情感经历为代表的几段爱情故事,或浪漫或壮美或悲情。剧中还巧妙地安排了有确切记载的唐太宗与郑姓女子的婚姻**。在情与法之间,太宗做出了理智的选择,虽留下了有情人未成眷属的遗憾,但却捍卫了礼法的尊严和国家政治的稳定。这些爱情故事有机地融入到紧张尖锐的宫廷斗争之中,让作品平添了几多绚丽色彩。通过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手法的结合,《贞观长歌》既向观众展示了一幅英雄辈出风云际会的壮丽画卷,又让人们领略到了处在民族大融合时代里和谐开放、浪漫多彩的盛世唐风。
第四篇:小说《贞观长歌》中李世民形象分析
小说《贞观长歌》中李世民形象分析
摘要:小说《贞观长歌》中的贞观时代是中国历史上拥有独特魅力的时期,也是一个充满浪漫与激情的时代。小说成功地塑造了伟大的封建政治家李世民的形象, 表现出李世民不同于其他时代的思想追求和精神风貌。他那鉴古知今的历史意识,坚持以人为本,克己纳谏的治国方略,最终开创了贞观盛世,并且他确立的依法治国的原则,“夷汉一家”的民族团结政策也影响至今。
关键词:《贞观长歌》;李世民;形象
由周志方著的长篇历史小说《贞观长歌》,是一部中华民族励精图治的宏伟诗篇;是一副气象万千的壮丽画卷;是一曲荡气回肠的激越长歌;是
[1]一部中国人和平崛起的灿烂篇章。它以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为题材,在充分尊重历史史实的基础上,形象地再现了唐太宗——李世民经历“玄武门之变”登上帝位主政后唐朝初期二十三年的历史,塑造出一代英主的光辉形象。
一、迥异的思想追求和精神风貌
小说《贞观长歌》的作者成功地借鉴并吸收了古代中国传统历史演义小说的创作经验,将历史史实与艺术性创造相统一。虽然取材于历史史实,但是它对“贞观之治”所做的并非是历史的如实诠释,而是主体化的艺术创作。虽然呈现出一些特别能打动人的浪漫主义特质,但我认为它实质上是一部写实与浪漫相结合的作品,或者说是一部浪漫主义外壳包裹下的写实主义作品。
小说《贞观长歌》的作者成功地塑造了一大群丰富多采、栩栩如生地历史人物形象,他们有北方草原上的可汗、领军的统帅与将领、普通的侍卫、商人,又有皇帝、后妃、藩王、朝臣以及刺史等大批的地方官吏等。而在众多的人物形象中,唐太宗——李世民是作品中的主要中心人物。在作品中集中展现了初唐李世民及其大臣们克服困难、励精图治使国家由乱到治的巨大变化。同时也处处表现了李世民不同于其他帝王的治国方略与性格特点,将一代雄主、伟大的封建政治家李世民积极向上的一面充分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李世民作为一个皇帝,他面临的主要对象,无非是对民、对下、对自
第 1 页(共 8 页)己。对民,以民为本,重视民意,重视民众利益;对臣,能够用其所长,听从他们的正确意见,让他们的付出有所回报;对自己,尤其要克制私欲,以身后名声为重。[2]
评判一个皇帝的好坏,需要看很多方面。就武功而言,很多时候要看历史是否给这样的机会。不是生逢乱世,再高的军事才能也没有用武之地,而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更需要的是文治上的功夫,毕竟战乱的时间属于少数。小说《贞观长歌》中的李世民,之所以能够取得辉煌地历史功绩,其原因首先就是李世民能够作到克己纳谏善始善终,其次就是李世民能够坚持以人为本,抚民以静,偃武修文,提倡“夷汉一家”的民族政策,做到以史为鉴,鉴古知今。而这些也更多的是融入在李世民治理国家中所贯彻的正确理念与立场,所推行的主要政策和方略。
(一)克己纳谏的明主风范
在小说《贞观长歌》中,我们可以处处看到李世民鼓励群臣进谏,自己乐于纳谏,勇于改过的情节。将克己纳谏做到了真正的从善如流,这既是李世民身上最大的优点,也是李世民一生美德的基础。如果没有这一点李世民的充其量不过和汉高祖刘邦、光武帝刘秀、宋太祖赵匡胤等人一样,是一名开国之君而已。[3]李世民的克己纳谏,大都集中表现在魏征的进谏,李世民的纳谏上,而魏征一生进谏二百余次都能使李世民接受,就在于魏征善于“一礼制主之情”,促使纳谏制度化。
小说《贞观长歌》的第四章“苍狼”节中,李世民在长孙无忌押着魏征、韦挺、王硅等人赴刑场的路上碰时,李世民问魏征“汝离间我兄弟,何也?”征曰:“皇太子若从征言,必无今日之祸。”[4]李世民认为魏征是个敢言的忠臣,便释放了他们,任命魏征为谏议大夫,魏征便进谏说;“改礼葬隐太子。” 李世民沉思片刻,便下诏:“追封建成为息王,元吉为海陵王,按礼制厚葬。”[4]并亲自扶起魏征说:“只有礼葬隐太子,才能安天下百姓之心,全朕仁悌之义,你的劝谏,可抵十万精兵。”接着,又任命其出京宣慰山东,从而稳定了山东二十州的局势。为李世民刚登基,稳定山东局势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还有在小说《贞观长歌》的第三十一章“谏风”节中,魏征劝谏李世民不要大兴土木,超规制修建乾元殿。认为“今民力未及隋日,而役残创之人,袭亡国之弊,臣恐陛下之过,甚于炀帝矣。”以桀、纣喻皇帝李世民。李世民听说大怒。回到内宫吃饭时,皇后问是谁顶撞了
第 2 页(共 8 页)陛下,李世民说:“一定要杀了这个田舍翁。”于是皇后便回宫穿上朝服,向太宗祝贺说:“臣妾听说主明而臣直,如今魏征刚直,是因为陛下贤明的缘故。自古进谏不偏激,不能触动人主之心,所谓狂夫之言,圣人择善而从之。”李世民听后便原谅了魏征的无礼,因为魏征的无礼恰恰显示出李世民的贤明。虽然既是没有皇后的巧妙解围,魏征也不会有掉脑袋的危险,但这件事说明李世民以有初期的重金求谏,乐于纳谏,变成了勉强纳谏。但终其一生,李世民在克己纳谏上还是作到了善始善终。[3]李世民还下诏命让五品以上官员三人以后都上一道奏章议论朝政得失,以后每半年上书一次。在多数奏章都充满赞扬之声声,李世民发现常何有门客起草的奏章将二十多项朝政评论的项项切中要害,还纵论古今兴亡下事。将马周由庶人升为监察御史,要求大臣们要向其学习,鼓励进谏,最终使进谏制度化。
贞观十七年,一代诤臣——魏征去逝,李世民站在凌烟阁魏征的巨幅画像旁,流着泪自言自语到:“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4]这句广为流传的名言不正说明了李世民克己纳谏吗?同时也成就了李世民与魏征之间的纳谏与进谏的美谈。
(二)民本思想和“依法治国”理念
所谓的“以人为本”,就是我们所说的“以民为本”。也就是以前“民为邦本”的一种新的说法。“以民为本”的思想并不是李世民发明的,早在春秋战国时就已经存在了,比如孟子就特别强调“得民心者得天下”。孟子也说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5]后人就把它们简单地概括为“民贵君轻”思想,而这种思想也成为了儒家的一个代表性观点。“民贵君轻”思想,在小说《贞观长歌》中李世民也多有阐发,他轻徭薄赋、休养生息的政策,都建立在治国应先养民的前提下,李世民也成为了“民贵君轻”思想的忠实实践者。
小说《贞观长歌》中李世民“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主要集中在李世民无论是对待各族百姓,还是对待朝廷的官吏,都能一律平等。在治国中,坚持“抚民以静”“偃武修文”的策略,以史为鉴,为百姓计,重视百姓在国家中的地位,认真地实践着儒家的“民贵君轻”思想。
在小说《贞观长歌》的第三十五、三十六章“血狱”“雾散”两节中,集中给我们讲述了因刺史赵士达贪污腐败被人检举出来,有长孙顺德、侯
第 3 页(共 8 页)君集等人为了维护个人以及太子集团利益而勾结赵士达构陷裴氏父子为“隐太子党”企图密谋叛乱的“泽州冤狱”。李世民给群臣讲:“隋于士澄捕了两个盗贼,牵连了两千多人,让人人都恨隋的暴政,长孙顺德去泽州才几天,就把七百多人打成谋反之贼,无辜冤死百姓,让多少人妻离子散。”当赵士达被杀之后,泽州百姓走出恐惧的阴影,开始翻供,使泽州冤狱真相大白,最终为“泽州冤狱”中的百姓平反,以律从轻处罚了长孙顺德、侯君集、长孙无忌、房玄龄等人,着力褒奖了在“泽州冤狱”中殉职的泽州别驾郑仁基、司马闵国器,依律处罚了杀害泽州司马闵国器的裴加鼎,告戒群臣不要忘记隋亡的教训,对百姓要怀着一种敬畏之意、怜悯之心。要以古为镜,以史为鉴,避免这样的冤狱以后再次发生,维护好百姓的自身利益。
在小说《贞观长歌》的第四十章“曲终”一节中。李世民晚年,教太子李治如何爱惜民力:在吃饭之时,他便指着饭食对李治说:“耕种田地,春种秋获,都要经过辛勤劳动。只有爱惜民力,不夺农时,才能常有饭吃”;见其乘马,便说:“马能代人步行,节省体力,如果使用得当,不尽其力,才可以常有马骑”;见其乘舟,便说:“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百姓,水能载舟,也能覆舟。你将来就会成为君主,想想水与舟的关系,能不畏惧吗?凡是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治国的时候,一定要心里存着天下苍生,如临深而以朽,善始慎终才是。”[2]还有李世民提拔了范兴、马周、闵国器等一大批寒门士子为官,在并省官员中优先留用经过科举考试而做官的人等。李世民的这些举措就蕴含着民本思想和依法治国理念,处处为百姓着想,处处为百姓计,将儒家的“民贵君轻”的思想运用和阐发的恰到好处,使“民贵君轻”“依法治国”的思想理念在贞观一代得到了真正的实践,得到了真正的落实,同时也将抚民以静、依法治国思想表现的淋漓尽致。
(三)鉴古知今的历史意识
一个皇帝的好坏,取决于这个时代的历史创造,取决于他所取得的历史成就。李世民作为一个皇帝,他的言行每时每刻都可能对国家的未来产生影响,如果整天都只知道吃喝玩乐,那么国家的治理结果也是可想而知的。这就要求李世民要清醒地知道国家的现状,知道国家未来的发展方向。而这种鉴古知今的历史意识是从哪里来的?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通过不断的交流和学习获得的。
第 4 页(共 8 页)在小说《贞观长歌》的第二十九章“暗潮”节中。在魏王李泰与李世民对“汉朝最了不起的君主是谁?”的讨论中。李世民深刻地认识到武帝开疆拓土,封狼居胥,国家版图无限地扩展,他只善战,而不懂得战的目的是止战,而他的功业又是建立在汉文帝、汉景帝开创的“文景之治”基础之上的,兵戈不止又岂是国家之福,百姓之福。而武帝之后,汉之基业日渐衰微。李世民认为武帝是个了不起的君王,但他天天沉浸于战争狂飙,不顾百姓疾苦,打胜了战争,打弱了国家,打贫了百姓。他要向汉文帝、汉景帝学习,使百姓富足,国家富强,打好坚实的经济基础,最终弃募兵制,使从定襄前线归来的府兵解甲归田,发展农业生产,储富于民,既是百姓富足,有巩固了皇权的地位。还有李世民同长孙无忌之间对秦始皇的讨论等,将其偃武修文的国策表现地十分突出。
在小说《贞观长歌》的第二十章“大徙”一节中。在赢得定襄大战的胜利后,李世民在处理二十多万草原饥民的问题上,力排众议,坚持各民族平等,摒弃中原王朝历代封建统治者“自古皆贵华夏而贱夷狄”的传统,实行“夷汉一家”的民族团结政策,大胆地将处于荒灾中的数十万颉利部众迁徙到内地,将良田、草场划给他们耕种、放牧,使这些草原灾民绝地逢生,使因多年兵戈相见而积淀下来的矛盾得到化解,各族百姓在唐朝广阔疆域内和睦相处,共同开拓建设强盛国家,谱写了一曲民族团结,共同繁华富强的赞歌。李世民因此而被各草原民族共同尊奉为“天可汗”,使多民族国家日趋稳固。李世民自己不断的向历史学习,坚持以史为鉴,争取成为历史上最有作为的封建君主。
李世民的种种举措都蕴含着鉴古知今的历史意识,通过这些讨论李世民充分地认识到了古之君主的优点与不足,然后对照自己,取长补短,避其不足。只有更好地向历史学习,以史为鉴,才能更好地创造未来,取得辉煌的成就。
二、李世民的性格魅力
有一段记载,弥足珍贵,“太宗聪睿,玄鉴深远,临机果断,不拘小节,时人莫能测也。”[6]简要地概括了李世民的性格特点。聪明那就不用说了,关键是“玄鉴深远”,就是说李世民的见识很远,能够为自己或国家长远计;
第 5 页(共 8 页)“临机果断”则说明李世民在处理突发事件上有很强地应变能力;而“不拘小节”则是说李世民精神高尚,待人平和。这些性格特点,对于一个人的长远发展而言,特别是对李世民成就帝王事业而言,的确是非常必要的品质。
(一)玄鉴深远
李世民“玄鉴深远”的性格特点,集中表现在李世民处理二十多万草原饥民的问题上以及自己死后对国家稳定的考虑。在小说《贞观长歌》的第二十章“大徙”一节中。在赢得与颉利可汗战略决战的决定性胜利之后,面对草原大旱,如何安置几十万草原饥民的问题摆在了李世民的面前。在处理民族关系上,魏征提出历史上:“晋永嘉五年,内迁匈奴攻陷洛阳,掳走怀帝,纵兵烧掠,杀王公、士民三万余人。直接导致了西晋走向败亡。为防止再发生这类事件,从那时起,历代汉政权都没有大臣向皇帝提出让胡人内迁的主张。”但李世民更知道“饿虎伤人”的道理。他认为魏征对“永嘉之乱”怀有戒心没错,但是却没有想明白为什么会有这场**,李世民认为晋怀帝内迁胡民并不是乱源,真正的乱源在于边吏对胡人的百般虐待,使他们“怨恨之气,毒欲骨髓。”若大唐反晋之道而行之,对胡人真正的爱之如一,他们未必不会怀德相附,所以最终采纳了温彦博的主张,内迁草原饥民。摒弃了中原王朝历代封建统治者“自古皆贵华夏而贱夷狄”的传统,实行“夷汉一家”的民族团结政策,谱写了一曲民族团结,共同繁华富强的赞歌。李世民因此而被各草原民族共同尊奉为“天可汗”,使多民族国家日趋稳固。贞观十七年,为了保证贞观路线的延续,避免“玄武门之变” 骨肉相残的再次发生,不得不在晚年废太子承乾,囚魏王泰,诛齐王佑,立晋王治,以保全诸皇子的性命。在小说《贞观长歌》的第四十章“曲终”一节中,李世民在去世前还不忘为太子选一镇国良将,以李绩贪功冒赏为由贬为叠州都督,让太子即位后施恩于他,李世民以其长远的目光与见识,最终延续了“贞观之治”,成就了另一个著名的治世“永徽之治”。
(二)临机果断
李世民“临机果断”的性格特点,集中表现在李世民处理左屯卫军哗变以及成功地实施马邑突围上。在小说《贞观长歌》的第八章“哗变”节中。左屯卫军因为吃了霉米死了人而引起众怒,士卒们围住了中军大帐,吴庆等人借题发挥挑起旧怨,欲引发变乱为隐太子复仇。形势万分危急,第 6 页(共 8 页)在城中其它各营禁军都在北苑操练,无兵可以调遣的情况下,李世民拖着病体,领着马宣良和几个侍卫,突然来到左屯卫军营门前,用皇帝的威严,镇住左屯卫军,对他们恩威并施,晓之以情、动之以理,使乱军的心理防线顷刻间崩溃,放下武器回营,成功地推延了时间,等到了禁卫军前来护驾平乱,最终使国家转危为安。还有在小说《贞观长歌》的第十三章“龙困”节中。在李世民秘密北上与夷男、突利可汗、契必诃力进行四方会盟的途中,不料被颉利可汗无意间围于马邑城中。被围的李世民镇静自若,根据胡兵每天都干打雷不下雨的特点以及对围城敌兵兵力布置的分析,果断地决定从北门突围,最终转危为安,安全地完成了此次北上进行会盟的目的,为日后的北伐成功奠定了基础。
(三)宽厚仁德
李世民“宽厚仁德”的性格特点,集中表现在对颉利可汗、阿史那思摩叔侄的处理态度上。在小说《贞观长歌》的第二十章“大徙”节中。李世民在赢得与颉利可汗战略决战的决定性胜利之后,颉利可汗被俘。在如何处理颉利可汗的问题上,魏征讲“颉利乃一代奸雄,陛下万勿纵中山之狼,遗东郭之恨。”而李世民则回顾了汉武帝对草原征而不服的历史,阐明让草原安定下来的重要性,认为如果让数百万的草原民众都来仇视我们,我军的阵亡人数将不断地增加,这对我大唐来说将是一场噩梦,驳回了魏征的上疏,下令赦免了颉利可汗,对其厚而待之,拜为右卫大将军,虢州刺史。贞观八年,颉利可汗病死长安,李世民追封其为归义王,并以王礼将其安葬。还有在小说《贞观长歌》的第二十一章“木马”节中。阿史那思摩叔率兵夹杂在灾民中奇袭长安,刺伤李世民之后,兵败被俘。李世民认为阿史那思摩有胆有识,乃忠义之士,希望阿史那思摩能辅佐其清天下,使国家不再战乱不已,不再生灵涂炭,并亲自给阿史那思摩斟酒,为其牵马,阿史那思摩最终被李世民宽广的胸怀所感动,愿意誓死追随李世民左右。李世民扶起阿史那思摩说;“吾得阿史那将军,如刘备得关云长耳,封其为右武侯大将军。”赢得了草原英雄的心,草原百姓的心。
贞观时期,成为唐朝的一个榜样而被后人迭加称赞,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评价是:“惟太宗文武皇帝之政化,自旷古而来,未有如此之盛者也。虽唐尧、虞舜、夏禹、殷汤、周之文武,汉之文景,皆所不逮也。”[7]凡是有太平景象,无不用“贞观”表述,李世民也不愧为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第 7 页(共 8 页)皇帝,成为中华民族的骄傲。
李世民树立的“民为邦本”的治国理念,反复强调“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观点,确立依法制国的原则,崇俭尚廉,执行“夷汉一家”的民族团结政策,其影响一直延续到今天,对我们处理民族问题依然具有颇多的借鉴作用。
第 8 页(共 8 页)
第五篇:长歌嘹亮[推荐]
长歌嘹亮,党魂浩荡
雄鸡唱三唱,长歌嘹亮,神州大地,走过了八十九载光辉历程的中国共产党即将迎来它的九十诞辰。蓦然回首,那过往的风风雨雨,点点滴滴,融入历史的长河,沧桑了激情燃烧的岁月,璀璨的留给新中国一个华丽的转身。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艰难困苦,砥砺精神品格,我们党历经磨难而巍然屹立,千锤百炼而凛然坚定,是他们带领中国人民冲破艰难险阻,自强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八十九年来,他们身体力行,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自己对人民的庄严承诺。值此诞辰的礼花即将绽放之际,我们胸中涌动着一腔热情,只将一曲高歌化作生生不息的党魂,萦绕每个人的心中。
“南湖水拍起航程,岁月沧桑印旧痕”,还记得1921年吗?那年的七月,在碧波荡漾的嘉兴南湖的一叶扁舟上,革命的蓝图在一群有志之士的手中轻轻展开。从此,铁锤与镰刀紧紧交织在一起,开辟出了一个民族的希望;从此,中国共产党像一轮喷薄而出的红日,照亮了一个民族前进的方向;从此,光耀宇寰的惊天壮歌在华夏舞台奏响,中华民族在高亢的起伏里怒放。
“一炮声闻千载后,西江月朗井冈雄”,井冈山上,革命的星星之火迅速形成燎原之势,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的沉重打击,没有阻碍党前进的步伐。在南昌起义中,工农组织打响了武装夺取政权的第一枪。秋天的井冈山上,是党挥舞着长矛、大刀和红缨枪,以无穷的生命力,抗争,崛起,激励着全国民众披荆斩棘。一句“枪杆子里出政权”像一盏明亮的火炬,在漫漫长夜里,驱散了党一再桎梏被动的迷茫。面对反动黑暗势力血淋淋的屠刀,党拿起战斗的枪戟,指引着人民奋勇前进,无畏无惧!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决定着中国革命的生死存亡,北上遵义会议给党拨正了航向。两万五千里的漫漫长征挑战着我们党伟大的决心。四渡赤水,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党冲破国民党重兵的追堵,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没有艰苦卓绝的精神,没有前赴后继的勇气,党如何能一路越过重重险阻,完成中国崛起的伟大使命。我们无法用脚步去丈量那漫长的征程,但是七十年前的长征,已经作为一个符号,走进了历史,镌刻在我们心灵的深处。
“四万万人齐蹈厉,同心同德一戎衣”,还记得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党领导全国人民与日军进行浴血奋战,台儿庄战役,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那流淌着的为保卫祖国而澎湃的血浪,无一不激荡着每一个国人的心。抗日战争胜利了,那被无数先烈们用鲜血染红的党旗,翻卷着的是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怒涛,彰显着的是共产党坚定的信念与钢铁般的意志。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四年的解放战争,党在淮海战役,辽沈战役,平津战役中积蓄着力量,酝酿着决胜千里的宏筹。百万雄师过大江,一场渡江战役,蒋家王朝在炮声中灰飞烟灭。从此,我们挣脱了三座大山的压迫,冲开了艰难险阻的牢笼,亿万双希望的眼睛蕴含着梦想,将胜利的和平鸽放飞在祖国的天空。
“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西柏坡的声声呐喊,诉说着党澎湃的思绪,缓缓升起的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上震撼着亿万同胞的心。一句“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将那说不尽的沧桑坎坷化为每个人激动的泪水。从此,一个新的中国有如东方旭日冉冉升起,人民当家作主,开始了他们脚步下不停的探索。
我们永远忘不了,当《东方红》的歌声回荡在祖国上空的每个角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在西北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呼啸升空,中国航天事业书写了新的篇章,“两弹一星”的伟大成就是何等的荡气回肠。“太空俱乐部”从此有了中国的身影,向世界展示着我们的荣耀与自豪。
我们忘不了,1971年中国合法席位在联合国的恢复,在那有历史意义的一天,乔冠华同志的开怀一笑成为每个人心上永恒的记忆,向世界宣誓着中国成为维护世界和平和地区稳定的坚定力量。如果没有党永不言弃的铮铮誓言,如何完成一次次历史的超越?如果没有党正确战略思想的指导,我们如何创造一个个傲人的奇迹?
我们永远忘不了邓小平同志拨雾正航,力挽狂澜的伟大创举,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缕缕春风,吹开改革开放的朵朵春蕾,荡起与时俱进的滚滚浪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农民的脸上绽放笑容;市场经济体制下,中国特色社会道路日新月异;一首《春天的故事》,四个经济特区、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神话般的崛起,歌颂着党彪炳千秋的历史伟绩。
我们永远忘不了像焦裕禄、王进喜,孔繁森,任长霞等优秀共产党员给我们留下的感人肺腑的故事,是他们在祖国大地挥洒滚烫的热血,无怨无悔,甘做人民的公仆,换来了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
我们忘不了在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下,香港澳门相继回归,两个特别行政区先后成立,我们唱着七子之歌,洗刷了百年屈辱的历史。党为开辟香港澳门的新纪元,为实现祖国的完整统一所付出的艰辛,在人民群众心中铸起一座不朽的丰碑。
我们忘不了,1998年特大洪灾肆虐全国,党和战士们在最危险的时刻,奋不顾身,跳入急流中,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挡住滔滔洪水。面对这百年不遇、不可一世的洪魔,党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团结精神传播到每一个角落,拯救出千万个流离失所的难民,抚慰着灾难面前人们震颤的心。
我们忘不了,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后,那个喜悦的泪水和成功的狂欢交织的不眠之夜。当时任国际奥委会主席的萨马兰奇先生,庄重而清晰地宣布,第二十九届奥运会举办城市为“北京”时,北京沸腾了、中国沸腾了、华夏儿女沸腾了。是党把实现民族百年梦想和向世界奉献一届高水平奥运会的双重承诺共担肩头,是党在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悠久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我们忘不了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亿万人民胸中翻滚的热情;忘不了党冲在斗争最前沿,带领我们成功抗击非典型性肺炎和禽流感疫情;忘不了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神舟五号”遨游太空时的热血澎湃;忘不了西藏铁路建成通车后,戈壁历史的进步;忘不了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发射升空,实现千年奔月梦;忘不了2008年在中国南方百年不遇的雪灾面前,日夜坚守在抗灾岗位的中国共产党员奔波劳碌的身影;忘不了在藏独分子嚣张的气焰下,党团结全国人民的浩然正气;忘不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留给世界惊羡的美丽;忘不了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融入心底;忘不了相继发生的汶川地震,玉树地震,是党将爱心汇成川,生命站成树,向全国人民诠释着我们血浓于水的真挚感情……
看今朝,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江泽民同志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胡锦涛主席的“八荣八耻”、科学发展观,使全国人民有了更强的凝聚力。现在,让我们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为把我们的祖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八十九年前的峥嵘岁月已在革命的进行曲中平息了硝烟,党的九十诞辰在时钟的回响下靠近了我们的步伐。当我们越上巍巍古长城,过往的风雨洗礼着韶华的天真,如今的党披上睿智成熟的铠甲,自信的走过八十九载春秋,承载着党升腾的灵魂。
我们呐喊着未来,迸发着豪情,我们要在今朝向党献上深情的祝福:九十诞辰,举国同庆;长歌嘹亮,党魂浩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