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课程理论学习
新课程理论学习资料
(通识理论)
1、课程的价值在于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态度及情感的和谐发展。
2、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是校本教研的三种基本活动形式。
3、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我国的第八次课程改革。
4、新课程改革的重点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以及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5、课堂教学的着力点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6、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是:
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变课程实施过程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7、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
8、小学低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小学中高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科学、外语、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
9、综合实践活动包括内容: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
10、校本教研是以学校为研究主阵地,以学校教师为主体,以学校教育、教学中的问题为研究对象,以促进学校发展、教师专业化水平提高为目的,把教师培训、教育科研和教学研究融为一体的研究制度。
11、课堂教学应该遵循:1)目标导向性原则。2)主体性原则。3)面向全体的原则。4)知情并重原则。5)开放性原则。
12、新课程倡导的学生观:
一、学生是发展的人;
二、学生是独特的人;
三、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13、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素质的指标体系包括:
(1)道德品质。(2)学习能力。(3)交流与合作。(4)个性与情感。
14、作为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主体,学生、教师和学校成为发展性课程评价体系的主要考察对象,因此发展性课程评价体系主要包括:1)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2)促进教师发展的评价体系。3)促进学校发展的评价体系。
15、三级课程指: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
16、新课程中教师角色将发生哪些转变?
答:①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不家务事学习的促进者;
②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③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④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会型的开放的教师。
17、新课程提出考试的改革重点是什么?
答:1)在考试内容方面,应加强与社会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重视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考试方式方面,倡导给予多次机会,综合应用多种方法,打破推纸笔测验的传统做法。
3)在考试结果处理方面,要求做出具体的分析指导,不得公布学生考试成绩并按考试成绩排名。
4)关于升学考试与招生制度,倡导改变将分数简单相加作为唯一录取标准的做法,应考虑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18、新课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将发生哪些变化?
答:第一,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第二,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第三,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第四,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19、“没有不可教育的学生,只有不善教育的教师”。这一理念对教师提出了哪些要求?
答:第一,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面对每一个学生,面向全体学生,这是教育的最大效益,面对每一个学生,这是教育的最高追求。面对每一个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是通过保证每个人的利益,来保证民族和社会的整体利益,这是教育的最高追求,如果我们只抓少数尖子生,忽视了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发展,那么,我们就违背了教育的原则和国家的利益。
第二,教师要正确把握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关系。没有全面发展就没有教育方向,没有个性发展就没有创新能力。所谓个性发展,就是面向有个体差异的学生,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为每一个学生的成才提供机会,使所有学生都能成才,以适应各个领域发展的需要。
20、在教学中如何渗透学生是教学主体的观念?
答:第一、新课程要求教师必须明确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发展的主体。课堂教学的着力点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第二、新课程从开发、实施到评价的每一个环节都建立在理解学生、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的基础之上。适应学生的需要,不是让学生去被动适应预先规定的课程。为学习者的学习活动提供有效的服务,而不是让学习者为自己完成上级规定的教学任务服务。
第三、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调动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激活学生思维,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要尊重学生人格,建立和谐民主、真诚理解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和谐、相互尊重的教学氛围,充分运用“亲其师而信其道”的心理效能,强化师爱作用,运用热爱和尊重的行为赢得学生的喜爱和信任,不断帮助学生树立自信自尊,促使学生产生最佳学习心态,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并在学习中实现自我调控,培养学生“学”的能力。
21、自主学习具有哪些特征?
答:1)学习者参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的提出,自己制订学习制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
2)学习者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
3)学习过程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4)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做出相应的调适。
22、什么是合作学习?
答: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相性学习,在合作学习中由于有学习者的积极参与,使教学过程远远不只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同时还是一个交往的过程。
23、什么是探究学习?
答:探究学习:即从学科领域或实际社会生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
24、新课程提出学生评价的改革重点是什么?
答:1)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指标体系。
2)重视采用灵活多样,具有开放性的质性评价方法,而不仅仅依靠纸笔考试作为收集学生发展证据的手段。
3)考试只是学生评价的一种方式,要将考试和其他评价的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全面描述学生发展的状况。
第二篇:新课程理论学习心得体会
新课程理论学习心得体会
马述娟
通过新课程理论学习,我体会到教育教学要以活动为中心,调动主体参与,体现课程不在是承载知识的文本,而是活动经验,是师生共同求知的过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诸因素相互作用的动态生长的建构过程;活动是人的存在形式,活动能充分体现学生的生命活力和丰富个性;能充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是促进主体发展,培养良好习惯和方法、促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形成的有效途径和重要方式;以追踪式问题串将活动者置于思维情景之中,调动五官,让学生在教师的有目的、有意识的组织引导下参与活动,学会数学地思考,积累活动经验;形成活动的基本属性是主体参与,主体参与是教学活动产生的基础,决定教学活动的始发、过程和质量;主体性是人在认识和实践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人的主体性是人的本质特征,个人的主体性如何决定着他将来具有怎样的一种生活方式。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努力体现新课程教育理念,力争做一位合格的优秀教师。
第三篇:新课程理论学习笔记一
提示:2011年第二学期四次,每次不少于100字
《新课程下课堂教学技能的创新与发展》提纲
一、导言:
二、培训内容
第五章新课程下讲授技能的发展;
1、对讲授的正确认识
(1)奥苏贝尔:“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动机理论
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和“传递—接受”教学模式面对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和“发现式”教学模式日益扩大的影响与冲击,之所以能岿然不动,仍维持其相当稳固的地位,其最主要的理论支撑就是奥苏贝尔的“学与教”理论,即他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动机”理论和他的“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
(2)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张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认为知识不是由教师灌输的,而是由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协作、讨论、交流、互相帮助(包括教师提供的指导与帮助),并借助必要的信息资源主动建构的。所以“情境创设”、“协商会话”和“信息提供”是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基本要素。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则强调教师要成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而不是课堂的“主宰”和知识灌输者;要求学生主要通过自主发现的方式进行学习,换句话说,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发现式教学”是学生掌握学科内容的基本方法,也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结构中的基本教学模式。可见奥苏贝尔关于发现式教学的上述论断是完全违背建构主义理论的。建构主义之
所以能在九十年代风行,就是因为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特别是Internet)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实现提供了最理想的条件;反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则为实际体现多媒体和网络教学应用优越性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提供理论基础。
(3)两种理论的互补性与理想的网络教学结构“学教并重”教学结构的特点是:
a.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学生良好情操的培养者;
b. 学生是信息加工与情感体验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c. 教学媒体既是辅助教师教的演示工具,又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
d. 教材不是唯一的教学内容,通过教师指导与自主学习,学生还从其它教学资源(例如图书资料及网上资源)获取大量知识。
2、讲授作为一种教学技能,它的特点是什么?
一、传授知识系统严谨,效率高。
二、信息单向传输,不利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挥。
3、讲授的生成过程:
(1)、教材言语向教案言语转化;
(2)、教案言语向课堂言语转化;
(3)、课堂言语向辅导言语转化。
4、新课程下运用讲授技能的新要求:
5、新课程下讲授技能的发展:
(1)、教师讲授的过程应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讲授教学要融入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
第六章新课程下的调控技能
一、课堂教学调控是搞好教学的必然
1.课堂教学调控技能的构成要素。2.课堂教学调控包括言语调控和非言语调控。3.新课程课堂教学调控技能调控什么
二、新课程下对学生的关注
1.教学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体现分层教学。
2.转变教学方式,建立新的课堂教学组织过程。
3.关注学困生。
三、新课程下对学生自主学习的调控
四、新课程下对学生合作学习的调控
第七章教学内容呈现方式技能
一、板书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1、板书有长时间地向学生传递信息的作用。
2、板书具有与实物不同的直观作用。
3、板书具有较大的灵活性。
4、板书有示范和审美作用。
5、打破时空界限,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
6、丰富教学内容呈现,调动学生情感。
二、板书书写技法
三、板位安排
四、板书行列
五、板书内容设计
六、板书造型
造型,是对一堂课的板书内容进行的布局安排。造型好的板书,不仅可以使板书美观、和谐,产生一种整体感,而且还可以更加充分地表达板术的思想内容。常见的板书造型,有对称型、偏正型、自由型三
种。
七、板书设计的要求:
体现教材(作者)思路、教师“教路”、学生“学路”。
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帮助学生记住知识。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启迪学生思维。
布局合理,书写工整,色彩搭配合理。
条理清晰,有层次。
精炼,具有启发性。形象,具有趣味性。
突出主题,避免喧宾夺主。
八、怎样设计板书
(一)、根据教材特点和课程标准要求设计板书;
(二)、根据教法的需要设计板书;
(三)、根据课型设计板书;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年龄及年级特点设计板书。
第八章课堂教学的拓展技能
第一、教学内容的拓展延伸
(一)教学内容的综合化拓展包括:
1、学科间的综合化拓展;
2、拓展学科内容之间的联系。
(二)教学内容的生活化拓展这方面要体现学习“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教学方式的拓展与延伸
(一)教学方式综合化拓展与延伸
1、教学目标由单一性向三维目标拓展;
2、综合运用教学目标;
3、教学过程实施的综合化;
(二)教学方式生活化的拓展与延伸
1、创设问题情景的生活化;
2、强化教学活动的实践性;
3、探
索教学过程的开放性。
第三、综合应用的拓展与延伸
1、综合应用学习要从语文学科出发;
2、综合应用学习要注重综和性;
3、综合应用学习是生活化的实践学习;
4、综合应用学习是一种既有自主又有合作的实践体验。
三、建议
(1)发展以校为本的教学技能
(2)自主发展教师教学技能
(3)开展教育行动研究
行动研究最好的办法是写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如何写好教学反思呢?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与大家探讨:
(1)写成功之处
将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的教学目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某些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的过程;教育学、心理学中一些基本原理使用的感触;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等等,详细得当地记录下来,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并可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完善、推陈出新,达到光辉顶点。
(2)写不足之处
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对它们进行系统的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为今后再教学上吸取教训,更上一层楼。
(3)写教学机智 教学机智是指教师具有一定的理论修养,并在长期的实践体验和实际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善于处理课堂突发问题的临场应变
能力。
第四篇:新课程理论学习提要
新课程理论学习提要
1、青少年学生走向社会、服务社会的基本条件是什么?
学会做人、学会合作、学会学习等。
2、未来社会对人才综合素质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具备宽厚的基础知识、系统的专业知识、灵活的思维方式和较强的动手能力,更需要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合作精神及沟通能力。
3、未来国民素质的培养目标。(课程改革的总目标是什么?)
新课程改革的总目标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规定的“八个具有”,即要使学生:①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②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③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④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⑤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 ⑥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⑦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⑧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4、课程的价值在于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态度及情感的)和谐发展。人类积累的文化财富浩如烟海,教科书中的知识信息不过是沧海一粟。教材、教室、学校并不是知识的唯一源泉,大自然、人类社会、丰富多彩的世界都是人生的教科书。变“教科书是学生的世界”为(“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恰恰是新课程改革实践的新观念。
5、(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教育的根本功能是(促进人的成长与发展),学校的一切工作最终都是为了(促进人的发展)、(为人的发展服务)、(为学生的终身发展高度负责)。
6、最有价值的知识是那些(终身发展必备)的知识,是(基础)的、必须的、(恰当)的。
7、“没有不可教育的学生,只有不善教育的教师”。这一理念对教师提出了哪些要求?
第一,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面对每一个学生,面向全体学生,这是教育的最大效益,面对每一个学生,这是教育的最高追求。面对每一个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是通过保证每个人的利益,来保证民族和社会的整体利益,这是教育的最高追求,如果我们只抓少数尖子生,忽视了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发展,那么,我们就违背了教育的原则和国家的利益。
第二,教师要正确把握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关系。没有全面发展就没有教育方向,没有个性发展就没有创新能力。所谓个性发展,就是面向有个体差异的学生,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为每一个学生的成才提供机会,使所有学生都能成才,以适应各个领域发展的需要。
8、新课程要求我们建立怎样的学习方式?
第一、确立学生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建立自主、探索、发现、研究以及合作学习的机制,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在合作中学会生存。
第二、改变学生单纯接受教师知识传输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形成一种主动探求人类文化知识,积极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方式。通过教学组织、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激发学生发现为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机,让学生掌握学习策略,懂得学什么、何时学、何处学、为什么学和怎样学的问题,已成为时代赋予我们的崭新课题。
第三、人类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的潜能,绝不是课堂上讲出来的,新课程努力创设合作学习的情景,切实为学生养成合作意识与发展写作能力搭建舞台,给学生提供更多的相互交流、共同切磋的机会,创设相互协作、共同参与的环境,使学生更多地体验互相帮助、共同分享的快乐,让学生在充满合作机会的个体与群体的交往中,学会沟通,学会互助,学会分享,让学生通过参与式的交流,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能够对自己学习负责的人,真正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9、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改变单纯通过书面测验、考试检查学生对知识技能掌握的情况,倡导运用多种方法综合评价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进步与变化。
10、如何理解“读书是学习,实践更是重要的学习”。
1)课程是生活世界的有机构成,而不是孤立于生活世界的抽象存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那种把课堂看作是唯一的受教育场所,把书本看作是唯一的知识来源,把教师看作是唯一的知识拥有者和权威的观念已经过时,取而代之的是更加重视生活中工作中和实践中的学习。
2)读书是学习,实践是更重要的学习,学以致用,永远是教育的直接目的。学生在学校中学到的东西只有与丰富的社会实践相结合才能变得鲜活起来,只有经过自己的亲身实践,只是才变得丰满、深刻。一项研究任务、一次汇报演出、一个主题绘画、一套摄影作品等等,都是锻炼学生设计、分析、思考、行等诸方面能力的好机会。实践证明:酸甜苦辣咸都有营养,成功失败都是收获。尊重学生属于自己的体验,让学生走进自己的生活世界,体验生活、体验社会,即使是失败,也可能成为学生受益无穷的财富。综合实践活动以活动为主要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考察、实验、探究、设计、制作、想象、反思、体验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1、设置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12、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是什么?
重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以及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13、(1)按照新课程计划综合实践活动占总课时比例的6%—8%
(2)大自然、人类社会、丰富多彩的世界都是人生的教科书。
(3)适应学生的需要,不是让学生去被动适应预先规定的课程。为学习者的学习活动提供有效的服务,而不是让学习者为自己完成上级规定的教学任务服务。
(4)按照课程计划,地方、学校课程占总课时数的10%—12%。
14、新课程新在哪里?
一是确立了新的课程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将育人为本,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态度及情感和谐发展的素质教育观念体现在课程标准之中。
二是着力精选学生终身发展所要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三是强调学生的主动性。新课程确立学生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建立学生(自主、探索、发现、研究以及合作学习)的机制,体现了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在合作中(学会生存)的素质教育观念。
四是确立了以人为本的评价观念。
五是加强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
六是调整了现行的课程管理政策。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合理设置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课程结构从整齐划一走向多样化,从分科走向综合,体现了给基础教育注人生机活力需要提供良好政策空间的素质教育观念。
七是强调合作与对话。
15、为什么说新课程加强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
新课程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加强了课程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联系,加强了学科之间的联系,加强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渗透与融合,进一步促进了课程综合化的发展,富有时代感;关注学生生活经验,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充分体现了读书是学习,实践是更重要的学习的素质教育观念。
16、新课程倡导的重要观念有哪些?
(1)学生是教学主体的观念(这是解决“是谁学习”的问题)
(2)探究性学习的观念(这是解决怎样学习即学习方式的问题)。
(3)实践是更重要的学习的观念。(这是解决学习途径的问题)
(4)注重情感教育的观念(这是解决学习动力的问题)
(5)教学目标观念(这是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6)遵循教学规律的观念(这是解决教的措施与途径问题)
(7)终生学习观念(这是解决学习目的的问题)
(8)扬长教育的观念(这是教育策略的重要调整)
17、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特点有哪些?
以增进学习者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才能为主要任务,以解决问题为主题,注重学生的自主选择和认知过程,不仅要培养学生思维的概括性、严谨性、流畅性,而且还要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特性、批判性和创新性。探究性学习围绕问题展开教与学的活动,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机,让学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申,培养他们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18、在教学中如何渗透学生是教学主体的观念?
第一、新课程要求教师必须明确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发展的主体。课堂教学的着力点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第二、新课程从开发、实施到评价的每一个环节都建立在理解学生、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的基础之上。适应学生的需要,不是让学生去被动适应预先规定的课程。为学习者的学习活动提供有效的服务,而不是让学习者为自己完成上级规定的教学任务服务。
第三、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调动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激活学生思维,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要尊重学生人格,建立和谐民主、真诚理解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和谐、相互尊重的教学氛围,充分运用“亲其师而信其道”的心理效能,强化师爱作用,运用热爱和尊重的行为赢得学生的喜爱和信任,不断帮助学生树立自信自尊,促使学生产生最佳学习心态,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并在学习中实现自我调控,培养学生“学”的能力。
19、新课程强调教学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总目标,为实现这个总目标,课堂教学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立足人的(本性教育),着眼于学生(自身的潜能开发),在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形成现代人的思想,掌握现代人的本领,使学生的(知识)、(人格)、(智力)、(能力)、(个性)等都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20、针对学生的培养,新课程认为:“是铁矿可以炼成钢,是金子就应当放出光彩”,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第一、扬长教育是成功的教育,包括扬长避短教育、扬长补短教育。人的智力结构通常有很大差异,学生不可能什么学科都学得很好;或长于文史,或长于数理,或长于制作,或长于艺术,这是正常的情况。
第二、每个人的创造潜能只能蕴藏在他的特长之中,教育者的任务就是要善于发现和充分挖掘、发挥教育对象的优势,并通过各种教育手段,因势利导,发展并张扬这种优势,是泥土可以烧威砖瓦,是铁矿可以百炼成钢,是金子就应当放出光彩,为每一个学生的成才提供机会,便所有学生都能成才。扬长可以激活学生的兴趣,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自信心,使学生可似体验成功的喜悦,可以张扬个性,发挥潜在的智能。为学生将来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求全责备会导致平庸,如果只限于忙于“补短”,则必然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扬长”,就会压制那些奇才、怪才、偏才。
第三、承认差异,承认智力结构多维性和多元性,以及学生作为生命体的多样性。扬长教育的本质是个性化教育,是对整齐划一传统教育的一种挑战,必须从教育观念、体制、课程设置、师资队伍、教育管理、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系列改革。
20、面向全体学生的内涵是什么?
一是要给每个学生提供同等的学习机会和学习资源,便所有的学生享受公平、乎等的教育;二是课程内容应该呈现多样性,应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三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因材施教,以适应不同智力水平、性格、兴趣、思维方式的学生的需要;四是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对每一个学生的评价必须公正。
21、什么是校本教研?
校本教研是以学校为研究主阵地,以学校教师为主体,以学校教育、教学中的问题为研究对象,以促进学校发展、教师专业化水平提高为目的,把教师培训、教育科研和教学研究融为一体的研究制度。大力开展校本教研,对于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全面落实课程改革目标,切实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校发展、校长和教师专业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2、校本教研的核心因素是:(教师个体)、(教师群体)、(专业研究人员);(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是校本教研的三种基本活动形式。
23、如何开展校本教研?
(1)自我反思。教师对自己行为的思考、省视、分析。结合教师专业发展《报告册》,自定个人教研学习、专业提高学习计划,并根据学校校本培训计划内容,自行学习和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分析,提出问题,制定对策。把日常教学和教学研究融为一体,形成新的教师职业生活方式。
(2)同伴互助。以学科组和学习型办组为互助载体,促进教师与同伴的对话。注重“以老带新,以强带弱”,提倡在校本教研中有不同的呼声、在一个群体中有不同思想,鼓励教师大胆批评,各抒己现。以教师提出的问题为研究内容,将问题人组,以组为单位制定计划,开展研究。要引导教师正确处理自主研究和合作研究的关系,要注意发挥骨干教师、学科带头
人的作用,形成目标一致、相互学习,彼此支持、共同成长的优秀教师群体。
(3)专业引领。一方面提倡教师从专业的名刊和互联网上学习和引进名家教研思想;另一方面要形成自己学校“优势专家群体”,聘请特级教师作为校本教研顾问。同时,将国家及本省市的教研专家请进学校,引进他们的新的理念和教学思想,促进本校教师的专业发展。将“随堂听课、课后评课、评后叙课”作为新的教研常规,促进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要立足学校和教师的发展,建立学校之间,学校和教科研机构以及高等学校之间的合作关系,发挥教研机构对校本教研的管理、研究、指导和服务职能,构建新课程实施的合作教研氛围,逐步形成教学、教研和科研三位一体的支持网络。
24、新课程课堂教学应如何改革?
一、在教学任务上突出目标意识
二、在教学过程中突出主体意识
三、在教学活动氛围上突出情感意识
25、评价一堂课在教学过程中是否真正发挥了学生主体性,标准是什么?
教学过程应该符合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与价值观的生成发展过程,应该符合学生的身心需要。
(1)教学评价关注点应该放在学生参与的广度、深度与自觉程度上。要看有多少学生在多大程度上实现有效学习,要看教师重点讨论、重点讲解的问题在多大程度上符合学生的需要,有助于帮助学生解决难点,还要看学生与教师在提问、讨论、作业等活动中表现出的精神状态和价值追求。
(2)要关注现代教学理念是否停留在宣言层面上,能否体现在教学活动过程之中,能否转化成为师生具体的活动方式、活动特点与活动氛围。
(3)关注教学过程的组织程序与活动节奏,从整体上看是否有合理的顺序与秩序,是否能随时因人因事而灵活调整既定安排。
(4)关注活动的方式、方法的合理性与教育资源利用的适宜程度,要依据学生认知与情感发展的要求来评价活动程序和活动节奏的科学性、合理性。
(5)关注学生个体或群体的情绪体验,要从对学生身心发展产生的实际效果和长远影响去评价教学过程。
26、积极的教学环境应该是怎样的?
和谐(感到安全、温暖、亲切、相互接纳、有归属感);活跃(精力集中,思维活跃,提问、讨论、回答问题积极主动;民主(尊重学生,不搞一言堂,不让学生感到为难,);平等(朋友式 的关系,不是哄着学生去学习,而是让学生看到教师在关心他们每一个人)。
27、课堂教学的主要要素有教学内容的要素(量)、课堂教学形式的要素(度、序、法、情、时)以及课堂教学效率要素(率)。
28、新课程课堂教学理念的理解,我市提出了“十个不等式”是什么?
第一、满堂问答不等于主动参与
第二、小组讨论不等于合作学习
第三、开展活动不等于探究学习
第四、重视能力培养不等于淡化双基
第五、课堂活跃不等于教学设计科学合理
第六、提倡教学民主不等于不要教学秩序
第七、提倡鼓励不等于表扬越多越好
第八、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不等于每节课都用课件
第九、教学评价不等于只评价教师的教
第十、用教材教不等于教教材
29、有人认为:课堂教学中学生自学、讨论、探究、教师总结,只要是学生参与了,至于学生学得好不好就不重要了。对这种观点进行分析。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第一、新课程不是不重视双基,而是以一种全新的视野去审视双基。双基的内涵在不断修正和发展,而人们的观念却停滞不前,对双基的理解过于狭窄。
第二、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的界定应在于它的基础性和发展性,将基础扎实简化为仅仅是知识数量的堆积,而且这种狭窄的理解在实际操作中还在不断升级、强化,变成对学生进行超负荷的训练。
第三、我们既要纠正以往过于偏重双基的做法,又要防止走向另一个极端。真正抓好基础,将学科中最基本的、最有用的内容讲深讲透,并且举一反三,灵活运用。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应当打好的基础。
第四、既要重过程,又不能忽视结论。处理好“三维目标的关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
形成离不开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过程,它是在学习基础知识的活动中获得的。
30、有人认为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要在课堂上多做实验、搞搞小制作,多让学生动手,这就是探究学习。试分析一下这种观点。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开展活动不等于探究学习。
第一、探究学习是一种教学方式,更是一种教学思想。探究性学习是让学生在主动参与过程中进行学习,让学生在探究问题的活动中获取知识,了解科学家的工作方法和思维方法,学会科学研究所需要的各种技能,领悟科学观念,培养科学精神。学生将从教师讲什么就听什么,教师让做什么就做什么的被动学习者,变为主动参与的学习者。要实现教学方式“中心”的三个“迁移”。要有“教”向“学”迁移,有“学”向 “悟”迁移。
第二、不是每节课都必须进行探究学习。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应当从教学的需要出发,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不能为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不能为活动而活动,任何情境都不能游离于教学之外。
第三、教师追求的的应当是本质的东西,不应该是形式,更不应该做表面文章。新课程在强调探究性学习的同时,也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探究是教学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式,但是探究式教学方式也有其不足之处,它比接受学习方式要花很多的时间,这就决定了课堂教学不可能都采用探究式,而且有些内容也不适合于探究的方式。
31、如何开展集体备课活动?
总体思路是“分块备课、集体评议、个人修改、注重反思”,教师先分块备课,然后是教研组集体评议,在此基础上教师根据教学实际修改,课后要有反思。反思要把课堂中的闪光点与失败处、学生的错例、二次教学建议等都记录下来。有条件的学校,教案要采用电脑输入,实现网上备课资源共享,加强教师之间的学习交流,减轻教师的负担,提高备课实效。
32、如何实现专业引领?
没有专业引领的研究活动,教师的研究很难上升到一定的高度。
第一、校内:成立学校学科指导组织,开展新老教师传、帮、带活动,实行“推门听课制”,形成大家都深入课堂,研究教学的良好氛围。
第二、校外: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外出学习,让他们在一些大型研讨会上展露风采等。邀请省内外的各级专家。特级教师搞讲座、现场指导。
33、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结构,这是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的具体体现。新的教学观要求教师的教学应从以知识积累为价值取向转到以(促进学生能力发展)为价值取向,教师的教要以人的发展为根本目标,着眼(诱导),着力(引导),着重(疏导)和(指导),使课堂教学成为师生(共同的、互助的、合作)的交流的过程,让学生在愉悦、丰富多彩而充满挑战性的学习活动中培养起良好的思维品质,丰富情感体验、锻炼坚强意志并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34、教学与教研有什么关系?
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教师的中心工作也是教学,然而,自古以来没有一位优秀教师是只抓教学不搞教研的,实际上教学的最高境界是教研,没有成熟教育理论指导的教学是不成熟的或者说是盲目的教学。教研搞不好,教学难有大的突破和发展。从根本上说,搞教研也是在搞教学,它是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教学的高级表现形式,是教学的深化,是教学取得成效的有力保证,它推动着教学理论、方法不断向前发展。教研有助于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探索、总结出一套符合个性特点的教学思想和方法,进一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促进教学更健康地发展,使教学上水平、上台阶。
36、泰安市教研室阚主任提出了课程改革必须处理好“十大关系”是什么?
正确处理教育与素质教育、应试教育的关系,必须将定不移地以推进素质教育为主,实事求是地评价传统教育。
正确处理知识与能力的关系,必须坚定不移地以知识传授为主,实现知识与能力的有机统一。
正确处理三维目标与双基的关系,必须坚定不移地以双基为主,课改初期要特别注意防止双基的淡化和三维目标的虚化。
正确处理间接知识和直接知识的关系,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以间接知识为主,努力达成间接知识和直接知识的融通和整合。
正确处理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关系,必须坚定不移地以接受性学习为主,积极探索探究性学习的新途径。
正确处理考试与多元评价的关系,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考试为主,积极探索多元评价。
正确处理学生与教师的关系,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确保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
正确处理教教材与用教材的关系,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以教材为范例教好教材,鼓励优秀教师探索用教材教的方法和途径。
正确处理扬长教育与补短教育的关系,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以扬长为主,积极做好扬长与补短相结合的工作。
正确处理表扬与批评的关系,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以表扬为主,决不放弃批评教育。
36、“正确处理知识与能力的关系,必须坚定不移地以知识传授为主,实现知识与能力的有机统一”。对这句话进行分析。
知识和能力的关系可以这样理解:知识是一个大圆,能力是一个比知识稍小一点的圆,二者
相交重叠了绝大部分,随着知识大圆的不断扩大,能力小圆也不断扩大并向大圆中移动,随着能力小圆不断扩大,知识大圆也不断扩大,而且重叠的部分越来越多。因此,必须把知识与能力有机统一起来。新课程实施以来,不少人认为课改之前的教学过于“注重知识传授”而轻视能力培养,事实上,教学中根本、永远不存在“过于” 的问题,而是根本、永远不够、既要不断加强的问题..
第五篇:理论学习
理论学习----一个合格的老师必须送给学生的四件礼物
“生活中有许多事当忍则忍,能让则让。忍让和宽容不是懦怯胆小,而是关怀体谅。忍让和宽容是给予,是奉献,是人生的一种智慧,是建立人与人之间良好关系的法宝。一个人经历一次忍让,会获得一次人生的亮丽,经历一次宽容会打开一道爱的大门。”有些老师“恨铁不成钢”,对于学生的缺陷、错误讥笑挖苦,甚至还有违规动作。这是不利于他们弥补缺陷、改邪归正的。老师没有吸引力、集体没有温暖,是促使学生犯罪的重要因素之一。一个人犯了错误,不论其大小,最希望别人的理解和信任。对于有缺陷、犯错误的学生,老师要多给他们一些温暖,用爱来感化他们。歧视只会使他们自暴自弃。教师可以运用现代通讯工具,及时地传达表扬的内容。如给家长通个电话,使受表扬的学生在父母的鼓励下得到很大的满足,而其他学生也会争取让家长借电话热线喜获佳音,并得到全体学生的喜爱。把握真情,饱含激情。
说实话,在平时的教学中,让我们每一节课都面对笑容去上课,还真是个难题,以前上课前,发现学生写不完作业就会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向学生发火,现在想来真的错了。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还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专长;赞赏每一位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赞赏每一位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和所表现出来的善意;赞赏每一位学生对教科书的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学会微笑,传递快乐给每位学生。
作为教师的我有责任去发现他们,重视他们,为他们擦拭,帮他们发亮。也许他们的光是微弱的,但是我们要相信有光就会有希望。他们的接受能力差,我们要不厌其烦地一遍又一遍地为他们讲解。让这些孩子不断地取得进步,慢慢跟上班集体前进的脚步。